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1424U - 按摩機 - Google Patents

按摩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1424U
TWM461424U TW102207904U TW102207904U TWM461424U TW M461424 U TWM461424 U TW M461424U TW 102207904 U TW102207904 U TW 102207904U TW 102207904 U TW102207904 U TW 102207904U TW M461424 U TWM461424 U TW M46142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pair
rotating shaft
rocker arm
componen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7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iv Chang
jin-dong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hnson Health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207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1424U/zh
Publication of TWM4614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1424U/zh

Link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按摩機
本創作與按摩器具有關,特別是關於可對人體手部、腿部或頸部等進行揉捏按摩的按摩機。
在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已經存在可對使用者的手部、腿部或頸部等進行揉捏按摩的按摩機,此類按摩機的主要結構及動作原理大致如下:一轉軸,樞設在一承架上;一驅動裝置,可驅動前述轉軸旋轉;至少一對帶動件(註:可同時按摩雙腳/雙手的按摩機即具有兩對,否則為一對),設在轉軸上,可被轉軸帶動同步旋轉,各帶動件具有一第一圓周部,前述第一圓周部的軸線相對於轉軸的軸向傾斜預定角度,而且成對的二帶動件的第一圓周部通常呈現對稱;與前述帶動件對應的至少一對按摩組件,各按摩組件包含一搖臂,搖臂的第一端設有一第二圓周部及一限動部,前述第二圓周部與對應的帶動件的第一圓周部同軸套合並可相對旋轉,前述限動部伸入前述承架的一溝槽內,可沿轉軸的軸向滑動但無法隨轉軸旋轉;藉此,當轉軸被驅轉時,每對按摩組件的搖臂第二端的按摩部會產生相互靠近、遠離的動作,以對介於成對的二按摩組件之間的人體局部進行揉捏按摩。
習知的前述按摩機普遍存在一個缺點:由於各帶動件及按摩組件接合在轉軸上的位置大多是固定不動的,換言之,每對按摩組件的按摩部相互靠近之後的最小間距以及相互遠離之後的最大間距都是固定的,但由於不同使用者或其手臂、腿部的不同部位通常會有不同的粗細程度,因此在實務上,無論按摩機的設計者/製造者如何預設按摩組件的間距,前述揉捏按摩對於較細的接受按摩部位可能力道過輕,或者/而且對於較粗的接受按摩部位可能力道過重。中國第200510094539.9號專利揭露一種改良的 同類按摩機,其特徵在於使用者可依據接受按摩部位的粗細程度以及個人所需的按摩強度等,在按摩之前或按摩過程中手動調整成對的二按摩組件在轉軸軸向上的間距,藉以獲得適當的按摩強度。然而,每當使用者交換,或是同一使用者改變其接受按摩部位時,通常都必須再重新調整間距,顯得麻煩不便。
而且,習知的前述按摩機的按摩部若不是橡膠材質的實心塊體、凸粒,就是橡膠材質的中空囊包;如果搖臂前端的按摩部是硬實的,就可能會因相對二按摩部靠合之後的間距過窄,而讓使用者感到疼痛;如果搖臂前端的按摩部是空心可撓的,雖然對於接受按摩部位較為溫柔和緩,但也可能較難發揮按摩刺激的效果。
本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摩機,能以成對的二按摩組件對人體局部進行揉捏按摩,而且對於不同使用者或不同部位均能自動施以適當的按摩強度。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所提供的按摩機包含有:一承架;一轉軸,樞設在前述承架上;一驅動裝置,設在前述承架上,具有一馬達,可驅動前述轉軸旋轉;至少一對帶動件,設在前述轉軸上,可被前述轉軸帶動同步旋轉;各前述帶動件具有一第一圓周部,前述第一圓周部的軸線相對於前述轉軸的軸向傾斜預定角度;至少一對按摩組件,分別對應於前述至少一對帶動件,各前述按摩組件包含一搖臂,前述搖臂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前述第一端設有一第二圓周部及一限動部,前述第二圓周部與對應的前述帶動件的第一圓周部同軸套合並可相對旋轉,前述限動部相對於前述承架可沿前述轉軸的軸向滑動但無法隨前述轉軸旋轉;藉此,當前述轉軸被前述驅動裝置驅轉時,各前述一對按摩組件的搖臂第二端會產生相互靠近、遠離的動作,以對介於成對的二按摩組件之間的人體局部進行揉捏按摩;其特徵在於:各前述一對按摩組件當中的至少一按摩組件包含有一彈性體,前述彈性體設在前述搖臂的第二端,而且在前述彈性體朝向成對的另一按摩組件的一側設有用以抵壓使用者接受按摩部位的至少一塊體,前述塊體相對於前述搖臂的位置會隨著前述彈性體的 彈性變形而改變。
10‧‧‧基座
20‧‧‧按摩機主體
22‧‧‧外殼
221‧‧‧長形缺口
23‧‧‧控制面板
24‧‧‧小腿按摩模組
26‧‧‧腳掌按摩模組
27‧‧‧底盤
28‧‧‧溫風裝置
30‧‧‧主架體
32‧‧‧導槽
34‧‧‧微動開關
36‧‧‧擋壁
361‧‧‧第一部位
362‧‧‧第二部位
363‧‧‧第三部位
40‧‧‧位移單元
42‧‧‧承架
421‧‧‧螺孔
422‧‧‧溝槽
44‧‧‧第一驅動裝置
45‧‧‧第一馬達
46‧‧‧第一齒輪箱
47‧‧‧螺桿
50‧‧‧按摩單元
52‧‧‧轉軸
53‧‧‧凸鍵
54‧‧‧第二驅動裝置
55‧‧‧第二馬達
56‧‧‧第二齒輪箱
60a‧‧‧內側帶動件
60b‧‧‧外側帶動件
61‧‧‧長槽孔
62‧‧‧第一圓周部
70a‧‧‧內側按摩組件
70b‧‧‧外側按摩組件
71‧‧‧搖臂
72‧‧‧第二圓周部
73‧‧‧軸承
74‧‧‧限動部
75‧‧‧滾筒(按摩部)
76‧‧‧彈性體
77‧‧‧塊體(按摩部)
78‧‧‧卡抵部
80‧‧‧彈簧
82‧‧‧墊圈
84‧‧‧端蓋
92‧‧‧短軸布帶
94‧‧‧長軸布帶
第1圖是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的外觀立體圖。
第2圖是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拆除外殼之後的立體圖。
第3圖是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當中的小腿按摩模組的立體圖。
第4圖是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當中的小腿按摩模組的大部分解圖。
第5圖是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當中的小腿按摩模組的正視圖。
第6圖是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當中的小腿按摩模組的俯視圖。
第7圖是沿第6圖當中的A-A剖線的剖視圖。
第8圖是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當中的按摩單元的立體圖。
第9圖是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當中的按摩單元的俯視圖。
請先參閱第1圖,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是一種可對使用者的小腿及腳掌進行按摩的足部按摩機,其包含一基座(10)及一按摩機主體(20),基座(10)平置在地面上,按摩機主體(20)以可前後滑動傾擺、並可定位在選定角度的方式裝配在基座(10)上,以便使用者以不同的姿勢或相對位置使用按摩機,相關技術可參閱台灣第I329011號專利,本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是採用獨創結構達成類似功能,但因為這部分與本創作的創作重點無關,所以在本案中省略說明。
在下文中,對於本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的「前」、「後」、「左」、「右」等方向性說明,是對應於使用者在使用狀態下的方向認知,亦即,「左側」及「右側」分別對應於使用者的左手邊及右手邊,「前方」及「後方」基本上分別對應於使用者面對的方向及背對的方向。另外,第5圖(正視圖)是由前往後觀察,第6圖(俯視圖)是對應於使用者在使用狀態下由上往下觀察。
前述按摩機主體(20)具有一外殼(22),用以遮覆內部的小腿按摩模組(24)、腳掌按摩模組(26)、溫風裝置(28)及電路系統等(參閱第2圖, 電路系統未示出)。外殼(22)的正面設有左、右二長形缺口(221),分別供使用者的左腳及右腳置入,實務上,在對應各長形缺口(221)的凹缺部位會啣補一袋狀襯布(圖中未示)及一可拆洗的袋狀表布(圖中未示),用以隔離使用者足部與內部機構。在外殼(22)的頂部中央設有與前述電路系統連接的控制面板(23),供使用者選擇所需的按摩程式等。有關電路控制的部分也不是本創作的重點。
當使用者將足部的膝蓋以下置入長形缺口(221)對應的凹缺內,使用者的小腿及腳掌會分別對應於前述小腿按摩模組(24)及腳掌按摩模組(26)的位置,以接受前述二按摩模組(24)(26)的按摩。在應用上,小腿按摩模組(24)對小腿的按摩動作與腳掌按摩模組(26)對腳掌的按摩動作可能各自運作,也可能相互配合而構成一套足部按摩程式。本創作在本較佳實施例中主要是體現在小腿按摩模組(24)的結構及功效,因此後文中對於小腿按摩模組(24)將有詳細說明;至於腳掌按摩模組(26),在本較佳實例中為一種可對使用者腳掌二側進行揉捏按摩以及對腳底進行滾搓按摩的習知結構(類似台灣第I280123號專利所揭結構),但由於腳掌按摩模組(26)與小腿按摩模組(24)(或者說本創作的創作重點)沒有必然的配合關係,其當然可以採用其他型式的結構,甚至可以省略,後文中僅在必要時會對腳掌按摩模組(26)作簡要說明。前述溫風裝置(28)可在按摩進行時提供腳部溫風,同樣屬於先前技術。
接著請參閱第3至7圖,小腿按摩模組(24)主要包含一主架體(30)、一設在主架體(30)上的位移單元(40)、以及一設在位移單元(40)上的按摩單元(50),其中,主架體(30)概呈一輪廓構成U字形的板塊(參閱第4圖),前述U字形的開口端及封閉端分別定義為主架體(30)的頂端及底端,前述頂、底二端的連結方向定義為主架體(30)的長度方向,而U字形對稱二側的連結方向(垂直於前述長度方向)定義為主架體(30)的寬度方向。主架體(30)的底端與前述腳掌按摩模組(26)的底盤(27)固接(參閱第2圖),主架體(30)的長度方向與地面之間的夾角會因前述按摩機主體(20)相對於基座(10)的傾擺動作而改變,前述夾角在本較佳實施例中大約介在75~15度之間(註:為了說明方便,主架體(30)的長度二端一律稱為頂端、底端)。無論按摩機主體(20) 相對基座(10)定位在什麼角度,主架體(30)的寬度方向保持對應於按摩機及使用者的左右方向。主架體(30)的左、右二外側面分別設有一平行於前述長度方向的導槽(32),其中一導槽(32)(本例為右側導槽)的頂端及底端附近分別設有一微動開關(34)。
前述位移單元(40)包含一承架(42)及一用以驅動承架(42)位移的第一驅動裝置(44),其中,承架(42)呈現沿著主架體(30)寬度方向延伸的橫長座體,其左、右二端分別以可滑動的方式嵌合在主架體(30)的左、右二導槽(32)內,使得承架(42)可平穩地在主架體(30)上沿著前述長度方向位移。第一驅動裝置(44)設在主架體(30)的中間部位,包含一第一馬達(45)、一第一齒輪箱(46)及一螺桿(47),其中,螺桿(47)的軸向平行於主架體(30)的長度方向,且其桿身螺穿承架(42)中間部位預設的螺孔(421)(參閱第4圖、第6圖);當第一馬達(45)被前述電路系統控制而正轉或反轉時,馬達動力會經由第一齒輪箱(46)(降低轉速、增大扭力)驅動螺桿(47)依自身軸向正轉或反轉,使得承架(42)被螺桿(47)的螺紋逼迫而沿著主架體(30)的長度方向上昇或下降。當承架(42)被驅動至對應於前述導槽(32)的頂端或底端高度時,承架(42)右端的特定部位會觸壓到主架體(30)上的前述微動開關(34),因而產生對應訊號通知前述電路系統「承架(42)已到達其活動範圍的端點」。在本較佳實施例中,對應於上述導槽(32)的直線延長形狀,承架(42)在主架體(30)上的位移軌跡(以下或稱長形軌跡,圖中未示)亦為一直線,而其長度被設定為一般人體小腿(由膝部下方至踝部上方)的大致長度。透過適當控制第一馬達(45)的運轉,第一驅動裝置(44)可驅控承架(42)在前述長形軌跡上作出多樣化的位移動作,例如在預定二位置之間往復位移、在預定位置暫停預定時間、以預定速度(或加速度)上昇或下降等。
此外,參考同類按摩機或按摩椅(背部按摩模組)的先前技術,在本創作的其他實施例中(無圖面),用以驅動承架的第一驅動裝置也可能採用下述型式:在承架上設置一輪軸及一用以驅轉輪軸的馬達,輪軸的軸向平行於主架體的寬度方向,輪軸的左、右二端分別同軸樞設一滾輪,而且輪軸上還同軸固接至少一齒輪(pinion),各滾輪可滾動地搭合在主架體上預設的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導軌,各齒輪嚙合在主架體上預設的沿長度方 向延伸的齒排(rack),藉此,當馬達驅動輪軸正轉或反轉時,承架即會平穩地沿著主架體的長度方向往第一端或第二端的方向位移。而且,對應於上述齒排及導軌的延長形狀,承架的位移軌跡也可能是弧線或曲線。
前述按摩單元(50)包含一轉軸(52)、一用以驅轉轉軸(52)的第二驅動裝置(54),以及對稱設置在轉軸(52)上的兩對帶動件、兩對按摩組件及兩組彈性偏壓機構(後詳),其中,轉軸(52)以可原地旋轉的方式樞設在承架(42)上,而且轉軸(52)的軸向平行於主架體(30)的寬度方向。第二驅動裝置(54)設在承架(42)的中間部位,包含一第二馬達(55)及一第二齒輪箱(56),第二齒輪箱(56)透過蝸桿-蝸桿機構與轉軸(52)連接(參閱第7圖),當第二馬達(55)被前述電路系統控制而正轉或反轉時,馬達動力會經由第二齒輪箱(56)驅動轉軸(52)依自身軸向正轉或反轉。
前述兩對帶動件指的是分別位在左、右兩邊的左側一對及右側一對,每對帶動件由一內側帶動件(60a)及一外側帶動件(60b)配對而成,其中,內側帶動件(60a)套設並鎖固在轉軸(52)上,會隨著轉軸(52)旋轉;外側帶動件(60b)則是以可隨轉軸(52)旋轉並且可沿轉軸(52)軸向滑動的方式設在轉軸(52)上,在本較佳實施例中,外側帶動件(60b)可滑動地套設在轉軸(52)上,其周壁上具有一沿軸向延伸的長槽孔(61),對應地,轉軸(52)外周面上的對應位置設有嵌入長槽孔(61)的凸鍵(53),凸鍵(53)與長槽孔(61)僅可沿著軸向相對位移,藉此,轉軸(52)旋轉時會以凸鍵(53)強迫外側帶動件(60b)同步旋轉,同時,外側帶動件(60b)可相對於轉軸(52)在一較靠近內側帶動件(60a)的內端位置(例如第5圖所示位置,凸鍵(53)卡抵於長槽(61)外端),及一較遠離內側帶動件(60a)的外端位置(圖中未示,凸鍵(53)卡抵於長槽(61)外端)之間左右滑動。內側帶動件(60a)及外側帶動件(60b)各自具有一圓筒狀的第一圓周部(62)(參閱第7圖),各第一圓周部(62)的軸線與轉軸(52)的軸向傾斜預定斜角。在本較佳實施例中,內側帶動件(60a)與外側帶動件(60b)的第一圓周部(62)的軸線傾斜呈現左右對稱。
前述兩對按摩組件指的是分別位在左、右兩邊的左側一對及右側一對,每對按摩組件由一內側按摩組件(70a)及一外側按摩組件(70b)配對而成,分別對應於成對的內側帶動件(60a)及外側帶動件(60b),內側按摩 組件(70a)及外側按摩組件(70b)均具有一搖臂(71)(形狀略有不同),各搖臂(71)的其中一端設有一圓環狀的第二圓周部(72)(參閱第7圖),第二圓周部(72)透過一軸承(73)同軸包套在對應的帶動件(60a)(60b)的第一圓周部(62)外周,第二圓周部(72)與第一圓周部(62)可相對旋轉但無法相對軸向位移;在第二圓周部(72)的底側具有一凸銷狀的限動部(74),限動部(74)往下伸入承架(42)上預設的一沿寬度方向延伸的溝槽(422)內,使得限動部(74)相對於承架(42)可沿轉軸(52)軸向左右滑動,但無法隨轉軸(52)旋轉。
搖臂(71)的另一端向前凸伸,並且設有用以按摩使用者的按摩部。在本較佳實施例中,內側按摩組件(70a)的按摩部是由一樞設在搖臂(71)上的滾筒(75)所形成,滾筒(75)的樞軸大致對應於搖臂(71)的長度方向,被設計成以其周面抵壓使用者的小腿,而且可能隨著承架(42)的位移而在小腿上滾動,以利按摩組件(70a)(70b)在夾壓狀態下沿著小腿位移;滾筒(75)主體以柔韌材質成型,並且具有若干軸向貫孔,使其具有適度彈性。
外側按摩組件(70b)的按摩部則是先在搖臂(71)上設一彈性體(76),彈性體(76)為一U形簧片,其U形開口朝向內側,U形的中間部位固定在搖臂(71)上,U形的二自由端一者在前、一者在後,並且分別結合一硬質塊體(77),前述二塊體(77)的相對表面各為曲面,其形狀使得前述二塊體(77)之間的空間略呈開口朝向對面的按摩部(即前述滾筒(75))的V字形(參閱第6圖),被設計成以前述曲面抵壓使用者的小腿,而且前、後二塊體(77)可順應抵壓力量而彈性地分離或靠合,藉以吸收過度的抵壓力量。
前述二彈性偏壓機構分別對應前述兩對帶動件/兩對按摩組件,各彈性偏壓機構實質為一螺旋壓縮彈簧(80),彈簧(80)環套在轉軸(52)上的對應外側帶動件(60b)的外側位置,彈簧(80)的外端著力於轉軸(52),本較佳實施例是在轉軸(52)上嵌套一墊圈(82),彈簧(80)外端抵接前述墊圈(82);彈簧(80)的內端著力於外側帶動件(60b),本較佳實施例是在外側帶動件(60b)的外側嵌套一端蓋(84),彈簧(80)內端抵接前述端蓋(84);藉此,彈簧(80)可隨著轉軸(52)及外側帶動件(60b)旋轉,而且會持續對外側帶動件(60b)施加一彈性偏壓力,前述彈性偏壓力沿左右方向由外往內推頂外側帶動件(60b),並且一起作用於成組的外側按摩組件(70b),使得外側帶動件(60b)/外 側按摩組件(70b)具有沿轉軸(52)軸向靠近內側帶動件(60a)/內側按摩組件(70b)的傾向,例如,在無人使用的情況下,外側帶動件(60b)可能因彈性偏壓機構的作用而位在最靠近內側帶動件(60a)的前述內端位置,如第5圖所示。
當第二驅動裝置(54)驅動轉軸(52)旋轉時,內側帶動件(60a)及外側帶動件(60b)的第一圓周部(62)會各自產生偏心且歪斜的繞轉運動,使得各自以第二圓周部(72)環套在對應的第一圓周部(62)外周且無法隨轉軸(52)旋轉的內側按摩組件(70a)及外側按摩組件(70b)對應產生週期性的歪斜動作,其中,由於成對的二帶動件(60a)(60b)的第一圓周部(62)的軸線傾斜呈現左右對稱,所以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搖臂(71)會大致以各自的後端為軸,前端週期性地相互靠近、遠離,同時,成對的二搖臂(71)的頂側/底側也會週期性地同時往內、往外傾斜,使得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產生能用以對使用者進行揉捏按摩的週期性運動。
使用時,使用者雙腿的小腿局部分別介在對應的二按摩組件(70a)(70b)之間(註:小腿與機構之間會隔著前述袋狀表布、袋狀襯布),而且小腿的長度方向大致對應於主架體(30)的長度方向,換言之,當承架(42)受到第一驅動裝置(44)驅動而沿前述長形軌跡位移時,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會分別在小腿的內、外二側同步沿著小腿上下位移。在本較佳實施例中,承架(42)的長形軌跡是由一施療區段以及接續在施療區段底端的一非施療區段所構成,其中,前述施療區段長度較長,對應於人體小腿上具有明顯肌肉(俗稱小腿肚)、會被施行按摩的區段,前述非施療區段長度較短,對應於人體小腿底端鄰近腳踝、不會被施行按摩的區段。也就是說,本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在對使用者的小腿進行按摩時,承架(42)會被控制在前述施療區段的範圍內,例如在施療區段的頂端及底端之間往復位移,或是暫停在其間的預定位置;另一方面,當按摩結束時,承架(42)會被控制進入下方的非施療區段,相關內容後面會再說明。
基於上述構成,透過第一驅動裝置(44)及第二驅動裝置(54)的合作,前述兩對按摩組件可對使用者的雙腿進行多樣化的按摩動作。例如,以第二驅動裝置(54)驅動轉軸(52)旋轉,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即 會以按摩部對介在其間的小腿局部進行反覆夾壓、放鬆的揉捏按摩,如果同時搭配以第一驅動裝置(44)驅動承架(42)(在前述施療區段的範圍內)位移,還可一邊沿著小腿移動一邊揉捏小腿。其中,不同的轉軸(52)旋轉方向、速度(代表不同的按摩部運動方向、速度),搭配不同的承架(42)位移方向、速度,可造成不同的按摩動作及感受。此外,透過對轉軸(52)角度的偵測(此為先前技術),第二驅動裝置(54)可能適時停止第二馬達(55)而讓轉軸(52)上的帶動件(60a)(60b)定止在特定角度,使得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暫停在按摩部最靠合的狀態,藉以對小腿進行類似(定點)指壓或(沿小腿)指推的按摩動作。
其中,當成對的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靠近至抵及使用者小腿時,外側按摩組件(70b)前端的彈性體(U形簧片)(76)會順應抵壓力量而產生對應的彈性變形,即,愈抵靠使用者則U形開口愈擴張,反之則愈縮合,使得設在U形簧片二自由端的塊體(77)保持抵接小腿圓周上的不同部位但能彈性地分離或靠合,藉以吸收過度的抵壓力量,避免使用者感到疼痛。
此外,由於在進行上述按摩時,每對按摩組件當中的外側按摩組件(70b)一直受到彈簧(80)的彈性偏壓力作用,具有沿轉軸(52)軸向往成對的內側按摩組件(70a)靠近的傾向,因此,無論使用者的小腿較粗或較細,也無論按摩組件(70a)(70b)是在對小腿頂端較粗或底端較細的部位進行按摩,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均能因應介在其間的小腿局部的粗細程度自動靠合至對應間距,而施以適當的按摩強度。可想而知,在本較佳實施例中,成對的二帶動件(60a)(60b)相互靠近後的最小間距(亦即外側帶動件(60b)位在前述內端位置,如第5圖所示),以及相互遠離後的最大間距(亦即外側帶動件(60b)位在前述外端位置),分別被預設為使得按摩組件(70a)(70b)對想定範圍內的最細及最粗的小腿局部均能施以適當按摩。前述螺旋壓縮彈簧(80)的規格可以決定按摩組件(70a)(70b)對使用者小腿的夾壓力量。
依據本創作的技術思想,也可能設計成每對按摩組件當中只有內側按摩組件能沿轉軸的軸向滑動,或者是每對按摩組件當中的內側按摩組件及外側按摩組件能各自沿轉軸的軸向滑動。在彈性偏壓機構的部 分,除了以壓縮彈簧將可滑動的按摩組件往相對的按摩組件的方向推頂,也可能以拉伸彈簧或可彈性拉伸的橡膠(例如橡皮筋)將可滑動的按摩組件往相對的按摩組件的方向拉引;再者,如果成對的二按摩組件可各自滑動,則在前述二按摩組件之間(或是對應的二帶動件之間)連結拉伸彈簧或橡皮筋即可;或者,如果兩對按摩組件的二內側按摩組件能各自滑動,則在二內側按摩組件之間設置壓縮彈簧,彈簧二端分別推頂二內側按摩組件(或是對應的二內側帶動件)即可。除了金屬彈簧或彈性橡膠,彈性偏壓力的來源也可能是壓縮空氣。
在本較佳實施例中,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搖臂(71)中間部位之間連接一短軸布帶(92)(參閱第6圖,示意),各短軸布帶(92)的實質長度略大於前述二搖臂(71)中間部位可能的最大間距。另一方面,在主架體(30)正面的左、右二側分別設有一長軸布帶(94)(參閱第5圖,圖中僅示意其中之一),分別對應於左、右兩對按摩組件,各長軸布帶(94)的相對二端分別固定在主架體(30)正面的頂部及底部預定位置,但實質長度大於前述頂部及底部預定位置之間的直線距離,而且布身局部往前跨覆在對應的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搖臂(71)之間,以及承架(42)的正面,不影響承架(42)的昇降。成組的前述長軸布帶(94)與短軸布帶(92)相交於成對的前述二按摩組件(70a)(70b)之間,而且布面一同朝向前述二按摩組件(70a)(70b)之間用以容納使用者小腿局部的空間,藉以進一步防止使用者的小腿或褲子被小腿按摩模組(24)的活動機構勾到或捲到。
請參閱第4及第7圖,在本較佳實施例中,主架體(30)正面的左、右二側各設有一擋壁(36),左、右二擋壁(36)的壁面分別朝向外側(註:右側的擋壁(36)面向右方,左側的擋壁(36)面向左方),而且各擋壁(36)對應於主架體(30)的長度方向縱向延伸,詳而言之,各擋壁(36)包含一位在最上方的第一部位(361),第一部位(361)大致平行主架體(30)的長度方向,由第一部位(361)底緣往下同時往內傾斜延伸至一第二部位(362),再由第二部位(362)繼續往下但同時往外傾斜延伸至一第三部位(363),其中,第三部位(363)在寬度方向上的位置比前述第一部位(361)更靠外側,換言之,左側/右側擋壁(36)的第三部位(361)會是整個擋壁位在最左側/右側的部位。各外側按摩組件 (70b)的第二圓周部(72)的後側具有一凸銷狀的卡抵部(78),卡抵部(78)往後凸伸,位在對應的擋壁(36)外側。當承架(42)位在前述長形軌跡的最頂端(同時也是前述施療區段的頂端)時,按摩組件(70a)(70b)大致對應於使用者小腿肚頂端的高度,而且各外側按摩組件(70b)的卡抵部(78)對應位在擋壁(36)的第一部位(361)外側;當承架(42)位在長形軌跡上的前述施療區段底端時,按摩組件(70a)(70b)大致對應於使用者小腿肚底端的高度,而且各外側按摩組件(70b)的卡抵部(78)對應位在擋壁(36)的第二部位(362)外側;當承架(42)位在長形軌跡的最底端(同時也是前述非施療區段的底端)時,按摩組件(70a)(70b)對應於(在小腿肚以下)腳踝上方的位置,而且各外側按摩組件(70b)的卡抵部(78)對應位在擋壁(36)的第三部位(363)外側。
在按摩單元(50)對使用者小腿進行揉捏按摩的過程中,當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靠近時,外側按摩組件(70b)的搖臂(71)前端會相對於後端往內側方向位移,所以搖臂(71)後方的卡抵部(78)會相對往外側方向位移,不會受到位在其內側的擋壁(36)干涉,使得被彈簧(80)由外往內推頂的外側按摩組件(70b)能與內側按摩組件(70a)共同以適當力量夾壓介在其間的使用者小腿局部;當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遠離時,外側按摩組件(70b)的搖臂(71)前端會相對於後端往外側方向位移,所以搖臂(71)後方的卡抵部(78)會相對往內側方向位移,而且外側按摩組件(70b)受到彈簧(80)由外往內推頂,致使卡抵部(78)卡抵擋壁(36)的對應部位,讓外側按摩組件(70b)無法沿轉軸(52)軸向進一步靠近內側按摩組件(70a),也就是限制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搖臂(71)後端的間距,使得搖臂(71)前端的按摩部能夠向兩旁離開使用者的小腿表面(或至少放鬆夾壓力量)。
假設前述擋壁(36)完全平行於主架體(30)的長度方向(亦即平行於承架(42)的位移軌跡),那麼,當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靠近時,雖然仍能順應小腿接受按摩部位的粗細程度適當夾壓,但是當按摩部相互遠離時,因為基本上不會受到使用者腿部干涉,所以無論承架(42)位在前述長形軌跡上的什麼位置,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遠離的最大間距都會一樣,如此可能造成在揉捏小腿頂端較粗部位 時,從按摩部離開小腿表面再到返回觸及小腿的時間間隔(姑且稱為放鬆時間)相對較短,而在揉捏小腿底端較細部位時,前述放鬆時間相對較長。本較佳實施例中的擋壁(36)實際上設計成由第一部位(361)至第二部位(362)適度往內傾斜,用意是讓揉捏小腿不同部位時的前述放鬆時間不致產生明顯差距,其原理是:如前所述,當承架(42)位在前述施療區段的頂端或底端時,外側按摩組件(70b)的卡抵部(78)會分別受到擋壁(36)的第一部位(361)或第二部位(362)阻擋,其中,因為第二部位(362)在寬度方向上的位置比第一部位(361)更靠內側,換言之,當外側按摩組件(70b)的卡抵部(78)卡抵於第二部位(362)時,會比卡抵於第一部位(361)時更靠近內側按摩組件(70a),所以,當按摩組件(70a)(70b)在揉捏小腿肚底端時的按摩部相互遠離的最大間距,會適度小於當按摩組件(70a)(70b)在揉捏小腿肚頂端時的按摩部相互遠離的最大間距;而且,因為擋壁(36)是由第一部位(361)往下同時往內傾斜延伸至第二部位(362),所以,隨著承架(42)的下降,按摩部相互遠離的最大間距會逐漸變小,以配合一般小腿肚由上往下逐漸變細的形狀;藉此,按摩組件(70a)(70b)在對小腿不同部位進行揉捏按摩時,使用者感覺到的揉捏頻率會較為一致。
當按摩結束時,前述電路系統會命令第一驅動裝置(44)將承架(42)驅動至前述長形軌跡的最底端(亦即前述非施療區段的底端),使按摩組件(70a)(70b)離開使用者小腿肚的範圍,下降至接近腳踝的位置。而且,在承架(42)進入非施療區段之前,電路系統會先命令第二驅動裝置(54)將轉軸(52)定止在特定角度,使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停止在按摩部最張開的狀態。因為擋壁(36)上的由第二部位(362)至第三部位(363)呈現往下同時往外傾斜(而且斜率大於施療區段),所以承架(42)進入非施療區段之後,伴隨著下降動作,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會維持張開狀態迅速擴大間距。當承架(42)停止在最底端時,因為外側按摩組件(70b)的卡抵部(78)是卡抵在整個擋壁(36)位在最外側的部位(即第三部位(363)),所以此時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遠離的間距,會大於按摩組件(70a)(70b)在進行按摩時(亦即承架(42)在施療區段時)可能出現的最大間距。簡言之,當按摩單元(50)被驅控至最底端待命時,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會張開在 一個適當寬度,以便使用者的腳部能不受阻礙地進出二按摩組件(70a)(70b)之間,以及使腳掌容易進出前述腳掌按摩模組(26)。當然,因為人體的腳踝部位通常比其小腿肚頂端細上許多,所以即使承架(42)位在最底端時的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遠離的最大間距,不大於(例如相同或略小於)承架(42)位在最頂端時的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相互遠離的最大間距,使用者的腳踝部位仍可能不受阻礙地進出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之間。
當使用者要開始進行小腿按摩時,第一驅動裝置(44)會驅動承架(42)由非施療區段的底端往上位移,而且,在承架(42)進入施療區段之前,按摩單元(50)暫不動作,亦即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會先維持按摩部最張開的狀態,直到按摩組件(70a)(70b)對應位在小腿肚範圍內的預定高度(視按摩程式設計而有所不同),第二驅動裝置(54)才會開始驅動按摩組件(70a)(70b)進行按摩動作。
以上即為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的足部按摩機(當中的小腿按摩模組)的詳細說明。雖然上揭較佳實施例是一種可以同時按摩使用者小腿及腳掌的足部按摩機,但是本創作當然也可應用於專門按摩小腿(或者可兼用於手臂)的按摩機,也可應用於按摩椅當中的小腿按摩模組或手臂按摩模組。而且,實務上亦有可能將本創作的按摩機製作成只具有一對按摩組件,每次只能針對單手或單腿進行按摩。甚至於,本創作也可應用於承架無法位移的按摩機,亦即每次只能針對使用者的(包含手部、腿部、頸部等)特定局部進行揉捏按摩的按摩機。
第8、9圖為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按摩機當中的(小腿按摩模組的)按摩單元(50'),其主要構成及動作原理類似於前一較佳實施例,同樣包含一樞設在承架(42')上並且可被馬達(55')驅動旋轉的轉軸(52')、設在轉軸(52')上並且會隨轉軸(52')同步旋轉的左、右兩對帶動件(每對包含一內側帶動件(60a')及一外側帶動件(60b'))、以及與前述帶動件(60a')(60b')對應的左、右兩對按摩組件(每對包含一內側按摩組件(70a')及一外側按摩組件(70b'));同樣地,各按摩組件(70a')(70b')具有一搖臂(71'),各搖臂(71')的後端設有一第二圓周部(72')及一限動部(74'),其中,第二圓周部(72')同軸包套在 對應的帶動件(60a')(60b')的第一圓周部(圖中未示)外周,限動部(74')往下伸入承架(42')預設的橫向溝槽(422')內,使得限動部(74')相對於承架(42')可沿轉軸(52')軸向左右滑動但無法隨轉軸(52')旋轉;藉此,當轉軸(52')被驅動旋轉時,成對的二按摩組件(70a')(70b')的搖臂(71')前端會產生相互靠近、遠離的動作,以對介於二按摩組件(70a')(70b')之間的人體局部進行揉捏按摩。
本較佳實施例當中的按摩組件(70a')(70b')與前一較佳實施例不同的地方在於,各搖臂(71')前端朝向成對的另一搖臂(71')的側面連接一橡膠材質的環狀彈性體(76'),其環狀斷面概呈橢圓形,前述橢圓形的長軸向大致對應於前後方向、短軸向大致對應於左右方向(或者說,大致對應於成對的二搖臂(71')前端相互靠近、遠離的方向),而且彈性體(76')的環狀管壁在前述橢圓形長軸向的兩端部位比其他部位稍薄,使得彈性體(76')容易沿左右方向(即夾壓方向)彈性扁縮。各彈性體(76')朝向成對的另一彈性體(76')的側面設有至少一個用以抵壓使用者接受按摩部位的塊體(77'),在本較佳實例中,塊體(77')與彈性體(76')是由橡膠一體成型,塊體(77')為實心,形狀概呈半球形,各內側按摩組件(70a')的彈性體(76')連結單一塊體(77'),各外側按摩組件(70b')的彈性體(76')連結前、後二塊體(77')。藉此,當成對的按摩組件(70a')(70b')的按摩部(即前述塊體(77'))相互靠近至抵及使用者小腿時,彈性體(76')會順應抵壓力量而產生對應的彈性變形,即,愈抵靠使用者則前述橢圓形愈扁縮,藉以吸收過度的抵壓力量,避免使用者感到疼痛。在上述結構型式中,環狀彈性體可能以金屬板片彎成,而塊體可能是另外組裝至彈性體上。
24‧‧‧小腿按摩模組
30‧‧‧主架體
42‧‧‧承架
421‧‧‧螺孔
47‧‧‧螺桿
52‧‧‧轉軸
55‧‧‧第二馬達
56‧‧‧第二齒輪箱
60a‧‧‧內側帶動件
60b‧‧‧外側帶動件
70a‧‧‧內側按摩組件
70b‧‧‧外側按摩組件
71‧‧‧搖臂
72‧‧‧第二圓周部
75‧‧‧滾筒(按摩部)
76‧‧‧彈性體
77‧‧‧塊體(按摩部)
78‧‧‧卡抵部
80‧‧‧彈簧
82‧‧‧墊圈
84‧‧‧端蓋
92‧‧‧短軸布帶

Claims (10)

  1. 一種按摩機,包含有:一承架;一轉軸,樞設在前述承架上;一驅動裝置,設在前述承架上,具有一馬達,可驅動前述轉軸旋轉;至少一對帶動件,設在前述轉軸上,可被前述轉軸帶動同步旋轉;各前述帶動件具有一第一圓周部,前述第一圓周部的軸線相對於前述轉軸的軸向傾斜預定角度;以及至少一對按摩組件,分別對應於前述至少一對帶動件,各前述按摩組件包含一搖臂,前述搖臂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前述第一端設有一第二圓周部及一限動部,前述第二圓周部與對應的前述帶動件的第一圓周部同軸套合並可相對旋轉,前述限動部相對於前述承架可沿前述轉軸的軸向滑動但無法隨前述轉軸旋轉;藉此,當前述轉軸被前述驅動裝置驅轉時,各前述一對按摩組件的搖臂第二端會產生相互靠近、遠離的動作,以對介於成對的二按摩組件之間的人體局部進行揉捏按摩;其特徵在於:各前述一對按摩組件當中的至少一按摩組件包含有一彈性體,前述彈性體設在前述搖臂的第二端,而且在前述彈性體朝向成對的另一按摩組件的一側設有用以抵壓使用者接受按摩部位的至少一塊體,前述塊體相對於前述搖臂的位置會隨著前述彈性體的彈性變形而改變。
  2. 如請求項1之按摩機,其中,前述彈性體為一U形簧片,其U形開口朝向成對的另一按摩組件,U形的中間部位固定在前述搖臂上,U形的二自由端一者較靠近前述搖臂第一端、另一者較遠離前述搖臂第一端,並且分別結合一前述塊體。
  3. 如請求項2之按摩機,其中,設在前述U形簧片二自由端的前述二塊體的相對表面各為曲面,其形狀使得前述二塊體之間的空間略呈開口朝向 成對的另一按摩組件的V字形。
  4. 如請求項1之按摩機,其中,各彈性體為一環狀物,其環狀斷面概呈橢圓形,前述橢圓形的短軸向大致對應於成對的二前述搖臂的第二端相互靠近、遠離的方向。
  5. 如請求項4之按摩機,其中,前述彈性體與前述塊體是由橡膠一體成型。
  6. 如請求項1之按摩機,其中,還包含一主架體及另一驅動裝置,前述另一驅動裝置具有另一馬達,可驅動前述承架在前述主架體上沿一長形軌跡位移。
  7. 如請求項6之按摩機,其中,各前述一對按摩組件當中的一按摩組件包含有前述彈性體及塊體,另一按摩組件則包含有一滾筒,前述滾筒樞設在前述搖臂的第二端,而且樞軸大致對應於前述搖臂的長度方向。
  8. 如請求項7之按摩機,其中,前述滾筒以柔韌材質成型,並且具有若干軸向貫孔。
  9. 如請求項6之按摩機,其中,各前述一對帶動件當中的至少一帶動件可相對於成對的另一帶動件沿前述轉軸的軸向滑動,使得對應前述可滑動的帶動件的前述按摩組件亦可相對於成對的另一按摩組件沿前述轉軸的軸向滑動;此外,還包含至少一彈性偏壓機構,前述彈性偏壓機構對前述可滑動的帶動件及按摩組件施加一彈性偏壓力,前述彈性偏壓力的作用方向對應於使成對的前述二帶動件沿前述轉軸的軸向相對靠近,以及使成對的前述二按摩組件沿前述轉軸的軸向相對靠近。
  10. 如請求項9之按摩機,其中,前述主架體上設有與前述至少一可滑動的按摩組件分別對應的至少一擋壁;各前述可滑動的按摩組件的前述搖臂第一端設有一卡抵部,當前述一對按摩組件被前述轉軸帶動而使前述搖 臂第二端相互遠離時,前述按摩組件的卡抵部可被對應的前述擋壁阻擋於往成對的另一前述按摩組件靠近的方向上。
TW102207904U 2013-04-29 2013-04-29 按摩機 TWM4614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904U TWM461424U (zh) 2013-04-29 2013-04-29 按摩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7904U TWM461424U (zh) 2013-04-29 2013-04-29 按摩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1424U true TWM461424U (zh) 2013-09-11

Family

ID=49629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7904U TWM461424U (zh) 2013-04-29 2013-04-29 按摩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614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4478A (zh) * 2013-09-22 2015-03-25 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摩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4478A (zh) * 2013-09-22 2015-03-25 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摩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00063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5919118B2 (ja) 下肢用マッサージ機
JP5396366B2 (ja) マッサージ装置
TWI689301B (zh) 按摩機
KR101245189B1 (ko) 종아리용 자동 마사지 장치
TWM464170U (zh) 按摩機
JP2011135969A (ja) 足用マッサージ機
JP4988816B2 (ja) 足用マッサージ機
CN203234994U (zh) 按摩机
TWI643611B (zh) 按摩機
TWI620560B (zh) 可按摩足部的下肢按摩機
TWM461424U (zh) 按摩機
JP2006296567A (ja) 下肢用マッサージ機
JP5912548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TWI620561B (zh) 可按摩小腿的下肢按摩機
JP2012120656A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104434478A (zh) 按摩机
TW201509407A (zh) 按摩機
JP2014100229A (ja) マッサージ機
TWI539943B (zh) Massage machine
TWI539942B (zh) Massage machine
CN219127306U (zh) 脚后跟按摩装置
KR101498567B1 (ko) 지압겸용 심신안정장치
JP2005080782A (ja) 下肢用マッサージ機とこのマッサージ機を用い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装置
CN215607479U (zh) 一种带支架的按摩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