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2934B - 車床 - Google Patents

車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2934B
TWI832934B TW108144641A TW108144641A TWI832934B TW I832934 B TWI832934 B TW I832934B TW 108144641 A TW108144641 A TW 108144641A TW 108144641 A TW108144641 A TW 108144641A TW I832934 B TWI832934 B TW I8329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indle
shifter
center line
claw member
bea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4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3717A (zh
Inventor
石川高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星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358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9707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星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星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3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3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2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2934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使夾持機構之維護變得容易之車床。
開閉裝置6具有爪構件20及移位器10,使設置於主軸之固持部60開閉。爪構件20可於主軸之外側傾動,具有固持部60成為打開狀態ST1之第一姿勢P01與固持部60成為關閉狀態ST2之第二姿勢PO2。移位器10可於主軸之外側向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配置於使爪構件20成為第一姿勢PO1之第一位置LO1與使爪構件20成為第二姿勢PO2之第二位置LO2。於移位器10之該移位器10與爪構件20接觸之位置安裝有可向主軸中心線方向滾動之滾輪15。

Description

車床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設置有可釋放地固持工件之固持部之主軸的車床。
作為車床,已知有對固持於正面主軸之工件進行正面加工且將正面加工後之工件交付至背面主軸而進行背面加工的NC(數值控制)車床。正面主軸與背面主軸具有筒夾等固持工件之固持部。如專利文獻1所示,用以使筒夾開閉之夾持機構包含:移位器,其可於主軸之外側向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及爪構件,其具有向前側突出而與移位器之外周面接觸之前端,且可朝自主軸中心線至前端之距離變化之方向傾動。移位器係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繞主軸一周之形狀。複數個爪構件與移位器接觸。移位器與爪構件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旋轉。
若將移位器向後側驅動,則使爪構件朝爪構件之前端遠離主軸中心線之方向傾動,經由套筒構件使筒夾成為關閉狀態。藉此,工件被筒夾固持。又,若將移位器向前側驅動,則藉由來自打開筒夾用彈簧之力而使爪構件朝爪構件之前端接近主軸中心線之方向傾動,筒夾成為打開狀態。藉此,自筒夾釋放工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8-149643號公報(尤其是圖2)
移位器之外周面與爪構件之前端接觸,因固持部之開閉而導致移位器之外周面與爪構件之前端發生摩擦,因此移位器與爪構件會因反覆之工件加工而受到磨耗。因此,必須更換移位器或爪構件。尤其,由於移位器繞主軸一周,故而自主軸抽出移位器整體且將新品安裝於主軸之周圍之作業花費工夫。
再者,如上所述之問題存在於各種車床。
本發明揭示一種可使夾持機構之維護變得容易之車床。
本發明之車床具有如下態樣,其具備:主軸,其設置有具有固持工件之關閉狀態與釋放上述工件之打開狀態的固持部,且能夠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旋轉;及開閉裝置,其使上述固持部開閉;上述開閉裝置具有:爪構件,其係可於上述主軸之外側傾動者,且具有上述固持部成為 打開狀態之第一姿勢與上述固持部成為關閉狀態之第二姿勢;及移位器,其可於上述主軸之外側向上述主軸中心線之方向移動,配置於使上述爪構件成為第一姿勢之第一位置與使上述爪構件成為上述第二姿勢之第二位置;且於上述移位器之該移位器與上述爪構件接觸之位置安裝有可向上述主軸中心線之方向滾動之滾輪。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使夾持機構之維護變得容易之車床。
1:車床
2:基台
6:開閉裝置
6a:夾持機構
6b:夾持機構
6c:夾持機構
10:移位器
10a:貫通孔
11:外表面
12:向外槽
12a:前側面
12b:後側面
12c:底面
12d:凹部
14:保持部
14a:間隙
14b:凹部
14c:插通孔
15:滾輪
15a:插通孔
16:滾輪銷(軸構件之例)
17:止動環
20:爪構件
20a:凹部
21:可動端部
22:基端部
22a:插通孔
22b:接觸部
23:爪銷
24:止動環
25:槽
26:爪固持器
26a:粗徑部
26b:細徑部
26c:貫通孔
26d:狹縫
26e:外周面
27:保持部
27a:間隙
27b:凹部
27c:插通孔
30:刀架
31:梳狀刀架
32:背面加工用刀架
33:轉塔刀架
35:導引軸套
36:支持台
41:正面主軸台(正主軸台之例)
42:正面主軸(正主軸之例)
51:背面主軸台(副主軸台之例)
51a:本體部
51b:延長部
52:背面主軸(副主軸之例)
52a:貫通孔
53:支持部
55:內裝馬達
56:定子
57:轉子
60:固持部
61:筒夾
61a:錐部
62:蓋構件
63:夾頭套筒
63a:倒錐部
64:彈簧
65:推壓套筒
65b:後端面
68:移位桿
68a:插入部
68b:基端
68c:前端
68d:支點
69:致動器
69a:氣缸
69b:活塞
70:排出構件
80:NC裝置
AX0:主軸中心線
AX1:主軸中心線
AX3:滾動之中心軸
AX4:旋轉軸
B1:前側軸承
B2:後側軸承
B3:移位器軸承
D1:前方
D2:後方
DR1:驅動部
LO1:第一位置
LO2:第二位置
PO1:第一姿勢
PO2:第二姿勢
ST1:打開狀態
ST2:關閉狀態
T1:工具
W0:工件
W1:工件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車床之構成例之圖。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副主軸台之例之縱截面圖。
圖3係表示夾持機構及其周邊之例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夾持機構及其周邊之例之縱截面圖。
圖5係表示爪構件之例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爪固持器之例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移位器之例之立體圖。
圖8係模式性地表示移位器之驅動部之例之圖。
圖9係表示固持部為打開狀態時之夾持機構之例之縱截面圖。
圖10係表示移位器到達關閉固持部之第二位置之時間點之夾持機構之例的縱截面圖。
圖11係表示於移位器位於第二位置之狀態下使移位桿之插入部自向 外槽之兩側面隔開之例的縱截面圖。
圖12係表示移位器到達打開固持部之第一位置之時間點之夾持機構之例的縱截面圖。
圖13係表示於外爪式夾持機構之移位器設置有滾輪之例中固持部為關閉狀態之情形之例的縱截面圖。
圖14係表示於外爪式夾持機構之移位器設置有滾輪之例中固持部為打開狀態之情形之例的縱截面圖。
圖15係表示於內爪式夾持機構之爪構件設置有滾輪之例中固持部為關閉狀態之情形之例的縱截面圖。
圖16係表示於內爪式夾持機構之爪構件設置有滾輪之例中固持部為打開狀態之情形之例的縱截面圖。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當然,以下之實施形態僅為例示本發明者,實施形態中所揭示之所有特徵對於發明之解決手段而言未必為必需。
(1)本發明中所包含之技術之概要:
首先,參照圖1~16所示之示例對本發明中所包含之技術之概要進行說明。再者,本案之圖係模式性地表示示例之圖,該等圖所示之各方向之放大率有時不同,各圖有時不匹配。當然,本技術之各要素並不限定於符號所示之具體例。
[態樣1]
本技術之一態樣之車床1具備主軸(例如背面主軸52)、支持部53、內裝馬達55及開閉裝置6。上述主軸於前部設置有具有固持工件W0之關閉狀態ST2與釋放上述工件W0之打開狀態ST1的固持部60,且能夠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上述支持部53經由前側軸承B1及後側軸承B2將上述主軸可旋轉地支持。上述內裝馬達55配置於上述前側軸承B1與上述後側軸承B2之間且使上述主軸旋轉。上述開閉裝置6具有爪構件20及移位器10,使上述固持部60開閉。上述爪構件20於上述主軸之外側配置於上述前側軸承B1與上述後側軸承B2之間,且可傾動。該爪構件20具有可動端部21,該可動端部21於上述固持部60成為打開狀態ST1之第一姿勢PO1與上述固持部60成為關閉狀態ST2之第二姿勢PO2下,距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距離發生變化。上述移位器10可於上述爪構件20之外側向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例如Z軸方向)移動,配置於使上述爪構件20成為第一姿勢PO1之第一位置LO1與使上述爪構件20成為上述第二姿勢PO2之第二位置LO2。
為加以比較,參照圖13、14,對配置於較後側軸承更後方之外爪式夾持機構進行簡單說明。圖13、14所示之背面主軸用夾持機構6b包含:移位器10,其可於背面主軸52之外側向Z軸方向移動;及爪構件20,其向前方突出而接觸移位器10之外周部,且可朝自主軸中心線AX0至可動端部21之距離變化之方向傾動。移位器10係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繞背面主軸52一周之形狀。複數個爪構件20與移位器10接觸。移位器10與爪構件20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如圖14所示,為了防止於移位器10 向前側被驅動時爪構件20之可動端部21因離心力而遠離主軸中心線AX0之動作,爪構件20為後側較傾動中心延伸之形狀且具有存在重量之延出部22c。又,移位器10設為自爪構件20之前端附近向前方延伸之形狀。
根據以上內容,外爪式夾持機構於主軸中心線方向上較長,無法相對於存在內裝馬達之前側軸承與後側軸承之間單純地移動。為了於前側軸承與後側軸承之間將排列有夾持機構與內裝馬達之主軸可高速旋轉地支持,而需要中間軸承,但於使用中間軸承之情形時,主軸台之構造變得複雜,並且主軸之前側變得過長。又,夾持機構配置於較後側軸承更後方於主軸之高速旋轉方面變得不利。
另一方面,於上述態樣1之夾持機構6a中,於位於主軸之外側之爪構件20之外側,以可向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移動之方式配置有移位器10。藉此,本態樣之夾持機構6a可較外爪式夾持機構於主軸中心線方向上短,即便無中間軸承,亦可配置於存在內裝馬達55之前側軸承B1與後側軸承B2之間。於出於避免主軸台與刀架30等構造物之干涉等原因而必須使主軸之前部變長之情形時,可於主軸之變長之前側之空間配置夾持機構6a,可使主軸之後側變短。因此,本態樣可提供使主軸於主軸中心線方向上縮短化之車床。
此處,主軸包括亦稱為正面主軸之正主軸、及亦稱為背面主軸之副主軸。
固持部包括利用稱為筒夾或爪等之各種固持單元固持工件者。
工件之概念亦包括製品。
再者,上述附言亦適用於以下態樣。
[態樣2]
本車床1亦可具備:正主軸台(例如正面主軸台41),其設置有固持上述工件W0之正主軸(例如正面主軸42);刀架30,其對固持於上述正主軸之工件W0進行加工;及副主軸台(例如背面主軸台51),其設置有與上述正主軸對向且自該正主軸接收上述工件W0之副主軸(例如背面主軸52)作為上述主軸。向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之副主軸台尤其必須避免與對固持於正主軸之工件W0進行加工之刀架30之干涉。於出於避免副主軸台與刀架30等構造物之干涉等原因而必須使副主軸之前部變長之情形時,可於副主軸之變長之前側之空間配置夾持機構6a,可縮短副主軸之後側。如此,本態樣可提供使副主軸於主軸中心線方向上縮短化之車床。
[態樣3]
此處,亦可於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上使上述爪構件20及上述移位器10位於較上述內裝馬達55更前側。內裝馬達55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之直徑相對較大,另一方面,可使夾持機構6a之直徑相對變小。因此,容易在出於避免與刀架30等構造物之干涉等原因而使主軸變長之前側之空間放入夾持機構6a。又,自位於主軸之前部之固持部60至夾持機構6a之距離變短,因此可簡化固持部60之開閉裝置6之構造。因此,本態樣可提供使主軸於主軸中心線方向上縮短化之適宜之車床。
[態樣4]
又,本技術之另一態樣之車床1具備主軸(例如背面主軸52)及開閉裝置6。上述主軸設置有具有固持工件W0之關閉狀態ST2與釋放上述工件W0之打開狀態ST1的固持部60,且能夠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上述開閉裝置6具有爪構件20及移位器10,使上述固持部60開閉。上述爪構件20可於主軸之外側傾動,具有上述固持部60成為打開狀態ST1之第一姿勢PO1與上述固持部60成為關閉狀態ST2之第二姿勢PO2。上述移位器10可於上述主軸之外側向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例如Z軸方向)移動,配置於使上述爪構件20成為第一姿勢PO1之第一位置LO1與使上述爪構件20成為上述第二姿勢PO2之第二位置LO2。於上述移位器10,於該移位器10與上述爪構件20接觸之位置安裝有可向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滾動之滾輪15。
於上述態樣4中,由於安裝於移位器10之滾輪15與爪構件20接觸,故而於固持部60開閉時,滾輪15向主軸中心線方向滾動。藉此,減少移位器10與爪構件20之摩擦,使移位器10之驅動源之負載減輕。又,可減少滾輪15與爪構件20之磨耗。進而,雖然將繞主軸一周之移位器整體自主軸抽出並將新品安裝於主軸之周圍之作業花費工夫,但本態樣即便必須更換滾輪15,亦可不更換移位器整體,因此可減少更換作業之工夫。再者,於將滾輪安裝於爪構件之情形時,由於滾輪與移位器接觸,故而滾輪與移位器逐漸發生磨耗,變得必須更換移位器整體。藉由將滾輪安裝於移位器,移位器與爪構件之接觸部分限定於滾輪,而無需更換移位器整體。因 此,本態樣可提供使夾持機構之維護變得容易之車床。
[態樣5]
上述移位器10亦可具有保持部14,該保持部14供沿上述滾輪15之滾動之中心軸AX3之軸構件(例如滾輪銷16)可卸除地安裝。上述滾輪15亦可具有供上述軸構件向上述中心軸AX3之方向通過之插通孔15a,且能夠以通過該插通孔15a之上述軸構件為中心滾動。本態樣係若自移位器10之保持部14卸除軸構件,則可自移位器10卸下滾輪15,若將滾輪15之通過插通孔15a之軸構件安裝於移位器10之保持部14,則滾輪15之更換完成。因此,本態樣可提供使夾持機構之維護變得容易之適宜之車床。
[態樣6]
進而,本技術之另一態樣之車床1具備主軸(例如背面主軸52)及開閉裝置6。上述主軸設置有具有固持工件W0之關閉狀態ST2與釋放上述工件W0之打開狀態ST1的固持部60,且能夠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上述開閉裝置6具有爪構件20、移位器10及驅動部DR1,使上述固持部60開閉。上述爪構件20於上述主軸之外側以上述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且可傾動,具有上述固持部60成為打開狀態ST1之第一姿勢PO1與上述固持部60成為關閉狀態ST2之第二姿勢PO2。上述移位器10於上述主軸之外側以上述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該移位器10可朝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例如Z軸方向)移動,配置於使上述爪構件20成為第一姿勢PO1之第一位置LO1與使上述爪構件20成為上述第二姿勢PO2之第二位置 LO2。上述驅動部DR1具有使上述移位器10朝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移動之移位桿68。於上述移位器10之外表面11,設置有以上述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繞一周且供上述移位桿68之插入部68a進入之向外槽12。於上述移位桿68之插入部68a設置有可與上述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接觸之移位器軸承B3。於上述爪構件20與上述移位器10之中,對於一構件,在與另一構件接觸之位置設置有可向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滾動之滾輪15,且對於上述另一構件,設置有上述固持部60為打開狀態ST1時供上述滾輪15進入之槽25。
於上述態樣6中,若固持部60成為打開狀態ST1,則於爪構件20與上述移位器10之中,位於一構件之滾輪15進入位於另一構件之槽25。藉此,即便固持部60為打開狀態ST1,亦可維持移位器軸承B3自移位器10之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隔開之狀態。因此,本態樣可提供能夠延長移位器軸承之壽命之車床。
[態樣7]
進而,本技術之另一態樣之車床1亦具有以下態樣。一種車床1,其具備:主軸(例如背面主軸52),其設置有具有固持工件W0之關閉狀態ST2與釋放上述工件W0之打開狀態ST1的固持部60,且能夠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及開閉裝置6,其使上述固持部60開閉;上述開閉裝置6具有:爪構件20,其係於上述主軸之外側以上述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 轉之可傾動者,且具有上述固持部60成為打開狀態ST1之第一姿勢PO1與上述固持部60成為關閉狀態ST2之第二姿勢PO2;移位器10,其於上述主軸之外側以上述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且可向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例如Z軸方向)移動,配置於使上述爪構件20成為第一姿勢PO1之第一位置LO1與使上述爪構件20成為上述第二姿勢PO2之第二位置LO2;及驅動部DR1,其具有使該移位器10向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移動之移位桿68;於上述移位器10之外表面11,設置有以上述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繞一周且供上述移位桿68之插入部68a進入之向外槽12;於上述移位桿68之插入部68a設置有可與上述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接觸之移位器軸承B3;且上述驅動部DR1於使上述移位器10向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移動後以使上述移位器軸承B3自上述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隔開之方式驅動上述移位桿68。
於上述態樣7中,於由驅動部DR1驅動之移位桿68使移位器10向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移動後,移位器軸承B3自移位器10之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隔開。藉此,可維持移位器軸承B3自移位器10之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隔開之狀態。因此,本態樣可提供能夠延長移位器軸承之壽命之車床。
(2)車床之構成之具體例:
圖1模式性地例示正面主軸42移動之主軸移動型之NC(數值控制)車床1之構成作為車床之例。圖1僅表示為了說明本技術而簡化之一例,並非限定本技術。再者,各部之位置關係之說明僅為例示。因此,將左右方向變更為上下方向或前後方向、或將上下方向變更為左右方向或前後方向、或將前後方向變更為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或將旋轉方向變更為相反方向等亦包含於本技術。又,方向或位置等相同並不限定於嚴密之一致,包含因誤差而偏離嚴密之一致之情況。
圖1所示之車床1於基台2之上具有設置有正面主軸42之正面主軸台41、導引軸套35、設置有背面主軸52之背面主軸台51、梳狀刀架31、背面加工用刀架32、轉塔刀架33等。再者,正面主軸42係正主軸之例,正面主軸台41係正主軸台之例,背面主軸52係副主軸之例,背面主軸台51係副主軸台之例。又,將梳狀刀架31、背面加工用刀架32及轉塔刀架33統稱為刀架30。圖1中,為方便起見,亦示有對正面主軸台41、背面主軸台51或導引軸套35或刀架30等之動作進行數值控制之NC裝置(數值控制裝置)80,但NC裝置80並不限於位於圖1所示之位置。
於圖1中,包含正面主軸42在內之正面主軸台41可向Z軸方向移動,包含背面主軸52在內之背面主軸台51可向Z軸方向及X軸方向移動,梳狀刀架31可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移動,背面加工用刀架32可向Y軸方向移動,轉塔刀架33可向X軸方向、Y軸方向及Z軸方向移動。此處,Z軸方向係主軸中心線方向之例,Z軸方向與X軸方向相互正交,Z軸方向與Y軸方向相互正交,X軸方向與Y軸方向相互正交。再者,只要Z軸方向與X軸方 向相互交叉,則亦可不正交,只要Z軸方向與Y軸方向相互交叉,則亦可不正交,只要X軸方向與Y軸方向相互交叉,則亦可不正交。當然,正面主軸台41、背面主軸台51或刀架30之移動方向並不限定於圖1所示之方向。
基台2亦稱為機座或載台等,構成直接或間接地支持上述各部(正面主軸台41、導引軸套35、背面主軸台51、刀架30)等之基礎部分。圖1中示有基台2經由支持台36支持導引軸套35。
正面主軸42具有筒夾等固持部,利用固持部將向Z軸方向插入之圓柱狀(棒狀)之工件W1可釋放地固持。NC裝置80經由內裝馬達等驅動部使正面主軸42以沿工件W1之長度方向之主軸中心線AX1為中心旋轉。藉此,正面主軸42使工件W1以主軸中心線AX1為中心旋轉。
配置於正面主軸42之前方之導引軸套35將貫通正面主軸42之長條狀工件W1可向Z軸方向滑動地支持,與正面主軸42同步地以主軸中心線AX1為中心旋轉驅動。再者,對於無導引軸套之車床,亦可應用本技術。
背面主軸52與正面主軸42對向且自正面主軸42接收正面加工後之工件W0。背面主軸52具有筒夾等固持部60,於主軸中心線AX1、AX0彼此對準之狀態下,利用固持部60將向Z軸方向插入之正面加工後之工件W0可釋放地固持。NC裝置80經由圖2所示之內裝馬達55等驅動部使背面主軸52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藉此,背面主軸52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使工件W0旋轉。背面主軸52在與正面主軸對向之含義上,有時稱為對向主軸。以下,於包含正面主軸42之主軸中心線AX1與背面主軸52 之主軸中心線AX0兩者之情形時,簡記為主軸中心線AX0,於包含固持於正面主軸42之工件W1與固持於背面主軸52之工件W0兩者之情形時,簡記為工件W0。
於刀架30安裝有用以對工件W0進行加工之複數個工具T1。梳狀刀架31與轉塔刀架33可藉由各種工具T1對支持於導引軸套35之工件W1進行正面加工。複數個工具T1包含用以切割固持於正面主軸42、背面主軸52之工件W0之切割刀具。背面加工用刀架32與轉塔刀架33可對藉由切割刀具而分離之正面加工後之工件W0進行背面加工。
NC裝置8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時鐘電路、介面(I/F)等,自未圖示之操作面板或外部電腦受理各種資訊之輸入並執行NC程式。藉此,NC裝置80控制正面主軸台41、背面主軸台51或刀架30之移動、及正面主軸42、背面主軸52或導引軸套35之旋轉。操作員可使用操作面板或外部電腦使NC程式可重寫地記憶於NC裝置80之RAM。
圖2模式性地例示背面主軸台51之沿主軸中心線AX0之縱截面,亦模式性地示有位於隱蔽位置之致動器69。於圖2中,自主軸中心線AX0起上側表示於筒夾61為關閉狀態ST2下排出構件70向圖2之右方後退之情況,自主軸中心線AX0起下側表示於筒夾61為打開狀態ST1下排出構件70向圖2之左方前進之情況。再者,為方便說明,將作為製品之工件W0由排出構 件70排出之方向(圖2之左方)設為前方D1,將排出構件70退避之方向(圖2之右方)設為後方D2,將自主軸中心線AX0離開之方向設為外方向,將接近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設為內方向。此處,前側、後側、外側、及內側係表示位置關係之用語。前側或後側所表示之位置關係亦可為偏離嚴密之Z軸方向之位置關係,外側或內側所表示之位置關係亦可為偏離與主軸中心線AX0嚴密正交之方向之位置關係。圖3模式性地例示配置於背面主軸52之外側之夾持機構6a之外觀。圖4模式性地例示配置於背面主軸52之外側之夾持機構6a之縱截面。圖5例示夾持機構6a中所包含之爪構件20之外觀。圖6例示將爪構件20可傾動地保持之爪固持器26之外觀。圖7例示夾持機構6a中所包含之移位器10之外觀。圖8模式性地例示移位器10之驅動部DR1。圖9~12以縱截面圖例示夾持機構6a及其周邊之動作。
再者,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圖2、4所示之剖視圖中存在省略影線之部位。
於背面主軸台51,設置有具有正面加工後之工件W0之固持部60之背面主軸52、該背面主軸52之支持部53、使背面主軸52旋轉之內裝馬達55、固持部60之開閉裝置6、及作為製品之工件W0之排出構件70。支持部53可為與背面主軸台51一體化之部位,亦可為設置於背面主軸台51之獨立構件。圖2所示之支持部53分為設置有前側軸承B1之前側部分與設置有後側軸承B2之後側部分,前側部分與背面主軸台51一體化,後側部分係設置於背面主軸台51之獨立構件。當然,前側部分亦可為獨立構件,後側部分亦可與背面主軸台51一體化。排出構件70為更換零件,有時變更為使作為製品之工件W0向圖2之右方通過之製品通過管等。
背面主軸52具有供排出構件70向Z軸方向通過之貫通孔52a,且經由滾動軸承B1、B2可旋轉地支持於背面主軸台51之支持部53,藉由馬達55之驅動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夾頭套筒63與推壓套筒65向Z軸方向插入至貫通孔52a。該等套筒63、65具有沿主軸中心線AX1貫通之孔,供排出構件70向Z軸方向插入。套筒63、65繞排出構件70而與背面主軸52一起以主軸中心線AX1為中心旋轉。
於背面主軸52之前部設置有筒夾61及蓋構件62作為用以固持工件W0之固持部60。於筒夾61之外周面,形成有越為後側變得越細之錐部61a。於該錐部61a之複數個部位(例如3個部位)形成有狹槽。蓋構件62安裝於背面主軸52之前端部而保持筒夾61。若將筒夾61之錐部61a按壓至夾頭套筒63之倒錐部63a,則筒夾61固持工件W0。若倒錐部63a按壓錐部61a之力鬆開,則筒夾61釋放工件W0。如此,固持部60具有固持工件W0之關閉狀態ST2與釋放工件W0之打開狀態ST1,與背面主軸52一起旋轉。自筒夾61釋放之工件W0藉由排出構件70之前進而向圖2之左方排出。
前側軸承B1配置於較夾持機構6a更前側。後側軸承B2配置於較內裝馬達55更後側。圖2所示之軸承B1、B2為滾珠軸承,但軸承B1、B2亦可使用滾柱軸承等。軸承B1、B2之內輪安裝於背面主軸52之外周部。軸承B1、B2之外輪安裝於支持部53。
如圖1所示,於自背面主軸台51朝向導引軸套35之支持台36之方向上 具有梳狀刀架31或背面加工用刀架32或轉塔刀架33之類的構造物。圖2所示之背面主軸台51之本體部51a具有相對於基台2朝X軸方向及Z軸方向可移動地被支持之構造,僅接近導引軸套35至不與刀架30等構造物干涉之位置。為了使背面主軸52之前部接近導引軸套35,設置有相對細長之延長部51b,該延長部51b使背面主軸52之前部變長,且於不與刀架30等構造物干涉之範圍內將背面主軸52之前部可旋轉地支持於背面主軸台51。
於前側軸承B1與後側軸承B2之間,於較夾持機構6a更後側配置有使背面主軸52旋轉之內裝馬達55。該內裝馬達55具有支持部53側之定子56與背面主軸52側之轉子57,以依照NC裝置80之控制之時序使背面主軸52旋轉驅動。作為使背面主軸旋轉之驅動部,亦考慮經由皮帶將外部馬達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背面主軸52,但有因皮帶之伸縮而導致背面主軸之旋轉無法追隨馬達之旋轉、或皮帶發生磨耗或斷裂之情況。藉由在使背面主軸52驅動之驅動部使用內裝馬達55,無需存在磨耗或斷裂之可能性之皮帶,且背面主軸52之旋轉追隨性提高。
固持部60之開閉裝置6具有夾頭套筒63、打開筒夾用彈簧64、推壓套筒65、包含爪構件20及移位器10之夾持機構6a、及包含移位桿68及筒夾開閉用致動器69之驅動部DR1。再者,於本技術之上述態樣6、7中,移位器10為一構件之例,爪構件20為另一構件之例。
夾頭套筒63於前端部之內周面具有倒錐部63a,配置於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之筒夾61之外側。倒錐部63a沿著筒夾61之錐部61a越靠前側 越遠離主軸中心線AX0。夾頭套筒63可向Z軸方向滑動,若向前側移動,則將筒夾61之錐部61a向內側鎖緊(關閉狀態ST2),若向後側移動,則將筒夾61之錐部61a之鎖緊鬆開(打開狀態ST1)。彈簧64例如利用螺旋彈簧,前端部卡止於筒夾61,後端部卡止於夾頭套筒63之內周面而對夾頭套筒63施加向後方之力。推壓套筒65之前端部頂接夾頭套筒63之後端部。如圖4所示,推壓套筒65之後端面65b頂接爪構件20之接觸部22b。推壓套筒65可向Z軸方向滑動,若自爪構件20施加向前側移動之驅動力,則向前側移動,若解除來自爪構件20之驅動力,則藉由自彈簧64施加向後側移動之力而向後側移動。
夾持機構6a於背面主軸52之外側配置於前側軸承B1與後側軸承B2之間。本具體例之夾持機構6a具有如下特徵:其係於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之移位器10之內側存在爪構件20之內爪式。夾持機構6a於Z軸方向上位於較內裝馬達55更前側。
夾持機構6a中所包含之爪構件20於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之背面主軸52之外側配置於前側軸承B1與後側軸承B2之間,且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如圖4所示,夾持機構6a於隔著主軸中心線AX0之2個部位具有爪構件20。爪構件20之前端部係距主軸中心線AX0之距離實質上不變化之基端部22,爪構件20之後端部係距主軸中心線AX0之距離變化之可動端部21。於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之爪構件20之外側之面,如圖5所示,於基端部22與可動端部21之間形成有向主軸中心線AX0凹陷之凹部20a。移位器10於凹部20a中配置於爪構件20之外側。
爪構件20之基端部22具有:插通孔22a,其供圖3、4所示之爪銷23向傾動之中心軸之方向通過;及接觸部22b,其頂接推壓套筒65之後端面65b。爪構件20能夠以通過插通孔22a之爪銷23為中心傾動。接觸部22b位於較插通孔22a接近主軸中心線AX0之位置,被推壓套筒65之後端面65b向後方推壓或將推壓套筒65之後端面65b向前方回推。
爪構件20之可動端部21相應於爪構件20之傾動而距主軸中心線AX0之距離發生變化。如圖2中較主軸中心線AX0更下側所示,當接觸部22b被推壓套筒65向後方推壓而筒夾61成為打開狀態ST1時,爪構件20成為可動端部21位於距主軸中心線AX0相對較遠之位置之第一姿勢PO1。如圖2中較主軸中心線AX0更上側所示,當接觸部22b將推壓套筒65向前方推壓時,爪構件20成為可動端部21位於距主軸中心線AX0相對較近之位置之第二姿勢PO2,筒夾61成為關閉狀態ST2。即,爪構件20具有可動端部21相對遠離主軸中心線AX0而筒夾61成為打開狀態ST1之第一姿勢PO1與可動端部21相對接近主軸中心線AX0而筒夾61成為關閉狀態ST2之第二姿勢PO2。
於爪構件20之凹部20a中可動端部21之附近設置有槽25,該槽25係於可動端部21距主軸中心線AX0相對較遠(爪構件20為第一姿勢PO1)而筒夾61為打開狀態ST1時供移位器10之滾輪15進入。槽25之朝向係與主軸中心線AX0正交之方向。移位器10之滾輪15係自槽25至可動端部21而與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之爪構件20之外側面接觸。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 心,可動端部21之外側面位於較凹部20a之外側面更外側,且爪構件20能夠以基端部22之插通孔22a為中心傾動,藉此,當滾輪15接觸爪構件20之位置自槽25變化為可動端部21時,可動端部21接近主軸中心線AX0而使筒夾61成為關閉狀態ST2。
為了將爪構件20可傾動地支持,夾持機構6a於背面主軸52之外側具有如圖6所示之爪固持器26。爪固持器26於前部具有粗徑部26a,於自該粗徑部至後端之範圍具有細徑部26b。爪固持器26具有自粗徑部26a至細徑部26b供背面主軸52向Z軸方向通過之貫通孔26c。於細徑部26b形成有與各爪構件20之位置對準之狹縫26d。於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之細徑部26b之外側,以可向Z軸方向滑動之方式配置有移位器10,細徑部26b之外周面26e成為移位器10之引導面。於粗徑部26a設置有保持部27,該保持部27供爪構件20之沿傾動之中心軸之爪銷23可卸除地安裝。保持部27由供爪構件20之基端部22進入之間隙27a分成兩部分。於粗徑部26a之鄰接於各保持部27之位置形成有凹部27b。各保持部27位於由間隙27a與凹部27b相夾之位置。於各保持部27,形成有自凹部27b連通於間隙27a而能夠供爪銷23通過之插通孔27c。
根據以上內容,若將爪構件20之基端部22配置於間隙27a,使爪銷23通過兩保持部27之插通孔27c與基端部22之插通孔22a,於該爪銷23之兩端部安裝止動環24(參照圖3),則爪構件20可傾動地安裝於爪固持器26。安裝有爪構件20之爪固持器26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
夾持機構6a中所包含之移位器10於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之爪構件20之凹部20a與爪固持器26之細徑部26b之外側可向Z軸方向移動,且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移位器10於Z軸方向上在位於前側軸承B1與後側軸承B2之間之爪構件20之範圍內向Z軸方向滑動,配置於使爪構件20成為第一姿勢PO1之第一位置LO1與使爪構件20成為第二姿勢PO2之第二位置LO2。由於在Z軸方向上移位器10整體與爪構件20重疊,故而本具體例之內爪式夾持機構6a可較外爪式夾持機構於Z軸方向上短,不存在如圖13、14所示般具有重量之延出部22c,故而輕量。
移位器10具有供爪固持器26向Z軸方向通過之貫通孔10a。於移位器10之外表面11設置有向外槽12,該向外槽12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繞一周且供移位桿68之插入部68a(參照圖8)進入。如圖3、8所示,向外槽12具有於Z軸方向上相對之前側面12a及後側面12b,並且於前側面12a與後側面12b之間具有底面12c。為了承收圖9~12所示之移位器軸承B3之內輪之固定部,底面12c具有向主軸中心線AX0進一步下降之凹部12d。
於移位器10之後部,如圖2~4所示,於移位器10與爪構件20接觸之位置安裝有可向Z軸方向滾動之滾輪15。各滾輪15具有供滾輪銷16(軸構件之例)向滾動之中心軸AX3之方向通過之插通孔15a,能夠以通過該插通孔15a之滾輪銷16為中心滾動。於移位器10中較向外槽12更後側,設置有供沿著中心軸AX3之滾輪銷16可卸除地安裝之保持部14。如圖3、7所示,保持部14由供滾輪15進入之間隙14a分成兩部分。於移位器10之後部之鄰接於各保持部14之位置形成有凹部14b。各保持部14位於由間隙14a 與凹部14b相夾之位置。於各保持部14形成有自凹部14b連通於間隙14a而能夠供滾輪銷16通過之插通孔14c。
根據以上內容,若將滾輪15配置於間隙14a而使滾輪銷16通過兩保持部14之插通孔14c與滾輪15之插通孔15a,於該滾輪銷16之兩端部安裝止動環17,則滾輪15以中心軸AX3為中心可滾動地安裝於移位器10。又,若自滾輪銷16之兩端部卸除止動環17且自插通孔14c、15a抽出滾輪銷16,則可自移位器10卸除滾輪15。
如圖2、8所示,移位器10之驅動部DR1包含設置有移位器軸承B3之移位桿68及致動器69。
如圖9~12所示,驅動部DR1於隔著主軸中心線AX0之2個部位具有移位桿68。兩移位桿68於前端68c之附近在相互對向之面具有插入部68a。各插入部68a進入移位器10之向外槽12。若基端68b由致動器69驅動,則各移位桿68以支點68d為中心略微旋轉,前端68c大致向Z軸方向移動。藉此,移位桿68使移位器10向Z軸方向移動。移位器10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另一方面,移位桿68不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因此,於移位桿68之插入部68a,如圖9~12所示,設置有可與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接觸之移位器軸承B3。移位器軸承B3之外輪能夠以與主軸中心線AX0交叉之旋轉軸AX4為中心旋轉,該外輪能夠與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接觸。移位桿68能夠以移位器軸承B3之外輪自前側面12a及後側面12b兩者隔開之方式配置。即,移位器軸承B3之外輪於與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接觸時僅與前側面12a及後側面12b之一者接觸。
致動器69具有氣缸69a及活塞69b,該活塞69b自該氣缸69a突出而前端可進行旋轉動作地連接於移位桿68之基端68b,依照NC裝置80之控制驅動移位桿68。本具體例之致動器69設為具有電動缸之電動致動器,但氣缸69a亦可使用氣缸、油壓缸等。
再者,於移位器軸承中亦具有滾動軸承,該滾動軸承係使能夠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旋轉之內輪進入向外槽中而與移位器接觸。將該滾動軸承稱為同軸型移位器軸承。同軸型移位器軸承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而配置於移位器之外側,因此直徑變大。本具體例之移位器軸承B3之外輪能夠以與主軸中心線AX0交叉之旋轉軸AX4為中心旋轉。將此種移位器軸承B3稱為對向配置型移位器軸承。對向配置型移位器軸承B3與同軸型移位器軸承相比變小,價格低廉。但,若小型移位器軸承B3與移位器10之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持續接觸,則背面主軸52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時,移位器軸承B3較背面主軸52更快地旋轉,因發熱等而變得容易消耗。
因此,於驅動部DR1將移位器10向Z軸方向移動後,使移位器軸承B3自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隔開。如此,驅動移位桿68之驅動部DR1例如可藉由依照NC裝置80之控制之致動器69之動作而實現。該情形時之驅動部DR1包含NC裝置80。以下,參照圖2、8~12,說明驅動部DR1之動作例。
首先,如圖9所示,移位器10位於前側之第一位置LO1,可動端部21距主軸中心線AX0相對較遠而爪構件20為第一姿勢PO1,筒夾61為打開狀態ST1(參照圖2),移位器軸承B3自移位器10之向外槽12之兩側面12a、12b(圖8參照)隔開。於為了固持工件W0而鎖緊筒夾61之情形時,NC裝置80首先以使移位桿68之插入部68a向後方移動之方式驅動移位桿68。此時,自氣缸69a伸出之活塞69b向前方移動,移位桿68之前端68c向後方移動。於是,移位器軸承B3之外輪與向外槽12之後側面12b接觸,如圖10所示,藉由移位桿68之移動使移位器10移動至後側之第二位置LO2。其結果為,移位器10之滾輪15自槽25至可動端部21以中心軸AX3為中心滾動,可動端部21接近主軸中心線AX0而使爪構件20成為第二姿勢PO2,爪構件20之接觸部22b經由推壓套筒65將夾頭套筒63向前方推壓(參照圖2)。若夾頭套筒63向前方移動,則倒錐部63a將錐部61a向主軸中心線AX0按壓,因此筒夾61被鎖緊而成為關閉狀態ST2。
其後,NC裝置80以移位器軸承B3於不接觸向外槽12之前側面12a之範圍內自後側面12b隔開之方式使致動器69驅動移位桿68。此時,自氣缸69a伸出之活塞69b略微向後方移動,移位桿68之前端68c略微向前方移動。於是,如圖11所示,移位器10到達第二位置LO2,移位器軸承B3成為自向外槽12之兩側面12a、12b隔開之狀態。因此,即便移位器10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高速旋轉,移位器軸承B3亦不會高速旋轉。
又,於為了釋放工件W0而打開筒夾61之情形時,NC裝置80首先以使移位桿68之插入部68a向前方移動之方式驅動移位桿68。此時,自氣缸 69a伸出之活塞69b向後方移動,移位桿68之前端68c向前方移動。於是,移位器軸承B3之外輪與向外槽12之前側面12a接觸,如圖12所示,藉由移位桿68之移動使移位器10移動至前側之第一位置LO1。其結果為,移位器10之滾輪15自可動端部21至槽25以中心軸AX3為中心滾動,打開筒夾用彈簧64經由夾頭套筒63將推壓套筒65向後方推壓(參照圖2),可動端部21遠離主軸中心線AX0而使爪構件20成為第一姿勢PO1。若夾頭套筒63向後方移動,則倒錐部63a將錐部61a向主軸中心線AX0按壓之力減弱,鬆開筒夾61而成為打開狀態ST1。
其後,NC裝置80以移位器軸承B3於不接觸向外槽12之後側面12b之範圍內自前側面12a隔開之方式使致動器69驅動移位桿68。此時,自氣缸69a伸出之活塞69b略微向前方移動,移位桿68之前端68c略微向後方移動。於是,如圖9所示,移位器10到達第一位置LO1而成為移位器軸承B3自向外槽12之兩側面12a、12b隔開之狀態。因此,即便移位器10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高速旋轉,移位器軸承B3亦不會高速旋轉。
如以上所說明,對向配置型移位器軸承B3於向外槽12中接觸前側面12a或後側面12b僅為將筒夾61之狀態切換為打開狀態ST1與關閉狀態ST2之時。於同軸型移位器軸承之情形時,對應於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之移位器之旋轉而旋轉,因此本具體例之移位器軸承B3之旋轉可較同軸型移位器軸承減少。藉此,可抑制移位器軸承B3之發熱、甚至消耗。因此,本具體例之車床可使用小型且價格低廉之移位器軸承並且延長移位器軸承之壽命。
(3)上述具體例之作用及效果:
如圖1所示,於背面主軸台51之前方存在刀架30之類的構造物,圖2所示之背面主軸台51之本體部51a僅接近導引軸套35至不與刀架30等構造物干涉之位置。於單純地延長背面主軸52之前部而以背面主軸台51之相對細長之延長部51b支持之情形時,於Z軸方向上延長部51b之內側空間增加。但,如圖13、14所示之外爪式夾持機構6b於Z軸方向上較長,因此若於夾持機構6b與內裝馬達之間無中間軸承,則無法使背面主軸52高速旋轉,因此無法進入前側軸承B1與後側軸承B2之間。於使用中間軸承之情形時,雖然可使背面主軸52高速旋轉,但背面主軸台51之構造變得複雜,並且背面主軸52之前側變得過長。又,夾持機構6b配置於較後側軸承B2更後方對於背面主軸52之高速旋轉變得不利。
另一方面,於圖2~4、9~12所示之夾持機構6a中,於位於背面主軸52之外側之爪構件20之外側配置有可向Z軸方向移動之移位器10。藉此,本具體例之內爪式夾持機構6a可較外爪式夾持機構6b於Z軸方向上短,即便無中間軸承,亦可配置於存在內裝馬達55之前側軸承B1與後側軸承B2之間而使背面主軸52高速旋轉。於必須使背面主軸52之前部變長之情形時,可於背面主軸52之變長之前側之空間配置夾持機構6a,可使背面主軸52之後側變短。又,由於夾持機構6a之直徑可小於內裝馬達55之直徑,故而容易於為了避免刀架30等構造物之干涉而使背面主軸台51變長之前側之空間放入夾持機構6a。
根據以上內容,本具體例可使背面主軸52於Z軸方向上縮短化。進 而,自位於背面主軸52之前部之筒夾61至夾持機構6a之距離變短,因此本具體例可簡化筒夾61之開閉裝置6之構造。
進而,於移位器10與爪構件20接觸之位置將可向Z軸方向滾動之滾輪15安裝於移位器10,因此於筒夾61之開閉時,滾輪15向Z軸方向滾動。藉此,減少移位器10與爪構件20之摩擦,使致動器69之負載減輕。又,雖然相互接觸之滾輪15及爪構件20逐漸磨耗,但滾輪15與爪構件20之磨耗較少。進而,將繞背面主軸52一周之移位器整體自背面主軸52抽出且將新品安裝於背面主軸52之周圍之作業花費工夫,但本具體例即便需要更換滾輪15,亦可不更換移位器整體,因此更換作業之工夫較少。此外,若自移位器10之保持部14卸除滾輪銷16,則可將滾輪15自移位器10向與主軸中心線AX0交叉之徑向之外側取出。其後,若將通過滾輪15之插通孔15a之滾輪銷16安裝於移位器10之保持部14,則滾輪15之更換完成,因此容易更換滾輪15。爪構件20並非繞背面主軸52一周,因此容易更換。因此,本具體例可使夾持機構之維護變得容易。
此處,於使用對向配置型移位器軸承B3之情形時,為了抑制移位器軸承B3之消耗,於使移位器10向Z軸方向移動後,必須使移位器軸承B3自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隔開。如圖11所示,當位於後側之第二位置LO2之移位器10之滾輪15將爪構件20之可動端部21向主軸中心線AX0按壓時,筒夾61為固持工件W0之關閉狀態ST2,因此自可動端部21對滾輪15施加有較強之力。因此,即便移位器軸承B3自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隔開,移位器10亦不會向Z軸方向移動。但是,如圖9所示,當位於前 側之第一位置LO1之移位器10之滾輪15進入爪構件20之槽25時,筒夾61為釋放工件W0之打開狀態ST1。此時,自爪構件20對滾輪15僅施加有來自打開筒夾用彈簧64之較弱之力,因此若無槽25,則移位器10向Z軸方向移動,有移位器軸承B3接觸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之可能性。本具體例之移位器10之滾輪15於筒夾61為打開狀態ST1時進入爪構件20之槽25,因此移位器軸承B3維持自移位器10之向外槽12之側面12a、12b隔開之狀態。因此,本具體例可延長移位器軸承之壽命。
(4)變化例:
本發明考慮各種變化例。
例如,可應用本技術之車床並不限定於主軸移動型車床,亦可為正主軸不移動之主軸固定型車床等。
可應用本技術之主軸並不限定於副主軸,亦可為正主軸。
夾持機構之爪構件之數量並不限定於2個,亦可為3個以上。
於本技術之上述態樣1~5中,移位器軸承可為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之同軸型移位器軸承,亦可於爪構件20不存在槽25。
於本技術之上述態樣1~3中,亦可於移位器10不存在滾輪15。
於本技術之上述態樣1~3、6、7中,亦可於移位器與爪構件接觸之位置將可向Z軸方向滾動之滾輪安裝於爪構件。
本技術之上述態樣4~7中之夾持機構可較後側軸承B2配置於更後方,亦可為外爪式夾持機構。
圖13、14示有配置於較未圖示之後側軸承B2更後方之外爪式夾持機構6b及其周邊之縱截面作為本技術之上述態樣4~7中所包含之示例。此處,圖13示有移位器10為後側之第二位置LO2且爪構件20為第二姿勢PO2,未圖示之筒夾61成為關閉狀態ST2。圖14示有移位器10為前側之第一位置LO1且爪構件20為第一姿勢PO1,未圖示之筒夾61成為打開狀態ST1。
圖13、14所示之移位器10係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繞背面主軸52一周之形狀,且與複數個爪構件20接觸。於移位器10,於較供移位器軸承B3進入之向外槽更後側,於接觸爪構件20之位置,可卸除地安裝有可向Z軸方向滾動之滾輪15。爪構件20具有向前方突出之可動端部21、及後側較爪銷23延伸之形狀之延出部22c,且可朝自主軸中心線AX0至可動端部21之距離發生變化之方向傾動。於爪構件20中,於筒夾61為打開狀態ST1時,於可動端部21之附近形成有供滾輪15進入之槽25。
於打開關閉狀態ST2之筒夾61之情形時,以移位器軸承B3自圖13所示之狀態向前方移動之方式驅動移位桿68,推壓至移位器軸承B3之移位器10向前方移動。於是,移位器10之滾輪15朝向可動端部21以中心軸AX3為中心滾動至槽25,打開筒夾用彈簧64經由夾頭套筒63將推壓套筒65向後方推壓(參照圖2)。若將推壓套筒65向後方推壓,則可動端部21接近主軸中心線AX0而使爪構件20成為第一姿勢PO1。若夾頭套筒63向後方移動,則筒夾61鬆開而成為打開狀態ST1。該狀態示於圖14中。
此處,即便以移位器軸承B3自移位器10之向外槽之兩側面隔開之方式驅動移位桿68,由於移位器10之滾輪15進入爪構件20之槽25,故而移位器軸承B3亦維持自移位器10之向外槽之兩側面隔開之狀態。因此,即便移位器10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高速旋轉,移位器軸承B3亦不會高速旋轉,移位器軸承B3之壽命延長。
圖15、16示有配置於未圖示之軸承B1、B2之間之內爪式夾持機構6c及其周邊之縱截面作為本技術之上述態樣1~3、6、7中所包含之示例。此處,圖15示有移位器10為後側之第二位置LO2且爪構件20為第二姿勢PO2,未圖示之筒夾61成為關閉狀態ST2。圖16示有移位器10為前側之第一位置LO1且爪構件20為第一姿勢PO1,未圖示之筒夾61成為打開狀態ST1。再者,於本技術之上述態樣6、7中,爪構件20為一構件之例,移位器10為另一構件之例。
於圖15、16所示之各爪構件20中,於可動端部21之附近在與移位器10接觸之位置,可卸除地安裝有可向Z軸方向滾動之滾輪15。於移位器10中,於較供移位器軸承B3進入之向外槽更後側,形成有於筒夾61為打開狀態ST1時供滾輪15進入之槽25。
於打開關閉狀態ST2之筒夾61之情形時,以移位器軸承B3自圖15所示之狀態向前方移動之方式驅動移位桿68,推壓至移位器軸承B3之移位器10向前方移動。於是,爪構件20之滾輪15朝向移位器10之後端以中心軸AX3為中心滾動至槽25,打開筒夾用彈簧64經由夾頭套筒63將推壓套 筒65向後方推壓(參照圖2)。若將推壓套筒65向後方推壓,則可動端部21遠離主軸中心線AX0而使爪構件20成為第一姿勢PO1。若夾頭套筒63向後方移動,則筒夾61鬆開而成為打開狀態ST1。該狀態示於圖16中。
此處,即便以移位器軸承B3自移位器10之向外槽之兩側面隔開之方式驅動移位桿68,由於爪構件20之滾輪15進入移位器10之槽25,故而移位器軸承B3亦維持自移位器10之向外槽之兩側面隔開之狀態。因此,即便移位器10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高速旋轉,移位器軸承B3亦不會高速旋轉,移位器軸承B3之壽命延長。
(5)總結: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發明,藉由各種態樣,可提供能夠使主軸於主軸中心線方向上縮短化、或使夾持機構之維護變得容易、或延長移位器軸承之壽命之車床等技術。當然,即便為僅由獨立請求項之構成要件所構成之技術,亦可獲得上述基本之作用、效果。
又,亦可實施將上述例中所揭示之各構成相互替換或變更組合後之構成、將公知技術及上述例中所揭示之各構成相互替換或變更組合後之構成等。本發明亦包含該等構成等。
6:開閉裝置
6a:夾持機構
10:移位器
15:滾輪
20:爪構件
26:爪固持器
51:背面主軸台(副主軸台之例)
51a:本體部
51b:延長部
52:背面主軸(副主軸之例)
52a:貫通孔
53:支持部
55:內裝馬達
56:定子
57:轉子
60:固持部
61:筒夾
61a:錐部
62:蓋構件
63:夾頭套筒
63a:倒錐部
64:彈簧
65:推壓套筒
68:移位桿
69:致動器
70:排出構件
AX0:主軸中心線
AX4:旋轉軸
B1:前側軸承
B2:後側軸承
B3:移位器軸承
D1:前方
D2:後方
DR1:驅動部
LO1:第一位置
LO2:第二位置
PO1:第一姿勢
PO2:第二姿勢
ST1:打開狀態
ST2:關閉狀態
W0:工件

Claims (2)

  1. 一種車床,其具備:主軸,其設置有具有固持工件之關閉狀態與釋放上述工件之打開狀態的固持部,且能夠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旋轉;開閉裝置,其使上述固持部開閉;上述開閉裝置具有:爪構件,其係可於上述主軸之外側傾動者,且具有上述固持部成為打開狀態之第一姿勢與上述固持部成為關閉狀態之第二姿勢;及移位器,其可於上述主軸之外側向上述主軸中心線之方向移動,配置於使上述爪構件成為第一姿勢之第一位置與使上述爪構件成為上述第二姿勢之第二位置;且於上述移位器之該移位器與上述爪構件接觸之位置安裝有可向上述主軸中心線之方向滾動之滾輪;上述移位器於上述主軸中心線之方向上位於上述爪構件之內側。
  2. 如請求項1之車床,其中上述移位器具有保持部,該保持部供沿上述滾輪之滾動之中心軸之軸構件可卸除地安裝,上述滾輪具有供上述軸構件向上述中心軸之方向通過之插通孔,且能夠以通過該插通孔之上述軸構件為中心滾動。
TW108144641A 2018-12-17 2019-12-06 車床 TWI832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5841 2018-12-17
JP2018235841A JP2020097076A (ja) 2018-12-17 2018-12-17 旋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3717A TW202023717A (zh) 2020-07-01
TWI832934B true TWI832934B (zh) 2024-02-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59739A1 (ja) 2004-11-30 2006-06-08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素材把持装置、素材ガイド装置及び自動旋盤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59739A1 (ja) 2004-11-30 2006-06-08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素材把持装置、素材ガイド装置及び自動旋盤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73280B (zh) 可用于机床的转台
TWI818128B (zh) 車床
CN108568706A (zh) 机床
TWI832934B (zh) 車床
TWI818127B (zh) 車床
KR102520919B1 (ko) 선반
JP2008036747A (ja) 工作機械の主軸
CN108136507B (zh) 包括导向衬套的车床
JP2017177317A (ja) チャック開閉装置
US2493574A (en) Lathe work driver
JP5445544B2 (ja) 複合旋盤及び複合加工方法
Ito et al. Work and Tool Holding Devices—Chuck, Centre, Mandrel and Tool Holder
JP2003127009A (ja) 工作機械の主軸装置
JP2021003793A (ja) 工作機械および加工方法
JP2001138152A (ja) 主軸装置
JP2001170809A (ja) 棒材支持装置及び自動旋盤
JP2017064856A (ja) チャック
JPS63196302A (ja) スピンドル回転支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