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8823U -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 Google Patents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8823U
CN220898823U CN202322353915.8U CN202322353915U CN220898823U CN 220898823 U CN220898823 U CN 220898823U CN 202322353915 U CN202322353915 U CN 202322353915U CN 220898823 U CN220898823 U CN 220898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guide plate
teeth
dental instrument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539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星星
吴姗姗
郑韵哲
吴刚
姚峻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539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8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8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8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壳状牙科器械,包括:壳状本体,为一体的壳状且形成有复数个可容纳上颌牙齿的空腔结构;以及,设于壳状本体上对应前牙区第一牙齿的导板,所述导板包括:与容纳所述第一牙齿的空腔结构连接的基部;由所述基部向下颌凸伸形成一调整部,佩戴时,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与下颌前牙区第二牙齿的唇侧面至少部分接触,所述调整部引导所述下颌矢状向向后运动至一预定位置以限制下颌前伸,所述下颌运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时,所述导板对上颌施加满足预定阈值的作用力以促使上颌发育。

Description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背景技术
错颌畸形是指牙齿、牙弓、颌骨和颅面位置及关系不调,常见症状包括牙列拥挤、牙列间隙、反颌等。大部分错颌畸形是指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疾病、口腔不良习惯、替牙障碍等,也可在生长发育后因外伤、牙周病等原因造成的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牙合关系的异常、颌骨大小形态位置的异常、面部畸形等。
壳状牙齿矫治器是一种治疗错颌畸形的装置,采用安全的弹性透明高分子材料,使矫治过程几乎在旁人无察觉中完成。对于需要颌间关系调整的场景中,需要佩戴带有颌位调整装置的矫治器,而且根据适应症的不同,还需要进行上颌或下颌颌骨的发育促进或生长抑制。现有上颌发育不足的反颌病例中,一类可采用外部牵引装置,外部牵引装置佩戴方式复杂,使用不便,且隐形矫治领域中前牵设备的固位要求高,应用场景限制较大。另一类可采用颌位重建隐形矫治器,现有的常用颌位重建隐形矫治器一般覆盖后牙,如twinblock、herbst的调整结构均设于后牙,所以都需要在后牙区施力,对后牙区矫治器的固位力要求较高,儿牙阶段,牙列缺失,牙齿短小,影响固位力。
本申请中的“错颌”、“开颌”、“覆颌”、“颌面”等中的“颌”均为(“牙合”,hé)系生僻字,且由于一般输入法字库中没有该字,在日常中、网络中常作“颌”,本文为阅读方便,也写作“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可以引导下颌后退,限制下颌发育,促进上颌发育,从而实现颌间关系的调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壳状牙科器械,包括:壳状本体,为一体的壳状且形成有复数个可容纳上颌牙齿的空腔结构;以及,设于壳状本体上对应前牙区第一牙齿的导板,所述导板包括:与容纳所述第一牙齿的空腔结构连接的基部;由所述基部向下颌凸伸形成一调整部,佩戴时,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与下颌前牙区第二牙齿的唇侧面至少部分接触,所述调整部引导所述下颌矢状向向后运动至一预定位置以限制下颌前伸,所述下颌运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时,所述导板对上颌施加满足预定阈值的作用力以促使上颌发育。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矫治系统,包括:一系列壳状牙科器械,渐进地实施用于具有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的患者的治疗计划,所述一系列壳状牙科器械中至少部分为上述的壳状牙科器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佩戴时,通过调整部阻挡下颌前牙,以限制下颌前伸,同时下颌的反作用力通过导板传递至上颌,此时升下颌肌群紧张、降下颌肌群松弛,肌肉牵张的力量通过矫治器传递至上下牙及颌骨上,则对上牙弓及上前牙产生向前的推力,同时对下前牙产生向后的作用力,从而引导下颌在后退位置就位。可见,本申请中壳状牙科器械可以引导下颌后退,限制下颌发育,促进上颌发育,从而实现颌间关系的调整。
另外,所述壳状本体与所述导板一体成型,所述导板为空腔结构,所述导板的空腔与所述壳状本体的空腔相连通设置。采用一体成型且空腔的结构,便于实现矫治器的制造,同时适配目前的热压膜工艺和增材制造的直接打印工艺。
另外,所述导板在水平向的宽度从所述基部所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收窄。采用上宽下窄的结构,可以利于导板的基部足够宽大,减少使用时弯折损坏的可能。
另外,所述导板以牙颌中线对称设计,使得使用时导板对上颌施力均匀,避免造成偏颌。
另外,所述第一牙齿有多颗,第二牙齿有多颗,所述导板为呈一体连续设置,所述基部连接容纳全部第一牙齿的空腔结构,所述调整部与全部第二牙齿的唇侧面接触。上述结构实现导板覆盖连接多颗上颌前牙,便于增强导板强度。
另外,所述基部所连接的空腔结构所容纳的第一牙齿为前牙区所有牙齿,所述调整部所接触的第二牙齿为前牙区2-2号牙齿;或者,所述基部所连接的空腔结构所容纳的第一牙齿为前牙区2-2号牙齿,所述调整部所接触的第二牙齿为前牙区1-1号牙齿。
另外,所述导板的唇侧面为连续、光滑的表面,所述导板的唇侧面与其相邻面之间光滑过渡处理。上述结构采用圆滑设计形成,以提升舒适度。
另外,所述导板的空腔内还设有填充物,所述填充物的外轮廓与所述导板的内表面的轮廓相匹配,在导板空腔结构内设置填充物,可以增强导板的强度,以便导板更准确施力。
另外,所述填充物由沿所述第一牙齿的牙长轴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牙齿牙尖处的树脂形成。
另外,所述导板的唇侧外表面沿龈颌方向设有增强所述导板强度的加强嵴,所述加强嵴表面曲率大于所述导板的唇侧外表面的表面曲率。限定在导板的唇侧面设置加强嵴,一方面增强导板的强度,一方面不影响导板舌侧面与对颌牙齿的接触面积。
另外,所述壳状本体与所述导板分体设置,所述导板与壳状本体的前牙区固定连接。进一步限定导板和壳状本体本司可以分体设置,导板固定于矫治器的前牙区,丰富实施方式。
另外,所述导板的材料为陶瓷、金属或树脂。分体设置的导板可以和壳状本体采用不同的材料制造,在选材上更为灵活。
另外,所述导板设置为中空结构,可以减轻重量,保证强度。
另外,所述导板至少唇侧表面覆盖有缓冲层,便于唇侧表面与口腔内部软组织接触时更加舒适。
另外,佩戴时,所述调整部在垂直向至少覆盖所述第二牙齿牙冠高度的1/2,至多覆盖至所述第二牙齿对应牙龈的预设高度。另外,所述预设高度为1mm-3mm。限定调整部对下颌牙齿的覆盖范围,便于调整部施力时可以对第二牙齿施力更为全面,避免第二牙齿舌倾,同时避免调整部覆盖位置过低,刺激下颌发育。
另外,容纳所述第一牙齿的空腔结构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牙齿的唇侧面至少部分贴合。限定第一牙齿唇侧面部分与空腔结构内表面贴合,以便壳状本体在第一牙齿区保留足够的包裹力,同时利于壳状本体在前牙区的固位。
另外,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第二牙齿的唇侧面为面接触。通过限定接触为面接触,便于调整部与第二牙齿充分接触,增加接触稳定性,同时使得导板传导力更为准确。
另外,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牙齿唇侧面的轮廓相匹配的凹凸结构。凹凸结构使得咬合时调整部与第二牙齿在咬合方向上的运动稳定。
另外,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设有摩擦结构,以增加与所述第二牙齿的唇侧面的摩擦力。增加接触时的摩擦力,不仅便于接触稳定,还能增加咬合到位后的稳定作用。
另外,所述导板包括离散设置的多个子导板,至少两个所述子导板对应设置于不同的第一牙齿上。通过设置多个子导板的方式实现导板的功能,丰富导板的实现方式。
另外,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第一牙齿的舌侧面在矢状向上呈距离设置,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位于所述第一牙齿的舌侧面的唇侧向。限定调整部的舌侧面位于第一牙齿舌侧面的唇侧向,使得反颌时导板可以准确抵持到第二牙齿的唇侧,便于覆盖反颌的应用场景。
另外,所述导板还包括: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靠近所述基部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二牙齿的切端抵持的抵持部。
另外,所述抵持部朝向对颌的抵持面与所述第二牙齿的长轴大致垂直。
另外,所述预定阈值的范围在100g-500g之间;或者,用于至少促进上颌发育0.1mm的力。限定足够的力准确实现促进上颌发育。
另外,所述壳状牙科器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状本体后牙区的用于打开咬合的凸起部。在牙科器械后牙区上新增凸起部,实现打开咬合后,更便于颌间关系的调整。
另外,所述凸起部的咬合面为平面,且与颌平面大致平行,以利于下颌向后运动。上述平面设置,利于下颌的矢状向移动。
另外,所述平面的表面设置摩擦层,以使所述下颌运动至所述预定位置后,稳定于所述预定位置。上述摩擦层可以在下颌向后运动后,更容易稳定在预定位置。
另外,所述凸起部的咬合面为与对颌相应位置牙齿的咬合面咬合匹配,以使第二牙齿运动到所述预定位置后稳定于所述预定位置。
另外,所述壳状牙科器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状本体前牙区的向唇侧突起的唇屏,佩戴时,所述唇屏的唇侧与唇肌接触,舌侧与对应牙齿的牙冠和/或牙龈的颊侧面间隙设置,以阻隔所述唇肌对对应牙齿的施力。通过新增的唇屏组合唇部肌肉对上颌颌骨施力,更利于上颌颌骨被促进发育。
另外,所述唇屏由所述壳状本体的龈端向牙龈向延伸形成。采用向牙龈侧延伸的唇屏,尽量减少唇屏对咬合的干扰,避免干扰唇闭合,同时在保证唇肌隔离时,提高美观性。
另外,所述壳状牙科器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状本体后牙区的向颊侧凸起的颊屏,佩戴时,所述颊屏的颊侧与颊肌接触,舌侧与对应的牙齿的颊侧面间隙设置,以阻隔所述颊肌对对应牙齿的施力。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壳状牙科器械的佩戴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壳状牙科器械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另一个壳状牙科器械的正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另一个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另一个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另一个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另一个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的佩戴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的佩戴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的佩戴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的佩戴示意图;
图17a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的侧面示意图;
图17b是图17a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矫治系统中各壳状牙科器械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中提及的“前牙区”、“后牙区”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6-38页中对于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后牙区包括前磨牙以及磨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4-8的牙齿。前牙区FDI标记法显示为1-3的牙齿,前牙区的牙齿包括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中提及的“颌平面”根据《口腔正畸学》第6版第83页的定义及确认方式获得,一种是以第一恒磨牙的咬合中点与上下中切牙间的中点(覆颌或开颌的1/2处)的连线;另一种是由均分后牙颌接触点而得,常使用第一恒磨牙及第一乳磨牙或第一前磨牙的颌接触点。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壳状牙科器械。
如图1、图2a、图2b和图3所示,壳状牙科器械包括:壳状本体3,为一体的壳状且形成有复数个可容纳上颌牙齿的空腔结构;以及,设于壳状本体3上对应前牙区第一牙齿1的导板10,所述导板10包括:与容纳所述第一牙齿1的空腔结构连接的基部11;由所述基部11向下颌凸伸形成一调整部12,佩戴时,所述调整部12的舌侧面与下颌前牙区第二牙齿2的唇侧面至少部分接触,所述调整部12引导所述下颌矢状向向后运动至一预定位置以限制下颌前伸,所述下颌运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时,所述导板10对上颌施加满足预定阈值的作用力以促使上颌发育。可以理解的是,下颌上可以佩戴矫治器4,也可以不佩戴矫治器4,虽然图示中以佩戴矫治器4为例,但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是否需要佩戴灵活设置,在此不再赘述。其中,预定位置可以是用户的下颌自然后退时可达到的最大位置,也可以是由医生根据矫治需要设计的目标位置,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的调整部12的舌侧面与所述第一牙齿1的舌侧面在矢状向上呈距离设置,所述调整部12的舌侧面位于所述第一牙齿1的舌侧面的唇侧向。限定调整部12的舌侧面位于第一牙齿1舌侧面的唇侧向,使得反颌时导板10可以准确抵持到第二牙齿2的唇侧,便于覆盖反颌的应用场景。如图2b所示,调整部12的舌侧面与第一牙齿1的舌侧面间隔距离c。进一步说,该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在下颌处于最大后退位时的反覆盖量与下颌前牙的切端厚度之和,这样可以尽可能矫正下颌的反颌。可以理解的是,患者在自然活动的状态下,自然移动下颌,直至极限位置,此时获得的下颌位置即为下颌后退位。
另外,所述导板10还包括:所述调整部12的舌侧靠近所述基部11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二牙齿2的切端抵持的抵持部13。具体的说,抵持部13的抵持面在龈颌方向上不低于所述第一牙齿1切端的最高位。另外,所述抵持部13朝向对颌的抵持面与所述第二牙齿2的长轴y大致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定阈值的作用力F的范围可以在100g-500g之间,在设计时通过导板10对上颌施加满足上述预定阈值的力,当达到100g时,其力可以到达颌骨的矫形力,所以限定至少达到足够的力准确实现促进上颌发育,同时,过大的力容易造成上颌骨逆时针旋转趋势或牙弓变窄的问题,所以设计时需考虑力值范围,避免过大,进一步说,该作用力更优可设计在300g-500g的范围内。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设计通过导板10对上颌施加满足用于至少促进上颌发育生长0.1mm时所需的力。
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壳状本体3与所述导板10一体成型,所述导板10为空腔结构,所述导板10的空腔与所述壳状本体3的空腔相连通设置。采用一体成型且空腔的结构,便于实现矫治器的制造,进一步说,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用目前的热压膜工艺,具体热压膜成型过程大致包括:基于相应的数字化牙颌模型及一系列中间数字化牙颌模型进行3D打印,制作出前牙区带导板10结构的实体牙颌模型,之后用膜片在上述实体的牙颌模型上热压成型的方式得到包含导板10及牙齿形状的壳状牙科器械,之后在所述包含牙齿形状的壳状牙科器械上沿牙龈线或邻近牙龈线处切割,从而得到本实施例中能够容纳牙齿的带导板10的壳状牙齿矫治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也可以采用增材制造工艺进行直接制造,这种方式的工艺步骤包括在设计数字化牙科器械模型时,在基础的壳状本体3模型上设计导板10及所需的其他结构,后续在打印阶段一并打印,无需额外工序,一次获得,所得的牙科器械牢固度也好。本实施方式中的增材制造方式可以为SLA(光固化)打印或DLP(数字光处理)打印,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其他3D打印技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实施例中的导板10在水平向的宽度从所述基部11所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收窄。如图3所示,基部11位置的宽度L1,向另一端逐渐收窄至调整部12的自由端,可以看出L1>L2,采用上宽下窄的结构,可以利于导板10的基部11足够宽大,减少使用时弯折损坏的可能,在热压膜制造工艺中,还可以便于壳状牙科器械的脱模。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导板10以牙颌的牙中线对称设计,使得使用时导板10对上颌施力均匀,避免造成偏颌。同样如图3所示,正面视角下可以看出导板10以中线T对称设计,该中线可以采用患者的牙中线,这样导板10在对上颌牙齿施加作用力时,力均匀分布至前牙各牙齿上,避免因为两边力不平衡造成的偏颌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导板10的唇侧面为连续、光滑的表面,同时导板10的唇侧面与其相邻面之间光滑过渡处理。由于导板10的唇侧面直接与口腔内膜接触,而内膜组织柔软,棱角毛刺等很容易产生异物感,影响舒适性,所以上述结构采用圆滑设计形成,可以提升舒适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牙齿1有多颗,第二牙齿2有多颗,所述导板10为呈一体连续设置,所述基部11连接容纳全部第一牙齿1的空腔结构,所述调整部12与全部第二牙齿2的唇侧面接触。上述结构实现导板10覆盖连接多颗上颌前牙,便于增强导板10强度,而且较宽的设计可以将矫治力分散至前牙区多颗牙齿受力,避免唇倾。同时因为牙弓弧度,为上颌施加矢状向力时,通过前牙唇侧面施力,其施力效率更高,另外,如果设计更宽,则会延伸到牙弓弯折位置,干扰患者咬合动作。
另外,本实施例中基部11所连接的空腔结构所容纳的第一牙齿1为前牙区所有牙齿,所述调整部12所接触的第二牙齿2为前牙区2-2号牙齿。实际应用中,基部11所连接的空腔结构所容纳的第一牙齿1还可为前牙区2-2号牙齿,对应地,调整部12所接触的第二牙齿2为前牙区1-1号牙齿。较小的尺寸设计适用于儿牙等应用场景,而较大的尺寸可以适用于成人应用场景,具体尺寸可以根据医生需要及施力大小的设计确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中的导板10还可以增加加强嵴结构,具体的说,如图4所示,导板10的唇侧外表面沿龈颌方向设有增强所述导板10强度的加强嵴102,所述加强嵴102表面曲率大于所述导板10的唇侧外表面的表面曲率,更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的加强嵴102为外凸结构,而且其宽度为中间略宽,两头略窄。限定在导板10的唇侧面设置加强嵴,一方面增强导板10的强度,一方面不影响导板10舌侧面与对颌牙齿的接触面积,同时两头略窄的设计在与口腔内膜接触时,尽可能减小异物感。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图中示意加强嵴数量为三个,但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数量,如四个、五个,或者一个、两个,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说,所述调整部12的舌侧面与所述第二牙齿2的唇侧面为面接触。通过限定接触为面接触,便于调整部12与第二牙齿2充分接触,增加接触稳定性,同时使得导板10传导力更为准确。同时,所述调整部12的舌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牙齿2唇侧面的轮廓相匹配的凹凸结构。凹凸结构使得咬合时调整部12与第二牙齿2在咬合方向上的运动稳定。
进一步说,如图5所示,所述调整部12的舌侧面设有摩擦结构121,以增加与所述第二牙齿2的唇侧面的摩擦力。增加接触时的摩擦力,不仅便于接触稳定,还能增加咬合到位后的稳定作用。具体的说,摩擦结构可以是采用喷涂工艺增加具有较高摩擦系数的涂层。可以理解的是,摩擦结构在厚度上可以是均匀厚度的,也可以是不同厚度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其他实施例中,摩擦结构还可以是表面凹凸的结构,如从调整部12外表面凸出阵列分布的密集的小凸起,同样可以实现增加摩擦力,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工艺需要而选择。
具体的说,进一步结合图6所示,上述壳状牙科器械佩戴时,所述调整部12在垂直向刚好覆盖第二牙齿2的牙冠高度(如图6的21标示位置),便于在抵持第二牙齿2时,可以更多接触到第二牙齿2,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接触位置过高,则容易造成第二牙齿2的舌倾等现象。实际应用中,调整部12在垂直向的覆盖范围可以至少覆盖所述第二牙齿2牙冠高度的1/2(如图7所示覆盖1/2牙冠高度),至多覆盖至所述第二牙齿2对应牙龈的预设高度。调整部12覆盖了第二牙齿2的部分牙龈,对应牙龈的预设高度可以为1mm-3mm。如图8所示,调整部12覆盖高度为d的牙龈22。限定调整部12对下颌牙齿的覆盖范围,便于调整部12施力时可以对第二牙齿2施力更为全面,避免第二牙齿2舌倾,同时避免调整部12覆盖位置过低,刺激下颌发育。
还可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导板10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包括靠近牙齿一侧的内层和远离牙齿一侧的外层,其中所述内层的材料弹性模量小于所述外层的材料弹性模量。进一步说,在所述外层和所述内层之间还可以设有至少一层中间层,所述中间层的材料弹性模量在所述内层的材料弹性模量和所述外层的弹性模量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容纳所述第一牙齿1的空腔结构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牙齿1的唇侧面至少部分贴合(如图9所示的贴合区)。限定第一牙齿1唇侧面部分与空腔结构内表面贴合,以便壳状本体3在第一牙齿1区保留足够的包裹力,同时利于壳状本体3在前牙区的固位。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减小导板10在口腔中的异物感、刺激感,在满足上述各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设计更小体积的导板10。
可见,本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佩戴时,通过调整部12阻挡下颌前牙,以限制下颌前伸,同时下颌的反作用力通过导板10传递至上颌,此时升下颌肌群紧张、降下颌肌群松弛,肌肉牵张的力量通过矫治器传递至上下牙及颌骨上,则对上牙弓及上前牙产生向前的推力,同时对下前牙产生向后的作用力,从而引导下颌在后退位置就位。可见,本申请中壳状牙科器械可以引导下颌后退,限制下颌发育,促进上颌发育,从而实现颌间关系的调整。尤其在乳牙期、替牙期等牙列可能缺失,或者牙齿的牙冠短小的病例中,避免过于依赖后牙固位力,在前牙区设计颌间关系调整结构,同步促进上颌发育,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利于本申请的推广。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同样涉及一种壳状牙科器械。本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导板10内部新增填充结构,可以增强导板10的强度。
如图10所示,所述导板10的空腔内还设有填充物101,所述填充物101的外轮廓与所述导板10的内表面的轮廓相匹配,在导板10空腔结构内设置填充物101,可以增强导板10的强度,以便导板10更准确施力。另外,所述填充物101由沿所述第一牙齿1的牙长轴方向固定在第一牙齿1的唇侧面的树脂形成,部分实施例中也可以固定在第一牙齿1牙尖处的树脂形成。
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导板10向内凹陷形成锁定结构1011,填充物101外轮廓也设有轮廓匹配的锁定结构1011,在佩戴到位时,锁定结构1011嵌入,避免使用时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填充物101可以是另外通过3D打印形式制作的附件,壳状牙科器械需要佩戴时,先将该填充物101通过空腔结构放入导板10的空腔内,再佩戴至牙齿上。
可见,在导板10空腔结构内设置填充物101,可以增强导板10的强度,以便导板10更准确施力。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同样涉及一种壳状牙科器械。本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上述实施例中壳状本体3与导板10一体制造,而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壳状本体3和导板10分体设置,导板10与壳状本体3的前牙区固定连接。进一步限定导板10和壳状本体3本实施例可以分体设置,导板10固定于壳状本体的前牙区,丰富实施方式。
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的导板10的材料可以为陶瓷、金属或树脂。可以理解的是,分体设置的导板10可以和壳状本体3采用不同的材料制造,在选材上更为灵活。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导板10可以设置为中空结构,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还可保证强度。具体的说,中空部分可以呈空心通孔,也可以设置支撑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导板10至少唇侧表面还可以覆盖有缓冲层103,便于唇侧表面与口腔内部软组织接触时更加舒适。具体的说,缓冲层103可以采用硅胶、凝胶等材质制作,也可以采用喷涂等形式覆盖。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的结构进一步改进,导板10包括离散设置的多个子导板(10a、10b、10c和10d),至少两个所述子导板对应设置于不同的第一牙齿1上。通过设置多个子导板的方式实现导板10的功能,丰富导板10的实现方式。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同样涉及一种壳状牙科器械。本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壳状本体3的后牙区新增凸起部20,用于在调整颌间关系的时候打开咬合,进一步准确调整颌间关系。
具体的说,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状本体3后牙区的用于打开咬合的凸起部20。在牙科器械后牙区上新增凸起部20,实现打开咬合后,更便于颌间关系的调整。可以理解的是,凸起部20的咬合面为平面,且与颌平面大致平行,以利于下颌向后运动,上述平面设置,利于下颌的矢状向移动。
另外,所述平面的表面设置摩擦层,以使所述下颌运动至所述预定位置后,稳定于所述预定位置。上述摩擦层可以在下颌向后运动后,更容易稳定在预定位置。具体的说,摩擦层可以是摩擦系数更高的材料制作的层状结构,也可以采用喷涂等方式进行喷涂
如图14所示,凸起部20的咬合面201为与对颌相应位置牙齿的咬合面咬合匹配,以使第二牙齿2运动到所述预定位置后稳定于所述预定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凸起部20与壳状本体3可以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同样涉及一种壳状牙科器械。本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壳状本体3的前牙区的向唇侧突起的唇屏30。
如图15所示,壳状牙科器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状本体3前牙区的向唇侧突起的唇屏30,佩戴时,所述唇屏30的唇侧与唇肌接触,舌侧与对应牙齿的牙冠和/或牙龈的颊侧面间隙设置,以阻隔所述唇肌对对应牙齿的施力。通过新增的唇屏30组合唇部肌肉对上颌颌骨施力,更利于上颌颌骨被促进发育。具体的说,唇屏30对称设置在前牙区,可以设置在1-1号牙,也可以设置在2-2号牙,连续四颗,还可以仅在两颗2号牙上设置,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唇屏30由所述壳状本体3的龈端向牙龈向延伸形成。采用向牙龈侧延伸的唇屏30,尽量减少唇屏30对咬合的干扰,避免干扰唇闭合,同时在保证唇肌隔离时,提高美观性。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还可以包括:设于所述壳状本体3后牙区的向颊侧凸起的颊屏40,佩戴时,所述颊屏40的颊侧与颊肌接触,舌侧与对应的牙齿的颊侧面间隙设置,以阻隔所述颊肌对对应牙齿的施力。具体的说,颊屏40可以设置成空泡结构,内置树脂块等增加其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唇屏30、颊屏40均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与壳状本体3一体制造,也可以采用分体设置的方式制造,其边缘轮廓均可进行光滑处理,尽量减少佩戴时对口腔内膜的刺激,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矫治系统,具体包括:一系列壳状牙科器械,渐进地实施用于具有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的患者的治疗计划,所述一系列壳状牙科器械中至少部分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壳状牙科器械。
如图18所示,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若干个壳状牙科器械中各所述调整部12在矢状向的厚度逐渐增大,h2>h1,所述调整部12的舌侧面在矢状向上逐渐后移。可以理解的是,随着上颌被刺激发育,其位置和下颌在矢状向距离缩短,所以导板10在矢状向的厚度逐渐增加,其舌侧面逐渐后移,不仅适配新的颌间关系位置,还能进一步增加导板10传导的矫形力,以便进一步矫形。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是实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4)

1.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状本体,为一体的壳状且形成有复数个可容纳上颌牙齿的空腔结构;以及,设于壳状本体上对应前牙区第一牙齿的导板,所述导板包括:
与容纳所述第一牙齿的空腔结构连接的基部;
由所述基部向下颌凸伸形成一调整部,佩戴时,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与下颌前牙区第二牙齿的唇侧面至少部分接触,所述调整部引导所述下颌矢状向向后运动至一预定位置以限制下颌前伸,所述下颌运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时,所述导板对上颌施加满足预定阈值的作用力以促使上颌发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状本体与所述导板一体成型,所述导板为空腔结构,所述导板的空腔与所述壳状本体的空腔相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在水平向的宽度从所述基部所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收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以牙颌中线对称设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牙齿有多颗,第二牙齿有多颗,所述导板为呈一体连续设置,所述基部连接容纳全部第一牙齿的空腔结构,所述调整部与全部第二牙齿的唇侧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所连接的空腔结构所容纳的第一牙齿为前牙区所有牙齿,所述调整部所接触的第二牙齿为前牙区2-2号牙齿;或者,所述基部所连接的空腔结构所容纳的第一牙齿为前牙区2-2号牙齿,所述调整部所接触的第二牙齿为前牙区1-1号牙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的唇侧面为连续、光滑的表面,所述导板的唇侧面与其相邻面之间光滑过渡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的空腔内还设有填充物,所述填充物的外轮廓与所述导板的内表面的轮廓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物由沿所述第一牙齿的牙长轴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牙齿牙尖处的树脂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的唇侧外表面沿龈颌方向设有增强所述导板强度的加强嵴,所述加强嵴表面曲率大于所述导板的唇侧外表面的表面曲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状本体与所述导板分体设置,所述导板与壳状本体的前牙区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的材料为陶瓷、金属或树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设置为中空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至少唇侧表面覆盖有缓冲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佩戴时,所述调整部在垂直向至少覆盖所述第二牙齿牙冠高度的1/2,至多覆盖至所述第二牙齿对应牙龈的预设高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高度为1mm-3mm。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容纳所述第一牙齿的空腔结构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牙齿的唇侧面至少部分贴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第二牙齿的唇侧面为面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牙齿唇侧面的轮廓相匹配的凹凸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18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设有摩擦结构,以增加与所述第二牙齿的唇侧面的摩擦力。
21.根据权利要求1、2或1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包括离散设置的多个子导板,至少两个所述子导板对应设置于不同的第一牙齿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第一牙齿的舌侧面在矢状向上呈距离设置,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位于所述第一牙齿的舌侧面的唇侧向。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还包括: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靠近所述基部的位置设有供所述第二牙齿的切端抵持的抵持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朝向对颌的抵持面与所述第二牙齿的长轴大致垂直。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阈值的范围在100g-500g之间;或者,用于至少促进上颌发育0.1mm的力。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状牙科器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状本体后牙区的用于打开咬合的凸起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咬合面为平面,且与颌平面大致平行,以利于下颌向后运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的表面设置摩擦层,以使所述下颌运动至所述预定位置后,稳定于所述预定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咬合面为与对颌相应位置牙齿的咬合面咬合匹配,以使第二牙齿运动到所述预定位置后稳定于所述预定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状牙科器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状本体前牙区的向唇侧突起的唇屏,佩戴时,所述唇屏的唇侧与唇肌接触,舌侧与对应牙齿的牙冠和/或牙龈的颊侧面间隙设置,以阻隔所述唇肌对对应牙齿的施力。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唇屏由所述壳状本体的龈端向牙龈向延伸形成。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状牙科器械还包括:设于所述壳状本体后牙区的向颊侧凸起的颊屏,佩戴时,所述颊屏的颊侧与颊肌接触,舌侧与对应的牙齿的颊侧面间隙设置,以阻隔所述颊肌对对应牙齿的施力。
33.一种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系列壳状牙科器械,渐进地实施用于具有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的患者的治疗计划,所述一系列壳状牙科器械中至少部分为权利要求1-32中任一项所述的壳状牙科器械。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治疗计划的进行,如所述权利要求1-32中的若干个壳状牙科器械中各所述调整部在矢状向的厚度逐渐增大,所述调整部的舌侧面在矢状向上逐渐后移。
CN202322353915.8U 2023-08-30 2023-08-30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Active CN220898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3915.8U CN220898823U (zh) 2023-08-30 2023-08-30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3915.8U CN220898823U (zh) 2023-08-30 2023-08-30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8823U true CN220898823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7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53915.8U Active CN220898823U (zh) 2023-08-30 2023-08-30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88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12259U (zh) 一种隐形矫治器
CN111012531B (zh) 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牙科器械的设计方法及制备方法
CN211067108U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壳状牙齿矫治器套组及牙齿矫治系统
JP3242965U (ja) シェル状歯列矯正器具、歯列矯正セット及びシステム
CN210931950U (zh) 一种牙齿矫治器、矫治器套组以及壳状牙科矫治系统
CN211156366U (zh)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壳状牙科器械套组以及牙科矫治系统
WO2023231904A1 (zh) 一种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CN217938416U (zh)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CN114073594A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及设计和制备方法、牙齿矫治套组和系统
CN220898823U (zh)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CN114052950B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及制备方法
CN110680526B (zh) 个性化拉磨牙向远中矫治器
TWM608387U (zh) 用於錯頜畸形治療的牙科器械、牙科器械套組及牙科矯治系統
CN219680803U (zh) 牙科矫治器及矫治系统
CN220898824U (zh) 壳状牙科器械及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CN220109867U (zh) 牙科器械及牙科矫治系统
CN219461460U (zh) 颌间关系调整矫治器
CN220001956U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及矫治系统
CN219680802U (zh) 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CN220695375U (zh) 牙科器械及牙科矫治系统
CN219332003U (zh) 治疗口腔的矫治系统
CN220293678U (zh) 用于咬合调整的牙科系统
CN114099025B (zh) 牙科器具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CN220459432U (zh) 用于咬合调整的牙科器械
CN216933529U (zh) 壳状牙科器械套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