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5701U -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45701U
TWM445701U TW101212366U TW101212366U TWM445701U TW M445701 U TWM445701 U TW M445701U TW 101212366 U TW101212366 U TW 101212366U TW 101212366 U TW101212366 U TW 101212366U TW M445701 U TWM445701 U TW M44570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rved
light
columns
source modul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123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u-Ping Yang
Yu-Hsien Su
Original Assignee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TW1012123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45701U/zh
Publication of TWM445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45701U/zh
Priority to CN201310218265.4A priority patent/CN103511922B/zh

Links

Description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模組與光學元件,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光源模組通常可分為直下式光源模組與側邊入光式光源模組,其中側邊入光式光源模組是利用導光板將配置於導光板的側面的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導向正面,以形成面光源。隨著光電技術的演進,在習知技術中配置於導光板的側面之冷陰極螢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已可被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發光條(light bar)所取代。
由於發光二極體具有使用壽命長、低功率消耗、反應速度快等優點,因此採用發光二極體為光源的光源模組的性能與使用壽命亦得以提升。
然而,由於發光二極體所發出的光具有指向性,出光集中在發光二極體的光軸附近,因此導光板在靠近發光二極體的一側,位於發光二極體的光軸附近(即正對發光二極體處)形成亮區,而位於發光二極體的光軸兩旁較遠離發光二極體光軸處(即斜對發光二極體處)相對較暗而形成暗區,這就是所謂的熱點(hot spot)現象。
由於目前發光二極體的發光功率越作越大,因此光源模組中所採用的發光二極體的數量可以越來越少。如此一 來,相鄰兩發光二極體之間的間距便越來越大,這容易使得暗區的面積越來越大,進而使得熱點現象越來越嚴重。
中華民國專利第M294665號揭露了一種導光板結構設計,其中導光板的入光面形成突出部,且突出部的斜面上具有可破壞光行進路徑之調光結構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第202253132號揭露了一種超薄型LED背光源設計,其中導光板包括導入部分及導光主體,導入部分的上部為半圓弧圓錐梯狀柱體,半圓弧圓錐梯狀柱體的錐形面呈V型槽結構面,且導入部分的下部與導光主體相對應。
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200900765號揭露了一種導光板結構設計,其中楔形導光板之前表面具有混光件,混光件包括多個柱狀鏡。柱狀鏡的排列形式可為相同之曲率半徑且緊密相鄰,或位於相鄰之柱狀鏡之間具有預定寬度的平面部,或具有兩種不同曲率半徑之柱狀鏡。
中華民國專利第I350360號揭露了一種面光源裝置,其中光導入部設置於和導光板的點光源對向之側的端部,光導入部具有將截圓錐形一分為二的形狀,並在其傾斜面形成排列有多個V槽結構的指向性轉換圖案。
本創作提供一種背光模組,此背光模組可提供均勻的面光源且具有高光效率。
本創作提供一種導光板,此導光板可提升光均勻度且 保有高光效率。
本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導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一傾斜連接面、一入光面及複數個曲面柱。第二表面面對於第一表面。傾斜連接面面對於第二表面,且相對於第一表面傾斜。入光面連接傾斜連接面與第二表面,且傾斜連接面連接第一表面與入光面。這些曲面柱設置在傾斜連接面上且由靠近入光面處往第一表面延伸。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導光板,其中傾斜連接面與入光面相接處至第二表面的距離大於傾斜連接面與第一表面相接處至第二表面的距離。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導光板,其中這些曲面柱由靠近入光面處延伸至第一表面之靠近傾斜連接面的區域,且跨越傾斜連接面與第一表面的相接處。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導光板,其中入光面連接傾斜連接面處有一倒角,形成連接入光面與傾斜連接面的一連接面,且連接面面對於第二表面。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導光板,其中這些曲面柱從連接面之靠近入光面處往第一表面延伸,且跨越連接面與傾斜連接面的相接處。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導光板,其中這些曲面柱沿著實質上平行於入光面的方向排列。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導光板,其中這些曲面柱在平行入光面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是落在大於等於20微米且小於等於100微米的範圍內。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導光板,其中這些曲面柱的厚度是落在大於等於5微米且小於等於15微米的範圍內。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導光板,其中這些曲面柱更包括複數個第一曲面柱與複數個第二曲面柱,其中這些第一曲面柱不同於這些第二曲面柱。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上述導光板及至少一發光元件。發光元件配置於入光面旁。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的導光板,其中這些第一曲面柱靠近發光元件的光軸,這些第二曲面柱遠離發光元件的光軸。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的導光板,其中這些第一曲面柱在平行入光面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小於這些第二曲面柱在平行入光面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的導光板,其中這些第一曲面柱的厚度大於這些第二曲面柱的厚度。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的導光板,其中這些第一曲面柱的延伸長度大於這些第二曲面柱的延伸長度。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一種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單元,配置於上述導光板的第二表面上,其中上述導光板的第一表面為出光面。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一種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外框, 覆蓋發光元件及這些曲面柱。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的一種光源模組,更包括至少一光學膜片,其中外框與光學膜片接觸的內緣端部與每一曲面柱之遠離入光面的一端之連線與第一表面之法線的夾角大於等於光源模組的最大可視角。
在本創作之實施例之光源模組與導光板中,連接入光面與第一表面的傾斜連接面上設有複數個曲面柱,而這些曲面柱可達到將光反射及擴散的效果。因此,這些曲面柱可有效改善熱點現象以提升面光源的均勻度,且同時可保有良好的光效率。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
圖1A為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局部剖面示意圖。圖1B為圖1A之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為了使讀者更容易了解光源模組的內部結構,在圖1B中省略了圖1A中之的外框及光學膜片。圖1C為圖1A之導光板的立體圖。圖1D為圖1A之發光元件與導光板的立體圖,為了 簡化圖式,圖1D中的導光板沒有繪示出曲面柱與散射微結構等細部結構。請參照圖1A至圖1D,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包括一導光板200及至少一發光元件120(圖1B中是以複數個發光元件120為例)。導光板200包括一第一表面210、一第二表面220、一傾斜連接面230、一入光面240及複數個曲面柱250。第二表面220面對於(opposite)第一表面210。傾斜連接面230面對於(opposite)第二表面220,且相對於(with respect to)第一表面210傾斜。入光面240連接傾斜連接面230與第二表面220,且傾斜連接面230連接第一表面210與入光面240。
這些曲面柱250在傾斜連接面230上由靠近入光面240處往第一表面210延伸。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曲面柱250例如為一柱狀結構252。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曲面柱250例如為一半圓柱面。
發光元件120配置於入光面240旁。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發光元件120為一發光二極體,且朝向入光面240發出照明光束124。此外,發光元件120可配置於一承載板122上,其中承載板122例如為電路板。照明光束124經由入光面240進入導光板200中。為了提升入光面240所接收的照明光束124的光量,在本實施例中,傾斜連接面230與入光面240相接處C1至第二表面220的距離d1大於傾斜連接面230與第一表面210相接處C2至第二表面220的距離d2。如此一來,入光面240的高度便可以較高,而使入光面240接收較多的照明光束124,但同時不影響 第一表面210至第二表面220的距離d2。
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曲面柱250由靠近入光面240處延伸至第一表面210之靠近傾斜連接面230的區域,且跨越傾斜連接面230與第一表面210的相接處C2。舉例而言,曲面柱250可從相接處C1開始延伸,跨越相接處C2而延伸至第一表面210上。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曲面柱250亦可以在傾斜連接面230上延伸,而沒有延伸至第一表面210上。舉例而言,曲面柱250亦可以從相接處C1延伸至相接處C2為止,或者亦可以從相接處C1往相接處C2延伸,而沒有抵達相接處C2。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曲面柱250沿著實質上平行於入光面240的方向y排列。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曲面柱250的排列方向例如是垂直於每一曲面柱250的延伸方向x。
從入光面240進入導光板200的照明光束124被曲面柱250與第二表面220全反射,且被第一表面210與第二表面220全反射,而在導光板200中傳遞,如圖1A與圖1D所繪示。然而,導光板200的表面(例如第二表面220)上的散射微結構260則可破壞全反射現象,而將照明光束124散射至第一表面210,使照明光束124經由第一表面210離開導光板200。另一方面,第二表面220上可配置有一反射單元280,例如反射片、反射板、或具有反射塗佈(coating)之板材。散射微結構260亦可將照明光束124往反射單元280散射。接著,反射單元280將照明光束124反射回導光板200,而使照明光124依序穿透第二表面220 與第一表面210。換言之,第一表面210為一出光面。
圖2A為圖1A中之曲面柱之立體示意圖,圖2B為圖1A中的柱狀結構沿著其延伸方向切開的剖面示意圖,而圖2C為圖1A中的柱狀結構沿著其排列方向y切開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A、圖1B及圖2A至圖2C,當照明光束124入射至曲面柱250,而被曲面柱250全反射後,照明光束124在曲面柱250的排列方向y上的發散角度會擴大。舉例而言,如圖2A所示,當夾有α角的兩照明光束124入射至曲面柱250上而被全反射後,此兩照明光束124會以夾β角的方式發散,其中β角大於α角。換言之,經過曲面柱250的作用後,照明光束124在水平方向上的發散角會變大。如此一來,當傾斜連接面230上沒有設置曲面柱250時,照明光束124在導光板200之靠近入光面240的區域的光形如圖1B所繪示之光形A,而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傾斜連接面230上設有曲面柱250而使照明光束124在水平方向上的發散角變大,因此照明光束在導光板200之靠近入光面240的區域的光形會較為擴大,而如圖1B所繪示之光形A’。如此一來,導光板200之靠近入光面240的區域中,在相鄰兩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間的暗區便能夠縮小,進而提升由第一表面210出射的照明光束124所形成的面光源之均勻度。
為了使β角大於α角,在本實施例中,可使曲面柱250在與其排列方向y平行的截面上之曲率中心是位於曲面柱250與發光元件120在此截面上的正投影之間,但本創作 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曲面柱250在與其排列方向y平行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R(如圖2C所繪示)是落在大於等於20微米且小於等於100微米的範圍內。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曲面柱250的厚度H(如圖2C所繪示)是落在大於等於5微米且小於等於15微米的範圍內。
圖2B中所繪示的照明光束124的光路徑為照明光束124從平行於曲面柱250的排列方向y看過去的光路徑的側視圖,亦可看成是照明光束124的光路徑在圖2B的剖面上之分量。由圖2B可知,照明光束124在圖2B的剖面上的分量在入射曲面柱250時,相當於入射一平面,而可被曲面柱250全反射。
圖2C所繪示的照明光束124的光路徑為照明光束124從平行於曲面柱250的延伸方向看過去的光路徑之側視圖,亦可看成是照明光束124的光路徑在圖2C的剖面上之分量。由圖2C可知,大部分的照明光束124被曲面柱250全反射,而得以加以利用,而少部分的照明光束124則穿透曲面柱250。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曲面柱250可將照明光束124的發散角擴大,而縮減入光面240旁的暗區的面積,因此導光板200的入光面240上可以不設置用以擴散光的光學微結構。由於入光面240上的光學微結構容易將光反射回發光元件120而造成照明光124的損失,因此本實施例之入光面240上可不設置光學微結構,並於傾斜連接面230上 設置曲面柱250,可提升光源模組100整體的光效率。換言之,在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與導光板200中,這些曲面柱250可達到將照明光束124反射及擴散的效果,因此這些曲面柱250可有效改善熱點現象以提升面光源的均勻度,且同時可保有良好的光效率。在本實施例中,入光面240例如為一平面。
圖3A與圖3B為習知技術的柱狀稜鏡對正向入射及斜向入射的照明光束124之分量之影響。圖4A與圖4B繪示圖2C之曲面柱對正向入射與斜向入射的照明光束124之分量的影響。請參照圖1A、圖3A至圖3B及圖4A至圖4B,習知這些柱狀稜鏡50的效果相當於稜鏡片作用,使得大部分正向入射之照明光束124的分量被柱狀稜鏡50的表面52全反射(如圖3A所繪示),而容易造成照明光束124過度回收,進而使得入光面240旁的亮區與暗區的對比過高,且沒有擴散效果,而較難改善熱點現象。另一方面,柱狀稜鏡50對於斜向入射的照明光束124雖可能有擴散效果,但出光方向集中於少數幾個方向,因此出光面(即第一表面210)所見仍呈現交錯亮暗區塊,對熱點現象的改善程度有限(如圖3B所繪示),且此時柱狀稜鏡50對於照明光束124的回收效率較低而不容易提升整體光效率。
相較之下,如圖4A與圖4B所繪示,由於本實施例採用曲面柱250的設計,則無論是正向入射或斜向入射之照明光束124的分量,曲面柱250均能折射、散射照明光束 124,並回收部分光能,以達到光場角度的擴散。此外,曲面柱250亦能減少過早於入光面240附近的傾斜連接面230散逸的照明光束124,以提升光源模組100的整體光效率。相對於傾斜連接面上沒有設置曲面柱的光源模組,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的整體光效率約可提升4%,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組100更包括一外框130(如圖1A所繪示),覆蓋發光元件120及這些曲面柱250。在本實施例中,光源模組100更包括至少一光學膜片140,外框130與光學膜片140接觸的內緣端部C6與每一曲面柱250之遠離入光面240的一端C3之連線,與第一表面210之法線N的夾角θ大於等於光源模組100的最大可視角(即相對於法線N之最大可視夾角)。換言之,當最大可視角等於θ時,曲面柱250延伸至C3的位置,或延伸至圖中C3左方的位置,如此使用者的眼睛便不會直接看到曲面柱250而感到面光源不均勻。也就是說,由於在外框130下的曲面柱250使照明光束124擴散而改善了熱點現象,因此從使用者的眼睛所看到的可視區(即眼睛的視線沒有被外框130遮擋所看到的第一表面210的部分)出光的照明光124已受到曲面柱250的充分作用,而形成了均勻的面光源。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40可配置於第一表面210上,圖1所示為3張光學膜片140,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亦可只配置一張光學膜片140或不配置光學膜片140。光 學膜片140可包括稜鏡片或擴散片之其一或其組合。
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可作為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組。當第一表面210上方設置有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panel)(圖1A未繪示)時,第一表面210所出射的照明光124所形成的面光源可作為液晶面板的背光源。此時,光源模組100的可視區對應至液晶面板的主動區(active area,AA),而光源模組100的最大可視角對應於光源模組100與液晶面板所構成的液晶顯示器的最大可視角。此外,光源模組100亦可以作為一般照明用途,例如用來作為室內或室外照明燈具。
圖5A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圖5B為圖5A之導光板沿著與曲面柱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切開的剖面示意圖,而圖6為具有不同曲率半徑的曲面柱對照明光的影響之比較圖。請參照圖5A、圖5B與圖6,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a與圖1B之光源模組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a的導光板200a的曲面柱250a包括第一曲面柱250a1與第二曲面柱250a2,其中第一曲面柱250a1靠近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即較為正對發光元件120,第二曲面柱250a2相對較遠離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即斜對發光元件120,這些第一曲面柱250a1在與入光面240平行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小於這些第二曲面柱250a2在與入光面240平行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由於第一曲面柱250a1附近的區域容易形成亮區B1,而第二曲面柱250a2附近的區 域容易形成暗區B2,因此藉由第一曲面柱250a1的曲率半徑小於第二曲面柱250a2的曲率半徑的設計,可降低亮區與暗區的對比,進而提升面光源的均勻度,而這是因為曲率半徑較小的第一曲面柱250a1使照明光束124發散的角度較大。
具體而言,如圖6所繪示,當照明光束的分量124a入射第一曲面柱250a1時,會被第一曲面柱250a1反射成照明光束的分量124a1。當照明光束的分量124a入射第二曲面柱250a2時,會被第二曲面柱250a2反射成照明光束的分量124a2。當照明光束的分量124b入射第一曲面柱250a1時,會被第一曲面柱250a1反射成照明光束的分量124b1。當照明光束的分量124b入射第二曲面柱250a2時,會被第二曲面柱250a2反射成照明光束的分量124b2。此外,照明光束的分量124a1相對於照明光束的分量124a的彎折角度為θ1 ,照明光束的分量124a2相對於照明光束的分量124a的彎折角度為θ2 ,照明光束的分量124b1相對於照明光束的分量124b的彎折角度為Φ1 ,照明光束的分量124b2相對於照明光束的分量124b的彎折角度為Φ2 。由圖6可看出,θ1 大於θ2 ,且Φ1 大於Φ2 。由此可知,曲率半徑較小的第一曲面柱250a1較能使照明光束124發散。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曲面柱250a在與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可落在大於等於20微米且小於等於100微米的範圍內。
在本實施例中,曲面柱250a包括兩種不同曲率半徑 的第一曲面柱250a1及第二曲面柱250a2。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曲面柱250a可包括兩種以上不同曲率半徑。
圖7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之導光板沿著與與曲面柱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切開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之導光板200b與圖5B之導光板200a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本實施例之導光板200b的曲面柱250b包括第一曲面柱250b1與第二曲面柱250b2,其中,第一曲面柱250b1靠近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請參照圖5A),第二曲面柱250b2遠離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這些第一曲面柱250b1的厚度h1大於這些第二曲面柱250b2的厚度h2。厚度較大的第一曲面柱250b1較能使照明光124擴散,因此可降低亮區B1與暗區B2的對比,進而提升面光源的均勻度。
在本實施例中,曲面柱250b包括兩種不同厚度的第一曲面柱250b1及第二曲面柱250b2。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曲面柱250b可包括兩種以上不同厚度。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曲面柱250b1的曲率半徑實質上相同於第二曲面柱250b2的曲率半徑。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曲面柱250b1的曲率半徑亦可不同於第二曲面柱250b2的曲率半徑。
圖8為本創作之再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8,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c與圖1B之光源模組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c的導光板200c中,靠近發光元件120的光 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的延伸長度大於遠離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的延伸長度。當曲面柱250c的延伸長度較長時,可增加反射照明光124的次數,進而增進照明光124的擴散效果。所以,上述之設計可使亮區B1與暗區B2的對比降低,進而使面光源更為均勻。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曲面柱250c在傾斜連接面230上延伸,且尚未延伸至傾斜接面230與第一表面210的相接處C2。在一實施例中,靠近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在與入光面240平行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小於遠離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在與入光面240平行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在另一實施例中,靠近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的厚度大於遠離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的厚度;在再另一實施例中,靠近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在與入光面240平行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小於遠離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在與入光面240平行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且靠近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的厚度大於遠離發光元件120的光軸X之這些曲面柱250c的厚度。
圖9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9,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d與圖8之光源模組100c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d的導光板200d的曲面柱250d跨越傾斜接面230與第一表面210的相接處C2而延伸至第一表面210上。
圖10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之導光板的立體示意圖。請參照圖10,本實施例之導光板200e與圖1C之導光板2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本實施例之導光板200e的入光面240連接該傾斜連接面230處有一倒角,形成一連接面270,連接面270面對於(opposite)第二表面220,且連接入光面240與傾斜連接面230。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面270可平行於第二表面220。如此一來,可避免傾斜連接面230與入光面240的相接處形成尖角而容易被磨損或刮傷其他元件。因此本創作中,入光面連接傾斜連接面與第二表面或類似用語,包含入光面240直接連接傾斜連接面230或透過連接面270來連接傾斜連接面230。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面270亦可略不平行於第二表面220。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曲面柱250e從連接面270之靠近入光面240處往第一表面210延伸,且跨越連接面270與傾斜連接面230的相接處C4。在本實施例中,曲面柱250e從連接面270與入光面240的相接處C5開始延伸,且在跨越相接處C4及傾斜連接面230與第一表面210的相接處C2後,延伸至第一表面210。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曲面柱250e之遠離入光面240的一端C3’為尖端,但在其他實施例中,曲面柱250e的一端C3’亦可以是如圖1C之切平的一端。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面270上亦可以不設置曲面柱,例如曲面柱可從相接處C4開始往第一表面210延伸。
綜上所述,在本創作之實施例之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中,連接入光面與第一表面的傾斜連接面上設有複數個曲面柱,而這些曲面柱可達到將光反射及擴散的效果。因此,這些曲面柱可有效改善熱點現象以提升面光源的均勻度,且同時可保有良好的光效率。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100a、100c、100d‧‧‧光源模組
120‧‧‧發光元件
122‧‧‧承載板
124、124a、124a1、124a2、124b、124b1、124b2‧‧‧照明光束
130‧‧‧外框
140‧‧‧光學膜片
200、200a、200b、200c、200d、200e‧‧‧導光板
210‧‧‧第一表面
220‧‧‧第二表面
230‧‧‧傾斜連接面
240‧‧‧入光面
250、250a、250b、250c、250d、250e‧‧‧曲面柱
250a1、250b1‧‧‧第一曲面柱
250a2、250b2‧‧‧第二曲面柱
252‧‧‧柱狀結構
260‧‧‧散射微結構
270‧‧‧連接面
280‧‧‧反射單元
A、A’‧‧‧光形
B1‧‧‧亮區
B2‧‧‧暗區
C1、C2、C4、C5‧‧‧相接處
C6‧‧‧內緣端部
C3、C3’‧‧‧曲面柱的一端
d1、d2‧‧‧距離
H、h1、h2‧‧‧厚度
N‧‧‧法線
R‧‧‧曲率半徑
X‧‧‧光軸
α、β‧‧‧角
θ‧‧‧夾角
θ1 、θ2 、Φ1 、Φ2 ‧‧‧彎折角度
x、y‧‧‧方向
圖1A為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1B為圖1A之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1C為圖1A之導光板的立體圖。
圖1D為圖1A之發光元件與導光板的立體圖。
圖2A為圖1A中之曲面柱之立體示意圖。
圖2B為圖1A中的柱狀結構沿著其延伸方向切開的剖面示意圖。
圖2C為圖1A中的柱狀結構沿著其排列方向切開的剖面示意圖。
圖3A與圖3B繪示將圖2C之具有曲面柱之柱狀結構改成柱狀稜鏡時,柱狀稜鏡對正向入射及斜向入射的照明光之分量之影響。
圖4A與圖4B繪示圖2C之曲面柱對正向入射與斜向入射的照明光之分量的影響。
圖5A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5B為圖5A之導光板沿著與曲面柱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切開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具有不同曲率半徑的曲面柱對照明光束的影響之比較圖。
圖7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之導光板沿著與曲面柱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切開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之再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之導光板的立體示意圖。
100‧‧‧光源模組
120‧‧‧發光元件
122‧‧‧承載板
124‧‧‧照明光束
130‧‧‧外框
140‧‧‧光學膜片
200‧‧‧導光板
210‧‧‧第一表面
220‧‧‧第二表面
230‧‧‧傾斜連接面
240‧‧‧入光面
250‧‧‧曲面柱
252‧‧‧柱狀結構
260‧‧‧散射微結構
280‧‧‧反射單元
C1、C2‧‧‧相接處
C3‧‧‧曲面柱的一端
C6‧‧‧內緣端部
d1、d2‧‧‧距離
N‧‧‧法線
X‧‧‧光軸
θ‧‧‧夾角

Claims (23)

  1.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面對於該第一表面;一傾斜連接面,面對於該第二表面,且相對於該第一表面傾斜;一入光面,連接該傾斜連接面與該第二表面,其中該傾斜連接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入光面;以及複數個曲面柱,設置在該傾斜連接面上且由靠近該入光面處往該第一表面延伸;以及至少一發光元件,配置於該入光面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傾斜連接面與該入光面相接處至該第二表面的距離大於該傾斜連接面與該第一表面相接處至該第二表面的距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曲面柱由靠近該入光面處延伸至該第一表面之靠近該傾斜連接面的區域,且跨越該傾斜連接面與該第一表面的相接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入光面連接該傾斜連接面處有一倒角,形成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傾斜連接面的一連接面,且該連接面面對於該第二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 些曲面柱從該連接面之靠近該入光面處往該第一表面延伸,且跨越該連接面與該傾斜連接面的相接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靠近該發光元件的光軸之該些曲面柱的延伸長度大於遠離該發光元件的光軸之該些曲面柱的延伸長度。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曲面柱沿著實質上平行於該入光面的方向排列。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曲面柱更包括複數個第一曲面柱與複數個第二曲面柱,其中該些第一曲面柱靠近該發光元件的光軸,該些第二曲面柱遠離該發光元件的光軸,該些第一曲面柱在平行該入光面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小於該些第二曲面柱在平行該入光面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曲面柱在平行該入光面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是落在大於等於20微米且小於等於100微米的範圍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曲面柱更包括複數個第一曲面柱與複數個第二曲面柱,其中該些第一曲面柱靠近該發光元件的光軸,該些第二曲面柱遠離該發光元件的光軸,該些第一曲面柱的厚度大於該些第二曲面柱的厚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光源模組,該些第一曲面柱在平行該入光面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小於該些第二曲面柱在平行該入光面的截面上之曲率半徑。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曲面柱更包括複數個第一曲面柱與複數個第二曲面柱,其中該些第一曲面柱靠近該發光元件的光軸,該些第二曲面柱遠離該發光元件的光軸,該些第一曲面柱的延伸長度大於該些第二曲面柱的延伸長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其中該些曲面柱的厚度是落在大於等於5微米且小於等於15微米的範圍內。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單元,配置於該第二表面上,其中該第一表面為出光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外框,覆蓋該發光元件及該些曲面柱。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光源模組,更包括至少一光學膜片,其中該外框與該光學膜片接觸的內緣端部與每一該曲面柱之遠離該入光面的一端之連線與該第一表面之法線的夾角大於等於該光源模組的最大可視角。
  17. 一種導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面對於該第一表面;一傾斜連接面,面對於該第二表面,且相對於該第一表面傾斜;一入光面,連接該傾斜連接面與該第二表面,其中該傾斜連接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入光面;以及 複數個曲面柱,在該傾斜連接面上由靠近該入光面處往該第一表面延伸。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傾斜連接面與該入光面相接處至該第二表面的距離大於該傾斜連接面與該第一表面相接處至該第二表面的距離。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曲面柱由靠近該入光面處延伸至該第一表面之靠近該傾斜連接面的區域,且跨越該傾斜連接面與該第一表面的相接處。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入光面連接該傾斜連接面處有一倒角,形成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傾斜連接面的一連接面,且該連接面面對於該第二表面。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曲面柱從該連接面之靠近該入光面處往該第一表面延伸,且跨越該連接面與該傾斜連接面的相接處。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曲面柱沿著實質上平行於該入光面的方向排列。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些曲面柱更包括複數個第一曲面柱與複數個第二曲面柱,其中該些第一曲面柱不同於該些第二曲面柱。
TW101212366U 2012-06-27 2012-06-27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TWM445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2366U TWM445701U (zh) 2012-06-27 2012-06-27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CN201310218265.4A CN103511922B (zh) 2012-06-27 2013-06-04 光源模块及导光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12366U TWM445701U (zh) 2012-06-27 2012-06-27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5701U true TWM445701U (zh) 2013-01-21

Family

ID=48091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12366U TWM445701U (zh) 2012-06-27 2012-06-27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11922B (zh)
TW (1) TWM44570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4464B (zh) * 2013-06-03 2014-12-1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US9121975B2 (en) 2013-09-23 2015-09-01 Wistron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TWI631378B (zh) * 2016-09-29 2018-08-01 大陸商瑞儀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導光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4271A (zh) * 2015-03-30 2015-06-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106773280A (zh) * 2015-11-19 2017-05-31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
CN106772756B (zh) * 2015-11-20 2020-04-03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94665U (en) * 2005-12-07 2006-07-21 Taiwan Nano Electro Opt Tech Improved light guide structure of thin backlight module
US7593615B2 (en) * 2006-02-10 2009-09-22 Rpc Photonics, Inc. Optical devices for guiding illumination
WO2008156236A1 (en) * 2007-06-18 2008-12-24 Cheil Industries Inc. Light guide panel having light mix-member for lcd back light unit and lcd back light unit thereby
KR101236089B1 (ko) * 2008-12-16 2013-02-21 오므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면광원 장치
JP2011108520A (ja) * 2009-11-18 2011-06-02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
JP5596416B2 (ja) * 2010-05-27 2014-09-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CN202075441U (zh) * 2011-05-23 2011-12-14 厦门市宝龙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超薄导光板及其背光模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4464B (zh) * 2013-06-03 2014-12-1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US9121975B2 (en) 2013-09-23 2015-09-01 Wistron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TWI631378B (zh) * 2016-09-29 2018-08-01 大陸商瑞儀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導光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10338292B2 (en) 2016-09-29 2019-07-02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1922B (zh) 2016-12-28
CN103511922A (zh) 201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884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TWI388891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US7114838B2 (en) Dish lens for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JP4011287B2 (ja) 光制御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CN101004253B (zh) 光导板和采用该光导板的显示装置
TWI550311B (zh) 導光板及面光源裝置
TW201344307A (zh) 導光板及使用導光板之背光模組
KR20040070843A (ko) 광유도부가 구비된 도광판
KR20040074927A (ko) 도광판, 면광원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TWM445701U (zh)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US20070274103A1 (en) Light guide panel and a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TW201007233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edge-lighting type backlight module
TWM538172U (zh) 光源模組
US8368841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a light guide plate with first, second, third microstructures, and a plurality of pillars
CN101614370A (zh) 照明装置及采用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TWI453507B (zh) 光源模組
TWI655463B (zh) Lighting device
JP2009193884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100869336B1 (ko) 측면 조광형 백라이트 장치
US10281635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4070169A (ja) 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が用いられ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TWM350026U (en) Light guide plate
TWM566834U (zh)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JP2011258362A (ja) 面光源装置
KR101684741B1 (ko) 측면 조광형 백라이트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