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5963U -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5963U
TWM605963U TW109207535U TW109207535U TWM605963U TW M605963 U TWM605963 U TW M605963U TW 109207535 U TW109207535 U TW 109207535U TW 109207535 U TW109207535 U TW 109207535U TW M605963 U TWM605963 U TW M60596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zone
nozzle
wall
side wall
accommodating sp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75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國光
Original Assignee
鑫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鑫賀精密電子(東莞)有限公司
大陸商東莞市翰碩塑膠有限公司
東鑫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鑫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鑫賀精密電子(東莞)有限公司, 大陸商東莞市翰碩塑膠有限公司, 東鑫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鑫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75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5963U/zh
Publication of TWM605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5963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新型為一種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包含:一噴霧產生器,具有一殼體,以及設於該殼體上的一噴嘴;一混合元件,具有一環壁,以及由該環壁界定出的一容置空間,該混合元件設於該殼體上並容納該噴嘴,使該噴嘴位於該容置空間內,該環壁上開設有連通該容置空間的一噴口;一臭氧產生器,供以產生臭氧並輸送至該容置空間內。由於臭氧積聚於混合元件的容置空間內,並在該混合元件中形成特殊的流動方式,當該噴嘴噴出霧狀液體時,霧狀液體能夠有效地與積聚於混合元件中的臭氧結合,形成含臭氧的噴霧液體。

Description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本新型係關於臭氧產生裝置的技術領域,特別係關於一種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臭氧(分子式為O3)是氧氣(O2)的同素異形體,在常溫下,它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無色氣體。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平流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含量約50ppm,臭氧主要用以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球。
臭氧具有一特殊性質,即能於短時間內將空氣中的浮游細菌消滅,並能中和、分解毒氣,去除惡臭。臭氧作為一種常溫下的氣態強氧化劑,能迅速瀰漫到整個滅菌空間,滅菌非常徹底。因此臭氧常用於淨化空氣及、殺菌、處理工業廢物和作為漂白劑。
臭氧的滅菌原理:滅菌過程屬生物化學氧化反應。臭氧能對細菌的細胞體直接氧化,即破壞其DNA而達到抑制的效果,對病毒的RNA亦有破壞作用;對各種毒素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降低其毒性。
臭氧能氧化分解細菌內部葡萄糖所需的酶,由於臭氧直接與細菌、病毒作用,破壞它們的細胞器和DNA、RNA,使細菌的新陳代謝受到破壞,導致細菌死亡。
然而,臭氧一般難以與水(H 2O)融合。有鑑於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技術手段,以讓臭氧與水結合,提高臭氧殺菌的泛用率。
本新型之目的在於,解決臭氧難溶於水,而難以用來消除細菌的問題。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新型為一種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包含:
一噴霧產生器,具有一殼體,以及設於該殼體上的一噴嘴;
一混合元件,具有一環壁,以及由該環壁界定出的一容置空間,該混合元件設於該殼體上並容納該噴嘴,使該噴嘴位於該容置空間內,該環壁上開設有連通該容置空間的一噴口;
一臭氧產生器,供以產生臭氧並輸送入該容置空間內。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臭氧產生器另具有連通至該容置空間的一輸氣管。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噴口設於該頂壁,並使該噴嘴噴出的噴霧能夠通過該噴口。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噴口設於該側壁,並使該噴嘴噴出的噴霧能夠通過該噴口。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輸氣管連接該側壁。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輸氣管連接該頂壁。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輸氣管的管面開設有至少一個開口,該輸氣管透過各該開口與該容置空間連通,臭氧通過輸氣管再從各該開口流入該容置空間。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混合元件的容置空間內設有一擾流片,該擾流片傾斜地連接於該混合元件的側壁上。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擾流片的數量為複數個,各該擾流片以相同的傾斜角度連接於該混合元件的側壁上。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臭氧產生器另具有連通該輸氣管的一馬達。
由於臭氧積聚於該混合元件的容置空間內,並在該混合元件中形成特殊的流動方式,當該噴嘴噴出霧狀液體時,霧狀液體能夠有效地與積聚於混合元件中的臭氧結合,使噴出的霧狀液體中含有臭氧,不僅可以消除霧狀液體中的細菌,更可將含有臭氧的霧狀液體噴灑於空氣、物體表面以達成消毒滅菌的效果。
請參閱圖1及圖2,本新型為一種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主要具有一噴霧產生器10、一混合元件20及一臭氧產生器30,其中:
該噴霧產生器10具有一殼體11,以及設於該殼體11上的一噴嘴12;在本實施例中,該噴嘴12連通該殼體11內,需特別提出的是,該噴嘴12根據不同型號能夠朝向不同方向噴出扇型噴霧;請參閱圖7,在第三實施例中,使用另一型號的噴嘴12,使噴嘴12朝側方向噴出噴霧。
該混合元件20具有一環壁21,以及由該環壁21界定出的一容置空間22,該混合元件20設於該殼體11上並容納該噴嘴12,使該噴嘴12位於該容置空間22內,該環壁21上開設有連通該容置空間22的一噴口23;在本實施例中,該環壁21是由環型的一側壁211及一頂壁212組成,該側壁211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11並環繞該噴嘴12,該側壁211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212,該噴口23可選擇地設於該側壁211或該頂壁212,並使用配合型號的噴嘴12,使該噴嘴12噴出的噴霧能夠通過該噴口23。
該臭氧產生器30供以產生臭氧並輸送至該容置空間22內,在本實施例中,該臭氧產生器30具有連通至該容置空間22內的一輸氣管31;較佳地,該臭氧產生器30並不限於使用特定的裝置,且製造臭氧的方式多元,例如:用乾燥的空氣或氧氣,採用5-25kv的交流電壓進行無聲放電即可製得臭氧。目前最先進的臭氧製備方法為利用高能量紫外線光解空氣而對應生成純淨的臭氧。另外,在低溫下電解稀硫酸,或將液體氧氣加熱都可製得臭氧。前述製得臭氧的方式多且已為習知技術,因此,本案所述之臭氧產生器30並不單純以前述提及之製備方式為限。
其次,該輸氣管31的管面開設有至少一個開口311,該輸氣管31透過各該開口311與該容置空間22連通,臭氧通過輸氣管31再從各該開口311流入該容置空間22。
再者,請參閱圖3,該輸氣管31連接該側壁211上的一側孔25,使臭氧自該輸氣管31進入該容置空間22後,在容置空間22內形成環型的氣流,請參閱圖4,而該噴嘴12持續朝向該噴口23噴出扇型霧狀液體,使霧狀液體能夠經過充滿容置空間22且流動中的臭氧,由於霧狀液體經過該容置空間22時會繞動該容置空間22內的臭氧而形成擾流,臭氧較容易跟細小的水分子結合,藉此讓臭氧能夠在該容置空間22內與霧狀液體結合,霧狀液體噴出噴口23時,以成為含有臭氧的霧狀液體。請參閱圖7,在第三實施例中,該輸氣管31可以選擇連接該頂壁212再連通至該容置空間22,其效果與連接該側壁211同。
最後,該臭氧產生器30另具有連通該輸氣管31的一馬達32,由於臭氧產生器30中產生臭氧後,臭氧僅會積聚於該臭氧產生器30內而難以自行流動至該容置空間22內,因此透過該馬達32推出該臭氧產生器30生成之臭氧,使臭氧能夠更快速進入該混合元件20的該容置空間22內。
請參閱圖5,在第二實施例中,該混合元件20的容置空間22內設有一個或複數個擾流片24,各該擾流片24以相同的傾斜角度連接於該混合元件20的側壁211上,使各該擾流片24與該側壁211之間夾有相同角度的夾角,請參閱圖6,透過設置各該擾流片24,使通過該輸氣管31進入該容置空間22內的臭氧流動方式更複雜,使臭氧在容置空間22更容易與自噴嘴12噴出的霧狀液體結合。值得一提的是,僅需設置一個該擾流片24即可達成擾流的效果,而設置更多擾流片24可以提升臭氧流動效果,進而增加臭氧與水的結合效果。
以上為本新型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組態及其連接關係,本新型之使用方式及其所能產生的功效如下所述:
請參閱圖3,使用者使用時啟動該臭氧產生器30,使該臭氧產生器30產生的臭氧經過該輸氣管31,再從輸氣管31的開口311進入該混合元件20的容置空間22中,由於該輸氣管31組設於該混合元件20的側壁211,因此自該輸氣管31進入該混合元件20的臭氧在該容置空間22內形成環狀氣流。
請參閱圖4,該噴嘴12噴出該殼體11內裝設的液體,液體經過該噴嘴12後改變為扇型霧狀液體,霧狀液體朝向該混合元件20的開口311噴出,在霧狀液體經過容置空間22後,使霧狀液體與容置空間22內的臭氧結合,進而讓霧狀液體自該開口311噴出時內含有臭氧。
請參閱圖6,在本新型第二實施例中,由於臭氧在容置空間22內受到各該擾流片24的干擾,而使臭氧能夠在容置空間22內複雜地流動,當噴嘴12噴出霧狀液體後,使該霧狀液體經過流動複雜的臭氧後,使霧狀液體更有效率地與臭氧結合,並同時在霧狀液體通過開口311時從混合元件20中被噴出。
請參閱圖7,在本新型第三實施例中,該噴口23設於該側壁211,而該輸氣管31則連接該頂壁212,藉由此改變讓噴霧的方向更具變化性,以能夠適用於各種不同場合。
由於臭氧積聚於該混合元件20的容置空間22內,並在該混合元件20中形成特殊的流動方式,當該噴嘴12噴出霧狀液體時,霧狀液體能夠有效地與積聚於混合元件20中的臭氧結合,使噴出的霧狀液體中含有臭氧,不僅可以消除霧狀液體中的細菌,將含有臭氧的霧狀液體噴灑於空氣、物體表面都可達成消毒、滅菌的效果。
前述實施方式僅為本新型的較佳實施態樣,然而,本新型的結構組態並不以此為限,能夠均等於本案所述之結構等,都應視為本案所能夠主張之範圍。
10:噴霧產生器 11:殼體 12:噴嘴 20:混合元件 21:環壁 211:側壁 212:頂壁 22:容置空間 23:噴口 24:擾流片 25:側孔 30:臭氧產生器 31:輸氣管 311:開口 32:馬達
圖1為本新型於第一實施例中之立體圖; 圖2為本新型於第一實施例中之分解圖; 圖3為本新型於第一實施例中氣流流動狀態之剖視圖; 圖4為本新型於第一實施例中另一視角氣流流動狀態之剖視圖; 圖5為本新型於第二實施例中分解圖; 圖6為本新型於第二實施例中氣流流動狀態之剖視圖; 圖7為本新型於第三實施例中氣流流動狀態之剖視圖。
10:噴霧產生器
11:殼體
20:混合元件
21:環壁
23:噴口
30:臭氧產生器
31:輸氣管
32:馬達

Claims (10)

  1. 一種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包含: 一噴霧產生器,具有一殼體,以及設於該殼體上的一噴嘴; 一混合元件,具有一環壁,以及由該環壁界定出的一容置空間,該混合元件設於該殼體上並容納該噴嘴,使該噴嘴位於該容置空間內,該環壁上開設有連通該容置空間的一噴口; 一臭氧產生器,供以產生臭氧並輸入該容置空間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其中,該臭氧產生器另具有連通至該容置空間的一輸氣管。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其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噴口設於該頂壁,並使該噴嘴噴出的噴霧能夠通過該噴口。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其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噴口設於該側壁,並使該噴嘴噴出的噴霧能夠通過該噴口。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其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輸氣管連接該側壁。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其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輸氣管連接該頂壁。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其中,該輸氣管的管面開設有至少一個開口,該輸氣管透過各該開口與該容置空間連通,臭氧通過輸氣管再從各該開口流入該容置空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其中,該環壁是由一環型的一側壁及一頂壁組成,該側壁的其中一側邊連接該殼體並環繞該噴嘴,該側壁的另一側邊則連接該頂壁,該混合元件的容置空間內設有一擾流片,該擾流片傾斜地連接於該混合元件的側壁上。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其中,該擾流片的數量為複數個,各該擾流片以相同的傾斜角度連接於該混合元件的側壁上。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其中,該臭氧產生器另具有連通該輸氣管的一馬達。
TW109207535U 2020-06-16 2020-06-16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TWM6059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7535U TWM605963U (zh) 2020-06-16 2020-06-16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7535U TWM605963U (zh) 2020-06-16 2020-06-16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5963U true TWM605963U (zh) 2021-01-01

Family

ID=75238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7535U TWM605963U (zh) 2020-06-16 2020-06-16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59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21095B2 (ja) 空気清浄化装置
US8968576B2 (en) Nebulizing treatment method
ES2544591T3 (es) Dispositivo de descontaminación del aire
SE504204C2 (sv)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behandling av fluida samt användning av detta fluidum
KR101993636B1 (ko) 공기 정화 및 탈취장치
WO2020124706A1 (zh) 一种清洁和消毒空气和物体表面的装置
JP2017023726A (ja) 空気浄化装置
KR102642443B1 (ko) 실내 공기 살균 및 정화 장치
KR102222205B1 (ko) 가습 살균 공기 정화기
KR102001359B1 (ko) 악취가스 저감 장치
JP2016059667A (ja) 空気浄化装置
TWM605963U (zh)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KR102184653B1 (ko) 레독스 필터를 이용한 살균장치
KR102033472B1 (ko) 플라즈마 공기정화 살균탈취기
KR102297464B1 (ko) 가습 살균 공기 정화기
KR200399286Y1 (ko) 자외선과 미세기포를 이용한 살균장치
KR100641065B1 (ko) 자외선과 미세기포를 이용한 살균장치
TWI730813B (zh)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KR102584115B1 (ko) 오염 가스 처리 장치
CN217559918U (zh) 净化器和油烟净化机
KR20010081486A (ko) 산소를 발생하는 공기정화기
CN212699788U (zh)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CN105311899A (zh) 一种光氧催化除臭的废气处理装置
CN205014507U (zh) 植物液除臭净味机
CN113797370A (zh)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