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0811B - 光源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0811B
CN105090811B CN201410214539.7A CN201410214539A CN105090811B CN 105090811 B CN105090811 B CN 105090811B CN 201410214539 A CN201410214539 A CN 201410214539A CN 105090811 B CN105090811 B CN 1050908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scattering micro
structurals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145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0811A (zh
Inventor
利德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Canyu Chemi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Canyu Chemi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Canyu Chemi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Canyu Chemi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1453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90811B/zh
Priority to TW103127478A priority patent/TWI5226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90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0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0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08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一第一导光板及一第二导光板。第一导光板包括配置于多个第一区域的多个第一散射微结构及配置于多个第二区域的多个第二散射微结构。这些第一区域分别正对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且这些第二区域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元件之间。第二导光板包括多个位于第三区域中的第三散射微结构及多个位于第四区域中的第四散射微结构。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小于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且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大于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

Description

光源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诸如发光二极管、白炽灯泡、荧光灯管、省电灯泡、卤素灯等发光元件在制作完成时,会有其特定的发光光形,而这些发光光形未必都能够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然而,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发展出来诸多可以改变光形的光学元件,例如透镜、导光板、各种具有微结构的光学膜片等。
在各种光源模组中,侧边入光式光源模组是利用导光板将配置于导光板侧边所发出的光导引至导光板的正面,进而提供面光源。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侧边入光式光源模组的发光元件已有从冷阴极荧光灯管改成发光二极管的趋势。此外,为了满足使用者对高色彩饱和度的显示画面的需求,近来更有采用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模组的发光元件的情形。
然而,由于激光二极管的发光角度比发光二极管窄,因此导光板靠近激光二极管的区域容易有亮度不均匀的现象,例如此区域中位于激光二极管的正前方的部分会较亮,而此区域中位于相邻两激光二极管之间的部分则会较暗,此即业界通称的热点(hot spot)现象。
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1122961A1号揭露光学触控显示装置。中国台湾专利第I355541号揭露一种导光板。中国台湾专利第M288385号揭露一种背光模组。中国台湾专利第M332863号揭露一种导光板。中国台湾专利第I306966号揭露一种背光模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可有效解决热点现象。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光源模组,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一第一导光板、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及一第二导光板。第一导光板包括一第一入光面、多个邻接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区域、多个配置于这些第一区域中的第一散射微结构、多个邻接第一入光面的第二区域及多个配置于这些第二区域中的第二散射微结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排列于第一入光面的一侧,这些第一区域分别正对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且这些第二区域分别位于相邻两第一发光元件之间。第二导光板配置于第一导光板上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入光面、一相邻于第二入光面且位于第一入光面上方的第一侧面、多个邻接第一侧面的第三区域、多个位于这些第三区域中的第三散射微结构、多个邻接第一侧面的第四区域及多个位于这些第四区域中的第四散射微结构。这些第二发光元件配置于第二入光面的一侧,这些第三区域分别位于这些第一区域的正上方,且这些第四区域分别位于这些第二区域的正上方。在每一第一区域中的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小于在每一第二区域中的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区域中的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大于在每一第四区域中的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还包括面向第二导光板的一第一表面及背对第二导光板的一第二表面,第二导光板还包括背对第一导光板的一第三表面及面向第一导光板的一第四表面。第一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二入光面连接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且第一侧面连接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第一散射微结构与第二散射微结构位于第二表面,且第三散射微结构与第四散射微结构位于第四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第一条状凹陷,位于第一表面。第二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第二条状凹陷,位于第三表面。这些第一条状凹陷的延伸方向不同于这些第二条状凹陷的延伸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条状凹陷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一条状凹陷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每一第二条状凹陷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二条状凹陷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且第一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第一入光面,且第二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一入光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条状凹陷与这些第二条状凹陷的每一者为一V形沟槽或一圆弧形沟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发光元件为一激光二极管,且每一第二发光元件为一发光二极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具有一第二侧面,第二侧面相对于第一入光面,第二导光板具有一第三侧面,第三侧面相对于第一侧面。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尺寸从靠近第一入光面的一侧往第二侧面的方向递增,且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尺寸从靠近第一侧面的一侧往第三侧面的方向递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密度从靠近第一入光面的一侧往第二侧面的方向递增,且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密度从靠近第一侧面的一侧往第三侧面的方向递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在被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散射后会有部分光束被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反射,且这些第一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在被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散射后会有部分光束被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反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区域在平行于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由第一入光面向第二侧面的方向而递增,每一第二区域在平行于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由第一入光面向第二侧面的方向而递减,每一第三区域在平行于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由第一侧面向第三侧面的方向而递增,且每一第四区域在平行于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由第一侧面向第三侧面的方向而递减。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达到下列优点或功效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模组中,第二导光板的第三区域分别位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区域的正上方,第二导光板的第四区域位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二区域的正上方,在每一第一区域中的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小于在每一第二区域中的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区域中的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大于在每一第四区域中的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如此一来,透过第三区域中平均数量密度较大的第三散射微结构将较大比例的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正前方的第一区域中的光反射,可使得光源模组所形成的面光源中在邻近第一发光元件的部分变得较为均匀,而有效地解决热点现象。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模组可以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倾斜仰视立体图。
图1B为图1A的光源模组的倾斜俯视立体图。
图1C为图1A的光源模组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倾斜仰视立体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光源模组的倾斜俯视立体示意图,而图1C为图1A的光源模组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在图1A与图1B中将反射片省略而没有示出。请参照图1A至图1C,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0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10、一第一导光板200、多个第二发光元件120及一第二导光板300。第一导光板200包括一第一入光面230、多个邻接第一入光面230的第一区域210(如图1A中呈梯形的区域)、多个配置于这些第一区域210中的第一散射微结构212、多个邻接第一入光面230的第二区域220(如图1A中呈三角形的区域)及多个配置于第二区域220中的第二散射微结构222。这些第一发光元件110排列于第一入光面230的一侧,这些第一区域210分别正对这些第一发光元件110,且这些第二区域220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元件110之间。
第二导光板300配置于第一导光板200上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入光面330(图1A至图1C中是以相对的两个第二入光面330a与330b为例)、一相邻于第二入光面330且位于第一入光面230上方的第一侧面340、多个邻接第一侧面340的第三区域310(如图1A中的梯形区域)、多个位于第三区域310中的第三散射微结构312、多个邻接第一侧面340的第四区域320(如图1A中的三角形区域)及多个位于第四区域320中的第四散射微结构322。这些第二发光元件120配置于第二入光面330的一侧,这些第三区域310分别位于这些第一区域210的正上方,且这些第四区域320分别位于这些第二区域220的正上方。
在图1A中,第一区域210及第三区域310所呈现的梯形与第二区域220及第四区域320所呈现的三角形是作为示意用,而不是用以限定本发明。第一区域210、第二区域220、第三区域310及第四区域320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一发光元件110的发光角度及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元件110的距离来作变化与调整。举例而言,亦可以是第一区域210、第二区域220、第三区域310及第四区域320皆呈梯形或是皆呈三角形、或是皆成扇形或其他适当的形状,或者亦可以是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310呈三角形,而第二区域220与第四区域320呈梯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200具有一第二侧面240,第二侧面240相对于第一入光面230。第二导光板300具有一第三侧面350,第三侧面350相对于第一侧面340。每一第一区域210在平行于第一入光面230的方向上的宽度由第一入光面230向第二侧面240的方向而递增,而每一第二区域220在平行于第一入光面230的方向上的宽度由第一入光面230向第二侧面240的方向而递减。此外,每一第三区域310在平行于第一侧面340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由第一侧面340向第三侧面350的方向而递增,且每一第四区域320在平行于第一侧面340的方向上的宽度由第一侧面340向第三侧面350的方向而递减。第一区域210、第二区域220、第三区域310及第四区域在形状上的上述设计是为了配合第一发光元件110的光形的设计。一般而言,第一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112会有一发散角,而第一区域210则是与此发散角内的光束112在第一导光板200中传递的区域相对应或相近,所以第一区域210的上述宽度会由第一入光面230向第二侧面240的方向而递增。
在每一第一区域210中的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212的平均数量密度小于在每一第二区域220中的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222的平均数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区域310中的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312的平均数量密度大于在每一第四区域320中的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322的平均数量密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200还包括面向第二导光板300的一第一表面260(标示于图1B)及背对第二导光板300的一第二表面270(标示于图1A),而第二导光板300还包括背对第一导光板200的一第三表面370(标示于图1B)及面向第一导光板200的一第四表面380(标示于图1A)。第一入光面230连接第一表面260与第二表面270,第二入光面330连接第三表面370与第四表面380,且第一侧面340连接第三表面370与第四表面380。此外,第一散射微结构212与第二散射微结构222位于第二表面270,且第三散射微结构312与第四散射微结构322位于第四表面380。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112(标示于图1C)会经由第一入光面230进入第一导光板200中,然后被第一导光板200的第一表面260与第二表面270不断地全反射,以往第二侧面240(标示于图1A、1B)传递。然而,第一散射微结构212与第二散射微结构222则会破坏上述全反射现象,而使光束112(如光束112b、112c)散射并穿透第一表面260而传递至第二导光板300,或使光束112(如光束112a、112d)散射至配置于第二表面270下方的反射片130。反射片130会将光束112(如光束112a、112d)反射回第一导光板200,而使光束112依序穿透第二表面270与第一表面260而传递至第二导光板300。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112在被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212散射后会有部分光束112(例如光束112a)被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312反射,而另一部分光束112(例如光束112b)则依序穿透第四表面380与第三表面370而传递至外界。此外,这些第一发光元件110所发出的光束112在被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222散射后会有部分光束被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322反射,而另一部分光束112(例如光束112c)则会依序穿透第四表面380与第三表面370而传递至外界。
第一区域210由于正对第一发光元件110,而第二区域220则是对应到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元件110之间的位置(即正对无发光元件的位置),因此第一区域210所接收到的光量会大于第二区域220所接收到的光量。在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0中,在每一第一区域210中的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212的平均数量密度小于在每一第二区域220中的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222的平均数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区域310中的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312的平均数量密度大于在每一第四区域320中的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322的平均数量密度。透过第三区域310中平均数量密度较大的第三散射微结构312将较大比例的来自第一区域210中的光束112(例如光束112a)反射,即可降低来自第一区域210的光束112从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量。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区域210中的第一散射微结构212的平均数量密度较小,亦可降低来自第一区域210的光被第一散射微结构212散射而从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量。如此一来,便可使来自第一区域210并从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量较为接近来自第二区域220并从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量,进而可使光源模组100所形成的面光源中在邻近第一发光元件的部分变得较为均匀,而有效地解决热点现象。因此,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0可以提供面均的面光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射微结构212、第二散射微结构222、第三散射微结构312及第四散射微结构322例如为凸点。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散射微结构212、第二散射微结构222、第三散射微结构312及第四散射微结构322可以是凸点、凹点、凸纹、凹纹或其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发光元件110为一激光二极管,且每一第二发光元件120为一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的发光角度较窄,而利用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0的架构则能够有效解决激光二极管因发光角度过窄而容易导致热点现象难以解决的长久以来所存在的问题。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0可为红光激光二极管,而第二发光元件120则为白光发光二极管,因此当光源模组100作为液晶显示面板或其他显示面板的光源模组(如背光模组)时,则可有效提升液晶显示面板或其他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的色彩饱和度。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0与第二发光元件120亦可以皆为发光二极管。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0与第二发光元件120可以是能够发出多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的组合,例如是红光发光元件、绿光发光元件及蓝光发光元件的组合。
此外,第一导光板200在第一区域210与第二区域220以外的区域及第二导光板300在第三区域310与第四区域320以外的区域可设有其他光学微结构,这些光学微结构可位于第二表面270与第四表面380,或可位于第一表面260与第三表面370,或者同时位于第一表面260、第二表面270、第三表面370及第四表面380。这些光学微结构可以是凸点、凹点、凸纹、凹纹或其组合,其可藉由散射而破坏光束112及光束122在第一导光板200与第二导光板300中的全反射现象,以形成均匀的面光源。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212的尺寸W1(标示于图1A,例如平行于第二表面270的宽度)实质上相同,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222的尺寸W2(例如平行于第二表面270的宽度)实质上相同,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312的尺寸W3(例如平行于第四表面380的宽度)实质上相同,且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322的尺寸W4(例如平行于第四表面380的宽度)实质上相同。然而,在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212的尺寸W1与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222的尺寸W2可从靠近第一入光面230的一侧往第二侧面240的方向递增,且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312的尺寸W3与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322的尺寸W4从靠近第一侧面340的一侧往第三侧面350的方向递减。或者,在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212与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222的密度从靠近第一入光面230的一侧往第二侧面240的方向递增,且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312与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322的密度从靠近第一侧面340的一侧往第三侧面350的方向递减。上述这两个实施例的设计的作用是考虑到光能量在从第一入光面230进入第一导光板200之后,越远离第一入光面230处的光能量会越少,因此藉由散射微结构的尺寸变化与密度变化来使距第一入光面230不同距离处而从第三表面370出射的光能量能够较为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200还包括多个第一条状凹陷250(标示于图1B),这些第一条状凹陷250位于第一表面260,且第二导光板300还包括多个第二条状凹陷360,且这些第二条状凹陷360位于第三表面370,而这些第一条状凹陷250的延伸方向不同于这些第二条状凹陷360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可将光源模组100所处的空间以x坐标、y坐标及z坐标来定义,其中x方向例如平行于第一入光面230、第一表面260、第一侧面340及第三表面370,y方向例如垂直于第一入光面230及第一侧面340,且平行于第一表面260与第三表面370,z方向例如垂直于第一表面260与第三表面370,其中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彼此互相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条状凹陷250沿着一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一条状凹陷250沿着一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排列,每一第二条状凹陷360沿着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二条状凹陷360沿着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排列。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条状凹陷250与这些第二条状凹陷360的每一者为一V形沟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条状凹陷250与第二条状凹陷360具有让光束112与光束122(标示于图1C)散开的效果,进而进一步提升面光源的均匀度。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侧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B、图1C与图2,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0c与图1B及图1C的光源模组100类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00c,其中这些第一条状凹陷250c与这些第二条状凹陷360c的每一者为一圆弧形沟槽。圆弧形沟槽亦能够达到使光束112与光束122散开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条状凹陷与第二条状凹陷亦可以是其他能使光束112与光束122散开的形状的沟槽,例如椭圆形沟槽、矩形沟槽、多边形沟槽等。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是每一第一条状凹陷250c沿着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一条状凹陷250c沿着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排列,每一第二条状凹陷360c沿着一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二条状凹陷360c沿着一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排列。本案不限制条状凹陷的排列与延伸方向。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达到下列优点或功效的至少其中之一。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模组中,第二导光板的第三区域分别位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区域的正上方,第二导光板的第四区域位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二区域的正上方,在每一第一区域中的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小于在每一第二区域中的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区域中的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大于在每一第四区域中的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如此一来,透过第三区域中平均数量密度较大的第三散射微结构将较大比例的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正前方的第一区域中的光反射,可使得光源模组所形成的面光源中在邻近第一发光元件的部分变得较为均匀,而有效地解决热点现象。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源模组可以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仅用以命名组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并非用来限制组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符号说明】
100、100c:光源模组
110:第一发光元件
112、112a、112b、112c、112d:光束
120:第二发光元件
130:反射片
200:第一导光板
210:第一区域
212:第一散射微结构
220:第二区域
222:第二散射微结构
230:第一入光面
240:第二侧面
250、250c:第一条状凹陷
260:第一表面
270:第二表面
300:第二导光板
310:第三区域
312:第三散射微结构
320:第四区域
322:第四散射微结构
330、330a、330b:第二入光面
340:第一侧面
350:第三侧面
360、360c:第二条状凹陷
370:第三表面
380:第四表面
W1、W2、W3、W4:尺寸

Claims (10)

1.一种光源模组,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一第一导光板、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以及一第二导光板,
该第一导光板包括一第一入光面、多个邻接该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区域、多个配置于这些第一区域中的第一散射微结构、多个邻接该第一入光面的第二区域及多个配置于这些第二区域中的第二散射微结构,其中这些第一发光元件排列于该第一入光面的一侧,这些第一区域分别正对这些第一发光元件,这些第二区域分别位于相邻两第一发光元件之间,该第二导光板配置于该第一导光板上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入光面、一相邻于该第二入光面且位于该第一入光面上方的第一侧面、多个邻接该第一侧面的第三区域、多个位于这些第三区域中的第三散射微结构、多个邻接该第一侧面的第四区域及多个位于这些第四区域中的第四散射微结构,其中这些第二发光元件配置于该第二入光面的一侧,这些第三区域分别位于这些第一区域的正上方,这些第四区域分别位于这些第二区域的正上方,在每一该第一区域中的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小于在每一该第二区域中的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且在每一该第三区域中的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大于在每一该第四区域中的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该第一导光板还包括面向该第二导光板的一第一表面及背对该第二导光板的一第二表面,该第二导光板还包括背对该第一导光板的一第三表面及面向该第一导光板的一第四表面,该第一入光面连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该第二入光面连接该第三表面与该第四表面,且该第一侧面连接该第三表面与该第四表面,该第一散射微结构与该第二散射微结构位于该第二表面,且该第三散射微结构与该第四散射微结构位于该第四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板还包括位于该第一表面的多个第一条状凹陷,该第二导光板还包括位于该第三表面的多个第二条状凹陷,这些第一条状凹陷的延伸方向不同于这些第二条状凹陷的延伸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条状凹陷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一条状凹陷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每一该第二条状凹陷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二条状凹陷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且该第一方向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二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第一入光面,且该第二方向实质上垂直于该第一入光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这些第一条状凹陷与这些第二条状凹陷的每一者为一V形沟槽或一圆弧形沟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发光元件为一激光二极管,且每一该第二发光元件为一发光二极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板具有一第二侧面,该第二侧面相对于该第一入光面,该第二导光板具有一第三侧面,该第三侧面相对于该第一侧面,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尺寸从靠近该第一入光面的一侧往该第二侧面的方向递增,且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尺寸从靠近该第一侧面的一侧往该第三侧面的方向递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板具有一第二侧面,该第二侧面相对于该第一入光面,该第二导光板具有一第三侧面,该第三侧面相对于该第一侧面,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密度从靠近该第一入光面的一侧往该第二侧面的方向递增,且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密度从靠近该第一侧面的一侧往该第三侧面的方向递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这些第一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在被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散射后会有部分光束被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反射,且这些第一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束在被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散射后会有部分光束被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反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板具有一第二侧面,该第二侧面相对于该第一入光面,该第二导光板具有一第三侧面,该第三侧面相对于该第一侧面,每一该第一区域在平行于该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由该第一入光面向该第二侧面的方向而递增,每一该第二区域在平行于该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由该第一入光面向该第二侧面的方向而递减,每一该第三区域在平行于该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由该第一侧面向该第三侧面的方向而递增,且每一该第四区域在平行于该第一侧面的方向上的宽度由该第一侧面向该第三侧面的方向而递减。
CN201410214539.7A 2014-05-20 2014-05-20 光源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908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14539.7A CN105090811B (zh) 2014-05-20 2014-05-20 光源模组
TW103127478A TWI522697B (zh) 2014-05-20 2014-08-11 光源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14539.7A CN105090811B (zh) 2014-05-20 2014-05-20 光源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0811A CN105090811A (zh) 2015-11-25
CN105090811B true CN105090811B (zh) 2017-08-29

Family

ID=54571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1453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90811B (zh) 2014-05-20 2014-05-20 光源模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90811B (zh)
TW (1) TWI5226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5332B (zh) * 2016-01-04 2018-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组件、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5911634A (zh) * 2016-06-20 2016-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源和显示装置及导光板制作方法
CN106547045B (zh) * 2017-01-12 2019-06-25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与光学微结构加工方法
CN107340648B (zh) * 2017-09-07 2020-08-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结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CN108397701A (zh) * 2018-03-02 2018-08-1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09613643A (zh) * 2018-12-28 2019-04-12 深圳市高美福电子有限公司 提高侧入光灯条灯珠间距的网点排布结构及背光模组
JP2020126717A (ja) * 2019-02-01 2020-08-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716348B (zh) * 2019-10-25 2022-04-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5099A (zh) * 2007-04-25 2008-10-2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结构
CN102121668A (zh) * 2010-01-11 2011-07-1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TW201213901A (en) * 2010-09-30 2012-04-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 Inc Light guide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03322B2 (en) * 2003-12-23 2007-12-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ple lightguide backlight
US8651725B2 (en) * 2010-09-30 2014-02-18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Backlight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5099A (zh) * 2007-04-25 2008-10-2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结构
CN102121668A (zh) * 2010-01-11 2011-07-1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TW201213901A (en) * 2010-09-30 2012-04-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 Inc Light guide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0811A (zh) 2015-11-25
TWI522697B (zh) 2016-02-21
TW201544875A (zh) 201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0811B (zh) 光源模组
JP4825165B2 (ja) 表示装置
TWI427341B (zh) 顯示裝置、其製造方法、圖案顯示方法、遮蔽裝置及遮蔽方法
JP4825164B2 (ja) 表示装置
US20090257712A1 (en) Waveguide with asymmetric outcoupling
WO2013035788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スタンド
US20120033443A1 (en) Scanning Backlight with Slatless Light Guide
CN101814126A (zh) 光学指纹识别系统
CN205427226U (zh)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TW201202804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269839A (zh)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JP4442322B2 (ja) 足元灯
CN205227035U (zh) 背光模组
TWI413820B (zh) 照明裝置與導光板
CN103727452A (zh) 显示装置及其发光模块与导光板
CN103727454A (zh) 导光板、发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KR20140030712A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의 면 광원 장치를 위한 광 산란 렌즈
CN105318278A (zh) 发光组件
US10564470B2 (en) Backlighting device
TWI453507B (zh) 光源模組
CN104090423B (zh) 透明显示装置
JP2008289677A (ja) Led補助照明装置
JP2008123725A (ja) 照明装置
CN105609613B (zh) 发光器件封装和包括发光器件封装的背光单元
US20170123130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