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8842U - 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 Google Patents
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38842U TWM538842U TW106200076U TW106200076U TWM538842U TW M538842 U TWM538842 U TW M538842U TW 106200076 U TW106200076 U TW 106200076U TW 106200076 U TW106200076 U TW 106200076U TW M538842 U TWM538842 U TW M538842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side wall
- annular
- riser
- ho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金屬鑄造用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在金屬鑄造的過程中,熔融金屬被倒入定義出鑄件形狀的鑄模模型的模穴內。由於金屬在凝固時會收縮而造成縮孔,此等縮孔會在最終鑄件內造成不可接受的瑕疵。這在鑄造業界是一個廣為人知的問題。所述問題可藉由使用在鑄件形成期間安裝於鑄模模型上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解決之。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提供與模穴連通的額外容積,使得熔融金屬也會進入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內。在金屬凝固期間,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內的熔融金屬會流至模穴內,以補償鑄件的收縮。
惟,現有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需以接著劑而固定於冒口保溫套上,然而在鑄造過程中,接著劑會因高溫環境而融化並產生氣體,所述氣體無法被排出且容易進入鑄件中,而造成鑄件的結構品質不佳。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有助於金屬鑄造。
本新型創作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包括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具有第一端、相對於第一端的第二端及連接於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第一側壁。第一部件的第一端用以安裝在鑄模模型上。第一側壁定義第一孔。第二部件具有第三端、相對於第三端的第四端及連接於第三端與第四端之間的第二側壁。第二部件的第三端用以與第一部件的第二端連接。第二側壁定義第二孔。第二孔用以與第一孔連通。第二部件的第四端用以安裝在冒口保溫套內,以使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定位於冒口保溫套上。
本新型創作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包括階梯狀部件以及環狀部件。階梯狀部件具有第一端、相對於第一端的第二端以及連接於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階梯狀側壁。第一端用以安裝在鑄模模型上。環狀部件具有第三端、相對於第三端的第四端以及連接於第三端與第四端之間的第二側壁。第二側壁定義第二孔。第二孔與第一孔連通。環狀部件的第三端與階梯狀部件的第一孔套合。環狀部件的第四端暴露於階梯狀部件外。環狀部件的第四端用以安裝在冒口保溫套內,以使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定位於冒口保溫套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部件的第一側壁為階梯狀側壁。階梯狀側壁具有多個第一區環狀側壁以及多個第二區環狀側壁。第一區環狀側壁的內徑由第二端向第一端遞減。任一第二區環狀側壁連接於相鄰的兩個第一區環狀側壁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任一第一區環狀側壁與第二區環狀側壁直接連接,而第一區環狀側壁與第二區環狀側壁所夾的一角度實質上等於90
o。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每一第一區環狀側壁以及每一第二區環狀側壁呈圓環狀。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區環狀側壁與第二區環狀側壁的至少一者具有多個穿透孔。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部件為環狀部件。環狀部件的第三端與第一部件的第一孔套合,而環狀部件的第四端暴露於第一部件外。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部件的第三端的外徑實質上等於其中一個第一區環狀側壁的內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部件焊接於第一部件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部件的第一側壁包括具有第一端的第一區環狀側壁以及具有第二端的第二區環狀側壁,而第一區環狀側壁相對於第二區環狀側壁傾斜。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區環狀側壁與第二區環狀側壁夾有一鈍角。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區環狀側壁的內徑隨著靠近第一端而漸縮,而第二區環狀側壁具有一致的內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部件為環狀部件。第一部件的第二區環狀側壁與第二部件的第二孔套合,而第一部件的第一區環狀側壁暴露於第二部件外。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部件的內徑實質上等於第一部件的第二區環狀側壁的外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部件為圓環狀部件。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環狀部件為一圓環狀部件。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包括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特別是,第二部件的第四端用以安裝在冒口保溫套內,以使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定位於冒口保溫套上。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良好地定位在冒口保溫套上,有助於金屬鑄造。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示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剖面。圖2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側視示意圖。圖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俯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圖2及圖3,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100包括第一部件110與第二部件120。第一部件110具有第一端112、相對於第一端112的第二端114以及連接於第一端112與第二端114之間第一側壁116。如圖1所示,第一部件110的第一端112用以安裝在鑄模模型10上。當第一端112安裝在鑄模模型10上,第一部件110的第二端114暴露於鑄模模型10外。第一部件110的第一側壁116定義第一孔110a。熔融金屬可經由第一部件110的第一孔110a注入鑄模模型10內。在金屬鑄造的過程中,第一部件110會受壓,而使第一側壁116變形(例如:角度α會變小),以將第一孔110a內的熔融金屬擠壓至鑄模模型10內,進而減少鑄件產生縮孔的機率。
圖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圖2及圖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可為階梯狀部件。第一部件110的第一側壁116可為階梯狀側壁。階梯狀側壁具有交替排列的多個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與多個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的內徑d由第二端114向第一端112遞減。任一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連接於相鄰的兩個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之間。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可平行於第一孔110a的孔軸線X1,而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可垂直於第一孔110a的孔軸線X1。換言之,一個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與一個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直接連接,而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與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所夾的角度α實質上可等於90
o。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與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所夾的角度α也可為其他適當的角度,例如:大於90
o。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以及每一第二區環狀側壁116a可呈圓環狀。然而,本新型創作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及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也可視實際需求設計為其他適當形狀。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可由鋼片壓製而成。換言之,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與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可以是一體成型的,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的厚度T1與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的厚度T2可相等。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運用其他材質及/或其他方式製造第一部件110,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與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不一定要是一體成型的,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的厚度T1與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的厚度T2也不一定要相等。在本實施例中,大部份的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具有相同的高度H12,而最靠近第一端112的一個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可具有較高的高度H11,以利第一部件110的第一端112安裝在鑄模模型10上,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1、圖2及圖3,第二部件120具有第三端122、相對於第三端122的第四端124以及連接於第三端122與第四端124之間的第二側壁126。第二部件120的第三端122用以與第一部件110的第二端114連接。第二側壁126定義第二孔120a。第二孔120a用以與第一孔110a連通。熔融金屬可經由連通的第一孔110a與第二孔120a注入鑄模模型10內。當第二部件120的第三端122與第一部件110的第二端114連接時,第二部件120的第四端124暴露於第一部件110外。特別是,第二部件120的第四端124用以安裝在冒口保溫套20內,同時藉由銷桿30抵接在冒口保溫套20的內部與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100之間,以使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100定位於冒口保溫套20上。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100良好地定位在冒口保溫套20上,有助於金屬鑄造。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部件120可為環狀部件。第二部件120之第二孔120a的孔軸線X2與第一部件110之第一孔110a的孔軸線X1可在同一直線上。第二部件120的第二側壁126可與孔軸線X2平行。舉例而言,第二部件120可為內外徑一致的圓環狀部件,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第一部件110可與第二部件120的第三端122套合,以使第二部件120的第三端122與第一部件110的第二端114連接。詳言之,靠近第二端114的一個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的內側可套在第二部件120之第三端122的外側上,以使第一部件110與第二部件120卡合。此時,第二部件120的第三端122的外徑D實質上可等於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的內徑d。在本實施例中,為使第一部件110與第二部件120更牢靠地連接,部份第二側壁126與靠近第二端114的一個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可焊接在一起。但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與第二部件120也可利用其他方式固接。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100藉由第一部件110與第二部件120的搭配,而使第一部件110能經由第二部件120而被固定於冒口保溫套20上,因此無需如前述再以接著劑作為固定的手段,因此減少接著劑因高溫融化而產生氣體的可能,也因此有效地提高鑄件的結構品質。
請參照圖1、圖2、圖3及圖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的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與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可不具有穿透孔。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與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的至少一者也可具有穿透孔。以下配合圖5、圖6及圖7舉例說明之。
圖5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圖5的第一部件110A與前述的第一部件11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構造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兩者的差異處在於,第一部件110A的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可具有多個穿透孔h。更進一步地說,多個穿透孔h可隨機分佈在多個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上,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在圖5的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A的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可不具穿透孔。但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A的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也可選擇性地具有穿透孔。
圖6為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圖6的第一部件110B與前述的第一部件11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構造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兩者的差異處在於,第一部件110B的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可具有多個穿透孔h。更進一步地說,多個穿透孔h在參考平面(例如:第二端114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第一孔110a的孔軸線X1為中心呈輻射狀分佈。在圖6的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B的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可不具穿透孔。但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B的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也可選擇性地具有穿透孔。
圖7為本新型創作再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圖7的第一部件110C與前述的第一部件11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構造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兩者的差異處在於,第一部件110C的第一區環狀側壁116a可具有多個穿透孔h。在圖7的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C的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可不具穿透孔。但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部件110C的第二區環狀側壁116b也可選擇性地具有穿透孔。上述的第一部件110A、第一部件110B或第一部件110C可與前述的第二部件120連接,以構成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所述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也在本新型創作所欲保護的範疇內。
圖8示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剖面。圖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側視示意圖。圖10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圖1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二部件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8及圖9,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200包括第一部件210以及第二部件220。第一部件210具有第一端212、相對於第一端212的第二端214以及連接於第一端212與第二端214之間第一側壁216。如圖8所示,第一部件210的第一端212用以安裝在鑄模模型10上。當第一部件210的第一端212安裝在鑄模模型10上,第一部件210的第二端214暴露於鑄模模型10外。第一部件210的第一側壁216定義第一孔210a。熔融金屬可經由第一部件210的第一孔210a注入鑄模模型10內。在金屬鑄造的過程中,第一部件210會受壓,而使第一側壁216變形(例如:角度β會變小),以將第一孔210a內的熔融金屬擠壓至鑄模模型10內,進而減少鑄件產生縮孔的機率。
請參照圖8、圖9及圖1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210的第一側壁216包括具有第一端212的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以及具有第二端214的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相對於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傾斜。詳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可平行於第一孔210a的孔軸線X1,而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可相對於第一孔210a的孔軸線X1傾斜。更進一步地說,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與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夾有角度β。未利用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200進行金屬鑄造前,角度β可為鈍角,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的內徑d1可隨著靠近第一端212而漸縮,而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可具有一致的內徑d2。換言之,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近似於一個圓錐體的側面,而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近似於一個圓柱體的側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210可由鋼片壓製而成。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與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可以是一體成型的。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的厚度T1與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的厚度T2實質上可相等。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運用其他材質及/或其他方式製造第一部件210,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與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不一定要是一體成型的,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的厚度T1與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的厚度T2也不一定要相等。
請參照圖8、圖9及圖110,第二部件220具有第三端222、相對於第三端222的第四端224以及連接於第三端222與第四端224之間的第二側壁226。第二部件220的第三端222用以與第一部件210的第二端214連接。第二側壁226定義第二孔220a。第二孔220a用以與第一孔210a連通。熔融金屬可經由連通的第一孔210a與第二孔220a注入鑄模模型10內。第二部件220的第四端224用以安裝在冒口保溫套20內,以使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200定位於冒口保溫套20上。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200良好地定位在冒口保溫套20上,有助於金屬鑄造。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部件220可為環狀部件。第二孔220a的孔軸線X2與第一孔210a的孔軸線X1可在同一直線上。第二部件220的第二側壁226可平行於第二孔220a的孔軸線X2。舉例而言,第二部件220可為內外徑一致的圓環狀部件,但本新型創作不以此為限。第一部件210的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套入第二部件220的第二孔220a。第一部件210的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的外側與第二部件220的第二側壁226的內側卡合。此時,第二部件220的內徑d3實質上等於第一部件210的第二區環狀側壁216b的外徑D1。據此,第一部件210能在第二部件220的內側摩擦移動,而達到緩衝效果,以防止冒口保溫套20在組裝至鑄模模型10的冒口的過程中因衝擊力過大而破裂。再者,冒口保溫套20的第二側壁226具有漸縮輪廓,以讓第二部件220能因尺寸差異而卡合於冒口保溫套20,而於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二部件也可以黏合手段而卡合於冒口保溫套的第二側壁。
第一部件210的第一區環狀側壁216a暴露於第二部件220外,以利於安裝在鑄模模型10上。在本實施例中,可利用鐵片製造第二部件220,但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利用其他適當材料製造第二部件220。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包括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具有第一端、相對於第一端的第二端以及連接於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第一側壁。第一端用以安裝在鑄模模型上。第一側壁定義第一孔。第二部件具有第三端、相對於第三端的第四端以及連接於第三端與第四端之間第二側壁。第二部件的第三端用以與第一部件的第二端連接。第二側壁定義第二孔。第二孔用以與第一孔連通。特別是,第二部件的第四端用以安裝在冒口保溫套內,以使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定位於冒口保溫套上。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良好地定位在冒口保溫套上,有助於金屬鑄造。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鑄模模型
20‧‧‧冒口保溫套
30‧‧‧銷桿
100‧‧‧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110、110A、110B、110C、210‧‧‧第一部件
110a、210a‧‧‧第一孔
112、212‧‧‧第一端
114、214‧‧‧第二端
116、216‧‧‧第一側壁
116a、216a‧‧‧第一區環狀側壁
116b、216b‧‧‧第二區環狀側壁
120、220‧‧‧第二部件
120a、220a‧‧‧第二孔
122、222‧‧‧第三端
124、224‧‧‧第四端
126、226‧‧‧第二側壁
d、d1、d2、d3‧‧‧內徑
D、D1‧‧‧外徑
H11、H12‧‧‧高度
h‧‧‧穿透孔
T1、T2‧‧‧厚度
X1、X2‧‧‧孔軸線
α、β‧‧‧角度
20‧‧‧冒口保溫套
30‧‧‧銷桿
100‧‧‧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110、110A、110B、110C、210‧‧‧第一部件
110a、210a‧‧‧第一孔
112、212‧‧‧第一端
114、214‧‧‧第二端
116、216‧‧‧第一側壁
116a、216a‧‧‧第一區環狀側壁
116b、216b‧‧‧第二區環狀側壁
120、220‧‧‧第二部件
120a、220a‧‧‧第二孔
122、222‧‧‧第三端
124、224‧‧‧第四端
126、226‧‧‧第二側壁
d、d1、d2、d3‧‧‧內徑
D、D1‧‧‧外徑
H11、H12‧‧‧高度
h‧‧‧穿透孔
T1、T2‧‧‧厚度
X1、X2‧‧‧孔軸線
α、β‧‧‧角度
圖1示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剖面。 圖2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俯視示意圖。 圖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5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6為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7為本新型創作再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8示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剖面。 圖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10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一部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1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的第二部件的側視示意圖。
10‧‧‧鑄模模型
20‧‧‧冒口保溫套
30‧‧‧銷桿
100‧‧‧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110‧‧‧第一部件
110a‧‧‧第一孔
112‧‧‧第一端
114‧‧‧第二端
116‧‧‧第一側壁
116a‧‧‧第一區環狀側壁
116b‧‧‧第二區環狀側壁
120‧‧‧第二部件
120a‧‧‧第二孔
122‧‧‧第三端
124‧‧‧第四端
126‧‧‧第二側壁
d‧‧‧內徑
D‧‧‧外徑
H11、H12‧‧‧高度
T1、T2‧‧‧厚度
X1、X2‧‧‧孔軸線
α‧‧‧角度
Claims (10)
- 一種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包括: 一第一部件,具有第一端、相對於該第一端的一第二端以及連接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的一第一側壁,該第一端用以安裝在一鑄模模型上,該第一側壁定義一第一孔;以及 一第二部件,具有一第三端、相對於該第三端的一第四端以及連接於該第三端與該第四端之間的一第二側壁,該第二部件的該第三端用以與該第一部件的該第二端連接,該第二側壁定義一第二孔,該第二孔用以與該第一孔連通,該第二部件的該第四端用以安裝在一冒口保溫套內,以使該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定位於該冒口保溫套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其中該第一部件的該第一側壁為一階梯狀側壁,該階梯狀側壁具有多個第一區環狀側壁以及多個第二區環狀側壁,該些第一區環狀側壁的內徑由該第二端向該第一端遞減,任一第二區環狀側壁連接於相鄰的兩個第一區環狀側壁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其中該些第一區環狀側壁與該些第二區環狀側壁的至少一者具有多個穿透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其中該第二部件為一圓環狀部件,該圓環狀部件的該第三端與該第一部件的該第一孔套合,而該圓環狀部件的該第四端暴露於該第一部件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其中該第一部件的該第一側壁為一階梯狀側壁,該階梯狀側壁具有多個第一區環狀側壁以及多個第二區環狀側壁,該些第一區環狀側壁的內徑由第二端向該第一端遞減,任一第二區環狀側壁連接於相鄰的兩個第一區環狀側壁之間,而該第二部件的該第三端的外徑實質上等於其中一個第一區環狀側壁的內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其中該第二部件焊接於該第一部件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其中該第一部件的該第一側壁包括具有該第一端的一第一區環狀側壁以及具有該第二端的一第二區環狀側壁,而該第一區環狀側壁相對於該第二區環狀側壁傾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其中該第一區環狀側壁的內徑隨著靠近該第一端而漸縮,而該第二區環狀側壁具有一致的內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其中該第二部件為一圓環狀部件,該第一部件的該第二區環狀側壁與該第二部件的該第二孔套合,而該第一部件的該第一區環狀側壁暴露於該第二部件外。
- 一種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包括: 一階梯狀部件,具有第一端、相對於該第一端的一第二端以及連接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的一階梯狀側壁,該階梯狀側壁具有多個第一區環狀側壁以及多個第二區環狀側壁,該些第一區環狀側壁的內徑由該第二端向該第一端遞減,任一第二區環狀側壁連接於相鄰的兩個第一區環狀側壁之間,該第一端用以安裝在一鑄模模型上;以及 一環狀部件,具有一第三端、相對於該第三端的一第四端以及連接於該第三端與該第四端之間的一第二側壁,該第二側壁定義一第二孔,該第二孔與該第一孔連通,該環狀部件的該第三端與該階梯狀部件的該第一孔套合,該環狀部件的該第四端暴露於該階梯狀部件外,該環狀部件的該第四端用以安裝在一冒口保溫套內,以使該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定位於該冒口保溫套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00076U TWM538842U (zh) | 2017-01-04 | 2017-01-04 | 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00076U TWM538842U (zh) | 2017-01-04 | 2017-01-04 | 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38842U true TWM538842U (zh) | 2017-04-01 |
Family
ID=59254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200076U TWM538842U (zh) | 2017-01-04 | 2017-01-04 | 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38842U (zh) |
-
2017
- 2017-01-04 TW TW106200076U patent/TWM538842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50236132A1 (en) | Feeder element for metal casting | |
CN105215294B (zh) | 芯撑 | |
CN110653345B (zh) | 砂芯组件以及通过3d打印形成砂芯组件的方法 | |
JP2009030802A (ja) | キャリパ用鋳造装置及びキャリパの製造方法 | |
JP2012218056A (ja) | 鋳造金型セット | |
JP2001164985A (ja) |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及びその鋳造方法 | |
WO2016049950A1 (zh) | 补缩装置和系统及高压造型方法 | |
CN103561886A (zh) | 衬套装置、疏水机构及其制造方法 | |
JP6246954B2 (ja) | 鋳物用中子、その使用方法及び製造方法 | |
TWM538842U (zh) | 冒口保溫套輔助元件 | |
KR101736150B1 (ko) | 풀몰드 주조방식을 이용한 일체형 이종주물제품 주조 방법 | |
US1000470A (en) | Ring-mold. | |
US5118016A (en) | Bottom pour tiles with self sealing joint for pouring liquid steel | |
US395061A (en) | Ingot-mold | |
JP6430844B2 (ja) | バブリングプレート | |
KR200243479Y1 (ko) | 턴디쉬용 어퍼 노즐의 조립구조 | |
JP2006055892A (ja) | セラミックスストー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ITBZ940058A1 (it) | Elemento singolo incorporabile in calcestruzzo di una disposizione di collegamento a spina scorrevole. | |
JP2012115896A (ja) | ガス吹き込み用ノズルへのメタルケースの装着方法 | |
JP6345068B2 (ja) | スライディングノズル装置用上ノズル | |
US1165025A (en) | Mold. | |
JP5393987B2 (ja) | 浸漬管及び浸漬管の製造方法 | |
JP5164893B2 (ja) | ロングノズ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844072A (en) | Ring-mold. | |
JPS617044A (ja) | 鋳型本体への砂中子取付け方法および鋳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C4K | Revocation of granted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