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3879B -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3879B
TWI833879B TW109101920A TW109101920A TWI833879B TW I833879 B TWI833879 B TW I833879B TW 109101920 A TW109101920 A TW 109101920A TW 109101920 A TW109101920 A TW 109101920A TW I833879 B TWI833879 B TW I8338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device
operating
patent application
main body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1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8048A (zh
Inventor
西川裕輔
豊嶋博久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8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8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38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387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操作裝置被設置成用於人力車輛。基本地,操作裝置包含底座、底座罩覆件及間隙。底座被建構成被安裝於人力車輛的車把。底座罩覆件至少部分地覆蓋底座。底座罩覆件具有周圍邊緣。間隙被設置在底座上,使得底座罩覆件的周圍邊緣被至少部分地且可移除地設置在間隙中。

Description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此揭示一般地關於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一般而言,包括自行車的人力車輛具有由使用者使用用來操作一個或更多個組件的一個或更多個操作裝置所操作之一個或更多個組件。有許多類型的操作裝置。例如,操作裝置能被電性地、液壓性地及/或機械性地連接於組件。換言之,操作裝置有時包括一個或更多個開關,以供使用者來操作一個或更多個組件。一個開關或多個開關能將操作訊號無線地或經由電線傳送至電控制器。操作裝置有時被流體性地連接於組件,使得由使用者所作的操作桿的移動操作一個或更多個組件。操作裝置有時使用機械纜線(例如,包登纜線)而被機械性地連接於組件,使得由使用者所作的操作桿的移動拉引或釋放纜線,以操作一個或更多個組件。
一般而言,本揭示涉及操作裝置的各種不同特徵。在一個特徵中,操作裝置具有底座及覆蓋底座的底座罩覆件。所欲的是,將底座罩覆件穩定地配置於底座。在此實施例中所呈現的一個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操作裝置,其中底座罩覆件被穩定地配置於底座。
鑒於已知技術的狀態及根據本揭示的第一方面,一種操作裝置被設置成用於人力車輛,且基本地包含底座、底座罩覆件及間隙。底座被建構成被安裝於人力車輛的車把。底座罩覆件至少部分地覆蓋底座。底座罩覆件具有周圍邊緣。間隙被設置在底座上,使得底座罩覆件的周圍邊緣至少部分地且可移除地設置在間隙中。
利用根據第一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將底座罩覆件穩定地配置於底座。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底座包括主體及附加體。主體具有被安裝於車把的近端部及與近端部相反的遠端部。附加體被耦接於主體的遠端部,使得間隙被設置在主體與附加體之間。
利用根據第二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容易地形成間隙,以用來接收底座罩覆件的周圍邊緣。
根據本揭示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二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附加體被可卸除地耦接於主體。
利用根據第三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容易地保養操作裝置。
根據本揭示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三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附加體藉由卡扣連接而被可卸除地耦接於主體。
利用根據第四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依所需將附加體容易地卸除及再附接於主體。
根據本揭示的第五方面,根據第四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主體及附加體中的一者包括凸部,且主體及附加體中的另一者包括被建構成與凸部配接的配接凹部。卡扣連接由凸部及配接凹部所形成。
利用根據第五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在主體與附加體之間容易地形成卡扣連接。
根據本揭示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五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凸部包括一對凸部,且配接凹部包括一對配接凹部。
利用根據第六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將附加體牢固地維持於主體。
根據本揭示的第七方面,根據第六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一對凸部包括位在操作裝置的第一側上的第一凸部及位在操作裝置的第二側上的第二凸部,第二側與第一側相反。一對配接凹部包括被建構成與第一凸部配接的第一配接凹部及被建構成與第二凸部配接的第二配接凹部。
利用根據第七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進一步將附加體牢固地維持於主體。
根據本揭示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七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主體包括具有第一配接凹部的第一側表面及具有第二配接凹部的第二側表面。附加體包括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
利用根據第八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在主體與附加體之間容易地形成卡扣連接。
根據本揭示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八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附加體包括主體被部分地配置於內的配置凹部。間隙被形成在主體與附加體之間於配置凹部中。
利用根據第九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將附加體相對於主體可靠地配置成形成間隙,以用來接收底座罩覆件的周圍邊緣。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二至第九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間隙包括第一間隙及第二間隙。底座罩覆件的周圍邊緣包括被設置在第一間隙中的第一部分及被設置在第二間隙中的第二部分。
利用根據第十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進一步將底座罩覆件穩定地配置於底座。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十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部分具有第一厚度,第一厚度小於第一部分所延伸來自於的底座罩覆件的一部分之厚度。
利用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減少形成底座罩覆件的材料量。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十或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二部分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於第二部分所延伸來自於的底座罩覆件的一部分之厚度。
利用根據第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減少形成底座罩覆件的材料量。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底座罩覆件具有罩覆件外表面。附加體具有被建構成相對於罩覆件外表面切齊的本體外表面。
利用根據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對使用者提供舒適的外表面。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十三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主體及附加體中的一者包括突出部,且主體及附加體中的另一者包括突出部被配置於內的開口。
利用根據第十四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將自行車操作裝置製造成具有較少部件及相對地小型。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五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十四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主體及附加體由不同的材料所製成。
利用根據第十五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將適合的材料使用於主體及附加體。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十五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主體由樹脂所製成,且附加體由在未受應力的狀態下維持預定形狀的回彈性非金屬材料所製成。
利用根據第十六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將附加體容易地附接於主體。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十六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主體包括車把接收凹部、鞍橋部及抓握部。車把接收凹部被設置於近端部。鞍橋部被設置於遠端部。抓握部被設置在近端部與遠端部之間。
利用根據第十七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將組件使用於下沉式車把。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八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還包含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於底座的主體。
利用根據第十八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容易地操作另一個組件。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九方面,根據第十八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操作構件包括被可樞轉地安裝在主體的遠端部上的桿件。
利用根據第十九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容易地操作操作構件。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十方面,根據第十八或第十九方面的操作裝置還包含被設置在主體上的操作單元。操作構件被耦接於操作單元,以回應於操作構件的移動而操作操作單元。
利用根據第二十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容易地操作遠處的組件。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據第十八至第二十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操作構件被至少部分地配置在附加體的一對的隔開的部分之間。
利用根據第二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以相對小型的方式可靠地支撐操作構件。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十二方面,根據第十八至第二十一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還包含附加操作單元,其被設置於底座及操作構件中的一者。
利用根據第二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利用操作裝置操作附加組件。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二十二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底座及底座罩覆件中的一者包括定位凸部,且底座及底座罩覆件中的另一者包括被建構成與定位凸部接合的定位凹部。
利用根據第二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實質地防止底座罩覆件相對於底座的移動。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十四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二十三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底座罩覆件由彈性體材料所製成。
利用根據第二十四方面的操作裝置,使用者有可能舒適地抓握底座。
又,所揭示的操作裝置的其他目的、特徵、方面及優點對於熟習本領域技術者將從以下詳細說明而變得明白,以下詳細說明結合隨附圖式來揭示操作裝置的較佳實施例。
現在將參照圖式來解釋所選擇的實施例。對於熟習自行車領域技術者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以下的實施例的說明僅被提供來用於繪示說明,而非以限制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先參照圖1及圖2,人力車輛B被繪示成配備有根據一個所繪示的實施例的一對的操作裝置10A及10B。在此所使用的人力車輛是指至少部分地使用人力作為驅動力以用於行進之車輛,且包括電動地輔助人力的車輛。人力車輛不包括僅使用人力以外的驅動力之車輛。特別地,僅使用內燃引擎作為驅動力的車輛不被包括在此實施例的人力車輛中。人力車輛一般地被架設成是不需要用來在公有道路上行駛的執照之小型(compact)、輕型車輛。圖式中所示的人力車輛B是人力車輛的一個範例,其配備有根據所繪示的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0A及10B。
如圖1中所見,所繪示的實施例的人力車輛B是叫做「碎石路車(gravel bike)」的多用途公路車。由於人力車輛B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是自行車,操作裝置10A及10B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是自行車操作裝置。在此,操作裝置10A及10B在安裝狀態下被耦接於下沉式車把H。如以下所討論,自行車組件10A及10B被建構作為公路制動變速器(亦即,組合的公路變速器及制動操作裝置),其中它們被建構成施行制動操作及換檔操作兩者。
又,如圖1中所見,操作裝置10A被安裝在車把H上的右手側,且操作裝置10B被安裝在車把H上的左手側。操作裝置10B與操作裝置10A相同,除了操作裝置10B是操作裝置10A的鏡像。因此,操作裝置10A的部件的說明適用於操作裝置10B的對應部件。由於此原因,僅操作裝置10A將在此被更詳細地討論及繪示。
又,如圖2中所概略地繪示,操作裝置10A被操作性地耦接於兩個車輛組件BC1及BC2。確切地,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車輛組件BC1是液壓作動的自行車組件,像是液壓制動裝置。另一方面,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車輛組件BC2是電作動的自行車組件,像是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的自行車傳動裝置(例如,撥鏈器或內變速輪轂)。
在此,操作裝置10A經由液壓軟管H1而操作後制動裝置(亦即,車輛組件BC1)且經由傳統的電纜線EC1而操作後傳動裝置(亦即,車輛組件BC2)。然而,操作裝置10A的結構亦能適用於被建構成被安裝於車把H上的左手側之左手側操作裝置。如果有需要及/或想要的話,電自行車組件BC2能被省略。換言之,操作裝置10A能被建構成不具有用來操作電自行車組件BC2的結構。換言之,操作裝置10B經由液壓軟管H2而操作前制動裝置(未示出)且經由傳統的電纜線EC2而操作前傳動裝置。
自行車及上述自行車組件是先前技術中為人所熟知的,且因此,人力車輛B(亦即,自行車)及車輛組件BC1及BC2(亦即,自行車組件)將不會在此被詳細地討論或繪示。而是,人力車輛B及車輛組件BC1及BC2將僅被討論至了解本發明所需的程度。
如以上所討論,操作裝置10A被設置成用於人力車輛B。亦即,操作裝置10A被耦接於車把H,使得人力車輛B的騎士能從車把H選擇性地操作車輛組件BC1及BC2。基本地,操作裝置10A包含底座12及底座罩覆件14。底座12被建構成被安裝於人力車輛B的車把H。底座罩覆件14至少部分地覆蓋底座12。在此,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底座12包括主體16及附加體18。主體16具有被安裝於車把H的近端部16a及遠端部16b(如圖9中所示)。遠端部16b與近端部16a相反。附加體18被耦接於主體16的遠端部16b。
在操作裝置10A被使用作為用於公路車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案例中,騎士在騎乘期間有時抓握主體16且倚靠在主體16上。在此,較佳地,主體16由樹脂所製成。例如,主體16由硬塑膠材料(樹脂)所製成,硬塑膠材料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利用纖維來強化。主體16的樹脂是適合騎士在騎乘期間抓握及倚靠於上的剛性材料。主體16的樹脂亦是輕質的,使得操作裝置10A的整體重量能被最小化。然而,主體16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由其他適合的材料所製成。
如以上所述,附加體18被耦接於主體16的遠端部16b。因此,附加體18不須為剛性構件,因為騎士在騎乘期間不會倚靠在附加體18上。在此,附加體18由在未受應力的狀態下維持預定形狀的回彈性非金屬材料所製成。以此方式,如果附加體18被撞擊,附加體18將不會破裂。因此,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主體16及附加體18由不同的材料所製成。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附加體18由比主體16的材料更具有回彈性的樹脂所製成、或由橡膠所製成。
在操作裝置10A被使用作為用於公路車的自行車操作裝置的案例中,主體16包括車把接收凹部16c、鞍橋部16d及抓握部16e。主體16是包括近端部16a、遠端部16b、鞍橋部16d及抓握部16e的單件構件。在此,底座12還設有藉由螺釘19a而被固定於主體16的底部本體19,如圖11及圖12所見。底部本體19能由與主體16或附加體18相同的材料所製成。替代地,底部本體19能由與主體16及附加體18兩者不同的材料所製成。
車把接收凹部16c被設置於近端部16a。車把接收凹部16c被建構成接收自行車車把H的彎曲區段。車把安裝結構20被設置於車把接收凹部16c,以用來將主體16安裝於車把H。在此,車把安裝結構20包括鉗夾帶22及緊固件24(例如,螺母及螺栓),以用來抓握車把H。由於車把安裝結構20能為任何適合的安裝結構,車把安裝結構20將不會在此被更詳細地討論或繪示。鞍橋部16d被設置於遠端部16b。換言之,鞍橋部16d是遠端部16b的一部分。抓握部16e被設置於近端部16a與遠端部16b之間。
所欲的是,在騎士正在抓握主體16時提供給騎士的手舒適的感覺。因此,主體16被以底座罩覆件14部分地罩覆。因此,底座罩覆件14亦經常被稱為抓握罩覆件,因為騎士在騎乘期間有時於底座罩覆件14的區域抓握主體16。在此情況下,底座罩覆件14由彈性體材料所製成。例如,底座罩覆件14由撓性橡膠材料所製成。如圖9中所見,底座罩覆件14具有管狀組態,此管狀組態具有前開口26及後開口28,使得底座罩覆件14延伸越過主體16。換言之,底座罩覆件14是像是橡膠的彈性件,其罩覆抓握部16e的外側表面。在此,底座罩覆件14亦部分地罩覆主體16的鞍橋部16d。因此,底座罩覆件14對於主體16的抓握部16e提供緩衝,且亦對於主體16提供引人注目的外觀。底座罩覆件14具有周圍邊緣26a。底座罩覆件14亦具有周圍邊緣28a(如圖6至圖8中所示)。周圍邊緣26a界定底座罩覆件14的前開口26,而周圍邊緣28a界定底座罩覆件14的後開口28。周圍邊緣26a及周圍邊緣28a形成底座罩覆件14的外部形狀的部分。
如圖3及圖4中所見,較佳地,操作裝置10A還包含操作構件30,其被可移動地耦接於底座12的主體16。操作構件30被建構成在操作構件30從靜置位置(圖3)移動至操作位置(圖4)時操作車輛組件BC1。在此所使用的用語「靜置位置」是指可移動部件(例如,操作構件30)在不需要使用者或其他外力介入(例如,固持操作構件30)來建立對應於靜置位置的狀態的情形下維持靜止不動之狀態。因此,用語「靜置位置」亦能稱為未操作位置。在此所使用的用語「操作位置」或「致動位置」是指可移動部件已經被使用者從靜置位置移動而所位於的位置。操作構件30被安裝於主體16的遠端部16b。在此,操作構件30包括被可樞轉地安裝在主體16的遠端部16b之桿件30a。特別地,如圖9中所見,桿件30a藉由界定樞轉軸線A1的樞轉軸32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主體16。基本地,桿件30a被騎士繞著樞轉軸線A1從靜置位置朝向車把H樞轉至操作位置,以用來施行制動操作,如圖4中所見。偏壓元件被設置在樞轉軸32上,以用來將偏壓力施加於桿件30a,使得桿件30a在騎士從操作位置釋放桿件30a以後返回至靜置位置。
如圖6至圖8中所見,較佳地,操作裝置10A還包含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及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在此,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及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被建構成操作車輛組件BC2。當車輛組件BC2是自行車傳動裝置時,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及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中的一者被使用來升檔,且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及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中的另一者被使用來降檔。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及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被可移動地耦接於操作構件30。特別地,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被建構成從靜置位置(圖6)移動至操作位置(圖7),而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被建構成從靜置位置(圖6)移動至操作位置(圖8)。因此,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及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各被建構成藉由從靜置位置至操作位置的移動而操作車輛組件BC2。
在此,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是藉由界定樞轉軸線A2的樞轉軸38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操作構件30之桿件。基本地,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被騎士繞著樞轉軸線A2從靜置位置朝向人力車輛B的中心樞轉至操作位置,以用來施行換檔操作,如圖7中所見。偏壓元件被設置成用來將偏壓力施加於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使得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在騎士將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從操作位置釋放以後返回至靜置位置。
在此,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是藉由樞轉軸38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操作構件30之桿件。基本地,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被騎士繞著樞轉軸線A2從靜置位置朝向人力車輛B的中心樞轉至操作位置,以用來施行換檔操作,如圖8中所見。偏壓元件被設置成用來在偏壓力施加於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使得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騎士將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從操作位置釋放以後將返回至靜置位置。
如圖11中所見,操作裝置10A還包含被設置在主體16上的操作單元40。操作構件30被耦接於操作單元40,以回應於操作構件30的移動而操作操作單元40。更確切地,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操作單元40是被建構成回應於桿件30a從靜置位置至操作位置的移動而將加壓的液壓流體供應至車輛組件BC1之液壓單元。基本地,操作單元40包括缸筒內孔42、活塞44及連接桿46。較佳地,操作單元40還包括被設置在主體16的抓握部16e中之儲槽48(如圖18中所示)。缸筒內孔42亦被設置在主體16的抓握部16e中,且被流體性地連接於儲槽48。活塞44被可滑動地設置在缸筒內孔42中,以回應於桿件30a的移動而沿著缸筒中心軸線往返移動。特別地,連接桿46具有藉由支撐桿50而被可樞轉地耦接於桿件30a的第一端及與活塞44接合的第二端。缸筒內孔42及活塞44界定被流體性地連接於液壓軟管H1的液壓室。如圖11中所見,螺旋壓縮彈簧52(亦即,偏壓元件)被設置在缸筒內孔42中,以將活塞44偏壓至靜置(未致動)位置。螺旋壓縮彈簧52亦將偏壓力提供在桿件30a上,以將桿件30a朝向靜置位置偏壓。替代地或額外於螺旋壓縮彈簧52,桿件30a能具有分開的偏壓元件,以用來將桿件30a朝向靜置位置偏壓,如以上所述。
操作裝置10A還包含被設置於底座12及操作構件30中的一者的附加操作單元60。在此,附加操作單元60是被設置在操作構件30上的電開關單元,以用來操作車輛組件BC2。附加操作單元60包括一對的電開關,以用來接收來自第一附加操作構件34及第二附加操作構件36的使用者輸入,以用來將車輛組件BC2(亦即,自行車傳動裝置)升檔及降檔。附加操作單元60能被從操作裝置10A省略。
如圖12及圖17中所見,操作裝置10A還包含被設置於主體16的鞍橋部16d的附加操作單元62。在此,附加操作單元62是包括電控制器的電開關單元,此電控制器被電連接於附加操作單元60及/或車輛組件BC2。附加操作單元62具有控制開關62a,以用來改變及/或調整車輛組件BC2及/或另一個車輛組件的操作(例如,具有電動馬達、懸吊器或可調整座桿的驅動輔助單元)。在此,控制開關62a是被設置在底座罩覆件14以下於鞍橋部16d上之按鈕開關。
如圖9至圖19中所見,附加體18被可卸除地耦接於主體16。更確切地,附加體18被耦接於主體16的遠端部16b。較佳地,如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附加體18藉由卡扣(snap-fit)連接而被可卸除地耦接於主體16。例如,主體16及附加體18中的一者包括凸部64,且主體16及附加體18中的另一者包括被建構成與凸部64配接的配接(mating)凹部66。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附加體18包括凸部64,且主體16包括配接凹部66。因此,卡扣連接由凸部64及配接凹部66所形成。在此,較佳地,凸部64包括一對的凸部,且配接凹部66包括一對的配接凹部。特別地,此一對的凸部包括位在操作裝置10A的第一側S1上之第一凸部64A及位在操作裝置10A的第二側S2上之第二凸部64B。第二側S2與第一側S1相反。此一對的配接凹部包括被建構成與第一凸部64A配接的第一配接凹部66A及與第二凸部64B配接的第二配接凹部66B。主體16包括具有第一配接凹部66A的第一側表面SS1及具有第二配接凹部66B的第二側表面SS2。附加體18包括第一凸部64A及第二凸部64B。如圖18中所見,在附加體18被耦接於主體16且底座罩覆件14被安裝在主體16及附加體18上的狀態下,第一凸部64A及第二凸部64B被與底座罩覆件14的周圍邊緣26a隔開遠離主體16的遠端部16b。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如圖13、圖14及圖19中所見,附加體18還包括位在操作裝置10A的第一側S1上的第三凸部64C及位在操作裝置10A的第二側S2上的第四凸部64D。主體16還包括被建構成與第三凸部64C配接的第三配接凹部66C及被建構成與第四凸部64D配接的第四配接凹部66D。因此,附加體18包括第一對的凸部64A、64C及一對的第二凸部64B、64B,而主體16包括第一對的配接凹部66A、66C及一對的第二配接凹部64B、66B。因此,附加體18藉由四個卡扣連接而被可卸除地維持於主體16。
又,如能從圖10、圖14及圖17中所見,較佳地,主體16及附加體18中的一者包括突出部68,且主體16及附加體18中的另一者包括突出部68被配置於內的開口70。在此,突出部68被設置在附加體18上,且開口70被設置在主體16上。突出部68接合開口70,以將附加體18的上部可卸除地維持於主體16。由於突出部68以懸臂樑方式被配置在附加體18上且由彈性體材料製成,突出部68能回彈性地變形,以供容易安裝。又,突出部68及開口70界定卡扣連接。
附加體18包括隱蔽部72及外露部74。隱蔽部72由底座罩覆件14所罩覆,而外露部74在底座罩覆件14被安裝於主體16且覆蓋隱蔽部72之狀態下是可視得的。凸耳部76抵靠於底座罩覆件14的周圍邊緣。第一凸部64A及第二凸部64B被形成在隱蔽部72的相反兩側上。第三凸部64C及第四凸部64D被形成在外露部74的相反兩側上。更確切地,外露部74包括界定操作構件接收空間78之一對的隔開的部分74a及74b。因此,操作構件30被至少部分地配置在附加體18的隔開的部分74a及74b之間。
如圖20中所見,附加體18還包括主體16被部分地配置於內的配置凹部80。配置凹部80包括被設置在隔開的部分74a中的第一配置凹部80A及被設置在隔開的部分74b中的第二配置凹部80B。
隱蔽部72設有前開口或定位凹部72a及一對的側凹口或定位凹部72b及72c。定位凹部72a、72b及72c接合底座罩覆件14,以防止底座罩覆件14及附加體18之間的相對移動。凸耳部76被形成在隱蔽部72與外露部74之間。
如圖20中所見,操作裝置10A包含間隙82。間隙82被設置在底座12上,使得底座罩覆件14的周圍邊緣26a被至少部分地且可移除地設置在間隙82中。在此,附加體18被耦接於主體16的遠端部16b,使得間隙82被設置在主體16與附加體18之間。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間隙82包括第一間隙82A及第二間隙82B。第一間隙82A位在操作裝置10A的第 一側S1上,而第二間隙82B位在操作裝置10A的第二側S2上。替代地,間隙82能為從操作裝置10A的第一側S1延伸至操作裝置10A的第二側S2之單一個連續間隙。因此,第一間隙82A及第二間隙82B分別被形成在主體16與附加體18之間於配置凹部80A及80B中。在此,第一間隙82A及第二間隙82B各形成為溝槽(groove)及/或槽縫(slit)。第一間隙82A及第二間隙82B被設計成在附加體18被耦接於主體16之狀態下底座罩覆件14能被從底座12移除。底座罩覆件14的周圍邊緣26a包括第一部分26a1及第二部分28a1。周圍邊緣26a的第一部分26a1被設置在第一間隙82A中。周圍邊緣26a的第二部分28a1被設置在第二間隙82B中。較佳地,第一部分26a1具有第一厚度,第一厚度小於第一部分26a1所延伸來自於的底座罩覆件14的一部分之厚度。類似地,第二部分28a1具有第二厚度,第二厚度小於第二部分28a1所延伸來自於的底座罩覆件14的一部分之厚度。較佳地,第一部分26a1及第二部分28a1被設計尺寸成在附加體18被耦接於主體16之狀態下底座罩覆件14能分別被從第一間隙82A及第二間隙82B容易地移除。較佳地,第一部分26a1及第二部分28a1被設計尺寸成與主體16及附加體18中的一者或兩者沒有接觸或小量接觸。以此方式,底座罩覆件14能在未將附加體18從主體16卸除的情形下被從底座12容易地移除。當然,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底座罩覆件14的第一部分26a1及第二部分28a1由於製造公差而可緊貼地(snugly)接觸主體16及附加體18兩者。因此,在未將附加體18從主體16卸除的情形下將底座罩覆件14從底座12移除的容易性可能會不同。替代地,第一部分26a1及第二部分28a1可能被設計尺寸成附加體18須被至少部分地從主體16卸除,以容易地從底座12移除底座罩覆件14。
利用底座12的此兩件式構造(主體16及附加體18),主體16及附加體18兩者能藉由射出成型而被容易地製成。替代地,主體16及附加體18能被製造成單件式構件,其中間隙82藉由像是銑間隙的其他製造程序而被形成。此外,替代地,間隙82能藉由使用像是銑間隙的其他製造程序而被僅形成在主體16或附加體18中。
如圖15及圖18中所見,底座罩覆件14具有罩覆件外表面CS。附加體18具有本體外表面BS,其被建構成相對於罩覆件外表面CS切齊。更確切地,由於製造公差,附加體18的本體外表面BS被建構成至少實質地與底座罩覆件14的罩覆件外表面CS切齊,以提供完成及一體的外觀。
現在參照圖10至圖12及圖22至圖25,底座12及底座罩覆件14中的一者包括定位凸部90,且底座12及底座罩覆件14中的另一者包括定位凹部92。定位凹部92被建構成與定位凸部接合。在此,定位凸部90被設置在底座罩覆件14上,且定位凹部92被設置在底座12的主體16上。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定位凸部90包括複數個定位凸部90a、90b、90c、90d、90e、90f、90g、90h及90i。又,定位凹部92包括複數個定位凹部92a、92b、92c、92d、92e、92f、92g、92h及92i。定位凸部90a、90b、90c、90d、90e、90f、90g、90h及90i在底座罩覆件14被安裝在主體16上方之狀態下分別被接收在定位凹部92a、92b、92c、92d、92e、92f、92g、92h及92i中。底座罩覆件14還包括定位凸部94a、94b及94c,定位凸部94a、94b及94c在底座罩覆件14被安裝在底座12的主體16及附加體18上方之狀態下被接收在底座12的附加體18的定位凹部72a、72b、72c中。
在瞭解本發明的範圍時,在此所使用的用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旨在作為開放式用語,其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前述者亦應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例如用語「包括」、「具有」及其衍生字。又,用語「部件」、「區段」、「部分」、「構件」、或「元件」在以單數型使用時能具有單一個部件或複數個部件的雙重意義,除非陳述並非如此。
在此所使用的以下方向性用語「面向車架側」、「非面向車架側」、「向前」、「向後」、「前」、「後」、「上」、「下」、「以上」、「以上」、「向上」、「向下」、「頂」、「底」、「側」、「豎直」、「水平」、「垂直」及「橫截」、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用語是指在直立騎乘位置且配備有操作裝置的自行車的那些方向。因此,被運用來描述自行車操作裝置的這些方向性用語應相對於在水平表面上於直立騎乘位置且配備有操作裝置的自行車來解釋。用語「左」及「右」被使用來在從自行車的後方觀看時以右側作參考時指明「右」,且在從自行車的後方觀看時以左側作參考時指明「左」。
在此揭示中所使用的詞語「中的至少一者」意指「一個或更多個」的所想要的選擇。針對一個範例,如果其選擇的數目是兩個,在此揭示中所使用的詞語「中的至少一者」意指「僅單一個選擇」或「兩個選擇中的兩者」。針對另一個範例,如果其選擇的數目等於或大於三個,在此揭示中所使用的詞語「中的至少一者」意指「僅單一個選擇」或「等於或大於兩個選擇中的任何組合」。
又,將會瞭解的是,雖然用語「第一」及「第二」可在此被使用來描述各種不同的組件,這些組件不應該被這些用語限制。這些用語僅被使用來將一個組件與另一個組件區分。因此,例如,在不離開本發明的教示的情形下,以上所討論的第一組件可被記載為第二組件,且反之亦然。
在此所使用的用語“被附接”或“附接”涵蓋以下組態:藉由將元件直接地附加至另一元件,元件被直接地牢固至另一元件之組態;藉由將元件附加至接著被附加至另一元件的中間構件,元件被間接地牢固至另一元件之組態;及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成一體之組態,亦即,一元件本質是另一元件的一部分。此定義亦應用於類似意義的字,例如,「被連合」、「被連接」、「被耦接」、「被安裝」、「被黏合」、「被固定」及其衍生字。最後,在此所使用的程度用語「實質地」、「大約」、「近似地」意指所修飾用語的合理變異量,使得最終結果不會顯著地改變。
雖然僅所選的實施例已經被選來繪示說明本發明,對於熟習本領域技術者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在不離開如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的本發明範圍的情形下,能在此作成各種不同的改變及修正。例如,除非確切地陳述並非如此,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而被改變,只要此等改變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意欲的功能。除非確切地陳述並非如此,被顯示成直接連接或互相接觸的組件能具有設置在它們之間的中間結構,只要此等改變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意欲的功能。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實施,且反之亦然,除非確切地陳述並非如此。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功能能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被採用。所有的優點不必然同時呈現在一個特別的實施例中。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每一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亦應被視為申請人的進一步發明的分開敘述,包含由這樣的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性及/或功能性概念。因此,前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說明僅用於繪示說明,而非以限制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10A:操作裝置 10B:操作裝置 12:底座 14:底座罩覆件 16:主體 16a:近端部 16b:遠端部 16c:車把接收凹部 16d:鞍橋部 16e:抓握部 18:附加體 19:底部本體 19a:螺釘 20:車把安裝結構 22:鉗夾帶 24:緊固件 26:前開口 26a:周圍邊緣 26a1:第一部分 28:後開口 28a:周圍邊緣 28a1:第二部分 30:操作構件 30a:桿件 32:樞轉軸 34:第一附加操作構件 36:第二附加操作構件 38:樞轉軸 40:操作單元 42:缸筒內孔 44:活塞 46:連接桿 48:儲槽 50:支撐桿 52:螺旋壓縮彈簧 60:附加操作單元 62:附加操作單元 62a:控制開關 64:凸部 64A:第一凸部 64B:第二凸部 64C:第三凸部 64D:第四凸部 66:配接凹部 66A:第一配接凹部 66B:第二配接凹部 66C:第三配接凹部 66D:第四配接凹部 68:突出部 70:開口 72:隱蔽部 72a:定位凹部 72b:定位凹部 72c:定位凹部 74:外露部 74a:隔開的部分 74b:隔開的部分 76:凸耳部 78:操作構件接收空間 80:配置凹部 80A:第一配置凹部 80B:第二配置凹部 82:間隙 82A:第一間隙 82B:第二間隙 90:定位凸部 90a:定位凸部 90b:定位凸部 90c:定位凸部 90d:定位凸部 90e:定位凸部 90f:定位凸部 90g:定位凸部 90h:定位凸部 90i:定位凸部 92:定位凹部 92a:定位凹部 92b:定位凹部 92c:定位凹部 92d:定位凹部 92e:定位凹部 92f:定位凹部 92g:定位凹部 92h:定位凹部 92i:定位凹部 94a:定位凸部 94b:定位凸部 94c:定位凸部 A1:樞轉軸線 A2:樞轉軸線 B:人力車輛 BC1:車輛組件 BC2:車輛組件,電自行車組件 BS:本體外表面 CS:罩覆件外表面 EC1:電纜線 EC2:電纜線 H:車把 H1:液壓軟管 H2:液壓軟管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SS1:第一側表面 SS2:第二側表面
現在參照形成此原始揭示的一部分之隨附圖式:
圖1是配備有根據一個繪示性實施例的一對的操作裝置之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的車把區域的立體圖,其中自行車操作裝置在安裝位置被耦接於下沉式車把;
圖2是圖1中所繪示的車把的配備有操作裝置中的一者(亦即,右側)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其中操作裝置位在它們的靜置位置(未操作位置);
圖3是圖2中所繪示的車把的一部分及操作裝置的外側視圖,其中操作構件位在它們的靜置位置;
圖4是圖2及圖3中所繪示的車把的一部分及操作裝置的外側視圖,其中制動操作構件被移動至操作位置,以用來操作位在它們靜置位置的制動裝置及其他操作構件;
圖5是圖2至圖4中所繪示的車把的一部分及操作裝置的前視圖,其中操作構件位在它們的靜置位置;
圖6是圖2至圖5中所繪示的操作裝置的後視圖,其中操作構件位在它們的靜置位置;
圖7是圖2至圖6中所繪示的操作裝置的後視圖,其中第一換檔操作構件被移動至操作位置,以用來操作位在它們靜置位置的自行車傳動裝置及其他操作構件;
圖8是圖2至圖5中所繪示的操作裝置的後視圖,其中第二換檔操作構件被移動至操作位置,以用來操作位在它們靜置位置的自行車傳動裝置及其他操作構件;
圖9是圖2至圖5中所繪示的車把及操作裝置的立體圖,其中操作構件位在它們的靜置位置且底座罩覆件從底座分解;
圖10類似於圖9是圖2至圖5中所繪示的車把及操作裝置的立體圖,但是其中附加體從主體分解;
圖11是圖10中所繪示的車把的一部分及操作裝置的外側視圖,其中操作構件位在它們的靜置位置且底座罩覆件被移除;
圖12是圖10及圖11中所繪示的車把的一部分及操作裝置的內側視圖,其中操作構件位在它們的靜置位置且底座罩覆件被移除;
圖13是圖2至圖11中所繪示的操作裝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底視圖,其中操作構件被移除;
圖14類似於圖13是圖13中所繪示的操作裝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底視圖,但是其中附加體從主體分解;
圖15是圖13及圖14中所繪示的操作裝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前視圖,其中操作構件被移除;
圖16類似於圖15是圖13至圖15中所繪示的操作裝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前視圖,但是其中附加體從主體分解;
圖17類似於圖15是圖16中所繪示的操作裝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前視圖,但是其中底座罩覆件亦從底座分解;
圖18是沿著圖15的剖面線18-18所見的操作裝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19是沿著圖15的剖面線19-19所見的操作裝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剖面圖;
圖20是沿著圖3的剖面線20-20所見的操作裝置的局部剖面圖;
圖21是沿著圖3的剖面線21-21所見的操作裝置的局部剖面圖;
圖22是用於圖2至圖11所繪示的操作裝置之底座罩覆件的前視圖;
圖23是圖22中所繪示的底座罩覆件的後視圖;
圖24是沿著圖22的剖面線24-24所見的圖22及圖23中所繪示的底座罩覆件的縱向剖面視圖;及
圖25是沿著圖23的剖面線25-25所見的圖22及圖23中所繪示的底座罩覆件的縱向剖面視圖。
10A:操作裝置
14:底座罩覆件
16:主體
16a:近端部
16b:遠端部
16d:鞍橋部
16e:抓握部
18:附加體
19:底部本體
20:車把安裝結構
22:鉗夾帶
24:緊固件
26:前開口
26a:周圍邊緣
26a1:第一部分
28:後開口
30:操作構件
30a:桿件
32:樞轉軸
34:第一附加操作構件
36:第二附加操作構件
46:連接桿
50:支撐桿
64:凸部
64A:第一凸部
64B:第二凸部
66A:第一配接凹部
68:突出部
70:開口
72:隱蔽部
72a:定位凹部
72b:定位凹部
74:外露部
90:定位凸部
90b:定位凸部
92a:定位凹部
92c:定位凹部
92e:定位凹部
92f:定位凹部
A1:樞轉軸線
H:車把

Claims (24)

  1. 一種操作裝置,其用於人力車輛,該操作裝置包含: 底座,其被建構成被安裝於該人力車輛的車把; 底座罩覆件,其至少部分地覆蓋該底座,該底座罩覆件具有周圍邊緣;及 間隙,其被設置在該底座上,使得該底座罩覆件的該周圍邊緣被至少部分地且可移除地設置在該間隙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底座包括 主體,其具有被安裝於該車把的近端部及與該近端部相反的遠端部,及 附加體,其被耦接於該主體的該遠端部,使得該間隙被設置在該主體與該附加體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附加體被可卸除地耦接於該主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附加體藉由卡扣連接而被可卸除地耦接於該主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主體及該附加體中的一者包括凸部, 該主體及該附加體中的另一者包括被建構成與該凸部配接的配接凹部,且 該卡扣連接由該凸部及該配接凹部所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凸部包括一對凸部,且 該配接凹部包括一對配接凹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一對凸部包括位在該操作裝置的第一側上的第一凸部及位在該操作裝置的第二側上的第二凸部,該第二側與該第一側相反,且 該一對配接凹部包括被建構成與該第一凸部配接的第一配接凹部及被建構成與該第二凸部配接的第二配接凹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主體包括具有該第一配接凹部的第一側表面及具有該第二配接凹部的第二側表面,且 該附加體包括該第一凸部及該第二凸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附加體包括該主體被部分地配置於內的配置凹部,且 該間隙被形成在該主體與該附加體之間於該配置凹部中。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間隙包括第一間隙及第二間隙,且 該底座罩覆件的該周圍邊緣包括被設置在該第一間隙中的第一部分及被設置在該第二間隙中的第二部分。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部分具有第一厚度,該第一厚度小於該第一部分所延伸來自於的該底座罩覆件的一部分之厚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二部分具有第二厚度,該第二厚度小於該第二部分所延伸來自於的該底座罩覆件的一部分之厚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底座罩覆件具有罩覆件外表面,且 該附加體具有被建構成相對於該罩覆件外表面切齊的本體外表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主體及該附加體中的一者包括突出部,且 該主體及該附加體中的另一者包括該突出部被配置於內的開口。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主體及該附加體由不同的材料所製成。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主體由樹脂所製成,且 該附加體由在未受應力的狀態下維持預定形狀的回彈性非金屬材料所製成。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主體包括 車把接收凹部,其被設置於該近端部, 鞍橋部,其被設置於該遠端部,及 抓握部,其被設置在該近端部與該遠端部之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操作構件,其被可移動地耦接於該底座的該主體。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操作構件包括被可樞轉地安裝在該主體的該遠端部上的桿件。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操作單元,其被設置在該主體上,其中 該操作構件被耦接於該操作單元,以回應於該操作構件的移動而操作該操作單元。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操作構件被至少部分地配置在該附加體的一對的隔開的部分之間。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附加操作單元,其被設置於該底座及該操作構件中的一者。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底座及該底座罩覆件中的一者包括定位凸部,且 該底座及該底座罩覆件中的另一者包括被建構成與該定位凸部接合的定位凹部。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底座罩覆件由彈性體材料所製成。
TW109101920A 2019-01-23 2020-01-20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TWI8338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9101590.1 2019-01-23
DE102019101590.1A DE102019101590A1 (de) 2019-01-23 2019-01-23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mit menschlicher kraft angetriebenes fahr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8048A TW202028048A (zh) 2020-08-01
TWI833879B true TWI833879B (zh) 2024-03-01

Family

ID=71402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1920A TWI833879B (zh) 2019-01-23 2020-01-20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102019101590A1 (zh)
TW (1) TWI8338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1128330A1 (de) 2021-10-29 2023-05-04 Shimano Inc.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muskelkraftbetriebene fahrzeuge
DE102022125308A1 (de) 2022-09-30 2024-04-04 Shimano Inc.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muskelkraftbetriebenes fahrzeu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08025A (zh) * 2015-07-17 2017-03-01 速聯有限責任公司 握柄蓋
TW201841793A (zh) * 2017-04-28 2018-12-0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37978B2 (en) * 2016-06-15 2018-04-10 Shimano Inc.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08025A (zh) * 2015-07-17 2017-03-01 速聯有限責任公司 握柄蓋
TW201841793A (zh) * 2017-04-28 2018-12-0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8048A (zh) 2020-08-01
DE102019101590A1 (de) 2020-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0422B (zh) 腳踏車組件控制裝置
TWI833879B (zh)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US8438946B2 (en) Handlebar for a bicycle
US10532788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20150367908A1 (en)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system
US11981391B2 (en)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827307B2 (en)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20200039608A1 (en) Hydraulic device
JP2010083358A (ja) 鞍乗型車両
EP1473217A1 (en) Covering sheath for a bicycle component
CN105035242B (zh) 自行车部件操作设备
TWI688508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784151B (zh) 操作裝置及操作系統
CN107406112B (zh) 摩托车的头灯防护结构
TWI849057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M550706U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以及用於自行車操作裝置的蓋構件
JP2002068044A (ja) 自動二輪車用ハンドルシート
US20240359766A1 (en)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20230271668A1 (en)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0384744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JP7312333B2 (ja) 二輪車における複数構成での座席アセンブリ
CA2500628A1 (en) Modified manual control lever devices and methods
TW202421493A (zh) 用於人力驅動車之操作裝置
CN118025393A (zh) 人力车辆操作装置
CN101386326B (zh) 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