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052B - 基板搬送機器人 - Google Patents

基板搬送機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052B
TWI840052B TW111150175A TW111150175A TWI840052B TW I840052 B TWI840052 B TW I840052B TW 111150175 A TW111150175 A TW 111150175A TW 111150175 A TW111150175 A TW 111150175A TW I840052 B TWI840052 B TW I8400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m
bearing
rotating shaft
substrate holding
bearing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50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2550A (zh
Inventor
芝田武士
小野良太
松岡淳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川崎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167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11438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川崎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川崎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2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2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052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基板搬送機器人中,手腕關節係具有:第一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一基板保持手部轉動的第一轉動軸;以及第二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二基板保持手部轉動的第二轉動軸。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為滾珠軸承。

Description

基板搬送機器人
本揭示係關於基板搬送機器人。
以往,已知有一種具備機器手臂(robot arm)的基板搬送機器人。此種基板搬送機器人例如揭示於日本專利第6271266號公報。
上述日本專利第6271266號公報中,揭示有一種水平多關節機器人,用以搬送玻璃基板等搬送對象物。此機器人具備:臂部;及手部,以可轉動的方式連結於臂部的前端側。臂部與手部的連結部成為關節部。在關節部配置有用以使手部轉動的減速機及軸承。此軸承為交叉滾柱軸承(cross roller bearing)。
然而,上述日本專利第6271266號公報所記載的機器人中,軸承為交叉滾柱軸承,因此,有時會存在由圓筒狀的滾子所形成的滾柱之偏差。在此情況下,當進行機器人的反復動作時,就會依每次進行反復動作而使滾柱之偏差變動,且因為滾柱之偏差的變動而致使軸承的摩擦變動。此外,當軸承的摩擦變動時,會因為軸承的摩擦的變動而致使關節部的旋轉量變動,因此會因為關節部的旋轉量的變動而致使機器人的反復動作的位置發生變動。因此,在軸承使用交叉滾柱軸承的情形,會有難以提高反復定位精確度的問題點。
本揭示係為了解決如上述的課題所研創者,提供一種可提高反復定位精確度的基板搬送機器人
本揭示第一態樣之基板搬送機器人係具備:水平多關節型的機器手臂;以及基板保持手部,係配置於機器手臂的前端;並且,基板保持手部係包含:第一基板保持手部;以及第二基板保持手部,係配置於第一基板保持手部的上方,且與第一基板保持手部為個別地動作;機器手臂係包含:手腕關節,係用以驅動第一基板保持手部與第二基板保持手部;手腕關節係具有:第一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一基板保持手部轉動的第一轉動軸;以及第二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二基板保持手部轉動的第二轉動軸;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為滾珠軸承。
本揭示第一態樣之基板搬送機器人係如上述,將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以滾珠軸承構成。據此,不同於使用交叉滾柱軸承作為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的情況,並非使用由圓筒狀的滾子所形成的滾柱而可使用球狀的滾珠作為轉動體,因此,可避免因為滾柱之偏差的變動而導致發生軸承的摩擦的變動及手腕關節的旋轉量的變動。其結果,可抑制在基板搬送機器人之反復動作的位置發生變動,因此可提高反復定位精確度。
本揭示第二態樣之基板搬送機器人係具備:水平多關節型的機器手臂;以及基板保持手部,係配置於機器手臂的前端;機器手臂包含: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其一方端部連接至第一臂部,並且在其另一方端部連接有基板保持手 部;以及臂部關節,係用以驅動第二臂部;臂部關節係具有:臂部轉動軸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二臂部轉動的臂部轉動軸;臂部轉動軸軸承係配置成:在高度方向橫跨於第一臂部與第二臂部。
本揭示第二態樣之基板搬送機器人係如上述,將臂部轉動軸軸承配置成:在高度方向橫跨於第一臂部與第二臂部。據此,不同於將臂部轉動軸軸承配置於第一臂部或第二臂部的情況,於第一臂部或第二臂部不需要用以將臂部轉動軸軸承的整體收納之程度的高度,因此可抑制第一臂部或第二臂部在高度方向大型化。其結果,可抑制基板搬送機器人在高度方向大型化。
並且,可提高反復定位精確度。
10:機器手臂
11:第一臂部
12:第二臂部
20:基板保持手部
21:第一基板保持手部
22:第二基板保持手部
30:基部
31:升降機構
41:第一轉動軸
42,242:第一軸承
43:第二轉動軸
43a:大徑部
43b,53a:預壓部
44:第二軸承
50:手部驅動機構
51,81,91,311:馬達
52,82,92:動力傳遞部
53,521,821,921:齒輪
61:第三轉動軸
62:第三軸承
71:第四轉動軸
72:第四軸承
80:第一臂部驅動機構
90:第二臂部驅動機構
100,300:基板搬送機器人
111:殼部
112:部分
113:殼部
121,122,123:殼部
124:凹部
200:無塵室
201:真空室
202:處理室
211:殼部
221,222:貫通孔
244,244a,244b:第二軸承
312:帶輪機構
313:滾珠螺桿機構
314:扭矩管
411:齒輪部
A1:第一旋轉軸線
A2:第二旋轉軸線
A3:第三旋轉軸線
JT1:肩關節
JT2:肘關節
JT3:手腕關節
S1:手部空間
S2:臂部空間
W:基板
圖1為顯示第一實施型態之基板搬送機器人的構成之概略的圖。
圖2為顯示第一實施型態之基板搬送機器人的構成的剖面圖。
圖3為顯示圖2之第一臂部之周邊的構成的部分放大圖。
圖4為顯示圖2之第二臂部之周邊的構成的部分放大圖。
圖5為顯示第二實施型態之基板搬送機器人的構成的剖面圖。
以下,基於圖式說明將本揭示具體化而成的實施型態。
(基板搬送機器人的構成)
參照圖1至圖4,說明第一實施型態之基板搬送機器人100的構成。如圖1所示,基板搬送機器人100為搬送基板W的機器人。基板搬送機器人100係配置於無塵室(clean room)200。此外,基板搬送機器人100係配置於真空環境下。具體而言,基板搬送機器人100係配置於真空室201內。
基板搬送機器人100係具備:機器手臂10;基板保持手部20,係配置於機器手臂10的前端;以及基部30。基板保持手部20係保持基板W。基板W例如為半導體晶圓。半導體晶圓係在處理室202進行預定的處理。基板搬送機器人100係對於處理室202進行反復搬送半導體晶圓的反復動作。
此外,基板保持手部20係包含: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以及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係配置於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的上方,且與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為個別地動作。
機器手臂10為水平多關節型的機器手臂。機器手臂10包含第一臂部11與第二臂部12。此外,機器手臂10包含肩關節JT1、肘關節JT2、手腕關節JT3。第一臂部11的一方端部係經由肩關節JT1而連接至基部30。第二臂部12的一方端部係經由肘關節JT2而連接至第一臂部11的另一方端部。在第二臂部12的另一方端部經由手腕關節JT3而連接有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與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另外,肩關節JT1為第一關節的一例。此外,肘關節JT2為第二關節及臂部關節的一例。
肩關節JT1係用以驅動第一臂部11所設置者。具體而言,肩關節JT1係相對於基部30而使第一臂部11以朝上下方向延伸之第一旋轉軸線A1為中心旋轉。肘關節JT2係用以驅動第二臂部12所設置者。具體而言,肘關節JT2係相對於第一臂部11而使第二臂部12以朝上下方向延伸之第二旋轉軸線A2為 中心旋轉。手腕關節JT3係用以驅動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與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所設置者。具體而言,手腕關節JT3係相對於第二臂部12而使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與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以朝上下方向延伸之第三旋轉軸線A3為中心旋轉。另外,手腕關節JT3可使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與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個別地旋轉。另外,肩關節JT1、肘關節JT2及手腕關節JT3的詳細內容於後述之。
如圖2所示,基部30包含用以使機器手臂10升降的升降機構31。升降機構31係具有:馬達311、帶輪(belt pulley)機構312、滾珠螺桿機構313、扭矩管(torque tube)314。馬達311為升降的驅動源。馬達311係經由帶輪機構312而連接至滾珠螺桿機構313。滾珠螺桿機構313係連接至扭矩管314,藉由來自馬達311的驅動力使扭矩管314升降。扭矩管314係連接至機器手臂10之第一臂部11的一方端部,藉由來自滾珠螺桿機構313的驅動力,經由第一臂部11而使機器手臂10升降。
(手腕關節)
此處,第一實施型態中,如圖2及圖3所示,手腕關節JT3係具有:第一軸承42,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轉動的第一轉動軸41;以及第二軸承44,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轉動的第二轉動軸43。第一軸承42與第二軸承44為滾珠軸承。具體而言,第一軸承42與第二軸承44為斜角滾珠軸承,且各設置兩個。第一軸承42與第二軸承44之各軸承係具有作為轉動體的滾珠、保持滾珠的保持器、外環以及內環。滾珠藉由被保持於保持器而無偏差地配置。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第二轉動軸43係配置於第一轉動軸41的徑方向內側方,比第一轉動軸41更為朝上方延伸。兩個第二軸承44係分別配 置於第二轉動軸43的上部及下部。兩個第二軸承44係在作為高度方向的Z方向分離配置。兩個第二軸承44之中,上側之第二軸承44係承受軸方向一方的軸向(axial)荷重,下側之第二軸承44係承受軸方向另一方的軸向荷重。此外,上側之第二軸承44係在徑方向配置於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的殼部211與第二轉動軸43之間。此外,下側之第二軸承44係在徑方向配置於第一轉動軸41與第二轉動軸43之間。
此外,兩個第一軸承42係在兩個第二軸承44之間配置於第一轉動軸41。兩個第一軸承42係在作為高度方向的Z方向相鄰接而配置。此外,兩個第一軸承42之中,上側之第一軸承42係承受軸方向一方的軸向荷重,下側之第一軸承42係承受軸方向另一方的軸向荷重。此外,兩個第一軸承42係在徑方向配置於第二臂部12的殼部121與第一轉動軸41之間。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配置於第二轉動軸43的下部之第二軸承44的大小係比配置於第二轉動軸43的上部之第二軸承44更小。具體而言,配置於第二轉動軸43的下部之第二軸承44的高度方向及徑方向的大小係比配置於第二轉動軸43的上部之第二軸承44更小。此外,第二轉動軸43之供配置上側之第二軸承44的部分係形成為比供配置下側之第二軸承44的部分更大徑。具體而言,第二轉動軸43中,配置於比第一轉動軸41更上方處的部分係形成為比與第一轉動軸41在徑方向重疊的部分更大徑。另外,兩個第一軸承42為大小相同。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在手腕關節JT3設有手部驅動機構50。手部驅動機構50與第一軸承42係配置成在屬於水平方向的Y方向重疊。具體 而言,手部驅動機構50與兩個第一軸承42之中的下側之第一軸承42係配置成在屬於水平方向的Y方向重疊。另外,Y方向亦為第二臂部12的長度方向。
手部驅動機構50設有兩個,以對應於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與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另外,圖2及圖3中,為求方便,係針對兩個手部驅動機構50之中的一方圖示整體,針對兩個手部驅動機構50之中的另一方則僅圖示後述的齒輪521的一部分。兩個手部驅動機構50除了驅動對象的手部不同之外,基本上具有同樣的構成。因此,針對兩個手部驅動機構50之中的一方詳細地說明。
手部驅動機構50係包含馬達51與動力傳遞部52。馬達51為用以驅動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的驅動源。動力傳遞部52將來自馬達51的驅動力傳遞至第二轉動軸43。動力傳遞部52具有包含齒輪521的複數個齒輪。齒輪521的輸出側連接至配置成與第二轉動軸43同軸的齒輪53。齒輪53鎖固而固定於第二轉動軸43,以與第二轉動軸43一體地旋轉。齒輪53旋轉時,會使第二轉動軸43轉動。
另外,另一方的手部驅動機構50中,齒輪521的輸出側連接至與第一轉動軸41的下部形成為一體的齒輪部411。齒輪部411旋轉時,會使第一轉動軸41轉動。
此外,第二臂部12中,於手部驅動機構50與手腕關節JT3的下方配置殼部122,且該殼部122係形成為薄壁部。據此,可將手部驅動機構50與手腕關節JT3在下方錯開配置,因此可將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與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在下方錯開配置。其結果,可抑制基板搬送機器人10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第二臂部12具有:殼部122;以及殼部123,係連接至殼部122,且配置 於比殼部122更靠第一臂部11側處。殼部122係形成為:在屬於高度方向的Z方向,厚度比殼部123更小。
(肩關節及肘關節)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圖2及圖4所示,肩關節JT1係具有:第三軸承62,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一臂部11轉動的第三轉動軸61。肘關節JT2係具有:第四軸承72,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二臂部12轉動的第四轉動軸71。第三軸承62與第四軸承72為滾珠軸承。具體而言,第三軸承62與第四軸承72為斜角滾珠軸承,且各設置兩個。第三軸承62與第四軸承72之各軸承係具有作為轉動體的滾珠、保持滾珠的保持器、外環以及內環。滾珠藉由被保持於保持器而無偏差地配置。另外,第四轉動軸71為臂部轉動軸的一例。此外,第四軸承72為臂部轉動軸軸承的一例。
此外,兩個第三軸承62係配置於第三轉動軸61。兩個第三軸承62係在屬於高度方向的Z方向相鄰接而配置。此外,兩個第三軸承62之中,上側之第三軸承62係承受軸方向一方的軸向荷重,下側之第三軸承62係承受軸方向另一方的軸向荷重。此外,兩個第三軸承62係在徑方向配置於第一臂部11的殼部111與第三轉動軸61之間。此外,兩個第三軸承62為大小相同。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第三軸承62係配置成:至少一部分比第一臂部11之朝屬於水平方向的Y方向延伸的部分112更朝下方突出。具體而言,係配置成:兩個第三軸承62之中,上側之第三軸承62的一部分與下側之第三軸承62的整體比部分112更朝下方突出。此外,第三轉動軸61亦配置成:從與第三軸承62在徑方向重疊的部分起之下側的部分比部分112更朝下方突出。 部分112為第一臂部11的下側的殼部。另外,Y方向亦為第一臂部11的長度方向。
此外,兩個第四軸承72係配置於第四轉動軸71。兩個第四軸承72係在作為高度方向的Z方向相鄰接而配置。此外,兩個第四軸承72之中,上側之第四軸承72係承受軸方向一方的軸向荷重,下側之第四軸承72係承受軸方向另一方的軸向荷重。此外,兩個第四軸承72係在徑方向配置於第一臂部11的殼部113與第四轉動軸71之間。此外,兩個第四軸承72為大小相同。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第四軸承72係配置成在屬於高度方向的Z方向橫跨於第一臂部11與第二臂部12。亦即,第四軸承72係配置成在屬於水平方向的Y方向與第一臂部11及第二臂部12重疊。此外,肘關節JT2中,第一臂部11與第二臂部12係以使第二臂部12從上方及側方覆蓋第一臂部11的一部分的方式連接。具體而言,第二臂部12係具有:凹部124,係從上方及側方覆蓋朝上方突出的殼部113。凹部124係朝上方凹入。此外,凹部124中,朝屬於高度方向的Z方向延伸的側壁部係與殼部113沿著屬於水平方向的Y方向相鄰接而配置。
此外,在肩關節JT1設有第一臂部驅動機構80。第一臂部驅動機構80係包含馬達81與動力傳遞部82。馬達81為用以驅動第一臂部11的驅動源。動力傳遞部82將來自馬達81的驅動力傳遞至第三轉動軸61。動力傳遞部82具有包含齒輪821的複數個齒輪。齒輪821配置成與第三轉動軸61同軸,並且,鎖固而固定於第三轉動軸61,以與第三轉動軸61一體地旋轉。齒輪821旋轉時,會使第三轉動軸61轉動。
此外,在肘關節JT2設有第二臂部驅動機構90。第二臂部驅動機構90係包含馬達91與動力傳遞部92。馬達91為用以驅動第二臂部12的驅動源。動力傳遞部92將來自馬達91的驅動力傳遞至第四轉動軸71。動力傳遞部92具有包含齒輪921的複數個齒輪。齒輪921配置成與第四轉動軸71同軸,並且,鎖固而固定於第四轉動軸71,以與第四轉動軸71一體地旋轉。齒輪921旋轉時,會使第四轉動軸71轉動。
[第一實施型態的功效]
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基板搬送機器人100係具備:水平多關節型的機器手臂10;以及基板保持手部20,係配置於機器手臂10的前端;並且,基板保持手部20係包含: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以及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係配置於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的上方,且與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為個別地動作;機器手臂10係包含:手腕關節JT3,係用以驅動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與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手腕關節JT3係具有:第一軸承42,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轉動的第一轉動軸41;以及第二軸承44,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轉動的第二轉動軸43;並且,第一軸承42與第二軸承44為滾珠軸承。
藉由上述構成,不同於使用交叉滾柱軸承作為第一軸承42與第二軸承44的情況,並非使用由圓筒狀的滾子所形成的滾柱而可使用球狀的滾珠作為轉動體,因此,可避免因為滾柱之偏差的變動而導致發生軸承的摩擦的變動及手腕關節JT3的旋轉量的變動。其結果,可抑制在基板搬送機器人100之反復動作的位置發生變動,因此可提高反復定位精確度。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基板搬送機器人100係具備:水平多關節型的機器手臂10;以及基板保持手部20,係配置於機器手臂10的前端;機器手臂10包含:第一臂部11;第二臂部12,其一方端部連接至第一臂部11,並且在其另一方端部連接有基板保持手部20;以及肘關節JT2,係用以驅動第二臂部12;肘關節JT2係具有:第四軸承72,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二臂部12轉動的第四轉動軸71;第四軸承72係配置成:在高度方向橫跨於第一臂部11與第二臂部12。
藉由上述構成,不同於將第四軸承72配置於第一臂部11或第二臂部12的情況,於第一臂部11或第二臂部12不需要用以收納第四軸承72的整體之程度的高度,因此可抑制第一臂部11或第二臂部12在高度方向大型化。其結果,可抑制基板搬送機器人10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另外,可抑制基板搬送機器人10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這一點,在使用相較於交叉滾柱軸承容易使高度方向的厚度變大的滾珠軸承的情況特別有效。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第一軸承42與第二軸承44為斜角滾珠軸承,且各設置兩個。據此,可藉由兩個斜角滾珠軸承而適當地承受軸方向之兩側的軸向荷重,因此可適當地承受軸方向之兩側的軸向荷重,同時提高反復定位精確度。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第二轉動軸43係配置於第一轉動軸41的徑方向內側方,且比第一轉動軸41更為朝上方延伸,兩個第二軸承44係分別配置於第二轉動軸43的上部及下部,兩個第一軸承42係在兩個第二軸承44之間配置於第一轉動軸41。據此,可容易藉由兩個第二軸承44而支持第二轉動軸43,並且,可容易藉由兩個第一軸承42而支持第一轉動軸41。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配置於第二轉動軸43的下部之第二軸承44之高度方向的大小係比配置於第二轉動軸43的上部之第二軸承44更小。據此,即使在因為設置兩個第一軸承42與兩個第二軸承44而容易使基板搬送機器人10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的情況,亦可極力地抑制基板搬送機器人10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在手腕關節JT3設有手部驅動機構50,且手部驅動機構50與第一軸承42係配置成在水平方向重疊。據此,相較於手部驅動機構50與第一軸承42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不重疊的情況,可抑制機器手臂1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其結果,可抑制基板搬送機器人10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另外,可抑制基板搬送機器人10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這一點,在使用相較於交叉滾柱軸承容易使高度方向的厚度變大的滾珠軸承的情況特別有效。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機器手臂10更包含:第一臂部11;第二臂部12,其一方端部連接至第一臂部11,並且在其另一方端部連接有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與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肩關節JT1,係用以驅動第一臂部11;以及肘關節JT2,係用以驅動第二臂部12;肩關節JT1係具有:第三軸承62,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一臂部11轉動的第三轉動軸61;肘關節JT2係具有:第四軸承72,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二臂部12轉動的第四轉動軸71;第一軸承42、第二軸承44、第三軸承62、第四軸承72為滾珠軸承。據此,不僅是手腕關節JT3,即使在肩關節JT1與肘關節JT2,也可避免因為滾柱之偏差的變動而導致發生軸承的摩擦的變動及肩關節JT1與肘關節JT2 之各關節的旋轉量的變動。其結果,可更加抑制在基板搬送機器人100之反復動作的位置發生變動,因此可更提高反復定位精確度。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第一軸承42、第二軸承44、第三軸承62、第四軸承72為斜角滾珠軸承。據此,可藉由適於高精確度之動作的斜角滾珠軸承構成第一軸承42、第二軸承44、第三軸承62、第四軸承72。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第三軸承62係配置成:至少一部分比第一臂部11之朝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更朝下方突出。據此,相較於第三軸承62配置於比第一臂部11之朝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更靠上方處的情況,可抑制第一臂部11在高度方向大型化。其結果,可抑制基板搬送機器人100在高度方向大型化。
此外,第一實施型態中,如上述,肘關節JT2中,第一臂部11與第二臂部12係以使第二臂部12從上方及側方覆蓋第一臂部11的一部分的方式連接。據此,可容易將第四軸承72配置成在高度方向橫跨於第一臂部11與第二臂部12,因此可容易抑制第一臂部11或第二臂部12在高度方向大型化。此外,第二臂部12係從上方及側方覆蓋第一臂部11的一部分,因此,可藉由第二臂部12提高與第一臂部11之連接部分之剛性。如此的結果,可藉由第二臂部12提高與第一臂部11之連接部分之剛性,同時可容易抑制第一臂部11或第二臂部12在高度方向大型化。
[第二實施型態]
照圖5,說明第二實施型態之基板搬送機器人300。另外,針對與上述第一實施型態相同的構成,係附加相同的符號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5所示,取代上述第一實施型態之第一軸承42與第二軸承44,第二實施型態之基板搬送機器人300的手腕關節JT3係具有:第一軸承242,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轉動的第一轉動軸41;以及第二軸承244,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第二基板保持手部22轉動的第二轉動軸43。第一軸承242與第二軸承244為滾珠軸承。具體而言,第一軸承242為深溝滾珠軸承,且設有兩個。第二軸承244為深溝滾珠軸承,且設有三個。第一軸承242與第二軸承244之各軸承係具有作為轉動體的滾珠、保持滾珠的保持器、外環以及內環。滾珠藉由被保持於保持器而無偏差地配置。
三個第二軸承244之中的兩個係配置於第二轉動軸43的上側,剩餘的一個係配置於下側。三個第二軸承244係在屬於高度方向的Z方向分離配置。此外,上側的兩個第二軸承244係在徑方向配置於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的殼部211與第二轉動軸43之間。此外,下側的一個第二軸承244係在徑方向配置於第一轉動軸41與第二轉動軸43之間。
此外,兩個第一軸承242係在兩個第二軸承244之間配置於第一轉動軸41。兩個第一軸承242係在作為高度方向的Z方向相鄰配置。此外,兩個第一軸承242係在徑方向配置於第二臂部12的殼部121與第一轉動軸41之間。
此處,第二實施型態中,三個第二軸承244之中的兩個第二軸承244配置於貫通孔221的下方,且在貫通孔221的下方被施加預壓,該貫通孔221連接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內的手部空間S1與機器手臂10之第二臂部12內的臂部空間S2。此外,更於貫通孔221的上方配置三個第二軸承244之中的剩餘的一個第二軸承244。另外,為求方便,以下,貫通孔221的下方的兩個第二 軸承244之中,將上側之第二軸承244稱為第二軸承244a,將下側之第二軸承244稱為第二軸承244b。
第二軸承244a係藉由第二轉動軸43之大徑部43a而朝軸方向一方被施加預壓。在第二轉動軸43之大徑部43a設有將第二軸承244a朝軸方向一方推壓的預壓部43b。預壓部43b為朝下方突出的突起。第二軸承244a係被預壓部43b朝下方推壓,藉此被施加預壓。另外,第二軸承244a亦可稱為預壓用軸承。
第二軸承244b係藉由齒輪53而朝軸方向另一方被施加預壓。在齒輪53設有將第二軸承244b朝軸方向另一方推壓的預壓部53a。預壓部53a為朝上方突出的突起。第二軸承244b係被預壓部53a朝上方推壓,藉此被施加預壓。另外,圖5中,為求方便,僅圖示出一個第二軸承244a及第二軸承244b的預壓位置。
第二軸承244a及第二軸承244b係以朝軸方向彼此相對向的方式被施加預壓。
貫通孔221係用以配置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之感測器配線等配線所設置者。貫通孔221連接至設置在第二轉動軸43的貫通孔222。貫通孔221係經由貫通孔222而連接手部空間S1與臂部空間S2。貫通孔221係以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從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形成到第二轉動軸43的貫通孔222。貫通孔222係以朝軸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之配線係經由貫通孔221及貫通孔222而從手部空間S1配置到臂部空間S2。
另外,第二實施型態之其它的構成係與上述第一實施型態同樣。
[第二實施型態的功效]
第二實施型態中,可獲得如以下的功效。
第二實施型態中,如上述,第一軸承242與第二軸承244為滾珠軸承。據此,與上述第一實施型態同樣,可提高反復定位精確度。
此外,第二實施型態中,如上述,兩個第二軸承244a、244b配置於貫通孔221的下方,且在貫通孔221的下方被施加預壓,該貫通孔221連接第一基板保持手部21內的手部空間S1與機器手臂10內的臂部空間S2。據此,不同於兩個第二軸承244a、244b隔著貫通孔221被施加預壓的情況,可避免預壓所致的負荷施加於貫通孔221,並且,可避免因為預壓由貫通孔221分散而導致施加於軸承的預壓變小。
此外,第二實施型態中,如上述,更於貫通孔221的上方配置第二軸承244。據此,藉由貫通孔221的上方之第二軸承244與貫通孔221的下方的兩個第二軸承244,可確實地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第二轉動軸43。
另外,第二實施型態之其它的功效係與上述第一實施型態同樣。
[變形例]
另外,本次揭示的實施型態中,應理解所列的點皆為例示,並非用以限制者。本揭示的範圍並非藉由上述實施型態的說明表示,而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表示,且進一步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義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變形例)。
例如,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基板搬送機器人具備兩個基板保持手部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基板搬送機器人亦可具備一個或三個以上的基板保持手部。
此外,上述第一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為斜角滾珠軸承的例子,上述第二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為 深溝滾珠軸承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亦可為斜角滾珠軸承及深溝滾珠軸承以外的滾珠軸承。
此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第三軸承與第四軸承為斜角滾珠軸承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第三軸承與第四軸承亦可為斜角滾珠軸承以外的深溝滾珠軸承等之滾珠軸承。此外,第一軸承、第二軸承、第三軸承與第四軸承不須全部為相同種類的滾珠軸承,第一軸承、第二軸承、第三軸承與第四軸承的一部分亦可為不同種類的滾珠軸承。此外,第三軸承與第四軸承亦可為交叉滾柱軸承等。
此外,上述第一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配置於第二轉動軸的下部之第二軸承之高度方向的大小係比配置於第二轉動軸的上部之第二軸承更小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亦可為配置於第二轉動軸的上部之第二軸承高度方向的大小比配置於第二轉動軸的下部之第二軸承更小。此外,兩個第二軸承亦可為大小相同。
此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手部驅動機構與第二軸承配置成在水平方向重疊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手部驅動機構與第二軸承亦可並非配置成在水平方向重疊。
此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機器手臂包含兩個臂部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機器手臂亦可包含三個以上的臂部。
此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第四軸承配置成在高度方向橫跨於第一臂部與第二臂部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亦可為第四軸承的整體配置於第一臂部或第二臂部。
此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第三軸承配置成其一部分比第一臂部之朝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更朝下方突出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亦可配置成:第三軸承的整體比第一臂部之朝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更朝下方突出。此外,亦可並非配置成第三軸承的整體比第一臂部之朝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更朝下方突出。
此外,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基板搬送機器人為配置於真空環境下的真空機器人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基板搬送機器人亦可為配置於大氣環境下的大氣機器人。
此外,上述第二實施型態中,所顯示者為兩個第二軸承配置於貫通孔的下方,一個第二軸承配置於貫通孔的上方的例子,但本揭示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不在貫通孔的上方配置第二軸承,將兩個第二軸承配置於貫通孔的下方而施加預壓。
12:第二臂部
20:基板保持手部
21:第一基板保持手部
22:第二基板保持手部
41:第一轉動軸
42:第一軸承
43:第二轉動軸
44:第二軸承
50:手部驅動機構
51:馬達
52:動力傳遞部
53,521:齒輪
121,122,123:殼部
211:殼部
411:齒輪部
JT2:肘關節
JT3:手腕關節

Claims (14)

  1. 一種基板搬送機器人,係具備:水平多關節型的機器手臂;以及基板保持手部,係配置於前述機器手臂的前端;並且,前述基板保持手部係包含:第一基板保持手部;以及第二基板保持手部,係配置於前述第一基板保持手部的上方,且與前述第一基板保持手部為個別地動作;前述機器手臂係包含:手腕關節,係用以驅動前述第一基板保持手部與前述第二基板保持手部;前述手腕關節係具有:第一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前述第一基板保持手部轉動的第一轉動軸;以及兩個第二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前述第二基板保持手部轉動的第二轉動軸;前述第一軸承與前述第二軸承為滾珠軸承;兩個前述第二軸承係在高度方向分離配置於前述第二轉動軸;前述第一軸承係在兩個前述第二軸承之間配置於前述第一轉動軸。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前述第一軸承與前述第二軸承為斜角滾珠軸承,且各設置兩個。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前述第二轉動軸係配置於前述第一轉動軸的徑方向內側方,比前述第一轉動軸更為朝上方延伸;兩個前述第二軸承係分別配置於前述第二轉動軸的上部及下部;兩個前述第一軸承係在兩個前述第二軸承之間配置於前述第一轉動軸。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 配置於前述第二轉動軸的下部的前述第二軸承之高度方向的大小係比配置於前述第二轉動軸的上部的前述第二軸承更小。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在前述手腕關節設有手部驅動機構;前述手部驅動機構與前述第一軸承係配置成在水平方向重疊。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前述機器手臂更包含: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其一方端部連接至前述第一臂部,並且在其另一方端部連接有前述第一基板保持手部與前述第二基板保持手部;第一關節,係用以驅動前述第一臂部;以及第二關節,係用以驅動前述第二臂部;前述第一關節係具有:第三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前述第一臂部轉動的第三轉動軸;前述第二關節係具有:第四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前述第二臂部轉動的第四轉動軸;前述第一軸承、前述第二軸承、前述第三軸承及前述第四軸承為滾珠軸承。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前述第一軸承、前述第二軸承、前述第三軸承及前述第四軸承為斜角滾珠軸承。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前述第四軸承係配置成:在高度方向橫跨於前述第一臂部與前述第二臂部。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 前述第三軸承係配置成:至少一部分比前述第一臂部之朝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更朝下方突出。
  1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兩個前述第二軸承配置於貫通孔的下方,且在前述貫通孔的下方被施加預壓,該貫通孔連接前述第一基板保持手部內的手部空間與前述機器手臂內的臂部空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更於前述貫通孔的上方配置前述第二軸承。
  12. 一種基板搬送機器人,係具備:水平多關節型的機器手臂;以及基板保持手部,係配置於前述機器手臂的前端;並且,前述機器手臂包含: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其一方端部連接至前述第一臂部,並且在其另一方端部連接有前述基板保持手部;以及臂部關節,係用以驅動前述第二臂部;前述臂部關節係具有:臂部轉動軸軸承,係以可轉動的方式支持用以使前述第二臂部轉動的臂部轉動軸;前述臂部轉動軸軸承係配置成:在高度方向橫跨於前述第一臂部與前述第二臂部。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前述臂部關節中,前述第一臂部與前述第二臂部係以使前述第二臂部從上方及側方覆蓋前述第一臂部的一部分的方式連接。
  14.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之基板搬送機器人,其中,前述臂部轉動軸軸承為滾珠軸承。
TW111150175A 2022-02-04 2022-12-27 基板搬送機器人 TWI840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16723 2022-02-04
JP2022016723A JP2023114384A (ja) 2022-02-04 2022-02-04 基板搬送ロボ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2550A TW202332550A (zh) 2023-08-16
TWI840052B true TWI840052B (zh) 2024-04-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36036A (ja) 2013-05-31 2014-12-15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ワーク搬送ロボ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36036A (ja) 2013-05-31 2014-12-15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ワーク搬送ロボッ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80562B2 (ja) 産業用ロボット
JP4605560B2 (ja) 産業用ロボット
US8668428B2 (en) Horizontal articulated robot and substrate transfer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6499826B2 (ja) 産業用ロボット
US20050217053A1 (en) Robot arm mechanism
JP2002184834A (ja) 基板搬送用ロボット
JP2011199121A (ja) 搬送装置
TW201145430A (en) Conveyance arm and conveyance robot with same
US20240042595A1 (en) Dual robot including splayed end effector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including same
KR20130024855A (ko) 로봇의 아암 구조체 및 로봇
TWI840052B (zh) 基板搬送機器人
KR100471088B1 (ko) 이송장치
WO2023149072A1 (ja) 基板搬送ロボット
JP2014037027A (ja) 搬送装置
JP2010076073A (ja) 回転駆動装置
JP2003179119A (ja) 基板搬送用ロボット
KR20240104162A (ko) 기판 반송 로봇
KR100288085B1 (ko) 기판 반송용 스칼라형 로보트
JP4199432B2 (ja) ロボット装置及び処理装置
JP3488393B2 (ja) 多関節ロボット装置
US11574836B2 (en) High-precision, short travel two degree of freedom robot arm
KR102512700B1 (ko) 산업용 로봇
JP3890896B2 (ja) 基板搬送用ロボット
JP2001118905A (ja) 搬送方法及び搬送装置
JPH04264748A (ja) ウエハ移送ロボ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