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99788U -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99788U
CN212699788U CN202021107409.0U CN202021107409U CN212699788U CN 212699788 U CN212699788 U CN 212699788U CN 202021107409 U CN202021107409 U CN 202021107409U CN 212699788 U CN212699788 U CN 2126997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zone
nozzle
wall
accommodating spac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0740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国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 Xin Precision Industry Ltd By Share Ltd
Dongguan Hanshuo Plastic Co ltd
Xinhe Precisio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Everflow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ong Xin Precision Industry Ltd By Share Ltd
Dongguan Hanshuo Plastic Co ltd
Xinhe Precisio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Everflow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 Xin Precision Industry Ltd By Share Ltd, Dongguan Hanshuo Plastic Co ltd, Xinhe Precision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Everflow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 Xin Precision Industry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0740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997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997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997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包含:喷雾产生器,具有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喷嘴;混合元件,具有环壁,以及由所述环壁界定出的一容置空间,所述混合元件设于所述壳体上并容纳所述喷嘴,使所述喷嘴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环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喷口;臭氧产生器,供以产生臭氧并输送至所述容置空间内。由于臭氧积聚于混合元件的容置空间内,并在所述混合元件中形成特殊的流动方式,当所述喷嘴喷出雾状液体时,雾状液体能够有效地与积聚于混合元件中的臭氧结合,形成含臭氧的喷雾液体。

Description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臭氧产生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臭氧(分子式为O3)是氧气(O2)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无色气体。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平流层下部的臭氧层中,含量约50ppm,臭氧主要用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
臭氧具有一特殊性质,即能于短时间内将空气中的浮游细菌消灭,并能中和、分解毒气,去除恶臭。臭氧作为一种常温下的气态强氧化剂,能迅速弥漫到整个灭菌空间,灭菌非常彻底。因此臭氧常用于净化空气及、杀菌、处理工业废物和作为漂白剂。
臭氧的灭菌原理: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臭氧能对细菌的细胞体直接氧化,即破坏其DNA而达到抑制的效果,对病毒的RNA亦有破坏作用;对各种毒素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降低其毒性。
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由于臭氧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
然而,臭氧一般难以与水(H2O)融合。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手段,以让臭氧与水结合,提高臭氧杀菌的泛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臭氧难溶于水,而难以用来消除细菌的问题。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包含:
喷雾产生器,具有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喷嘴;
混合元件,具有环壁,以及由所述环壁界定出的一容置空间,所述混合元件设于所述壳体上并容纳所述喷嘴,使所述喷嘴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环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喷口;
臭氧产生器,供以产生臭氧并输送入所述容置空间内。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臭氧产生器另具有连通至所述容置空间的输气管。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喷口设于所述顶壁,并使所述喷嘴喷出的喷雾能够通过所述喷口。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喷口设于所述侧壁,并使所述喷嘴喷出的喷雾能够通过所述喷口。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输气管连接所述侧壁。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输气管连接所述顶壁。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输气管的管面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输气管通过各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臭氧通过输气管再从各所述开口流入所述容置空间。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混合元件的容置空间内设有一扰流片,所述扰流片倾斜地连接于所述混合元件的侧壁上。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扰流片以相同的倾斜角度连接于所述混合元件的侧壁上。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臭氧产生器另具有连通所述输气管的马达。
由于臭氧积聚于所述混合元件的容置空间内,并在所述混合元件中形成特殊的流动方式,当所述喷嘴喷出雾状液体时,雾状液体能够有效地与积聚于混合元件中的臭氧结合,使喷出的雾状液体中含有臭氧,不仅可以消除雾状液体中的细菌,更可将含有臭氧的雾状液体喷洒于空气、物体表面以达成消毒灭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一实施例中气流流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一实施例中另一视角气流流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二实施例中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二实施例中气流流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于第三实施例中气流流动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中符号标记说明:
喷雾产生器10
壳体11
喷嘴12
混合元件20
环壁21
侧壁211
顶壁212
容置空间22
喷口23
扰流片24
侧孔25
臭氧产生器30
输气管31
开口311
马达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主要具有喷雾产生器10、混合元件20及臭氧产生器30,其中:
喷雾产生器10具有壳体11,以及设于壳体11上的喷嘴12;在本实施例中,喷嘴12连通壳体11内,需特别提出的是,喷嘴12根据不同型号能够朝向不同方向喷出扇型喷雾;如图7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另一型号的喷嘴12,使喷嘴12朝侧方向喷出喷雾。
混合元件20具有环壁21,以及由环壁21界定出的容置空间22,混合元件20设于壳体11上并容纳喷嘴12,使喷嘴12位于容置空间22内,环壁21上开设有连通容置空间22的喷口23;在本实施例中,环壁21是由环型的侧壁211及顶壁212组成,侧壁211的其中一侧边连接壳体11并环绕喷嘴12,侧壁211的另一侧边则连接顶壁212,喷口23可选择地设于侧壁211或顶壁212,并使用配合型号的喷嘴12,使喷嘴12喷出的喷雾能够通过喷口23。
臭氧产生器30供以产生臭氧并输送至容置空间22内,在本实施例中,臭氧产生器30具有连通至容置空间22内的输气管31;较佳地,臭氧产生器30并不限于使用特定的装置,且制造臭氧的方式多元,例如:用干燥的空气或氧气,采用5-25kv的交流电压进行无声放电即可制得臭氧。目前最先进的臭氧制备方法为利用高能量紫外线光解空气而对应生成纯净的臭氧。另外,在低温下电解稀硫酸,或将液体氧气加热都可制得臭氧。前述制得臭氧的方式多且已为习知技术,因此,本案所述的臭氧产生器30并不单纯以前述提及的制备方式为限。
其次,输气管31的管面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口311,输气管31通过各开口311与容置空间22连通,臭氧通过输气管31再从各开口311流入容置空间22。
再如图3所示,输气管31连接侧壁211上的侧孔25,使臭氧自该输气管31进入该容置空间22后,在容置空间22内形成环型的气流,如图4所示,而喷嘴12持续朝向喷口23喷出扇型雾状液体,使雾状液体能够经过充满容置空间22且流动中的臭氧,由于雾状液体经过容置空间22时会绕动容置空间22内的臭氧而形成扰流,臭氧较容易跟细小的水分子结合,由此让臭氧能够在容置空间22内与雾状液体结合,雾状液体喷出喷口23时,以成为含有臭氧的雾状液体。如图7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输气管31可以选择连接顶壁212再连通至容置空间22,其效果与连接侧壁211同。
最后,臭氧产生器30另具有连通输气管31的马达32,由于臭氧产生器30中产生臭氧后,臭氧仅会积聚于臭氧产生器30内而难以自行流动至容置空间22内,因此通过马达32推出臭氧产生器30生成的臭氧,使臭氧能够更快速进入混合元件20的容置空间22内。
如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混合元件20的容置空间22内设有一个或多个扰流片24,各扰流片24以相同的倾斜角度连接于混合元件20的侧壁211上,使各扰流片24与侧壁211之间夹有相同角度的夹角,如图6所示,通过设置各扰流片24,使通过输气管31进入容置空间22内的臭氧流动方式更复杂,使臭氧在容置空间22更容易与自喷嘴12喷出的雾状液体结合。值得一提的是,仅需设置一个扰流片24即可达成扰流的效果,而设置更多扰流片24可以提升臭氧流动效果,进而增加臭氧与水的结合效果。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于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组态及其连接关系,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及其所能产生的功效如下所述:
如图3所示,使用者使用时启动臭氧产生器30,使臭氧产生器30产生的臭氧经过输气管31,再从输气管31的开口311进入混合元件20的容置空间22中,由于输气管31组设于混合元件20的侧壁211,因此自输气管31进入混合元件20的臭氧在容置空间22内形成环状气流。
如图4所示,喷嘴12喷出壳体11内装设的液体,液体经过喷嘴12后改变为扇型雾状液体,雾状液体朝向混合元件20的开口311喷出,在雾状液体经过容置空间22后,使雾状液体与容置空间22内的臭氧结合,进而让雾状液体自开口311喷出时内含有臭氧。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由于臭氧在容置空间22内受到各扰流片24的干扰,而使臭氧能够在容置空间22内复杂地流动,当喷嘴12喷出雾状液体后,使所述雾状液体经过流动复杂的臭氧后,使雾状液体更有效率地与臭氧结合,并同时在雾状液体通过开口311时从混合元件20中被喷出。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喷口23设于侧壁211,而输气管31则连接顶壁212,由此改变让喷雾的方向更具变化性,以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场合。
由于臭氧积聚于混合元件20的容置空间22内,并在混合元件20中形成特殊的流动方式,当喷嘴12喷出雾状液体时,雾状液体能够有效地与积聚于混合元件20中的臭氧结合,使喷出的雾状液体中含有臭氧,不仅可以消除雾状液体中的细菌,将含有臭氧的雾状液体喷洒于空气、物体表面都可达成消毒、灭菌的效果。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喷雾产生器,具有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喷嘴;
混合元件,具有环壁,以及由所述环壁界定出的一容置空间,所述混合元件设于所述壳体上并容纳所述喷嘴,使所述喷嘴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环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空间的喷口;
臭氧产生器,供以产生臭氧并输入所述容置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产生器另具有连通至所述容置空间的输气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喷口设于所述顶壁,并使所述喷嘴喷出的喷雾能够通过所述喷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喷口设于所述侧壁,并使所述喷嘴喷出的喷雾能够通过所述喷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输气管连接所述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输气管连接所述顶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的管面开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输气管通过各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臭氧通过输气管再从各所述开口流入所述容置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产生器另具有连通所述输气管的马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是由环型的侧壁及顶壁组成,所述侧壁的其中一侧边连接所述壳体并环绕所述喷嘴,所述侧壁的另一侧边则连接所述顶壁,所述混合元件的容置空间内设有扰流片,所述扰流片倾斜地连接于所述混合元件的侧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扰流片以相同的倾斜角度连接于所述混合元件的侧壁上。
CN202021107409.0U 2020-06-16 2020-06-16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Active CN2126997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07409.0U CN212699788U (zh) 2020-06-16 2020-06-16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07409.0U CN212699788U (zh) 2020-06-16 2020-06-16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99788U true CN212699788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51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07409.0U Active CN212699788U (zh) 2020-06-16 2020-06-16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997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3190976A5 (zh)
KR100799663B1 (ko) 오존을 이용한 살균수 제조장치
US20020190404A1 (en) Gas/liquid contact chamber and a contaminated water treatment system incorporating said chamber
CN212699788U (zh)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JPH1057749A (ja) オゾン水による空気脱臭方法及び空気脱臭装置
KR102222205B1 (ko) 가습 살균 공기 정화기
KR102184653B1 (ko) 레독스 필터를 이용한 살균장치
CN113797370A (zh) 臭氧及水的混合装置
CN210874762U (zh) Uv微纳米废气处理装置
CN204768201U (zh) 一种光离复合式有机废气处理设备
CN218763786U (zh) 一种活氧加湿系统
KR200399286Y1 (ko) 자외선과 미세기포를 이용한 살균장치
KR100641065B1 (ko) 자외선과 미세기포를 이용한 살균장치
KR20010081486A (ko) 산소를 발생하는 공기정화기
CN1231994A (zh) 家用臭氧水富氧水发生器
KR102584115B1 (ko) 오염 가스 처리 장치
CN105311899A (zh) 一种光氧催化除臭的废气处理装置
KR102297464B1 (ko) 가습 살균 공기 정화기
CN211612213U (zh) 一种新型有机废气喷淋塔
TWM605963U (zh)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TWI730813B (zh) 臭氧及水的混合裝置
CN110327755A (zh) Uv微纳米废气处理装置
JPH11114390A (ja) オゾンフォグ発生装置
KR102298402B1 (ko) 미세기포 발생장치 여과기를 이용한 탈취장치
JPH10295795A (ja) 高濃度悪臭気体の脱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