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6632A - 火灾探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火灾探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86632A
CN111886632A CN201980021040.5A CN201980021040A CN111886632A CN 111886632 A CN111886632 A CN 111886632A CN 201980021040 A CN201980021040 A CN 201980021040A CN 111886632 A CN111886632 A CN 111886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unit
space
fire
de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10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康治
佐伯功
髙野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chi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chi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626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087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27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277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33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800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chiki Corp filed Critical Hochi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86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66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7/00Control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 A62C37/04Control of fire-fighting equipment with electrically-controlled releas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5/00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 G08B5/22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 G08B5/36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using visible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014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for sensing the radiation from gases, flam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5/00Radiation pyrometry, e.g. infrared or optical thermometry
    • G01J5/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J5/04Casings
    • G01J5/048Protective par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01N21/53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06Electric actuation of the alarm, e.g. using a thermally-operated switch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n ionisation chamber for detecting smoke or gas
    • G08B17/1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9/00Checking or monitoring of signalling or alarm systems; 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e.g.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peration
    • G08B29/18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 G08B29/183Single detectors using dual technolog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Fire Alarms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含有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火灾探测装置1A,该热度探测单元提供使得该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一部分设置在一外罩盖20A中,且该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另一部分通过形成于一顶端表面部22A中的一插入孔120A以暴露于该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及一防护部位130A,其提供成覆盖该顶端表面部22A中的该插入孔120A的周围及该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另一部分,并具有多个凸翼,其中使对应于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的一凸翼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或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该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

Description

火灾探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灾探测装置。
本申请案基于及主张来自先前2018年8月31日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案第2018-062681号、2018年3月28日所申请的第2018-162772号、及2018年9月18日所申请的第2018-173389号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皆并入文中作为参考。
背景技术
惯用上,一种用于探测受监控区域中失火的火灾探测器是已知(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
具体而言,关于专利文献1的火灾探测器已提出用于保护温度探测元件的技术。在此技术中,热度探测器配置成包括该温度探测元件;一探测器主体,用于收容该温度探测元件;一插入孔,其提供于该探测器主体的一下表面中,以仅将该温度探测元件的一部分暴露于该探测器主体的外部;及一保护器,其提供于该探测器主体的下表面上,具有相同形状形成的多个凸翼,并用于覆盖暴露于该外部的温度探测元件。此外,用于从外部目视辨识设置在该探测器主体中的指示灯的显示孔,提供于该探测器主体对应于该保护器的下表面的一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此外,关于专利文献2已提出能够探测热度和一氧化碳的技术的火灾探测器。在此技术中,探测器配置成包括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其设置在一外壳中,以探测位于该外壳内部的一探测空间(以下称作「第一探测空间」)中的一氧化碳;及一热度探测单元,其设置在该外壳中,以探测位于该外壳外部的一探测空间(以下称作「第二探测空间」)中的热度。此外,该外壳具有用于允许含有一氧化碳的气体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入口,及用于将该热度探测单元的一部分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的插入孔(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此外,关于专利文献3已提出能够探测热度和烟雾的技术的火灾探测器。在此技术中,探测器配置成包括一底座,用于存放其上设置一烟雾探测元件和一热度探测元件的一基板;一结构,其耦接到该底座;及一结构盖体,其耦接到该结构。此外,此探测器具有由底座、结构、及结构盖体所围绕,且其中烟雾通过插入该空间(以下称作「第一探测空间」)的烟雾探测元件探测;位于该第一探测空间的外侧上是由该底座和该结构盖体所围绕、且允许含有烟雾的气体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以下称作「流入空间」)的空间;及位于该流入空间内部,且其中热度通过插入该空间(以下称作「第二探测空间」)的热度探测元件探测的空间(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
引用清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2-198757
专利文献2:JP-A-2014-199632
专利文献3:JP-A-9-16869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的该些火灾探测器中,出现以下所示第一个至第三个问题。
首先,关于该第一个问题,在专利文献1的火灾探测器中,由于该保护器和该显示孔提供成暴露于该探测器主体的下表面上的外部,因此该保护器和该显示孔两者皆从该外部显而易见,因此有该热度探测器的设计性质可能降低的顾虑。此外,由于该保护器的该些多个凸翼的该些形状相同,举例来说,因此很难根据该热度探测器的安装状态使从每个方向流入该保护器的气流的流入量均匀,因此可能很难改进该气流的流入性质的可能性。因此,从该气流的设计性质或流入性质的观点来看,有改进空间。
此外,关于该第二个问题,在专利文献2的火灾探测器中,如前述,由于该入口和该插入孔提供于该外壳中,举例来说,因此通过该入口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具体而言,含有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诸如一氧化碳)通过该插入孔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因此,由于已流出的气体而很难准确探测热度等第二探测目标物。因此,从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的观点来看,有改进空间。
此外,关于该第三个问题,在专利文献3的火灾探测器中,如前述,由于该第二探测空间位于该流入空间内部,因此含有烟雾等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很有可能流入该第二探测空间。因此,由于已流入的气体而很难准确探测热度等第二探测目标物。因此,从维持或改进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的观点来看,有改进空间。
本发明已从以上问题做出,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进气流的设计性质或流入性质、能够维持或改进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或能够维持或改进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的火灾探测装置。
为了解决该些以上所说明问题并存档(archive)该些目的,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为一种包含一外壳及一探测单元(探测该外壳的内部的失火)的火灾探测装置。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的火灾探测装置,该火灾探测装置附接到安装物件的安装面,该火灾探测装置包含:一热度探测单元,其探测失火,该热度探测单元的一部分设置在该外壳的内部,该热度探测单元配置成使得该热度探测单元的另一部分通过形成于对应于该外壳的侧部位中的该安装面的一侧上的一侧部位的一另一侧上的一侧部位的一相对侧部位中的一插入孔,以暴露于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及一防护单元,其提供成覆盖该相对侧部位中的该插入孔的周围及该热度探测单元的另一部分,该防护单元具有多个凸翼,其中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或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
如权利要求2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一显示单元,其提供于该外壳的内部上,该显示单元通过该插入孔通过朝向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照射光显示预定信息,其中该些一些凸翼使用一半透明材料形成,且该些多个凸翼配置成使得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通过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引导到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
如权利要求2或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些多个凸翼的厚度基于流入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
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为厚的凸翼。
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插入孔提供于该相对侧部位的一部位中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
如权利要求6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该相对侧部位的中心部位的一侧上的凸翼,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最厚凸翼为薄的凸翼或比最宽凸翼为窄的凸翼。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测空间,用于在该外壳的内部上进行含有于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的一气体中的一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或外部上,该第二探测空间提供成进行一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及一分隔壁,其提供于该外壳中,该分隔壁提供成分隔该第一探测空间或该第二探测空间,以允许制止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
如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9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第一探测空间包括一第一探测空间本体,其中进行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及一流入空间,用于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本体,该火灾探测装置更包含一插入孔,其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一部位中的该流入空间的一部位中,以将探测设置在该外壳中的第二探测目标物的一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的一部分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且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流入空间中的该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插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如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0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一流入孔,其提供于该外壳中,以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及一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其探测该第一探测目标物,该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设置在该第一探测空间中,其中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第一探测空间中的该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流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如权利要求8至10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1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外壳和该分隔壁相互一体成形。
如权利要求8至11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2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以进行一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或一外部上,以进行一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一流入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以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一探测单元,其探测该第二探测目标物,该探测单元提供使得该探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该第二探测空间中;及一罩盖单元,其覆盖该探测单元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使得允许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
如权利要求1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罩盖单元由允许该探测单元插入其中的管状体形成。
如权利要求1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探测单元在该罩盖单元的内径中的近末端侧上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另一内径。
如权利要求14或1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罩盖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径设定为大致相同于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罩盖单元的一部位的外径。
如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用于将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的插入孔,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侧部位中的该第二探测空间的面向侧部位中,且该插入孔和该罩盖单元配置成允许该第二探测空间的一侧上的该罩盖单元的末端部位通过该插入孔装配到该面向侧部位。
如权利要求13至17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8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
本发明的有利功效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用于探测失火的单元提供于该外壳内部,因此失火可在该外壳内部探测到,并可有效探测是否发生火灾。
如权利要求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举例来说,因此可通过使用该半透明材料仅形成该些一些凸翼通过该些一些凸翼和该插入孔,将从设置在该外壳中的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引导到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因此,由于本领域无需在该外壳中提供用于将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引导到该外部的显示孔,因此相较于惯用技术(其中该保护器和该显示孔暴露于该外部的技术)时,可维持该火灾探测装置的设计性质。此外,由于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因此当相较于该些多个凸翼以相同形状形成的情况时,容易根据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安装状态均匀化从每个方向流入该外壳的气流的流入。因此,可改进该火灾探测装置中的该气流的流入性质。
如权利要求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些一些凸翼使用半透明材料形成,且该些多个凸翼配置成使得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通过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引导到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因此该防护单元的该些凸翼的一些者可允许用作该导光体,同时确保该防护单元的强度,且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可在各种方向上皆容易目视辨识出。
如权利要求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些多个凸翼的厚度基于流入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因此可基于流入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该些多个凸翼的厚度,并可确保到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性质,同时维持该防护单元的耐用性。
如权利要求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为厚的凸翼,因此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容易引导到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同时抑制对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的损伤。因此,可进一步维持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显示功能,同时改进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的耐用性。
如权利要求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插入孔提供于该相对侧部位的一部位中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因此当相较于该插入孔形成于该相对侧部位的中心部位的情况时,对该热度探测单元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有少数限制。因此,可维持该热度探测单元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性质。
如权利要求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该相对侧部位的中心部位的一侧上的凸翼,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最厚凸翼为薄的凸翼或比最宽凸翼为窄的凸翼,因此当该插入孔设于该相对侧部位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时,变得更容易均匀化该防护单元中从每个方向流入的气流的流入。因此,可改进到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性质。
如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一第一探测空间,其系用于在该外壳的内部上进行含有于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的一气体中的一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外部上,该第二探测空间系用于一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及一分隔壁,其设于该外壳中,该分隔壁用以分隔该第一探测空间或该第二探测空间,以制止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因此可制止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因此,当相较于未提供该分隔壁的情况时,可防止该第二探测目标物通过该探测单元的探测受到已流入气体制止,并可维持或改进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权利要求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一插入孔,其设于面向该外壳的一部位中的该流入空间的一部位中,以将一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的一部分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且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流入空间中的该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插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通过该插入孔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并容易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权利要求1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一流入孔,其提供于该外壳中;及一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其探测该第一探测目标物,且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第一探测空间中的该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流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通过该流入孔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并容易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权利要求1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外壳和该分隔壁相互一体成形,因此当相较于该外壳与该分隔壁分别形成的情况时,可节省将该分隔壁附接到该外壳的时间和精力,并改进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此外,可减少该火灾探测装置的零件数量,并减少伴随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制造的环境负担。
如权利要求1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因此可制止含有烟雾或一氧化碳的气体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并可维持或改进热度探测准确度。
如权利要求1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一第一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或一外部上;一流入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以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一探测单元,其探测该第二探测目标物,该探测单元提供使得该探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该第二探测空间中;及一罩盖单元,其覆盖该探测单元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使得允许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因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并可维持或改进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权利要求1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罩盖单元由允许该探测单元插入其中的管状体形成,因此可简单配置成该罩盖单元,并可改进该罩盖单元的可制造性。
如权利要求1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探测单元在该罩盖单元的内径中的近末端侧上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另一内径,因此可提高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罩盖单元的可能性,并促进该罩盖单元的大小缩减。
如权利要求1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罩盖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径设定为大致相同于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罩盖单元的一部位的外径,因此变得容易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并变得容易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权利要求1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用于将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的插入孔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侧部位中的该第二探测空间的面向侧部位中,且该插入孔和该罩盖单元配置成允许该第二探测空间的一侧上的该罩盖单元的末端部位通过该插入孔装配到该面向侧部位,因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从该第二探测空间侧上的该末端部位流入,且变得更容易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此外,在组装该火灾探测装置时,促进该罩盖单元的定位,因此可迅速且准确进行组装工作。
如权利要求1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因此可抑制含有烟雾的气体与该感测单元的接触,并可维持或改进热度探测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例示根据具体实施例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3为例示在拆下附接底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底视图。
图4为沿着图3的A-A线条所取得剖面图。
图5为例示根据具体实施例2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6为例示在拆下附接底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图式,其中图6(a)为平面图且图6(b)为底视图。
图7为沿着图6(b)的A-A线条所取得剖面图。
图8为例示内罩盖的图式,其中图8(a)为平面图且图8(b)为底视图。
图9为例示根据具体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态的侧视图。
图10为例示在拆下附接底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图式,其中图10(a)为平面图且图10(b)为底视图。
图11为沿着图10(b)的A-A线条所取得剖面图。
图12为沿着图10(b)的B-B线条所取得剖面图。
图13为例示内罩盖的透视图。
图14为例示探测器罩盖的透视图。
【符号说明】
DA 所预定距离
H1A 天花板部位的高度
H2A 人员的眼睛的高度
HMA 人员
1A、1B、1C 火灾探测装置
2A、2B、2C 安装面
10A、10B、10C 附接底座
20A、20B、20C 外罩盖
21A、21B、21C 外罩盖主体
22A、22B、22C 顶端表面部
23A、23B、23C 第一凸翼部
24A、24B、24C 第二凸翼部
30A、30B、30C 内罩盖
30aA、30aB、30aC 第一开口
30bB 流入孔
40A、40B、40C 流入空间
50A、50B、50C 防虫网
60A 探测空间
61B 一氧化碳探测空间
61C 第一探测空间
62B 热度探测空间
62C 第二探测空间
63B 烟雾探测空间
70A、70B、70C 探测器罩盖
70aA、70aB、70aC 第二开口
80A、80B、80C 探测器主体
81A 底座
90A、90B、90C 终端板
91A、91B、91C 附接构件
91aB、91aC 第一附接孔
91bB、91bC 第二附接孔
100A、100B、100C 基板
104aA 导光体
110A、110B 热度探测单元
110C 热度探测单元;热度感测单元
120A、120B、120C 插入孔
130A、130B、130C 防护部位
131A 第一防护侧凸翼
131B、131C 长凸翼;防护侧凸翼
132A 第二防护侧凸翼
133A 第三防护侧凸翼
134A 第四防护侧凸翼
135A 防护侧连接部位
140aB、140bB、141C、142C 插入孔
150B 第一分隔壁;分隔壁
150C 第一罩盖部位
160B 第二分隔壁
161C、162C 插入孔
170C 第二罩盖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根据本发明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首先,将说明[I]该些具体实施例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说明[II]该些具体实施例的具体内容。最后,将说明[III]对该些具体实施例的修饰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些具体实施例。
[I]具体实施例的基本概念
首先,将说明具体实施例1至具体实施例3的该些基本概念。
(具体实施例1的基本概念)
首先,将说明具体实施例1的基本概念。具体实施例1(对应于问题1的模式)一般系附接到安装物件的安装面的火灾探测装置,且系关于用于探测受监控区域中失火的火灾探测装置。
在本说明书中,在具体实施例1中,该「火灾探测装置」(fire detectionapparatus)系热探测和回报该受监控区域中失火的装置,且系包括例如一热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一热与光学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等的概念。此外,该「安装物件」(installation object)系其上安装该火灾探测装置的物件,且系包括例如一建筑物的一天花板部位或一墙壁部位的概念。此外,该「建筑物」(building)的具体结构或类型为任意。举例来说,该「建筑物」系包括例如一独立住宅、一诸如连栋住宅或一公寓的复合建筑物、一办公大楼、一活动设施、一商业设施、一公共设施等的概念。此外,该「受监控区域」(monitored area)系被监控的区域,且系包括例如该建筑物内部一区域、该建筑物外部的一区域等的概念。此外,「回报」(reporting)系包括例如将预定信息输出到一外部装置、经由一输出单元(一显示单元或一声音输出单元)将预定信息显示或将该预定信息输出为一声音等的概念。以下,在具体实施例1中,将对其中的该「火灾探测装置」对应于该「热与光学火灾探测器」(thermal and optical fire detector)、该「安装物件」对应于「该办公大楼的天花板部位」(ceiling portion of the office building)、且该「受监控区域」对应于「该办公大楼内部区域」(area inside the office building)的情况进行说明。
(具体实施例2的基本概念)
然后,将说明具体实施例2的基本概念。具体实施例2(对应于问题2的模式)一般系关于用于探测该受监控区域中失火的火灾探测装置。
在本说明书中,在具体实施例2中,该「火灾探测装置」系基于多个探测目标物的探测结果探测和回报该受监控区域中失火的装置,且系包括例如一热与电气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一热与光学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一热、电气、及光学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等的概念。此外,该「受监控区域」系被监控的区域,且系包括例如该建筑物内部一区域、该建筑物外部的一区域等的概念。此外,该「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为任意。举例来说,该「建筑物」系包括一独立住宅、一诸如连栋住宅或一公寓的复合建筑物、一办公大楼、一活动设施、一商业设施、一公共设施等的概念。此外,「回报」系包括例如将预定信息输出到一外部装置、经由一输出单元(一显示单元或一声音输出单元)将预定信息显示或将该预定信息输出为一声音等的概念。以下,在具体实施例2中,将对其中该「火灾探测装置」对应于该「热、电气、及光学火灾探测器」(thermal,electrical,and optical fire detector)、且该「受监控区域」对应于「该办公大楼内部区域」的情况进行说明。
(具体实施例3的基本概念)
然后,将说明具体实施例3的基本概念。具体实施例3(对应于问题3的模式)一般系关于用于探测该受监控区域中失火的火灾探测装置。
在本说明书中,在具体实施例3中,该「火灾探测装置」系基于多个探测目标物的探测结果探测和回报该受监控区域中失火的装置,且系包括例如一热与电气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一热与光学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一热、电气、及光学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等的概念。此外,该「受监控区域」系被监控的区域,且系包括例如该建筑物内部一区域、该建筑物外部的一区域等的概念。此外,该「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为任意。举例来说,该「建筑物」系包括一独立住宅、一诸如连栋住宅或一公寓等的复合建筑物、一办公大楼、一活动设施、一商业设施、一公共设施等的概念。此外,「回报」系包括例如将预定信息输出到一外部装置、经由一输出单元(一显示单元或一声音输出单元)将预定信息显示或将该预定信息输出为一声音等的概念。以下,在具体实施例3中,将对其中该「火灾探测装置」对应于该「热与光学火灾探测器」、且该「受监控区域」对应于「该办公大楼内部区域」的情况进行说明。
[II]具体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然后,将说明该些具体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具体实施例1]
首先,将说明根据具体实施例1的火灾探测装置。具体实施例1对应于其中以下所说明多个凸翼的一些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的模式。
(配置)
首先,将对根据具体实施例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配置进行说明。图1系例示根据具体实施例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态的侧视图。图2为图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区域的放大图。图3为例示以下所说明在拆下附接底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底视图。图4为沿着图3的A-A线条所取得剖面图。在下列说明中,图1的X方向指称为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左方向且–X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右方向)、图3的Y方向指称为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前方向且–Y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后方向),且图1的Z方向指称为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系该火焰探测装置的朝上方向且–Z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下方向)。此外,参考图3的探测空间的中心位置,远离该探测空间的方向指称为「外侧」(outer side),且接近该探测空间的方向指称为「内侧」(inner side)。
火灾探测装置1A系探测该受监控区域中热度、并探测和回报气体中所含有要探测的物质(例如烟雾等)的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A安装于建筑物的内装中的该建筑物的天花板部位(安装物件)的下表面上的安装面2A上,并如图1至图4中所例示包括一附接底座10A、一外罩盖20A、一内罩盖30A、一流入空间40A、一防虫网50A、一探测空间60A、一探测器罩盖70A、一探测器主体80A、一终端板90A、及一基板100A。
(配置–附接底座)
请即重新参考图1,附接底座10A系将外罩盖20A附接到安装面2A的附接单元。附接底座10A使用例如用于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已知附接底座(如由树脂制成的大致板状附接底座)等配置,并如图2和图3中所例示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安装面2A。
(配置–外罩盖)
请即重新参考图2,外罩盖20A系覆盖内罩盖30A、流入空间40A、防虫网50A、探测空间60A、探测器罩盖70A、探测器主体80A、终端板90A、及基板100A的罩盖。外罩盖20A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并如图2至图4中所例示包括一外罩盖主体21A、一顶端表面部22A、一第一凸翼部23A、及一第二凸翼部24A。
在这些部位之中,外罩盖主体21A系外罩盖20A的基本结构。外罩盖主体21A由例如大致中空圆柱体(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形成;设置以使外罩盖主体21A的上末端部位如图2中所例示接触到附接底座10A的下表面;并通过装配结构(或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A。
此外,顶端表面部22A系分隔流入空间40A的分隔单元。顶端表面部22A由例如大致圆形板状体形成,并如图2至图4中所例示大致水平提供于外罩盖主体21A下方。
此外,第一凸翼部23A系分隔流入空间40A的分隔单元。第一凸翼部23A由大致板状体形成,并垂直提供于外罩盖主体21A与顶端表面部22A之间。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4所示,多个第一凸翼部23A从外罩盖20A的中心附近径向提供,并连接到外罩盖主体21A和顶端表面部22A。
此外,第二凸翼部24A系分隔流入空间40A的分隔单元。第二凸翼部24A由大致板状体形成,并垂直提供于外罩盖主体21A与顶端表面部22A之间。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4所示,多个第二凸翼部24A提供于相邻第一凸翼部23A的内末端部位之间,并连接到外罩盖主体21A和顶端表面部22A。以下将说明外罩盖20A的配置细节。此外,「外罩盖20A」(outer cover20A)对应于申请专利范围中的「外壳」(housing)。
(配置–流入空间)
请即重新参考图2,流入空间40A系用于允许火灾探测装置1A外部的气体流入火灾探测装置1A的空间。多个流入空间40A形成于外罩盖20A内部。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4所示,在外罩盖20A的内部空间中顶端表面部22A、第一凸翼部23A、第二凸翼部24A、及内罩盖30A所围绕空间形成为流入空间40A。
(配置–内罩盖)
内罩盖30A系覆盖探测空间60A、探测器罩盖70A、探测器主体80A、及基板100A的罩盖,且系分隔流入空间40A的分隔单元。内罩盖30A系例如大致中空圆柱体(其上表面是开口);由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并提供使得内罩盖30A的下表面如图4所示,通过外罩盖20A的内部上的流入空间40A面向外罩盖20A的顶端表面部22A。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开口30aA形成于内罩盖30A的下表面中。第一开口30aA系用于将流入该流入空间40A的气体输送到探测空间60A的开口,并如图4中所例示提供于内罩盖30A的下表面中大致中心部位及其附近处。
(配置–探测空间)
探测空间60A系用于探测要探测的物质的空间。如图4所示,在内罩盖30A的内部空间中的探测器罩盖70A和探测器主体80A所围绕空间形成为探测空间60A。
(配置–探测器罩盖)
探测器罩盖70A为分隔探测空间60A的分隔单元,且为抑制环境光入射探测空间60A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罩盖70A系大致中空圆柱体(其上表面开口),并由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图4所示,探测器罩盖70A设置以使探测器罩盖70A的下表面通过内罩盖30A的内部上的第一开口30aA和流入空间40A面向外罩盖20A的顶端表面部22A,并通过装配结构等固定到探测器主体80A。此外,如图4所示,第二开口70aA形成于探测器罩盖70A的下表面中。第二开口70aA为用于允许从第一开口30aA输送的气体流入探测空间60A的开口,并如图4中所例示提供于对应于探测器罩盖70A的下表面上的第一开口30aA的一部位处。
(配置–防虫网)
防虫网50A系用于防止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A外部的昆虫入侵探测空间60A的网子。防虫网50A使用网眼状圆形网配置,并如图4中所例示附接到探测器罩盖70A。
(配置–探测器主体)
探测器主体80A系附接探测器罩盖70A的附接单元,且系抑制环境光入射探测空间60A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主体80A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设置成如图4中所例示覆盖探测器罩盖70A的上表面;并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基板100A。此外,探测器主体80A具有用于支撑第一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第二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及光接收单元(在以下说明)的每一者的支撑件(未例示)。再者,用于在探测空间60A与该第一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该第二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及该光接收单元(在以下说明)的每一者之间形成光程(optical path)的每个光程孔(未例示),皆形成于探测器主体80A中。
(配置–终端板)
终端板90A为收容内罩盖30A、探测器罩盖70A、探测器主体80A、及基板100A的收容单元。终端板90A具有大致中空圆柱形(其下表面开口),并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图4所示,终端板90A提供成从上方覆盖内罩盖30A、探测器罩盖70A、探测器主体80A、及基板100A;通过装配结构等固定到外罩盖20A;并通过形成于附接构件91A中的第一附接孔(未例示)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A。
(配置–基板)
基板100A为其上嵌装各种电路(未例示)的嵌装单元。基板100A使用例如一已知平板状电路板等配置;如图4所例示大致水平设置于与终端板90A中的终端板90A的一上末端部位和一下末端部位的距离处;并通过形成于终端板90A中的一附接孔(未例示)及形成于附接构件91A中的一第二附接孔(未例示),通过固定工具固定到终端板90A。
此外,除了用于惯用火灾探测装置1A的已知电子组件嵌装于基板100A上的事实之外,如图4所示,该第一发光单元(未例示)、该第二发光单元(未例示)、该光接收单元(未例示)、热度探测单元110A、显示单元(未例示)、通讯单元(未例示)、电源供应器单元(未例示)、控制单元(未例示)、及储存单元(未例示)嵌装于基板100A上。
(配置–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这些单元之中,该第一发光单元系用探测光(以下称作「第一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60A的第一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发光元件(如红外光发光二极体(Lightemitting diode,LED)等)配置。此外,该第二发光单元系用波长不同于该第一探测光的探测光(以下称作「第二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60A的第二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发光元件(如蓝光LED等)配置。此外,该光接收单元系一光接收单元,其接收由于烟雾而从该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的散射光、根据该所接收到散射光以输出第一光接收信号、接收关于烟雾而从该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的散射光、及根据该所接收到散射光以输出第二光接收信号,并使用例如已知光接收元件(如光电二极体等)配置。此外,安装该第一发光单元、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光接收单元的方法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1中,安装进行成能够避免通过探测器主体80A的各种光程孔直接接收从该第一发光单元或该第二发光单元向该光接收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举例来说,该第一发光单元和该光接收单元安装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作「第一发光侧光轴」)与该光接收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作「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135度的位置处。此外,该第二发光单元和该光接收单元安装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作「第二发光侧光轴」)与该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90度的位置处。
(配置–基板–热度探测单元、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电源供应器单元)
请即重新参考图2,此外,热度探测单元110A系探测失火的热度探测单元。热度探测单元110A使用例如已知热度探测元件(如热敏电阻等)配置,并设置以使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一部分如图2至图4所示,通过提供于内罩盖30A、探测器罩盖70A、及探测器主体80A的每一者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及以下所说明外罩盖20A的插入孔120A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此外,该显示单元系通过向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照射光(以下称作「显示光」)显示预定信息(例如指示是否探测到失火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显示单元(LED等)配置。此外,该显示单元的光投影方法为任意。其范例包括通过插入提供于内罩盖30A、探测器罩盖70A、及探测器主体80A的每一者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及外罩盖20A的插入孔120A的导光体104aA,通过朝向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引导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的光投影。此外,该通讯单元系与外部装置(例如接收器等)通讯的通讯单元。该电源供应器单元系将从商用电源或电池(未例示)供应的电力供应给火灾探测装置1A的每一者单元的电源供应器单元。
(配置–基板–控制单元和储存单元)
此外,该控制单元系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A的控制单元。具体而言,该控制单元系包括一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和一内部记忆体(例如用于储存要在该CPU上解译和执行的各种程序(包括一基本控制程序,例如OS;及一应用程序,其在OS上启动以实现一指定功能)的一随机存取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一程序、及各种数据的电脑。此外,该储存单元系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A的操作所需程序和各种数据的储存单元。该储存单元使用可再写记录媒体配置。举例来说,可使用非挥发性记录媒体,例如快闪记忆体。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
请即重新参考图2,然后,将对外罩盖20A的配置细节进行说明。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则外罩盖20A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状制造。
在具体实施例1中,如图2至图4所示,插入孔120A和防护部位130A提供于顶端表面部22A(其系外罩盖20A的侧部位中相对于安装面2A侧(相对侧部位)上侧部位的另一侧上的侧部位)中。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插入孔)
请即重新参考图3,插入孔120A系用于将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一部分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且将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的通孔。
在本说明书中,插入孔120A的具体形状和大小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1中,如图3所示,插入孔120A的平面形状设定为大致椭圆形(或可能为四边形等多边形)。此外,插入孔120A的直径设定为仅允许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一部分暴露于该外部,并允许显示光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的大小。举例来说,该直径设定为比将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直径与导光体104aA的直径相加所得到长度更长。
此外,形成插入孔120A的方法为任意。插入孔120A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A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插入孔120A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A上的右侧部位中。在这情况下,举例来说,热度探测单元110A和该显示单元可安装于对应于基板100A的一部位中的插入孔120A或其附近的一部位中。根据这样的形成方法,当相较于插入孔120A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A的中心部位中的情况时,对热度探测单元110A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有少数限制。因此,可维持热度探测单元110A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性质。
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一部分可通过这样的插入孔120A设置在外罩盖20A中、热度探测单元110A的另一部分可通过插入孔120A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且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可通过插入孔120A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防护部位)
请即重新参考图2,防护部位130A系保护该热度探测单元的防护单元,并如图2至图4中所例示包括一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一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一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一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及一防护侧连接部位135A。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防护部位–第一防护侧凸翼至第四防护侧凸翼)
请即重新参考图2,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对应于防护部位130A的基本结构。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每一者皆由长板状体形成,并提供成如图2至图4中所例示覆盖插入孔120A的周围以及热度探测单元110A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的一部位。具体而言,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提供使得其纵向大致沿着该垂直方向(在图3中略倾斜)延伸,并关于顶端表面部22A的下表面垂直配置。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防护部位–防护侧连接部位)
请即重新参考图2,防护侧连接部位135A系连接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连接单元。防护侧连接部位135A由例如与外罩盖20A相同的材料形成,并如图2至图4中所例示连接到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上末端部位附近。
根据这样的配置,可通过防护部位130A可制止插入孔120A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并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A的设计性质而不损害到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性质。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防护部位–第一防护侧凸翼至第四防护侧凸翼的配置细节)
然后,将对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配置细节进行说明。
首先,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每一者的材料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1中,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之中的一些凸翼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具体而言,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由半透明材料(如半透明树脂材料、玻璃材料等)形成,且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由与外罩盖20A相同的材料形成。
根据这样的配置,通过使用该半透明材料仅形成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可能通过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和插入孔120A将从设置在外罩盖20A中的该显示单元照射的显示光引导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因此,由于无需在外罩盖20A中提供用于将显示光引导到该外部的显示孔,因此当相较于惯用技术(其中该保护器和该显示孔暴露于该外部的技术)时,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A的设计性质。
此外,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具体配置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1中,该些防护侧凸翼配置成使得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显示光通过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引导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更具体而言,该些防护侧凸翼配置成使得显示光可在人员在所预定条件下在火灾探测装置1A处抬头看时目视辨识出。在本说明书中,该「所预定条件」(predetermined condition)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1中,如图1所示,该所预定条件对应于火灾探测装置1A安装于安装面2A的高度H1A(如2.4m)处的天花板部位上、人员HMA位于与火灾探测装置1A相距所预定距离DA内(如在3.0m等内)、且人员HMA的眼睛的高度H2A低于安装面2A的高度H1A(如1.8m等)的事实。
具体而言,首先,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与插入孔120A相邻提供。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设置于插入孔120A的右侧上、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设置于插入孔120A的左侧上、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设置于插入孔120A的前侧上和右侧,且第四保护侧凸翼134A设置于插入孔120A的后侧上和右侧。
根据这样的配置,人员可在该所预定条件下抬头看火灾探测装置1A时目视辨识该显示光。此外,特别是,在确保防护部位130A的强度的同时,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可允许用作导光体,且该显示光可在各种方向上皆容易目视辨识出。
此外,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形状(具体而言,该些凸翼的外形或该些凸翼的大小)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1中,在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之中,该些凸翼的一些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垂直长度,设定为比热度探测单元11A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的一部位的垂直长度更长。此外,在具体实施例1中,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宽度基于实验结果等设定,以使来自每个方向朝向防护部位130A流入的气流皆可均匀化。例如,如图2和图4所示,该些宽度可设定为比插入孔120A的直径短,且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的宽度可设定为比其他凸翼的该些宽度窄。此外,在具体实施例1中,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厚度基于流入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举例来说,该厚度可基于实验结果等设定,以使来自每个方向朝向防护部位130A流入的气流皆可均匀化。例如,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的厚度可设定为比其他凸翼的厚度薄。此外,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和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厚度可设定为比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的厚度为厚。此外,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的厚度可设定为比其他凸翼的厚度为厚。
根据这样的配置,当相较于多个凸翼以相同形状形成的情况时,容易根据火灾探测装置1A的安装状态均匀化从每个方向流入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因此,可改进火灾探测装置1A中气流的流入性质。此外,可根据流入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多个凸翼的厚度,并可确保到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性质,同时维持防护部位130A的耐用性。此外,由于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为厚的凸翼(具体而言,系最厚的凸翼),因此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显示光容易引导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同时抑制对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等的损害。因此,可进一步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A的显示功能,同时改进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的耐用性。特别是,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设置于距离顶端表面部22A的中心部位最远的位置处,因此有助于通过设定如前述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的厚度,改进防护部位130A中从每个方向流入的气流的流入量的均匀化、火灾探测装置1A的设计性质、及防护部位130A的耐用性。此外,由于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最厚凸翼为薄的凸翼(具体而言,最薄的凸翼),且系比最宽凸翼为窄的凸翼(具体而言,最窄的凸翼),因此当插入孔120A提供于顶端表面部22A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分中时,变得更容易均匀化防护部位130A中从每个方向流入的气流的流入。因此,可改进到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性质。
形成以上所说明防护部位130A的方法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1中,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与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及防护侧连接部位135A分别形成。具体而言,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通过射出成型半透明树脂材料形成,且外罩盖20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及防护侧连接部位135A通过射出成型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形。其后,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通过装配结构等连接到外罩盖20A和防护侧连接部位135A,由此形成防护部位130A。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动作)
然后,将对如前述配置的火灾探测装置1A的动作进行说明。
亦即,举例来说,在火灾探测装置1A附接到安装面2A的状态下,插入孔120A覆盖着防护部位130A,因此可制止插入孔120A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
此外,举例来说,当显示光在火灾探测装置1A附接到安装面2A的状态下从该显示单元照射时,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显示光通过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引导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因此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可允许用作导光体104aA。
(具体实施例1的效应)
如前述,根据具体实施例1,由于使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至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之中的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举例来说,因此可通过使用该半透明材料仅形成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通过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和插入孔120A,将从设置在外罩盖20A中的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引导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因此,由于本领域无需在外罩盖20A中提供用于将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引导到该外部的显示孔,因此当相较于惯用技术(其中该保护器和该显示孔暴露于该外部的技术)时,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A的设计性质。此外,由于使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至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之中的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因此当相较于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至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以相同形状形成的情况时,容易根据火灾探测装置1A的安装状态均匀化从每个方向流入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因此,可改进火灾探测装置1A中的该气流的流入性质。
此外,由于仅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由该半透明材料形成,且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至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配置成使得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通过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引导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因此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可允许用作导光体104aA,同时确保防护部位130A的强度,且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可在各种方向上皆容易目视辨识出。
此外,由于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至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厚度基于流入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因此可基于流入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至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厚度,并可确保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性质,同时维持防护部位130A的耐用性。
此外,由于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系比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至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之中的最薄凸翼为厚的凸翼,因此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容易引导到火灾探测装置1A的外部,同时抑制对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等的损害。因此,可进一步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A的显示功能,同时改进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的耐用性。
此外,插入孔120A提供于顶端表面部22A的一部分中的该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因此,当相较于插入孔120A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A的中心部位中的情况时,对热度探测单元110A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有少数限制。因此,可维持热度探测单元110A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性质。
此外,由于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系比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至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之中最厚凸翼为薄的凸翼,且系比最宽凸翼为窄的凸翼,因此当插入孔120A提供于顶端表面部22A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时,变得更容易均匀化防护部位130A中从每个方向流入的气流的流入。因此,可改进到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性质。
[具体实施例2]
然后,将说明根据具体实施例2的火灾探测装置。具体实施例2对应于以下所说明分隔壁提供于外壳中的模式。
(配置)
首先,将对根据具体实施例2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配置进行说明。图5系例示根据具体实施例2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态的侧视图。图6系例示在拆下以下所说明附接底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图式,其中图6(a)系平面图且图6(b)系底视图。图7系沿着图6(b)的A-A线条所取得剖面图。图8系例示内罩盖30B的图式,其中图8(a)系平面图且图8(b)系底视图。在下列说明中,图5的X方向指称为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左方向且–X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右方向)、图6的Y方向指称为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前方向且–Y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后方向),且图5的Z方向指称为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上方向且–Z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下方向)。
火灾探测装置1B如图5中所例示安装于建筑物的内装中的该建筑物的天花板部位的下表面上的安装面2B上,并如图5至图7中所例示包括一附接底座10B、一外罩盖20B、一内罩盖30B、一流入空间40B、一防虫网50B、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一热度探测空间62B、一烟雾探测空间63B、一探测器罩盖70B、一探测器主体80B、一终端板90B、及一基板100B。包括「流入空间40B」(inflow space 40B)、「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carbon monoxidedetection space 61B)、及「烟雾探测空间63B」(smoke detection space 63B)的空间对应于申请专利范围中的「第一探测空间」(first detection space)。
(配置–附接底座)
请即重新参考图5,附接底座10B系将外罩盖20B附接到安装面2B的附接单元。附接底座10B使用例如用于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已知附接底座(如由树脂制成的大致板状附接底座)等配置,并如图5中所例示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安装面2B。
(配置–外罩盖)
外罩盖20B系覆盖内罩盖30B、流入空间40B、防虫网50B、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烟雾探测空间63B、探测器罩盖70B、探测器主体80B、终端板90B、及基板100B的罩盖。外罩盖20B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并如图5至图7中所例示包括一外罩盖主体21B、一顶端表面部22B、一第一凸翼部23B、及一第二凸翼部24B。
在这些部位之中,外罩盖主体21B系外罩盖20B的基本结构。外罩盖主体21B由例如大致中空圆柱体(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形成;设置以使外罩盖主体21B的上末端部位如图5中所例示接触到附接底座10B的下表面;并通过装配结构(或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B。
此外,顶端表面部22B系分隔流入空间40B的分隔单元。顶端表面部22B由例如大致圆形板状体形成,并如图5至图7中所例示大致水平提供于外罩盖主体21B下方。
此外,第一凸翼部23B系分隔流入空间40B的分隔单元。第一凸翼部23B由大致板状体形成,并垂直提供于外罩盖主体21B与顶端表面部22B之间。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7所示,多个第一凸翼部23B从外罩盖20B的中心附近径向提供,并连接到外罩盖主体21B和顶端表面部22B。
此外,第二凸翼部24B系分隔流入空间40B的分隔单元。第二凸翼部24B由大致板状体形成,并垂直提供于外罩盖主体21B与顶端表面部22B之间。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7所示,多个第二凸翼部24B提供于相邻第一凸翼部23B的内末端部位之间,并连接到外罩盖主体21B和顶端表面部22B。以下将说明外罩盖20B的配置细节。
(配置–流入空间)
请即重新参考图5,流入空间40B系用于允许来自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部的烟雾或含有一氧化碳的气体流入火灾探测装置1B的空间。多个流入空间40B形成于外罩盖20B内部。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7所示,在外罩盖20B的内部空间中顶端表面部22B、第一凸翼部23B、第二凸翼部24B、及内罩盖30B所围绕空间形成为流入空间40B。以上所说明「烟雾」(smoke)和「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对应于权利要求中的「第一探测目标物」(firstdetection target)。
(配置–内罩盖)
内罩盖30B系覆盖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烟雾探测空间63B、探测器罩盖70B、探测器主体80B、及基板100B的罩盖,且系分隔流入空间40B的分隔单元。内罩盖30B系例如大致中空圆柱体(其上表面开口);由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并提供以使内罩盖30B的下侧部位如图7所示,通过外罩盖20B的内部上的流入空间40B面向外罩盖20B的顶端表面部22B。
此外,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开口30aB和流入孔30bB形成于内罩盖30B的下侧部位中。第一开口30aB系用于将流入该流入空间40B的气体输送到烟雾探测空间63B的开口,并如图7中所例示提供于内罩盖30B的下侧部位中大致中心部位及其附近处。此外,流入孔30bB系用于将流入该流入空间40B的气体输送到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开口。如图8所示,一流入孔30bB提供于内罩盖30B中。具体而言,流入孔30bB提供于内罩盖30B的下侧部位中面向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一部位中。以下将说明内罩盖30B的配置细节。此外,以上所说明「外罩盖20B」(outer cover 20B)和「内罩盖30B」(inner cover 30B)对应于申请专利范围中的「外壳」(housing)。
(配置–一氧化碳探测空间)
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系探测一氧化碳的第一探测空间本体。如图8所示,以下所说明第一分隔壁150B所围绕空间及位于内罩盖30B内部空间中的基板100B形成为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
(配置–热度探测空间)
请即重新参考图7,热度探测空间62B系用于进行热度的探测的第二探测空间。如图7所示,在位于外罩盖20B外部的空间中位于以下所说明插入孔120B附近的空间形成为热度探测空间62B。该「热度」(heat)对应于申请专利范围中的「第二探测目标物」(seconddetection target)。
(配置–烟雾探测空间)
烟雾探测空间63B系于其中的探测烟雾的第一探测空间本体。如图7所示,在位于内罩盖30B内部的空间中的探测器罩盖70B和探测器主体80B所围绕空间形成为烟雾探测空间63B。
(配置–探测器罩盖)
探测器罩盖70B系分隔烟雾探测空间63B的分隔单元,且系制止环境光进入烟雾探测空间63B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罩盖70B系大致中空圆柱体(其上表面开口),并由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图7所示,探测器罩盖70B设置使得探测器罩盖70B的下侧部位通过内罩盖30B的内部上的第一开口30aB和流入空间40B面向外罩盖20B的顶端表面部22B,并通过装配结构等固定到探测器主体80B。此外,如图7所示,第二开口70aB形成于探测器罩盖70B的下侧部位中。第二开口70aB系用于允许从第一开口30aB输送的气体流入烟雾探测空间63B的开口,并如图7中所例示提供于对应于探测器罩盖70B的下侧部位中的第一开口30aB的一部位中。
(配置–防虫网)
防虫网50B系用于防止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B外部的昆虫入侵烟雾探测空间63B的网子。防虫网50B使用网眼状圆形网配置,并如图7中所例示附接到探测器罩盖70B。
(配置–探测器主体)
探测器主体80B系附接探测器罩盖70B的附接单元,且系抑制环境光入射烟雾探测空间63B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主体80B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设置成如图7中所例示覆盖探测器罩盖70B的上表面;并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基板100B。此外,探测器主体80B具有用于支撑该第一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该第二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及该光接收单元(在以下说明)的每一者的支撑件(未例示)。再者,用于在烟雾探测空间63B与该第一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该第二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及该光接收单元(在以下说明)的每一者之间形成光程的每个光程孔(未例示),皆形成于探测器主体80B中。
(配置–终端板)
终端板90B系收容内罩盖30B、探测器罩盖70B、探测器主体80B、及基板100B的收容单元。终端板90B具有大致中空圆柱形(其下表面开口),并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图7所示,终端板90B提供成从上方覆盖内罩盖30B、探测器罩盖70B、探测器主体80B、及基板100B;通过装配结构等固定到外罩盖20B;并通过形成于附接构件91B中的第一附接孔91aB,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B。
(配置–基板)
基板100B系其上嵌装各种电路(未例示)的嵌装单元。基板100B使用(例如,已知平板状电路板等配置)如图7所例示大致水平设置于与终端板90B中的终端板90B的上末端部位和下末端部位的距离处;并通过形成于终端板90B中的附接孔(未例示)及形成于附接构件91B中的第二附接孔91bB,通过固定工具固定到终端板90B。
此外,除了用于惯用火灾探测装置1B的已知电子组件嵌装于基板100B上的事实之外,如图7所示,烟雾探测单元(未例示)、一氧化碳探测单元(未例示)、热度探测单元110B、显示单元(未例示)、通讯单元(未例示)、电源供应器单元(未例示)、控制单元(未例示)、及储存单元(未例示)嵌装于基板100B上。
(配置–基板烟雾探测单元)
在这些单元之中,该烟雾探测单元系探测烟雾的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该烟雾探测单元使用例如已知烟雾探测单元配置,并包括该第一发光单元、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光接收单元(皆未例示)。在本说明书中,该第一发光单元系用探测光(以下称作「第一探测光」)照射烟雾探测空间63B的第一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发光元件(如红外光LED等)配置。此外,该第二发光单元系用波长与该第一探测光不同的探测光(以下称作「第二探测光」)照射烟雾探测空间63B的第二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发光元件(如蓝光LED等)配置。此外,该光接收单元系接收由于烟雾而从该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的散射光、根据该所接收到散射光输出第一光接收信号、接收关于烟雾从该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的散射光、及根据该所接收到散射光输出第二光接收信号的光接收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光接收元件(如光电二极体等)配置。此外,安装该第一发光单元、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光接收单元的方法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2中,安装进行成能够避免通过探测器主体80B的各种光程孔直接接收从该第一发光单元或该第二发光单元向该光接收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举例来说,该第一发光单元和该光接收单元安装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作「第一发光侧光轴」)与该光接收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作「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135度的位置处。此外,该第二发光单元和该光接收单元安装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作「第二发光侧光轴」)与该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90度的位置处。
(配置–基板–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和热度探测单元)
此外,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系探测一氧化碳的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使用例如已知一氧化碳探测元件(例如,一CO感测器等)配置,并提供于对应于基板100B的一部位中的流入孔30bB的一部位中(即提供于接近内罩盖30B的内部上的流入孔30bB的位置处)。此外,热度探测单元110B系探测热度的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热度探测单元110B使用例如已知热度探测元件(如热敏电阻等)配置,并设置以使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一部分如图7所示,通过提供于探测器罩盖70B和探测器主体80B的每一者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下所说明内罩盖30B的插入孔140aB、及以下所说明外罩盖20B的插入孔120B插入热度探测空间62B。
(配置–基板–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电源供应器单元)
此外,该显示单元系通过向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部照射光(以下称作「显示光」)显示预定信息(例如指示是否探测到失火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显示单元(LED等)配置。此外,该显示单元的光投影方法为任意。其范例包括通过插入提供于探测器罩盖70B和探测器主体80B的每一者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下所说明内罩盖30B的插入孔140bB、及以下所说明外罩盖20B的插入孔120B的导光体(未例示),通过朝向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部引导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的光投影。此外,该通讯单元系与外部装置(例如接收器等)通讯的通讯单元。此外,该电源供应器单元系将从商用电源或电池(未例示)供应的电力供应给火灾探测装置1B的每一者单元的电源供应器单元。
(配置–基板–控制单元和储存单元)
此外,该控制单元系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B的控制单元。具体而言,该控制单元系包括一CPU和一内部记忆体(例如用于存放要在该CPU上解译和执行的各种程序(包括一基本控制程序,例如OS;及一应用程序,其在OS上启动以实现一指定功能)的一RAM)、一程序、及各种数据的电脑。此外,该储存单元系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B的操作所需程序和各种数据的储存单元。该储存单元使用可再写记录媒体配置。举例来说,可使用非挥发性记录媒体,例如快闪记忆体。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
请即重新参考图5,然后,将对外罩盖20B的配置细节进行说明。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则外罩盖20B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状制造。
在具体实施例2中,如图5至图7所示,插入孔120B和防护部位130B提供于顶端表面部22B(其系外罩盖20B的侧部位中相对于安装面2B侧上侧部位的另一侧上的侧部位)中。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插入孔)
插入孔120B系用于将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一部分插入热度探测空间62B且将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部的通孔。
在本说明书中,插入孔120B的具体形状和大小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2中,如图6(b)所示,插入孔120B的平面形状设定为大致椭圆形(或可能为四边形等多边形)。此外,插入孔120B的直径设定为仅允许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一部分暴露于热度探测空间62B且允许显示光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部的大小。举例来说,该直径设定为比将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直径与该导光体的直径相加所得到长度更长。
此外,形成插入孔120B的方法为任意。插入孔120B形成于面向流入空间40B的一部位中。具体而言,如图6(b)所示,插入孔120B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B上的右侧部位中。在这情况下,举例来说,热度探测单元110B和该显示单元可安装于对应于基板100B的一部位中的插入孔120B或其附近的一部位中。根据这样的形成方法,当相较于插入孔120B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B的中心部位中的情况时,对热度探测单元110B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有少数限制。因此,可维持热度探测单元110B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性质。
通过这样的插入孔120B,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一部分可通过插入孔120B插入热度探测空间62B,且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可通过插入孔120B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部。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防护部位)
请即重新参考图5,防护部位130B系保护该热度探测单元的防护单元。如图5至图7所示,防护部位130B提供成覆盖插入孔120B的周围以及热度探测单元110B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部的一部位。此外,防护部位130B通过组合多个长凸翼131B(以下称作「防护侧凸翼131B」)配置。具体而言,如图5至图7所示,防护部位130B提供使得该些多个防护侧凸翼131B的每一者的纵向皆大致沿着该垂直方向(在图6(b)和图7中略倾斜)延伸,并相对于顶端表面部22B的下表面垂直配置(其间间隔开)。
根据这样的配置,可通过防护部位130B制止插入孔120B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部,并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B的设计性质而不损害到防护部位130B的气体的流入性质。
(配置–内罩盖的配置细节)
然后,将对内罩盖30B的配置细节进行说明。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则内罩盖30B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状制造。
在具体实施例2中,如图8所示,插入孔140aB、插入孔140bB、第一分隔壁150B、及第二分隔壁160B提供于内罩盖30B中。
(配置–内罩盖的配置细节–插入孔)
插入孔140aB系用于将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一部分插入热度探测空间62B的通孔,且插入孔140bB系用于将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B的外部的通孔。如图8所示,该些插入孔140aB和140bB分别提供于内罩盖30B面向流入空间40B且对应于插入孔120B的下侧部位的部位中。
(配置–内罩盖的配置细节–第一分隔壁)
第一分隔壁150B系用于分隔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分隔壁,以制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气体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如图8所示,第一分隔壁150B提供成在内罩盖30B的内部上从内罩盖30B的下侧部位朝上突出。
此外,第一分隔壁150B的具体配置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2中,第一分隔壁150B配置成围绕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中的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及流入孔30bB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一分隔壁150B由平面形状为U形(或弧形等)的板状体(其朝向内罩盖30B的外侧开口)形成,并设置使得外罩盖主体21B侧上的一部位以外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的外周围的一部位覆盖着第一分隔壁150B。如图8(a)所示,即使在内罩盖30B的侧部位(以下称作「周围侧部位」)中从该下侧部位朝上突出的侧部位的一部分(在图8(a)中,外罩盖主体21B侧上的一部位)切口,但由于该所切口部分覆盖着外罩盖主体21B,因此仍可防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气体通过该所切口部分流出到该外部。
根据这样的配置,可制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气体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因此,当相较于未提供第一分隔壁150B的情况时,可防止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探测受到已流入气体制止,并可维持或改进热度探测准确度。特别是,由于第一分隔壁150B配置成围绕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中的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及流入孔30bB的周围的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气体通过流入孔30bB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并容易维持热度探测准确度。在本说明书中,「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探测受到已流入气体制止」的陈述对应于例如从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流入的气体从热度探测空间62B流出时(即产生从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侧到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气流时),外部大气受到该气流干扰且未直接到达热度探测空间62B和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事实;热度探测空间62B的透气率通过从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流入的气体提高时,即使含有热度的外部大气流入热度探测空间62B,但该外部大气仍容易吹过其间的事实;及因此该外部大气停留于热度探测空间62B中的时间缩短等。
(配置–内罩盖的配置细节–第二分隔壁)
第二分隔壁160B系用于分隔热度探测空间62B的分隔壁,以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B的气体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如图8所示,第二分隔壁160B提供成在内罩盖30B的外部上从内罩盖30B的下侧部位朝下突出。
此外,第二分隔壁160B的具体配置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2中,第二分隔壁160B配置成围绕流入空间40B中插入孔120B、插入孔140aB、及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二分隔壁160B由管状体(例如圆柱体、方形管状体等)形成,并设置使得插入孔120B、插入孔140aB、及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每一者的整个外周围皆覆盖着第二分隔壁160B。此外,由于第二分隔壁160B的垂直长度设定为大致相同于流入空间40B的垂直长度,且第二分隔壁160B设置使得第二分隔壁160B的下末端部位接触到顶端表面部22B,因此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B的气体通过第二分隔壁160B的下末端部位与顶端表面部22B之间的间隙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
根据这样的配置,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B的气体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因此,当相较于未提供第二分隔壁160B的情况,可防止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探测受到已流入气体制止,并维持或改进热度探测准确度。特别是,由于第二分隔壁160B配置成围绕流入空间40B中插入孔120B、插入孔140aB、及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每一者的整个周围,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B的气体通过插入孔120B或插入孔140aB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并容易维持热度探测准确度。在本说明书中,「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探测受到已流入气体制止」的陈述对应于例如从流入空间40B流入的气体从热度探测空间62B流出时(即产生从流入空间40B侧到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气流时),外部大气受到该气流干扰且未直接到达热度探测空间62B和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事实;热度探测空间62B的透气率通过从流入空间40B流入的气体提高时,即使含有热度的外部大气流入热度探测空间62B,但该外部大气仍容易吹过期间的事实;及因此该外部大气停留于热度探测空间62B中的时间缩短等。
(配置–内罩盖的配置细节–其他配置)
此外,形成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的方法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2中,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及内罩盖30B相互一体成形。举例来说,该些部位可通过射出成型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形。如此,当相较于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与内罩盖30B分别形成的情况,可节省将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附接到内罩盖30B的时间和精力,并改进火灾探测装置1B的可制造性。此外,可减少火灾探测装置1B的零件数量,并减少伴随火灾探测装置1B的制造的环境负担。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可与内罩盖30B分别形成,且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可通过固定工具、装配结构等连接到内罩盖30B。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动作)
然后,将对如前述配置的火灾探测装置1B的动作进行说明。
亦即,举例来说,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B外部的气体在火灾探测装置1B附接到安装面2B的状态下通过流入空间40B和流入孔30bB流入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时,通过第一分隔壁150B制止已流入气体移动到内罩盖30B内部空间中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以外的空间。因此,可制止已流入气体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
此外,举例来说,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B外部的气体流入该流入空间40B时,通过第二分隔壁160B制止已流入气体移动到流入空间40B中的第二分隔壁160B的内部空间。因此,可制止已流入气体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
(具体实施例2的效应)
如前述,根据具体实施例2,由于包括流入空间40B、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及烟雾探测空间63B,用于在该外壳中进行含有于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的气体中的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热度探测空间62B,其位于该外壳外部以进行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及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其提供于该外壳中以分隔流入空间40B、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或热度探测空间62B,以使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B或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气体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因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B或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气体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因此,当相较于未提供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的情况时,可防止通过热度探测单元110B探测该第二探测目标物受到已流入气体制止,并可维持或改进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此外,由于包括插入孔120B和插入孔140aB,其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一部位中流入空间40B的一部位中,以将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一部分插入热度探测空间62B,且第二分隔壁160B配置成围绕流入空间40B中插入孔120B、插入孔140aB、及热度探测单元110B的周围的至少该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B的气体通过插入孔120B和插入孔140aB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并容易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此外,由于包括流入孔30bB,其提供于该外壳中;及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用于探测该第一探测目标物,且分隔壁150B配置成围绕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中的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及流入孔30bB的周围的至少该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气体通过流入孔30bB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并容易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此外,由于内罩盖30B、及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相互一体成形,因此当相较于内罩盖30B与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分别形成的情况时,可节省将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附接到内罩盖30B的时间和精力,并改进火灾探测装置1B的可制造性。此外,可减少火灾探测装置1B的零件数量,并减少伴随火灾探测装置1B的制造的环境负担。
此外,由于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因此可制止含有烟雾或一氧化碳的气体流出到热度探测空间62B,并可维持或改进热度探测准确度。
[具体实施例3]
然后,将说明根据具体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具体实施例3对应于包括以下所说明一罩盖单元用于覆盖以下所说明一探测单元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模式。
(配置)
首先,将对根据具体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配置进行说明。图9系例示根据具体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态的侧视图。图10系例示在拆下以下所说明附接底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图式,其中图10(a)系平面图且图10(b)系底视图。图11系沿着图10(b)的A-A线条所取得剖面图。图12系沿着图10(b)的B-B线条所取得剖面图。在下列说明中,图9的X方向指称为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左方向且–X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右方向)、图10的Y方向指称为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前方向且–Y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后方向),且图9的Z方向指称为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上方向且–Z方向系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朝下方向)。
火灾探测装置1C如图9中所例示安装于建筑物的内装中的该建筑物的天花板部位的下表面上的安装面2C上,并如图9至图12中所例示包括一附接底座10C、一外罩盖20C、一内罩盖30C、一流入空间40C、一防虫网50C、一第一探测空间61C、一第二探测空间62C、一探测器罩盖70C、一探测器主体80C、一终端板90C、及一基板100C。
(配置–附接底座)
请即重新参考图9,附接底座10C系将外罩盖20C附接到安装面2C的附接单元。附接底座10C使用例如用于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已知附接底座(如由树脂制成的大致板状附接底座)等配置,并如图9中所例示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安装面2C。
(配置–外罩盖)
外罩盖20C系覆盖内罩盖30C、流入空间40C、防虫网50C、第一探测空间61C、探测器罩盖70C、探测器主体80C、终端板90C、及基板100C的罩盖。外罩盖20C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并如图9至图11中所例示包括一外罩盖主体21C、一顶端表面部22C、一第一凸翼部23C、及一第二凸翼部24C。
在这些部位之中,外罩盖主体21C系外罩盖20C的基本结构。外罩盖主体21C由例如大致中空圆柱体(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形成;设置以使外罩盖主体21C的上末端部位如图9中所例示接触到附接底座10C的下表面;并通过装配结构(或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C。
此外,顶端表面部22C系分隔流入空间40C的分隔单元。顶端表面部22C由例如大致圆形板状体形成;如图9至图11中所例示大致水平提供于外罩盖主体21C下方;并提供成面向第二探测空间62C。顶端表面部22C对应于申请专利范围中的「面向侧部位」(facing sideportion)。
此外,第一凸翼部23C系分隔流入空间40C的分隔单元。第一凸翼部23C由大致板状体形成,并垂直提供于外罩盖主体21C与顶端表面部22C之间。具体而言,如图9和图11所示,多个第一凸翼部23C从外罩盖20C的中心附近径向提供,并连接到外罩盖主体21C和顶端表面部22C。
此外,第二凸翼部24C系分隔流入空间40C的分隔单元。第二凸翼部24C由大致板状体形成,并垂直提供于外罩盖主体21C与顶端表面部22C之间。具体而言,如图9和图11所示,多个第二凸翼部24C提供于相邻第一凸翼部23C的内末端部位之间,并连接到外罩盖主体21C和顶端表面部22C。以下将说明外罩盖20C的配置细节。
(配置–流入空间)
请即重新参考图9,流入空间40C系用于允许含有第一探测目标物(具体而言烟雾)的气体从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流入火灾探测装置1C的空间。多个流入空间40C形成于外罩盖20C内部。具体而言,如图9和图11所示,在外罩盖20C的内部空间中顶端表面部22C、第一凸翼部23C、第二凸翼部24C、及内罩盖30C所围绕空间形成为流入空间40C。
(配置–内罩盖)
内罩盖30C系覆盖第一探测空间61C、探测器罩盖70C、探测器主体80C、及基板100C的罩盖,且系分隔流入空间40C的分隔单元。内罩盖30C系例如大致中空圆柱体(其上表面开口);由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并提供以使内罩盖30C的下侧部位如图11所示,通过外罩盖20C的内部上的流入空间40C面向外罩盖20C的顶端表面部22C。
此外,如图11所示,第一开口30aC提供于内罩盖30C的下侧表面中。第一开口30aC系用于将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输送到第一探测空间61C的开口,并如图11中所例示提供于内罩盖30C的下侧表面中大致中心部位及其附近处。以下将说明内罩盖30C的配置细节。此外,其包括以上所说明「外罩盖20C」(outer cover 20C)和「内罩盖30C」(inner cover30C)的一部位对应于申请专利范围中的「外壳」(housing)。
(配置–第一探测空间)
第一探测空间61C系用于探测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空间。如图11所示,在位于内罩盖30C内部的空间中的探测器罩盖70C和探测器主体80C所围绕空间形成为第一探测空间61C。
(配置–第二探测空间)
第二探测空间62C系用于探测第二探测目标物(具体而言热度)的空间。如图11所示,在位于外罩盖20C外部的空间中位于以下所说明插入孔120C附近的空间形成为第二探测空间62C。
(配置–探测器罩盖)
探测器罩盖70C系分隔第一探测空间61C的分隔单元,且系抑制环境光入射第一探测空间61C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罩盖70C系大致中空圆柱体(其上表面开口),并由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图11所示,探测器罩盖70C设置以使探测器罩盖70C的下侧表面通过内罩盖30C的内部上的第一开口30aC和流入空间40C面向外罩盖20C的顶端表面部22C,并通过装配结构等固定到探测器主体80C。此外,如图11所示,第二开口70aC形成于探测器罩盖70C的下侧表面中。第二开口70aC系用于允许从第一开口30aC输送的气体流入第一探测空间61C的开口,并如图11中所例示提供于对应探测器罩盖70C的下侧表面上的第一开口30aC的一部位处。
(配置–防虫网)
防虫网50C系用于防止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C外部的昆虫入侵第一探测空间61C的网子。防虫网50C使用网眼状圆形网配置,并如图11中所例示附接到探测器罩盖70C。
(配置–探测器主体)
探测器主体80C系附接探测器罩盖70C的附接单元,且系抑制环境光入射第一探测空间61C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主体80C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设置成如图11中所例示覆盖探测器罩盖70C的上表面;并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基板100C。此外,探测器主体80C具有用于支撑第一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第二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及光接收单元(在以下说明)的每一者的支撑件(未例示)。再者,用于在第一探测空间61C与该第一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该第二发光单元(在以下说明)、及该光接收单元(在以下说明)的每一者之间形成光程的每个光程孔(未例示),皆形成于探测器主体80C中。
(配置–终端板)
终端板90C系收容内罩盖30C、探测器罩盖70C、探测器主体80C、及基板100C的收容单元。终端板90C具有大致中空圆柱形(其下表面开口),并由例如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如图11所示,终端板90C提供成从上方覆盖内罩盖30C、探测器罩盖70C、探测器主体80C、及基板100C;通过装配结构等固定到外罩盖20C;并通过形成于附接构件91C中的第一附接孔91aC,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附接底座10C。
(配置–基板)
基板100C系其上嵌装各种电路(未例示)的嵌装单元。基板100C使用例如已知平板状电路板等配置;如图11中所例示大致水平设置于与终端板90C中的终端板90C的上末端部位和下末端部位的距离处;并通过形成于终端板90C中的附接孔(未例示)以及形成于附接构件91C中的第二附接孔91bC,通过固定工具固定到终端板90C。
此外,除了用于惯用火灾探测装置1C的已知电子组件嵌装于基板100C上的事实之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该第一发光单元(未例示)、该第二发光单元(未例示)、该光接收单元(未例示)、热度探测单元110C、显示单元(未例示)、通讯单元(未例示)、电源供应器单元(未例示)、控制单元(未例示)、及储存单元(未例示)嵌装于基板100C上。
(配置–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这些单元之中,该第一发光单元系用探测光(以下称作「第一探测光」)照射第一探测空间61C的第一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发光元件(如红外光LED等)配置。此外,该第二发光单元系用波长与该第一探测光不同的探测光(以下称作「第二探测光」)照射第一探测空间61C的第二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发光元件(如蓝光LED等)配置。此外,该光接收单元系接收由于烟雾而从该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的散射光、根据该所接收到散射光输出第一光接收信号、接收关于烟雾从该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的散射光、及根据该所接收到散射光输出第二光接收信号的光接收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光接收元件(如光电二极体等)配置。此外,安装该第一发光单元、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光接收单元的方法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3中,安装进行成能够避免通过探测器主体80C的各种光程孔直接接收从该第一发光单元或该第二发光单元向该光接收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举例来说,该第一发光单元和该光接收单元安装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作「第一发光侧光轴」)与该光接收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作「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135度的位置处。此外,该第二发光单元和该光接收单元安装于该第二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作「第二发光侧光轴」)与该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90度的位置处。
(配置–基板–热度探测单元)
此外,热度探测单元110C系探测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单元。热度探测单元110C使用例如已知热度探测元件(如热敏电阻等)配置,并设置以使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一部分如图12所示,通过提供于探测器主体80C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下所说明探测器罩盖70C的插入孔161C、以下所说明内罩盖30C的插入孔141C、及以下所说明外罩盖20C的插入孔120C插入(设置在)第二探测空间62C。
(配置–基板–显示单元、通讯单元、及电源供应器单元)
此外,该显示单元系通过向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照射光(以下称作「显示光」)显示预定信息(例如指示是否探测到失火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显示单元(LED等)配置。此外,该显示单元的光投影方法为任意。其范例包括通过提供于探测器主体80C中的插入孔(未例示)、以下所说明探测器罩盖70C的插入孔162C、以下所说明内罩盖30C的插入孔142C、及插入以下所说明外罩盖20C的插入孔120C的导光体(未例示),通过朝向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引导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的光投影。此外,该通讯单元系与外部装置(例如接收器等)通讯的通讯单元。此外,该电源供应器单元系将从商用电源或电池(未例示)供应的电力供应给火灾探测装置1C的每一者单元的电源供应器单元。
(配置–基板–控制单元和储存单元)
此外,控制单元系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C的控制单元。具体而言,该控制单元系包括一CPU和一内部记忆体(例如用于存放要在该CPU上解译和执行的各种程序(包括一基本控制程序,例如OS;及一应用程序,其在OS上启动以实现一指定功能)的一RAM)、一程序、及各种数据的电脑。此外,该储存单元系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C的操作所需程序和各种数据的储存单元。该储存单元使用可再写记录媒体配置。举例来说,可使用非挥发性记录媒体,例如快闪记忆体。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
请即重新参考图9,然后,将对外罩盖20C的配置细节进行说明。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则外罩盖20C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状制造。
在具体实施例3中,如图9至图12所示,插入孔120C和防护部位130C提供于外罩盖20C的顶端表面部22C中。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插入孔)
插入孔120C系用于将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一部分插入第二探测空间62C且将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的通孔。
在本说明书中,插入孔120C的具体形状和大小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3中,如图10(b)所示,插入孔120C的平面形状设定为大致椭圆形(或可为四边形等多边形)。此外,插入孔120C的直径设定为仅允许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一部分暴露于第二探测空间62C且允许显示光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的大小。举例来说,该直径设定为比将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直径与该导光体的直径相加所得到长度更长。
此外,形成插入孔120C的方法为任意。插入孔120C形成于面向流入空间40C的一部位中。具体而言,如图10(b)所示,插入孔120C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C上的右侧部位中。在这情况下,举例来说,热度探测单元110C和该显示单元可安装于对应于基板100C的一部位中的插入孔120C或其附近的一部位中。根据这样的形成方法,当相较于插入孔120C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C的中心部位中的情况时,对热度探测单元110C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有少数限制。因此,可维持热度探测单元110C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性质。
根据这样的插入孔120C,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一部分可通过插入孔120C插入第二探测空间62C,且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可通过插入孔120C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
(配置–外罩盖的配置细节–防护部位)
防护部位130C系保护该热度探测单元的防护单元。如图9至图12所示,防护部位130C提供成覆盖插入孔120C的周围以及热度探测单元110C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的一部位。此外,防护部位130C通过组合多个长凸翼131C(以下称作「防护侧凸翼131C」)配置。具体而言,如图9至图12所示,防护部位130C提供使得该些多个防护侧凸翼131C的每一者的纵向皆大致沿着该垂直方向(在图10(b)和图11中略倾斜)延伸,并关于顶端表面部22C的下表面垂直设置(其间有间隔)。
根据这样的配置,可通过防护部位130C制止插入孔120C暴露于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并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C的设计性质而不损害到防护部位130C的气体的流入性质。
(配置–内罩盖的配置细节)
请即重新参考图11,然后,将对内罩盖30C的配置细节进行说明。图13系例示内罩盖30C的透视图。然而,除非另外指定,否则内罩盖30C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状制造。
在具体实施例3中,如图11至图13所示,插入孔141C、插入孔142C、及第一罩盖部位150C提供于内罩盖30C中。
(配置–内罩盖的配置细节–插入孔)
插入孔141C系用于将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一部分插入第二探测空间62C的通孔,且插入孔142C系用于将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的通孔。如图12和图13所示,该些插入孔141C和142C分别提供于内罩盖30C面向流入空间40C且对应于插入孔120C的下侧部位的部位中。
(配置–内罩盖的配置细节–第一罩盖部位)
第一罩盖部位150C系覆盖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罩盖单元,以使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罩盖部位150C提供成在内罩盖30C的外部上从内罩盖30C的下侧部位朝下突出。
此外,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具体配置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3中,第一罩盖部位150C配置成围绕位于流入空间40C中的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一部位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以下称作「第一部位」)。
具体而言,首先,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罩盖部位150C由热度探测单元110C可从插入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管状体(例如圆柱体、方形管状体等)形成,并设置使得插入孔120C、插入孔141C、及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第一部位的每一者的整个外周围皆覆盖着第一罩盖部位150C。在这情况下,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内径为任意。举例来说,可通过将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径设定为大致相同于热度探测单元110C插入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一部位的外径(具体而言,该第一部位沿着X-Y平面的横截面的外径),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以下所说明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内径亦可类似设定)。如此,可简单配置第一罩盖部位150C,并改进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可制造性。
此外,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插入孔120C配置成使得第二探测空间62C侧上的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末端部位(图12中的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下末端部位)通过插入孔120C装配到顶端表面部22C。更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垂直长度设定为大致相同于流入空间40C的垂直长度。此外,装配部位(未例示)提供于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下末端部位或顶端表面部22C接近插入孔120C的一部位任一者中,装配部位(未例示)提供于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下末端部位或顶端表面部22C接近插入孔120C的部位另一者中,且第一罩盖部位150C设置使得该装配部位通过该装配部位装配。如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从第二探测空间62C侧上的末端部位流入,并变得容易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此外,在组装火灾探测装置1C时,促进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定位,因此可迅速且准确进行组装工作。
根据第一罩盖部位150C这样的配置,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并可维持或改进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特别是,由于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因此可制止含有烟雾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并可维持或改进热度探测准确度。
(配置–探测器罩盖的配置细节)
请即重新参考图2,然后,将对探测器罩盖70C的配置细节进行说明。图14系例示探测器罩盖70C的透视图。然而,除非另外指定,探测器罩盖70C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以任意形状制造。
在具体实施例3中,如图12和图14所示,插入孔161C、插入孔162C、及第二罩盖部位170C提供于探测器罩盖70C中。
(配置–探测器罩盖的配置细节–插入孔)
插入孔161C系用于将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一部分插入第二探测空间62C的通孔,并如图12和图14中所例示提供于对应于探测器罩盖70C的下侧部位中插入孔141C的一部位中。此外,插入孔162C系用于将来自该显示单元的显示光照射到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的通孔,并如图14中所例示提供于对应于探测器罩盖70C的下侧部位中插入孔142C的一部位中。
(配置–探测器罩盖的配置细节–第二罩盖部位)
第二罩盖部位170C系覆盖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罩盖单元,以使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如图12和图14所示,第二罩盖部位170C提供成在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外部上从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下侧部位朝下突出。
此外,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具体配置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3中,第二罩盖部位170C配置成围绕位于内罩盖30C内部(具体而言,内罩盖30C的内部上的第一探测空间61C以外的一部位)的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一部位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以下称作「第二部位」)。
具体而言,首先,如图12和图14所示,第二罩盖部位170C由热度探测单元110C可插入其中的管状体(例如圆柱体、方形管状体等)形成,并设置使得插入孔141C、插入孔161C、及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第二部位的每一者的整个外周围皆覆盖着第二罩盖部位170C。在这情况下,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内径为任意。举例来说,如图12所示,通过将热度探测单元110C在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内径中的近末端侧上的内径(在图12中,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上侧上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另一内径,可提高热度探测单元110C插入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可能性,并可促进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大小缩减。如此,可简单配置第二罩盖部位170C,并改进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可制造性。
此外,第二罩盖部位170C配置成能够装配到第一罩盖部位150C。更具体而言,如图12和图14所示,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垂直长度设定为略短于内罩盖30C的垂直长度(或与其大致相同)。此外,装配部位(未例示)提供于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上末端部位或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下末端部位任一者中,装配部位(未例示)提供于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上末端部位或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下末端部位另一者中,且第二罩盖部位170C设置使得该装配部位通过该装配部位装配。如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流入第一罩盖部位150C与第二罩盖部位170C之间的边界,并变得容易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此外,在组装火灾探测装置1C时,促进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定位,因此可迅速且准确进行组装工作。
根据第二罩盖部位170C这样的配置,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并可维持或改进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形成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方法为任意。在具体实施例3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第二罩盖部位170C分别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一罩盖部位150C、第二罩盖部位170C、及探测器罩盖70C(或内罩盖30C)可通过射出成型具有光屏蔽性质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形。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动作)
然后,将对如上所说明配置的火灾探测装置1C的动作进行说明。
亦即,举例来说,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C外部的气体在火灾探测装置1C附接到安装面2C的状态下流入该流入空间40C时,通过第一罩盖部位150C制止已流入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具体而言,该第一部位)。因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
此外,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C外部的气体在流入该流入空间40C之后通过第一开口30aC流入内罩盖30C时,通过第二罩盖部位170C制止已流入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具体而言,该第二部位)。因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
(具体实施例3的效应)
如前述,根据具体实施例3,由于提供第一探测空间61C位于该外壳内部、第二探测空间62C位于该外壳外部、流入空间40C位于该外壳内部以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从该外壳外部流入第一探测空间61C、热度探测单元110C用于探测该第二探测目标物,使得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探测空间62C、及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第二罩盖部位170C,用于覆盖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以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因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并可维持或改进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此外,由于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每一者皆由热度探测单元110C可插入其中的管状体形成,因此可简单配置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第二罩盖部位170C,并可改进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可制造性。
此外,由于热度探测单元110C在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内径中的近末端侧上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另一内径,因此可提高热度探测单元110C插入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可能性,并促进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大小缩减。
此外,由于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至少该部分的内径设定为大致相同于热度探测单元110C插入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部位的外径(具体而言,该第一部位沿着该X-Y平面的横截面的外径),因此变得容易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并变得容易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此外,由于用于将热度探测单元110C插入第二探测空间62C的插入孔120C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侧部位中的第二探测空间62C的顶端表面部22C中,且插入孔120C和第一罩盖部位150C配置成使得第二探测空间62C侧上的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末端部位可通过插入孔120C装配到顶端表面部22C,因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从第二探测空间62C侧上的该末端部位流入,并变得更容易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接触到热度探测单元110C。此外,在组装火灾探测装置1C时,促进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定位,因此可迅速且准确进行组装工作。
此外,由于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因此可抑制含有烟雾的气体与热度感测单元110C的接触,并可维持或改进热度探测准确度。
[III]对具体实施例的修饰例
尽管以上已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1至具体实施例3,但本发明的具体配置和手段可在申请专利范围中所说明每个发明的技术想法的范围内任意修改和改进。在下文中,将说明这样的修饰例。
(对具体实施例1的修饰例)
首先,将说明具体实施例1的修饰例。
(关于要解决的问题及发明的效应)
首先,要通过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及本发明的效应不限于该些以上内容,并可根据本发明的实行环境或配置细节而不同。在一些情况下,可仅解决该些以上所提到的一些问题,或可仅达成该些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效应。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
具体实施例1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A包括内罩盖30A。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省略内罩盖30A。
(关于插入孔)
具体实施例1说明插入孔120A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A的部分中的该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插入孔120A可形成于顶端表面部22A的中心部位中。
(关于防护部位)
具体实施例1说明防护部位130A的安装凸翼的数量为四个。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该数量可为仅两个或仅三个,或可为五个或更多个。
此外,具体实施例1说明使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并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而该些多个凸翼的各自形状可相同。或者,该些多个凸翼的各自材料可相同,而可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
此外,具体实施例1说明仅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由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以外的凸翼可由该半透明材料形成。例如,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或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中至少一者可由该半透明材料形成。或者,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或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仅两个或仅三个可由该半透明材料形成。
此外,具体实施例1说明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第三防护侧凸翼133A、及第四防护侧凸翼134A的厚度基于流入防护部位130A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厚度可基于该气流的流入量和流入方向以外的参数(例如凸翼安装间隔的长度)设定。
具体实施例1说明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系最厚的凸翼。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一防护侧凸翼131A可为比最厚凸翼为薄的凸翼。
此外,具体实施例1说明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系最薄的凸翼和最窄的凸翼。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可为最薄的凸翼或最窄的凸翼。或者,第二防护侧凸翼132A可为比最薄的凸翼厚且比最窄的凸翼宽的凸翼。
(对具体实施例2的修饰例)
然后,将说明具体实施例2的修饰例。
(关于要解决的问题及发明的效应)
首先,要通过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及本发明的效应不限于该些以上内容,并可根据本发明的实行环境或配置细节而不同。在一些情况下,可仅解决该些以上所提到的一些问题,或可仅达成该些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效应。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
具体实施例2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B包括内罩盖30B。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省略内罩盖30B。在这情况下,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可提供于外罩盖20B内部。
此外,具体实施例2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B包括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省略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在这情况下,可省略第一分隔壁150B。
(关于热度探测空间)
具体实施例2说明热度探测空间62B位于外罩盖20B外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热度探测空间62B可位于外罩盖20B内部。例如,热度探测空间62B可位于外罩盖20B的顶端表面部22B与内罩盖30B之间。
此外,具体实施例2说明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提供于接近流入孔30bB的位置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可提供于与流入孔30bB隔开的位置处。例如,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可提供于接近插入孔120B的位置处。
(关于内罩盖)
具体实施例2说明一流入孔30bB提供于内罩盖30B的下侧部位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多个流入孔30bB可提供于内罩盖30B的下侧部位中面向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的一部位处。
(关于分隔壁)
具体实施例2说明第一分隔壁150B配置成仅围绕一氧化碳探测空间61B中的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及流入孔30bB的周围的部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一分隔壁150B可配置成围绕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及流入孔30bB的整个周围。
此外,具体实施例2说明流入空间40B中的热度探测单元110B、插入孔120B、及插入孔140aB的整个周围皆受到围绕。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仅围绕热度探测单元110B、插入孔120B、及插入孔140aB的周围的一部分。
此外,具体实施例2说明提供第一分隔壁150B和第二分隔壁160B。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维持热度探测准确度时,可省略第一分隔壁150B或第二分隔壁160B的任一者。
(对具体实施例3的修饰例)
然后,将说明具体实施例3的修饰例。
(关于要解决的问题及发明的效应)
首先,要通过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及本发明的效应不限于该些以上内容,并可根据本发明的实行环境或配置细节而不同。在一些情况下,可仅解决该些以上所提到的一些问题,或可仅达成该些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效应。
(关于第一探测目标物和第二探测目标物)
具体实施例3说明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该第一探测目标物可为一氧化碳。在这情况下,探测一氧化碳的一氧化碳探测单元提供于该外壳内部,而非该第一发光单元、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光接收单元。此外,该第一探测目标物可为烟雾和一氧化碳。在这情况下,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提供于该外壳内部,而非该第一发光单元、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光接收单元。
此外,具体实施例3说明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该第二探测目标物可为烟雾或一氧化碳。在这情况下,该第一发光单元、该第二发光单元、及该光接收单元、或该一氧化碳探测单元提供于第二探测空间62C中。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
具体实施例3说明火灾探测装置1C包括内罩盖30C。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省略内罩盖30C。在这情况下,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第二罩盖部位170C可提供于外罩盖20C内部。
(关于热度探测单元)
具体实施例3说明仅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二探测空间62C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收容整个热度探测单元110C。
(关于第二探测空间)
具体实施例3说明第二探测空间62C提供于该外壳外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二探测空间62C可提供于该外壳内部。
(关于第一罩盖部位和第二罩盖部位)
具体实施例3说明热度探测单元110C在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该些内径中的近末端侧上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另一内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二罩盖部位170C的该些内径可设定为均匀。
此外,具体实施例3说明第一罩盖部位150C配置成覆盖插入孔120C、插入孔141C、及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第一部位的每一者的整个外周围。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且第一罩盖部位150C可配置成仅覆盖该外周围的一部分。此外,具体实施例3说明第二罩盖部位170C配置成覆盖插入孔141C、插入孔161C、及热度探测单元110C的第二部位的每一者的整个外周围。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且第二罩盖部位170C可配置成仅覆盖该外周围的一部分。
此外,具体实施例3说明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插入孔120C配置成使得第二探测空间62C侧上的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末端部位通过插入孔120C装配到顶端表面部22C。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第一罩盖部位150C和插入孔120C可配置成使得第二探测空间62C侧上的第一罩盖部位150C的末端部位可未通过插入孔120C装配到顶端表面部22C。此外,具体实施例3说明第二罩盖部位170C配置成能够装配到第一罩盖部位150C。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不允许装配到第二罩盖部位170C。
附注
附注1的火灾探测装置系一种包含一外壳及一探测单元(探测该外壳的内部上的失火)的火灾探测装置。
如附注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2的火灾探测装置,该火灾探测装置附接到安装物件的安装面,该火灾探测装置包含:一热度探测单元,其探测失火,该热度探测单元的一部分设置在该外壳的内部,该热度探测单元配置成使得该热度探测单元的另一部分通过形成于对应于相对于该外壳的侧部位中的该安装面的一侧上的一侧部位的一另一侧上的一侧部位的一相对侧部位中的一插入孔,以暴露于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及一防护单元,其提供成覆盖该相对侧部位中的该插入孔的周围及该热度探测单元的另一部分,该防护单元具有多个凸翼,其中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或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
如附注2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更包含:一显示单元,其提供于该外壳的内部上,该显示单元通过该插入孔通过朝向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照射光显示预定信息,其中该些一些凸翼使用一半透明材料形成,且该些多个凸翼配置成使得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通过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引导到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
如附注2或附注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些多个凸翼的厚度基于流入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
如附注2至附注4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为厚的凸翼。
如附注2至附注5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插入孔提供于该相对侧部位的一部位中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
如附注6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该相对侧部位的中心部位的一侧上的凸翼,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最厚凸翼为薄的凸翼或比最宽凸翼为窄的凸翼。
如附注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8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测空间,用于在该外壳的内部上进行含有于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的一气体中的一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或外部上,该第二探测空间提供成进行一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及一分隔壁,其提供于该外壳中,该分隔壁提供成分隔该第一探测空间或该第二探测空间,以允许制止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
如附注8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9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第一探测空间包括:一第一探测空间本体,其中进行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及一流入空间,用于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本体,该火灾探测装置更包含一插入孔,其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一部位中的该流入空间的一部位中,以将探测设置在该外壳中的第二探测目标物的一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的一部分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且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流入空间中的该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插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如附注8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10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一流入孔,其提供于该外壳中,以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及一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其探测该第一探测目标物,该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设置在该第一探测空间中,其中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第一探测空间中的该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流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如附注8至附注10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11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外壳和该分隔壁相互一体成形。
如附注8至附注11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12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
如附注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1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一第一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以进行一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或一外部上,以进行一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一流入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以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一探测单元,其探测该第二探测目标物,该探测单元提供使得该探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该第二探测空间中;及一罩盖单元,其覆盖该探测单元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使得允许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
如附注1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1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罩盖单元由允许该探测单元插入其中的管状体形成。
如附注1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1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探测单元在该罩盖单元的内径中的近末端侧上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另一内径。
如附注14或附注1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1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罩盖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径设定为大致相同于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罩盖单元的一部位的外径。
如附注14至附注16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1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用于将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的插入孔,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侧部位中的该第二探测空间的面向侧部位中,且该插入孔和该罩盖单元配置成允许该第二探测空间的一侧上的该罩盖单元的末端部位通过该插入孔装配到该面向侧部位。
如附注13至附注17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注18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
附注的有利功效
如附注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用于探测失火的单元提供于该外壳内部,因此失火可在该外壳内部探测到,并可有效探测是否发生火灾。
如附注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举例来说,因此可通过使用该半透明材料仅形成该些一些凸翼通过该些一些凸翼和该插入孔,将从设置在该外壳中的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引导到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因此,由于本领域无需在该外壳中提供用于将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引导到该外部的显示孔,因此相较于惯用技术(其中该保护器和该显示孔暴露于该外部的技术)时,可维持该火灾探测装置的设计性质。此外,由于使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因此当相较于该些多个凸翼以相同形状形成的情况时,容易根据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安装状态均匀化从每个方向流入该外壳的气流的流入。因此,可改进该火灾探测装置中的该气流的流入性质。
如附注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些一些凸翼使用半透明材料形成,且该些多个凸翼配置成使得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通过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引导到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因此该防护单元的该些凸翼的一些可允许用作该导光体,同时确保该防护单元的强度,且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可在各种方向上皆容易目视辨识出。
如附注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些多个凸翼的厚度基于流入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因此可基于流入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该些多个凸翼的厚度,并可确保到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性质,同时维持该防护单元的耐用性。
如附注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最薄凸翼为厚的凸翼,因此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容易引导到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同时抑制对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的损伤。因此,可进一步维持该火灾探测装置的显示功能,同时改进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的耐用性。
如附注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插入孔提供于该相对侧部位的一部位中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因此当相较于该插入孔形成于该相对侧部位的中心部位中的情况时,对该热度探测单元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有少数限制。因此,可维持该热度探测单元和该显示单元的附接性质。
如附注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该相对侧部位的中心部位的一侧上的凸翼,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最厚凸翼为薄的凸翼或比最宽凸翼为窄的凸翼,因此当该插入孔提供于该相对侧部位的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时,变得更容易均匀化该防护单元中从每个方向流入的气流的流入。因此,可改进到该防护单元的气流的流入性质。
如附注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一第一探测空间在该外壳的内部上进行含有于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的一气体中的一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外部上,该第二探测空间提供成进行一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及一分隔壁提供于该外壳中,该分隔壁提供成分隔该第一探测空间或该第二探测空间,以允许制止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因此可制止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因此,当相较于未提供该分隔壁的情况时,可防止该第二探测目标物通过该探测单元的探测受到已流入气体制止,并可维持或改进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附注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一插入孔,其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一部位中的该流入空间的一部位中,以将一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的一部分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且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流入空间中的该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插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通过该插入孔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并容易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附注1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一流入孔,其提供于该外壳中;及一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其探测该第一探测目标物,且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第一探测空间中的该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流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可有效制止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通过该流入孔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并容易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附注1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外壳和该分隔壁相互一体成形,因此当相较于该外壳与该分隔壁分别形成的情况时,可节省将该分隔壁附接到该外壳的时间和精力,并改进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可制造性。此外,可减少该火灾探测装置的零件数量,并减少伴随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制造的环境负担。
如附注1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因此可制止含有烟雾或一氧化碳的气体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并可维持或改进热度探测准确度。
如附注1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一第一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或一外部上;一流入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以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一探测单元,其探测该第二探测目标物,该探测单元提供使得该探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该第二探测空间中;及一罩盖单元,其覆盖该探测单元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使得允许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因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并可维持或改进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附注1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罩盖单元由允许该探测单元插入其中的管状体形成,因此可简单配置该罩盖单元,并可改进该罩盖单元的可制造性。
如附注15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探测单元在该罩盖单元的内径中的近末端侧上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另一内径,因此可提高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罩盖单元的可能性,并促进该罩盖单元的大小缩减。
如附注1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罩盖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径设定为大致相同于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罩盖单元的一部位的外径,因此变得容易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并变得容易维持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准确度。
如附注1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用于将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的插入孔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侧部位中的该第二探测空间的面向侧部位中,且该插入孔和该罩盖单元配置成允许该第二探测空间的一侧上的该罩盖单元的末端部位通过该插入孔装配到该面向侧部位,因此可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从该第二探测空间侧上的该末端部位流入,且变得更容易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到该探测单元。此外,在组装该火灾探测装置时,促进该罩盖单元的定位,因此可迅速且准确进行组装工作。
如附注1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因此可抑制含有烟雾的气体与该感测单元的接触,并可维持或改进热度探测准确度。

Claims (18)

1.一种用于探测受监控区域中失火的火灾探测装置,该火灾探测装置包含:
一外壳(housing);及
一探测单元,其用以探测该外壳的内部上的失火。
2.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该火灾探测装置附接到一安装物件的一安装面,该火灾探测装置包含:
一热度探测单元,其用以探测失火,该热度探测单元的一部分设置在该外壳的内部,该热度探测单元配置成使得该热度探测单元的另一部分通过一插入孔,以暴露于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其中该插入孔形成于对应于相对于该外壳的侧部位中的该安装面的一侧的一侧部位的一另一侧上的一侧部位的一相对侧部位中的;及
一防护单元,其系用于覆盖该相对侧部位中的该插入孔的周围及该热度探测单元的另一部分,该防护单元具有多个凸翼,
其中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材料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材料,或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些凸翼的形状不同于一些其他凸翼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2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
一显示单元,其设于该外壳的内部上,该显示单元通过该插入孔通过朝向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照射光显示预定信息,
其中该些一些凸翼使用一半透明材料形成,且
该些多个凸翼配置成使得从该显示单元照射的光通过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引导到该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些多个凸翼的厚度基于流入该防护单元的一气流的流入或流入方向设定。
5.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使用该半透明材料形成的该些凸翼的厚度系比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一厚度最薄的凸翼厚。
6.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插入孔设于该相对侧部位的一部位中的一中心部位以外的一部位中。
7.如权利要求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些多个凸翼之中的该相对侧部位的中心部位的一侧上的一凸翼系比该些多个凸翼的中的一最厚的凸翼为薄或比一最宽的凸翼为窄。
8.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
一第一探测空间(first detection space),用于在该外壳的内部探测含有于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的一气体中的一第一探测目标物(first detection target);
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或外部,该第二探测空间用于探测一第二探测目标物(second detection target);及
一分隔壁,其设于该外壳中,该分隔壁提供成分隔该第一探测空间或该第二探测空间,以允许制止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的气体流出到该第二探测空间。
9.如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第一探测空间包括
一第一探测空间本体,其系用以探测该第一探测目标物;及
一流入空间,用于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本体,
该火灾探测装置更包含一插入孔,其系位于面向该外壳的一部位中的该流入空间的一部位中,以将用于探测位于该外壳中的第二探测目标物的一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的一部分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且
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流入空间中的该第二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插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10.如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
一流入孔,其设于该外壳,以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及
一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其探测该第一探测目标物,该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设置在该第一探测空间,
其中该分隔壁配置成围绕该第一探测空间中的该第一探测目标物探测单元及该流入孔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外壳和该分隔壁相互一体成形。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
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
13.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其更包含:
一第一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以进行一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探测;
一第二探测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或一外部上,以进行一第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
一流入空间,其位于该外壳的内部上,以允许含有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的气体从该外壳的外部流入该第一探测空间;
一探测单元,用以探测该第二探测目标物,该探测单元提供使得该探测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该第二探测空间中;及
一罩盖单元,其覆盖该探测单元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以便制止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接触该探测单元。
14.如权利要求1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罩盖单元由允许该探测单元插入其中的一管状体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探测单元在该罩盖单元的内径中的一近末端侧上的一内径设定为大于另一内径。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罩盖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内径设定为相同于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罩盖单元的一部位的外径。
17.如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用于将该探测单元插入该第二探测空间的一插入孔提供于面向该外壳的一侧部位中的该第二探测空间的一面向侧部位(facing side portion)中,且
该插入孔和该罩盖单元配置成允许该第二探测空间的一侧上的该罩盖单元的一末端部位通过该插入孔装配到该面向侧部位。
18.如权利要求13至17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第一探测目标物系烟雾或一氧化碳,且
该第二探测目标物系热度。
CN201980021040.5A 2018-03-28 2019-03-26 火灾探测装置 Pending CN1118866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2681A JP7208714B2 (ja) 2018-03-28 2018-03-28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062681 2018-03-28
JP2018162772A JP7227716B2 (ja) 2018-08-31 2018-08-31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162772 2018-08-31
JP2018-173389 2018-09-18
JP2018173389A JP7280025B2 (ja) 2018-09-18 2018-09-18 火災検出装置
PCT/JP2019/012780 WO2019189128A1 (ja) 2018-03-28 2019-03-26 火災検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6632A true CN111886632A (zh) 2020-11-03

Family

ID=68061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1040.5A Pending CN111886632A (zh) 2018-03-28 2019-03-26 火灾探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1975228B2 (zh)
EP (1) EP3779908A4 (zh)
CN (1) CN111886632A (zh)
WO (1) WO20191891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6632A (zh) * 2018-03-28 2020-11-03 报知希株式会社 火灾探测装置
US11813926B2 (en) 2020-08-20 2023-11-14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Binding agent and olfaction sensor
US11636870B2 (en) 2020-08-20 2023-04-25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Smoking cess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760170B2 (en) 2020-08-20 2023-09-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Olfaction sensor preserv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760169B2 (en) 2020-08-20 2023-09-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Particulate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lfaction sensors
US11932080B2 (en) 2020-08-20 2024-03-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iagnostic and recirculation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881093B2 (en) 2020-08-20 2024-01-23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moking in vehicles
US11828210B2 (en) 2020-08-20 2023-11-28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iagnosti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vehicles using olfac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6265A (ja) * 2000-03-17 2001-09-28 Nittan Co Ltd 熱煙複合式感知器
CN102682562A (zh) * 2012-05-29 2012-09-19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一种在线式火灾烟气探测装置
CN103559766A (zh) * 2013-11-13 2014-02-05 无锡市华昊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火灾报警器
JP2014086013A (ja) * 2012-10-26 2014-05-12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熱式火災警報器
JP2015069484A (ja) * 2013-09-30 2015-04-13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7374A (ja) * 1995-04-10 1996-11-01 Nohmi Bosai Ltd 熱式火災感知器
JP3372140B2 (ja) 1995-06-27 2003-01-2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煙熱複合感知器
AU762183B2 (en) 2001-04-24 2003-06-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re detector unit
CN102436712B (zh) 2008-03-31 2014-10-15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热烟复合型火灾探测器
JP4772076B2 (ja) 2008-03-31 2011-09-14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熱煙複合型火災感知器
US20100073172A1 (en) * 2008-09-25 2010-03-25 L.I.F.E. Support Technologies, Llc Dual condition fire/smoke detector with adjustable led cannon
JP5921198B2 (ja) 2010-01-21 2016-05-24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感知器
JP2011154544A (ja) * 2010-01-27 2011-08-11 Fuji Electric Co Ltd 火災警報器または火災警報機能付ガス警報器
US8346500B2 (en) * 2010-09-17 2013-01-01 Chang Sung Ace Co., Ltd. Self check-type flame detector
US8907799B2 (en) * 2011-03-07 2014-12-09 Flamesniffer Pty Ltd Fire detection
US8624745B2 (en) * 2011-03-16 2014-01-07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false alarm immunity optical smoke detector
JP5738026B2 (ja) 2011-03-22 2015-06-17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熱感知器
JP6191063B2 (ja) 2013-03-30 2017-09-06 新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熱感知器
JP6350934B2 (ja) * 2014-02-12 2018-07-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複合火災感知器
EP3455837B1 (de) * 2016-05-13 2020-03-11 Siemens Schweiz AG Brandmelder mit einer photodiode zur erfassung von umgebungslicht, um davon abhängig die ausgabe eines möglichen brandalarms zu beschleunigen
JP6747232B2 (ja) 2016-10-12 2020-08-26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高炉の原料混合比率推定方法
JP2018162772A (ja) 2017-03-27 2018-10-18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作動装置、及び内燃機関用動弁装置におけるカム位相可変機構
JP6977295B2 (ja) 2017-03-31 2021-12-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流体移送量測定装置、流体移送量測定方法、流体移送システム、流体移送方法、及び流体個別封入体の製造方法
CN111886632A (zh) * 2018-03-28 2020-11-03 报知希株式会社 火灾探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6265A (ja) * 2000-03-17 2001-09-28 Nittan Co Ltd 熱煙複合式感知器
CN102682562A (zh) * 2012-05-29 2012-09-19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 一种在线式火灾烟气探测装置
JP2014086013A (ja) * 2012-10-26 2014-05-12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熱式火災警報器
JP2015069484A (ja) * 2013-09-30 2015-04-13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
CN103559766A (zh) * 2013-11-13 2014-02-05 无锡市华昊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火灾报警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79908A1 (en) 2021-02-17
US20240139569A1 (en) 2024-05-02
EP3779908A4 (en) 2022-04-13
TW202004690A (zh) 2020-01-16
US11975228B2 (en) 2024-05-07
US20240139570A1 (en) 2024-05-02
US20210046346A1 (en) 2021-02-18
WO2019189128A1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6632A (zh) 火灾探测装置
US20210041350A1 (en) Fire detection device
US11761890B2 (en) Fire detection device
WO2017073562A1 (ja) 警報装置
JP5914847B2 (ja) 火災感知器
US10950113B2 (en) Alarm device
US10943453B2 (en) Alarm apparatus
TWI834648B (zh) 火災探測裝置
JP7169107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2771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20113030A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3008083A (ja) 火災感知器
JP2020102036A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80025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432679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20016978A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08714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20067828A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20016979A (ja) 火災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