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130B - 電磁閥歧管 - Google Patents

電磁閥歧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130B
TWI840130B TW112106008A TW112106008A TWI840130B TW I840130 B TWI840130 B TW I840130B TW 112106008 A TW112106008 A TW 112106008A TW 112106008 A TW112106008 A TW 112106008A TW I840130 B TWI840130 B TW I8401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olenoid valve
guide
hole
pil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6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4766A (zh
Inventor
羽田野壽
小杉光弘
小寺康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263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12270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4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4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130B/zh

Links

Abstract

電磁閥歧管(10)具備連接構件(70),其是藉由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與基部(71)一體化的方式構成,其中第1連接部(80)構成為使第1導電構件(52)與電路基板(41)彼此電連接,第2連接部(90)構成為使第2導電構件(62)與電路基板(41)彼此電連接。基部(71)具有貫通孔(72),底座(30)具有2個卡合突起(46)。基部(71)構成為:當2個卡合突起(46)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時,基部(71)能夠往插入方向所交叉的方向彈性變形。連接構件(70)構成為:藉由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與2個卡合突起(46)卡合從而使連接構件(70)安裝於底座(30)上。

Description

電磁閥歧管
本公開是關於一種電磁閥歧管。
電磁閥歧管有時會具備例如日本特開2020-186781號公報公開的主閥部、第1導引電磁閥、第2導引電磁閥、控制部、及底座。主閥部具有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主閥部會藉由分別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從而對多個埠間的連通進行切換。
第1導引電磁閥與第2導引電磁閥之間彼此一體化且並排設置。第1導引電磁閥具有第1螺線管部。第1導引電磁閥會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第2導引電磁閥具有第2螺線管部。第2導引電磁閥會對第2導引壓作用室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第1導引電磁閥具有第1導電構件。第1導電構件會與第1螺線管部電連接。第2導引電磁閥具有第2導電構件。第2導電構件會與第2螺線管部電連接。
控制部具有電路基板。電路基板會控制第1導引電磁閥及第2導引電磁閥各自的驅動。底座具有控制部。底座設有第1連接部與第2連接部。第1連接部供第1導電構件插入連接並且使第1導電構件與電路基板彼此電連接。第2連接部供第2導電構件插入連接並且使第2導電構件與電 路基板彼此電連接。第1導電構件對於第1連接部的插入方向與第2導電構件對於第2連接部的插入方向相同。
這種電磁閥歧管中,當第1連接部與第2連接部之間的相對位置偏離預定的位置時,會有難以將第1導電構件及第2導電構件分別與第1連接部及第2連接部插入連接的疑慮。因此,目前期望能夠輕易地將第1導電構件及第2導電構件分別與第1連接部及第2連接部插入連接,同時謀求電磁閥歧管的體格的小型化。
本公開的一種形態的電磁閥歧管,其具備主閥部、第1導引電磁閥、第2導引電磁閥、控制部、及底座;上述主閥部構成為:具有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藉由各別對上述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上述第2導引壓作用室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從而切換多個埠間的連通;上述第1導引電磁閥構成為:具有第1螺線管部,並且對上述第1導引壓作用室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上述第2導引電磁閥構成為:具有第2螺線管部,並且對上述第2導引壓作用室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上述控制部具有電路基板,其構成為:控制上述第1導引電磁閥及上述第2導引電磁閥的驅動;上述底座具有上述控制部。上述第1導引電磁閥與上述第2導引電磁閥之間互相一體化且並排設置。上述第1導引電磁閥具有第1導電構件,其與上述第1螺線管部電連接。上述第2導引電磁閥具有第2導電構件,其與上述第2螺線管部電連接。上述底座設有第1連接部及第2連接 部;上述第1連接部構成為:供上述第1導電構件插入且連接,同時將上述第1導電構件與上述電路基板彼此電連接;上述第2連接部構成為:供上述第2導電構件插入且連接,同時將上述第2導電構件與上述電路基板彼此電連接。上述第1導電構件對於上述第1連接部的插入方向與上述第2導電構件對於上述第2連接部的插入方向相同。上述電磁閥歧管具備具有平板狀的基部的連接構件。上述第1連接部及上述第2連接部與上述基部一體化。上述基部具有貫通孔,其在厚度方向貫通上述基部。上述底座具有2個卡合突起。上述基部構成為:當上述2個卡合突起插入上述貫通孔的內側時,上述基部能夠往上述插入方向所交叉的方向彈性變形。上述連接構件構成為:藉由上述基部中的上述貫通孔的周圍的部分與上述2個卡合突起卡合,從而使上述連接構件安裝於上述底座上。
10:電磁閥歧管
12:主閥部
22:第1導引壓作用室
24:第2導引壓作用室
30:底座
40:控制部
41:電路基板
42:安裝壁部
43:第1連接口
44:第2連接口
45:突出部
46:卡合突起
50:第1導引電磁閥
51:第1螺線管部
52:第1導電構件
53:第1筒狀部
54:第1唇形墊
60:第2導引電磁閥
61:第2螺線管部
62:第2導電構件
63:第2筒狀部
64:第2唇形墊
70:連接構件
71:基部
72:貫通孔
75:導面
80:第1連接部
90:第2連接部
X1:長邊方向
Y1:短邊方向
Z1:插入方向
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的電磁閥歧管的剖面圖。
圖2是將圖1的電磁閥歧管的局部擴大表示的剖面圖。
圖3是圖2的電磁閥歧管所具有的連接構件從基部的第2面側觀看的平面圖。
圖4是圖3的連接構件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圖3的連接構件安裝於底座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6是表示圖3的連接構件安裝於底座的狀態的剖面圖。
以下,根據圖1~圖6說明電磁閥歧管的一實施方式。
<電磁閥歧管10>
如圖1所示,電磁閥歧管10具備電磁閥11。電磁閥11具備主閥部12、第1導引電磁閥50、第2導引電磁閥60。因此,電磁閥歧管10具備主閥部12、第1導引電磁閥50、第2導引電磁閥60。電磁閥11為雙螺線管型的導引式電磁閥。電磁閥歧管10具備控制部40及底座30。
<主閥部12>
主閥部12具有閥殼13。閥殼13為長四角塊狀。閥殼13具有閥體14、第1連結塊15、第2連結塊16。閥體14為長四角塊狀。第1連結塊15與閥體14的長邊方向的第1端連結。第2連結塊16與閥體14的長邊方向的第2端連結。閥體14具有主體對向面14a,其面向底座30。
閥殼13具有線軸閥孔17。線軸閥孔17形成於閥體14。線軸閥孔17為圓孔狀。線軸閥孔17往閥體14的長邊方向延伸。線軸閥孔17的第1端朝閥體14的長邊方向的第1端面開口。線軸閥孔17的第2端朝閥體14的長邊方向的第2端面開口。因此,線軸閥孔17於長邊方向上貫通閥體14。
電磁閥11具有線軸閥18。線軸閥18收容在線軸閥孔17內。線軸閥18是在線軸閥18的軸方向與線軸閥孔17的軸方向一致的狀態下收容在線軸閥孔17內。線軸閥18是以可在線軸閥孔17內來回移動的方式被收容著。
電磁閥11具有供應埠P、第1輸出埠A、第2輸出埠B、第1排出埠R1、及第2排出埠R2。因此,本實施方式的電磁閥11為5埠電磁閥。供應埠P、第1輸出埠A、第2輸出埠B、第1排出埠R1、及第2排出埠R2形 成於閥體14。供應埠P、第1輸出埠A、第2輸出埠B、第1排出埠R1、及第2排出埠R2分別與線軸閥孔17連通。
從閥體14的長邊方向的第1端起朝向第2端依序排列為:第1排出埠R1、第1輸出埠A、供應埠P、第2輸出埠B、第2排出埠R2。供應埠P、第1輸出埠A、第2輸出埠B、第1排出埠R1、及第2排出埠R2之各別的第1端與線軸閥孔17連通。供應埠P、第1輸出埠A、第2輸出埠B、第1排出埠R1、及第2排出埠R2之各別的第2端朝閥體14的主體對向面14a開口。
電磁閥11具有第1活塞19及第2活塞20。第1活塞19為圓板狀。第1活塞19與線軸閥18的第1端連結。第1活塞19以與線軸閥18成為一體的方式移動。第2活塞20為圓板狀。第2活塞20與線軸閥18的第2端連結。第2活塞20以與線軸閥18成為一體的方式移動。
第1連結塊15形成有圓孔狀的第1活塞收容凹部21。第1活塞收容凹部21收容有可來回移動的第1活塞19。藉由第1活塞收容凹部21與第1活塞19而劃分出第1導引壓作用室22。因此,主閥部12具有第1導引壓作用室22。在第1導引壓作用室22中導引流體被供應和排出。
第2連結塊16形成有圓孔狀的第2活塞收容凹部23。第2活塞收容凹部23收容有可來回移動的第2活塞20。藉由第2活塞收容凹部23與第2活塞20而劃分出第2導引壓作用室24。因此,主閥部12具有第2導引壓作用室24。在第2導引壓作用室24中導引流體被供應和排出。
<底座30>
底座30具有歧管塊31。歧管塊31為長四角塊狀。歧管塊31具有載置 面31a。載置面31a搭載著電磁閥11。歧管塊31的長邊方向與閥殼13的長邊方向一致。
歧管塊31具有供應流路32、第1輸出流路33、第2輸出流路34、第1排出流路35、及第2排出流路36。供應流路32、第1輸出流路33、第2輸出流路34、第1排出流路35、及第2排出流路36朝載置面31a開口。
供應流路32中朝載置面31a開口的端部與供應埠P連通。第1輸出流路33中朝載置面31a開口的端部與第1輸出埠A連通。第2輸出流路34中朝載置面31a開口的端部與第2輸出埠B連通。第1排出流路35中朝載置面31a開口的端部與第1排出埠R1連通。第2排出流路36中朝載置面31a開口的端部與第2排出埠R2連通。
供應流路32中與載置面31a相反之側的端部會通過例如配管等而與未圖示的流體供應源連接。第1輸出流路33中與載置面31a相反之側的端部、及第2輸出流路34中與載置面31a相反之側的端部分別會通過例如配管等而與未圖示的流體壓機器連接。第1排出流路35中與載置面31a相反之側的端部、及第2排出流路36中與載置面31a相反之側的端部會通過例如配管等而與大氣連通。
電磁閥歧管10具備環狀的襯墊37。襯墊37為例如薄板狀。襯墊37會將電磁閥11的閥體14與歧管塊31之間進行密封。
<控制部40>
控制部40內藏於歧管塊31中。因此,底座30具有控制部40。控制部40具有電路基板41。電路基板41被供應有例如來自未圖示的可程式邏輯 控制器(PLC)等外部控制機器的電力。電路基板41內藏於歧管塊31中。電路基板41會控制第1導引電磁閥50及第2導引電磁閥60各別的驅動。
<第1導引電磁閥50>
第1導引電磁閥50具有第1螺線管部51。第1導引電磁閥50會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22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當進行從電路基板41往第1螺線管部51的電壓的施加時,第1導引電磁閥50會將來自未圖示的流體供應源所供應之被壓縮的流體作為導引流體而供應至第1導引壓作用室22。另一方面,當停止從電路基板41往第1螺線管部51的電壓的施加時,第1導引電磁閥50會停止來自流體供應源所供應之被壓縮的流體往第1導引壓作用室22的供應。此外,第1導引電磁閥50會將第1導引壓作用室22內的導引流體往大氣排出。
<第2導引電磁閥60>
第2導引電磁閥60具有第2螺線管部61。第2導引電磁閥60會對第2導引壓作用室24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當進行從電路基板41往第2螺線管部61的電壓的施加時,第2導引電磁閥60會將來自流體供應源所供應之被壓縮的流體作為導引流體而供應至第2導引壓作用室24。另一方面,當停止從電路基板41往第2螺線管部61的電壓的施加時,第2導引電磁閥60會停止來自流體供應源所供應之被壓縮的流體往第2導引壓作用室24的供應。此外,第2導引電磁閥60會將第2導引壓作用室24內的導引流體往大氣排出。
第1導引電磁閥50與第2導引電磁閥60之間彼此一體化且並排設置。具體而言,第1導引電磁閥50及第2導引電磁閥60位於第1連結塊 15中的閥體14的相反側。第1導引電磁閥50及第2導引電磁閥60相對於第1連結塊15並排設置。
<線軸閥18的第1位置及第2位置>
線軸閥18可在第1位置及第2位置之間切換。例如設定為從電路基板41對第1螺線管部51進行電壓的施加,同時停止從電路基板41對第2螺線管部61的電壓的施加。然後,藉由第1導引電磁閥50,來自流體供應源所供應之被壓縮的流體會作為導引流體而供應至第1導引壓作用室22。另一方面,藉由第2導引電磁閥60,第2導引壓作用室24內的導引流體會往大氣排出。以此方式,線軸閥18會朝向第2活塞收容凹部23移動。結果線軸閥18會切換至第1位置,使供應埠P與第1輸出埠A連通,且第2輸出埠B與第2排出埠R2連通。當線軸閥18切換在第1位置時,供應埠P與第2輸出埠B之間會被阻斷,同時第1輸出埠A與第1排出埠R1之間也被阻斷。
此外,例如設定為從電路基板41對第1螺線管部51停止電壓的施加,同時從電路基板41對第2螺線管部61進行電壓的施加。然後,藉由第2導引電磁閥60,來自流體供應源所供應之被壓縮的流體會作為導引流體而供應至第2導引壓作用室24。另一方面,藉由第1導引電磁閥50,第1導引壓作用室22內的導引流體會往大氣排出。以此方式,線軸閥18會朝向第1活塞收容凹部21移動。結果線軸閥18會切換至第2位置,使供應埠P與第2輸出埠B連通,且第1輸出埠A與第1排出埠R1連通。當線軸閥18切換至第2位置時,供應埠P與第1輸出埠A之間會被阻斷,同時第2輸出埠B與第2排出埠R2之間也會被阻斷。
如此一來,第1導引電磁閥50進行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22的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第2導引電磁閥60進行對第2導引壓作用室24的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以此方式,線軸閥18會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於線軸閥孔17內來回移動。藉由線軸閥18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從而能夠切換埠間的連通。因此,主閥部12中藉由各別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22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24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從而能夠切換多個埠間的連通。圖1是表示線軸閥18位於第2位置的狀態。
<第1導電構件52>
如圖2所示,第1導引電磁閥50具有第1導電構件52。第1導電構件52與第1螺線管部51電連接。第1導引電磁閥50具有2個第1導電構件52。2個第1導電構件52中的一者構成正極線,同時2個第1導電構件52中的另一者構成負極線。各第1導電構件52為例如柱狀。
<第1筒狀部53>
第1導引電磁閥50具有第1筒狀部53。第1筒狀部53會圍繞2個第1導電構件52。具體而言,第1筒狀部53會圍繞2個第1導電構件52中與第1螺線管部51相反之側的端部,也就是前端部。第1筒狀部53為圓筒狀。各第1導電構件52的前端會通過第1筒狀部53的開口而往第1筒狀部53的外部突出。第1筒狀部53的軸方向與各第1導電構件52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相同。第1導引電磁閥50會配置於底座30上,其中第1筒狀部53的開口會朝向底座30開口。因此,各第1導電構件52的前端部會朝向底座30延伸。
第1筒狀部53的外周面形成有第1裝著溝53a。第1裝著溝53a為環狀。第1裝著溝53a裝著有第1唇形墊54。第1唇形墊54為橡膠製。第1唇形墊54為圓環狀。
<第2導電構件62>
第2導引電磁閥60具有第2導電構件62。第2導電構件62與第2螺線管部61電連接。第2導引電磁閥60具有2個第2導電構件62。2個第2導電構件62中的一者構成正極線,同時2個第2導電構件62中的另一者構成負極線。各第2導電構件62為例如柱狀。
<第2筒狀部63>
第2導引電磁閥60具有第2筒狀部63。第2筒狀部63會圍繞2個第2導電構件62。具體而言,第2筒狀部63會圍繞2個第2導電構件62中與第2螺線管部61相反之側的端部,也就是前端部。第2筒狀部63為圓筒狀。各第2導電構件62的前端會通過第2筒狀部63的開口而往第2筒狀部63的外部突出。第2筒狀部63的軸方向與各第2導電構件62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相同。第2導引電磁閥60會配置於底座30上,其中第2筒狀部63的開口會朝向底座30開口。因此,各第2導電構件62的前端部會朝向底座30延伸。
第2筒狀部63的軸方向與第1筒狀部53的軸方向相同。各第2導電構件62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與各第1導電構件52的前端部的延伸方向相同。
第2筒狀部63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裝著溝63a。第2裝著溝63a為環狀。第2裝著溝63a裝著有第2唇形墊64。第2唇形墊64為橡膠製。第2唇形墊64為圓環狀。
<連接構件70>
電磁閥歧管10具備連接構件70。連接構件70具有基部71、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連接構件70設置於底座30上。因此,在底座30上設有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連接構件70是藉由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與基部71一體化的方式構成。
<基部71>
如圖3及圖4所示,基部71為平板狀。詳細而言,基部71為薄板狀。基部71為樹脂製。從基部71的厚度方向進行俯視時,基部71呈長四角板狀。基部71具有第1面711及第2面712。第1面711為在基部71的厚度方向中位於第1端的面。第1面711為平坦面狀。第2面712為在基部71的厚度方向中位於第2端的面。第2面712為平坦面狀。第1面711與第2面712互相平行地延伸。
基部71具有2個長側緣71a及2個短側緣71b,其中2個長側緣71a往基部71的長邊方向X1延伸,2個短側緣71b往基部71的短邊方向W1延伸。2個長側緣71a互相平行延伸。2個短側緣71b互相平行延伸。2個短側緣71b中的一者將2個長側緣71a在長邊方向X1的第1端彼此連接。2個短側緣71b中的另一者將2個長側緣71a在長邊方向X1的第2端彼此連接。2個長側緣71a分別具有彎曲部71c。2個彎曲部71c會在對應的長側緣71a的中央部往互相接近的方向凹陷而彎曲成弧狀。
<貫通孔72>
基部71具有貫通孔72。貫通孔72會在厚度方向貫通基部71。貫通孔72位於基部71的中央部。從基部71的厚度方向進行俯視時,貫通孔72呈 長四角孔形狀。貫通孔72的長邊方向與基部71的長邊方向X1一致。從基部71的厚度方向進行俯視時,貫通孔72會在基部71的短邊方向W1被2個彎曲部71c包夾。因此,各彎曲部71c會從對應的長側緣71a朝貫通孔72凹陷而彎曲成弧狀。藉由在基部71形成2個彎曲部71c,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會容易往基部71的短邊方向W1彈性變形。
基部71具有延長孔73、74。延長孔73會往基部71的長邊方向X1延伸而從貫通孔72的長邊方向的第1端分成二股。延長孔74會往基部71的長邊方向X1延伸而從貫通孔72的長邊方向的第2端分成二股。藉由在基部71形成延長孔73、74,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會更容易往基部71的短邊方向W1彈性變形。
<第1連接部80>
如圖2所示,第1連接部80具有第1端子收容部81與第1連接端子82。如圖4所示,第1端子收容部81為筒狀,從基部71的第1面711突出。第1端子收容部81為例如四角筒狀。第1端子收容部81是配置在較基部71在第1面711的貫通孔72靠近基部71在長邊方向的第1端的位置。當將基部71從基部71的厚度方向進行俯視時,第1端子收容部81會在基部71的長邊方向與貫通孔72相鄰。
如圖2所示,第1端子收容部81具有2個第1端子收容室83。2個第1端子收容室83在與第1端子收容部81的軸方向呈垂直的方向並排配置。2個第1端子收容室83會被第1端子收容部81的一部分之第1隔壁84所隔開。各第1端子收容室會通過形成於基部71上之對應的第1端子插通孔85而朝基部71的第2面712開口。第1端子收容部81的前端面形成有2個第1 導電構件插通孔86。各第1端子收容室83會通過對應的第1導電構件插通孔86而朝第1端子收容部81的前端面開口。
第1連接部80具有2個第1連接端子82。2個第1連接端子82會分別收容在對應的第1端子收容室83。各第1連接端子82能夠通過第1導電構件插通孔86而供已插入於第1端子收容室83內的第1導電構件52插入連接。因此,各第1連接端子82會收容在對應的第1端子收容室83,其中第1連接端子82能夠通過第1導電構件插通孔86而供已插入於第1端子收容室83內的第1導電構件52插入連接。
各第1連接端子82中與第1導電構件52相反之側的端部會通過對應的第1端子插通孔85而與電路基板41電連接。因此,各第1連接端子82會將對應的第1導電構件52與電路基板41彼此電連接。因此,第1連接部80會供第1導電構件52插入連接,同時將第1導電構件52與電路基板41彼此電連接。
<第2連接部90>
第2連接部90具有第2端子收容部91與第2連接端子92。如圖4所示,第2端子收容部91為筒狀,從基部71的第1面711突出。第2端子收容部91為例如四角筒狀。第2端子收容部91是配置在較基部71在第1面711的貫通孔72靠近基部71在長邊方向的第2端的位置。當將基部71從基部71的厚度方向進行俯視時,第2端子收容部91會在基部71的長邊方向與貫通孔72相鄰。
如圖2所示,第2端子收容部91具有2個第2端子收容室93。2個第2端子收容室93在與第2端子收容部91的軸方向呈垂直的方向並排配 置。2個第2端子收容室93會被第2端子收容部91的一部分之第2隔壁94所隔開。各第2端子收容室會通過形成於基部71上之對應的第2端子插通孔95而朝基部71的第2面712開口。第2端子收容部91的前端面形成有2個第2導電構件插通孔96。各第2端子收容室93會通過對應的第2導電構件插通孔96而朝第2端子收容部91的前端面開口。
第2連接部90具有2個第2連接端子92。2個第2連接端子92會分別收容在對應的第2端子收容室93。各第2連接端子92能夠通過第2導電構件插通孔96而供已插入於第2端子收容室93內的第2導電構件62插入連接。因此,各第2連接端子92會收容在對應的第2端子收容室93,其中第2連接端子92能夠通過第2導電構件插通孔96而供已插入於第2端子收容室93內的第2導電構件62插入連接。
各第2連接端子92中與第2導電構件62相反之側的端部會通過對應的第2端子插通孔95而與電路基板41電連接。因此,各第2連接端子92會將對應的第2導電構件62與電路基板41彼此電連接。因此,第2連接部90會供第2導電構件62插入連接,同時將第2導電構件62與電路基板41彼此電連接。
<安裝壁部42>
如圖2及圖5所示,底座30具有安裝壁部42。安裝壁部42供連接構件70安裝。安裝壁部42會面向第1導引電磁閥50及第2導引電磁閥60。安裝壁部42具有外面42a與內面42b。安裝壁部42的外面42a為面向第1導引電磁閥50及第2導引電磁閥60的面。安裝壁部42的內面42b為外面42a的相反側的面,亦即供連接構件70安裝的面。
<第1連接口43>
如圖2所示,底座30具有第1連接口43。第1連接口43貫通安裝壁部42。第1連接口43的內側配置有第1端子收容部81。因此,第1連接口43的內側配置有第1連接部80。第1連接口43供第1筒狀部53插入。此時,第1筒狀部53的內側供第1端子收容部81插入。因此,第1導引電磁閥50具有第1筒狀部53,其於內側供第1連接部80插入。第1筒狀部53的外周面與第1連接口43的內周面之間設有第1唇形墊54。第1唇形墊54會將第1筒狀部53與第1連接口43之間進行密封。
<第2連接口44>
底座30具有第2連接口44。第2連接口44貫通安裝壁部42。第2連接口44的內側配置有第2端子收容部91。因此,第2連接口44的內側配置有第2連接部90。第2連接口44供第2筒狀部63插入。此時,第2筒狀部63的內側供第2端子收容部91插入。因此,第2導引電磁閥60具有第2筒狀部63,其於內側供第2連接部90插入。第2筒狀部63的外周面與第2連接口44的內周面之間設有第2唇形墊64。第2唇形墊64會將第2筒狀部63與第2連接口44之間進行密封。
<插入方向Z1>
當第1筒狀部53插入至第1連接口43的內側時,各第1導電構件52會通過第1導電構件插通孔86而插入至第1端子收容室83內,從而與第1連接端子82插入連接。以此方式,各第1導電構件52會與第1連接部80插入連接。此外,當第2筒狀部63插入至第2連接口44的內側時,各第2導電構件62會通過第2導電構件插通孔96而插入至第2端子收容室93內,從而與第2 連接端子92插入連接。以此方式,各第2導電構件62會與第2連接部90插入連接。
各第1導電構件52對於第1連接部80的插入方向與各第2導電構件62對於第2連接部90的插入方向相同。其中,以下的說明中有時會將「各第1導電構件52對於第1連接部80的插入方向」及「各第2導電構件62對於第2連接部90的插入方向」簡單記載成「插入方向Z1」。
<突出部45>
底座30具有突出部45。突出部45為柱狀。突出部45會從安裝壁部42突出。如圖5所示,從基部71的厚度方向進行俯視時,突出部45呈長四角形狀。突出部45具有2個長側面45a及2個短側面45b,其中2個長側面45a往突出部45的長邊方向延伸,2個短側面45b往突出部45的短邊方向延伸。2個長側面45a互相平行延伸。2個短側面45b互相平行地延伸。2個短側面45b中的一者將2個長側面45a在長邊方向的第1端彼此連接。2個短側面45b中的另一者將2個長側面45a在長邊方向的第2端彼此連接。
<卡合突起46>
底座30具有2個卡合突起46。2個卡合突起46分別從突出部45的2個長側面45a突出。因此,2個長側面45a即為分別突出有2個卡合突起46的突出部45的2個側面。
如圖6所示,2個卡合突起46的側面46a為傾斜面,其以越遠離突出部45的前端彼此就會越遠離的方式傾斜。各卡合突起46具有段差面46b。段差面46b會將卡合突起46的側面46a中與突出部45的前端相反之側的端緣和突出部45的長側面45a進行連接。段差面46b會與突出部45的 長側面45a垂直。2個卡合突起46能夠與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卡合。基部71的第1面711面向安裝壁部42的內面42b。
<導面75>
貫通孔72具有2個導面75。當2個卡合突起46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時,2個導面75會分別導引對應的卡合突起46的側面46a。2個導面75為傾斜面,其以越遠離面向基部71中的安裝壁部42的面,也就是第1面711彼此就會越接近的方式傾斜。
<連接構件70與底座30之間的關係>
如圖5及圖6所示,在貫通孔72的長邊方向與突出部45的長邊方向一致的狀態下,以2個卡合突起46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的方式使連接構件70配置於底座30上。此時,基部71的厚度方向與插入方向Z1一致。當2個卡合突起46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時,基部71能夠往插入方向Z1所交叉的方向彈性變形。具體而言,當2個卡合突起46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時,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會容易往基部71的短邊方向W1彈性變形。
當2個卡合突起46通過貫通孔72時,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會恢復成彈性變形之前的原本的形狀。此外,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會與2個卡合突起46的段差面46b卡合。以此方式,藉由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與2個卡合突起46卡合,從而使連接構件70安裝於底座30上。連接構件70在安裝於底座30的狀態下只被容許往基部71的長邊方向X1及基部71的短邊方向W1些微的移動。
〔實施方式的作用〕
接著,針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連接構件70安裝於底座30上,其中連接構件70是由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與基部71一體化而成。因此,不會發生第1連接部80與第2連接部90之間的相對位置偏離預定的位置的問題。因此,第1導電構件52及第2導電構件62得以輕易地分別與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插入連接。
例如當進行從電路基板41往第1螺線管部51的電壓的施加,同時停止從電路基板41往第2螺線管部61的電壓的施加時,線軸閥18會切換至第1位置。當線軸閥18切換至第1位置時,供應至供應埠P的流體會通過第1輸出埠A及第1輸出流路33而往流體壓機器輸出。然後,來自流體壓機器的壓力流體會通過第2輸出流路34、第2輸出埠B、及第2排出埠R2而從第2排出流路36往外部排出。
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例如當停止從電路基板41往第1螺線管部51的電壓的施加,同時進行從電路基板41往第2螺線管部61的電壓的施加時,線軸閥18會切換至第2位置。當線軸閥18切換至第2位置時,供應至供應埠P的流體會通過第2輸出埠B及第2輸出流路34而往流體壓機器輸出。然後,來自流體壓機器的壓力流體會通過第1輸出流路33、第1輸出埠A、及第1排出埠R1而從第1排出流路35往外部排出。
〔實施方式的效果〕
上述實施方式能夠獲得以下的效果。
(1)連接構件70安裝於底座30上,其中連接構件70是由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與平板狀的基部71一體化而成。以此方式,不會發生第1連接部80與第2連接部90之間的相對位置偏離預定的位置的 問題。因此,能夠輕易地將第1導電構件52及第2導電構件62分別與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插入連接。
進而,當2個卡合突起46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時,基部71能夠往第1導電構件52及第2導電構件62所分別朝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插入的方向所交叉的方向彈性變形。因此,為了將連接構件70安裝於底座30上,並不需要例如在連接構件70上設置能夠與底座30的凹部卡合的細長板狀的卡合突起。
例如當在連接構件70上設置細長板狀的卡合突起時,由於必須使卡合突起彈性變形,故需要確保一定程度的卡合突起的長度。因此,由於需要確保卡合突起的配置空間,故電磁閥歧管10的體格會變得大型化。然而,本實施方式的連接構件70會藉由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與2個卡合突起46卡合從而安裝於底座30上。因此,由於即使不在連接構件70上設置細長板狀的卡合突起仍可將連接構件70安裝於底座30上,故能夠謀求電磁閥歧管10的體格的小型化。藉由以上方式,能夠輕易地將第1導電構件52及第2導電構件62分別與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插入連接。此外,能夠謀求電磁閥歧管10的體格的小型化。
(2)2個卡合突起46的側面46a為傾斜面,其以越遠離突出部45的前端彼此就會越遠離的方式傾斜。貫通孔72的2個導面75為傾斜面,其以越遠離面向基部71中的安裝壁部42的面彼此就會越接近的方式傾斜。以此方式,當2個卡合突起46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時,貫通孔72的各導面75會導引對應的卡合突起46的側面46a。因此,由於2個卡合突起 46會變得較容易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故能夠輕易地使連接構件70安裝於底座30上。
(3)第1筒狀部53的外周面與第1連接口43的內周面之間設有橡膠製的第1唇形墊54,其將第1筒狀部53與第1連接口43之間進行密封。第2筒狀部63的外周面與第2連接口44的內周面之間設有橡膠製的第2唇形墊64,其將第2筒狀部63與第2連接口44之間進行密封。以此方式,能夠藉由第1唇形墊54及第2唇形墊64各別的彈性變形來吸收第1導引電磁閥50及第2導引電磁閥60與底座30之間的尺寸公差。因此,能夠更輕易地將第1導電構件52及第2導電構件62分別與第1連接部80及第2連接部90插入連接。
〔變更例〕
其中,上述實施方式亦可以如下方式變更實施。上述實施方式及以下的變更例能夠在技術上不矛盾的範圍內互相組合實施。
‧實施方式中,2個卡合突起46亦可為並非從突出部45的2個長側面45a分別突出,而是例如從突出部45的2個短側面45b分別突出。此時,當2個卡合突起46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時,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會往基部71的長邊方向X1彈性變形。也就是說,基部71只要為當2個卡合突起46插入貫通孔72的內側時能夠使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往相對於插入方向Z1所交叉的方向彈性變形即可。只要藉由基部71中的貫通孔72的周圍的部分與2個卡合突起46卡合從而使連接構件70安裝於底座30上即可。
‧實施方式中,2個卡合突起46的側面46a亦可為非以越遠離突出部45的前端彼此就會越遠離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面。例如2個卡合突起46的側面46a亦可為平坦面,其往與突出部45的安裝壁部42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此時,貫通孔72的2個導面75亦可為非以越遠離面向基部71中的安裝壁部42的面彼此就會越接近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面。例如貫通孔72的2個導面75亦可為平坦面,其往與基部71的厚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實施方式中,第1導引電磁閥50及第2導引電磁閥60與底座30之間亦可設有環狀的襯墊。亦可藉由該襯墊從而使第1導引電磁閥50及第2導引電磁閥60與底座30之間進行密封。此時,電磁閥歧管10亦可為不具有第1唇形墊54及第2唇形墊64的構成。
‧實施方式中,第1導電構件52的數量並無特別限定。
‧實施方式中,第2導電構件62的數量並無特別限定。
‧實施方式中,第1導引電磁閥50亦可為不具有第1筒狀部53的構成。
‧實施方式中,第2導引電磁閥60亦可為不具有第2筒狀部63的構成。
‧實施方式中,基部71亦可為不具有延長孔73、74的構成。
‧實施方式中,突出部45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貫通孔72的形狀亦可配合突出部45的形狀而適當地變更。
‧實施方式中,電磁閥11例如亦可為省略第2排出埠R2的4埠電磁閥。簡而言之,電磁閥11只要具有至少1個排出埠即可。此外,電磁閥11亦可為具有供應埠、輸出埠、及排出埠的3埠電磁閥。
本說明書所使用的「環狀」之用語意思是指整體上形成環形狀之任意的構造。「環狀」的形狀包含圓形、楕圓形、及具有銳角或鈍角的多角形,但不局限於此。「筒狀」之用語亦同,意思是指有著圓形、橢圓形、及具有銳角或鈍角的多角形的剖面形狀之任意的構造,但不局限於此。
10:電磁閥歧管
30:底座
46:卡合突起
70:連接構件
71:基部
72:貫通孔
80:第1連接部
90:第2連接部

Claims (3)

  1. 一種電磁閥歧管,其具備主閥部、第1導引電磁閥、第2導引電磁閥、控制部、及底座, 上述主閥部構成為:具有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藉由各別對上述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上述第2導引壓作用室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從而切換多個埠間的連通, 上述第1導引電磁閥構成為:具有第1螺線管部,並且對上述第1導引壓作用室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 上述第2導引電磁閥構成為:具有第2螺線管部,並且對上述第2導引壓作用室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 上述控制部具有電路基板,其構成為:控制上述第1導引電磁閥及上述第2導引電磁閥的驅動, 上述底座具有上述控制部, 上述第1導引電磁閥與上述第2導引電磁閥之間互相一體化且並排設置, 上述第1導引電磁閥具有第1導電構件,其與上述第1螺線管部電連接, 上述第2導引電磁閥具有第2導電構件,其與上述第2螺線管部電連接, 上述底座設有第1連接部及第2連接部, 上述第1連接部構成為:供上述第1導電構件插入且連接,同時將上述第1導電構件與上述電路基板彼此電連接, 上述第2連接部構成為:供上述第2導電構件插入且連接,同時將上述第2導電構件與上述電路基板彼此電連接, 上述第1導電構件對於上述第1連接部的插入方向與上述第2導電構件對於上述第2連接部的插入方向相同, 上述電磁閥歧管具備具有平板狀的基部的連接構件,上述第1連接部及上述第2連接部與上述基部一體化, 上述基部具有貫通孔,其在厚度方向貫通上述基部, 上述底座具有2個卡合突起, 上述基部構成為:當上述2個卡合突起插入上述貫通孔的內側時,上述基部能夠往上述插入方向所交叉的方向彈性變形, 上述連接構件構成為:藉由上述基部中的上述貫通孔的周圍的部分與上述2個卡合突起卡合,從而使上述連接構件安裝於上述底座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磁閥歧管,其中 上述底座具有安裝壁部及柱狀的突出部, 上述安裝壁部供上述連接構件安裝, 上述突出部從上述安裝壁部突出, 上述2個卡合突起分別從上述突出部的2個側面突出, 上述2個卡合突起的側面為傾斜面,其以越遠離上述突出部的前端彼此就會越遠離的方式傾斜, 上述貫通孔具有2個導面,當上述2個卡合突起插入上述貫通孔的內側時,上述2個導面會分別導引上述2個卡合突起的上述側面, 上述2個導面為傾斜面,其以越遠離面向上述基部中的上述安裝壁部的面彼此就會越接近的方式傾斜。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電磁閥歧管,其中 上述第1導引電磁閥具有第1筒狀部,其圍繞上述第1導電構件並且內側供上述第1連接部插入, 上述第2導引電磁閥具有第2筒狀部,其圍繞上述第2導電構件並且內側供上述第2連接部插入, 上述底座具有第1連接口及第2連接口, 上述第1連接口的內側配置有上述第1連接部並且供上述第1筒狀部插入, 上述第2連接口的內側配置有上述第2連接部並且供上述第2筒狀部插入, 上述第1筒狀部的外周面與上述第1連接口的內周面之間設有橡膠製的第1唇形墊,其構成為:將上述第1筒狀部與上述第1連接口之間進行密封, 上述第2筒狀部的外周面與上述第2連接口的內周面之間設有橡膠製的第2唇形墊,其構成為:將上述第2筒狀部與上述第2連接口之間進行密封。
TW112106008A 2022-02-24 2023-02-18 電磁閥歧管 TWI8401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6357A JP2023122706A (ja) 2022-02-24 2022-02-24 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
JP2022-026357 2022-0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4766A TW202344766A (zh) 2023-11-16
TWI840130B true TWI840130B (zh) 2024-04-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1265A1 (ja) 2017-02-17 2018-08-23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組立体およ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1265A1 (ja) 2017-02-17 2018-08-23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組立体およ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71472B1 (ko) 밀봉형 전환밸브조립체
KR100523368B1 (ko) 전자밸브
TWI461619B (zh) 多聯式歧管閥
US6415818B2 (en) Diaphragm-type solenoid valve
JPS6396378A (ja) 電磁石により互いに無関係に切換え可能な複数の切換え弁から成る集合体
JP2002071100A (ja) モジュラ流体制御システム
EP0703392B1 (en) Seal construction for use in valve assembly
TWI840130B (zh) 電磁閥歧管
CN112334694B (zh) 先导式电磁阀
KR101800960B1 (ko) 파일럿식 전자 밸브
CN112352122B (zh) 歧管
WO2023162691A1 (ja) 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
US20040187940A1 (en) Pilot switching valve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switching pilot switching valve
KR200458450Y1 (ko) 매니폴드형 전자밸브 조립체의 베이스블록 결합구조
TW202407243A (zh) 電磁閥歧管
US11320058B2 (en) Modular fluid manifold assembly with anti-rotation elements
CN210687180U (zh) 两位两通电磁阀
US11015719B2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manifold
TWI786433B (zh) 導引式電磁閥
CN117989379A (zh) 电磁阀歧管
US11971112B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manifold
JPH10122395A (ja) 四方切換弁
JP2005098376A (ja) 接合形ハウジングを有するバルブ
JPH10103554A (ja) パイロット形電磁弁
JP2023122325A (ja) 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