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260B - 操作控制系統 - Google Patents

操作控制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260B
TWI840260B TW112123320A TW112123320A TWI840260B TW I840260 B TWI840260 B TW I840260B TW 112123320 A TW112123320 A TW 112123320A TW 112123320 A TW112123320 A TW 112123320A TW I840260 B TWI840260 B TW I8402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rotation
roller
coil
control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3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5627A (zh
Inventor
鷲見昌昭
分部暁朗
伊夫伎啓之
戸田敬一
杉浦充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208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1791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5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5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260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於謀求使用了磁流變流體的滾輪單元的省電化的同時、以所期望的操作感來使用的操作控制系統。滑鼠控制系統包括PC 20、以及包含滾輪單元11的滑鼠10。滾輪單元11具有滾輪主體部12f、MR流體保持部11g、線圈12d、以及線圈控制部12c。MR流體保持部11g保持對滾輪主體部12f賦予旋轉阻力的MR流體12e。線圈控制部12c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改變相對於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PC 20具有設定登記部23b、輸出轉矩決定部23c。線圈控制部12c於無通電控制時有操作輸入而轉移為通電控制時,讀出保存於設定登記部23b中的最近的設定,產生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

Description

操作控制系統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包含例如滑鼠、鍵盤、控制面板等操作裝置、以及與所述操作裝置連接的PC等操作控制裝置的操作控制系統。
近年來,採用於對PC等進行各種操作輸入的滑鼠或鍵盤等操作裝置中裝填有藉由旋轉操作進行輸入的滾輪單元的結構。
另外,近年來,裝填有滾輪單元的滑鼠等操作裝置不僅於作為對設置於工作場所或家庭中的PC等進行操作的操作裝置的用途中使用,亦作為對電子競技運動(e-Sports)等遊戲進行操作的操作裝置來使用,要求更細膩的操作感。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結構簡單且低成本的具有滾動滾輪的段數切換功能的滑鼠裝置。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21-068411號公報(日本專利第6981632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於所述先前的滑鼠裝置中,具有以下所示的問題點。
即,於所述公報所揭示的滑鼠裝置中,為了具有滾動滾輪的段數切換功能,包括具有不同槽數的碼槽的多個模組,對該模組進行切換,藉此切換滾動滾輪的段數。
因此,於該滑鼠裝置的結構中,難以設定為於正轉時與反轉時成為不同的旋轉阻力,或者改變旋轉阻力或點擊感等各種設定以達到使用者喜歡的使用感。
另外,作為改變滾輪單元的旋轉阻力的手段,考慮如下結構:將黏性根據所賦予的磁力的大小發生變化的磁流變流體(MR流體)封入旋轉軸的周圍,根據磁流變流體的黏度變化來改變滾輪單元的操作感(旋轉阻力)。
但是,為了以規定的大小維持一定的操作感(旋轉阻力),需要於磁流變流體中產生磁場的線圈中始終流過電流,因此為了維持線圈的勵磁狀態,有可能消耗電力增大。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於謀求使用了磁流變流體的滾輪單元的省電化的同時、以所期望的操作感來使用的操作控制系統。 [解決課題之手段]
第一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包括:操作控制裝置;以及操作裝置,與操作控制裝置連接,且包含以能夠旋轉的狀態得到支撐的滾輪單元。操作裝置中包含的滾輪單元具有滾輪主體部、磁流變流體保持部、線圈、以及線圈控制部。滾輪主體部以能夠向正轉方向、反轉方向旋轉的狀態裝填於操作裝置中。磁流變流體保持部保持藉由黏度因自外部賦予的磁場發生變化,對滾輪主體部賦予旋轉阻力的磁流變流體。線圈相對於磁流變流體產生磁場。線圈控制部對流經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以改變相對於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並且具有:通電控制,於有操作輸入的情況下,根據設定而產生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以及無通電控制,於達到規定時間無操作輸入的情況下,不產生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操作控制裝置具有儲存部、以及輸出轉矩決定部。儲存部保存有決定操作中的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的多個設定。輸出轉矩決定部根據保存於儲存部中的設定,來決定滾輪主體部的輸出轉矩。線圈控制部於無通電控制時有操作輸入而轉移為通電控制時,讀出保存於儲存部中的最近的設定,產生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
此處,於包含裝填有使用了磁流變流體(MR(Magneto-Rheological)流體)的滾輪單元的操作裝置與操作控制裝置的操作控制系統中,操作控制裝置包括儲存部,所述儲存部保存使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制動力)變化的多個設定,以如下方式,即當操作輸入暫時中斷時,轉移為節能模式(無通電控制),當再次進行操作輸入時,於操作控制裝置側,自儲存部讀出最近的設定來進行操作裝置側的通電控制的方式,對線圈進行控制。
此處,操作控制系統中包含的操作裝置例如包含滑鼠、鍵盤、遊戲用控制器、各種控制面板等。
裝填於操作裝置中的滾輪單元是藉由旋轉操作而進行操作輸入的操作構件,例如可為除藉由旋轉操作以外亦藉由按壓進行操作輸入的結構。
磁流變流體(MR流體)是於賦予磁力時黏度發生變化的流體,藉由保持於滾輪單元的旋轉體的周圍,根據磁力的大小而改變滾輪單元的旋轉阻力。
所謂線圈控制部的無通電控制為如下控制:例如於不使用滑鼠等操作裝置的狀態下,停止對線圈的通電,以避免消耗不必要的電力來對磁流變流體賦予磁場。另一方面,所謂線圈控制部的通電控制為如下控制:例如於使用滑鼠等操作裝置的狀態下,進行對線圈的通電,以對磁流變流體賦予磁場來控制滾輪單元11的旋轉阻力。
藉此,於無通電控制時有操作輸入而轉移為通電控制時,於操作控制裝置中讀出保存於儲存部中的最近的設定,於操作裝置中產生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藉此可於操作者所設定的使用感的狀態下,使用裝填了滾輪單元的操作裝置。
結果,可於謀求裝填有使用了磁流變流體的滾輪單元的操作裝置的省電化的同時,以所期望的操作感來使用。
結果,可於謀求裝填有使用了磁流變流體的滾輪單元的操作裝置的省電化的同時,提高使用便利性。
第二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一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操作裝置更具有由操作者操作的輸入按鈕。操作控制裝置更具有設定變更部,所述設定變更部於輸入按鈕被按下規定時間以上時,轉移為對設定進行變更的模式。
藉此,於變更設定時,可藉由僅對規定的輸入按鈕進行操作,容易地切換為所期望的設定變更模式。
第三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二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輸入按鈕包含設置於操作裝置的兩側的第一按鈕與第二按鈕。當第一按鈕與第二按鈕同時被按下規定時間以上時,設定變更部自通常模式轉移為對設定進行變更的模式。
藉此,於設定變更時,藉由設定將兩個操作按鈕(第一按鈕、第二按鈕)同時按下規定時間以上的條件,可防止由於錯誤地按壓規定的按鈕等而轉移為無意的設定變更畫面等。
第四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一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操作控制裝置更具有第一通訊部,所述第一通訊部於與操作裝置之間進行通訊,操作裝置更具有第二通訊部,所述第二通訊部於與第一通訊部之間進行通訊。
藉此,可於操作裝置側與操作控制裝置側之間,經由第一通訊部及第二通訊部,進行各種資料等的收發。
第五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一發明或第二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操作裝置更具有:旋轉檢測部,對滾輪主體部於旋轉方向上的位置進行檢測;以及方向檢測部,對滾輪主體部的旋轉方向進行檢測。
藉此,根據旋轉檢測部及方向檢測部中的檢測結果,可分別對滾輪主體部於旋轉方向上的位置、以及旋轉方向進行檢測。因此,可識別操作者對滾輪單元的操作輸入的狀態。
第六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五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儲存部保存與滾輪主體部的輸出轉矩相應的多個脈衝波形的資料,並且輸出轉矩決定部讀出與旋轉檢測部及方向檢測部中的檢測結果相應的適當的脈衝波形,來決定滾輪主體部的輸出轉矩。
藉此,輸出轉矩決定部可自保存在儲存部中的多個脈衝波形中讀出與滾輪主體部的輸出轉矩相應的最佳的脈衝波形,決定滾輪主體部的輸出轉矩。
第七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六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線圈控制部基於脈衝波形進行脈衝寬度調變(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
藉此,例如可容易地控制滾輪主體部的旋轉時的旋轉阻力的大小、點擊感的間隔等。
第八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五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旋轉檢測部設定有第一解析度以用於向正轉方向旋轉,設定有比第一解析度低的第二解析度以用於向反轉方向旋轉。
藉此,例如於用於射擊遊戲等時,於正轉時使槍連續射擊的設定、反轉時更換武器的設定的情況下,正轉時可以比反轉時高的解析度進行操作。另一方面,藉由於反轉時以比正轉時低的解析度進行操作,即便於自正轉起存在無意的反轉操作的情況下,亦可控制為不輸出由反轉操作引起的錯誤的輸入。
第九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五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旋轉檢測部將檢測向正轉方向旋轉時的旋轉位置的第一相位、與檢測向反轉方向旋轉時的旋轉位置的第二相位設定於相互錯開的位置。
藉此,例如於用於射擊遊戲等時,於正轉時使槍連續射擊的設定、反轉時更換武器的設定的情況下,反轉方向上的旋轉位置的檢測相位被設定為與正轉側的檢測相位錯開,因此即便於自正轉起存在無意的反轉操作的情況下,亦可控制為不輸出由反轉操作引起的錯誤的輸入。
第十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五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線圈控制部根據於方向檢測部中檢測出的滾輪主體部的旋轉方向,對流經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滾輪主體部的點擊感成為不同的感覺。
藉此,例如使用於正轉時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小、於反轉時增大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的脈衝波形,對流經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藉此可改變正轉時及反轉時的點擊感。
第十一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十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線圈控制部對流經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於方向檢測部中的檢測結果為正轉方向的情況下,以第一間距賦予點擊感,於方向檢測部中的檢測結果為反轉方向的情況下,以比第一間距寬的第二間距賦予點擊感。
藉此,例如使用於正轉時縮短對滾輪主體部賦予旋轉阻力的間隔、於反轉時延長對滾輪主體部賦予旋轉阻力的間隔的脈衝波形,對流經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藉此可改變正轉時及反轉時的賦予點擊感的間隔。
第十二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是如第一發明或第二發明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操作裝置為滑鼠。
藉此,可提供包含能夠於謀求使用了磁流變流體的滾輪單元的省電化的同時、提高使用便利性的滑鼠的系統。 [發明的效果]
藉由本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可於謀求使用了磁流變流體的滾輪單元的省電化的同時,提高使用便利性。
若使用圖1~圖13進行說明,則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滑鼠控制系統(操作控制系統)1如以下般。
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有時省略必需程度以上的詳細的說明。例如,有時省略已眾所周知的事項的詳細說明或對實質上相同的結構的重覆說明。這是為了避免以下的說明不必要地變得冗長,從而容易使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
另外,申請人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充分地理解本發明而提供隨附圖式及以下的說明,並不意圖藉由該些來限定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的主題。
(1)滑鼠控制系統1的結構 本實施方式的滑鼠控制系統(操作控制系統)1例如是接受來自進行e-Sports等遊戲的玩家的操作輸入,進行e-Sports等遊戲的系統,如圖1所示,包括滑鼠(操作裝置)10與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操作控制裝置)20。
如圖1所示,滑鼠10於與鍵盤20a一起配置於PC 20的前方的狀態下,藉由例如e-Sports等遊戲的玩家的手指主要進行旋轉操作及按下操作。滑鼠10包括滾輪單元11,所述滾輪單元11使用後述的MR(Magneto-Rheological)流體(磁流變流體)12e,改變由操作者進行旋轉操作時的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
再者,關於滑鼠10的詳細的結構,於後段進行詳細敘述。
PC 20是連接有滑鼠10的個人電腦,是執行e-Sports等遊戲等各種應用的裝置,執行遊戲程式、商務程式、驅動模擬器程式等電腦程式。如圖1及圖2所示,PC 20包括鍵盤20a、通訊部(第一通訊部)21、顯示部22、以及控制部23。
如圖1所示,鍵盤20a與滑鼠10同樣地,接受來自遊戲的玩家等操作者的輸入。
如圖2所示,通訊部(第一通訊部)21經由無線與滑鼠10側的通訊部14連接,進行滑鼠10與PC 20之間的通訊。
如圖1所示,顯示部22是PC 20中包含的液晶顯示裝置等監視器,如圖2所示,與控制部23連接,例如被控制為顯示玩遊戲畫面等。
控制部23是對PC 20整體進行控制的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等處理器,如圖2所示,與通訊部21及顯示部22連接,執行保存在PC 20內的記憶體(未圖示)中的遊戲程式等各種程式。另外,如圖2所示,控制部23具有設定變更部23a、設定登記部(儲存部)23b、以及輸出轉矩決定部23c。
設定變更部23a例如於滑鼠10中當操作按鈕10ga、操作按鈕10gb(參照圖3等)同時被按下並操作規定時間以上的情況被輸入至輸入部15a時,自動作檢測部15c向控制部15e發送模式變更訊號,經由通訊部14、通訊部21,向PC 20側的控制部23發送。藉此,將滑鼠10的模式自通常模式切換至進行滑鼠10的設定變更的模式。
設定登記部(儲存部)23b對在設定變更部23a中變更後的滑鼠10的各種設定的內容進行登記。具體而言,登記於設定登記部23b中的設定例如包含滾輪單元11的滾輪主體部12f的操作感(點擊感的間隔、旋轉阻力、於正轉時與反轉時成為不同的操作感的設定等)。然後,向輸出轉矩決定部23c發送登記於設定登記部23b中的設定。
另外,如圖2所示,設定登記部23b與輸出轉矩決定部23c連接,保存用於以輸出轉矩決定部23c中決定的輸出轉矩改變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的輸出脈衝波形的資料(參照圖10的(a)~圖10的(d))、PWM控制的輸出佔空比(參照圖11及圖12)等。
如圖2所示,輸出轉矩決定部23c經由通訊部14、通訊部21接收滾動檢測部13中包含的旋轉檢測部13a及方向檢測部13b中的檢測結果,決定滾輪主體部12f的輸出轉矩。
藉此,輸出轉矩決定部23c基於登記於設定登記部23b中的設定的內容,經由通訊部21、通訊部14向線圈控制部12c輸出最佳的脈衝波形。因此,線圈控制部12c可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來控制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以使其成為對操作者來說容易使用的使用感。
再者,藉由設定變更部23a變更後的最新的設定的內容既可覆蓋過去的資料而保存,亦可與過去的資料共存地保存。
於本實施方式的滑鼠控制系統1中,於轉移為所述節能模式(無通電控制)後,當檢測到對滑鼠10的操作輸入而恢復為通常動作模式(通電控制)時,線圈控制部12c讀出保存於PC 20側的設定登記部23b中的最近的設定,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產生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
藉此,於節能模式(無通電控制)時有操作輸入而轉移為通常動作模式(通電控制)時,讀出保存於設定登記部23b中的最近的設定而產生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藉此可於操作者所設定的使用感的狀態下,使用裝填了滾輪單元11的滑鼠10。
結果,可於謀求使用了MR流體12e的滾輪單元11的省電化的同時,持續以所期望的操作感來使用。
(2)滑鼠10的結構 如圖2所示,滑鼠10包括接受由操作者進行的旋轉操作的滾輪單元11、以及通訊部(第二通訊部)14。進而,如圖3及圖4(a)~圖4(c)所示,滑鼠10具有滑鼠主體10a、開關10b、底表面10c、USB插入口10d、光投射部10ea、光接收部10eb、開關10f、以及操作按鈕(輸入按鈕、第一按鈕、第二按鈕)10ga、10gb。
滑鼠主體10a是滑鼠10的框體部分,如圖3及圖4(a)、圖4(b)所示,於自其上表面上滾輪單元11的一部分突出的狀態下,以能夠旋轉的狀態支撐滾輪單元11。
如圖3及圖4(a)、圖4(b)所示,開關10b配置於滑鼠主體10a的上表面的滾輪單元11的附近。開關10b例如於切換通常模式與遊戲模式時、或者於切換滑鼠10的電源的接通/斷開時被操作。
如圖4(b)所示,底表面10c與滑鼠主體10a一起構成滑鼠10的外殼。
如圖3所示,USB插入口10d設置於滑鼠10的正表面側部,主要插入用於對搭載於滑鼠10中的二次電池(未圖示)進行充電的USB纜線。
光投射部10ea及光接收部10eb作為滑鼠10的掃描單元來設置,如圖4(c)所示,設置於滑鼠10的底表面10c的大致中央,於光接收部10eb中接收自光投射部10ea照射的紅外光的反射,藉此對滑鼠10的位置變化進行檢測。
如圖4(c)所示,開關10f設置於滑鼠10的底表面10c的光投射部10ea及光接收部10eb的附近,使滑鼠10的電源接通/斷開。
如圖3所示,操作按鈕(第一按鈕、第二按鈕)10ga、10gb配置於滑鼠主體10a的上表面的滾輪單元11的左右,輸入使用滑鼠10的輸入、決定等操作。另外,操作按鈕10ga、操作按鈕10gb於進行向後述的設定變更模式的切換時,同時被按下並操作規定時間以上,藉此自通常模式轉移為設定變更模式。
設定變更模式例如是用於設定滾輪單元11的旋轉阻力、點擊感的間隔等,以使遊戲的玩家等自身容易玩遊戲的模式。於設定變更模式下設定的內容被保存於後述的設定登記部(儲存部)23b中。
如圖3等所示,滾輪單元11設置於滑鼠10的滑鼠主體10a的上表面的前方,主要接受旋轉操作及按下操作。如圖2所示,滾輪單元11包括轉矩生成部12、滾動檢測部13、以及動作控制單元15。
如圖2所示,轉矩生成部12具有線圈控制部12c、線圈12d、MR(Magneto-Rheological)流體12e、以及滾輪主體部12f。
線圈控制部12c經由通訊部14、通訊部21與PC 20側的控制部23連接,控制流經相對於MR流體12e而產生磁場的線圈12d的電流,以使得滾輪主體部12f藉由PC 20側的輸出轉矩決定部23c中決定的輸出轉矩而受到旋轉阻力。具體而言,線圈控制部12c藉由使用脈衝波形的脈衝寬度調變(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
線圈12d配置於保持有MR流體12e的MR流體保持部11g(參照圖7(b))的附近,藉由電流流動,相對於MR流體12e產生磁場。
MR(Magneto-Rheological)流體12e主要填充於設置於滾輪單元11的旋轉體(軸11e等(參照圖7(b)))的滑動部的MR流體保持部11g(參照圖7(b))的空間內。而且,MR流體12e受到自線圈12d賦予的磁場的影響,改變其形態,藉此改變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再者,關於MR流體12e的特性,於後段進行詳細敘述。
滾輪主體部12f於與滾輪單元11的旋轉軸(軸11e(參照圖5等))一體化的狀態下,以能夠相對於滑鼠主體10a(參照圖5等)旋轉的狀態裝填。而且,滾輪主體部12f根據由於流經線圈12d的電流的變化而產生的MR流體12e的形態的變化,旋轉阻力的大小發生變化。
如圖2所示,滾動檢測部13具有旋轉檢測部13a、方向檢測部13b、以及邊緣判定部13c。
旋轉檢測部13a是為了對滾輪單元11的旋轉體(滾輪主體部12f等)的旋轉位置進行檢測而設置,如圖2所示,對滾輪主體部12f於旋轉方向上的位置進行檢測。而且,旋轉檢測部13a經由通訊部14、通訊部21將檢測出的滾輪主體部12f於旋轉方向上的位置的資訊發送給PC 20側的控制部23中包含的輸出轉矩決定部23c。
方向檢測部13b是為了對滾輪單元11的旋轉體(滾輪主體部12f等)的旋轉方向(正轉、反轉)進行檢測而設置,如圖2所示,對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方向進行檢測。而且,方向檢測部13b經由通訊部14、通訊部21將檢測出的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方向的資訊發送給PC 20側的控制部23中包含的輸出轉矩決定部23c。
如圖2所示,邊緣判定部13c與旋轉檢測部13a連接,根據於旋轉檢測部13a中檢測出的滾輪主體部12f於旋轉方向上的位置的資訊,對後述的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控制脈衝的邊緣進行檢測,輸出滾動脈衝。
如圖2所示,通訊部14經由無線與PC 20側的通訊部21連接,於滑鼠10與PC 20之間進行各種資料等的收發。
如圖2所示,動作控制單元15具有輸入部15a、掃描部15b、動作檢測部15c、電力切換部15d、以及控制部15e。
輸入部15a接受來自用於使圖4(c)所示的滑鼠10的電源接通/斷開的開關10f、或者掃描單元(光投射部10ea、光接收部10eb)的輸入訊號,並向動作檢測部15c發送。另外,當輸入後述的規定的操作按鈕10ga、操作按鈕10gb的長按時,輸入部15a向動作檢測部15c發送該操作訊號。
掃描部15b接收來自掃描單元(光投射部10ea、光接收部10eb)的訊號,並向動作檢測部15c發送。
動作檢測部15c基於輸入至輸入部15a及掃描部15b的訊號,對滑鼠10的動作進行檢測。然後,動作檢測部15c接收到自開關10f輸入的接通/斷開訊號時,對電力切換部15d進行控制,使滑鼠10的電源接通/斷開。另外,動作檢測部15c使用輸入至掃描部15b的訊號對滑鼠10的位置變化進行檢測。藉此,於滑鼠10中,可根據檢測出的位置變化使顯示於PC 20的顯示部22上的光標等移動。
進而,動作檢測部15c接收到表示對滑鼠10無操作達到規定時間以上的訊號時,向電力切換部15d發送節能模式動作訊號(無通電控制訊號)。
電力切換部15d選擇是否對構成滑鼠10的各結構供給電力。於本實施方式中,例如於對滑鼠10無操作輸入達到規定時間以上的情況下,即對輸入部15a及掃描部15b無輸入達到規定時間以上的情況下,動作檢測部15c向電力切換部15d發送節能模式動作訊號(無通電控制訊號)。藉此,滑鼠10轉移為節能模式(無通電控制)。
此處,當滑鼠10轉移為節能模式後,檢測到對輸入部15a或掃描部15b的輸入時,動作檢測部15c向電力切換部15d發送動作模式重啟訊號(通電控制訊號)。藉此,電力切換部15d為了進入動作模式(通電控制),重啟對滑鼠10的各結構的電力供給。因此,藉由滑鼠10轉移為動作模式(通電控制),操作者可使滑鼠10正常運作。
控制部15e與動作檢測部15c連接,根據動作檢測部15c中的檢測結果,對滑鼠10的各結構進行控制。
(3)滾輪單元11的結構 如所述般,本實施方式的滑鼠控制系統1中包含的滑鼠10包括滾輪單元11,所述滾輪單元11使用MR流體12e,於由操作者進行旋轉操作時,使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變化為所期望的大小。
滾輪單元11是由滑鼠10的操作者輸入旋轉操作及按下操作的單元,如圖5所示,具有:外滾輪(滾輪主體部)11a、內滾輪(滾輪主體部)11b、中部按鈕11c、按下檢測桿11d、軸(旋轉軸)11e、旋轉檢測用磁鐵11f、MR流體保持部(磁流變流體保持部)11g及密封構件11h。
外滾輪(滾輪主體部)11a與內滾輪11b一起構成滾輪主體部12f。如圖5所示,外滾輪11a與內滾輪11b一起與軸11e一體化,藉由操作者的旋轉操作而旋轉。
如圖5所示,內滾輪(滾輪主體部)11b設置於外滾輪11a的內徑側,當外滾輪11a被操作時,與軸11e一起一體化而旋轉。
如圖5所示,中部按鈕11c是接受向外滾輪11a的按下操作的微型開關,以與按下檢測桿11d抵接的狀態設置於滾輪主體部12f的側方。
如圖5及圖6(b)所示,按下檢測桿11d以自滾輪主體部12f的一方的側方突出的方式設置,當由操作者按下外滾輪11a時,按下中部按鈕11c。另外,按下檢測桿11d相對於包含外滾輪11a、內滾輪11b及軸11e的旋轉體,作為固定側的構件而設置。
如圖5及圖6(a)所示,軸(旋轉軸)11e以自滾輪主體部12f的與按下檢測桿11d為相反側的側面突出的方式設置,成為滾輪單元11的旋轉操作時的旋轉中心。
如圖5所示,旋轉檢測用磁鐵11f是配置於軸11e的外周面側的固定側的構件,對軸11e的旋轉進行檢測。
如圖7(a)所示的滾輪單元11的B-B線剖面圖即圖7(b)所示,MR流體保持部11g是形成為包括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機構中包含的滑動部的空間,封入有MR流體12e。藉此,MR流體12e的黏度因自外部賦予的磁場而發生變化,藉此於MR流體保持部11g與滾輪單元11的旋轉體(滾輪主體部12f等)的接觸部分(滑動部),可使旋轉阻力相對於滾輪主體部12f發生變化。
密封構件11h例如是橡膠製的環構件,如圖7(b)所示,設置成封入至MR流體保持部11g中的MR流體12e不會向外部漏出。
此處,對向MR流體12e賦予的磁場的強度與MR流體12e的黏度的變化進行說明。
圖8示出表示於產生磁場時根據磁場的影響的大小而變化的MR流體12e的黏度的圖表。
MR流體12e是於水、油等液體中分散有直徑1 μm~10 μm的鐵磁性體的微粒子的功能性流體,於不受到磁場影響的狀態下,微粒子均勻地分散於液體中。而且,MR流體12e於受到磁場的影響時,鐵磁性體的微粒子磁化並相互吸引,藉此形成簇,如圖8所示,磁場變強時黏度變高。再者,MR流體12e中的簇的形成程度可藉由控制流經線圈12d的電流來調整。
藉此,於本實施方式的滑鼠控制系統1中包含的滑鼠10中,滾輪單元11的線圈控制部12c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從而對由線圈12d產生的磁場的大小進行控制,藉此可對MR流體12e的黏度進行控制。因此,可根據MR流體12e的黏度變化來對滾輪單元11的旋轉阻力的大小進行控制。
結果,例如於e-Sports等遊戲的玩家為操作者的情況下,可提供裝填有能夠對每個玩家實現細膩的操作感的滾輪單元11的滑鼠10。
特別是於本實施方式的滑鼠控制系統1中包含的滑鼠10中,例如於遊戲的玩家玩使用多個武器開槍的射擊遊戲時,設定與通常模式不同的連續射擊模式、武器切換模式。
再者,圖9(a)~圖9(c)所示的成像圖是對產生針對各模式的點擊感的角度間隔進行成像的圖,實際上並不意味著以圖示的角度間隔產生點擊感。
具體而言,於通常模式中,例如如圖9(a)所示,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使滾輪單元11旋轉時的點擊感於正轉時、反轉時均以24次點擊/旋轉的角度間隔被感受到。
另一方面,若玩家於遊戲的遊戲中使滾輪單元11向正轉方向旋轉,則對滾輪單元11的旋轉方向進行檢測,轉移為連續射擊模式。
再者,通常模式作為與遊戲模式(連續射擊模式及武器切換模式)的比較來示出,但自通常模式向遊戲模式(連續射擊模式及武器切換模式)的切換例如只要藉由同時操作滑鼠10的特定的多個按鈕等來進行即可。
於連續射擊模式中,例如如圖9(b)所示,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使滾輪單元11向正轉方向旋轉時的點擊感以通常模式的2倍的48次點擊/旋轉的角度間隔被感受到。
藉此,例如於使用機槍等武器開槍時,可以比通常模式短的間隔進行連續射擊。
相反,若玩家於遊戲的遊戲中使滾輪單元11向反轉方向旋轉,則對滾輪單元11的旋轉方向進行檢測,轉移為武器切換模式。
於武器切換模式中,例如如圖9(c)所示,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使滾輪單元11向反轉方向旋轉時的點擊感以通常模式的一半的12次點擊/旋轉的角度間隔被感受到。
藉此,例如即便遊戲中的玩家自使用機槍等武器連續射擊的狀態無意識地使滾輪單元11稍微反轉的情況下,由於反轉方向上的解析度比正轉方向低,因此可避免無意中錯誤地更換武器。因此,可控制為不對玩家的無意的錯誤操作進行檢測,因此可提高遊戲的玩家的滿意度。
此處,為了產生圖9(a)~圖9(c)所示的點擊感,使用圖10的(a)~圖10的(d)來說明旋轉位置的檢測解析度為960 pls/旋轉時的自線圈控制部12c輸出的電流的脈衝波形。
於通常模式中,藉由圖10的(a)所示的脈衝波形,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於正轉時、反轉時均以24次點擊/旋轉的角度間隔被感受到。
於連續射擊模式中,藉由圖10的(b)所示的脈衝波形,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於正轉時以通常模式的2倍的48次點擊/旋轉的角度間隔被感受到。
於武器切換模式(12次點擊/旋轉)中,如圖10的(c)所示,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於反轉時以通常模式的一半的12次點擊/旋轉的角度間隔被感受到。
此處,研究於以連續射擊模式連續射擊5次後,接受玩家無意識地向反轉方向旋轉操作(例如3 pls)的錯誤操作的錯誤率。
此處,假設人可以1次點擊的1/10左右的精度進行控制,於偶爾發生1/10寬度的誤輸入的模型中定義錯誤率。
於圖10的(a)所示的通常模式中,發生40 pls/次點擊的1/10即4 pls的誤輸入(於向正轉方向的旋轉操作中的最後向反轉方向旋轉)。
於該情況下,由誤輸入的4 pls跨越40 pls中的邊緣的概率來定義錯誤率,算出為4 pls/40 pls=10%。
於圖10的(b)所示的連續射擊模式(正轉)中,發生20 pls/次點擊的1/10即2 pls的誤輸入。
於該情況下,由於誤輸入的2 pls於反轉時適用武器切換模式(反轉),因此以跨越80 pls中的邊緣的概率來定義錯誤率,算出為2 pls/80 pls=2.5%。
藉此,如所述般,藉由將向反轉方向旋轉時的位置檢測的解析度設定得比向正轉方向旋轉時的解析度粗(低),可獲得比通常模式(10%)低的錯誤率(2.5%)。
另外,亦考慮如下情況:於武器切換模式(反轉)中,使滾輪單元11向反轉方向旋轉時的位置檢測的判定邊緣與相位錯開,藉此進一步降低錯誤率。
具體而言,如圖10的(d)所示,藉由使用自圖10的(c)所示的武器切換模式用的脈衝波形錯開了檢測相位的脈衝波形,例如與1/10即2 pls的誤輸入相比,發生2/10=4 pls、3/10=6 pls、4/10=8 pls、5/10=10 pls的誤輸入的概率被認為可呈指數函數下降。
於該情況下,藉由調整檢測相位,錯誤率可下降至遠低於2.5%的接近0%的概率。
接下來,使用圖11來說明例如對連續射擊模式(正轉方向)(48次點擊/旋轉)中的旋轉方向上的位置(旋轉位置)1~位置(旋轉位置)20分配的PWM控制的佔空比。
於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5,以10%、45%、75%、95%、100%呈階段增加的方式分配佔空比。另外,於旋轉位置6~旋轉位置10,以100%、95%、75%、45%、10%呈階段減少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而且,於旋轉位置11~旋轉位置20,以佔空比為0%的方式進行分配。
同樣地,如圖12所示,對旋轉位置分配的PWM輸出佔空比分別被分配給通常模式(正轉方向、反轉方向)、連續射擊模式(正轉方向)、武器切換模式A、武器切換模式B(反轉方向)。
例如,於通常模式中,如圖12所示,於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80中的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5,以10%、45%、75%、95%、100%呈階段增加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而且,於旋轉位置6~旋轉位置10,以100%、95%、75%、45%、10%呈階段減少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至旋轉位置11~旋轉位置40為止,分配0%的佔空比。而且,於旋轉位置41~旋轉位置45,以10%、45%、75%、95%、100%呈階段增加的方式分配佔空比,於旋轉位置46~旋轉位置50,以100%、95%、75%、45%、10%呈階段減少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至旋轉位置51~旋轉位置80為止,分配0%的佔空比。
即,於通常模式下,線圈控制部12c使用於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80出現兩次佔空比的波峰的脈衝訊號來進行控制(參照圖10的(a))。
於連續射擊模式中,如圖12所示,於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80中的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5中,與通常模式同樣地,以10%、45%、75%、95%、100%呈階段增加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而且,於旋轉位置6~旋轉位置10,以100%、95%、75%、45%、10%呈階段減少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至旋轉位置11~旋轉位置20為止,分配0%的佔空比。然後,於旋轉位置21~旋轉位置25,以10%、45%、75%、95%、100%呈階段增加的方式分配佔空比,於旋轉位置26~旋轉位置30,以100%、95%、75%、45%、10%呈階段減少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至旋轉位置31~旋轉位置40為止,分配0%的佔空比。同樣地,於旋轉位置41~旋轉位置45,以10%、45%、75%、95%、100%呈階段增加的方式分配佔空比,於旋轉位置46~旋轉位置50,以100%、95%、75%、45%、10%呈階段減少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至旋轉位置51~旋轉位置60為止,分配0%的佔空比。於旋轉位置61~旋轉位置65,以10%、45%、75%、95%、100%呈階段增加的方式分配佔空比,於旋轉位置66~旋轉位置70,以100%、95%、75%、45%、10%呈階段減少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至旋轉位置71~旋轉位置80為止,分配0%的佔空比。
即,於連續射擊模式中,線圈控制部12c使用以通常模式的一半的旋轉位置的間隔於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80出現4次佔空比的波峰的脈衝訊號來進行控制(參照圖10的(b))。
另一方面,於武器切換模式A中,如圖12所示,於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80中的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5,以10%、45%、75%、95%、100%呈階段增加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而且,於旋轉位置6~旋轉位置10,以100%、95%、75%、45%、10%呈階段減少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至旋轉位置11~旋轉位置80為止,分配0%的佔空比。
即,於武器切換模式A中,線圈控制部12c使用以通常模式的2倍的旋轉位置的間隔於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80出現1次佔空比的波峰的脈衝訊號來進行控制(參照圖10的(c))。
另外,於武器切換模式B中,如圖12所示,於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80中的旋轉位置1~旋轉位置10,分配0%的佔空比。而且,於旋轉位置11~旋轉位置15,以10%、45%、75%、95%、100%呈階段增加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而且,於旋轉位置16~旋轉位置20,以100%、95%、75%、45%、10%呈階段減少的方式分配佔空比。至旋轉位置6~旋轉位置80為止,分配0%的佔空比。
藉此,於武器切換模式B中,線圈控制部12c可使用與武器切換模式A錯開了相位的脈衝訊號來進行控制(參照圖10的(d))。
<滑鼠控制系統1的主要特徵> 於本實施方式的滑鼠控制系統1中,於轉移為所述節能模式(無通電控制)後,當檢測到對滑鼠10的操作輸入而恢復為通常動作模式(通電控制)時,線圈控制部12c讀出保存於PC 20側的設定登記部23b中的最近的設定,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產生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
藉此,於節能模式(無通電控制)時有操作輸入而轉移為通常動作模式(通電控制)時,讀出保存於設定登記部23b中的最近的設定而產生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藉此可於操作者所設定的使用感的狀態下,使用裝填了滾輪單元11的滑鼠10。
結果,可於謀求使用了MR流體12e的滾輪單元11的省電化的同時,持續以所期望的操作感來使用。
<模式切換處理> 使用圖13的流程圖來對本實施方式的滑鼠控制系統1中執行的模式切換處理進行說明。
即,如圖13所示,於步驟S11中,當將使滑鼠10的電源接通/斷開的開關10f接通時,於步驟S12中,對滾輪單元11進行控制以於通常動作模式下運作。
再者,通常動作模式下的動作例如可根據保存於PC 20側的控制部23的設定登記部23b中的設定進行控制。
接下來,於步驟S13中,判定於通常動作模式下,是否為於規定時間以上相對於滑鼠10無輸入的狀態。此處,若判定為於規定時間以上沒有向滑鼠10輸入,則進入步驟S14。另一方面,於存在未滿規定時間的向滑鼠10的輸入的情況下,滑鼠10以通常動作模式的狀態進行控制。
接下來,於步驟S14中,由於在步驟S13中判定為於規定時間以上沒有向滑鼠10輸入,因此轉移為節能模式。
於節能模式中,如所述般,暫時停止自滑鼠10的電源向各結構的電力供給,例如藉由使流經線圈12d的電流大致為0,抑制於不使用滑鼠10的狀態下的無用的電力消耗。
接下來,於步驟S15中,判定於節能模式下是否相對於滑鼠10有輸入。此處,若判定為有向滑鼠10的輸入,則進入步驟S16。另一方面,於無向滑鼠10的輸入的情況下,滑鼠10以節能模式的狀態進行控制。
接下來,於步驟S16中,由於在步驟S15中判定為有向滑鼠10的輸入,因此控制部23自設定登記部23b讀出最近的設定,並向輸出轉矩決定部23c發送。
接下來,於步驟S17中,自節能模式恢復為通常動作模式。具體而言,線圈控制部12c經由通訊部21、通訊部14,接收自輸出轉矩決定部23c輸出的脈衝波形,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成為自設定登記部23b發送的設定。
藉此,於節能模式(無通電控制)時有操作輸入而恢復為通常動作模式(通電控制)時,讀出保存於PC 20側的設定登記部23b中的最近的設定而產生滾輪主體部12f的旋轉阻力,藉此可於維持操作者剛剛所設定的使用感的狀態下,使用裝填了滾輪單元11的滑鼠10。
結果,可於謀求使用了MR流體12e的滾輪單元11的省電化的同時,持續以所期望的操作感來使用。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方式,能夠於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A) 於所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裝填有本發明的滾輪單元11的操作裝置,列舉滑鼠1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作為裝填有本發明的滾輪單元的操作裝置,除有滑鼠以外,亦可為鍵盤、手柄等遊戲用的控制器、演奏音樂時等使用的控制面板等。
(B) 於所述實施方式中,列舉如下例子,即檢測設置於滑鼠主體10a的上表面的滾輪單元11的左右的操作按鈕10ga、操作按鈕10gb同時被按下並操作規定時間以上,自通常模式切換為設定變更模式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如所述般,向設定變更模式的切換不僅可藉由多個操作按鈕的同時長按操作來進行,亦可藉由單一的操作按鈕的長按操作來進行。
(C) 於所述實施方式中,列舉如下例子,即線圈控制部12c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於正轉方向與反轉方向上改變點擊感的間隔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為如下結構:對流經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以於正轉方向與反轉方向上改變滾輪單元11的旋轉阻力的大小。具體而言,例如於連續射擊模式中(正轉時)控制為旋轉阻力變小,並且於武器切換模式中(反轉時)控制為旋轉阻力比連續射擊模式大。
藉此,對於遊戲的玩家來說,能夠進行更細膩的操作,並且可抑制無意識地自正轉方向向反轉方向操作而執行無意的操作。
另外,亦可於正轉方向與反轉方向上組合產生點擊感的間隔及旋轉阻力的大小,進行不同的控制。
(D) 於所述實施方式中,列舉如下例子,即對流經線圈12d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於正轉方向上的旋轉時以比反轉方向上的旋轉時短的間隔產生點擊感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根據遊戲的操作內容等,對流經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於正轉方向上的旋轉時以比反轉方向上的旋轉時長的間隔產生點擊感。
(E) 於所述實施方式中,列舉如下例子,即控制為於反轉方向上的旋轉時成為比正轉方向上的旋轉時粗的解析度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根據遊戲的操作內容等,控制為於反轉方向上的旋轉時成為比正轉方向上的旋轉時細的解析度。
(F) 於所述實施方式中,列舉如下例子,即裝填有本發明的滾輪單元11的滑鼠10主要用於e-Sports等遊戲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作為遊戲以外的領域,亦可將裝填有本發明的滾輪單元的操作裝置用於通常的PC業務、設計、音樂等商務用途。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操作控制系統起到如下效果:可於謀求使用了磁流變流體的滾輪單元的省電化的同時,提高使用便利性,因此能夠廣泛適用於包含滑鼠、鍵盤、控制面板等各種操作裝置的操作控制系統。
1:滑鼠控制系統(操作控制系統) 10:滑鼠(操作裝置) 10a:滑鼠主體(主體部) 10b:開關 10c:底表面 10d:USB插入口 10ea:光投射部 10eb:光接收部 10f:開關 10ga:操作按鈕(輸入按鈕、第一按鈕) 10gb:操作按鈕(輸入按鈕、第二按鈕) 11:滾輪單元 11a:外滾輪(滾輪主體部) 11b:內滾輪(滾輪主體部) 11c:中部按鈕 11d:按下檢測桿 11e:軸(旋轉軸) 11f:旋轉檢測用磁鐵 11g:MR流體保持部(磁流變流體保持部) 11h:密封構件 12:轉矩生成部 12c:線圈控制部 12d:線圈 12e:MR流體 12f:滾輪主體部 13:滾動檢測部 13a:旋轉檢測部 13b:方向檢測部 13c:邊緣判定部 14:通訊部(第二通訊部) 15:動作控制單元 15a:輸入部 15b:掃描部 15c:動作檢測部 15d:電力切換部 15e:控制部 20:PC(操作控制裝置) 20a:鍵盤 21:通訊部(第一通訊部) 22:顯示部 23:控制部 23a:設定變更部 23b:設定登記部(儲存部) 23c:輸出轉矩決定部 S11〜S17:步驟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滑鼠控制系統的結構的系統整體圖。 圖2是表示圖1的滑鼠控制系統的結構的框圖。 圖3是圖1的滑鼠控制系統中包含的滑鼠的外觀立體圖。 圖4(a)、圖4(b)、圖4(c)是圖3的滑鼠的俯視圖、側視圖、仰視圖。 圖5是圖4(b)的A-A線剖面圖。 圖6(a)及圖6(b)是裝填於圖3的滑鼠中的滾輪單元的外觀圖。 圖7(a)是圖6(a)及圖6(b)的滾輪單元的側視圖。圖7(b)是圖7(a)的B-B線剖面圖。 圖8是表示用於圖2的滑鼠的MR流體的磁場強度與黏度的關係的圖表。 圖9(a)是表示於通常模式中滾輪單元旋轉時產生的點擊感的成像圖。圖9(b)是表示於連續射擊模式中(正轉時)滾輪單元旋轉時產生的點擊感的成像圖。圖9(c)是表示於武器切換模式中(反轉時)滾輪單元旋轉時產生的點擊感的成像圖。 圖10的(a)是表示於通常模式中使滾輪單元旋轉時產生點擊感的脈衝波形的圖。圖10的(b)是表示於連續射擊模式中(正轉時)使滾輪單元旋轉時產生點擊感的脈衝波形的圖。圖10的(c)是表示於武器切換模式中(反轉時)使滾輪單元旋轉時產生點擊感的脈衝波形的圖。圖10的(d)是表示以圖10的(c)的檢測時機延遲規定時間的方式錯開相位而產生點擊感的脈衝波形的圖。 圖11是表示圖9(b)的連續射擊模式中(正轉時)的48次點擊(click)/旋轉時的位置編號1~位置編號20的PWM控制的輸出佔空比的分配的圖。 圖12是表示圖10的(a)~圖10的(d)所示的各模式中的位置編號1~位置編號80的PWM控制的輸出佔空比的分配的圖。 圖13是表示裝填有本實施方式的滾輪單元的滑鼠的模式切換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
1:滑鼠控制系統 10:滑鼠 11:滾輪單元 12:轉矩生成部 12c:線圈控制部 12d:線圈 12e:MR流體 12f:滾輪主體部 13:滾動檢測部 13a:旋轉檢測部 13b:方向檢測部 13c:邊緣判定部 14:通訊部(第二通訊部) 15:動作控制單元 15a:輸入部 15b:掃描部 15c:動作檢測部 15d:電力切換部 15e:控制部 20:PC 21:通訊部(第一通訊部) 22:顯示部 23:控制部 23a:設定變更部 23b:設定登記部(儲存部) 23c:輸出轉矩決定部

Claims (12)

  1. 一種操作控制系統,包括: 操作控制裝置;以及 操作裝置,與所述操作控制裝置連接,且包含以能夠旋轉的狀態得到支撐的滾輪單元, 所述操作裝置中包含的所述滾輪單元具有: 滾輪主體部,以能夠向正轉方向、反轉方向旋轉的狀態裝填於所述操作裝置中; 磁流變流體保持部,保持藉由黏度因自外部賦予的磁場發生變化,對所述滾輪主體部賦予旋轉阻力的磁流變流體; 線圈,相對於所述磁流變流體產生磁場;以及 線圈控制部,對流經所述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以改變相對於所述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並且具有:通電控制,於有操作輸入的情況下,根據設定而產生所述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以及無通電控制,於達到規定時間無所述操作輸入的情況下,不產生所述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 所述操作控制裝置具有: 儲存部,保存有決定操作中的所述滾輪主體部的所述旋轉阻力的多個設定;以及 輸出轉矩決定部,根據保存於所述儲存部中的設定,來決定所述滾輪主體部的輸出轉矩, 所述線圈控制部於所述無通電控制時有操作輸入而轉移為所述通電控制時,讀出保存於所述儲存部中的最近的設定,產生所述滾輪主體部的旋轉阻力。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操作裝置更具有由操作者操作的輸入按鈕, 所述操作控制裝置更具有設定變更部,所述設定變更部於所述輸入按鈕被按下規定時間以上時,轉移為對所述設定進行變更的模式。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輸入按鈕包含設置於所述操作裝置的兩側的第一按鈕與第二按鈕, 當所述第一按鈕與所述第二按鈕同時被按下規定時間以上時,所述設定變更部自通常模式轉移為對所述設定進行變更的模式。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操作控制裝置更具有第一通訊部,所述第一通訊部於與所述操作裝置之間進行通訊, 所述操作裝置更具有第二通訊部,所述第二通訊部於與所述第一通訊部之間進行通訊。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操作裝置更具有: 旋轉檢測部,對所述滾輪主體部於旋轉方向上的位置進行檢測;以及 方向檢測部,對所述滾輪主體部的旋轉方向進行檢測。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儲存部保存與所述滾輪主體部的輸出轉矩相應的多個脈衝波形的資料,並且 所述輸出轉矩決定部讀出與所述旋轉檢測部及所述方向檢測部中的檢測結果相應的適當的脈衝波形,來決定所述滾輪主體部的輸出轉矩。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線圈控制部基於所述脈衝波形進行脈衝寬度調變(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旋轉檢測部設定有第一解析度以用於向正轉方向旋轉,設定有比所述第一解析度低的第二解析度以用於向反轉方向旋轉。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旋轉檢測部將檢測向正轉方向旋轉時的旋轉位置的第一相位、與檢測向反轉方向旋轉時的旋轉位置的第二相位設定於相互錯開的位置。
  10. 如請求項5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線圈控制部根據於所述方向檢測部中檢測出的所述滾輪主體部的旋轉方向,對流經所述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所述滾輪主體部的點擊感成為不同的感覺。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線圈控制部對流經所述線圈的電流進行控制,以使得於所述方向檢測部中的檢測結果為正轉方向的情況下,以第一間距賦予點擊感,於所述方向檢測部中的檢測結果為反轉方向的情況下,以比所述第一間距寬的第二間距賦予點擊感。
  12.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操作控制系統,其中所述操作裝置為滑鼠。
TW112123320A 2022-07-28 2023-06-21 操作控制系統 TWI8402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20867 2022-07-28
JP2022120867A JP2024017911A (ja) 2022-07-28 2022-07-28 操作制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5627A TW202405627A (zh) 2024-02-01
TWI840260B true TWI840260B (zh) 2024-04-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48344B1 (en) 2020-11-30 2021-06-29 Logitech Europe S.A. Combining electropermanent magnets and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to control an operation of an inpu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48344B1 (en) 2020-11-30 2021-06-29 Logitech Europe S.A. Combining electropermanent magnets and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to control an operation of an input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8074B2 (en) Haptically-enabled modular peripheral device assembly
US20190299094A1 (en) Game controller systems and methods
US6505088B1 (en) Electronic controller
RU2419834C2 (ru) Улучшение рабочих показателей и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беспровод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
US20200012357A1 (en) Computer mice, computer mouse arrangements and mouse pad arrangements
TWI454972B (zh) 用於按鍵功能切換的系統及方法
JP2002182816A (ja) カーソル位置指示装置
US6160537A (en) Computer joystick for moving an object in three dimensions
TWI840260B (zh) 操作控制系統
US20200225770A1 (en) Input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scrolling input to an application
TWI633466B (zh) 滑鼠及滾輪捲動資料之輸出方法
TW202405627A (zh) 操作控制系統
US20070188455A1 (en) Single element digital and analog input for a control device
TW202405626A (zh) 滾輪單元及包括其的操作裝置
KR20030080064A (ko) 커서 속도의 수동 조절을 가능하게 하는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TW202405624A (zh) 滾輪單元及包括其的操作裝置、滾輪單元的控制方法、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
WO2024024322A1 (ja) 操作制御システム
JP2010009217A (ja) 操作入力装置
TW202409804A (zh) 操作控制系統
TW202409806A (zh) 滾輪單元及包括其的操作裝置、滾輪單元的控制方法、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
WO2024042920A1 (ja) ホイール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操作装置、ホイールユニット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24029470A (ja) 操作制御システム
KR200342517Y1 (ko) 오토 클릭 마우스
TWI474225B (zh) 程序變化裝置及方法
JPH09167544A (ja) ゲーム機用操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