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13923U -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613923U
CN204613923U CN201520303566.1U CN201520303566U CN204613923U CN 204613923 U CN204613923 U CN 204613923U CN 201520303566 U CN201520303566 U CN 201520303566U CN 204613923 U CN204613923 U CN 204613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s
extension
control unit
proj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035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冠宇
简钰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613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61392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包含基板、触控感测层、至少一对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一桥接电极、至少一对第二电极、至少一第二桥接电极与偏光片。触控感测层设置于基板上,而偏光片设置于触控感测层上,且此偏光片覆盖于基板之上。触控感测层具有数个电性连接的触控单元。每个触控单元包含至少一对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一桥接电极、至少一对第二电极与至少一第二桥接电极。第一桥接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之间且连接第一电极。且第一电极与第一桥接电极沿着第一方向排列。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不具有保护盖板、基板或膜片的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演进,各种类型电子装置不断地翻新而突破旧有的框架。其中,由于触控装置可以提供使用者更多与信息产品互动的方式,许多信息产品已逐渐地用触控模块取代传统的键盘、滑鼠等输入装置。以目前的技术来说,触控面板可大致上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声波式触控面板、光学式触控面板或电磁式触控面板。其中,电容式触控面板具有准确率高、使用寿命长且可知原多点触控功能等优点,使得电容式触控面板被广泛地使用于手机、平板或电脑。
但是当电容式触控面板被用于多点触控时,由于人体手指在大部分时间均处于共地性不佳的状态,使得手指触碰于触控面板时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分别产生大小不一的寄生电容。当寄生电容值未达当初厂商开设的标准时,会影响触控面板上的电荷分布造成负向电容效应,进而产生误报点(retransmission),降低了多点触控时的准确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以解决触控显示面板或触控面板用于多点触控时,因为负向电容效应产生误报点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一种触控面板,此触控面板包含基板、触控感测层、至少一对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一桥接电极、至少一对第二电极、至少一第二桥接电极与偏光片。触控感测层设置于基板上,而偏光片设置于触控感测层上,且此偏光片覆盖于基板之上。其中,触控感测层具有数个电性连接的触控单元。每个触控单元包含至少一对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一桥接电极、至少一对第二电极与至少一第二桥接电极。第一桥接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之间且连接第一电极。且第一电极与第一桥接电极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一电极与第一桥接电极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20%且大于0%。第二桥接电极位于第二电极之间且连接第二电极。且第二电极与第二桥接电极沿着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二电极与第二桥接电极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10%且大于0%。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对第一电极与该第一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20%且大于3%,该对第二电极与该第二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10%且大于3%。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一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一电极的另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18%至15%,该对第二电极与该第二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10%至8%。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对第一电极、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具有锯齿状边缘。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一对第三电极;
至少一第三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三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三电极,而该对第三电极与该第三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一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三电极其中一者连接,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与该第三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20%,且大于0%;
至少一对第四电极;以及
至少一第四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四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四电极,而该对第四电极与该第四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四电极与该第四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10%,且大于0%。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一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三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5%至3%,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四电极与该第四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6%至3%。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对第一电极、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对第四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第四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具有锯齿状边缘。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至少包含:
至少一对第三电极;
至少一第三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三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三电极,而该对第三电极与该第三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一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三电极其中一者连接;
至少一对第四电极;
至少一第四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四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四电极,而该对第四电极与该第四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
至少一对第五电极;
至少一第五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五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五电极,而该对第五电极与该第五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
至少一对第六电极;
至少一第六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六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六电极,而该对第六电极与该第六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二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六电极其中一者连接;
至少一对第七电极;
至少一第七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七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七电极,而该对第七电极与该第七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五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七电极其中一者连接;
至少一对第八电极;以及
至少一第八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八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八电极,而该对第八电极与该第八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四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八电极其中一者连接;
其中,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对第五电极、该第五桥接电极、该对第七电极与该第七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20%,且大于0%;
其中,该第二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四电极、该第四桥接电极、该第六电极、该第六桥接电极、该对第八电极与该第八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10%,且大于0%。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一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三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五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七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分别位于且连接于该对第二电极的各该电极的一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分别位于且连接于该对第四电极的各该电极的一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辅助电极间隔设置。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分别位于且连接于该对第六电极的各该电极的一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分别位于且连接于该对第八电极的各该电极的一侧,且该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辅助电极间隔设置。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对第五电极、该第五桥接电极、该对第七电极、该第七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11%至8%,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四电极、该第四桥接电极、该对第六电极、该第六桥接电极、该对第八电极、该第八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9%至6%。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对第一电极、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对第四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第四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其中至少一者具有锯齿状边缘。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其中至少一者皆和该第一与该第二方向夹设有一角度,该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交错。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平行或异面。
上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偏光片位于最外层及/或该偏光片与该触控感测层直接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此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如上述的一种触控面板、对向基板与显示介质层。对向基板与触控面板中的基板相分隔地设置。其中,对向基板的内表面与基板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隔。显示介质层设置于所述的间隔中,以构成显示面板。其中,触控感测层设置于与间隔相对的基板的外表面。
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该显示介质层的材料包含自发光材料与非自发光材料其中至少一者。
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中,更包含一色彩转换层设置于该基板或该对向基板其中一者上。
综上所述,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揭露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层中包含了至少一个触控单元,前述触控单元包含至少一对第一电极与至少一对第二电极,每一对第一电极间藉由第一桥接电极彼此连接,而每一对第二电极间藉由第二桥接电极彼此连接。在所述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与第一桥接电极投影至基板的投影面积被控制在一预设范围,且第二电极与第二桥接电极投影至基板的投影面积也被控制在一预设范围。藉此,在触控感测层中形成了特殊的电极结构,以让所产生的寄生电容值符合标准。进而解决了在进行多点触控时,由于负向电容效应所产生的误报点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验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与触控单元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如图3A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细部结构示意图。
图3C为如图3A的触控单元的第二细部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如图4A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细部结构示意图。
图4C为如图4A的触控单元的第二细部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更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如图5A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细部结构示意图。
图5C为如图5A的触控单元的第二细部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验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验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验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基板
2 触控感测层
20 触控单元
201a、202a、201b、202b、201f、202f、201h、202h、201j、202j、201k、202k 第一电极
203a、203b、203f、203h、203j、203k 第一桥接电极
204a、205a、204b、205b、204f、205f、204h、205h、204j、205j、206k、206k 第二电极
206a、206b、206f、206h、206j、206k 第二桥接电极
207a、208a、207b、208b、207f、208f 第一延伸电极
209a、210a、207c、208c、207g、208g 第二延伸电极
211a、212a、213a、214a 间隔层
201c、202c、201g、202g、201i、202i 第三电极
203c、203g、203i 第三桥接电极
204c、205c、204g、205g、204i、205i 第四电极
206c、206g、206i 第四桥接电极
201d、202d 第五电极
203d 第五桥接电极
204d、205d 第六电极
206d 第六桥接电极
201e、202e 第七电极
203e 第七桥接电极
203e、204e 第八电极
205e 第八桥接电极
207d、208d 第三延伸电极
207e、208e 第四延伸电极
209b、210b 第一辅助电极
209c、210c 第二辅助电极
209d、210d 第三辅助电极
209e、210e 第四辅助电极
3 偏光片
4 对向基板
5 显示介质层
6 盖板或基板或膜片
A1、A2、A3、A4、A5、A6 区域
D1、D3、D5、D15 最大距离
D2、D4、D6、D14 最小距离
D7、D11、D11’ 第一距离
D8 第二距离
D9 第三距离
D10 第四距离
D12 宽度
D13 距离
D16 最大间距
D17 最小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附图式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所显示的元件并非以实际实施时的数目、形状、尺寸比例等加以绘制,其实际实施时的规格尺寸实为一种选择性的设计,且其元件布局形态可能更为复杂,先予叙明。
请参照图1A以进行说明,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触控面板包含基板1、触控感测层2与偏光片3。基板1用于乘载并支撑触控感测层2与偏光片3。基板1可为透明或半透明基板,例如为塑胶基板或玻璃基板。触控感测层2设置于基板1之上。触控感测层2用于感测触控面板于何处遭到物件,例如:手指、笔或其它合适的元件触碰,并产生一对应的感测结果。触控感测层2例如根据电容变化产生的电压变化或电流变化而产生所述的感测结果。而偏光片3设置于触控感测层2之上,且偏光片3覆盖于基板1之上。亦即,触控感测层2设置于(或称为夹设于)偏光片3与基板1之间。偏光片3可让已经经过基板1与触控感测层2的光线部份通过。其中,偏光片上方不具有粘着层、盖板、基板、膜片或者类似的膜层。
请参照图1B,图1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相较于图1A所示的触控面板,图1B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更包含了对向基板4与显示介质层5。对向基板4的内表面与基板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一间隔。显示介质层5设置于所述的间隔中,以构成一显示面板。其中,触控感测层2设置于基板1的外表面,而不设置于间隔内。亦即,显示介质层5设置于(或称为夹设于)基板1与对向基板4之间。而于实务上,显示介质层5的材料包含自发光材料或非自发光材料。自发光材料包含有机发光材料、无机发光材料、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非自发光材料可例如为液晶(Liquidcrystal)、电湿润(electrowetting)或电泳(electrophoresis)、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而在基板1或对向基板4其中一者上可更设置有色彩转换层(未绘示),所述的色彩转换层可包含量子点层、色阻层、或其它合适的材料或上述的组合。以上均为举例示范,并不以此为限。
请一并参照图1B、1C,图1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验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相较于图1B所对应实施例,图1C所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更包含保护盖板(或称为盖板、基板或膜片)6,盖板6设置于偏光片3之上。更精确地来说,偏光片3设置于(或称为夹设于)盖板6与触控感测层2之间。盖板6可用多层材料堆叠而成。于实务上,盖板6经由粘着层(未绘示),例如:光学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或水胶(hydrogel)层粘着于触控感测层2上,以保护触控显示面板。
就目前技术而言,触控面板的偏光片上具有粘着层、盖板或者类似的膜层能让使用者的手指与触控感测层2间隔一较大的距离。所述的距离例如为700微米(micrometer,μm)至1,300微米。这样的距离能让使用者的手指在触碰到触控面板时,在使用者的手指与触控单元之间产生一具有适当电容值的寄生电容,而使这样的触控面板利于进行多点触控。亦即,在同样采用触控感测层2时,图1C所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较图1B所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具有更佳的多点触控效能。
惟如前述地,图1C所揭露的触控面板的偏光片上需要设置粘着层、盖板或者类似的膜层,而连带需要耗费对应的成本,也增加了触控面板的厚度。但反过来说,当触控面板的偏光片上不具有粘着层、盖板或者类似的膜层(即图1B的结构)时,使用者的手指离触控感测层2的距离会较前述至少小了近乎一个级别(scale),进而在使用者的手指碰到触控面板时产生一具有较大电容值的寄生电容。具有较大电容值的寄生电容会使手指更容易带走电荷,致使产生严重而不可忽视的负向电容效应。由于负向电容的效应,触控面板以及相应的侦测模块无法在进行多点触控时得到正确的侦测结果,而造成误报点。由此可知,图1C的触控面板(具有粘着层、盖板或者类似膜层设置于偏光片上)的触控感测层2相关触控电极设计无法或不适合被运用于图1B的触控面板(不具有粘着层、盖板或者类似膜层设置于偏光片上)的触控感测层2相关触控电极设计。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揭露了一种触控面板。此触控面板除了采用如图1B所示的无盖板/基板/膜片(即无盖板或基板或膜片)的结构外,同时还能在使用者进行多点触控时产生符合标准的寄生电容。藉此,降低负向电容的效应,而避免了误报点的问题。换句话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其所揭露的一种触控面板可以在采用较简单的结构之外同时兼顾多点触控的效能。此外,依照上述,图1B所示的触控面板中偏光片3与触控感测层2之间也不存在任何盖板、基板或膜片。
请接着参照图2,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与触控单元的相对关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层2更包含有数个彼此电性连接的触控单元20。这些触控单元20可如图2所示般地以棋盘格的方式纵横排列,或是以其他方式交错排列,才能构成一个触控面板或一个触控显示面板。由于这些触控单元20的排列方式为所属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经详阅本说明书后续描述后可自由设计,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请参照图3A以对触控单元20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3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包含了第一电极201a、202a、第一桥接电极203a、第二电极204a、205a以及第二桥接电极206a。
第一桥接电极203a位于第一电极201a、202a之间,且第一桥接电极203a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1a,而其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2a。且综观来说,第一电极201a、202a与第一桥接电极203a实质上沿着图3A中的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一电极201a、202a与第一桥接电极203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20%且大于0%,即第一电极201a、202a与第一桥接电极203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20%~0%。
第二桥接电极206a位于第二电极204a、205a之间,且第二桥接电极206a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4a,而其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极205a。第二电极204a、205a与第二桥接电极206a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可交错于第一方向,例如图示的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或者可以实际所需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夹有一任意角度或者第一方向不交错于第二方向。其中,第二电极204a、205a与第二桥接电极206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10%且大于0%,即第二电极204a、205a与第二桥接电极206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10%~0%。
第一电极201a、202a或第二电极204a、205a可为透明导电材料所构成,例如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而第一桥接电极203a或第二桥接电极206a除了可为透明导电材料之外,更可以是以其它导电材料制成的电极。在此仅为举例说明,均不以此为限。
于图3A中,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更包含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以及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第一延伸电极207a位于与连接第一电极201a的一侧,第一延伸电极208a位于与连接第一电极201a的另一侧。且如图示,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连接。换言之,第一延伸电极207a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1a的一侧,第一延伸电极208a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1a的另一侧,而第一延伸电极207a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一延伸电极208a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第二延伸电极209a位于与连接第一电极202a的一侧,第二延伸电极210a位于与连接第一电极202a的另一侧。且如图示,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连接。换言之,第二延伸电极209a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2a的一侧,第二延伸电极210a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2a的另一侧,而第二延伸电极209a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二延伸电极210a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
间隔层211a位于第一延伸电极207a及部份第一电极201a与第二电极204a之间。间隔层212a位于第一延伸电极208a及部份第一电极201a与第二电极205a之间。间隔层213a位于第二延伸电极209a及部份第一电极202a与第二电极204a之间。间隔层214a位于第二延伸电极210a及部份第一电极202a与第二电极205a之间。各间隔层211a、212a、213a、214a分别用以隔开第一电极201a、202a与第二电极204a、205a,以避免第一电极201a、202a直接接触而连接第二电极204a、205a。
更详细地来说,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与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实质上沿着图3A中的第二方向延伸。而第一电极201a、202a、第一桥接电极203a、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与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18%至15%,即第一电极201a、202a、第一桥接电极203a、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与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18%~15%。第二电极204a、205a与第二桥接电极206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10%至8%,即第二电极204a、205a与第二桥接电极206a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10%~8%。
于图3A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1a、202a、第二电极204a、205a、第一桥接电极203a、第二桥接电极206a、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与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皆实质上为锯齿状边缘。然而,于实务上,第一电极201a、202a、第二电极204a、205a、第一桥接电极203a、第二桥接电极206a、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与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其中至少一者实质上为锯齿状边缘亦可。此外,所述各电极的边缘也可以是直线或任意曲线,此为所属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经详阅本说明书后可自由设计,在此并不加以限制。
请同时参照图3A、3B以对图3A所示的触控单元20的结构进行细部界定,图3B为如图3A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细部结构示意图。更具体地来说,图3B用以放大显示图3A中的区域A1。如图3A、3B所示,第一电极201a、202a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的两侧边缘约为锯齿状。且所述的两侧之间具有一最大距离D1与最小距离D2。最大距离D1例如可以约介于800微米至1,000微米之间,最大距离D1例如约为900微米。而最小距离D2例如可以约介于740微米至840微米之间,最小距离D2例如约为790微米。
请接着参照图3A、3C以对图3A所示的触控单元20的结构进行细部界定,图3C为如图3A的触控单元的第二细部结构示意图。更具体地来说,图3C用以放大显示图3A中的区域A2。如图3A、3C所示,第二电极204a、205a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的两侧边缘约为锯齿状。且所述的两侧之间具有一最大距离D3与一最小距离D4。最大距离D3例如可以约介于510微米至610微米之间,最大距离D3例如为560微米。而最小距离D4例如可以介于约400微米至500微米之间,最小距离D4例如约为450微米。
上述对于第一电极201a、202a与第二电极204a、205a的描述仅用以示意其可能的实施态样,其实际尺寸并不限于所述数据。
以上以图3A为参照来叙述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结构,以下接着介绍触控面板的作动。
实际上,第一电极201a、202a与第二电极204a、205a之间会形成有第一耦合电容Cmutual,第一耦合电容Cmutual的电容值根据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而介于一预设范围当中。当使用者的手指直接经由(直接接触)偏光片3触碰至触控面板时,使用者的手指与触控面板间会产生寄生电容CF。寄生电容CF根据触控感测层2的结构不同而串联或并联于原本的第一耦合电容Cmutual,进而产生第二耦合电容Cmutual_touch。藉由侦测所述的电容值变化,触控面板或触控面板及其搭配的积体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或驱动电路(driver circuit)可以判断出使用者的手指触碰于触控面板的何处,并据以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来进行单点或多点触控。
事实上,各电极的边缘可如前述地为各种曲线形状。而在图3A所对应的实施例中,各电极的锯齿状边缘可增加各电极的周长,进而增加第一电极201a、202a与第二电极204a、205a的耦合面积,以产生具有较大电容值的第一耦合电容Cmutual。此外,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实可分别看作是第一电极201a、202a的延伸部分。因此第一延伸电极207a、208a、第二延伸电极209a、210a分别与第二电极204a、205a并列设置的结构也可提升第二电极204a、205a分别与第一电极201a、202a的耦合面积,进而提升第一耦合电容Cmutual的电容值。
在图3A所对应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错。而于实务上,第一方向也可与第二方向不交错。
以下先继续介绍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态样,后续将对各种结构与其对应产生的耦合电容进行比较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所揭露的触控面板除了如图3A所示外,尚具有其他的实施态样。请参照图4A以进行另一种实施态样的说明,图4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4A所对应实施例的触控单元20更包含了第一电极201b、202b、第二电极204b、205b、第三电极201c、202c、第四电极204c、205c、第五电极201d、202d、第六电极204d、205d、第七电极201e、202e、第八电极204e、205e、第一桥接电极203b、第二桥接电极206b、第三桥接电极203c、第四桥接电极206c、第五桥接电极203d、第六桥接电极206d、第七桥接电极203e、第八桥接电极206e。
第一桥接电极203b位于第一电极201b、202b之间,且第一桥接电极203b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1b,第一桥接电极203b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2b。综观来说,第一电极201b、202b与第一桥接电极203b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排列。
第二桥接电极206b位于第二电极204b、205b之间,且第二桥接电极206b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极204b,第二桥接电极206b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极205b。综观来说,第二电极204b、205b与第四桥接电极206b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排列。
第三桥接电极203c位于第三电极201c、202c之间,且第三桥接电极203c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极201c,第三桥接电极203c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极202c。综观来说,第三电极201c、202c与第三桥接电极203c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三电极202c与第一电极202b连接。
第四桥接电极206c位于第四电极204c、205c之间,且第四桥接电极206c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极204c,第四桥接电极206c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极205c。综观来说,第四电极204c、205c与第四桥接电极206c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排列。
第五桥接电极203d位于第五电极201d、202d之间,且第五桥接电极203d的一端连接第五电极201d,第五桥接电极203d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电极202d。综观来说,第五电极201d、202d与第五桥接电极203d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排列。
第六桥接电极206d位于第六电极204d、205d之间,且第六桥接电极206d的一端连接第六电极204d,第六桥接电极206d的另一端连接第六电极205d。综观来说,第六电极204d、205d与第六桥接电极206d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六电极204d与第二电极205b连接。
第七桥接电极203e位于第七电极201e、202e之间,且第七桥接电极203e的一端连接第七电极201e,第七桥接电极203e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电极202e。综观来说,第七电极201e、202e与第七桥接电极203e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七电极202e与第五电极202d连接。
第八桥接电极206e位于第八电极204e、205e之间,且第八桥接电极206e的一端连接第八电极204e,第八桥接电极206e的另一端连接第八电极205e。综观来说,第八电极204e、205e与第八桥接电极206e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八电极204e与第四电极205c连接。
更进一步地来说,第一电极201b、202b、第一桥接电极203b、第三电极201c、202c、第三桥接电极203c、第五电极201d、202d、第五桥接电极203d、第七电极201e、202e与第七桥接电极203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20%,且大于0%,即第一电极201b、202b、第一桥接电极203b、第三电极201c、202c、第三桥接电极203c、第五电极201d、202d、第五桥接电极203d、第七电极201e、202e与第七桥接电极203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20%~0%。另一方面,第二电极204b、205b、第二桥接电极206b、第四电极204c、205c、第四桥接电极206c、第六电极204d、205d、第六桥接电极206d、第八电极204e、205e与第八桥接电极206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10%,且大于0%,即第二电极204b、205b、第二桥接电极206b、第四电极204c、205c、第四桥接电极206c、第六电极204d、205d、第六桥接电极206d、第八电极204e、205e与第八桥接电极206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10%~0%。
于图4A中,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更可包含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第三延伸电极207d、208d与第四延伸电极207e、208e。第一延伸电极207b位于与连接于第一电极201b的一侧,而第一延伸电极208b位于与连接于第一电极201b的另一侧。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连接。换言之,第一延伸电极207b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1b的一侧,第一延伸电极208b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1b的另一侧,而第一延伸电极207b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一延伸电极208b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
第二延伸电极207c位于与连接于第三电极201c的一侧,而第二延伸电极207c位于与连接于第三电极201c的另一侧。且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及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连接。换言之,第二延伸电极207c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极201c的一侧,第二延伸电极208c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极201c的另一侧,而第二延伸电极207c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二延伸电极208c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及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连接。
第三延伸电极207d位于与连接于第五电极201d的一侧,而第三延伸电极208d位于与连接于第五电极201d的另一侧。第三延伸电极207d、208d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及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连接。换言之,第三延伸电极207d的一端连接第五电极201d的一侧,第三延伸电极208d的一端连接第五电极201d的另一侧,而第三延伸电极207d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三延伸电极208d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及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连接。
第四延伸电极207e位于与连接于第七电极201e的一侧,而第四延伸电极207e位于与连接于第七电极201e的另一侧。且第四延伸电极207e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及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连接。换言之,第四延伸电极207e的一端连接第七电极201e的一侧,第四延伸电极208e的一端连接第七电极201e的另一侧,而第四延伸电极207e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四延伸电极208e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及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连接。
于图4A中,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更可包含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第三辅助电极209d、210d与第四辅助电极209e、210e。第一辅助电极209b位于且连接于第二电极204b的一侧,且第一辅助电极210b位于且连接于第二电极205b的一侧。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连接。换言之,第一辅助电极209b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极204b的一侧,第一辅助电极210b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极205b的一侧,而第一辅助电极209b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一辅助电极210b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连接。
第二辅助电极209c位于且连接于第四电极204c的一侧,且第二辅助电极210c位于且连接于第四电极205c的一侧。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及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连接。换言之,第二辅助电极209c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极204c的一侧,第二辅助电极210c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极205c的一侧,而第二辅助电极209c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二辅助电极210c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及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连接。
第三辅助电极209d位于且连接于第六电极204d的一侧,且第三辅助电极210d位于且连接于第六电极205d的一侧。第三辅助电极209d、210d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及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连接。换言之,第三辅助电极209d的一端连接第六电极204d的一侧,第三辅助电极210d的一端连接第六电极205d的一侧,而第三辅助电极209d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三辅助电极210d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及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连接。
第四辅助电极209e位于且连接于第八电极204e的一侧,且第四辅助电极210e位于且连接于第八电极205e的一侧。第四辅助电极209e、210e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及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连接。换言之,第四辅助电极209e的一端连接第八电极204e的一侧,第四辅助电极210e的一端连接第八电极205e的一侧,而第四辅助电极209e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四辅助电极210e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及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连接。
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第三辅助电极209d、210d与第四辅助电极209e、210e其中至少一者皆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夹设有一角度。所述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上述各电极的形状其中至少一者可如图示约为锯齿状,或者也可以实际所需而如前述地为直线或适任意曲线,在此并不加以限制。对各电极与基板的相对关系更详细地来说的话,第一电极201b、202b、第一桥接电极203b、第三电极201c、202c、第三桥接电极203c、第五电极201d、202d、第五桥接电极203d、第七电极201e、202e、第七桥接电极203e、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第三延伸电极207d、208d与第四延伸电极207e、208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每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11%至8%,即第一电极201b、202b、第一桥接电极203b、第三电极201c、202c、第三桥接电极203c、第五电极201d、202d、第五桥接电极203d、第七电极201e、202e、第七桥接电极203e、第一延伸电极207b、208b、第二延伸电极207c、208c、第三延伸电极207d、208d与第四延伸电极207e、208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11%至8%。而另一方面,第二电极204b、205b、第二桥接电极206b、第四电极204c、205c、第四桥接电极206c、第六电极204d、205d、第六桥接电极206d、第八电极204e、205e、第八桥接电极206e、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第三辅助电极209d、210d与第四辅助电极209e、210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9%至6%,即第二电极204b、205b、第二桥接电极206b、第四电极204c、205c、第四桥接电极206c、第六电极204d、205d、第六桥接电极206d、第八电极204e、205e、第八桥接电极206e、第一辅助电极209b、210b、第二辅助电极209c、210c、第三辅助电极209d、210d与第四辅助电极209e、210e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9%至6%。
请同时参照图4A、4B以对图4A所示的触控单元结构进行细部界定,图4B为如图4A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细部结构示意图。更具体地来说,图4B用以放大显示图4A中的区域A3。如图4A、4B所示,第三电极201c、202c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的两侧边缘约为锯齿状。且所述的两侧之间具有一最大距离D5与最小距离D6。最大距离D5例如可以实质上介于140微米至210c微米之间,最大距离D5例如约为190微米。而最小距离D6例如可以实质上介于40微米至140微米之间,最小距离D6例如约为90微米。
请接着参照图4A、4C以对图4A所示的触控单元结构进行细部界定,图4C为如图4A的触控单元的第二细部结构示意图。更具体地来说,图4C用以放大显示图4A中的区域A4。如图4A、4C所示,第六电极205d沿着第二方向的两侧边缘约为锯齿状。如图示,第六电极205d的两侧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7、第二距离D8、第三距离D9与第四距离D10。第一距离D7例如可以实质上介于140微米至210微米之间,第一距离D7例如约为190微米。而第二距离D8例如可以实质上介于40微米至140微米之间,第二距离D8例如约为90微米。第三距离D9例如可以实质上介于210微米至340微米之间,第三距离D9例如约为290微米。而第四距离D10例如可以介于140微米至210微米之间,第四距离D10例如约为190微米。
接着请参照图5A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所揭露的触控面板的更一种态样,图5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更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A所示,触控单元20包含第一电极201f、202f、第二电极204f、205f、第三电极201g、202g、第四电极204g、205g、第一桥接电极203f、第二桥接电极206f、第三桥接电极203g与第四桥接电极206g。
第一桥接电极203f位于第一电极201f、202f之间,且第一桥接电极203f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1f,而第一桥接电极203f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2f。而第三电极201f、202f与第三桥接电极203f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排列。
第二桥接电极206f位于第二电极204f、205f之间,且第二桥接电极206f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极204f,且第二桥接电极206f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极205f。而第二电极204f、205f与第二桥接电极206f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排列。
第三桥接电极203g位于第三电极201g、202g之间,且第三桥接电极203g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极201g,而第三桥接电极203g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极202g。而第三电极201g、202g与第三桥接电极203g实质上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三电极202g与第一电极202f连接,且第一电极201f、202f、第一桥接电极203f、第三电极201g、202g与第三桥接电极203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20%,且大于0%,即第一电极201f、202f、第一桥接电极203f、第三电极201g、202g与第三桥接电极203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20%~0%。
第四桥接电极206g位于第四电极204g、205g之间,且第四桥接电极206g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极204g,且第四桥接电极206g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极205g。而第四电极204g、205g与第四桥接电极206g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二电极204f、205f、第二桥接电极206f、第四电极204g、205g与第四桥接电极206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10%,且大于0%,即第二电极204f、205f、第二桥接电极206f、第四电极204g、205g与第四桥接电极206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10%~0%。
于图5A中,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触控单元20更包含第一延伸电极207f、208f与第二延伸电极207g、208g。第一延伸电极207f位于与连接于第一电极201f的一侧,而第一延伸电极208f位于与连接于第一电极201f的另一侧。第一延伸电极207f、208f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f、208f连接。换言之,第一延伸电极207f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1f的一侧,第一延伸电极208f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极201f的另一侧,而第一延伸电极207f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一延伸电极208f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f、208f。第一延伸电极207f、208f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延伸。
第二延伸电极207g位于与连接于第三电极201g的一侧,且第二延伸电极208g位于与连接于第三电极201g的另一侧。第一延伸电极207g、208g不互相连接,也不与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f、208f及第二延伸电极207g、208g连接。换言之,第二延伸电极207g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极201g的一侧,第二延伸电极208g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极201g的另一侧,而第二延伸电极207g的另一端除了不连接第二延伸电极208g的另一端之外,也不连接相邻的触控单元20中的第一延伸电极207f、208f及第二延伸电极207g、208g连接。第二延伸电极207g、208g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延伸。
更详细来说,于图5A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1f、202f、第一桥接电极203f、第三电极201g、202g、第三桥接电极203g、第一延伸电极207f、208f与第一延伸电极207g、208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5%至3%,即第一电极201f、202f、第一桥接电极203f、第三电极201g、202g、第三桥接电极203g、第一延伸电极207f、208f与第一延伸电极207g、208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5%~3%。第二电极204f、205f、第二桥接电极206f、第四电极204g、205g与第四桥接电极206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占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6%至3%,即第二电极204f、205f、第二桥接电极206f、第四电极204g、205g与第四桥接电极206g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约为所述触控单元(单一个触控单元)20投影至基板1上的投影面积的6%~3%。
请同时参照图5A、5B以对图5A中所示的触控单元结构进行细部界定,图5B为如图5A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细部结构示意图。更具体地来说,图5B用以放大显示图5A中的区域A5。如图5A、5B所示,第一电极201f、202f沿着第一方向的两侧边缘约为锯齿状。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1f、202f的两侧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11与第二距离D11’。第一距离D11例如实质上介于84微米至184微米之间,第一距离D11例如约为134微米。第二距离D11’例如实质上等同于第一距离D11。第二桥接电极206f的宽度D12例如实质上介于38微米至48微米之间,第二桥接电极206f的宽度D12可以约为43微米。
请接着参照图5A、5C以对图5A所示的触控单元结构进行细部界定,图5C为如图5A的触控单元的第二细部结构示意图。更具体地来说,图5C用以放大显示图5A中的区域A6。如图5A、5C所示,第二电极205f实质上沿着第二方向的两侧边缘约为锯齿状。如图示,第二电极205f的两侧间隔有距离D13。距离D13例如可以实质上介于57微米至67微米之间,距离D13例如约为62微米。而第一延伸电极2的两侧具有最大距离D14与最小距离D15。最大距离D14例如可以实质上介于84微米至184微米之间,最大距离D14例如约为134微米。最小距离D15例如可以实质上介于57微米至67微米之间,最小距离D15例如约为62微米。而在此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05f与第一延伸电极208f之间具有一最大间距D16与一最小间距D17。最大间距D16例如实质上介于84微米至184微米之间,最大间距D16例如约为134微米。最小间距D17例如实质上介于57微米至67微米之间,最小间距D17例如约为62微米。
上述对于各电极的尺寸以及相对关系描述仅为举例示范,所述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经详阅本说明书后,当可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精神而自由设计各电极的相对位置与形状。
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所揭露的触控面板实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态样,所述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经详阅上述实施例当可理解本发明的精神所在。为求叙述简明,于此则不再赘述其余的实施态样。以下将就前述三种实施态样的功效与实验例进行比较。
请参照图6A、6B、6C以及表1,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验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验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C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验例的触控面板中单一个触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表1为图6A、6B、6C所对应实施例的各项特征的量测数据。具体来说,表1的数据为在偏光片上没有保护盖板/基板/膜片(即盖板或基板或膜片)时,以包含有图6A、6B、6C所示触控单元的触控面板进行多点触控相关测项测试而得。且表1的数据于偏光片厚度例如约为180微米及按压测试元件的直径ψ为7毫米(millimetre,mm)的情况量测而得,其中按压测试元件用以对触控面板进行单点、多点或线条的测试。
如图6A所示,其所揭露的单一个触控单元90包含有第一电极901h、902h、第二电极904h、905h、第三电极901i、902i、第四电极904i、905i、第一桥接电极903h、第二桥接电极906h、第三桥接电极903i与第四桥接电极906i,其中,第一桥接电极903h位于第一电极901h与第一电极902h之间,且连接第一电极901h与第一电极902h。第二桥接电极906h位于第二电极904h与第二电极905h之间,且连接第二电极904h与第二电极905h。第三桥接电极903i位于第三电极901i与第三电极902i之间,且连接第三电极901i与第三电极902i。第四桥接电极906i位于第四电极904i与第四电极905i之间,且连接第四电极904i与第四电极905i。第二电极904h与第三电极902i直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电极。从图式以及上述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当可类推图6A中以及后续有关图6B、6C中各电极的连接关系,于此则不再赘述。
而如图6B所示,其所揭露单一个触控单元90包含有第一电极901j、902j、第二电极904j、905j、第一桥接电极903j与第二桥接电极906j。其中第一桥接电极903j位于第一电极901j与第一电极902j之间,且连接第一电极901j与第一电极902j。第二桥接电极906j位于第二电极904j与第二电极905j之间,且连接第二电极904j与第二电极905j。再如图6C所示,其所揭露单一个触控单元90包含有第一电极901k、902k、第二电极904k、905k、第一桥接电极903k与第二桥接电极906k。其中,第一桥接电极903k位于第一电极901k与第一电极902k之间,且连接第一电极901k与第一电极902k。第二桥接电极906k位于第二电极904k与第二电极905k之间,且连接第二电极904k与第二电极905k。
表1
由表1可知图6A、6B、6C所对应实验例的各项结构特征或电性特征。其中,寄生电容值与第一耦合电容值的比值为(寄生电容值除以第一耦合电容值)乘以100%,即(寄生电容值/第一耦合电容值)*100%,且负向电容值与寄生电容值的比值为(负向电容值除以寄生电容值)乘以100%,即(负向电容值/寄生电容值)*100%。在图6A、6B、6C所对应实验例中,第一电极占单一个触控单元面积的比例都约接近于20%,而第二电极占单一个触控单元面积的比例则约从27%至15%不等。此外于各实验例中,第一耦合电容值则约从0.64皮法(picofarad,pF)至0.824皮法不等。各实验例的寄生电容与第一耦合电容值的比值分别约为22.03%、9.35%或13.46%,而各实验例的负向电容值与寄生电容值的比值则分别约为67.58%、108.33%或89.80%。
以下请同时参照图3A、4A、5A及表2以进行比较说明。表2为图3A、4A、5A所对应实施例的各项特征的对应量测数据。且表2的各项数据在相同于表1的量测条件下量测而得。
表2
而由表2可知图3A、4A、5A所对应实施例的各项结构特征或电性特征。其中,第一电极占单一个触控单元面积的比例分别约为17.87%、9.22%甚至可到4.02%。而第二电极占单一个触控单元面积的比例则约从4%至10%不等。此外第一耦合电容值则约从0.5皮法至1.044皮法不等。各实施例的寄生电容与第一耦合电容值的比值分别约为16.57%、17.26%或36.00%,而各实施例的负向电容值与寄生电容值的比值则分别约为9.83%、6.73%或5.06%。
由上述比较可知,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所揭露的触控面板有效地降低了负向电容相对于寄生电容的大小。且由负向电容值与寄生电容值的比值,所属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更可理解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所揭露的触控面板有效地解决了误报点的问题。
虽然在理论上,负向电容的电容值越小越好,但若为此没有限制地缩小电极面积,则有可能使寄生电容的电容值过小,反而放大了负向电容值与寄生电容值的比值。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有可能将手指的触控信号误判为无用信息之外,更有可能使触控面板无法运作。因此,在同时考量负向电容与手指的寄生电容的权衡(trade-off)之下,本实用新型实务上在规划设计电极面积时,可采用各电极可产生适当的寄生电容、耦合电容与负向电容的面积为宜。因此前述部分实施例中还可订定约3%的面积比例下限,例如:该对第一电极与该第一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20%且大于3%,该对第二电极与该第二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10%且大于3%等等,并且也可以用来防止负向电容与寄生电容的权衡失衡。
综合以上所述,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揭露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层中包含了至少一对第一电极与至少一对第二电极。每一对第一电极间藉由第一桥接电极彼此连接,而每一对第二电极间藉由第二桥接电极彼此连接。在所述的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更使第一电极与第一桥接电极投影至基板的投影面积占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20%且大于0%,并使第二电极与第二桥接电极投影至基板的投影面积占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约小于10%且大于0%。藉此,让触控感测层中的触控单元形成了特殊的电极结构,以让耦合电容值与手指产生的寄生电容值符合标准。进而解决了在进行多点触控时,由于负向电容效应所产生的误报点的问题。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8)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
一触控感测层,设置于该基板上,其中,该触控感测层具有数个电性连接的触控单元,其中,该每个触控单元包含:
至少一对第一电极;
至少一第一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一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一电极,且该对第一电极与该第一桥接电极沿着一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一电极与该第一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20%且大于0%;
至少一对第二电极;以及
至少一第二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二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二电极,且该对第二电极与该第二桥接电极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二电极与该第二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10%且大于0%;以及
一偏光片,设置于该触控感测层上,且覆盖于该基板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一电极与该第一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20%且大于3%,该对第二电极与该第二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10%且大于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一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一电极的另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18%至15%,该对第二电极与该第二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10%至8%。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一电极、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具有锯齿状边缘。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一对第三电极;
至少一第三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三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三电极,而该对第三电极与该第三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一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三电极其中一者连接,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与该第三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20%,且大于0%;
至少一对第四电极;以及
至少一第四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四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四电极,而该对第四电极与该第四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四电极与该第四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10%,且大于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一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三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5%至3%,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四电极与该第四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6%至3%。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一电极、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对第四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第四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具有锯齿状边缘。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至少包含:
至少一对第三电极;
至少一第三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三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三电极,而该对第三电极与该第三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一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三电极其中一者连接;
至少一对第四电极;
至少一第四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四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四电极,而该对第四电极与该第四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
至少一对第五电极;
至少一第五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五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五电极,而该对第五电极与该第五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
至少一对第六电极;
至少一第六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六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六电极,而该对第六电极与该第六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二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六电极其中一者连接;
至少一对第七电极;
至少一第七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七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七电极,而 该对第七电极与该第七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五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七电极其中一者连接;
至少一对第八电极;以及
至少一第八桥接电极,位于该对第八电极之间,且连接该对第八电极,而该对第八电极与该第八桥接电极沿着该第二方向排列,其中,该对第四电极其中一者与该对第八电极其中一者连接;
其中,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对第五电极、该第五桥接电极、该对第七电极与该第七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20%,且大于0%;
其中,该第二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四电极、该第四桥接电极、该第六电极、该第六桥接电极、该对第八电极与该第八桥接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小于10%,且大于0%。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一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三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五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分别位于与连接于该对第七电极的其中一个电极的二侧,且该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延伸电极间隔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其中至少一者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分别位于且连接于该对第二电极的各该电极的一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分别位于且连接于该对第四电极的各该电极的一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辅助电极间隔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每个触控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分别位于且连接于该对第六电极的各该电极的一侧,且该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分别位于且连接于该对第八电极的各该电极的一侧,且该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间隔设置,也与相邻的触控单元中的该至少二个第一及第二辅助电极间隔设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一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对第五电极、该第五桥接电极、该对第七电极、该第七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11%至8%,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四电极、该第四桥接电极、该对第六电极、该第六桥接电极、该对第八电极、该第八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占该每个触控单元投影至该基板上的投影面积的比例为9%至6%。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一电极、该对第二电极、该第一桥接电极、该第二桥接电极、该对第三电极、该对第四电极、该第三桥接电极、该第四桥接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四延伸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其中至少一者具有锯齿状边缘。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个第一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二辅助电极、该至少二个第三辅助电极与该至少二个第四辅助电极其中至少一者皆和该第一与该第二方向夹设有一角度,该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23.如权利要求1至2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交错。
24.如权利要求1至2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平行或异面。
25.如权利要求1至2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偏光片位于最外层及/或该偏光片与该触控感测层直接接触。
26.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控面板;
一对向基板,与该触控面板中的该基板相分隔地设置,其中该对向基板的内表面与该基板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一间隔;以及
一显示介质层,设置于该间隔中,以构成一显示面板,其中,该触控感测层设置于与该间隔相对的该基板的外表面。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显示介质层的材料包含自发光材料与非自发光材料其中至少一者。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色彩转换层设置于该基板或该对向基板其中一者上。
CN201520303566.1U 2015-03-25 2015-05-12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1392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496U TWM505650U (zh) 2015-03-25 2015-03-25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觸控面板
TW104204496 2015-03-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13923U true CN204613923U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66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03566.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613923U (zh) 2015-03-25 2015-05-12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13923U (zh)
TW (1) TWM505650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875B (zh) * 2017-09-01 2018-05-11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容式觸控板及其偵測方法
CN109343255A (zh) * 2018-11-09 2019-02-1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触控屏及其制造方法
WO2019047580A1 (zh) * 2017-09-05 2019-03-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0109579A (zh) * 2018-11-13 2019-08-0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及触控模块的操作方法
US10928952B2 (en) 2018-12-17 2021-02-23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42190B1 (en) * 2016-05-06 2019-11-06 Advanced Silicon SA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detecting an object approaching and touching a capacitive touch devic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3875B (zh) * 2017-09-01 2018-05-11 義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容式觸控板及其偵測方法
WO2019047580A1 (zh) * 2017-09-05 2019-03-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US10705662B2 (en) 2017-09-05 2020-07-07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panel
CN109343255A (zh) * 2018-11-09 2019-02-1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触控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10109579A (zh) * 2018-11-13 2019-08-0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及触控模块的操作方法
CN110109579B (zh) * 2018-11-13 2022-04-0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及触控模块的操作方法
US10928952B2 (en) 2018-12-17 2021-02-23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5650U (zh) 2015-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13923U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触控面板
CN101488066B (zh) 触控显示面板与触控基板
CN103293778B (zh) 一种触摸液晶光栅装置和3d/2d平板显示装置
CN105930016A (zh) 触摸面板
CN105117089A (zh) 触控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0517204C (zh) 输入装置
CN101576670B (zh) 触控液晶显示装置
CN105204688B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02819368B (zh) 静电电容式的触摸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2236467A (zh) 触摸板和显示装置
CN105404036A (zh) 一种显示终端及其驱动方法
KR20150055338A (ko) 터치 패널
CN101458410B (zh) 触控液晶显示装置
CN106662942A (zh)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6249953A (zh) 一种压感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KR20150047297A (ko) 터치 패널
CN105589603A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
CN107918502A (zh) 互容式压力传感器以及触控显示装置与其压力感测方法
CN106055155A (zh) 集成压力感应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5700738A (zh) 一种触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7247530A (zh) 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装置
KR20150092679A (ko) 터치 패널
KR101349703B1 (ko) 멀티터치와 단일힘을 감지하는 터치입력구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6236045U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205139521U (zh) 一种显示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