TWM611754U - 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 - Google Patents

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1754U
TWM611754U TW109217200U TW109217200U TWM611754U TW M611754 U TWM611754 U TW M611754U TW 109217200 U TW109217200 U TW 109217200U TW 109217200 U TW109217200 U TW 109217200U TW M611754 U TWM611754 U TW M61175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dental appliance
teeth
shaped
shaped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7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莊慧敏
沈杰
吳剛
王星星
姚峻峰
郭濤
蔣健羽
王特
徐子卿
沈剛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上海正雅齒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上海正雅齒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上海正雅齒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17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1754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殼狀牙齒矯治器,包括殼狀本體,該殼狀本體設置有容納複數顆上頜牙齒的空腔,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還設有能夠調整上下頜位關係且同時能夠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的矢狀向調整部,該矢狀向調整部至少部分連接於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處;該矢狀向調整部具有在穩定上下頜咬合關係、減小該殼狀本體產生咬合形變數的同時,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的幾何結構。本創作還提供了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實現的採用隱形矯治器對於下頜前牙區牙齒矢狀向位置的調整同時減小殼狀牙齒矯治器產生的咬合形變的問題。

Description

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
本創作屬於醫療器械領域,尤指一種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
口腔不良習慣是錯頜畸形中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據北京醫科大學統計,約佔各類錯頜畸形病因的1/4,前牙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1-17
是由於上下頜牙弓和/或上下頜骨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垂直向發育異常造成的錯頜畸形,其表現是上前牙切緣蓋過下前牙牙冠唇面長度三分之一以上,或下前牙切緣咬合於上前牙牙冠舌側切三分之一以上,使得患者很容易咬傷牙齦,導致前牙的牙周炎疾病及面部關節等疾病。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1-18
的矯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牙齒矯治的成功與否,矯正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1-19
的目的是糾正下頜過陡的Spee曲線與上頜的補償曲線,最終達到上下頜牙列正常的Spee曲線與補償曲線,使前牙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1-20
覆蓋關係協調。大多數錯頜患者中,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1-21
的矯正可能是整個牙齒矯治過程的首要步驟,而打開咬合是糾正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1-22
的關鍵。
現有技術通常採用上頜活動矯治器來保持前牙牙槽骨的高度不變,著重升高後牙高度,從最後一個牙開始逐個調磨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1-23
墊,以便使逐對牙伸長接觸,待後牙增高後,再進行前牙舌向錯位和後牙遠中的糾正。還有在上頜前牙區的舌側設置平導的方式,但是此種方式需要將金屬和樹脂製作的平導固定 在上頜,對患者而言不僅佩戴之後會產生部分牙齒懸空的現象,還對於患者的咀嚼產生一定影響,患者的異物感較強。
因此在隱形矯治器上進行結構改進,既能夠實現使用上頜活動矯治器或平導協助矯治的效果,又同時具備隱形矯治器的佩戴優點的新型隱形牙齒矯治器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創作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無法實現的採用隱形矯治器對於下頜前牙區牙齒矢狀向位置的調整同時減小殼狀牙齒矯治器產生的咬合形變的問題。
本創作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殼狀牙齒矯治器,包括殼狀本體,該殼狀本體設置有容納複數顆上頜牙齒的空腔,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還設有能夠調整上下頜位關係且同時能夠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的矢狀向調整部,該矢狀向調整部至少部分連接於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處;該矢狀向調整部具有在穩定上下頜咬合關係、減小該殼狀本體產生咬合形變數的同時,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的幾何結構。
進一步地,該矢狀向調整部包括由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一側延伸彎曲形成有一容置空間的側壁及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的第一加强部;其中,該容置空間至少容納下頜前牙區牙齒的切緣或鄰近切緣的一部分,該第一加強部一端與該側壁遠離殼狀本體的一端相連。
進一步地,在矢狀向截面沿牙體長軸方向上,該第一加強部與下頜接觸的區域較該容置空間與下頜接觸的區域更鄰近上頜前牙區的切緣處。
進一步地,在矢狀向截面上,該第一加強部與該容置空間側壁連接處形成的第一夾角為α,其中,9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3-24
α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3-25
160°。
進一步地,該第一加強部與該殼狀本體連接處為光滑過渡的曲面。
進一步地,該第一加強部與該殼狀本體左右兩側容納第一前磨牙的空腔的近中端面光滑過渡連接。
進一步地,該第一加強部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一側與牙齒前牙區的彎曲弧度基本吻合。
進一步地,在矢狀向截面上,該第一加強部近遠中方向的寬度為2~5mm。
進一步地,該容置空間為連續分佈或部分連續分佈在上頜前牙區牙齒舌側且朝上顎方向內凹的凹槽,該凹槽能夠減少該殼狀本體產生的頰舌側向或沿矢狀向產生的形變數。
進一步地,該容置空間在矢狀向截面沿牙體長軸方向的高度差為下頜前牙區牙齒牙冠在長軸方向長度的1/4~1/2。
進一步地,該容置空間在矢狀向截面沿近遠中方向的寬度為1.5~4.0mm。
進一步地,該第一加強部的彈性模量大於該殼狀本體的彈性模量。
進一步地,該第一加強部的硬度大於該殼狀本體的硬度。
進一步地,該第一加強部的邵氏硬度為65D~80D,該殼狀本體的邵氏硬度為50D~75D。
進一步地,該第一加強部為多層結構,該多層結構包括基礎層和加強層,其中至少一加強層至少部分覆蓋該基礎層。
進一步地,該多層結構形成的第一加強部的整體厚度大於該殼狀本體的厚度。
進一步地,該加強層的彈性模量大於該基礎層的彈性模量。
進一步地,該第一加強部的厚度為0.7~2.0mm,該殼狀本體的厚度為0.5~1.0mm。
進一步地,該第一加強部、該容置空間與該殼狀本體一體成型。
進一步地,在該第一加強部向遠中方向延伸的一端還設有第二加強部,且該第一加強部與該第二加強部圍合形成一收容空間,該第一加強部與第二加強部呈第二夾角β設置,且9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4-26
β<180°。
進一步地,該收容空間中容置有加強塊。
進一步地,該第二加強部上設有與該加強塊相互配合的公母結構。
進一步地,該第二加強部上設有向遠中方向凸出的凸泡,該加強塊與該第二加強部的接觸區域對應該凸泡處還設有與該凸泡配合的凸起部。
進一步地,該容置空間的側壁包括近中容置側壁和遠中容置側壁,該近中容置側壁鄰近上頜切緣一側與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至少部容置側壁,該近中容置側壁鄰近上頜切緣一側與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至少部分連接,該近中容置側壁遠離上頜切緣一側與該遠中容置側壁的一端至少部分連接;該遠中容置側壁的另一端與該第一加強部至少部分連接。
進一步地,該遠中容置側壁為具有引導下頜向該容置空間內滑動的引導面。
進一步地,該引導面為引導平面、引導曲面或引導平面和引導曲面的組合。
進一步地,當該遠中容置側壁為引導平面或部分為引導平面時,在矢狀向截面上,該傾斜角度為該遠中容置側壁與頜平面之間形成的第三夾角γ,其中,3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5-27
γ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5-28
80°。
進一步地,該近中容置側壁設有穩定面,該穩定面具有使下頜穩定在該容置空間內的傾斜角度。
進一步地,該穩定面為穩定平面、穩定曲面、或穩定平面和穩定曲面的組合。
進一步地,當該遠中容置側壁為引導平面或部分為引導平面時,在矢狀向截面上,該傾斜角度為該近中容置側壁與頜平面之間形成的第四夾角δ,其中,3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5-29
δ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5-30
80°。
進一步地,該殼狀本體具有使上頜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定位至目標矯治位置的幾何結構。
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牙齒矯治裝置,包括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中至少一個殼狀牙齒矯治器為如上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
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牙齒矯治套組,包括上頜牙齒矯治器和下頜牙齒矯治器,該上頜牙齒矯治器為如上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該下頜牙齒矯治器包括用於包裹下頜牙齒的下頜殼狀本體。
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牙齒矯治裝置,包括複數牙齒矯治套組,其中,該等牙齒矯治套組包括至少一組如上述牙齒矯治套組,該複數牙齒矯治套 組具有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調整至目標咬合位的同時使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置放至目標位置的幾何形狀。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創作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創作公開了的殼狀牙齒矯治器,採用在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設置矢狀向調整部,能夠調整上下頜位關係且同時能夠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上下頜相互作用時,矢狀向調整部與下頜接觸,矢狀向調整部的幾何結構在穩定上下頜咬合關係、減小該殼狀本體產生咬合形變數的同時,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採用隱形矯治器對於下頜前牙區牙齒矢狀向位置調整同時減小殼狀牙齒矯治器產生的咬合形變的問題。
本創作公開的牙齒矯治套組,包括上頜牙齒矯治器和下頜牙齒矯治器,其中,上頜矯治器為具有矢狀向調整部的殼狀牙齒矯治器,而下頜為包裹包括下頜牙齒的下頜殼狀本體,上下頜進行同時矯治,對於下頜spee曲線較深的患者可以壓低下前牙或升高後牙區牙齒而進行spee曲線的整平,使得在進行上下頜位關係調整的同時,矯正上下頜牙齒,實現矯形矯治同步進行。
本創作提供的牙齒矯治裝置為一系列具有矢狀向調整部的殼狀牙齒矯治器組成的能夠使得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置放至目標位置的幾何結構,同時可以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在矢狀向的相對位置。本創作提供的另一種牙齒矯治裝置為一系列可上下頜同時佩帶的矯治套組組成,可進行上下頜頜位關係調整的同時,進行上下頜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置放至目標位置的矯正。
10:殼狀牙齒矯治器
100:殼狀本體
110:矢狀向調整部
111:容置空間
1111:遠中容置側壁
1112:近中容置側壁
112:第一加強部
1121:加強層
113:第二加強
1131:凸泡
114:加強塊
200:下颌壳状牙齿矫治器
△h:高度差
α:第一夾角
β:第二夾角
γ:第三夾角
δ:第四夾角
S1:步驟1
S2:步驟2
L:牙體長軸方向
P:颌平面
圖1為本創作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殼狀牙齒矯治器10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本創作提供的殼狀牙齒矯治器的設計方法流程圖。
圖3為圖1中A~A'方向局部剖視圖。
圖4為圖1中A~A'方向上容置空間和第一加強部具有高度差示意的局部剖視圖,其中L表示牙體長軸方向。
圖5為本創作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上下頜相互作用的移動趨勢圖,其中L表示牙體長軸方向。
圖6為本創作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具有多層結構的第一加強部的殼狀牙齒矯治器的局部剖視圖。
圖7為本創作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殼狀牙齒矯治器20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中B~B'方向局部剖視圖。
圖9為本創作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具有加強塊的殼狀牙齒矯治器的局部剖視圖。
圖10為本創作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殼狀牙齒矯治器30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10中C~C'方向局部剖視圖。
圖12為本創作其中一種矯治器套組上下頜相互作用的移動趨勢圖。
圖13為本創作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具有引導面的殼狀牙齒矯治器的局部剖視圖,其中P表示颌平面。
圖14為本創作患者初始狀態的頭顱側位圖。
圖15為本創作患者佩戴殼狀牙齒矯治器後的頭顱側位圖。
為使本創作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創作的附圖,對本創作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創作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創作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創作保護的範圍。除非另外定義,此處使用的技術術語或者科學術語應當為本創作所屬領域內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義。本文中使用的"包括"等類似的詞語意指出現該詞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蓋出現在該詞後面列舉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對於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8-31
病例,在牙齒矯治過程中,通常會上頜活動矯治器來保持前牙牙槽骨的高度不變,著重升高後牙高度,從最後一個牙開始逐個調磨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08-32
墊,以便使逐對牙伸長接觸,待後牙增高後,再進行前牙舌向錯位和後牙遠中的糾正。還有在上頜前牙區的舌側設置平導的方式,但是此種方式需要將金屬和樹脂製作的平導固定在上頜,對患者而言不僅佩戴之後會產生部分牙齒懸空的現象,還對於患者的咀嚼產生一定影響,患者的異物感較強。本創作採用在殼狀牙齒矯治器上設置矢狀向調整部,能夠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且同時能夠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並且口內異物感較小,患者佩戴更舒適。
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創作提供的殼狀牙齒矯治器10,用於調整上下頜位關係且同時能夠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具體地,殼 狀牙齒矯治器10包括殼狀本體100,殼狀本體100設置有容納複數顆牙齒的空腔,殼狀本體100上還設有調整上下頜位關係且同時能夠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的矢狀向調整部110,矢狀向調整部110至少部分連接於殼狀本體100舌側處,上下頜相互作用時,矢狀向調整部110與下頜接觸,矢狀向調整部110具有在穩定上下頜咬合關係、減小殼狀本體100產生咬合形變數的同時,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的幾何結構。
上述殼狀牙齒矯治器10的設計方法,如圖2所示,為包括如下步驟:
S1:獲取數位化牙頜模型:獲取一數位化牙頜模型,該數位化牙頜模型包括數位化牙齒模型本體;
S2:設計殼狀牙齒矯治器10:基於數位化牙頜模型設計殼狀牙齒矯治器10,殼狀牙齒矯治器10包括基於數位化牙齒模型本體設計的殼狀本體100和與殼狀本體100舌側處至少部分相連的矢狀向調整部110,矢狀向調整部110設計為具有在穩定上下頜咬合關係、減小該殼狀本體產生咬合形變數的同時,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的幾何結構。
殼狀本體100可以設置為具有若干容納複數顆牙齒的空腔,並劃分有前牙區和後牙區。其中,"後牙區"根據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的《口腔醫學導論》第2版第36~38頁中對於牙齒的分類進行定義,包括前磨牙以及磨牙,以FDI標記法顯示為4~8的牙齒,前牙區FDI標記法顯示為1~3的牙齒。殼狀本體100的前牙區可用於容納上頜牙齒的中切牙、側切牙和尖牙,殼狀本體100的後牙區可用於容納上頜牙齒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殼狀本體100設置有若干容納複數顆牙齒的空腔,並劃分有舌面和唇面, 近中面和遠中面。其中,"舌面"根據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的《口腔醫學導論》第2版第35~36頁中對於牙冠各面的命名,其中唇面和頰面為前牙的牙冠接近口唇的一面成為唇面,後牙的牙冠接近頰的一面成為頰面。舌面為前牙和後牙的牙冠接近舌的一面統稱舌面。近中面和遠中面為牙冠與鄰牙相鄰接的兩個面,總稱鄰面。離面部中線較近的一面稱為近中面,離面部中線較遠的一面稱為遠中面。
《牙體解剖與口腔生理學》第二版第44頁中對於牙冠各面名稱的說明和圖6~8中,"切緣"為前牙形式切咬功能的部分,前牙在舌面圓突隆起形成嵴,稱其為"切嵴";而在唇面一般較平滑,稱其為"切緣"。第43頁中對「牙體三等分」進行了定義,為了明確牙體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將牙冠,牙根各個面分成三等分來描述。例如舌面可分為近中1/3、中1/3、遠中1/3;鄰面可分為頰1/3、中1/3、舌1/3;唇面可分為切1/3、中1/3、頸1/3;後牙則是頜1/3、中1/3、頸1/3。
在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中,殼狀本體100同時還可以調整該等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定位至目標矯治位置,其中牙齒的初始位置可以是待矯治的牙齒的初始位置,或者是牙齒矯治過程中的任意一個矯治前的位置,牙齒的目標矯治位置可以是比初始位置更接近矯治目標的任意一個位置。
在本創作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3(矢狀向截面即沿A~A'剖面)所示,矢狀向調整部110包括由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一側延伸彎曲形成有一容置空間111的側壁,容置空間111至少容納下頜前牙區牙齒的切緣或鄰近切緣的一部分;以及包括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的第一加強部112,第一加強部112一端與側壁遠離殼狀本體100的一端相連。更具體地說, 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一端向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的一側彎曲延伸,彎曲延伸形成的容置空間111的側壁可為光滑過渡的曲面,也可為由多邊形圍合成的延伸面,也就是說,容置空間111鄰近上頜前牙區牙齒的一側與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連接,而容置空間111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的一側與第一加強部112連接。其中,容置空間111與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連接處的具體位置可以為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鄰近龈緣處或殼狀本體100容納前牙區牙齒鄰近舌窩處,具體地說,連接處可以為從距離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齦緣處為起始點,至容納前牙區牙冠長度的1/4~1/2的地方作為連接起點,也即連接處不為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齦緣處,而是從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鄰近齦緣處或殼狀本體100容納前牙區牙齒鄰近舌窩處為延伸起點,向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一側延伸。容置空間111至少容納下頜前牙區牙齒的切緣或鄰近切緣的一部分,更具體地說,"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1-33
"是指上頜牙蓋過下頜牙的垂直距離,一般是1~3mm。在前牙,如蓋過的部分不超過切牙唇面切1/3者,成為正常覆。超過者成為深覆。其程度依下頜切牙切緣咬在上頜切牙舌面的部位而定,如咬在切1/3者,為正常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1-34
;咬在中1/3以內者,稱為I度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1-35
;咬在頸1/3以內者稱為II度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1-36
;咬在頸1/3以上者,稱為III度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1-37
。而容置空間111容納下頜前牙區牙齒的切緣或鄰近切緣的一部分,可包括如下情況:1)切緣為下頜前牙唇面的切1/3處;2)鄰近切緣的一部分為下頜前牙唇面的臨近1/3處,如1/4~1/3之間或1/3~1/2之間,更優的方式為1/4~1/3之間,此時上頜牙蓋過下頜牙的垂直距離不超過下頜切牙唇面切1/3。
在本創作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如圖4和圖5所示,在矢狀向截面沿牙體長軸方向上,第一加強部112與下頜接觸的區域,較容置空間111與下頜接觸的區域更鄰近上頜前牙區的切緣處,也就是說,第一加強部112與下頜接觸的 區域與容置空間與下頜接觸的區域存在高度差△h,對於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2-38
患者,佩戴殼狀牙齒矯治器10後,如圖5所示,下頜前牙區牙齒先與第一加強部112接觸,之後隨著上下頜的咬合動作下頜前牙區牙齒的切緣進入容置空間111中,也就是後與容置空間111接觸,且下頜前牙區牙齒與上頜最終穩定接觸的地方為容置空間111距離上頜前牙區切嵴最遠處。高度差△h可以使得下頜前牙區牙齒的切緣容置於容置空間111內,且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目標咬合位即為上頜牙蓋過下頜牙的垂直距離不超過下頜切牙唇面切1/3處。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在矢狀向截面上,第一加強部112與容置空間111側壁的自由端連接處形成的第一夾角α,且9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2-39
α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2-40
160°;具體形式之一為形成的第一夾角α可以為90°,此時第一加強部112與容置空間111側壁的自由端相互垂直,當然夾角也可以大於90°且小於等於160°中的任意角度,即第一加強部112與容置空間111的側壁連接形成的第一夾角α為鈍角,上述實施方式均可,第一夾角9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2-41
α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2-42
160°,第一加強部112沿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的一側延伸,此時與下頜接觸時即會形成引導下頜向容置空間111內滑動的引導面,在上下頜相互作用時,使得下頜趨於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方向移動。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連接處為光滑過渡的曲面,更進一步地說,第一加強部112向遠中方向延伸的自由端與殼狀本體100連接處為光滑過渡的曲面。此種設置方式能夠使得第一加強部112向遠中方向延伸的自由端與殼狀本體100相互連接的地方有過渡曲面,第一加強部112鄰近上頜前牙區牙齒的一側與容置空間111的一側連接,此時第一 加強部112鄰近上頜前牙區牙齒的一側為近中方向的一端,而第一加強部112向遠中方向延伸的自由端為相對於第一加強部112鄰近上頜前牙區牙齒的一側為近中方向的一端相反方向延伸的一側,而第一加強部112向遠中方向延伸的自由端可為跨越殼狀本體100左右兩側前牙區連接的自由端,而此自由端與殼狀本體100左右兩側連接處為光滑過渡的曲面,此種設置方式使得殼狀牙齒矯治器10與口腔接觸的一面較圓潤或光滑,產生較小的口腔異物感,患者佩戴更加舒適。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為,第一加強部112從殼狀本體100前牙區沿容置空間111側壁的自由端向遠中方向延伸,且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左右兩側容納第一前磨牙的空腔的連接處為光滑過渡的曲面。更具體地說,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左右兩側容納第一前磨牙的空腔的近中端面連接處為光滑過渡的曲面,即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左右兩側的連接處為從容納第一前磨牙的空腔的近中端面處連接,更具體的體現形式:由於第一前磨牙在咬合面上有頰尖和舌尖,而尖牙在咬合面僅有一個牙尖,因此在進行光滑過渡時,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連接處的連接寬度(即第一加強部112矢狀向近遠中的寬度)可部分填充由於尖牙與第一前磨牙咬合面的差異導致的連接不順暢的問題,即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容納第一前磨牙的近中端面連接,填充尖牙區或其餘前牙咬合面的部分容納補償,而達到連接處的光滑過渡。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方式中,在矢狀向截面上,第一加強部112近遠中方向的寬度為2~5mm,此寬度的設置能夠使得下頜與上頜接觸時首先與第一加強部接觸,從而引導下頜進入容置空間111中,使得下頜趨於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方向移動。另外,此寬度的設置使得矢狀向調整部110覆蓋在上頜的寬度較小,不僅使患者佩戴在口內異物感較小,還方便殼狀 牙齒矯治器10的製作,減少利用上頜的上顎資訊,在患者口內採集資訊時,可使用傳統的口內取模方式,之後在進行掃描獲得相應的數位資訊,也可以使用口內掃描儀進行口內資訊的獲取,上述兩種獲取方式僅利用上頜牙齒和部分牙齦資訊即可完成相應產品的設計和製作。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第一加強部112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一側為與牙齒前牙區的彎曲弧度基本吻合。具體的說,基本吻合包括第一加強部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一側為與牙齒前牙區的彎曲弧度一致,第一加強部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一側為與牙齒前牙區的彎曲弧度相似,其中相似的彎曲弧度的變化區間為±10度,以確保第一加強部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一側為與前牙區牙齒相似的向切牙方向內凹式彎曲形式,此種設置方式在患者佩戴後給舌體預留相對較大的容納空間,在進行上下頜位關係調整的同時舌體異物感較小。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加強部112的彈性模量大於殼狀本體100的彈性模量,第一加強部112具有較大的彈性模量能夠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殼狀本體100產生之形變。其中在進行上下頜咬合時,下頜首先與第一加強部112咬合接觸,此時的第一加強部112需要產生足以支撐產生的咬合力的強度,因此第一加強部112的彈性模量大於殼狀本體100的彈性模量,同時殼狀本體100的彈性模量較小,使得患者佩戴更加舒適,需要說明的是,殼狀本體100可以產生其包裹牙齒產生相對位移的幾何結構,也可以為僅具有包裹牙齒的作用。在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中,第一加強部112的硬度大於殼狀本體100的硬度,更具體的說,第一加強部112的邵氏硬度為65D~80D,如第一加強部112的邵氏硬度為65D、70D、75D或80D中的任意一種或在此區間內的其它點值,或任意 兩點為區間頂點的範圍內;殼狀本體100的邵氏硬度為50D~75D,如殼狀本體100的邵氏硬度為50D、55D、60D、65D、70D或75D中的任意一種或在此區間內的其它點值,或任意兩點為區間頂點的範圍內;此種設置方式能夠使得在進行上下頜咬合時,第一加強部112足以產生支撐與下頜接觸產生的咬合力,而減小第一加強部112和殼狀本體100產生的咬合形變。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如圖6所示,第一加強部112為多層結構,其中至少一加強層1121至少部分覆蓋基礎層,其中基礎層和加強層1121可以為同種材料或不同種材料,基礎層可以為與殼狀本體100和/容置空間111相同種的材料,也可以為基礎層、殼狀本體100和/容置空間111三者一體成型。其中一種優選方式為加強層1121的彈性模量大於基礎層的彈性模量,即加強層1121能夠起到支撐上下頜咬合時,防止產生的咬合力對殼狀本體100產生咬合形變的作用。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加強部112的厚度為0.7~2.0mm,如0.7mm、1.0mm、1.5mm或2.0mm中的任意一種或在此區間內的其它點值,或任意兩點為區間頂點的範圍內;殼狀本體的厚度為0.5~1.0mm,如0.5mm、0.6mm、0.7mm、0.8mm、0.9mm或1.0mm中的任意一種或或在此區間內的其它點值,或任意兩點為區間頂點的範圍內;在上述區間範圍內,多層結構形成的第一加強部112的整體厚度大於殼狀本體100的厚度,在確保第一加強部112起到產生足以支撐產生的咬合力的強度的同時容納牙齒的殼狀本體100與牙齒的相互作用使患者佩戴更加舒適。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為同種材料,如為材料PETG、PC或TPU中的一種,還可以為能夠用於口腔內使用的具有醫療器械使用安全的其它高分子材料,使得在佩戴安全的同時產生具有矯正牙齒的效果;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分別為不同種 的單一材料或不同種的多層複合材料,更具體地說,當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為不同種的單一材料時,可為PETG、PC或TPU中的任意兩種組合;其中,第一加強部112與殼狀本體100在進行設計或製備時可選擇不同的材料,如殼狀本體100的材料為TPU,第一加強部112的材料可為PETG,此時採用熱壓成型製備使用的膜片可以為局部不同材料製得,也可以在進行3D直接列印時就針對局部區域使用不同的材料製備。當該第一加強部112為與殼狀本體100不同種的多層複合材料時,可為PETG、PC或TPU任意組合組成的多層複合材料,可為第一加強部112為多層複合材料,而殼狀本體100為單一材料;也可為第一加強部112為單一材料,而殼狀本體100為多層複合材料;還可以為第一加強部112和殼狀本體100均為多層複合材料;更具體地說,第一加強部112為與殼狀本體100不同的多層複合材料,如殼狀本體100為單層結構或為多層複合結構,而第一加強部112為多層複合材料,其中第一加強部112的多層結構中可以其中的一層與殼狀本體100相同,也可以不同,如第一加強部112為雙層複合材料組成,具體地為PETG和TPU,殼狀本體100的材料為PETG;也如第一加強部112為雙層複合材料組成,具體地為PETG和TPU,殼狀本體100為雙層複合材料組成,具體地為PETG和PC。上述列舉僅為部分較優的實施方式,對於能夠實現本創作效果的各種材料組合均在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內,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7和圖8(矢狀向截面即沿B~B'剖面)所示,殼狀牙齒矯治器20的第一加強部112向遠中方向的一端還設有第二加強部113,且與第一加強部112圍合形成一收容空間,第一加強部112與第二加強部113呈第二夾角設置;第一加強部112的延伸方向為在矢狀向截面方向向遠中方向延伸,而第二加強部113的延伸方向為與第一加強部112呈第二夾角設置, 即,第一加強部112與第二加強部113的延伸方向不同,在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二夾角為β,且9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7-43
β<180°;此種設置方式中第二加強部113為平面或具有弧度的曲面結構,第一加強部112為平面或具有弧度的曲面結構;其中當第一加強部112和第二加強部113均為平面時,第一加強部112與第二加強部113的夾角為兩者的延伸方向形成的第二夾角;當第一加強部112和第二加強部113為具有弧度的曲面時,兩者形成的夾角為連接點向兩者延伸方向的切線形成的第二夾角;當第一加強部112或第二加強部113其中一個為具有弧度的曲面,而另一個為平面時,兩者形成的夾角為具有弧度曲面與平面連接處的切線方向與平面延伸方向形成的第二夾角。第二夾角β的範圍為9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7-44
β<180°,此種設置方式中,當第二夾角β為90°時,即第一加強部112與第二加強部113相互連接的地方垂直,當上下頜進行咬合動作時,下頜前牙區牙齒從與第一加強部112接觸的區域逐漸滑動至容置空間111內,並且第二加強部113與第一加強部112圍合形成一收容空間,在矢狀向截面方向,第二加強部113提供了沿牙齒長軸方向的直接作用力或在此方向分解的作用力,增強上下頜咬合時第一加強部112的支撐作用,協助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為了提供更強的支撐效果,在一些優選的實施例中,如圖9~圖11(矢狀向截面即沿C~C'剖面)所示,圍合形成的收容空間中還設有加強塊114,其中加強塊114為可用於醫療器械口內使用材料的加強塊,如醫用的高分子樹脂填充形成的或預設成型的高分子材料結構。為了實現加強塊114在收容空間中的穩定關係;在加強塊114和第二加強部113上還設有相互配合的公母結構,如10和圖11所示,在其中的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殼狀牙齒矯治器30的第二加強部113上設有向遠中方向凸出的凸泡1131,加強塊114(加強塊)與第二加強部113的接觸區域對應凸泡1131處還設有與凸泡1131 配合的凸起部,兩者相互配合實現加強塊114在第一加強部112和第二加強部113形成的收容空間內穩定放置,不會因為兩者結合不穩定,使得加強塊114被患者誤食,造成不必要的醫療事故。當然上述凹凸匹配為一種較優的實施方式,其餘能夠增加第二加強部113與加強塊114兩者相互穩定的結構均在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內,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中,容置空間111為連續分佈或部分連續分佈在上頜前牙區牙齒舌側向上顎方向內凹形成的結構,此種內凹式結構能夠有效的容納下頜前牙區牙齒的至少一部分或下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前牙区牙齿的至少一部分,從而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另外當容置空間111為連續分佈在上頜前牙區牙齒舌側向上顎方向內凹形成的結構時,如圖12所示,該容置空間111形成的內凹結構可視為形成的連續的嵴狀結構,能夠減少殼狀本體100產生的頰舌側向或沿矢狀向產生的形變數,更具體地說,當上下頜進行咬合時,下頜前牙區牙齒與殼狀牙齒矯治器接觸時,下頜前牙區牙齒作用於殼狀牙齒矯治器的第一加強部112,隨之進入目標位置即容置空間111內,此時下頜產生向上顎的咬合力,若與下頜接觸的第一加強部112或容置空間111的強度較小時,會使殼狀本體100產生矢狀向的形變數,如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的拉伸,可能間接導致殼狀本體100對應包裹的前牙區牙齒產生壓低效果;另一種情況還可能產生頰舌側向的形變數,如當下頜與第一加強部112相互接觸時,殼狀本體100產生矢狀向形變數的同時,還可能使殼狀本體100包裹後牙區牙齒的兩側均向舌側移動,對應包裹的牙齒產生不被預期的舌向傾斜或牙弓收縮的現象。當容置空間111為部分連續分佈在上頜前牙區牙齒舌側向牙齦方向內凹形成的結構時,容置空間111可為複數分散在上頜前牙區牙齒 舌側向牙齦方向內凹形成的結構,此內凹形成的結構能夠容納下頜前牙區牙齒的至少一部分區域,如鄰近切緣的區域,如容置空間111為分散設置分別容納下頜前牙區的兩顆中切牙、兩個側切牙和兩個尖牙的6個內凹式結構,此6個內凹式結構與下頜對應牙齒或包裹下頜對應牙齒的矯治器形狀匹配。在其中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內凹形成的結構為拱形結構,拱形結構在與下頜前牙區牙齒接觸時,拱形結構容納下頜前牙區牙齒鄰近切緣的一部分;此時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即上頜牙蓋過下頜牙的垂直距離不超過下頜切牙唇面切1/3,與下頜的目標咬合位匹配。更具體地,容置空間111在矢狀向截面沿牙體長軸方向的高度差△h為下頜前牙區牙齒牙冠在長軸方向長度的1/4~1/2,此時,可以根據患者自身矯治的目標位置進行相應的設計,以使下頜咬合至最終的目標矯治位時,上頜牙蓋過下頜牙的垂直距離不超過下頜切牙唇面切1/3,達到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19-45
患者的矯治。在另一種實施例中,容置空間111在矢狀向截面沿近遠中方向的寬度為1.5~4.0mm,此寬度範圍與下頜前牙區牙齒對應的矢狀向截面沿近遠中方向的寬度向吻合,即此寬度範圍能夠較好的容納下頜前牙區牙齒的對應寬度,使得下頜前牙區牙齒能夠在容置空間111內保持穩定,即下頜的目標咬合位穩定,以確保上下頜的相對位置關係。
在本創作的一種實施例中,容置空間111的彈性模量大於殼狀本體100的彈性模量,其中在進行上下頜咬合時,下頜與上頜穩定接觸的容置空間111接觸時,此時的容置空間111需要產生足以支撐產生的咬合力的強度,因此容置空間111的彈性模量大於殼狀本體100的彈性模量,同時殼狀本體100的彈性模量較小,使得患者佩戴更加舒適,需要說明的是,殼狀本體100可以產生其包裹牙齒產生相對位移的幾何結構,也可以為僅具有包裹牙齒的作用。在其中一種實 施方式中,容置空間111的硬度大於殼狀本體100的硬度,更具體的說,容置空間111的邵氏硬度為65D~80D,如容置空間111的邵氏硬度為65D、70D、75D或80D中的任意一種或在此區間內的其它點值,或任意兩點為區間頂點的範圍內;殼狀本體100的邵氏硬度為50D~75D,如殼狀本體100的邵氏硬度為50D、55D、60D、65D、70D或75D中的任意一種或在此區間內的其它點值,或任意兩點為區間頂點的範圍內;此種設置方式能夠使得在進行上下頜咬合時,容置空間111足以產生支撐與下頜接觸產生的咬合力,而減小容置空間111和殼狀本體100產生的咬合形變。在其中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容置空間111為多層結構,多層結構包括基礎層和至少一個加強層,其中基礎層和加強層可以為同種材料或不同種材料,基礎層可以為與殼狀本體100相同種的材料,也可以為基礎層、殼狀本體100兩者一體成型。其中一種優選方式為加強層的彈性模量大於基礎層的彈性模量,即加強層能夠起到支撐上下頜咬合時,防止產生的咬合力對殼狀本體100產生咬合形變的作用。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容置空間111的厚度為0.7~2.0mm,如0.7mm、1.0mm、1.5mm或2.0mm中的任意一種或在此區間內的其它點值,或任意兩點為區間頂分範圍的範圍內;殼狀本體的厚度為0.5~1.0mm,如0.5mm、0.6mm、0.7mm、0.8mm、0.9mm或1.0mm中的任意一種或在此區間內的其它點值,或任意兩點為區間頂點的範圍內;在上述區間範圍內,多層結構形成的容置空間111的整體厚度大於殼狀本體100的厚度,在確保容置空間111起到產生足以支撐產生的咬合力的強度,協助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的同時容納牙齒的殼狀本體100與牙齒的相互作用使患者佩戴更加舒適。
在本創作的一種實施例中,如圖13所示,容置空間111的側壁包括近中容置側壁1112和遠中容置側壁1111,其中近中容置側壁1112鄰近上頜切緣一側與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至少部分連接,近中容置側壁1112遠離上頜切緣一側與遠中容置側壁1111的一端至少部分連接;遠中容置側壁1111的另一端與第一加強部112至少部分連接。在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中,近中容置側壁1112鄰近上頜切緣一側與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連續連接,增強容置空間111在進行上下頜咬合時的穩定性;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近中容置側壁1112鄰近上頜切緣一側與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部分連接,具體地,可以為間隔設置的部分連接,形成間隔縫隙或間隔孔,此種設置形式在確保上下頜咬合穩定的同時還能夠增加患者佩戴的透氣性,防止長時間密閉環境的佩戴導致的患者口內細菌滋生。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近中容置側壁1112遠離上頜切緣一側與遠中容置側壁1111的一端連續連接,增強容置空間111在進行上下頜咬合時的穩定性;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近中容置側壁1112遠離上頜切緣一側與遠中容置側壁1111的一端部分連接,形成間隔縫隙或間隔孔,此種設置形式在確保上下頜咬合穩定的同時還能夠增加患者佩戴的透氣性,防止長時間密閉環境的佩戴導致的患者口內細菌滋生。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遠中容置側壁1111的另一端與第一加強部112連續連接,增強容置空間111在進行上下頜咬合時的穩定性;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遠中容置側壁1111的另一端與第一加強部112部分連接,形成間隔縫隙或間隔孔,此種設置形式在確保上下頜咬合穩定的同時還能夠增加患者佩戴的透氣性,防止長時間密閉環境的佩戴導致的患者口內細菌滋生。上述各種實施方式可以根據實際的病例矯治需求進行個具體部件連續連接或部分連接的針對性選擇,在達到矯治效果的同時,提高患者佩戴的舒適性和提高口腔環境。 當然,近中容置側壁1112和遠中容置側壁1111之間還可設有平面或具有弧度的結構,與下頜前牙區牙齒的切緣或切脊相匹配,更好的容納和穩定下頜前牙區的相對位置。
在本創作的一種實施方式中,遠中容置側壁1111為具有引導下頜向容置空間111內滑動的傾斜角度的引導面,其中,引導面可以為引導平面、引導曲面、或引導平面和引導曲面的組合;當引導面為平面時,如13圖所示,當下頜前牙區牙齒與第一加強部112接觸後,通過引導面的引導作用使得,下頜前牙區牙齒向容置空間111中滑動,從而引導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調整至目標咬合位。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引導面還可以為具有弧度的引導曲面,此引導曲面可以為僅具有一段弧度的曲面結構,也可以為多段弧度連接而成曲面結構,還可以為平面和曲面連接而成的結構,此引導曲面可以為僅具有一段弧度的曲面結構,也可以為多段弧度連接而成曲面結構,還可以為平面和曲面連接而成的結構,此引導曲面可以為僅具有一段弧度的曲面結構,也可以為多段弧度連接而成曲面結構,還可以為平面和曲面連接而成的結構,如平面與第一加強部112連接還是曲面與第一加強部112連接均可,上述結構能夠引導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調整至目標咬合位的方式均在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內,具體的多種組合形式的連接位置關係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創作的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當遠中容置側壁1111為引導平面或部分為引導平面時,在矢狀向截面上,傾斜角度為遠中容置側壁1111與頜平面之間形成的第三夾角γ,其中,3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22-46
γ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22-47
80°,形成的第三夾角γ為銳角,其傾斜角度能夠引導下頜前牙區牙齒向容置空間111內引導滑動,並且滑動至容置空間111的頂端(即容置空間111距離上頜前牙區牙齒的切嵴最遠處)且在容置空間 111內的位置相對穩定。在本創作的另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近中容置側壁1112上還設有穩定面,穩定面具有使下頜穩定在容置空間111內的傾斜角度;更具體地說,穩定面為穩定平面、穩定曲面、或穩定平面和穩定曲面的組合,此穩定曲面可以為僅具有一段弧度的曲面結構,也可以為多段弧度連接而成曲面結構,還可以為平面和曲面連接而成的結構,如平面與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連接還是曲面與殼狀本體100前牙區舌側連接均可,上述結構能夠穩定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調整至目標咬合位的方式均在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內,具體的多種組合形式的連接位置關係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創作的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當近中容置側壁為引導平面或部分為引導平面時,在矢狀向截面上,傾斜角度為近中容置側壁與頜平面之間形成的第四夾角δ,其中,30°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23-48
δ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23-49
80°;形成的第四夾角δ為銳角,其傾斜角度能夠穩定下頜前牙區牙齒在容置空間111內不能滑動,並且穩定至容置空間111的頂端(即容置空間111距離上頜前牙區牙齒的切嵴最遠處)。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殼狀本體100具有使複數顆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變化至目標矯治位置的幾何結構,具體地說,當患者佩戴殼狀牙齒矯治器時,殼狀本體100不僅具有包裹牙齒的作用,還有對牙齒進行矯治的作用,如在具有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調整至目標咬合位的同時使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定位至目標位置的效果,不僅階段性的矯治效率提升,對於整體矯治方案來講,矯治效率也有所提升,在一種具體的矯治病例中,如對於深覆
Figure 109217200-A0101-12-0023-50
病例,下頜spee曲線較深的患者可利用殼狀牙齒矯治器進行上下頜位關係調整的同時,還殼狀牙齒矯治器上的殼狀本體100協助作用壓低下前牙或升高後牙區牙齒而進行spee曲線的整平,達到矯形矯治同步進行的 效果。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殼狀本體100的作用還可以僅為包裹牙齒,並不對牙齒產生矯治效果,此種設置方式能夠增強患者佩戴的舒適性,僅產生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調整至目標咬合位矯治作用效果,其餘牙齒不產生矯治效果,矯治的針對性較強,同時減輕殼狀本體100對牙齒矯治產生的不適感。
在本創作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殼狀本體100、容置空間111、第一加強部112和/或第二加強部113為一體成型結構或分體成型結構。更具體地說,在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中,殼狀本體100、容置空間111和第一加強部112為一體成型結構,殼狀本體100、容置空間111和第一加強部112可為一體熱壓膜成型之後再根據實際矯治需求進行切割制得的結構或直接3D列印成型結構,採用一體成型結構時,製作步驟簡單,患者佩戴方便,且殼狀本體100、容置空間111和第一加強部112緊密連接使得佩戴安全性高,不會因為殼狀本體100、容置空間111和第一加強部112之間不牢固而發生患者誤食造成的不必要的傷害。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殼狀本體100、容置空間111和第一加強部112為分體成型結構,殼狀本體100、容置空間111和第一加強部112可以通過黏貼、磁吸、卡接等結構進行分體連接成型;採用分體成型結構,安裝方便,可以根據患者的口內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患者本身口內能夠產生的不同矯治效果的殼狀本體100、容置空間111和第一加強部112進行安裝,使得患者具有個性化定製的針對治療。在其餘實施方式中,殼狀本體100和/或容置空間111和/或第一加強部112和/或第二加強部113的連接形式,與殼狀本體100、容置空間111和第一加強部112的上述一體成型結構或分體成型結構形成的方式相似,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本創作還提供一種牙齒矯治裝置,包括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中至少一個殼狀牙齒矯治器為如上述實施方式中任一種該的殼狀牙齒矯治器,該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具有使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定位至目標位置的幾何形狀。更具體地說,該矯治裝置中可以僅為單頜矯治,如僅為上頜矯治,在矯治的過程中使用的該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進行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定位至目標位置的矯治效果,如該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佩戴在上頜牙齒時,矢狀向調整部110能夠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調整至目標咬合位,與此同時殼狀本體100具有使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定位至目標位置的幾何形狀,使得患者牙齒在進行上下頜位關係調整的同時進行牙齒矯治,實現矯形矯治同步進行,在提高患者佩戴舒適度的前提下,提高矯治效率。
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中,一系列不同的複數殼狀牙齒矯治能夠將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移動至目標矯治位置,其中,初始位置為患者進行就醫時採集的數位化模型相對位置,目標矯治位置為經過臨床醫生及醫學設計人員根據患者訴求及口內情況進行最終矯治效果的位置體現,由於個體差異,不同患者的口內情況均不相同,需要逐漸將牙齒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目標位置,在此過程中需要一系列不同的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對牙齒進行佩戴矯治。
本創作還提供一種矯治裝置,包括複數牙齒矯治套組,其中該複數牙齒矯治套組均包括至少一組為上述的牙齒矯治套組,該複數牙齒矯治套組具有使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定位至目標位置的幾何形狀。下面對本實施例中的一組牙齒矯治套組進行詳細描述:
一種牙齒矯治套組,如图12所示,包括上頜牙齒矯治器和下頜牙齒矯治器,其中,上頜牙齒矯治器為上述實施方式中任一種該的殼狀牙齒矯治器,下頜牙齒矯治器為上頜牙齒矯治器的對頜佩戴的下頜殼狀牙齒矯治器。當上頜佩戴殼狀牙齒矯治器時,殼狀本體100包裹上頜牙齒,矢狀向調整部110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調整至目標咬合位;同時下頜殼狀牙齒矯治器200佩戴在下頜牙齒上,包裹下頜牙齒,可以僅為包裹下頜牙齒的殼狀牙齒矯治器,也可以為對下頜牙齒進行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定位至目標矯治位置的幾何結構。上下頜進行同時矯治,對於下頜spee曲線較深的患者可以壓低下前牙或升高後牙區牙齒而進行spee曲線的整平,使得在進行上下頜位關係調整的同時,矯正上下頜牙齒,實現矯形矯治同步進行。
本創作的一些實施例中,一系列不同的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套組能夠將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移動至目標矯治位置,其中,初始位置為患者進行就醫時採集的數位化模型相對位置,目標矯治位置為經過臨床醫生及醫學設計人員根據患者訴求及口內情況進行最終矯治效果的位置體現,由於個體差異,不同患者的口內情況均不相同,需要逐漸將牙齒從初始位置移動至目標位置,在此過程中需要一系列不同的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對牙齒進行佩戴矯治。
通過上述實施方式中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牙齒矯治裝置或矯治裝置的佩戴,患者上下頜的相對位置會由如圖14所示的初始狀態調整至如圖15中所示的目標矯治位置。
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殼狀牙齒矯治器的製備方法,上述任一種實施方式中涉及的設計方法對設計出來的牙齒矯治器進行相應的製備,製備方法包括:先熱壓成型後切割的製備方法或直接3D列印的方法。
在本創作一些實施方式中,製備方法中的製作模組可以是增材製造機,採用增材製造技術進行牙齒矯治器的製備,即採用3D列印技術將獲得的符合要求的牙齒矯治器有限元數位模型後直接列印成牙齒矯治器,3D列印技術可以是SLA(立體光固化成型)或DLP(數位光投影)。
在本創作一些實施方式中,製備方法中的製作模組也可以是3D列印設備、壓膜設備、切割設備、拋光設備、及清洗消毒設備,具體製備過程是首先通過3D列印技術將符合要求的數位化牙頜模型有限元數位模型直接列印出來,其次在列印好的3D牙頜模型上進行壓膜操作,最後再對壓好膜的牙齒矯治器進行切割、拋光清洗、消毒等步驟,最終制得牙齒矯治器。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創作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僅是舉例說明,本創作的保護範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創作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10:殼狀牙齒矯治器
100:殼狀本體
110:矢狀向調整部
111:容置空間
112:第一加強部

Claims (34)

  1. 一種殼狀牙齒矯治器,包括一殼狀本體,該殼狀本體設置有容納複數顆上頜牙齒的空腔,其中,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還設有能夠調整上下頜位關係且同時能夠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的矢狀向調整部,該矢狀向調整部至少部分連接於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處;該矢狀向調整部具有在穩定上下頜咬合關係、減小該殼狀本體產生咬合形變數的同時,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至目標咬合位的幾何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矢狀向調整部包括由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一側延伸彎曲形成有一容置空間的側壁及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導致該殼狀本體產生之形變的第一加強部;其中,該容置空間至少容納下頜前牙區牙齒的切緣或鄰近切緣的一部分,該第一加強部一端與該側壁遠離殼狀本體的一端相連。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在矢狀向截面沿牙體長軸方向上,該第一加強部與下頜接觸的區域較該容置空間與下頜接觸的區域更鄰近上頜前牙區的切緣處。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在矢狀向截面上,該第一加強部與該容置空間側壁連接處形成的第一夾角為α,其中,90°
    Figure 109217200-A0101-13-0001-51
    α
    Figure 109217200-A0101-13-0001-52
    160°。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一加強部與該殼狀本體連接處為光滑過渡的曲面。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一加強部與該殼狀本體左右兩側容納第一前磨牙的空腔的近中端面光滑過渡連接。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一加強部遠離上頜前牙區牙齒一側與牙齒前牙區的彎曲弧度基本吻合。
  8. 如請求項2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在矢狀向截面上,該第一加強部近遠中方向的寬度為2~5mm。
  9. 如請求項2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容置空間為連續分佈或部分連續分佈在上頜前牙區牙齒舌側且朝上顎方向內凹的凹槽,該凹槽能夠減少該殼狀本體產生的頰舌側向或沿矢狀向產生的形變數。
  10. 如請求項2中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容置空間在矢狀向截面沿牙體長軸方向的高度差為下頜前牙區牙齒牙冠在長軸方向長度的1/4~1/2。
  11. 如請求項2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容置空間在矢狀向截面沿近遠中方向的寬度為1.5~4.0mm。
  12. 如請求項2~8中任一項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一加強部的彈性模量大於該殼狀本體的彈性模量。
  13. 如請求項2~8中任一項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一加強部的硬度大於該殼狀本體的硬度。
  14. 如請求項13中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一加強部的邵氏硬度為65D~80D,該殼狀本體的邵氏硬度為50D~75D。
  15. 如請求項2~8中任一項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一加強部為多層結構,該多層結構包括基礎層和加強層,其中至少一加強層至少部分覆蓋該基礎層。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多層結構形成的第一加強部的整體厚度大於該殼狀本體的厚度。
  17.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加強層的彈性模量大於該基礎層的彈性模量。
  18. 如請求項2~8中任一項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一加強部的厚度為0.7~2.0mm,該殼狀本體的厚度為0.5~1.0mm。
  19. 如請求項2~8中任一項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一加強部、該容置空間與該殼狀本體一體成型。
  20. 如請求項2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在該第一加強部向遠中方向延伸的一端還設有第二加強部,且該第一加強部與該第二加強部圍合形成一收容空間,該第一加強部與第二加強部呈第二夾角β設置,且90°
    Figure 109217200-A0101-13-0003-53
    β<180°。
  21. 如請求項20中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收容空間中容置有加強塊。
  22. 如請求項21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二加強部上設有與該加強塊相互配合的公母結構。
  23. 如請求項22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第二加強部上設有向遠中方向凸出的凸泡,該加強塊與該第二加強部的接觸區域對應該凸泡處還設有與該凸泡配合的凸起部。
  24. 如請求項2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容置空間的側壁包括近中容置側壁和遠中容置側壁,該近中容置側壁鄰近上頜切緣一側與該殼狀本體前牙區舌側至少部分連接,該近中容置側壁遠離上頜切緣一側與該遠中 容置側壁的一端至少部分連接;該遠中容置側壁的另一端與該第一加強部至少部分連接。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遠中容置側壁為具有引導下頜向該容置空間內滑動的引導面。
  26. 如請求項25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引導面為引導平面、引導曲面或引導平面和引導曲面的組合。
  27. 如請求項26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當該遠中容置側壁為引導平面或部分為引導平面時,在矢狀向截面上,該傾斜角度為該遠中容置側壁與頜平面之間形成的第三夾角γ,其中,30°
    Figure 109217200-A0101-13-0004-54
    γ
    Figure 109217200-A0101-13-0004-55
    80°。
  28. 如請求項24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近中容置側壁設有穩定面,該穩定面具有能夠使下頜穩定地咬合在該容置空間內的傾斜角度。
  29. 如請求項28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穩定面為穩定平面、穩定曲面、或穩定平面和穩定曲面的組合。
  30. 如請求項29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當該遠中容置側壁為引導平面或部分為引導平面時,在矢狀向截面上,該傾斜角度為該近中容置側壁與頜平面之間形成的第四夾角δ,其中,30°
    Figure 109217200-A0101-13-0004-56
    δ
    Figure 109217200-A0101-13-0004-57
    80°。
  31. 如請求項1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殼狀本體具有使上頜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定位至目標矯治位置的幾何結構。
  32. 一種牙齒矯治裝置,包括複數殼狀牙齒矯治器,其中,該等殼狀牙齒矯治器中至少一個殼狀牙齒矯治器為如請求項1~31中任一項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
  33. 一種牙齒矯治套組,包括上頜牙齒矯治器和下頜牙齒矯治器,其中,該上頜牙齒矯治器為如請求項1~31中任一項所述的殼狀牙齒矯治器,該下頜牙齒矯治器包括用於包裹下頜牙齒的下頜殼狀本體。
  34. 一種牙齒矯治裝置,包括複數牙齒矯治套組,其中,該等牙齒矯治套組包括至少一組如請求項33中所述的牙齒矯治套組,該等牙齒矯治套組具有調整下頜前牙區牙齒相對於上頜的位置在矢狀向上調整至目標咬合位的同時使牙齒從初始位置逐漸重新定位至目標位置的幾何形狀。
TW109217200U 2020-08-21 2020-12-28 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 TWM6117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9535.4U CN212699186U (zh) 2020-08-21 2020-08-21 壳状牙齿矫治器、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系统
CN202021759535.4 2020-08-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1754U true TWM611754U (zh) 2021-05-11

Family

ID=74921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7200U TWM611754U (zh) 2020-08-21 2020-12-28 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99186U (zh)
TW (1) TWM61175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99186U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33261B2 (en) Dental appliance with repositioning jaw elements
EP3791824B1 (en) Method for displaying repositioning jaw elements
CN110063801B (zh) 一种隐形矫治器
CN111281578B (zh) 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及制备方法、牙齿矫治系统
JP3240358U (ja) 上下顎位関係を調整する歯科器具
CN210612259U (zh) 一种隐形矫治器
CN111012531B (zh) 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牙科器械的设计方法及制备方法
WO2022036926A1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牙齿矫治套组及系统
CN114073594A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及设计和制备方法、牙齿矫治套组和系统
WO2023231904A1 (zh) 一种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CN211156366U (zh)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壳状牙科器械套组以及牙科矫治系统
CN217938416U (zh)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TWM611754U (zh) 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
RU219768U1 (ru) Раковинообразный ортодонтический аппарат
CN220459432U (zh) 用于咬合调整的牙科器械
CN216985204U (zh) 颌位保持装置
US20230200945A1 (en) Shell-like orthodontic appliance, design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orthodontic appliance set and system
CN219680803U (zh) 牙科矫治器及矫治系统
CN220109867U (zh) 牙科器械及牙科矫治系统
CN219461460U (zh) 颌间关系调整矫治器
CN220293678U (zh) 用于咬合调整的牙科系统
CN220293676U (zh) 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
CN213607024U (zh)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CN215019359U (zh) 矫正系统
CN220898823U (zh)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