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3849U - 微流道裝置 - Google Patents

微流道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3849U
TWM583849U TW108207121U TW108207121U TWM583849U TW M583849 U TWM583849 U TW M583849U TW 108207121 U TW108207121 U TW 108207121U TW 108207121 U TW108207121 U TW 108207121U TW M583849 U TWM583849 U TW M58384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wall
wall
biological particles
casing
ga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7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忠諤
何信呈
陳聖文
陳明
Original Assignee
薩摩亞商曦醫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薩摩亞商曦醫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薩摩亞商曦醫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07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3849U/zh
Publication of TWM583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3849U/zh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一種微流道裝置,包括下、上殼。下殼包括一具上、下游側、連接上、下游側的外側及間隔設置的凸柱的基壁、兩側壁。下殼各側壁自其基壁各外側朝上延伸並具至少一自各側壁頂緣朝下凹陷的引流道,且各引流道沿上游側朝下游側的流動方向背向其基壁延伸。上殼覆蓋下殼並包括一基壁及兩側壁。上殼基壁具對應於下殼基壁的上、下游側及該兩外側的上、下游側及兩外側。上殼各側壁自其基壁之各外側朝下延伸以銜接至下殼各側壁。上殼基壁與凸柱頂緣間具能令大生物微粒通過的第一間隙,相鄰凸柱具有不能令大生物微粒通過且能令小生物微粒通過的第二間隙。

Description

微流道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流道裝置,特別是指一種微流道裝置(microfluidic device)。
一般的微流道裝置是用以供應一待測的液體樣本(如,血液)於其內部的微結構中流動,其目的是在於捕捉液體樣本內的特定微小生物微粒,或分離/過濾特定尺寸的生物微粒。
Nezihi Murat Karabacak等人於Nature Protocols 9, 694–710 (2014)所公開的Microfluidic, marker-free isol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from blood samples一文(以下稱前案1)中,則可見有關於分離/過濾特定尺寸的細胞與自血液樣本(blood samples)離析出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技術手段。前案1是依序採用一確定性側向位移(deterministic lateral displacement,以下稱DLD)程序、一慣性聚焦(inertial focusing)程序與一磁泳(magnetophoresis)程序來探討自血液樣本中離析出非標記(marker-free)的循環腫瘤細胞的技術,其是透過磁泳法與白血球負向富集(negative enrichment white blood cell;WBC)兩階段以自血液樣本中取得97%產率的罕見循環腫瘤細胞(CTCs)。
參閱圖1可知,前案1是公開一種微流道裝置1,沿一血液樣本8之一流動方向f依序包括一用以執行該DLD程序的第一微流道模組11、一用以依序執行該慣性聚焦程序與該磁泳程序並連通該第一微流道模組11的第二微流道模組12,及一對磁柱(magnetic column)13。
該第一微流道模組11具有位於該微流道裝置1之一上游側101的一入口流道111、一緩衝流道112、一介於該微流道裝置1之上游側101與一下游側102間的中間出口流道113、一連通該入口流道111、該緩衝流道112與該中間出口流道113的上游池區114,及陣列式間隔排列於該上游池區114內的微米柱115。
該第二微流道模組12沿該流動方向f依序具有彼此連通的一微通道(micro-channel)121、一下游池區122,及一第一下游出口流道123、一第二下游出口流道124;其中,該第一下游出口流道123與該第二下游出口流道124是分別配置於該微流道裝置1之相反設置的一第一側103及一第二側104。各磁柱13是分別設置於該微流道裝置1之各自所對應的第一側103與第二側104以介於該下游池區122間,且該第一微流道模組11的中間出口流道113與該第二微流道模組12的微通道121是分別鄰近於該微流道裝置1的第一側103與第二側104。
該血液樣本8自該入口流道111進入到該微流道裝置1前,是先對該血液樣本8施予一前處理程序。該前處理程序是先使複數超順磁珠(superparamagnetic beads)81結合CD45、CD66b兩種抗體(antibodies),以令該等超順磁珠81表面覆蓋有CD45與CD66b抗體;後續,再混合該液體樣本8與經覆蓋有CD45及CD66b抗體的超順磁珠81,使血液樣本8中的白血球細胞82本身的抗原與CD45及CD66b等抗體結合,令白血球細胞82是結合有該等超順磁珠81,從而完成該血液樣本8的前處理程序。
當經完成該前處理程序的液體樣本8自該微流道裝置1的入口流道111進入該第一微流道模組11時,是透過該上游池區114內所配置之各微米柱115使該血液樣本8依尺寸為導向來偏折集結的細胞(如,白血球細胞82與循環腫瘤細胞83)。具體而言,該第一微流道模組11所執行的DLD程序是利用細胞之流體力學直徑小於各微米柱115的臨界偏斜直徑(critical hydrodynamic diameter;簡稱Dc)的概念,使尺寸小於Dc的細胞(如,圖1所示的紅血球細胞84)不產生偏折以朝該第一微流道模組11的中間出口流道113流動,而該等白血球細胞82與該等循環腫瘤細胞83則是因其流體力學直徑大於Dc以朝該第二微流道模組12的微通道121產生偏折。
經執行完DLD程序以分離出不同尺寸的細胞後,結合有該等超順磁珠81的該等白血球細胞82與未結合有該等超順磁珠81的循環腫瘤細胞83是沿該流動方向f以在該第二微流道模組12內依序執行該慣性聚焦程序與該磁泳程序。
首先,結合有該等超順磁珠81的該等白血球細胞82與未結合有該等超順磁珠81的腫瘤細胞83是在微通道121內集中以進入該下游池區122,並於流經該下游池區122時受該對磁柱13所產生的一磁場 影響以形成磁泳,令結合有該等超順磁珠81的該等白血球細胞82順著該磁場 方向朝該第一下游出口流道123流動,未結合有該等超順磁珠81的循環腫瘤細胞83則是不受該磁場 的影響以朝該第二出口流道124流動。
雖然前案1所公開的微流道裝置1可在其第一微流道模組11所執行的DLD程序中分離/過濾出不同尺寸的細胞。然而,該第一微流道模組11之上游池區114內的微米柱115,是屬於二維(2D)模式的分離/過濾程序,單位時間內所能處理的樣本量少,效率也較差。
經上述說明可知,改良微流道裝置的結構以增加單位時間內所能處理的樣本量並提升分離/過濾效率,是本新型之技術領域中的技術人員當前所應克服的課題。
因此,本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單位時間內之液體樣本處理量大且過濾效果佳的微流道裝置。
於是,本新型微流道裝置,是用於分離一含有複數大生物微粒及複數尺寸小於該等大生物微粒的小生物微粒之液體樣本,並針對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進行捕捉,其包括一下殼及一上殼。
該下殼包括一基壁,及一對側壁。該下殼的基壁具有一上游側、一遠離該上游側的下游側、兩分別連接該上游側與該下游側的外側,及複數彼此間隔地自該基壁之一上表面朝上凸伸的凸柱。該下殼的各側壁是自該基壁之各自所對應的外側朝上延伸以與該基壁共同定義出一下通道,該下殼的各側壁具有至少一自各自所對應之側壁之一頂緣朝下凹陷的引流道,且各引流道是沿一自該上游側朝該下游側的流動方向背向該基壁延伸。
該上殼覆蓋該下殼體,並包括一基壁及一對側壁。該上殼之基壁具有分別對應於該下殼之該基壁的該上游側、該下游側及該兩外側的一上游側、一下游側及兩外側。該上殼之各側壁是自其基壁之各自所對應的外側朝下延伸以銜接至該下殼之各自所對應的側壁,並與其基壁共同定義出一上通道以令該上通道與該下通道共同定義出一微流道。
在本新型中,該上殼之基壁與各凸柱的一頂緣間具有一足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通過的第一間隙,且每兩相鄰凸柱間具有一不足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通過且足以令該等小生物微粒通過的第二間隙。
較佳地,各凸柱為一圓柱,且各圓柱的直徑大於1μm並具有一長徑比,各長徑比為8:1。
較佳地,該下殼之基壁還具有一擋止肋,該擋止肋是自該下殼之基壁朝上凸伸並鄰近於其基壁的下游側,該擋止肋之一頂緣與該上殼之基壁間具有一足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通過的第三間隙,且該第三間隙的尺寸是實質等於該第一間隙。
較佳地,該等凸柱被區分成複數第一區與複數第二區,該等第一區與該等第二區是沿該流動方向彼此輪流排列,並沿該流動方向自該下殼之基壁的一內側朝其該兩外側分布,且各第一區之凸柱的高度是大於各第二區之凸柱的高度。
較佳地,該上殼之基壁還具有複數引流肋,該等引流肋是沿該流動方向彼此間隔排列,且各引流肋是自該上殼之基壁的一下表面朝下凸伸,並沿該流動方向自該上殼之基壁的一內側朝其該兩外側延伸。
較佳地,該上殼的各側壁具有至少一引流道,該上殼之各引流道是自各自所對應之側壁的一底緣朝上凹陷並沿該流動方向背向其基壁延伸。
較佳地,各凸柱具有複數奈米級孔洞。
較佳地,該下殼之基壁的各凸柱具有一銜接其基壁之上表面的本體,及一形成於各自所對應之本體上的抗沾黏塗層。
較佳地,各抗沾黏塗層上更修飾有一生物素端基。
較佳地,還包含一對電極,該對電極置於該下殼與該上殼。
本新型的功效在於:該液體樣本自各上游側進入微流道時,該等小生物微粒可因重力影響而沉降至該下殼處的該等凸柱間流通,導致經沉降的小生物微粒可直接流經該下殼的各引流道離開,不易引發堵塞問題,而該等大生物微粒則是僅被侷限於該上通道處沿該流動方向移動並捕獲特定目標生物微粒,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是直接流向上殼的上通道的下游側,可在單位時間內處理較大量的樣本量,效率較佳。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2、圖3與圖4,本新型微流道裝置一第一實施例,是用於分離一含有複數大生物微粒91及複數尺寸小於該等大生物微粒91的小生物微粒92之液體樣本9,並針對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進行捕捉,其包括一下殼2、一上殼3,及一對夾置該下殼2與該上殼3的電極4。補充須說明的是,該液體樣本9可以是諸如血液、淋巴液、尿液、唾液等,其可以是自一動物個體或一人類個體中被獲得。在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中,是以血液為例做說明,但不限於此。
該下殼2包括一基壁21,及一對側壁22。該下殼2的基壁21具有一上游側211、一遠離該上游側211的下游側212、兩相向設置並分別連接該上游側211與該下游側212的外側213,及複數彼此間隔地自該基壁21之一上表面214朝上凸伸的凸柱215。較佳地,各凸柱215具有複數奈米級孔洞(圖未示),其目的是在於增加各凸柱215的表面積,以藉此提升各凸柱215與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接觸的機率。更佳地,該下殼2之基壁21的各凸柱215具有一銜接其基壁21之上表面214的本體,及一形成於各自所對應之本體上的抗沾黏塗層(圖未示),且各抗沾黏塗層可以是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但不以此為限。在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中,各抗沾黏塗層(圖未示)上更修飾有一結合有鏈霉親合素(streptavidin)的生物素端基,從而成為一生物素端基的聚乙二醇(biotinylated PEG);藉各抗沾黏塗層(即,聚乙二醇)上所修飾的生物素端基可利於捕捉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具體來說,具有該等奈米級孔洞之各凸柱215上塗佈之對應物質(如,結合有鏈霉親合素的生物素端基),可與流經其凸柱215之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產生作用並進一步限制住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移動,使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附著於各凸柱215,令各抗沾黏塗層依據所要捕捉的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的種類或特性進行選擇。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是舉結合有鏈霉親合素的生物素端基來做為該對應物質的例子做說明,但該對應物質的例子亦可以是特定抗體、抗原、胜肽或蛋白質分子等,目的在於使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更易於被限制住移動。
該下殼2的各側壁22是自該基壁21之各自所對應的外側213朝上延伸,以與其基壁21共同定義出一下通道20,該下殼2的各側壁22具有至少一自各自所對應之側壁22之一頂緣朝下凹陷的引流道221,且各引流道221是沿一自該上游側211朝該下游側212的流動方向F背向其基壁21延伸。
該上殼3覆蓋該下殼體2,並包括一基壁31及一對側壁32。該上殼3之基壁31具有分別對應於該下殼2之該基壁21的該上游側211、該下游側212及該兩外側213的一上游側311、一下游側312及兩外側313。該上殼3之各側壁22是自其基壁31之各自所對應的外側313朝下延伸,以銜接至該下殼2之各自所對應的側壁22,並與其基壁31共同定義出一上通道30,以令該上通道30與該下通道20共同定義出一供該液體樣本9流動的微流道C。該上殼3的各側壁32具有至少一引流道321,該上殼3之各引流道321是自各自所對應之側壁32的一底緣朝上凹陷,並相同於該下殼2以沿該流動方向F背向其基壁31延伸。
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是以該下殼2之各側壁22具有引流道221與該上殼3之各側壁32具有引流道321為例作說明,但其不限於此;也就是說,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也可以是僅該下殼2具有引流道221或僅該上殼3具有引流道321。在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中,該下殼2之引流道221與該上殼3之引流道321的數量各為三個,且該下殼2之該等引流道221與該上殼3之該等引流道321是沿該流動方向F彼此間隔排列。
此外,參閱圖5與圖6,該上殼3之基壁31與各凸柱215的一頂緣2151間具有一足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91通過的第一間隙G1,且每兩相鄰凸柱215間具有一不足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91通過且足以令該等小生物微粒92通過的第二間隙G2。又,在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中,該液體樣本9中的大生物微粒91是以尺寸介於10 μm至17 μm間的白血球細胞(white blood cell)為例做說明,且該液體樣本9中的小生物微粒92是以尺寸介於6 μm至8 μm間的紅血球細胞(red blood cell)為例做說明,但不限於此。因此,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間隙G1與第二間隙G2分別是介於10 μm至17 μm間與介於6 μm至8 μm間。在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中,各凸柱215為一圓柱,且各圓柱的直徑大於1μm並具有一長徑比(aspect ratio),各長徑比為8:1。須說明的是,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之第一間隙G1與第二間隙G2的尺寸是取決於該液體樣本9中所含生物微粒之尺寸,其尺寸並不限於前述所提的尺寸。
此處需補充說明的是,於各凸柱215之本體上所形成之各抗沾黏塗層(圖未示)的用意是在於,避免該液體樣本9內的大生物微粒91在行進於各凸柱215之頂緣2151時卡制於各第一間隙G1間,因而影響該等大生物微粒91的過濾效果。
再參閱圖1、圖5與圖6,較佳地,該下殼2之基壁21還具有一用以阻止該等小生物微粒92流出該下通道20之下游側212的擋止肋216。該擋止肋216是自該下殼2之基壁21朝上凸伸並鄰近於其基壁21的下游側212以阻斷其下游側212的下通道20。具體來說,該擋止肋216是自該下殼2之基壁21的下游側212朝上凸伸。在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中,該檔止肋216之一頂緣與該上殼3之基壁31間具有一足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91通過的第三間隙G3,且該第三間隙G3的尺寸是實質等於該第一間隙G1。
更佳地,在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中,該上殼3之基壁31還具有複數引流肋315。該等引流肋315沿該流動方向F彼此間隔排列,且各引流肋315是自該上殼3之基壁31的一下表面314朝下凸伸,並沿該流動方向F自該上殼3之基壁31的一內側朝該上殼3之該兩外側313延伸。具體地來說,在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間隙G1是指該下殼2之基壁21的各凸柱215的頂緣2151與該上殼3之基壁31之各引流肋315的一底緣所共同定義而成。
更詳細地來說,該下殼2基壁21的上游側211與該上殼3基壁31的上游側311是用以供應該液體樣本9進入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之微流道裝置的一入口,該下殼2基壁21的下游側212與該上殼3基壁31的下游側312則是用以作為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之微流道裝置的一出口。當含有該等大生物微粒(如,白血球)91與該等小生物微粒(如,紅血球)92的液體樣本9自各上游側211、311進入該微流道C時,該等小生物微粒92是隨著停留於該微流道C內因該上殼3之上游側311之引流肋315的擾流及受重力的影響,以下沉至該下殼2的下通道20中並沿該流動方向F行進於相鄰凸柱215所構成的第二間隙G2間,從而自各引流道221、321被引流至該第一實施例之微流道裝置外;而該等大生物微粒91則是基於其尺寸限制僅被容許在該上流道30內的第一間隙G1中,依該等引流肋315所引導以沿著該流動方向F朝該上殼3之基壁31的下游側312行進,並自該上殼3之上通道30的下游側312被引流至該第一實施例之微流道裝置外。
此處要附帶說明的是,夾置於該下殼2與該上殼3間的該對電極4的目的是在於,該對電極4所形成的歐姆接觸可在提供一偏壓至該對電極4時,以對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之微流道裝置調整微量電位,並有效提高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的捕捉率。
根據本新型上述第一實施例的整體詳細說明可知,本案的液體樣本9自各上游側211、311進入該第一實施例之微流道C時,該等小生物微粒92可因該上殼31之上游側311之引流肋315的擾流及重力影響而沉降至該下殼2處的該等凸柱215間流通,因而經沉降後的小生物微粒92得以流經該下殼2的各引流道221離開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之微流道裝置,而該等大生物微粒91則是僅被侷限於鄰近該上殼3上通道30處沿該流動方向F移動至其上通道30的下游側312離開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之微流道裝置。因此,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具體來說是屬於一個三維(3D)模式的過濾程序,可令大生物微粒91直接流向上殼3的上通道30的下游側312,而小生物微粒92則是可於上游側211、311直接流向各引流道221、321,並受重力影響以在下游側212、312直接流向鄰近該下殼2基壁21之下游側212的引流道221,不易引發該微流道裝置的堵塞問題。除此之外,基於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屬於三維(3D)模式的過濾程序,單位時間內可以處理的樣本量也相對該前案1所公開之微流道裝置1來得多,且也效率較佳。
參閱圖7與圖8,本新型微流道裝置之一第二實施例大致上是相同於該第一實施例,其不同處是在於,本新型該第二實施例之上殼3的基壁31未具有該等引流勒315,且該等凸柱215被區分成複數第一區2152與複數第二區2153。具體來說,該等第一區2152與該等第二區2153是沿該流動方向F彼此輪流排列,並沿該流動方向F自該下殼2之基壁21的一內側朝其該兩外側213分布,且各第一區2152之凸柱215的高度是大於各第二區2153之凸柱215的高度。換句話說,本新型該第二實施例是以各第一區2152內的該等凸柱215在其高度上的配置關係,來對應取代該第一實施例之上殼3的引流勒315。
綜上所述,本新型微流道裝置,該液體樣本9自各上游側211、311進入該微流道C時,該等小生物微粒92可因重力影響而逐漸沉降至該下殼2處的該等凸柱215間流通,導致經沉降的小生物微粒92可直接流經該下殼2的各引流道221離開並捕獲特定目標生物微粒,不易引發堵塞問題,而該等大生物微粒92則是僅被侷限於該上通道30處沿該流動方向F移動至其上通道30的下游側312離開,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91是直接流向上殼3的上通道30的下游側312,亦可在單位時間內處理的較大量的樣本量,且也效率較佳,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的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的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的範圍內。
2‧‧‧下殼
31‧‧‧基壁
20‧‧‧下通道
311‧‧‧上游側
21‧‧‧基壁
312‧‧‧下游側
211‧‧‧上游側
313‧‧‧外側
212‧‧‧下游側
314‧‧‧下表面
213‧‧‧外側
315‧‧‧引流肋
214‧‧‧上表面
32‧‧‧側壁
215‧‧‧凸柱
321‧‧‧引流道
2151‧‧‧頂緣
4‧‧‧電極
2152‧‧‧第一區
9‧‧‧液體樣本
2153‧‧‧第二區
91‧‧‧大生物微粒
216‧‧‧檔止肋
92‧‧‧小生物微粒
2161‧‧‧頂緣
C‧‧‧微流道
22‧‧‧側壁
F‧‧‧流動方向
221‧‧‧引流道
G1‧‧‧第一間隙
3‧‧‧上殼
G2‧‧‧第二間隙
30‧‧‧上通道
G3‧‧‧第三間隙
本新型的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一俯視示意圖,說明一種現有的微流道裝置; 圖2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新型微流道裝置的一第一實施例; 圖3是一立體組合圖,說明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的微流道裝置; 圖4是一局部放大立體組合圖,說明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的微流道裝置的一對電極、一下殼及一上殼間的連接關係; 圖5是一局部放大圖,說明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的微流道裝置於一上游側的實施態樣; 圖6是一局部側視示意圖,說明本新型該第一實施例的微流道裝置在一下游側實施分離/過濾大生物微粒與小生物微粒時的態樣; 圖7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新型微流道裝置的一第二實施例;及 圖8是一局部側視示意圖,說明本新型該第二實施例的微流道裝置在該下游側實施分離/過濾大生物微粒與小生物微粒時的態樣。

Claims (10)

  1. 一種微流道裝置,是用於分離一含有複數大生物微粒及複數尺寸小於該等大生物微粒的小生物微粒之液體樣本,並針對特定的目標生物微粒進行捕捉,其包含:
    一下殼,包括一基壁及一對側壁,該基壁具有一上游側、一遠離該上游側的下游側、兩分別連接該上游側與該下游側的外側,及複數彼此間隔地自該基壁之一上表面朝上凸伸的凸柱,各側壁是自該基壁之各自所對應的外側朝上延伸以與該基壁共同定義出一下通道,各側壁具有至少一自各自所對應之側壁之一頂緣朝下凹陷的引流道,且各引流道是沿一自該上游側朝該下游側的流動方向背向該基壁延伸;及
    一上殼,覆蓋該下殼體並包括一基壁及一對側壁,該上殼之基壁具有分別對應於該下殼之該基壁的該上游側、該下游側及該兩外側的一上游側、一下游側及兩外側,該上殼之各側壁是自其基壁之各自所對應的外側朝下延伸以銜接至該下殼之各自所對應的側壁,並與其基壁共同定義出一上通道以令該上通道與該下通道共同定義出一微流道;
    其中,該上殼之基壁與各凸柱的一頂緣間具有一足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通過的第一間隙;及
    其中,每兩相鄰凸柱間具有一不足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通過且足以令該等小生物微粒通過的第二間隙。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流道裝置,其中,各凸柱為一圓柱,且各圓柱的直徑大於1μm並具有一長徑比,各長徑比為8:1。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流道裝置,其中,該下殼之基壁還具有一擋止肋,該擋止肋是自該下殼之基壁朝上凸伸並鄰近於其基壁的下游側,該擋止肋之一頂緣與該上殼之基壁間具有一足以令該等大生物微粒通過的第三間隙,且該第三間隙的尺寸是實質等於該第一間隙。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流道裝置,其中,該等凸柱被區分成複數第一區與複數第二區,該等第一區與該等第二區是沿該流動方向彼此輪流排列,並沿該流動方向自該下殼之基壁的一內側朝其該兩外側分布,且各第一區之凸柱的高度是大於各第二區之凸柱的高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流道裝置,其中,該上殼之基壁還具有複數引流肋,該等引流肋是沿該流動方向彼此間隔排列,且各引流肋是自該上殼之基壁的一下表面朝下凸伸,並沿該流動方向自該上殼之基壁的一內側朝其該兩外側延伸。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流道裝置,其中,該上殼的各側壁具有至少一引流道,該上殼之各引流道是自各自所對應之側壁的一底緣朝上凹陷並沿該流動方向背向其基壁延伸。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流道裝置,其中,各凸柱具有複數奈米級孔洞。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微流道裝置,其中,該下殼之基壁的各凸柱具有一銜接其基壁之上表面的本體,及一形成於各自所對應之本體上的抗沾黏塗層。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微流道裝置,其中,各抗沾黏塗層上更修飾有一生物素端基。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微流道裝置,還包含一對電極,該對電極置於該下殼與該上殼。
TW108207121U 2019-06-05 2019-06-05 微流道裝置 TWM583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7121U TWM583849U (zh) 2019-06-05 2019-06-05 微流道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7121U TWM583849U (zh) 2019-06-05 2019-06-05 微流道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3849U true TWM583849U (zh) 2019-09-21

Family

ID=68619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7121U TWM583849U (zh) 2019-06-05 2019-06-05 微流道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384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59808B2 (en) 2019-06-05 2023-01-24 Cytoaurora Biotechnologies, Inc. Microfluidic device
TWI801303B (zh) * 2021-08-12 2023-05-01 中央研究院 具有三度空間混合效果的微流混合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59808B2 (en) 2019-06-05 2023-01-24 Cytoaurora Biotechnologies, Inc. Microfluidic device
TWI801303B (zh) * 2021-08-12 2023-05-01 中央研究院 具有三度空間混合效果的微流混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9066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capture and separation of microparticles
US20190072465A1 (en) Capturing particles
Sajeesh et al. Particle separation and sorting in microfluidic devices: a review
JP5920895B2 (ja) マイクロ流体捕獲渦を使用して不均一溶液から細胞を単離する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US11219897B2 (en) Device for separating or aligning fine particles, and method for separating or aligning fine particles using same
CN106796164A (zh) 细胞的血小板靶向微流体分离
CN109852544B (zh) 细胞分离用微流控芯片及其在肿瘤细胞分离中的应用、细胞分离鉴定方法
CN105462834A (zh) 肿瘤细胞捕获微流控芯片和肿瘤细胞捕获方法
JP7360216B2 (ja) 循環性腫瘍細胞の捕捉に適したマイクロ流体チップ
CN111744565B (zh) 对细胞变形性进行多通道并行检测的微流控器件及系统
KR100947334B1 (ko) 유전영동 미세분리기
TWM583849U (zh) 微流道裝置
JP2011519553A5 (zh)
CN110756238A (zh) 一种用于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双层微流控芯片
CN104805011A (zh) 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利用其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
CN108753572A (zh) 一种侧向偏移微柱阵列芯片及其应用
KR100519672B1 (ko) 유체 플로우를 포커싱하기 위한 채널 장치
CN210496474U (zh) 微流道装置
Pandey et al. Single-cell separation
Meng-Di et al. Microchannel with stacked microbeads for separation of plasma from whole blood
CN112044479A (zh) 微流道装置
CN110753750B (zh) 颗粒捕捉装置和颗粒捕捉方法
TW202045243A (zh) 微流道裝置
CN211358870U (zh) 一种用于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双层微流控芯片
WO2023189095A1 (ja) 白血球捕捉デバイ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