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6433B - 導引式電磁閥 - Google Patents

導引式電磁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6433B
TWI786433B TW109129061A TW109129061A TWI786433B TW I786433 B TWI786433 B TW I786433B TW 109129061 A TW109129061 A TW 109129061A TW 109129061 A TW109129061 A TW 109129061A TW I786433 B TWI786433 B TW I7864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lot valve
valve
pilot
flow path
p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9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7218A (zh
Inventor
伊藤新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7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7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6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643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03Multiple-way valves
    • F16K31/061Sliding valves
    • F16K31/0613Sliding valve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1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 F16K31/4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actuated members in the supply or discharge conduits of the fluid motor
    • F16K31/423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actuated members in the supply or discharge conduits of the fluid motor the actuated members consisting of multiple way valves
    • F16K31/42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actuated members in the supply or discharge conduits of the fluid motor the actuated members consisting of multiple way valves the actuated valves being cylindrical sliding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Abstract

固定夾70具有一對延設部70a、封閉部70b、及折彎部70d。延設部70a固定於殼體11。藉由一對延設部70a固定於殼體11,封閉部70b會與殼體11協同作用而在包夾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的狀態下將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中朝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進行封閉。折彎部70d將封閉部70b往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進行彈壓。封閉部70b與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其將封閉部70b與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之間進行密封。

Description

導引式電磁閥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導引式電磁閥。
導引式電磁閥具有線軸閥體,線軸閥體在具有多個埠的殼體內來回移動藉此切換埠間的連通。在殼體內位在線軸閥體的兩端部之側分別設有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導引式電磁閥具有第1導引閥和第2導引閥,第1導引閥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第2導引閥對第2導引壓作用室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此外,藉由第1導引閥進行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的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及第2導引閥進行對第2導引壓作用室的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線軸閥體會來回移動,能夠切換埠間的連通。
在用以供應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上分別設置的螺線管電力的配線結構方面,目前已知有一種插入式(plug-in)結構。插入式結構中,例如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組裝於岐管塊上,使第1導引閥的連接端子及第2導引閥的連接端子與設置於岐管塊上的主電源所連結的連接端子連接。像這樣的插入式結構不會有配線露出在外部,因此在美觀上較佳,且能夠簡化線路連接作業。
此外,例如德國專利第102007040929號公報所揭示,目前已知有一種導引式電磁閥,其是在第1導引閥與第2導引閥互相連接的狀態下配置。該公報的導引式電磁閥是一種單側螺線管型電磁閥,其中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 相對於殼體集中配置於單側。像這樣的單側螺線管型電磁閥當採用插入式結構時,擁有岐管塊的連接端子等供電結構容易集合在1處的優點。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德國專利發明第102007040929號說明書
在如上述公報這樣的單側螺線管型電磁閥的情形,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分別具有矩形塊狀的主體,其具有第1面及第1面的相反側的第2面。各主體配置成第1導引閥的主體的第1面與第2導引閥的主體的第2面抵接,且第2導引閥的主體的第1面與殼體抵接。此處針對第1導引閥的主體所形成的導引流體所流動的流路是第1導引閥的主體朝第2面開口的情形進行檢討。這種情形,為了使在第1導引閥的主體朝第2面開口的流路中流動的導引流體不會洩漏至外部,需要在確保高密封性的狀態下將第1導引閥的主體朝第2面開口的流路進行封閉。
此外,目前期望能夠將各主體上所形成的流路的流路剖面積加以擴大。然而,例如當使用螺釘將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固定至殼體時,需要在各主體上形成供螺釘插通的螺釘插通孔。因此,當想要擴大各主體的流路的流路剖面積時,螺釘插通孔會造成妨礙而限制了流路的流路剖面積的擴大。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確保高密封性同時抑制導引流體洩漏至外部,並且能夠擴大流路的流路剖面積的導引式電磁閥。
解決上述課題的導引式電磁閥,其具備殼體、線軸閥體、第1導引壓作用室 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上述殼體具有多個埠;上述線軸閥體在上述殼體內來回移動,藉此切換上述埠間的連通;上述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在上述殼體內分別設置於上述線軸閥體的兩端部側;上述第1導引閥對上述第1導引壓作用室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上述第2導引閥對上述第2導引壓作用室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上述第1導引閥與上述第2導引閥在互相連接的狀態下配置。上述第1導引閥及上述第2導引閥分別具有矩形塊狀的主體,上述主體具有第1面、及上述第1面的相反側的第2面。上述主體以如下方式配置: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2面抵接,且上述第2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1面與上述殼體抵接。上述各主體形成有供導引流體流動的多個流路,上述多個流路包含上述各主體中朝上述第2面開口的流路。導引式電磁閥具備固定夾,上述固定夾將上述第1導引閥及上述第2導引閥固定於上述殼體。上述固定夾具有一對延設部、封閉部、及彈壓部;上述一對延設部固定於上述殼體;在上述一對延設部固定於上述殼體,藉此與上述殼體協同作用而將上述第1導引閥及上述第2導引閥包夾的狀態下,上述封閉部將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中朝上述第2面開口的上述流路進行封閉;上述彈壓部將上述封閉部朝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2面進行彈壓。上述封閉部與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2面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上述密封構件將上述封閉部與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2面之間進行密封。
10:導引式電磁閥
11:殼體
15:線軸閥體
17:供應埠
18:第1輸出埠
19:第2輸出埠
20:第1排出埠
21:第2排出埠
34:第1導引壓作用室
38:第2導引壓作用室
39a:第1密封構件
39b:第2密封構件
41:第1導引閥
42:第2導引閥
53:密封構件
55:閥室
56:導引閥體
57:第1閥座
58:第2閥座
60:主體
61:供應流路
62:第1輸出流路
63:第2輸出流路
64:第1排出流路
65:第2排出流路
66:輸出流路連通凹部
67:排出流路連通凹部
70:固定夾
70a:延設部
70b:封閉部
70c:連接部
70d:折彎部(作為彈壓部)
70g:彈簧部(作為彈壓部)
70h:卡合孔
70i:板面
71c:第1導壁
71d:第2導壁
71f:卡合突起
71g:錐面
72:襯墊(作為密封構件)
80:螺釘
151:第1閥部
152:第2閥部
153:第3閥部
154:第4閥部
155:第5閥部
156:第6閥部
441:第1面
442:第2面
443:側面
615:貫通孔
Z1,Z2:開口區域
A:第1方向
B:第2方向
C:第3方向
Vp:假想面
圖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電磁閥岐管的剖面圖。
圖2是擴大表示圖1的電磁閥岐管的殼體及岐管塊的剖面圖。
圖3是表示圖1的電磁閥岐管的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的剖面圖。
圖4是示意性表示圖3的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的立體圖。
圖5是流路形成塊從第1面側觀看的剖面圖。
圖6是流路形成塊從第2面側觀看的剖面圖。
圖7是圖3的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的剖面圖。
圖8是第1實施方式的固定夾的立體圖。
圖9是局部表示圖3的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的立體圖。
圖10是殼體的卡合突起的側面圖。
圖11是表示圖9的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被固定於殼體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2A是表示將固定夾固定於殼體之前的狀態之第1狀態中折彎部與連接部間的距離的剖面圖。
圖12B是表示藉由固定夾將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固定於殼體之後的狀態之第2狀態中折彎部與連接部間的距離的剖面圖。
圖13是第2實施方式的固定夾的立體圖。
圖14是表示藉由圖13的固定夾使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被固定於殼體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5是第3實施方式的導引式電磁閥的分解立體圖。
圖16是第4實施方式的固定夾的立體圖。
圖17A是表示將圖16的固定夾固定於殼體之前的狀態之第1狀態中折彎部與連接部間的距離的剖面圖。
圖17B是表示將圖16的固定夾固定於殼體的狀態之第2狀態中折彎部與連接部間的距離的剖面圖。
<第1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圖1~圖12B說明具體化的導引式電磁閥的一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導引式電磁閥與岐管塊一起構成電磁閥岐管。
如圖1所示,導引式電磁閥10搭載於岐管塊MB的載置面B1。導引式電磁閥10具備主閥部V1、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主閥部V1的殼體11搭載於岐管塊MB的載置面B1,呈細長四角塊狀。
殼體11具有細長四角塊狀的殼體本體12、與殼體本體12的長邊方向的第1端連結的第1連結塊13、及與殼體本體12的長邊方向的第2端連結的第2連結塊14。殼體本體12、第1連結塊13、及第2連結塊14為例如合成樹脂材料製。殼體本體12具有與岐管塊MB的載置面B1對向的本體對向面12a。第1連結塊13具有與岐管塊MB的載置面B1對向的第1對向面13a。第2連結塊14具有與岐管塊MB的載置面B1對向的第2對向面14a。
第1連結塊13具有第1塊本體131及第1接頭132。第1塊本體131與殼體本體12的長邊方向的第1端連結。第1接頭132與第1塊本體131中殼體本體12的相反側的面連結。第2連結塊14具有第2塊本體141及第2接頭142。第2塊本體141與殼體本體12的長邊方向的第2端連結。第2接頭142與第2塊本體141中殼體本體12的相反側的面連結。
如圖2所示,殼體本體12形成有收容線軸閥體15的圓孔狀的閥孔16。閥孔16往殼體本體12的長邊方向延伸。閥孔16的第1端朝殼體本體12的長邊 方向的第1端面開口,並且閥孔16的第2端朝殼體本體12的長邊方向的第2端面開口。因此,閥孔16貫通於殼體本體12它的長邊方向。線軸閥體15以能夠在閥孔16內來回移動的方式收容於閥孔16。
殼體本體12形成有供應埠17、第1輸出埠18、第2輸出埠19、第1排出埠20、及第2排出埠21。因此,殼體11具有多個埠。本實施方式的導引式電磁閥10為五埠電磁閥。
從殼體本體12的長邊方向的第1端往第2端,五個埠17~21依序排列為第1排出埠20、第1輸出埠18、供應埠17、第2輸出埠19、第2排出埠21而形成於殼體本體12上。各埠17~21的第1端與閥孔16連通。各埠17~21的第2端朝殼體本體12的本體對向面12a開口。
在閥孔16的內周面,供應埠17與第1輸出埠18之間設有第1閥座部22。在閥孔16的內周面,第1輸出埠18與第1排出埠20之間設有第2閥座部23。在閥孔16的內周面,供應埠17與第2輸出埠19之間設有第3閥座部24。此外,在閥孔16的內周面,第2輸出埠19與第2排出埠21之間設有第4閥座部25。第1閥座部22、第2閥座部23、第3閥座部24、及第4閥座部25各自成為環狀,並形成閥孔16的內周面的一部分。
閥孔16具有形成閥孔16的第1端部的第1孔部16a。第1孔部16a與第1排出埠20連通,並且隔著第1排出埠20而位於第2閥座部23的相反側。閥孔16具有形成閥孔16的第2端部的第2孔部16b。第2孔部16b與第2排出埠21連通,並且隔著第2排出埠21而位於第4閥座部25的相反側。第1閥座部22、第2閥座部23、第3閥座部24、第4閥座部25、第1孔部16a、及第2孔部16b的內徑互相一致。
線軸閥體15具有在線軸閥體15的軸線方向互相分離的第1閥部151、第2閥部152、第3閥部153、第4閥部154、第5閥部155、及第6閥部156。從線軸閥體15的軸線方向的第1端往第2端,第1~第6閥部151~156依序排列為第5閥部155、第2閥部152、第1閥部151、第3閥部153、第4閥部154、及第6閥部156。第1~第6閥部151~156的外徑互相一致。
線軸閥體15具有第1軸部15a、第2軸部15b、及第3軸部15c。第1軸部15a相互連結第1閥部151與第3閥部153;第2軸部15b相互連結第1閥部151與第2閥部152;第3軸部15c相互連結第3閥部153與第4閥部154。此外,線軸閥體15具有第4軸部15d及第5軸部15e。第4軸部15d相互連結第2閥部152與第5閥部155;第5軸部15e相互連結第4閥部154與第6閥部156。
線軸閥體15具有柱狀的第1突出部15f。第1突出部15f從第4軸部15d的相反側的第5閥部155的端面突出。第1突出部15f為線軸閥體15的軸線方向的第1端部。此外,線軸閥體15具有柱狀的第2突出部15g。第2突出部15g從第5軸部15e的相反側的第6閥部156的端面突出。第2突出部15g為線軸閥體15的軸線方向的第2端部。
第1~第5軸部15a~15e、第1突出部15f、及第2突出部15g的外徑互相一致。第1~第6閥部151~156的外徑大於第1~第5軸部15a~15e、第1突出部15f、及第2突出部15g的外徑。
第1閥部151的外周面安裝有第1線軸墊26。當第1閥部151入座第1閥座部22時,第1線軸墊26會將供應埠17與第1輸出埠18之間進行密封。第2閥部152的外周面安裝有第2線軸墊27。當第2閥部152入座第2閥座部23時,第2線軸墊27會將第1輸出埠18與第1排出埠20之間進行密封。第3閥部153的外周面安裝 有第3線軸墊28。當第3閥部153入座第3閥座部24時,第3線軸墊28會將供應埠17與第2輸出埠19之間進行密封。第4閥部154的外周面安裝有第4線軸墊29。當第4閥部154入座第4閥座部25時,第4線軸墊29會將第2輸出埠19與第2排出埠21之間進行密封。第1~第4線軸墊26~29為橡膠製,呈環狀。
第1連結塊13的第1塊本體131形成有連通第1孔部16a的圓孔狀的第1活塞收容凹部31。線軸閥體15的第1突出部15f能夠以從第1孔部16a進入第1活塞收容凹部31內,並且從第1活塞收容凹部31埋入第1孔部16a內的方式移動。第1活塞收容凹部31內收容有能夠能夠來回移動的圓板狀的第1活塞32。第1活塞32安裝於線軸閥體15的第1端部的第1突出部15f。第1活塞32的外周面安裝有第1唇墊33。第1唇墊33將第1活塞32與第1活塞收容凹部31的內周面之間進行密封。藉由第1活塞32,在第1活塞收容凹部31內被劃分出第1導引壓作用室34。對於第1導引壓作用室34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
第2連結塊14的第2塊本體141形成有連通第2孔部16b的圓孔狀的第2活塞收容凹部35。第2活塞收容凹部35的內徑與第1活塞收容凹部31相同。線軸閥體15的第2突出部15g能夠以從第2孔部16b進入第2活塞收容凹部35內,並且從第2活塞收容凹部35埋入第2孔部16b內的方式移動。第2活塞收容凹部35內收容有能夠來回移動的圓板狀的第2活塞36。第2活塞36安裝於線軸閥體15的第2端部的第2突出部15g。第2活塞36的外徑與第1活塞32的外徑相同。第2活塞36的外周面安裝有第2唇墊37。第2唇墊37將第2活塞36與第2活塞收容凹部35的內周面之間進行密封。藉由第2活塞36,在第2活塞收容凹部35內被劃分出第2導引壓作用室38。因此,第1導引壓作用室34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38在殼體11內分別設置於線軸閥體15的兩端部側。對於第2導引壓作用室38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
由於第1活塞32的外徑與第2活塞36的外徑相同,故第1活塞32的受壓面積,也就是第1導引壓作用室34內承受導引流體的壓力之第1活塞32的部位的面積,與第2活塞36的受壓面積,也就是第2導引壓作用室38內承受導引流體的壓力之第2活塞36的部位的面積相同。
第5閥部155的外周面安裝有第1密封構件39a,其將第5閥部155與第1孔部16a之間進行密封。第1密封構件39a呈環狀,橡膠製。藉由第1密封構件39a,得以抑制流體從第1排出埠20通過第1孔部16a往第1活塞收容凹部31的洩漏。
第6閥部156的外周面安裝有第2密封構件39b,其將第6閥部156與第2孔部16b之間進行密封。第2密封構件39b呈環狀,橡膠製。藉由第2密封構件39b,得以抑制流體從第2排出埠21通過第2孔部16b往第2活塞收容凹部35的洩漏。
如圖3所示,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為相同結構。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分別具有矩形塊狀的主體60。各主體60分別具有於一端具有開口的四角筒狀的螺線管殼43及連結螺線管殼43的四角塊狀的流路形成塊44。螺線管殼43及流路形成塊44例如為合成樹脂材料製。因此,螺線管殼43及流路形成塊44為非磁性材製。
螺線管殼43具有四角板狀的端壁43a及從端壁43a的外周部延伸成四角筒狀的周壁43b。流路形成塊44連結於周壁43b中端壁43a的相反側的端部之開口端部。流路形成塊44將周壁43b的開口封閉。螺線管殼43固定有磁性材製的磁性框45。磁性框45具有板狀的端壁45a、筒狀的延長部45b、及開口端。端壁45a沿著螺線管殼43的端壁43a的內面延伸。延長部45b從端壁45a的周緣部沿著 螺線管殼43的周壁43b的內周面延伸。開口端為位於端壁45a的相反側的延長部45b的端部。
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分別具備螺線管46。各螺線管46具有線圈47、固定鐵心48、柱塞49、及柱塞彈簧50。固定鐵心48及柱塞49為磁性材製。螺線管殼43內收容有捲繞著線圈47的筒狀的筒管51。筒管51的軸線與磁性框45的延長部45b的軸線一致。
固定鐵心48收容於螺線管殼43內。固定鐵心48為柱狀。固定鐵心48在插入筒管51的內側的狀態下固定於筒管51。固定鐵心48的軸線與筒管51的軸線一致。固定鐵心48的軸線方向的長度較筒管51的軸線方向的長度來得短。固定鐵心48中磁性框45的端壁45a的相反側的端面48e為平坦面狀。固定鐵心48的端面48e位於筒管51的內側。
柱塞49為柱狀,插入於筒管51的內側。柱塞49位於固定鐵心48與流路形成塊44之間。柱塞49的軸線與固定鐵心48的軸線一致。柱塞49中固定鐵心48對向的端面49e為平坦面狀。柱塞49的端面49e能夠與固定鐵心48的端面48e面接觸。柱塞49中固定鐵心48的相反側的端部從筒管51突出。柱塞49的外周面中從固定鐵心48的相反側的端部往徑方向外側延伸有環狀的鍔部49f。
磁性框45的開口端的內周側配置有筒狀的磁性芯52。磁性芯52位於筒管51與流路形成塊44之間。磁性芯52的外周面與磁性框45的延長部45b的內周面接觸。柱塞49通過磁性芯52的內側。
柱塞彈簧50被包夾在磁性芯52與柱塞49的鍔部49f之間。柱塞彈簧50的第1端被磁性芯52的端面支撐,並且柱塞彈簧50的第2端被柱塞49的鍔部4 9f支撐。柱塞彈簧50是以使柱塞49的端面49e遠離固定鐵心48的端面48e的方向對柱塞49進行彈壓。
流路形成塊44中螺線管殼43的相反側的端面形成有於一端具有開口的圓孔狀的2個收容孔44h。各收容孔44h的軸線與對應的柱塞49的軸線一致。各主體60具有能夠安裝於收容孔44h的圓柱狀的栓54。各栓54通過密封構件53而安裝於各收容孔44h。栓54將收容孔44h的開口封閉。栓54與收容孔44h協同作用而劃分出閥室55。
閥室55內收容有導引閥體56。栓54中朝向閥室55內的端面形成有第1閥座57,其供導引閥體56入座。此外,收容孔44h的內端面形成有第2閥座58,其供導引閥體56入座。導引閥體56能夠與第1閥座57及第2閥座58接觸和分離。因此,導引閥體56於第1閥座57與第2閥座58之間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收容在閥室55內。此外,第1閥座57及第2閥座58在閥室55內之導引閥體56的移動方向上互相對向地配置。
閥室55內,在導引閥體56與栓54之間隔著閥体彈簧59。閥体彈簧59是以使導引閥體56遠離第1閥座57的方向對導引閥體56進行彈壓。閥体彈簧59的彈壓力小於柱塞彈簧50的彈壓力。
柱塞49具有長板狀的一對閥擠壓部49a。一對閥擠壓部49a從柱塞49中固定鐵心48的相反側的端面突出。一對閥擠壓部49a貫通流路形成塊44而往閥室55內突出。此外,一對閥擠壓部49a的前端與導引閥體56抵接。
如圖3及圖4所示,各流路形成塊44具有供應流路61、第1輸出流路62、第2輸出流路63、第1排出流路64、及第2排出流路65。供應流路61藉由第1孔611、第2孔612、第3孔613、溝614、及貫通孔615形成。第1孔611具有第1端 及第2端,第1端朝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開口,第2端朝收容孔44h開口。第1孔611從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往收容孔44h筆直地延伸而貫通流路形成塊44。第2孔612具有第1端及第2端,第1端朝流路形成塊44中第1面441的相反側的第2面442開口,第2端朝收容孔44h開口。其中,第1面441及第2面442相互平行。第2孔612從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往收容孔44h筆直地延伸而貫通流路形成塊44。
溝614形成於栓54的外周面的整個圓周上。第1孔611及第2孔612連通於溝614內。貫通孔615與溝614連通,並且於栓54的徑方向延伸而貫通栓54。第3孔613具有第1端及第2端,第1端朝貫通孔615開口,第2端朝第1閥座57的前端開口。第3孔613從貫通孔615往第1閥座57的前端筆直地延伸而貫通栓54。第3孔613與閥室55連通。因此,供應流路61朝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及第2面442開口,並且與閥室55連通。
第1排出流路64藉由第1孔641及第2孔642形成。第1孔641具有第1端及第2端,第1端朝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開口,第2端延伸至流路形成塊44的內部。第2孔642具有第1端及第2端,第1端與第1孔641的第2端連通,第2端朝第2閥座58的前端開口。第2孔642與閥室55連通。因此,第1排出流路64朝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開口,並且與閥室55連通。
如圖5所示,從靠近收容孔44h的開口側往導引閥體56的移動方向上是以供應流路61、第1輸出流路62、及第1排出流路64這樣的順序排列而分別地配置。供應流路61中朝向第1面441的開口、及第1排出流路64中朝向第1面441的開口,其相對第1輸出流路62中朝向第1面441的開口而位於導引閥體56的移動方向的兩側。
如圖4及圖5所示,第2輸出流路63具有第1端及第2端。第1端朝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開口,第2端往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延伸。第2輸出流路63從第1面441往第2面442筆直地延伸。第2輸出流路63的延設方向為相對第1面441及第2面442垂直的方向。流路形成塊44的一對側面443於相對導引閥體56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和第2面442互相連結。如圖5所示,第2輸出流路63位於相對第1排出流路64靠近一對側面443當中的第1側面。
如圖4及圖5所示,第2排出流路65具有第1端及第2端。第1端朝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開口,第2端往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延伸。第2排出流路65從第1面441往第2面442筆直地延伸。第2排出流路65的延設方向為相對第1面441及第2面442垂直的方向。第2排出流路65與第2輸出流路63平行地延伸。如圖5所示,第2排出流路65位於相對第1排出流路64靠近一對側面443當中的第2側面。
如圖4、圖6及圖7所示,各流路形成塊44具有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形成於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中包含以下部位的部分:與第1輸出流路62中朝第1面441開口的開口區域Z1重疊的部位、及與第2輸出流路63重疊的部位。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與第2輸出流路63的第2端連通。
此外,流路形成塊44具有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形成於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中包含以下部位的部分:與第1排出流路64中朝第1面441開口的開口區域Z2重疊的部位、及與第2排出流路65重疊的部位。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與第2排出流路65的第2端連通。
如圖3所示,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在彼此互相鄰接的狀態下配置於殼體11。第2導引閥42配置於較第1導引閥41靠近殼體11的第1連結塊13。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集中配置於相對第1連結塊13而言殼體本體12的相反側。因此,本實施方式的導引式電磁閥10是單側螺線管型電磁閥,其中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相對於殼體11集中配置於單側。
第2導引閥42是在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與第1連結塊13的第1接頭132中殼體本體12的相反側的面密接的狀態下配置。此外,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是在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與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互相密接的狀態下配置。因此,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及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是以如下方式配置: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1面441與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的第2面442互相抵接,且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的第1面441與殼體11抵接。
接著,如圖4所示,第1導引閥41的供應流路61與第2導引閥42的供應流路61互相連通。此外,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與第1導引閥41的第1輸出流路62連通。因此,第1導引閥41的第1輸出流路62通過第2導引閥42的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而與第2導引閥42的第2輸出流路63連通。此外,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與第1導引閥41的第1排出流路64連通。因此,第1導引閥41的第1排出流路64通過第2導引閥42的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而與第2導引閥42的第2排出流路65連通。因此,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及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形成有供導引流體流動的多個流路。此外,該多個流路包含朝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及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的第2面442開口的開口流路。
如圖3所示,第1導引閥41的供應流路61中朝第2面442開口的部分、第1導引閥41的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及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被固定夾70封閉。其中,第1導引閥41的供應流路61中朝第2面442開口的部分、第1導引閥41的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及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為導引式電磁閥10朝外部開口的導引流體的流路。
如圖8所示,固定夾70為金屬製。固定夾70具有一對延設部70a、封閉部70b、連接部70c、及折彎部70d。連接部70c呈長四角平板狀。一對延設部70a為細長薄板平板狀,並互相平行延伸。連接部70c為薄板平板狀,將一對延設部70a的長邊方向的第1端彼此連接。連接部70c的長邊方向的兩端部連接有一對延設部70a的第1端。連接部70c以與一對延設部70a垂直的方式連接一對延設部70a。將從連接部70c往一對延設部70a的延伸方向設為第1方向A、將連接部70c於一對延設部70a之間延伸的方向設為第2方向B,將與第1方向A和第2方向B垂直的方向設為第3方向C。各延設部70a中第1端的相反側的第2端設有作為被卡合部的卡合孔70h。卡合孔70h為在其板厚方向貫通延設部70a的圓孔狀的貫通孔。
連接部70c的長邊方向為第2方向B,連接部70c的短邊方向為第3方向C。連接部70c具有板面70i,其朝向一對延設部70a的相反側。折彎部70d呈彎曲板狀。折彎部70d從連接部70c的第3方向C的第1端延伸。折彎部70d具有超過沿著連接部70c的板面70i延伸的假想面Vp而往一對延設部70a的相反側突出的部分。折彎部70d於一對延設部70a之間折彎著。折彎部70d折彎成圓弧狀。折彎部70d具有連繫連接部70c的第1端、及第1端的相反側的第2端。封閉部70b呈板狀。封閉部70b從折彎部70d的第2端於一對延設部70a之間延伸。封閉部70b配置在一對延設部70a之間。封閉部70b的前端從一對延設部70a之間超出連接部70c 的第3方向C的第2端而往外側延伸。其中,圖8表示固定夾70固定於殼體11之前的狀態,即第1狀態。
如圖9所示,各流路形成塊44的一對側面443形成有第1導溝71a。一對第1導溝71a互相平行。一對第1導溝71a從第1面441延伸至第2面442。第1接頭132具有一對側面,其分別連結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一對側面443,第1接頭132的一對側面形成有連結第1導溝71a的第2導溝71b。各第1導溝71a與其連結的第2導溝71b彼此位於相同平面上。
如圖5所示,當從第1面441觀看時,一對第1導溝71a配置於將供應流路61中朝向第1面441的開口及第1輸出流路62中朝向第1面441的開口包夾的位置。
如圖9所示,各第2導溝71b突設有作為卡合部之柱狀的卡合突起71f,其將卡合孔70h卡合。卡合突起71f的外周面當中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的相反側的部分形成為追隨卡合孔70h的內周面的圓弧狀。
如圖10所示,卡合突起71f的外周面當中朝向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的部分形成錐面71g。錐面71g是以如下方式傾斜:從卡合突起71f的基端越靠前端越遠離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
如圖11所示,在第1導引閥41與第2導引閥42互相鄰接的狀態下,一對延設部70a通過一對第1導溝71a而被導引至一對第2導溝71b。然後,各卡合孔70h與各卡合突起71f卡合。也就是說,藉由第1導溝71a及第2導溝71b而構成導引一對延設部70a的導溝。如此一來,各卡合孔70h與各卡合突起71f卡合,一對延設部70a固定於第1接頭132,藉此固定夾70固定於殼體11。
如圖5所示,當從第1面441觀看時,一對延設部70a配置於將供應流路61中面對第1面441的開口、及第1輸出流路62中面對第1面441的開口包夾的位置。
如圖3所示,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與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抵接。封閉部70b將第1導引閥41中朝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開口的開口流路,也就是供應流路61、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及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進行封閉。然後,藉由一對延設部70a固定於第1接頭132,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在被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與第1接頭132包夾的狀態下藉由固定夾70而固定於第1接頭132。因此,固定夾70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此外,藉由一對延設部70a被固定於殼體11,封閉部70b會與殼體11協同作用而在包夾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的狀態下將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中朝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進行封閉。其中,圖3表示藉由固定夾70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的狀態,即第2狀態。
接著,針對固定夾70的第1狀態及第2狀態進行說明。
如圖12A所示,第1狀態中,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和連接部70c分開。第1狀態中,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間隔D1在第3方向C上離折彎部70d越遠會漸漸變得越大。也就是說,第1狀態中封閉部70b相對於連接部70c為傾斜的狀態。
如圖12B所示,第2狀態中,相較於第1狀態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更接近連接部70c。此外,第2狀態中封閉部70b和連接部70c也是分開。也就是說,第2狀態中,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間隔D2小於第1狀態時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間隔D1。第2狀態中,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為平行。也就 是說,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間隔在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空間的整個區域是固定的。
如圖12A及圖12B所示,從第1狀態行進至第2狀態時,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會以折彎部70d的第2端為起點而變形。因此,在封閉部70b會產生想要回復至第1狀態的恢復力。因此,由於藉由折彎部70d而形成彈簧結構,故在第2狀態封閉部70b會往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擠壓。因此,折彎部70d會發揮彈壓部的功能,將封閉部70b朝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進行彈壓。折彎部70d會產生彈壓力,將封閉部70b朝第2面442進行彈壓。
如圖3所示,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配置有襯墊72。此外,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與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之間、及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與殼體11之間也分別配置有襯墊72。
在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所配置的襯墊72受到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的作用而擠壓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因此,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中連接部70c的相反側的面會成為擠壓面,將襯墊72往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進行擠壓。其中,在封閉部70b與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之間所設置的襯墊72作為密封構件,將封閉部70b與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之間進行密封。
如圖5及圖6所示,襯墊72具有第1襯墊孔72a、第2襯墊孔72b、第3襯墊孔72c、第4襯墊孔72d、及第5襯墊孔72e。當俯視第1面441時,第1襯墊孔72a包圍供應流路61的開口。當俯視第1面441時,第2襯墊孔72b包圍第1輸出流路62的開口。當俯視第1面441時,第3襯墊孔72c包圍第1排出流路64的開口。當俯 視第1面441時,第4襯墊孔72d包圍第2輸出流路63的開口。當俯視第1面441時,第5襯墊孔72e包圍第2排出流路65的開口。
配置於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與殼體11之間的襯墊72,於第1面441側分別將第2導引閥42
Figure 109129061-A0305-02-0020-1
供應流路61、第1輸出流路62、第2輸出流路63、第1排出流路64、及第2排出流路65之間進行密封。配置於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與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之間的襯墊72,於第1面441側分別將第1導引閥41的供應流路61、第1輸出流路62、第2輸出流路63、第1排出流路64、及第2排出流路65之間進行密封。此外,該襯墊72於第2面442側分別將第2導引閥42的供應流路61、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及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之間進行密封。配置於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與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之間的襯墊72,於第2面442側分別將第1導引閥41的供應流路61、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及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之間進行密封。
如圖1所示,殼體11形成有導引流體供應流路73,其通過閥孔16而與供應埠17連通。導引流體供應流路73在閥孔16中以與線軸閥體15的位置無關連的方式固定朝連通供應埠17的位置開口。此外,導引流體供應流路73與第2導引閥42的供應流路61連接。
此外,殼體11形成有導引流體輸出流路74,其將第2導引閥42的第1輸出流路62與第2導引壓作用室38進行連接。其中,為了方便圖示製作,導引流體輸出流路74的具體的路徑的圖示已經省略。此外,殼體11形成有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其與第2導引閥42的第1排出流路64連通。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在第2導引閥42的相反側分支成為:第1連結塊13中朝與殼體本體12對向的端面開口的流路、及第1連結塊13朝第1對向面13a開口的流路。
如圖1及圖7所示,殼體11形成有導引流體輸出流路76,其將第2導引閥42的第2輸出流路63與第1導引壓作用室34進行連接。此外,殼體11形成有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7,其與第2導引閥42的第2排出流路65連通。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7中第2導引閥42的第2排出流路65的相反側的端部與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連通。其中,為了方便圖示製作,導引流體輸出流路76及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7的具體的路徑的圖示已省略。
如圖1所示,殼體11的第2連結塊14形成有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8。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8分支成為:第2連結塊14中朝殼體本體12對向的端面開口的流路,及第2連結塊14中朝第2對向面14a開口的流路。例如,當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相對於第2連結塊14集中配置於殼體本體12的相反側,且第2導引閥42配置於較第1導引閥41更靠近第2連結塊14時,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8與第2導引閥42的第1排出流路64連通。
如圖1及圖2所示,岐管塊MB形成有塊供應流路81、第1塊輸出流路82、第2塊輸出流路83、第1塊排出流路84、及第2塊排出流路85。該等流路81~85朝載置面B1開口。塊供應流路81中朝載置面B1開口的端部與供應埠17連通。第1塊輸出流路82中朝載置面B1開口的端部與第1輸出埠18連通。第2塊輸出流路83中朝載置面B1開口的端部與第2輸出埠19連通。第1塊排出流路84中朝載置面B1開口的端部與第1排出埠20連通。第2塊排出流路85中朝載置面B1開口的端部與第2排出埠21連通。
塊供應流路81中載置面B1的相反側的端部通過例如配管等而與未圖示的流體供應源連接。第1塊輸出流路82中載置面B1的相反側的端部、及第2塊輸出流路83中載置面B1的相反側的端部通過例如配管等而與未圖示的流體 壓機器連接。第1塊排出流路84中載置面B1的相反側的端部、及第2塊排出流路85中載置面B1的相反側的端部通過例如配管等而與大氣連通。
此外,岐管塊MB形成有第1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6及第2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7。第1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6的第1端在載置面B1上朝第1連結塊13的第1對向面13a所對向的部分開口,並且與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連通。第1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6的第2端與第1塊排出流路84連通。第2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7的第1端在載置面B1上朝第2連結塊14的第2對向面14a所對向的部分開口,並且與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8連通。第2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7的第2端與第2塊排出流路85連通。
在岐管塊MB的載置面B1與殼體本體12之間設有塊側襯墊88。塊側襯墊88將岐管塊MB的載置面B1與殼體本體12之間進行密封。
第1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6的第1端安裝有第1檢查閥89a。當第1檢查閥89a內的壓力達到既定的壓力時,第1檢查閥89a會開閥,允許流體從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流向第1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6的流動。此外,當第1檢查閥89a內的壓力小於既定的壓力時,第1檢查閥89a會閉閥,阻止流體從第1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6流向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的流動。
第2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7的第1端安裝有第2檢查閥89b。當第2檢查閥89b內的壓力達到既定的壓力時,第2檢查閥89b會開閥,允許流體從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8流向第2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7的流動。此外,當第2檢查閥89b內的壓力達到既定的壓力時,第2檢查閥89b會閉閥,阻止流體從第2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7流向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8的流動。
如圖1所示,第1導引閥41具有第1連接端子91。第1連接端子91與第1導引閥41的螺線管46的線圈47電性連接。第1連接端子91從第1導引閥41的螺線管殼43中流路形成塊44的相反側的端面突出。此外,第2導引閥42具有第2連接端子92。第2連接端子92與第2導引閥42的螺線管46的線圈47電性連接。第2連接端子92從第2導引閥42的螺線管殼43中流路形成塊44的相反側的端面突出。
岐管塊MB具有回路基板93、第1端子94、及第2端子95。回路基板93的電力例如是由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等外部控制機器供應。第1端子94及第2端子95與回路基板93電性連接。此外,在導引式電磁閥10搭載於岐管塊MB的載置面B1的同時,第1連接端子91與第1端子94連接。此外,在導引式電磁閥10搭載於岐管塊MB的載置面B1的同時,第2連接端子92與第2端子95連接。本實施方式的電磁閥岐管為插入式結構,在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組裝於岐管塊MB的同時,第1導引閥41的第1連接端子91及第2導引閥42的第2連接端子92分別與岐管塊MB的第1端子94及第2端子95連接。
接著,針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例如通過來自回路基板93的第1端子94及第1連接端子91,對第1導引閥41的螺線管46的線圈47阻斷電力的供應,並通過來自回路基板93的第2端子95及第2連接端子92,對第2導引閥42的螺線管46的線圈47進行電力的供應。
此時,第2導引閥42的線圈47被激磁,在線圈47的周圍會產生通過磁性框45、固定鐵心48、柱塞49、及磁性芯52的磁束。然後,隨著線圈47的激磁作用,固定鐵心48會產生吸引力,柱塞49會抵抗柱塞彈簧50的彈壓力而吸 附於固定鐵心48。因此,第2導引閥42的導引閥體56會因閥体彈簧59的彈壓力而往遠離第1閥座57的方向移動,並且入座至第2閥座58。
以此方式,第2導引閥42的供應流路61與第1輸出流路62通過閥室55而互相連通,並且通過閥室55的第1輸出流路62與第1排出流路64間的連通被阻斷。然後,來自流體供應源的壓縮流體通過導引流體供應流路73、第2導引閥42的供應流路61、閥室55、第1輸出流路62、導引流體輸出流路74,而作為導引流體供應至第2導引壓作用室38。
另一方面,第1導引閥41的螺線管46的線圈47未被供應電力,第1導引閥41中線圈47的激磁作用所引起的固定鐵心48的吸引力會消滅。如此一來,柱塞49會因柱塞彈簧50的彈壓力而往遠離固定鐵心48的方向移動。此外,藉由柱塞49的一對閥擠壓部49a,第1導引閥41的導引閥體56會抵抗閥体彈簧59的彈壓力而朝第1閥座57擠壓,然後入座至第1閥座57。
以此方式,第1導引閥41的第1輸出流路62與第1排出流路64通過閥室55而互相連通,並且通過閥室55的供應流路61與第1輸出流路62間的連通被阻斷。第1導引壓作用室34內的導引流體通過導引流體輸出流路76、第2導引閥42的第2輸出流路63、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第1導引閥41的第1輸出流路62、閥室55、第1排出流路64、第2導引閥42的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及第2排出流路65而排放至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7。排放至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7的導引流體通過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第1檢查閥89a、第1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6、及第1塊排出流路84而排放至大氣。
如此一來,第1導引閥41所造成的第1導引壓作用室34內的導引流體的排出、及第2導引閥42所造成的對於第2導引壓作用室38的導引流體的供應 得以進行。藉此方式,線軸閥體15會朝第1活塞收容凹部31移動。結果使得供應埠17與第2輸出埠19互相連通,並且第1輸出埠18與第1排出埠20互相連通。此外,供應埠17與第1輸出埠18之間受到第1閥部151的第1線軸墊26密封,並且第2輸出埠19與第2排出埠21之間受到第4閥部154的第4線軸墊29密封。
當線軸閥體15朝第1活塞收容凹部31移動時,在第1活塞收容凹部31內的空間當中,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內的流體會通過第1連結塊13與殼體本體12之間而流入相對第1活塞32之第1導引壓作用室34的相反側的空間。此外,當線軸閥體15朝第1活塞收容凹部31移動時,在第2活塞收容凹部35內的空間當中,相對第2活塞36之第2導引壓作用室38的相反側的空間的流體會通過第2連結塊14與殼體本體12之間而流入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8。
然後,來自流體供應源的流體通過塊供應流路81、供應埠17、第2輸出埠19、及第2塊輸出流路83而供應至流體壓機器。此外,來自流體壓機器的流體通過第1塊輸出流路82、第1輸出埠18、第1排出埠20、及第1塊排出流路84而排放至大氣。
例如通過來自回路基板93的第1端子94及第1連接端子91,對第1導引閥41的螺線管46的線圈47進行電力的供應。另一方面,通過來自回路基板93的第2端子95及第2連接端子92,對第2導引閥42的螺線管46的線圈47阻斷電力的供應。
此時,第1導引閥41的線圈47被激磁,在線圈47的周圍會產生通過磁性框45、固定鐵心48、柱塞49、及磁性芯52的磁束。然後,隨著線圈47的激磁作用,固定鐵心48會產生吸引力,柱塞49會抵抗柱塞彈簧50的彈壓力而吸 附於固定鐵心48。因此,第1導引閥41的導引閥體56會因閥体彈簧59的彈壓力而往遠離第1閥座57的方向移動,並且入座至第2閥座58。
以此方式,第1導引閥41的供應流路61與第1輸出流路62通過閥室55互相連通,並且通過閥室55的第1輸出流路62與第1排出流路64間的連通被阻斷。來自流體供應源的壓縮流體通過導引流體供應流路73、第2導引閥42的供應流路61、第1導引閥41的供應流路61、閥室55、第1輸出流路62、第2導引閥42的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第2輸出流路63、導引流體輸出流路76,而作為導引流體供應至第1導引壓作用室34。
另一方面,由於第2導引閥42的螺線管46的線圈47未被供應電力,故第2導引閥42中,線圈47的激磁作用所引起的固定鐵心48的吸引力消滅。如此一來,柱塞49會因柱塞彈簧50的彈壓力而往遠離固定鐵心48的方向移動。因此,藉由柱塞49的一對閥擠壓部49a,第2導引閥42的導引閥體56會抵抗閥体彈簧59的彈壓力而朝第1閥座57擠壓,然後入座至第1閥座57。
以此方式,第2導引閥42的第1輸出流路62與第1排出流路64通過閥室55而互相連通,並且通過閥室55的供應流路61與第1輸出流路62間的連通被阻斷。第2導引壓作用室38內的導引流體通過導引流體輸出流路74、第2導引閥42的第1輸出流路62、閥室55、第1排出流路64、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第1檢查閥89a、第1塊側導引流體排出流路86、及第1塊排出流路84而排放至大氣。
如此一來,藉由進行第1導引閥41所造成的對於第1導引壓作用室34的導引流體的供應、及第2導引閥42所造成的第2導引壓作用室38內的導引流體的排出,線軸閥體15會朝第2活塞收容凹部35移動。結果使得供應埠17與第1輸出埠18互相連通,並且第2輸出埠19與第2排出埠21互相連通。此外,供應埠1 7與第2輸出埠19之間受到第3閥部153的第3線軸墊28密封,並且第1輸出埠18與第1排出埠20之間受到第2閥部152的第2線軸墊27密封。
當線軸閥體15朝第2活塞收容凹部35移動時,在第1活塞收容凹部31內的空間當中,相對第1活塞32之第1導引壓作用室34的相反側的空間的流體會通過第1連結塊13與殼體本體12之間而流入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5。此外,當線軸閥體15朝第2活塞收容凹部35移動時,在第2活塞收容凹部35內的空間當中,導引流體排出流路78內的流體會通過第2連結塊14與殼體本體12之間而流入相對第2活塞36之第2導引壓作用室38的相反側的空間。
然後,來自流體供應源的流體通過塊供應流路81、供應埠17、第1輸出埠18、及第1塊輸出流路82而供應至流體壓機器。此外,來自流體壓機器的流體通過第2塊輸出流路83、第2輸出埠19、第2排出埠21、及第2塊排出流路85而排放至大氣。
因此,第1導引閥41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34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第2導引閥42對第2導引壓作用室38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第1輸出流路62及第2輸出流路63進行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34或第2導引壓作用室38的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此外,第1排出流路64及第2排出流路65將第1導引壓作用室34或第2導引壓作用室38的導引流體排出。
本實施方式的導引式電磁閥10為內部導引式,將供應埠17所供應的流體的一部分供應至第1導引壓作用室34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38。此外,導引式電磁閥10中,利用導引流體使線軸閥體15在殼體11內來回移動,藉此可切換埠間的連通。
然而,供應流路61、第1導引閥41的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及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呈現朝第1導引閥41的第2面442開口的狀態。因此,本實施方式中,藉由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從而將第1導引閥41的供應流路61中朝第2面442開口的部分、第1導引閥41的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及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進行封閉。固定夾70的折彎部70d以自身的恢復力作為彈壓力而呈現將封閉部70b往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擠壓的狀態。因此,藉由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將第1導引閥41中朝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進行封閉,同時藉由折彎部70d的彈壓力而呈現襯墊72被壓縮在封閉部70b與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之間的狀態。
針對本實施方式的效果進行說明。
(1-1)導引式電磁閥10中朝外部開口的流路,亦即第1導引閥41中朝主體60的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其被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封閉。此外,折彎部70d呈現將封閉部70b往第1導引閥41中主體60的第2面442擠壓的狀態。因此,呈現襯墊72被壓縮在封閉部70b與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之間的狀態,故能夠確保高密封性同時抑制導引流體洩漏至外部。此外,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藉由固定夾70而固定於殼體11。以此方式,則不需要例如像使用螺釘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的情形般地於流路形成塊44形成供螺釘插通的螺釘插通孔。因此,由於能夠節省用以在流路形成塊44中形成螺釘插通孔的空間,因此能夠擴大各流路的流路剖面積。因此,能夠確保高密封性,同時抑制導引流體洩漏至外部,並且能夠擴大流路的流路剖面積。
(1-2)固定夾70的折彎部70d具有彈簧結構。因此,藉由固定夾70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的狀態之第2狀態中,作用於折彎 部70d的恢復力作為彈壓力而使封閉部70b密接於第1導引閥41中朝主體60的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也就是說,能夠更穩固地封閉第1導引閥41中朝主體60的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因此,能夠提升固定夾70對於第1導引閥41的密封性。
(1-3)為了呈現封閉部70b往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擠壓的狀態,較佳為:以折彎部70d中位於連接部70c的相反側的端部作為起點而使封閉部70b來回擺動的方式變形。
關於此點,本實施方式中,由於折彎部70d被折彎成圓弧狀,故當固定夾70從第1狀態行進至第2狀態時,封閉部70b容易來回擺動。進而,由於在折彎部70d容易產生恢復力,故能夠藉由封閉部70b穩固地封閉第1導引閥41中朝主體60的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
(1-4)由於一對延設部70a呈平板狀,故當矩形塊狀的各主體60被一對延設部70a包夾時,能夠使一對延設部70a對各主體60進行面接觸。也就是說,能夠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穩定地固定於殼體11。
(1-5)各主體60的一對側面443設有第1導溝71a。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中一對側面443所分別連結的殼體11的側面,也就是第1接頭132的側面,設有第2導溝71b。藉由第1導溝71a及第2導溝71b而構成導溝。因此,能夠藉由一對延設部70a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輕易地固定於殼體11。
(1-6)當藉由固定夾70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時,有時固定夾70的一對延設部70a與殼體11的卡合突起71f會呈現位置偏移的狀態。這種情形,即使卡合突起71f沒有嵌進一對延設部70a所形成的圓形的卡合孔70h中所需的位置,由於一對延設部70a的卡合孔70h的內周面會沿著卡合突起71f的圓弧狀的外周面移動,故卡合突起71f會相對移動至卡合孔70h的所需的 位置。也就是說,由於一對延設部70a會移動至所需的位置,故能夠使藉由固定夾70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對殼體11的固定狀態得以穩定。
(1-7)卡合突起71f的外周面當中面向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的部分形成錐面71g。因此,當固定夾70中一對延設部70a的卡合孔70h與殼體11的卡合突起71f嵌合時,一對延設部70a受到卡合突起71f的錐面71g導引而使一對延設部70a間的間隔擴大。接著,當卡合突起71f到達與卡合孔70h重疊的位置時,卡合突起71f會嵌進卡合孔70h,使一對延設部70a固定於殼體11。也就是說,不需要操作者自力將固定夾70的一對延設部70a間的間隔擴大藉此將卡合突起71f嵌進卡合孔70h,而能夠輕易地將固定夾70固定於殼體11。
(1-8)由於能夠在流路形成塊44中節省用以形成螺釘插通孔的空間,故能夠使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小型化。
(1-9)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的各流路形成塊44具有相同的流路結構。因此,不需要為了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34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及對第2導引壓作用室38進行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而準備流路結構不同的2種類的流路形成塊,故能提升導引式電磁閥10的生產效率。
(1-10)使用螺釘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時,有時會有因螺釘的緊固力而在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產生局部變形的疑慮。如此一來,可能造成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所配置的襯墊72的密封性不穩定。
關於此點,本實施方式中,由於第1導引閥41是藉由封閉部70b而以平面的方式接受固定夾70的彈壓力,故能夠抑制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 44的變形。因此,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所配置的襯墊72的密封性得以穩定。
<第2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圖13及圖14說明具體化的導引式電磁閥的第2實施方式。其中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使用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13所示,固定夾70由一對延設部70a、連接部70c、彈簧部70g構成,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連接部70c於第3方向C延伸。俯視時,連接部70c與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為相同的形狀。
彈簧部70g分別設於一對延設部70a。一對彈簧部70g設於第2方向B上互相對向的位置。彈簧部70g於第1方向A以呈波形狀的方式延伸。彈簧部70g在第3方向C的延設部70a的第1緣部與第2緣部之間以蛇行的方式構成而呈波形狀。彈簧部70g具有於第3方向C延伸的多個部分。在固定夾70固定於殼體11之前的第1狀態中,彈簧部70g之該等多個部分在第1方向A的間隔於實質上固定。也就是說,彈簧部70g具有於第3方向C互相實質上平行延伸的多個部分。
如圖14所示,藉由固定夾70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的狀態之第2狀態中,固定夾70的連接部70c與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的整個面抵接。連接部70c將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朝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進行封閉。也就是說,連接部70c作為封閉部,將第2狀態中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朝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進行封閉。然後,一對延設部70a固定於第1接頭132。以此方式,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在被固定夾70的連接部70c與第1接頭132包夾的狀態下,藉由固定夾70而固定於第1接頭132。因此,固定夾70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第1導引閥41的流路 形成塊44的第2面442所配置的襯墊72藉由固定夾70的連接部70c而往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擠壓。
如圖13及圖14所示,第2狀態中,彈簧部70g於第3方向C延伸的多個部分中第1方向A的間隔較第1狀態時的間隔來得大。因此,在第2狀態的彈簧部70g的長度L2相較於在第1狀態的彈簧部70g的長度L1來得長。也就是說,第2狀態中,彈簧部70g比起第1狀態更為延伸。
針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彈簧部70g會產生為了回復成第1狀態而欲將其縮短的恢復力。因此,藉由固定夾70的彈簧部70g的恢復力,呈現連接部70c往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擠壓的狀態。也就是說,彈簧部70g會發揮彈壓部的功能,將連接部70c朝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進行彈壓。彈簧部70g產生彈壓力,將連接部70c朝第2面442進行彈壓。因此,藉由固定夾70的連接部70c將第1導引閥41中朝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進行封閉,同時藉由彈簧部70g的彈壓力而呈現襯墊72被壓縮在封閉部70b與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之間的狀態。
針對本實施方式的效果進行說明。
(2-1)固定夾70的彈簧部70g具有彈簧結構。因此,藉由固定夾70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的狀態之第2狀態中,作用於彈簧部70g的恢復力作為彈壓力而使連接部70c密接於第1導引閥41中朝主體60的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也就是說,能夠更穩固地封閉第1導引閥41中朝主體60的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因此,能夠提升固定夾70對於第1導引閥41的密封性。
<第3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圖15說明具體化的導引式電磁閥的第3實施方式。其中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使用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15所示,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的各主體60的一對側面443設有第1導壁71c。第1導壁71c從各主體60在第3方向C的緣部突出。第1導壁71c呈現於第1方向A延伸的矩形板狀。第1導壁71c以構成第1導溝71a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固定夾70的一對延設部70a各自具有第1緣部及第2緣部,第1緣部位於對應折彎部70d(或者,封閉部70b的基端)之側,第2緣部位於對應封閉部70b的前端之側。第1導壁71c沿著一對延設部70a的第1緣部設置。第1接頭132中分別與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一對側面443連結的側面設有第2導壁71d,其以連結第1導壁71c的方式延伸。第2導壁71d從第1接頭132的第3方向C的緣部突出。第2導壁71d呈現於第1方向A延伸的矩形板狀。第2導壁71d以構成第2導溝71b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2導壁71d沿著一對延設部70a的第1緣部設置。在第1導壁71c與第2導壁71d連結的狀態中,第1導壁71c的內面與第2導壁71d的內面齊平。因此,藉由第1導壁71c及第2導壁71d,各主體60的一對側面443、及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中分別與一對側面443連結的殼體11的側面構成了導壁,其用以導引一對延設部70a的第1緣部。
針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當固定夾70固定於殼體11時,固定夾70的一對延設部70a的第1緣部被第1導壁71c及第2導壁71d導引。在一對延設部70a的卡合孔70h嵌進卡合突起71f之前,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的前端會與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抵接。該狀態下,若將固定夾70朝殼體11移動,則封閉部70b會變形而接近連接部 70c。此時,封閉部70b會以折彎部70d的第2端為起點,以來回擺動的方式變形。伴隨於此,一對延設部70a被賦予旋轉力,以封閉部70b為起點使延設部70a從該第2緣部朝第1緣部的方向來回擺動。此處,即使一對延設部70a被賦予了該旋轉力,因一對延設部70a的第1緣部會與第1導壁71c及第2導壁71d抵接,故限制了一對延設部70a的來回擺動。
針對本實施方式的效果進行說明。
(3-1)藉由第1導壁71c及第2導壁71d能夠將因作用於封閉部70b的恢復力所導致的一對延設部70a的來回擺動加以限制。因此,能夠將固定夾70更加正確地固定於殼體11。
(3-2)當一對延設部70a被導壁導引時,一對延設部70a會因作用於封閉部70b的恢復力而來回擺動,而呈現相對於第1方向A的傾斜的狀態。即使成為像這樣的狀態,當卡合突起71f嵌進卡合孔70h時,卡合孔70h的內周面會沿著卡合突起71f的圓弧狀的外周面移動。因此,卡合突起71f會往卡合孔70h的所需位置相對移動。也就是說,由於一對延設部70a會往所需的位置移動,故能夠矯正當一對延設部70a固定於殼體11時,一對延設部70a相對於第1方向A的傾斜。因此,藉由第1導壁71c及第2導壁71d、卡合突起71f及卡合孔70h,能夠提升固定夾70對殼體11的安裝正確度。
<第4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圖16及圖17A、17B說明具體化的導引式電磁閥的第4實施方式。其中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使用相同的符號並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16所示,連接部70c呈長四角板狀。連接部70c的長邊方向為第3方向C,連接部70c的短邊方向為第2方向B。在連接部70c的第2方向B的兩端 部,且在連接部70c的第3方向C靠第1端的部分連接有一對延設部70a。連接部70c的第3方向C的第2端配置於:在第3方向C中從一對延設部70a分開的位置。
在連接部70c當中被一對延設部70a包夾的部分中,連接部70c的板面70i形成有朝連接部70c的板厚方向凹陷的凹部70e。凹部70e的底面形成有螺釘孔70f。螺釘孔70f於板厚方向貫通連接部70c。螺釘孔70f供螺釘80螺合。螺釘80具有軸部811及頭部812,軸部811呈圓柱狀並且於外周面形成有雄螺紋811a,頭部812設於軸部811的第1端側。
如圖17A所示,螺釘80具有不完全螺釘部813。不完全螺釘部813與軸部811的第1端一體形成。頭部812與不完全螺釘部813一體形成。不完全螺釘部813呈圓錐台狀。不完全螺釘部813的外周面未形成雄螺紋。不完全螺釘部813的外周面以從軸部811起越靠近頭部812直徑越大的方式傾斜著。
連接部70c的第3方向C的第2端設有折彎部70d。折彎部70d相對於沿著連接部70c的板面70i延伸的假想面Vp而設於一對延設部70a的相同側。也就是說,折彎部70d是以不超出假想面Vp而從一對延設部70a的相反側突出的方式折彎成圓弧狀。
封閉部70b的前端配置於連接部70c的第3方向C中與第1端相同的位置。其中,圖16表示在固定夾70固定於殼體11之前的狀態,即第1狀態。
如圖17A所示,第1狀態中,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和連接部70c分開。第1狀態中,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間隔D1在第3方向C上離折彎部70d越遠會漸漸變得越大。也就是說,在第1狀態中封閉部70b相對於連接部70c為傾斜的狀態。
如圖17B所示,第2狀態中,相較於第1狀態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更接近連接部70c。此外,第2狀態中封閉部70b和連接部70c也是分開。也就是說,第2狀態中,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間隔D2小於第1狀態時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間隔D1。第2狀態中,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為平行。也就是說,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間隔在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之間的空間的整個區域是固定的。
如圖17A及圖17B所示,從第1狀態行進至第2狀態時,固定夾70的封閉部70b會以折彎部70d的第2端為起點而變形。因此,在封閉部70b會產生想要回復至第1狀態的恢復力。因此,由於藉由折彎部70d而形成彈簧結構,故在第2狀態封閉部70b會往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擠壓。因此,折彎部70d作為將封閉部70b朝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進行彈壓的彈壓部而發揮功能。此外,第2狀態中螺釘80的軸部811會插通螺釘孔70f。當軸部811插通至螺釘孔70f時,軸部811的雄螺紋811a會與螺釘孔70f螺合。此時,螺釘80的不完全螺釘部813會進入連接部70c的凹部70e內。也就是說,凹部70e作為收容螺釘80中的不完全螺釘部813的空間而發揮功能。在軸部811的第2端與封閉部70b抵接的狀態下,藉由軸部811旋入螺釘孔70f使螺釘80的軸力通過封閉部70b而傳遞至第2面442。也就是說,螺釘80的軸力成為將封閉部70b往第2面442擠壓的彈壓力。
針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進行說明。
(4-1)由於除了折彎部70d的彈壓力之外,螺釘80的軸力也能夠將封閉部70b往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進行擠壓,故能夠進而抑制導引流體洩漏至外部。
(4-2)折彎部70d是以不超出連接部70c的板面70i而從一對延設部70a的相反側突出的方式構成。因此,能夠使固定夾70小型化,而能夠抑制導引式電磁閥10的體格的增大。
(4-3)當螺釘80插通於螺釘孔70f時,不完全螺釘部813會進入凹部70e的內部。因此,能夠使不完全螺釘部813不受到連接部70c的板面70i干渉,而將螺釘80螺合至螺釘孔70f。因此,容易將螺釘80的軸力傳遞至封閉部70b,結果使得彈壓力容易傳遞至第2面442。因此,能夠進而抑制導引流體洩漏至外部。
其中,上述各實施方式能夠以如下方式變更實施。上述各實施方式及以下的變更例能夠在技術上不矛盾的範圍內互相組合實施。
‧第1實施方式中是以折彎部70d作為彈壓部發揮功能,第2實施方式中是以彈簧部70g作為彈壓部發揮功能,然而例如固定夾70也能夠具備折彎部70d及彈簧部70g之兩者作為彈壓部發揮功能。此時,藉由固定夾70的折彎部70d及彈簧部70g而構成彈簧結構。因此,在藉由固定夾70將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固定於殼體11的狀態之第2狀態中,作用於折彎部70d及彈簧部70g的恢復力作為彈壓力而使封閉部70b與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朝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密合。也就是說,能夠更穩固地封閉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朝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因此,能夠提升固定夾70對於第1導引閥41的密封性。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也能夠將卡合突起71f的錐面71g變更為例如與殼體11的第1接頭132的側面垂直的垂直面。也就是說,從第2方向B觀看卡合突起71f也能夠呈半月狀。當採用本變更例時,只要變更卡合突起71f的突出量使固定夾70中一對延設部70a能夠輕易地固定於殼體11即可。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也能夠將卡合突起71f變更為圓柱狀。此時,卡合突起71f的外周面當中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的相反側的部分能夠為追隨卡合孔70h的內周面的圓弧狀,也能夠為不追隨卡合孔70h的內周面的圓弧狀。也就是說,只要當卡合突起71f嵌進卡合孔70h時固定夾70能夠固定於殼體11,則卡合突起71f的形狀能夠任意地變更。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只要當卡合突起71f嵌進卡合孔70h時固定夾70能夠固定於殼體11,則卡合孔70h的形狀並不限於圓孔狀,能夠變更為任意形狀,例如能夠呈矩形孔狀。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一對延設部70a呈平板狀,但也能夠呈例如棒狀。此外,連接部70c為長四角平板狀,但在第4實施方式中呈板狀即可。此外,第1~第3實施方式中,連接部70c也能夠為棒狀。此外,上述各實施方式中,折彎部70d也能夠為棒狀。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也能夠捨棄第1導溝71a及第2導溝71b所構成的導溝。此時,固定夾70的一對延設部70a安裝於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的主體60的一對側面443,及與一對側面443連結的第1接頭132的側面。此外,將卡合突起71f變更為設於與一對側面443連結的第1接頭132的側面。
‧第1實施方式及第3實施方式中,折彎部70d折彎成圓弧狀,但不限於此。折彎部70d也能夠為例如由:從連接部70c的第3方向C中兩緣部的一者於第3方向C遠離連接部70c而延伸的第1延出部、從第1延出部的端部朝一對延設部70a的前端延伸的第2延出部、從第2延出部的端部朝一對延設部70a之間延伸的第3延出部構成。也就是說,折彎部70d的構成也能夠為從第2方向B觀看時具 有四角部分。此外,折彎部70d的形狀只要能夠產生用以將封閉部70b往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的第2面442擠壓的彈壓力,則也能夠變更為任意形狀。
‧第1實施方式及第3實施方式中,在第2狀態封閉部70b仍與連接部70c分離,但不限於此。例如也能夠變更為在第2狀態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接觸。重點在於,第1狀態及第2狀態當中之至少第1狀態中,只要封閉部70b與連接部70c分離即可。
‧第3實施方式中,導壁也能夠為僅由設於第1及第2導引閥41、42的第1導壁71c構成。也就是說,第1接頭132的第2導壁71d也能夠省略。此外,例如也能夠由僅設於第1導引閥41的第1導壁71c及設於第1接頭132的第2導壁71d構成導壁。也就是說,第2導引閥42的第1導壁71c也能夠省略。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的各流路形成塊44也能夠為不具有第1排出流路64、第2排出流路65、及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的構成。此外,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也能夠為在各流路形成塊44上形成有朝第1面441及第2面442開口且與閥室55連通的排出流路的構成。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如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上所配置的襯墊72也能夠為和在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1面441與第2導引閥42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之間所配置的襯墊72不同形狀的襯墊。重點在於,第1導引閥41的流路形成塊44的第2面442上所配置的襯墊只要為能夠於第2面442側上分別將供應流路61、輸出流路連通凹部66、及排出流路連通凹部67之間進行密封的形狀即可。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固定夾70也能夠為例如樹脂製。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的兩流路形成塊44具有互為相同的流路結構,但不限於此,第1導引閥41及第2導引閥42的兩流路形成塊44也能夠具有互為相異的流路結構。即使是像這樣變更,只要例如第1導引閥41的主體60中朝第2面442開口的流路存在,則能夠利用上述各實施方式及上述變更例的固定夾70進行封閉。
‧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導引式電磁閥10的主閥部V1也能夠為例如於閥孔16收容有二個線軸閥體的雙重三埠型的方向控制閥的構成。二個線軸閥體受到第1導引閥41中對第1導引壓作用室34的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及第2導引閥42中對第2導引壓作用室38的導引流體的供應和排出,而各自獨立地動作。
11:殼體
41:第1導引閥
42:第2導引閥
60:主體
70:固定夾
70a:延設部
70b:封閉部
70c:折彎部
442:第2面

Claims (10)

  1. 一種導引式電磁閥,其具備殼體、線軸閥體、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第1導引閥、及第2導引閥; 上述殼體具有多個埠; 上述線軸閥體在上述殼體内來回移動,藉此切換上述埠間的連通; 上述第1導引壓作用室及第2導引壓作用室在上述殼體内分別設置於上述線軸閥體的兩端部側; 上述第1導引閥對上述第1導引壓作用室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 上述第2導引閥對上述第2導引壓作用室供應和排出導引流體; 上述第1導引閥與上述第2導引閥在互相連接的狀態下配置; 上述第1導引閥及上述第2導引閥分別具有矩形塊狀的主體,上述主體具有第1面、及上述第1面的相反側的第2面; 上述主體配置為: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2面抵接,且上述第2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1面與上述殼體抵接; 上述各主體形成有供導引流體流動的多個流路; 上述多個流路包含上述各主體中朝上述第2面開口的流路; 其特徵在於:具備固定夾, 上述固定夾將上述第1導引閥及上述第2導引閥固定於上述殼體; 上述固定夾具有一對延設部、封閉部、及彈壓部; 上述一對延設部固定於上述殼體; 在上述一對延設部固定於上述殼體,藉此與上述殼體協同作用而將上述第1導引閥及上述第2導引閥包夾的狀態下,上述封閉部將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中朝上述第2面開口的上述流路進行封閉; 上述彈壓部將上述封閉部朝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2面進行彈壓; 上述封閉部與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2面之間配置有密封構件; 上述密封構件將上述封閉部與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2面之間進行密封。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導引式電磁閥,其中, 上述固定夾具有連接部, 上述連接部將上述一對延設部彼此連接, 上述彈壓部為折彎部, 上述折彎部從上述連接部朝上述一對延設部之間折彎著, 上述封閉部為板狀,從上述折彎部中上述連接部的相反側的端部朝上述一對延設部之間延伸而配置於上述一對延設部之間, 將上述固定夾固定於上述殼體之前的狀態為第1狀態,藉由上述固定夾將上述第1導引閥及上述第2導引閥固定於上述殼體之後的狀態為第2狀態, 至少在上述第1狀態中,上述封閉部與上述連接部分開,在上述第2狀態中,相較於上述第1狀態上述封閉部更接近上述連接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導引式電磁閥,其中, 上述一對延設部各自具有第1緣部及第2緣部, 上述第1緣部位於對應上述封閉部的基端之側, 上述第2緣部位於對應上述封閉部的前端之側, 上述第1及第2導引閥的上述各主體具有將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相互連結的一對側面, 上述殼體具有分別與上述第2導引閥的上述一對側面連結的一對側面, 上述第1導引閥、上述第2導引閥、及上述殼體當中,至少上述第1及第2導引閥的各一對側面或者至少上述第1導引閥及上述殼體的各一對側面設有用以將上述一對延設部的上述第1緣部進行導引的導壁。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導引式電磁閥,其中, 上述折彎部折彎成圓弧狀。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導引式電磁閥,其中, 上述連接部為板狀, 上述連接部以於板厚方向貫通上述連接部的方式螺合著螺釘, 於上述第2狀態,上述螺釘使上述封閉部往上述第1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上述第2面擠壓。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導引式電磁閥,其中, 上述連接部為平板狀,並具有朝向上述一對延設部的相反側的板面, 上述折彎部相對於沿著上述連接部的上述板面延伸的假想面而配置於上述一對延設部的相同側。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導引式電磁閥,其中, 上述封閉部為板狀,並與上述一對延設部彼此連接, 上述彈壓部為彈簧部, 上述彈簧部分別設於上述一對延設部,且於上述一對延設部的延伸方向以呈波形狀的方式延伸, 將上述固定夾固定於上述殼體之前的狀態為第1狀態,藉由上述固定夾將上述第1導引閥及上述第2導引閥固定於上述殼體之後的狀態為第2狀態, 上述第2狀態中,相較於上述第1狀態上述彈簧部更加伸長。
  8. 如請求項1~7中任一項所述的導引式電磁閥,其中, 上述一對延設部為平板狀。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導引式電磁閥,其中, 上述一對延設部具有被卡合部, 上述被卡合部分別與上述殼體的一對卡合部卡合, 上述被卡合部為貫通上述延設部的板厚方向的圓孔狀的貫通孔, 上述卡合部為柱狀的卡合突起, 上述卡合突起從上述殼體的側面突出並且嵌進上述貫通孔, 上述卡合突起的外周面當中上述第2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相反側的部分形成為追隨上述貫通孔的内周面的圓弧狀。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導引式電磁閥,其中, 上述卡合突起的外周面當中朝向上述第2導引閥的上述主體的部分形成錐面, 上述錐面是以如下方式傾斜: 從上述卡合突起的基端越靠近前端越遠離上述封閉部。
TW109129061A 2019-09-04 2020-08-26 導引式電磁閥 TWI786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1100 2019-09-04
JP2019161100 2019-09-04
JP2020-085457 2020-05-14
JP2020085457A JP7088982B2 (ja) 2019-09-04 2020-05-14 パイロット形電磁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7218A TW202117218A (zh) 2021-05-01
TWI786433B true TWI786433B (zh) 2022-12-11

Family

ID=74861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9061A TWI786433B (zh) 2019-09-04 2020-08-26 導引式電磁閥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88982B2 (zh)
CN (1) CN112443698B (zh)
TW (1) TWI78643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1635B2 (en) * 2000-03-21 2003-06-24 Smc Corporation Pilot-type two-port vacuum valve
TWI303297B (en) * 2005-04-26 2008-11-21 Smc Corp Vacuum and vacuum-breaking composite valv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75968A (zh) * 1972-11-27 1974-07-22
JPS5291467U (zh) * 1975-12-29 1977-07-08
JPS6124582U (ja) * 1984-06-30 1986-02-13 株式会社ナブコ 電磁パイロツト操作型方向切換弁
JPH0643590Y2 (ja) * 1985-02-21 1994-11-14 エスエムシ−株式会社 ダブル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JP2889253B2 (ja) * 1988-11-17 1999-05-10 黒田精工株式会社 マニホルド
EP0655575B2 (en) 1993-11-30 2007-03-28 Smc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pilot type selector valve
JP3644732B2 (ja) * 1995-10-02 2005-05-11 Smc株式会社 マニホールド形電磁弁
US6123528A (en) * 1998-04-06 2000-09-26 Scroll Technologies Reed discharge valve for scroll compressors
JP3590772B2 (ja) * 2001-01-16 2004-11-17 Smc株式会社 センサ付き電磁弁
JP4211002B2 (ja) * 2004-04-22 2009-01-21 Smc株式会社 連接形電磁弁
FR2878307A1 (fr) * 2004-11-24 2006-05-26 Mann & Hummel Automotive Franc Dispositif d'obturation equipe d'un clapet de pression
JP4697672B2 (ja) * 2007-06-15 2011-06-08 Smc株式会社 ストップ弁付きマニホールド形電磁弁装置
DE102007040929B3 (de) 2007-08-30 2008-06-19 Festo Ag & Co. Ventilanordnung mit Maßnahmen zur Drucküberwachung
JP6647552B2 (ja) 2015-11-16 2020-02-14 Smc株式会社 パイロット式電磁弁
JP6718796B2 (ja) 2016-11-04 2020-07-08 株式会社オティックス 内燃機関の動弁機構
CN109973715A (zh) * 2017-12-28 2019-07-0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流量控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975749B2 (ja) 2019-05-15 2021-12-01 Ckd株式会社 パイロット形電磁弁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1635B2 (en) * 2000-03-21 2003-06-24 Smc Corporation Pilot-type two-port vacuum valve
TWI303297B (en) * 2005-04-26 2008-11-21 Smc Corp Vacuum and vacuum-breaking composite val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3698B (zh) 2022-05-31
TW202117218A (zh) 2021-05-01
JP7088982B2 (ja) 2022-06-21
CN112443698A (zh) 2021-03-05
JP2021042851A (ja)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9805B (zh) 導引式電磁閥
JP7169095B2 (ja) ダイヤフラムバルブ
JP6346035B2 (ja) スライド弁
JP6209139B2 (ja) パイロット式電磁弁
WO1997032150A1 (en) Valve manifold assembly
EP1564467A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TWI786433B (zh) 導引式電磁閥
TWI819212B (zh) 歧管
CN210830582U (zh) 两位三通电磁阀
US10054242B2 (en) Valve and valve assembly
CN210240730U (zh) 带辅助阀芯电磁阀
ATE326656T1 (de) Mehrwegeventil
CN220204825U (zh) 一种动态电磁阀
WO2023162691A1 (ja) 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
TWI835525B (zh) 電磁閥歧管
JP6371891B2 (ja) パイロット式電磁弁
JP2023122325A (ja) 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
TW202344765A (zh) 電磁閥歧管
US20130020516A1 (en) Dual diaphragm valve
KR101443010B1 (ko) 조절밸브용 파이프 조립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