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5491B -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5491B
TWI515491B TW103115594A TW103115594A TWI515491B TW I515491 B TWI515491 B TW I515491B TW 103115594 A TW103115594 A TW 103115594A TW 103115594 A TW103115594 A TW 103115594A TW I515491 B TWI515491 B TW I5154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source module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5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1159A (zh
Inventor
康家梁
林振宏
程偉烜
黃炳鋒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155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549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41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5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5491B/zh

Links

Description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模組與發光元件,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現代人所追求的家電用品除了實用外,已朝向輕、薄甚至環保等進一步享受的階段。有鑒於此,在顯示器的領域中,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因具有輕薄的尺寸、高解析度、低耗電甚至低輻射等優點,再加上製造成本也跟著逐漸下降的今日,已成為顯示器市場的主流之一。
由於液晶本身不發光,需藉由背光模組來提供用以發光的光源,因此,背光模組在液晶顯示器中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主要部件。其中又由於光源(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的發光效率持續提升,可以藉由較少的光源數量所組成的發光條(Light Bar,L/B)即可達到背光模組的亮度需求。然而,由於減少了光源的數量,傳統發光條在直線排列下容易造成在光源之間產生暗區,形成畫面的亮暗不均。
許多研發因而相繼投入來解決當光源數量減少時暗區的產生問題。舉例而言,將光源與可視區的距離拉遠可使暗區縮小,但顯示器上的有效照明區域也會相對地縮小。
圖1A是習知的導光板結構的上視示意圖。請參考圖1A。習知的光源模組50例如是習知的背光模組結構。習知的光源模組50可使得光源54所發出的光束(未繪示)經由入光面56進入導光板52,經由導光板52內部的設計(例如是加入可散射光的微結構),讓光束於出光面58射出時其光強度在整個出光面58的分布上較為平均。舉例而言,圖1B是圖1A的導光板結構中出光面的遠邊60的光強度測量圖。圖1C是圖1A的導光板結構中出光面的側邊62的光強度測量圖。比較圖1B及圖1C後可知,相較於圖1B,圖1C在邊緣處64a(對應到圖1A中側邊12的角隅64)的光強度明顯減弱許多,甚至是無光束通過的狀態。此現象造成出光面58各處的亮度不均勻,影響習知的光源模組50的光學品質甚鉅。
中華民國專利第I323369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第203444131U號各自揭露一種導光板,中華民國專利第I271548號揭露了導光板。美國專利公開第20120314138A1號揭露了相對於LED處的反射部設有一第一反射片。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201323218A1號揭露了一種背光模組。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光源模組,用以改善因為發 光元件數量的減少所帶來的顯示畫面亮暗不均勻的情況。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導光板,用以改善因為發光元件數量的減少所帶來的顯示畫面亮暗不均勻的情況。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導光板、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導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相對於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一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入光面、至少一位於入光面的凹陷及多個位於第一表面的光學微結構。導光板於入光面兩側包括至少兩角落,其中入光面包括至少一邊緣段及一中央段。邊緣段從導光板的一角落延伸至凹陷,其中凹陷具有一側壁面連接邊緣段,且導光板符合29.32≦θ/D≦33.02,其中θ為側壁面與邊緣段在導光板內的夾角數值,且θ之單位為度,0<θ≦90,且D為鄰近角落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中央段從凹陷往導光板的另一角落的方向延伸。第一發光元件配置於邊緣段旁。第二發光元件配置於中央段旁。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至少一反射單元,配置於凹陷的側壁面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發光元件用以發出一第一光束,且第一光束在穿透邊緣段後,被側壁面往角落的方向反射。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光學微結構在第一表面上鄰近角落處的面積密度大於這些光學微結構在第一表面上鄰近中央段處的面積密度,且在第一表面上鄰近角落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與在第一表面上鄰近中央段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的範圍不重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一相對於入光面的相對面,且這些光學微結構在第一表面上的面積密度由鄰近中央段處往鄰近相對面處的方向遞增。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片,配置於邊緣段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一相對面、一第一側面以及一第二側面。相對面相對於入光面。第一側面連接入光面與相對面,且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第二側面連接入光面與相對面,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且相對於第一側面,其中光源模組更包括至少一反射片,配置於相對面、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片,配置於第二表面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片,配置於第一表面上。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導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相對於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一連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入 光面、至少一位於入光面的凹陷及多個位於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光學微結構。導光板於入光面兩側包括至少兩角落,其中入光面包括至少一邊緣段以及一中央段。邊緣段從導光板的一角落延伸至凹陷,其中凹陷具有一側壁面連接邊緣段,且導光板符合29.32≦θ/D≦33.02,其中θ為該側壁面與該邊緣段在該導光板內的夾角數值,且θ之單位為度,0<θ≦90,且D為鄰近角落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中央段從凹陷往導光板的另一角落的方向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至少一反射單元,配置於凹陷的側壁面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鄰近角落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大於鄰近中央段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且鄰近角落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與鄰近中央段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的範圍不重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更包括一相對於入光面的相對面,其中這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由鄰近中央段處往鄰近相對面處的方向遞增。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凹陷的數量為二,邊緣段的數量為二,且中央段從二凹陷之其一延伸至二凹陷之另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邊緣段與該中央段共平面。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源模組中,藉由與邊緣 段具有一夾角的側壁面或側壁面上的反射單元,加上位於第一表面的光學微結構,得以將通往反射單元的光束反射至角落處,進而改善了一般導光板在出光的表面會有亮暗不均的現象,尤其是在角落處會有暗區的問題。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導光板中,由於入光面處設有凹陷,且導光板符合29.32≦θ/D≦33.02,因此導光板能將從入光面入射的光均勻地導引成面光源。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50‧‧‧習知的光源模組
52、110‧‧‧導光板
54‧‧‧光源
56、116‧‧‧入光面
58‧‧‧出光面
60‧‧‧遠邊
62‧‧‧側邊
64‧‧‧角隅
64a、202‧‧‧邊緣處
100、500、600‧‧‧光源模組
112‧‧‧第一側面
114‧‧‧第二側面
116a‧‧‧相對面
1162、1162a‧‧‧凹陷
11622‧‧‧側壁面
1164‧‧‧角落
1164a‧‧‧頂點
1166‧‧‧邊緣段
1168‧‧‧中央段
118、118a、118b‧‧‧光學微結構
120‧‧‧第一發光元件
130‧‧‧第二發光元件
140‧‧‧反射單元
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R‧‧‧反射片
S1‧‧‧第一側面
S2‧‧‧第二側面
AA‧‧‧有效照明區域
B-B、C-C‧‧‧線段
θ、ψ、γ‧‧‧夾角
圖1A是習知的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1B是圖1A的習知的光源模組中出光面的遠邊的光強度測量圖。
圖1C是圖1A的習知的光源模組中出光面的側邊的光強度測量圖。
圖2A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2B是圖2A的光源模組沿著B-B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C為圖2A的光源模組沿著C-C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D是圖2A的實施例中凹陷處的放大上視示意圖。
圖3A是繪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側壁面的上視示意圖。
圖3B是繪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側壁面的上視示意圖。
圖4A是繪示圖2A的實施例中導光板結構的相對面上的光強度測量圖。
圖4B是繪示圖2A的實施例中導光板結構的第一側面上的光強度測量圖。
圖5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6A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源模組沿著如同圖2A的B-B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6B為圖6A的實施例中光源模組沿著如同圖2A的C-C線的剖面示意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2A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光源模組的上視示意圖。圖2B是圖2A的光源模組沿著B-B線的剖面示意圖。圖2C為圖2A的光源模組沿著C-C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2A至圖2C,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0包括一導光板110、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120、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130以及至少一反射單元140(圖2A所示為兩個第一發光元件120,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30以及兩個反射 單元140,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反射單元140為可選擇的元件,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0亦可不包含反射單元140。導光板110的材質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等可透光材質。導光板110包括一第一表面112、一相對於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114、一連接第一表面112與第二表面114的入光面116、至少一位於入光面116的凹陷1162及多個位於第一表面112的光學微結構118。
上述的光學微結構118例如是凸點、凹點、凸紋、凹紋、凸塊、塊狀凹陷等光散射微結構,而圖2B及圖2C繪示的是以圓弧狀凸點為示例,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圖2C亦繪示了本實施例的光學微結構118對第二發光元件130所發出的第二光束L2進行偏折的示意圖。第二光束L2在經由入光面116進入導光板110後,會不斷地被第一表面112與第二表面114全反射,而光學微結構118可破壞全反射,而使第二光束L2往第二表面114散射,並使第二光束L2從第二表面114出射。或者,光學微結構118使第二光束L2散射至反射片R,反射片R接著將第二光束L2反射,以使第二光束L2依序通過第一表面112與第二表面114。除此之外,導光板110於入光面116的兩側包括至少兩角落1164。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表面112例如是用以反射或散射入射至第一表面112的光束,使得光強度在光源模組100的各處變得更為平均。第二表面114例如是用以讓光出射,用以讓使用者觀察出光的一出光用的表面。入光面116用以接收光束並讓光束 進入導光板110。為了使得導光板110內的光強度分佈更加均勻,入光面116亦可具有微結構,例如是鋸齒狀的微結構(未繪示)。
圖2D為圖2A的實施例中凹陷處的放大上視示意圖。請參考圖2A、圖2B、圖2C及圖2D。在本實施例中,入光面116包括至少一邊緣段1166,從導光板110的一角落1164延伸至凹陷1162,其中凹陷1162具有一側壁面11622連接邊緣段1166,且導光板110符合關係式29.32≦θ/D≦33.02,其中θ為側壁面11622與邊緣段1166在導光板110內的夾角數值,θ之單位為度,且θ符合0<θ≦90(如圖2D的θ所示),其中D為鄰近角落1164處(即有效照明區域AA的頂點1164a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118b的面積密度。在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面積密度的定義為導光板110表面的單位面積中,光學微結構的面積所佔的面積比值。本實施例所繪示的側壁面11622與邊緣段1166在導光板110內的夾角以θ=60°為例。
本實施例更包括一中央段1168從凹陷1162往導光板110的另一角落1164的方向延伸(圖2A所示為中央段1168位於兩凹陷1162之間,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導光板110可以僅包含其中之一凹陷1162)。在本實施例中,凹陷1162的數量為二,邊緣段1166的數量為二,且中央段1168從二凹陷1162之其一延伸至二凹陷1162之另一。反射單元140配置於凹陷1162的側壁面11622上(在本實施例中例如是二個反射單元140分別配置於二個凹陷1162的側壁面11622上)。反射單元140例如是白反射片、銀反射 片、鏡面反射片或者經由加工(例如是蒸鍍、電鍍、濺鍍或其他鍍膜方式)形成的反射膜,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120配置於邊緣段1166旁,用以發出一第一光束L1,且第一光束L1在穿透邊緣段1166後,被側壁面11622或反射單元140往角落1164的方向反射。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130配置於中央段1168旁,用以發出一第二光束L2,其中第二光束L2不會被反射單元140反射。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0中,邊緣段1166與中央段1168共平面。如此一來,用以配置第一發光元件120與第二發光元件130的電路板可以在不彎折的情形下進行作業,以避免可能的線路彎折、外露所造成的短路問題。
詳細地說,本實施例在第一表面112上鄰近角落1164處的光學微結構118b的面積密度大於在第一表面112上鄰近中央段1168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118a的面積密度,且在第一表面112上鄰近角落1164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118b與在第一表面112上鄰近中央段1168處的這些光學微結構118a的範圍不重疊。另外,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0更包括一相對於入光面116的相對面116a,且這些光學微結構118的面積密度由鄰近中央段1168處往鄰近相對面116a處的方向遞增,例如是這些光學微結構118在第一表面112上的面積密度由鄰近中央段1168處往鄰近相對面116a處的方向遞增,如圖2C所示。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光學微結構118在角落1164處的面積密度為最大,其次是鄰近相對面116a處 的光學微結構,鄰近中央段1168處的面積密度則最小。另外,本實施例的光學微結構118是以建構在第一表面112上,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光學微結構118亦可建構在第二表面114上。
此外,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10更包括一第一側面S1及一第二側面S2。第一側面S1連接入光面116與相對面116a,且連接第一表面112與第二表面114。第二側面S2連接入光面116與相對面116a,連接第一表面112與第二表面114,且相對於第一側面S1。
為了增加第一光束L1與第二光束L2的使用效率,本實施例更包括至少一反射片R,可選擇性地配置於邊緣段1166、相對面116a、第一表面112或第二表面114其中之一、第一側面S1及第二側面S2上,用以反射漏出表面的光束。圖2A、圖2B及圖2C繪示的是以反射片R配置於第一表面112、邊緣段1166、相對面116a、第一側面S1及第二側面S2為示例,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依據側壁面11622與邊緣段1166在導光板110內的夾角θ的不同,光學微結構118在鄰近角落1164處的面積密度D分佈也隨之不同。夾角θ的選擇也因為光源(也就是本實施例所述的第一發光元件120及第二發光元件130)的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
圖3A是繪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側壁面垂直於邊緣段的上視示意圖。圖3B是繪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側壁面與邊緣段 夾一銳角的上視示意圖。請參考圖3A及圖3B。在本實施例中,夾角ψ為側壁面11622(繪示於圖2D)與垂直於邊緣段的一參考線的夾角。舉例而言,若第一發光元件120為發光半功率全角120°的LED(即一般常見的LED發光角度),則夾角γ=60°。利用光槓桿原理可知,若希望第一光束L1被側壁面11622反射後能夠經由平行於邊緣段1166的方向射出,使得當第一光束L1達到角落1164處能有較佳光強度的效果,則夾角ψ可設為30°。如此一來,對應到圖2D中夾角θ的角度為60°(即本實施例所繪示的夾角θ)。
上述的實施例以夾角θ=60°為例。因此,其光學微結構118在鄰近角落1164處的的面積密度D分佈應符合關係式29.32≦60/D≦33.02。
圖4A是繪示圖2A的實施例中導光板結構的相對面116a上的光強度測量圖。圖4B是繪示圖2A的實施例中導光板結構的第一側面S1上的光強度測量圖。相較於圖1C所繪示的圖1A的傳統習知的光源模組50中出光面58的側邊62光強度測量圖中邊緣處64a(對應到圖1A中側邊62的角隅64)的光強度,圖4B的第一側面S1光強度測量圖的邊緣處202(對應到圖2A的實施例的角落1164)的光強度(相對於圖上的最大光強度值)明顯增強了許多,甚至達到了幾乎沒有暗區的情況,因而解決了圖1A的習知技術中出光面58各處的亮度不均勻,影響習知的光源模組50的光均勻品質的問題。
上述實施例利用配置於光源模組100中凹陷1162處的側 壁面11622或是側壁面11622的反射單元140反射從第一發光元件120所發出的第一光束L1,使得角落1164的光強度得以增加,大幅度地改善了傳統習知的光源模組50中畫面亮暗不均,尤其是角隅64處產生明顯暗區的技術問題。亦改善了先前技術在解決畫面亮暗不均的問題時所造成的有效照明區域AA減小的問題。所述的有效照明區域AA例如是指光源模組100中出光面可用以當作讓使用者觀看的區域(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表面114可視為出光面,其中可用以當作讓使用者觀看的區域)。再者,邊緣段1166與中央段1168共平面的特徵更改善了固有解決畫面亮案不均的技術中因為折彎線路板所產生的線路彎折、外露問題。此外,反射片R的設置也使得漏光問題得以改善,達到節省能源的功效。
圖5繪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光源模組的上視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5,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500與圖2A的實施例的光源模組100類似,其中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或結構,而兩者的主要差異如下所述。本實施例的光源模組500的凹陷1162a處的側壁面11622與邊緣段1166在導光板110內的夾角θ為90°。此時,光學微結構118在鄰近角落1164處的的面積密度D分布符合關係式29.32≦90/D≦33.02。本實施例的其他特徵及功效雷同於上述夾角θ=60°的光源模組100,在此不再贅述。
圖6A為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中光源模組600沿著如同圖2A的B-B線的剖面示意圖。圖6B為圖6A的實施例600中光源模組沿著如同圖2A的C-C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6A及圖 6B,不同於圖2A、圖2B、圖2C及圖2D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反射片R是配置於第二表面114上。因此,第一表面112為出光面。其餘部分與圖2A、圖2B、圖2C及圖2D的實施例雷同,再此不予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利用配置於光源模組內設計的凹陷處的側壁面,或在具有一特定範圍夾角的側壁面上放置反射單元以提供位於邊緣段的第一發光元件所發出的第一光束一個適當的反射面,加以特殊設計的,與側壁面和邊緣段在導光板110內的夾角相關的不同面積密度之光學微結構,得以有效地將第一光束反射至原本的習知技術中光束不容易達到的角落,改善了傳統導光板在出光面會有亮暗不均的缺陷。
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導光板中,由於入光面處設有凹陷,且導光板符合關係式29.32≦θ/D≦33.02,因此導光板能將從入光面入射的光均勻地導引成面光源。此種導光板設計是利用凹陷結構中的側壁面或反射單元而不需藉由折彎電路板以達到偏折光線的效果,因而有效避免了因折彎電路而產生線路彎折、外露的問題。在製造的成本以及產品功效的穩定性相較於習知技術都有顯著的提升。此一設計亦改善了先前技術在解決畫面亮暗不均的問題時所造成的有效區域減小的問題。
再者,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反射片更將少數未被反射的漏光再度反射回導光板,使得光源模組的能源利用效率更加提升,兼具環保及經濟效益。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
100‧‧‧光源模組
110‧‧‧導光板
116‧‧‧入光面
116a‧‧‧相對面
1162‧‧‧凹陷
1164‧‧‧角落
1164a‧‧‧頂點
1166‧‧‧邊緣段
1168‧‧‧中央段
120‧‧‧第一發光元件
130‧‧‧第二發光元件
140‧‧‧反射單元
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R‧‧‧反射片
S1‧‧‧第一側面
S2‧‧‧第二側面
AA‧‧‧有效照明區域
B-B、C-C‧‧‧線段

Claims (17)

  1. 一種光源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入光面、至少一位於該入光面的凹陷及多個位於該第一表面的光學微結構,該導光板於該入光面兩側包括至少兩角落,其中該入光面包括:至少一邊緣段,從該導光板的一該角落延伸至該凹陷,其中該凹陷具有一側壁面連接該邊緣段,且該導光板符合29.32≦θ/D≦33.02,其中θ為該側壁面與該邊緣段在該導光板內的夾角數值,θ之單位為度,0<θ≦90,且D為鄰近該角落處的該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以及一中央段,從該凹陷往該導光板的該另一角落的方向延伸;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配置於該邊緣段旁;以及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配置於該中央段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至少一反射單元,配置於該至少一凹陷的該側壁面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發光元件用以發出一第一光束,且該第一光束在穿透該邊緣段後,被該側壁面往該角落的方向反射。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些光學微結構在該第一表面上鄰近該角落處的面積密度大於該些光學微 結構在該第一表面上鄰近該中央段處的面積密度,且在該第一表面上鄰近該角落處的該些光學微結構與在該第一表面上鄰近該中央段處的該些光學微結構的範圍不重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導光板更包括一相對於該入光面的相對面,且該些光學微結構在該第一表面上的面積密度由鄰近該中央段處往鄰近該相對面處的方向遞增。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片,配置於該邊緣段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導光板更包括:一相對面,相對於該入光面;一第一側面,連接該入光面與該相對面,且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以及一第二側面,連接該入光面與該相對面,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且相對於該第一側面,其中,該光源模組更包括至少一反射片,配置於該相對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片,配置於該第二表面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更包括一反射片,配置於該第一表面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凹陷的數量為二,該邊緣段的數量為二,且該中央段從該二凹陷之其一延伸至該二凹陷之另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源模組,其中該邊緣段與該中央段共平面。
  12. 一種導光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一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一連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入光面、至少一位於該入光面的凹陷及多個位於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光學微結構,該導光板於該入光面兩側包括至少兩角落,其中該入光面包括:至少一邊緣段,從該導光板的一該角落延伸至該凹陷,其中該凹陷具有一側壁面連接該邊緣段,且該導光板符合29.32≦θ/D≦33.02,其中θ為該側壁面與該邊緣段在該導光板內的夾角數值,θ之單位為度,0<θ≦90,且D為鄰近該角落處的該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以及一中央段,從該凹陷往該導光板的該另一角落的方向延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導光板,更包括至少一反射單元,配置於該至少一凹陷的該側壁面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鄰近該角落處的該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大於鄰近該中央段處的該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且鄰近該角落處的該些光學微結構與鄰近該中央段處的該些光學微結構的範圍不重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導光板,更包括一相對於該入光面的相對面,其中該些光學微結構的面積密度由鄰近該中央段處往鄰近該相對面處的方向遞增。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凹陷的數量為二,該邊緣段的數量為二,且該中央段從該二凹陷之其一延伸至該二凹陷之另一。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導光板,其中該邊緣段與該中央段共平面。
TW103115594A 2014-04-30 2014-04-30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TWI5154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5594A TWI515491B (zh) 2014-04-30 2014-04-30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5594A TWI515491B (zh) 2014-04-30 2014-04-30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159A TW201541159A (zh) 2015-11-01
TWI515491B true TWI515491B (zh) 2016-01-01

Family

ID=55220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5594A TWI515491B (zh) 2014-04-30 2014-04-30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154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1692A (zh) * 2015-12-04 2016-02-03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具高光线利用率的导光板及其设计方法
CN111140781B (zh) * 2018-11-02 2023-02-07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159A (zh) 2015-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6013B2 (en) Large size backlight apparatus reduced in thickness
US9121982B2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for emitting diffuse light
US8568013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8287172B2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US9068716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US20180292598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US10386565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having light guide with groove structures for out-coupling light,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TWI522697B (zh) 光源模組
US9371976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WO2019064614A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5108676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
JP2008152986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453507B (zh) 光源模組
JP4584116B2 (ja) 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
TWI515491B (zh) 光源模組與導光板
JP3214000U (ja) 導光板、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機器
CN211293332U (zh)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US20050281053A1 (en) Light gene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light input and light output units
WO2016070496A1 (zh) 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TWI407162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JP2008084537A (ja) バックライトの反射シート
JP2008058873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並びに平面表示装置
JPH0550431U (ja) 液晶用照明装置
JP200022150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400348B2 (en) Display backlight unit having reflecting structure for reducing hotspo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