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2008U - 貼合機 - Google Patents

貼合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2008U
TWM502008U TW104201561U TW104201561U TWM502008U TW M502008 U TWM502008 U TW M502008U TW 104201561 U TW104201561 U TW 104201561U TW 104201561 U TW104201561 U TW 104201561U TW M502008 U TWM502008 U TW M50200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image
detecting device
pattern
mach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15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ong-xiang Wang
Yi-Shuo Wang
Original Assignee
Sysco Machiner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ysco Machinery Corp filed Critical Sysco Machinery Corp
Priority to TW1042015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2008U/zh
Publication of TWM5020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2008U/zh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Description

貼合機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貼合機,特別是指一種將一個圖案貼到另一圖案上的貼合機。
一般標籤之製造大多是以網版印刷或滾輪印刷的方式,將標籤圖案連續印製在一個膠膜上,之後再貼附於離型紙上。由於前述的傳統印刷方式其印刷精度較差,使得所印製的兩相鄰標籤圖案的間距精度不佳,常會出現間距過大或過小的情況,造成將其中一個離型紙上的標籤圖案剝離而貼到另一紙材上的標籤圖案之貼合過程中,其貼合對位精度較低。
除此之外,在貼過程中,由於前述膠膜與離型紙通常透過輥輪的撐持與運送,受到該等輥輪的撐持力(或張力)前述膠膜與離型紙會略為拉長變形,前述微量的變形會造成印製成的標籤圖案的間距不相同,如此同樣也會造成將其中一個離型紙上的標籤圖案剝離而貼到另一紙材上的標籤圖案之貼合過程中,其貼合對位精度較低的問題。
所以當離型紙上的標籤圖案之間距有較大誤差時,往往容易發生連續貼合錯誤的情形,且通常此種情況 被發現時,可能已造成後續一連串之標籤圖樣皆貼合錯誤,從而產生大量的不良品,其生產成本較高。
由此可知,以往貼合標籤圖案的貼合機其貼合精度差,導致成品的良率低,進而增加了生產成本。又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通常需要透過人力監控與檢察,不僅會降低製造效率,還相當不方便而會增加人力成本。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提高貼合對位的精度以提高製造良率並降低生產成本的貼合機。
於是,本新型貼合機,適用配合一個第一片材與一個第二片材使用,該第一片材具有一個印刷有數個沿一個輸送方向排列的第一圖案的待處理面,而該第二片材包括一個離型片體,以及數個可剝離地設置於該離型片體上且沿該離型片體之長度方向排列的第二圖案。而該貼合機包含:一個機台、一個剝離裝置、一個第一檢測裝置、一個第二檢測裝置,以及一個中央控制裝置。
該機台包括一個可沿該輸送方向輸送該第一片材的第一輸送單元,以及一個可輸送該第二片材的第二輸送單元。該剝離裝置設置於該機台上而用於將該等第二圖案從該離型片體剝離而貼合於該等第一圖案上。該第一檢測裝置設置於該機台上並位於該剝離裝置在該輸送方向上的上游處,其可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影像以檢測所述第一圖案的間距。該第二檢測裝置設置於該機台上並位於該剝離裝置在該輸送方向上的下游處,其可擷取通過的第二片 材影像以檢測所述第二圖案的間距。該中央控制裝置設置於該機台上,該中央控制裝置可接收並分析該第一檢測裝置所擷取之影像而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輸送該第一片材的速度,該中央控制裝置還可接收並分析該第二檢測裝置所擷取之影像而控制該第二輸送單元輸送該第二片材的速度。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藉由該中央控制裝置可接收分析該第一檢測裝置與該第二檢測裝置所擷取之影像資料,並依據該等第二圖案的間距以及該等第一圖案的間距調整該第一片材與該第二片材的輸送速度,使得該等第二圖案可順利地貼合到該等第一圖案上,從而獲得貼合位置理想的產品。前述自動化判斷與控制的創新設計,確實可提高貼合對位的精度以提高製造良率,從而能節省時間、人力與成本。
1‧‧‧機台
10‧‧‧基座
11‧‧‧第一輸送單元
111‧‧‧第一輸送輥
12‧‧‧第二輸送單元
121‧‧‧第二輸送輥
2‧‧‧剝離裝置
21‧‧‧撐抵板
210‧‧‧邊緣
211‧‧‧第一表面
212‧‧‧第二表面
22‧‧‧頂靠件
301‧‧‧第一檢測裝置
302‧‧‧第二檢測裝置
303‧‧‧第三檢測裝置
31‧‧‧安裝架
32‧‧‧影像擷取器
33‧‧‧照明機構
330‧‧‧通道
331‧‧‧燈座
332‧‧‧發光件
4‧‧‧中央控制裝置
7‧‧‧第一片材
70‧‧‧第一圖案
701‧‧‧第一側邊
702‧‧‧第二側邊
71‧‧‧待處理面
72‧‧‧背面
8‧‧‧第二片材
80‧‧‧第二圖案
81‧‧‧離型片體
A‧‧‧輸送方向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本新型貼合機的一個實施例的一個裝置示意圖;圖2是該實施例的一個不完整的立體示意圖,顯示該實施例的一個第一檢測裝置相對於一個第一片材的關係;圖3是該實施例的一個不完整的立體示意圖,顯示該實施例的一個第二檢測裝置與一個剝離裝置相對於一個第二片材及該第一片材的關係; 圖4是該實施例的一個不完整的立體示意圖,顯示該實施例的一個第三檢測裝置相對於該第一片材的關係;圖5是一個側視示意圖,示意該剝離裝置將一個第二圖案從一個離型片體剝離而貼合於一個第一圖案上的過程;圖6是一個局部俯視圖,顯示所述第二圖案貼合於該第一片材上的第一圖案的理想狀態;圖7是一個類似圖6的俯視圖,顯示所述第二圖案貼合所述第一圖案產生誤差的其中一種狀況;及圖8是一個類似圖6的俯視圖,顯示所述第二圖案貼合所述第一圖案產生誤差的另一種狀況。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2、3,本新型貼合機的一個實施例,適用配合一個第一片材7與一個第二片材8使用。該第一片材7具有彼此相反的一個待處理面71與一個背面72,該待處理面71印刷有數個沿一個輸送方向A排列的第一圖案70。而該第二片材8包括一個離型片體81,以及數個可剝離地設置於該離型片體81上且沿該離型片體81之長度方向排列的第二圖案80。其中,為了方便說明所述第一圖案70與所述第二圖案80與本實施例的貼合機的關係,在圖1中誇大了所述第一圖案70與所述第二圖案80的厚度作為示意說明之用。
參閱圖1、2、3、4,該貼合機包含:一個機台 1,以及安裝於該機台1上的一個剝離裝置2(見圖3)、一個第一檢測裝置301(見圖3)、一個第二檢測裝置302(見圖4)、一個第三檢測裝置303與一個中央控制裝置4。
該機台1包括一個基座10,以及設置於該基座10上的一個第一輸送單元11與一個第二輸送單元12。
該第一輸送單元11包括數個左右延伸地設置於該基座10上且可被驅動而轉動的第一輸送輥111,該等第一輸送輥111可持續地沿該輸送方向A輸送該第一片材7,使該第一片材7由前往後依序經過該第一檢測裝置301、該剝離裝置2、該第二檢測裝置302與該第三檢測裝置303。
當然,在實施上,該第一輸送單元11還可包括一個可被該中央控制裝置4控制作動的第一伺服馬達(圖未示)、一個與第一伺服馬達同軸設置且可被該第一伺服馬達驅動而轉動的第一傳動輥(圖未示),以及數個分別傳動地連接於該第一傳動輥與該等第一輸送輥111之間的第一齒輪組(圖未示)。藉此,該第一伺服馬達的動力可透過該第一傳動輥與該等第一齒輪組而傳輸至該等第一輸送輥111,藉以驅動該等第一輸送輥111轉動。
於是,透過該中央控制裝置4控制該第一伺服馬達之轉速以調整該等第一輸送輥111的轉速,從而能夠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11輸送該第一片材7的速度。至於該中央控制裝置4與該第一伺服馬達的電路設計與控制原理,以及該第一伺服馬達驅動該等第一輸送輥111轉動的傳 動機械設計皆非本新型改良之重點,在此不再詳述。
該第二輸送單元12包括數個左右延伸地設置於該基座10上且可被驅動而轉動的第二輸送輥121,該等第二輸送輥121可持續地輸送該第二片材8,使該第二片材8通過該剝離裝置2。當然,在實施上,該第二輸送單元12還可包括一個可被該中央控制裝置4控制作動的第二伺服馬達(圖未示)、一個與第二伺服馬達同軸設置且可被該第二伺服馬達驅動而轉動的第二傳動輥(圖未示),以及數個分別傳動地連接於該第二傳動輥與該等第二輸送輥121之間的第二齒輪組(圖未示)。藉此,該第二伺服馬達的動力可透過該第二傳動輥與該等第二齒輪組而傳輸至該等第二輸送輥121,藉以驅動該等第二輸送輥121轉動。
於是,透過該中央控制裝置4控制該第二伺服馬達之轉速以調整該等第二輸送輥121的轉速,從而能夠控制該第二輸送單元12輸送該第二片材8的速度。至於該中央控制裝置4與該第二伺服馬達的電路設計與控制原理,以及該第二伺服馬達驅動該等第二輸送輥121轉動的傳動機械設計皆非本新型改良之重點,在此不再詳述。
參閱圖1、3、5,該剝離裝置2設置於該機台1的基座10上而用於將該等第二圖案80從該離型片體81剝離而貼合於該等第一圖案70上。在本實施例中,該剝離裝置2包括一個鄰近該第一片材7的待處理面71的撐抵板21,以及一個間隔地鄰近該撐抵板21的頂靠件22。該撐抵板21具有一個面向該待處理面71的第一表面211、一個面向 該頂靠件22的第二表面212,以及一個連接該第一表面211與該第二表面212的邊緣210。該第二表面212相反於該第一表面211,並且該第二表面212與該第一表面211呈一夾角。
該第二片材8圍繞於該撐抵板21的第一表面211與第二表面212,並且該離型片體81頂靠於該邊緣210。當該第二片材8通過該剝離裝置2時,該離型片體81先頂撐於該頂靠件22與該邊緣210之間並繞過該邊緣210後貼靠於該第一表面211才離開該剝離裝置2,使得該等第二圖案80通過該邊緣210後會從該離型片體81剝離,而分別可貼合於該第一片材7的該等第一圖案70上。
參閱圖1、2、3、4,該第一檢測裝置301、該第二檢測裝置302與該第三檢測裝置303分別皆設置於該機台1的基座10上。
參閱圖1、2,該第一檢測裝置301位於該剝離裝置2在該輸送方向A上的上游處,其可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7影像以檢測所述第一圖案70的間距。
參閱圖1、3,該第二檢測裝置302位於該剝離裝置2在該輸送方向A上的下游處,其可擷取通過的第二片材8影像以檢測所述第二圖案80的間距。
參閱圖1、4,該第三檢測裝置位於該第二檢測裝置302在該輸送方向A上的下游處,其可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7影像以檢測相貼合的第一圖案70與第二圖案80之間距。
參閱圖1、2、3、4,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檢測裝置301、該第二檢測裝置302與該第三檢測裝置303的結構皆相同,分別皆包括一個安裝於該機台1的基座10上的安裝架31,以及安裝於該安裝架31上的一個影像擷取器32與一個照明機構33。本實施例透過該等照明機構33提供光源照明,使該等影像擷取器32的影像可較為清晰,在實施上,不需特別限制該等照明機構33提供光源照明的方式。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照明機構33皆具有一個環形而界定出一個通道330的燈座331,以及數個安裝於該燈座331上且圍繞於該通道330的一個開口的發光件332,所述發光件332具體可為發光二極體(LED)。每一個影像擷取器32對準該通道330的另一個開口,並可通過該通道330而擷取影像。由於該等發光件332圍繞於該通道330的開口,從而可提供較均勻的照明光源。又,該等影像擷取器32分別可通過該通道330而擷取通過影像,而該等發光件332分別是環繞於該等影像擷取器32的攝影方向,從而還可避免反光等光影雜訊,並更進一步提升該等影像擷取器32的影像品質。
參閱圖1、2,就該第一檢測裝置301來說,該照明機構33安位於該影像擷取器32與該第一片材7之間,該照明機構33可對該第一片材7投射光源,而該影像擷取器32且可通過該通道330而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7影像,並將該影像訊號傳送至該中央控制裝置4進行分析處理 以檢測所述第一圖案70的間距。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在本實施例的第一片材7為可透光的材料,因此該第一檢測裝置301雖設置於該第一片材7的背面72,但印刷於該第一片材7之待處理面71上的第一圖案70仍可從該背面72被透視,於是該第一檢測裝置301仍可進行檢測。當然,在實施上,也可直接將該第一檢測裝置301設置於該待處理面71上方,從而可直接對該待處理面71進行檢測。
參閱圖1、3,就該第二檢測裝置302來說,該照明機構33安位於該影像擷取器32與該第二片材8之間,該照明機構33可對該第二片材8投射光源,而該影像擷取器32且可通過該通道330而擷取通過的第二片材8影像,並將該影像訊號傳送至該中央控制裝置4進行分析處理以檢測所述第二圖案80的間距。
參閱圖1、4,就該第三檢測裝置303來說,該照明機構33安位於該影像擷取器32與該第一片材7之間,該照明機構33可對該第一片材7投射光源,而該影像擷取器32且可通過該通道330而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7影像,並將該影像訊號傳送至該中央控制裝置4進行分析處理以檢測相貼合的第一圖案70與第二圖案80之間距。
參閱圖1,該中央控制裝置4設置於該機台1上,該中央控制裝置4電連接該第一檢測裝置301、該第二檢測裝置302與該第三檢測裝置303,而可接收並分析該第一檢測裝置301、該第二檢測裝置302與該第三檢測裝置 303所擷取之影像。此外,該中央控制裝置4可依據所得影像資料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11的第一輸送輥111以及該第二輸送單元12的第二輸送輥121的轉速,從而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11輸送該第一片材7的速度以及該第二輸送單元12輸送該第二片材8的速度。
參閱圖1、2、3,在使用上,由於該第一片材7與該第二片材8透過該機台1的第一輸送輥111與第二輸送輥121的撐持與運送,因此該第一片材7與該第二片材8會受到的撐持力(或張力)而略為沿其長度方向拉長變形,前述微量的變形將會造成該第一片材7上之第一圖案70的間距不相同以及該第二片材8上之第二圖案80,從而影響後續該剝離裝置2將該等第二圖案80貼合於該等第一圖案70上的對位精密度。
為了克服以上的問題,本實施例的中央控制裝置4內建有可用以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11的第一伺服馬達作動之程式,並可分析該第一檢測裝置301所擷取之影像,而分析出通過該第一檢測裝置301之第一片材7上的第一圖案70的間距大小,並可藉由所測得的所述第一圖案70的影像資料,從而分析出該第一片材7的輸送速度,並依據分析結果而控制該第一伺服馬達之作動以調整該等第一輸送輥111的旋轉速度,以調整該第一片材7的輸送速度。
同時,本實施例的中央控制裝置4內建的程式還可分析該第二檢測裝置302所擷取之影像,而分析出通 過該第二檢測裝置302之第二片材8上的第二圖案80的間距大小,並可藉由所測得的所述第二圖案80的影像資料,從而分析出該第二片材8的輸送速度,並依據分析結果而控制該第二伺服馬達之作動以調整該等第二輸送輥121的旋轉速度,以調整該第二片材8的速度。
由以上說明可知,透過以上的控制方式,藉由該中央控制裝置4可接收分析該第一檢測裝置301與該第二檢測裝置302所擷取之影像資料,並依據該等第二圖案80的間距以及該等第一圖案70的間距,而分別調整該第一片材7與該第二片材8的輸送速度在一預定值內,使得該等第二圖案80可順利且精準地貼合到該等第一圖案70上,並如圖6所示,從而獲得貼合位置理想的產品。前述自動化判斷與控制的創新設計,確實可提高貼合對位的精度以提高製造良率,從而能節省時間、人力與成本,因此,確實可達到本新型之目的。
參閱圖1、4、6,更佳地,本實施例的中央控制裝置4內建的程式還可分析該第三檢測裝置303所擷取之影像,而分析出通過該第三檢測裝置303之第一片材7上的相疊合之第一圖案70與第二圖案80之影像資料,從而分析出相貼合的第一圖案70與第二圖案80之間距,並依據分析結果而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11與該第二輸送單元12的其中至少一者。
在此先說明每一第一圖案70的結構,如圖6所示地,每一第一圖案70皆具有一個第一側邊701與一個第 二側邊702,所述第一側邊701與所述第二側邊702分別位於沿該輸送方向A之上游處與下游處。
參閱圖1、4、7,當該中央控制裝置4根據該第三檢測裝置303所擷取之影像,分析出所述第二圖案80與所述第一側邊701的間距小於預訂值,或者,所述第二圖案80與所述第二側邊702的間距大於預訂值。此時,該中央控制裝置4會依據分析結果,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11減緩該第一片材7的輸送速度,或者,控制該第二輸送單元12提高該第二片材8的輸送速度,或者,同時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11與該第二輸送單元12,以使該等第二圖案80貼合於該等第一圖案70上的位置能如圖6所示,進而得到貼合對位正確的產品。
參閱圖1、4、8,當該中央控制裝置4根據該第三檢測裝置303所擷取之影像,分析出所述第二圖案80與所述第一側邊701的間距大於預訂值,或者所述第二圖案80與所述第二側邊702的間距小於預訂值。此時,該中央控制裝置4會依據分析結果,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11提高該第一片材7的輸送速度,或者,控制該第二輸送單元12減緩該第二片材8的輸送速度,或者,同時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11與該第二輸送單元12,以使該等第二圖案80貼合於該等第一圖案70上的位置能如圖6所示,而得到貼合對位正確的產品。
由此可知,透過以上的控制方式,藉由該中央控制裝置4可接收分析該第三檢測裝置303所擷取之影像 資料,可依據相貼合之第二圖案80與第一圖案70的間距調整該第一片材7與該第二片材8的輸送速度,使得該等第二圖案80可順利地貼合到該等第一圖案70上,前述再次檢驗的設計,可再提高本新型貼合對位的精度從而能進一步提高製造良率。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機台
10‧‧‧基座
11‧‧‧第一輸送單元
111‧‧‧第一輸送輥
12‧‧‧第二輸送單元
121‧‧‧第二輸送輥
2‧‧‧剝離裝置
21‧‧‧撐抵板
22‧‧‧頂靠件
301‧‧‧第一檢測裝置
302‧‧‧第二檢測裝置
303‧‧‧第三檢測裝置
31‧‧‧安裝架
32‧‧‧影像擷取器
33‧‧‧照明機構
330‧‧‧通道
4‧‧‧中央控制裝置
7‧‧‧第一片材
70‧‧‧第一圖案
71‧‧‧待處理面
72‧‧‧背面
8‧‧‧第二片材
80‧‧‧第二圖案
81‧‧‧離型片體
A‧‧‧輸送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貼合機,適用配合一個第一片材與一個第二片材使用,該第一片材具有一個印刷有數個沿一個輸送方向排列的第一圖案的待處理面,而該第二片材包括一個離型片體,以及數個可剝離地設置於該離型片體上且沿該離型片體之長度方向排列的第二圖案,而該貼合機包含:一個機台,包括一個可沿該輸送方向輸送該第一片材的第一輸送單元,以及一個可輸送該第二片材的第二輸送單元;一個剝離裝置,設置於該機台上而用於將該等第二圖案從該離型片體剝離而貼合於該等第一圖案上;一個第一檢測裝置,設置於該機台上並位於該剝離裝置在該輸送方向上的上游處,其可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影像以檢測所述第一圖案的間距;一個第二檢測裝置,設置於該機台上並位於該剝離裝置在該輸送方向上的下游處,其可擷取通過的第二片材影像以檢測所述第二圖案的間距;及一個中央控制裝置,設置於該機台上,該中央控制裝置可接收並分析該第一檢測裝置所擷取之影像而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輸送該第一片材的速度,該中央控制裝置還可接收並分析該第二檢測裝置所擷取之影像而控制該第二輸送單元輸送該第二片材的速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貼合機,還包含一個設置於該機台上並位於該第二檢測裝置在該輸送方向上的下游處的第 三檢測裝置,其可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影像以檢測相貼合的第一圖案與第二圖案之間距,而該中央控制裝置還可接收並分析該第三檢測裝置所擷取之影像而控制該第一輸送單元與該第二輸送單元的其中至少一者。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貼合機,其中,該剝離裝置包括一個鄰近該第一片材的待處理面的撐抵板,該撐抵板具有一個面向該待處理面的第一表面、一個相反於該第一表面且與該第一表面呈一夾角的第二表面,以及一個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邊緣;該第二片材圍繞於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並且該離型片體頂靠於該邊緣,使得該等第二圖案通過該邊緣後會從該離型片體剝離而分別貼合於該第一片材的該等第一圖案上。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貼合機,其中,該剝離裝置還包括一個間隔地鄰近該撐抵板之第二表面的頂靠件;該第二片材通過該剝離裝置時,該離型片體先頂撐於該頂靠件與該邊緣之間並繞過該邊緣後貼靠於該第一表面才離開該剝離裝置。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貼合機,其中,該第一檢測裝置包括一個安裝於該機台上的安裝架、一個安裝於該安裝架上的影像擷取器,以及一個安裝於該安裝架上且位於該影像擷取器與該第一片材之間的照明機構,該照明機構可對該第一片材投射光源,而該影像擷取器可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影像以檢測所述第一圖案的間距。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貼合機,其中,該第一檢測裝置的照 明機構具有一個環形而界定出一個通道的燈座,以及數個安裝於該燈座上且圍繞於該通道的一個開口的發光件;該影像擷取器對準該通道的另一個開口,並可通過該通道而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影像。
  7.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貼合機,其中,該第二檢測裝置包括一個安裝於該機台上的安裝架、一個安裝於該安裝架上的影像擷取器,以及一個安裝於該安裝架上且位於該影像擷取器與該第二片材之間的照明機構,該照明機構可對該第二片材投射光源,而該影像擷取器可擷取通過的第二片材影像以檢測所述第二圖案的間距。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貼合機,其中,該第二檢測裝置的照明機構具有一個環形而界定出一個通道的燈座,以及數個安裝於該燈座上且圍繞於該通道的一個開口的發光件;該影像擷取器對準該通道的另一個開口,並可通過該通道而擷取通過的第二片材影像。
  9. 如請求項2所述的貼合機,其中,該第三檢測裝置包括一個安裝於該機台上的安裝架、一個安裝於該安裝架上的影像擷取器,以及一個安裝於該安裝架上且位於該影像擷取器與該第一片材之間的照明機構,該照明機構可對該第一片材投射光源,而該影像擷取器可擷取通過的第一片材影以檢測相貼合的第一圖案與第二圖案之間距。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貼合機,其中,該第三檢測裝置的照明機構具有一個環形而界定出一個通道的燈座,以及數 個安裝於該燈座上且圍繞於該通道的一個開口的發光件;該影像擷取器對準該通道的另一個開口,並可通過該通道而擷取通過的片材影像。
TW104201561U 2015-01-30 2015-01-30 貼合機 TWM5020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1561U TWM502008U (zh) 2015-01-30 2015-01-30 貼合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1561U TWM502008U (zh) 2015-01-30 2015-01-30 貼合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2008U true TWM502008U (zh) 2015-06-01

Family

ID=53936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1561U TWM502008U (zh) 2015-01-30 2015-01-30 貼合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20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15824B2 (ja) 粘着フィルム位置検出器および粘着フィルム貼付装置
US7632368B2 (en) Label sticking device and label sticking method
JP5566359B2 (ja) 部品装着装置
CN110775586B (zh) 一种pcb板自动光学检测机送料系统
US722573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 substrate to be printed
TWI804023B (zh) 膠帶的貼合裝置
US10888041B2 (en) Substrate working system and component mounter
TW201022037A (en) Calibration method in a machine for processing plate elements
CN104185381A (zh) Led全自动贴片机
CN109524320B (zh) 半导体制造装置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JP2007308173A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およびラベル貼付方法
KR20180021871A (ko) 정제 인쇄 장치 및 정제 인쇄 방법
CN106144693A (zh) 正反面印刷检测设备
CN202305428U (zh) 纸碗纸杯口检测仪
CN204506108U (zh) 贴合机
TWM502008U (zh) 貼合機
TWI460795B (zh) Installation device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of electronic parts
JP2008210926A (ja) 吸着ノズル
TWM500669U (zh) 裁切機
WO2006132078A1 (ja) 貼付制御装置
CN207366471U (zh) 贴片电阻端面自动检测装置
TWM500670U (zh) 裁切機
JP6274700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6927823B2 (ja) 電子部品の実装装置および表示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3229604A (ja) 部品供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