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7190U - 防潮建築 - Google Patents
防潮建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87190U TWM587190U TW108210847U TW108210847U TWM587190U TW M587190 U TWM587190 U TW M587190U TW 108210847 U TW108210847 U TW 108210847U TW 108210847 U TW108210847 U TW 108210847U TW M587190 U TWM587190 U TW M587190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oisture
- proof building
- air chamber
- wall
- indoor spa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露一種防潮建築,其包含:多個牆面結構、窗戶組件及至少一換氣孔。多個牆面結構相互連接並共同形成至少一室內空間。至少一部份的牆面結構作為防潮建築的外牆結構,作為外牆結構的牆面結構相反於室內空間的一側具有防水層。窗戶組件固定設置於其中一個牆面結構,窗戶組件包含有框體及玻璃,框體固定設置於牆面結構的穿孔,玻璃設置於框體,玻璃的熱傳導值是牆面結構的熱傳導值的六倍。換氣孔形成於至少一個牆面結構,換氣孔用以使室內空間與外連通。透過換氣孔及玻璃的設置,可以讓防潮建築發生反潮的現象時,水氣集中於玻璃。
Description
本創作涉及一種建築結構,特別是一種適合應用於住宅的防潮建築。
台灣地區年平均相對濕度高達81%,溼度高對建築構造的耐候性、物理性影響很大,除了造成建築使用年限的驟減外,亦容易滋生黴菌,而形成病態建築環境。
現有常見的住宅建築,在吹南風的季節時,容易發生有反潮的現象。當發生反潮的現象時,住宅內的水氣將會結露於地面及牆面,為此,造成住戶的困擾。
本創作公開一種防潮建築,主要用以改善現有的住宅建築在發生反潮現象時,住宅內的水氣將容易結露於地面及牆面,從而造成住戶困擾的問題。
本創作實施例在於提供一種防潮建築,其包含:多個牆面結構、一窗戶組件及至少一換氣孔。多個牆面結構相互連接並共同形成至少一內空間;至少一部份的牆面結構作為防潮建築的外牆結構,作為外牆結構的牆面結構相反於室內空間的一側具有一防水層;各個牆面結構包含有一輕質阻熱件,輕質阻熱件的兩側分別固定設置有一鋼架水泥漿板,鋼架水泥漿板中的部分鋼架穿設於輕質阻熱件中。窗戶組件固定設置於其中一個牆面結構,窗戶組件包含有一框體及一玻璃,框體固定設置於牆面結構的一穿孔,玻璃設置於框體,玻璃的熱傳導值是牆面結構的熱傳導值的六倍。至少一換氣孔形成於至少一個牆面結構,換氣孔用以使室內空間與外連通。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防潮建築,由於牆面結構的熱傳導值遠低於玻璃的熱傳導值,因此,在發生反潮現象時,住宅內的水氣將會集中結露於玻璃的表面,而結露於牆面及地面的水氣將明顯少於現有的住宅建築。
為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附圖僅用來說明本創作,而非對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於以下說明中,如有指出請參閱特定圖式或是如特定圖式所示,其僅是用以強調於後續說明中,所述及的相關內容大部份出現於該特定圖式中,但不限制該後續說明中僅可參考所述特定圖式。
請參閱圖1,其顯示為本創作的防潮建築的示意圖。防潮建築1包含:多個牆面結構10、兩個窗戶組件20及一個換氣孔102。多個牆面結構10相互連接並共同形成一室內空間SP1。窗戶組件20固定設置於其中一個牆面結構10。窗戶組件20包含有一框體21及一玻璃22,框體21固定設置於牆面結構10的一穿孔101。玻璃22設置於框體21,玻璃22的熱傳導值是牆面結構的熱傳導值的六倍,舉例來說,可以選用熱傳導值為6000w/(m
2*k)的玻璃,而牆面結構10可以是選用熱傳導值為1000w/(m
2*k)的建材結構。在實際應用中,玻璃22外側可以設置有外框體,而玻璃22可以是透過外框體,相對於框體21滑動。
其中一個牆面結構10在鄰近於天花板的位置,可以是設置有一個換氣孔102,換氣孔102是貫穿牆面結構10設置,而換氣孔102用以使室內空間SP1與外連通。在實際應用中,牆面結構10鄰近於換氣孔102的位置可以是設置有一排氣裝置A(例如是排風扇等構件),而當排氣裝置A運作時,排氣裝置A將會使室內空間SP1中的空氣通過換氣孔102向外排出。在具體的應用中,換氣孔102還可以是設置有濾網等構件,而可避免外部髒污通過換氣孔102進入室內空間SP1中。
請參閱圖2,其顯示為本創作的防潮建築1的牆面結構10的剖面示意圖。各個牆面結構10可以是包含有一輕質阻熱件W1,該輕質阻熱件W1的兩側分別固定設置有一鋼架水泥漿板W2,該鋼架水泥漿板W2中的部分鋼架穿設於該輕質阻熱件W1中,藉此,可有效避免室外的熱能傳導室內空間SP1中,且同時亦可避免室內空間SP1中的熱能散失至室外。較佳地,所述輕質阻熱件W1可以是聚苯乙烯泡沫(polystyrene EPS)板;鋼架水泥漿板W2可以是由鋼樑構造與混凝土所構成,所述鋼樑構造可以是包含有熔接網線網W21(wiremesah)及鍍鋅鋼條W22,鍍鋅鋼條W22與熔接網線網W21相互連接,且鍍鋅鋼條W22可以是以斜角交叉(diagonaltruss)方式穿射所述輕質阻熱件W1,如此可使各牆面結構10可以達到隔熱、耐震、防火、隔音好及韌性強度佳(為一般磚牆的58倍)的功效。透過上述牆面結構10的設計,本創作的牆面結構10的熱傳導值(Ui值)將大致落在1000w/(m
2*k),而本創作的牆面結構10的熱傳導值大致為傳統鋼筋混凝土牆面的熱傳導值的11%,且上述牆面結構10的設計相較於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牆面具有更低的吸水率。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外牆結構的牆面結構10的其中一個鋼架水泥漿板W2的外側,還可以是設置有一防水層10A,防水層10A用以降低外部水氣直接進入鋼架水泥漿板W2中的機率。
依上所述,本創作的防潮建築1的牆面結構10的熱傳導值,明顯低於現有的鋼筋混凝土牆面的熱傳導值,且玻璃22的熱傳導值是牆面結構10的熱傳導值的六倍,因此,當反潮現象發生時,水氣將會集中於高熱傳導值的玻璃22上,而水氣將不會如同傳統建築分布於室內的牆面或是地面。換言之,一般常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當發生反潮現象時,牆面及地面皆可能會發生結露的問題,而本創作的防潮建築1,在發生反潮現象時,凝結水將會集中於玻璃22上,而地面及牆面相較於傳統建築將不易有明顯的結露問題。另外,本創作的防潮建築1,由於設置有換氣孔102,因此,可以輔助調節室內外的溫度,而避免室內發生結露的機率。
請復參圖1,在實際應用中,防潮建築1還包含有一樓板結構30,樓板結構30與多個牆面結構10相互連接,而樓板結構30與多個牆面結構10共同形成室內空間SP1,且樓板結構30與多個牆面結構10固定設置於多個減震基座40上。於此所指的樓板結構30即為住戶於室內空間SP1中所踩踏的地面。
多個減震基座40固定設置於一地面G,各個減震基座40用以吸收來至地面的震動。樓板結構30與地面G共同形成有一下氣室SP2。形成下氣室SP2的牆面結構10具有一連通孔(圖未示),連通孔用以使下氣室SP2與外連通。下氣室SP2還與室內空間SP1相互連通;舉例來說,下氣室SP2可以透過形成於樓板結構30的貫穿孔(圖未示),來與室內空間SP1相互連通,但不以此為限。透過連通孔及下氣室SP2的設置,防潮建築1外的新鮮空氣(於此特別是指低二氧化碳濃度的空氣),將可通過連通孔進入下氣室SP2,而後再進入室內空間SP1中,藉此,透過下氣室SP2及換氣孔102的設計,將可使室內空間SP1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會因為住戶持續地在屋內而持續地升高。
本創作的防潮建築1,在室外溫度高時,由於下氣室SP2不會被太陽直射,且下氣室SP2是接近於地面G,因此,下氣室SP2中的空氣的溫度將明顯低於室外溫度。是以,透過將下氣室SP2的空氣引入室內空間SP1,將可輔助降低室內空間SP1的溫度。在具體的實施中,下氣室SP2中還可以是鋪設有吸濕件B(例如木炭)及碎石C,吸濕件B可以用以調節下氣室SP2中的空氣的溼度,而碎石C則可以用來調節下氣室SP2內的溫度。
另外,在不同的應用中,下氣室SP2還可以是設置有一吸氣裝置D(例如吸風扇),而吸氣裝置D可以是設置於連通孔,而吸氣裝置D用以將室外空氣吸入下氣室SP2中。透過吸氣裝置D的設置,將可以加速使室外的空氣進入下氣室SP2中。
請復參圖1,本創作的防潮建築1在具體的應用中,還可以包含有一隔板結構50,隔板結構50將室內空間SP1區隔出一架空空間SP3。架空空間SP3鄰近於防潮建築1的天花板設置。於此所指的隔板結構50可以是由輕鋼架、板材等構件所組成,但不以此為限。
架空空間SP3中具有一混合氣室SP4,混合氣室SP4內用以設置一溫度調節裝置E(例如冷氣機、暖氣機等),混合氣室SP4與下氣室SP2通過一連通通道F相互連接,而下氣室SP2中的空氣將可以通過連通通道F流動至混合氣室SP4中。隔板結構50具有一送風口501,而混合氣室SP4例如可以是透過相關管體與送風口501相連接,藉此,混合氣室SP4中的空氣將可通過相關管體及送風口501,流動至室內空間SP1中。
當溫度調節裝置E排出高溫氣體或是低溫氣體時,高溫氣體或低溫氣體將會先與來自於下氣室SP2的新鮮空氣相互混合,才會通過送風口501進入室內空間SP1,如此,室內空間SP1中的使用者,在感受到低溫氣體或是高溫氣體的同時,亦可以同時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特別是指低二氧化碳濃度的空氣)。
請參閱圖3,其顯示為圖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如圖所述,樓板結構30可以包含:一混凝土結構31、一鋼板結構32及一H型鋼樑33。鋼板結構32與混凝土結構31相連接,鋼板結構32的一端銲接於H型鋼樑33,H型鋼樑33連接其中一個牆面結構10及其中一個減震基座40。樓板結構30透過上述設計,將可以大幅降低樓板結構30的重量。此樓板結構30相較於傳統的鋼筋混凝土所製成的樓板,在具有相同承載能力的情況下,本創作的樓板結構30所使用的混凝土的量將明顯少於傳統的鋼筋混凝土所製成的樓板所使用的混凝土的量,因此,本創作的樓板結構30所能吸收的水氣量將明顯少於傳統的樓板。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防潮建築相較於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更不容易發生反潮的問題。本創作的防潮建築在發生反潮的現象時,室內的水氣將集中結露於玻璃上,而水氣不會如同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的建築集中於地面及牆面。
依上所述,本創作的防潮建築,透過使水氣能集中結露於玻璃上的設計,配合換氣孔等設計,可以減少空氣對流死角,而有效地控制室內的空氣濕度,讓室內保持乾爽,藉此,可延長整體建築的裝修構材的使用年限,且可讓居住者具有更健康的居住環境。
特別說明的是,台灣長年氣候潮濕,室內濕度高,常見的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通常是將室內窗戶緊閉,單靠除濕機或是全熱交換機的方式來除濕,以降低室內濕度。然,利用除濕機或是全熱交換機來除濕的方式非常耗能,而且,鋼筋混凝土建築會持續地吸收外部濕氣,而鋼筋混凝土所吸收的外部濕氣,將容易進入室內,從而導致室內濕度無法被有效地維持在一個舒適的狀態。由於鋼筋混凝土建築會持續地吸收外部濕氣,因此,當室內關閉除濕機或是全熱交換機後,室內的濕度將會再次由低濕度狀態改變為高濕度狀態。
本創作是透過實際建築研究,實測獲得成果所提出,透過對整體建築結構的改良(例如是前述牆面結構的改良、窗戶組件的改良、下氣室、換氣孔等設計),來改善建築結構的內部的濕度狀態。本創作的建築結構,在台灣長年潮濕的氣候狀態下,透過前述下氣室SP2的設計,可以使外部空氣所含的部分水氣,先被設置於下氣室SP2中的木炭吸收,藉此,可以使通過下氣室SP2而進入室內的外部空氣的濕度先被降低5~10%,如此,將可大幅降低外部空氣對室內濕度的影響。
另外,本創作的防潮建築的牆面結構,透過輕質阻熱件(例如是由低吸水率的聚苯乙烯泡沫材料構成)、防水層等設計,可以有效阻隔外部濕氣進入室內,而使得牆面結構的內側面(位於室內的一側)不容易產生結露現象,且室內的地板亦不容易發生反潮現象,從而可以使室內的濕度不容易受外部濕氣影響,而室內的濕度容易被控制在一個舒適的狀態。
在實際的實驗中,本創作的防潮建築透過窗戶組件的設計(即,使窗戶組件的玻璃的熱傳導值是牆面結構的熱傳導值的六倍),在冬天時可以讓室內空氣中的水氣集中結露於窗戶的玻璃,從而降低室內濕度約10%,進而亦可減少除濕機的使用。另外,本創作的防潮建築,在配合良好的通風對流設計、開放式櫥櫃、防潮裝修等設計,將可以大幅改善室內牆角濕氣聚集與黴菌的孳生的問題。
在實際的實驗中,本創作的防潮建築,在台灣北部實體構造標的的樓層面積約30坪,經實測在冬天連續雨天及10度以下低溫的環境條件下,且牆體開口率達40%的情況下,經過一個晚上,窗戶玻璃在室內側將可以蒐集到約2000cc的冷凝結水,由於室內大部分的水氣都集中在玻璃上,因此,將可使得室內空氣濕度保持在55%~60%,而室內窗簾、沙發、壁紙、書籍、布娃娃等都可以保持乾爽狀態;是以,本創作的防潮建築透過牆面結構及窗戶組件等設計,將可使室內的濕度維持在舒適的狀態。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內。
1‧‧‧防潮建築
10‧‧‧牆面結構
101‧‧‧穿孔
102‧‧‧換氣孔
W1‧‧‧輕質阻熱件
W2‧‧‧鋼架水泥漿板
W21‧‧‧熔接網線網
W22‧‧‧鍍鋅鋼條
10A‧‧‧防水層
20‧‧‧窗戶組件
21‧‧‧框體
22‧‧‧玻璃
30‧‧‧樓板結構
31‧‧‧混凝土結構
32‧‧‧鋼板結構
33‧‧‧H型鋼樑
40‧‧‧減震基座
50‧‧‧隔板結構
501‧‧‧送風口
SP1‧‧‧室內空間
SP2‧‧‧下氣室
SP3‧‧‧架空空間
SP4‧‧‧混合氣室
A‧‧‧排氣裝置
B‧‧‧吸濕件
C‧‧‧碎石
D‧‧‧吸氣裝置
E‧‧‧溫度調節裝置
F‧‧‧連通通道
G‧‧‧地面
10‧‧‧牆面結構
101‧‧‧穿孔
102‧‧‧換氣孔
W1‧‧‧輕質阻熱件
W2‧‧‧鋼架水泥漿板
W21‧‧‧熔接網線網
W22‧‧‧鍍鋅鋼條
10A‧‧‧防水層
20‧‧‧窗戶組件
21‧‧‧框體
22‧‧‧玻璃
30‧‧‧樓板結構
31‧‧‧混凝土結構
32‧‧‧鋼板結構
33‧‧‧H型鋼樑
40‧‧‧減震基座
50‧‧‧隔板結構
501‧‧‧送風口
SP1‧‧‧室內空間
SP2‧‧‧下氣室
SP3‧‧‧架空空間
SP4‧‧‧混合氣室
A‧‧‧排氣裝置
B‧‧‧吸濕件
C‧‧‧碎石
D‧‧‧吸氣裝置
E‧‧‧溫度調節裝置
F‧‧‧連通通道
G‧‧‧地面
圖1為本創作的防潮建築的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的防潮建築的牆面結構的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Claims (8)
- 一種防潮建築,其包含:
多個牆面結構,其相互連接並共同形成至少一室內空間;至少一部份的所述牆面結構作為所述防潮建築的外牆結構,作為外牆結構的所述牆面結構相反於所述室內空間的一側具有一防水層;各個所述牆面結構包含有一輕質阻熱件,所述輕質阻熱件的兩側分別固定設置有一鋼架水泥漿板,所述鋼架水泥漿板中的部分鋼架穿設於所述輕質阻熱件中;
一窗戶組件,其固定設置於其中一個所述牆面結構,所述窗戶組件包含有一框體及一玻璃,所述框體固定設置於所述牆面結構的一穿孔,所述玻璃設置於所述框體,所述玻璃的熱傳導值是所述牆面結構的熱傳導值的六倍;
至少一換氣孔,其形成於至少一個所述牆面結構,所述換氣孔用以使所述室內空間與外連通。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防潮建築,其中,所述防潮建築還包含有一樓板結構,所述樓板結構與多個所述牆面結構相互連接,而所述樓板結構與多個所述牆面結構共同形成所述室內空間,且所述樓板結構與多個所述牆面結構固定設置於多個減震基座上,多個所述減震基座固定設置於一地面,各個所述減震基座用以吸收來至所述地面的震動;所述樓板結構與所述地面共同形成有一下氣室,所述下氣室具有一連通孔,所述連通孔用以使所述下氣室與外連通,且所述下氣室能與所述室內空間相互連通。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防潮建築,其中,所述防潮建築還包含有一隔板結構,所述隔板結構將所述室內空間區隔出一架空空間,所述架空空間鄰近於所述防潮建築的天花板設置,所述架空空間中具有一混合氣室,所述混合氣室內用以設置一溫度調節裝置;所述混合氣室與所述下氣室通過一連通通道相互連接;所述混合氣室具有一送風口,所述送風口與所述室內空間相互連通;其中,所述溫度調節裝置所排出的高溫氣體或是低溫氣體能與來自於所述下氣室的空氣在所述混合氣室中相互混合,而相互混合的空氣則能通過所述送風口進入所述室內空間。
- 如請求項3所述的防潮建築,其中,所述下氣室設置有多個吸濕件及碎石。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防潮建築,其中,所述換氣孔設置有一排氣裝置,所述排氣裝置用以將所述室內空間中的空氣排出至所述防潮建築外。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防潮建築,其中,所述樓板結構包含:一混凝土結構、一鋼板結構及一H型鋼樑,所述鋼板結構與所述混凝土結構相連接,所述鋼板結構的一端銲接於所述H型鋼樑,所述H型鋼樑連接其中一個所述牆面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防潮建築,其中,作為外牆結構的所述牆面結構的所述鋼架水泥漿板的一側設置有所述防水層。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防潮建築,其中,所述下氣室設置有一吸氣裝置,所述吸氣裝置設置於所述連通孔,所述吸氣裝置用以將所述防潮建築外部的空氣吸入所述下氣室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10847U TWM587190U (zh) | 2019-08-15 | 2019-08-15 | 防潮建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10847U TWM587190U (zh) | 2019-08-15 | 2019-08-15 | 防潮建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87190U true TWM587190U (zh) | 2019-12-01 |
Family
ID=69584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210847U TWM587190U (zh) | 2019-08-15 | 2019-08-15 | 防潮建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87190U (zh) |
-
2019
- 2019-08-15 TW TW108210847U patent/TWM587190U/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Brimblecombe et al. | Positive energy homes: creating passive houses for better living | |
JP2007191935A (ja) | 透湿性と高断熱性を有した壁構造および壁の施工方法 | |
KR101913514B1 (ko) | 볏짚과 글라스울을 이용한 단열벽체 | |
WO2012120340A1 (en) | Prefabricated building elements and relative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 |
TWM587190U (zh) | 防潮建築 | |
TenWolde | Venting Of Attics Cathedral Ceilings | |
CZ17328U1 (cs) | Difúzne otevrená konstrukce zdí nízkoenergetických domu bez rosné vody | |
JP6875671B1 (ja) | 住宅 | |
Lubeck et al. | Efficiency and comfort through deep energy retrofits: Balancing energy and moisture management | |
JP2018040105A (ja) | パイプ状発泡断熱材 | |
US20080236078A1 (en) | Attic Insulation with Desiccant | |
Hens | Passive houses: What may happen when energy efficiency becomes the only paradigm | |
AU2006239679B2 (en) | Low-energy buildings | |
JP2003328460A (ja) | 住宅の通気工法 | |
JP2001329627A (ja) | 建 物 | |
US20090229199A1 (en) | Building structure with having spaces having improved temperature stability | |
TWI541414B (zh) | To prevent the summer type of condensation outside the wall structure | |
Toledo | Museum passive buildings in warm, humid climates | |
JP5180432B2 (ja) | 通気外壁 | |
KR101326034B1 (ko) | 단열재 및 환기 시스템을 구비하는 목조주택 | |
JP3368486B2 (ja) | 建築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建物 | |
JPS6250618B2 (zh) | ||
JP2018071333A (ja) | 住宅の屋根裏換気を行わず、屋根裏断熱を強化。加えて、屋上の積雷も含めて一体的断熱層として、屋根部分の断熱を高めるとともに、屋根裏から屋上に通した塩ビパイプなどにより湿気および暑気を排出する建築工法 | |
JPS63201440A (ja) | 家屋 | |
JP2003301618A (ja) | 微気候配慮の植栽を備えた住宅システ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