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7113B - 電池保持座 - Google Patents

電池保持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7113B
TWI837113B TW108101972A TW108101972A TWI837113B TW I837113 B TWI837113 B TW I837113B TW 108101972 A TW108101972 A TW 108101972A TW 108101972 A TW108101972 A TW 108101972A TW I837113 B TWI837113 B TW I8371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holder
battery
movable
contact
patent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1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2357A (zh
Inventor
光安建都
野田慎一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48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535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2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2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1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113B/zh

Links

Abstract

[課題] 要提供一種電池保持座,能適當地保持電池單元。 [解決手段] 電池保持座,具備有用來保持電池單元的第1端部的第1保持部;上述第1保持部,具備有:包含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1端部接觸的第1支承面且可相對於人力驅動車的框架移動的可動構件、及將上述可動構件朝上述電池單元側彈壓的第1彈壓構件。

Description

電池保持座
本發明是關於電池保持座。
已知的電池保持座,用來保持人力驅動車所搭載的電池單元。電池保持座安裝於人力驅動車的框架。藉由將電池單元保持於電池保持座,讓電池單元形成為可將電力供給到人力驅動車所搭載的各種電動元件的狀態。專利文獻1揭示了習知的電池保持座的一個例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9-226653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因為電池單元的製造公差,在電池單元與電池保持座之間形成間隙,往往讓電池保持座無法適當保持電池單元。 本發明的目的要提供一種電池保持座,能適當地保持電池單元。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第1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具備有用來保持電池單元的第1端部的第1保持部;上述第1保持部,具備有:包含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1端部接觸的第1支承面且可相對於人力驅動車的框架移動的可動構件、及將上述可動構件朝上述電池單元側彈壓的第1彈壓構件。 藉由第1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藉由第1彈壓構件彈壓可動構件,以讓可動構件的第1支承面與電池單元的第1端部接觸,讓電池單元與電池保持座之間不易形成間隙。因此可適當保持電池單元。
依據上述第1型態的第2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1保持部,進一步具備有: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基座構件;上述第1彈壓構件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可動構件之間。 藉由第2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將第1彈壓構件保持在基座構件與可動構件之間。
依據上述第2型態的第3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1保持部,進一步具備有:將上述第1彈壓構件夾持於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可動構件之間的支承構造。 藉由第3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將第1彈壓構件適當地保持在基座構件與可動構件之間。
依據上述第3型態的第4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支承構造包含:設置於上述可動構件的第1支承部、及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的第2支承部。 藉由第4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將第1彈壓構件適當地保持在基座構件與可動構件之間。
依據上述第4型態的第5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在與沿著上述電池單元的長邊方向的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互相相對向的一對第1側部,且相對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可朝上述第1方向移動;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在上述第2方向互相相對向的一對第2側部;上述第1支承部分別設置於上述一對第1側部,上述第2支承部分別設置於上述一對第2側部。 藉由第5型態的電池保持座,由於第1彈壓構件設置於第1保持部的側部,所以能在第1保持部內確保可用來收容與第1彈壓構件不同的元件的空間。
依據上述第2至5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6型態的電池保持座,進一步具備有:將上述可動構件與上述基座構件結合,且讓上述可動構件能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移動的結合構造。 藉由第6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能在可動構件能對於基座構件移動的狀態,將可動構件與基座構件結合。
依據上述第6型態的第7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結合構造包含第1結合部及第2結合部,藉由讓上述第1結合部與第2結合部結合,來將上述可動構件與上述基座構件結合。 藉由第7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能在可動構件能對於基座構件移動的狀態,將可動構件與基座構件結合。
依據上述第7型態的第8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1結合部設置於上述可動構件,上述第2結合部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 藉由第8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能在可動構件能對於基座構件移動的狀態,將可動構件與基座構件結合。
在依據上述第8型態的第9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1結合部及上述第2結合部的至少其中一方包含卡扣件。 藉由第9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不用螺栓等的安裝構件就能將可動構件與基座構件結合,能容易將可動構件與基座構件結合。
依據上述第2至9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10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1保持部,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導引上述可動構件的移動的導引構造。 藉由第10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抑制可動構件朝與移動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動。
依據上述第10型態的第11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導引構造,包含:設置在上述可動構件及上述基座構件的其中一方的溝部、及設置在上述可動構件及上述基座構件的另一方的插入部;上述插入部插入於上述溝部,且讓上述可動構件能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移動。 藉由第11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抑制可動構件朝與移動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動。
依據上述第2至11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12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與上述基座構件相對向的第1相對向面;上述基座構件,包含:與上述可動構件相對向的第2相對向面;在上述電池單元未保持於上述第1保持部的狀態,在上述第1相對向面與上述第2相對向面之間設置有間隙。 藉由第12型態的電池保持座,由於因應從電池單元所受到的力讓第1彈壓構件壓縮,所以讓可動構件在間隙的範圍可相對於基座構件移動。藉由第1彈壓構件壓縮,可確保可動構件相對於基座構件在間隙部分的移動量,可因應電池單元的製造公差讓可動構件相對於基座構件移動。因此可適當保持電池單元。
依據上述第2至12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13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1保持部進一步包含:在與沿著上述電池單元的長邊方向的第1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設置於上述可動構件與上述基座構件之間,用來抑制上述可動構件朝上述第3方向移動的移動抑制構件。 藉由第13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抑制可動構件朝第3方向的移動。由於可動構件與基座構件在第3方向並未直接接觸,所以可抑制可動構件與基座構件接觸所造成的聲音。
依據上述第13型態的第14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與上述移動抑制構件接觸的第1接觸面;上述移動抑制構件,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且伴隨上述第1方向上的上述可動構件的移動而與上述第1接觸面滑動。 藉由第14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在可動構件接觸於移動抑制構件的狀態,能使可動構件朝第1方向移動。
依據上述第14型態的第15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1接觸面,從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3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具有從上述可動構件朝向上述基座構件突出的圓弧形狀。 藉由第15型態的電池保持座,由於讓可動構件的第1接觸面與移動抑制構件的接觸造成的摩擦變小,所以讓可動構件在第1方向可順暢移動。藉由第15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容易使可動構件繞平行於與第1方向及第3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軸線移位。
依據上述第13至15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16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移動抑制構件具有彈性。 藉由第16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抑制移動抑制構件與其他元件接觸造成的聲音。
在依據上述第16型態的第17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移動抑制構件包含橡膠。 藉由第17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抑制移動抑制構件與其他元件接觸造成的聲音。
依據上述第1至17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18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連接器,上述連接器,用來與在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1端部設置的端子連結。 藉由第18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藉由第1彈壓構件彈壓可動構件,讓可動構件的第1支承面持續與電池單元的第1端部接觸,所以能維持將可動構件的連接器與電池單元的端子連結的狀態。
依據上述第1至18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19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用來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1端部卡合的卡合部。 藉由第19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藉由讓電池單元的第1端部與可動構件的卡合部卡合,則能保持電池單元相對於第1保持部的位置。
依據上述第1至19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20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1彈壓構件包含第1彈性構件。 藉由第20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使第1彈壓構件穩定對可動構件施加彈壓力。
依據上述第20型態的第21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1彈性構件包含橡膠。 藉由第21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使第1彈壓構件穩定對可動構件施加彈壓力。
依據上述第1至21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22型態的電池保持座,進一步具備有:用來保持上述電池單元的第2端部的第2保持部。 藉由第22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藉由讓電池保持座保持電池單元的兩端部,則能穩定保持電池單元。
依據上述第22型態的第23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2保持部,具備有:將上述電池單元朝上述第1保持部側彈壓的第2彈壓構件。 藉由第23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藉由第1彈壓構件及第2彈壓構件彈壓電池單元的兩端部,所以讓電池單元與電池保持座之間更不易形成間隙。因此可適當保持電池單元。
依據上述第23型態的第24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2保持部,進一步具備有: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支承構件;上述支承構件包含: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2端部接觸的第2支承面;上述第2彈壓構件設置於上述支承構件的上述第2支承面。 藉由第24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能使第2彈壓構件將電池單元朝第1保持部側適當彈壓。
依據上述第24型態的第25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2保持部,進一步具備有:安裝於上述第2彈壓構件且讓第2接觸面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2端部接觸的接觸構件;上述接觸構件的上述第2接觸面,其摩擦係數較上述第2彈壓構件更低。 藉由第25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讓電池單元的第2端部與接觸構件的第2接觸面的接觸造成的摩擦變小,使電池單元容易對於電池保持座裝卸。
依據上述第23至25型態中任一型態的第26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2彈壓構件包含第2彈性構件。 藉由第26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使第2彈壓構件穩定對電池單元施加彈壓力。
依據上述第26型態的第27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2彈性構件包含橡膠。 藉由第27型態的電池保持座,可使第2彈壓構件穩定對電池單元施加彈壓力。
依據上述第24或25型態的第28型態的電池保持座,上述第2彈壓構件,包含金屬,且設置於上述第2支承面用來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2端部接觸。 藉由第28型態的電池保持座,讓電池單元的第2端部與第2彈壓構件的接觸造成的摩擦變小,使電池單元容易對於電池保持座裝卸。 [發明效果]
藉由本發明的電池保持座,能適當地保持電池單元。
(第1實施方式) 參考第1圖,針對包含電池保持座10的人力驅動車A來說明。 這裡的人力驅動車,代表關於用來行駛的動力,至少局部使用人力的車輛,包含以電動方式輔助人力的車輛。僅使用人力以外的動力的車輛,不包含於人力驅動車。僅以內燃機使用為動力的車輛,不包含於人力驅動車。通常的人力驅動車預定為小型輕型車輛,預定為在公路不需要駕駛執照的車輛。圖示的人力驅動車A,是自行車(e-bike),包含:使用電能來輔助人力驅動車A的推進的電動輔助單元E。具體來說,圖示的人力驅動車A是休旅型自行車。人力驅動車A,進一步包含:框架A1、前叉A2、前輪WF、後輪WR、車把H、及傳動系統B。
傳動系統B藉由鏈條傳動類型的傳動系統所構成。傳動系統B包含:曲柄C、前鏈輪D1、後鏈輪D2、及鏈條D3。曲柄C包含:可旋轉地支承於框架A1的曲柄軸C1、及分別設置在曲柄軸C1的兩端部的一對曲柄臂C2。踏板PD,可旋轉地安裝於各曲柄臂C2的前端。傳動系統B,可從任意類型選擇,也可是皮帶傳動類型、或軸傳動類型。
前鏈輪D1,設置在曲柄C且可與曲柄軸C1一體旋轉。後鏈輪D2設置在後輪WR的輪轂HR。鏈條D3繞掛於前鏈輪D1與後鏈輪D2。藉由搭乘於人力驅動車A的使用者施加於踏板PD的驅動力,經由前鏈輪D1、鏈條D3、及後鏈輪組件D2而傳達到後輪WR。
人力驅動車A進一步包含電動輔助單元E。電動輔助單元E作動用來輔助人力驅動車A的推進力。電動輔助單元E,例如因應施加於踏板PD的驅動力而動作。電動輔助單元E,包含電動馬達E1。電動輔助單元E,藉由從人力驅動車A所搭載的電池單元60所供給的電力所驅動。人力驅動車A,也可將電動輔助單元E省略。
人力驅動車A進一步包含電池組件1。電池組件1,設置於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在本實施方式,電池組件1,設置於框架A1的下管DT。電池組件1,例如使用為將至少局部收容於下管DT的收容空間DT1(參考第2圖)的狀態。在下管DT設置有:在人力驅動車A放置於平地的狀態朝下方開口的開口DT2(參考第2圖)。開口DT2的大小,為可將電池組件1插入於收容空間DT1的大小。電池組件1,也可設置於與下管DT不同的框架A1、或前叉A2等。
參考第2圖,針對電池組件1的構造來說明。 電池組件1包含:電池保持座10及電池單元60。電池保持座10可用來保持電池單元60。電池保持座10,例如在收容於下管DT的收容空間DT1的狀態安裝於下管DT。電池單元60用來收容一個或複數個電池元件(省略圖示)。電池單元60為長條狀,其剖面包含至少局部沿著下管DT的剖面形狀的形狀。電池單元60的形狀,也可是圓筒狀或長方體狀,並不限定為長條狀。電池單元60包含第1端部62及第2端部66。第1端部62,為電池單元60的長邊方向的其中一方的端部。第1端部62包含第1端面62A。第2端部66,為電池單元60的長邊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第2端部66包含第2端面66A。
電池組件1,進一步包含:用來保護電池單元60的外殼70、及用來將外殼70安裝於電池單元60的外殼安裝部72。外殼70的形狀沿著人力驅動車A的下管DT的形狀。具體來說,外殼70的形狀,是在將電池單元60保持於電池保持座10且將外殼70安裝於電池單元60的狀態,與下管DT實質成為同一面(無縫)的形狀。
外殼安裝部70例如包含魔鬼氈。外殼安裝部72包含鉤部72A及環部72B。鉤部72A例如設置於外殼70的內面70A。環部72B,例如在電池單元60的外面60A設置於與外殼70相對向的部分。藉由鉤部72A與環部72B的結合,將外殼70安裝於電池單元60。在該構造,由於外殼70藉由魔鬼氈安裝於電池單元60,所以與藉由螺栓等的安裝構件(省略圖示)將外殼70機械性地安裝於電池單元60的情況相比,容易修正外殼70相對於下管DT的歪斜且容易將外殼70安裝於電池單元60。而且外殼70容易對電池單元60裝卸。在將電池單元60保持於電池保持座10的狀態,藉由將外殼70安裝於電池單元60,以外殼70將下管DT的開口DT2封閉。
電池保持座10具備有:用來保持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的第1保持部12。第1保持部12,例如在人力驅動車A的下管DT內,配置在人力驅動車A的後方側。電池保持座10進一步具備有:用來保持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部66的第2保持部42。第2保持部42,例如在人力驅動車A的下管DT內,配置在人力驅動車A的前方側。在人力驅動車A的下管DT內,也可將第1保持部12配置在人力驅動車A的前方側,將第2保持部42配置在人力驅動車A的後方側。
如第3圖所示,第1保持部12具備有:包含與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接觸的第1支承面14A且可相對於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移動的可動構件14、及將可動構件14朝電池單元60側彈壓的第1彈壓構件28。可動構件14,可相對於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朝第1方向DX移動。第1方向DX是從第1保持部12朝向第2保持部42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第1方向DX是沿著電池單元60的長邊方向的方向。可動構件14進一步包含連接器16,連接器16用來與設置在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的端子62B(參考第9圖)連結。連接器16設置成從可動構件14的第1支承面14A突出。連接器16具有端子。連接器16的端子及端子62B為電端子。端子62B設置於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面62A(參考第9圖)。藉由將電池單元60保持於電池保持座10且讓電池單元60的端子62B與連接器16的端子連結,來將電池單元60與人力驅動車A所搭載的各種電元件電連接。人力驅動車A所搭載的各種電元件,是將電池單元60作為電力供給源的元件。
可動構件14進一步包含與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卡合的卡合部18。卡合部18設置成從可動構件14的第1支承面14A突出。卡合部18藉由從可動構件14的第1支承面14A突出的凸部所構成。卡合部18包含:第1卡合部20及一對第2卡合部22。第1卡合部20,例如在可動構件14的第1支承面14A,相對於連接器16設置在下管DT的開口DT2側。在本實施方式,第1卡合部20設置於連接器16的下方。第1卡合部20,在電池單元60相對於電池保持座10的裝卸作業,構成使電池單元60迴旋的迴旋支點。第1卡合部20的前端部20A是具有圓形的形狀。
一對第2卡合部22,例如在可動構件14的第1支承面14A,分別設置在連接器16的側方且將連接器16配置在之間。在一個例子,第2卡合部22之中的開口DT2側的面部(以下稱為「端面22A」),延伸成沿著第1方向DX(參考第4圖)。在較佳例子,第2卡合部22的端面22A,從與第1方向DX正交的第2方向DY觀察,具有相對於開口DT2凹入的圓弧形狀。在更佳例子,第2卡合部22的端面22A的圓弧的中心,與第1卡合部20的迴旋支點的迴旋中心AR(參考第4圖)實質一致。在該構造,導引成讓電池單元60相對於電池保持座10順暢裝卸,能將電池單元60相對於電池保持座10容易裝卸。第2卡合部22形成為:隨著從距離第1卡合部20較近的端部起接近距離第1卡合部20較遠的端部則從第1支承面14A起算的突出量變小。
第1保持部12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安裝於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的基座構件30。基座構件30,例如藉由兩支螺栓BT1安裝於下管DT。第1彈壓構件28設置於基座構件30與可動構件14之間。具體來說,在第1方向DX,第1彈壓構件28設置於基座構件30與可動構件14之間。第1彈壓構件28,用來彈壓可動構件14讓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30朝第1方向DX移動。在本實施方式,第1彈壓構件28的數量為兩個(參考第5圖)。第1彈壓構件28包含第1彈性構件28A。第1彈性構件28A包含橡膠。第1彈壓構件28的大小是因應第1方向DX的電池單元60的製造公差的範圍所設定。第1彈性構件28A,並不限定為橡膠,也可包含:具有彈性的其他樹脂材料、或板簧、扭力彈簧、及線圈彈簧等的彈簧。第1彈壓構件28,除了第1彈性構件28A以外也可適用磁性材料。
如第4圖所示,可動構件14進一步包含:與基座構件30相對向的第1相對向面14B。第1相對向面14B,是在第1方向DX與第1支承面14A為相反側的面。基座構件30包含:與可動構件14相對向的第2相對向面30A。基座構件30進一步包含:在第1方向DX與第2相對向面30A為相反側的面也就是背面30B。在電池單元60未保持於第1保持部12的狀態,在第1相對向面14B與第2相對向面30A之間設置有間隙S。
在電池單元60未保持於第1保持部12的狀態,第1彈壓構件28形成為最拉伸且間隙S最寬的狀態。在電池單元60保持於第1保持部12的狀態,因應於第1方向DX的電池單元60的製造公差,朝間隙S縮小的方向讓可動構件14對於基座構件30移動,藉由從可動構件14所受到的力讓第1彈壓構件28壓縮。藉由第1彈壓構件28壓縮,讓可動構件14能最大程度在間隙S的範圍相對於基座構件30移動。
如第5圖所示,可動構件14進一步包含:在與沿著電池單元60的長邊方向的第1方向DX正交的第2方向DY互相相對向的一對第1側部24。第1側部24設置成從第1相對向面14B的緣部朝向基座構件30突出。一對第1側部24分別設置在可動構件14的第2方向DY的兩端部。一對第1側部24分別形成第2方向DY的可動構件14的兩側壁的局部。可動構件14進一步包含:設置在第1相對向面14B的周壁部26,且形成可將與連接器16的端子連接的電配線及電基板(都省略圖示)等收容的內部空間26A。周壁部26,在第2方向DY設置在較第1側部24更內側。基座構件30包圍可動構件14的周壁部26。基座構件30進一步包含:在第2方向DY互相相對向的一對第2側部32。
第1保持部12,進一步具備有:將第1彈壓構件28夾在基座構件30與可動構件14之間的支承構造34。支承構造34包含:設置在可動構件14的第1支承部34A、及設置在基座構件30的第2支承部34B。第1支承部34A分別設置於一對第1側部24。具體來說,第1支承部34A分別設置在一對第1側部24之中的與基座構件30相對向的部分。第2支承部34B分別設置於一對第2側部32。具體來說,第2支承部34B,在第2方向DY分別設置成從一對第2側部32朝外側突出。
其中一方的第1彈壓構件28,設置於其中一方的第1支承部34A與其中一方的第2支承部34B之間。另一方的第1彈壓構件28,設置於另一方的第1支承部34A與另一方的第2支承部34B之間。第1彈壓構件28,例如也可固定於第1支承部34A及第2支承部34B的至少其中一方,也可將其保持成夾持於第1支承部34A與第2支承部34B之間。第1彈壓構件28,也可僅固定於第1支承部34A,也可僅固定於第2支承部34B,也可固定於第1支承部34A及第2支承部34B雙方。
第1保持部12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導引可動構件14的移動的導引構造36。導引構造36包含:設置在可動構件14及基座構件30的其中一方的溝部36A、及設置在可動構件14及基座構件30的另一方的插入部36B 在本實施方式,溝部36A設置在可動構件14,插入部36B設置在基座構件30。溝部36A,例如在第2方向DY,分別設置在其中一方的第1側部24與周壁部26之間、及另一方的第1側部24與周壁部26之間。插入部36B分別設置於一對第2側部32。具體來說,插入部36B構成第2側部32的局部。插入部36B插入於溝部36A且讓可動構件14能相對於基座構件30移動。藉由在第1方向DX將插入部36B插入於溝部36A,讓基座構件30成為包圍可動構件14的周壁部26的狀態。
電池保持座10進一步具備有:將可動構件14與基座構件30結合以讓可動構件14能相對於基座構件30移動的結合構造38。在本實施方式,第1保持部12進一步具備有結合構造38。結合構造38包含:第1結合部38A及第2結合部38B。第1結合部38A設置於可動構件14。第2結合部38B設置於基座構件30。藉由讓第1結合部38A與第2結合部38B結合,來讓可動構件14與基座構件30結合。
第1結合部38A例如分別設置於一對第1側部24。具體來說,第1結合部38A,在一對第1側部24之中與基座構件30相對向的部分,分別各設置兩個而在之間配置第1支承部34A。第1結合部38A的數量為四個。第1結合部38A及第2結合部38B的至少其中一方包含卡扣件。可只有第1結合部38A包含卡扣件,只有第2結合部38B包含卡扣件,或第1結合部38A及第2結合部38B雙方包含卡扣件。在本實施方式,第1結合部38A包含卡扣件。卡扣件包含與第2結合部38B卡合的爪部。第2結合部38B例如分別設置於一對第2側部32。具體來說,第2結合部38B,在一對第2側部32的背面30B,構成分別與第1結合部38A對應的部分。藉由讓第1結合部38A與第2結合部38B結合,來讓可動構件14與基座構件30以夾著第1彈壓構件28的狀態結合。結合構造38,也可在第2方向DY配置在較第1側部24更內側,例如配置在內部空間26A。
朝第1方向DX的一方向的可動構件14的移動,藉由第1結合部38A與第2結合部38B的接觸所限制。在第1結合部38A與第2結合部38B接觸的情況,間隙S最寬。朝第1方向DX的另一方向的可動構件14的移動,藉由可動構件14的第1相對向面14B與基座構件30的第2相對向面30A的接觸所限制。在第1相對向面14B與第2相對向面30A接觸的情況,間隙S最窄。在一個例子,第1相對向面14B與第2相對向面30A接觸的情況,成為實質未形成間隙S的狀態。
第1保持部12進一步包含:安裝於可動構件14的周壁部26且將周壁部26的內部空間26A封閉的蓋部40。蓋部40,例如藉由四支螺栓BT2安裝於周壁部26。藉由將插入部36B插入於溝部36A,將第1結合部38A與第2結合部38B結合,將蓋部40安裝於周壁部26,而構成第1保持部12。
如第6圖所示,第2保持部42,具備有:將電池單元60朝第1保持部12側彈壓的第2彈壓構件44。第2保持部42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安裝於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的支承構件46。支承構件46包含與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部66接觸的第2支承面48A。支承構件46,進一步包含第1支承構件48及第2支承構件50。第1支承構件48包含第2支承面48A。第1支承構件48安裝於第2支承構件50。第1支承構件48,例如藉由四支螺栓BT3安裝於第2支承構件50(參考第7圖)。第2支承構件50,例如藉由兩支螺栓BT4安裝於下管DT。
如第7圖所示,第1支承構件48進一步包含貫穿孔48B。貫穿孔48B在第1方向DX貫穿第1支承構件48。貫穿孔48B例如設置在第2方向DY的第1支承構件48的中央。第2彈壓構件44設置於支承構件46的第2支承面48A。在本實施方式,第2彈壓構件44有兩個。第2彈壓構件44,例如分別設置在第2支承面48A且在第2方向DY將貫穿孔48B配置在之間。第2彈壓構件44包含第2彈性構件44A。第2彈性構件44A包含橡膠。第2彈壓構件44的大小是因應第1方向DX的電池單元60的製造公差的範圍所設定。
第2保持部42進一步具備有:安裝於第2彈壓構件44以讓第2接觸面52A與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部66接觸的接觸構件52。接觸構件52,例如分別安裝於兩個第2彈壓構件44。接觸構件52的第2接觸面52A,其摩擦係數較第2彈壓構件44更低。構成第2接觸面52A的材料包含金屬或樹脂。在一個例子,接觸構件52包含不鏽鋼。第2保持部42,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將電池單元60保持於電池保持座10的鎖定機構54。
如第8圖所示,鎖定機構54包含:與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接觸且可相對於支承構件46移位的接觸部55、藉由預定操作使接觸部55移位的缸體54A、將預定操作轉換成接觸部55的動作的凸輪機構56、及將缸體54A覆蓋的殼體58。在本實施方式,接觸部55是朝第1方向DX延伸的插銷。接觸部55設置成相對於支承構件46進行直線運動。在本實施方式,接觸部55設置成相對於支承構件46朝第1方向DX進行直線運動。預定操作的一個例子是鑰匙單元K所進行的操作(以下稱為「鑰匙操作」)。
缸體54A包含可將鑰匙單元K插入的插入孔(省略圖示)。缸體54A的插入孔,例如設置成朝向人力驅動車A的左側,經由設置在下管DT的貫穿孔(省略圖示)而露出於外部。缸體54A,是以殼體58支承且藉由鑰匙操作可相對於支承構件46旋轉。殼體58設置在第2支承構件50內(參考第9圖)。殼體58,例如藉由兩支螺栓BT5安裝於第2支承構件50。
凸輪機構56包含第1凸輪56A及第2凸輪56B。第1凸輪56A包含棒狀地延伸的桿構件。具體來說,第1凸輪56A,是配置成沿著第2方向DY延伸的圓柱狀構件。第1凸輪56A設置在缸體54A的前端面54B。第1凸輪56A的中心軸心CA1,相對於缸體54A的中心軸心CA2偏置。缸體54A的中心軸心CA2,與鑰匙單元K的旋轉軸心TR1同軸。鑰匙單元K的旋轉軸心TR1例如與第1方向DX正交。在本實施方式,鑰匙單元K的旋轉軸心TR1沿著第2方向DY。第1凸輪56A,設置在缸體54A的前端面54B且相對於缸體54A偏心旋轉。第1凸輪56A,例如插入於殼體58上設置的溝部58A,藉由鑰匙操作而偏心旋轉成移動於溝部58A的兩端部之間。溝部58A是貫穿孔且其外型為沿著以旋轉軸心TR1為中心的圓弧。
第2凸輪56B設置於接觸部55且用來與第1凸輪56A卡合。第2凸輪56B包含與第1凸輪56A卡合的凸輪面56C。凸輪面56C是用來將第1凸輪56A的旋轉運動轉換成直線運動的面。在本實施方式,凸輪面56C,是從與第1方向DX正交的方向(第2方向DY)觀察包含彎曲的形狀的曲面。第2凸輪56B,例如設置在接觸部55且讓凸輪面56C朝與第1方向DX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凸輪56B,也可與接觸部55為一體,也可與接觸部55為不同個體。在本實施方式,第2凸輪56B,與接觸部55為不同個體,且藉由螺栓BT6安裝於接觸部55。在該情況,第2凸輪56B可變更相對於接觸部55的姿勢。因此與第2凸輪56B同樣地,藉由將第1凸輪56A的姿勢、缸體54A的姿勢、殼體58的姿勢變更,配合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的規格而組成鑰匙單元K的插入方向不同的鎖定機構54。具體來說,鎖定機構54,能讓缸體54A的插入孔朝向人力驅動車A的上方、右側方、或下方。如上述藉由將缸體54A的姿勢、凸輪機構56的姿勢、及殼體58的姿勢變更,可變更鑰匙單元K的插入方向的構造,可適用在:包含設置成進行直線運動的接觸部55的鎖定機構。
如第9圖所示,接觸部55包含支承面55A,支承面55A用來支承:設置在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的被支承面68。在本實施方式,支承面55A為接觸部55的上面部。接觸部55設置成藉由第2凸輪56B的動作進行直線運動。具體來說,接觸部55,設置成可朝第1方向DX移位且插通第1支承構件48的貫穿孔48B。接觸部55移位的方向與鑰匙單元K的旋轉軸心TR1正交。
接觸部55,設置成可移位於:藉由支承面55A可支承電池單元60的被支承部68的第1位置、與未支承被支承部68的第2位置之間。接觸部55,在配置於第1位置的狀態,從第1支承構件48的第2支承面48A經由貫穿孔48B朝第1保持部12方向突出。接觸部55,在配置於第2位置的狀態,相較於第1位置更遠離第1保持部12。接觸部55,在配置於第2位置的狀態,相對於貫穿孔48B配置在第2保持部42的內側。接觸部55,例如藉由彈壓構件55C(參考第8圖)朝第1位置彈壓。在一個例子,彈壓構件55C,設置在接觸部55與殼體58之間且將接觸部55從第2位置朝向第1位置彈壓。第9圖所示的實線的鎖定機構54,是顯示將接觸部55配置在第1位置的狀態。第9圖所示的兩點鏈線的鎖定機構54,是顯示將接觸部55配置在第2位置的狀態。
接觸部55、及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是作成不易妨礙電池單元60對電池保持座10的安裝。接觸部55,進一步包含相對於支承面55A傾斜的傾斜面55B。傾斜面55B,藉由與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接觸,讓接觸部55朝向第2位置移位。具體來說,在將電池單元60安裝於電池保持座10的過程,藉由讓第2端面66A與傾斜面55B接觸以讓電池單元60按壓接觸部55,來讓接觸部55朝向第2位置移位。藉由解除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與傾斜面55B的接觸,讓接觸部55藉由從彈壓構件55C所受到的力移位到第1位置,藉由支承面55A支承電池單元60的被支承部68。
在使鑰匙單元K朝一方向旋轉的情況,讓缸體54A旋轉並且讓第1凸輪56A沿著溝部58A偏心旋轉,藉由讓第1凸輪56A按壓第2凸輪56B來讓接觸部55從第1位置移位到第2位置。在該情況,形成可從電池保持座10將電池單元60卸下的狀態。在要解除朝鑰匙單元K輸入的情況,藉由彈壓構件55C造成的彈壓力讓接觸部55從第2位置移位到第1位置,藉由第2凸輪56B按壓第1凸輪56A,讓第1凸輪56A沿著溝部58A偏心旋轉並且讓缸體54A旋轉,讓鑰匙單元K朝另一方向旋轉。在該情況,形成了接觸部55的支承面55A可支承電池單元60的被支承部68的狀態,將電池單元60保持於電池保持座10。
如第10圖所示,電池單元60進一步包含:與可動構件14的卡合部18卡合的被卡合部64。被卡合部64設置於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面62A。被卡合部64包含:第1被卡合部64A及一對第2被卡合部64B。第1被卡合部64A及第2被卡合部64B分別藉由凹部所形成。第1被卡合部64A可與第1卡合部20卡合。第1被卡合部64A包含供第1卡合部20插入的凹部。第1被卡合部64A,在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面62A,設置在與第1卡合部20對應的部分。一對第2被卡合部64B可與對應的第2卡合部22卡合。一對第2被卡合部64B包含供對應的第2卡合部22插入的凹部。一對第2被卡合部64B,在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面62A,設置在與一對第2卡合部22對應的部分。藉由讓第1被卡合部64A與第1卡合部20卡合,且讓一對第2被卡合部64B與一對第2卡合部22卡合,將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在限制至少朝第2方向DY的移動的狀態保持在第1保持部12。在本實施方式,藉由讓第1被卡合部64A與第1卡合部20卡合,且讓一對第2被卡合部64B與一對第2卡合部22卡合,將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在限制朝與第1方向DX正交的所有方向的移動的狀態保持在第1保持部12。
參考第11圖,針對電池單元60對於電池保持座10的安裝順序加以說明。 電池單元60,例如經由下述順序安裝於電池保持座10。在第1順序,將電池單元60的第1被卡合部64A卡住第1保持部12的第1卡合部20。在第2順序,以第1卡合部20作為迴旋支點使電池單元60迴旋,以讓電池單元60收容於下管DT的收容空間DT1。藉此,讓電池單元60的第2被卡合部64B與第1保持部12的第2卡合部22卡合,將電池單元60的端子62B與第1保持部12的連接器16連接。藉由將第1卡合部20作為迴旋支點使電池單元60進一步迴旋,藉由接觸部55支承電池單元60的被支承部68,將電池單元60在收容於下管DT的收容空間DT1的狀態保持於電池保持座10。在第4順序,將外殼70安裝於電池單元60。第4順序也可在第1順序之前實施。藉由以上述順序,將電池單元60安裝於電池保持座10。
由於因應電池單元60的製造公差將第1彈壓構件28及第2彈壓構件44壓縮,所以不易在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面62A與第1保持部12的第1支承面14A之間、及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與第2保持部42的第2支承面48A之間形成間隙。因此可適當保持電池單元60。藉由將鑰匙單元K插入於缸體54A且將鑰匙單元K朝一方向旋轉,解除電池保持座10對電池單元60的保持,所以可將電池單元60從電池保持座10卸下。
(第2實施方式) 參考第12圖~第14圖針對第2實施方式的電池保持座80加以說明。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第12圖所示,電池保持座80具備有:用來保持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的第1保持部12、及用來保持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部66的第2保持部82。第2保持部82,除了鎖定機構54之外,與第1實施方式的第2保持部42的構造具備有相同構造。第2保持部82,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將電池單元60保持於電池保持座80的鎖定機構84。第2保持部82,在將外殼70從電池單元60卸下的狀態,安裝於下管DT且讓鎖定機構84的局部從開口DT2露出。在本實施方式,第1方向DX的開口DT2的大小,較第1實施方式的第1方向DX的開口DT2的大小更大。第1保持部12,在外殼70從電池單元60卸下的狀態,也可安裝在下管DT讓其至少局部從開口DT2露出,也可安裝在下管DT但不從開口DT2露出。
如第13圖所示,鎖定機構84包含:與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接觸且可相對於支承構件46移位的接觸部86、藉由預定操作使接觸部86移位的缸體88、將預定操作轉換成接觸部86的動作的凸輪機構90、及將缸體88的局部覆蓋的殼體96。在本實施方式,接觸部86是朝第1方向DX延伸的插銷。接觸部86設置成相對於支承構件46進行直線運動。在本實施方式,接觸部86設置成相對於支承構件46朝第1方向DX進行直線運動。預定操作的一個例子是以預定工具所進行的操作(以下稱為「工具操作」)。在本實施方式,預定工具為六角扳手(省略圖示)。預定工具也可是螺絲起子。
缸體88包含:直徑互相不同的第1部分88A及第2部分88D。第1部分88A例如與第2部分88D為一體。第1部分88A,包含可卡合預定工具的工具卡合部88C。在本實施方式,工具卡合部88C是可與六角扳手卡合的六角孔。藉由將預定工具插入工具卡合部88C讓預定工具與工具卡合部88C卡合,藉由工具操作讓缸體88相對於支承構件46旋轉。由於可藉由工具操作使缸體88旋轉,所以不需要在缸體88設置可插入鑰匙單元K的插入孔。因此,不需要將缸體88作成大型構造,有助於節省空間。
工具卡合部88C,例如設置成朝向人力驅動車A的下方。在本實施方式,工具卡合部88C設置在第1部分88A的端面88B。工具卡合部88C,將外殼70從電池單元60卸下的狀態從開口DT2露出(參考第12圖)。由於利用將電池單元60插入於下管DT的開口DT2,能將預定工具卡合於工具卡合部88C,所以除了開口DT2之外不需要將用來使工具卡合部88C露出的貫穿孔設置於下管DT。因此能抑制下管DT的強度降低。藉由將外殼70安裝於電池單元60,則能連同下管DT的開口DT2將工具卡合部88C封閉。
第2部分88D的直徑小於第1部分88A的直徑。第2部分88D包含可與凸輪機構90嵌合的嵌合部88E。嵌合部88E設置於第2部分88D的前端。嵌合部88E是實施預定加工的部分。預定加工的一個例子是D切削加工。第2部分88D,是以殼體96支承且藉由工具操作可相對於支承構件46旋轉。嵌合部88E,在第2部分88D支承於殼體96的狀態,在從殼體96突出的位置與凸輪機構90嵌合。殼體96設置在第2支承構件50內。殼體96,例如藉由兩支螺栓BT7安裝於第2支承構件50。
凸輪機構90包含第1凸輪92及第2凸輪94。第1凸輪92包含:棒狀地延伸的桿構件92A、及用來支承桿構件92A的支承構件92B。桿構件92A,是配置成沿著第1方向DX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圓柱狀構件。在本實施方式,桿構件92A配置成朝相對於第1方向DX及第2方向DY正交的方向延伸。桿構件92A的中心軸心CA3,相對於缸體88的中心軸心CA4偏置。缸體88的中心軸心CA4,與第1部分88A及第2部分88D的中心軸心一致。缸體88的中心軸心CA4,與預定工具的旋轉軸心TR2同軸。預定工具的旋轉軸心TR2例如與第1方向DX正交。桿構件92A,設置在支承構件92B且相對於缸體88偏心旋轉。支承構件92B,包含可與缸體88的嵌合部88E嵌合的被嵌合部92C。第1凸輪92,在缸體88的嵌合部88E嵌合於被嵌合部92C的狀態,與缸體88一體旋轉。也可在殼體96等設置用來限制第1凸輪92的旋轉範圍的構造。
第2凸輪94設置於接觸部86且用來與第1凸輪92卡合。第2凸輪94包含與第1凸輪92卡合的凸輪面94A。凸輪面94A是用來將第1凸輪92的旋轉運動轉換成直線運動的面。在本實施方式,凸輪面94A,是從與第1方向DX正交的方向觀察包含彎曲的形狀的曲面。第2凸輪94,例如設置在接觸部86且讓凸輪面94A朝與第1方向DX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凸輪94,也可與接觸部86為一體,也可與接觸部86為不同個體。在本實施方式,第2凸輪94,與接觸部86為不同個體,且藉由螺栓BT8安裝於接觸部86。在該情況,第2凸輪94可變更相對於接觸部86的姿勢。因此與第2凸輪94同樣地,藉由將第1凸輪92的姿勢、缸體88的姿勢、殼體96的姿勢變更,配合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的規格而組成預定工具的插入方向不同的鎖定機構84。具體來說,鎖定機構84,能讓缸體88的工具卡合部88C朝向人力驅動車A的上方、右側方、或左側方。如上述藉由將缸體88的姿勢、凸輪機構90的姿勢、及殼體96的姿勢變更,可變更預定工具的插入方向的構造,可適用在:包含設置成進行直線運動的接觸部86的鎖定機構。
如第14圖所示,接觸部86包含支承面86A,支承面86A用來支承電池單元60的被支承部68。在本實施方式,支承面86A為接觸部86的上面部。接觸部86設置成藉由第2凸輪94的動作進行直線運動。具體來說,接觸部86,設置成可朝第1方向DX移位且插通第1支承構件48的貫穿孔48B。接觸部86移位的方向與預定工具的旋轉軸心TR2正交。
接觸部86,設置成可移位於:藉由支承面86A可支承電池單元60的被支承部68的第1位置、與未支承被支承部68的第2位置之間。接觸部86,在配置於第1位置的狀態,從第1支承構件48的第2支承面48A經由貫穿孔48B朝第1保持部12方向突出。接觸部86,在配置於第2位置的狀態,相較於第1位置更遠離第1保持部12。接觸部55,在配置於第2位置的狀態,相對於貫穿孔48B配置在第2保持部42的內側。接觸部86,例如藉由彈壓構件86C(參考第13圖)朝第1位置彈壓。在一個例子,彈壓構件86C,設置在接觸部86與殼體96之間且將接觸部86從第2位置朝向第1位置彈壓。第14圖所示的實線的鎖定機構84,是顯示將接觸部86配置在第1位置的狀態。第14圖所示的兩點鏈線的鎖定機構84,是顯示將接觸部86配置在第2位置的狀態。
接觸部86、及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是作成不易妨礙電池單元60對電池保持座80的安裝。接觸部86,進一步包含相對於支承面86A傾斜的傾斜面86B。傾斜面86B,藉由與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接觸,讓接觸部86朝向第2位置移位。具體來說,在將電池單元60安裝於電池保持座80的過程,藉由讓第2端面66A與傾斜面86B接觸以讓電池單元60按壓接觸部86,來讓接觸部86朝向第2位置移位。藉由解除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面66A與傾斜面86B的接觸,讓接觸部86藉由從彈壓構件86C所受到的力移位到第1位置,藉由支承面86A支承電池單元60的被支承部68。
第2實施方式的接觸部86及第2凸輪94,與第1實施方式的接觸部55及第2凸輪56B為相同構造。因此在第1實施方式的鎖定機構54與第2實施方式的鎖定機構84,可使用共通的接觸部55、86及第2凸輪56B、94。在本實施方式,第2凸輪94,在從第2凸輪56B相對於第1實施方式的接觸部55的安裝狀態,繞著沿第1方向DX的旋轉軸心旋轉90°的狀態安裝於接觸部86(參考第13圖)。
在使預定工具朝一方向旋轉的情況,讓缸體88旋轉並且讓第1凸輪92相對於缸體88偏心旋轉,藉由讓第1凸輪92按壓第2凸輪94來讓接觸部86從第1位置移位到第2位置。在該情況,形成可從電池保持座80將電池單元60卸下的狀態。在要解除朝預定工具輸入的情況,藉由彈壓構件86C造成的彈壓力讓接觸部86從第2位置移位到第1位置,藉由第2凸輪94按壓第1凸輪92,讓第1凸輪92相對於缸體88偏心旋轉並且讓缸體88旋轉,讓預定工具朝另一方向旋轉。在該情況,形成了接觸部86的支承面86A可支承電池單元60的被支承部68的狀態,將電池單元60保持於電池保持座80。
(第3實施方式) 參考第15圖~第17圖針對第3實施方式的電池保持座100加以說明。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共通的構造加上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第15圖所示,電池保持座100具備有:用來保持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的第1保持部102。第1保持部102,例如在人力驅動車A的下管DT內,也可配置在人力驅動車A的前方側,也可配置在人力驅動車A的後方側。電池保持座100,進一步具備有:用來保持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部66的第1實施方式及第2實施方式的任一種的第2保持部42、82。
第1保持部102具備有:包含與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接觸的第1支承面104A且可相對於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移動的可動構件104、及將可動構件104朝電池單元60側彈壓的第1彈壓構件114。可動構件104,可相對於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朝第1方向DX移動。可動構件104進一步包含與電池單元60的端子62B連結的連接器16。連接器16設置成從可動構件104的第1支承面104A突出。藉由將電池單元60保持於電池保持座100且讓電池單元60的端子62B與連接器16的端子連結,來將電池單元60與人力驅動車A所搭載的各種電元件電連接。
可動構件104進一步包含與電池單元60的第1端部62卡合的卡合部18。卡合部18設置成從可動構件104的第1支承面104A突出。卡合部18包含:第1卡合部20及一對第2卡合部22。第1卡合部20及一對第2卡合部22,例如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設置於第1支承面104A。
第1保持部102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安裝於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的基座構件120。基座構件120,例如藉由兩支螺栓BT1安裝於下管DT。第1彈壓構件114設置於基座構件120與可動構件104之間。具體來說,在第1方向DX,第1彈壓構件114設置於基座構件120與可動構件104之間。第1彈壓構件114,用來彈壓可動構件104可讓可動構件104相對於基座構件120朝第1方向DX移動。在本實施方式,第1彈壓構件114的數量為兩個(參考第16圖)。構成第1彈壓構件114的材料、及第1彈壓構件114的大小等,與第1實施方式的第1彈壓構件28實質相同。
可動構件104進一步包含:與基座構件120相對向的第1相對向面104B(參考第16圖)。第1相對向面104B,是在第1方向DX與第1支承面104A為相反側的面。基座構件120包含:與可動構件104相對向的第2相對向面120A。在電池單元60未保持於第1保持部102的狀態,在第1相對向面104B與第2相對向面120A之間設置有間隙S。
在電池單元60未保持於第1保持部102的狀態,第1彈壓構件114形成為最拉伸且間隙S最寬的狀態。在電池單元60保持於第1保持部102的狀態,因應於第1方向DX的電池單元60的製造公差,朝間隙S縮小的方向讓可動構件104對於基座構件120移動,藉由從可動構件104所受到的力讓第1彈壓構件114壓縮。藉由第1彈壓構件114壓縮,讓可動構件104能最大程度在間隙S的範圍相對於基座構件120移動。
如第16圖所示,可動構件104進一步包含:在與沿著電池單元60的長邊方向的第1方向DX正交的第2方向DY互相相對向的一對第1側部106。第1側部106設置成從第1相對向面104B的緣部朝向基座構件120突出。一對第1側部106分別設置在可動構件104的第2方向DY的兩端部。一對第1側部106分別形成第2方向DY的可動構件104的兩側壁的局部。可動構件104進一步包含:設置在第1相對向面104B的周壁部108,且形成可將與連接器16的端子連接的電配線及電基板等收容的內部空間108A。周壁部108,在第2方向DY設置在較第1側部106更內側。第1保持部102,進一步包含將周壁部108的內部空間108A封閉的蓋部(省略圖示)。蓋部與第1實施方式的蓋部40實質相同。基座構件120包圍可動構件104的周壁部108。基座構件120的局部配置於第1側部106、與周壁部108之間。基座構件120進一步包含:在第2方向DY互相相對向的一對第2側部122。
第1保持部102,進一步具備有:將第1彈壓構件114夾在基座構件120與可動構件104之間的支承構造124。支承構造124包含:設置在可動構件104的第1支承部124A、及設置在基座構件120的第2支承部124B。第1支承部124A分別設置於一對第1側部106。具體來說,第1支承部124A分別設置在一對第1側部106之中的與基座構件120相對向的部分。第2支承部124B分別設置於一對第2側部122。具體來說,第2支承部124B,在第2方向DY分別設置成從一對第2側部122朝外側突出。
第2支承部124B包含用來安裝第1彈壓構件114的安裝孔124C。第1彈壓構件114,包含與第2支承部124B的安裝孔124C對應的安裝部114A。藉由將安裝部114A插入於安裝孔124C,將第1彈壓構件114配置於基座構件120與可動構件104之間且安裝於第2支承部124B。第1彈壓構件114也可藉由黏接劑黏接安裝於第2支承部124B。在該情況,也可將安裝孔124C及安裝部114A省略。
第1保持部102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導引可動構件104的移動的導引構造126。導引構造126包含:設置在可動構件104及基座構件120的其中一方的溝部126A、及設置在可動構件104及基座構件120的另一方的插入部126B 在本實施方式,溝部126A設置在可動構件104,插入部126B設置在基座構件120。溝部126A,例如在第2方向DY,分別設置在其中一方的第1側部106與周壁部108之間、及另一方的第1側部106與周壁部108之間。插入部126B分別設置於一對第2側部122。具體來說,插入部126B構成第2側部122的局部。插入部126B插入於溝部126A且讓可動構件104能相對於基座構件120移動。藉由在第1方向DX將插入部126B插入於溝部126A,讓基座構件120成為包圍可動構件104的周壁部108的狀態。
電池保持座100進一步具備有:將可動構件104與基座構件120結合以讓可動構件104能相對於基座構件120移動的結合構造128。結合構造128包含:第1結合部128A及第2結合部128B。第1結合部128A具有可與第2結合部128B結合的構造。第1連結部128A的一個例子是螺栓。在本實施方式,第1結合部128A的數量為兩個。第2結合部128B例如設置於基座構件120。具體來說,第2結合部128B,設置於基座構件120的第2側部122。第2結合部128B的一個例子,是與第1結合部128A對應的螺絲孔(省略圖示)。在本實施方式,第2結合部128B的數量為兩個。第1結合部128A,例如經由設置於可動構件104的插通孔110插入於第2結合部128B。藉由讓第1結合部128A與第2結合部128B結合,來讓可動構件104與基座構件120結合。
朝第1方向DX的一方向的可動構件104的移動,藉由第1結合部128A與插通孔110的接觸所限制。具體來說,藉由第1結合部128A的螺栓的頭部與形成插通孔110的可動構件104的緣部110A的接觸,來限制可動構件朝第1方向DX的一方向的移動。在第1結合部128A與插通孔110接觸的情況,間隙S最寬。朝第1方向DX的另一方向的可動構件104的移動,藉由可動構件104的第1相對向面104B與基座構件120的第2相對向面120A的接觸所限制。在第1相對向面104B與第2相對向面120A接觸的情況,間隙S最窄。
第1保持部102,進一步包含:在與沿著電池單元60的長邊方向的第1方向DX正交的第3方向DZ,設置於可動構件104與基座構件120之間且用來抑制可動構件104朝第3方向DZ的移動的移動抑制構件130。在本實施方式,第3方向DZ是與第1方向DX及第2方向DY正交的方向。移動抑制構件130具有彈性。移動抑制構件130包含橡膠較佳。
移動抑制構件130包含:第1移動抑制構件130A及第2移動抑制構件130B。第1移動抑制構件130A,例如在第3方向DZ設置於可動構件104的其中一方的端面108C與基座構件120之間。在本實施方式,第1移動抑制構件130A的數量為兩個。第2移動抑制構件130B,例如在第3方向DZ設置於可動構件104的另一方的端面108D與基座構件120之間。在本實施方式,第2移動抑制構件130B的數量為兩個。在第3方向DZ,第1移動抑制構件130A的厚度例如大於第2移動抑制構件130B的厚度。
可動構件104進一步包含:與移動抑制構件130接觸的第1接觸面112。第1接觸面112,例如設置於可動構件104的周壁部108。具體來說,第1接觸面112,設置於周壁部108的外周部108B。第1接觸面112的數量對應於移動抑制構件130的數量。在本實施方式,第1接觸面112的數量為四個。在一個例子,第1接觸面112,在周壁部108的外周面108B,在第3方向DZ的兩端面108C、108D各設置有兩個。設置在周壁部108的端面108C的第1接觸面112接觸於第1移動抑制構件130A。設置在周壁部108的端面108D的第1接觸面112接觸於第2移動抑制構件130B。
第17圖是顯示通過第1接觸面112且沿著第1方向DX切斷的第1保持部102的剖面圖。移動抑制構件130,設置於基座構件120,且伴隨第1方向DX的可動構件104的移動而與第1接觸面112滑動。移動抑制構件130,例如藉由黏接等方式固定於基座構件120。第1接觸面112,從與第1方向DX及第3方向DZ正交的方向觀察,具有從可動構件104朝向基座構件120突出的圓弧形狀。在本實施方式,第1接觸面112,從與第2方向DY觀察,具有從可動構件104朝向基座構件120突出的圓弧形狀。在一個例子,藉由設置在周壁部108的端面108C的第1接觸面112所形成的圓弧的中心,與藉由設置在周壁部108的端面108D的第1接觸面112所形成的圓弧的中心一致。第1接觸面112從第2方向DY觀察,藉由具有從可動構件104朝向基座構件120突出的圓弧形狀,則容易使可動構件104相對於與第2方向DY平行的軸線轉動。即使相對於第1保持部102而讓第2保持部42、82的安裝位置從理想位置朝第3方向DZ稍微偏移,而藉由讓可動構件104相對於與第2方向DY平行的軸線轉動,則可穩定保持電池單元60。
(變形例) 關於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說明,是本發明的電池保持座採取的型態的例子,並非意圖限制其形態。本發明的電池保持座,可採取例如以下所示的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及未相互矛盾的至少兩個變形例組合的型態。在以下的變形例,針對與實施方式共通的部分,加上與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
藉由第3方向DZ所限定的方向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第3方向DZ也可是與第2方向DY為相同方向。第1移動抑制構件130A,設置於可動構件104的第3方向DZ的其中一方的側面與基座構件120之間。第2移動抑制構件130B,設置於可動構件104的第3方向DZ的另一方的側面與基座構件120之間。在該情況,在第3方向,第1移動抑制構件130A的厚度與第2移動抑制構件130B的厚度實質相同較佳。第1接觸面112,在周壁部108的外周面108B,在其中一方的側面及另一方的側面各設置一個或複數個。設置在周壁部108的其中一方的側面的第1接觸面112接觸於第1移動抑制構件130A。設置在周壁部108的另一方的側面的第1接觸面112接觸於第2移動抑制構件130B。
第1接觸面112的構造可任意變更。設置在周壁部108的端面108C的兩個第1接觸面112也可作成一體構造。設置在周壁部108的端面108D的兩個第1接觸面112也可作成一體構造。第1接觸面112,從與第1方向DX及第3方向DZ正交的方向觀察,也可具有直線形狀。也可在周壁部108的端面108C設置三個以上的複數的第1接觸面112。也可在周壁部108的端面108D設置三個以上的複數的第1接觸面112。
也可將移動抑制構件130例如藉由黏接材料等固定在第1接觸面112,將移動抑制構件130設置在可動構件104,且伴隨第1方向DX的可動構件104的移動而與基座構件120滑動。
外殼安裝部72的構造可任意變更。在第1例子,鉤部72A設置在電池單元60的外面60A,環部72B設置在外殼70的內面70A。在第2例子,外殼安裝部72,包含具有互相不同磁極的一對磁鐵(省略圖示)。在該情況,其中一方的磁鐵設置於外殼70的內面70A,另一方的磁鐵設置於電池單元60的外面60A。
接觸部55、86的構造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接觸部55、86設置成相對於支承構件46進行旋轉運動。具體來說,接觸部55、86,藉由繞沿著第2方向DY的軸部旋轉,設置成可朝第1方向DX移位。在該情況,凸輪機構56、90的構造也可適當變更。
第1實施方式的第2保持部42的構造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如第18圖所示,第2保持部42,可取代第2彈壓構件44(參考第6圖)而具備有:將電池單元60朝第1保持部12側彈壓的第2彈壓構件74。第2彈壓構件74包含金屬,且設置於第2支承面48A而與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部66接觸。第2彈壓構件74,其摩擦係數較第2彈壓構件44更低。第2彈壓構件74例如包含板簧。在本變形例,第2彈壓構件74有兩個。第2彈壓構件74,例如分別設置在第2支承面48A且在第2方向DY將貫穿孔48B配置在之間。也可將接觸構件52安裝於第2彈壓構件74,以讓第2接觸面52A與電池單元60的第2端部66接觸。在第2實施方式的第2保持部82也成立同樣的變形例。
卡合部18的形狀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卡合部18也可藉由凹部形成,也可藉由凹部形成第1卡合部20或一對第2卡合部22。
也可將設置在可動構件14、104的連接器16省略。連接器16的配置可任意變更。在該情況,連接器16設置成從支承構件46的第2支承面48A突出。連接器16,也可不設置成從可動構件104的第1支承面104A突出,而設置成從可動構件104的第1支承面104A凹入。連接器16藉由公型連接器及母型連接器的任一種所構成都可以。
第1保持部12的構造可任意變更。在第1例子,可從第1保持部12將導引構造36省略。在第2例子,可從第1保持部12將周壁部26省略。在第3例子,可從第1保持部12將基座構件30省略。在第3例子,將可動構件14在可相對於人力驅動車A的框架A1移動的狀態安裝於下管DT。
電池保持座10的構造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可從電池保持座10將第2保持部42省略。 下管DT的開口DT2的配置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開口DT2,在人力驅動車A放置於平地的狀態設置於人力驅動車A的上方或側方。在將電池組件1設置於與下管DT不同的元件的情況,同樣的變形例也成立。
電池組件1的配置可任意變更。在一個例子,電池組件1,設置於下管DT的外周面。具體來說,電池組件1是設置於下管DT的外周面且讓電池保持座10及電池單元60露出於外部。藉由該例子,也可從下管DT將收容空間DT1及開口DT2省略。在將電池組件1設置於與下管DT不同的元件的情況,同樣的變形例也成立。
人力驅動車A的種類可任意變更。在第1例子,人力驅動車A是公路型自行車、登山型自行車、越野型自行車、城市型自行車、載貨型自行車、躺式自行車。在第2例子,人力驅動車A的種類為滑板車。
10‧‧‧電池保持座 12‧‧‧第1保持部 14‧‧‧可動構件 14A‧‧‧第1支承面 14B‧‧‧第1相對向面 16‧‧‧連接器 18‧‧‧卡合部 24‧‧‧第1側部 28‧‧‧第1彈壓構件 28A‧‧‧第1彈性構件 30‧‧‧基座構件 30A‧‧‧第2相對向面 32‧‧‧第2側部 34‧‧‧支承構造 34A‧‧‧第1支承部 34B‧‧‧第2支承部 36‧‧‧導引構造 36A‧‧‧溝部 36B‧‧‧插入部 38‧‧‧結合構造 38A‧‧‧第1結合部 38B‧‧‧第2結合部 42‧‧‧第2保持部 44‧‧‧第2彈壓構件 44A‧‧‧第2彈性構件 46‧‧‧支承構件 48A‧‧‧第2支承面 52‧‧‧接觸構件 52A‧‧‧第2接觸面 60‧‧‧電池單元 62‧‧‧第1端部 62B‧‧‧端子 66‧‧‧第2端部 74‧‧‧第2彈壓構件 80‧‧‧電池保持座 82‧‧‧第2保持部 100‧‧‧電池保持座 102‧‧‧第1保持部 104‧‧‧可動構件 104A‧‧‧第1支承面 104B‧‧‧第1相對向面 106‧‧‧第1側部 112‧‧‧第1接觸面 114‧‧‧第1彈壓構件 120‧‧‧基座構件 120A‧‧‧第2相對向面 122‧‧‧第2側部 124‧‧‧支承構造 124A‧‧‧第1支承部 124B‧‧‧第2支承部 126‧‧‧導引構造 126A‧‧‧溝部 126B‧‧‧插入部 128‧‧‧結合構造 128A‧‧‧第1結合部 128B‧‧‧第2結合部 130‧‧‧移動抑制構件 A‧‧‧人力驅動車 A1‧‧‧框架 DX‧‧‧第1方向 DY‧‧‧第2方向 DZ‧‧‧第3方向 S‧‧‧間隙
第1圖是包含第1實施方式的電池保持座的人力驅動車的側視圖。 第2圖是第1圖的電池組件的分解立體圖。 第3圖是第2圖的第1保持部的立體圖。 第4圖是第2圖的第1保持部的側視圖。 第5圖是第2圖的第1保持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6圖是第2圖的第2保持部的立體圖。 第7圖是第6圖的第2保持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8圖是第7圖的鎖定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第9圖為第2圖的電池單元及第2保持部的剖面圖。 第10圖是顯示第2圖的電池單元的第1端部的立體圖。 第11圖是顯示第2圖的電池單元的安裝順序的一個例子的側視圖。 第12圖是顯示將包含第2實施方式的電池保持座的電池組件的外殼卸下的狀態的分解立體圖。 第13圖是第12圖的鎖定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第14圖為第12圖的電池單元及第2保持部的剖面圖。 第15圖是第3實施方式的電池保持座的第1保持部的立體圖。 第16圖是第15圖的第1保持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17圖是從第15圖的第1保持部的側面觀察的剖面圖。 第18圖是變形例的第2保持部的立體圖。
10‧‧‧電池保持座
12‧‧‧第1保持部
14‧‧‧可動構件
14A‧‧‧第1支承面
16‧‧‧連接器
20(18)‧‧‧第1卡合部(卡合部)
20A‧‧‧前端部
22(18)‧‧‧第2卡合部(卡合部)
22A‧‧‧端面
24‧‧‧第1側部
28A(28)‧‧‧第1彈性構件(第1彈壓構件)
30‧‧‧基座構件
32‧‧‧第2側部
38A‧‧‧第1結合部
BT1‧‧‧螺栓
DX‧‧‧第1方向
DY‧‧‧第2方向

Claims (26)

  1. 一種電池保持座,具備有用來保持電池單元的第1端部的第1保持部;上述第1保持部,具備有:包含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1端部接觸的第1支承面且可相對於人力驅動車的框架移動的可動構件、將上述可動構件朝上述電池單元側彈壓的第1彈壓構件、及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基座構件;上述第1彈壓構件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可動構件之間;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與上述基座構件相對向的第1相對向面;上述基座構件,包含:與上述可動構件相對向的第2相對向面;在上述電池單元未保持於上述第1保持部的狀態,在上述第1相對向面與上述第2相對向面之間設置有間隙;藉由上述第1彈壓構件壓縮,上述可動構件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移動於讓上述第1相對向面接觸至上述第2相對向面為止的範圍之間,讓上述可動構件能最大程度在上述間隙的範圍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1 保持部,進一步具備有:將上述第1彈壓構件夾持於上述基座構件與上述可動構件之間的支承構造。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支承構造包含:設置於上述可動構件的第1支承部、及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的第2支承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在與沿著上述電池單元的長邊方向的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互相相對向的一對第1側部,且相對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可朝上述第1方向移動;上述基座構件,包含在上述第2方向互相相對向的一對第2側部;上述第1支承部分別設置於上述一對第1側部,上述第2支承部分別設置於上述一對第2側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結合構造;上述結合構造,將上述可動構件與上述基座構件結合,且讓上述可動構件能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結合構造包含第1結合部及第2結合部, 藉由讓上述第1結合部與第2結合部結合,來將上述可動構件與上述基座構件結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1結合部設置於上述可動構件,上述第2結合部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1結合部及上述第2結合部的至少其中一方包含卡扣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1保持部,進一步具備有:用來導引上述可動構件的移動的導引構造。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導引構造,包含:設置在上述可動構件及上述基座構件的其中一方的溝部、及設置在上述可動構件及上述基座構件的另一方的插入部;上述插入部插入於上述溝部,且讓上述可動構件能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移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1保持部進一步包含移動抑制構件;上述移動抑制構件,在與沿著上述電池單元的長邊方 向的第1方向正交的第3方向,設置於上述可動構件與上述基座構件之間,用來抑制上述可動構件朝上述第3方向的移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與上述移動抑制構件接觸的第1接觸面;上述移動抑制構件,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且伴隨上述第1方向上的上述可動構件的移動而與上述第1接觸面滑動。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1接觸面,從與上述第1方向及上述第3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具有從上述可動構件朝向上述基座構件突出的圓弧形狀。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移動抑制構件具有彈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移動抑制構件包含橡膠。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連接器, 上述連接器,用來與在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1端部設置的端子連結。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可動構件,進一步包含:用來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1端部卡合的卡合部。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1彈壓構件包含第1彈性構件。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1彈性構件包含橡膠。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進一步具備有:用來保持上述電池單元的第2端部的第2保持部。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2保持部,具備有:將上述電池單元朝上述第1保持部側彈壓的第2彈壓構件。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2保持部,進一步具備有:安裝於上述人力驅動車的上述框架的支承構件; 上述支承構件包含: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2端部接觸的第2支承面;上述第2彈壓構件設置於上述支承構件的上述第2支承面。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2保持部,進一步具備有:安裝於上述第2彈壓構件且讓第2接觸面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2端部接觸的接觸構件;上述接觸構件的上述第2接觸面,其摩擦係數較上述第2彈壓構件更低。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2彈壓構件包含第2彈性構件。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2彈性構件包含橡膠。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的電池保持座,其中,上述第2彈壓構件,包含金屬,且設置於上述第2支承面用來與上述電池單元的上述第2端部接觸。
TW108101972A 2018-01-19 2019-01-18 電池保持座 TWI8371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7294 2018-01-19
JP2018-007294 2018-01-19
JP2018174849A JP7153513B2 (ja) 2018-01-19 2018-09-19 バッテリホルダ、および、バッテリホルダの第1保持部
JP2018-174849 2018-09-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2357A TW201932357A (zh) 2019-08-16
TWI837113B true TWI837113B (zh) 2024-04-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41170A1 (en) 2012-03-16 2013-09-19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Bicycle with battery mount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41170A1 (en) 2012-03-16 2013-09-19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Bicycle with battery moun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1161B (zh) 电池座
US10513310B2 (en) Bicycle battery holder and bicycle battery unit
CN108454764B (zh) 自行车用电池单元的安装部件、电池单元组件及连结部件
US9399499B2 (en) Bicycle battery holder
JP6682387B2 (ja) バッテリホルダ、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らを含むバッテリコンポーネント
CN115923977A (zh) 电池施力装置及具备电池施力装置的人力驱动车
JP6182324B2 (ja) 電動車両用電力コネクタ
CN107565071B (zh) 电池座、电池单元以及包括电池座和电池单元的电池组件
TWI796421B (zh) 電池彈壓裝置及具備電池彈壓裝置之人力驅動車輛
US6652115B2 (en) Battery charger structure and rechargeable flashlight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H05319104A (ja) 電動自転車用バッテリーケースの取付構造
CN108928410B (zh) 锁固装置及应用其的车辆
JP5690914B1 (ja) 給電コネクタ
JP7153513B2 (ja) バッテリホルダ、および、バッテリホルダの第1保持部
TWI837113B (zh) 電池保持座
CN211139082U (zh) 用于更换电池的锁舌结构、锁止装置、解锁装置、电动车
CN217198484U (zh) 机动两轮车的电池安装结构
JP2002210619A (ja) ワーク送り出し用治具
JP6663963B2 (ja) 自転車用バッテリホルダおよび自転車用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JP2000030689A (ja) バッテリ端子の接続構造
JP2002145150A (ja) 電動補助自転車
JP3568548B2 (ja) エアバック用ケーブルリール構造
TWI665371B (zh) 車輛、車輛之鎖具及鎖具之操作方法
KR200342813Y1 (ko) 휴대폰의 배터리 수납구조
JP2004013746A (ja) 操作レバーのグリップ取付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