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2873U - 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 - Google Patents

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2873U
TWM552873U TW106210775U TW106210775U TWM552873U TW M552873 U TWM552873 U TW M552873U TW 106210775 U TW106210775 U TW 106210775U TW 106210775 U TW106210775 U TW 106210775U TW M552873 U TWM552873 U TW M55287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wheel
seat cushion
seat
rotating shaft
slide ra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0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n Dou Zhan
Original Assignee
J D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 D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 D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TW1062107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2873U/zh
Publication of TWM552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2873U/zh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
本創作與卡丁車有關,尤指一種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
所謂的卡丁車(Kart)是一種小型賽車,在操作時由兩個後輪進行驅動及制動,另外由兩個前輪提供導向。由於卡丁車在尺寸方面比一般汽車小很多,所以非常適合賽車初學者學習或是讓一般人作為休閒娛樂之用。然而以目前卡丁車的後輪制動機構來說,主要是由駕駛員透過對操控桿的下壓或上提來切換後輪的狀態,使後輪進行定向運動或是萬向運動,不過此種類似手剎車的設計由於在結構方面較為複雜,因此有改良的空間。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其結構簡單且操作方便。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包含有一車架、一座墊組,以及兩相對之後輪組。該車架具有一座墊支撐架與一後輪軸管,該後輪軸管連接該座墊支撐架,且該後輪軸管之中央具有一鏤空槽;該座墊組具有一座墊、一轉軸與一座墊連桿,該座墊可前後位移地設於該車架之座墊支撐架,該轉軸可轉動地穿設於該車架之後輪軸管內,且該轉軸之兩端分別具有一伸出該車架之後輪軸管外之後輪連接部,該座墊連桿之頂端連接該座墊之底面,該座墊連桿之底端經由該車架之後輪軸管的鏤空槽連接該轉軸,使得該座墊連桿能藉由該座墊之前後位移而帶動該轉軸前後轉動;各該後輪組具有一後輪座與一可轉動地設於該後輪座之後輪,該後輪座設於該座墊組之轉軸的一該後輪連接部,使得該兩後輪組能藉由該座墊組之轉軸的前後轉動而在一定向位置與一萬向位置之間進行切換。
由上述可知,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主要是由使用者利用本身的體重帶動該座墊前後移動,再由該座墊透過該座墊連桿及該轉軸同時帶動該兩後輪組在兩個狀態之間進行切換,以滿足使用者在高難度動作上的操控需求。
較佳地,各該後輪組具有一樞接部、一支撐部與一凸軸,該支撐部可水平轉動地設於該樞接部之底面且與該後輪樞接在一起,該凸軸之頂端垂直接設於該座墊組之轉軸的一該後輪連接部,該凸軸之底端連接該樞接部之頂面。藉此,當各該後輪組位於該定向位置時,各該後輪座之凸軸的軸向與地面之間具有一小於90度的夾角,當各該後輪組位於該萬向位置時,各該後輪座之凸軸的軸向與地面之間具有一將近90度的夾角。
較佳地,該轉軸具有兩相對之軸桿,各該軸桿之一端具有該後輪連接部,各該軸桿之另一端具有一座墊連接部,該兩座墊連接部相互接設且共同連接該座墊連桿之底端,如此可以達到方便組裝的效果。
較佳地,該車架之後輪軸管的底面具有一穿孔,該轉軸之該兩軸桿的座墊連接部分別具有一螺孔,該轉軸之該兩軸桿的座墊連接部彼此接設,使該兩螺孔相互對應連通,藉由一螺絲經由該穿孔螺設於該兩螺孔內,使該轉軸之該兩軸桿相互固定在一起。
較佳地,該座墊連桿之底端具有一推頂部,該推頂部具有一凹弧面,該凹弧面抵接於該轉軸之該兩軸桿的座墊連接部,使得該座墊連桿能藉由該推頂部之凹弧面來推動該轉軸往前或往後轉動。
較佳地,該座墊組更具有一滑軌座與一滑軌,該滑軌座設於該車架之座墊支撐架,該滑軌設於該座墊之底面且可前後位移地設於該滑軌座。藉此,該座墊即能利用該滑軌與該滑軌座之間的配合而相對該車架前後移動。
較佳地,該座墊組更具兩相對之導輪,該兩導輪設於該滑軌之兩相對側面且可滾動地抵接於該滑軌座之頂面,用以增加該座墊的作動順暢度及穩定度。
以下藉由所列舉之若干較佳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及特徵,本說明書內容所提及的“前”、“後”、“內”、“外” 、“頂”、“底”等方向性形容用語,只是以正常使用方向為基準之例示描述用語,並非作為限制主張範圍之用意。
請參閱第1及2圖,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10適用於卡丁車(Kart),在結構方面包含有一車架20、一座墊組30及兩相對之後輪組40。
車架20具有一固定內環21、一活動外環22、一後輪軸管23,以及一座墊支撐架26,其中:活動外環22主要用來供兩相對之前輪組12進行安裝,活動外環22圍繞在固定內環21之周圍且藉由多個支撐輪組14跟固定內環21組裝在一起;後輪軸管23位於活動外環22的後方。後輪軸管23之中央的頂面具有一鏤空槽24,後輪軸管23之中央的底面具有一對應鏤空槽24之穿孔25;座墊支撐架26連接在固定內環21與後輪軸管23之間且跨設於活動外環22的上方。
如第3及4圖所示,座墊組30具有一滑軌座31、一滑軌32、一座墊33,以及兩對導輪34。滑軌座31固定於車架20之座墊支撐架26;滑軌32可前後位移地嵌設於滑軌座31,且滑軌32之後端具有一嵌孔322;座墊33之底面連接於滑軌32,使得座墊33能藉由滑軌32與滑軌座31之間的配合而相對車架20前後位移;兩對導輪34設於滑軌32之左右兩側面且可滾動地抵接於滑軌座31之頂面,用以增加座墊33在移動時的順暢度及穩定度。
此外,如第2、3及5圖所示,座墊組30更具有一轉軸35及一座墊連桿38。轉軸35具有兩軸桿36,兩軸桿36可原地轉動地穿設於車架20之後輪軸管23,兩軸桿36之一端位於車架20之後輪軸管23外且分別具有一後輪連接部362,兩軸桿36之另一端位於後輪軸管23內且分別具有一座墊連接部364與一貫穿座墊連接部364之螺孔366,兩軸桿36之座墊連接部364之間藉由一螺絲37固定在一起,螺絲37經由後輪軸管23之穿孔25螺設於兩座墊連接部364之螺孔366內;座墊連桿38之頂端嵌卡於滑軌32之嵌孔322且接設於座墊33之底面,座墊連桿38之底端具有一推頂部382,推頂部382具有一凹弧面384且藉由凹弧面384抵接於轉軸35之兩軸桿36的座墊連接部364。藉此,當座墊33產生前後位移時,座墊連桿38即能跟著座墊33之移動而透過推頂部382之凹弧面384推動轉軸35一起前後轉動。
各後輪組40具有一後輪座41與一後輪45。如第5圖所示,後輪座41具有一樞接部42、一支撐部43與一凸軸44,支撐部43可轉動地設於樞接部42之底面且與後輪45組裝在一起,凸軸44之頂端垂直接設於座墊組30之轉軸35的後輪連接部362,凸軸44之底端連接樞接部42之頂面,使得後輪組40能藉由座墊組30之轉軸35的前後轉動而在一定向位置P1(如第6圖所示)與一萬向位置P2(如第7圖所示)之間作動,當後輪組40位於如第6圖所示之定向位置P1時,後輪座41之凸軸44的軸向A與地面G之間具有一小於90度的夾角,使得後輪45只能相對地面G進行定向運動,當後輪組40位於如第7圖所示之萬向位置P2時,後輪座41之凸軸44的軸向A與地面G之間具有一將近90度的夾角,使得後輪45能相對地面G進行萬向運動。此外,後輪組40更具有一頂蓋46,頂蓋46套設於後輪座41之樞接部42與凸軸44且套設於座墊組30之轉軸35的後輪連接部362,用以提供保護遮蔽效果。
在實際操作時,使用者先坐在座墊33上且利用本身體重將座墊33移動到一前端位置P3(如第6圖所示),座墊33在往前移動的過程中會藉由座墊連桿38帶動轉軸35轉動,接著轉軸35在往前轉動的過程中再進一步透過與後輪座41之凸軸44的卡接關係將後輪組40切換至如第6圖所示之定向位置P1,這時候的後輪45只能相對地面G進行定向運動,如此一來,使用者只要以雙腳分別踩住車架20之活動外環22即可透過車架20之活動外環22的左右偏轉來控制行進方向。
另一方面,在行進過程當中,使用者可以用雙腳施力踩蹬車架20之活動外環22,使座墊33往後移動到一後端位置P4(如第7圖所示),座墊33在往後移動的過程中會藉由座墊連桿38帶動轉軸35往後轉動,接著轉軸35在往後轉動的過程中再進一步透過與後輪座41之凸軸44之間的卡接關係將後輪組40切換至如第7圖所示之萬向位置P2,使後輪45可以相對地面G進行萬向運動,這時候的使用者便能操控車輛進行甩尾飄移或是原地旋轉的高難度動作。
由上述可知,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10主要是由使用者利用本身的體重帶動座墊33前後移動,再由座墊33透過座墊連桿38及轉軸35同時帶動兩後輪組40在定向位置P1與萬向位置P2之間進行切換,整體結構相當簡單,操作上也十分容易,同時能夠滿足使用者在進行高難度動作上的操控需求。
10‧‧‧後輪制動機構
12‧‧‧前輪組
14‧‧‧支撐輪組
20‧‧‧車架
21‧‧‧固定內環
22‧‧‧活動外環
23‧‧‧後輪軸管
24‧‧‧鏤空槽
25‧‧‧穿孔
26‧‧‧座墊支撐架
30‧‧‧座墊組
31‧‧‧滑軌座
32‧‧‧滑軌
322‧‧‧嵌孔
33‧‧‧座墊
34‧‧‧導輪
35‧‧‧轉軸
36‧‧‧軸桿
362‧‧‧後輪連接部
364‧‧‧座墊連接部
366‧‧‧螺孔
37‧‧‧螺絲
38‧‧‧座墊連桿
382‧‧‧推頂部
384‧‧‧凹弧面
40‧‧‧後輪組
41‧‧‧後輪座
42‧‧‧樞接部
43‧‧‧支撐部
44‧‧‧凸軸
P1‧‧‧定向位置
P2‧‧‧萬向位置
A‧‧‧軸向
G‧‧‧地面
46‧‧‧頂蓋
P3‧‧‧前端位置
P4‧‧‧後端位置
第1圖為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配合座墊的外觀立體圖。 第2圖為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的立體分解圖。 第3圖為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的後視圖。 第4圖為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的俯視圖。 第5圖為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所提供之後輪組的局部剖視圖。 第6圖為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的側視圖,主要顯示後輪組位於定向位置。 第7圖為本創作之後輪制動機構的側視圖,主要顯示後輪組位於萬向位置。
21‧‧‧固定內環
23‧‧‧後輪軸管
24‧‧‧鏤空槽
25‧‧‧穿孔
26‧‧‧座墊支撐架
31‧‧‧滑軌座
33‧‧‧座墊
36‧‧‧軸桿
364‧‧‧座墊連接部
366‧‧‧螺孔
37‧‧‧螺絲
38‧‧‧座墊連桿
382‧‧‧推頂部
384‧‧‧凹弧面
40‧‧‧後輪組
41‧‧‧後輪座
46‧‧‧頂蓋

Claims (9)

  1. 一種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包含有: 一車架,具有一座墊支撐架與一後輪軸管,該後輪軸管連接該座墊支撐架,且該後輪軸管之中央具有一鏤空槽; 一座墊組,具有一座墊、一轉軸與一座墊連桿,該座墊可前後位移地設於該車架之座墊支撐架,該轉軸可轉動地穿設於該車架之後輪軸管內,且該轉軸之兩端分別具有一後輪連接部,該後輪連接部伸出該車架之後輪軸管外,該座墊連桿之頂端連接該座墊之底面,該座墊連桿之底端經由該車架之後輪軸管的鏤空槽連接該轉軸,使得該座墊連桿能藉由該座墊之前後位移而帶動該轉軸前後轉動;以及 兩相對之後輪組,分別具有一後輪座與一可轉動地設於該後輪座之後輪,該後輪座設於該座墊組之轉軸的一該後輪連接部,使得該兩後輪組能藉由該座墊組之轉軸的前後轉動而在一定向位置與一萬向位置之間進行切換。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其中各該後輪組具有一樞接部、一支撐部與一凸軸,該支撐部可水平轉動地設於該樞接部之底面且與該後輪樞接在一起,該凸軸之頂端垂直接設於該座墊組之轉軸的一該後輪連接部,該凸軸之底端連接該樞接部之頂面,當各該後輪組位於該定向位置時,各該後輪座之凸軸的軸向與地面之間具有一小於90度的夾角,當各該後輪組位於該萬向位置時,各該後輪座之凸軸的軸向與地面之間具有一將近90度的夾角。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其中各該後輪組更具有一頂蓋,該頂蓋套設於一該後輪座之樞接部與凸軸且套設於該轉軸之一該後輪連接部。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其中該轉軸具有兩相對之軸桿,各該軸桿之一端具有該後輪連接部,各該軸桿之另一端具有一座墊連接部,該兩座墊連接部相互接設且共同連接該座墊連桿之底端。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其中該車架之後輪軸管的底面具有一穿孔,該轉軸之該兩軸桿的座墊連接部分別具有一螺孔,該轉軸之該兩軸桿的座墊連接部藉由一螺絲固定在一起,該螺絲經由該穿孔螺設於該兩螺孔內。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其中該座墊連桿之底端具有一推頂部,該推頂部具有一凹弧面,該凹弧面抵接於該轉軸之該兩軸桿的座墊連接部。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其中該座墊組更具有一滑軌座與一滑軌,該滑軌座設於該車架之座墊支撐架,該滑軌設於該座墊之底面且可前後位移地設於該滑軌座。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其中該滑軌之後端具有一嵌孔,該嵌孔嵌接於該座墊連桿之頂端。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其中該座墊組更具兩相對之導輪,該兩導輪設於該滑軌之兩相對側面且可滾動地抵接於該滑軌座之頂面。
TW106210775U 2017-07-21 2017-07-21 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 TWM5528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0775U TWM552873U (zh) 2017-07-21 2017-07-21 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0775U TWM552873U (zh) 2017-07-21 2017-07-21 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2873U true TWM552873U (zh) 2017-12-11

Family

ID=61228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0775U TWM552873U (zh) 2017-07-21 2017-07-21 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528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11200B2 (ja) スケートボード
CN110505859B (zh) 用于中间轮驱动轮椅的摆动臂组件和中间轮驱动轮椅
US10035557B2 (en) Self-balancing vehicle frame
TWM500726U (zh) 自平衡車之車架機構
CN101171059A (zh) 能够全向行进的滑板
JPH08215253A (ja) 車椅子フレームおよびキャスターアセンブリ
CN104271434A (zh) 具有姿势控制功能的车辆
WO2016101906A1 (zh) 滑行车
US5509673A (en) Armrest-driven wheelchair
US20210339115A1 (en) Roller board
CN108706036B (zh) 一种中央控制刹车系统及推车型可移动式医疗设备
KR101409202B1 (ko) 휠체어
US6499755B2 (en) Operation arrangement for a twist vehicle
TWM552873U (zh) 卡丁車之後輪制動機構
JP5278899B2 (ja) 車いす
US10568788B2 (en) Mid-wheel drive wheelchair and seat unit
TWI549857B (zh) Couplings of tricycles
CN207140858U (zh) 卡丁车的后轮制动机构
JP6607909B2 (ja) 段差対応キャスター装置
EP2243453B1 (en) Work chair
JP2020151160A (ja) 六輪式電動車両
TWI535431B (zh) Wheelchair units that can be lifted by tilting
CN203946149U (zh) 一种婴儿车
KR101668069B1 (ko) 스윙 보드
JP6483791B1 (ja) 車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