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5280U - 模組插槽 - Google Patents

模組插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5280U
TWM455280U TW101207424U TW101207424U TWM455280U TW M455280 U TWM455280 U TW M455280U TW 101207424 U TW101207424 U TW 101207424U TW 101207424 U TW101207424 U TW 101207424U TW M455280 U TWM455280 U TW M45528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odule
module slot
terminal
ma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074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Eriko Sato
Toshihiro Niitsu
Hirokazu Suzuki
Akihiro Tezuka
Hideo Nagasawa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Inc filed Critical Molex Inc
Publication of TWM455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5280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 H05K7/10Plug-in assemblages of components, e.g. IC sockets
    • H05K7/1053Plug-in assemblages of components, e.g. IC sockets having interior leads
    • H05K7/1061Plug-in assemblages of components, e.g. IC sockets having interior leads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5K7/1069Plug-in assemblages of components, e.g. IC sockets having interior leads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with spring contac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7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76Coupling devices for connection between PCB and component, e.g. displ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模組插槽 技術領域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模組插槽。
背景技術
習知係使用一種模組插槽用以將一模組(如攝影模組)設置於一小型電子裝置內部之一基板上,其中模組係具有一光學元件(如一透鏡)及一影像擷取元件(如一電荷耦合元件(CCD)或一CMOS影像感測器),此小型電子裝置係例如為一個人電腦、行動電話、個人行動秘書(PDA)、遊戲機或導航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圖16為習知模組插槽的剖面圖。
於圖中,911係一插槽殼體,其具有一平板狀底板部917以及一周壁部916,其中周壁部916係從底板部917周緣向上立起,此殼體911係為一箱狀元件,其係由樹脂所製成並具有一頂部開口,前述周壁部916內開設形成有複數個底部開口之接觸插入溝918,且各接觸插入溝918內分別容置並固定有作為端子之一接觸元件961,其中該接觸元件961具有一尾部962以及具有彈性之一懸吊臂部968,尾部962係焊接於基板991之一連接墊。另外,鄰設於該臂部968之端部之一接觸部964係從底板部917之上表面向上突出。
又,前述周壁部916之外側係包設有一遮蔽元件971,其上端部係以一體成形方式連接有一彈性卡止片977。該彈性卡止片977 係沿著整個周壁部916的內側設置,且其上端部係實質上彎折成為U字形,並連接於遮蔽元件971之上端部,而彈性卡止片977之下端部係朝向底板部917。
此外,攝影模組801具有一本體部811以及一透鏡管812,並容置固定於前述插槽殼體911內部,其中,前述本體部811之下表面係形成有一接觸墊,其係用以與對應之接觸元件961上的接觸部964互相接觸。又,前述本體部811之一側面係設置有一卡止突起817,其上表面係卡合於彈性卡止片977之下端部。此時,本體部811之下表面係藉由接觸元件961之臂部968的彈力作用而向上偏移,而卡止突起817藉由彈性卡止片977的彈力作用而向下偏移,因此,前述攝影模組801可以從上而下彈性地被夾住,並穩固地固定於插槽殼體911內。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6765號公報
新型概要
然而,在前述習知的模組插槽中,由於藉由接觸元件961之臂部968以及彈性卡止片977的彈力作用,從上而下彈性地夾住攝影模組801,所以接觸元件961之臂部968以及彈性嵌合片977的彈簧部位必須有足夠的長度,以順利提供所需之彈力作用,如此一來,便必須增加模組插槽高度方向的尺寸;此外,由於在攝影模組801周圍設置有插槽殼體911以及遮蔽元件971,所以模組 插槽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尺寸亦會增加。
本新型之目的係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模組插槽,其中,第一連接器係具有突出公端子,而第二連接器係具有由板狀金屬所形成且可彈性地挾持公端子之母端子,該等連接器之一係連接於模組,而其另一係連接於安裝構件上,而使該等連接器係互相嵌合,可減少其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並可以維持公端子與母端子之間的穩定接觸,進而可以簡化製造及配置、降低成本、縮小整體尺寸、並改善其可靠度。
因此,本新型提供一種模組插槽,其係用以安裝模組於安裝構件上,模組插槽包括第一連接器、第一導電圖案、公端子、以及平板狀第二連接器,其中,第一連接器包含平板殼體,第一導電圖案係設置於該殼體之嵌合側面,公端子係從第一導電圖案之表面突出,第二連接器係利用板狀金屬所製成,並具有用以彈性地挾持前述公端子之一母端子,前述第一連接器與前述第二連接器其中之一係連接於模組,而其另一係連接於安裝構件。
在本新型之另一模組插槽中,前述第一連接器與前述第二連接器係藉由將該等嵌合側面相對向後滑動而互相嵌合。
又在本新型之另一模組插槽中,前述母端子係藉由圖案化一由板狀金屬而成之第二導電圖案所形成,且其係包含形成於其內側之內側開口、連接於前述第二導電圖案中母端子之周圍之部分的一基部、互相對向之一對接觸部、以及連接該接觸部與前述基部之一腕部;其中,前述對向之一對接觸部間之間隔係小於前述內側開口之寬度及前述公端子之寬度,當前述母端子卡合於公端 子時,前述一對接觸部係從兩側彈性地挾持公端子。
又在本新型之另一模組插槽中,前述第二連接器包含環設於其周圍之一框體、以及一扁平狀連接凹部,扁平狀連接凹部之周圍係由該框體所界定,而前述第一連接器係容置於前述連接凹部中。
又在本新型之另一模組插槽中,前述第一連接器包含一公嵌合鎖部,其係沿寬度方向朝外突出,該公嵌合鎖部係與形成於前述框體之一母嵌合鎖部互相卡合,且鎖合於前述第一連接器與前述第二連接器互相嵌合之狀態。
在另一模組插槽中,前述第二連接器未包含環設於其周圍之一框體,而前述第一連接器包含一公嵌合鎖部,其係從嵌合側面突出,其中該公嵌合鎖部係與形成於前述第二連接器之一母嵌合鎖部互相卡合,且鎖合於前述第一連接器與前述第二連接器互相嵌合之狀態。
在本新型之模組插槽中,第一連接器具有突出之公端子,而第二連接器具有由板狀金屬形成且彈性地挾持前述公端子之一母端子,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其中之一係連接於模組,而其另一係連接於安裝構件,而且該等連接器係互相嵌合;因此,本新型可以減少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並可以維持公端子與母端子之間的穩定接觸,進而可以簡化製造及配置、降低成本、縮小整體尺寸、並改善其可靠度。
圖式簡單說明
圖1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於已安裝狀態之 立體視圖(a)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前的情況,(b)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後的情況;圖2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第一連接器安裝於模組之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模組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從第一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圖3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第二連接器安裝於模組之示意圖,其中,(a)顯示其立體視圖,(b)顯示其上視圖,(c)顯示其下視圖;圖4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第二連接器之各層結構的分解圖;圖5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二連接器之母端子的上視圖,(a)~(d)係第1~4例;圖6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嵌合步驟的示意圖,(a)~(c)係顯示各步驟之示意圖;圖7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嵌合步驟的另一示意圖;圖8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在完成嵌合步驟後的示意圖,其中,(a)顯示其上視圖,(b)顯示沿著(a)所示之線A-A之剖面側視圖,(c)顯示(b)所示之區域B的放大示意圖;圖9顯示本新型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於已安裝狀態之立體視圖,其中,(a)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前的情況,(b)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後的情況;圖10顯示本新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在完成嵌合步驟之 前的情況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第二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a)所示之區域C的放大示意圖;圖11顯示本新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一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模組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從第一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c)顯示(b)所示之區域D的放大示意圖;圖12顯示本新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圖13顯示本新型第3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圖14顯示本新型第4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模組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從第一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圖15顯示本新型第4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一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其立體視圖,(b)顯示其上視圖,(c)顯示其側視圖;以及圖16顯示習知模組插槽之側視圖。
用以實施新型之型態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詳細說明關於本新型之實施型態。
圖1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於已安裝狀態之立體視圖;圖2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第一連接器安裝於模組之示意圖;圖3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第二連接器安裝於模組之示意圖,其中;圖4顯示本新 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第二連接器之各層結構的分解圖;圖5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二連接器之母端子的上視圖。而,圖1中(a)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前的情況,(b)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後的情況;圖2中(a)顯示從模組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從第一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圖3中(a)顯示其立體視圖,(b)顯示其上視圖,(c)顯示其下視圖;圖5中(a)~(d)係第1~4例。
於圖中本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一連接器係為一公連接器1,其係用以與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母連接器101)配對嵌合,而電性連接;此模組插槽係用將模組91設置於一安裝構件,如一電路板(圖未示),以使模組91與安裝構件之間電性連接。
而於本實施型態中,公連接器1設置於模組91,而母連接器101係設置於安裝構件(如一電路板)。
在本實施型態中,模組91係為一攝影模組,其具有一影像元件,如CCD或CMOS影像感測器,影像元件係整合於一光學元件,如一透鏡;然而,其亦可以是任何形式之模組,例如,其可以是一感測器模組,包括一感測器(如紅外線感測器、指紋記錄感測器)、聲音元件(如麥克風)、或用以與無線通訊網路(如無線區域通訊網路(LAN))建立無線通訊之一通訊元件。當前述模組91為一攝影模組時,如圖1所示之上表面係通常為一光接收面(如一透鏡)。
本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係用以將模組91設置於一小型電子裝置,如行動電話、PDA、遊戲機、或導航裝置;然而,其亦可以用以將模組設置於家用電器或產品,如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 等,此外,其亦可以將模組設置於其他類型的裝置,如保全系統或汽車在本實施型態中,母連接器101所連接之電路板可以是一印刷電路板、軟性印刷電路板(FPCB)、或軟性排線(FFC)。
本實施型態中,用以說明公連接器1、母連接器101及包含其他部件之各部之不同結構及動作所表示之方向(如上、下、左、右、前、後)係為相對關係而非絕對關係,當公連接器1、母連接器101及包含其他部件之各部位於如圖所示之位置時,所表示之方向為適當的,若公連接器1、母連接器101及包含其他部件之各部之姿勢改變時,則應因應姿勢的變化而加以解釋。
前述公連接器1具有殼體11、導電墊部51、及突出端子53,其中,殼體11係由樹脂等之絕緣材料所形成之平板狀,導電墊部51係作為第一導電圖案,其係設置於該殼體11之嵌合側面(與模組91相對側之面),突出端子53係作為公端子,其係從該導電墊部51之表面突出;殼體11之厚度係約介於0.3-0.5mm之間,但此尺寸亦可以依需求而變更。
各導電墊部51係露出於殼體11之嵌合側面面、並具有各一個突出端子53,如圖所示,導電墊部51及突出端子53係以兩列方式排列設置,其係沿著公連接器1之寬度方向延伸;然而,導電墊部51及突出端子53的排列方式並不限於此圖所示,其亦可以依需求而變更。
各前述突出端子53係為從導電墊部51之表面突出之元件,其可以藉由黃光蝕刻製程而一體成形,前述突出端子53的高度尺寸係較佳為約0.1-0.3mm,其亦可以依需求而變更。
如圖2所示,前述突出端子53係為圓柱狀,但例如橫斷面為 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之角柱狀形狀亦佳,橫斷面為圓柱狀或橢圓狀之柱狀形狀亦佳,可任意地變更;此外,突出端子53亦可使得其前端的直徑大於其他部位的直徑。
又,前述殼體11之安裝側面(模組91側之面)設置有連接墊部(圖未示),各連接墊部係經由導線(圖未示)電性連接至對應之導電墊部51,其中,導線係通過殼體11之內部;各連接墊部係機構性且電性連接於前述模組91之底面上的對應之連接墊部(圖未示),例如透過焊接或導電膠方式進行連接。藉此,如圖2所示,公連接器1可以設置於模組91,而導電墊部51與突出端子53係電性連接於模組91的連接墊部。
而前述殼體11的平面形狀略為長方形,但其四個角落形成有裁切部13,以作為嵌合凹部。如圖2所示,突出腳部93,作為突出於模組91之底面之嵌合凸部,係嵌入裁切部13,藉此以相對於模組91適當地定位公連接器1,其中,前述突出腳部93及裁切部13的形狀、數量及配置可以依據實際情況而變化,或可以全部被省略。
又,於前述殼體11之左、右側面,形成有作為沿著寬度方向朝外突出之公嵌合鎖部的耳部21。如圖所示,兩個耳部21係分別形成於殼體11之左、右兩側面。當然,耳部21的數量及配置可以依據實際情況而變化。
一擋止凸部15係形成於前述殼體11之前端,以作為朝前方突出之擋止及定位元件;位於該擋止凸部15前端之抵接端部15a係抵接於框體111之前框部115之抵接端部115a,而框體111係設置於母連接器101周圍,藉此當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係 互相嵌合時,可定位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一般而言,如圖2所示,前述抵接端部15a係齊平於模組91之突出部95之前端面。
在本實施型態中,母連接器101係為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且其具有長方形之平面形狀,以便與公連接器1(其配對連接器之前述第一連接器)建立電性連接,並設置於一安裝構件的表面,如一電路板;於此,前述母連接器101的形狀可為平板狀,以便進行連接,因此,其反面係面向安裝構件之表面,進而與安裝構件之導線建立電性連接。
前述母連接器101亦包括一表面形狀係近似於正方形之平板狀框體111,該框體111具有一前框部115及一後框部116,其係為框體之水平部位,並沿著母連接器101之寬度方向延伸(如圖3(b)及(c)所示的水平方向),另外,且框體111亦具有一對垂直框部112,其係分別設置於左右兩側,並沿著母連接器101之長度方向延伸(如圖3(b)及(c)所示的垂直方向),進而與前框部115及後框部116連接。
具有長方形平面形狀的扁平凹部係作為用以容置公連接器1之連接凹部114,其周圍係由前述框體111所界定,該連接凹部114之底部係為一平板狀連接片150,其具有層狀結構,從其底部向上係依序形成有一底膜118、一導電圖案151及一蓋膜117。與連接片150相較,前述框體111係為一厚平板狀元件,其厚度方向之尺寸係約介於0.3-0.5mm,當然,其尺寸可以依據需要而變更。
前述導電圖案151係為一母導電圖案,其係作為一第二導電圖案,以提供複數導電線之功用,其可以藉由圖案化(利用蝕刻等方式)具有彈性之銅箔而形成,其厚度約為數微米至數十微米。
圖4顯示母連接器101之部分的層狀結構,其中,導電圖案151係沿著母連接器101之長度方向互相平行延伸,相鄰之導電圖案151係藉由一圖案分離空間152而互相分離,如圖所示,各導電圖案151係形成為寬度窄之線狀體,且其係以一預設間隔(如0.1mm)互相平行設置。
如圖所示,各導電圖案151係一體成形有一尾部158,其係分別從框體111之前框部115與後框部116朝前方與後方延伸,這些尾部158係連接於(利用焊接等方式)安裝構件之表面上的連接墊部(圖未示);當前述尾部158連接於連接墊部時,母連接器101係可以被固定於安裝構件上,且導電圖案151係與安裝構件之相對之導線形成電性連接。此外,元件符號159表示連接框體111之固定架,其係固設於(利用焊接等方式)位於安裝構件表面之固定墊部(圖未示)。
複數個作為母端子之接收端子153係設置於導電圖案151,其設置位置係對應於連接凹部114之底部,由於接收端子153係與作為公連接器1之突出端子53配對並建立連接,所以其排列配置係近似於突出端子53的排列配置,因此當突出端子53之排列配置改變時,接收端子153之排列配置亦隨著改變。此外,由於導電圖案151亦與公連接器1之導電墊部51建立連接,所以其排列配置係近似於導電墊部51的排列配置,因此當公連接器1之導電墊部51之排列配置改變時,導電圖案151之排列配置亦隨著改變。
各前述突出端子153係分別容置一導電圖案151於一長方形之端子容置開口154,其係沿著厚度方向開設,舉例而言,導電圖案151可以藉由黃光蝕刻製程而形成。其中,導電圖案151通常 由圖案化而形成。一般而言,藉由圖案化形成導電圖案151而殘存的圖案係為接收端子153,而移除該接收端子153周圍之材料之部份係為端子容置開口154,因此,接收端子153的厚度尺寸係與導電圖案151的厚度尺寸相同。
前述底膜118係為一母基板部,此第二基板部係為一薄狀絕緣基板部,其可以是由樹脂所形成,如聚醯亞胺或其他絕緣材料,而於底膜118上形成有一端子開口118a,其係沿著厚度方向穿設底膜118,並對應於導電圖案151所形成之接收端子153設置。該各端子開口118a係為長方形(其前後方向較長),以便容置前述接收端子153。
前述蓋膜117係為一母蓋膜,此第二蓋膜為一絕緣薄膜,其可以由樹脂所形成,如聚醯亞胺或其他絕緣材料,前述蓋膜117上形成有一端子開口117a,其係沿著厚度方向穿設蓋膜117,並對應於導電圖案151之接收端子153設置。該各端子開口117a係為長方形(其前後方向較長),以便容置前述接收端子153。
前述底膜118、導電圖案151及蓋膜117係以互相層疊方式設置,且設置有一連接片150以作為連接凹部114之底部;端子容置開口154係形成於該連接片150,並對應於底膜118之端子開口118a以及蓋膜117之端子開口117a,且沿著厚度方向穿設連接片150。
框體111係層疊於前述蓋膜117上,其中,該框體111係為具有略口字狀表面形狀之一薄片,其可以由任何材料所形成,包括金屬(如不銹鋼)或樹脂(如聚醯亞胺),此材料可以是導電性或絕緣性的;此外,前述框體111亦可以由複數薄片層疊而成,圖4 顯示框體111之後框部116的部份。
各接收端子153之平面形狀係為如圖5(a)至(d)所示之任一種形狀,各接收端子153具有連接於端子容置開口154周緣之一基部153a、連接於該基部153a之一對臂部153d、以及分別連接各臂部153d之前端的一對接觸部153c,其中,左右臂部153d及接觸部153c係互相對稱設置,而前述臂部153d係為懸吊設計並具有彈簧功能,前述接觸部153c係藉由臂部153d的彈簧作用而彈性地沿母連接器101之寬度方向產生位移。
又,前述端子容置開口154包括設置於接收端子153內側之一內側開口154a、以及設置於接收端子153外側之一外側開口154b,前述內側開口154a係當接收端子153嵌合於公連接器1之突出端子53時,接收此前進之突出端子53之部分,而外側開口154b係允許臂部153d及接觸部153c產生位移之部分。
而,前述內側開口154a位於相對之臂部153d之間的部分具有一大面積,一般而言,其寬度尺寸係大於突出端子53之前端的寬度尺寸,而其長度尺寸係大於突出端子53之前端的長度尺寸,因此,突出端子53可以平順地進入內側開口154a;此外,其介於相對之接觸部153c之間的部分係為一狹長形空間,一般而言,其寬度尺寸係小於突出端子53之寬度尺寸,因此,當容置於內側開口154a之突出端子53相對於接觸部153c移動時,接觸部153c之間的間隔可以抵接於突出端子53之側面、並被推擠而分開;然後,藉由臂部153d之彈簧作用使得接觸部153c施加壓力於突出端子53之側面,換言之,一對接觸部153c係從兩側彈性地挾持突出端子53之側面部。
內側開口154a的形狀係為越接近接觸部153c之間的部位,其寬度越小,換言之,在接觸部153c附近之相對臂部153d的內側部位係為錐形,因此,突出端子53可以平順地進入相對之接觸部153c之間的部位。
如圖5(a)所示,接收端子153的平板形狀係為垂直且水平對稱。前述接收端子153包括一基部153a,具有分別連接至端子容置開口154之左、右側邊的一對部位,而左、右部位係互相分離,具有水平對稱之平面形狀;另外,左、右部位具有連接於上、下基部153a之一臂部153d、以及分別連接上、下臂部153d之前端的一接觸部153c,具有垂直對稱之平面形狀。
又,端子容置開口154包括位於左、右臂部153d之間的一對上下對稱之內側開口154a,以及位於接觸部153c外側的一對左右對稱之外側開口154b,而相對之左右接觸部153c之間的間隔係窄於臂部153d之間的間隔。
而,內側開口154a的形狀係為越接近接觸部153c之間的部位,其寬度越小,換言之,在相對臂部153d的側端緣的接觸部153c附近之部位係為錐形,因此,突出端子53可以平順地進入相對之接觸部153c之間的部位。
如圖5(a)所示,突出端子53可以進入上、下內側開口154a,因此,當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互相嵌合時,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之相對位置可以具有相對較大之自由度,因而可以簡單地進行嵌合操作。接觸部153c之上、下端部係分別被臂部153d所支撐,以形成懸吊束,因此,可以增加支撐接觸部153c之彈簧作用、以及一對的接觸部153c從兩側彈性地挾持突出端子53之 側面部的力量,而且可以更可靠地維持此側面與接觸部153c之間的接觸。
如圖5(b)所示,接收端子153包括一基部153a,具有分別連接至端子容置開口154之左、右側邊的一對部位,而左、右部位係互相分離,具有水平對稱之平面形狀;另外,左、右部位具有連接於上、下基部153a之一臂部153d、以及分別連接上、下臂部153d之前端的一接觸部153c,但平面形狀並非垂直對稱。
一上基部153a1係設置於端子容置開口154之上緣附近,一下基部153a2係設置於端子容置開口154之垂直方向的中央部位附近,接觸部153c係位於端子容置開口154之垂直中央部位靠近底部之位置,上臂部153d1之平面形狀係實質上為線型或具有寬曲度之肘狀,下臂部153d2之平面形狀係為具有銳利曲度之J字形或U字形,內側開口154a係位於左、右上臂部153d1之間。
而,內側開口154a的形狀係為越接近接觸部153c之間的部位,其寬度越小,換言之,在相對臂部153d的側端緣之接觸部153c附近之部位係為錐形,因此,突出端子53可以平順地進入相對之接觸部153c之間的部位。
如圖5(b)所示,內側開口154a之上端部係大於其下端部,且內側開口154a可以大於如圖5(a)所示之範例,因此,當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互相嵌合時,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之相對位置可以具有相對較大之自由度,因而可以簡單地進行嵌合操作。若內側開口154a之尺寸近似於如圖5(a)所示之範例,則端子容置開口154的整體尺寸可以變小,且端子容置開口154與接收端子153可以更緊密地設置;由於上、下臂部153d(亦即 彈簧長度)較長,所以接觸部153c可以產生較大的彈性移動範圍,進而能夠容置較大範圍之突出端子53之側面的寬度尺寸,而且可以更可靠地維持此側面與接觸部153c之間的接觸。
如圖5(c)及(d)所示,接收端子153包括一基部153a,具有分別連接至端子容置開口154之左、右側邊的一對部位,而左、右部位係互相分離,但同樣具有水平對稱之平板形狀;另外,左、右部位雖具有連接於上、下基部153a之一臂部153d、以及分別連接上、下臂部153d之前端的一接觸部153c,平面形狀並非垂直對稱。
一上基部153a1係位於端子容置開口154之上緣附近,一下基部153a2係位於端子容置開口154之下緣附近,接觸部153c係於端子容置開口154之垂直中央部位靠近底部之位置。又,上臂部153d1之平面形狀係實質上為線型或具有寬曲度之肘狀,下臂部153d2之平面形狀係為具有銳利曲度之S字形或N字形,內側開口154a係位於左、右上臂部153d1之間。
如圖5(c)及(d)所示,由於上、下臂部153d2(亦即彈簧長度)較長,所以能夠容置較大範圍之突出端子53之側面的寬度尺寸;因為其特徵觀點係與前述如圖5(b)所示之範例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3所示,用以接收並嵌合公連接器1之殼體11之耳部21的接收凹部121係形成於框體111之相對垂直框部112內側,當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互相卡合時,首先,如圖1(a)所示,殼體11之耳部21係容置於相對之框體111之接收凹部121內;如圖所示,本實施型態包括分別設置於左、右垂直框部112 之二接收凹部121,然而,其數量及配置可以依據耳部21之數量及配置而改變。
左、右垂直框部112中,位於接收凹部121之間的部位係作為一母嵌合鎖部122,當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互相嵌合時,公連接器1係從如圖1(a)所示的位置朝向母連接器101前進,換言之,其係向前滑動至如圖1(b)所示的位置,同時,殼體11之耳部21係向下移動以進入對應之框體111之母嵌合鎖部122,進而互相卡合。藉此,鎖合於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互相嵌合之狀態。
又,前框部115係作為一定位元件,用以相對於母連接器101而定位公連接器1,於前述前框部115與後框部116相對向之內側部(即後側部),設有一凹部,且此凹部內側係作為一抵接端部115a;當抵接端部115a抵接於位於公連接器1之擋止凸部15前端之抵接端部15a時,藉此可以定位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進而嵌合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
連接片150上對應從模組91之底面突出之突出腳部93處,設有一突出腳部對應開口113,其係沿厚度方向穿設連接片150,當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互相嵌合時,至少各突出腳部93之前端係容置於對應之突出腳部對應開口113內;各突出腳部對應開口113在長度方向的尺寸係大於突出腳部93在長度方向的尺寸,藉此,當至少各突出腳部93之前端被容置於對應之突出腳部對應開口113內時,公連接器1可以向前滑入母連接器101。
接著,說明上述配置之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的嵌合操作。
圖6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嵌合步驟的示意圖,(a)~(c)係顯示各步驟之示意圖;圖7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嵌合步驟的另一示意圖;圖8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在完成嵌合步驟後的示意圖,其中,(a)顯示其上視圖,(b)顯示沿著(a)所示之線A-A之剖面側視圖,(c)顯示(b)所示之區域B的放大示意圖。
其中,尾部158係連接於設置在安裝構件(如一電路板,圖未示)之表面的連接墊部,其連接方式係例如為焊接,以便利用表面安裝方式將母連接器101安裝於前述安裝構件上;又,在安裝母連接器101時,其背面係朝向前述安裝構件之表面之姿勢安裝。另外,前述安裝構件可以是一印刷電路板、軟性印刷電路板(FPCB)、軟性排線(FFC)、或其他可以應用於電子裝置之元件,如個人電腦、行動電話、PDA、數位相機、音樂播放器、遊戲機、或導航裝置等,或是如家用電器等電子裝置。
首先,如圖6(a)及圖7(a)所示,操作員先定位設置於模組91之公連接器1之姿勢,使其形成有突出端子53之面朝向母連接器101之表面,亦即,使得公連接器1之表面朝向母連接器101之表面;另外,藉由此定位步驟,使得殼體11之耳部21配對於框體111之接收凹部121,因此,公連接器1係位於母連接器101的正上方。
圖7(a)至(c)之步驟係對應於圖6(a)至(c)之步驟,為說明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之間的相對關係,其係省略模組91。又,公連接器1之殼體11的黏著表面(如圖7所示之上表 面)係設置有複數個連接墊部,其係機構性地電性連接於模組91之底面上的連接墊部,然而圖中亦省略該連接墊部。
接著,操作者可以使公連接器1朝向母連接器101降低,亦即沿著嵌合方向移動,如圖6(b)及圖7(b)所示,公連接器1之嵌合側面係與母連接器101之嵌合側面相對,以使得公連接器1容置於母連接器101之連接凹部114內,進而使得連接器互相接觸或互相靠近;殼體11之各耳部21係進入框體111之各接收凹部121,而且各突出端子53係分別進入相對之接收端子153之內側開口154a中。
然後,操作者係沿著鎖合方向相對於母連接器101滑動公連接器1,換言之,公連接器1之表面係抵接於母連接器101之表面,然後相對於母連接器101將公連接器1朝前方(朝左下方,如圖6(b)及圖7(b)所示)移動,此時,各突出端子53係分別進入相對之接收端子153之內側開口154a中,且左、右耳部21係分別以進入左、右接收凹部121內之狀態而滑動導入,藉此,可以相對於母連接器101使得公連接器1維持在適當的姿態。
當完成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之嵌合操作後,如圖6(c)及圖7(c)所示,公連接器1之左、右耳部21係分別卡合於母連接器101之左、右垂直框部112之母嵌合鎖部122,詳言之,至少部分之耳部21係朝下方移動進入對應之框體111之母嵌合鎖部122,進而互相卡合,藉此,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可以互相鎖合於嵌合狀態。
由於公連接器1之殼體11之擋止凸部15上形成有抵接端部15a,即使當公連接器1沿著鎖合方向滑動太過時,抵接端部15a 係抵接於母連接器101之框體111之抵接端部115a,藉此能夠防止公連接器1相對於母連接器101過度地前進,藉以適當地定位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
當公連接器1沿著鎖合方向而相對於母連接器101向前滑動時,突出端子53係進入接收端子153之內側開口154a,並相對於內側開口154a移動至相對之接觸部153c之間,如圖8所示,突出端子53之側面係抵接並推開接觸部153c之間隔,藉由臂部153d之彈簧作用,使得接觸部153c壓住突出端子53之側面;換言之,一對接觸部153c係從兩側彈性地挾持突出端子53之側面部。如此一來,接觸部153c挾持突出端子53之側面部,使得連接器維持於嵌合狀態。
又,接收端子153係為薄型元件,如圖8(c)所示,接收端子153之厚度尺寸係小於突出端子53之高度尺寸,因此,即使存在元件之間的尺寸誤差(公差)或變形,使得突出端子53與接收端子153之間沿著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之嵌合方向具有定位差異時,所有的突出端子53仍然可以可靠地進入其對應之接收端子153的內側開口154a,並能夠達到突出端子53之側面與接觸部153c之間的可靠接觸。
且,越接近接觸部153c之間的部位,內側開口154a的寬度尺寸越小,因此,當突出端子53移動接收端子153並進入相對之接觸部153c時,可以平順地進行此操作,並將接觸部153c間之間隔推開。
而,將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互相分離之操作係與將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互相嵌合之操作相反,因此,在此不再 贅述。
在本實施型態中,模組插槽包括一平板狀公連接器1及一母連接器101,公連接器1包括一平板狀殼體11、設置於殼體11之嵌合側面之導電墊部51、及突出於導電墊部51之表面之突出端子53,母連接器101包括接收端子153,其係用以彈性地挾持突出端子53;其中,公連接器1或母連接器101係連接至一模組91,而其另一係連接至安裝構件。
藉此,模組插槽在垂直、水平、及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被縮小,而且可以保持突出端子53與接收端子153之間的穩定接觸,由於上述之製造方法較為簡單且其配置較為簡化,所以可以減少其成本,而且所製造之裝置可以更輕薄短小並更可靠。
且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藉由使相互嵌合側面相對向後滑動而嵌合,因此,可以輕易並可靠地將模組91設置於安裝構件上。
又,接收端子153係藉由圖案化一由板狀金屬形成之導電圖案151而形成,且其包括形成於其內側之內側開口154a、連接於導電圖案151中接收端子153周圍之部分之一基部153a、互相面對設置之一對接觸部153c、以及連接接觸部153c與基部153a之臂部153d;另外,該對相對之一對接觸部153c之間的間隔係小於內側開口154a之寬度及突出端子53之寬度,當接收端子153卡合於突出端子53時,該對接觸部153c係分別從兩側彈性地挾持突出端子53,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瞬間斷路發生;由於內側開口154a之寬度係大於接觸部153c之間的間隔,所以突出端子53可以輕易地插入內側開口154a,以便輕易地完成公連接器1與母 連接器101之間的嵌合操作。
且,母連接器101包括一環狀框體111以及一扁平狀連接凹部114,其中連接凹部114係由環狀框體111所界定,公連接器1係容置於此連接凹部114,如此一來,可以使得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之間的嵌合操作更簡單且更可靠。
公連接器1包括耳部21,其係沿著寬度方向朝外延伸,且耳部21係用以卡合於形成在框體111之母嵌合鎖部122,藉以鎖合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之嵌合狀態,藉此,能夠可靠地鎖合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
接著,說明本新型之第二實施型態,其中,與第一實施型態相同之元件結構係具有相同之參照符號,且其相關敘述係不再贅述,另外,與第一實施型態相同之操作及功效,於此亦不再贅述。
圖9顯示本新型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於已安裝狀態之立體視圖,其中,(a)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前的情況,(b)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後的情況;圖10顯示本新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在完成嵌合步驟之前的情況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第二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a)所示之區域C的放大示意圖;圖11顯示本新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一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模組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從第一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c)顯示(b)所示之區域D的放大示意圖;圖12顯示本新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型態中,母連接器101並不具有一框體111,連接片150具有略長方形的平面形狀,接收凹部121係形成於左右兩側, 且母嵌合鎖部122係形成於接收凹部121內,並從其側面沿寬度方向朝外突出;其中,該母嵌合鎖部122可以與連接片150之構成構件(如蓋膜117及底膜118等)一體成形,然而其亦可以分別形成後,再固定於連接片150。又,前述母嵌合鎖部122包括一端面122a,其係大致垂直於連接片150之嵌合側面,並沿著平行於母連接器101之寬度方向之一方向延伸。
由於前述母連接器101的其他配置元件係與第一實施型態所述者相同,所以其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又,公連接器1不具有擋止凸部15或耳部21,且公嵌合鎖部22係設置於殼體11之嵌合側面之左、右兩側上,該公嵌合鎖部22係從殼體11之嵌合側面突出,並具有形成於其背面(與殼體11之嵌合側面相對之面)之公段部23。該公段部23係從公嵌合鎖部22之前側側面凹入所形成之段部,且其包括段部端面23a,其係大致垂直於殼體11之嵌合側面,並沿著平行於公連接器1之寬度方向的一方向延伸。
而,由於前述公連接器1的其他配置元件係與第一實施型態所述者相同,所以其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且,在本實施型態中,當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互相嵌合時,操作者可以使公連接器1朝向母連接器101降低,亦即沿著嵌合方向移動,公連接器1之嵌合面的表面係與母連接器101之嵌合面的表面抵接,以使得各公嵌合鎖部22分別進入對應之接收凹部121。此時,各突出端子53係分別進入相對應之接收端子153內側之內側開口154a中。藉此,可以使得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形成如圖9(a)及圖10所示之狀態。
然後,操作者係沿著鎖合方向相對於母連接器101滑動公連接器1,換言之,公連接器1之表面係抵接於母連接器101之表面,然後相對於母連接器101將公連接器1朝前方(朝左下方,如圖9(a)所示)移動,此時,各突出端子53係分別進入相對應之接收端子153內側之內側開口154a中,且左、右公嵌合鎖部22係分別被滑動導入左、右接收凹部121,藉此,可以相對於母連接器101使得公連接器1維持在適當的姿態。
當完成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之嵌合操作後,如圖9(b)所示,公連接器1之左、右公嵌合鎖部22係分別嵌合於母連接器101之左、右垂直框部112之母嵌合鎖部122。詳言之,母嵌合鎖部122對應於框體111之部分係進入公段部23,進而互相卡合。藉此,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鎖合於嵌合狀態。
又,當母嵌合鎖部122之端面122a抵接於段部端面23a時,藉此可以停止公連接器1相對於母連接器101前進,並使得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處於適當位置。
而由於本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其他配置元件與操作係與前述第一實施型態所述者相同,所以其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型態中,母連接器101並不具有一環狀框體111,但公連接器1具有公嵌合鎖部22,其係從嵌合側面突出,公嵌合鎖部22係卡合於形成在母連接器101之母嵌合鎖部122,且公連接器1與母連接器101係互相鎖合於嵌合狀態,因此,可以簡化母連接器101之結構,進而減少成本;又,由於母連接器101不具有框體111,所以可以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縮小模組插槽的整體尺寸。
接著說明本新型之第三實施型態,其中,與第一實施型態及第二實施型態相同之元件結構係具有相同之參照符號,且其相關敘述係不再贅述,另外,與第一實施型態及第二實施型態相同之操作及功效,於此亦不再贅述。
圖13顯示本新型第3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型態中,接收端子153係於靠近母連接器101之前端(如圖所示之右上端)的部分以及靠近後端(如圖所示之左下端)的部分,配設成分別形成複數個沿著母連接器101之寬度方向延伸的列;另外,接收端子153亦可以相對於母連接器101之寬度方向設置,且相鄰之列中的端子係以半節距(half pitch)方式設置,換言之,接收端子153係以千鳥狀排列設置如圖所示,各部位包括兩列,然而,若有需要,亦可以於各部位設置三列或三列以上。
如圖所示,設置於後端部位之接收端子153、具有該接收端子153之導電圖案151、及該導電圖案151之尾部158係由右至左分別標示數字1至9,其中,奇數編號之導電圖案151(亦即從右起奇數編號之導電圖案151之接收端子153)係形成離後端最遠處之第一列,而偶數編號之導電圖案151(亦即從右起偶數編號之導電圖案151之接收端子153)係形成第二列。
此時,偶數編號之導電圖案151中,連接接收端子153與尾部158的部位係為狹長形,以便通過相鄰之奇數編號之導電圖案151的接收端子153之間。又,奇數編號之導電圖案151沿長度方向之尺寸係短於偶數編號之導電圖案151沿長度方向之尺寸。
而,設置於朝向連接器前端部位之接收端子153、具有該接收端子153之導電圖案151、及導電圖案151之尾部158係同樣的。
而接收端子153之設置方式及導電圖案151之數量可以依據需要而變更。
又,本實施型態係省略公連接器1之說明,但公連接器1之突出端子53的數量及設置方式係隨著接收端子153的數量及設置方式而改變。
而,由於本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其他配置元件與操作係與第一實施型態與第二實施型態所述者相同,所以其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本實施型態係設置有更多的接收端子153及突出端子53,因此,其亦可適用於模組91數量極多的情況。
接著說明本新型之一第四實施型態,其中,與第一實施型態至第三實施型態相同之元件結構係具有相同之參照符號,且其相關敘述係不再贅述,另外,與第一實施型態至第三實施型態相同之操作及功效,於此亦不再贅述。
圖14顯示本新型第4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模組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從第一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圖15顯示本新型第4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一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其立體視圖,(b)顯示其上視圖,(c)顯示其側視圖。
在本實施型態中,係說明第一連接器或公連接器1係設置於一安裝構件(如電路板),而第二連接器或母連接器101係設置於一模組91的情況。
如圖14所示,母連接器101並不具有一框體111,而具有略長方形之平面形狀的連接片150係設置於模組91之底面。而各導電圖案151之一部分係露出於前述連接片150之安裝側面(位於模組91一側之表面),並作為一連接墊部。且各導電圖案151作為連接墊部之部分係藉由形成於模組91之底面上的對應之連接墊部(圖未示)、焊接、導電性接著劑等之連接手段,而機構性地且電性連接。藉此,可以將母連接器101安裝於模組91,並將接收端子153電性連接於模組91之連接墊部。另外,本實施型態之導電圖案151並不具有尾部158。
另外,如圖15所示,公連接器1係由絕緣材料所製成,如樹脂等,且其具有略矩形平面形狀之平板狀殼體11、設置於該殼體11之嵌合側面(圖15(c)之上側之面)上的第一導電圖案之導電墊部51、作為從導電墊部51之表面突出之公端子的突出端子53、及公嵌合鎖部22。
複數個連接墊部58係設置於殼體11之安裝側面(安裝構件側之面),各連接墊部58係透過穿過殼體11內部所形成之導電線(圖未示)而電性連接於對應之導電墊部51,且各連接墊部58係連接至安裝構件之表面的連接墊部(圖未示),例如利用焊接方式進行連接;藉由連接連接墊部58至安裝構件之連接墊部,可以將公連接器1固定於安裝構件,且導電墊部51與突出端子53與安裝構件之對應導電線導通。
而,突出端子53與接收端子153的數量及設置方式可以依據需要而變更。
又,本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其他配置元件與操作係與第一 實施型態至第三實施型態所述者相同,所以其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型態中,公連接器1係連接於安裝構件,而母連接器101係連接於模組91,因此,模組插槽可以用於連接許多不同尺寸之模組91。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新型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新型係可適用於模組插槽。
1‧‧‧公連接器
11‧‧‧殼體
13‧‧‧裁切部
15‧‧‧擋止凸部
15a、115a‧‧‧抵接端部
21‧‧‧耳部
22‧‧‧公嵌合鎖部
23‧‧‧公段部
23a‧‧‧段部端面
51‧‧‧導電墊部
53‧‧‧突出端子
58‧‧‧連接墊部
91‧‧‧模組
93‧‧‧突出腳部
95‧‧‧突出部
101‧‧‧母連接器
111‧‧‧框體
112‧‧‧垂直框部
113‧‧‧突出腳部對應開口
114‧‧‧連接凹部
115‧‧‧前框部
116‧‧‧後框部
117‧‧‧蓋膜
117a‧‧‧端子開口
118‧‧‧底膜
118a‧‧‧端子開口
121‧‧‧接收凹部
122‧‧‧母嵌合鎖部
122a‧‧‧端面
150‧‧‧連接片
151、151-1、151-2、151-3、151-4、151-5、151-5、151-6、151-7、151-8、151-9‧‧‧導電圖案
152‧‧‧圖案分離空間
153、153-1、153-2、153-3、153-4、153-5、153-5、153-6、153-7、153-8、153-9‧‧‧接收端子
153a‧‧‧基部
153a1‧‧‧上基部
153a2‧‧‧下基部
153c、964‧‧‧接觸部
153d、968‧‧‧臂部
153d1‧‧‧上臂部
153d2‧‧‧下臂部
154‧‧‧端子容置開口
154a‧‧‧內側開口
154b‧‧‧外側開口
158、158-1、158-2、158-3、158-4、158-5、158-5、158-6、158-7、158-8、158-9、962‧‧‧尾部
159‧‧‧固定架
801‧‧‧攝影模組
811‧‧‧本體部
812‧‧‧透鏡管
817‧‧‧卡止突起
911‧‧‧殼體
916‧‧‧周壁部
917‧‧‧底板部
918‧‧‧接觸插入溝
961‧‧‧接觸元件
971‧‧‧遮蔽元件
977‧‧‧彈性卡止片
991‧‧‧基板
圖1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於已安裝狀態之立體視圖(a)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前的情況,(b)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後的情況;圖2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第一連接器安裝於模組之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模組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從第一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圖3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第二連接器安裝於模組之示意圖,其中,(a)顯示其立體視圖,(b)顯示其上視圖,(c)顯示其下視圖;圖4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的第二連接器之各層結構的分解圖;圖5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二連接器之母端子的上視圖,(a)~(d)係第1~4例; 圖6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嵌合步驟的示意圖,(a)~(c)係顯示各步驟之示意圖;圖7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之嵌合步驟的另一示意圖;圖8顯示本新型之第1實施型態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在完成嵌合步驟後的示意圖,其中,(a)顯示其上視圖,(b)顯示沿著(a)所示之線A-A之剖面側視圖,(c)顯示(b)所示之區域B的放大示意圖;圖9顯示本新型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於已安裝狀態之立體視圖,其中,(a)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前的情況,(b)顯示在模組進行嵌合完成之後的情況;圖10顯示本新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在完成嵌合步驟之前的情況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第二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a)所示之區域C的放大示意圖;圖11顯示本新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一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模組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從第一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c)顯示(b)所示之區域D的放大示意圖;圖12顯示本新型第2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圖13顯示本新型第3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圖14顯示本新型第4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二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從模組側之立體視圖,(b)顯示從第 一連接器側之立體視圖;圖15顯示本新型第4實施型態之模組插槽之第一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其中,(a)顯示其立體視圖,(b)顯示其上視圖,(c)顯示其側視圖;以及圖16顯示習知模組插槽之側視圖。
1‧‧‧公連接器
15a‧‧‧抵接端部
21‧‧‧耳部
91‧‧‧模組
95‧‧‧突出部
101‧‧‧母連接器
111‧‧‧框體
121‧‧‧接收凹部
122‧‧‧母嵌合鎖部
158‧‧‧尾部
159‧‧‧固定架

Claims (18)

  1. 一種模組插槽,其係用以安裝一模組於一安裝構件上,該模組插槽包含:一第一連接器,其包含一平板殼體;一第一導電圖案,設置於該平板殼體之一嵌合側面;一公端子,從該第一導電圖案之一表面突出;及一平板狀第二連接器,其係由板狀金屬所形成,並具有彈性地挾持前述公端子之一母端子;其中,前述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其中之一係連接於模組,而其另一係連接於該安裝構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使該等嵌合側面相對向後,該第一連接器與該第二連接器係以滑動方式互相嵌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該母端子係藉由圖案化一第二導電圖案於板狀金屬而形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該母端子係包含有一形成於該內側之內側開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該母端子係包含一基部,該基部係連接於前述第二導電圖案中圍繞母端子之一部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該母端子係包含互相相對設置之一對接觸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該母端子係包含有一連接前述接觸部至前述基部之腕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對向之一對接觸部間之間隔係小於前述內側開口之寬度及前述公端子之寬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當前述母端子卡合於公端子時,前述一對接觸部係從兩側彈性地挾持公端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第二連接器包含環設於其周圍之一框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第二連接器包含一扁平狀連接凹部,其周圍係由該框體所界定。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第一連接器係容置於前述連接凹部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第一連接器包含一公嵌合鎖部,其係沿寬度方向朝外突出。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公嵌合鎖部係與形成於前述框體之一母嵌合鎖部互相卡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嵌合之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被鎖合。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第二連接器未包含環設於其周圍之一框體。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第一連接 器包含一公嵌合鎖部,其係沿寬度方向朝外突出。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模組插槽,其中前述公嵌合鎖部係與形成於該第二連接器之一母嵌合鎖部互相卡合。
TW101207424U 2011-04-20 2012-04-20 模組插槽 TWM45528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93570A JP5653281B2 (ja) 2011-04-20 2011-04-20 モジュール用ソケ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5280U true TWM455280U (zh) 2013-06-11

Family

ID=47175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07424U TWM455280U (zh) 2011-04-20 2012-04-20 模組插槽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01439B2 (zh)
JP (1) JP5653281B2 (zh)
CN (1) CN202564756U (zh)
TW (1) TWM45528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86771B2 (en) 2013-12-16 2020-03-10 Utac Headquarters Pte, Ltd Conductive shield for semiconductor package
US10242953B1 (en) 2015-05-27 2019-03-26 Utac Headquarters PTE. Ltd Semiconductor package with plated metal shielding and a method thereof
US10242934B1 (en) 2014-05-07 2019-03-26 Utac Headquarters Pte Ltd. Semiconductor package with full plating on contact side surfaces and methods thereof
JP6222739B2 (ja) 2014-05-30 2017-11-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67954B2 (ja) * 2015-10-28 2019-08-2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US9917038B1 (en) 2015-11-10 2018-03-13 Utac Headquarters Pte Ltd Semiconductor package with multiple molding routing layers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276477B1 (en) 2016-05-20 2019-04-30 UTAC Headquarters Pte. Ltd. Semiconductor package with multiple stacked leadframes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850882B (zh) * 2016-12-20 2020-03-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架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8574159B (zh) * 2017-03-10 2020-08-07 唐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7925714U (zh) * 2018-02-07 2018-09-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13036479A (zh) * 2019-12-09 2021-06-2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合及其锁扣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4A (en) * 1849-01-09 Stop-motion for drawing-frames
JPH0472739U (zh) * 1990-11-02 1992-06-26
US5251329A (en) * 1990-03-07 1993-10-05 Sony Corporation Radio telephone apparatus with microphone mounted in battery case
US6181032B1 (en) * 1999-07-14 2001-01-30 Black & Decker Inc. Releasably connecting power packs to electrical appliances
US7101211B2 (en) * 2004-04-27 2006-09-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hroud for pin and socket connection
US20060110968A1 (en) * 2004-11-22 2006-05-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lexible tab for releas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held within a ZIF socket
TWM275555U (en) * 2004-12-24 2005-09-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7026765A (ja) 2005-07-13 2007-02-01 Smk Corp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基板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01439B2 (en) 2014-08-12
JP5653281B2 (ja) 2015-01-14
US20120295484A1 (en) 2012-11-22
CN202564756U (zh) 2012-11-28
JP2012226973A (ja) 201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55280U (zh) 模組插槽
US9620874B2 (en) Circuit board connecting device and releasing tool
US95028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161463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US10594348B2 (en) Card socket, card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15135816A (ja) 端子、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US9257766B2 (en) Circuit board connecting device
US11404812B2 (en) Connector
TWI530036B (zh) Connectors and performance boards, motherboards, and semiconductor test devices including the connector
JP2004342355A (ja) コネクタ
TWI652862B (zh) Connector device
TWM495012U (zh) 一種微型usb正反插公座連接器
CN108574159B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9106817B2 (en) In-vehicle camera device
CN111262081B (zh) 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制造方法
TWI519004B (zh) 電連接器
TWM447608U (zh) 板對板連接器模組
JP2018073536A (ja)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8600440B (zh) 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受话器组件
JP6845435B2 (ja) ソケットおよび同ソケットを備えた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
JP2022041818A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201602837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43585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M630858U (zh) 連接器組件
JP2022149233A (ja) 外部接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