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5478U - 成像模組及取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模組及取像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55478U TWM555478U TW106207480U TW106207480U TWM555478U TW M555478 U TWM555478 U TW M555478U TW 106207480 U TW106207480 U TW 106207480U TW 106207480 U TW106207480 U TW 106207480U TW M555478 U TWM555478 U TW M555478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maximum length
- light
- light transmitting
- imaging modu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成像模組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線性影像感測器及其成像模組。
請參見圖1;取像裝置10的工作原理是將光源產生器12所產生的光線照射到物件1上,再將物件1反射後的光線(以下稱反射光線)聚集於感光元件14上;感光元件14用以將反射光線換為電子信號以利於後續傳輸或儲存。物件1可設在與感光元件14具有預定距離的透光件上。
取像裝置1還包含一折射率漸變透鏡(Gradient Index Lens)16,其位於物件及感光元件14之間,用以使來自物件1的光線會聚於感光元件14。折射率漸變透鏡16為折射率分佈沿徑向由一入光面160往一出光面162逐漸減小的柱狀光學透鏡,其可讓進入其內且沿軸向傳輸的光線產生連續折射,而使出射光線會聚成一點。藉此,可以達到縮減取像裝置1的高度及體積的效果。然而,折射率漸變透鏡16的製作技術精密,難以大量生產,故具有製作成本高及焦距可選擇性低的問題。
此外,折射率漸變透鏡16還具有低影像畸變、低取像距離d(小於20毫米)及景深(depth of field;簡稱DOF)不足等問題,故一般僅應用於諸如接觸式影像感測器等低取像距離的接觸式影像感測器中,而難以應用於需具備高解析度及高取像距離的工業檢測領域。
本創作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及其成像模組,用以改善過去使用折射率漸變透鏡所產生之高成本、低工作距離、景深不足及影像畸變的問題,並適於工業檢測使用。
一種成像模組,用以將一物件的影像成像於至少一感光元件,其包含一第一透鏡組及一第二透鏡組,第一透鏡組包含沿著一預定方向呈交錯排列之複數第一透鏡及複數第一連接部,第二透鏡組包含沿著預定方向呈交錯排列之複數第二透鏡及複數第二連接部,第二透鏡對應於第一透鏡排列;當第一透鏡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第一連接部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B,第二透鏡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C,第二連接部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D,滿足下列條件:0.4A/B;以及0.4C/D。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當第一透鏡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第一連接部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B,第二透鏡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C,第二連接部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D,滿足下列條件:
A/B1;以及C/D1。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當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滿足下列條件:R1=R4;以及R2=R3。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成像模組更包含一第一遮光件,位於物件及第一透鏡組之間,第一遮光件包含沿著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一透光部,第一透光部對應於第一透鏡配置。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第一透鏡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第一透光部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1,滿足下列條件:L1<A。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取像模組更包含一第二遮光件及一第二遮光件,第二遮光件位於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之間,第二遮光件包含沿著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二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對應於第一透光部配置;第三遮光件位於第二透鏡組及感光元件之間,第三遮光件包含沿著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三透光部,第三透光部對應於第一透光部配置。當第一透光部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1,第二透光部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2,第三透光部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3,滿足下列條件:L1=L2=L3。
依據本創作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用以擷取一物件的影像;取像裝置包含一光源產生器、複數感光元件及一成像模組;光源產生器朝向物件發出一線性光線,感光元件沿著一預定方向呈線性排列;成像模組位於物件及感光元件之間,以將物件反射線性光線產生之一反射光線成像於感光元件。成像模組包含一第一透鏡組及一第二透鏡組;第一透鏡組包含沿著預定方向呈交錯排列之複數第一透鏡及複數第一連接部,第二透鏡組包含沿著預定方向呈交錯排列之複數第二透鏡及複數第二連接部,第二透鏡對應於第一透鏡排列。當第一透鏡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第一連接部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B,第二透鏡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C,第二連接部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D,滿足下列條件:0.4A/B;以及0.4C/D。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當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1=R4;以及R2=R3。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當成像模組至物件之間的距離為Y1,成像模組至感光元件的距離為Y2,滿足下列條件:Y1=Y2。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當第一透鏡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第一連接部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B,第二透鏡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C,第二連接部在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D,滿足下列條件:A/B1;以及C/D1。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當成像模組至物件之間的距離為Y1,成像模組至感光元件的距離為Y2,滿足下列條件:Y1/Y2=1.5。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取像裝置更包含一第一遮光件,位於物件及第一透鏡組之間,第一遮光件包含沿著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一透光部,第一透光部對應於第一透鏡配置;當第一透鏡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第一透光部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1,滿足下列條件:L1<A。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取像裝置更包含一第二遮光件及一第三遮光件;第二遮光件位於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之間,並包含沿著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二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對應於等第一透光部配置。第三遮光件位於第二透鏡組及感光元件之間,並包含沿著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三透光部,第三透光部對應於第一透光部配置。當第一透光部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1,第二透
光部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2,第三透光部於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3,滿足下列條件:L1=L2=L3。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取像裝置更包含至少一反射鏡,位於成像模組及感光元件之間,感光元件之一光軸垂直於物件之一法線。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中,其中第一透鏡對應於感光元件配置。
1、2‧‧‧物件
10、20‧‧‧取像裝置
12、22‧‧‧光源產生器
14、24‧‧‧感光元件
16‧‧‧折射率漸變透鏡
240‧‧‧間隙
25‧‧‧電路板
26‧‧‧成像模組
262‧‧‧第一透鏡組
2620‧‧‧第一透鏡
2622‧‧‧第一連接部
264‧‧‧第二透鏡組
2640‧‧‧第二透鏡
2643‧‧‧第二連接部
266‧‧‧定位件
268‧‧‧空氣間隙
270‧‧‧第一濾光件
271‧‧‧第一透光部
272‧‧‧第二濾光件
273‧‧‧第二透光部
274‧‧‧第三濾光件
275‧‧‧第三透光部
28‧‧‧反射鏡
d‧‧‧取像距離
圖1繪示習知之取像裝置之架構圖;圖2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一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在短軸方向之側視圖;圖3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一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在長軸方向之側視圖;圖4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一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在短軸方向之光路徑示意圖;圖5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二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之在長軸方向之側視圖;圖6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二實施方式之成像模組在長軸方向之剖視圖;以及圖7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三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在短軸方向之光路徑示意圖。
為簡便且清晰地說明,本案圖式說明一般的建構方式,省略眾知特性及技術的敘述與細節以避免非要地模糊本發明。此外,圖式中的元件並不必然地依比例繪製。例如,該等圖式中部分構件的尺寸可為相對於其他構件而誇炫,藉以有助於更加瞭解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在不同圖式內的相同參考號碼表註相同的元件。
圖2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一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在短軸方向之側視圖,圖3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一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在長軸方向之側視圖。在圖2中,取像裝置20供應用於工業檢測領域,用以擷取晶片影像以供判斷晶片的表面是否有異物、刮痕等瑕疵。在圖2中,取像裝置20包含一光源產生器22、複數感光元件24及一成像模組26。
光源產生器22供產生一線性光線以照射一物件2;物件2為晶片。光源產生器22產生之線性光線可依物件2的特性而為可見光線(例如白色光線)或不可見光線(例如紫外光線)。
在圖3中,感光元件24沿著一第一方向X排列在電路板25上,以接收物件2反射線性光線所產生之反射光線;感光元件24接收反射光線並產生相對應的影像資料以供判斷晶片的表面是否有異物、刮痕等瑕疵。感光元件24可為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簡稱CCD)或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簡稱CMOS)元件。在本實施方式中,相鄰二感光元件24之間無間隙存在。
成像模組26位於物件2及感光元件24之間,用以將反射光線成像於感光元件24。成像模組26包含第一透鏡組262及第二透鏡組264;第一透鏡組262設置靠近物件2,第二透鏡組264設置靠近感光元件24。
第一透鏡組262包含複數第一透鏡2620及複數第一連接部2622;第一透鏡2620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第一連接部2622連接相鄰的二第一透鏡2620。申言之,第一透鏡2620及第一連接部2622呈交錯排列。第一透鏡2620具屈折力。由俯視角度觀之,第一透鏡2620可呈圓形或橢圓形;其中,當第一透鏡2620呈橢圓形時,其長軸方向平行於第一方向X。
第一透鏡2620及第一連接部2622可使用透光材料,如:石英、玻璃或高分子材料利用射出成型法或鑄模成型法製造而成,且第一透鏡2620及第一連接部2622可為一體成型。第一透鏡2620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A,第一連接部2622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B,滿足下列條件:0.4A/B。
第二透鏡組264包含複數第二透鏡2640及複數第二連接部2642;第二透鏡2640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第二連接部2642連接相鄰的二第二透鏡2640。申言之,第二透鏡2640及第二連接部2642呈交錯排列。由俯視角度觀之,第二透鏡2640可呈圓形或橢圓形;其中,當第二透鏡2640呈橢圓形時,其長軸方向平行於第一方向X。
第二透鏡2640及第二連接部2642可使用透光材料,如:石英、玻璃或高分子材料利用射出成型法或鑄模成型法製造而成,且第二透鏡2640及第二連接部2642可為一體成型。第二透鏡2640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C,第二連接部2642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D,滿足下列條件:0.4C/D。
第二透鏡2640的數量相同於第一透鏡2620的數量,且第二透鏡2640對應於第一透鏡2620設置,據此可將反射光線經二次轉折後成像於感光元件24(即二次成像)而製造光學正立成像效果,如圖5所示;藉此,形成於感光元件24上的影像為非相互交錯的影像。
第一透鏡2620具有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二透鏡2640亦具有屈折力,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亦皆為非球面。第一透鏡2620及第二透鏡2640可依據屈折力而設計圓形或橢圓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1=R4;以及R2=R3。
藉此,可有效地降低成像裝置2的製作成本及成像模組26的組裝難度。
此外,當物件2至成像模組26的中心的距離(即物距)為Y1,感光元件24至成像模組26的中心的距離(即像距)為Y2,滿足下列條件:
Y1=Y2。
成像模組26還可以包含一定位件266,其設置於第一透鏡組262及第二透鏡組264在第一方向X上的兩端,且不遮蔽第一透鏡2620及第二透鏡2640,並據以將第一透鏡組262具有一預定距離地定位於第二透鏡組264的一側。在本實施方式中,經定位後第一透鏡2620及第二透鏡2640之間存在有一空氣間隙268;換言之,第一透鏡2620並不會實體接觸第二透鏡2640。
在本創作中,以包含有第一透鏡組262及第二透鏡組264的成像模組26來讓物件2的影像得以成像於感光元件24;相較於過去以折射率漸變透鏡的取像裝置來說,本創作的成像模組26具有低製作成本、適於大量生產等特點,同時本創作的取像裝置2的可達到拉高取像距離(即取像距離可大於20毫米)及提高景深的效果,並可讓物件2的放大倍率接近於1來便於後續影像處理及辨識。
請參見圖5,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二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之在長軸方向之側視圖。在圖6中,取像裝置20包含複數感光元件24及一成像模組26。成像模組26設於物件2及感光元件24之間,用以讓物件2成像於感光元件24。取像裝置20還包含一光源產生器,用以照亮物件2;光源產生器的設置位置如圖2所示,其可依據物件2的特性而提供人眼可視或人眼不可視的線性光線來照亮物件2。
復參見圖5;感光元件24沿著一第一方向X排列,以接收物件2反射線性光線所產生之反射光線;感光元件24接收反射光線並產生相對應的影像資料以供判斷晶片的表面是否有異物、刮痕等瑕疵。
感光元件24可為電荷耦合元件或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此外,相鄰二感光元件24之間具有一間隙240存在。
請參見圖6;成像模組26包含第一透鏡組262、第二透鏡組264及一第一濾光件270;第一透鏡組262設置靠近物件2,第二透鏡組264設置靠近感光元件24,第一濾光件270位於物件2及第一透鏡組262之間。
第一透鏡組262包含複數第一透鏡2620及複數第一連接部2622;第一透鏡2620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第一連接部2622連接相鄰的二第一透鏡2620。申言之,第一透鏡2620及第一連接部2622呈交錯排列。第一透鏡2620具有屈折力,其可設計為圓形或橢圓形;其中,當第一透鏡2620為橢圓形時,其長軸平行於第一方向X。
第二透鏡組264包含複數第二透鏡2640及複數第二連接部2642;第二透鏡2640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第二連接部2642連接相鄰的二第二透鏡2640。申言之,第二透鏡2640及第二連接部2642呈交錯排列。第二透鏡2640具有屈折力,其可設計為圓形或橢圓形;其中,當第二透鏡2640為橢圓形時,其長軸平行於第一方向X。
第一透鏡2620、第一連接部2622、第二透鏡2640及第二連接部2642可使用透光材料,如:石英、玻璃或高分子材料製作而成,且第一透鏡2620及第一連接部2622可為一體成型,第二透鏡2640及第二連接部2642可為一體成型。
第一透鏡2620及第二透鏡2640的數量分別相同於感光元件24的數量,且如圖6所示,每個感光元件24對應設於一第一透鏡2620及一第二透鏡2640上方;據此成像模組26可將反射光線經二次轉折後成像於每個感光元件24(即二次成像)而製造光學正立成像效果,如圖5所示;藉此,形成於感光元件24上的影像為非相互交錯的影像。
第一透鏡262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二透鏡264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1=R4;以及R2=R3。
藉此,可有效地降低成像裝置2的製作成本及成像模組26的組裝難度。
此外,當物件2至成像模組26的中心的距離(即物距)為Y1,感光元件24至成像模組26的中心的距離(即像距)為Y2,滿足下列條件:Y1/Y2=1.5。
第一濾光件270位於物件2及第一透鏡2620之間,其可使用不透光的材質製作而成,並於其上形成有沿著第一方向X排列的複數第一透光部271;第一透光部271對應第一透鏡2620設置。第一濾光件270用以防止雜散光進入成像模組26。在本實施方式中,透光部271為貫穿第一濾光件270的穿孔,據此反射光線可直接通過透光部271傳遞至第一透鏡2620;然在實際實施時,第一透光部271中可設有不具屈折力的透光元件(意即透光元件並不會改變成像模組26的成像品質)。
當第一透鏡2620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A,第一連接部2622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B,第二透鏡2640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C,第二連接部2642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D,第一透光部271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L1,滿足下列條件:L1<A;L1>B;L1<C;以及L1>D。
此外,為了更進一步地防止雜散光干擾成像模組26的成像品質,成像模組26還可包含一第二濾光件272及一第三濾光件274;第二濾光件272設於第一透鏡組262及第二透鏡組264之間,並包含複數第二透光部273。第二透鏡2640對應於第一透鏡2620設置,用以防止經第一透鏡2620折射後的大角度光線進入第二透鏡2640形成雜散光來影響成像模組26的成像品質。當第一透光部271在第一方向X
的最大長度為L1,第二透光部273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L2,滿足下列條件:L1=L2。
第三濾光件2774設於第二透鏡組264及感光元件24之間,並包含複數第三透光部275。第三透鏡部275對應於第一透鏡262設置,用以防止經第二透鏡2640折射後的大角度光線進入感光元件24而影響成像模組26的成像品質。當第一透光部271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L1,第三透光部275在第一方向X的最大長度為L3,滿足下列條件:L1=L3。
成像模組26還可以包含一定位件266,其設置於第一透鏡組262、第二透鏡組264、第一遮光件270、第二遮光件272及第三遮光件274在第一方向X上的兩端,且不遮蔽第一透鏡2620、第二透鏡2640、第一透光部271、第二透光部273及第三透光部275。在本實施方式中,經定位後,第一遮光件270及第一透鏡2620之間、第一透鏡262及第二遮光件272之間、第二遮光件272及第二透鏡2640之間,以及第二透鏡2640及第三遮光件274之間皆存在有一空氣間隙(未另標號)。換言之,第一透鏡2620並未實體接觸第一遮光件270及第二遮光件272,第二透鏡2640並未實體接觸第二遮光件272及第三遮光件274。
在本創作中,以包含有第一透鏡組262及第二透鏡組264的成像模組26來讓物件2的影像得以成像於感光元件24;相較於過去以折射率
漸變透鏡的取像裝置來說,本創作的成像模組26具有低製作成本、適於大量生產等特點,同時本創作的取像裝置2的可達到拉高工作距離及提高景深的效果,並可讓物件2的放大倍率接近於1來便於後續影像處理及辨識。
請參見圖7,其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三實施方式之取像裝置在短軸方向之光路徑示意圖。在圖8中,取像裝置20的感光元件24的光軸垂直於物件2的法線;取像裝置20更包含一反射鏡28,其配置在成像模組26及感光元件24之間,用以將通過成像模組26的光線轉折角度地傳遞至感光元件24。藉此,可以有效的縮減取像裝置的體積,達到減少漏光的效果。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物件
20‧‧‧取像裝置
24‧‧‧感光元件
25‧‧‧電路板
26‧‧‧成像模組
262‧‧‧第一透鏡組
2620‧‧‧第一透鏡
2622‧‧‧第一連接部
264‧‧‧第二透鏡組
2640‧‧‧第二透鏡
2642‧‧‧第二連接部
266‧‧‧定位件
268‧‧‧空氣間隙
Claims (15)
- 一種成像模組,用以將一物件的影像成像於至少一感光元件,該成像模組包含:一第一透鏡組,包含沿著一第一方向呈交錯排列之複數第一透鏡及複數第一連接部;以及一第二透鏡組,包含沿著該第一方向呈交錯排列之複數第二透鏡及複數第二連接部,該等第二透鏡對應於該等第一透鏡排列,其中,當各該第一透鏡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各該第一連接部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B,各該第二透鏡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C,各該第二連接部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D,滿足下列條件:0.4A/B;以及0.4C/D。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成像模組,其中當各該第一透鏡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各該第一連接部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B,各該第二透鏡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C,各該第二連接部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D,滿足下列條件:A/B1;以及C/D1。
- 如請求項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成像模組,其中各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各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各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各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 R1=R4;以及R2=R3。
-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之成像模組,更包含一第一遮光件,位於該物件及該第一透鏡組之間,該第一遮光件包含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一透光部,該等第一透光部對應於該等第一透鏡配置。
-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成像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該第一透光部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1,滿足下列條件:L1<A。
-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成像模組,更包含:一第二遮光件,位於該第一透鏡組及該第二透鏡組之間,該第二遮光件包含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二透光部,該等第二透光部對應於該等第一透光部配置:以及一第三遮光件,位於該第二透鏡組及該感光元件之間,該第三遮光件包含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三透光部,該等第三透光部對應於該等第一透光部配置,其中,該第一透光部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1,該第二透光部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2,該第三透光部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3,滿足下列條件:L1=L2=L3。
- 一種取像裝置,用以擷取一物件的影像,該取像裝置包含: 一光源產生器,朝向該物件發出一線性光線;複數感光元件,沿著一第一方向呈線性排列;以及一成像模組,位於該物件及該等感光元件之間,以將該物件反射該線性光線產生之一反射光線成像於該等感光元件,該成像模組包含:一第一透鏡組,包含沿著該第一方向呈交錯排列之複數第一透鏡及複數第一連接部;以及一第二透鏡組,包含沿著該第一方向呈交錯排列之複數第二透鏡及複數第二連接部,該等第二透鏡對應於該等第一透鏡排列,其中,當各該第一透鏡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各該第一連接部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B,各該第二透鏡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C,各該第二連接部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D,滿足下列條件:0.4A/B;以及0.4C/D。
-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各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各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各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各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1=R4;以及R2=R3。
- 如請求項第7項或第8項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當該成像模組至該物件之間的距離為Y1,該成像模組至該感光元件的距離為Y2,滿足下列條件: Y1=Y2。
- 如請求項第7項或第8項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當各該第一透鏡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各該第一連接部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B,各該第二透鏡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C,各該第二連接部在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D,滿足下列條件:A/B1;以及C/D1。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當該成像模組至該物件之間的距離為Y1,該成像模組至該感光元件的距離為Y2,滿足下列條件:Y1/Y2=1.5。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取像裝置,更包含一第一遮光件,位於該物件及該第一透鏡組之間,該第一遮光件包含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一透光部,該等第一透光部對應於該等第一透鏡配置。
- 如請求項第12項所述之取像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A,該第一透光部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1,滿足下列條件:L1<A。
- 如請求項第13項所述之取像裝置,更包含:一第二遮光件,位於該第一透鏡組及該第二透鏡組之間,該第二遮光件包含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二透光部,該等第二透光部對應於該等第一透光部配置:以及 一第三遮光件,位於該第二透鏡組及該感光元件之間,該第三遮光件包含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之複數第三透光部,該等第三透光部對應於該等第一透光部配置,其中,該第一透光部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1,該第二透光部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2,該第三透光部於該第一方向的最大長度為L3,滿足下列條件:L1=L2=L3。
-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之取像裝置,更包含至少一反射鏡,位於該成像模組及該感光元件之間,該感光元件之一光軸垂直於該物件之一法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07480U TWM555478U (zh) | 2017-05-25 | 2017-05-25 | 成像模組及取像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07480U TWM555478U (zh) | 2017-05-25 | 2017-05-25 | 成像模組及取像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55478U true TWM555478U (zh) | 2018-02-11 |
Family
ID=62015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207480U TWM555478U (zh) | 2017-05-25 | 2017-05-25 | 成像模組及取像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5547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63227A (zh) * | 2020-04-13 | 2020-07-28 | 深圳市光太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宽幅线阵影像传感器 |
-
2017
- 2017-05-25 TW TW106207480U patent/TWM555478U/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63227A (zh) * | 2020-04-13 | 2020-07-28 | 深圳市光太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宽幅线阵影像传感器 |
CN111463227B (zh) * | 2020-04-13 | 2024-05-28 | 深圳市光太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宽幅线阵影像传感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620545B1 (ko) | 촬상 광학계 | |
TWI660194B (zh) | 光學系統 | |
JP7448609B2 (ja) | 光学検査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4153713A (ja) | 光学撮像レンズセット | |
WO2009130062A1 (en) | A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optical viewing of objects | |
KR20100126233A (ko) | 유리 시트 검사 시스템 | |
TWI604219B (zh) | 光學成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KR20150145696A (ko) | 소형 광각 렌즈 | |
US11693162B2 (en) | Optical test apparatus and optical test method | |
TWI714247B (zh) |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
WO2013031163A1 (ja) | 正立等倍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TWM555478U (zh) | 成像模組及取像裝置 | |
JP7248014B2 (ja) |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 |
KR101172516B1 (ko) | 텔레센트릭 광학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부품 실장 장치 | |
US10027846B2 (en) | Light guide body,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 |
CN111338059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JP5981836B2 (ja) | 正立等倍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67907B2 (ja) | 正立等倍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 |
US20230075344A1 (en) | Imaging lens system | |
CN207200832U (zh) | 成像模组及取像装置 | |
WO2014132644A1 (ja) | 正立等倍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262791A (ja) | 小さな高さ要求を有するテレセントリック・シングレット | |
JP3231947U (ja) | テレセントリックコンバーター | |
JP5988387B2 (ja) | 正立等倍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88386B2 (ja) | 正立等倍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