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3455U - 具有增阻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 Google Patents
具有增阻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83455U TWM583455U TW108203412U TW108203412U TWM583455U TW M583455 U TWM583455 U TW M583455U TW 108203412 U TW108203412 U TW 108203412U TW 108203412 U TW108203412 U TW 108203412U TW M583455 U TWM583455 U TW M583455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fluidic
- width
- section
- sample
- resistan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為一種可以增加流體阻力的微流道結構,包括:供微流體樣本進入的微流體樣本入口,與微流體樣本入口連接的增阻區段,以及與增阻區段連接的偵測區段,其中增阻區段的孔徑小於微流體樣本入口的孔徑,以增加微流體樣本在微流道結構中的流體阻力,進而防止微流體樣本回流至微流體樣本入口及防止微流體樣本進入至偵測區段時產生液體暴衝。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增加生物物質的捕捉率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尤指一種具有可以增加微流體樣本在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中的流體阻力的增阻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癌症常年為國民十大死因之榜首,生物學家及相關領域專家努力專研癌症致病機轉,設法降低癌症之死亡率。根據統計,初期癌症治癒率高,但發展到三、四期,發生轉移後,死亡率居高不下。研究發現,腫瘤剛生成時為器官侷限性,但繼續惡化最終會通過血液循環系統傳播到遠端器官,形成轉移,這種遠端轉移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從腫瘤原發部位脫落並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細胞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研究顯示CTC是導致腫瘤遠端轉移發生的必要前提,其顆數以及表面分子標記種類表現對於患者的早期篩檢、癒後判斷、療效評估均有重要的指標作用。
CTC數量會依據腫瘤本身變化以及對治療反應等而有即時之動態變化,因此藉由此特性可用於體外早期診斷、藥物
種類使用評估及個體化治療等應用。然而,CTC為稀有細胞,每109個血細胞當中才可能有一個CTC,使在偵測及分離CTC時具有難度。因此,必須使用集中收集方法來有效偵測及分離CTC。
目前集中收集方法的一個實例為使用對CTC表面之高度表現的細胞表面生物標記-上皮細胞黏著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之親和性抗體來偵測及分離CTC。Nagrath等人(Nature 2007,450:1235-9)開發基於抗EpCAM抗體塗佈之微流體晶片,用於CTC的偵測及收集。然而,上述技術之缺陷為較低之偵測率與純度,此係歸因於血細胞與Nagrath等人所選之抗EpCAM抗體的非特異性結合與微流體晶片之設計。
儘管偵測及分離CTC之技術在進步,仍需要特異性更高且更有效之方法來偵測、純化及釋放CTC及其他生物物質用於進一步培育及特性描述。
職是之故,申請人有鑑於習知技術之缺失,乃經悉心試驗與研究,並一本鍥而不捨的精神,終創作出本案「具有增阻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以改善上述習知技術之缺失。
本創作是一種新型的微流體系統,包含微流道晶片及位於微流道晶片中且能抓取循環腫瘤細胞的珠體,以從血液細胞中分離循環腫瘤細胞。本創作的微流道結構及微流道晶片特別包括可以增加流體阻力的增阻區段,以增加微流體樣本在微流道
結構中的流體阻力,進而防止微流體樣本回流至微流體樣本入口及防止微流體樣本進入至偵測區段時產生液體暴衝。
本創作的微流體系統的原理是利用循環腫瘤細胞表面抗原的特性與種植於珠體表面的抗體做抓取,該珠體結構導致單位體積中最大之接觸面積,其次是微流道結構之流體阻力與曲型結構致使擾流產生,導致循環腫瘤細胞旋轉或滾動並增加與珠體的接觸機會來增強抓取效果,且藉由微流道結構的特殊設計,降低血液細胞與抗EpCAM抗體的非特異性結合。
本創作之一面向係提供一種微道晶片,包括:一基板;一本體,具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二表面密合覆蓋於該基板上;以及一微流道結構,嵌於該第二表面,使該微流道結構在該本體與該基板之間形成一微流道,其中該微流道結構包括:一血液樣本入口,從該第一表面延伸至該第二表面,且具有一直徑,供一血液樣本進入;一擴充區段,與該血液樣本入口連接,具有一第一寬度;一增阻區段,與該擴充區段連接,具有一第二寬度;以及一偵測區段,與該增阻區段連接,其中該第二寬度小於該直徑及第一寬度,以控制該血液樣本進入該偵測區段的流量,避免在該偵測區段中產生氣泡,以及使該血液樣本進入該偵測區段後,防止該血液樣本逆流回該擴充區段。
本創作之另一面向係提供一種微流道結構,包括一結構本體,用以使一微流體樣本流經該微流道結構而受一檢驗或處理,其中該結構本體包括:一微流體樣本入口,具有一第一孔
徑,供該微流體樣本進入;一增阻區段,與該微流體樣本入口連接,並具有一第二孔徑;以及一偵測區段,與該增阻區段連接,且用以檢驗或處理該微流體樣本,其中該第二孔徑小於該第一孔徑,以防止該微流體樣本回流至該微流體樣本入口。
本創作之又一面向係提供一種微流道結構,包括一結構本體,用以使一微流體樣本流經該微流道結構而受一檢驗或處理,其中該結構本體包括:一微流體樣本入口,具有一第一孔徑,供該微流體樣本進入;一增阻區段,與該微流體樣本入口連接,並具有一第二孔徑;以及一偵測區段,與該增阻區段連接,且用以檢驗或處理該微流體樣本,其中該第二孔徑小於該第一孔徑,以防止該微流體樣本進入至該偵測區段時產生一液體暴衝。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舉較佳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以作一詳細說明。
10‧‧‧微流道晶片
100‧‧‧基板
200‧‧‧本體
210‧‧‧第一表面
220‧‧‧第二表面
300‧‧‧微流道結構
310‧‧‧血液樣本入口
320‧‧‧擴充區段
321‧‧‧第一端
322‧‧‧第二端
330‧‧‧增阻區段
340‧‧‧偵測區段
350‧‧‧緩流區段
360‧‧‧血液樣本出口
40‧‧‧珠體
50‧‧‧微流道結構
500‧‧‧結構本體
510‧‧‧微流體樣本入口
520‧‧‧增阻區段
530‧‧‧偵測區段
540‧‧‧緩流區段
550‧‧‧微流體樣本出口
60‧‧‧珠體
第1圖為本創作微流道晶片的俯視示意圖;第2圖為本創作延第1圖中A-A’的縱剖面示意圖;第3圖為本創作微流道晶片的偵測區段中設置珠體的示意圖;第4(A)-4(B)圖為微流道晶片中無增阻區段時所造成結果的影像圖;第4(C)圖為本創作微流道晶片中具有增阻區段時所造成結果
的影像圖;第5圖為本創作中另一實施例的微流道結構的示意圖;第6圖為無微流體系統的回收效率與偵測極限的結果圖;第7圖為本創作微流道晶片的回收效率與偵測極限的結果圖;第8(A)-8(C)圖為血液檢體經由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的分離結果影像圖。
以下針對本案之「具有增阻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的各實施例進行描述,請參考附圖,但實際之配置及所採行的方法並不必須完全符合所描述的內容,熟習本技藝者當能在不脫離本案之實際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做出種種變化及修改。
請參見第1、2及3圖,其為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的俯視示意圖及延A-A’的縱剖面示意圖。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10包括基板100、本體200及微流道結構300。本體200具有第一表面210及與第一表面210相對設置的第二表面220,微流道結構300嵌於本體200的第二表面220,且第二表面220會密合的覆蓋於基板100上,使微流道結構300在本體200與基板100之間形成微流道。
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上載有珠體,珠體特別為大型珠體,其粒徑為100-200μm,珠體表面塗佈包含(1)釋放或移除非特異性血細胞及其他血液組分(諸如蛋白質)的可釋放組成;(2)捕捉生物物質的生物活性組成;或(3)連接至可釋放組成及生物
活性組成之連結分子。當微流體樣本流經珠體,珠體可捕捉微流體樣本中可與珠體表面的反應物質反應的生物物質,並可釋放補捉到的生物物質,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及檢測。珠體的材料為透明塑膠或透明樹脂。生物物質包括CTC、CTC循環幹細胞(例如腫瘤幹細胞、肝臟幹細胞及骨髓幹細胞)、胎兒細胞、細菌、病毒、上皮細胞、內皮細胞或其他生物物質。因此,針對要抓取的對象不同,珠體表面塗佈的物質也不同。
本創作的實施例是將循環腫瘤細胞由血液中分離。微流道晶片內部具有複數個透明珠體,當珠體捕捉到循環腫瘤細胞後,會將循環腫瘤細胞從血液中分離並定位於偵測區段中,剩餘之正常血液細胞將會從出口流出而流入廢液儲存槽。為了捕捉及分離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珠體表面塗佈的物質最佳為上皮細胞黏著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的抗體。
本創作的微流道結構300從入口至出口依序包括血液樣本入口310、擴充區段320、增阻區段330、偵測區段340、緩流區段350及血液樣本出口360。
本創作血液樣本入口310從本體200的第一表面210延伸至第二表面220,供血液樣本進入流道中。血液樣本入口310可為圓孔或多邊形孔洞,較佳為圓孔。本創作血液樣本入口310的直徑介於0.8-1.2mm之間,可容納18~21G針頭(約0.7~0.9mm)的注射器。
本創作擴充區段320具有第一端321及第二端322,第
一端321與血液樣本入口310連接,第二端322與增阻區段330連接。擴充區段320的孔徑可為圓形或多邊形,較佳為方形。由於大量血液樣本進入微流道晶片10時容易造成前端流速急快的情況,故為緩衝流速急快的血液樣本,擴充區段320的寬度大於血液樣本入口310的直徑,以使單位流量(每秒通過的體積)相對較大,同時可防止血液樣本因液壓過大而導致的洩漏。本創作擴充區段320的寬度介於0.8-1.5mm之間,且深度為1mm。
本創作增阻區段330的一端與擴充區段320的第二端322連接,另一端與偵測區段340連接。增阻區段330的孔徑可為圓形或多邊形,較佳為方形,且增阻區段330的寬度會小於擴充區段320及血液樣本入口310的寬度,並大於珠體的粒徑,致使供珠體通過的同時可以增強流體阻力,具有防止血液樣本爆衝及限制血液樣本流量的功能,同時也具有防止因針頭之抽插而造成的液體逆流的功能。本創作增阻區段330的寬度介於250μm之間,且深度為1mm。由於擴充區段320的寬度大於增阻區段330的寬度,故擴充區段320的第二端322的結構可從擴充區段320的寬度逐漸縮小成增阻區段330的寬度,即第二端322的寬度從0.8-1.5mm逐漸縮小成250μm。
本創作偵測區段340與增阻區段330連接,且設置有可吸附血液樣本中循環腫瘤細胞的珠體40(如第3圖所示)。偵測區段340的孔徑可為圓形或多邊形,較佳為方形。在本創作的實施例中,偵測區段340的孔徑為方形。偵測區段340的寬度及深度為
可讓珠體40通過即可,故偵測區段340的寬度介於250μm-1.5mm之間,偵測區段340的深度介於120-250μm之間。
增阻區段330的設置可以使流體阻力增強,防止血液樣本暴衝至偵測區段340,並限制流體流量之功能,同時可防止因為針頭之抽插導致血液樣本從偵測區段340逆流回擴充區段320的功能。請參閱第4(A)及4(B)圖,若微流道晶片10的前端無增阻區段330,會使後端偵測區段340中之珠體40因血液樣本的暴衝所導致的散亂及產生氣泡,造成珠體40無法抓取循環腫瘤細胞。請參閱第4(C)圖,當微流道晶片10的前端有增阻區段330,可以使偵測區段340中無氣泡產生且珠體40將不會被抽回,因此能抓取循環腫瘤細胞。
本創作的緩流區段350的一端與偵測區段340連接,另一端與血液樣本出口360連接。緩流區段350的孔徑可為圓形或多邊形,較佳為方形。在本創作的實施例中,緩流區段350的寬度介於150-250μm,深度介於50-100μm。
本創作血液樣本出口360的一端與緩流區段350連接,另一端從本體200的第二表面220延伸至第一表面210。未被珠體40抓取的血液細胞會經由血液樣本出口360流至廢液的回收區(圖未示出)。血液樣本出口360可為圓孔或方孔,較佳為圓孔,且其直徑介於0.8-1.2mm之間。
表1為本創作的珠體40粒徑及微流道結構300中各區段孔徑的較佳實施例。
本創作的基板100的材料可以是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icon,PDMS)、矽膠、橡膠、塑膠或玻璃。本體200的材料可以是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icon,PDMS)、矽膠、橡膠或塑膠。在選用基板100與本體200的材料時,必需考慮到基板
100與本體200兩者之間的材料特性。在本創作的實施例中,基板100為玻璃,本體200為聚二甲基矽氧烷。
本創作的更提供一種微流道結構50的另一實施例,如第5圖所示。微流道結構50載有珠體60且具有結構本體500,結構本體500從入口至出口依序包括微流體樣本入口510、增阻區段520、偵測區段530、緩流區段540及微流體樣本出口550,其中珠體60位於偵測區段530中,且增阻區段520的孔徑小於偵測區段530的孔徑,以增加微流體樣本在微流道結構50中的流體阻力。當微流體樣本從微流體樣本入口510進入後,可直接經由增阻區段520進入偵測區段530,經過偵測區段530中的珠體60抓取微流體樣本中的生物物質,以進行微流體樣本的檢驗或處理後,再進入緩流區段540,最後從微流體樣本出口550流出微流道結構50。
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的製備方法是先利用3D印表機印製母模,母模為光固化樹酯經過95%酒精沖洗,UV光固化2分鐘後,再次以酒精沖洗後放置烘箱烘烤10分鐘。利用食品級材料PDMS液狀體依比例倒入母模中經過50分鐘80度之固化步驟後,利用氧電漿機與玻璃基板接合。
實驗例
培養之循環腫瘤細胞珠放入生理實驗水緩衝液後以大型珠體抓取循環腫瘤細胞之研究
1.大型珠體(直徑200微米)於無微流體系統的回收效率與偵測極限
分別將10個、1000個及10萬個循環腫瘤細胞與珠體及1mL生理食鹽水緩衝液(模擬血液環境)放入離心管中,並將循環腫瘤細胞及珠體於生理食鹽水緩衝液充分混合均勻後,觀察珠體的抓取效率。根據第6圖,實驗結果顯示只有放入10萬個循環腫瘤細胞之實驗組中,珠體有抓到1.5%細胞(約為1500個),然而放入10個與1000個循環腫瘤細胞之實驗組中,珠體未抓取任何循環腫瘤細胞,表示小於1000個循環腫瘤細胞之血液環境,珠體無法抓取到任何循環腫瘤細胞。
2.大型珠體(直徑200微米)於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的回收效率與偵測極限
分別將10個、50個、100個、500個及1000個循環腫瘤細胞與1mL生理食鹽水緩衝液混合,將混合後的液體樣本流經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中的珠體,並觀察珠體的抓取效率。根據第7圖,實驗結果表示利用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液體樣本中含有50個以上的循環腫瘤細胞就可抓取,相較於無微流體系統處理之結果(需10萬個細胞才能抓取到,如第7圖所示),偵測極限明顯縮小2000倍,且利用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的回收效率平均高於5%,比無微流體系統的回收效率高約3倍。
當人體體內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平均每10mL中約有50個以上時,表示該人罹癌的風險性很高。因此,本實驗證明只有大型珠體(直徑200微米)無法區分人體罹癌的風險性,然而大型珠體搭配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可有效且精準的抓取血液中
的循環腫瘤細胞,可以更快的判斷出是否罹癌。
請參閱第8(A)-8(C)圖,其為實際將癌症病人的血液檢體染色後,經由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的分離結果,其中綠色為循環腫瘤細胞,紅色為白血球。第8(A)圖為循環腫瘤細胞(綠色點狀)被抓取於透明珠體上,第8(B)圖為白血球(紅色點狀)錯誤抓取後,第8(C)圖為將第8(A)圖及第8(B)圖合成後得到所有抓取之細胞位置。本實驗證明癌症二期的病人於本創作微流道晶片中展現之結果,該結果顯示約抓取到13個循環腫瘤細胞,且僅有3個白血球細胞被抓取(由於人體1mL血液中的白血球數量約為106~107個之間,依照嚴謹定義,以106個白血球細胞來推估,即一百萬個白血球細胞僅抓取到3個白血球細胞,遠低於現行經過FDA proof的Cellsearch儀器的抓錯率(106個白血球細胞抓到約3000~4000個))。此外,本實驗結果從取得血液樣本至影像結果顯示僅需30分鐘,相較於以往經過前處理、循環腫瘤細胞分離至影像結果讀取需6~9小時,時間上縮短很多。因此,利用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可以有效的抓取到血液中微量的循環腫瘤細胞,具有很低的抓錯率,且僅需30分鐘即可得到結果,故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可以作為初步檢測是否具有癌症的快篩生物晶片。
其他實施例
1.一種微流道晶片,包括:一基板;一本體,具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二表面密合覆蓋於該基板上;以及一微流道結構,嵌於該第二表面,使該微流道結構在該本體
與該基板之間形成一微流道,其中該微流道結構包括:一血液樣本入口,從該第一表面延伸至該第二表面,且具有一直徑,供一血液樣本進入;一擴充區段,與該血液樣本入口連接,具有一第一寬度;一增阻區段,與該擴充區段連接,具有一第二寬度;以及一偵測區段,與該增阻區段連接,其中該第二寬度小於該直徑及第一寬度,以控制該血液樣本進入該偵測區段的流量,避免在該偵測區段中產生氣泡,以及使該血液樣本進入該偵測區段後,防止該血液樣本逆流回該擴充區段。
2.如實施例1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擴充區段的該第一寬度大於或等於該血液樣本入口的該直徑,以使該血液樣本快速進入該擴充區段。
3.如實施例1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直徑為0.8-1.2mm,該第一寬度為0.8-1.5mm以及該第二寬度為250μm。
4.如實施例1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擴充區段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與該血液樣本入口連接,該第二端與該增阻區段連接,且該第二端的寬度從該第一寬度逐漸縮小成該第二寬度。
5.如實施例1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偵測區段具一第三寬度,且該第三寬度為250μm-1.5mm。
6.如實施例1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擴充區段及該增阻區段的深度為1mm,且該偵測區段的深度為120-250μm。
7.如實施例1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基板的材料
為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icon,PDMS)、矽膠、橡膠、塑膠或玻璃,且該本體的材料為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icon,PDMS)、矽膠、橡膠或塑膠。
8.如實施例1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相對設置。
9.一種微流道結構,包括一結構本體,用以使一微流體樣本流經該微流道結構而受一檢驗或處理,其中該結構本體包括:一微流體樣本入口,具有一第一孔徑,供該微流體樣本進入;一增阻區段,與該微流體樣本入口連接,並具有一第二孔徑;以及一偵測區段,與該增阻區段連接,且用以檢驗或處理該微流體樣本,其中該第二孔徑小於該第一孔徑,以防止該微流體樣本回流至該微流體樣本入口。
10.一種微流道結構,包括一結構本體,用以使一微流體樣本流經該微流道結構而受一檢驗或處理,其中該結構本體包括:一微流體樣本入口,具有一第一孔徑,供該微流體樣本進入;一增阻區段,與該微流體樣本入口連接,並具有一第二孔徑;以及一偵測區段,與該增阻區段連接,且用以檢驗或處理該微流體樣本,其中該第二孔徑小於該第一孔徑,以防止該微流體樣本
進入至該偵測區段時產生一液體暴衝。
11.如實施例9或10所述之微流道結構,其中該擴充區段具有一第三孔徑,該偵測區段具一第四孔徑,且該第一孔徑為具有一直徑的圓孔,其中:該直徑為0.8-1.2mm;該第二孔徑的寬度為250μm,深度為1mm;該第三孔徑的寬度為0.8-1.5mm,深度為1mm;以及該第四孔徑的寬度為250μm-1.5mm,深度為120-250μm。
12.如實施例11所述之微流道結構,其中該微流體樣本為體液或菌液。
綜上所述,本新型確能以一新穎的概念,藉由使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與大型珠體的搭配,可以有效的抓取血液中微量的循環腫瘤細胞,並降低抓錯率,以早期判斷癌症的發生。此外,本創作的微流道晶片具有增加流體阻力的增阻區段,可以有效的防止微流體樣本暴衝至偵測區段,亦可防止微流體樣本因針筒的抽出而回流。故凡熟習本技藝之人士,得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Claims (12)
- 一種微流道晶片,包括:一基板;一本體,具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二表面密合覆蓋於該基板上;以及一微流道結構,嵌於該第二表面,使該微流道結構在該本體與該基板之間形成一微流道,其中該微流道結構包括:一血液樣本入口,從該第一表面延伸至該第二表面,且具有一直徑,供一血液樣本進入;一擴充區段,與該血液樣本入口連接,具有一第一寬度;一增阻區段,與該擴充區段連接,具有一第二寬度;以及一偵測區段,與該增阻區段連接,其中該第二寬度小於該直徑及第一寬度,以控制該血液樣本進入該偵測區段的流量,避免在該偵測區段中產生氣泡,以及使該血液樣本進入該偵測區段後,防止該血液樣本逆流回該擴充區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擴充區段的該第一寬度大於或等於該血液樣本入口的該直徑,以使該血液樣本快速進入該擴充區段。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直徑為0.8-1.2mm,該第一寬度為0.8-1.5mm以及該第二寬度為250μ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擴充區段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與該血液樣本入口連接,該第二端與該增阻區段連接,且該第二端的寬度從該第一寬度逐漸縮小成該第二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偵測區段具一第三寬度,且該第三寬度為250μm-1.5m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擴充區段及該增阻區段的深度為1mm,且該偵測區段的深度為120-250μ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基板的材料為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icon,PDMS)、矽膠、橡膠、塑膠或玻璃,且該本體的材料為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icon,PDMS)、矽膠、橡膠或塑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流道晶片,其中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相對設置。
- 一種微流道結構,包括一結構本體,用以使一微流體樣本流經該微流道結構而受一檢驗或處理,其中該結構本體包括:一微流體樣本入口,具有一第一孔徑,供該微流體樣本進入;一增阻區段,與該微流體樣本入口連接,並具有一第二孔徑;以及一偵測區段,與該增阻區段連接,且用以檢驗或處理該微流體樣本,其中該第二孔徑小於該第一孔徑,以防止該微流體樣本回流至該微流體樣本入口。
- 一種微流道結構,包括一結構本體,用以使一微流體樣本流經該微流道結構而受一檢驗或處理,其中該結構本體包括:一微流體樣本入口,具有一第一孔徑,供該微流體樣本進入;一增阻區段,與該微流體樣本入口連接,並具有一第二孔徑;以及一偵測區段,與該增阻區段連接,且用以檢驗或處理該微流體樣本,其中該第二孔徑小於該第一孔徑,以防止該微流體樣本進入至該偵測區段時產生一液體暴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所述之微流道結構,其中該擴充區段具有一第三孔徑,該偵測區段具一第四孔徑,且該第一孔徑為具有一直徑的圓孔,其中:該直徑為0.8-1.2mm;該第二孔徑的寬度為250μm,深度為1mm;該第三孔徑的寬度為0.8-1.5mm,深度為1mm;以及該第四孔徑的寬度為250μm-1.5mm,深度為120-250μm。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微流道結構,其中該微流體樣本為體液或菌液。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03412U TWM583455U (zh) | 2019-03-20 | 2019-03-20 | 具有增阻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03412U TWM583455U (zh) | 2019-03-20 | 2019-03-20 | 具有增阻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83455U true TWM583455U (zh) | 2019-09-11 |
Family
ID=68619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203412U TWM583455U (zh) | 2019-03-20 | 2019-03-20 | 具有增阻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8345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31128B2 (en) | 2020-03-19 | 2023-08-22 | Lifecode Biotech | Microchannel chip, microchannel structure and detect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
-
2019
- 2019-03-20 TW TW108203412U patent/TWM583455U/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31128B2 (en) | 2020-03-19 | 2023-08-22 | Lifecode Biotech | Microchannel chip, microchannel structure and detect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18464B (zh) | 微流体分析的方法、组合物和系统 | |
JP5278913B2 (ja) | 単一細胞捕捉用マイクロ流路デバイス | |
JP5704590B2 (ja) | サイズ選択マイクロキャビティアレイを用いた循環腫瘍細胞の検出 | |
US20170234851A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gregation of Particles | |
CN106796164A (zh) | 细胞的血小板靶向微流体分离 | |
TW201109653A (en) | Microfluidic device | |
JP2016208978A (ja) | 胎児細胞および幹細胞の分離および増殖を含む粒子の分離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6308525B2 (ja) | 微粒子分離用チップ、該微粒子分離用チップを用いた微粒子分離用システム及び微粒子分離方法 | |
US20160082436A1 (en) | Microfluidic separation device, separ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and kit for separating circulating rare cells from blood using the same | |
CN108795693B (zh) | 一种捕获血液稀有细胞的微流控芯片 | |
CN104111190A (zh) | 一种双螺旋微流控芯片 | |
JP6611223B2 (ja) | 微粒子分離用チップ、該微粒子分離用チップを用いた微粒子分離用システム、該部粒子分離用システムを用いた微粒子分離方法及び微粒子抽出方法 | |
JP6326582B2 (ja) | 微粒子分離用マイクロ流路チップ、該チップを用いた微粒子分離用システム及び微粒子分離方法 | |
TWM583456U (zh) | 具有珠體繫留結構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 |
TWM583455U (zh) | 具有增阻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 |
CN210230002U (zh) | 微流道芯片以及微流道结构 | |
JP6244589B2 (ja) | 微粒子分離用マイクロ流路チップ、移流集積ユニット、微粒子分離用システム及び微粒子分離方法 | |
TWM583855U (zh) | 具有不平整結構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 |
TWM581591U (zh) | 具有小孔徑緩流區段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 |
CN210230001U (zh) | 微流道芯片以及微流道结构 | |
TWM581592U (zh) | 具有彎曲流道的微流道晶片及微流道結構 | |
CN210506296U (zh) | 微流道芯片及微流道结构 | |
CN210506297U (zh) | 微流道芯片以及微流道结构 | |
US11731128B2 (en) | Microchannel chip, microchannel structure and detect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 |
Yan | Development of an epoxy-based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automated circulating tumour cell separ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