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93676U - 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93676U CN220293676U CN202321707382.2U CN202321707382U CN220293676U CN 220293676 U CN220293676 U CN 220293676U CN 202321707382 U CN202321707382 U CN 202321707382U CN 220293676 U CN220293676 U CN 2202936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rthodontic
- teeth
- appliance
- anterior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0515 tooth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10000004513 dentition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36346 tooth erup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10000001847 j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10000004283 incisor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10000002050 maxilla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2
- 210000002455 dental arc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5644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glycol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185 multilayer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2295 maxillary too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871 mandibular too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214 mou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254 palat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61274 Malocclu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464 cusp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373 mandib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58314 Dyspla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313288 Lab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63 bicusp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489 deciduous tee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547 development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17 direc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195 gingiv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1245 periodont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包括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矫治器械,N个矫治器械包括用于把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壳状本体,N个所述壳状本体的前牙区均具有打开前牙咬合高度的调整部,其中,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壳状本体的调整部的位置随着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使得N个所述壳状本体对应的矫治阶段中前牙区上下颌牙齿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致,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口腔正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
背景技术
口腔不良习惯是错颌畸形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据北京医科大学统计,约占各类错颌畸形病因的1/4,前牙深覆颌是由于上下颌牙弓和/或上下颌骨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垂直向发育异常造成的错颌畸形,其表现是上前牙切缘盖过下前牙牙冠唇面长度三分之一以上,或下前牙切缘咬合于上前牙牙冠舌侧切三分之一以上,使得患者很容易咬伤牙龈,导致前牙的牙周炎疾病及面部关节等疾病。大多数错颌患者中,深覆颌的矫正可能是整个牙齿矫治过程的首要步骤,而打开咬合是纠正深覆颌的关键。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上颌活动矫治器或者隐形壳状矫治器进行深覆颌的矫治,隐形壳状矫治器由于佩戴美观、清洁、便捷等特点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选择。利用隐形壳状矫治器进行深覆颌的矫治,一般需要多个逐次的隐形壳状矫治器,例如,20-60副矫治器每个对应不同的矫治步骤,并且每副矫治器上都设有打开咬合关系的平导结构。在现有的方案中,通常是人为添加平导结构,在各个矫治阶段平导结构的形态都是一致的,因此,如设置平导结构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发生移动,那么平导结构与其设置的牙齿相对位置关系无法得到确定,并且,与对颌牙齿的位置关系也会被改变,将会在矫治过程下颌牙齿会出现无法咬在平导结构上的情况,最终会导致在矫治过程中患者的咬合打开高度将无法得到保证,矫治结果不准确,影响矫治效果。
因此研究一种兼顾矫治精准性及矫治稳定性的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通过对一系列矫治器械的结构改进,保证在深覆颌的矫治过程中,上下颌的垂直向关系始终保持一致,使矫治结果更加精准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包括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矫治器械,N个矫治器械包括用于把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壳状本体,N个所述壳状本体的前牙区均具有打开前牙咬合高度的调整部,其中,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壳状本体的调整部的位置随着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使得N个所述壳状本体对应的矫治阶段中前牙区上下颌牙齿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致,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作为优选,N个所述调整部在牙弓曲线方向上的长度随着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之间的间距在矫治过程的变化而变化,使得N个所述调整部在矫治过程中保持支撑在设置牙齿的咬合面上。
作为优选,N个所述调整部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矫治过程中保持不变。
作为优选,所述调整部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等,并且,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切端的距离在矫治过程中保持不变。
作为优选,佩戴时,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位于上颌前牙切端的对颌侧。
作为优选,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切端的距离小于等于0.2mm。
作为优选,佩戴时,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位于上颌前牙切端的龈侧。
作为优选,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切端的距离小于等于0.2mm。
作为优选,N个所述调整部临近对颌的表面设有与对颌前牙区牙齿咬合面形状一致的咬合印记。
作为优选,N个所述调整部上的咬合印记的形状随着不同矫治阶段目标中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形状变化而变化,使得在矫治过程中下颌前牙区牙齿能够被定位在所述咬合印记中。
作为优选,N个所述调整部上的咬合印记在所述调整部上的位置的随着不同矫治阶段目标中下颌前牙区牙齿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使得在矫治过程中下颌前牙区牙齿能够被定位在所述咬合印记中。
作为优选,N个所述调整部上的咬合印记在所述调整部上的位置随着矫治进程的推进逐渐向舌侧方向移动。
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牙齿正畸矫治系统,包括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矫治器械,N个矫治器械包括用于把上颌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第一壳状本体和用于把下颌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第二壳状本体,N个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前牙区均具有打开前牙咬合高度的调整部,其中,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为如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牙齿正畸矫治器械,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带动下颌前牙区牙齿移动,使得矫治过程中下颌前牙区牙齿始终在咬合状态下咬在所述调整部上,并且,N个所述矫治器械对应的矫治阶段中前牙区上下颌牙齿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致,其中,使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通过N个矫治器械包括用于把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壳状本体,并且在矫治过程中,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壳状本体的调整部的位置随着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使得上下颌前牙的垂直向咬合关系始终保持不变,实现矫形矫治同步进行,并且还能保证在矫治结束后上下颌前牙的咬合关系也能持续保持在正确的位置处,提高矫治效果。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沿A-A’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系统中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牙齿正畸矫治系统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中提及的“后牙区牙齿”是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6-38页中对于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包括前磨牙以及磨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4-8的牙齿,前牙区FDI标记法显示为1-3的牙齿。前牙区的牙齿包括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另外,对于处于乳牙期阶段的牙齿进行说明,“后牙区牙齿”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40-41页中对于乳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包括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三类,其中,乳切牙包括乳中牙和乳侧切牙,乳磨牙包括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
壳状本体设置有若干容纳多颗牙齿的空腔,并划分有舌面和唇面,近中面和远中面。其中,“舌面”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5-36页中对于牙冠各面的命名,其中唇面和颊面为前牙的牙冠接近口唇的一面成为唇面,后牙区牙齿的牙冠接近颊的一面成为颊面。舌面为前牙和后牙区牙齿的牙冠接近舌的一面统称舌面。近中面和远中面为牙冠与邻牙相邻接的两个面,总称邻面。离面部中线较近的一面称为近中面,离面部中线较远的一面称为远中面。
对于一些病例,例如,前牙深覆颌垂直向发育异常病例,在正畸矫治的同时需要进行打开咬合是纠正深覆颌,那么就要在至少某个矫治阶段矫治器械上设置调整部,使得在咬合状态下,下颌前牙可以咬在调整部上,从而打开前牙咬合。
当前,最常用的制作隐形壳状矫治器的方法是热压膜成型工艺。在现有的方案中,制作具有调整部的隐形壳状矫治器时,是先获取初始三维牙列模型,然后通过排牙获得与一系列对应不同矫治阶段的三维牙列模型,然后在通过人工方式在一系列对应不同矫治阶段的三维牙列模型上添加调整部的数字化模型,或者是在初始三维牙列模型上添加调整部的数字化模型后,再通过排牙获得一系列带有调整部的三维数字模型,之后基于添加了调整部的一系列三维数字模型采用增材制造的方法生成牙颌模型,最后在根据一系列牙颌模型采用热压膜工艺得到一系列具有调整部的隐形壳状矫治器。
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方案中,一系列逐次的壳状牙齿正畸矫治器上的调整部的形态尺寸一致,这会导致在各个矫治阶段中,尤其是当设置调整部的牙齿发生移动时,这将会导致在矫治过程中患者的咬合打开高度将无法得到保证。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具体参考图1所示,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包括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矫治器械1,N个矫治器械1包括用于把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壳状本体11,N个所述壳状本体11的前牙区均具有打开前牙咬合高度的调整部12,其中,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壳状本体11的调整部12的位置随着设置所述调整部12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使得N个所述壳状本体11对应的矫治阶段中前牙区上下颌牙齿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致,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不同阶段对应的矫治器械1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厚度。但是,也可以根据矫治方案的需要采用不同材料或者不同厚度。例如,通常在需要更大矫治力来获得更大的移动量时,可以采用弹性模量/刚度更大的材料或者是厚度更大的材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壳状本体11的调整部12的位置随着设置所述调整部12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包括,设有调整部12的前牙区牙齿在矫治过程中需要根据矫治方案进行升高或者压低移动时,对应的调整部12在不同的矫治阶段中也需要进行升高或者降低的变化,并且,变化需要满足在矫治过程中N个调整部12与设置所述调整部12的牙齿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矫治过程中保持不变,也就是,调整部12与设置所述调整部12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等,并且,所述调整部12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与设置所述调整部12的牙齿切端的距离在矫治过程中保持不变。从而使得在不同的矫治阶段中,下颌前牙区牙齿咬在调整部12后,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在垂直向上始终保持一致,即上下颌前牙区的垂直向咬合关系在矫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4所示,在N个矫治步骤中,其中两个步骤对应的第一矫治器械100和第二矫治器械200,第二矫治器械200在第一矫治器械100佩戴完成之后进行。第一矫治器械100的前牙区对应设置第一调整部102,第二矫治器械200对应设置第二调整部202。矫治时,第一矫治器械100和第二矫治器械200的牙齿收纳腔与收纳的牙齿基本贴合,第一调整部102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位于上颌前牙切端的龈侧,第一距离X1为在垂直方向上第一调整部102最低点与上颌前牙切端的距离,同样地,第二调整部202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位于上颌前牙切端的龈侧,第二距离X2为在垂直方向上第二调整部202最低点与上颌前牙切端的距离。具体的,第一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调整部102对应位置处牙齿牙冠垂直长度的1/3;第二距离小于等于第二调整部202对应位置处牙齿牙冠垂直长度的1/3。从而确保在完成对应的矫治步骤时,拆除矫治器械后患者的上下颌垂直向咬合关系保持佩戴时的垂直向咬合关系处。具体的设计参数为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与前牙切端距离在0.5mm-3mm之间,进一步优选的,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与前牙切端距离在1mm-2m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所示,在N个矫治步骤中,其中两个步骤对应的第三矫治器械300和第四矫治器械400,第四矫治器械400在第三矫治器械300佩戴完成之后进行。第三矫治器械300和第四矫治器械400对应的矫治阶段为过矫治阶段,其中,第三矫治器械300的前牙区对应设置第三调整部302,第四矫治器械400对应设置第四调整部402。针对过矫正病例,第三调整部302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位于上颌前牙切端的对颌侧,第三距离X3为在垂直方向上第三调整部302最低点与上颌前牙切端的距离,同样地,第四调整部402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位于上颌前牙切端的对颌侧,第四距离X4为在垂直方向上第四调整部402最低点与上颌前牙切端的距离。第三距离X3与第四距离X4相等,并且第三距离X3与第四距离X4同样的小于等于0.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N个调整部在牙弓曲线方向上的长度随着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之间的间距在矫治过程的变化而变化,使得N个所述调整部在矫治过程中保持支撑在设置牙齿的咬合面上。不同的矫治阶段过程中,设置调整部的牙齿会根据矫治需求在不同的阶段移动,例如,设置调整部的牙齿会进行近远中移动,移动过程中,设置调整部12的牙齿整体长度在牙弓曲线方向上会变长或者变短。具体参考图6所示,在针对牙列拥挤的病例中,设置调整部的牙齿需要向远中移动,在N个矫治步骤中,其中两个步骤对应的第五矫治器械500和第六矫治器械600,第六矫治器械600在第五矫治器械500佩戴完成之后进行。第五矫治器械500的前牙区对应设置第五调整部502,第六矫治器械600对应设置第六调整部602。第五调整部502在牙弓曲线方向的具有长度L5,第六调整部602在牙弓曲线方向的具有长度L6,第六矫治器械600对应的矫治阶段设置调整部12的牙齿在牙弓曲线方向上的整体长度比六矫治器械对应的矫治阶段设置调整部12的牙齿在牙弓曲线方向上的整体长度大,因此,第六调整部602在牙弓曲线方向的长度L6大于第五调整部502在牙弓曲线方向的具有长度L5。从而,确保在矫治过程中,调整部始终支撑在其设置牙齿上,提高了矫治过程中的调整部的刚度,并且,确保下颌前牙也始终咬在调整部的表面上,保证了矫治过程中上下颌前牙区的垂直向打开高度。
又或者,参考图7所示,例如,当设置调整部12的牙齿需要进行间隙关闭时,在N个矫治步骤中,其中两个步骤对应的第七矫治器械700和第八矫治器械800,第八矫治器械800在第七矫治器械700佩戴完成之后进行。第七矫治器械700的前牙区对应设置第七调整部702,第八矫治器械800对应设置第八调整部802。第七调整部702在牙弓曲线方向的具有长度L7,第八调整部802在牙弓曲线方向的具有长度L8,第八矫治器械800对应的矫治阶段设置调整部12的牙齿在牙弓曲线方向上的整体长度比六矫治器械对应的矫治阶段设置调整部12的牙齿在牙弓曲线方向上的整体长度小,因此,第八调整部802在牙弓曲线方向的长度L8小于第七调整部702在牙弓曲线方向的具有长度L7。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所示,调整部12包括由壳状本体11的前牙区的舌侧面先向对颌方向后向后牙方向延伸形成的空腔结构。具体可以是,调整部12包括由壳状本体11前牙区舌侧一侧延伸弯曲形成有一空腔结构的侧壁,空腔结构至少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或邻近切缘的一部分;以及包括至少部分抵消因咬合导致壳状本体11产生之形变的加强部13,加强部13一端与侧壁远离第一壳状本体10的一端相连。更具体地说,壳状本体11前牙区舌侧一端向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弯曲延伸,弯曲延伸形成的空腔结构的侧壁可为光滑过渡的曲面,也可为由多边形围合成的延伸面,也就是说,空腔结构邻近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与壳状本体11前牙区舌侧连接,而空腔结构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的一侧与加强部13连接。其中,空腔结构与壳状本体11前牙区舌侧连接处的具体位置可以为壳状本体11前牙区舌侧邻近龈缘处或壳状本体11容纳前牙区牙齿邻近舌窝处,具体地说,连接处可以为从距离第上颌一壳状本体11前牙区舌侧龈缘处为起始点,至容纳前牙区牙冠长度的1/4-1/2的地方作为连接起点,也即连接处不为壳状本体11前牙区舌侧龈缘处,而是从壳状本体11前牙区舌侧邻近龈缘处或壳状本体11容纳前牙区牙齿邻近舌窝处为延伸起点,向远离上颌前牙区牙齿一侧延伸。加强部13由空腔结构邻近对颌表面的舌侧端向上腭方向延伸形成,加强部13可以部分或者全部贴合患者的上腭区域,并与上腭的弯曲弧度一致,从而抵消调整部12在佩戴过程中的变形。又或者,参考图9所示,加强部13由空腔结构远端的表面向远离上颌前牙的方向凸起形成的凸点结构131,从而增加空腔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抗变形能力。
空腔结构至少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或邻近切缘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说,“覆颌”是指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一般是1-3mm。在前牙,如盖过的部分不超过切牙唇面切1/3者,成为正常覆颌。超过者成为深覆颌。其程度依下颌切牙切缘咬在上颌切牙舌面的部位而定,如咬在切1/3者,为正常覆颌;咬在中1/3以内者,称为I度深覆颌;咬在颈1/3以内者称为II度深覆颌;咬在颈1/3以上者,称为III度深覆颌。而空腔结构容纳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切缘或邻近切缘的一部分,可包括如下情况:1)切缘为下颌前牙唇面的切1/3处;2)邻近切缘的一部分为下颌前牙唇面的临近1/3处,如1/4-1/3之间或1/3-1/2之间,更优的方式为1/4-1/3之间,此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不超过下颌切牙唇面切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0中壳状本体11沿矢状面的截面示意图,空腔结构邻近对颌的表面为平行于咬合面的平面。具体是,空腔结构邻近对颌的表面整体均为平面,或者面上具有定位下颌位置的咬合印记14,所述咬合印记14与对颌前牙区牙齿形状相同。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咬合印记14更好的定位下颌位置,同样可以引导下颌矢状向上的移动,解决部分深覆盖或者反颌的病例。
具体的,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1所示,N个所述调整部12上的咬合印记14的形状随着不同矫治阶段目标中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形状变化而变化,使得在矫治过程中下颌前牙区牙齿能够被定位在所述咬合印记14中。咬合印记14是通过定位部分下颌前牙区牙齿从而进行引导下颌矢状向,在不同的矫治阶段中,下颌前牙区牙齿被在被同步正畸,因此,为了能够使下颌前牙区牙齿在整个矫治过程中都能够被稳定的定位在咬合印记14中,咬合印记14的形态要根据各个矫治阶段中下颌前牙区牙齿的目标排布进行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N个调整部上的咬合印记在所述调整部上的位置的随着不同矫治阶段目标中下颌前牙区牙齿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使得在矫治过程中下颌前牙区牙齿能够被定位在所述咬合印记中。在矫治过程中,不同的矫治阶段下颌前牙区牙齿在矢状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目标位置,例如,针对二类远中错颌畸形情况,在矫治过程中,下颌需要进行矢状向前移,因此,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中N个调整部上的咬合印记在所述调整部上的位置随着矫治进程的推进逐渐向舌侧方向移动。具体的,参考图12所示,展示两个矫治阶段分别对应的第九矫治器械900和第十矫治器械1000,第九矫治器械900的前牙区对应设置第九调整部902,以及第九调整部902具有第九咬合印记904,第十矫治器械1000的前牙区对应设置第十调整部1002,以及第十调整部1002具有第十咬合印记1004。第十矫治器械1000对应的矫治阶段为第九矫治器械900对应矫治阶段随后的阶段,第十咬合印记1004较第九咬合印记904更靠近前牙区牙齿。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整部的机械强度大于壳状本体的机械强度。具体的,调整部与壳状本体为同种材料,如为材料PETG、PC或TPU中的一种,还可以为能够用于口腔内使用的具有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的其它高分子材料,使得在佩戴安全的同时产生具有矫正牙齿的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整部与壳状本体分别为不同种的单一材料或不同种的多层复合材料,更具体地说,当调整部与壳状本体为不同种的单一材料时,可为PETG、PC或TPU中的任意两种组合;其中,调整部与壳状本体在进行设计或制备时可选择不同的材料,如壳状本体的材料为TPU,调整部的材料可为PETG,此时采用热压成型制备使用的膜片可以为局部不同材料制得,也可以在进行3D直接打印时就针对局部区域使用不同的材料制备。当所述调整部为与壳状本体不同种的多层复合材料时,可为PETG、PC或TPU任意组合组成的多层复合材料,可为调整部为多层复合材料,而壳状本体为单一材料;也可为调整部为单一材料,而壳状本体为多层复合材料;还可以为调整部和壳状本体均为多层复合材料;更具体地说,调整部为与壳状本体不同的多层复合材料,如壳状本体为单层结构或为多层复合结构,而调整部为多层复合材料,其中调整部的多层结构中可以其中的一层与壳状本体相同,也可以不同,如调整部为双层复合材料组成,具体地为PETG和TPU,壳状本体的材料为PETG;也如调整部为双层复合材料组成,具体地为PETG和TPU,壳状本体为双层复合材料组成,具体地为PETG和PC。上述列举仅为部分较优的实施方式,对于能够实现本发明效果的各种材料组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牙齿正畸矫治系统,参考图13所示,包括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矫治器械,N个矫治器械包括用于把上颌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第一壳状本体10和用于把下颌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第二壳状本体20,N个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0的前牙区均具有打开前牙咬合高度的调整部12,其中,所述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所述第一壳状本体10为如上述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牙齿正畸矫治器械,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所述第二壳状本体20带动下颌前牙区牙齿移动,使得矫治过程中下颌前牙区牙齿始终在咬合状态下咬在所述调整部12上,并且,N个所述矫治器械对应的矫治阶段中前牙区上下颌牙齿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致,其中,使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4所示,牙齿正畸矫治系统中的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矫治器械至少包括对应两个阶段的矫治器械1,具体包括对应第一阶段的第十一矫治器械,所述第十一矫治器械包括容纳上颌牙齿的第一上颌壳状本体1100和容纳下颌牙齿的第一下颌壳状本体2100,第一上颌壳状本体1100的前牙区舌侧设有调整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垂直向距离的第十一调整部1102,佩戴时,所述第十一调整部1102与上颌前牙切端具有第十一距离,第十一距离还能够使第十一调整部1102对下颌前牙区牙齿施加辅助压低力,第一下颌壳状本体2100用于容纳前牙区牙齿的部分牙齿收纳腔被设计为具有实现第一阶段对应所述前牙区牙齿压低移动量的几何结构;所述一系列矫治器械包括对应第二阶段的第十二矫治器械,所述第十二矫治器械包括容纳上颌牙齿的第二上颌壳状本体1200和容纳下颌牙齿的第二下颌壳状本体2200,所述第二上颌壳状本体1200的前牙区舌侧设有调整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垂直向距离的第十二调整部1202,佩戴时,所述第十二调整部1202与上颌前牙切端具有第十二距离,第十二距离还能够使第十二调整部1202对下颌前牙区牙齿施加辅助压低力,所述第二下颌壳状本体2200用于容纳前牙区牙齿的部分牙齿收纳腔被设计为具有实现第二阶段对应所述前牙区牙齿压低移动量的几何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阶段为所述第一阶段后续阶段中任一阶段,所述第十一距离等于所述第十二距离以使在矫治过程中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始终保持在相同的咬合位置处。
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均可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以形成不同的新的实施方案,这种组合后形的实施方案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为了节省申请文本的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同样地,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矫治器械,N个矫治器械包括用于把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壳状本体,N个所述壳状本体的前牙区均具有打开前牙咬合高度的调整部,其中,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壳状本体的调整部的位置随着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使得N个所述壳状本体对应的矫治阶段中前牙区上下颌牙齿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致,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调整部在牙弓曲线方向上的长度随着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之间的间距在矫治过程的变化而变化,使得N个所述调整部在矫治过程中保持支撑在设置牙齿的咬合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调整部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矫治过程中保持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在矫治过程中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等,并且,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切端的距离在矫治过程中保持不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佩戴时,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位于上颌前牙切端的对颌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切端的距离小于等于0.2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佩戴时,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位于上颌前牙切端的龈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与设置所述调整部的牙齿切端的距离小于等于0.2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调整部临近对颌的表面设有与对颌前牙区牙齿咬合面形状一致的咬合印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调整部上的咬合印记的形状随着不同矫治阶段目标中下颌前牙区牙齿的形状变化而变化,使得在矫治过程中下颌前牙区牙齿能够被定位在所述咬合印记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调整部上的咬合印记在所述调整部上的位置的随着不同矫治阶段目标中下颌前牙区牙齿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使得在矫治过程中下颌前牙区牙齿能够被定位在所述咬合印记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牙齿正畸矫治器械,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调整部上的咬合印记在所述调整部上的位置随着矫治进程的推进逐渐向舌侧方向移动。
13.一种牙齿正畸矫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矫治器械,N个矫治器械包括用于把上颌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第一壳状本体和用于把下颌牙列从对应矫治阶段的初始布局移动到该对应矫治阶段的目标布局的第二壳状本体,N个所述第一壳状本体的前牙区均具有打开前牙咬合高度的调整部,其中,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所述第一壳状本体为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牙齿正畸矫治器械,N个逐渐分步实现矫治计划的所述第二壳状本体带动下颌前牙区牙齿移动,使得矫治过程中下颌前牙区牙齿始终在咬合状态下咬在所述调整部上,并且,N个所述矫治器械对应的矫治阶段中前牙区上下颌牙齿在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一致,其中,使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07382.2U CN220293676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07382.2U CN220293676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93676U true CN220293676U (zh) | 2024-01-05 |
Family
ID=89352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07382.2U Active CN220293676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93676U (zh)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21707382.2U patent/CN2202936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242965U (ja) | シェル状歯列矯正器具、歯列矯正セット及びシステム | |
CN111497248A (zh) | 一种用于下颌骨异常重定位的矫治器制备方法 | |
WO2023231904A1 (zh) | 一种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 |
CN210931950U (zh) | 一种牙齿矫治器、矫治器套组以及壳状牙科矫治系统 | |
CN219461455U (zh) | 壳状矫治器、壳状牙科器械以及矫治系统 | |
CN219461460U (zh) | 颌间关系调整矫治器 | |
CN114073594A (zh) | 壳状牙齿矫治器及设计和制备方法、牙齿矫治套组和系统 | |
CN217938416U (zh) |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 |
CN220293676U (zh) | 牙齿正畸矫治器械以及牙齿正畸矫治系统 | |
US20220313395A1 (en) | Dental orthodontic appliance and design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210673464U (zh) | 一种具有咬合导向的牙齿矫治器 | |
CN220459432U (zh) | 用于咬合调整的牙科器械 | |
CN221691388U (zh) | 用于咬合调整的牙科系统以及一系列牙科系统 | |
CN220293678U (zh) | 用于咬合调整的牙科系统 | |
CN220001956U (zh) | 壳状牙齿矫治器及矫治系统 | |
CN220459431U (zh) | 用于咬合调整的牙科器械以及牙齿矫治系统 | |
CN221904115U (zh) | 调整上下颌位关系的牙科器械 | |
RU219768U1 (ru) | Раковинообразный ортодонтический аппарат | |
CN221243065U (zh) | 一种牙齿矫治系统 | |
WO2024222491A1 (zh) | 牙科器械及其生成方法和牙齿矫治系统 | |
CN215019359U (zh) | 矫正系统 | |
US20230200945A1 (en) | Shell-like orthodontic appliance, design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orthodontic appliance set and system | |
CN220109867U (zh) | 牙科器械及牙科矫治系统 | |
CN221672054U (zh) | 用于反颌病例的平导附件、壳状牙齿矫治器以及牙科器械 | |
CN216570272U (zh) | 壳状牙科器械、壳状牙科矫治器套组及牙科矫治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