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1131B - 內視鏡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內視鏡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1131B
TWI841131B TW111149047A TW111149047A TWI841131B TW I841131 B TWI841131 B TW I841131B TW 111149047 A TW111149047 A TW 111149047A TW 111149047 A TW111149047 A TW 111149047A TW I841131 B TWI841131 B TW I8411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tube
tube opening
outer tube
opening
endosco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9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6498A (zh
Inventor
林聖棋
張鋒政
林裕仁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克力邁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克力邁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克力邁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6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64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1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1131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內視鏡裝置,其包含內視鏡本體、內管及外管。內視鏡本體具有本體遠端部,內管至少一部分突出於本體遠端部並具有遠離本體遠端部的內管遠端部。內管在靠近本體遠端部之處具有第一內管開孔且在靠近內管遠端部之處具有第二內管開孔。外管配置以至少部分包覆內管的突出部分。外管在靠近本體遠端部之處具有第一外管開孔,且在靠近內管遠端部之處具有第二外管開孔。內管與外管間可產生相互運動旋轉以改變第一內管開孔與第一外管開孔之間的相對位置及第二內管開孔與第二外管開孔之間的相對位置。

Description

內視鏡裝置
本發明涉及內視鏡裝置。特別而言,包含在近遠端部上分別具有開孔的內外管的機能性內視鏡裝置。
目前已普遍使用在遠端部安裝刀片並兼具攝取影像功能的內視鏡裝置,且在現有的內視鏡裝置中,已常組合使用外管及內管。
然而,進行開刀的過程中,在內視鏡的鏡頭上產生髒污而能見度降低。設置沖洗鏡頭用的開孔時,仍要顧慮當吸取組織時吸力減弱等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在內外管互有開孔以具有多個機能的內視鏡裝置。例如,藉由在內外管上對應地設置開孔能夠邊進行吸取切割組織邊進行沖洗內視鏡鏡頭,故進行開刀的過程能夠維持良好的能見度。但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的應用方式不限於此。亦可應用在其他功能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內視鏡裝置,包含:內視鏡本體、內管及外管。內視鏡本體具有本體遠端部,內管至少一部分突出於本體遠端部並具有遠離本體遠端部內管遠端部。內管在靠近本體遠端部之處具有第一內管開孔且在 靠近內管遠端部之處具有第二內管開孔。外管配置以至少部分包覆內管的突出部分。外管在靠近第一端之處具有第一外管開孔,且在靠近第二端之處具有第二外管開孔。內管及外管間可產生相互運動以改變第一內管開孔與第一外管開孔之間的相對位置及第二內管開孔與第二外管開孔之間的相對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外管開孔及第二外管開孔在外管的同一側,使得第二內管開孔與第二外管開孔重疊連通時,第一內管開孔不與第二外管開孔重疊連通。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內管開孔與該第二內管開孔位於內管的不同側,使得第二內管開孔與第二外管開孔重疊連通時,第一內管開孔不與第二外管開孔重疊連通。
藉由上述實施方式,內視鏡裝置在靠近攝像模組的近端部及與近端部相對的遠端部具有不同功能,例如在遠端部具有吸切使用對象及吸取的功能且在近端部具有沖洗內視鏡的功能等。且藉由內管的旋轉可輪替使用兩種功能。但本發明內視鏡裝置的應用方式不限於此。
1:內視鏡裝置
10:內視鏡本體
11:本體遠端部
20:內管
21:內管遠端部
22:第一內管開孔
23:第二內管開孔
24:凹陷區域
30:外管
31:第一端
32:第二端
33:第一外管開孔
34:第二外管開孔
50:外環
50A:內視鏡鏡頭
51:攝像模組
D1:第一方向
d:間距
ID:內徑
OD:外徑
IS:內側面
OS:外側面
圖1A為所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1B為所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之一實施例的爆炸圖。
圖1C為所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之一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
圖1D為所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之一實施例中移除外環而顯示其內部的立體示意圖。
圖2A為所示內視鏡裝置之一實施例中移除外管後的立體示意圖。
圖2B為所示內視鏡裝置之一實施例中移除外管後的側視圖。
圖2C為所示內視鏡裝置之一實施例中移除外管後的後視圖。
圖2D為所示內視鏡裝置之一實施例中移除外管後的從另一方向的立體示意圖。
圖3A為所示從圖1A所示的實施例中將內管旋轉180度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3B為所示圖3A所示的實施例中移除外管後的立體示意圖。
圖3C為所示圖3B所示的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3D為所示圖3B所示的實施例的後視圖。
圖3E為所示圖3B所示的實施例的自內管遠端部觀看的前視圖。
圖4A為所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的一實施例中的內管及外管的立體示意圖。
圖4B為所示從內管遠端部觀看的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的一實施例中的內管的俯視圖。
圖5A為所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的一變化實施例中的內管及外管的立體示意圖。
圖5B為所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的一變化實施例中內管位於第一位置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5C為所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的一變化實施例中內管位於第二位置時的剖面示意圖。
應當理解,儘管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於描述各種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但是這些元件、部件、區域、及/或部分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用於將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與另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區分開。
這裡使用的術語僅僅是為了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內容清楚地指示,否則單數形式「一」、「一個」和「該」旨在包括複數形式,包括「至少一個」。「或」表示「及/或」。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所列項目的任何和所有組合。還應當理解,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時,術語「包括」及/或「包括」指定所述特徵、區域、整體、步驟、操作、元件的存在及/或部件,但不排除一個或多個其它特徵、區域整體、步驟、操作、元件、部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此外,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頂部」的相對術語可在本文中用於描述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如圖所示。應當理解,相對術語旨在包括除了圖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裝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個附圖中的裝置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他元件的「下」側的元件將被定向在其他元件的「上」側。因此,示例性術語「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決於附圖的特定取向。類似地,如果一個附圖中的裝置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它元件「下方」或「下方」的元件將被定向為在其它元件「上方」。因此,示例性術語「下面」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
請參閱圖1A-1C,圖1A-1C分別所示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1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爆炸圖及側視示意圖。如圖1A-1C所示內視鏡裝置1包括內視鏡本體10、內管20、外管30。內視鏡本體10具有本體遠端部11,內管20至少一部分自本體遠端部11突出,且突出於本體遠端部11的部分中遠離本體遠端部11的一端為內管遠端部21。外管30配置以至少部分包覆內管20,並具有沿著第一方向D1相對的第一端31及第二端32,其中第二端32係對應內管遠端部21設置(換言之,第一端31為近端,且第二端32為遠端),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在本體遠端部11可設置內藏攝像模組的外環50,外環50上設置有內視鏡鏡頭50A。外環50的形狀例如可為半圓型,以包覆內視鏡本體10及/或外管30的一部分。承上,請參閱圖1D,圖1D所示內視鏡裝置1中移除外環50而顯示其內部的立體示意圖,如上所述,內視鏡裝置1在外環50中可內藏攝像模組51,攝像模組51可為四角型、圓型或是矩型等各種形狀。但本發明的外環50及攝像模組51的尺寸及形狀不以此為限制。
如圖1A-1C所示,外管30具有靠近第一端31及本體遠端部11的第一外管開孔33及靠近第二端32及內管遠端部21的第二外管開孔34。在本實施例中,雖不限定第一外管開孔33及第二外管開孔34的孔徑(尺寸),但在外管30之虛擬剖面上,第一外管開孔33及第二外管開孔34分別圍繞外管30的區域較佳為圓心角180度以下,其中第二外管開孔34的孔徑(尺寸)大於第一外管開孔33的孔徑(尺寸),第二外管開孔34的孔徑(尺寸)較佳為第一外管開孔33孔徑(尺寸)之五倍以上。另外,第一外管開孔33較佳為與第二外管開孔34沿著第一方向D1共線(亦即,位於外管30的同一側)。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只要第一外管開孔33 與第二外管開孔34位於外管30的同一側上,亦可為在第一方向D1上非共線關係。另外,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外管開孔33的中心與第二外管開孔34的中心的距離約為1.5公分,但第一外管開孔33與第二外管開孔34之間的距離並不限於此。接下來,請參閱圖2A-2D,圖2A-2D分別所示為內視鏡裝置1之一實施例中移除外管30後的立體示意圖、側視圖、後視圖及從另一角度觀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2A-2D所示,內管20具有靠近本體遠端部11的第一內管開孔22及靠近內管遠端部21的第二內管開孔2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內管開孔22及第二內管開孔23分別位於內管20的不同側面上。例如當第一內管開孔22位於內管20的第一側(未繪示)時,第二內管開孔23位於內管20中與第一側相對的第二側(未繪示)。藉由此一設計,當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重疊連通(如圖1A所示)時,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彼此不重疊連通。此時,第一內管開孔22的中心位置與第一外管開孔33的中心位置之間的夾角較佳為180度,使得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分別朝向內管20的相反側(例如,當第一外管開孔33則朝上時,第一內管開孔22則朝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第一內管開孔22及第二內管開孔23只要位於內管20的不同側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所述,第二外管開孔34的孔徑(尺寸)大於第一外管開孔33的孔徑(尺寸),因此,當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重疊(如圖1A所示)時,能夠把主要吸力集中在遠端部分。另外,雖不限定第一內管開孔22及第二內管開孔23的尺寸,然而,在內管20之虛擬剖面上,第一內管開孔22及第二內管開孔23圍繞內管20的區域較佳分別為圓心角180度以下。藉由此一設計,在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位於不同平面之前提之下,當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重疊連通(如圖1A所示)時,能夠確保第一內 管開孔22不與第一外管開孔33彼此重疊連通,但本發明的開孔的尺寸不在此限,依各種開孔的實際位置適當地調整開孔的尺寸。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外管開孔34的尺寸可與第二內管開孔23相同或略小於第二內管開孔23,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內管20係可旋轉,且如圖1B、2A及2B所示,第二內管開孔23為具有斜面且相較內管20內凹的結構,故當內管20進行旋轉時,第二內管開孔23的邊緣處可用做刀片,另外,如圖1A、1B及1D所示,第二外管開孔34亦為具有斜面且相較外管30內凹的結構,因此,當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重疊連通(如圖1A所示)時,內視鏡本體10經由彼此重疊連通的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吸取液體或利用內管遠端部21對使用對象(例如,受術者身體組織)等。其中,藉由內管20及外管30產生的相互運動(例如,旋轉運動或是前後運動),能夠改變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之間的相對位置及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之間的相對位置,且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重疊連通時與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重疊連通時可用在不同的用途上。在後面進一步說明詳細的應用方式的具體例子。
請參閱圖3A-3E,圖3A所示從圖1A所示的實施例中將內管20旋轉180度時的立體示意圖,圖3B所示從圖3A所示的實施例中移除外管30時的立體示意圖,圖3C-3E分別所示圖3B所示的實施例的側視圖、後視圖、從另一方向觀看的立體示意圖(亦即,圖3B-3D分別為從圖2A-2D所示的實施例中將內管20旋轉180度的狀態)及從內管遠端部觀看的前視前視圖。如圖3A-3B所示,內管20可透過旋轉(例如,可利用內視鏡本體10中安裝的馬達等方式),改變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的相對位置使得第一內管開孔 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彼此重疊連通。此時,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不完全重疊連通,而第二外管開孔34的至少一部分被內管20遮蔽例如,第二內管開孔23背對著第二外管開孔34。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在不同實施例中,當第二內管開孔23及第二外管開孔34重疊連通的時,第一外管開孔33與第一內管開孔22可部分連通,或者當第一外管開孔33與第一內管開孔22重疊連通時,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亦可部分連通,而當在交互作用的時間內,亦可為兩組開孔都是部份重疊連通的狀態。第一內管開孔22與本體遠端部11的間距較佳為第一外管開孔33與本體遠端部11的間距大致相同,以便在旋轉內管20的過程中,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彼此重疊連通。其中,內管20的壁厚在第一內管開孔22附近,相比其他部分的內壁薄(亦即,孔徑比其他部分小),故當第一內管開孔22不與第一外管開孔33重疊連通時,亦可將透過內管20運輸的液體,沿著圖3E中的路徑(亦即,環繞內管20與外管30之間的空隙)從第一外管開孔33噴出)-。具體而言,後方的液體可是由內管20的內部往前運輸,前方的切除的組織或是第一外管開孔33吸取的髒污亦可由內管20的內部往後傳導。因此可應用於沖洗外環50上的內視鏡鏡頭50A,而當第一內管開孔23轉到與第一外管開孔33重疊連通時,可應用於經由重疊連通的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吸取內視鏡鏡頭50A上的汙染物等,藉由內管20及外管30在不同位置的沖洗或是吸取功能重覆使用,可以達到最佳的清洗效果。其中,第一內管開孔22的孔徑(尺寸)可為與第一外管開孔33的孔徑(尺寸)相同或略大於或小於第一外管開孔33的孔徑(尺寸),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藉由此一設置方式,本發明的內視鏡本體10利用內管20的旋轉,輪替進行吸絞(對使用對象進行切割等)及沖洗內視鏡鏡頭50A或是吸取鏡頭上的髒污,因此,舉例而言,在手術的過程中,可避免內視鏡鏡頭50A遭遇汙染而能見度下降等情事。
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一內管開孔22與內視鏡鏡頭50A的間距應與第一外管開孔33與內視鏡鏡頭50A的間距相同。如圖3A所示,第一外管開孔33相較內視鏡鏡頭50A可靠近第二端32,且其間距d較佳為3毫米以內。但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外管開孔33亦可相較內視鏡鏡頭50A略遠離第二端32(亦即,第一外管開孔33與外環50重疊),且其間距較佳為1.0毫米以內。藉由第一外管開孔33位於其範圍(當朝向第二端32的方向作為正方向時,第一外管開孔33位於以內視鏡鏡頭50A為中心-1.0毫米至3.0毫米)內,能夠提升內視鏡本體10進行沖洗內視鏡鏡頭50A或吸取內視鏡鏡頭50A的汙染物的效率。但靠近第一端31及本體遠端部11的第一外管開孔33及第一內管開孔22的用途不限於沖洗內視鏡鏡頭50A或吸取內視鏡鏡頭50A的汙染物,且依實際的用途,可調整第一外管開孔33與本體遠端部11的間距。
在一實施例中,當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重疊連通(如圖3A)時,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的中心位置之間的夾角為180度,使得第二內管開孔23及第二外管開孔34分別朝向不同側(例如,當第二外管開孔34朝上時,第二內管開孔23則朝下)。但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之間的夾角不限於180度。
接下來,進一步說明內管20及外管30的其他要件。請參閱圖4A及圖4B,圖4A所示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1的一實施例中的內管20及外管30的 立體示意圖,圖4B所示為從內管遠端部21觀看的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1的一實施例中的內管20的俯視圖。在本實施例中,外管30的內徑ID(圖4A所示)與內管20的外徑OD(圖4B所示)大致相同或外管30的內徑ID略大於內管20的外徑OD,因此當外管30包覆內管20時,內管20的外側面OS與外管的內側面IS為密合。其中,如圖4A所示,內管20的外側面OS上具有凹陷區域24,且第一內管開孔22位於凹陷區域24上。凹陷區域24,例如可為環繞內管20的環狀區域,因此凹陷區域24相較內管20的其他區域,其外徑較小。藉由此一設計,當第一內管開孔22不與第一外管開孔33重疊連通時,透過外管30運輸的液體,一樣可以延此凹陷路徑從第一外管開孔33噴出。
在上述實施例中,內管20係藉由旋轉運動改變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之間的相對位置及第二內管開孔23與第二外管開孔34之間的相對位置,但在本發明的一變化實施例中,內管20與外管30間的相互運動方式不限於旋轉運動。
具體而言,請參閱圖5A、5B及5C。圖5A所示為本發明的內視鏡裝置的一變化實施例中的內管20及外管30的立體示意圖,且圖5B及圖5C分別所示為在變化實施例中內管20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時的剖面示意圖。本變化實施例與前面的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內管20可不具第二內管開孔23,且內管20藉由沿著第一方向D1(亦即,內管20之徑向方向)進行直線運動移動第一位置(圖5B所示)與第二位置(圖5C所示)之間,以改變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之間的相對位置且使第二外管開孔34切換開放狀態與遮蔽狀態之間,且內管遠端部21可作為刀片等。圖5B為準備切削的位置,第二外管開孔34為打開可以吸取組織或是液體,而第一外管開孔33為封閉,圖5C為內管繼續往前到底,造成第 二外管開孔34封閉,而第一外管開孔33和第一內管開孔22連線在一起,所以重疊連接的第一外管開孔33和第一內管開孔22形成可以吸取組織或是液體的情況。
在本變化實施例中,當內管20位於第一位置(圖5B所示)時,由於內管遠端部21未遮蔽第二外管開孔34且第一內管開孔22不與第一外管開孔33重疊連通而彼此錯開,使得內視鏡本體10經由開放的第二外管開孔34吸取組織或液體等。另一方面,當內管20位於第二位置(圖5C所示)時,第一內管開孔22與第一外管開孔33彼此重疊連通且內管20遮蔽第二外管開孔34,使得內視鏡本體10經由重疊連通的第一內管開孔22及第一外管開孔33噴出透過外管30運輸的液體(例如,醫療用水)對內視鏡鏡頭進行沖洗或吸取汙染物等。
綜上,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藉由內管20與外管30間的相互運動(例如,旋轉運動或沿著內管20之徑向方向),使第一外管開孔33處於開放狀態的時間點與使第二外管開孔34處於開放狀態的時間點錯開,故藉由內管20的重覆動作,可不斷並交替地進行吸絞及對內視鏡鏡頭進行清潔等。
藉由此一方式,確保在內視鏡裝置在遠端部有足夠的吸力的同時,同步對內視鏡鏡頭的沖洗或吸取汙染物,故可以減少使用內視鏡裝置的過程因汙染能見度下降等情事。然而,其應用方式及用途僅為範例,本發明內視鏡裝置之用途不限於此。另外,只要能夠使第一外管開孔33處於開放狀態連通的時間點與使第二外管開孔34處於開放狀態的時間點部分錯開,內管20與外管30間的相互運動方式及各種開孔的配置方式並不限於上述實施例。
上文中所述僅為本發明之一些較佳實施例。應注意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原則下,本發明可進行各種變化及修改。所屬技術領域中 具有通常知識者應明瞭的是,本發明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且在符合本發明之意旨下,各種可能置換、組合、修飾及轉用等變化皆不超出本發明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範疇。
1:內視鏡裝置
10:內視鏡本體
11:本體遠端部
20:內管
21:內管遠端部
23:第二內管開孔
30:外管
31:第一端
32:第二端
33:第一外管開孔
34:第二外管開孔
50:外環
50A:內視鏡鏡頭

Claims (16)

  1. 一種內視鏡裝置,包含:一內視鏡本體,具有一本體遠端部;一內管,至少一部分突出於該本體遠端部,且該部分具有遠離該本體遠端部的一內管遠端部,該內管在靠近該本體遠端部之處具有一第一內管開孔;以及一外管,配置以至少部分包覆該內管之該部分,其中該外管在靠近該本體遠端部之處具有一第一外管開孔,且在靠近該內管遠端部之處具有一第二外管開孔,該內管及該外管間可產生相互運動以改變該第一內管開孔與該第一外管開孔之間的相對位置,並且,當該第一內管開孔與該第一外管開孔重疊連通時,該內管至少部分遮蔽該第二外管開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內管及該外管間的該相互運動為沿著該內管之一徑向的直線運動。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第一外管開孔與該第二外管開孔位於該內管的同一側。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內管在靠近該內管遠端部之處具有一第二內管開孔,該內管及該外管間產生的該相互運動改變該第一內管開孔與該第一外管開孔之間的相對位置,並且當該第一內管開孔與該第一外管開孔重疊連通時,該第二內管開孔與該第二外管開孔只有部分重疊連通或不重疊連通。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第一內管開孔與該第二內管開孔分別位於該內管的不同側,並且該內管的該相互運動為旋轉運動。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當該第二內管開孔與該第二外管開孔重疊時,該第一內管開孔與該第一外管開孔分別朝向該內管的相反側。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第二外管開孔大於該第一外管開孔。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第二外管開孔的尺寸為該第一外管開孔的尺寸的五倍以上。
  9.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當藉由該相互運動以使該第二外管開孔與該第二內管開孔重疊時,該內視鏡本體經由該第二外管開孔與該第二內管開孔吸取液體或對一使用對象進行切割。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在該本體遠端部上設有一內視鏡鏡頭;當藉由該內管及該外管間的該相互運動使得該第一外管開孔與該第一內管開孔重疊時,該內視鏡本體經由該第一外管開孔與該第一內管開孔對該內視鏡鏡頭進行沖洗或吸取該內視鏡鏡頭上的汙染物。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外管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二端與該內管遠端部對應設置,並且該第一外管開孔相較該內視鏡鏡頭靠近該第二端3毫米以內或相較該內視鏡鏡頭遠離該第二端遠離1毫米以內。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第一外管開孔與該內視鏡鏡頭在一徑向上的間距與該第一內管開孔與該內視鏡鏡頭在一第一方向的間距相同。
  13.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當該第一內管開孔與該第一外管開孔重疊時,該第二內管開孔的中心位置與該第二外管開孔分別朝向該內管的相反側。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內管的在該第一內管開孔的附近的壁厚相比該內管在其他位置的壁厚薄。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該內管具有一凹陷區域,並且該第一內管開孔位於該凹陷區域上。
  16.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內視鏡裝置,其中在該內管之一虛擬剖面上,該第一內管開孔及該第二內管開孔圍繞該內管的區域分別為圓心角180度以下,並且,在該外管之一虛擬剖面上,該第一外管開孔及該第二外管開孔圍繞該外管的區域分別為圓心角180度以下。
TW111149047A 2022-08-01 2022-12-20 內視鏡裝置 TWI8411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94085P 2022-08-01 2022-08-01
US63/394,085 2022-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6498A TW202406498A (zh) 2024-02-16
TWI841131B true TWI841131B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79005U (zh) 2018-07-27 2019-06-11 美商維托臣股份有限公司 套管裝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79005U (zh) 2018-07-27 2019-06-11 美商維托臣股份有限公司 套管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6192525A (ja) 穿設工具用集塵器具
WO2014010668A1 (ja) ホース連結具、モップ吸引具、電気掃除機、及びボール弁
TWI841131B (zh) 內視鏡裝置
EP2556918A1 (en) Cutting machine
CN117481576A (zh) 内视镜装置
KR100500841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흡입유니트
JP4808460B2 (ja) レーザ加工装置
US20050081327A1 (en) Bendable nozzle for vacuum cleaner
JP4933348B2 (ja) レーザ加工装置
JP2016083724A (ja) 切削屑回収装置
US20110072611A1 (en) Suction head for a vacuum cleaner
JP2008068328A (ja) 穿設工具用集塵器具
JP2009045644A (ja) 吸引ノズル
JP3168863U (ja) 穿設工具用集塵器具
JP4463250B2 (ja) 電気掃除機
KR101572436B1 (ko) 구석 청소 기능이 있는 진공청소기
JP6910268B2 (ja) 研削装置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集塵システム
JP5175510B2 (ja) 分包装置
JP6769492B2 (ja) 吸込具及び電気掃除機
JP2009183622A (ja) 電気掃除機
CN110382164A (zh) 抽吸装置
JP7295562B2 (ja) 刃付き吸引管
JP2020089578A (ja) 局所手術用密閉カバーを備える医療装置
JP2013031569A (ja)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具
US20190029481A1 (en) Clea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