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6834U -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6834U
TWM566834U TW107202422U TW107202422U TWM566834U TW M566834 U TWM566834 U TW M566834U TW 107202422 U TW107202422 U TW 107202422U TW 107202422 U TW107202422 U TW 107202422U TW M566834 U TWM566834 U TW M56683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icrostructure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24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劉冠彣
翁兆泓
劉明達
郭浩然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揚昕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66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6834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導光板,包括出光面、底面、入光面、側面、多個第一微結構以及多個第二微結構。底面與出光面相對,入光面鄰接於出光面與底面之間,側面與入光面相對。這些第一微結構配置於入光面並分別朝向遠離入光面的方向凸出入光面。這些第二微結構配置於出光面並分別朝向遠離出光面的方向凸出出光面。 各個第一微結構從底面朝向出光面的第一軸向延伸。各個第二微結構從入光面朝向側面的第二軸向延伸。這些第一微結構沿著平行於入光面的第三軸向排列。這些第二微結構沿著第三軸向排列於出光面。第一軸向、第二軸向以及第三軸向彼此垂直。

Description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導光板,尤其是有關於一種用於光源模組的導光板。
習知側邊入光式光源模組是利用導光板將配置於導光板旁的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導引至導光板的出光面,以形成面光源。一般而言,當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經由導光板的側面進入導光板後,會不斷地被導光板的出光面與底面全反射,而被侷限於導光板中。然而,可透過設置於導光板的底面之微結構破壞全反射,以使光線小於臨界角的角度入射出光面,並穿透出光面。
在習知的光源模組中,導光板通常需搭配上下擴散片以及彼此正交的上下稜鏡片,藉由上下擴散片來遮瑕,導致製作成本提高以及光源模組厚度增加,如何針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改善,實為本領域相關人員所關注的焦點。此外,光源模組的輝度直接影響到顯示畫面的表現,因此如何提升習知的光源模組的輝度同樣是本領域相關人員所關注的焦點。
本「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瞭解本創作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此外,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並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創作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創作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創作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導光板,其結構設計具有提升光源模組輝度以及降低製造成本的功效。
本創作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其結構設計具有提升輝度以及降低製造成本的功效。
本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一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導光板,包括出光面、底面、入光面、側面、多個第一微結構以及多個第二微結構。底面與出光面相對,入光面鄰接於出光面與底面之間,側面與入光面相對。這些第一微結構配置於入光面,這些第一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入光面的方向凸出入光面。這些第二微結構配置於出光面,這些第二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出光面的方向凸出出光面。各個第一微結構從底面朝向出光面的第一軸向延伸,各個第二微結構從入光面朝向側面的第二軸向延伸,這些第一微結構沿著平行於入光面的第三軸向排列,這些第二微結構沿著第三軸向排列於出光面,且第一軸向、第二軸向以及第三軸向彼此垂直。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二微結構於與第三軸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二微結構包括第一斜邊,第一斜邊朝遠離出光面的方向傾斜而與出光面之間具有第一夾角。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二微結構更包括水平邊,水平邊連接於第一斜邊中遠離出光面的一端且與出光面彼此平行。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二微結構更包括第二斜邊,第二斜邊連接於第一斜邊中遠離出光面的一端且朝遠離出光面的方向傾斜而與出光面之間具有第二夾角,且第二夾角與第一夾角彼此不相等。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三微結構,配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且位於該些第二微結構與該入光面之間,該些第三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出光面的方向凸出出光面,其中各個第三微結構於與第三軸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三微結構包括與第一斜邊連接的第三斜邊,第三斜邊朝靠近出光面的方向傾斜並連接於第一斜邊中靠近出光面的一端,且第三斜邊與出光面之間具有第三夾角。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三微結構更包括水平邊,水平邊與出光面彼此平行且連接於第四斜邊中遠離出光面的一端。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三微結構更包括第四斜邊,第四斜邊連接於第三斜邊中遠離出光面的一端且朝遠離出光面的方向傾斜而與出光面之間具有第四夾角,且第四夾角與第三夾角彼此不相等。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二微結構於與第三軸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二微結構包括弧形邊。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二微結構於第三軸向上具有寬度,寬度從導光板的入光面朝向側面的方向逐漸增加。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一微結構具有圓弧表面,圓弧表面具有頂點,這些頂點彼此共平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一微結構具有第一斜面與第二斜面,第一斜面與第二斜面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傾斜而彼此連接,且第一斜面與第二斜面的連接處具有頂點,這些頂點彼此共平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還包括多個第四微結構,配置於底面,這些第四微結構分別朝遠離該底面的方向凸出該底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四微結構的導光面與底面之間具有夾角。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夾角為θ,且0度<θ≦5度 或 15度≦θ≦30度。
為達上述一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創作另外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導光板包括出光面、與出光面相對的底面、鄰接於出光面與底面之間的入光面、與入光面相對的側面、多個第一微結構以及多個第二微結構。這些第一微結構配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這些第一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入光面的方向凸出入光面。這些第二微結構配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這些第二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出光面的方向凸出出光面。光源配置於入光面,光源適於發出光線經由入光面傳遞至該導光板中。各個第一微結構從導光板的底面朝向出光面的第一軸向延伸,各個第二微結構從導光板的入光面朝向側面的第二軸向延伸,這些第一微結構沿著平行於入光面的第三軸向排列,這些第二微結構沿著第三軸向排列於出光面,且第一軸向、第二軸向以及第三軸向實質上彼此垂直。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還包括第四微結構,配置於導光板的底面,這些第四微結構分別朝遠離底面的方向凸出底面。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個第四微結構的導光面與導光板的底面之間具有夾角。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還包括第一稜鏡片以及第二稜鏡片,第一稜鏡片位於導光板的出光面與第二稜鏡片之間,第一稜鏡片包括多個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稜鏡單元,且各個第一稜鏡單元的第一頂角朝向遠離出光面的方向,第二稜鏡片包括多個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稜鏡單元,且各個第二稜鏡單元的第二頂角朝向遠離出光面的方向,且第二方向與第一方向彼此垂直。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夾角為θ,且15度≦θ≦30度。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線自出光面出射而形成朝向第一稜鏡片與第二稜鏡片傳遞的出射光線,出射光線通過第一稜鏡片與第二稜鏡片後與出光面的法線實質上重疊。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還包括逆稜鏡,逆稜鏡片配置於導光板的出光面上,逆稜鏡片包括多個實質上沿該第三軸向延伸的第三稜鏡單元,且各個第三稜鏡單元的第三頂角朝向出光面的方向。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夾角的角度為θ,且0度≦θ≦5度。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線自出光面出射而形成朝向逆稜鏡片傳遞的出射光線,出射光線通過逆稜鏡片後與出光面的法線實質上重疊。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還包括反射片,配置於靠近導光板的底面,這些第四微結構位於反射片與導光板的底面之間。
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導光板的入光面與出光面分別配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以及多個第二微結構,搭配凸出於底面的第四微結構,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能有效提升光源模組的輝度,此外,本創作的光源模組無需配置上下擴散片,能有效降低製作成本且同時縮減光源模組的厚度。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
圖1是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的截面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光源模組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為了便於說明光源模組1中各元件及結構的方向,在此定義出一直角座標系,包括相互垂直的x軸、y軸及z軸,其中x-z平面例如平行於入光面113,x-y平面例如平行出光面111。如圖1與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包括導光板11、光源12、多個第一微結構13以及多個第二微結構14。導光板11包括出光面111、與出光面111相對的底面112、鄰接於出光面111與底面112之間的入光面113以及與入光面相對的側面114,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1例如是呈平板構形,在其它的實施例中,導光板11例如是呈楔形,本創作並不加以限定導光板11的構形。光源12配置於導光板11的入光面113,且光源12適於發出光線L經由導光板11的入光面113傳遞至導光板11中,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2包括多個沿著x軸方向排列的發光元件120,發光元件120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ED),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這些第一微結構13配置於導光板11的入光面113,這些第一微結構13分別朝向遠離入光面113的方向凸出入光面113,且這些第一微結構13位於光源12與導光板11的入光面113之間。這些第二微結構14配置於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這些第二微結構14分別朝向遠離出光面111的方向凸出出光面111。在本實施例中,各個第一微結構13從導光板11的底面112朝向出光面111的第一軸向D1(也就是z軸方向)延伸,各個第二微結構14從導光板11的的入光面113朝向側面114的第二軸向D2(也就是y軸方向)延伸,這些第一微結構13沿著平行於入光面113的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排列,這些第二微結構14沿著第三軸向D3排列於出光面111,上述第一軸向D1、第二軸向D3以及第三軸向D3彼此垂直。
以下再針對本實施的光源模組1的詳細構造做更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與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各個第二微結構14於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上具有寬度W。各個第二微結構14的寬度W從導光板11的入光面113朝向側面114的方向逐漸增加。此外,本實施例的各個第一微結構13具有圓弧表面130,且圓弧表面130具有頂點131,這些頂點131彼此共平面,也就是這些頂點131位於同一個參考平面P1上。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微結構13具有提升光線L的入射耦合效率。
如圖1與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於與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垂直的橫截面(如圖1所示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二微結構14包括第一斜邊140,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斜邊140朝遠離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的方向傾斜而與出光面111之間具有第一夾角A1。具體而言,各個第一斜邊140的一端連接於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而各個第一斜邊140的另一端遠離出光面111傾斜設置,且各個第一斜邊140的兩端分別切齊於導光板11的入光面113與側面114。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二微結構14具有調整光線角度的功效。
如圖1與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還包括第一稜鏡片15以及第二稜鏡片16。第一稜鏡片15位於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與第二稜鏡片16之間,第一稜鏡片15包括多個沿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延伸的第一稜鏡單元150,且各個第一稜鏡單元150的第一頂角151朝向遠離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的方向。第二稜鏡片16包括多個沿第二軸向D2(也就是y軸方向)延伸的第二稜鏡單元160,且各個第二稜鏡單元160的第二頂角161朝遠離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的方向,也就是說,第一稜鏡單元150的第一頂角151與第二稜鏡單元160的第二頂角161朝向與彼此相同的方向。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第一稜鏡單元150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二稜鏡單元160沿第二方向延伸,且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實質上彼此垂直即可。
如圖1與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中的導光板11還包括多個第四微結構17。這些第四微結構17配置於導光板11的底面112,且這些第四微結構17分別朝遠離底面112的方向凸出底面112,且每一個第四微結構17包括導光面170,導光面170適於將光線L引導至朝向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的方向。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第四微結構17的導光面170與導光板11的底面112之間具有夾角θ,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第四微結構17的導光面170與導光板11的底面112之間的夾角θ例如是大於等於15度且小於等於30度,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
如圖1與圖2所示,當光源12所發出的光線L依序經由這些第一微結構13以及導光板12的入光面113進入到導光板11後,藉由配置於導光板11的底面112的這些微結構17將光線L引導至朝向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光線L自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出射並經由這些第二微結構14而形成朝向第一稜鏡片15與第二稜鏡片16傳遞的出射光線L’,由於每一個第四微結構17的導光面170與導光板11的底面112之間具有大於等於15度且小於等於30度的夾角θ,且位於出光面111上的第二微結構14具有調整光線角度的功效,因此能夠將光線L調整為具特定出射角度的出射光線L’,此特定出射角度的出射光線L’自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出射後傳遞至第一稜鏡片15與第二稜鏡片16,並順利通過第一稜鏡片15與第二稜鏡片16而被第一稜鏡片15與第二稜鏡片16所利用,不會被第一稜鏡片15的第一稜鏡單元150與第二稜鏡片16的第二稜鏡單元160所反射,藉此有效提升出射光線L’自第一稜鏡片15與第二稜鏡片16出射的出光率,進而增加光源模組1的出光量以有效提高光源模組1的輝度。具體而言,上述具有特定角度的出射光線L’通過第一稜鏡片15與第二稜鏡片16後,出射光線L’被第一稜鏡片15的這些第一稜鏡單元150以及第二稜鏡片16的第二稜鏡單元160調整成正向(即z軸方向)的出射光線,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正向出射光線與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的法線N實質上重疊。在本創作光源模組1的結構設計下,除了能提高輝度外,亦能調整光源模組1的垂直視角(y軸方向上的視角)往靠近中心的位置(即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的中心)偏移。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微結構13具有提升光線L的入射耦合效率。
如圖1與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還包括反射片18。反射片18配置於導光板11的底面112,這些第四微結構17位於反射片18與導光板11的底面112之間。詳細而言,上述這些第四微結構17適於破壞光線L於導光板11內的全反射現象,使得光線L從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出射,而反射片18適於反射通過導光板11的底面112的部分光線L而將光線L朝向導光板11傳遞。
圖3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a的側示意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a的與圖1、2所示的光源模組1類似,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a還包括逆稜鏡片19。逆稜鏡片19配置於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上,逆稜鏡片19包括多個實質上沿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的第三稜鏡單元190,且各個第三稜鏡單元190的第三頂角191朝向導光板11出光面111的方向。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第四微結構17a的導光面170a與導光板11的底面112之間具有夾角θ,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微結構17a的導光面170a與導光板11的底面112之間的夾角θ例如是大於0度且小於等於5度,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前述第三稜鏡單元190可以是平行於第三軸向D3延伸或是與第三軸向夾5度以內的夾角方向延伸。
如圖3所示,當光源12所發出的光線L依序經由這些第一微結構13以及導光板12的入光面113進入到導光板11後,藉由配置於導光板11的底面112的這些第四微結構17a將光線L引導至朝向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光線L自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出射並經由這些第二微結構14而形成朝向逆稜鏡片19傳遞的出射光線L”,由於每一個第四微結構17a的導光面170a與導光板11的底面112之間具有大於0度且小於等於5度的夾角θ,且位於出光面111上的第二微結構14具有調整光線角度的功效,因此能夠將光線L調整為具特定出射角度的出射光線L”,此特定出射角度的出射光線L”自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出射後傳遞至逆稜鏡片19,並順利通過逆稜鏡片19而被逆稜鏡片19所利用,不會被逆稜鏡片19的第三稜鏡單元190所反射,藉此有效提升出射光線L”自逆稜鏡片19出射的出光率,進而增加光源模組1a出光量以有效提高光源模組1a的輝度。具體而言,上述具有特定角度的出射光線L”通過逆稜鏡片17後,出射光線L”被逆稜鏡片17的這些第三稜鏡單元170調整成正向(即z軸方向)的出射光線,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正向出射光線與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的法線N實質上重疊。在本創作光源模組1a的結構設計下,除了能提高輝度外,亦能調整光源模組1a的垂直視角(y軸方向上的視角)往靠近中心的位置(即導光板11的出光面111的中心)偏移。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微結構13具有提升光線L的入射耦合效率。
以下再針對本創作導光板11的不同的實施方式做更進一步的描述。
圖4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11b的截面示意圖。圖4B是圖4A所示的導光板11b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4A與圖4B所示,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b與圖1、圖2所示的導光板11類似,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b於與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二微結構14b更包括水平邊141。各個第二微結構14b的水平邊141連接於第一斜邊140中遠離出光面111的一端,且水平邊141與出光面111彼此平行。於此實施例中,各個第二微結構14b在水平邊141的寬度W從導光板11的入光面113朝向側面114的方向維持等寬。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各個第二微結構14b在水平邊141的寬度W從導光板11的入光面113朝向側面114的方向逐漸增加。
圖5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11c的截面示意圖。圖5B是圖5A所示的導光板11c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5A與圖5B所示,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c與圖1、圖2所示的導光板11類似,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c於與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二微結構14c更包括第二斜邊142。各個第二微結構14c的第二斜邊142連接於第一斜邊140中遠離出光面111的一端,且第二斜邊142朝遠離出光面111的方向傾斜而與出光面111之間具有第二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斜邊140與出光面111之間的第一夾角A1與第二斜邊142與出光面111之間的第二夾角A2彼此不相等。
圖6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11d的截面示意圖。圖6B是圖6A所示的導光板11d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6A與圖6B所示,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d與圖1、圖2所示的導光板11類似,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d更包括多個第三微結構20。這些第三微結構20配置於出光面111且位於這些第二微結構14與入光面113之間,這些第三微結構20分別朝向遠離出光面111的方向凸出於出光面111。在本實施例中,各個第三微結構20於與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三微結構20包括與第一斜邊140連接的第三斜邊201,各個第三微結構20的第三斜邊201朝靠近出光面111的方向傾斜並連接於第一斜邊140中靠近出光面111的一端,且第三斜邊201與出光面111之間具有第三夾角A3。
圖7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11e的截面示意圖。圖7B是圖7A所示的導光板11e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7A與圖7B所示,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e與圖6A、圖6B所示的導光板11d類似,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e於與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三微結構20e更包括水平邊202。各個第三微結構20e的水平邊202與出光面111彼此平行,且水平邊202連接於第三斜邊201中遠離出光面111的一端。
圖8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11f的截面示意圖。圖8B是圖8A所示的導光板11f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8A與圖8B所示,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f與圖6A、圖6B所示的導光板11d類似,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f於與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三微結構20f更包括第四斜邊203。各個第三結構20f的第四斜邊203連接於該第三斜邊201中遠離出光面111的一端且朝遠離出光面111的方向傾斜而與出光面111之間具有第四夾角A4,且第四夾角A4與該第三夾角A3彼此不相等。
圖9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11g的截面示意圖。圖9B是圖9A所示的導光板11g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9A與圖9B所示,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g於與第三軸向D3(也就是x軸方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個第二微結構14g包括弧形邊144。
圖10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11h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h與圖1、2所示的導光板11類似,差異處在於,本實施例各個第一微結構13h具有第一斜面132與第二斜面133。各個第一微結構13h的第一斜面132與第二斜面133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傾斜而彼此連接,且第一斜面132與第二斜面133的連接處具有頂點134,這些頂點134彼此共平面,也就是這些頂點134位於同一個參考平面P2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圖1至圖10所示的實施例中,可選擇性的在位於導光板的出光面的第二微結構上設置多個凸點,這些凸點的功效在於防止導光板的第二微結構與光學膜片(如上述的第一稜鏡片15、第二稜鏡片16或逆稜鏡片19)彼此吸附。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其導光板的入光面與出光面分別配置有多個第一微結構以及多個第二微結構,搭配凸出於底面的第四微結構,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能有效提升光源模組的輝度,此外,本創作的光源模組無需配置上下擴散片,能有效降低製作成本且同時縮減光源模組的厚度。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創作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1a‧‧‧光源模組
11、11b、11c、11d、11e、11f、11g、11h‧‧‧導光板
12‧‧‧光源
13、13h‧‧‧第一微結構
14、14b、14c、14、14g‧‧‧第二微結構
15‧‧‧第一稜鏡片
16‧‧‧第二稜鏡片
17、17a‧‧‧第四微結構
18‧‧‧反射片
19‧‧‧逆稜鏡片
20、20e、20f‧‧‧第三微結構
111‧‧‧出光面
112‧‧‧底面
113‧‧‧入光面
114‧‧‧側面
120‧‧‧發光元件
130‧‧‧圓弧表面
131、134‧‧‧頂點
132‧‧‧第一斜面
133‧‧‧第二斜面
140‧‧‧第一斜邊
141‧‧‧水平邊
142‧‧‧第二斜邊
144‧‧‧弧形邊
150‧‧‧第一稜鏡單元
151‧‧‧第一頂角
160‧‧‧第二稜鏡單元
161‧‧‧第二頂角
170、170a‧‧‧導光面
190‧‧‧第三稜鏡單元
191‧‧‧第三頂角
201‧‧‧第三斜邊
202‧‧‧水平邊
203‧‧‧第四斜邊
A1‧‧‧第一夾角
A2‧‧‧第二夾角
A3‧‧‧第三夾角
A4‧‧‧第四夾角
D1‧‧‧第一軸向
D2‧‧‧第二軸向
D3‧‧‧第三軸向
L‧‧‧光線
L’、L”‧‧‧出射光線
N‧‧‧法線
P1、P2‧‧‧參考平面
W‧‧‧寬度
θ‧‧‧夾角
圖1是本創作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截面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光源模組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光源模組的側示意圖。 圖4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的截面示意圖。 圖4B是圖4A所示的導光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的截面示意圖。 圖5B是圖5A所示的導光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的截面示意圖。 圖6B是圖6A所示的導光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的截面示意圖。 圖7B是圖7A所示的導光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的截面示意圖。 圖8B是圖8A所示的導光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的截面示意圖。 圖9B是圖9A所示的導光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Claims (24)

  1. 一種導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一鄰接於該出光面與該底面之間的入光面以及一與該入光面相對的一側面;多個第一微結構,配置於該入光面,該些第一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凸出該入光面;以及多個第二微結構,配置於該出光面,該些第二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該出光面的方向凸出該出光面,其中各該第一微結構從該底面朝向該出光面的一第一軸向延伸,各該第二微結構從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朝向該側面的一第二軸向延伸,該些第一微結構沿著平行於該入光面的一第三軸向排列,該些第二微結構沿著該第三軸向排列於該出光面,且該第一軸向、該第二軸向以及該第三軸向彼此垂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二微結構於一與該第三軸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該第二微結構包括一第一斜邊,該第一斜邊朝遠離該出光面的方向傾斜而與該出光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二微結構更包括一水平邊,該水平邊連接於該第一斜邊中遠離該出光面的一端且與該出光面彼此平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二微結構更包括一第二斜邊,該第二斜邊連接於該第一斜邊中遠離該出光面的一端 且朝遠離該出光面的方向傾斜而與該出光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且該第二夾角與該第一夾角彼此不相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三微結構,配置於該出光面,且位於該些第二微結構與該入光面之間,該些第三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該出光面的方向凸出該出光面,其中各該第三微結構於該與該第三軸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該第三微結構包括一與該第一斜邊連接的第三斜邊,該第三斜邊朝靠近該出光面的方向傾斜並連接於該第一斜邊中靠近該出光面的一端,且該第三斜邊與該出光面之間具有一第三夾角。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三微結構更包括一水平邊,該水平邊與該出光面彼此平行且連接於該第四斜邊中遠離該出光面的一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三微結構更包括一第四斜邊,該第四斜邊連接於該第三斜邊中遠離該出光面的一端且朝遠離該出光面的方向傾斜而與該出光面之間具有一第四夾角,且該第四夾角與該第三夾角彼此不相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二微結構於一與該第三軸向垂直的橫截面中,各該第二微結構包括一弧形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二微結構於該第三軸向上具有一寬度,該寬度從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朝向該側面的方向逐漸增加。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微結構具有一圓弧表面,該圓弧表面具有一頂點,該些頂點彼此共平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一微結構具有一第一斜面與一第二斜面,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斜面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傾斜而彼此連接,且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斜面的連接處具有一頂點,該些頂點彼此共平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導光板,還包括多個第四微結構,配置於該底面,該些第四微結構分別朝遠離該底面的方向凸出該底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各該第四微結構的該導光面與該底面之間具有一夾角。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夾角為θ,且0度<θ≦5度或15度≦θ≦30度。
  15.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一鄰接於該出光面與該底面之間的入光面以及一與該入光面相對的一側面;多個第一微結構,配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該些第一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該入光面的方向凸出該入光面;以及多個第二微結構,配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該些第二微結構分別朝向遠離該出光面的方向凸出該出光面;以及一光源,配置於該入光面,該光源適於發出一光線經由該入光面傳遞至該導光板中,其中各該第一微結構從該導光板的該底面朝向該出光面的一第一軸向延伸,各該第二微結構從該導光板的該入光面朝向該側面的一第二軸向延伸,該些第一微結構沿著平行於該入光面的一第三軸向排列,該 些第二微結構沿著該第三軸向排列於該出光面,且該第一軸向、該第二軸向以及該第三軸向彼此垂直。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導光板還包括多個第四微結構,配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底面,該些第四微結構分別朝遠離該底面的方向凸出該底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各該第四微結構的該導光面與該導光板的該底面之間具有一夾角。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光源模組,還包括一第一稜鏡片以及一第二稜鏡片,該第一稜鏡片位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與該第二稜鏡片之間,該第一稜鏡片包括多個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稜鏡單元,且各該第一稜鏡單元的一第一頂角朝向遠離該出光面的方向,該第二稜鏡片包括多個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稜鏡單元,且各該第二稜鏡單元的一第二頂角朝向遠離該出光面的方向,且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實質上彼此垂直。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夾角為θ,且15度≦θ≦30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光線自該出光面出射而形成一朝向該第一稜鏡片與該第二稜鏡片傳遞的出射光線,該出射光線通過該第一稜鏡片與該第二稜鏡片後與該出光面的該法線實質上重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光源模組,還包括一逆稜鏡,該逆稜鏡片配置於該導光板的該出光面上,該逆稜鏡片包括多個實質上沿該第三軸向延伸的第三稜鏡單元,且各該第三稜鏡單元的一第三頂角朝向該出光面的方向。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夾角的角度為θ,且0度≦θ≦5度。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光線自該出光面出射而形成一朝向該逆稜鏡片傳遞的出射光線,該出射光線通過該逆稜鏡片後與該出光面的該法線實質上重疊。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光源模組,還包括一反射片,配置於靠近該導光板的該底面,該些第四微結構位於該反射片與該導光板的該底面之間。
TW107202422U 2018-02-06 2018-02-14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TWM5668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08391.XU CN207817246U (zh) 2018-02-06 2018-02-06 导光板与光源模块
??201820208391.X 2018-0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6834U true TWM566834U (zh) 2018-09-11

Family

ID=63320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2422U TWM566834U (zh) 2018-02-06 2018-02-14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17246U (zh)
TW (1) TWM56683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4619B (zh) * 2019-01-23 2022-02-18 诚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与光源模块
CN111781669B (zh) * 2019-04-03 2022-10-04 昇印光电(昆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17246U (zh) 2018-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9328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1059884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KR20200141459A (ko) 지향성 백라이트용 광학 도파관
TWI388891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JP2013161791A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
CN10533466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设备
EP1808716A1 (en) Light guide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TWI498643B (zh) Display device
TWI522697B (zh) 光源模組
TWM538172U (zh) 光源模組
US10386565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having light guide with groove structures for out-coupling light,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TWI729317B (zh) 導光板以及背光模組
TW201007233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edge-lighting type backlight module
CN213843580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M445701U (zh)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TWM566834U (zh)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TWI453507B (zh) 光源模組
US8368841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a light guide plate with first, second, third microstructures, and a plurality of pillars
TWI424208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TWI582501B (zh) 光源模組與顯示裝置
TWI526742B (zh) 曲型背光模組
TWM564730U (zh)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TWM564174U (zh) 導光元件、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KR100738111B1 (ko) 고출력 도광판, 이를 채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US9933133B2 (en) Light adjusting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