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5650U -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5650U
TWM505650U TW104204496U TW104204496U TWM505650U TW M505650 U TWM505650 U TW M505650U TW 104204496 U TW104204496 U TW 104204496U TW 104204496 U TW104204496 U TW 104204496U TW M505650 U TWM505650 U TW M50565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s
pair
electrode
extension
tou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44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an-Yu Chen
Yu-Feng Chien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42044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5650U/zh
Priority to CN201520303566.1U priority patent/CN204613923U/zh
Publication of TWM505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5650U/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本新型有關於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不具有保護蓋板、基板或膜片的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隨著科技的演進,各種類型電子裝置不斷地翻新而突破舊有的框架。其中,由於觸控裝置可以提供使用者更多與資訊產品互動的方式,許多資訊產品已逐漸地用觸控模組取代傳統的鍵盤、滑鼠等輸入裝置。以目前的技術來說,觸控面板可大致上分為電阻式觸控面板、電容式觸控面板、聲波式觸控面板、光學式觸控面板或電磁式觸控面板。其中,電容式觸控面板具有準確率高、使用壽命長且可知原多點觸控功能等優點,使得電容式觸控面板被廣泛地使用於手機、平板或電腦。
但是當電容式觸控面板被用於多點觸控時,由於人體手指在大部分時間均處於共地性不佳的狀態,使得手指觸碰於觸控面板時會因為多種因素而分別產生大小不一的寄生電容。當寄生電容值未達當初廠商開設之標準時,會影響觸控面板上的電荷分佈造成負向電容效應,進而產生誤報點(retransmission),降低了多點觸控時的準確率。
有鑑於以上的問題,本新型提出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以解決觸控顯示面板或觸控面板用於多點觸控時,因為負向電容效應產生誤報點的問題。
根據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一種觸控面板,此觸控面板包含基板、觸控感測層、至少一對第一電極、至少一第一橋接電極、至少一對第二電極、至少一第二橋接電極與偏光片。觸控感測層設置於基板上,而偏光片設置於觸控感測層上,且此偏光片覆蓋於基板之上。其中,觸控感測層具有數個電性連接的觸控單元。每個觸控單元包含至少一對第一電極、至少一第一橋接電極、至少一對第二電極與至少一第二橋接電極。第一橋接電極位於第一電極之間且連接第一電極。且第一電極與第一橋接電極沿著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一電極與第一橋接電極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0%。第二橋接電極位於第二電極之間且連接第二電極。且第二電極與第二橋接電極沿著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二電極與第二橋接電極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0%。
根據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此觸控顯示面板包括如上述的一種觸控面板、對向基板與顯示介質層。對向基板與觸控面板中的基板相分隔地設置。其中,對向基板的內表面與基板的內表面之間形成間隔。顯示介質層設 置於所述的間隔中,以構成顯示面板。其中,觸控感測層設置於基板的外表面,而不設置於所述的間隔內。
綜上所述,於本新型的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揭露了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的觸控感測層中包含了至少一個觸控單元,前述觸控單元包含至少一對第一電極與至少一對第二電極,每一對第一電極間係藉由第一橋接電極彼此連接,而每一對第二電極間係藉由第二橋接電極彼此連接。在所述的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第一電極與第一橋接電極投影至基板的投影面積被控制在一預設範圍,且第二電極與第二橋接電極投影至基板的投影面積也被控制在一預設範圍。藉此,在觸控感測層中形成了特殊的電極結構,以讓所產生的寄生電容值符合標準。進而解決了在進行多點觸控時,由於負向電容效應所產生的誤報點之問題。
以上之關於本新型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新型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1‧‧‧基板
2‧‧‧觸控感測層
20‧‧‧觸控單元
201a、202a、201b、202b、201f、202f、201h、202h、201j、202j、201k、202k‧‧‧第一電極
203a、203b、203f、203h、203j、203k‧‧‧第一橋接電極
204a、205a、204b、205b、204f、205f、204h、205h、204j、205j、206k、206k‧‧‧第二電極
206a、206b、206f、206h、206j、206k‧‧‧第二橋接電極
207a、208a、207b、208b、207f、208f‧‧‧第一延伸電極
209a、210a、207c、208c、207g、208g‧‧‧第二延伸電極
211a、212a、213a、214a‧‧‧間隔層
201c、202c、201g、202g、201i、202i‧‧‧第三電極
203c、203g、203i‧‧‧第三橋接電極
204c、205c、204g、205g、204i、205i‧‧‧第四電極
206c、206g、206i‧‧‧第四橋接電極
201d、202d‧‧‧第五電極
203d‧‧‧第五橋接電極
204d、205d‧‧‧第六電極
206d‧‧‧第六橋接電極
201e、202e‧‧‧第七電極
203e‧‧‧第七橋接電極
203e、204e‧‧‧第八電極
205e‧‧‧第八橋接電極
207d、208d‧‧‧第三延伸電極
207e、208e‧‧‧第四延伸電極
209b、210b‧‧‧第一輔助電極
209c、210c‧‧‧第二輔助電極
209d、210d‧‧‧第三輔助電極
209e、210e‧‧‧第四輔助電極
3‧‧‧偏光片
4‧‧‧對向基板
5‧‧‧顯示介質層
6‧‧‧蓋板或基板或膜片
A1、A2、A3、A4、A5、A6‧‧‧區域
D1、D3、D5、D15‧‧‧最大距離
D2、D4、D6、D14‧‧‧最小距離
D7、D11、D11’‧‧‧第一距離
D8‧‧‧第二距離
D9‧‧‧第三距離
D10‧‧‧第四距離
D12‧‧‧寬度
D13‧‧‧距離
D16‧‧‧最大間距
D17‧‧‧最小間距
第1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第1B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第1C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驗例之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第2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中觸控面板與觸控單元的相對關係示意圖。
第3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第3B圖係為如第3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一細部結構示意圖。
第3C圖係為如第3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二細部結構示意圖。
第4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第4B圖係為如第4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一細部結構示意圖。
第4C圖係為如第4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二細部結構示意圖。
第5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更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第5B圖係為如第5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一細部結構示意圖。
第5C圖係為如第5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二細部結構示意圖。
第6A圖係為本新型第一實驗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第6B圖係為本新型第二實驗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第6C圖係為本新型第三實驗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新型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新型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新型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新型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新型之範疇。
需注意的是,本新型所附圖式均為簡化之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新型之基本結構。因此,所顯示之元件並非以實際實施時之數目、形狀、尺寸比例等加以繪製,其實際實施時之規格尺寸實為一種選擇性之設計,且其元件佈局形態可能更為複雜,先予敘明。
請參照第1A圖以進行說明,第1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如第1A圖所示,觸控面板包含基板1、觸控感測層2與偏光片3。基板1係用於乘載並支撐觸控感測層2與偏光片3。基板1可為透明或半透明基板, 例如為塑膠基板或玻璃基板。觸控感測層2係設置於基板1之上。觸控感測層2用於感測觸控面板係於何處遭到物件,例如:手指、筆或其它合適的元件觸碰,並產生一對應的感測結果。觸控感測層2例如根據電容變化產生的電壓變化或電流變化而產生所述的感測結果。而偏光片3係設置於觸控感測層2之上,且偏光片3覆蓋於基板1之上。亦即,觸控感測層2係設置於(或稱為夾設於)偏光片3與基板1之間。偏光片3係可讓已經經過基板1與觸控感測層2之光線部份通過。其中,偏光片上方不具有粘著層、蓋板、基板、膜片或者類似之膜層。
請參照第1B圖,第1B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相較於第1A圖所示的觸控面板,第1B圖所示的觸控顯示面板更包含了對向基板4與顯示介質層5。對向基板4的內表面與基板1的內表面之間形成一間隔。顯示介質層5設置於所述的間隔中,以構成一顯示面板。其中,觸控感測層2設置於基板1的外表面,而不設置於間隔內。亦即,顯示介質層5係設置於(或稱為夾設於)基板1與對向基板之間。而於實務上,顯示介質層5之材料包含自發光材料或非自發光材料。自發光材料包含有機發光材料、無機發光材料、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之組合,非自發光材料可例如為液晶(Liquid crystal)、電濕潤(electrowetting)或電泳(electrophoresis)、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之組合。而在基板1或對向基板4其中一者上可更設置有色彩轉換層(未繪示),所述的色彩轉換層可包含 量子點層、色阻層、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上述之組合。以上均係為舉例示範,並不以此為限。
請一併參照第1B、1C圖,第1C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實驗例之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相較於第1B圖所對應實施例,第1C圖所對應的觸控顯示面板更包含保護蓋板(或稱為蓋板、基板或膜片)6,蓋板6係設置於偏光片3之上。更精確地來說,偏光片3係設置於(或稱為夾設於)蓋板6與觸控感測層2之間。蓋板6可用多層材料堆疊而成。於實務上,蓋板6經由粘著層(未繪示),例如:光學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或水膠(hydrogel)層粘著於觸控感測層2上,以保護觸控顯示面板。
就目前技術而言,觸控面板的偏光片上具有粘著層、蓋板或者類似之膜層能讓使用者的手指與觸控感測層2間隔一較大的距離。所述的距離例如為700微米(micrometer,μm)至1,300微米。這樣的距離能讓使用者的手指在觸碰到觸控面板時,在使用者的手指與觸控單元之間產生一具有適當電容值的寄生電容,而使這樣的觸控面板利於進行多點觸控。亦即,在同樣採用觸控感測層2時,第1C圖所對應的觸控顯示面板較第1B圖所對應本新型之實施例的觸控顯示面板具有更佳的多點觸控效能。
惟如前述地,第1C圖所揭露之觸控面板的偏光片上需要設置粘著層、蓋板或者類似之膜層,而連帶需要耗費對應的成本,也增加了觸控面板的厚度。但反過來說,當觸控面板的偏 光片上不具有粘著層、蓋板或者類似之膜層(即第1B圖之結構)時,使用者的手指離觸控感測層2的距離會較前述至少小了近乎一個級別(scale),進而在使用者的手指碰到觸控面板時產生一具有較大電容值的寄生電容。具有較大電容值的寄生電容會使手指更容易帶走電荷,致使產生嚴重而不可忽視的負向電容效應。由於負向電容的效應,觸控面板以及相應的偵測模組無法在進行多點觸控時得到正確的偵測結果,而造成誤報點。由此可知,第1C圖之觸控面板(具有粘著層、蓋板或者類似膜層設置於偏光片上)的觸控感測層2相關觸控電極設計無法或不適合被運用於第1B圖之觸控面板(不具有粘著層、蓋板或者類似膜層設置於偏光片上)的觸控感測層2相關觸控電極設計。
因此,在本新型的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揭露了一種觸控面板。此觸控面板除了採用如第1B圖所示之無蓋板/基板/膜片(即無蓋板或基板或膜片)的結構外,同時還能在使用者進行多點觸控時產生符合標準的寄生電容。藉此,降低負向電容的效應,而避免了誤報點的問題。換句話說,根據本新型的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其所揭露的一種觸控面板可以在採用較簡單的結構之外同時兼顧多點觸控的效能。此外,依照上述,第1B圖所示之觸控面板中偏光片3與觸控感測層2之間也不存在任何蓋板、基板或膜片。
請接著參照第2圖,第2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中觸控面板與觸控單元的相對關係示意圖。如第2圖所示,本 新型的一或多個實施例中,觸控面板的觸控感測層2更包含有數個彼此電性連接的觸控單元20。這些觸控單元20可如第2圖所示般地以棋盤格的方式縱橫排列,或是以其他方式交錯排列,才能構成一個觸控面板或一個觸控顯示面板。由於這些觸控單元20的排列方式係為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經詳閱本說明書後續描述後可自由設計,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請參照第3A圖以對觸控單元20的結構進行更詳細之說明,第3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如第3A圖所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包含了第一電極201a、202a、第一橋接電極203a、第二電極204a、205a以及第二橋接電極206a。
第一橋接電極203a位於第一電極201a、202a之間,且第一橋接電極203a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1a,而其另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2a。且綜觀來說,第一電極201a、202a與第一橋接電極203a實質上沿著第3A圖中的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一電極201a、202a與第一橋接電極203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0%,即第一電極201a、202a與第一橋接電極203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20%~0%。
第二橋接電極206a位於第二電極204a、205a之間,且第二橋接電極206a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4a,而其另一端連 接第二電極205a。第二電極204a、205a與第二橋接電極206a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可交錯於第一方向,例如圖示的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或者可以實際所需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夾有一任意角度或者第一方向不交錯於第二方向。其中,第二電極204a、205a與第二橋接電極206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0%,即第二電極204a、205a與第二橋接電極206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10%~0%。
第一電極201a、202a或第二電極204a、205a可為透明導電材料所構成,例如為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而第一橋接電極203a或第二橋接電極206a除了可為透明導電材料之外,更可以是以其它導電材料製成之電極。在此僅為舉例說明,均不以此為限。
於圖3A中,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更包含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以及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第一延伸電極207a位於與連接第一電極201a的一側,第一延伸電極208a位於與連接第一電極201a的另一側。且如圖示,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連接。換言之,第一延伸電極207a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1a的一側,第一延伸電極208a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1a的另一側,而第一延伸電極207a的另一端除了不 連接第一延伸電極208a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第二延伸電極209a位於與連接第一電極202a的一側,第二延伸電極210a位於與連接第一電極202a的另一側。且如圖示,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連接。換言之,第二延伸電極209a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2a的一側,第二延伸電極210a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2a的另一側,而第二延伸電極209a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二延伸電極210a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
間隔層211a係位於第一延伸電極207a及部份第一電極201a與第二電極204a之間。間隔層212a係位於第一延伸電極208a及部份第一電極201a與第二電極205a之間。間隔層213a係位於第二延伸電極209a及部份第一電極202a與第二電極204a之間。間隔層214a係位於第二延伸電極210a及部份第一電極202a與第二電極205a之間。各間隔層211a、212a、213a、214a係分別用以隔開第一電極201a、202a與第二電極204a、205a,以避免第一電極201a、202a直接接觸而連接第二電極204a、205a。
更詳細地來說,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與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係實質上沿著第3A圖中的第二方向延伸。而第一電極201a、202a、第一橋接電極203a、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與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 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18%至15%,即第一電極201a、202a、第一橋接電極203a、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與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18%~15%。第二電極204a、205a與第二橋接電極206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10%至8%,即第二電極204a、205a與第二橋接電極206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10%~8%。
於第3A圖之實施例中,第一電極201a、202a、第二電極204a、205a、第一橋接電極203a、第二橋接電極206a、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與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皆實質上為鋸齒狀邊緣。然而,於實務上,第一電極201a、202a、第二電極204a、205a、第一橋接電極203a、第二橋接電極206a、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與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其中至少一者實質上為鋸齒狀邊緣亦可。此外,所述各電極的邊緣也可以是直線或任意曲線,此為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經詳閱本說明書後可自由設計,在此並不加以限制。
請同時參照第3A、3B圖以對第3A圖所示之觸控單元20的結構進行細部界定,第3B圖係為如第3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一細部結構示意圖。更具體地來說,第3B圖係用以放大顯 示第3A圖中的區域A1。如第3A、3B圖所示,第一電極201a、202a實質上沿著第一方向的兩側邊緣係約為鋸齒狀。且所述的兩側之間係具有一最大距離D1與最小距離D2。最大距離D1例如可以約介於800微米至1,000微米之間,最大距離D1例如約為900微米。而最小距離D2例如可以約介於740微米至840微米之間,最小距離D2例如約為790微米。
請接著參照第3A、3C圖以對第3A圖所示之觸控單元20的結構進行細部界定,第3C圖係為如第3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二細部結構示意圖。更具體地來說,第3C圖係用以放大顯示第3A圖中的區域A2。如第3A、3C圖所示,第二電極204a、205a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的兩側邊緣係約為鋸齒狀。且所述的兩側之間係具有一最大距離D3與一最小距離D4。最大距離D3例如可以約介於510微米至610微米之間,最大距離D3例如為560微米。而最小距離D4例如可以介於約400微米至500微米之間,最小距離D4例如約為450微米。
上述對於第一電極201a、202a與第二電極204a、205a的描述僅用以示意其可能的實施態樣,其實際尺寸並不限於所述數據。
以上係以第3A圖為參照來敘述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之觸控面板的結構,以下係接著介紹觸控面板之作動。
實際上,第一電極201a、202a與第二電極204a、205a之間會形成有第一耦合電容Cmutual ,第一耦合電容Cmutual 的電容 值係根據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而介於一預設範圍當中。當使用者的手指直接經由(直接接觸)偏光片3觸碰至觸控面板時,使用者的手指與觸控面板間會產生寄生電容CF 。寄生電容CF 係根據觸控感測層2的結構不同而串聯或並聯於原本的第一耦合電容Cmutual ,進而產生第二耦合電容Cmutual_touch 。藉由偵測所述的電容值變化,觸控面板或觸控面板及其搭配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或驅動電路(driver circuit)可以判斷出使用者的手指係觸碰於觸控面板的何處,並據以產生相應的控制訊號來進行單點或多點觸控。
事實上,各電極的邊緣可如前述地為各種曲線形狀。而在第3A圖所對應的實施例中,各電極的鋸齒狀邊緣可增加各電極的周長,進而增加第一電極201a、202a與第二電極204a、205a的耦合面積,以產生具有較大電容值的第一耦合電容Cmutual 。此外,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實可分別看作是第一電極201a、202a的延伸部分。因此第一延伸電極207a、208a、第二延伸電極209a、210a分別與第二電極204a、205a並列設置的結構也可提升第二電極204a、205a分別與第一電極201a、202a的耦合面積,進而提升第一耦合電容Cmutual 的電容值。
在第3A圖所對應實施例中,第一方向係與第二方向交錯。而於實務上,第一方向也可與第二方向不交錯。
以下先繼續介紹本新型可能的實施態樣,後續將對 各種結構與其對應產生的耦合電容進行比較介紹。
本新型的一或多個實施例所揭露之觸控面板除了如第3A圖所示外,尚具有其他的實施態樣。請參照第4A圖以進行另一種實施態樣的說明,第4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另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第4A圖所對應實施例之觸控單元20更包含了第一電極201b、202b、第二電極204b、205b、第三電極201c、202c、第四電極204c、205c、第五電極201d、202d、第六電極204d、205d、第七電極201e、202e、第八電極204e、205e、第一橋接電極203b、第二橋接電極206b、第三橋接電極203c、第四橋接電極206c、第五橋接電極203d、第六橋接電極206d、第七橋接電極203e、第八橋接電極206e。
第一橋接電極203b位於第一電極201b、202b之間,且第一橋接電極203b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1b,第一橋接電極203b的另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2b。綜觀來說,第一電極201b、202b與第一橋接電極203b係實質上沿著第一方向排列。
第二橋接電極206b位於第二電極204b、205b之間,且第二橋接電極206b的一端連接第二電極204b,第二橋接電極206b的另一端連接第二電極205b。綜觀來說,第二電極204b、205b與第四橋接電極206b係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排列。
第三橋接電極203c位於第三電極201c、202c之間,且第三橋接電極203c的一端連接第三電極201c,第三橋接電極 203c的另一端連接第三電極202c。綜觀來說,第三電極201c、202c與第三橋接電極203c係實質上沿著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三電極202c與第一電極202b連接。
第四橋接電極206c位於第四電極204c、205c之間,且第四橋接電極206c的一端連接第四電極204c,第四橋接電極206c的另一端連接第四電極205c。綜觀來說,第四電極204c、205c與第四橋接電極206c係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排列。
第五橋接電極203d位於第五電極201d、202d之間,且第五橋接電極203d的一端連接第五電極201d,第五橋接電極203d的另一端連接第五電極202d。綜觀來說,第五電極201d、202d與第五橋接電極203d係實質上沿著第一方向排列。
第六橋接電極206d位於第六電極204d、205d之間,且第六橋接電極206d的一端連接第六電極204d,第六橋接電極206d的另一端連接第六電極205d。綜觀來說,第六電極204d、205d與第六橋接電極206d係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六電極204d與第二電極205b連接。
第七橋接電極203e位於第七電極201e、202e之間,且第七橋接電極203e的一端連接第七電極201e,第七橋接電極203e的另一端連接第七電極202e。綜觀來說,第七電極201e、202e與第七橋接電極203e係實質上沿著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七電極202e與第五電極202d連接。
第八橋接電極206e位於第八電極204e、205e之間, 且第八橋接電極206e的一端連接第八電極204e,第八橋接電極206e的另一端連接第八電極205e。綜觀來說,第八電極204e、205e與第八橋接電極206e係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八電極204e與第四電極205c連接。
更進一步地來說,第一電極201b、202b、第一橋接電極203b、第三電極201c、202c、第三橋接電極203c、第五電極201d、202d、第五橋接電極203d、第七電極201e、202e與第七橋接電極203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0%,即第一電極201b、202b、第一橋接電極203b、第三電極201c、202c、第三橋接電極203c、第五電極201d、202d、第五橋接電極203d、第七電極201e、202e與第七橋接電極203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20%~0%。另一方面,第二電極204b、205b、第二橋接電極206b、第四電極204c、205c、第四橋接電極206c、第六電極204d、205d、第六橋接電極206d、第八電極204e、205e與第八橋接電極206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0%,即第二電極204b、205b、第二橋接電極206b、第四電極204c、205c、第四橋接電極206c、第六電極204d、205d、第六橋接電極206d、第八電極204e、205e與第八橋接電極206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 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10%~0%。
於圖4A中,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更可包含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第三延伸電極207d、208d與第四延伸電極207e、208e。第一延伸電極207b位於與連接於第一電極201b的一側,而第一延伸電極208b位於與連接於第一電極201b的另一側。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連接。換言之,第一延伸電極207b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1b的一側,第一延伸電極208b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1b的另一側,而第一延伸電極207b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一延伸電極208b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
第二延伸電極207c位於與連接於第三電極201c的一側,而第二延伸電極207c位於與連接於第三電極201c的另一側。且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及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連接。換言之,第二延伸電極207c的一端連接第三電極201c的一側,第二延伸電極208c的一端連接第三電極201c的另一側,而第二延伸電極207c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二延伸電極208c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及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連接。
第三延伸電極207d位於與連接於第五電極201d的 一側,而第三延伸電極208d位於與連接於第五電極201d的另一側。第三延伸電極207d、208d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及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連接。換言之,第三延伸電極207d的一端連接第五電極201d的一側,第三延伸電極208d的一端連接第五電極201d的另一側,而第三延伸電極207d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三延伸電極208d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及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連接。
第四延伸電極207e位於與連接於第七電極201e的一側,而第四延伸電極207e位於與連接於第七電極201e的另一側。且第四延伸電極207e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及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連接。換言之,第四延伸電極207e的一端連接第七電極201e的一側,第四延伸電極208e的一端連接第七電極201e的另一側,而第四延伸電極207e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四延伸電極208e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及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連接。
於圖4A中,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更可包含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第三輔助電極209d、210d與第四輔助電極209e、210e。第一輔助電極209b位於且連接於第二電極204b的一側,且第一輔助電極210b位於且連接於第二電極205b的一側。第一輔助電極209b、 210b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連接。換言之,第一輔助電極209b的一端連接第二電極204b的一側,第一輔助電極210b的一端連接第二電極205b的一側,而第一輔助電極209b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一輔助電極210b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連接。
第二輔助電極209c位於且連接於第四電極204c的一側,且第二輔助電極210c位於且連接於第四電極205c的一側。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及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連接。換言之,第二輔助電極209c的一端連接第四電極204c的一側,第二輔助電極210c的一端連接第四電極205c的一側,而第二輔助電極209c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二輔助電極210c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及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連接。
第三輔助電極209d位於且連接於第六電極204d的一側,且第三輔助電極210d位於且連接於第六電極205d的一側。第三輔助電極209d、210d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及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連接。換言之,第三輔助電極209d的一端連接第六電極204d的一側,第三輔助電極210d的一端連接第六電極205d的一側,而第三輔助電極209d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三輔助電極210d的另 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及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連接。
第四輔助電極209e位於且連接於第八電極204e的一側,且第四輔助電極210e位於且連接於第八電極205e的一側。第四輔助電極209e、210e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及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連接。換言之,第四輔助電極209e的一端連接第八電極204e的一側,第四輔助電極210e的一端連接第八電極205e的一側,而第四輔助電極209e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四輔助電極210e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及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連接。
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第三輔助電極209d、210d與第四輔助電極209e、210e其中至少一者皆和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夾設有一角度。所述的角度大於0度且小於90度。
上述各電極的形狀其中至少一者可如圖示約為鋸齒狀,或者也可以實際所需而如前述地為直線或適任意曲線,在此並不加以限制。對各電極與基板之相對關係更詳細地來說的話,第一電極201b、202b、第一橋接電極203b、第三電極201c、202c、第三橋接電極203c、第五電極201d、202d、第五橋接電極203d、第七電極201e、202e、第七橋接電極203e、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第三延伸電極207d、208d與 第四延伸電極207e、208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每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11%至8%,即第一電極201b、202b、第一橋接電極203b、第三電極201c、202c、第三橋接電極203c、第五電極201d、202d、第五橋接電極203d、第七電極201e、202e、第七橋接電極203e、第一延伸電極207b、208b、第二延伸電極207c、208c、第三延伸電極207d、208d與第四延伸電極207e、208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11%至8%。而另一方面,第二電極204b、205b、第二橋接電極206b、第四電極204c、205c、第四橋接電極206c、第六電極204d、205d、第六橋接電極206d、第八電極204e、205e、第八橋接電極206e、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第三輔助電極209d、210d與第四輔助電極209e、210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9%至6%,即第二電極204b、205b、第二橋接電極206b、第四電極204c、205c、第四橋接電極206c、第六電極204d、205d、第六橋接電極206d、第八電極204e、205e、第八橋接電極206e、第一輔助電極209b、210b、第二輔助電極209c、210c、第三輔助電極209d、210d與第四輔助電極209e、210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9%至6%。
請同時參照第4A、4B圖以對第4A圖所示的觸控單 元結構進行細部界定,第4B圖係為如第4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一細部結構示意圖。更具體地來說,第4B圖係用以放大顯示第4A圖中的區域A3。如第4A、4B圖所示,第三電極201c、202c實質上沿著第一方向的兩側邊緣係約為鋸齒狀。且所述的兩側之間係具有一最大距離D5與最小距離D6。最大距離D5例如可以實質上介於140微米至210c微米之間,最大距離D5例如約為190微米。而最小距離D6例如可以實質上介於40微米至140微米之間,最小距離D6例如約為90微米。
請接著參照第4A、4C圖以對第4A圖所示的觸控單元結構進行細部界定,第4C圖係為如第4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二細部結構示意圖。更具體地來說,第4C圖係用以放大顯示第4A圖中的區域A4。如第4A、4C圖所示,第六電極205d沿著第二方向的兩側邊緣係約為鋸齒狀。如圖示,第六電極205d的兩側之間具有第一距離D7、第二距離D8、第三距離D9與第四距離D10。第一距離D7例如可以實質上介於140微米至210微米之間,第一距離D7例如約為190微米。而第二距離D8例如可以實質上介於40微米至140微米之間,第二距離D8例如約為90微米。第三距離D9例如可以實質上介於210微米至340微米之間,第三距離D9例如約為290微米。而第四距離D10例如可以介於140微米至210微米之間,第四距離D10例如約為190微米。
接著請參照第5A圖以說明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例所揭露之觸控面板的更一種態樣,第5A圖係為根據本新型更一 實施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如第5A圖所示,觸控單元20包含第一電極201f、202f、第二電極204f、205f、第三電極201g、202g、第四電極204g、205g、第一橋接電極203f、第二橋接電極206f、第三橋接電極203g與第四橋接電極206g。
第一橋接電極203f位於第一電極201f、202f之間,且第一橋接電極203f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1f,而第一橋接電極203f的另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2f。而第三電極201f、202f與第三橋接電極203f係實質上沿著第一方向排列。
第二橋接電極206f位於第二電極204f、205f之間,且第二橋接電極206f的一端連接第二電極204f,且第二橋接電極206f的另一端連接第二電極205f。而第二電極204f、205f與第二橋接電極206f係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排列。
第三橋接電極203g位於第三電極201g、202g之間,且第三橋接電極203g的一端連接第三電極201g,而第三橋接電極203g的另一端連接第三電極202g。而第三電極201g、202g與第三橋接電極203g係實質上沿著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三電極202g與第一電極202f連接,且第一電極201f、202f、第一橋接電極203f、第三電極201g、202g與第三橋接電極203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0%,即第一電極201f、202f、第一橋接電極203f、第三電極201g、202g與第三橋接電 極203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20%~0%。
第四橋接電極206g位於第四電極204g、205g之間,且第四橋接電極206g的一端連接第四電極204g,且第四橋接電極206g的另一端連接第四電極205g。而第四電極204g、205g與第四橋接電極206g係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二電極204f、205f、第二橋接電極206f、第四電極204g、205g與第四橋接電極206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0%,即第二電極204f、205f、第二橋接電極206f、第四電極204g、205g與第四橋接電極206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10%~0%。
於圖5A中,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觸控單元20更包含第一延伸電極207f、208f與第二延伸電極207g、208g。第一延伸電極207f位於與連接於第一電極201f的一側,而第一延伸電極208f位於與連接於第一電極201f的另一側。第一延伸電極207f、208f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f、208f連接。換言之,第一延伸電極207f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1f的一側,第一延伸電極208f的一端連接第一電極201f的另一側,而第一延伸電極207f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一延伸電極208f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 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f、208f。第一延伸電極207f、208f係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延伸。
第二延伸電極207g位於與連接於第三電極201g的一側,且第二延伸電極208g位於與連接於第三電極201g的另一側。第一延伸電極207g、208g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f、208f及第二延伸電極207g、208g連接。換言之,第二延伸電極207g的一端連接第三電極201g的一側,第二延伸電極208g的一端連接第三電極201g的另一側,而第二延伸電極207g的另一端除了不連接第二延伸電極208g的另一端之外,也不連接相鄰的觸控單元20中的第一延伸電極207f、208f及第二延伸電極207g、208g連接。第二延伸電極207g、208g係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延伸。
更詳細來說,於第5A圖之實施例中,第一電極201f、202f、第一橋接電極203f、第三電極201g、202g、第三橋接電極203g、第一延伸電極207f、208f與第一延伸電極207g、208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佔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5%至3%,即第一電極201f、202f、第一橋接電極203f、第三電極201g、202g、第三橋接電極203g、第一延伸電極207f、208f與第一延伸電極207g、208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5%~3%。第二電極204f、205f、第二橋接電極206f、第四電極204g、205g與第四橋接電極206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 影面積佔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6%至3%,即第二電極204f、205f、第二橋接電極206f、第四電極204g、205g與第四橋接電極206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約為所述觸控單元(單一個觸控單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積的6%~3%。
請同時參照第5A、5B圖以對第5A圖中所示的觸控單元結構進行細部界定,第5B圖係為如第5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一細部結構示意圖。更具體地來說,第5B圖係用以放大顯示第5A圖中的區域A5。如第5A、5B圖所示,第一電極201f、202f沿著第一方向的兩側邊緣係約為鋸齒狀。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電極201f、202f的兩側之間具有第一距離D11與第二距離D11’。第一距離D11例如係實質上介於84微米至184微米之間,第一距離D11例如約為134微米。第二距離D11’例如係實質上等同於第一距離D11。第二橋接電極206f的寬度D12例如係實質上介於38微米至48微米之間,第二橋接電極206f的寬度D12可以約為43微米。
請接著參照第5A、5C圖以對第5A圖所示的觸控單元結構進行細部界定,第5C圖係為如第5A圖之觸控單元的第二細部結構示意圖。更具體地來說,第5C圖係用以放大顯示第5A圖中的區域A6。如第5A、5C圖所示,第二電極205f實質上沿著第二方向的兩側邊緣係約為鋸齒狀。如圖示,第二電極205f的兩側間隔有距離D13。距離D13例如可以實質上介於57微米至67微米之間,距離D13例如約為62微米。而第一延伸電極2 的兩側具有最大距離D14與最小距離D15。最大距離D14例如可以實質上介於84微米至184微米之間,最大距離D14例如約為134微米。最小距離D15例如可以實質上介於57微米至67微米之間,最小距離D15例如約為62微米。而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電極205f與第一延伸電極208f之間具有一最大間距D16與一最小間距D17。最大間距D16例如係實質上介於84微米至184微米之間,最大間距D16例如約為134微米。最小間距D17例如係實質上介於57微米至67微米之間,最小間距D17例如約為62微米。
上述對於各電極的尺寸以及相對關係描述僅係為舉例示範,所述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經詳閱本說明書後,當可理解本新型之精神而自由設計各電極之相對位置與形狀。
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例所揭露之觸控面板實不限於上述之實施態樣,所述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經詳閱上述實施例當可理解本發明之精神所在。為求敘述簡明,於此則不再贅述其餘的實施態樣。以下將就前述三種實施態樣之功效與實驗例進行比較。
請參照第6A、6B、6C圖以及表1,第6A圖係為本新型第一實驗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第6B圖係為本新型第二實驗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第6C圖係為本新型第三實驗例之觸控面板中單一個觸控單元的結構示意圖,表1係為第6A、6B、6C圖所對應實施 例的各項特徵的量測數據。具體來說,表1之數據係為在偏光片上沒有保護蓋板/基板/膜片(即蓋板或基板或膜片)時,以包含有第6A、6B、6C圖所示觸控單元之觸控面板進行多點觸控相關測項測試而得。且表1的數據係於偏光片厚度例如約為180微米及按壓測試元件的直徑ψ為7毫米(millimetre,mm)之情況量測而得,其中按壓測試元件用以對觸控面板進行單點、多點或線條的測試。
如第6A圖所示,其所揭露之單一個觸控單元90包含有第一電極901h、902h、第二電極904h、905h、第三電極901i、902i、第四電極904i、905i、第一橋接電極903h、第二橋接電極906h、第三橋接電極903i與第四橋接電極906i,其中,第一橋接電極903h位於第一電極901h與第一電極902h之間,且連接第一電極901h與第一電極902h。第二橋接電極906h位於第二電極904h與第二電極905h之間,且連接第二電極904h與第二電極905h。第三橋接電極903i位於第三電極901i與第三電極902i之間,且連接第三電極901i與第三電極902i。第四橋接電極906i位於第四電極904i與第四電極905i之間,且連接第四電極904i與第四電極905i。第二電極904h與第三電極902i直接構成一個完整的電極。從圖式以及上述各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類推第6A圖中以及後續有關第6B、6C圖中各電極的連接關係,於此則不再贅述。
而如第6B圖所示,其所揭露單一個觸控單元90包 含有第一電極901j、902j、第二電極904j、905j、第一橋接電極903j與第二橋接電極906j。其中第一橋接電極903j位於第一電極901j與第一電極902j之間,且連接第一電極901j與第一電極902j。第二橋接電極906j位於第二電極904j與第二電極905j之間,且連接第二電極904j與第二電極905j。再如第6C圖所示,其所揭露單一個觸控單元90包含有第一電極901k、902k、第二電極904k、905k、第一橋接電極903k與第二橋接電極906k。其中,第一橋接電極903k位於第一電極901k與第一電極902k之間,且連接第一電極901k與第一電極902k。第二橋接電極906k位於第二電極904k與第二電極905k之間,且連接第二電極904k與第二電極905k。
由表1可知第6A、6B、6C圖所對應實驗例的各項結構特徵或電性特徵。其中,寄生電容值與第一耦合電容值之比值為(寄生電容值除以第一耦合電容值)乘以100%,即(寄生電容值/第一耦合電容值)*100%,且負向電容值與寄生電容值之比值為(負向電容值除以寄生電容值)乘以100%,即(負向電容值/寄生電容值)*100%。在第6A、6B、6C圖所對應實驗例中,第一電極佔單一個觸控單元面積之比例都約接近於20%,而第二電極佔單一個觸控單元面積之比例則約從27%至15%不等。此外於各實驗例中,第一耦合電容值則約從0.64皮法(picofarad,pF)至0.824皮法不等。各實驗例的寄生電容與第一耦合電容值之比值分別約為22.03%、9.35%或13.46%,而各實驗例的負向電容值與寄生電容值之比值則分別約為67.58%、108.33%或89.80%。
以下請同時參照第3A、4A、5A圖及表2以進行比較說明。表2係為第3A、4A、5A圖所對應實施例之各項特徵的對應量測數據。且表2的各項數據係在相同於表1的量測條件下量測而得。
而由表2可知第3A、4A、5A圖所對應實施例的各項結構特徵或電性特徵。其中,第一電極佔單一個觸控單元面積之比例係分別約為17.87%、9.22%甚至可到4.02%。而第二電極佔單一個觸控單元面積之比例則約從4%至10%不等。此外第一耦合電容值則約從0.5皮法至1.044皮法不等。各實施例的寄生電容與第一耦合電容值之比值分別約為16.57%、17.26%或36.00%,而各實施例的負向電容值與寄生電容值之比值則分別約為9.83%、6.73%或5.06%。
由上述比較可知,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所揭露之觸控面板有效地降低了負向電容相對於寄生電容的大小。且由負向電容值與寄生電容值之比值,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更 可理解本新型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所揭露的觸控面板係有效地解決了誤報點的問題。
雖然在理論上,負向電容的電容值越小越好,但若為此沒有限制地縮小電極面積,則有可能使寄生電容的電容值過小,反而放大了負向電容值與寄生電容值的比值。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有可能將手指的觸控訊號誤判為雜訊之外,更有可能使觸控面板無法運作。因此,在同時考量負向電容與手指的寄生電容的權衡(trade-off)之下,本新型實務上在規劃設計電極面積時,可採用各電極可產生適當的寄生電容、耦合電容與負向電容之面積為宜。因此前述部分實施例中還可訂定約3%的面積比例下限,例如:該對第一電極與該第一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3%,該對第二電極與該第二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3%等等,並且也可以用來防止負向電容與寄生電容的權衡失衡。
綜合以上所述,於本新型的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揭露了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的觸控感測層中包含了至少一對第一電極與至少一對第二電極。每一對第一電極間係藉由第一橋接電極彼此連接,而每一對第二電極間係藉由第二橋接電極彼此連接。在所述的一或多個實施例中更使第一電極與第一橋接電極投影至基板的投影面 積佔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0%,並使第二電極與第二橋接電極投影至基板的投影面積佔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0%。藉此,讓觸控感測層中的觸控單元形成了特殊的電極結構,以讓耦合電容值與手指產生的寄生電容值符合標準。進而解決了在進行多點觸控時,由於負向電容效應所產生的誤報點之問題。
雖然本新型以上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新型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新型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20‧‧‧觸控單元
201a、202a‧‧‧第一電極
203a‧‧‧第一橋接電極
204a、205a‧‧‧第二電極
206a‧‧‧第二橋接電極
207a、208a‧‧‧第一延伸電極
209a、210a‧‧‧第二延伸電極
211a、212a、213a、214a‧‧‧間隔層
A1、A2‧‧‧區域

Claims (28)

  1. 一種觸控面板,包含:一基板;一觸控感測層,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觸控感測層具有數個電性連接的觸控單元,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包含:至少一對第一電極;至少一第一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一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一電極,且該對第一電極與該第一橋接電極沿著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該對第一電極與該第一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0%;至少一對第二電極;以及至少一第二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二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二電極,且該對第二電極與該第二橋接電極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該對第二電極與該第二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0%;以及一偏光片,設置於該觸控感測層上,且覆蓋於該基板之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對第一電極與該第一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3%,該對第二電極與 該第二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3%。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更包含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分別位於與連接於該對第一電極之其中一個電極的二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連接。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更包含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分別位於與連接於該對第一電極之另一個電極的二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及第二延伸電極連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對第一電極、該第一橋接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為18%至15%,該對第二電極與該第二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為10%至8%。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對第一電極、該對第二電極、該第一橋接電極、該第二橋接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其中至少一者具有鋸齒狀邊緣。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其中至少一者係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更包含:至少一對第三電極;至少一第三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三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三電極,而該對第三電極與該第三橋接電極係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該對第一電極其中一者與該對第三電極其中一者連接,該對第一電極、該第一橋接電極、該對第三電極與該第三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0%;至少一對第四電極;以及至少一第四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四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四電極,而該對第四電極與該第四橋接電極係沿著該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該對第二電極、該第二橋接電極、該對第四電極與該第四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0%。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更包含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分別位於與連接於該對第一電極之其中一個電極的二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連接。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更包含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分別位於與連接於該對第三電極之其中一個電極的二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及第二延伸電極連接。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對第一電極、該第一橋接電極、該對第三電極、該第三橋接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為5%至3%,該對第二電極、該第二橋接電極、該對第四電極與該第四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為6%至3%。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對第一電極、該對第二電極、該第一橋接電極、該第二橋接電極、該對第三電極、該對第四電極、該第三橋接電極、該第四橋接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其中至少一者具有鋸齒狀邊緣。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其中至少一者係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至少包含:至少一對第三電極; 至少一第三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三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三電極,而該對第三電極與該第三橋接電極係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該對第一電極其中一者與該對第三電極其中一者連接;至少一對第四電極;至少一第四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四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四電極,而該對第四電極與該第四橋接電極係沿著該第二方向排列;至少一對第五電極;至少一第五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五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五電極,而該對第五電極與該第五橋接電極係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至少一對第六電極;至少一第六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六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六電極,而該對第六電極與該第六橋接電極係沿著該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該對第二電極其中一者與該對第六電極其中一者連接;至少一對第七電極;至少一第七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七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七電極,而該對第七電極與該第七橋接電極係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該對第五電極其中一者與該對第七電極其中一者連接; 至少一對第八電極;以及至少一第八橋接電極,位於該對第八電極之間,且連接該對第八電極,而該對第八電極與該第八橋接電極係沿著該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該對第四電極其中一者與該對第八電極其中一者連接;其中,該對第一電極、該第一橋接電極、該對第三電極、該第三橋接電極、該對第五電極、該第五橋接電極、該對第七電極與該第七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20%,且大於0%;其中,該第二電極、該第二橋接電極、該對第四電極、該第四橋接電極、該第六電極、該第六橋接電極、該對第八電極與該第八橋接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小於10%,且大於0%。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更包含: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分別位於與連接於該對第一電極之其中一個電極的二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連接;以及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分別位於與連接於該對第三電極之其中一個電極的二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及第二延伸電極連接。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更包含:至少二個第三延伸電極,分別位於與連接於該對第五電極之其中一個電極的二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三延伸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連接;以及至少二個第四延伸電極,分別位於與連接於該對第七電極之其中一個電極的二側,且該至少二個第四延伸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及第二延伸電極連接。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三延伸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四延伸電極其中至少一者係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更包含:至少二個第一輔助電極,分別位於且連接於該對第二電極之各該電極的一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一輔助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輔助電極連接;以及至少二個第二輔助電極,分別位於且連接於該對第四電極之各該電極的一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二輔助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及第二輔助電極連接。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每個觸控單元更包含: 至少二個第三輔助電極,分別位於且連接於該對第六電極之各該電極的一側,且該至少二個第三輔助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及第二輔助電極連接;以及至少二個第四輔助電極,分別位於且連接於該對第八電極之各該電極的一側,且該至少二個第四輔助電極不互相連接,也不與相鄰的觸控單元中的該至少二個第一及第二輔助電極連接。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對第一電極、該第一橋接電極、該對第三電極、該第三橋接電極、該對第五電極、該第五橋接電極、該對第七電極、該第七橋接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三延伸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四延伸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為11%至8%,該對第二電極、該第二橋接電極、該對第四電極、該第四橋接電極、該對第六電極、該第六橋接電極、該對第八電極、該第八橋接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輔助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二輔助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三輔助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四輔助電極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佔該每個觸控單元投影至該基板上的投影面積約為9%至6%。
  21. 如請求項19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對第一電極、該對第二電極、該第一橋接電極、該第二橋接電極、該對第三電極、 該對第四電極、該第三橋接電極、該第四橋接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二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三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四延伸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一輔助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二輔助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三輔助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四輔助電極其中至少一者具有鋸齒狀邊緣。
  22. 如請求項19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至少二個第一輔助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二輔助電極、該至少二個第三輔助電極與該至少二個第四輔助電極其中至少一者皆和該第一與該第二方向夾設有一角度,該角度大於0度且小於90度。
  23. 如請求項1至22任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交錯。
  24. 如請求項1至22任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不交錯。
  25. 如請求項1至22任一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偏光片上及/或該偏光片與該觸控感測層之間不存在任何蓋板、基板或膜片。
  26. 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包括:如請求項1所述的一種觸控面板;一對向基板,與該觸控面板中的該基板相分隔地設置,其中該對向基板的內表面與該基板的內表面之間形成一間隔;以及 一顯示介質層,設置於該間隔中,以構成一顯示面板,其中,該觸控感測層設置於該基板的外表面,而不設置於該間隔內。
  27. 如請求項26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其中,該顯示介質層之材料包含自發光材料與非自發光材料其中至少一者。
  28. 如請求項26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更包含一色彩轉換層設置於該基板或該對向基板其中一者上。
TW104204496U 2015-03-25 2015-03-25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TWM505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496U TWM505650U (zh) 2015-03-25 2015-03-25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CN201520303566.1U CN204613923U (zh) 2015-03-25 2015-05-12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496U TWM505650U (zh) 2015-03-25 2015-03-25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5650U true TWM505650U (zh) 2015-07-21

Family

ID=53966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4496U TWM505650U (zh) 2015-03-25 2015-03-25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13923U (zh)
TW (1) TWM5056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4319B (zh) * 2016-05-06 2021-11-01 瑞士商先進矽有限公司 用於偵測接近和接觸電容式觸控裝置之物體的系統、方法和電腦程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875B (zh) * 2017-09-01 2018-05-11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容式觸控板及其偵測方法
CN109426389B (zh) 2017-09-05 2021-03-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09343255A (zh) * 2018-11-09 2019-02-1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触控屏及其制造方法
TWI685775B (zh) * 2018-11-13 2020-02-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模組及觸控模組的操作方法
CN109669573B (zh) 2018-12-17 2022-04-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4319B (zh) * 2016-05-06 2021-11-01 瑞士商先進矽有限公司 用於偵測接近和接觸電容式觸控裝置之物體的系統、方法和電腦程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13923U (zh) 2015-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15384B1 (ko) 압력감지 방식 터치 패널
TWM505650U (zh)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US9519378B2 (en) Pressure detector and touch panel provided with pressure detector
KR101542043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07179851B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WO2017096916A1 (zh) 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KR20130126228A (ko) 압력 감지가 가능한 매트릭스 스위칭 타입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JP2008233976A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EP2639678A2 (en) In-cell touch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CN101566750A (zh) 带触摸屏的显示装置
CN106249953B (zh) 一种压感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8907919B2 (en) Sensing structure of touch panel
JP5004855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354326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TW201413546A (zh) 電容性觸控模組及其觸控顯示裝置
TW201712504A (zh) 觸摸顯示裝置
CN105138210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20190044625A (ko) 터치 패널용 부재
JP2008083899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KR20100019810A (ko) 터치 스크린 시스템
CN104076991B (zh) 一种触摸屏、触摸显示面板和触摸显示装置
KR101349703B1 (ko) 멀티터치와 단일힘을 감지하는 터치입력구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60082902A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60018894A (ko) 압력 감지가 가능한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KR20140016623A (ko) 터치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형성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