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80802U - 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 Google Patents

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80802U
CN219680802U CN202320348760.6U CN202320348760U CN219680802U CN 219680802 U CN219680802 U CN 219680802U CN 202320348760 U CN202320348760 U CN 202320348760U CN 219680802 U CN219680802 U CN 2196808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dge structure
appliance
lingual
teeth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487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晓磊
姚峻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487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808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808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808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包括一系列矫治器,一系列矫治器被设计为逐渐实现治疗计划,一系列矫治器至少包括第一矫治器和第二矫治器,第一矫治器对应治疗计划的第一阶段,第二矫治器对应治疗计划的第二阶段。第一矫治器和第二矫治器对应相同的矫治目标位。第一矫治器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所述第一凸脊结构,第二矫治器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同一个区域并且凸起高度不同。本申请中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能够有效控制牙齿移动,精准调整颌间关系。

Description

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口腔正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背景技术
针对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早期错颌畸形,有研究表明肌肉对发育阶段的口腔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有关键性的影响,并且在一些情况下肌肉问题是造成口腔问题的病因,忽略肌肉问题可能会导致矫治难以奏效或者治疗后复发。
口面肌功能治疗(orofacial myofunctional therapy,简称OMT)是针对口面部肌肉及其功能存在异常的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患者,进行评估、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其机制是通过对口颌面部的神经-肌肉进行再教育,促进颅面部结构正常发育与口颌系统功能协调稳定,是一种着眼于病因的治疗方法。
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医用级硅胶材料制作而成的硅胶矫治器进行治疗早期早期错颌畸形,该类矫治器是利用生长发育进行错颌畸形矫正的早期矫治器,具有外形美观,佩戴舒适的特点,避免了儿童因佩戴矫治器痛苦而拒绝佩戴、产生不良的身心发育等问题,从而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硅胶类矫治器作为早期错颌畸形矫治工具。
在现有的儿童口腔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当前的牙弓尺寸匹配一个硅胶矫治器进行全部的治疗。这种方式下,常常由于矫治力无法得到精准的控制,使得前牙区牙齿在矫治初期受到过大矫治力并会发生不期望的唇舌侧向倾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更加精准地控制牙齿移动的治疗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有效控制牙齿移动,精准调整颌间关系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包括一系列矫治器,所述一系列矫治器被设计为逐渐实现治疗计划,所述一系列矫治器至少包括第一矫治器和第二矫治器,所述第一矫治器对应所述治疗计划的第一阶段,所述第二矫治器对应所述治疗计划的第二阶段,所述第一矫治器包含与至少部分牙齿接触的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的舌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位于牙弓舌侧的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承载部的唇颊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一外侧壁与唇颊肌接触;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一承载部以及所述第一内侧壁围成限定上牙弓的第一上沟槽和限定下牙弓的第一下沟槽;所述第一上沟槽的前牙区与所述第一下沟槽的前牙区在矢状向上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矫治器的前牙区的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所述第二矫治器包含与至少部分牙齿接触的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的舌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位于牙弓舌侧的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二承载部的唇颊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外侧壁,所述第二外侧壁与唇颊肌接触;所述第二外侧壁、所述第二承载部以及所述第二内侧壁围成限定上牙弓的第二上沟槽和限定下牙弓的第二下沟槽;所述第二上沟槽的前牙区与所述第二下沟槽的前牙区在矢状向上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所述第二矫治器的前牙区的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同一个区域并且凸起高度不同。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阶段是所述第一阶段随后的阶段。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距离或者所述第二距离在1mm-3mm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具有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的第一高度,所述第二凸脊结构具有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的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作为优选,当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唇侧区域时,所述第一高度在3mm-10mm之间,所述第二高度在3mm-8mm之间。
作为优选,当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舌侧区域时,所述第一高度在3mm-6mm之间,所述第二高度在3mm-4mm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沿牙弓曲线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所述第二凸脊结构沿牙弓曲线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大于等于第二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长度覆盖前牙区2-6个牙齿,所述第二长度覆盖前牙区2-4个牙齿。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或所述第二凸脊结构邻近对应牙齿的切端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距离对应牙齿的切端具有第三距离,所述第二凸脊结构距离对应牙齿的切端具有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四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距离在1mm-3mm之间,所述第四距离在1mm-3mm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外侧壁的上颌区域,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外侧壁的上颌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外侧壁的下颌区域,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外侧壁的下颌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内侧壁的上颌区域,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内侧壁的上颌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内侧壁的下颌区域,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内侧壁的下颌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由所述第一矫治器表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凸脊结构由所述第二矫治器表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凸脊结构通过可拆卸方式与对应的矫治器分体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凸脊结构通过粘接方式固定于对应的矫治器表面。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凸脊结构的机械强度大于对应的矫治器的机械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颌间关系矫治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
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具有一系列矫治器用于提供更加完成精准的矫治方案,通过采用凸脊结构在远牙方向上凸起高度不同的矫治器,使得在不同的矫治阶段根据当时的矫治需求及患者的口腔状态,采取对前牙区牙齿不同的控制力,使得随着矫治进程的推进矫治计划能够逐步实现,矫治结果更加可控可靠。
本申请中的矫治器上的第一凸脊结构和第二凸脊结构的凸出高度可以充分调动和利用口腔肌肉力量,实现在矢状向上矫治上下颌颌间关系时,利用肌肉的力量对牙齿移动进行精准控制,避免牙齿向不期望的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凸脊结构和第二凸脊结构可以消除异常的肌功能活动,使得在错颌畸形的矫治过程中能够同时促进神经肌肉平衡建立与稳定,激活神经肌肉,避免关节不适,达到更好的矫治效果。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图2沿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仰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后视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后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矫治器/第二矫治器的侧视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矫治器/第二矫治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生成方法流程图;
图1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种图形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中提及的“后牙区”是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6-38页中对于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包括前磨牙以及磨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4-8的牙齿,前牙区FDI标记法显示为1-3的牙齿。前牙区的牙齿包括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另外,对于处于乳牙期阶段的牙齿进行说明,“后牙区”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40-41页中对于乳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包括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三类,其中,乳切牙包括乳中牙和乳侧切牙,乳磨牙包括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
本申请中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能够预防和矫治在矫治过程中的前牙区牙齿不期望的唇舌侧向倾斜,并且针对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矫治器,这样能够更好的匹配患者的牙齿、牙弓和口内情况,针对不同阶段牙齿的状态提供不一样的矫治力。
因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硅胶矫治器在治疗早期错颌畸形病例时,当硅胶矫治器对牙齿施加过大的矫治力,使得前牙区的牙齿发生不期望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参考图1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包括一系列矫治器,一系列矫治器被设计为逐渐实现治疗计划,一系列矫治器至少包括第一矫治器1和第二矫治器2。第一矫治器1和第二矫治器2可以是由聚合材料制成,聚合材料可以是硅氧烷聚合物或者硅烷聚合物。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形式中,含有硅的聚合物为硅橡胶,例如,已被我国口腔领域认可的医用硅酮。硅酮材料特别柔软且舒适地抵靠使用者的牙龈和其它口腔组织。其还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的能力。
继续参考图2至图5所示,第一矫治器1包含与至少部分牙齿接触的第一承载部11,第一承载部11平行于咬合面或者水平面设置并与部分牙齿的颌面接触。第一承载部11的舌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位于牙弓舌侧的第一内侧壁12,具体可以是向上颌和下颌方向分别延伸1mm-10mm以覆盖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的舌侧面或者牙齿舌侧面和部分牙龈区域。向上颌方向和向下颌方向的延伸长度不同,向上颌的延伸长度L1小于向下颌延伸长度L2,L1的长度在1mm-6mm之间,L2的长度在1mm-10mm之间。第一承载部11的唇颊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外侧壁13,同样地,第二外侧壁23可以是向上颌和下颌方向分别延伸1mm-15mm以覆盖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的唇颊侧面以及部分牙龈区域,并且第一外侧壁13能够阻隔唇颊肌与牙列的接触,从而消除在矫治过程中,肌肉对于牙齿矫治的影响;向上颌的延伸长度L3大于向下颌延伸长度L4,L3的长度在1mm-15mm之间,L4的长度在1mm-8mm之间。第一外侧壁13、第一承载部11以及第一内侧壁12围成限定上牙弓的第一上沟槽14和限定下牙弓的第一下沟槽15;第一上沟槽14的前牙区与第一下沟槽15的前牙区在矢状向上具有针对所述治疗计划的第一阶段的第一距离X1。第一矫治器1的前牙区的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16,即第一外侧壁13的唇侧面或者第一内侧壁12的舌侧面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16。第一凸脊向远牙方向的凸起高度为H1。
继续参考图2至图5所示,矫治系统中的第二矫治器2与第一矫治器1的形状相似,具体为第二矫治器2包含与至少部分牙齿接触的第二承载部21,第二承载部21平行于咬合面或者水平面设置并与部分牙齿的颌面接触。第二承载部21的舌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位于牙弓舌侧的第二内侧壁22,具体可以是向上颌和下颌方向分别延伸1mm-10mm以覆盖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的舌侧面或者牙齿舌侧面和部分牙龈区域。向上颌方向和向下颌方向的延伸长度不同,向上颌的延伸长度L5小于向下颌延伸长度L6,L5的长度在1mm-6mm之间,L6的长度在1mm-10mm之间。第二承载部21的唇颊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外侧壁23,同样地,第二外侧壁23可以是向上颌和下颌方向分别延伸1mm-15mm覆盖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的唇颊侧面以及部分牙龈区域,并且第二外侧壁23能够阻隔唇颊肌与牙列的接触,从而消除在矫治过程中,肌肉对于牙齿矫治的影响;向上颌的延伸长度L7大于向下颌延伸长度L8,L7的长度在1mm-15mm之间,L8的长度在1mm-8mm之间。第二外侧壁23、第二承载部21以及第二内侧壁22围成限定上牙弓的第二上沟槽24和限定下牙弓的第二下沟槽25;第二上沟槽24的前牙区与第二下沟槽25的前牙区在矢状向上具有针对所述治疗计划的第二阶段的第二距离X2。第一距离X1与第二距离X2相同。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在1mm-3mm之间。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为表示矫治目标为的上下颌在矢状向上的距离关系。
第二矫治器2的前牙区的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26,即第二外侧壁23的唇侧面或者第二内侧壁22的舌侧面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26。第二凸脊向远牙方向的凸起高度为H2。第一凸脊结构16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26位于同一个区域并且凸起高度不同,例如第一凸脊结构16位于第一外侧壁13的唇侧面并且第二凸脊结构26位于第二外侧壁23的唇侧面属于第一凸脊结构16和第二凸脊结构26均位于唇侧面区域;又例如第一凸脊结构16位于第一内侧壁12的舌侧面并且第二凸脊结构26位于第二内侧壁22的舌侧面属于第一凸脊结构16和第二凸脊结构26均位于舌侧面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论第一凸脊结构16和第二凸脊结构26均位于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时,第一凸脊结构16具有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的第一高度H1总是大于第二凸脊结构26具有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的第二高度H2。
具体的,参考图5所示,例如,当所述第一凸脊结构16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26位于唇侧区域时,第一高度H1在3mm-10mm之间,第二高度H2在3mm-8mm之间。这样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主要是将唇肌力量传递至牙列,使得牙列有内收的效果。具体的,凸起不同的高度可以引起不同的唇肌张量,从而使传递到牙列的力量不相同。矫治初期,牙列会受到较大的矫治力,前牙区牙齿切端处更容易发生唇侧的转动,因此需要更大的力量还防止这种转动。随着矫治进程的推进,牙列离目标位置越来越近,牙列受到的矫治力会变小,因此,发生唇侧的转动变小,对应阶段设置的凸脊结构的高度可以相较于前述矫治阶段的高度降低。
或者,参考图6所示,例如,当所述第一凸脊结构16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26位于舌侧区域时,所述第一高度在3mm-6mm之间,所述第二凸起高度在3mm-4mm之间。样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主要是将舌肌力量传递至牙列,使得牙列有前移的效果。同样地,矫治初期,牙列会受到较大的矫治力,前牙区牙齿切端处更容易发生舌侧的转动,因此需要更大的力量还防止这种转动。随着矫治进程的推进,牙列离目标位置越来越近,牙列受到的矫治力会变小,因此,发生舌侧的转动变小,对应阶段设置的凸脊结构的高度可以相较于前述矫治阶段的高度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所示,第一凸脊结构16沿牙弓曲线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C1,第二凸脊结构26沿牙弓曲线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C2,所述第一长度C1大于等于第二长度C2。第一矫治器1对应的阶段受到矫治力移动的牙齿相对于第二矫治器2对应阶段受到矫治力移动的牙齿更多,或者是第一矫治器1对应阶段牙齿较第二矫治器2对应阶段的牙齿更易发生唇舌侧转动。因此,第一凸脊结构16在牙弓曲线方向上长度越长,可预防发生不期望转动的牙齿越多。具体的第一长度覆盖前牙区2-6个牙齿,第二长度覆盖前牙区2-4个牙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脊结构16或所述第二凸脊结构26邻近对应牙齿的切端设置。由于牙齿的根部被牙周膜包裹,因此牙齿在受到矫治器提供的矫治力时,切端部分更加容易发生移动,对于颌间关系进行调整的病例,更希望牙齿发生垂直的移动,而不是牙齿的切端发生过大的移动。因此,凸脊结构越临近牙齿的切端设计,凸脊结构越容易对牙齿的切端部分施加力量。同样地,随时矫治计划的推进,牙齿切端需要凸脊结构施加的力更小。第一凸脊结构16距离对应牙齿的切端的第三距离Y1小于第二凸脊结构26距离对应牙齿的切端的第四距离Y2。具体的,第三距离Y1在1mm-3mm之间,第四距离Y2在1mm-3mm之间。优选的实施方式,一种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第一凸脊结构16距离对应牙齿的切端的第三距离Y1为1mm,第二凸脊结构26距离对应牙齿的切端的第四距离Y2为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3所示,对于反颌病例,在矫治过程中,根据设计目标,患者在佩戴矫治器后整个治疗过程上颌前牙区牙齿会受到唇侧向的矫治力。针对上述情况,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矫治器1可以采用第一外侧壁13的唇侧面的上颌区域向唇侧凸起设有可利用唇肌力量防止上颌前牙牙齿唇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16,同样地,在随后的阶段,第二矫治器2可以采用第二外侧壁23的唇侧面的上颌区域向唇侧凸起设有可利用唇肌力量防止上颌前牙牙齿唇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26。由于牙齿的切端为自由端,通常情况下会更易发生移动,因此,第一凸脊结构16位于第一外侧壁13的上颌区域并邻近对应牙齿的切端设置,并且,第一凸脊结构16距离对应牙齿的牙龈线的距离为1-2mm,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第一凸脊结构16引起的唇肌力量能够更好地作用于上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端位置,实现精准有效地控制力量。在随后的矫治阶段,牙列逐渐靠近目标位置,因此,受到的力量会变小,牙齿的切端相较于前述阶段,不易发生唇向转动。第二凸脊结构26距离对应牙齿的牙龈线的距离为2-3mm,在此阶段能够更好地控制牙齿精准的垂直向运动。同样地,第一凸脊结构16凸起的高度小于第二凸脊结构26凸起的高度,在不同阶段通过凸起不同高度引起不同肌肉张力,更能够利用口周肌肉的力量精准的预防牙齿不期望的转动。
此外,同样针对反颌病例,在矫治过程中,根据设计目标,患者在佩戴矫治器后,除了上颌前牙区牙齿会受到唇侧向的矫治力,下颌前牙区牙齿也会受到舌侧向的内收矫治力。也可采用如图8和图9所示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第一矫治器1的第一内侧壁12的舌侧面的下颌区域向舌侧凸起设有可利用舌肌力量防止下颌前牙牙齿舌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16。随后的矫治阶段,第二矫治器2的第二内侧壁22的舌侧面的下颌区域向舌侧凸起设有可利用舌肌力量防止下颌前牙牙齿舌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26。第一凸脊结构16向舌侧方向凸起高度在3mm-6mm之间。第二凸脊结构26向舌侧方向凸起的高度1mm-4mm之间,第一凸脊结构16和第二凸脊结构26能够有效和舌体接触,且不影响舌体在口中的放置位置。同时,第一内侧壁12和第二内侧壁22位于下颌区域的一端具有一定的弧度能够引导舌体至第一凸脊结构16和第二凸脊结构26对应位置,通过舌肌力量能够更好地作用于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端位置,实现防止下颌前牙牙齿舌向转动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起到训练舌肌力量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0,针对反颌病例,第一矫治器1可以设计为第一外侧壁13的唇侧面向唇侧凸起设有可利用唇肌力量防止上颌前牙牙齿唇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16,同时,第一内侧壁12的舌侧面向舌侧凸起设有可利用舌肌力量防止下颌前牙牙齿舌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16。随后的阶段,第二矫治器2可以设计为第二外侧壁23的唇侧面向唇侧凸起设有可利用唇肌力量防止上颌前牙牙齿唇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26,同时,第二内侧壁22的舌侧面向舌侧凸起设有可利用舌肌力量防止下颌前牙牙齿舌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26。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整个矫治阶段,对上下颌牙齿得到精准地控制,提高矫治效果,缩短矫治周期。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1和图12所示,对于深覆盖病例,在矫治过程中,根据设计目标,患者在佩戴矫治器后整个治疗过程上颌前牙区牙齿会受到舌侧向的内收矫治力。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矫治器1的第一内侧壁12的舌侧面的上颌区域向舌侧凸起设有可利用舌肌力量防止上颌前牙牙齿舌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16,随后的矫治阶段,第二矫治器2的第二内侧壁22的舌侧面的上颌区域向舌侧凸起设有可利用舌肌力量防止上颌前牙牙齿舌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26。第一凸脊结构16和第二凸脊结构26位于靠近上颌的区域,不仅在预防矫治过程中牙齿不期望的倾斜,还能够引导舌体位置。
此外,同样对于深覆盖病例,在矫治过程中,根据设计目标,患者在佩戴矫治器后整个治疗过程除了上颌前牙区牙齿会受到舌侧向的内收矫治力,下颌前牙区牙齿也会受到唇侧向的矫治力。也可采用如图13所示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同理,需要控制和预防上颌前牙区牙齿切端的移动或者转动通常情况下会更易发生移动,第一矫治器1的第一外侧壁13的唇侧面的下颌区域向唇侧凸起设有可利用唇肌力量防止下颌前牙牙齿唇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16,第二矫治器2的第二外侧壁23的唇侧面的下颌区域向唇侧凸起设有可利用唇肌力量防止下颌前牙牙齿唇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26,第一凸脊结构16位于第一外侧壁13的下颌区域并邻近对应牙齿的切端设置,并且,第一凸脊结构16距离对应牙齿的牙龈线的距离为1mm-2mm,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通过第一凸脊结构16引起的唇肌力量能够更好地作用于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端位置,实现精准有效地控制力量。在随后的矫治阶段,牙列逐渐靠近目标位置,因此,受到的力量会变小,牙齿的切端相较于前述阶段,不易发生唇向转动。第二凸脊结构26距离对应牙齿的牙龈线的距离为2mm-3mm,在此阶段能够更好地控制牙齿精准的垂直向运动。同样地,第一凸脊结构16凸起的高度小于第二凸脊结构26凸起的高度,在不同阶段通过凸起不同高度引起不同肌肉张力,更能够利用口周肌肉的力量精准的预防牙齿不期望的转动。
在近藤悦子著,白玉兴、杨力、赵弘主译《基于呼吸及口周肌功能的正畸临床治疗》书中提到“任何正畸矫治器,不管它能多么有效地排齐牙齿,但牙齿最终位置的稳定性,还是取决于口颌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多种功能之间的力学平衡。”,因此,本申请中的矫治系统在利用矫治器在治疗牙列的问题或者错颌畸形的问题时,将口周肌的情况也作为参考因素之一,利用矫治器的外侧壁结构阻隔唇颊肌与牙列的接触,从而消除口周肌对于矫治的影响,使得矫治介个更加精准可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第一外侧壁13/第二外侧壁23的在垂直向上的高度在前牙区高度P1在19mm-28mm之间,后牙区高度P2在8mm-18mm之间,以满足矫治器在佩戴过程中于患者口内情况的适配性,例如满足对于不同尺寸的牙弓的匹配关系。并且对于不同阶段使用的矫治器,尺寸也可以随着矫治需要进行变化,提供矫治的精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脊结构16与第一矫治器1一体成型或者第二凸脊结构26与第二矫治器2一体成型。矫治器通过采用硅胶材料,并通过注模成型的方式进行制造。根据所需,制造凸脊结构设置于不同位置的模型,从而得到针对不同矫治方案的矫治器。
此外,凸脊结构通过可拆卸方式与所述矫治器分体连接,参考图15所示,凸脊结构通过粘接方式固定于所述矫治器表面。或者,参考图16所示,凸脊结构通过卡接方式固定于所述矫治器表面。在分体连接的情况下,凸脊结构可以是与矫治器不同材料,或者与矫治器不同机械强度。优选地,凸脊结构的机械强度大于所述矫治器的机械强度,传递唇舌肌的力量作用与牙齿上时能够作用的更加充分。并且,对于本申请中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中,第一矫治器1和第二矫治器2可以使用同一矫治器本体,在不同的矫治阶段对应不同的凸脊结构,通过这种可拆卸方式,可以随时更换不同的凸脊结构,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约成本,不需要制造更多的模具来生产不同的矫治器。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颌间关系矫治系统的生成方法,如图17所示。
步骤101,根据矫治计划获取目标位置中上下颌的覆盖关系,其中目标位置中上下颌的覆盖关系为上颌前牙与下颌前牙在矢状方向上的距离。
步骤102,确定所述第一矫治器和所述第二矫治器的数字化几何形状;其中,所述第一矫治器的数字化几何形状至少包括用于容置上颌牙列的第一上沟槽以及用于容置下颌牙列的第一下沟槽,所述第一上沟槽与所述第一下沟槽在矢状向上的距离与目标位置中上下颌的覆盖关系一致,第一矫治器的前牙区的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还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所述第二矫治器的数字化几何形状至少包括用于容置上颌牙列的第二上沟槽以及容置下颌牙列的第二下沟槽,所述第二上沟槽与所述第二下沟槽在矢状向上的距离与目标位置中上下颌的覆盖关系,第二矫治器的前牙区的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还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第一凸脊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同一个区域并且凸起高度不同。系统中可以设置矫治器标准化模型,根据获取的对应矫治阶段不同的凸脊结构生成对应阶段的矫治模型。或者根据各个矫治阶段的牙列排布情况直接生成对应阶段的矫治器数字化模型,即,并不限定第一矫治器和/或第二矫治器的数字化几何形状的获取方式或途径等。
步骤103,制造颌间关系矫治系统。根据一矫治器的数字化几何形状和第二矫治器的数字化几何形状可直接采用增材制造的方式得到第一矫治器和第二矫治器。所述增材制造还可称为3D打印,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加工与成型技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软件与数控系统将专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医用生物材料,按照挤压、烧结、熔融、光固化、喷射等方式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制造技术。
步骤103制造颌间关系矫治系统也可以采用注模成型的方式制造。例如,根据第一矫治器的数字化几何形状和第二矫治器的数字化几何形状制造模具,然后采用具有热塑性特性的材料在高温的情况下保持流动性,优选的在160°高温的情况下,将流动的硅橡胶材料注入模具中已形成第一矫治器和第二矫治器。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8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401;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4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402;其中,
所述存储器402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401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401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401能够执行治疗口腔的矫治系统的生成方法。
其中,存储器和处理器采用总线方式连接,总线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总线将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各种电路连接在一起。总线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连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在总线和收发机之间提供接口。收发机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元件,比如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经处理器处理的数据通过天线在无线介质上进行传输,进一步,天线还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给处理器。
处理器负责管理总线和通常的处理,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包括定时,外围接口,电压调节、电源管理以及其他控制功能。而存储器可以被用于存储处理器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
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均可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以形成不同的新的实施方案,这种组合后形成的实施方案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为了节省申请文本的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同样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包括一系列矫治器,所述一系列矫治器被设计为逐渐实现治疗计划,所述一系列矫治器至少包括第一矫治器和第二矫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矫治器对应所述治疗计划的第一阶段,所述第二矫治器对应所述治疗计划的第二阶段,所述第一矫治器包含与至少部分牙齿接触的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的舌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位于牙弓舌侧的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承载部的唇颊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一外侧壁与唇颊肌接触;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一承载部以及所述第一内侧壁围成限定上牙弓的第一上沟槽和限定下牙弓的第一下沟槽;所述第一上沟槽的前牙区与所述第一下沟槽的前牙区在矢状向上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矫治器的前牙区的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一凸脊结构;所述第二矫治器包含与至少部分牙齿接触的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的舌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位于牙弓舌侧的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二承载部的唇颊侧边缘向牙龈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外侧壁,所述第二外侧壁与唇颊肌接触;所述第二外侧壁、所述第二承载部以及所述第二内侧壁围成限定上牙弓的第二上沟槽和限定下牙弓的第二下沟槽;所述第二上沟槽的前牙区与所述第二下沟槽的前牙区在矢状向上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所述第二矫治器的前牙区的唇侧区域或者舌侧区域设有可利用肌力量防止前牙牙齿唇舌向转动的第二凸脊结构,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同一个区域并且凸起高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阶段是所述第一阶段随后的阶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或者所述第二距离在1mm-3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具有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的第一高度,所述第二凸脊结构具有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的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唇侧区域时,所述第一高度在3mm-10mm之间,所述第二高度在3mm-8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舌侧区域时,所述第一高度在3mm-6mm之间,所述第二高度在3mm-4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沿牙弓曲线方向上具有第一长度,所述第二凸脊结构沿牙弓曲线方向上具有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大于等于第二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度覆盖前牙区2-6个牙齿,所述第二长度覆盖前牙区2-4个牙齿。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或所述第二凸脊结构邻近对应牙齿的切端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距离对应牙齿的切端具有第三距离,所述第二凸脊结构距离对应牙齿的切端具有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等于所述第四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距离在1mm-3mm之间,所述第四距离在1mm-3mm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外侧壁的上颌区域,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外侧壁的上颌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外侧壁的下颌区域,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外侧壁的下颌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内侧壁的上颌区域,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内侧壁的上颌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内侧壁的下颌区域,所述第二凸脊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内侧壁的下颌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由所述第一矫治器表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凸脊结构由所述第二矫治器表面向远牙方向凸起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凸脊结构通过可拆卸方式与对应的矫治器分体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凸脊结构通过粘接方式固定于对应的矫治器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颌间关系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脊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凸脊结构的机械强度大于对应的矫治器的机械强度。
CN202320348760.6U 2023-02-28 2023-02-28 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Active CN2196808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48760.6U CN219680802U (zh) 2023-02-28 2023-02-28 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48760.6U CN219680802U (zh) 2023-02-28 2023-02-28 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80802U true CN219680802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44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48760.6U Active CN219680802U (zh) 2023-02-28 2023-02-28 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808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23098B2 (ja) 下顎前突症のiii級の問題を解決するための口腔用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A2498140C (en) Orthodontic appliance
CN111281578B (zh) 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及制备方法、牙齿矫治系统
EP4201368A1 (en) Shell-shaped dental appliance, design method therefo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dental appliance set and system
WO2023231904A1 (zh) 一种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CN219680802U (zh) 颌间关系矫治系统
WO2021170101A1 (zh) 牙齿矫治器、牙科器械、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系统以及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CN114052950B (zh) 壳状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及制备方法
CN219332003U (zh) 治疗口腔的矫治系统
CN219461460U (zh) 颌间关系调整矫治器
CN219680803U (zh) 牙科矫治器及矫治系统
CN220293678U (zh) 用于咬合调整的牙科系统
CN219332006U (zh) 一种用于高角病例的正畸矫正器械
CN220898823U (zh) 壳状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CN219332007U (zh) 正畸矫治器
TWM652840U (zh) 治療口腔的矯治系統
CN213607024U (zh)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RU219768U1 (ru) Раковинообразный ортодонтический аппарат
CN216570272U (zh) 壳状牙科器械、壳状牙科矫治器套组及牙科矫治系统
CN114099025B (zh) 牙科器具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CN220001955U (zh) 用于下颌前导的矫治装置及矫治系统
CN216702673U (zh) 儿童颌面部三维生长引导矫正器
US20230200945A1 (en) Shell-like orthodontic appliance, design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orthodontic appliance set and system
TWM611754U (zh) 殼狀牙齒矯治器、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裝置
WO202122601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bruxism and occlusal for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