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2697B - 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2697B
TWI522697B TW103127478A TW103127478A TWI522697B TW I522697 B TWI522697 B TW I522697B TW 103127478 A TW103127478 A TW 103127478A TW 103127478 A TW103127478 A TW 103127478A TW I522697 B TWI522697 B TW I5226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cattering
guide plate
regions
inciden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7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4875A (zh
Inventor
利德鵬
Original Assignee
廣州璨宇光學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廣州璨宇光學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廣州璨宇光學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4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4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2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269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光源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
諸如發光二極體、白熾燈泡、螢光燈管、省電燈泡、滷素燈等發光元件在製作完成時,會有其特定的發光光形,而這些發光光形未必皆能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然而,隨著光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發展出來諸多可以改變光形的光學元件,例如透鏡、導光板、各種具有微結構的光學膜片等。
在各種光源模組中,側邊入光式光源模組是利用導光板將配置於導光板側邊所發出的光導引至導光板的正面,進而提供面光源。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步,側邊入光式光源模組的發光元件已有從冷陰極螢光燈管改成發光二極體的趨勢。此外,為了滿足使用者對高色彩飽和度的顯示畫面的需求,近來更有採用雷射二極體作為光源模組的發光元件的情形。
然而,由於雷射二極體的發光角度比發光二極體窄,因此導光板之靠近雷射二極體的區域容易有亮度不均勻的現象,例如此區域中位於雷射二極體的正前方的部分會較亮,而此區域中 位於相鄰兩雷射二極體之間的部分則會較暗,此即業界通稱的熱點(hot spot)現象。
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201122961號揭露光學觸控顯示裝置。中華民國專利第I355541號揭露一種導光板。中華民國專利第M288385號揭露一種背光模組。中華民國專利第M332863號揭露一種導光板。中華民國專利第I306966號揭露一種背光模組。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源模組,其可有效解決熱點現象。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源模組,包括多個第一發光元件、一第一導光板、多個第二發光元件及一第二導光板。第一導光板包括一第一入光面、多個鄰接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區域、多個配置於這些第一區域中的第一散射微結構、多個鄰接第一入光面的第二區域及多個配置於第二區域中的第二散射微結構。這些第一發光元件排列於第一入光面的一側,這些第一區域分別正對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且這些第二區域分別位於相鄰兩第一發光元件之間。第二導光板配置於第一導光板上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入光面、一相鄰於第二入光面且位於第一入光面上方的第一側面、多個鄰接第一側面的第三區域、多個位於第三區域中的第三散射微結構、多 個鄰接第一側面的第四區域及多個位於第四區域中的第四散射微結構。這些第二發光元件配置於第二入光面的一側,這些第三區域分別位於這些第一區域的正上方,且這些第四區域分別位於這些第二區域的正上方。在每一第一區域中的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小於在每一第二區域中的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區域中的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大於在每一第四區域中的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導光板更包括面向第二導光板的一第一表面及背對第二導光板的一第二表面,第二導光板更包括背對第一導光板的一第三表面及面向第一導光板的一第四表面。第一入光面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第二入光面連接第三表面與第四表面,且第一側面連接第三表面與第四表面。第一散射微結構與第二散射微結構位於第二表面,且第三散射微結構與第四散射微結構位於第四表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一條狀凹陷,位於第一表面。第二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二條狀凹陷,位於第三表面。這些第一條狀凹陷的延伸方向不同於這些第二條狀凹陷的延伸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第一條狀凹陷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且這些第一條狀凹陷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每一第二條狀凹陷沿著第二方向延伸,且這些第二條狀凹陷沿著第一方向 排列,且第一方向實質上垂直於第二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方向實質上平行於第一入光面,且第二方向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入光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條狀凹陷與這些第二條狀凹陷的每一者為一V形溝槽或一圓弧形溝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第一發光元件為一雷射二極體,且每一第二發光元件為一發光二極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二側面,第二側面相對於第一入光面,第二導光板具有一第三側面,第三側面相對於第一側面。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與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的尺寸從靠近第一入光面的一側往第二側面的方向遞增,且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與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的尺寸從靠近第一側面的一側往第三側面的方向遞減。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與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的密度從靠近第一入光面的一側往第二側面的方向遞增,且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與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的密度從靠近第一側面的一側往第三側面的方向遞減。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一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束在被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散射後會有部分光束被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反射,且這些第一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束在被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散射後會有部分光束被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反射。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第一區域在平行於第一入 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由第一入光面向第二側面的方向而遞增,每一第二區域在平行於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由第一入光面向第二側面的方向而遞減,每一第三區域在平行於第一側面的方向上的寬度隨著由第一側面向第三側面的方向而遞增,且每一第四區域在平行於第一側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由第一側面向第三側面的方向而遞減。
本發明的實施例可達到下列優點或功效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第二導光板的第三區域分別位於第一導光板的第一區域的正上方,第二導光板的第四區域位於第一導光板的第二區域的正上方,在每一第一區域中的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小於在每一第二區域中的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區域中的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大於在每一第四區域中的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如此一來,透過第三區域中平均數量密度較大的第三散射微結構將較大比例之來自第一發光元件的正前方之第一區域中的光反射,可使得光源模組所形成的面光源中在鄰近第一發光元件的部分變得較為均勻,而有效地解決熱點現象。因此,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可以提供均勻的面光源。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100c‧‧‧光源模組
110‧‧‧第一發光元件
112、112a、112b、112c、112d‧‧‧光束
120‧‧‧第二發光元件
130‧‧‧反射片
200‧‧‧第一導光板
210‧‧‧第一區域
212‧‧‧第一散射微結構
220‧‧‧第二區域
222‧‧‧第二散射微結構
230‧‧‧第一入光面
240‧‧‧第二側面
250、250c‧‧‧第一條狀凹陷
260‧‧‧第一表面
270‧‧‧第二表面
300‧‧‧第二導光板
310‧‧‧第三區域
312‧‧‧第三散射微結構
320‧‧‧第四區域
322‧‧‧第四散射微結構
330、330a、330b‧‧‧第二入光面
340‧‧‧第一側面
350‧‧‧第三側面
360、360c‧‧‧第二條狀凹陷
370‧‧‧第三表面
380‧‧‧第四表面
W1、W2、W3、W4‧‧‧尺寸
圖1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傾斜仰視立體圖。
圖1B為圖1A之光源模組的傾斜俯視立體圖。
圖1C為圖1A之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傾斜仰視立體示意圖,圖1B為圖1A之光源模組的傾斜俯視立體示意圖,而圖1C為圖1A之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其中在圖1A與圖1B中將反射片省略而沒有繪示出。請參照圖1A至圖1C,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包括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10、一第一導光板200、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20及一第二導光板300。第一導光板200包括一第一入光面230、多個鄰接第一入光面230的第一區域210(如圖1A中呈梯形的區域)、多個配置於這些第一區域210中的第一散射微結構212、多個鄰接第一入光面230的第二區域220(如圖1A中呈三角形的區域)及多個配置於第二區域220中的第二散射微結 構222。這些第一發光元件110排列於第一入光面230的一側,這些第一區域210分別正對這些第一發光元件110,且這些第二區域220分別位於相鄰兩第一發光元件110之間。
第二導光板300配置於第一導光板200上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入光面330(圖1A至圖1C中是以相對兩第二入光面330a與330b為例)、一相鄰於第二入光面330且位於第一入光面230上方的第一側面340、多個鄰接第一側面340的第三區域310(如圖1A中的梯形區域)、多個位於第三區域310中的第三散射微結構312、多個鄰接第一側面340的第四區域320(如圖1A中的三角形區域)及多個位於第四區域320中的第四散射微結構322。這些第二發光元件120配置於第二入光面330的一側,這些第三區域310分別位於這些第一區域210的正上方,且這些第四區域320分別位於這些第二區域220的正上方。
在圖1A中,第一區域210及第三區域310所呈現的梯形與第二區域220及第四區域320所呈現的三角形是作為示意用,而不是用以限定本發明。第一區域210、第二區域220、第三區域310及第四區域320的形狀可以根據第一發光元件110的發光角度及相鄰兩第一發光元件110的距離來作變化與調整。舉例而言,亦可以是第一區域210、第二區域220、第三區域310及第四區域320皆呈梯形或是皆呈三角形、或是皆成扇形或其他適當的形狀,或者亦可以是第一區域與第三區域310呈三角形,而第二區域220與第四區域320呈梯形。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光板200具有一第二側面240,第二側面240相對於第一入光面230。第二導光板300具有一第三側面350,第三側面350相對於第一側面340。每一第一區域210在平行於第一入光面230的方向上的寬度由第一入光面230向第二側面240的方向而遞增,而每一第二區域220在平行於第一入光面230的方向上的寬度由第一入光面230向第二側面240的方向而遞減。此外,每一第三區域310在平行於第一側面340的方向上的寬度隨著由第一側面340向第三側面350的方向而遞增,且每一第四區域320在平行於第一側面340的方向上的寬度由第一側面340向第三側面350的方向而遞減。第一區域210、第二區域220、第三區域310及第四區域在形狀上的上述設計是為了配合第一發光元件110的光形之設計。一般而言,第一發光元件110所發出的光束112會有一發散角,而第一區域210則是與此發散角內的光束112在第一導光板200中傳遞的區域相對應或相近,所以第一區域210的上述寬度會由第一入光面230向第二側面240的方向而遞增。
在每一第一區域210中的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212的平均數量密度小於在每一第二區域220中的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222的平均數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區域310中的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312的平均數量密度大於在每一第四區域320中的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322的平均數量密度。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光板200更包括面向第二導光板 300的一第一表面260(標示於圖1B)及背對第二導光板300的一第二表面270(標示於圖1A),而第二導光板300更包括背對第一導光板200的一第三表面370(標示於圖1B)及面向第一導光板200的一第四表面380(標示於圖1A)。第一入光面230連接第一表面260與第二表面270,第二入光面330連接第三表面370與第四表面380,且第一側面340連接第三表面370與第四表面380。此外,第一散射微結構212與第二散射微結構222位於第二表面270,且第三散射微結構312與第四散射微結構322位於第四表面380。
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發光元件110所發出的光束112(標示於圖1C)會經由第一入光面230進入第一導光板200中,然後被第一導光板200的第一表面260與第二表面270不斷地全反射,以往第二側面240(標示於圖1A、1B)傳遞。然而,第一散射微結構212與第二散射微結構222則會破壞上述全反射現象,而使光束112(如光束112b、112c)散射並穿透第一表面260而傳遞至第二導光板300,或使光束112(如光束112a、112d)散射至配置於第二表面270下方的反射片130。反射片130會將光束112(如光束112a、112d)反射回第一導光板200,而使光束112依序穿透第二表面270與第一表面260而傳遞至第二導光板300。
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發光元件110所發出的光束112在被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212散射後會有部分光束112(例如光束112a)被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312反射,而另一部分光束112(例如光束112b)則依序穿透第四表面380與第三表面370而傳遞至 外界。此外,這些第一發光元件110所發出的光束112在被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222散射後會有部分光束被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322反射,而另一部分光束112(例如光束112c)則會依序穿透第四表面380與第三表面370而傳遞至外界。
第一區域210由於正對第一發光元件110,而第二區域220則是對應到相鄰兩第一發光元件110之間的位置(即正對無發光元件的位置),因此第一區域210所接收到的光量會大於第二區域220所接收到的光量。在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中,在每一第一區域210中的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212的平均數量密度小於在每一第二區域220中的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222的平均數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區域310中的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312的平均數量密度大於在每一第四區域320中的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322的平均數量密度。透過第三區域310中平均數量密度較大的第三散射微結構312將較大比例之來自第一區域210中的光束112(例如光束112a)反射,即可降低來自第一區域210的光束112從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量。另一方面,由於第一區域210中的第一散射微結構212的平均數量密度較小,亦可降低來自第一區域210的光被第一散射微結構212散射而從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量。如此一來,便可使來自第一區域210並從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量較為接近來自第二區域220並從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量,進而可使光源模組100所形成的面光源中在鄰近第一發光元件的部分變得較為均勻,而有效地解決熱點現象。因此,本實施例的光 源模組100可以提供面均的面光源。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散射微結構212、第二散射微結構222、第三散射微結構312及第四散射微結構322例如為凸點。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散射微結構212、第二散射微結構222、第三散射微結構312及第四散射微結構322可以是凸點、凹點、凸紋、凹紋或其組合。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發光元件110為一雷射二極體,且每一第二發光元件120為一發光二極體。雷射二極體的發光角度較窄,而利用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的架構則能夠有效解決雷射二極體因發光角度過窄而容易導致熱點現象難以解決之長久以來所存在的問題。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元件110可為紅光雷射二極體,而第二發光元件120則為白光發光二極體,因此當光源模組100作為液晶顯示面板或其他顯示面板的光源模組(如背光模組)時,則可有效提升液晶顯示面板或其他顯示面板所顯示的畫面之色彩飽和度。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元件110與第二發光元件120亦可以皆為發光二極體。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元件110與第二發光元件120可以是能夠發出多種不同顏色的發光元件的組合,例如是紅光發光元件、綠光發光元件及藍光發光元件的組合。
此外,第一導光板200在第一區域210與第二區域220以外的區域及第二導光板300在第三區域310與第四區域320以外的區域可設有其他光學微結構,這些光學微結構可位於第二表 面270與第四表面380,或可位於第一表面260與第三表面370,或者同時位於第一表面260、第二表面270、第三表面370及第四表面380。這些光學微結構可以是凸點、凹點、凸紋、凹紋或其組合,其可藉由散射而破壞光束112及光束122在第一導光板200與第二導光板300中的全反射現象,以形成均勻的面光源。
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212的尺寸W1(標示於圖1A,例如平行於第二表面270的寬度)實質上相同,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222的尺寸W2(例如平行於第二表面270的寬度)實質上相同,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312的尺寸W3(例如平行於第四表面380的寬度)實質上相同,且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322的尺寸W4(例如平行於第四表面380的寬度)實質上相同。然而,在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212的尺寸W1與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222的尺寸W2可從靠近第一入光面230的一側往第二側面240的方向遞增,且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312的尺寸W3與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322的尺寸W4從靠近第一側面340的一側往第三側面350的方向遞減。或者,在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212與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222的密度從靠近第一入光面230的一側往第二側面240的方向遞增,且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312與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322的密度從靠近第一側面340的一側往第三側面350的方向遞減。上述這兩個實施例的設計的作用是考慮到光能量在從第一入光面230進入第一導光板200之後,越遠離第一入光面230處的光能量會越少,因此藉由散射微 結構的尺寸變化與密度變化來使距第一入光面230不同距離處而從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能量能夠較為一致。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光板200更包括多個第一條狀凹陷250(標示於圖1B),這些第一條狀凹陷250位於第一表面260,且第二導光板300更包括多個第二條狀凹陷360,且這些第二條狀凹陷360位於第三表面370,而這些第一條狀凹陷250的延伸方向不同於這些第二條狀凹陷360的延伸方向。在本實施例中,可將光源模組100所處的空間以x座標、y座標及z座標來定義,其中x方向例如平行於第一入光面230、第一表面260、第一側面340及第三表面370,y方向例如垂直於第一入光面230及第一側面340,且平行於第一表面260與第三表面370,z方向例如垂直於第一表面260與第三表面370,其中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彼此互相垂直。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條狀凹陷250沿著一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延伸,且這些第一條狀凹陷250沿著一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排列,每一第二條狀凹陷360沿著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延伸,且這些第二條狀凹陷360沿著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排列。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條狀凹陷250與這些第二條狀凹陷360的每一者為一V形溝槽。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狀凹陷250與第二條狀凹陷360具有讓光束112與光束122(標示於圖1C)散開的效果,進而進一步提升面光源的均勻度。
圖2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光源模組的側視示意圖。 請參照圖1B、圖1C與圖2,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c與圖1B及圖1C的光源模組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0c,其中這些第一條狀凹陷250c與這些第二條狀凹陷360c的每一者為一圓弧形溝槽。圓弧形溝槽亦能夠達到使光束112與光束122散開的效果。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條狀凹陷與第二條狀凹陷亦可以是其他能使光束112與光束122散開的形狀的溝槽,例如橢圓形溝槽、矩形溝槽、多邊形溝槽等。此外,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是每一第一條狀凹陷250c沿著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延伸,且這些第一條狀凹陷250c沿著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排列,每一第二條狀凹陷360c沿著一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延伸,且這些第二條狀凹陷360c沿著一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排列。本案不限制條狀凹陷的排列與延伸方向。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可達到下列優點或功效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第二導光板的第三區域分別位於第一導光板的第一區域的正上方,第二導光板的第四區域位於第一導光板的第二區域的正上方,在每一第一區域中的這些第一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小於在每一第二區域中的這些第二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區域中的這些第三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大於在每一第四區域中的這些第四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如此一來,透過第三區域中平均數量密度較大的第三散射微結構將較大比例之來自第一發光元件的正前方之第一區域中的光反射,可使得光源模組所形成的 面光源中在鄰近第一發光元件的部分變得較為均勻,而有效地解決熱點現象。因此,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源模組可以提供均勻的面光源。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
100‧‧‧光源模組
110‧‧‧第一發光元件
120‧‧‧第二發光元件
200‧‧‧第一導光板
210‧‧‧第一區域
212‧‧‧第一散射微結構
220‧‧‧第二區域
222‧‧‧第二散射微結構
230‧‧‧第一入光面
240‧‧‧第二側面
250‧‧‧第一條狀凹陷
270‧‧‧第二表面
300‧‧‧第二導光板
310‧‧‧第三區域
312‧‧‧第三散射微結構
320‧‧‧第四區域
322‧‧‧第四散射微結構
330、330a、330b‧‧‧第二入光面
340‧‧‧第一側面
350‧‧‧第三側面
360‧‧‧第二條狀凹陷
380‧‧‧第四表面
W1、W2、W3、W4‧‧‧尺寸

Claims (11)

  1.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多個第一發光元件;一第一導光板,包括一第一入光面、多個鄰接該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區域、多個配置於該些第一區域中的第一散射微結構、多個鄰接該第一入光面的第二區域及多個配置於該第二區域中的第二散射微結構,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排列於該第一入光面的一側,該些第一區域分別正對該些第一發光元件,該些第二區域分別位於相鄰兩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之間;多個第二發光元件;以及一第二導光板,配置於該第一導光板上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入光面、一相鄰於該第二入光面且位於該第一入光面上方的第一側面、多個鄰接該第一側面的第三區域、多個位於該第三區域中的第三散射微結構、多個鄰接該第一側面的第四區域及多個位於該第四區域中的第四散射微結構,其中該些第二發光元件配置於該第二入光面的一側,該些第三區域分別位於該些第一區域的正上方,該些第四區域分別位於該些第二區域的正上方,在每一該第一區域中的該些第一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小於在每一該第二區域中的該些第二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且在每一該第三區域中的該些第三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大於在每一該第四區域中的該些第四散射微結構的平均數量密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導 光板更包括面向該第二導光板的一第一表面及背對該第二導光板的一第二表面,該第二導光板更包括背對該第一導光板的一第三表面及面向該第一導光板的一第四表面,該第一入光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該第二入光面連接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且該第一側面連接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該第一散射微結構與該第二散射微結構位於該第二表面,且該第三散射微結構與該第四散射微結構位於該第四表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一條狀凹陷,位於該第一表面,該第二導光板更包括多個第二條狀凹陷,位於該第三表面,該些第一條狀凹陷的延伸方向不同於該些第二條狀凹陷的延伸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條狀凹陷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該些第一條狀凹陷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每一該第二條狀凹陷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且該些第二條狀凹陷沿著該第一方向排列,且該第一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第二方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入光面,且該第二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第一入光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條狀凹陷與該些第二條狀凹陷的每一者為一V形溝槽或一圓弧形溝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發光元件為一雷射二極體,且每一該第二發光元件為一發光二極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二側面,該第二側面相對於該第一入光面,該第二導光板具有一第三側面,該第三側面相對於該第一側面,該些第一散射微結構與該些第二散射微結構的尺寸從靠近該第一入光面的一側往該第二側面的方向遞增,且該些第三散射微結構與該些第四散射微結構的尺寸從靠近該第一側面的一側往該第三側面的方向遞減。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二側面,該第二側面相對於該第一入光面,該第二導光板具有一第三側面,該第三側面相對於該第一側面,該些第一散射微結構與該些第二散射微結構的密度從靠近該第一入光面的一側往該第二側面的方向遞增,且該些第三散射微結構與該些第四散射微結構的密度從靠近該第一側面的一側往該第三側面的方向遞減。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束在被該些第一散射微結構散射後會有部分光束被該些第三散射微結構反射,且該些第一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束在被該些第二散射微結構散射後會有部分光束被該些第四散射微結構反射。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二側面,該第二側面相對於該第一入光面,該第二導光板具有一第三側面,該第三側面相對於該第一側面,每一該第一區域在平行於該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由該第一入光面向該第二側面的方向而遞增,每一該第二區域在平行於該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由該第一入光面向該第二側面的方向而遞減,每一該第三區域在平行於該第一側面的方向上的寬度隨著由該第一側面向該第三側面的方向而遞增,且每一該第四區域在平行於該第一側面的方向上的寬度由該第一側面向該第三側面的方向而遞減。
TW103127478A 2014-05-20 2014-08-11 光源模組 TWI5226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14539.7A CN105090811B (zh) 2014-05-20 2014-05-20 光源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4875A TW201544875A (zh) 2015-12-01
TWI522697B true TWI522697B (zh) 2016-02-21

Family

ID=54571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7478A TWI522697B (zh) 2014-05-20 2014-08-11 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90811B (zh)
TW (1) TWI5226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5332B (zh) * 2016-01-04 2018-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组件、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5911634A (zh) * 2016-06-20 2016-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及导光板制作方法
CN106547045B (zh) * 2017-01-12 2019-06-25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与光学微结构加工方法
CN107340648B (zh) * 2017-09-07 2020-08-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结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CN108397701A (zh) * 2018-03-02 2018-08-1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9613643A (zh) * 2018-12-28 2019-04-12 深圳市高美福电子有限公司 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及背光模组
JP2020126717A (ja) * 2019-02-01 2020-08-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716348B (zh) * 2019-10-25 2022-04-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03322B2 (en) * 2003-12-23 2007-12-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ple lightguide backlight
CN101295099A (zh) * 2007-04-25 2008-10-2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结构
CN102121668A (zh) * 2010-01-11 2011-07-1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US8651725B2 (en) * 2010-09-30 2014-02-18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Backlight module
TW201213901A (en) * 2010-09-30 2012-04-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 Inc Light guide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4875A (zh) 2015-12-01
CN105090811B (zh) 2017-08-29
CN105090811A (zh) 2015-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2697B (zh) 光源模組
TWI424206B (zh) 導光板及光源模組
TWI574061B (zh) 導光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1059884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TWI550311B (zh) 導光板及面光源裝置
TW201142387A (en) Light-guide panel, planar light-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8118467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edge-lighting type backlight module
US10386565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having light guide with groove structures for out-coupling light,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US9482809B2 (en) Planar light source
JP2018510468A (ja) 光ガイドを用いる照明システム、及び照明方法
JP2020098799A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3214000U (ja) 導光板、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機器
CN103727454A (zh) 导光板、发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TWI453507B (zh) 光源模組
JP2005108676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
TWM445701U (zh) 背光模組及導光板
WO2013161678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16002883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731961B1 (ko) 광출사를 제어하는 측면형 백라이트 유닛
TWI515491B (zh)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TWM566834U (zh) 導光板與光源模組
JP2008123725A (ja) 照明装置
JP2005302659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WO2013154038A1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TW201626007A (zh) 前光模組及顯示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