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4648B - 火災探測裝置 - Google Patents

火災探測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4648B
TWI834648B TW108110811A TW108110811A TWI834648B TW I834648 B TWI834648 B TW I834648B TW 108110811 A TW108110811 A TW 108110811A TW 108110811 A TW108110811 A TW 108110811A TW I834648 B TWI834648 B TW I8346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unit
space
fire
de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0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4690A (zh
Inventor
藤原康治
佐伯功
髙野英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626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087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27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277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33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800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報知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4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4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4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464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7/00Control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 A62C37/04Control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with electrically-controlled releas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5/00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 G08B5/22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 G08B5/36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using visible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014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for sensing the radiation from gases, flam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J5/04Casings
    • G01J5/048Protective par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01N21/53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06Electric actuation of the alarm, e.g. using a thermally-operated switch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n ionisation chamber for detecting smoke or gas
    • G08B17/1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9/00Checking or monitoring of signalling or alarm systems; 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e.g.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peration
    • G08B29/18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 G08B29/183Single detectors using dual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Fire Alarms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含有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火災探測裝置1A,該熱度探測單元提供使得該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一部分設置在一外罩蓋20A中,且該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另一部分透過形成於一頂端表面部22A中的一插入孔120A以暴露於該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及一防護部位130A,其提供成覆蓋該頂端表面部22A中的該插入孔120A之周圍及該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另一部分,並具有複數個凸翼,其中使對應於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的一凸翼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或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該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之形狀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形狀。

Description

火災探測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火災探測裝置。
本申請案基於及主張來自先前2018年8月31日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8-062681號、2018年3月28日所申請之第2018-162772號、及2018年9月18日所申請之第2018-173389號的優先權之權益,其全部內容皆併入文中作為參考。
慣用上,一種用於探測受監控區域中失火的火災探測器是已知(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至專利文獻3)。
具體而言,關於專利文獻1之火災探測器已提出用於保護溫度探測元件的技術。在此技術中,熱度探測器配置成包括該溫度探測元件;一探測器主體,用於收容該溫度探測元件;一插入孔,其提供於該探測器主體之一下表面中,以僅將該溫度探測元件之一部分暴露於該探測器主體之外部;及一保護器,其提供於該探測器主體之下表面上,具有相同形狀形成的複數個凸翼,並用於覆蓋暴露於該外部的溫度探測元件。此外,用於從外部目視辨識設置在該探測器主體中的指示燈的顯示孔,提供於該探測器主體對應於該保護器之下表面之一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此外,關於專利文獻2已提出能夠探測熱度和一氧化碳的技術之火災探測器。在此技術中,探測器配置成包括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其設置在一外殼中,以探測位於該外殼內部的一探測空間(以下稱作「第一探測空間」)中的一氧化碳;及一熱度探測單元,其設置在該外殼中,以探測位於該外殼外部的一探測空間(以下稱作「第二探測空間」)中的熱度。此外,該外殼具有用於允許含有一氧化碳的氣體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入口,及用於將該熱度探測單元之一部分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的插入孔(例如參見專利文獻2)。
此外,關於專利文獻3已提出能夠探測熱度和煙霧的技術之火災探測器。在此技術中,探測器配置成包括一底座,用於存放其上設置一煙霧探測元件和一熱度探測元件的一基板;一結構,其耦接到該底座;及一結構蓋體,其耦接到該結構。此外,此探測器具有由底座、結構、及結構蓋體所圍繞,且其中煙霧透過插入該空間(以下稱作「第一探測空間」)的煙霧探測元件探測;位於該第一探測空間之外側上是由該底座和該結構蓋體所圍繞、且允許含有煙霧的氣體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以下稱作「流入空間」)的空間;及位於該流入空間內部,且其中熱度透過插入該空間(以下稱作「第二探測空間」)的熱度探測元件探測的空間(例如參見專利文獻3)。
引用清單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JP-A-2012-198757
專利文獻2:JP-A-2014-199632
專利文獻3:JP-A-9-16869
然而,在專利文獻1至專利文獻3之該等火災探測器中,出現以下所示第一個至第三個問題。
首先,關於該第一個問題,在專利文獻1之火災探測器中,由於該保護器和該顯示孔提供成暴露於該探測器主體之下表面上的外部,因此該保護器和該顯示孔兩者皆從該外部顯而易見,因此有該熱度探測器之設計性質可能降低的顧慮。此外,由於該保護器之該等複數個凸翼之該等形狀相同,舉例來說,因此很難根據該熱度探測器之安裝狀態使從每個方向流入該保護器的氣流之流入量均勻,因此可能很難改進該氣流之流入性質的可能性。因此,從該氣流之設計性質或流入性質之觀點來看,有改進空間。
此外,關於該第二個問題,在專利文獻2之火災探測器中,如前述,由於該入口和該插入孔提供於該外殼中,舉例來說,因此透過該入口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具體而言,含有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諸如一氧化碳)通過該插入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因此,由於已流出的氣體而很難準確探測熱度等第二探測目標物。因此,從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之觀點來看,有改進空間。
此外,關於該第三個問題,在專利文獻3之火災探測器中,如前述,由於該第二探測空間位於該流入空間內部,因此含有煙霧等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很有可能流入該第二探測空間。因此,由於已流入的氣體而很難準確探測熱度等第二探測目標物。因此,從維持或改進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 確度之觀點來看,有改進空間。
本發明已從以上問題做出,且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改進氣流之設計性質或流入性質、能夠維持或改進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或能夠維持或改進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的火災探測裝置。
為了解決該等以上所說明問題並存檔(archive)該等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為一種包含一外殼及一探測單元(探測該外殼之內部的失火)的火災探測裝置。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火災探測裝置,該火災探測裝置附接到安裝物件之安裝面,該火災探測裝置包含:一熱度探測單元,其探測失火,該熱度探測單元之一部分設置在該外殼之內部,該熱度探測單元配置成使得該熱度探測單元之另一部分透過形成於對應於該外殼之側部位中的該安裝面之一側上的一側部位的一另一側上的一側部位的一相對側部位中的一插入孔,以暴露於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及一防護單元,其提供成覆蓋該相對側部位中的該插入孔之周圍及該熱度探測單元之另一部分,該防護單元具有複數個凸翼,其中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或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形狀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形狀。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顯示單元,其提供於該外殼之內部上,該顯示單元通過該插入孔透過朝向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照射光顯示預定資訊,其中該等一些凸翼使用一半透明材料形成,且該等複數個凸翼配置成使得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透過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引導到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 部。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等複數個凸翼之厚度基於流入該防護單元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3項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為厚的凸翼。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3項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插入孔提供於該相對側部位之一部位中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該相對側部位之中心部位之一側上的凸翼,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最厚凸翼為薄的凸翼或比最寬凸翼為窄的凸翼。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測空間,用於在該外殼之內部上進行含有於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的一氣體中的一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或外部上,該第二探測空間提供成進行一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及一分隔壁,其提供於該外殼中,該分隔壁提供成分隔該第一探測空間或該第二探測空間,以允許制止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 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探測空間包括一第一探測空間本體,其中進行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及一流入空間,用於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本體,該火災探測裝置更包含一插入孔,其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一部位中的該流入空間的一部位中,以將探測設置在該外殼中的第二探測目標物的一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之一部分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且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流入空間中的該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插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流入孔,其提供於該外殼中,以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及一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其探測該第一探測目標物,該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設置在該第一探測空間中,其中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第一探測空間中的該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流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至第10項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外殼和該分隔壁相互一體成形。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至第10項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以進行一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或一外部上,以進行一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一流入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以允 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一探測單元,其探測該第二探測目標物,該探測單元提供使得該探測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設置在該第二探測空間中;及一罩蓋單元,其覆蓋該探測單元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使得允許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罩蓋單元由允許該探測單元插入其中的管狀體形成。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探測單元在該罩蓋單元之內徑中之近末端側上的內徑設定為大於另一內徑。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或第15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罩蓋單元之至少一部分之內徑設定為大致相同於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罩蓋單元之一部位之外徑。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至第15項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用於將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的插入孔,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側部位中的該第二探測空間的面向側部位中,且該插入孔和該罩蓋單元配置成允許該第二探測空間之一側上的該罩蓋單元之末端部位通過該插入孔裝配到該面向側部位。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至第15項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用於探測失火的單 元提供於該外殼內部,因此失火可在該外殼內部探測到,並可有效探測是否發生火災。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舉例來說,因此可透過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僅形成該等一些凸翼透過該等一些凸翼和該插入孔,將從設置在該外殼中的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引導到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因此,由於本領域無需在該外殼中提供用於將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引導到該外部的顯示孔,因此相較於慣用技術(其中該保護器和該顯示孔暴露於該外部的技術)時,可維持該火災探測裝置之設計性質。此外,由於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形狀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形狀,因此當相較於該等複數個凸翼以相同形狀形成的情況時,容易根據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安裝狀態均勻化從每個方向流入該外殼的氣流之流入。因此,可改進該火災探測裝置中的該氣流之流入性質。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等一些凸翼使用半透明材料形成,且該等複數個凸翼配置成使得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透過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引導到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因此該防護單元之該等凸翼之一些者可允許用作該導光體,同時確保該防護單元之強度,且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可在各種方向上皆容易目視辨識出。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等複數個凸翼之厚度基於流入該防護單元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因此可基於流入該防護單元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該等複數個凸翼之厚度,並可確保到該防護單元的氣流之流入性質,同時維持該防護單元之耐用性。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使用該半透明材料 形成的該等凸翼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為厚的凸翼,因此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容易引導到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同時抑制對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的損傷。因此,可進一步維持該火災探測裝置之顯示功能,同時改進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之耐用性。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插入孔提供於該相對側部位之一部位中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因此當相較於該插入孔形成於該相對側部位之中心部位的情況時,對該熱度探測單元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有少數限制。因此,可維持該熱度探測單元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性質。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該相對側部位之中心部位之一側上的凸翼,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最厚凸翼為薄的凸翼或比最寬凸翼為窄的凸翼,因此當該插入孔設於該相對側部位之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時,變得更容易均勻化該防護單元中從每個方向流入的氣流之流入。因此,可改進到該防護單元的氣流之流入性質。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包括一第一探測空間,其係用於在該外殼之內部上進行含有於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的一氣體中的一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外部上,該第二探測空間係用於一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及一分隔壁,其設於該外殼中,該分隔壁用以分隔該第一探測空間或該第二探測空間,以制止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因此可制止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因此,當相較於未提供該分隔壁的情況時,可防止該第二探測目標物透過該探測單元之探測受到已流入氣體制止,並可維持或改進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包括一插入孔,其設於面向該外殼之一部位中的該流入空間的一部位中,以將一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之一部分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且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流入空間中的該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插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通過該插入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並容易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包括一流入孔,其提供於該外殼中;及一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其探測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且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第一探測空間中的該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流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透過該流入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並容易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外殼和該分隔壁相互一體成形,因此當相較於該外殼與該分隔壁分別形成的情況時,可節省將該分隔壁附接到該外殼的時間和精力,並改進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可製造性。此外,可減少該火災探測裝置之零件數量,並減少伴隨該火災探測裝置之製造的環境負擔。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因此可制止含有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並可維持或改進熱度探測準確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包括一第一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或一外部上;一流入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以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 體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一探測單元,其探測該第二探測目標物,該探測單元提供使得該探測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設置在該第二探測空間中;及一罩蓋單元,其覆蓋該探測單元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使得允許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因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並可維持或改進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罩蓋單元由允許該探測單元插入其中的管狀體形成,因此可簡單配置成該罩蓋單元,並可改進該罩蓋單元之可製造性。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探測單元在該罩蓋單元之內徑中之近末端側上的內徑設定為大於另一內徑,因此可提高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罩蓋單元之可能性,並促進該罩蓋單元之大小縮減。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罩蓋單元之至少一部分之內徑設定為大致相同於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罩蓋單元之一部位之外徑,因此變得容易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並變得容易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用於將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的插入孔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側部位中的該第二探測空間的面向側部位中,且該插入孔和該罩蓋單元配置成允許該第二探測空間之一側上的該罩蓋單元之末端部位通過該插入孔裝配到該面向側部位,因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從該第二探測空間側上的該末端部位流入,且變得更容易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此外,在組裝該火災探測裝置時,促進該罩蓋單元之定位,因此可迅速且準確進行組裝工作。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因此可抑制含有煙霧的氣體與該感測單元之接觸,並可維持或改進熱度探測準確度。
DA:所預定距離
H1A:天花板部位之高度
H2A:人員之眼睛之高度
HMA:人員
1A、1B、1C:火災探測裝置
2A、2B、2C:安裝面
10A、10B、10C:附接底座
20A、20B、20C:外罩蓋
21A、21B、21C:外罩蓋主體
22A、22B、22C:頂端表面部
23A、23B、23C:第一凸翼部
24A、24B、24C:第二凸翼部
30A、30B、30C:內罩蓋
30aA、30aB、30aC:第一開口
30bB:流入孔
40A、40B、40C:流入空間
50A、50B、50C:防蟲網
60A:探測空間
61B:一氧化碳探測空間
61C:第一探測空間
62B:熱度探測空間
62C:第二探測空間
63B:煙霧探測空間
70A、70B、70C:探測器罩蓋
70aA、70aB、70aC:第二開口
80A、80B、80C:探測器主體
90A、90B、90C:終端板
91A、91B、91C:附接構件
91aB、91aC:第一附接孔
91bB、91bC:第二附接孔
100A、100B、100C:基板
110A、110B:熱度探測單元
110C:熱度探測單元;熱度感測單元
120A、120B、120C:插入孔
130A、130B、130C:防護部位
131A:第一防護側凸翼
131B、131C:長凸翼;防護側凸翼
132A:第二防護側凸翼
133A:第三防護側凸翼
134A:第四防護側凸翼
135A:防護側連接部位
140aB、140bB、141C、142C:插入孔
150B:第一分隔壁;分隔壁
150C:第一罩蓋部位
160B:第二分隔壁
161C、162C:插入孔
170C:第二罩蓋部位
圖1係例示根據具體實施例1的火災探測裝置之附接狀態的側視圖。
圖2係圖1之火災探測裝置之區域之放大圖。
圖3係例示在拆下附接底座之狀態下的火災探測裝置的底視圖。
圖4係沿著圖3之A-A線條所取得剖面圖。
圖5係例示根據具體實施例2的火災探測裝置之附接狀態的側視圖。
圖6係例示在拆下附接底座之狀態下的火災探測裝置的圖式,其中圖6(a)係平面圖且圖6(b)係底視圖。
圖7係沿著圖6(b)之A-A線條所取得剖面圖。
圖8係例示內罩蓋的圖式,其中圖8(a)係平面圖且圖8(b)係底視圖。
圖9係例示根據具體實施例3的火災探測裝置之附接狀態的側視圖。
圖10係例示在拆下附接底座之狀態下的火災探測裝置的圖式,其中圖10(a)係平面圖且圖10(b)係底視圖。
圖11係沿著圖10(b)之A-A線條所取得剖面圖。
圖12係沿著圖10(b)之B-B線條所取得剖面圖。
圖13係例示內罩蓋的透視圖。
圖14係例示探測器罩蓋的透視圖。
在下文中,根據本發明的火災探測裝置之具體實施例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首先,將說明[I]該等具體實施例之基本概念,然後將說明[II]該等具體實施例之具體內容。最後,將說明[III]對該等具體實施例的修飾例。然而,本發明不限於該等具體實施例。
[I]具體實施例之基本概念
首先,將說明具體實施例1至具體實施例3之該等基本概念。
(具體實施例1之基本概念)
首先,將說明具體實施例1之基本概念。具體實施例1(對應於問題1的模式)一般係附接到安裝物件之安裝面的火災探測裝置,且係關於用於探測受監控區域中失火的火災探測裝置。
在本說明書中,在具體實施例1中,該「火災探測裝置」(fire detection apparatus)係熱探測和回報該受監控區域中失火的裝置,且係包括例如一熱火災探測器或火災警報器、一熱與光學火災探測器或火災警報器等的概念。此外,該「安裝物件」(installation object)係其上安裝該火災探測裝置的物件,且係包括例如一建築物之一天花板部位或一牆壁部位的概念。此外,該「建築物」(building)之具體結構或類型為任意。舉例來說,該「建築物」係包括例如一獨立住宅、一諸如連棟住宅或一公寓的複合建築物、一辦公大樓、一活動設施、一商業設施、一公共設施等的概念。此外,該「受監控區域」(monitored area)係被監控的區域,且係包括例如該建築物內部一區域、該建築物外部的一區域等的概念。此外,「回報」(reporting)係包括例如將預定資訊輸出到一外部裝置、 經由一輸出單元(一顯示單元或一聲音輸出單元)將預定資訊顯示或將該預定資訊輸出為一聲音等的概念。以下,在具體實施例1中,將對其中的該「火災探測裝置」對應於該「熱與光學火災探測器」(thermal and optical fire detector)、該「安裝物件」對應於「該辦公大樓之天花板部位」(ceiling portion of the office building)、且該「受監控區域」對應於「該辦公大樓內部區域」(area inside the office building)的情況進行說明。
(具體實施例2之基本概念)
然後,將說明具體實施例2之基本概念。具體實施例2(對應於問題2的模式)一般係關於用於探測該受監控區域中失火的火災探測裝置。
在本說明書中,在具體實施例2中,該「火災探測裝置」係基於複數個探測目標物之探測結果探測和回報該受監控區域中失火的裝置,且係包括例如一熱與電氣火災探測器或火災警報器、一熱與光學火災探測器或火災警報器、一熱、電氣、及光學火災探測器或火災警報器等的概念。此外,該「受監控區域」係被監控的區域,且係包括例如該建築物內部一區域、該建築物外部的一區域等的概念。此外,該「建築物」之具體結構或類型為任意。舉例來說,該「建築物」係包括一獨立住宅、一諸如連棟住宅或一公寓的複合建築物、一辦公大樓、一活動設施、一商業設施、一公共設施等的概念。此外,「回報」係包括例如將預定資訊輸出到一外部裝置、經由一輸出單元(一顯示單元或一聲音輸出單元)將預定資訊顯示或將該預定資訊輸出為一聲音等的概念。以下,在具體實施例2中,將對其中該「火災探測裝置」對應於該「熱、電氣、及光學火災探測器」(thermal,electrical,and optical fire detector)、且該「受監控區域」對應於「該辦公大樓內部區域」的情況進行說明。
(具體實施例3之基本概念)
然後,將說明具體實施例3之基本概念。具體實施例3(對應於問題3的模式)一般係關於用於探測該受監控區域中失火的火災探測裝置。
在本說明書中,在具體實施例3中,該「火災探測裝置」係基於複數個探測目標物之探測結果探測和回報該受監控區域中失火的裝置,且係包括例如一熱與電氣火災探測器或火災警報器、一熱與光學火災探測器或火災警報器、一熱、電氣、及光學火災探測器或火災警報器等的概念。此外,該「受監控區域」係被監控的區域,且係包括例如該建築物內部一區域、該建築物外部的一區域等的概念。此外,該「建築物」之具體結構或類型為任意。舉例來說,該「建築物」係包括一獨立住宅、一諸如連棟住宅或一公寓等的複合建築物、一辦公大樓、一活動設施、一商業設施、一公共設施等的概念。此外,「回報」係包括例如將預定資訊輸出到一外部裝置、經由一輸出單元(一顯示單元或一聲音輸出單元)將預定資訊顯示或將該預定資訊輸出為一聲音等的概念。以下,在具體實施例3中,將對其中該「火災探測裝置」對應於該「熱與光學火災探測器」、且該「受監控區域」對應於「該辦公大樓內部區域」的情況進行說明。
[II]具體實施例之具體內容
然後,將說明該等具體實施例之具體內容。
[具體實施例1]
首先,將說明根據具體實施例1的火災探測裝置。具體實施例1對應於其中以下所說明複數個凸翼之一些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的模式。
(配置)
首先,將對根據具體實施例1的火災探測裝置之配置進行說明。圖1係例示根據具體實施例1的火災探測裝置之附接狀態的側視圖。圖2為圖1之火災探測裝置之區域之放大圖。圖3為例示以下所說明在拆下附接底座之狀態下的火災探測裝置的底視圖。圖4為沿著圖3之A-A線條所取得剖面圖。在下列說明中,圖1之X方向指稱為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左右方向(+X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左方向且-X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右方向)、圖3之Y方向指稱為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前後方向(+Y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前方向且-Y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後方向),且圖1之Z方向指稱為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垂直方向(+Z方向係該火焰探測裝置之朝上方向且-Z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下方向)。此外,參考圖3之探測空間之中心位置,遠離該探測空間的方向指稱為「外側」(outer side),且接近該探測空間的方向指稱為「內側」(inner side)。
火災探測裝置1A係探測該受監控區域中熱度、並探測和回報氣體中所含有要探測的物質(例如煙霧等)的裝置。火災探測裝置1A安裝於建築物之內裝中的該建築物之天花板部位(安裝物件)之下表面上的安裝面2A上,並如圖1至圖4中所例示包括一附接底座10A、一外罩蓋20A、一內罩蓋30A、一流入空間40A、一防蟲網50A、一探測空間60A、一探測器罩蓋70A、一探測器主體80A、一終端板90A、及一基板100A。
(配置-附接底座)
請即重新參考圖1,附接底座10A係將外罩蓋20A附接到安裝面2A的附接單元。附接底座10A使用例如用於該火災探測裝置的已知附接底座(如由 樹脂製成的大致板狀附接底座)等配置,並如圖2和圖3中所例示透過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安裝面2A。
(配置-外罩蓋)
請即重新參考圖2,外罩蓋20A係覆蓋內罩蓋30A、流入空間40A、防蟲網50A、探測空間60A、探測器罩蓋70A、探測器主體80A、終端板90A、及基板100A的罩蓋。外罩蓋20A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並如圖2至圖4中所例示包括一外罩蓋主體21A、一頂端表面部22A、一第一凸翼部23A、及一第二凸翼部24A。
在這些部位之中,外罩蓋主體21A係外罩蓋20A之基本結構。外罩蓋主體21A由例如大致中空圓柱體(其上表面和下表面開口)形成;設置以使外罩蓋主體21A之上末端部位如圖2中所例示接觸到附接底座10A之下表面;並透過裝配結構(或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A。
此外,頂端表面部22A係分隔流入空間40A的分隔單元。頂端表面部22A由例如大致圓形板狀體形成,並如圖2至圖4中所例示大致水平提供於外罩蓋主體21A下方。
此外,第一凸翼部23A係分隔流入空間40A的分隔單元。第一凸翼部23A由大致板狀體形成,並垂直提供於外罩蓋主體21A與頂端表面部22A之間。具體而言,如圖2和圖4所示,複數個第一凸翼部23A從外罩蓋20A之中心附近徑向提供,並連接到外罩蓋主體21A和頂端表面部22A。
此外,第二凸翼部24A係分隔流入空間40A的分隔單元。第二凸翼部24A由大致板狀體形成,並垂直提供於外罩蓋主體21A與頂端表面部22A之間。具體而言,如圖2和圖4所示,複數個第二凸翼部24A提供於相鄰第一凸翼部 23A之內末端部位之間,並連接到外罩蓋主體21A和頂端表面部22A。以下將說明外罩蓋20A之配置細節。此外,「外罩蓋20A」(outer cover 20A)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外殼」(housing)。
(配置-流入空間)
請即重新參考圖2,流入空間40A係用於允許火災探測裝置1A外部的氣體流入火災探測裝置1A的空間。複數個流入空間40A形成於外罩蓋20A內部。具體而言,如圖2和圖4所示,在外罩蓋20A之內部空間中頂端表面部22A、第一凸翼部23A、第二凸翼部24A、及內罩蓋30A所圍繞空間形成為流入空間40A。
(配置-內罩蓋)
內罩蓋30A係覆蓋探測空間60A、探測器罩蓋70A、探測器主體80A、及基板100A的罩蓋,且係分隔流入空間40A的分隔單元。內罩蓋30A係例如大致中空圓柱體(其上表面是開口);由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並提供使得內罩蓋30A之下表面如圖4所示,透過外罩蓋20A之內部上的流入空間40A面向外罩蓋20A之頂端表面部22A。此外,如圖4所示,第一開口30aA形成於內罩蓋30A之下表面中。第一開口30aA係用於將流入該流入空間40A的氣體輸送到探測空間60A的開口,並如圖4中所例示提供於內罩蓋30A之下表面中大致中心部位及其附近處。
(配置-探測空間)
探測空間60A係用於探測要探測的物質的空間。如圖4所示,在內罩蓋30A之內部空間中的探測器罩蓋70A和探測器主體80A所圍繞空間形成為探測空間60A。
(配置-探測器罩蓋)
探測器罩蓋70A為分隔探測空間60A的分隔單元,且為抑制環境光入射探測空間60A的入射抑制單元。探測器罩蓋70A係大致中空圓柱體(其上表面開口),並由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圖4所示,探測器罩蓋70A設置以使探測器罩蓋70A之下表面透過內罩蓋30A之內部上的第一開口30aA和流入空間40A面向外罩蓋20A之頂端表面部22A,並透過裝配結構等固定到探測器主體80A。此外,如圖4所示,第二開口70aA形成於探測器罩蓋70A之下表面中。第二開口70aA為用於允許從第一開口30aA輸送的氣體流入探測空間60A的開口,並如圖4中所例示提供於對應於探測器罩蓋70A之下表面上的第一開口30aA的一部位處。
(配置-防蟲網)
防蟲網50A係用於防止存在於火災探測裝置1A外部的昆蟲入侵探測空間60A的網子。防蟲網50A使用網眼狀圓形網配置,並如圖4中所例示附接到探測器罩蓋70A。
(配置-探測器主體)
探測器主體80A係附接探測器罩蓋70A的附接單元,且係抑制環境光入射探測空間60A的入射抑制單元。探測器主體80A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設置成如圖4中所例示覆蓋探測器罩蓋70A之上表面;並透過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基板100A。此外,探測器主體80A具有用於支撐第一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第二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及光接收單元(在以下說明)之每一者的支撐件(未例示)。再者,用於在探測空間60A與該第一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該第二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及該光接收單元(在以下說明)之每一者之間形成光程(optical path)的每個光程孔(未例示),皆形成於探測器主體80A中。
(配置-終端板)
終端板90A為收容內罩蓋30A、探測器罩蓋70A、探測器主體80A、及基板100A的收容單元。終端板90A具有大致中空圓柱形(其下表面開口),並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圖4所示,終端板90A提供成從上方覆蓋內罩蓋30A、探測器罩蓋70A、探測器主體80A、及基板100A;透過裝配結構等固定到外罩蓋20A;並透過形成於附接構件91A中的第一附接孔(未例示)透過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A。
(配置-基板)
基板100A為其上嵌裝各種電路(未例示)的嵌裝單元。基板100A使用例如一已知平板狀電路板等配置;如圖4所例示大致水平設置於與終端板90A中的終端板90A之一上末端部位和一下末端部位的距離處;並透過形成於終端板90A中的一附接孔(未例示)及形成於附接構件91A中的一第二附接孔(未例示),透過固定工具固定到終端板90A。
此外,除了用於慣用火災探測裝置1A的已知電子組件嵌裝於基板100A上的事實之外,如圖4所示,該第一發光單元(未例示)、該第二發光單元(未例示)、該光接收單元(未例示)、熱度探測單元110A、顯示單元(未例示)、通訊單元(未例示)、電源供應器單元(未例示)、控制單元(未例示)、及儲存單元(未例示)嵌裝於基板100A上。
(配置-基板-第一發光單元、第二發光單元、及光接收單元)
在這些單元之中,該第一發光單元係用探測光(以下稱作「第一探測光」)照射探測空間60A的第一發光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發光元件(如紅外光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等)配置。此外,該第二發光單元係用波 長不同於該第一探測光的探測光(以下稱作「第二探測光」)照射探測空間60A的第二發光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發光元件(如藍光LED等)配置。此外,該光接收單元係一光接收單元,其接收由於煙霧而從該第一發光單元照射的第一探測光之散射光、根據該所接收到散射光以輸出第一光接收信號、接收關於煙霧而從該第二發光單元照射的第二探測光之散射光、及根據該所接收到散射光以輸出第二光接收信號,並使用例如已知光接收元件(如光電二極體等)配置。此外,安裝該第一發光單元、該第二發光單元、及該光接收單元之方法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1中,安裝進行成能夠避免透過探測器主體80A之各種光程孔直接接收從該第一發光單元或該第二發光單元向該光接收單元照射的第一探測光或第二探測光。舉例來說,該第一發光單元和該光接收單元安裝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光軸(以下稱作「第一發光側光軸」)與該光接收單元之光軸(以下稱作「光接收側光軸」)之間的角度約為135度的位置處。此外,該第二發光單元和該光接收單元安裝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光軸(以下稱作「第二發光側光軸」)與該光接收側光軸之間的角度約為90度的位置處。
(配置-基板-熱度探測單元、顯示單元、通訊單元、及電源供應器單元)
請即重新參考圖2,此外,熱度探測單元110A係探測失火的熱度探測單元。熱度探測單元110A使用例如已知熱度探測元件(如熱敏電阻等)配置,並設置以使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一部分如圖2至圖4所示,透過提供於內罩蓋30A、探測器罩蓋70A、及探測器主體80A之每一者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及以下所說明外罩蓋20A之插入孔120A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此外,該顯示單元係透過向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照射光(以下稱作「顯示光」)顯示預定資訊(例如指示是否探測到失火的資訊)的顯示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顯示單元(LED 等)配置。此外,該顯示單元之光投影方法為任意。其範例包括透過插入提供於內罩蓋30A、探測器罩蓋70A、及探測器主體80A之每一者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及外罩蓋20A之插入孔120A的導光體104aA,透過朝向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引導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的光投影。此外,該通訊單元係與外部裝置(例如接收器等)通訊的通訊單元。該電源供應器單元係將從商用電源或電池(未例示)供應的電力供應給火災探測裝置1A之每一者單元的電源供應器單元。
(配置-基板-控制單元和儲存單元)
此外,該控制單元係控制火災探測裝置1A的控制單元。具體而言,該控制單元係包括一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和一內部記憶體(例如用於儲存要在該CPU上解譯和執行的各種程式(包括一基本控制程式,例如OS;及一應用程式,其在OS上啟動以實現一指定功能)的一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一程式、及各種資料的電腦。此外,該儲存單元係儲存火災探測裝置1A之操作所需程式和各種資料的儲存單元。該儲存單元使用可再寫記錄媒體配置。舉例來說,可使用非揮發性記錄媒體,例如快閃記憶體。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
請即重新參考圖2,然後,將對外罩蓋20A之配置細節進行說明。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則外罩蓋20A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狀製造。
在具體實施例1中,如圖2至圖4所示,插入孔120A和防護部位130A提供於頂端表面部22A(其係外罩蓋20A之側部位中相對於安裝面2A側(相對側部位)上側部位的另一側上的側部位)中。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插入孔)
請即重新參考圖3,插入孔120A係用於將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一部分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且將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的通孔。
在本說明書中,插入孔120A之具體形狀和大小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1中,如圖3所示,插入孔120A之平面形狀設定為大致橢圓形(或可能為四邊形等多邊形)。此外,插入孔120A之直徑設定為僅允許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一部分暴露於該外部,並允許顯示光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的大小。舉例來說,該直徑設定為比將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直徑與導光體104aA之直徑相加所得到長度更長。
此外,形成插入孔120A之方法為任意。插入孔120A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A之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插入孔120A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A上的右側部位中。在這情況下,舉例來說,熱度探測單元110A和該顯示單元可安裝於對應於基板100A之一部位中的插入孔120A或其附近的一部位中。根據這樣的形成方法,當相較於插入孔120A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A之中心部位中的情況時,對熱度探測單元110A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有少數限制。因此,可維持熱度探測單元110A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性質。
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一部分可透過這樣的插入孔120A設置在外罩蓋20A中、熱度探測單元110A之另一部分可透過插入孔120A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且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可透過插入孔120A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防護部位)
請即重新參考圖2,防護部位130A係保護該熱度探測單元的防護單元,並如圖2至圖4中所例示包括一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一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一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一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及一防護側連接部位135A。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防護部位-第一防護側凸翼至第四防護側凸翼)
請即重新參考圖2,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對應於防護部位130A之基本結構。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每一者皆由長板狀體形成,並提供成如圖2至圖4中所例示覆蓋插入孔120A之周圍以及熱度探測單元110A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之一部位。具體而言,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提供使得其縱向大致沿著該垂直方向(在圖3中略傾斜)延伸,並關於頂端表面部22A之下表面垂直配置。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防護部位-防護側連接部位)
請即重新參考圖2,防護側連接部位135A係連接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的連接單元。防護側連接部位135A由例如與外罩蓋20A相同的材料形成,並如圖2至圖4中所例示連接到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上末端部位附近。
根據這樣的配置,可透過防護部位130A可制止插入孔120A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並維持火災探測裝置1A之設計性質而不損害到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性質。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防護部位-第一防護側凸翼至第四防護側凸翼之配置細節)
然後,將對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配置細節進行說明。
首先,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每一者之材料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1中,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中的一些凸翼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具體而言,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由半透明材料(如半透明樹脂材料、玻璃材料等)形成,且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由與外罩蓋20A相同的材料形成。
根據這樣的配置,透過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僅形成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可能透過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和插入孔120A將從設置在外罩蓋20A中的該顯示單元照射的顯示光引導到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因此,由於無需在外罩蓋20A中提供用於將顯示光引導到該外部的顯示孔,因此當相較於慣用技術(其中該保護器和該顯示孔暴露於該外部的技術)時,可維持火災探測裝置1A之設計性質。
此外,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具體配置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1中, 該等防護側凸翼配置成使得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顯示光透過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引導到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更具體而言,該等防護側凸翼配置成使得顯示光可在人員在所預定條件下在火災探測裝置1A處抬頭看時目視辨識出。在本說明書中,該「所預定條件」(predetermined condition)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1中,如圖1所示,該所預定條件對應於火災探測裝置1A安裝於安裝面2A之高度H1A(如2.4m)處的天花板部位上、人員HMA位於與火災探測裝置1A相距所預定距離DA內(如在3.0m等內)、且人員HMA之眼睛之高度H2A低於安裝面2A之高度H1A(如1.8m等)的事實。
具體而言,首先,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與插入孔120A相鄰提供。更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設置於插入孔120A之右側上、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設置於插入孔120A之左側上、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設置於插入孔120A之前側上和右側,且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設置於插入孔120A之後側上和右側。
根據這樣的配置,人員可在該所預定條件下抬頭看火災探測裝置1A時目視辨識該顯示光。此外,特別是,在確保防護部位130A之強度的同時,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可允許用作導光體,且該顯示光可在各種方向上皆容易目視辨識出。
此外,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形狀(具體而言,該等凸翼之外形或該等凸翼之大小)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1中,在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中,該等凸翼之一 些之形狀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形狀。具體而言,如圖2和圖4所示,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垂直長度,設定為比熱度探測單元11A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之一部位之垂直長度更長。此外,在具體實施例1中,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寬度基於實驗結果等設定,以使來自每個方向朝向防護部位130A流入的氣流皆可均勻化。例如,如圖2和圖4所示,該等寬度可設定為比插入孔120A之直徑短,且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之寬度可設定為比其他凸翼之該等寬度窄。此外,在具體實施例1中,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厚度基於流入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舉例來說,該厚度可基於實驗結果等設定,以使來自每個方向朝向防護部位130A流入的氣流皆可均勻化。例如,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之厚度可設定為比其他凸翼之厚度薄。此外,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和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厚度可設定為比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之厚度為厚。此外,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之厚度可設定為比其他凸翼之厚度為厚。
根據這樣的配置,當相較於複數個凸翼以相同形狀形成的情況時,容易根據火災探測裝置1A之安裝狀態均勻化從每個方向流入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因此,可改進火災探測裝置1A中氣流之流入性質。此外,可根據流入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複數個凸翼之厚度,並可確保到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性質,同時維持防護部位130A之耐用性。此外,由於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為厚的凸翼(具體而言,係最厚的凸翼),因此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顯示光容易引導到火災探 測裝置1A之外部,同時抑制對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等的損害。因此,可進一步維持火災探測裝置1A之顯示功能,同時改進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之耐用性。特別是,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設置於距離頂端表面部22A之中心部位最遠的位置處,因此有助於透過設定如前述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之厚度,改進防護部位130A中從每個方向流入的氣流之流入量之均勻化、火災探測裝置1A之設計性質、及防護部位130A之耐用性。此外,由於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最厚凸翼為薄的凸翼(具體而言,最薄的凸翼),且係比最寬凸翼為窄的凸翼(具體而言,最窄的凸翼),因此當插入孔120A提供於頂端表面部22A之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分中時,變得更容易均勻化防護部位130A中從每個方向流入的氣流之流入。因此,可改進到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性質。
形成以上所說明防護部位130A之方法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1中,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與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及防護側連接部位135A分別形成。具體而言,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透過射出成型半透明樹脂材料形成,且外罩蓋20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及防護側連接部位135A透過射出成型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一體成形。其後,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透過裝配結構等連接到外罩蓋20A和防護側連接部位135A,由此形成防護部位130A。
(關於火災探測裝置之動作)
然後,將對如前述配置的火災探測裝置1A之動作進行說明。
亦即,舉例來說,在火災探測裝置1A附接到安裝面2A的狀態下,插入孔120A覆蓋著防護部位130A,因此可制止插入孔120A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
此外,舉例來說,當顯示光在火災探測裝置1A附接到安裝面2A的狀態下從該顯示單元照射時,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顯示光透過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引導到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因此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可允許用作導光體104aA。
(具體實施例1之效應)
如前述,根據具體實施例1,由於使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至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中的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舉例來說,因此可透過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僅形成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透過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和插入孔120A,將從設置在外罩蓋20A中的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引導到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因此,由於本領域無需在外罩蓋20A中提供用於將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引導到該外部的顯示孔,因此當相較於慣用技術(其中該保護器和該顯示孔暴露於該外部的技術)時,可維持火災探測裝置1A之設計性質。此外,由於使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至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中的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之形狀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形狀,因此當相較於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至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以相同形狀形成的情況時,容易根據火災探測裝置1A之安裝狀態均勻化從每個方向流入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因此,可改進火災探測裝置1A中的該氣流之流入性質。
此外,由於僅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由該半透明材料形成,且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至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配置成使得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透 過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引導到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因此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可允許用作導光體104aA,同時確保防護部位130A之強度,且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可在各種方向上皆容易目視辨識出。
此外,由於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至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厚度基於流入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因此可基於流入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至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厚度,並可確保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性質,同時維持防護部位130A之耐用性。
此外,由於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係比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至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中的最薄凸翼為厚的凸翼,因此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容易引導到火災探測裝置1A之外部,同時抑制對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等的損害。因此,可進一步維持火災探測裝置1A之顯示功能,同時改進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之耐用性。
此外,插入孔120A提供於頂端表面部22A之一部分中的該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因此,當相較於插入孔120A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A之中心部位中的情況時,對熱度探測單元110A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有少數限制。因此,可維持熱度探測單元110A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性質。
此外,由於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係比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至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中最厚凸翼為薄的凸翼,且係比最寬凸翼為窄的凸翼,因此當插入孔120A提供於頂端表面部22A之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時,變得更容易均勻化防護部位130A中從每個方向流入的氣流之流入。因此,可改進到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性質。
[具體實施例2]
然後,將說明根據具體實施例2的火災探測裝置。具體實施例2對應於以下所說明分隔壁提供於外殼中的模式。
(配置)
首先,將對根據具體實施例2的火災探測裝置之配置進行說明。圖5係例示根據具體實施例2的火災探測裝置之附接狀態的側視圖。圖6係例示在拆下以下所說明附接底座之狀態下的火災探測裝置的圖式,其中圖6(a)係平面圖且圖6(b)係底視圖。圖7係沿著圖6(b)之A-A線條所取得剖面圖。圖8係例示內罩蓋30B的圖式,其中圖8(a)係平面圖且圖8(b)係底視圖。在下列說明中,圖5之X方向指稱為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左右方向(+X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左方向且-X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右方向)、圖6之Y方向指稱為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前後方向(+Y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前方向且-Y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後方向),且圖5之Z方向指稱為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垂直方向(+Z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上方向且-Z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下方向)。
火災探測裝置1B如圖5中所例示安裝於建築物之內裝中的該建築物之天花板部位之下表面上的安裝面2B上,並如圖5至圖7中所例示包括一附接底座10B、一外罩蓋20B、一內罩蓋30B、一流入空間40B、一防蟲網50B、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一熱度探測空間62B、一煙霧探測空間63B、一探測器罩蓋70B、一探測器主體80B、一終端板90B、及一基板100B。包括「流入空間40B」(inflow space 40B)、「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carbon monoxide detection space 61B)、及「煙霧探測空間63B」(smoke detection space 63B)的空間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一探測空間」(first detection space)。
(配置-附接底座)
請即重新參考圖5,附接底座10B係將外罩蓋20B附接到安裝面2B的附接單元。附接底座10B使用例如用於該火災探測裝置的已知附接底座(如由樹脂製成的大致板狀附接底座)等配置,並如圖5中所例示透過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安裝面2B。
(配置-外罩蓋)
外罩蓋20B係覆蓋內罩蓋30B、流入空間40B、防蟲網50B、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煙霧探測空間63B、探測器罩蓋70B、探測器主體80B、終端板90B、及基板100B的罩蓋。外罩蓋20B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並如圖5至圖7中所例示包括一外罩蓋主體21B、一頂端表面部22B、一第一凸翼部23B、及一第二凸翼部24B。
在這些部位之中,外罩蓋主體21B係外罩蓋20B之基本結構。外罩蓋主體21B由例如大致中空圓柱體(其上表面和下表面開口)形成;設置以使外罩蓋主體21B之上末端部位如圖5中所例示接觸到附接底座10B之下表面;並透過裝配結構(或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B。
此外,頂端表面部22B係分隔流入空間40B的分隔單元。頂端表面部22B由例如大致圓形板狀體形成,並如圖5至圖7中所例示大致水平提供於外罩蓋主體21B下方。
此外,第一凸翼部23B係分隔流入空間40B的分隔單元。第一凸翼部23B由大致板狀體形成,並垂直提供於外罩蓋主體21B與頂端表面部22B之間。具體而言,如圖5和圖7所示,複數個第一凸翼部23B從外罩蓋20B之中心附近徑向提供,並連接到外罩蓋主體21B和頂端表面部22B。
此外,第二凸翼部24B係分隔流入空間40B的分隔單元。第二凸翼部24B由大致板狀體形成,並垂直提供於外罩蓋主體21B與頂端表面部22B之間。具體而言,如圖5和圖7所示,複數個第二凸翼部24B提供於相鄰第一凸翼部23B之內末端部位之間,並連接到外罩蓋主體21B和頂端表面部22B。以下將說明外罩蓋20B之配置細節。
(配置-流入空間)
請即重新參考圖5,流入空間40B係用於允許來自火災探測裝置1B之外部的煙霧或含有一氧化碳的氣體流入火災探測裝置1B的空間。複數個流入空間40B形成於外罩蓋20B內部。具體而言,如圖5和圖7所示,在外罩蓋20B之內部空間中頂端表面部22B、第一凸翼部23B、第二凸翼部24B、及內罩蓋30B所圍繞空間形成為流入空間40B。以上所說明「煙霧」(smoke)和「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一探測目標物」(first detection target)。
(配置-內罩蓋)
內罩蓋30B係覆蓋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煙霧探測空間63B、探測器罩蓋70B、探測器主體80B、及基板100B的罩蓋,且係分隔流入空間40B的分隔單元。內罩蓋30B係例如大致中空圓柱體(其上表面開口);由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並提供以使內罩蓋30B之下側部位如圖7所示,透過外罩蓋20B之內部上的流入空間40B面向外罩蓋20B之頂端表面部22B。
此外,如圖7和圖8所示,第一開口30aB和流入孔30bB形成於內罩蓋30B之下側部位中。第一開口30aB係用於將流入該流入空間40B的氣體輸送到煙霧探測空間63B的開口,並如圖7中所例示提供於內罩蓋30B之下側部位中大致中心部位及其附近處。此外,流入孔30bB係用於將流入該流入空間40B的氣體輸 送到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開口。如圖8所示,一流入孔30bB提供於內罩蓋30B中。具體而言,流入孔30bB提供於內罩蓋30B之下側部位中面向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一部位中。以下將說明內罩蓋30B之配置細節。此外,以上所說明「外罩蓋20B」(outer cover 20B)和「內罩蓋30B」(inner cover 30B)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外殼」(housing)。
(配置-一氧化碳探測空間)
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係探測一氧化碳的第一探測空間本體。如圖8所示,以下所說明第一分隔壁150B所圍繞空間及位於內罩蓋30B內部空間中的基板100B形成為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
(配置-熱度探測空間)
請即重新參考圖7,熱度探測空間62B係用於進行熱度之探測的第二探測空間。如圖7所示,在位於外罩蓋20B外部的空間中位於以下所說明插入孔120B附近的空間形成為熱度探測空間62B。該「熱度」(heat)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二探測目標物」(second detection target)。
(配置-煙霧探測空間)
煙霧探測空間63B係於其中的探測煙霧的第一探測空間本體。如圖7所示,在位於內罩蓋30B內部的空間中的探測器罩蓋70B和探測器主體80B所圍繞空間形成為煙霧探測空間63B。
(配置-探測器罩蓋)
探測器罩蓋70B係分隔煙霧探測空間63B的分隔單元,且係制止環境光進入煙霧探測空間63B的入射抑制單元。探測器罩蓋70B係大致中空圓柱體(其上表面開口),並由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圖7所示,探 測器罩蓋70B設置使得探測器罩蓋70B之下側部位透過內罩蓋30B之內部上的第一開口30aB和流入空間40B面向外罩蓋20B之頂端表面部22B,並透過裝配結構等固定到探測器主體80B。此外,如圖7所示,第二開口70aB形成於探測器罩蓋70B之下側部位中。第二開口70aB係用於允許從第一開口30aB輸送的氣體流入煙霧探測空間63B的開口,並如圖7中所例示提供於對應於探測器罩蓋70B之下側部位中的第一開口30aB的一部位中。
(配置-防蟲網)
防蟲網50B係用於防止存在於火災探測裝置1B外部的昆蟲入侵煙霧探測空間63B的網子。防蟲網50B使用網眼狀圓形網配置,並如圖7中所例示附接到探測器罩蓋70B。
(配置-探測器主體)
探測器主體80B係附接探測器罩蓋70B的附接單元,且係抑制環境光入射煙霧探測空間63B的入射抑制單元。探測器主體80B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設置成如圖7中所例示覆蓋探測器罩蓋70B之上表面;並透過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基板100B。此外,探測器主體80B具有用於支撐該第一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該第二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及該光接收單元(在以下說明)之每一者的支撐件(未例示)。再者,用於在煙霧探測空間63B與該第一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該第二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及該光接收單元(在以下說明)之每一者之間形成光程的每個光程孔(未例示),皆形成於探測器主體80B中。
(配置-終端板)
終端板90B係收容內罩蓋30B、探測器罩蓋70B、探測器主體80B、及基板100B的收容單元。終端板90B具有大致中空圓柱形(其下表面開口),並由 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圖7所示,終端板90B提供成從上方覆蓋內罩蓋30B、探測器罩蓋70B、探測器主體80B、及基板100B;透過裝配結構等固定到外罩蓋20B;並透過形成於附接構件91B中的第一附接孔91aB,透過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B。
(配置-基板)
基板100B係其上嵌裝各種電路(未例示)的嵌裝單元。基板100B使用(例如,已知平板狀電路板等配置)如圖7所例示大致水平設置於與終端板90B中的終端板90B之上末端部位和下末端部位的距離處;並通過形成於終端板90B中的附接孔(未例示)及形成於附接構件91B中的第二附接孔91bB,透過固定工具固定到終端板90B。
此外,除了用於慣用火災探測裝置1B的已知電子組件嵌裝於基板100B上的事實之外,如圖7所示,煙霧探測單元(未例示)、一氧化碳探測單元(未例示)、熱度探測單元110B、顯示單元(未例示)、通訊單元(未例示)、電源供應器單元(未例示)、控制單元(未例示)、及儲存單元(未例示)嵌裝於基板100B上。
(配置-基板煙霧探測單元)
在這些單元之中,該煙霧探測單元係探測煙霧的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該煙霧探測單元使用例如已知煙霧探測單元配置,並包括該第一發光單元、該第二發光單元、及該光接收單元(皆未例示)。在本說明書中,該第一發光單元係用探測光(以下稱作「第一探測光」)照射煙霧探測空間63B的第一發光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發光元件(如紅外光LED等)配置。此外,該第二發光單元係用波長與該第一探測光不同的探測光(以下稱作「第二探測光」)照射煙霧探測空間63B的第二發光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發光元件(如藍光LED等)配置。此 外,該光接收單元係接收由於煙霧而從該第一發光單元照射的第一探測光之散射光、根據該所接收到散射光輸出第一光接收信號、接收關於煙霧從該第二發光單元照射的第二探測光之散射光、及根據該所接收到散射光輸出第二光接收信號的光接收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光接收元件(如光電二極體等)配置。此外,安裝該第一發光單元、該第二發光單元、及該光接收單元之方法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2中,安裝進行成能夠避免透過探測器主體80B之各種光程孔直接接收從該第一發光單元或該第二發光單元向該光接收單元照射的第一探測光或第二探測光。舉例來說,該第一發光單元和該光接收單元安裝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光軸(以下稱作「第一發光側光軸」)與該光接收單元之光軸(以下稱作「光接收側光軸」)之間的角度約為135度的位置處。此外,該第二發光單元和該光接收單元安裝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光軸(以下稱作「第二發光側光軸」)與該光接收側光軸之間的角度約為90度的位置處。
(配置-基板-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和熱度探測單元)
此外,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係探測一氧化碳的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使用例如已知一氧化碳探測元件(例如,一CO感測器等)配置,並提供於對應於基板100B之一部位中的流入孔30bB的一部位中(即提供於接近內罩蓋30B之內部上的流入孔30bB的位置處)。此外,熱度探測單元110B係探測熱度的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熱度探測單元110B使用例如已知熱度探測元件(如熱敏電阻等)配置,並設置以使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一部分如圖7所示,透過提供於探測器罩蓋70B和探測器主體80B之每一者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下所說明內罩蓋30B之插入孔140aB、及以下所說明外罩蓋20B之插入孔120B插入熱度探測空間62B。
(配置-基板-顯示單元、通訊單元、及電源供應器單元)
此外,該顯示單元係透過向火災探測裝置1B之外部照射光(以下稱作「顯示光」)顯示預定資訊(例如指示是否探測到失火的資訊)的顯示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顯示單元(LED等)配置。此外,該顯示單元之光投影方法為任意。其範例包括透過插入提供於探測器罩蓋70B和探測器主體80B之每一者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下所說明內罩蓋30B之插入孔140bB、及以下所說明外罩蓋20B之插入孔120B的導光體(未例示),透過朝向火災探測裝置1B之外部引導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的光投影。此外,該通訊單元係與外部裝置(例如接收器等)通訊的通訊單元。此外,該電源供應器單元係將從商用電源或電池(未例示)供應的電力供應給火災探測裝置1B之每一者單元的電源供應器單元。
(配置-基板-控制單元和儲存單元)
此外,該控制單元係控制火災探測裝置1B的控制單元。具體而言,該控制單元係包括一CPU和一內部記憶體(例如用於存放要在該CPU上解譯和執行的各種程式(包括一基本控制程式,例如OS;及一應用程式,其在OS上啟動以實現一指定功能)的一RAM)、一程式、及各種資料的電腦。此外,該儲存單元係儲存火災探測裝置1B之操作所需程式和各種資料的儲存單元。該儲存單元使用可再寫記錄媒體配置。舉例來說,可使用非揮發性記錄媒體,例如快閃記憶體。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
請即重新參考圖5,然後,將對外罩蓋20B之配置細節進行說明。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則外罩蓋20B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狀製造。
在具體實施例2中,如圖5至圖7所示,插入孔120B和防護部位130B提供於頂端表面部22B(其係外罩蓋20B之側部位中相對於安裝面2B側上側部位的另一側上的側部位)中。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插入孔)
插入孔120B係用於將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一部分插入熱度探測空間62B且將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B之外部的通孔。
在本說明書中,插入孔120B之具體形狀和大小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2中,如圖6(b)所示,插入孔120B之平面形狀設定為大致橢圓形(或可能為四邊形等多邊形)。此外,插入孔120B之直徑設定為僅允許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一部分暴露於熱度探測空間62B且允許顯示光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B之外部的大小。舉例來說,該直徑設定為比將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直徑與該導光體之直徑相加所得到長度更長。
此外,形成插入孔120B之方法為任意。插入孔120B形成於面向流入空間40B的一部位中。具體而言,如圖6(b)所示,插入孔120B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B上的右側部位中。在這情況下,舉例來說,熱度探測單元110B和該顯示單元可安裝於對應於基板100B之一部位中的插入孔120B或其附近的一部位中。根據這樣的形成方法,當相較於插入孔120B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B之中心部位中的情況時,對熱度探測單元110B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有少數限制。因此,可維持熱度探測單元110B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性質。
透過這樣的插入孔120B,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一部分可透過插入孔120B插入熱度探測空間62B,且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可透過插入孔120B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B之外部。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防護部位)
請即重新參考圖5,防護部位130B係保護該熱度探測單元的防護單元。如圖5至圖7所示,防護部位130B提供成覆蓋插入孔120B之周圍以及熱度探測單元110B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B之外部之一部位。此外,防護部位130B透過組合複數個長凸翼131B(以下稱作「防護側凸翼131B」)配置。具體而言,如圖5至圖7所示,防護部位130B提供使得該等複數個防護側凸翼131B之每一者之縱向皆大致沿著該垂直方向(在圖6(b)和圖7中略傾斜)延伸,並相對於頂端表面部22B之下表面垂直配置(其間間隔開)。
根據這樣的配置,可透過防護部位130B制止插入孔120B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B之外部,並可維持火災探測裝置1B之設計性質而不損害到防護部位130B的氣體之流入性質。
(配置-內罩蓋之配置細節)
然後,將對內罩蓋30B之配置細節進行說明。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則內罩蓋30B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狀製造。
在具體實施例2中,如圖8所示,插入孔140aB、插入孔140bB、第一分隔壁150B、及第二分隔壁160B提供於內罩蓋30B中。
(配置-內罩蓋之配置細節-插入孔)
插入孔140aB係用於將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一部分插入熱度探測空間62B的通孔,且插入孔140bB係用於將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B之外部的通孔。如圖8所示,該等插入孔140aB和140bB分別提供於內罩蓋30B面向流入空間40B且對應於插入孔120B之下側部位之部位中。
(配置-內罩蓋之配置細節-第一分隔壁)
第一分隔壁150B係用於分隔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分隔壁,以制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氣體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如圖8所示,第一分隔壁150B提供成在內罩蓋30B之內部上從內罩蓋30B之下側部位朝上突出。
此外,第一分隔壁150B之具體配置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2中,第一分隔壁150B配置成圍繞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中的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及流入孔30bB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具體而言,如圖8所示,第一分隔壁150B由平面形狀為U形(或弧形等)的板狀體(其朝向內罩蓋30B之外側開口)形成,並設置使得外罩蓋主體21B側上的一部位以外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之外周圍之一部位覆蓋著第一分隔壁150B。如圖8(a)所示,即使在內罩蓋30B之側部位(以下稱作「周圍側部位」)中從該下側部位朝上突出的側部位之一部分(在圖8(a)中,外罩蓋主體21B側上的一部位)切口,但由於該所切口部分覆蓋著外罩蓋主體21B,因此仍可防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氣體透過該所切口部分流出到該外部。
根據這樣的配置,可制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氣體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因此,當相較於未提供第一分隔壁150B的情況時,可防止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探測受到已流入氣體制止,並可維持或改進熱度探測準確度。特別是,由於第一分隔壁150B配置成圍繞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中的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及流入孔30bB之周圍之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氣體透過流入孔30bB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並容易維持熱度探測準確度。在本說明書中,「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探測受到已流入氣體制止」的陳述對應於例如從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流入的氣體從熱度探測空間62B流出時(即產生從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側到熱度探測單元110B的氣流時),外部大氣受到該氣流干擾且未直接到達熱度探測空間62B和熱度探測單元110B的事實;熱度 探測空間62B之透氣率透過從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流入的氣體提高時,即使含有熱度的外部大氣流入熱度探測空間62B,但該外部大氣仍容易吹過其間的事實;及因此該外部大氣停留於熱度探測空間62B中的時間縮短等。
(配置-內罩蓋之配置細節-第二分隔壁)
第二分隔壁160B係用於分隔熱度探測空間62B的分隔壁,以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B的氣體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如圖8所示,第二分隔壁160B提供成在內罩蓋30B之外部上從內罩蓋30B之下側部位朝下突出。
此外,第二分隔壁160B之具體配置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2中,第二分隔壁160B配置成圍繞流入空間40B中插入孔120B、插入孔140aB、及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具體而言,如圖8所示,第二分隔壁160B由管狀體(例如圓柱體、方形管狀體等)形成,並設置使得插入孔120B、插入孔140aB、及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每一者之整個外周圍皆覆蓋著第二分隔壁160B。此外,由於第二分隔壁160B之垂直長度設定為大致相同於流入空間40B之垂直長度,且第二分隔壁160B設置使得第二分隔壁160B之下末端部位接觸到頂端表面部22B,因此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B的氣體透過第二分隔壁160B之下末端部位與頂端表面部22B之間的間隙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
根據這樣的配置,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B的氣體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因此,當相較於未提供第二分隔壁160B的情況,可防止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探測受到已流入氣體制止,並維持或改進熱度探測準確度。特別是,由於第二分隔壁160B配置成圍繞流入空間40B中插入孔120B、插入孔140aB、及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每一者之整個周圍,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B的氣體透過插入孔120B或插入孔140aB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並容易維持熱 度探測準確度。在本說明書中,「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探測受到已流入氣體制止」的陳述對應於例如從流入空間40B流入的氣體從熱度探測空間62B流出時(即產生從流入空間40B側到熱度探測單元110B的氣流時),外部大氣受到該氣流干擾且未直接到達熱度探測空間62B和熱度探測單元110B的事實;熱度探測空間62B之透氣率透過從流入空間40B流入的氣體提高時,即使含有熱度的外部大氣流入熱度探測空間62B,但該外部大氣仍容易吹過期間的事實;及因此該外部大氣停留於熱度探測空間62B中的時間縮短等。
(配置-內罩蓋之配置細節-其他配置)
此外,形成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之方法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2中,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及內罩蓋30B相互一體成形。舉例來說,該等部位可透過射出成型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一體成形。如此,當相較於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與內罩蓋30B分別形成的情況,可節省將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附接到內罩蓋30B的時間和精力,並改進火災探測裝置1B之可製造性。此外,可減少火災探測裝置1B之零件數量,並減少伴隨火災探測裝置1B之製造的環境負擔。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可與內罩蓋30B分別形成,且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可透過固定工具、裝配結構等連接到內罩蓋30B。
(關於火災探測裝置之動作)
然後,將對如前述配置的火災探測裝置1B之動作進行說明。
亦即,舉例來說,存在於火災探測裝置1B外部的氣體在火災探測裝置1B附接到安裝面2B的狀態下透過流入空間40B和流入孔30bB流入一氧化碳 探測空間61B時,透過第一分隔壁150B制止已流入氣體移動到內罩蓋30B內部空間中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以外的空間。因此,可制止已流入氣體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
此外,舉例來說,存在於火災探測裝置1B外部的氣體流入該流入空間40B時,透過第二分隔壁160B制止已流入氣體移動到流入空間40B中的第二分隔壁160B之內部空間。因此,可制止已流入氣體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
(具體實施例2之效應)
如前述,根據具體實施例2,由於包括流入空間40B、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及煙霧探測空間63B,用於在該外殼中進行含有於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的氣體中的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熱度探測空間62B,其位於該外殼外部以進行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及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其提供於該外殼中以分隔流入空間40B、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或熱度探測空間62B,以使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B或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氣體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因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B或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氣體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因此,當相較於未提供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的情況時,可防止透過熱度探測單元110B探測該第二探測目標物受到已流入氣體制止,並可維持或改進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此外,由於包括插入孔120B和插入孔140aB,其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一部位中流入空間40B的一部位中,以將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一部分插入熱度探測空間62B,且第二分隔壁160B配置成圍繞流入空間40B中插入孔120B、插入孔140aB、及熱度探測單元110B之周圍之至少該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該 流入空間40B的氣體透過插入孔120B和插入孔140aB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並容易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此外,由於包括流入孔30bB,其提供於該外殼中;及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用於探測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且第一分隔壁150B配置成圍繞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中的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及流入孔30bB之周圍之至少該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氣體透過流入孔30bB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並容易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此外,由於內罩蓋30B、及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相互一體成形,因此當相較於內罩蓋30B與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分別形成的情況時,可節省將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附接到內罩蓋30B的時間和精力,並改進火災探測裝置1B之可製造性。此外,可減少火災探測裝置1B之零件數量,並減少伴隨火災探測裝置1B之製造的環境負擔。
此外,由於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因此可制止含有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流出到熱度探測空間62B,並可維持或改進熱度探測準確度。
[具體實施例3]
然後,將說明根據具體實施例3的火災探測裝置。具體實施例3對應於包括以下所說明一罩蓋單元用於覆蓋以下所說明一探測單元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之模式。
(配置)
首先,將對根據具體實施例3的火災探測裝置之配置進行說明。圖9係例示根據具體實施例3的火災探測裝置之附接狀態的側視圖。圖10係例示 在拆下以下所說明附接底座之狀態下的火災探測裝置的圖式,其中圖10(a)係平面圖且圖10(b)係底視圖。圖11係沿著圖10(b)之A-A線條所取得剖面圖。圖12係沿著圖10(b)之B-B線條所取得剖面圖。在下列說明中,圖9之X方向指稱為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左右方向(+X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左方向且-X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右方向)、圖10之Y方向指稱為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前後方向(+Y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前方向且-Y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後方向),且圖9之Z方向指稱為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垂直方向(+Z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上方向且-Z方向係該火災探測裝置之朝下方向)。
火災探測裝置1C如圖9中所例示安裝於建築物之內裝中的該建築物之天花板部位之下表面上的安裝面2C上,並如圖9至圖12中所例示包括一附接底座10C、一外罩蓋20C、一內罩蓋30C、一流入空間40C、一防蟲網50C、一第一探測空間61C、一第二探測空間62C、一探測器罩蓋70C、一探測器主體80C、一終端板90C、及一基板100C。
(配置-附接底座)
請即重新參考圖9,附接底座10C係將外罩蓋20C附接到安裝面2C的附接單元。附接底座10C使用例如用於該火災探測裝置的已知附接底座(如由樹脂製成的大致板狀附接底座)等配置,並如圖9中所例示透過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安裝面2C。
(配置-外罩蓋)
外罩蓋20C係覆蓋內罩蓋30C、流入空間40C、防蟲網50C、第一探測空間61C、探測器罩蓋70C、探測器主體80C、終端板90C、及基板100C的罩蓋。外罩蓋20C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並如圖9至圖11中所例 示包括一外罩蓋主體21C、一頂端表面部22C、一第一凸翼部23C、及一第二凸翼部24C。
在這些部位之中,外罩蓋主體21C係外罩蓋20C之基本結構。外罩蓋主體21C由例如大致中空圓柱體(其上表面和下表面開口)形成;設置以使外罩蓋主體21C之上末端部位如圖9中所例示接觸到附接底座10C之下表面;並透過裝配結構(或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C。
此外,頂端表面部22C係分隔流入空間40C的分隔單元。頂端表面部22C由例如大致圓形板狀體形成;如圖9至圖11中所例示大致水平提供於外罩蓋主體21C下方;並提供成面向第二探測空間62C。頂端表面部22C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面向側部位」(facing side portion)。
此外,第一凸翼部23C係分隔流入空間40C的分隔單元。第一凸翼部23C由大致板狀體形成,並垂直提供於外罩蓋主體21C與頂端表面部22C之間。具體而言,如圖9和圖11所示,複數個第一凸翼部23C從外罩蓋20C之中心附近徑向提供,並連接到外罩蓋主體21C和頂端表面部22C。
此外,第二凸翼部24C係分隔流入空間40C的分隔單元。第二凸翼部24C由大致板狀體形成,並垂直提供於外罩蓋主體21C與頂端表面部22C之間。具體而言,如圖9和圖11所示,複數個第二凸翼部24C提供於相鄰第一凸翼部23C之內末端部位之間,並連接到外罩蓋主體21C和頂端表面部22C。以下將說明外罩蓋20C之配置細節。
(配置-流入空間)
請即重新參考圖9,流入空間40C係用於允許含有第一探測目標物(具體而言煙霧)的氣體從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流入火災探測裝置1C的空間。 複數個流入空間40C形成於外罩蓋20C內部。具體而言,如圖9和圖11所示,在外罩蓋20C之內部空間中頂端表面部22C、第一凸翼部23C、第二凸翼部24C、及內罩蓋30C所圍繞空間形成為流入空間40C。
(配置-內罩蓋)
內罩蓋30C係覆蓋第一探測空間61C、探測器罩蓋70C、探測器主體80C、及基板100C的罩蓋,且係分隔流入空間40C的分隔單元。內罩蓋30C係例如大致中空圓柱體(其上表面開口);由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並提供以使內罩蓋30C之下側部位如圖11所示,透過外罩蓋20C之內部上的流入空間40C面向外罩蓋20C之頂端表面部22C。
此外,如圖11所示,第一開口30aC提供於內罩蓋30C之下側表面中。第一開口30aC係用於將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輸送到第一探測空間61C的開口,並如圖11中所例示提供於內罩蓋30C之下側表面中大致中心部位及其附近處。以下將說明內罩蓋30C之配置細節。此外,其包括以上所說明「外罩蓋20C」(outer cover 20C)和「內罩蓋30C」(inner cover 30C)的一部位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外殼」(housing)。
(配置-第一探測空間)
第一探測空間61C係用於探測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空間。如圖11所示,在位於內罩蓋30C內部的空間中的探測器罩蓋70C和探測器主體80C所圍繞空間形成為第一探測空間61C。
(配置-第二探測空間)
第二探測空間62C係用於探測第二探測目標物(具體而言熱度)的空間。如圖11所示,在位於外罩蓋20C外部的空間中位於以下所說明插入孔120C附近的空間形成為第二探測空間62C。
(配置-探測器罩蓋)
探測器罩蓋70C係分隔第一探測空間61C的分隔單元,且係抑制環境光入射第一探測空間61C的入射抑制單元。探測器罩蓋70C係大致中空圓柱體(其上表面開口),並由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圖11所示,探測器罩蓋70C設置以使探測器罩蓋70C之下側表面透過內罩蓋30C之內部上的第一開口30aC和流入空間40C面向外罩蓋20C之頂端表面部22C,並透過裝配結構等固定到探測器主體80C。此外,如圖11所示,第二開口70aC形成於探測器罩蓋70C之下側表面中。第二開口70aC係用於允許從第一開口30aC輸送的氣體流入第一探測空間61C的開口,並如圖11中所例示提供於對應探測器罩蓋70C之下側表面上的第一開口30aC的一部位處。
(配置-防蟲網)
防蟲網50C係用於防止存在於火災探測裝置1C外部的昆蟲入侵第一探測空間61C的網子。防蟲網50C使用網眼狀圓形網配置,並如圖11中所例示附接到探測器罩蓋70C。
(配置-探測器主體)
探測器主體80C係附接探測器罩蓋70C的附接單元,且係抑制環境光入射第一探測空間61C的入射抑制單元。探測器主體80C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設置成如圖11中所例示覆蓋探測器罩蓋70C之上表面;並透過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基板100C。此外,探測器主體80C具有用於支撐第一發光單 元(在以下說明)、第二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及光接收單元(在以下說明)之每一者的支撐件(未例示)。再者,用於在第一探測空間61C與該第一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該第二發光單元(在以下說明)、及該光接收單元(在以下說明)之每一者之間形成光程的每個光程孔(未例示),皆形成於探測器主體80C中。
(配置-終端板)
終端板90C係收容內罩蓋30C、探測器罩蓋70C、探測器主體80C、及基板100C的收容單元。終端板90C具有大致中空圓柱形(其下表面開口),並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圖11所示,終端板90C提供成從上方覆蓋內罩蓋30C、探測器罩蓋70C、探測器主體80C、及基板100C;透過裝配結構等固定到外罩蓋20C;並透過形成於附接構件91C中的第一附接孔91aC,透過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C。
(配置-基板)
基板100C係其上嵌裝各種電路(未例示)的嵌裝單元。基板100C使用例如已知平板狀電路板等配置;如圖11中所例示大致水平設置於與終端板90C中的終端板90C之上末端部位和下末端部位的距離處;並透過形成於終端板90C中的附接孔(未例示)以及形成於附接構件91C中的第二附接孔91bC,透過固定工具固定到終端板90C。
此外,除了用於慣用火災探測裝置1C的已知電子組件嵌裝於基板100C上的事實之外,如圖11和圖12所示,該第一發光單元(未例示)、該第二發光單元(未例示)、該光接收單元(未例示)、熱度探測單元110C、顯示單元(未例示)、通訊單元(未例示)、電源供應器單元(未例示)、控制單元(未例示)、及儲存單元(未例示)嵌裝於基板100C上。
(配置-基板-第一發光單元、第二發光單元、及光接收單元)
在這些單元之中,該第一發光單元係用探測光(以下稱作「第一探測光」)照射第一探測空間61C的第一發光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發光元件(如紅外光LED等)配置。此外,該第二發光單元係用波長與該第一探測光不同的探測光(以下稱作「第二探測光」)照射第一探測空間61C的第二發光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發光元件(如藍光LED等)配置。此外,該光接收單元係接收由於煙霧而從該第一發光單元照射的第一探測光之散射光、根據該所接收到散射光輸出第一光接收信號、接收關於煙霧從該第二發光單元照射的第二探測光之散射光、及根據該所接收到散射光輸出第二光接收信號的光接收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光接收元件(如光電二極體等)配置。此外,安裝該第一發光單元、該第二發光單元、及該光接收單元之方法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3中,安裝進行成能夠避免透過探測器主體80C之各種光程孔直接接收從該第一發光單元或該第二發光單元向該光接收單元照射的第一探測光或第二探測光。舉例來說,該第一發光單元和該光接收單元安裝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之光軸(以下稱作「第一發光側光軸」)與該光接收單元之光軸(以下稱作「光接收側光軸」)之間的角度約為135度的位置處。此外,該第二發光單元和該光接收單元安裝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之光軸(以下稱作「第二發光側光軸」)與該光接收側光軸之間的角度約為90度的位置處。
(配置-基板-熱度探測單元)
此外,熱度探測單元110C係探測該第二探測目標物的探測單元。熱度探測單元110C使用例如已知熱度探測元件(如熱敏電阻等)配置,並設置以使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一部分如圖12所示,透過提供於探測器主體80C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下所說明探測器罩蓋70C之插入孔161C、以下所說明內罩蓋30C之 插入孔141C、及以下所說明外罩蓋20C之插入孔120C插入(設置在)第二探測空間62C。
(配置-基板-顯示單元、通訊單元、及電源供應器單元)
此外,該顯示單元係透過向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照射光(以下稱作「顯示光」)顯示預定資訊(例如指示是否探測到失火的資訊)的顯示單元,並使用例如已知顯示單元(LED等)配置。此外,該顯示單元之光投影方法為任意。其範例包括透過提供於探測器主體80C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下所說明探測器罩蓋70C之插入孔162C、以下所說明內罩蓋30C之插入孔142C、及插入以下所說明外罩蓋20C之插入孔120C的導光體(未例示),透過朝向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引導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的光投影。此外,該通訊單元係與外部裝置(例如接收器等)通訊的通訊單元。此外,該電源供應器單元係將從商用電源或電池(未例示)供應的電力供應給火災探測裝置1C之每一者單元的電源供應器單元。
(配置-基板-控制單元和儲存單元)
此外,控制單元係控制火災探測裝置1C的控制單元。具體而言,該控制單元係包括一CPU和一內部記憶體(例如用於存放要在該CPU上解譯和執行的各種程式(包括一基本控制程式,例如OS;及一應用程式,其在OS上啟動以實現一指定功能)的一RAM)、一程式、及各種資料的電腦。此外,該儲存單元係儲存火災探測裝置1C之操作所需程式和各種資料的儲存單元。該儲存單元使用可再寫記錄媒體配置。舉例來說,可使用非揮發性記錄媒體,例如快閃記憶體。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
請即重新參考圖9,然後,將對外罩蓋20C之配置細節進行說明。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則外罩蓋20C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狀製造。
在具體實施例3中,如圖9至圖12所示,插入孔120C和防護部位130C提供於外罩蓋20C之頂端表面部22C中。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插入孔)
插入孔120C係用於將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一部分插入第二探測空間62C且將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的通孔。
在本說明書中,插入孔120C之具體形狀和大小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3中,如圖10(b)所示,插入孔120C之平面形狀設定為大致橢圓形(或可為四邊形等多邊形)。此外,插入孔120C之直徑設定為僅允許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一部分暴露於第二探測空間62C且允許顯示光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的大小。舉例來說,該直徑設定為比將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直徑與該導光體之直徑相加所得到長度更長。
此外,形成插入孔120C之方法為任意。插入孔120C形成於面向流入空間40C的一部位中。具體而言,如圖10(b)所示,插入孔120C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C上的右側部位中。在這情況下,舉例來說,熱度探測單元110C和該顯示單元可安裝於對應於基板100C之一部位中的插入孔120C或其附近的一部位中。根據這樣的形成方法,當相較於插入孔120C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C之中心部位中的情況時,對熱度探測單元110C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有少數限制。因此,可維持熱度探測單元110C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性質。
根據這樣的插入孔120C,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一部分可透過插入孔120C插入第二探測空間62C,且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可透過插入孔120C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
(配置-外罩蓋之配置細節-防護部位)
防護部位130C係保護該熱度探測單元的防護單元。如圖9至圖12所示,防護部位130C提供成覆蓋插入孔120C之周圍以及熱度探測單元110C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之一部位。此外,防護部位130C透過組合複數個長凸翼131C(以下稱作「防護側凸翼131C」)配置。具體而言,如圖9至圖12所示,防護部位130C提供使得該等複數個防護側凸翼131C之每一者之縱向皆大致沿著該垂直方向(在圖10(b)和圖11中略傾斜)延伸,並關於頂端表面部22C之下表面垂直設置(其間有間隔)。
根據這樣的配置,可透過防護部位130C制止插入孔120C暴露於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並可維持火災探測裝置1C之設計性質而不損害到防護部位130C的氣體之流入性質。
(配置-內罩蓋之配置細節)
請即重新參考圖11,然後,將對內罩蓋30C之配置細節進行說明。圖13係例示內罩蓋30C的透視圖。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則內罩蓋30C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狀製造。
在具體實施例3中,如圖11至圖13所示,插入孔141C、插入孔142C、及第一罩蓋部位150C提供於內罩蓋30C中。
(配置-內罩蓋之配置細節-插入孔)
插入孔141C係用於將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一部分插入第二探測空間62C的通孔,且插入孔142C係用於將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的通孔。如圖12和圖13所示,該等插入孔141C和142C分別提供於內罩蓋30C面向流入空間40C且對應於插入孔120C之下側部位之部位中。
(配置-內罩蓋之配置細節-第一罩蓋部位)
第一罩蓋部位150C係覆蓋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的罩蓋單元,以使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如圖12和圖13所示,第一罩蓋部位150C提供成在內罩蓋30C之外部上從內罩蓋30C之下側部位朝下突出。
此外,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具體配置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3中,第一罩蓋部位150C配置成圍繞位於流入空間40C中的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一部位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以下稱作「第一部位」)。
具體而言,首先,如圖12和圖13所示,第一罩蓋部位150C由熱度探測單元110C可從插入熱度探測單元110C的管狀體(例如圓柱體、方形管狀體等)形成,並設置使得插入孔120C、插入孔141C、及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第一部位之每一者之整個外周圍皆覆蓋著第一罩蓋部位150C。在這情況下,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內徑為任意。舉例來說,可透過將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至少一部分之內徑設定為大致相同於熱度探測單元110C插入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一部位之外徑(具體而言,該第一部位沿著X-Y平面之橫截面之外徑),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以下所說明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內徑亦可類似設定)。如此,可簡單配置第一罩蓋部位150C,並改進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可製造性。
此外,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插入孔120C配置成使得第二探測空間62C側上的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末端部位(圖12中的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下末端部位)透過插入孔120C裝配到頂端表面部22C。更具體而言,如圖12所示,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垂直長度設定為大致相同於流入空間40C之垂直長度。此外,裝配部位(未例示)提供於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下末端部位或頂端表面部22C接近插入孔120C之一部位任一者中,裝配部位(未例示)提供於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下末端部位或頂端表面部22C接近插入孔120C之部位另一者中,且第一罩蓋部位150C設置使得該裝配部位透過該裝配部位裝配。如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從第二探測空間62C側上的末端部位流入,並變得容易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此外,在組裝火災探測裝置1C時,促進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定位,因此可迅速且準確進行組裝工作。
根據第一罩蓋部位150C這樣的配置,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並可維持或改進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特別是,由於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因此可制止含有煙霧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並可維持或改進熱度探測準確度。
(配置-探測器罩蓋之配置細節)
請即重新參考圖2,然後,將對探測器罩蓋70C之配置細節進行說明。圖14係例示探測器罩蓋70C的透視圖。然而,除非另外指定,探測器罩蓋70C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狀製造。
在具體實施例3中,如圖12和圖14所示,插入孔161C、插入孔162C、及第二罩蓋部位170C提供於探測器罩蓋70C中。
(配置-探測器罩蓋之配置細節-插入孔)
插入孔161C係用於將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一部分插入第二探測空間62C的通孔,並如圖12和圖14中所例示提供於對應於探測器罩蓋70C之下側部位中插入孔141C的一部位中。此外,插入孔162C係用於將來自該顯示單元的顯示光照射到火災探測裝置1C之外部的通孔,並如圖14中所例示提供於對應於探測器罩蓋70C之下側部位中插入孔142C的一部位中。
(配置-探測器罩蓋之配置細節-第二罩蓋部位)
第二罩蓋部位170C係覆蓋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的罩蓋單元,以使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如圖12和圖14所示,第二罩蓋部位170C提供成在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外部上從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下側部位朝下突出。
此外,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具體配置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3中,第二罩蓋部位170C配置成圍繞位於內罩蓋30C內部(具體而言,內罩蓋30C之內部上的第一探測空間61C以外的一部位)的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一部位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以下稱作「第二部位」)。
具體而言,首先,如圖12和圖14所示,第二罩蓋部位170C由熱度探測單元110C可插入其中的管狀體(例如圓柱體、方形管狀體等)形成,並設置使得插入孔141C、插入孔161C、及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第二部位之每一者之整個外周圍皆覆蓋著第二罩蓋部位170C。在這情況下,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內徑為任意。舉例來說,如圖12所示,透過將熱度探測單元110C在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內徑中之近末端側上的內徑(在圖12中,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上側上的內徑)設定為大於另一內徑,可提高熱度探測單元110C插入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可能 性,並可促進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大小縮減。如此,可簡單配置第二罩蓋部位170C,並改進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可製造性。
此外,第二罩蓋部位170C配置成能夠裝配到第一罩蓋部位150C。更具體而言,如圖12和圖14所示,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垂直長度設定為略短於內罩蓋30C之垂直長度(或與其大致相同)。此外,裝配部位(未例示)提供於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上末端部位或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下末端部位任一者中,裝配部位(未例示)提供於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上末端部位或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下末端部位另一者中,且第二罩蓋部位170C設置使得該裝配部位透過該裝配部位裝配。如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流入第一罩蓋部位150C與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間的邊界,並變得容易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此外,在組裝火災探測裝置1C時,促進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定位,因此可迅速且準確進行組裝工作。
根據第二罩蓋部位170C這樣的配置,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並可維持或改進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形成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方法為任意。在具體實施例3中,如圖12至圖14所示,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第二罩蓋部位170C分別形成。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第一罩蓋部位150C、第二罩蓋部位170C、及探測器罩蓋70C(或內罩蓋30C)可透過射出成型具有光屏蔽性質的樹脂材料一體成形。
(關於火災探測裝置之動作)
然後,將對如上所說明配置的火災探測裝置1C之動作進行說明。
亦即,舉例來說,存在於火災探測裝置1C外部的氣體在火災探測裝置1C附接到安裝面2C的狀態下流入該流入空間40C時,透過第一罩蓋部位150C制止已流入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具體而言,該第一部位)。因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
此外,存在於火災探測裝置1C外部的氣體在流入該流入空間40C之後透過第一開口30aC流入內罩蓋30C時,透過第二罩蓋部位170C制止已流入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具體而言,該第二部位)。因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
(具體實施例3之效應)
如前述,根據具體實施例3,由於提供第一探測空間61C位於該外殼內部、第二探測空間62C位於該外殼外部、流入空間40C位於該外殼內部以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從該外殼外部流入第一探測空間61C、熱度探測單元110C用於探測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使得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至少一部分設置在第二探測空間62C、及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第二罩蓋部位170C,用於覆蓋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以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因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並可維持或改進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此外,由於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每一者皆由熱度探測單元110C可插入其中的管狀體形成,因此可簡單配置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第二罩蓋部位170C,並可改進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可製造性。
此外,由於熱度探測單元110C在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內徑中之近末端側上的內徑設定為大於另一內徑,因此可提高熱度探測單元110C插入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可能性,並促進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大小縮減。
此外,由於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至少該部分之內徑設定為大致相同於熱度探測單元110C插入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部位之外徑(具體而言,該第一部位沿著該X-Y平面之橫截面之外徑),因此變得容易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並變得容易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此外,由於用於將熱度探測單元110C插入第二探測空間62C的插入孔120C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側部位中的第二探測空間62C的頂端表面部22C中,且插入孔120C和第一罩蓋部位150C配置成使得第二探測空間62C側上的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末端部位可透過插入孔120C裝配到頂端表面部22C,因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從第二探測空間62C側上的該末端部位流入,並變得更容易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40C的氣體接觸到熱度探測單元110C。此外,在組裝火災探測裝置1C時,促進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定位,因此可迅速且準確進行組裝工作。
此外,由於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因此可抑制含有煙霧的氣體與熱度感測單元110C之接觸,並可維持或改進熱度探測準確度。
[III]對具體實施例的修飾例
儘管以上已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1至具體實施例3,但本發明之具體配置和手段可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說明每個發明之技術想法之範圍內任意修改和改進。在下文中,將說明這樣的修飾例。
(對具體實施例1的修飾例)
首先,將說明具體實施例1之修飾例。
(關於要解決的問題及發明之效應)
首先,要透過本發明解決的問題及本發明之效應不限於該等以上內容,並可根據本發明之實行環境或配置細節而不同。在一些情況下,可僅解決該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問題,或可僅達成該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效應。
(關於火災探測裝置)
具體實施例1說明火災探測裝置1A包括內罩蓋30A。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可省略內罩蓋30A。
(關於插入孔)
具體實施例1說明插入孔120A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A之部分中的該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插入孔120A可形成於頂端表面部22A之中心部位中。
(關於防護部位)
具體實施例1說明防護部位130A之安裝凸翼之數量為四個。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該數量可為僅兩個或僅三個,或可為五個或更多個。
此外,具體實施例1說明使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並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形狀不同於 一些其他凸翼之形狀。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可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而該等複數個凸翼之各自形狀可相同。或者,該等複數個凸翼之各自材料可相同,而可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形狀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形狀。
此外,具體實施例1說明僅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由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以外的凸翼可由該半透明材料形成。例如,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或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中至少一者可由該半透明材料形成。或者,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或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僅兩個或僅三個可由該半透明材料形成。
此外,具體實施例1說明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第三防護側凸翼133A、及第四防護側凸翼134A之厚度基於流入防護部位130A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厚度可基於該氣流之流入量和流入方向以外的參數(例如凸翼安裝間隔之長度)設定。
具體實施例1說明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係最厚的凸翼。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第一防護側凸翼131A可為比最厚凸翼為薄的凸翼。
此外,具體實施例1說明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係最薄的凸翼和最窄的凸翼。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可為最薄的凸翼或最窄的凸翼。或者,第二防護側凸翼132A可為比最薄的凸翼厚且比最窄的凸翼寬的凸翼。
(對具體實施例2的修飾例)
然後,將說明具體實施例2之修飾例。
(關於要解決的問題及發明之效應)
首先,要透過本發明解決的問題及本發明之效應不限於該等以上內容,並可根據本發明之實行環境或配置細節而不同。在一些情況下,可僅解決該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問題,或可僅達成該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效應。
(關於火災探測裝置)
具體實施例2說明火災探測裝置1B包括內罩蓋30B。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可省略內罩蓋30B。在這情況下,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可提供於外罩蓋20B內部。
此外,具體實施例2說明火災探測裝置1B包括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可省略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在這情況下,可省略第一分隔壁150B。
(關於熱度探測空間)
具體實施例2說明熱度探測空間62B位於外罩蓋20B外部。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熱度探測空間62B可位於外罩蓋20B內部。例如,熱度探測空間62B可位於外罩蓋20B之頂端表面部22B與內罩蓋30B之間。
此外,具體實施例2說明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提供於接近流入孔30bB的位置處。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可提供於與流入孔30bB隔開的位置處。例如,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可提供於接近插入孔120B的位置處。
(關於內罩蓋)
具體實施例2說明一流入孔30bB提供於內罩蓋30B之下側部位中。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複數個流入孔30bB可提供於內罩蓋30B之下側部位中面向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的一部位處。
(關於分隔壁)
具體實施例2說明第一分隔壁150B配置成僅圍繞一氧化碳探測空間61B中的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及流入孔30bB之周圍之部分。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第一分隔壁150B可配置成圍繞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及流入孔30bB之整個周圍。
此外,具體實施例2說明流入空間40B中的熱度探測單元110B、插入孔120B、及插入孔140aB之整個周圍皆受到圍繞。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可僅圍繞熱度探測單元110B、插入孔120B、及插入孔140aB之周圍之一部分。
此外,具體實施例2說明提供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可維持熱度探測準確度時,可省略第一分隔壁150B或第二分隔壁160B之任一者。
(對具體實施例3的修飾例)
然後,將說明具體實施例3之修飾例。
(關於要解決的問題及發明之效應)
首先,要透過本發明解決的問題及本發明之效應不限於該等以上內容,並可根據本發明之實行環境或配置細節而不同。在一些情況下,可僅解決該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問題,或可僅達成該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效應。
(關於第一探測目標物和第二探測目標物)
具體實施例3說明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該第一探測目標物可為一氧化碳。在這情況下,探測一氧化碳的一氧化碳探測單元提供於該外殼內部,而非該第一發光單元、該第二發光單元、及該光接收單元。此外,該第一探測目標物可為煙霧和一氧化碳。在這情況下,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提供於該外殼內部,而非該第一發光單元、該第二發光單元、及該光接收單元。
此外,具體實施例3說明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該第二探測目標物可為煙霧或一氧化碳。在這情況下,該第一發光單元、該第二發光單元、及該光接收單元、或該一氧化碳探測單元提供於第二探測空間62C中。
(關於火災探測裝置)
具體實施例3說明火災探測裝置1C包括內罩蓋30C。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可省略內罩蓋30C。在這情況下,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第二罩蓋部位170C可提供於外罩蓋20C內部。
(關於熱度探測單元)
具體實施例3說明僅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一部分設置在第二探測空間62C中。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可收容整個熱度探測單元110C。
(關於第二探測空間)
具體實施例3說明第二探測空間62C提供於該外殼外部。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第二探測空間62C可提供於該外殼內部。
(關於第一罩蓋部位和第二罩蓋部位)
具體實施例3說明熱度探測單元110C在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該等內徑中之近末端側上的內徑設定為大於另一內徑。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第二罩蓋部位170C之該等內徑可設定為均勻。
此外,具體實施例3說明第一罩蓋部位150C配置成覆蓋插入孔120C、插入孔141C、及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第一部位之每一者之整個外周圍。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且第一罩蓋部位150C可配置成僅覆蓋該外周圍之一部分。此外,具體實施例3說明第二罩蓋部位170C配置成覆蓋插入孔141C、插入孔161C、及熱度探測單元110C之第二部位之每一者之整個外周圍。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且第二罩蓋部位170C可配置成僅覆蓋該外周圍之一部分。
此外,具體實施例3說明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插入孔120C配置成使得第二探測空間62C側上的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末端部位透過插入孔120C裝配到頂端表面部22C。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第一罩蓋部位150C和插入孔120C可配置成使得第二探測空間62C側上的第一罩蓋部位150C之末端部位可未透過插入孔120C裝配到頂端表面部22C。此外,具體實施例3說明第二罩蓋部位170C配置成能夠裝配到第一罩蓋部位150C。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可不允許裝配到第二罩蓋部位170C。
附註
附註1之火災探測裝置係一種包含一外殼及一探測單元(探測該外殼之內部上的失火)的火災探測裝置。
如附註1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2之火災探測裝置,該火災探測裝置附接到安裝物件之安裝面,該火災探測裝置包含:一熱度探測單元,其探測失火,該熱度探測單元之一部分設置在該外殼之內部,該熱度探測單元配置成 使得該熱度探測單元之另一部分透過形成於對應於相對於該外殼之側部位中的該安裝面之一側上的一側部位的一另一側上的一側部位的一相對側部位中的一插入孔,以暴露於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及一防護單元,其提供成覆蓋該相對側部位中的該插入孔之周圍及該熱度探測單元之另一部分,該防護單元具有複數個凸翼,其中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或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形狀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形狀。
如附註2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3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更包含:一顯示單元,其提供於該外殼之內部上,該顯示單元通過該插入孔透過朝向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照射光顯示預定資訊,其中該等一些凸翼使用一半透明材料形成,且該等複數個凸翼配置成使得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透過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引導到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
如附註2或附註3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4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等複數個凸翼之厚度基於流入該防護單元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
如附註2至附註4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5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為厚的凸翼。
如附註2至附註5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6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插入孔提供於該相對側部位之一部位中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
如附註6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7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該相對側部位之中心部位之一側上的凸翼,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最厚凸翼為薄的凸翼或比最寬凸翼為窄的凸翼。
如附註1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8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測空間,用於在該外殼之內部上進行含有於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的一氣體中的一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或外部上,該第二探測空間提供成進行一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及一分隔壁,其提供於該外殼中,該分隔壁提供成分隔該第一探測空間或該第二探測空間,以允許制止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
如附註8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9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探測空間包括:一第一探測空間本體,其中進行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及一流入空間,用於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本體,該火災探測裝置更包含一插入孔,其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一部位中的該流入空間的一部位中,以將探測設置在該外殼中的第二探測目標物的一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之一部分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且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流入空間中的該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插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
如附註8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10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流入孔,其提供於該外殼中,以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及一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其探測該第一探測目標物,該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設置在該第一探測空間中,其中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第一探測空間中的該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流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
如附註8至附註10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11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外殼和該分隔壁相互一體成形。
如附註8至附註11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12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
如附註1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13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以進行一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或一外部上,以進行一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一流入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以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一探測單元,其探測該第二探測目標物,該探測單元提供使得該探測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設置在該第二探測空間中;及一罩蓋單元,其覆蓋該探測單元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使得允許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
如附註13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14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罩蓋單元由允許該探測單元插入其中的管狀體形成。
如附註14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15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探測單元在該罩蓋單元之內徑中之近末端側上的內徑設定為大於另一內徑。
如附註14或附註15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16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罩蓋單元之至少一部分之內徑設定為大致相同於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罩蓋單元之一部位之外徑。
如附註14至附註16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17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用於將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的插入孔,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側部位中的該第二探測空間的面向側部位中,且該插入孔和該罩蓋單元配置成允許該第二探測空間之一側上的該罩蓋單元之末端部位通過該插入孔裝配到該面向側部位。
如附註13至附註17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的附註18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
附註之有利功效
如附註1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用於探測失火的單元提供於該外殼內部,因此失火可在該外殼內部探測到,並可有效探測是否發生火災。
如附註2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材料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材料,舉例來說,因此可透過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僅形成該等一些凸翼透過該等一些凸翼和該插入孔,將從設置在該外殼中的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引導到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因此,由於本領域無需在該外殼中提供用於將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引導到該外部的顯示孔,因此相較於慣用技術(其中該保護器和該顯示孔暴露於該外部的技術)時,可維持該火災探測裝置之設計性質。此外,由於使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之形狀不同於一些其他凸翼之形狀,因此當相較於該等複數個凸翼以相同形狀形成的情況時,容易根據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安裝狀態均勻化從每個方向流入該外殼的氣流之流入。因此,可改進該火災探測裝置中的該氣流之流入性質。
如附註3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等一些凸翼使用半透明材料形成,且該等複數個凸翼配置成使得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透過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引導到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因此該防護單元之該等凸翼之一些可允許用作該導光體,同時確保該防護單元之強度,且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可在各種方向上皆容易目視辨識出。
如附註4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等複數個凸翼之厚度基於流入該防護單元的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因此可基於流入該防護單元的氣流 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該等複數個凸翼之厚度,並可確保到該防護單元的氣流之流入性質,同時維持該防護單元之耐用性。
如附註5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為厚的凸翼,因此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容易引導到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同時抑制對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的損傷。因此,可進一步維持該火災探測裝置之顯示功能,同時改進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之耐用性。
如附註6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插入孔提供於該相對側部位之一部位中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因此當相較於該插入孔形成於該相對側部位之中心部位中的情況時,對該熱度探測單元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有少數限制。因此,可維持該熱度探測單元和該顯示單元之附接性質。
如附註7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該相對側部位之中心部位之一側上的凸翼,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最厚凸翼為薄的凸翼或比最寬凸翼為窄的凸翼,因此當該插入孔提供於該相對側部位之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時,變得更容易均勻化該防護單元中從每個方向流入的氣流之流入。因此,可改進到該防護單元的氣流之流入性質。
如附註8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包括一第一探測空間在該外殼之內部上進行含有於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的一氣體中的一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外部上,該第二探測空間提供成進行一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及一分隔壁提供於該外殼中,該分隔壁提供成分隔該第一探測空間或該第二探測空間,以允許制止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因此可制止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 間。因此,當相較於未提供該分隔壁的情況時,可防止該第二探測目標物透過該探測單元之探測受到已流入氣體制止,並可維持或改進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附註9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包括一插入孔,其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一部位中的該流入空間的一部位中,以將一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之一部分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且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流入空間中的該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插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通過該插入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並容易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附註10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包括一流入孔,其提供於該外殼中;及一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其探測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且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第一探測空間中的該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流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透過該流入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並容易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附註11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外殼和該分隔壁相互一體成形,因此當相較於該外殼與該分隔壁分別形成的情況時,可節省將該分隔壁附接到該外殼的時間和精力,並改進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可製造性。此外,可減少該火災探測裝置之零件數量,並減少伴隨該火災探測裝置之製造的環境負擔。
如附註12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因此可制止含有煙霧或一氧化碳的氣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並可維持或改進熱度探測準確度。
如附註13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包括一第一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或一外部上;一流入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以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一探測單元,其探測該第二探測目標物,該探測單元提供使得該探測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設置在該第二探測空間中;及一罩蓋單元,其覆蓋該探測單元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使得允許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因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並可維持或改進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附註14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罩蓋單元由允許該探測單元插入其中的管狀體形成,因此可簡單配置該罩蓋單元,並可改進該罩蓋單元之可製造性。
如附註15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探測單元在該罩蓋單元之內徑中之近末端側上的內徑設定為大於另一內徑,因此可提高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罩蓋單元之可能性,並促進該罩蓋單元之大小縮減。
如附註16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罩蓋單元之至少一部分之內徑設定為大致相同於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罩蓋單元之一部位之外徑,因此變得容易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並變得容易維持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準確度。
如附註17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用於將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的插入孔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側部位中的該第二探測空間的面向側部位中,且該插入孔和該罩蓋單元配置成允許該第二探測空間之一側上的該罩蓋單元之末端部位通過該插入孔裝配到該面向側部位,因此可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 的氣體從該第二探測空間側上的該末端部位流入,且變得更容易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到該探測單元。此外,在組裝該火災探測裝置時,促進該罩蓋單元之定位,因此可迅速且準確進行組裝工作。
如附註18之火災探測裝置,由於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因此可抑制含有煙霧的氣體與該感測單元之接觸,並可維持或改進熱度探測準確度。
1A:火災探測裝置
2A:安裝面
10A:附接底座
20A:外罩蓋
21A:外罩蓋主體
22A:頂端表面部
23A:第一凸翼部
24A:第二凸翼部
40A:流入空間
110A:熱度探測單元
132A:第二防護側凸翼
135A:防護側連接部位
130A:防護部位
134A:第四防護側凸翼

Claims (15)

  1. 一種用於探測受監控區域中失火的火災探測裝置,該火災探測裝置附接到一安裝物件之一安裝面,該火災探測裝置包含:一外殼(housing);一熱度探測單元,其用以探測該外殼之內部上的失火,該熱度探測單元之一部分設置在該外殼之內部,該熱度探測單元配置成使得該熱度探測單元之另一部分透過一插入孔而暴露於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其中該插入孔形成於對應於相對於該外殼之側部位中的該安裝面之一側的一側部位的一另一側上的一側部位的一相對側部位中;一防護單元,其係用於覆蓋該相對側部位中的該插入孔之周圍及該熱度探測單元之另一部分,該防護單元具有複數個凸翼;一連接單元,連接至複數凸翼之一端部位附近,該連接單元連接該複數凸翼;一顯示單元,其設於該外殼之內部上,該顯示單元通過該插入孔透過朝向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照射光顯示預定資訊;該複數個凸翼中之一些凸翼由半透明材料形成,且該些凸翼從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內部經該插入孔突出於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該複數個凸翼中之其他凸翼使用非透明材料與該連接部一體成形地與該外殼結合;以及該等複數個凸翼配置成使得從該顯示單元照射的光透過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些凸翼引導到該火災探測裝置之外部。
  2. 如請求項1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等複數個凸翼之厚度基於流入該防護單元的一氣流之流入或流入方向設定。
  3. 如請求項1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使用該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該等凸翼的厚度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厚度最薄的凸翼厚。
  4. 如請求項1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插入孔設於該相對側部位之一部位中的一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
  5. 如請求項4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該相對側部位之中心部位之一側上的一凸翼係比該等複數個凸翼之中的一最厚的凸翼為薄或比一最寬的凸翼為窄。
  6. 如請求項1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測空間(first detection space),用於在該外殼之內部探測含有於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的一氣體中的一第一探測目標物(first detection target);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或外部,該第二探測空間用於探測一第二探測目標物(second detection target);及一分隔壁,其設於該外殼中,該分隔壁提供成分隔該第一探測空間或該第二探測空間,以允許制止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的氣體流出到該第二探測空間。
  7. 如請求項6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探測空間包括一第一探測空間本體,其係用以探測該第一探測目標物;及 一流入空間,用於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本體,該火災探測裝置更包含一插入孔,其係位於面向該外殼之一部位中的該流入空間的一部位中,以將用於探測位於該外殼中的第二探測目標物的一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之一部分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且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流入空間中的該第二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插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
  8. 如請求項6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流入孔,其設於該外殼,以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及一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其探測該第一探測目標物,該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設置在該第一探測空間,其中該分隔壁配置成圍繞該第一探測空間中的該第一探測目標物探測單元及該流入孔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
  9. 如請求項6至8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外殼和該分隔壁相互一體成形。
  10. 如請求項6至8任一者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第一探測目標物係煙霧或一氧化碳,且該第二探測目標物係熱度。
  11. 如請求項1之火災探測裝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以進行一第一探測目標物之探測; 一第二探測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或一外部上,以進行一第二探測目標物之探測;一流入空間,其位於該外殼之內部上,以允許含有該第一探測目標物的氣體從該外殼之外部流入該第一探測空間;一探測單元,用以探測該第二探測目標物,該探測單元提供使得該探測單元之至少一部分設置在該第二探測空間中;及一罩蓋單元,其覆蓋該探測單元之周圍之至少一部分,以便制止流入該流入空間的氣體接觸該探測單元。
  12. 如請求項11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罩蓋單元由允許該探測單元插入其中的一管狀體形成。
  13. 如請求項12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探測單元在該罩蓋單元之內徑中之一近末端側上的一內徑設定為大於另一內徑。
  14. 如請求項12或13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該罩蓋單元之至少一部分之內徑設定為相同於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罩蓋單元之一部位之外徑。
  15. 如請求項12或13之火災探測裝置,其中用於將該探測單元插入該第二探測空間的一插入孔提供於面向該外殼之一側部位中的該第二探測空間的一面向側部位(facing side portion)中,且該插入孔和該罩蓋單元配置成允許該第二探測空間之一側上的該罩蓋單元之一末端部位通過該插入孔裝配到該面向側部位。
TW108110811A 2018-03-28 2019-03-27 火災探測裝置 TWI834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2681 2018-03-28
JP2018062681A JP7208714B2 (ja) 2018-03-28 2018-03-28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162772A JP7227716B2 (ja) 2018-08-31 2018-08-31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162772 2018-08-31
JP2018-173389 2018-09-18
JP2018173389A JP7280025B2 (ja) 2018-09-18 2018-09-18 火災検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4690A TW202004690A (zh) 2020-01-16
TWI834648B true TWI834648B (zh) 2024-03-11

Family

ID=68061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0811A TWI834648B (zh) 2018-03-28 2019-03-27 火災探測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1975228B2 (zh)
EP (1) EP3779908A4 (zh)
CN (1) CN111886632A (zh)
TW (1) TWI834648B (zh)
WO (1) WO20191891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6632A (zh) * 2018-03-28 2020-11-03 报知希株式会社 火灾探测装置
US11813926B2 (en) 2020-08-20 2023-11-14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Binding agent and olfaction sensor
US11760169B2 (en) 2020-08-20 2023-09-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Particulate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lfaction sensors
US11828210B2 (en) 2020-08-20 2023-11-28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iagnosti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vehicles using olfaction
US11760170B2 (en) 2020-08-20 2023-09-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Olfaction sensor preserv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932080B2 (en) 2020-08-20 2024-03-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iagnostic and recirculation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881093B2 (en) 2020-08-20 2024-01-23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moking in vehicles
US11636870B2 (en) 2020-08-20 2023-04-25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Smoking cess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12017506B2 (en) 2020-08-20 2024-06-25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Passenger cabin air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6490908A (zh) * 2020-10-30 2023-07-25 报知希株式会社 防灾设备
WO2022091346A1 (ja) * 2020-10-30 2022-05-05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防災機器
US11615684B2 (en) * 2020-11-24 2023-03-28 Pixart Imaging Inc. Smoke detect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6265A (ja) * 2000-03-17 2001-09-28 Nittan Co Ltd 熱煙複合式感知器
TWI235965B (en) * 2001-04-24 2005-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re detector unit
CN101551931A (zh) * 2008-03-31 2009-10-07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热烟复合型火灾探测器
WO2011089879A1 (ja) * 2010-01-21 2011-07-28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感知器
JP2014086013A (ja) * 2012-10-26 2014-05-12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熱式火災警報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7374A (ja) * 1995-04-10 1996-11-01 Nohmi Bosai Ltd 熱式火災感知器
JP3372140B2 (ja) 1995-06-27 2003-01-2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煙熱複合感知器
JP3708727B2 (ja) * 1998-10-30 2005-10-19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及び火災検出方法
JP2001014570A (ja) * 1999-04-28 2001-01-19 Nittan Co Ltd 火災感知器
EP1376505B1 (de) * 2002-06-20 2006-02-15 Siemens Schweiz AG Brandmelder
US6967582B2 (en) * 2002-09-19 2005-11-2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Detector with ambient photon sensor and other sensors
CN102436712B (zh) 2008-03-31 2014-10-15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热烟复合型火灾探测器
US20100073172A1 (en) * 2008-09-25 2010-03-25 L.I.F.E. Support Technologies, Llc Dual condition fire/smoke detector with adjustable led cannon
JP2011154544A (ja) * 2010-01-27 2011-08-11 Fuji Electric Co Ltd 火災警報器または火災警報機能付ガス警報器
WO2012033482A2 (en) * 2010-09-07 2012-03-15 Utc Fire & Security Corporation Detector assembly
US8346500B2 (en) * 2010-09-17 2013-01-01 Chang Sung Ace Co., Ltd. Self check-type flame detector
US8907799B2 (en) * 2011-03-07 2014-12-09 Flamesniffer Pty Ltd Fire detection
US8624745B2 (en) * 2011-03-16 2014-01-07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false alarm immunity optical smoke detector
JP5738026B2 (ja) 2011-03-22 2015-06-17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熱感知器
CN102682562A (zh) * 2012-05-29 2012-09-19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一种在线式火灾烟气探测装置
ES2451915R1 (es) * 2012-09-27 2014-06-02 Utc Fire & Security Americas Corporation, Inc. Sistema modular de detección de humo y procedimiento para montar un sistema de detección de humo
JP6191063B2 (ja) 2013-03-30 2017-09-06 新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熱感知器
JP6259241B2 (ja) * 2013-09-30 2018-01-10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
CN103559766A (zh) * 2013-11-13 2014-02-05 无锡市华昊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火灾报警器
JP6350934B2 (ja) * 2014-02-12 2018-07-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複合火災感知器
USD781167S1 (en) * 2015-09-25 2017-03-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chanical heat detector
USD781168S1 (en) * 2015-09-25 2017-03-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chanical heat detector
USD773331S1 (en) * 2015-09-25 2016-12-0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chanical heat detector
USD781170S1 (en) * 2015-09-25 2017-03-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chanical heat detector
USD781169S1 (en) * 2015-09-25 2017-03-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chanical heat detector
CN109155097B (zh) * 2016-05-13 2020-10-09 西门子瑞士有限公司 具有用于感测环境光的光电二极管以基于其来加速发出潜在火警报的火检测器
JP6747232B2 (ja) 2016-10-12 2020-08-26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高炉の原料混合比率推定方法
JP2018162772A (ja) 2017-03-27 2018-10-18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作動装置、及び内燃機関用動弁装置におけるカム位相可変機構
JP6977295B2 (ja) 2017-03-31 2021-12-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流体移送量測定装置、流体移送量測定方法、流体移送システム、流体移送方法、及び流体個別封入体の製造方法
ES2979260T3 (es) * 2017-09-06 2024-09-25 Carrier Corp Unidad de alarma de calor
CN111886632A (zh) * 2018-03-28 2020-11-03 报知希株式会社 火灾探测装置
MX2020012853A (es) * 2018-05-31 2021-05-12 Autronica Fire & Security As Placa de circuito impreso para detector de humo.
US11790746B2 (en) * 2021-02-02 2023-10-17 Carrier Corporation Smoke entry solution for multi wave multi angle safet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6265A (ja) * 2000-03-17 2001-09-28 Nittan Co Ltd 熱煙複合式感知器
TWI235965B (en) * 2001-04-24 2005-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re detector unit
CN101551931A (zh) * 2008-03-31 2009-10-07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热烟复合型火灾探测器
WO2011089879A1 (ja) * 2010-01-21 2011-07-28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感知器
JP2014086013A (ja) * 2012-10-26 2014-05-12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熱式火災警報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46346A1 (en) 2021-02-18
TW202004690A (zh) 2020-01-16
CN111886632A (zh) 2020-11-03
US20240139570A1 (en) 2024-05-02
EP3779908A1 (en) 2021-02-17
EP3779908A4 (en) 2022-04-13
US11975228B2 (en) 2024-05-07
WO2019189128A1 (ja) 2019-10-03
US20240139569A1 (en)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34648B (zh) 火災探測裝置
US11761890B2 (en) Fire detection device
JP4668702B2 (ja) 火災感知器
JP5858269B2 (ja) 警報器
JP7169107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5442207B2 (ja) 点灯装置及び煙感知器
JP722771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8004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09245088A (ja) 火災感知器および火災感知器の保護カバー
JP7208714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432679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80025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3008083A (ja) 火災感知器
JP7208730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6029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106368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33895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TW202029141A (zh) 警報裝置
JP2020067828A (ja) 火災検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