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4742U -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 Google Patents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4742U
TWM484742U TW103203718U TW103203718U TWM484742U TW M484742 U TWM484742 U TW M484742U TW 103203718 U TW103203718 U TW 103203718U TW 103203718 U TW103203718 U TW 103203718U TW M484742 U TWM484742 U TW M48474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corative
layer
substrate
opening
decora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37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o-Chang Su
Siang-Lin Huang
Ping-Wen Huang
Ming-Shan Lai
Wen-Chun Wang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riority to TW1032037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4742U/zh
Priority to CN201420226162.2U priority patent/CN204184116U/zh
Publication of TWM4847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4742U/zh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裝飾元件及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近年來,隨著科技產業日益發達,手持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或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已逐漸廣泛地被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手持電子裝置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並朝著便利、多功能且美觀的設計方向發展。消費者在選購這些手持電子裝置的時候,外觀設計的美感已經逐漸成為軟硬體功能之外一個重要的選購因素。
以手持電子裝置中的智慧型手機為例,傳統黑、白邊框的外觀已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因此,如何使智慧型手機邊框具有指定的顏色,以提升產品價值,已成為目前研發人員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在習知技術中,製造者利用印刷的方式在基板上形成多層裝飾層,以使智慧型手機邊框具有指定的顏色。然而,印刷越多道的裝飾層,裝飾層間發生印刷偏移的機率也越高。舉例 而言,在基板上形成第一裝飾層後,若以較小的預定內縮距離在第一裝飾層上形成第二裝飾層,則當印刷公差較大時,第二裝飾層易於超出第一裝飾層,而不利於智慧型手機的生產。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其可容許裝飾層間有較大的預定內縮距離且兼具良好的遮蔽性。
本新型創作的一種裝飾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以及第一遮光層。第一基板具有透光區以及透光區外的周邊區。第一裝飾層配置於第一基板的周邊區上。第二裝飾層配置於第一基板的周邊區上。第一裝飾層位於第二裝飾層與第一基板之間。第一遮光層配置於第一基板的周邊區上。第二裝飾層位於第一遮光層與第一裝飾層之間。第一裝飾層、第二裝飾層以及第一遮光層分別具有暴露出透光區且相重疊的第一裝飾開口、第二裝飾開口以及第三裝飾開口。第二裝飾開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第一裝飾開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第一裝飾層與第二裝飾層在一方向上堆疊。第一裝飾層在此方向上的厚度大於第二裝飾層在此方向上的厚度。
基於上述,在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中,由於第一裝飾層厚度大於第二裝飾層厚度,因此第二裝飾層可以較大的預定內縮距離形成在第一裝飾層上,進而改善習知技術中第二裝飾層易於超出第一裝飾層的問題。原因是,即使預 定的內縮距離較大而使第一裝飾層有較多的區域凸伸於第二裝飾層外,然由於第一裝飾層的厚度較大(即第一裝飾層的光學密度較高),凸伸於第二裝飾層外的第一裝飾層仍可提供足夠的遮蔽性,進而使裝飾結構不易發生顏色驟變的問題。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基板
2‧‧‧第一裝飾層
3‧‧‧第二裝飾層
4‧‧‧第一遮光層
10‧‧‧裝飾面板
100、100A~100P、100O’、100P’‧‧‧裝飾面板
110、110F、110G、110H‧‧‧第一基板
110a‧‧‧承載面
110b‧‧‧觸控面
110c‧‧‧側面
120‧‧‧第一裝飾層
120a‧‧‧第一裝飾開口
120b‧‧‧第一底面
120c‧‧‧第一頂面
120d、120d’‧‧‧第一側面
120d’’‧‧‧連接面
120e‧‧‧第一功能開口
120f‧‧‧裝飾孔
120g‧‧‧裝飾圖案
120p‧‧‧凸伸部
122‧‧‧第一中央部
124‧‧‧第一邊緣凸起部
130‧‧‧第二裝飾層
130a‧‧‧第二裝飾開口
130b‧‧‧第二底面
130c‧‧‧第二頂面
130d‧‧‧第二側面
130e‧‧‧第二功能開口
132‧‧‧第二中央部
134‧‧‧第二邊緣凸起部
140‧‧‧第一遮光層
140a‧‧‧第三裝飾開口
140d‧‧‧側面
140e‧‧‧第三功能開口
150‧‧‧光阻層
160‧‧‧第二遮光層
170‧‧‧阻隔層
180‧‧‧濾光圖案
182‧‧‧第三裝飾層
182e‧‧‧第四功能開口
190‧‧‧修飾層
192‧‧‧平緩層
194‧‧‧膠材
200、200D、200E、200I、200J、200K、200L、200’、200’’‧‧‧觸控元件結構
202‧‧‧第一觸控單元
202a、204a‧‧‧表面
202c‧‧‧第一電極墊
202b‧‧‧連接部
204‧‧‧第二觸控單元
204c‧‧‧第二電極墊
204b‧‧‧橋接部
205‧‧‧第一圖案化電極層
205a‧‧‧第一電極
206‧‧‧絕緣圖案
209‧‧‧電極
207‧‧‧第二圖案化電極層
207a‧‧‧第二電極
208‧‧‧電極墊
GI‧‧‧絕緣層
210‧‧‧觸控訊號傳輸線路
212‧‧‧透明體
212a、212b‧‧‧開口
214‧‧‧金屬網狀圖案
216‧‧‧凹陷
300、300L‧‧‧第二基板
300a、300c‧‧‧表面
300b‧‧‧缺口
300d‧‧‧凹陷
400‧‧‧第一黏著層
500‧‧‧第三基板
600‧‧‧第二黏著層
700‧‧‧第四基板
800‧‧‧顯示介質
1000、1000A~1000L‧‧‧觸控裝置
1100‧‧‧顯示面板
2000、2000A‧‧‧觸控顯示裝置
AA‧‧‧透光區
BB‧‧‧周邊區
C-C’‧‧‧剖線
E‧‧‧金屬細線
d、d1、x、d2‧‧‧方向
F、F1、F2、F’‧‧‧軟性電路板
H1、H2‧‧‧高度
h‧‧‧針孔
I1、I2‧‧‧交界
K‧‧‧光電元件
L‧‧‧內縮距離
L1、L2‧‧‧長度
P1~P4‧‧‧參考平面
p1、p2‧‧‧接墊
R、r、Q、R3、K1、K2、M1、M2‧‧‧區域
Sa‧‧‧內邊緣
Sb‧‧‧外邊緣
S、S’‧‧‧裝飾結構
T1~T3、T6~T10、Tt、T1’、T2’‧‧‧厚度
W、W1、W2‧‧‧線寬
△H1、△H2‧‧‧高度差
α、β、γ‧‧‧角度
圖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比較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3A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3B為圖3A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圖1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為圖1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7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5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6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7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1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0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2為圖21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2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2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25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6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7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0A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0B為圖30A的觸控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2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4A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4B為圖34A的觸控裝置的局部區域放大示意圖。
圖35示出圖34A的第二基板與圖34A的第三基板。
圖36示出圖34A的第二基板與圖34A的第三基板。
圖37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3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40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4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42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
圖4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
圖4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
圖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裝飾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以及第一遮光層140。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以及第一遮光層140構成裝飾結構S。第一基板110具有透光區AA以及透光區AA外的周邊區BB。需說明的是,本新型創 作並不限定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是否透光。在本實施例中,當裝飾結構S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時,裝飾面板100中與周邊區BB重疊的區域方為不透光。另一提的是,本新型創作亦不限定周邊區BB必需環繞透光區AA。在其他實施例中,周邊區BB可設置在透光區AA的至少一側,換言之,第一、二裝飾層120、130及第一遮光層140可以設置在透光區AA的一側,而不必呈現環狀配置。也因此,本新型創作亦不限制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裝飾開口130a、第一遮光層140的第三裝飾開口140a一定是封閉狀,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第三裝飾開口140a亦可呈開放狀。
第一裝飾層120以及第二裝飾層13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上。第一裝飾層120位於第二裝飾層130與第一基板110之間。第一遮光層14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上。第二裝飾層130位於第一遮光層140與第一裝飾層120之間。第一遮光層140的光學密度(Optical density,OD)大於第一裝飾層120的光學密度以及第二裝飾層130的光學密度。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以及第一遮光層140分別具有暴露出透光區AA且相重疊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是用以暴露觸控元件結構。第三裝飾開口14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第一裝飾開口120a在 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以及第二裝飾開口13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二裝飾開口13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第一裝飾開口12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
值得注意是,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二裝飾層130在方向d上堆疊。第一裝飾層120在方向d上的厚度T1大於第二裝飾層130在方向d的厚度T2。從另一角度而言,第一裝飾層120在方向d上的厚度T1、第二裝飾層130在方向d上的厚度T2以及第一遮光層140在方向d上的厚度T3的總和為Tt,其中0.04≦(T3/Tt)≦0.35。利用「第一裝飾層120厚度T1大於第二裝飾層130厚度T2」的技術手段,第二裝飾層130可以較大的預定內縮距離L形成在第一裝飾層120上,而改善習知技術中第二裝飾層易於超出第一裝飾層的問題。原因是,即使預定的內縮距離L較大而使第一裝飾層120有較多的區域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由於第一裝飾層120的厚度T1較大(即第一裝飾層120的光學密度較高),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的第一裝飾層120仍可提供足夠的遮蔽性,進而使裝飾結構S不易發生顏色驟變的問題。以下透過圖1與圖2的比較闡釋之。
圖2為比較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圖2的裝飾面板10包括基板1及依序堆疊在基板1上的第一裝飾層2、第二裝飾層3、第一遮光層4。第一裝飾層2、第二裝飾層3以及第一遮光層4構成裝飾結構S’。圖2的裝飾面板10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類似,二者的差異在於:在裝飾面板10中,第一 裝飾層2的厚度T1’與第二裝飾層3的厚度T2’相等。假設第一裝飾層2、第二裝飾層3的透光度均為70%,則裝飾結構S’在第一裝飾層2凸伸於第二裝飾層3外的區域K1的透光度為70%,裝飾結構S’在第一裝飾層2、第二裝飾層3重疊且被第一遮光層4暴露的區域K2的透光度為49%(即第一裝飾層2的透光度70%乘以第二裝飾層3的透光度為70%)。裝飾結構S’由區域K1到區域K2的透光度變化為21%(即區域K1的透光度70%減去區域K2的透光度49%)。請參照圖1,假設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的透光度分別為35%、70%(即假設第一裝飾層120厚度T1為第二裝飾層130厚度T2的二倍),則裝飾結構S在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的區域M1的透光度為35%,在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重疊且被第一遮光層140暴露的區域M2的透光度為24.5%(即第一裝飾層120的透光度70%乘以第二裝飾層130的透光度35%)。裝飾結構S由區域M1到區域M2的透光度變化為10.5%(即區域M1的透光度35%減去區域M2的透光度24.5%)。比較圖2的裝飾結構S’由區域K1到區域K2的透光度變化(即21%)與圖1的裝飾結構S由區域M1到區域M2的透光度變化(即10.5%)可知,當第一裝飾層120的厚度T1大於第二裝飾層130的厚度T2時,裝飾結構S由區域M1到區域M2的透光度變化較小,而不易發生顏色驟變的問題。
另一提的是,如圖1所示,利用較厚的第一裝飾層120,在裝飾面板100的後續製程中再形成一層裝飾層(即第二裝飾層 130)與一層遮光層(即第一遮光層140)後便可使裝飾結構S具有足夠的光學密度值,而可不用增加製作裝飾層的道數。再者,預定內縮距離L的增加可使裝飾結構S的斜坡平緩。如此一來,若觸控感測結構(圖1未繪示)直接形成在裝飾面板100上時,觸控感測結構可良好地從第一基板110的透光區AA攀爬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以及第一遮光層140(即裝飾結構S),而不易發生斷線的問題。此外,當裝飾結構S的斜坡較平緩時,若觸控感測結構透過黏著層(圖1未繪示)貼附於裝飾面板100時,則黏著層與裝飾結構S的斜坡之間較不易殘存氣泡。
再者,由於第二裝飾層可以較大的預定內縮距離形成在第一裝飾層上,第二裝飾層的第二側面可以製作的更為平緩,而使上述斷線及氣泡殘存問題獲得更進一步地改善。以下透過圖3A說明之。圖3A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A,圖3A的裝飾面板100A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類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第二裝飾層130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10的第二底面130b、相對於第二底面130b的第二頂面130c以及連接第二底面130b以及第二頂面130c的第二側面130d。第二側面130d即為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邊緣。請參照圖1及圖3A,裝飾面板100A與裝飾面板100的差異在於:裝飾面板100A的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側面130d較裝飾面板100的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側面130d平緩。換言之,裝飾面板100A的第二側面130d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長度L2較裝飾面板100 的第二側面130d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長度L1來得長。舉例而言,裝飾面板100A的第二側面130d相對於第一基板110傾斜。當圖3A的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側面130d較圖1的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側面130d更為平緩時,較佳還可令圖3A的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角度β小於圖1的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角度β,前者例如約可介於3~7度,後者例如約可介於7~15度。圖3A的裝飾結構S斜坡較圖1的裝飾結構S斜坡更為平緩,而於裝飾面板100A上更不易發生上述斷線及氣泡殘存問題,易發生斷線的具體例子例如為線寬介於1~15微米的金屬細線或/及由金屬細線所構成的金屬網格。圖3B為圖3A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3B,圖3A的裝飾面板100A上可直接形成觸控元件結構200,觸控元件結構200若具有金屬細線E,金屬細線E位於透光區AA中的部份線寬W1較佳小於6微米。考量到形成在周邊區BB的金屬細線E會被裝飾結構S遮蔽且易斷線,因此金屬細線E位於周邊區BB部份E2的線寬W2較佳大於透光區AA內的金屬細線(即例如大於6微米)。更進一步地說,觸控元件結構200的金屬細線E在穿透區AA與周邊區BB的交界處的線寬W可由穿透區AA向周邊區BB逐漸地增加。當然,上述金屬細線E或/及金屬網格在透光區AA與周邊區BB可具有不同線寬W1、W2的設計,亦適用於本新型創作的其他實施例,且此線寬W逐漸地增加的設計並不只侷限應用於金屬細線E,亦適用於其他透明導電材,例如金屬氧化物,像是銦錫氧化物(ITO)。
圖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4,圖4的裝飾面板100B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類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在圖4的實施例中,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面積小於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面積。換言之,第一裝飾層120可以朝透光區AA凸伸至第二裝飾層130外。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面積小於第三裝飾開口140a的面積。換言之,第二裝飾層130可朝透光區AA凸伸至第一遮光層140外。請參照圖1及圖4,圖1的裝飾面板100與圖4裝飾面板100B的差異在於:圖4裝飾面板100B更包括平緩層192。平緩層192至少覆蓋第二裝飾層130朝透光區AA凸伸至第一遮光層140外的一部份以及第一裝飾層120朝透光區AA凸伸至第二裝飾層130外的一部份。平緩層192填補裝飾結構S的凹凸不平處,以使裝飾面板100B相較於裝飾面板100更不易發生上述斷線及氣泡殘存問題。此外,平緩層192還可覆蓋第一裝飾層120並與第一基板110接觸,以平緩化第一裝飾層120。如此一來,在加入平緩層192後,裝飾結構S的最大傾斜角度便可由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角度α變為較小的平緩層192的傾斜角γ,以更進一步地改善斷線及氣泡殘存問題。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平緩層192較佳可進一步向內延伸至透光區AA,並全面覆蓋透光區AA,另也可選擇性地向外延伸至全面覆蓋整個裝飾結構S。
圖5為圖1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特別是,圖5是對應於圖1的區域R。請參照圖5,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 120邊緣凸起的程度可大於第二裝飾層130邊緣凸起的程度。詳言之,第一裝飾層120包括第一中央部122以及包圍第一中央部122且相對於第一中央部122凸起的第一邊緣凸起部124。第一中央部122與第一邊緣凸起部124在方向d上存在第一高度差△H1。第二裝飾層130包括第二中央部132以及包圍第二中央部132且相對於第二中央部132凸起的第二邊緣凸起部134。第二中央部132與第二邊緣凸起部134在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二裝飾層130的堆疊方向d上存在第二高度差△H2。第一高度差△H1大於第二高度差△H2。
圖6為圖1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特別是,圖6是對應於圖1的區域R。請參照圖6,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的傾斜角(taper angle)大於第二裝飾層130的傾斜角。詳言之,第一裝飾層120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底面120b、相對於第一底面120b的第一頂面120c以及連接第一底面120b以及第一頂面120c的第一側面120d。第一底面120b與第一側面120d相交於第一交界I1。第一交界I1為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邊緣。第一參考平面P1相切於第一側面120d且通過第一交界I1。第二參考平面P2相切於第一底面120b且通過第一交界I1。第一參考平面P1與第二參考平面P2在第一裝飾層120的材質內夾有第一角度α。第二裝飾層130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10的第二底面130b、相對於第二底面130b的第二頂面130c以及連接第二底面130b以及第二頂面130c的第二側面130d。第二底面130b與第二側面130d 相交於第二交界I2。第二交界I2為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邊緣。第三參考平面P3相切於第二側面130d且通過第二交界I2。第四參考平面P4相切於第二底面130b且通過第二交界I2。第三參考平面P3與第四參考平面P4在第二裝飾層130的材質內夾有第二角度β。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角度α可大於第二角度β。
另一提的是,為使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邊緣平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可採用黏度大於第二裝飾層130黏度的材質,或採用小網目面積高網目密度的網版形成之,以使第一裝飾層120未完全固化前不易灘流。如圖6所示,當第一裝飾層120採用黏度較大的材質時,第一裝飾層120固化後,第一裝飾層120可能會具有針孔(pin hole)h。第二裝飾層130形成在第一裝飾層120上時,第二裝飾層130會填入針孔h。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裝飾層130可能填滿針孔h。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圖7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如圖7所示,第二裝飾層130亦可填入但不填滿第一裝飾層120的針孔h。此外,圖7更示出裝飾面板的邊緣結構。第一基板110具有承載面110a、相對於承載面110a的觸控面110b以及連接承載面110a與觸控面110b的側面110c。承載面110a位於第一裝飾層120與觸控面110b之間。由於第一裝飾層120的黏度較大,第一裝飾層120可由第一基板110的承載面110a延伸至第一基板110的側面110c,而不易於形成過程中垂流至第一基板110的觸控面110b。
請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二裝飾層120、130可為淺色油墨(例如白色油墨),而第一遮光層140可為深色油墨(例如灰色或黑色油墨)。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二裝飾層120、130及第一遮光層140的材質及顏色亦可做其他適當設計。舉例而言,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的材質可選用光阻。此時,裝飾結構S的內邊界(即第一裝飾開口120a)是由用微影製程形成的第一裝飾層120定義出來,而微影製程可精確地製作出所欲形成的圖案,從而裝飾結構S的內邊界可具有高邊緣平整度,且內邊界的位置精確。另一提的是,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定第一遮光層140的顏色及材質需與第一、二裝飾層120、130相異,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層140亦可為與第一、二裝飾層120、130材質及顏色相同者。
在圖1的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面積可小於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面積。換言之,第一裝飾層120可凸伸至第二裝飾層130外。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的部分相對於裝飾結構S其他部分容易透光,而不利於裝飾結構S的整體視效。對此,可利用雷射方式去除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的部份,如此即可使得裝飾結構S的顏色更為均勻。以下利用圖8、圖9、圖10具體說明之。
圖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8,圖8的裝飾面板100C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 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8的裝飾面板100C是利用雷射去除圖1的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的局部而構成。在裝飾面板100C中,第一底面120b以及第一頂面120c可與第一基板110平行。第一頂面120c與第一側面120d’直接連接。第一底面120b與第一側面120d’直接連接。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裝飾層120經雷射修整後,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側面120d’會較為陡峭。舉例而言,第一側面120d’可呈現幾近垂直於第一基板110的狀態。換言之,第一角度α可接近90度。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第一角度α的大小係與雷射修整的製程參數以及第一裝飾層120選用的材質有關,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角度α亦可為其他大於第二角度β的角度。
圖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9,圖9的裝飾面板100D與圖8的裝飾面板100C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9的裝飾面板100D可由圖1的裝飾面板100去除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的「一小部份」而構成。圖9的裝飾面板100D與圖8的裝飾面板100C的差異在於:裝飾面板100D的第一裝飾層120被雷射去除的部份,實際上相當小,故第一裝飾層120更具有連接第一頂面120c與第一側面120d’且相對於第一基板110傾斜的連接面120d’’。
圖10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0,圖10的裝飾面板100E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10的裝飾面板100E是由圖1的裝飾面板100完全地去除第一裝飾層120、第二裝飾層130凸伸於第一遮光層140外的部份而獲得。在裝飾面板100E中,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可互相切齊。第一角度α以及第二角度β可均近乎90度。上述去除第一、二裝飾層120、130凸伸於第一遮光層140外的部份可利用雷射作業完成,亦可以其他的方式替代,例如可使用搭載有高硬度材料的機械式去除裝置完成。
圖1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1,圖11的裝飾面板100F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裝飾面板100F與裝飾面板100的差異在於:裝飾面板100F可選擇性包括配置於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一基板110之間的光阻層150。光阻層150完全地遮蔽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邊緣且暴露出透光區AA。此時,裝飾結構S的邊界是由用微影製程形成的光阻層150定義出來,而微影製程可精確地製作出所欲形狀的光阻層,從而裝飾結構S可具有高邊緣平整度。更進一步地說,在圖11的實施例中,光阻層150可同時完全遮蔽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裝飾開 口120a的邊緣以及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邊緣。換言之,光阻層150可完全地遮蔽第一裝飾層120凸伸於第二裝飾層130外的部分,以使肉眼更不易發覺裝飾結構S各區域間的色差。此外,光阻層150的配置可使裝飾結構S的斜坡更為平緩,而有助於上述斷線及氣泡殘存問題的改善。
另一提的是,在圖11的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層140可選擇性地覆蓋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一基板110的邊緣之間的區域r更進一步地說,第一遮光層140可由第一基板110的承載面110a覆蓋至第一基板110的側面110c,以避免裝飾面板100E漏光。意即,第一遮光層140可作為後續實施例中的修飾層使用。
圖12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2,圖12的裝飾面板100G與圖11的裝飾面板100F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因第二裝飾層130可以較大的預定內縮距離形成在第一裝飾層120上,裝飾面板100G的第一裝飾層120可具有朝透光區AA凸伸的凸伸部120p,其中第二裝飾層130暴露出第一裝飾層120的凸伸部120p。請參照圖11及圖12,裝飾面板100G與裝飾面板100F的差異在於:在裝飾面板100G中,第一遮光層140可由第二裝飾層130延伸至第一裝飾層120的凸伸部120p上。換言之,第一遮光層140可包覆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側面130d以及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頂面120c。這樣的包覆設計可增加裝飾結構S在靠近透光區AA部 分的光學密度值及色彩飽和度(color saturation),而不影響裝飾面板100G的外觀。在圖12的實施例中,光阻層150完全地遮蔽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邊緣且暴露出透光區AA。特別是,若第一遮光層140的顏色(例如黑色)與第一裝飾層120的顏色(例如白色)差異大,則光阻層150可選擇性地完全遮蔽第一遮光層140延伸至第一裝飾層120凸伸部120p上的部份,以避免透色問題。裝飾面板100G更選擇性包括第二遮光層160,其中第一遮光層140配置於第二遮光層16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間且暴露出透光區AA。第二遮光層160的光學密度大於第一、二裝飾層120、130的光學密度。
需說明的是,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定光阻層150必需完全地遮蔽第一遮光層140延伸至凸伸部120p上的部份。圖1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3,圖13的裝飾面板100H與圖12的裝飾面板100G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在圖13的實施例中,光阻層150亦可暴露第一遮光層140延伸至凸伸部120p上的部份以及第二遮光層130的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邊緣。
圖1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4,圖14的裝飾面板100I與圖12的裝飾面板100G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裝飾面板100I與裝飾面板100G的差異在於:裝飾面板100I更包括阻隔層170。阻 隔層170配置於第二裝飾層130與第一遮光層140之間,用以避免第一遮光層140與第二裝飾層130混色,特別是當第二裝飾層130與第一遮光層140為不同材質與顏色時。阻隔層170例如是無機或有機膜層,無機膜層例如是氧化矽,氧化氮或是氧化矽與氧化氮的複合膜層,且此無機膜層可以選擇性地延伸至透光區AA,以同時作為光學匹配層之用。有機膜層例如是感光性樹脂。當然,此阻隔層之設計也可應用在其他實施例中,用以阻隔遮光層與裝飾層混色。
圖15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5,圖15的裝飾面板100J與圖12的裝飾面板100G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請參照圖12及圖15,裝飾面板100J與裝飾面板100G的差異在於:裝飾面板100J的第一遮光層140可較裝飾面板100G的第一遮光層140更進一步地向透光區AA延伸。詳言之,在圖15的實施例中,第一遮光層140可覆蓋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頂面130c、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側面130d、第一裝飾層120的凸伸部120p並與光阻層150接觸。
另一提的是,上述實施例雖以裝飾開口為例說明,但本新型創作的精神亦可應用在功能開口,例如紅外線感測孔、光源孔、圖案孔等。以下利用圖16、圖17、圖18、圖19及圖20為例說明之。
圖16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6,圖16的裝飾面板100K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在裝飾面板100K中,第一裝飾層120更具有不同於第一裝飾開口120a的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裝飾層130更具有不同於第二裝飾開口130a的第二功能開口130e。第一遮光層140更具有不同於第三裝飾開口140a的第三功能開口140e。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功能開口130e以及第三功能開口140e相重疊且暴露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功能開口130e以及第三功能開口140e用以暴露光電元件K。光電元件K例如為紅外線感測器、指示光源或影像感測器。第二功能開口130e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涵蓋第一功能開口120e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換言之,第二功能開口130e的面積大於第一功能開口120e的面積。裝飾面板100K更可選擇性地包括濾光圖案180。第一遮光層140位於濾光圖案18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間。濾光圖案180可填滿第三功能開口140e。濾光圖案180更可進一步填滿第二功能開口130e以及第一功能開口120e而與第一基板110接觸。
圖17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7,圖17的裝飾面板100L與圖16的裝飾面板100K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請參照圖16及圖 17,裝飾面板100L與裝飾面板100K的差異在於:裝飾面板100L較裝飾面板100K少了濾光圖案180、第一裝飾層120被第三功能孔140e暴露的部分以及第二裝飾層130被第三功能孔140e暴露的部分。圖16的裝飾面板100K可利用雷射去除凸伸於第一遮光層140外的部份第一、二裝飾層120、130,以使得第一裝飾層120的第一側面120d、第二裝飾層130的第二側面130d及第一遮光層140的側面140d均對齊而實質上呈現垂直狀,進而獲得如圖17的裝飾面板100L。在裝飾面板100L中,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功能開口130e以及第三功能開口140e切齊。裝飾面板100L邊緣平整,且無漸層現象。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並不限制第一側面120d、第二側面130d、側面140d均需對齊。
圖1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8,圖18的裝飾面板100M與圖16的裝飾面板100K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在裝飾面板100M中,第一裝飾層120可不具有第一功能開口120e,第二裝飾層130可不具有第二功能開口130e。在裝飾面板100M中,第一裝飾層120以及第二裝飾層130可完全覆蓋第三功能開口140e。濾光圖案180可填入第三功能開口140e而與第二裝飾層130接觸。
圖1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9,圖19裝飾面板100N與圖18的裝飾面板100M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 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裝飾面板100N更包括配置於第一遮光層14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間的第三裝飾層182。第三裝飾層182可完全覆蓋第三功能開口140e。濾光圖案180可填滿第三功能開口140e並與第三裝飾層182接觸。
圖20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20,圖20的裝飾面板100O與圖19的裝飾面板100N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在裝飾面板100O中,第三裝飾層182可不完全地覆蓋第三功能開口140e。第三裝飾層182可具有與第三功能開口140e重疊的第四功能開口182e。濾光圖案180可填滿第三功能開口140e、第四功能開口182e並與第二裝飾層130接觸。另一提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上述濾光圖案180亦可省略不設。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圖18、圖19、圖20的裝飾面板100M、100N、100O中,第一遮光層140的第三功能開口140e可被第一裝飾層120及第二裝飾層130中至少一者完全覆蓋。如此,當配置於第三功能開口140e後方的光電元件K(例如光源)開啟時,使用者方易於察覺第三功能開口140e的輪廓,當光電元件K(例如光源)未開啟時,使用者並不易察覺第三功能開口140e的輪廓。意即,透過第一裝飾層120及第二裝飾層130中至少一者完全覆蓋遮光層140的第三功能開口140e的技術手段,裝飾面板100M、100N、100O可使功能孔(即第三功能開口140e)具有隱蔽性設計。
圖2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圖22為圖21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特別是,圖21是對應於圖22的剖線C-C’。請參照圖21及圖22,裝飾面板100P與圖1的裝飾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在裝飾面板100P中,第一裝飾層120可為圖案化裝飾層。第一裝飾層120可具有暴露出第一基板110的至少一個裝飾孔120f。第二裝飾層130覆蓋第一裝飾層120並填入的裝飾孔120f。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二裝飾層130可具有不相同之顏色,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之第一裝飾層120可由珍珠白油墨所構成,而第二裝飾層130可由白色油墨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兩者顏色可相反,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二裝飾層130可以包括不同色系之顏色或是同色系之顏色,但較佳能以肉眼區分出兩者顏色之差異。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裝飾層12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其中一者具有珍珠色系或金屬光澤,以與另一者之顏色有更明顯之區別並呈現立體感。如圖22所示,第一裝飾層120可具有多個裝飾孔120f,填入裝飾孔120f而被第一裝飾層120暴露的部分第二裝飾層130與第一裝飾層120可構成一特殊圖案,例如圖22所示的棋盤格圖案,此特殊圖案可增添裝飾面板100P的設計感。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圖2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23的剖線C-C’亦對應圖21。請參照圖23,在裝飾面板100O’中,第一裝飾層120可包括多個裝飾圖案120g, 多個裝飾圖案120g定義出一個裝飾孔120f。第二裝飾層130可填滿多個裝飾圖案120g之間的區域(即一個裝飾孔120f)。填入裝飾孔120f而被第一裝飾層120暴露的部分第二裝飾層130與多個裝飾圖案120g可構成增添裝飾面板100P’的設計感的一特殊圖案,例如圖23所示的多圓點圖案。需說明的是,上述的特殊圖案並不限於圖22的棋盤格、圖23的多圓點,特殊圖案的實際樣態可視實際的需求做不同的設計。
以上的描述著重在裝飾面板各膜層靠近第一基板中心的堆疊結構。以下開始說明裝飾面板各膜層靠近第一基板邊緣的堆疊結構。於此之前,先說明裝飾面板的製程。裝飾面板的製程有中片(或稱母片)製程與小片製程之分,其中前者主要是先於一大塊母片上形成上述多個裝飾結構,之後再分離成分別承載多個裝飾結構的多個的第一基板。為了避免分離母片時破壞裝飾結構,通常裝飾結構的外邊緣會與母片上的分離線相隔一預定距離,因此分離母片而得的第一基板邊緣與其上裝飾結構會相隔一區域,此區域會透光而不利於裝飾面板整體美感。因此,如採取中片製程製作裝飾面板,則可於上述區域形成修飾層,以避免漏光,其結構繪示如圖24。
圖2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的剖面示意圖。特別是,圖24繪示圖1裝飾面板100邊緣的結構。請參照圖24,裝飾面板100可選擇性地包括修飾層190。修飾層19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周邊區BB上且暴露透光區AA。第一遮光層140配置 於修飾層190與第二裝飾層130之間。第一裝飾層120(繪示於圖1)、第二裝飾層130(繪示於圖1)以及第一遮光層140(繪示於圖1)組成裝飾結構S。裝飾結構S具有定義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的內邊緣Sa以及包圍內邊緣Sa的外邊緣Sb。裝飾結構S的外邊緣Sb與第一基板110的邊緣相隔區域Q,而修飾層190覆蓋區域Q。若裝飾面板100是以中片製程備製,則第一基板110的側面110c可能具有微凹陷。微凹陷可能是在將母板分離成多個第一基板的過程中所留下的。若裝飾面板100是採用小片製程備製,則第一基板110的側面110c可能具有一強化層,例如離子交換層。此外,裝飾面板100可選擇性包括膠材194。膠材194覆蓋第一基板110的側面110c。膠材194可吸收施加於裝飾面板100的衝擊力,而有助於裝飾面板100強度提升。而且,修飾層190部份覆蓋膠材194,以強化整體結構,並遮蔽膠材194處的透光。
上述裝飾面板可進行後續製程,以形成觸控裝置。以裝飾面板製成的觸控裝置可有許多種類。以下以圖25至圖34B為例說明之,但不限於此。
圖25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25的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可先形成在第二基板300上,然後將第二基板300透過第一黏著層400貼合至裝飾面板100上,而形成觸控裝置1000。觸控裝置1000包括裝飾面板100、觸控元件結構200以及與觸控元件結構200電性連接的觸控訊號傳 輸線路210。裝飾面板10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暴露觸控元件結構200。裝飾結構S的第一遮光層140(繪於圖1)遮蔽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觸控裝置1000更包括第二基板300。第二基板300可位於裝飾結構S與觸控元件結構200之間。觸控裝置1000更包括第一黏著層400。第二基板300可位於第一黏著層400與觸控元件結構200之間。
圖26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26的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可先形成在第二基板300上,然後將觸控元件結構200透過第一黏著層400貼合至裝飾面板100上,而形成觸控裝置1000A。觸控裝置1000A包括裝飾面板100、觸控元件結構200以及與觸控元件結構200電性連接的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裝飾面板10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暴露觸控元件結構200。裝飾結構S的第一遮光層140(繪於圖1)遮蔽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觸控裝置1000更包括第二基板300。裝飾結構S可位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300之間。觸控裝置1000A更包括第一黏著層400。第一黏著層400可位於裝飾結構S與觸控元件結構200之間,而觸控元件結構200可位於第一黏著層400與第二基板300之間。第一黏著層400可與裝飾結構S及觸控元件結構200接觸。另一提的是,本新型創作的各實施例的觸控元件結構200上可選擇性覆蓋保護層或光學匹配層,其材質例如屬於無機材料的氧化矽、氧化氮或上述二者的複合層,或是屬於有機材料的感光性樹 脂。
當然,本新型創作並不限上段所述,觸控元件結構200亦可直接形成在裝飾面板100的第一基板110上。以下以圖27、圖28為例說明,但不限於此。圖27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27的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可包括彼此平行的多個第一觸控單元202以及彼此平行且與第一觸控單元202交錯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204。第一觸控單元202以及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先分別成於第一基板110的承載面110a以及第二基板300上。然候,再透過第一黏著層400相連接。圖27的觸控裝置1000B包括裝飾面板100、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一黏著層400、第二觸控單元204以及第二基板300。裝飾面板100、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一黏著層400、第二觸控單元204以及第二基板300依序堆疊。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圖2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28的觸控裝置1000C中,各構件可依裝飾面板100、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一黏著層400、第二基板300、第二觸控單元204的順序堆疊。
圖2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29的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D可包括彼此平行的多個第一觸控單元202以及彼此平行且與第一觸控單元202交錯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204。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先分別形成在第二基板300的相對二表面300a,然後再以第一觸控單元202面向裝飾結構S的方式貼合至裝飾面板100,進而形成觸 控裝置1000D。觸控裝置1000D包括裝飾面板100、觸控元件結構200D以及與觸控元件結構200D電性連接的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裝飾面板100的第一裝飾開口120a、第二裝飾開口130a以及第三裝飾開口140a暴露觸控元件結構200D。裝飾結構S的第一遮光層140(繪於圖1)遮蔽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觸控裝置1000D更包括第二基板300。裝飾結構S可位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300之間。觸控裝置1000D更包括第一黏著層400。第一黏著層400可位於裝飾結構S與第一觸控單元202之間並與裝飾結構S以及第一觸控單元202接觸。
圖30A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0B為圖30A的觸控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特別是,圖30B對應於圖30A的區域R3。圖30A的觸控裝置1000E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30A的觸控裝置1000E可利用圖4的裝飾面板100B形成。圖30A的觸控裝置1000E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的差異在於:觸控元件結構200E可包括位於第一基板110上的多個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一觸控單元202交錯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204以及多個絕緣圖案206。絕緣圖案206位於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二觸控單元204之間且分別位於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二觸控單元204的多個交錯處。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以及絕緣圖案206均位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一黏著層400之間。特別是,裝飾面 板100B的平緩層192可與絕緣圖案206屬於同一膜層。換言之,裝飾面板100B的平緩層192可與觸控元件結構200E的製程整合在一起。另一提的是,第二基板300於此可為顯示器的上基板,或是其他功能膜層(例如:防爆膜、屏蔽膜),屏蔽膜例如是第二基板300上設有接地電極,且接地電極較佳是設在第二基板300背對第一基板110的表面。
圖3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0的觸控裝置1000F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31的觸控裝置1000F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的差異在於:第一基板110F與第一基板110的形狀不同。詳言之,第一基板110的承載面110a及觸控面110b可皆為平面,而第一基板110F的側面110c可為凸面。
圖32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2的觸控裝置1000G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32的觸控裝置1000G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的差異在於:第一基板110G與第一基板110的形狀不同。詳言之,第一基板110G的承載面110a可為平面,而第一基板110G的觸控面110b及側面110c可皆為凸面。
圖3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3的觸控裝置1000H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類似。因此相同 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圖33的觸控裝置1000H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的差異在於:第一基板110H與第一基板110的形狀不同。詳言之,第一基板110H的承載面110a可為凹面,而第一基板110H的觸控面110b可為凸面。即第一基板110H可為弧型基板。
圖34A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在圖34A的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I包括彼此平行的多個第一觸控單元202以及彼此平行且與第一觸控單元202交錯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204。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先分別形成在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上。在圖34A的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均以面向裝飾面板100的方式與裝飾面板100貼合。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與裝飾面板100貼合後,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同時面向上。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亦可同時面向下,或一者面向上另一者面向下。
請參照圖34A,觸控裝置1000I包括裝飾面板100以及觸控元件結構200I。觸控裝置1000I更包括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觸控元件結構200I的第一觸控單元202、第二觸控單元204分別配置在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上。第二基板300位於第一基板110(繪示於圖1)與第三基板500之間。觸控裝置1000I更 包括配置於裝飾結構S與第二基板300之間的第一黏著層400。觸控裝置1000I更包括配置於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之間的第二黏著層600。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黏著層4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6可大於第二黏著層6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7。第二基板3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8可小於第三基板5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9。舉例而言,第一基板110在方向d上的厚度T10例如為0.8釐米,第二基板3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8例如為30微米,第三基板5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9例如為100微米。第一黏著層4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6例如為90微米,第二黏著層6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7例如為30微米。圖34B為圖34A的觸控裝置的局部區域放大示意圖。請參照圖34B,值得一提的是,當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為薄膜時,較佳的設計是,靠近裝飾面板100的第一基板110的第二基板300比其他基板(例如第三基板500)的厚度小,以利貼合。詳言之,裝飾面板100的裝飾結構S整體的厚度較厚且裝飾結構S的表面凹凸不平,因此當靠近裝飾面板100的第二基板300的厚度小時,第二基板300易於彎曲,進而良好地貼附在裝飾面板100上。另一提的是,用以與裝飾結構S接觸的第一黏著層400的厚度T6也大於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之間的第二黏著層600的厚度T7。此設計將有利於裝飾面板100用做彩色裝飾覆蓋板,因為彩色裝飾覆蓋板的裝飾結構S的整體厚度通常較厚且裝飾結構S的表面凹凸不平,因此較厚的第一黏著層400可填補裝 飾結構S凹凸不平的表面,進而使裝飾結構S與第一黏著層400之間不易殘存氣泡,以提供觸控裝置1000I良好的信賴性。另外,當第二基板300較薄時,令第三基板500較厚,可保護觸控元件結構200I,以免其於刮傷。此外,第一黏著層400的厚度T6可進一步比第二基板300的厚度T8大。
圖35示出圖34A的第二基板與圖34A的第三基板。請參照圖34A及圖35,第二基板300上配置有與第一觸控單元202電性連接的第一接墊p1。第三基板500上配置有與第二觸控單元204電性連接的第二接墊p2。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重疊且具有暴露出第二接墊p2的缺口300b。第一接墊p1與第二接墊p2可排成一列。在此設置下,一個軟性電路板F可同時與第一接墊p1及第二接墊p2接合。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第二基板300上的第一接墊p1、第三基板500上的第二接墊p2亦可以其他適當方式配置。以下以圖36為例說明之。
圖36示出圖34A的第二基板與圖34A的第三基板。請參照圖34A及圖36,第二基板300上配置有與第一觸控單元202電性連接的第一接墊p1。第三基板500上配置有與第二觸控單元204電性連接的第二接墊p2。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重疊。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錯位而暴露出第三基板500上的第二接墊p2。第一接墊p1與第二接墊p2錯開。在此設置下,可利用一具有分岔結構的軟性電路板F’同時與第一接墊p1、第二接墊p2接合。當然,可以先利用兩個獨立的軟性電路板F1、F2分 別與第一接墊p1、第二接墊p2接合後,再將軟性電路板F1、F2連接在一起。
圖37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7的觸控裝置1000J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觸控裝置1000J與觸控裝置1000的差異在於:圖37的觸控元件結構200J與圖25的觸控元件結構200不同。詳言之,觸控元件結構200J包括配置於第二基板300上的透明體212。透明體212具有多個開口212a,而金屬網狀圖案214填入透明體212的開口212a中。金屬網狀圖案214在垂直於第二基板300的方向d2上的高度H1小於或等於透明體212在方向d2上的高度H2。在本實施例中,透明體212的開口212a可為貫孔,且暴露出第二基板300的表面300c。金屬網狀圖案214填入呈貫孔的開口212a中而與第二基板300的表面300c接觸。在本實施例中,觸控元件結構200J可設置於第二基板300與裝飾面板100之間。然而,本新型創作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基板300亦可設置於裝飾面板100與觸控元件結構200J之間。此外,觸控元件結構200J亦可應用在其他實施例的觸控裝置中。
圖38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8的觸控裝置1000K與圖37的觸控裝置1000J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 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觸控裝置1000K與觸控裝置1000J的差異在於:圖38的觸控元件結構200K與圖37的觸控元件結構200J略有不同。詳言之,觸控元件結構200K的透明體212的開口212b與觸控元件結構200J的透明體212的開口212a不同。開口212b可為凹陷而不貫穿透明體212本身。金屬網狀圖案214填入透明體212的開口212b,但不與第二基板300的表面300c接觸。當然,觸控元件結構200K亦可應用在其他實施例的觸控裝置中。
圖39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39的觸控裝置1000L與圖25的觸控裝置10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觸控裝置1000L與觸控裝置1000的差異在於:圖39的觸控元件結構200L與圖25的觸控元件結構200不同;圖39的第二基板300L與圖25的第二基板300不同。詳言之,第二基板300J具有多個凹陷300d,而觸控元件結構200L的金屬網狀圖案214可填入第二基板300L的凹陷300d中。當然,觸控元件結構200L亦可應用在其他實施例的觸控裝置中。
圖34A觸控裝置1000I可進一步與顯示面板結合,而構成觸控顯示裝置。以下以圖40為例說明。圖40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觸控顯示裝置2000包括觸控裝置1000I以及與觸控裝置1000I連接的顯示面板1100。顯示面板1100包括與觸控裝置1000I共用的第三基板500、相對於第 三基板500的第四基板700以及位於第三基板500與第四基板700之間的顯示介質800。在圖40的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單元202可位於裝飾面板100與第二基板300之間。第一黏著層400夾設在裝飾面板100與第一觸控單元202之間。第一觸控單元202可具有與第一黏著層400接觸的表面202a。第二觸控單元204可位於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之間。第二黏著層600夾設在第二基板300與第二觸控單元204之間。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具有與第二黏著層600接觸的表面204a。表面202a可背向表面204a。換言之,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一黏著層400接觸的表面202a和第二觸控單元204與第一黏著層400接觸的表面204可面向同一方向,例如朝向裝飾面板100的方向。
圖41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圖41的觸控顯示裝置2000A與圖40的觸控顯示裝置2000類似,因此相同或相對應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對應的標號表示。以下就二者相異處做說明,二者相同處便不再重述。觸控顯示裝置2000A與觸控顯示裝置2000的差異在於:觸控顯示裝置2000A的觸控裝置1000J與觸控顯示裝置2000的觸控裝置1000I略有不同。在觸控顯示裝置2000A的觸控裝置1000J中,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二觸控單元204皆位於第二基板300與第三基板500之間。第二黏著層600夾設在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二觸控單元204之間。第一觸控單元202可具有與第二黏著層600接觸的表面202a。第二觸控單元204可具有與第二黏著層600接觸的表面 204a。表面202a可面向表面204a。
圖42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42,觸控元件結構200可包括了多個第一電極墊202c、多個第二電極墊204c、多個連接部202b、多橋接部204b以及絕緣層GI。各連接部202b連接相鄰兩個第一電極墊202c。多個第一電極墊202c與多個連接部202b串接為第一觸控單元202。各橋接部204b連接相鄰兩個第二電極墊204c。多個第二電極墊204c與多個橋接部204b串接為第二觸控單元204。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二觸控單元204交錯,而第一觸控單元202與第二觸控單元204之間係利用絕緣層GI達到絕緣配置。絕緣層GI可包括無機絕緣層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或氮氧化矽等,或有機絕緣層例如環氧樹脂。絕緣層GI例如包括多個島狀的絕緣結構設置於橋接部204b與連接部202b之間,但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絕緣層GI也可以是條狀的絕緣結構或是整面地覆蓋於透光區中。本設計可以利用第一電極墊202c與第二電極墊204c之間的邊緣效應來進行觸控感測。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墊202c、第二電極墊204c以及連接部202b可利用同一層圖案化電極層例如第一圖案化電極層所構成,而橋接部204b可利用另一層圖案化電極層例如第二圖案化電極層。第一電極墊202c與第二電極墊204c可分別與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一端電性連接,且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另一端則可與驅動單元(未繪示)電性連接。
圖43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 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43,觸控元件結構200’包括複數條電極209以及複數個電極墊208,且各電極209與各電極墊208為絕緣配置。本設計可以利用電極209與電極墊208之間的邊緣效應來進行觸控感測。電極209以及電極墊208可由同一層圖案化電極層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電極209以及電極墊208可分別與連接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一端電性連接,且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另一端則可與驅動單元(未繪示)電性連接。
圖44為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觸控裝置的觸控元件結構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44,觸控元件結構200’’包括雙層圖案化電極層的電容感測結構,其中第一圖案化電極層205與第二圖案化電極層207間配置有絕緣層GI以構成複數個電容感測結構,絕緣層GI例如可以是基板,或是有機光阻層。電容感測結構用以提供觸控感測功能。第一圖案化電極層205包括複數條第一電極205a,第二圖案化電極層207包括複數條第二電極207a,且第一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係為交叉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可分別為直條狀電極,且在垂直投影方向x觀察第一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大體上為垂直交叉設置,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的重疊面積或線寬可視感應電容值的考量分別加以調整,且第二電極207a之面積或線寬較佳大於第一電極205a之面積或線寬,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電極205a與第二電極207a分別與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一端電性連接,且觸控訊號傳輸線路210之另一端則可 與驅動單元(未繪示)電性連接。上述各電極可以是由透明電極、金屬或是金屬網格電極所組成。透明電極之種類包括金屬氧化物,例如是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或是上述至少二者的複合層、或者是其它合適的氧化物,例如奈米銀絲、石墨烯、矽烯、導電高分子、奈米碳管等。
上述圖42、圖43、圖44的觸控元件結構200、200’、200可直接或經適當的變化後應用在圖25至圖39的觸控感測裝置中,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據以實施之,於此便不再逐一詳述。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中,由於第一裝飾層厚度大於第二裝飾層厚度,因此第二裝飾層可以較大的預定內縮距離形成在第一裝飾層上,進而改善習知技術中第二裝飾層易於超出第一裝飾層的問題。原因是,即使預定的內縮距離較大而使第一裝飾層有較多的區域凸伸於第二裝飾層外,由於第一裝飾層的厚度較大(即第一裝飾層的光學密度較高),凸伸於第二裝飾層外的第一裝飾層仍可提供足夠的遮蔽性,進而使裝飾結構不易發生顏色驟變的問題,如此一來,非黑的彩色油墨,例如白色、黃色、紅色、藍色等,就可應用本新型創作的裝飾結構。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裝飾面板
110‧‧‧第一基板
110a‧‧‧承載面
110b‧‧‧觸控面
120‧‧‧第一裝飾層
120a‧‧‧第一裝飾開口
130‧‧‧第二裝飾層
130a‧‧‧第二裝飾開口
130b‧‧‧第二底面
130c‧‧‧第二頂面
130d‧‧‧第二側面
140‧‧‧第一遮光層
140a‧‧‧第三裝飾開口
AA‧‧‧透光區
BB‧‧‧周邊區
d‧‧‧方向
L‧‧‧內縮距離
L1‧‧‧長度
R、M1、M2‧‧‧區域
S‧‧‧裝飾結構
T1~T3、Tt‧‧‧厚度
α、β‧‧‧角度

Claims (45)

  1. 一種裝飾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一透光區以及該透光區外的一周邊區;一第一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一第二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該第一裝飾層位於該第二裝飾層與該第一基板之間;以及一第一遮光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該第二裝飾層位於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一裝飾層之間,該第一裝飾層、該第二裝飾層以及該第一遮光層分別具有暴露出該透光區且相重疊的一第一裝飾開口、一第二裝飾開口以及一第三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該第一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二裝飾層在一方向上堆疊,而該第一裝飾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大於該第二裝飾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一底面、相對於該第一底面的一第一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一底面以及該第一頂面的一第一側面,該第一底面與該第一側面相交於一第一交界,該第一交界為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邊緣,一第一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一側面且通過該第一交界,一第二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一底面且通過該第一交界,該第一參考平面與該第二參考平面在該第一裝飾層的材質內夾有一 第一角度,該第二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二底面、相對於該第二底面的一第二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二底面以及該第二頂面的一第二側面,該第二底面與該第二側面相交於一第二交界,該第二交界為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邊緣,一第三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二側面且通過該第二交界,一第四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二底面且通過該第二交界,該第三參考平面與該第四參考平面在該第二裝飾層的材質內夾有一第二角度,而該第一角度大於該第二角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包括一第一中央部以及包圍該第一中央部且相對於該第一中央部凸起的一第一邊緣凸起部,該第一中央部與該第一邊緣凸起部在該方向上存在一第一高度差,該第二裝飾層包括一第二中央部以及包圍該第二中央部且相對於該第二中央部凸起的一第二邊緣凸起部,該第二中央部與該第二邊緣凸起部在該方向上存在一第二高度差,而該第一高度差大於該第二高度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該第二裝飾層以及該第一遮光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總和為Tt,該第一遮光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為T3,其中0.04≦(T3/Tt)≦0.35。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二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二底面、相對於該第二底面的一第二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二底面以及該第二頂面的一第二側面,該第二底面與該第二側面相交於一第二交界,該第二交界為該第二裝 飾開口的邊緣,一第三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二側面且通過該第二交界,一第四參考平面相切於該第二底面且通過該第二交界,該第三參考平面與該第四參考平面在該第二裝飾層的材質內夾有一第二角度,而該第二角度介於3度至7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的黏度大於該第二裝飾層的黏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具有至少一針孔,而該第二裝飾層填入該針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基板具有一承載面、相對於該承載面的一觸控面以及連接該承載面與該觸控面的一側面,該承載面位於該第一裝飾層與該觸控面之間,而該第一裝飾層由該承載面延伸至該側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光阻層,配置於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一基板之間,該光阻層完全地遮蔽該第一裝飾層的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邊緣且暴露出該透光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光阻層完全遮蔽該第一裝飾層的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邊緣以及該第二裝飾層的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邊緣。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覆蓋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一基板的邊緣之間的一區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 飾層具有朝該透光區凸伸的一凸伸部,該第二裝飾層暴露出該凸伸部,而該第一遮光層由該第二裝飾層延伸至該凸伸部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光阻層,配置於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一基板之間,該光阻層完全地遮蔽該第一裝飾層的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邊緣且暴露出該透光區,而該光阻層遮蔽該第一遮光層延伸至該凸伸部的部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遮光層覆蓋該第二裝飾層、該第一裝飾層的該凸伸部並與該光阻層接觸。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光阻層,配置於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一基板之間,該光阻層完全地遮蔽該第一裝飾層的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邊緣且暴露出該透光區、該第二裝飾層的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邊緣以及該第一遮光層延伸至該凸伸部的一部份。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具有面向該第一基板的一第一底面、相對於該第一底面的一第一頂面以及連接該第一底面以及該第一頂面的一第一側面,該第一底面以及該第一頂面與該第一基板平行,而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一基板實質上垂直。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面積小於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面積,而該第一裝飾層朝該透光區凸伸至該第二裝飾層外。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頂面與該第一側面直接連接。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更具有連接該第一頂面與該第一側面且相對於該第一基板傾斜的一連接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開口與該第二裝飾開口切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更具有不同於該第一裝飾開口的一第一功能開口,該第二裝飾層更具有不同於該第二裝飾開口的一第二功能開口,該第一遮光層更具有不同於該第三裝飾開口的一第三功能開口,該第一功能開口、該第二功能開口以及該第三功能開口重疊且暴露該周邊區,該第二功能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涵蓋該第一功能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而該第三功能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涵蓋該第一功能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功能開口、該第二功能開口以及該第三功能開口用以暴露一光電元件。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功能開口、該第二功能開口以及該第三功能開口切齊。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遮 光層更具有不同於該第三裝飾開口的一第三功能開口,而該第一裝飾層以及該第二裝飾層完全覆蓋該第三功能開口。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第三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二裝飾層之間,而該第三裝飾層完全覆蓋該第三功能開口。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第三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二裝飾層之間,而該第三裝飾層具有與該第三功能開口重疊的一第四功能開口。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層的材質為一光阻。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裝飾開口的面積小於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面積,該第一裝飾層朝該透光區凸伸至該第二裝飾層外,該第二裝飾開口的面積小於該第三裝飾開口的面積,該第二裝飾層朝該透光區凸伸至該第一遮光層外,該裝飾面板更包括一平緩層,該平緩層至少覆蓋該第二裝飾層朝該透光區凸伸至該第一遮光層外的一部份以及該第一裝飾層朝該透光區凸伸至該第二裝飾層外的一部份。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更包括:一修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且暴露該透光區,該第一裝飾層、該第二裝飾層以及該第一遮光層組成一裝飾結構,該裝飾結構具有定義該第一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以及該第三裝飾開口的的一內邊緣以及包圍該內邊緣的一外邊緣, 該裝飾結構的該外邊緣與該第一基板的邊緣相隔一區域,而該修飾層覆蓋該區域。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裝飾面板,其中該第一基板具有一內表面、相對於該內表面的一外表面以及連接該內表面與該外表面的一側面,該內表面位於該第一裝飾層與該外表面之間,該裝飾面板更包括一膠材,該膠材覆蓋至少部份該側面且暴露該內表面與該外表面。
  31.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一透光區以及該透光區外的一周邊區;一第一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一第二裝飾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該第一裝飾層位於該第二裝飾層與該第一基板之間;一第一遮光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的該周邊區上,該第二裝飾層位於該第一遮光層與該第一裝飾層之間,該第一裝飾層、該第二裝飾層以及該第一遮光層分別具有暴露出該透光區且相重疊的一第一裝飾開口、一第二裝飾開口以及一第三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該第一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該第三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蓋該第一裝飾開口在該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該第一裝飾層與該第二裝飾層在一方向上堆疊,而該第一裝飾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大於該第二裝飾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一觸控元件結構,該第一裝飾開口、該第二裝飾開口以及該 第三裝飾開口暴露至少部份該觸控元件結構;以及一觸控訊號傳輸線路,與該觸控元件結構電性連接,該第一遮光層遮蔽至少部份該觸控訊號傳輸線路。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元件結構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單元以及與該些第一觸控單元交錯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該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該些第一觸控單元位於該第二基板上;一第三基板,該些第二觸控單元位於該第三基板上,該第二基板位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三基板之間;一第一黏著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以及一第二黏著層,配置於該第二基板與該第三基板之間。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第一黏著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大於該第二黏著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第二基板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小於該第三基板在該方向上的厚度。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第一黏著層在該方向上的厚度大於該第二基板在該方向上的厚度。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該觸控元件結構位於該第二基板上;以及一第一黏著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元件結構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單元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單元,該些第一 觸控單元與該些第二觸控單元分別形成在該第二基板的相對二表面。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第一黏著層,該觸控元件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一基板上的多個第一觸控單元以及與該些第一觸控單元交錯且位於該第二基板上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而該第一黏著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第一遮光層的光學密度大於該第一裝飾層的光學密度以及該第二裝飾層的光學密度。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元件結構包括位於該第一基板上的多個第一觸控單元、與該些第一觸控單元交錯的多個第二觸控單元以及多個絕緣圖案,該些絕緣圖案位於該些第一觸控單元與該些第二觸控單元之間且分別位於該些第一觸控單元與該些第二觸控單元的多個交錯處,該裝飾面板更包括一平緩層,該平緩層至少覆蓋該第二裝飾層朝該透光區凸伸至該第一遮光層外的一部份以及該第一裝飾層朝該透光區凸伸至該第二裝飾層外的一部份,其中該平緩層與該些絕緣圖案屬於同一膜層。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元件結構包括具有多個開口的透明體以及填入該些開口的一金屬網 狀圖案,該觸控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而該觸控元件結構配置於該第二基板上。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金屬網狀圖案在垂直於該第二基板的一方向上的高度小於或等於該透明體在垂直於該第二基板的該方向上的高度。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些開口為多個貫孔且暴露出該第二基板,該金屬網狀圖案填入該些開口中而與該第二基板接觸。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些開口為多個凹陷而不貫穿該透明體本身。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元件結構包括一金屬網狀圖案,該觸控裝置更包括具有多個凹陷的一第二基板,而該金屬網狀圖案填入該第二基板的該些凹陷中。
TW103203718U 2014-03-04 2014-03-04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TWM4847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3718U TWM484742U (zh) 2014-03-04 2014-03-04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CN201420226162.2U CN204184116U (zh) 2014-03-04 2014-05-05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3718U TWM484742U (zh) 2014-03-04 2014-03-04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4742U true TWM484742U (zh) 2014-08-21

Family

ID=51794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3718U TWM484742U (zh) 2014-03-04 2014-03-04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84116U (zh)
TW (1) TWM48474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57895B2 (en) 2014-07-15 2018-01-02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1045541A (zh) * 2018-10-15 2020-04-21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盖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711957B (zh) * 2019-12-19 2020-12-01 大陸商業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觸控裝飾膜及其製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35173A (zh) * 2014-03-04 2015-09-16 Wintek Corp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KR20160028595A (ko) * 2014-09-03 2016-03-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버 윈도우,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4991668A (zh) * 2015-05-28 2015-10-21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的改良式外盖及其制程
KR102407406B1 (ko) 2017-06-23 2022-06-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장식 인쇄 부재 및 장식 인쇄 부재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TW201946721A (zh) * 2018-05-16 2019-12-16 恆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及觸控面板的基板切割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57895B2 (en) 2014-07-15 2018-01-02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1045541A (zh) * 2018-10-15 2020-04-21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盖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707258B (zh) * 2018-10-15 2020-10-11 香港商宸盛光電有限公司 觸控蓋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711957B (zh) * 2019-12-19 2020-12-01 大陸商業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觸控裝飾膜及其製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84116U (zh) 2015-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84742U (zh)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KR102386654B1 (ko) 커버 윈도우,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TWI471774B (zh) 觸控裝置及觸控顯示裝置
JP632465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CN104571668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9891764B2 (en) Touch screen panel
US9417722B2 (en) Touch panel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TWI476656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CN103885578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1064644B1 (ko) 불투명부 및 투명부가 형성된 점착필름을 포함하는 터치 윈도우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576736B (zh) 觸控裝置
TW201530398A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TWM448733U (zh) 多功能單基材的觸控面板
CN204808358U (zh) 指纹辨识装置
TW201604729A (zh) 觸控面板
TWI594154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CN203812206U (zh)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KR20190032056A (ko) 모아레 시인 방지용 패턴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1610773A (zh) 觸控面板
TW201445393A (zh) 觸控面板
TW201535173A (zh)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TWM472241U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CN203658910U (zh) 盖体
TW201516793A (zh) 觸控面板與覆蓋板結構
TW201504872A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