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07024U -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607024U CN213607024U CN202021563413.8U CN202021563413U CN213607024U CN 213607024 U CN213607024 U CN 213607024U CN 202021563413 U CN202021563413 U CN 202021563413U CN 213607024 U CN213607024 U CN 2136070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jaw
- adjusting
- dental
- cor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和矫治系统,包括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和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包括第一壳状本体、矫正部和限位部;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包括第二壳状本体和凸起部;第一颌与第二颌咬合时,矫正部与限位部作用于凸起部,使得所述矫正部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和/或,限位部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的近中面或远中面,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相互作用使得患者上下颌相对关系从第一位置逐渐变化至第二位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牙科器械和矫治系统能够同时针对偏颌病例与安氏II类症状,或偏颌病例与安氏III类症状进行同时矫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牙齿矫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背景技术
偏颌是指由于上、下牙颌宽度不同,以面部左右不对称、颏偏斜、牙中线不一致、单侧牙列反合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畸形。偏颌可由颌骨外伤、替牙障碍、早期功能性反合、偏侧咀嚼等引起,偏颌随年龄增加呈渐进性加重,由功能性偏斜发展为骨性偏斜。恒牙期中度偏颌患者面部不对称多较明显,单侧牙列反合,伴有牙代偿,部分患者颌骨有不对称改变。不仅影响美观和咬合功能,还可引起颞颌关节病变,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应尽早治疗。
目前,纠正偏颌的方法有很多。针对严重的骨性偏颌畸形多采用正颌手术纠正偏颌,但是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及治疗费用的负担,很多患者心理生理上都无法接受,同时针对轻中度的功能性偏颌畸形患者来说,正颌手术毫无必要。
近年来很多临床医生使用在患者口内增加颌垫树脂以抬高一侧的咬合,另外增加偏斜侧颌间牵引矫治治疗功能性偏颌畸形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颌垫树脂需要粘贴在患者口内,不方便摘戴,这给患者的生活饮食带来了许多痛苦,并且颌间牵引需要患者每日手动到口内钩挂橡皮筋,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来说经常难以做到。另外,对于临床病例而言,同时治疗偏颌与安氏II类病例症状,或同时治疗偏颌与安氏III类病例症状,目前常用的方法为目前也大都采用固定矫治的方式进行,如在口内粘贴上下颌相互作用的颌垫树脂,此种设置方式是将树脂粘贴在患者口内,患者不可随意摘戴,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因此,研究一种既能够方便摘戴,又能够有效的解决偏颌的矫治的牙齿矫治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能够同时针对偏颌病例与安氏II类症状,或偏颌病例与安氏III类症状进行同时矫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包括容纳第一颌牙齿的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和容纳第二颌牙齿的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所述第一颌与第二颌互为对颌,其中,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包括容纳第一颌多颗牙齿的第一壳状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后牙区的至少一部分颊侧面或舌侧面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以调整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相对位置的矫正部,所述矫正部的近中端或远中端还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以调整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相对位置的限位部;所述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包括容纳第二颌多颗牙齿的第二壳状本体,其中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尖牙区或后牙区对应于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相应位置处设有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分别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上的矫正部及限位部作用;其中,所述第一颌与第二颌咬合时,所述矫正部与所述限位部作用于所述凸起部,使得所述矫正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和/或,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近中面或远中面,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相互作用使得患者上下颌相对关系从第一位置逐渐变化至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矫正部包括矫正部舌侧面和矫正部颊侧面,所述矫正部舌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牙齿的颊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矫正部颊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颊侧面延伸;
或所述矫正部颊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牙齿的舌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矫正部舌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舌侧面延伸。
进一步地,当所述矫正部舌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牙齿的颊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矫正部舌侧面为具有引导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出部相互作用至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和/或,
当所述矫正部颊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牙齿的舌尖出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矫正部颊侧面为具有引导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出部相互作用至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面为引导所述矫正部与所述限位部相互作用于所述凸出部的引导斜面或引导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部近中面和限位部远中面,所述限位部近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近中面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限位部远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近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
和/或所述限位部远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远中面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限位部近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远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当所述限位部远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近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限位部远中面为具有引导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出部相互作用调整上下颌近远中关系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
和/或当所述限位部近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远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限位部近中面为具有引导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出部相互作用调整上下颌近远中关系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
进一步地,所述矫正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时,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接触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的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或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内分别设有磁力装置,所述磁力装置相互作用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近中面或远中面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接触产生患者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的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或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起部内分别设有磁力装置,所述磁力装置相互作用产生患者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所述矫正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时,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接触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的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或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内分别设有磁力装置,所述磁力装置相互作用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第一壳状本体左右两侧中一侧容纳后牙区牙齿的区域至少部分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的咬合部。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部与所述矫正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左右两侧;或所述咬合部与所述矫正部共同设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左侧和/或右侧。
进一步地,当所述咬合部与所述矫正部共同设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左侧或右侧时,所述矫正部的一侧沿所述咬合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向对颌方向凸出,所述矫正部的另一侧与所述咬合部和对颌接触的一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部与所述矫正部接触一面上还设有使上下颌稳定接触的稳固部。
进一步地,所述稳固部为具有增大摩擦的结构;或所述凸出部的颊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舌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或所述凸出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颊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部与所述凸出部相互接触的咬合面设有使两者稳定接触的稳固部。
进一步地,所述稳固部为具有增大摩擦的结构;或所述凸出部的颊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舌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或所述凸出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颊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稳固部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所述咬合部和/或矫正部的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稳固部为多层结构,或所述稳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咬合部上除所述稳固部之外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2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左右两侧的容纳后牙区牙齿的区域各自设有至少部分向对颌方向凸出的咬合部。
进一步地,所述两侧的所述咬合部与对颌接触的一面相对于其所容纳牙齿的咬合面的距离不同。
进一步地,患者鼻梁以下部分颜面较短一侧对应设置的所述咬合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患者鼻梁以下部分颜面较长一侧对应设置的所述咬合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2mm。
进一步地,所述矫正部的一侧沿所述咬合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向对颌方向凸出,所述矫正部的另一侧与所述咬合部和对颌接触的一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咬合部与所述凸出部相互接触的咬合面设有与使两者稳定接触的稳固部。
进一步地,所述稳固部为具有增大摩擦的结构;或所述凸出部的颊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舌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或所述凸出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颊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稳固部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咬合部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限位部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和/或,所述凸出部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限位部为多层结构,或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限位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上除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限位部之外的其它部位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矫正部、所述限位部或所述凸出部中至少一种内还设有充填物。
进一步地,第一壳状本体和/或第二壳状本体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变化至目标矫治位置的几何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矫治系统,包括将牙齿从原始布局调整到第一中间布局的第一牙科器械、将牙齿从第一中间布局调整到后续中间布局的多个中间牙科器械以及将牙齿从最后中间布局调整到目标布局的最后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个牙科器械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包括容纳第一颌牙齿的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和容纳第二颌牙齿的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其中第一壳状本体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后牙区的至少一部分颊侧面或舌侧面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以调整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相对位置的矫正部,矫正部的近中端或远中端还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以调整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相对位置的限位部;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包括第二壳状本体,第二壳状本体尖牙区或后牙区对应于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相应位置处设有一凸起部,凸起部分别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上的矫正部及限位部作用;当第一颌与第二颌咬合时,矫正部与限位部作用于凸起部,使得所述矫正部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和/或,限位部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的近中面或远中面,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相互作用使得患者上下颌相对关系从第一位置逐渐变化至第二位置。通过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上设置的矫治部和限位部,和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上设置的凸起部相互作用,使得患者上下颌相对位置进行位置调整,此种调整方式不仅能够对于偏颌患者进行矫治,对于同时具有安氏II类和安氏III类症状的患者,能够同时进行上下颌位关系和咬合关系的调整,提高矫治效率,并且方便患者的摘戴,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本实用新型通过上下颌佩戴的壳状矫治器上设置相互配合产生上下颌位关系调整的结构装置,同时包裹上下颌的第一壳状本体和第二壳状本体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变化至目标矫治位置的几何结构,实现在上下颌位关系调整的同时调整上下颌的咬合关系,实现矫形矫治同步进行。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矫治系统,在患者佩戴舒适的前提下,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的佩戴实现牙齿从原始布局调整至最终的目标布局的逐渐调整,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的佩戴可以对偏颌与安氏II类、偏颌与安氏III类病例实现同步治疗,提升整个矫治过程的矫治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偏颌患者上下颌咬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偏颌患者上下颌开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单侧设置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具有矫正部、限位部及凸出部的牙科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单侧设置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具有矫正部、限位部及凸出部的牙科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双侧设置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具有矫正部、限位部及凸出部的牙科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双侧设置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具有矫正部、限位部及凸出部的牙科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矫治系统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矫治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对于偏颌患者而言其常见的情况是开口时,上下颌的中线基本对称,在闭口咬合过程中,如图1所示,咬合轨迹发生了偏移,导致咬合关系错位;偏颌患者由于上下颌关系的不协调,通常情况下均存在长期偏侧咀嚼的情况,此时就会存在颜面鼻梁以下部分不对称的情况出现,而偏侧咀嚼的工作侧相对非工作侧的颜面10就会较短,更有甚者患者的双侧髁突20就会出现不对称的现象。偏颌的治疗大都采用在口内添加颌垫树脂的方式垫高咬合关系,但是此种方式需要将颌垫树脂粘贴在患者口内,患者在吃饭时不能随意摘下,造成进食障碍。对于在治疗偏颌的同时进行安氏II类或安氏III类病例的治疗,目前也大都采用固定矫治的方式进行,如在口内粘贴上下颌相互作用的颌垫树脂,此种设置方式是将树脂粘贴在患者口内,患者不可随意摘戴,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能够方便摘戴,又能够同时进行患者偏颌的治疗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包括容纳第一颌牙齿的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和容纳第二颌牙齿的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所述第一颌与第二颌互为对颌,其中,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包括容纳第一颌多颗牙齿的第一壳状本体101,其中,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01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后牙区的至少一部分颊侧面或舌侧面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以调整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相对位置的矫正部102,所述矫正部102的近中端或远中端还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以调整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相对位置的限位部103;所述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包括容纳第二颌多颗牙齿的第二壳状本体201,其中所述第二壳状本体201尖牙区或后牙区对应于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相应位置处设有一凸起部202,所述凸起部202分别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的矫正部102及限位部103作用;其中,所述第一颌与第二颌咬合时,所述矫正部102与所述限位部103作用于所述凸起部202,使得所述矫正部102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202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和/或,所述限位部103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202的近中面或远中面,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相互作用使得患者上下颌相对关系从第一位置逐渐变化至第二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设置的矫正部102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上设置的凸起部202的颊舌侧面相互作用以调整患者偏颌,其中调整偏颌的方式可以在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单侧设置矫正部102,也可以在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左右两侧均设置矫正部102,当左右两侧均设置矫正部102时,矫正部102可以同时设置在颊侧或同时设置在舌侧,还可以一侧设置在颊侧,另一侧设置在舌侧,上述一侧和另一侧分别为左右两侧,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根据患者实际的口内情况进行性针对性的选择矫治。如图3和图4所示,矫正部102设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的单侧,即右侧颊侧向,以调整下颌向左侧移动,从而纠正偏颌。如图5和图6所示,矫正部102分别设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的左右两侧,并且左侧设于左侧舌侧向,右侧设于右侧颊舌向,以调整下颌向左移动,从而纠正偏颌。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设置的限位部103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上设置的凸起部202的近远中面相互作用以调整患者上下颌之间的近远中向的相对位置,如图3和图5所示,限位部103设置在矫正部102的近中端时,与凸起部202的近中端相互作用,能够对安氏III类病例进行相应的矫治;如图4和图6所示,限位部103设置在矫正部102的远中端时,与凸起部202的远中端相互作用,能够对安氏II类病例进行相应的矫治。当然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设置的矫正部102和限位部103还可以同时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上设置的凸起部202的颊舌侧面和近远中面相互作用,以能够在调整偏颌的同时治疗安氏II类或安氏III类病例。
其中,“后牙区”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6-38页中对于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包括前磨牙以及磨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4-8的牙齿。壳状牙齿矫治器的后牙区可用于容纳上颌或下颌牙齿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壳状本体的后牙区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是容纳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中任一或任几颗牙齿的部分。其中“近中面”和“远中面”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5-36页中对于牙冠各面的命名定义,牙冠与邻牙相邻接的两个面,总称邻面,离面部中线较近的一面,成为近中面;离面部中线较远的一面,成为远中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所述矫正部102包括矫正部舌侧面1021和矫正部颊侧面1022,所述矫正部舌侧面1021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01后牙区牙齿的颊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矫正部颊侧面1022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01后牙区颊侧面延伸;更具体地说,当矫正部102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01颊侧面时,其延伸方向为向对颌方向延伸,并且矫正部颊侧面1022沿第一壳状本体101的后牙区的颊侧面延伸,矫正部舌侧面1021沿第一壳状本体101后牙区对应牙齿的颊尖处向对颌方向延伸,并且矫正部舌侧面1021与矫正部颊侧面1022组成了矫正部10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矫正部102可以为中空的板状结构。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矫正部102能够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202的颊侧面。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矫正部颊侧面1022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01后牙区牙齿的舌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矫正部舌侧面1021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01后牙区舌侧面延伸;更具体地说,当矫正部102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01舌侧面时,其延伸方向为向对颌方向延伸,并且矫正部舌侧面1021沿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的舌侧面延伸,矫正部颊侧面1022沿第一壳状本体101后牙区对应牙齿的舌尖处向对颌方向延伸,并且矫正部舌侧面1021与矫正部颊侧面1022组成了矫正部10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矫正部102可以为中空的板状结构。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矫正部102能够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202的舌侧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病例的需求进行矫正部102设置在颊侧或舌侧的选择。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可以同时实施,即在同一个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同时设置两个矫正部102,一个矫正部102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01的左侧颊侧面,另一个矫正部102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01的右侧舌侧面,其具体设置方式详见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选择方式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口内情况进行针对性选择使用。对于偏颌患者而言其常见的情况是开口时,上下颌的中线基本对称,在闭口咬合过程中,咬合轨迹发生了偏移,导致咬合关系错位;而患者颜面较短一侧通常情况下为颌位偏离一侧,通常患者也是常使用这一侧进行咀嚼,在此侧进行凸出部202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阻断患者在闭口咬合时的咬合轨迹错位,而对颌壳状牙齿矫治器上设置的矫正部102能够稳定的限位上下颌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相对移动,使得咬合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矫正部舌侧面1021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01后牙区牙齿的颊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矫正部舌侧面1021为具有引导所述矫正部102与所述凸出部202相互作用至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更具体地说,当上下颌咬合时,矫正部102与凸出部202相互作用时,为了避免原始咬合轨迹的错位导致矫正部102与凸出部202发生咬合干扰,在矫正部舌侧面1021设置引导面,使得凸出部202与矫正部102相互作用时更加顺畅,通过引导面的引导,使得凸出部202的咬合面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对应的咬合面稳定接触。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矫正部颊侧面1022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01后牙区牙齿的舌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矫正部颊侧面1022为具有引导所述矫正部102与所述凸出部202相互作用至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更具体地说,当上下颌咬合时,矫正部102与凸出部202相互作用时,为了避免原始咬合轨迹的错位导致矫正部102与凸出部202发生咬合干扰,在矫正部颊侧面1022设置引导面,使得凸出部202与矫正部102相互作用时更加顺畅,通过引导面的引导,使得凸出部202的咬合面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对应的咬合面稳定接触。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矫正部颊侧面1022和矫正部舌侧面1021可同时设置相应的引导面,如当矫正部102同时设于第一壳状本体101的左右两侧后牙区的颊侧面和舌侧面时,此时同时设置矫正部颊侧面1022和矫正部舌侧面1021能够使得凸出部202更加顺畅的滑动至预定位置,并且左右两侧同时设置矫正部102,能够对凸出部202具有更好的限位作用,防止凸出部202产生颊舌侧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面为引导所述矫正部与所述限位部相互作用于凸出部的引导斜面或引导弧形结构。更具体地说,对于偏颌患者而言其常见的情况是开口时,上下颌的中线基本对称,在闭口咬合过程中,咬合轨迹发生了偏移,导致咬合关系错位;当设置矫正部后,患者通常情况下会根据以往的咬合习惯进行上下咬合,下颌在接触到矫正部后会有卡顿或用力大时损害矫正部的现象,当矫正部上设置引导面时,随着下颌的闭合,下颌在引导面上进行滑动或下颌在引导面的带动下至上下咬合正常位并且使得咬合稳定,能够快速引导患者咬合关系的改建。当然,引导面还可以设置成其他的结构,凡是能够引导矫正部与限位部相互作用于凸出部时,能够引导凸出部与矫正部和限位部相互作用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结构均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限位部103包括限位部近中面1031和限位部远中面1032,限位部近中面1031沿矫正部102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近中面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限位部远中面1032沿矫正部102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近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更具体地说,当限位部103设于矫正部102的近中端时,限位部近中面1031沿矫正部102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近中面向对颌方向延伸,限位部远中面1032沿矫正部102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近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并且限位部近中面1031和限位部远中面1032组成了限位部103;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03可以为中空的板状结构。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限位部103能够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202的近中面。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部远中面1032沿矫正部102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远中面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限位部近中面1031沿矫正部102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远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更具体地说,当限位部103设于矫正部102的远中端时,限位部远中面1032沿矫正部102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远中面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限位部近中面1031沿矫正部102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远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并且限位部近中面1031和限位部远中面1032组成了限位部103;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03可以为中空的板状结构。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限位部103能够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202的远中面。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可以同时实施,即在同一个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同时设置两个限位部103,一个限位部103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01左侧矫正部102的近中面,另一个限位部103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01左侧矫正部102的远中面,共同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01左侧的两个限位部103将凸出部202限位在由两个限位部103组成的近远中方向的限位区域中,防止凸出部202近远中方向的移动;当然限位部103也可以同时设置4个,分别在壳状本体101左右两侧矫正部的近远中端,来同时对左右两侧的凸出部202进行限位,具体设置方式详见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选择方式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口内情况进行针对性选择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限位部远中面1032沿矫正部102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近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时,限位部103远中面1032为具有引导所述限位部103与所述凸出部202相互作用调整上下颌近远中关系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更具体地说,当上下颌咬合时,限位部103与凸出部202相互作用时,为了避免原始咬合轨迹的错位导致限位部103与凸出部202发生咬合干扰,在限位部远中端1032设置引导面,使得限位部103与凸出部202相互作用时更加顺畅,通过引导面的引导,使得凸出部202的咬合面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对应的咬合面稳定接触。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当限位部近中面1031沿矫正部102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101包裹牙齿的远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限位部近中面1031为具有引导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出部相互作用调整上下颌近远中关系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更具体地说,当上下颌咬合时,限位部103与凸出部202相互作用时,为了避免原始咬合轨迹的错位导致限位部103与凸出部202发生咬合干扰,在限位部近中端1031设置引导面,使得限位部103与凸出部202相互作用时更加顺畅,通过引导面的引导,使得凸出部202的咬合面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对应的咬合面稳定接触。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部近中面1031和限位部远中面1032可同时设置相应的引导面,如当限位部103同时设于第一壳状本体101左侧矫正部102的近中端和矫正部102的远中端时,所述设置在矫正部102近中端和远中端的两个限位部103的限位部近中面1031和限位部远中面1032将凸出部202引导至两个限位部103组成的近远中方向的限位区域中。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状本体101上还可以在左右两侧的矫正部102的近中端和远中端设置4个限位部,将第二壳状本体201上设置的左右两个凸出部202限位,从而在进行偏颌矫治的同时,进行安氏II类或安氏III类症状的同时矫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矫正部102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202的颊侧面或舌侧面时,矫正部102与凸起部202相互接触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的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更具体地说,通过矫正部102与凸起部202相互接触产生纠正偏颌的颊舌侧向作用力,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上下颌咬合时,矫正部102的舌侧面与凸起部202的颊侧面相互接触产生纠正偏颌的颊舌侧向作用力,或矫正部102的颊侧面与凸起部202的舌侧面相互接触产生纠正偏颌的颊舌侧向作用力。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矫正部102与凸起部202内分别设有磁力装置,磁力装置相互作用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更具体地说,如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患者下颌向左侧偏斜,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佩戴在患者的上颌,矫正部102设置在患者的左侧后牙区的颊侧面;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佩戴在患者的下颌,其中凸起部202的颊侧面与矫正部102的舌侧面相互作用,在凸起部202与矫正部102内可以设置同性磁极,产生相互排斥的作用力,以使下颌产生向右的作用力,对左侧偏斜的患者进行矫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03至少部分覆盖凸起部202的近中面或远中面时,限位部103与凸起部202相互接触产生患者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的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更具体地说,通过限位部103与凸起部202相互接触产生上下颌位近远中方向调整的作用力,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上下颌咬合时,限位部103的限位部近中面1031与凸起部202的远中面相互接触产生引导下颌向前的作用力;或限位部103的限位部远中面1032与凸起部202的近中面相互接触产生下颌后缩的作用力。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03与凸起部202内分别设有磁力装置,磁力装置相互作用产生患者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更具体地说,如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患者为安氏III类病例,具体症状为反颌,此时应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如上颌佩戴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下颌佩戴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限位部103设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设置的矫正部102的近中端,可以设置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左右两侧的矫正部102的近中端,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左侧或右侧的单侧的矫正部102近中端,上下颌咬合时,限位部103的限位部远中面1032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上设置的凸起部202的近中面相互接触产生下颌后缩的作用力,从而调整上下颌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治疗反颌。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同时进行偏颌和安氏II类症状,或同时进行偏颌和安氏III类症状,以下举例患者下颌向右侧偏斜同时伴有安氏II类下颌后缩的症状,此时可以选择上颌佩戴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下颌佩戴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其中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包括第一壳状本体101、设置在第一壳状本体101右侧后牙区颊侧的矫正部102,和设置在矫正部102远中端的限位部103;其中,矫正部102包括矫正部舌侧面1021和矫正部颊侧面1022,限位部103包括限位部近中面1031和限位部远中面1032;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包括第二壳状本体201和设置在第二壳状本体后牙区的凸起部202,其中凸起部202包括凸起部近中面、凸起部远中面、凸起部颊侧面和凸起部舌侧面;当上下颌分别佩戴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和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时,矫正部舌侧面1021与凸起部颊侧面相互作用,调整患者下颌向左侧移动,同时限位部近中面1031与凸起部远中面相互作用,调整患者下颌前伸移动,此种设置方式能够同时对患者的偏颌及安氏II类下颌后缩症状进行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状本体101左右两侧中一侧容纳后牙区牙齿的区域至少部分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的咬合部104。更具体地说,咬合部104可以为向对颌方向凸出设置的空泡式结构,该咬合部104的设置可以更大程度的打开后牙区的咬合,促使长期偏颌导致的左右两侧髁突不对称趋于对称式生长,上下颌咬合时,咬合部104的咬合面与凸出部202的咬合面接触,以达到上下颌稳定接触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咬合部104与矫正部102分别设于第一壳状本体的左右两侧;更具体地说,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壳状本体101的左侧后牙区舌侧设置矫正部102,第一壳状本体101的右侧后牙区设置咬合部104;第二壳状本体201的右侧后牙区设置凸出部202,上下颌咬合时,设置在右侧的咬合部104的咬合面与设置在对颌右侧的凸出部202的咬合面相互作用,同时设于左侧后牙区舌侧的矫正部102保持上下颌稳定的咬合关系,防止上下颌颊舌侧向产生相对移动。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咬合部104与矫正部102共同设于第一壳状本体的左侧和/或右侧。更具体地说,第一壳状本体10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矫正部102和咬合部104,且更具体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矫正部102的一侧沿咬合部104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向对颌方向凸出,矫正部102的另一侧与咬合部104和对颌接触的一面连接;此种设置方式可以是矫正部102沿牙齿长轴方向叠加设置在咬合部104上,也可以是矫正部102沿颊舌侧方向叠加设置在咬合部104上,两种叠加方式形成的结构使得第一壳状本体101的结构上具有两种结构功能的叠加,使得第一壳状本体101上即具有纠正偏颌的效果,还具有稳定上下颌咬合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咬合部104与矫正部102接触一面上还设有使上下颌稳定接触的稳固部105,更优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稳固部105为具有增大摩擦的结构;更具体地说,稳固部105可以为具有磨砂表面的结构、具有凸点的结构、具有镂空表面的结构或为具有孔洞表面的结构中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的组合。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202的颊侧面与矫正部102的舌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或凸出部202的舌侧面与矫正部102的颊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更具体地说,可以在凸出部202的颊侧面设置凸泡结构,而矫正部102的舌侧面设置与凸泡结构可对应扣合的凹陷结构;或凸出部202的舌侧面设置凸泡结构,而矫正部102的颊侧面设置与凸泡结构可对应扣合的凹陷结构,在此仅为较优实施方式的列举,其余可以相互配合的公母结构均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中,在此不再列举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咬合部104与凸出部202相互接触的咬合面设有使两者稳定接触的稳固部105;更优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稳固部105为具有增大摩擦的结构;更具体地说,稳固部105可以为具有磨砂表面的结构、具有凸点的结构、具有镂空表面的结构或为具有孔洞表面的结构中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的组合。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202的颊侧面与矫正部102的舌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或凸出部202的舌侧面与矫正部102的颊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更具体地说,可以在凸出部202的颊侧面设置凸泡结构,而矫正部102的舌侧面设置与凸泡结构可对应扣合的凹陷结构;或凸出部202的舌侧面设置凸泡结构,而矫正部102的颊侧面设置与凸泡结构可对应扣合的凹陷结构,在此仅为较优实施方式的列举,其余可以相互配合的公母结构均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中,在此不再列举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稳固部105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咬合部104和/或矫正部的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更具体地说,此种设置方式能够提高与对颌咬合时的稳定性,稳固部105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咬合部104其它部分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时,与对颌接触产生作用力的部分强度较强,能够确保咬合时的稳定性,不会因为产生形变而影响矫治效果。在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咬合部104除稳固部105之外部分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第一壳状本体101除咬合部104之外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咬合部104能够具有较强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使得不仅与对颌接触产生作用力的部分强度较强,整个咬合部104的作用强度都更强,能够确保咬合时的稳定性,不会因为产生形变而影响矫治效果。在一些更优的实施方式中,稳固部105为多层结构,或稳固部105的厚度大于咬合部104上除稳固部105之外的厚度。以使稳固部105获得更高的力学强度,当上下颌进行咬合时,不会发生咬合部104形变,导致矫治效果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202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2mm。更具体地说,患者后牙区牙齿至少一侧被垫高的高度为2mm左右,此种设置方式能有效的打开后牙区的咬合,使得患者后牙区牙齿打开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促使髁突20趋于双侧对称的生长。当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还设置咬合部104时,凸出部202可与咬合部104设于同侧或异侧,若设为同侧时,患者后牙区牙齿上下颌均被垫高至少2mm,则上下颌共同打开咬合的程度为至少4mm,若设为异侧时,患者左右两侧中一侧设置凸出部202,对颌的另一侧设置咬合部104,则左右两侧均被垫高至少2mm,则上下颌共同打开咬合的程度为至少2mm。上述无论哪种设置方式均能一定程度的打开咬合,从而促使髁突20的趋于双侧对称的生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状本体101左右两侧的容纳后牙区牙齿的区域各自设有至少部分向对颌方向凸出的咬合部104。在更优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侧的咬合部104与对颌接触的一面相对于其所容纳牙齿的咬合面的距离不同。更具体地说,患者鼻梁以下部分颜面较短一侧对应设置的所述咬合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患者鼻梁以下部分颜面较长一侧对应设置的所述咬合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此种设置方式能够将偏离咬合正常位的一侧逐渐矫正至正常的咬合位置,同时还可以促使颜面较短一侧的髁突生长至与对侧的髁突一致,当矫治完成之后,使得双侧髁突趋于对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咬合部104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2mm。更具体地说,患者后牙区牙齿至少一侧被垫高的高度为2mm左右,此种设置方式能有效的打开后牙区的咬合,使得患者后牙区牙齿打开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促使髁突20趋于双侧对称的生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202可以与咬合部104设置在同侧、异侧或左右均设置;当设置在异侧时,咬合部104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2mm,同时凸出部202的凸出高度可设置为大于2mm,此时上下颌打开咬合的程度大于2mm。当凸出部202与咬合部104设置在同侧或左右均设置时,咬合部104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2mm,同时凸出部202的凸出高度可设置为大于2mm,此时上下颌打开咬合的程度大于4mm。此种设置方式能促使颜面较短一侧的髁突趋于对称式生长,从而纠正偏颌患者的上下颌相对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矫正部102的一侧沿咬合部104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向对颌方向凸出,矫正部102的另一侧与咬合部104和对颌接触的一面连接。其中咬合部104和对颌接触的一面可以为与对颌咬合关系匹配的结构,并且该连接面可以为与对颌接触的部分区域连接,也可以为与对颌接触的端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咬合部104与凸出部202相互接触的咬合面设有使两者稳定接触的稳固部105。更优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稳固部105为具有增大摩擦的结构;更具体地说,稳固部105可以为具有磨砂表面的结构、具有凸点的结构、具有镂空表面的结构或为具有孔洞表面的结构中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的组合。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202的颊侧面与矫正部102的舌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或凸出部202的舌侧面与矫正部102的颊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更具体地说,可以在凸出部202的颊侧面设置凸泡结构,而矫正部102的舌侧面设置与凸泡结构可对应扣合的凹陷结构;或凸出部202的舌侧面设置凸泡结构,而矫正部102的颊侧面设置与凸泡结构可对应扣合的凹陷结构,在此仅为较优实施方式的列举,其余可以相互配合的公母结构均可适用于本实施方式中,在此不再列举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稳固部105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矫正部102和/或咬合部104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更具体地说,此种设置方式能够提高与对颌咬合时的稳定性,稳固部105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矫正部102和/或咬合部104其它部分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时,与对颌接触产生作用力的部分强度较强,能够确保咬合时的稳定性,不会因为产生形变而影响矫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矫正部102和/或限位部103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第一壳状本体101的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更具体地说,第一壳状本体101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较小,患者佩戴时更加舒适,而矫正部102和/或限位部103需要与对颌设置的凸出部202相互作用,因此其硬度和/或弹性模量较大,能在相互作用时产生较大的作用强度,而不发生形变,确保矫治效果。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凸出部202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第二壳状本体201的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更具体地说,第二壳状本体201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较小,患者佩戴时更加舒适,而凸出部202需要与对颌设置的矫正部102和/或限位部103相互作用,因此其硬度和/或弹性高模量较大,能在相互作用时产生较大的作用强度,而不发生形变,确保矫治效果。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矫正部102和/或限位部103和/或凸出部202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均大于包裹上颌牙齿的第一壳状本体101和/或第二壳状本体201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确保上下颌相互作用部分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均较大,而包裹牙齿部分的弹性模量较小,使得患者佩戴舒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矫正部102和/或限位部103为多层结构,或矫正部102和/或限位部103的厚度大于第一壳状本体101上除矫正部102和/或限位部103之外的其它部位的厚度;以使矫正部102和/或限位部103的强度增加,以提高其力学强度;当上下颌进行咬合时,不会发生矫正部102和/或限位部103与凸出部202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形变,导致矫治效果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矫正部102、限位部103或凸出部202中至少一种内还设有充填物。其中,充填物例如可以是牙科适用的树脂,在进行上下颌咬合时提高矫正部102、限位部103或凸出部202至少一种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发生咬合形变导致降低矫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状本体101和/或第二壳状本体201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变化至目标矫治位置的几何结构。更具体地说,对于偏颌患者而言,其颌位关系不仅不协调,由于长期上下颌位关系的不协调而导致的上下颌牙齿之间的咬合关系也会随之产生不协调的问题,正常情况下上下颌的稳定咬合关系为尖窝相对,对于偏颌患者,打破了正常的咬合关系,但是在需要咀嚼的前提下,偏侧的咬合关系就会重新建立,而长期建立起的不正确的咬合关系会导致牙齿的磨损及位置调整,因此针对偏颌患者不仅需要颌位关系的调整,同时还需要进行牙齿位置的调整,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就是既能够改善颌位关系又同时具备牙齿布局或位置的调整。其中,初始位置可以为患者进行就医时采集的数字化模型相对位置,也可以为较初始位置的下一阶段的更邻近目标矫治位置相对位置;目标矫治位置可以为经过医生及医学设计人员根据患者诉求及口内情况进行最终矫治效果的位置体现,也可以为较上述初始位置更邻近最终目标矫治位置的下一阶段矫治位置;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口内情况均不相同,需要逐渐将牙齿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矫治系统,包括将牙齿从原始布局调整到第一中间布局的第一牙科器械、将牙齿从第一中间布局调整到后续中间布局的多个中间牙科器械以及将牙齿从最后中间布局调整到目标布局的最后牙科器械,至少其中一个牙科器械为上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中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包括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和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
偏颌患者在佩戴一系列的牙科器械后进行上下颌位关系及咬合关系的调整,其中一系列的牙科器械同时具有使牙齿从第一布局变化至目标布局的几何形状,通过佩戴一系列的牙科器械促使髁突20较小一侧进行生长,逐渐调整至双侧髁突20趋于对称,在进行上下颌咬合关系调整的同时,进行牙齿的排齐,实现矫形矫治同步进行。
其中,如图9所示,使用一系列的在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的单侧(左侧或右侧),设置矫正部102和限位部103;在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上的单侧(左侧或右侧),设置凸出部202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使得患者在纠正偏颌的同时,促进髁突20较小一侧进行生长,逐渐调整至双侧髁突20趋于对称,同时如图9中设置的方式,还可以同时进行安氏III类症状的矫治。
如图10所示,使用一系列的在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的双侧(左侧和右侧),设置矫正部102和限位部103;在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上的双侧(左侧和右侧),设置凸出部202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使得患者在纠正偏颌的同时,促进髁突20较小一侧进行生长,逐渐调整至双侧髁突20趋于对称,同时如图10中设置的方式,还可以同时进行安氏III类症状的矫治,此种方式较图9中的实施方式更加稳定,佩戴在上颌的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100上左右两侧设置的矫正部102将下颌位置限定,使下颌在颊舌侧方向不会发生相对位移的变化,确保偏颌纠正的效果,同时左右两侧均设置的限位部103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200上左右两侧设置的凸出部202相互作用,更加均匀的对左右两侧的下颌进行下颌后缩的诱导。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32)
1.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包括容纳第一颌牙齿的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和容纳第二颌牙齿的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所述第一颌与第二颌互为对颌,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包括容纳第一颌多颗牙齿的第一壳状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的后牙区的至少一部分颊侧面或舌侧面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以调整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相对位置的矫正部,所述矫正部的近中端或远中端还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以调整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相对位置的限位部;
所述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包括容纳第二颌多颗牙齿的第二壳状本体,其中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尖牙区或后牙区对应于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相应位置处设有一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分别与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上的矫正部及限位部作用;
其中,所述第一颌与第二颌咬合时,所述矫正部与所述限位部作用于所述凸起部,使得所述矫正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和/或,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近中面或远中面,所述第一壳状牙齿矫治器与第二壳状牙齿矫治器相互作用使得患者上下颌相对关系从第一位置逐渐变化至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部包括矫正部舌侧面和矫正部颊侧面,所述矫正部舌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牙齿的颊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矫正部颊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颊侧面延伸;
或所述矫正部颊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牙齿的舌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矫正部舌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舌侧面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矫正部舌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牙齿的颊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矫正部舌侧面为具有引导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作用至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和/或,
当所述矫正部颊侧面沿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后牙区牙齿的舌尖处位置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矫正部颊侧面为具有引导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作用至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为引导所述矫正部与所述限位部相互作用于所述凸起部的引导斜面或引导弧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部近中面和限位部远中面,所述限位部近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近中面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限位部远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近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
和/或所述限位部远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远中面向对颌方向延伸,同时所述限位部近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远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限位部远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近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近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限位部远中面为具有引导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作用调整上下颌近远中关系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
和/或当所述限位部近中面沿所述矫正部远中端对应第一壳状本体包裹牙齿的远中颊沟向对颌方向延伸时,所述限位部近中面为具有引导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作用调整上下颌近远中关系稳定咬合位置的引导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时,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接触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的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或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内分别设有磁力装置,所述磁力装置相互作用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近中面或远中面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接触产生患者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的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或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凸起部内分别设有磁力装置,所述磁力装置相互作用产生患者上下颌近远中方向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部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凸起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时,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接触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的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或所述矫正部与所述凸起部内分别设有磁力装置,所述磁力装置相互作用产生患者上下颌颊舌侧方向相对位置调整的作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第一壳状本体左右两侧中一侧容纳后牙区牙齿的区域至少部分设有向对颌方向凸出的咬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部与所述矫正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左右两侧;或所述咬合部与所述矫正部共同设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左侧和/或右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咬合部与所述矫正部共同设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左侧或右侧时,所述矫正部的一侧沿所述咬合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向对颌方向凸出,所述矫正部的另一侧与所述咬合部和对颌接触的一面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部与所述矫正部接触一面上还设有使上下颌稳定接触的稳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部为具有增大摩擦的结构;或
所述凸起部的颊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舌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或所述凸起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颊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接触的咬合面设有使两者稳定接触的稳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部为具有增大摩擦的结构;或
所述凸起部的颊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舌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或所述凸起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颊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3或15中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部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所述咬合部和/或矫正部的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部为多层结构,或所述稳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咬合部上除所述稳固部之外的厚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2mm。
2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左右两侧的容纳后牙区牙齿的区域各自设有至少部分向对颌方向凸出的咬合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的所述咬合部与对颌接触的一面相对于其所容纳牙齿的咬合面的距离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患者鼻梁以下部分颜面较短一侧对应设置的所述咬合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患者鼻梁以下部分颜面较长一侧对应设置的所述咬合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部向对颌方向凸出的高度大于2mm。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部的一侧沿所述咬合部的颊侧面或舌侧面向对颌方向凸出,所述矫正部的另一侧与所述咬合部和对颌接触的一面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部与所述凸起部相互接触的咬合面设有与使两者稳定接触的稳固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部为具有增大摩擦的结构;或
所述凸起部的颊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舌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或所述凸起部的舌侧面与所述矫正部的颊侧面上还设有公母配合的结构。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部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咬合部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
2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限位部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和/或,
所述凸起部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二壳状本体的其它部位的硬度和/或弹性模量。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限位部为多层结构,或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限位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上除所述矫正部和/或所述限位部之外的其它部位的厚度。
3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矫正部、所述限位部或所述凸起部中至少一种内还设有充填物。
3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第一壳状本体和/或第二壳状本体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变化至目标矫治位置的几何结构。
32.一种矫治系统,包括将牙齿从原始布局调整到第一中间布局的第一牙科器械、将牙齿从第一中间布局调整到后续中间布局的多个中间牙科器械以及将牙齿从最后中间布局调整到目标布局的最后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个牙科器械为权利要求1-31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63413.8U CN213607024U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63413.8U CN213607024U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607024U true CN213607024U (zh) | 2021-07-06 |
Family
ID=76643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63413.8U Active CN213607024U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607024U (zh) |
-
2020
- 2020-07-31 CN CN202021563413.8U patent/CN21360702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63801B (zh) | 一种隐形矫治器 | |
CN210612259U (zh) | 一种隐形矫治器 | |
CN211067108U (zh) | 壳状牙齿矫治器、壳状牙齿矫治器套组及牙齿矫治系统 | |
WO2022036926A1 (zh) | 壳状牙齿矫治器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牙齿矫治套组及系统 | |
CN107865705B (zh) | 一种口腔正畸用的多功能矫正器 | |
CN108371561B (zh) | 一种扩弓式咬合垫 | |
CN219461460U (zh) | 颌间关系调整矫治器 | |
TWM618026U (zh) | 牙齒矯治器、牙科器械、牙齒矯治套組和牙齒矯治系統 | |
CN117379200A (zh) | 以上颌咬合结构引导下颌生长重建的早期矫治器制作方法 | |
CN211156366U (zh) |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壳状牙科器械套组以及牙科矫治系统 | |
CN216221740U (zh) | 一种具有弧面导板的壳状矫治器 | |
CN217938416U (zh) |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 |
CN213607024U (zh) | 一种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及矫治系统 | |
KR20160079302A (ko) | 턱관절 교정 장치 | |
WO2021170101A1 (zh) | 牙齿矫治器、牙科器械、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系统以及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 |
CN214073670U (zh) | 壳状牙齿矫治器、矫治器套组及牙科矫治系统 | |
CN210095952U (zh) | 一种猫形辅弓隐形矫治器 | |
CN213406363U (zh) | 一种壳状牙齿矫治器、矫治器套组及矫治系统 | |
TWM608387U (zh) | 用於錯頜畸形治療的牙科器械、牙科器械套組及牙科矯治系統 | |
CN219680803U (zh) | 牙科矫治器及矫治系统 | |
CN219332006U (zh) | 一种用于高角病例的正畸矫正器械 | |
CN221866039U (zh) | 一种改良型Frankel-III功能调节器 | |
KR102678951B1 (ko) | 구강내 장착용 교정기 | |
CN217696910U (zh) | 一种用于矫正安氏ⅱ类骨性ⅱ类错的矫治器 | |
CN219397673U (zh) | 一种正畸矫治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01210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305, A, 122, north gate, two floor. Patentee after: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210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305, A, 122, north gate, two floor.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SMARTEE DENTI-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