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84116U -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84116U
CN204184116U CN201420226162.2U CN201420226162U CN204184116U CN 204184116 U CN204184116 U CN 204184116U CN 201420226162 U CN201420226162 U CN 201420226162U CN 204184116 U CN204184116 U CN 204184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corative layer
substrate
decoration
layer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2616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国彰
黄湘霖
黄炳文
赖名山
王文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84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8411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其中装饰面板包括具有透光区及周边区的第一基板、配置于周边区的第一装饰层、第二装饰层及第一遮光层。第一装饰层位于第二装饰层与第一基板之间。第二装饰层位于第一遮光层与第一装饰层之间。第一装饰层、第二装饰层及第一遮光层分别具有暴露出透光区且相重叠的第一装饰开口、第二装饰开口及第三装饰开口。第二装饰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盖第一装饰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第一装饰层与第二装饰层在一方向上堆叠。第一装饰层在此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第二装饰层在此方向上的厚度。此外,包括上述装饰面板的触控装置也被提出。

Description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装饰元件及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日益发达,手持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smart phone)或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已逐渐广泛地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些手持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多功能且美观的设计方向发展。消费者在选购这些手持电子装置的时候,外观设计的美感已经逐渐成为软硬件功能之外一个重要的选购因素。 
以手持电子装置中的智能手机为例,传统黑、白边框的外观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如何使智能手机边框具有指定的颜色,以提升产品价值,已成为目前研发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现有技术中,制造者利用印刷的方式在基板上形成多层装饰层,以使智能手机边框具有指定的颜色。然而,印刷越多道的装饰层,装饰层间发生印刷偏移的机率也越高。举例而言,在基板上形成第一装饰层后,若以较小的预定内缩距离在第一装饰层上形成第二装饰层,则当印刷公差较大时,第二装饰层易于超出第一装饰层,而不利于智能手机的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其可容许装饰层间有较大的预定内缩距离且兼具良好的遮蔽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装饰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一装饰层、第二装饰层以及第一遮光层。第一基板具有透光区以及透光区外的周边区。第一装饰层配置于第一基板的周边区上。第二装饰层配置于第一基板的周边区上。第一装饰层位于第二装饰层与第一基板之间。第一遮光层配置于第一基板的周边区 上。第二装饰层位于第一遮光层与第一装饰层之间。第一装饰层、第二装饰层以及第一遮光层分别具有暴露出透光区且相重叠的第一装饰开口、第二装饰开口以及第三装饰开口。第二装饰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盖第一装饰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第一装饰层与第二装饰层在一方向上堆叠。第一装饰层在此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第二装饰层在此方向上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触控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一装饰层、第二装饰层、第一遮光层、触控组件结构以及触控信号传输线路。第一基板具有透光区以及透光区外的周边区。第一装饰层配置于第一基板的周边区上。第二装饰层配置于第一基板的周边区上。第一装饰层位于第二装饰层与第一基板之间。第一遮光层配置于第一基板的周边区上。第二装饰层位于第一遮光层与第一装饰层之间。第一装饰层、第二装饰层以及第一遮光层分别具有暴露出透光区且相重叠的第一装饰开口、第二装饰开口以及第三装饰开口。第二装饰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盖第一装饰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第三装饰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盖第一装饰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第一装饰层与第二装饰层在一个方向上堆叠,而第一装饰层在上述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第二装饰层在上述方向上的厚度。第一装饰开口、第二装饰开口以及第三装饰开口暴露至少部分触控组件结构。触控信号传输线路与触控组件结构电性连接。第一遮光层遮蔽至少部分触控信号传输线路。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具有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一底面、相对于第一底面的第一顶面以及连接第一底面以及第一顶面的第一侧面。第一底面与第一侧面相交于第一交界。第一交界为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第一参考平面相切于第一侧面且通过第一交界。第二参考平面相切于第一底面且通过第一交界。第一参考平面与第二参考平面在第一装饰层的材质内夹有第一角度。第二装饰层具有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二底面、相对于第二底面的第二顶面以及连接第二底面以及第二顶面的第二侧面。第二底面与第二侧面相交于第二交界。第二交界为第二装饰开口的边缘。第三参考平面相切于第二侧面且通过第二交界。第四参考平面相切于第二底面且通过第二交界。第三参考平面与第四参考平面在第二装饰层的材质内夹有第二角度。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包括第一中央部以及包围 第一中央部且相对于第一中央部凸起的第一边缘凸起部。第一中央部与第一边缘凸起部在方向上存在第一高度差。第二装饰层包括第二中央部以及包围第二中央部且相对于第二中央部凸起的第二边缘凸起部。第二中央部与第二边缘凸起部在方向上存在第二高度差。第一高度差大于第二高度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第二装饰层以及第一遮光层在方向上的厚度总和为Tt,第一遮光层在方向上的厚度为T3,其中0.04≦(T3/Tt)≦0.35。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装饰层具有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二底面、相对于第二底面的第二顶面以及连接第二底面以及第二顶面的第二侧面。第二底面与第二侧面相交于第二交界。第二交界为第二装饰开口的边缘。第三参考平面相切于第二侧面且通过第二交界。第四参考平面相切于第二底面且通过第二交界。第三参考平面与第四参考平面在第二装饰层的材质内夹有第二角度。第二角度介于3度至7度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的粘度大于第二装饰层的粘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具有至少一针孔,而第二装饰层填入针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板具有承载面、相对于承载面的触控面以及连接承载面与触控面的侧面。承载面位于第一装饰层与触控面之间。第一装饰层由承载面延伸至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面板还包括光阻层。光阻层配置于第一装饰层与第一基板之间。光阻层完全地遮蔽第一装饰层的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且暴露出透光区。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阻层完全遮蔽第一装饰层的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以及第二装饰层的第二装饰开口的边缘。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层覆盖第一装饰层与第一基板的边缘之间的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具有朝透光区凸伸的凸伸部。第二装饰层暴露出凸伸部。第一遮光层由第二装饰层延伸至凸伸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面板还包括光阻层。光阻层配置 于第一装饰层与第一基板之间。光阻层完全地遮蔽第一装饰层的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且暴露出透光区。光阻层遮蔽第一遮光层延伸至凸伸部的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层覆盖第二装饰层、第一装饰层的凸伸部并与光阻层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面板还包括光阻层。光阻层配置于第一装饰层与第一基板之间。光阻层完全地遮蔽第一装饰层的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且暴露出透光区、第二装饰层的第二装饰开口的边缘以及第一遮光层延伸至凸伸部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具有面向第一基板的第一底面、相对于第一底面的第一顶面以及连接第一底面以及第一顶面的第一侧面。第一底面以及第一顶面与第一基板平行。第一侧面与第一基板实质上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二装饰开口的面积,而第一装饰层朝透光区凸伸至第二装饰层外。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顶面与第一侧面直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还具有连接第一顶面与第一侧面且相对于第一基板倾斜的连接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开口与第二装饰开口切齐。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还具有不同于第一装饰开口的第一功能开口。第二装饰层还具有不同于第二装饰开口的第二功能开口。第一遮光层还具有不同于第三装饰开口的第三功能开口。第一功能开口、第二功能开口以及第三功能开口重叠且暴露周边区。第二功能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涵盖第一功能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第三功能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涵盖第一功能开口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功能开口、第二功能开口以及第三功能开口用以暴露光电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功能开口、第二功能开口以及第三功能开口切齐。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层还具有不同于第三装饰开口的第三功能开口,而第一装饰层以及第二装饰层完全覆盖第三功能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面板还包括第三装饰层。第三装饰层配置于第一遮光层与第二装饰层之间。第三装饰层完全覆盖第三功能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面板还包括第三装饰层。第三装饰层配置于第一遮光层与第二装饰层之间。第三装饰层具有与第三功能开口重叠的第四功能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层的材质为光阻。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装饰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二装饰开口的面积。第一装饰层朝透光区凸伸至第二装饰层外。第二装饰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三装饰开口的面积。第二装饰层朝透光区凸伸至第一遮光层外。装饰面板还包括平缓层。平缓层至少覆盖第二装饰层朝透光区凸伸至第一遮光层外的一部分以及第一装饰层朝透光区凸伸至第二装饰层外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装饰面板还包括修饰层。修饰层配置于第一基板的周边区上且暴露透光区。第一装饰层、第二装饰层以及第一遮光层组成装饰结构。装饰结构具有定义第一装饰开口、第二装饰开口以及第三装饰开口的的内边缘以及包围内边缘的外边缘。装饰结构的外边缘与第一基板的边缘相隔一个区域,而修饰层覆盖所述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板具有内表面、相对于内表面的外表面以及连接内表面与外表面的侧面。内表面位于第一装饰层与外表面之间。装饰面板还包括胶材。胶材覆盖至少部分侧面且暴露内表面与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该触控组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以及与第一触控单元交错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触控装置还包括第二基板、第三基板、第一粘着层以及第二粘着层。第一触控单元位于第二基板上。第二触控单元位于第三基板上。第二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三基板之间。第一粘着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第二粘着层配置于第二基板与第三基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粘着层在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第二粘着层在方向上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基板在方向上的厚度小于第三基板在方向上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粘着层在方向上的厚度大于第二基板在方向上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装置还包括第二基板以及第一粘着层。触控组件结构位于第二基板上。第一粘着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组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单元。第一触控单元与第二触控单元分别形成在第二基板的相对二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装置还包括第二基板以及第一粘着层。触控组件结构包括位于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以及与第一触控单元交错且位于第二基板上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第一粘着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遮光层的光学密度大于第一装饰层的光学密度以及第二装饰层的光学密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组件结构包括位于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与第一触控单元交错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以及多个绝缘图案。绝缘图案位于第一触控单元与第二触控单元之间且分别位于第一触控单元与第二触控单元的多个交错处。装饰面板还包括平缓层。平缓层至少覆盖第二装饰层朝透光区凸伸至第一遮光层外的一部分以及第一装饰层朝透光区凸伸至第二装饰层外的部分。平缓层与绝缘图案属于同一膜层。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组件结构包括具有多个开口的透明体以及填入开口的金属网状图案。触控装置还包括第二基板,而触控组件结构配置于第二基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金属网状图案在垂直于第二基板的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等于透明体在垂直于第二基板的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开口为多个贯孔且暴露出第二基板。金属网状图案填入开口中而与第二基板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开口为多个凹陷而不贯穿透明体本身。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组件结构包括金属网状图案。触控装置还包括具有多个凹陷的第二基板,而金属网状图案填入第二基板的凹 陷中。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中,由于第一装饰层厚度大于第二装饰层厚度,因此第二装饰层可以较大的预定内缩距离形成在第一装饰层上,进而改善现有技术中第二装饰层易于超出第一装饰层的问题。原因是,即使预定的内缩距离较大而使第一装饰层有较多的区域凸伸于第二装饰层外,然由于第一装饰层的厚度较大(即第一装饰层的光学密度较高),凸伸于第二装饰层外的第一装饰层仍可提供足够的遮蔽性,进而使装饰结构不易发生颜色骤变的问题。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比较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装饰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的装饰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的装饰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装饰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0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0B为图30A的触控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4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4B为图34A的触控装置的局部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35示出图34A的第二基板与图34A的第三基板; 
图36示出图34A的第二基板与图34A的第三基板; 
图3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触控元件结构的上视示意图; 
图4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触控元件结构的上视示意图; 
图4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触控元件结构的上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板; 
2、120:第一装饰层; 
3、130:第二装饰层; 
4、140:第一遮光层; 
10:装饰面板; 
100、100A~100P、100O’、100P’:装饰面板; 
110、110F、110G、110H:第一基板; 
110a:承载面; 
110b:触控面; 
110c:侧面; 
120a:第一装饰开口; 
120b:第一底面; 
120c:第一顶面; 
120d、120d’:第一侧面; 
120d”:连接面; 
120e:第一功能开口; 
120f:装饰孔; 
120g:装饰图案; 
120p:凸伸部; 
122:第一中央部; 
124:第一边缘凸起部; 
130a:第二装饰开口; 
130b:第二底面; 
130c:第二顶面; 
130d:第二侧面; 
130e:第二功能开口; 
132:第二中央部; 
134:第二边缘凸起部; 
140a:第三装饰开口; 
140d:侧面; 
140e:第三功能开口; 
150:光阻层; 
160:第二遮光层; 
170:阻隔层; 
180:滤光图案; 
182:第三装饰层; 
182e:第四功能开口; 
190:修饰层; 
192:平缓层; 
194:胶材; 
200、200D、200E、200I、200J、200K、200L、200’、200”:触控元件结构; 
202:第一触控单元; 
202a、204a:表面; 
202c:第一电极垫; 
202b:连接部; 
204:第二触控单元; 
204c:第二电极垫; 
204b:桥接部; 
205:第一图案化电极层; 
205a:第一电极; 
206:绝缘图案; 
209:电极; 
207:第二图案化电极层; 
207a:第二电极; 
208:电极垫; 
GI:绝缘层; 
210:触控信号传输线路; 
212:透明体; 
212a、212b:开口; 
214:金属网状图案; 
300、300L:第二基板; 
300a、300c:表面; 
300b:缺口; 
300d:凹陷; 
400:第一粘着层; 
500:第三基板; 
600:第二粘着层; 
700:第四基板; 
800:显示介质; 
1000、1000A~1000L:触控装置; 
1100:显示面板; 
2000、2000A:触控显示装置; 
AA:透光区; 
BB:周边区; 
C-C’:剖线; 
E:金属细线; 
d、d1、x、d2:方向; 
F、F1、F2、F’:软性电路板; 
H1、H2:高度; 
h:针孔; 
I1、I2:交界; 
K:光电元件; 
L:内缩距离; 
L1、L2:长度; 
P1~P4:参考平面; 
p1、p2:接垫; 
R、r、Q、R3、K1、K2、M1、M2:区域; 
Sa:内边缘; 
Sb:外边缘; 
S、S’:装饰结构; 
T1~T3、T6~T10、Tt、T1’、T2’:厚度; 
W、W1、W2:线宽; 
△H1、△H2:高度差; 
α、β、γ: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装饰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装饰层120、第二装饰层130以及第一遮光层140。第一装饰层120、第二装饰层130以及第一遮光层140构成装饰结构S。第一基板110具有透光区AA以及透光区AA外的周边区BB。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第一基板110的周边区BB是否透光。在本实施例中,当装饰结构S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周边区BB时,装饰面板100中与周边区BB重叠的区域方为不透光。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也不限定周边区BB必需环绕透光区AA。在其他实施例中,周边区BB可设置在透光区AA的至少一侧,换言之,第一、二装饰层120、130及第一遮光层140可以设置在透光区AA的一侧,而不必呈现环状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也不限制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装饰开口130a、第一遮光层140的第三装饰开口140a一定是封闭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开口120a、第二装饰开口130a、第三装饰开口140a也可呈开放状。 
第一装饰层120以及第二装饰层130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周边区BB上。第一装饰层120位于第二装饰层130与第一基板110之间。第一遮光层140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周边区BB上。第二装饰层130位于第一遮光层140与第一装饰层120之间。第一遮光层140的光学密度(Optical density,简称:OD)大于第一装饰层120的光学密度以及第二装饰层130的光学密度。第一装饰层120、第二装饰层130以及第一遮光层140分别具有暴露出透光区AA且相重叠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第二装饰开口130a以及第三装饰开口140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开口120a、第二装饰开口130a以及第三装饰开口140a是用以暴露触控元件结构。第三装饰开口14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盖第一装饰开口12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以及第二 装饰开口13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第二装饰开口13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盖第一装饰开口12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 
值得注意是,第一装饰层120与第二装饰层130在方向d上堆叠。第一装饰层120在方向d上的厚度T1大于第二装饰层130在方向d的厚度T2。从另一角度而言,第一装饰层120在方向d上的厚度T1、第二装饰层130在方向d上的厚度T2以及第一遮光层140在方向d上的厚度T3的总和为Tt,其中0.04≦(T3/Tt)≦0.35。利用“第一装饰层120厚度T1大于第二装饰层130厚度T2”的技术手段,第二装饰层130可以较大的预定内缩距离L形成在第一装饰层120上,而改善现有技术中第二装饰层易于超出第一装饰层的问题。原因是,即使预定的内缩距离L较大而使第一装饰层120有较多的区域凸伸于第二装饰层130外,由于第一装饰层120的厚度T1较大(即第一装饰层120的光学密度较高),凸伸于第二装饰层130外的第一装饰层120仍可提供足够的遮蔽性,进而使装饰结构S不易发生颜色骤变的问题。以下通过图1与图2的比较进行阐释。 
图2为比较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图2的装饰面板10包括基板1及依次堆叠在基板1上的第一装饰层2、第二装饰层3、第一遮光层4。第一装饰层2、第二装饰层3以及第一遮光层4构成装饰结构S’。图2的装饰面板10与图1的装饰面板100类似,二者的差异在于:在装饰面板10中,第一装饰层2的厚度T1’与第二装饰层3的厚度T2’相等。假设第一装饰层2、第二装饰层3的透光度均为70%,则装饰结构S’在第一装饰层2凸伸于第二装饰层3外的区域K1的透光度为70%,装饰结构S’在第一装饰层2、第二装饰层3重叠且被第一遮光层4暴露的区域K2的透光度为49%(即第一装饰层2的透光度70%乘以第二装饰层3的透光度为70%)。装饰结构S’由区域K1到区域K2的透光度变化为21%(即区域K1的透光度70%减去区域K2的透光度49%)。请参照图1,假设第一装饰层120、第二装饰层130的透光度分别为35%、70%(即假设第一装饰层120厚度T1为第二装饰层130厚度T2的二倍),则装饰结构S在第一装饰层120凸伸于第二装饰层130外的区域M1的透光度为35%,在第一装饰层120、第二装饰层130重叠且被第一遮光层140暴露的区域M2的透光度为24.5%(即第一装饰层120的透光度70%乘以第二装饰层130的透光度35%)。装饰结构S由区域M1到区域M2 的透光度变化为10.5%(即区域M1的透光度35%减去区域M2的透光度24.5%)。比较图2的装饰结构S’由区域K1到区域K2的透光度变化(即21%)与图1的装饰结构S由区域M1到区域M2的透光度变化(即10.5%)可知,当第一装饰层120的厚度T1大于第二装饰层130的厚度T2时,装饰结构S由区域M1到区域M2的透光度变化较小,而不易发生颜色骤变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利用较厚的第一装饰层120,在装饰面板100的后续制程中再形成一层装饰层(即第二装饰层130)与一层遮光层(即第一遮光层140)后便可使装饰结构S具有足够的光学密度值,而可不用增加制作装饰层的道数。再者,预定内缩距离L的增加可使装饰结构S的斜坡平缓。如此一来,若触控感测结构(图1未示出)直接形成在装饰面板100上时,触控感测结构可良好地从第一基板110的透光区AA攀爬第一装饰层120、第二装饰层130以及第一遮光层140(即装饰结构S),而不易发生断线的问题。此外,当装饰结构S的斜坡较平缓时,若触控感测结构通过粘着层(图1未示出)贴附于装饰面板100时,则粘着层与装饰结构S的斜坡之间较不易残存气泡。 
再者,由于第二装饰层可以较大的预定内缩距离形成在第一装饰层上,第二装饰层的第二侧面可以制作的更为平缓,而使上述断线及气泡残存问题获得更进一步地改善。以下通过图3A说明。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A,图3A的装饰面板100A与图1的装饰面板100类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第二装饰层130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10的第二底面130b、相对于第二底面130b的第二顶面130c以及连接第二底面130b以及第二顶面130c的第二侧面130d。第二侧面130d即为第二装饰开口130a的边缘。请参照图1及图3A,装饰面板100A与装饰面板100的差异在于:装饰面板100A的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侧面130d较装饰面板100的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侧面130d平缓。换言之,装饰面板100A的第二侧面130d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长度L2较装饰面板100的第二侧面130d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长度L1来得长。举例而言,装饰面板100A的第二侧面130d相对于第一基板110倾斜。当图3A的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侧面130d较图1的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侧面130d更为平缓时,较佳还可令图3A的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角度β小于图1的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角度β,前者例如约可介于3~7度,后者例如约可介于7~15 度。图3A的装饰结构S斜坡较图1的装饰结构S斜坡更为平缓,而在装饰面板100A上更不易发生上述断线及气泡残存问题,易发生断线的具体例子例如为线宽介于1~15微米的金属细线或/及由金属细线所构成的金属网格。图3B为图3A的装饰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3B,图3A的装饰面板100A上可直接形成触控元件结构200,触控元件结构200若具有金属细线E,金属细线E位于透光区AA中的部分线宽W1较佳小于6微米。考虑到形成在周边区BB的金属细线E会被装饰结构S遮蔽且易断线,因此金属细线E位于周边区BB部分E2的线宽W2较佳大于透光区AA内的金属细线(即例如大于6微米)。更进一步地说,触控元件结构200的金属细线E在透光区AA与周边区BB的交界处的线宽W可由透光区AA向周边区BB逐渐地增加。当然,上述金属细线E或/及金属网格在透光区AA与周边区BB可具有不同线宽W1、W2的设计,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且此线宽W逐渐地增加的设计并不只局限应用于金属细线E,也适用于其他透明导电材,例如金属氧化物,像是铟锡氧化物(ITO)。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图4的装饰面板100B与图1的装饰面板100类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在图4的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开口120a的面积小于第二装饰开口130a的面积。换言之,第一装饰层120可以朝透光区AA凸伸至第二装饰层130外。第二装饰开口130a的面积小于第三装饰开口140a的面积。换言之,第二装饰层130可朝透光区AA凸伸至第一遮光层140外。请参照图1及图4,图1的装饰面板100与图4装饰面板100B的差异在于:图4装饰面板100B还包括平缓层192。平缓层192至少覆盖第二装饰层130朝透光区AA凸伸至第一遮光层140外的一部分以及第一装饰层120朝透光区AA凸伸至第二装饰层130外的一部分。平缓层192填补装饰结构S的凹凸不平处,以使装饰面板100B相较于装饰面板100更不易发生上述断线及气泡残存问题。此外,平缓层192还可覆盖第一装饰层120并与第一基板110接触,以平缓化第一装饰层120。如此一来,在加入平缓层192后,装饰结构S的最大倾斜角度便可由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角度α变为较小的平缓层192的角度γ,以更进一步地改善断线及气泡残存问题。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平缓层192较佳可进一步向内延伸至透光区AA,并全面覆盖透光区AA,另也 可选择性地向外延伸至全面覆盖整个装饰结构S。 
图5为图1的装饰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特别是,图5是对应于图1的区域R。请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层120边缘凸起的程度可大于第二装饰层130边缘凸起的程度。详言之,第一装饰层120包括第一中央部122以及包围第一中央部122且相对于第一中央部122凸起的第一边缘凸起部124。第一中央部122与第一边缘凸起部124在方向d上存在第一高度差△H1。第二装饰层130包括第二中央部132以及包围第二中央部132且相对于第二中央部132凸起的第二边缘凸起部134。第二中央部132与第二边缘凸起部134在第一装饰层120与第二装饰层130的堆叠方向d上存在第二高度差△H2。第一高度差△H1大于第二高度差△H2。 
图6为图1的装饰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特别是,图6是对应于图1的区域R。请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层120的倾斜角(taper angle)大于第二装饰层130的倾斜角。详言之,第一装饰层120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底面120b、相对于第一底面120b的第一顶面120c以及连接第一底面120b以及第一顶面120c的第一侧面120d。第一底面120b与第一侧面120d相交于第一交界I1。第一交界I1为第一装饰开口120a的边缘。第一参考平面P1相切于第一侧面120d且通过第一交界I1。第二参考平面P2相切于第一底面120b且通过第一交界I1。第一参考平面P1与第二参考平面P2在第一装饰层120的材质内夹有第一角度α。第二装饰层130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10的第二底面130b、相对于第二底面130b的第二顶面130c以及连接第二底面130b以及第二顶面130c的第二侧面130d。第二底面130b与第二侧面130d相交于第二交界I2。第二交界I2为第二装饰开口130a的边缘。第三参考平面P3相切于第二侧面130d且通过第二交界I2。第四参考平面P4相切于第二底面130b且通过第二交界I2。第三参考平面P3与第四参考平面P4在第二装饰层130的材质内夹有第二角度β。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角度α可大于第二角度β。 
另一方面,为使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的边缘平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层120可采用粘度大于第二装饰层130粘度的材质,或采用小网目面积高网目密度的网版形成,以使第一装饰层120未完全固化前不易滩流。如图6所示,当第一装饰层120采用粘度较大的材质时,第一装 饰层120固化后,第一装饰层120可能会具有针孔(pin hole)h。第二装饰层130形成在第一装饰层120上时,第二装饰层130会填入针孔h。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装饰层130可能填满针孔h。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二装饰层130也可填入但不填满第一装饰层120的针孔h。此外,图7还示出装饰面板的边缘结构。第一基板110具有承载面110a、相对于承载面110a的触控面110b以及连接承载面110a与触控面110b的侧面110c。承载面110a位于第一装饰层120与触控面110b之间。由于第一装饰层120的粘度较大,第一装饰层120可由第一基板110的承载面110a延伸至第一基板110的侧面110c,而不易于形成过程中垂流至第一基板110的触控面110b。 
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二装饰层120、130可为浅色油墨(例如白色油墨),而第一遮光层140可为深色油墨(例如灰色或黑色油墨)。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二装饰层120、130及第一遮光层140的材质及颜色也可做其他适当设计。举例而言,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层120的材质可选用光阻。此时,装饰结构S的内边界(即第一装饰开口120a)是由用微影制程形成的第一装饰层120定义出来,而微影制程可精确地制作出所欲形成的图案,从而装饰结构S的内边界可具有高边缘平整度,且内边界的位置精确。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第一遮光层140的颜色及材质需与第一、二装饰层120、130相异,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40也可为与第一、二装饰层120、130材质及颜色相同者。 
在图1的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的面积可小于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装饰开口130a的面积。换言之,第一装饰层120可凸伸至第二装饰层130外。第一装饰层120凸伸于第二装饰层130外的部分相对于装饰结构S其他部分容易透光,而不利于装饰结构S的整体视效。对此,可利用激光方式去除第一装饰层120凸伸于第二装饰层130外的部分,如此即可使得装饰结构S的颜色更为均匀。以下利用图8、图9、图10具体说明。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8,图8的装饰面板100C与图1的装饰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图8的装饰面板100C是利用激光去除图1的第一装饰层120凸伸于第二装饰 层130外的局部而构成。在装饰面板100C中,第一底面120b以及第一顶面120c可与第一基板110平行。第一顶面120c与第一侧面120d’直接连接。第一底面120b与第一侧面120d’直接连接。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装饰层120经激光修整后,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侧面120d’会较为陡峭。举例而言,第一侧面120d’可呈现几近垂直于第一基板110的状态。换言之,第一角度α可接近90度。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角度α的大小与激光修整的制程参数以及第一装饰层120选用的材质有关,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角度α也可为其他大于第二角度β的角度。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9,图9的装饰面板100D与图8的装饰面板100C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图9的装饰面板100D可由图1的装饰面板100去除第一装饰层120凸伸于第二装饰层130外的“一小部分”而构成。图9的装饰面板100D与图8的装饰面板100C的差异在于:装饰面板100D的第一装饰层120被激光去除的部分,实际上相当小,故第一装饰层120还具有连接第一顶面120c与第一侧面120d’且相对于第一基板110倾斜的连接面120d”。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0,图10的装饰面板100E与图1的装饰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图10的装饰面板100E是由图1的装饰面板100完全地去除第一装饰层120、第二装饰层130凸伸于第一遮光层140外的部分而获得。在装饰面板100E中,第一装饰开口120a、第二装饰开口130a以及第三装饰开口140a可互相切齐。第一角度α以及第二角度β可均近乎90度。上述去除第一、二装饰层120、130凸伸于第一遮光层140外的部分可利用激光作业完成,也可以其他的方式替代,例如可使用搭载有高硬度材料的机械式去除装置完成。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1,图11的装饰面板100F与图1的装饰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装饰面板100F与装饰面板100的差异在于:装饰面板100F可选择性包括配置于第一装饰层120与第一基板110之间的光阻层150。光阻层150 完全地遮蔽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的边缘且暴露出透光区AA。此时,装饰结构S的边界是由用微影制程形成的光阻层150定义出来,而微影制程可精确地制作出所欲形状的光阻层,从而装饰结构S可具有高边缘平整度。更进一步地说,在图11的实施例中,光阻层150可同时完全遮蔽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的边缘以及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装饰开口130a的边缘。换言之,光阻层150可完全地遮蔽第一装饰层120凸伸于第二装饰层130外的部分,以使肉眼更不易发觉装饰结构S各区域间的色差。此外,光阻层150的配置可使装饰结构S的斜坡更为平缓,而有助于上述断线及气泡残存问题的改善。 
另一方面,在图11的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40可选择性地覆盖第一装饰层120与第一基板110的边缘之间的区域r更进一步地说,第一遮光层140可由第一基板110的承载面110a覆盖至第一基板110的侧面110c,以避免装饰面板100E漏光。意即,第一遮光层140可作为后续实施例中的修饰层使用。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2,图12的装饰面板100G与图11的装饰面板100F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因第二装饰层130可以较大的预定内缩距离形成在第一装饰层120上,装饰面板100G的第一装饰层120可具有朝透光区AA凸伸的凸伸部120p,其中第二装饰层130暴露出第一装饰层120的凸伸部120p。请参照图11及图12,装饰面板100G与装饰面板100F的差异在于:在装饰面板100G中,第一遮光层140可由第二装饰层130延伸至第一装饰层120的凸伸部120p上。换言之,第一遮光层140可包覆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侧面130d以及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顶面120c。这样的包覆设计可增加装饰结构S在靠近透光区AA部分的光学密度值及色彩饱和度(color saturation),而不影响装饰面板100G的外观。在图12的实施例中,光阻层150完全地遮蔽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的边缘且暴露出透光区AA。特别是,若第一遮光层140的颜色(例如黑色)与第一装饰层120的颜色(例如白色)差异大,则光阻层150可选择性地完全遮蔽第一遮光层140延伸至第一装饰层120凸伸部120p上的部分,以避免透色问题。装饰面板100G还可选择性包括第二遮光层160,其中第一遮光层140配置于第二遮光层160与第二装饰层130之间且暴露出透 光区AA。第二遮光层160的光学密度大于第一、二装饰层120、130的光学密度。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光阻层150必需完全地遮蔽第一遮光层140延伸至凸伸部120p上的部分。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3,图13的装饰面板100H与图12的装饰面板100G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在图13的实施例中,光阻层150也可暴露第一遮光层140延伸至凸伸部120p上的部分以及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装饰开口130a的边缘。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4,图14的装饰面板100I与图12的装饰面板100G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装饰面板100I与装饰面板100G的差异在于:装饰面板100I还包括阻隔层170。阻隔层170配置于第二装饰层130与第一遮光层140之间,用以避免第一遮光层140与第二装饰层130混色,特别是当第二装饰层130与第一遮光层140为不同材质与颜色时。阻隔层170例如是无机或有机膜层,无机膜层例如是氧化硅,氧化氮或是氧化硅与氧化氮的复合膜层,且此无机膜层可以选择性地延伸至透光区AA,以同时作为光学匹配层之用。有机膜层例如是感光性树脂。当然,此阻隔层之设计也可应用在其他实施例中,用以阻隔遮光层与装饰层混色。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5,图15的装饰面板100J与图12的装饰面板100G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请参照图12及图15,装饰面板100J与装饰面板100G的差异在于:装饰面板100J的第一遮光层140可较装饰面板100G的第一遮光层140更进一步地向透光区AA延伸。详言之,在图15的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40可覆盖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顶面130c、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侧面130d、第一装饰层120的凸伸部120p并与光阻层150接触。 
另一方面,上述实施例虽以装饰开口为例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也可应用在功能开口,例如红外线感测孔、光源孔、图案孔等。以下利用图16、图17、图18、图19及图20为例说明。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6,图16的装饰面板100K与图1的装饰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在装饰面板100K中,第一装饰层120还具有不同于第一装饰开口120a的第一功能开口120e。第二装饰层130还具有不同于第二装饰开口130a的第二功能开口130e。第一遮光层140还具有不同于第三装饰开口140a的第三功能开口140e。第一功能开口120e、第二功能开口130e以及第三功能开口140e相重叠且暴露第一基板110的周边区BB。第一功能开口120e、第二功能开口130e以及第三功能开口140e用以暴露光电元件K。光电元件K例如为红外线传感器、指示光源或图像传感器。第二功能开口130e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完全涵盖第一功能开口120e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换言之,第二功能开口130e的面积大于第一功能开口120e的面积。装饰面板100K还可选择性地包括滤光图案180。第一遮光层140位于滤光图案180与第二装饰层130之间。滤光图案180可填满第三功能开口140e。滤光图案180还可进一步填满第二功能开口130e以及第一功能开口120e而与第一基板110接触。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7,图17的装饰面板100L与图16的装饰面板100K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请参照图16及图17,装饰面板100L与装饰面板100K的差异在于:装饰面板100L较装饰面板100K少了滤光图案180、第一装饰层120被第三功能开口140e暴露的部分以及第二装饰层130被第三功能开口140e暴露的部分。图16的装饰面板100K可利用激光去除凸伸于第一遮光层140外的部分第一、二装饰层120、130,以使得第一装饰层120的第一侧面120d、第二装饰层130的第二侧面130d及第一遮光层140的侧面140d均对齐而实质上呈现垂直状,进而获得如图17的装饰面板100L。在装饰面板100L中,第一功能开口120e、第二功能开口130e以及第三功能开口140e切齐。装饰面板100L边缘平整,且无渐层现象。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限制第一侧面120d、第二侧面130d、侧面140d均需对齐。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8, 图18的装饰面板100M与图16的装饰面板100K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在装饰面板100M中,第一装饰层120可不具有第一功能开口120e,第二装饰层130可不具有第二功能开口130e。在装饰面板100M中,第一装饰层120以及第二装饰层130可完全覆盖第三功能开口140e。滤光图案180可填入第三功能开口140e而与第二装饰层130接触。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9,图19装饰面板100N与图18的装饰面板100M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装饰面板100N还包括配置于第一遮光层140与第二装饰层130之间的第三装饰层182。第三装饰层182可完全覆盖第三功能开口140e。滤光图案180可填满第三功能开口140e并与第三装饰层182接触。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0,图20的装饰面板100O与图19的装饰面板100N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在装饰面板100O中,第三装饰层182可不完全地覆盖第三功能开口140e。第三装饰层182可具有与第三功能开口140e重叠的第四功能开口182e。滤光图案180可填满第三功能开口140e、第四功能开口182e并与第二装饰层130接触。另一方面,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滤光图案180也可省略不设。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图18、图19、图20的装饰面板100M、100N、100O中,第一遮光层140的第三功能开口140e可被第一装饰层120及第二装饰层130中至少一者完全覆盖。如此,当配置于第三功能开口140e后方的光电元件K(例如光源)开启时,使用者方易于察觉第三功能开口140e的轮廓,当光电元件K(例如光源)未开启时,使用者并不易察觉第三功能开口140e的轮廓。意即,通过第一装饰层120及第二装饰层130中至少一者完全覆盖遮光层140的第三功能开口140e的技术手段,装饰面板100M、100N、100O可使功能孔(即第三功能开口140e)具有隐蔽性设计。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22为图21的装饰面板的上视示意图。特别是,图21是对应于图22的剖线C-C’。请参照图21及图22,装饰面板100P与图1的装饰面板100相似,因此相同或相对 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在装饰面板100P中,第一装饰层120可为图案化装饰层。第一装饰层120可具有暴露出第一基板110的至少一个装饰孔120f。第二装饰层130覆盖第一装饰层120并填入的装饰孔120f。第一装饰层120与第二装饰层130可具有不相同的颜色,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装饰层120可由珍珠白油墨所构成,而第二装饰层130可由白色油墨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两者颜色可相反,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层120与第二装饰层130可以包括不同色系的颜色或是同色系的颜色,但较佳能以肉眼区分出两者颜色的差异。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层120与第二装饰层130的其中一者具有珍珠色系或金属光泽,以与另一者的颜色有更明显的区别并呈现立体感。如图22所示,第一装饰层120可具有多个装饰孔120f,填入装饰孔120f而被第一装饰层120暴露的部分第二装饰层130与第一装饰层120可构成一特殊图案,例如图22所示的棋盘格图案,此特殊图案可增添装饰面板100P的设计感。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23的剖线C-C’也对应图21。请参照图23,在装饰面板100O’中,第一装饰层120可包括多个装饰图案120g,多个装饰图案120g定义出一个装饰孔120f。第二装饰层130可填满多个装饰图案120g之间的区域(即一个装饰孔120f)。填入装饰孔120f而被第一装饰层120暴露的部分第二装饰层130与多个装饰图案120g可构成增添装饰面板100P’的设计感的一特殊图案,例如图23所示的多圆点图案。需说明的是,上述的特殊图案并不限于图22的棋盘格、图23的多圆点,特殊图案的实际样态可视实际的需求做不同的设计。 
以上的描述着重在装饰面板各膜层靠近第一基板中心的堆叠结构。以下开始说明装饰面板各膜层靠近第一基板边缘的堆叠结构。在此之前,先说明装饰面板的制程。装饰面板的制程有中片(或称母片)制程与小片制程之分,其中前者主要是先在一大块母片上形成上述多个装饰结构,之后再分离成分别承载多个装饰结构的多个的第一基板。为了避免分离母片时破坏装饰结构,通常装饰结构的外边缘会与母片上的分离线相隔一预定距离,因此分离母片而得的第一基板边缘与其上装饰结构会相隔一区域,此区域会透光而不利于装饰面板整体美感。因此,如采取中片制程制作装饰面板,则可在上述区域 形成修饰层,以避免漏光,其结构示出如图24。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的剖面示意图。特别是,图24示出图1装饰面板100边缘的结构。请参照图24,装饰面板100可选择性地包括修饰层190。修饰层19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周边区BB上且暴露透光区AA。第一遮光层140配置于修饰层190与第二装饰层130之间。第一装饰层120(示出在图1)、第二装饰层130(示出在图1)以及第一遮光层140(示出在图1)组成装饰结构S。装饰结构S具有定义第一装饰开口120a、第二装饰开口130a以及第三装饰开口140a的内边缘Sa以及包围内边缘Sa的外边缘Sb。装饰结构S的外边缘Sb与第一基板110的边缘相隔区域Q,而修饰层190覆盖区域Q。若装饰面板100是以中片制程备制,则第一基板110的侧面110c可能具有微凹陷。微凹陷可能是在将母板分离成多个第一基板的过程中所留下的。若装饰面板100是采用小片制程备制,则第一基板110的侧面110c可能具有一强化层,例如离子交换层。此外,装饰面板100可选择性包括胶材194。胶材194覆盖第一基板110的侧面110c。胶材194可吸收施加于装饰面板100的冲击力,而有助于装饰面板100强度提升。而且,修饰层190部分覆盖胶材194,以强化整体结构,并遮蔽胶材194处的透光。 
上述装饰面板可进行后续制程,以形成触控装置。以装饰面板制成的触控装置可有许多种类。以下以图25至图34B为例说明,但不限于此。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5的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结构200可先形成在第二基板300上,然后将第二基板300通过第一粘着层400贴合至装饰面板100上,而形成触控装置1000。触控装置1000包括装饰面板100、触控元件结构200以及与触控元件结构200电性连接的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装饰面板100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第二装饰开口130a以及第三装饰开口140a暴露触控元件结构200。装饰结构S的第一遮光层140(示出在图1)遮蔽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触控装置1000还包括第二基板300。第二基板300可位于装饰结构S与触控元件结构200之间。触控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粘着层400。第二基板300可位于第一粘着层400与触控元件结构200之间。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6的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结构200可先形成在第二基板300上,然后将触控元件结构 200通过第一粘着层400贴合至装饰面板100上,而形成触控装置1000A。触控装置1000A包括装饰面板100、触控元件结构200以及与触控元件结构200电性连接的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装饰面板100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第二装饰开口130a以及第三装饰开口140a暴露触控元件结构200。装饰结构S的第一遮光层140(示出在图1)遮蔽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触控装置1000还包括第二基板300。装饰结构S可位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300之间。触控装置1000A还包括第一粘着层400。第一粘着层400可位于装饰结构S与触控元件结构200之间,而触控元件结构200可位于第一粘着层400与第二基板300之间。第一粘着层400可与装饰结构S及触控元件结构200接触。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的触控元件结构200上可选择性覆盖保护层或光学匹配层,其材质例如属于无机材料的氧化硅、氧化氮或上述二者的复合层,或是属于有机材料的感光性树脂。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上段所述,触控元件结构200也可直接形成在装饰面板100的第一基板110上。以下以图27、图28为例说明,但不限于此。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7的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结构200可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202以及彼此平行且与第一触控单元202交错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04。第一触控单元202以及第二触控单元204可先分别成在第一基板110的承载面110a以及第二基板300上。然后,再通过第一粘着层400相连接。图27的触控装置1000B包括装饰面板100、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一粘着层400、第二触控单元204以及第二基板300。装饰面板100、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一粘着层400、第二触控单元204以及第二基板300依次堆叠。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8的触控装置1000C中,各构件可依装饰面板100、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一粘着层400、第二基板300、第二触控单元204的顺序堆叠。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9的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结构200D可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202以及彼此平行且与第一触控单元202交错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04。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二触控单元204可先分别形成在第二基板300的相对二表面300a,然后再以第一触控单元202面向装饰结构S的方式贴合至装饰面板100,进而 形成触控装置1000D。触控装置1000D包括装饰面板100、触控元件结构200D以及与触控元件结构200D电性连接的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装饰面板100的第一装饰开口120a、第二装饰开口130a以及第三装饰开口140a暴露触控元件结构200D。装饰结构S的第一遮光层140(示出在图1)遮蔽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触控装置1000D还包括第二基板300。装饰结构S可位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300之间。触控装置1000D还包括第一粘着层400。第一粘着层400可位于装饰结构S与第一触控单元202之间并与装饰结构S以及第一触控单元202接触。 
图30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0B为图30A的触控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特别是,图30B对应于图30A的区域R3。图30A的触控装置1000E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图30A的触控装置1000E可利用图4的装饰面板100B形成。图30A的触控装置1000E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的差异在于:触控元件结构200E可包括位于第一基板110上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202、与第一触控单元202交错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04以及多个绝缘图案206。绝缘图案206位于第一触控单元202与第二触控单元204之间且分别位于第一触控单元202与第二触控单元204的多个交错处。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二触控单元204以及绝缘图案206均位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一粘着层400之间。特别是,装饰面板100B的平缓层192可与绝缘图案206属于同一膜层。换言之,装饰面板100B的平缓层192可与触控元件结构200E的制程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第二基板300在此可为显示器的上基板,或是其他功能膜层(例如:防爆膜、屏蔽膜),屏蔽膜例如是第二基板300上设有接地电极,且接地电极较佳是设在第二基板300背对第一基板110的表面。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0的触控装置1000F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图31的触控装置1000F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的差异在于:第一基板110F与第一基板110的形状不同。详言之,第一基板110的承载面110a及触控面110b可皆为平面,而第一基板110F的侧面110c可为凸面。 
图3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2的触控装置1000G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图32的触控装置1000G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的差异在于:第一基板110G与第一基板110的形状不同。详言之,第一基板110G的承载面110a可为平面,而第一基板110G的触控面110b及侧面110c可皆为凸面。 
图3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3的触控装置1000H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图33的触控装置1000H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的差异在于:第一基板110H与第一基板110的形状不同。详言之,第一基板110H的承载面110a可为凹面,而第一基板110H的触控面110b可为凸面。即第一基板110H可为弧型基板。 
图34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在图34A的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结构200I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202以及彼此平行且与第一触控单元202交错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04。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二触控单元204可先分别形成在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上。在图34A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二触控单元204可均以面向装饰面板100的方式与装饰面板100贴合。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二触控单元204与装饰面板100贴合后,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二触控单元204可同时面向上。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二触控单元204也可同时面向下,或一者面向上另一者面向下。 
请参照图34A,触控装置1000I包括装饰面板100以及触控元件结构200I。触控装置1000I还包括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触控元件结构200I的第一触控单元202、第二触控单元204分别配置在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上。第二基板300位于第一基板110(示出在图1)与第三基板500之间。触控装置1000I还包括配置于装饰结构S与第二基板300之间的第一粘着层400。触控装置1000I还包括配置于第二基板300与第三基板500之间的第二粘着层600。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粘着层4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6可大于第二粘着层 6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7。第二基板3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8可小于第三基板5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9。举例而言,第一基板110在方向d上的厚度T10例如为0.8厘米,第二基板3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8例如为30微米,第三基板5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9例如为100微米。第一粘着层4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6例如为90微米,第二粘着层600在方向d上的厚度T7例如为30微米。图34B为图34A的触控装置的局部区域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34B,值得一提的是,当第二基板300、第三基板500为薄膜时,较佳的设计是,靠近装饰面板100的第一基板110的第二基板300比其他基板(例如第三基板500)的厚度小,以利贴合。详言之,装饰面板100的装饰结构S整体的厚度较厚且装饰结构S的表面凹凸不平,因此当靠近装饰面板100的第二基板300的厚度小时,第二基板300易于弯曲,进而良好地贴附在装饰面板100上。另一方面,用以与装饰结构S接触的第一粘着层400的厚度T6也大于第二基板300与第三基板500之间的第二粘着层600的厚度T7。此设计将有利于装饰面板100用做彩色装饰覆盖板,因为彩色装饰覆盖板的装饰结构S的整体厚度通常较厚且装饰结构S的表面凹凸不平,因此较厚的第一粘着层400可填补装饰结构S凹凸不平的表面,进而使装饰结构S与第一粘着层400之间不易残存气泡,以提供触控装置1000I良好的信赖性。另外,当第二基板300较薄时,令第三基板500较厚,可保护触控元件结构200I,以免其于刮伤。此外,第一粘着层400的厚度T6可进一步比第二基板300的厚度T8大。 
图35示出图34A的第二基板与图34A的第三基板。请参照图34A及图35,第二基板300上配置有与第一触控单元202电性连接的第一接垫p1。第三基板500上配置有与第二触控单元204电性连接的第二接垫p2。第二基板300与第三基板500重叠且具有暴露出第二接垫p2的缺口300b。第一接垫p1与第二接垫p2可排成一列。在此设置下,一个软性电路板F可同时与第一接垫p1及第二接垫p2接合。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二基板300上的第一接垫p1、第三基板500上的第二接垫p2也可以其他适当方式配置。以下以图36为例说明。 
图36示出图34A的第二基板与图34A的第三基板。请参照图34A及图36,第二基板300上配置有与第一触控单元202电性连接的第一接垫p1。第三基板500上配置有与第二触控单元204电性连接的第二接垫p2。第二基板 300与第三基板500重叠。第二基板300与第三基板500错位而暴露出第三基板500上的第二接垫p2。第一接垫p1与第二接垫p2错开。在此设置下,可利用一具有分岔结构的软性电路板F’同时与第一接垫p1、第二接垫p2接合。当然,可以先利用两个独立的软性电路板F1、F2分别与第一接垫p1、第二接垫p2接合后,再将软性电路板F1、F2连接在一起。 
图3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7的触控装置1000J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触控装置1000J与触控装置1000的差异在于:图37的触控元件结构200J与图25的触控元件结构200不同。详言之,触控元件结构200J包括配置于第二基板300上的透明体212。透明体212具有多个开口212a,而金属网状图案214填入透明体212的开口212a中。金属网状图案214在垂直于第二基板300的方向d2上的高度H1小于或等于透明体212在方向d2上的高度H2。在本实施例中,透明体212的开口212a可为贯孔,且暴露出第二基板300的表面300c。金属网状图案214填入呈贯孔的开口212a中而与第二基板300的表面300c接触。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元件结构200J可设置于第二基板300与装饰面板100之间。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基板300也可设置于装饰面板100与触控元件结构200J之间。此外,触控元件结构200J也可应用在其他实施例的触控装置中。 
图3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8的触控装置1000K与图37的触控装置1000J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触控装置1000K与触控装置1000J的差异在于:图38的触控元件结构200K与图37的触控元件结构200J略有不同。详言之,触控元件结构200K的透明体212的开口212b与触控元件结构200J的透明体212的开口212a不同。开口212b可为凹陷而不贯穿透明体212本身。金属网状图案214填入透明体212的开口212b,但不与第二基板300的表面300c接触。当然,触控元件结构200K也可应用在其他实施例的触控装置中。 
图3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9的触控装置1000L与图25的触控装置10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 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触控装置1000L与触控装置1000的差异在于:图39的触控元件结构200L与图25的触控元件结构200不同;图39的第二基板300L与图25的第二基板300不同。详言之,第二基板300L具有多个凹陷300d,而触控元件结构200L的金属网状图案214可填入第二基板300L的凹陷300d中。当然,触控元件结构200L也可应用在其他实施例的触控装置中。 
图34A触控装置1000I可进一步与显示面板结合,而构成触控显示装置。以下以图40为例说明。图4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触控显示装置2000包括触控装置1000I以及与触控装置1000I连接的显示面板1100。显示面板1100包括与触控装置1000I共用的第三基板500、相对于第三基板500的第四基板700以及位于第三基板500与第四基板700之间的显示介质800。在图40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单元202可位于装饰面板100与第二基板300之间。第一粘着层400夹设在装饰面板100与第一触控单元202之间。第一触控单元202可具有与第一粘着层400接触的表面202a。第二触控单元204可位于第二基板300与第三基板500之间。第二粘着层600夹设在第二基板300与第二触控单元204之间。第二触控单元204可具有与第二粘着层600接触的表面204a。表面202a可背向表面204a。换言之,第一触控单元202与第一粘着层400接触的表面202a和第二触控单元204与第二粘着层600接触的表面204a可面向同一方向,例如朝向装饰面板100的方向。 
图4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1的触控显示装置2000A与图40的触控显示装置20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元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以下就二者相异处做说明,二者相同处便不再重述。触控显示装置2000A与触控显示装置2000的差异在于:触控显示装置2000A的触控装置1000J与触控显示装置2000的触控装置1000I略有不同。在触控显示装置2000A的触控装置1000J中,第一触控单元202与第二触控单元204皆位于第二基板300与第三基板500之间。第二粘着层600夹设在第一触控单元202与第二触控单元204之间。第一触控单元202可具有与第二粘着层600接触的表面202a。第二触控单元204可具有与第二粘着层600接触的表面204a。表面202a可面向表面204a。 
图4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触控元件结构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2,触控元件结构200可包括了多个第一电极垫202c、多个第二电极垫204c、多个连接部202b、多桥接部204b以及绝缘层GI。各连接部202b连接相邻两个第一电极垫202c。多个第一电极垫202c与多个连接部202b串接为第一触控单元202。各桥接部204b连接相邻两个第二电极垫204c。多个第二电极垫204c与多个桥接部204b串接为第二触控单元204。第一触控单元202与第二触控单元204交错,而第一触控单元202与第二触控单元204之间是利用绝缘层GI达到绝缘配置。绝缘层GI可包括无机绝缘层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或氮氧化硅等,或有机绝缘层例如环氧树脂。绝缘层GI例如包括多个岛状的绝缘结构设置于桥接部204b与连接部202b之间,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绝缘层GI也可以是条状的绝缘结构或是整面地覆盖于透光区中。本设计可以利用第一电极垫202c与第二电极垫204c之间的边缘效应来进行触控感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垫202c、第二电极垫204c以及连接部202b可利用同一层图案化电极层例如第一图案化电极层所构成,而桥接部204b可利用另一层图案化电极层例如第二图案化电极层。第一电极垫202c与第二电极垫204c可分别与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的一端电性连接,且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的另一端则可与驱动单元(未示出)电性连接。 
图4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触控元件结构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3,触控元件结构200’包括复数条电极209以及复数个电极垫208,且各电极209与各电极垫208为绝缘配置。本设计可以利用电极209与电极垫208之间的边缘效应来进行触控感测。电极209以及电极垫208可由同一层图案化电极层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电极209以及电极垫208可分别与连接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的一端电性连接,且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的另一端则可与驱动单元(未示出)电性连接。 
图4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触控元件结构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4,触控元件结构200”包括双层图案化电极层的电容感测结构,其中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05与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07间配置有绝缘层GI以构成复数个电容感测结构,绝缘层GI例如可以是基板,或是有机光阻层。电容感测结构用以提供触控感测功能。第一图案化电极层205包括复数条第一电极205a,第二图案化电极层207包括复数条第二电极207a,且第一电极205a 与第二电极207a是为交叉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5a与第二电极207a可分别为直条状电极,且在垂直投影方向x观察第一电极205a与第二电极207a大体上为垂直交叉设置,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电极205a与第二电极207a的重叠面积或线宽可视感应电容值的考虑分别加以调整,且第二电极207a的面积或线宽较佳大于第一电极205a的面积或线宽,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电极205a与第二电极207a分别与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的一端电性连接,且触控信号传输线路210的另一端则可与驱动单元(未示出)电性连接。上述各电极可以是由透明电极、金属或是金属网格电极所组成。透明电极的种类包括金属氧化物,例如是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复合层、或者是其它合适的氧化物,例如奈米银丝、石墨烯、硅烯、导电高分子、奈米碳管等。 
上述图42、图43、图44的触控元件结构200、200’、200”可直接或经适当的变化后应用在图25至图39的触控感测装置中,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据以实施,在此便不再逐一详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中,由于第一装饰层厚度大于第二装饰层厚度,因此第二装饰层可以较大的预定内缩距离形成在第一装饰层上,进而改善现有技术中第二装饰层易于超出第一装饰层的问题。原因是,即使预定的内缩距离较大而使第一装饰层有较多的区域凸伸于第二装饰层外,由于第一装饰层的厚度较大(即第一装饰层的光学密度较高),凸伸于第二装饰层外的第一装饰层仍可提供足够的遮蔽性,进而使装饰结构不易发生颜色骤变的问题,如此一来,非黑的彩色油墨,例如白色、黄色、红色、蓝色等,就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装饰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45)

1.一种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具有一透光区以及该透光区外的一周边区;
一第一装饰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周边区上;
一第二装饰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周边区上,该第一装饰层位于该第二装饰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以及
一第一遮光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周边区上,该第二装饰层位于该第一遮光层与该第一装饰层之间,该第一装饰层、该第二装饰层以及该第一遮光层分别具有暴露出该透光区且相重叠的一第一装饰开口、一第二装饰开口以及一第三装饰开口,该第二装饰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盖该第一装饰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该第一装饰层与该第二装饰层在一方向上堆叠,而该第一装饰层在该方向上的厚度大于该第二装饰层在该方向上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具有面向该第一基板的一第一底面、相对于该第一底面的一第一顶面以及连接该第一底面以及该第一顶面的一第一侧面,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一侧面相交于一第一交界,该第一交界为该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一第一参考平面相切于该第一侧面且通过该第一交界,一第二参考平面相切于该第一底面且通过该第一交界,该第一参考平面与该第二参考平面在该第一装饰层的材质内夹有一第一角度,该第二装饰层具有面向该第一基板的一第二底面、相对于该第二底面的一第二顶面以及连接该第二底面以及该第二顶面的一第二侧面,该第二底面与该第二侧面相交于一第二交界,该第二交界为该第二装饰开口的边缘,一第三参考平面相切于该第二侧面且通过该第二交界,一第四参考平面相切于该第二底面且通过该第二交界,该第三参考平面与该第四参考平面在该第二装饰层的材质内夹有一第二角度,而该第一角度大于该第二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包括一第一中央部以及包围该第一中央部且相对于该第一中央部凸起的一第一边缘凸起部,该第一中央部与该第一边缘凸起部在该方向上存在一第一高度差,该第二装饰层包括一第二中央部以及包围该第二中央部且相对于该第二中央部凸起的一第二边缘凸起部,该第二中央部与该第二边缘凸起部在该方向上存在一第二高度差,而该第一高度差大于该第二高度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该第二装饰层以及该第一遮光层在该方向上的厚度总和为Tt,该第一遮光层在该方向上的厚度为T3,其中0.04≦(T3/Tt)≦0.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装饰层具有面向该第一基板的一第二底面、相对于该第二底面的一第二顶面以及连接该第二底面以及该第二顶面的一第二侧面,该第二底面与该第二侧面相交于一第二交界,该第二交界为该第二装饰开口的边缘,一第三参考平面相切于该第二侧面且通过该第二交界,一第四参考平面相切于该第二底面且通过该第二交界,该第三参考平面与该第四参考平面在该第二装饰层的材质内夹有一第二角度,而该第二角度介于3度至7度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的粘度大于该第二装饰层的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具有至少一针孔,而该第二装饰层填入该针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具有一承载面、相对于该承载面的一触控面以及连接该承载面与该触控面的一侧面,该承载面位于该第一装饰层与该触控面之间,而该第一装饰层由该承载面延伸至该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光阻层,配置于该第一装饰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该光阻层完全地遮蔽该第一装饰层的该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且暴露出该透光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光阻层完全遮蔽该第一装饰层的该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以及该第二装饰层的该第二装饰开口的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覆盖该第一装饰层与该第一基板的边缘之间的一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具有朝该透光区凸伸的一凸伸部,该第二装饰层暴露出该凸伸部,而该第一遮光层由该第二装饰层延伸至该凸伸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光阻层,配置于该第一装饰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该光阻层完全地遮蔽该第一装饰层的该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且暴露出该透光区,而该光阻层遮蔽该第一遮光层延伸至该凸伸部的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覆盖该第二装饰层、该第一装饰层的该凸伸部并与该光阻层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光阻层,配置于该第一装饰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该光阻层完全地遮蔽该第一装饰层的该第一装饰开口的边缘且暴露出该透光区、该第二装饰层的该第二装饰开口的边缘以及该第一遮光层延伸至该凸伸部的一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具有面向该第一基板的一第一底面、相对于该第一底面的一第一顶面以及连接该第一底面以及该第一顶面的一第一侧面,该第一底面以及该第一顶面与该第一基板平行,而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一基板实质上垂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开口的面积小于该第二装饰开口的面积,而该第一装饰层朝该透光区凸伸至该第二装饰层外。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顶面与该第一侧面直接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还具有连接该第一顶面与该第一侧面且相对于该第一基板倾斜的一连接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开口与该第二装饰开口切齐。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还具有不同于该第一装饰开口的一第一功能开口,该第二装饰层还具有不同于该第二装饰开口的一第二功能开口,该第一遮光层还具有不同于该第三装饰开口的一第三功能开口,该第一功能开口、该第二功能开口以及该第三功能开口重叠且暴露该周边区,该第二功能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涵盖该第一功能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而该第三功能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涵盖该第一功能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功能开口、该第二功能开口以及该第三功能开口用以暴露一光电元件。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功能开口、该第二功能开口以及该第三功能开口切齐。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还具有不同于该第三装饰开口的一第三功能开口,而该第一装饰层以及该第二装饰层完全覆盖该第三功能开口。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三装饰层,配置于该第一遮光层与该第二装饰层之间,而该第三装饰层完全覆盖该第三功能开口。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三装饰层,配置于该第一遮光层与该第二装饰层之间,而该第三装饰层具有与该第三功能开口重叠的一第四功能开口。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层的材质为一光阻。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装饰开口的面积小于该第二装饰开口的面积,该第一装饰层朝该透光区凸伸至该第二装饰层外,该第二装饰开口的面积小于该第三装饰开口的面积,该第二装饰层朝该透光区凸伸至该第一遮光层外,该装饰面板还包括一平缓层,该平缓层至少覆盖该第二装饰层朝该透光区凸伸至该第一遮光层外的一部分以及该第一装饰层朝该透光区凸伸至该第二装饰层外的一部分。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修饰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周边区上且暴露该透光区,该第一装饰层、该第二装饰层以及该第一遮光层组成一装饰结构,该装饰结构具有定义该第一装饰开口、该第二装饰开口以及该第三装饰开口的的一内边缘以及包围该内边缘的一外边缘,该装饰结构的该外边缘与该第一基板的边缘相隔一区域,而该修饰层覆盖该区域。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具有一内表面、相对于该内表面的一外表面以及连接该内表面与该外表面的一侧面,该内表面位于该第一装饰层与该外表面之间,该装饰面板还包括一胶材,该胶材覆盖至少部分该侧面且暴露该内表面与该外表面。
3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具有一透光区以及该透光区外的一周边区;
一第一装饰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周边区上;
一第二装饰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周边区上,该第一装饰层位于该第二装饰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
一第一遮光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的该周边区上,该第二装饰层位于该第一遮光层与该第一装饰层之间,该第一装饰层、该第二装饰层以及该第一遮光层分别具有暴露出该透光区且相重叠的一第一装饰开口、一第二装饰开口以及一第三装饰开口,该第二装饰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盖该第一装饰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该第三装饰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地涵盖该第一装饰开口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该第一装饰层与该第二装饰层在一方向上堆叠,而该第一装饰层在该方向上的厚度大于该第二装饰层在该方向上的厚度;
一触控元件结构,该第一装饰开口、该第二装饰开口以及该第三装饰开口暴露至少部分该触控元件结构;以及
一触控信号传输线路,与该触控元件结构电性连接,该第一遮光层遮蔽至少部分该触控信号传输线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元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以及与该些第一触控单元交错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该触控装置还包括:
一第二基板,该些第一触控单元位于该第二基板上;
一第三基板,该些第二触控单元位于该第三基板上,该第二基板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三基板之间;
一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以及
一第二粘着层,配置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三基板之间。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粘着层在该方向上的厚度大于该第二粘着层在该方向上的厚度。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板在该方向上的厚度小于该第三基板在该方向上的厚度。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粘着层在该方向上的厚度大于该第二基板在该方向上的厚度。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二基板,该触控元件结构位于该第二基板上;以及
一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元件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以及多个第二触控单元,该些第一触控单元与该些第二触控单元分别形成在该第二基板的相对二表面。
38.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二基板;以及
一第一粘着层,该触控元件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以及与该些第一触控单元交错且位于该第二基板上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而该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39.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的光学密度大于该第一装饰层的光学密度以及该第二装饰层的光学密度。
40.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元件结构包括位于该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与该些第一触控单元交错的多个第二触控单元以及多个绝缘图案,该些绝缘图案位于该些第一触控单元与该些第二触控单元之间且分别位于该些第一触控单元与该些第二触控单元的多个交错处,该装饰面板还包括一平缓层,该平缓层至少覆盖该第二装饰层朝该透光区凸伸至该第一遮光层外的一部分以及该第一装饰层朝该透光区凸伸至该第二装饰层外的一部分,其中该平缓层与该些绝缘图案属于同一膜层。
41.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元件结构包括具有多个开口的透明体以及填入该些开口的一金属网状图案,该触控装置还包括一第二基板,而该触控元件结构配置于该第二基板上。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金属网状图案在垂直于该第二基板的一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等于该透明体在垂直于该第二基板的该方向上的高度。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开口为多个贯孔且暴露出该第二基板,该金属网状图案填入该些开口中而与该第二基板接触。
4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开口为多个凹陷而不贯穿该透明体本身。
45.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元件结构包括一金属网状图案,该触控装置还包括具有多个凹陷的一第二基板,而该金属网状图案填入该第二基板的该些凹陷中。
CN201420226162.2U 2014-03-04 2014-05-05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8411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3718 2014-03-04
TW103203718U TWM484742U (zh) 2014-03-04 2014-03-04 裝飾面板及觸控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84116U true CN204184116U (zh) 2015-03-04

Family

ID=51794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2616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84116U (zh) 2014-03-04 2014-05-05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84116U (zh)
TW (1) TWM48474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0428A (zh) * 2014-03-04 2015-09-0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CN104991668A (zh) * 2015-05-28 2015-10-21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的改良式外盖及其制程
US20160066456A1 (en) * 2014-09-03 2016-03-0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Cover window,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cover window,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cover window
CN110497085A (zh) * 2018-05-16 2019-11-26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及触控面板的基板切割方法
US11554571B2 (en) 2017-06-23 2023-01-1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ecorative print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4990B (zh) 2014-07-15 2018-08-07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
CN111045541A (zh) * 2018-10-15 2020-04-21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盖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1070953A (zh) * 2019-12-19 2020-04-2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装饰膜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0428A (zh) * 2014-03-04 2015-09-0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US20160066456A1 (en) * 2014-09-03 2016-03-0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Cover window,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cover window,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cover window
US9832890B2 (en) * 2014-09-03 2017-11-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Cover window,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cover window,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cover window
CN104991668A (zh) * 2015-05-28 2015-10-21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的改良式外盖及其制程
US11554571B2 (en) 2017-06-23 2023-01-1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ecorative print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0497085A (zh) * 2018-05-16 2019-11-26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及触控面板的基板切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4742U (zh) 2014-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84116U (zh)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CN203773509U (zh) 触控板
JP622422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812206U (zh)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CN203552214U (zh) 触控面板
CN105528568B (zh) 指纹辨识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54305B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4615307A (zh) 玻璃盖板
TW201411443A (zh) 觸控面板
CN104571668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4808358U (zh) 指纹辨识装置
CN102830556A (zh)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714683A (zh) 触控面板
CN104281313A (zh) 触控面板
CN104483776A (zh) 一种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1989159B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105629548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5760015A (zh) 单基材的触屏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4890428A (zh)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CN203561962U (zh) 触控面板
CN203386181U (zh) 触控板
CN203643966U (zh) 触控面板
CN103324350B (zh) 触控面板
CN104461110A (zh) 触控面板
CN203894717U (zh) 触控板与覆盖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