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8283B - 螢光輪 - Google Patents

螢光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8283B
TWI828283B TW111131983A TW111131983A TWI828283B TW I828283 B TWI828283 B TW I828283B TW 111131983 A TW111131983 A TW 111131983A TW 111131983 A TW111131983 A TW 111131983A TW I828283 B TWI828283 B TW I8282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dissipation member
fins
substrate
mai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1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1844A (zh
Inventor
飯澤昇
本多洋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1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1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8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82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502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for cool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6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forced flow of gas, e.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7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 F21V29/74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with fins or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9/00Elements for modifying spectral properties, polaris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light emitted, e.g. filters
    • F21V9/30Elements containing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 distinct from or spac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螢光輪,具備:基板(11),具有彼此背向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螢光體層(12),設置於第1主面;以及散熱構件(30),由板材構成,和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且與基板(11)一同旋轉;散熱構件(30),具有:突出部(34),以朝向第2主面突出的方式設置於散熱構件(30)之中央部,並具有與第2主面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複數翼片,將除了該中央部以外之周邊區域中的複數區域(32)切割翻起而形成。突出部(34),在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之間確保一定的間隔,並將基板(11)的熱傳導至散熱構件(30)之周邊區域。於複數區域(32),各自形成有複數翼片中之2片翼片(31A、31B);2片翼片(31A、31B),形成在沿著散熱構件(30)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32)的邊。

Description

螢光輪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螢光輪。
作為雷射投影機等所採用之光源裝置,已存在有藉由從雷射光源照射的雷射光(激發光)發光之螢光輪。為了抑制因照射雷射光而產生之螢光體層的發熱所帶來之劣化,在對螢光體層照射雷射光之期間,使螢光輪繞旋轉軸而旋轉。
關於改善螢光輪的散熱性能之技術,已揭露一種技術:在使兩側側面配置有螢光體的2個支持構件相對向之間隙空間,形成扇葉構造的翼片(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根據專利文獻1,藉由使作為冷媒的空氣在間隙空間流通,而可促進螢光體所帶來的熱之排出,故可改善螢光輪的散熱性能。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661947號公報
近年來,吾人期望能進一步提高螢光輪的散熱性能。
本發明提供一種更為改善散熱性能之螢光輪。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一態樣之螢光輪,具備:基板,具有彼此背向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螢光體層,設置於該第1主面;以及散熱構件,由板材構成,和該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且與該基板一同旋轉;該散熱構件,具有:突出部,以朝向該第2主面突出的方式設置於該散熱構件之中央部,並具有與該第2主面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複數翼片,將除了該中央部以外之周邊區域中的複數區域切割翻起而形成;該突出部,藉著經由該接觸面和該基板接觸,而在該基板與該散熱構件之間確保一定的間隔,並將該基板的熱傳導至該散熱構件之該周邊區域;於該複數區域,各自形成有該複數翼片中之2片翼片;該2片翼片,形成在沿著該散熱構件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的邊。
本發明之螢光輪,其散熱性能更加改善。
1:螢光輪
11:基板
12:螢光體層
13:開口
30,30A,30B,30C,30D,30E:散熱構件
31A,31B,31C,31D,31E,31F:翼片
32,32C,32D,32E,32F:區域
33:開口
34,34A,34B:突出部
35A,35B:貫穿孔
301,301B,301D:彎曲端部
341:接觸面
342:周壁
40:馬達
41:調整板
90:散熱構件
91:翼片
92:區域
J:旋轉軸
r:徑向
θ:周向
〔圖1〕圖1係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的分解立體圖。
〔圖2〕圖2係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的側視圖。
〔圖3〕圖3係從第1主面側觀察實施形態1之基板時的前視圖。
〔圖4〕圖4係圖2所示之散熱構件的放大側視圖。
〔圖5〕圖5係從第1主面側觀察實施形態1之散熱構件時的前視圖。
〔圖6〕圖6係從第1主面側觀察實施形態1之散熱構件時的立體圖。
〔圖7〕圖7係圖5所示之散熱構件的部分放大前視圖。
〔圖8〕圖8係顯示對於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的實機試作品之驗證結果的圖式。
〔圖9〕圖9係顯示形成在比較例之散熱構件之1個區域的1片翼片附近的流體之流動的分析結果的圖式。
〔圖10〕圖10係顯示形成在實施形態1之散熱構件之1個區域的對邊之2片翼片附近的流體之流動的分析結果的圖式。
〔圖11A〕圖11A係變形例1之散熱構件的放大前視圖之一例。
〔圖11B〕圖11B係變形例1之散熱構件的放大前視圖之一例。
〔圖12A〕圖12A係變形例2之散熱構件的放大前視圖之一例。
〔圖12B〕圖12B係變形例2之散熱構件的放大前視圖之一例。
〔圖13A〕圖13A係從第1主面側觀察變形例3之突出部時的放大立體圖之一例。
〔圖13B〕圖13B係從第1主面側觀察變形例3之突出部時的放大立體圖之一例。
〔圖14A〕圖14A係變形例4之散熱構件及基板的部分放大側視圖之一例。
〔圖14B〕圖14B係變形例4之散熱構件及基板的部分放大側視圖之一例。
〔圖14C〕圖14C係變形例4之散熱構件及基板的部分放大側視圖之一例。
〔圖15A〕圖15A係形成在實施形態2之散熱構件之1個區域的翼片的放大圖。
〔圖15B〕圖15B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翼片的平面形狀之一例的圖式。
〔圖16A〕圖16A係形成在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散熱構件之1個區域的翼片的放大圖。
〔圖16B〕圖16B係顯示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翼片的平面形狀之一例的圖式。
以下,參考圖式,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予以說明。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皆顯示本發明之較佳的一具體例。因此,下述實施形態所示之數值、形狀、材料、構成要素、構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連接形態等僅為一例,其主旨不在於限定本發明。因而,對於下述實施形態之構成要素中,顯示本發明之最上位概念的獨立請求項所未記載之構成要素,將其作為任意構成要素而說明。
另,各圖為示意圖,未必為嚴謹的圖示。此外,各圖式中,對於實質上相同的構成,附上相同的符號,而省略或簡化重複之說明。
此外,在下述實施形態用於說明之圖式中,有時會顯示座標軸。會將Z軸方向,作為螢光輪的高度方向而予以說明。有時會將Z軸+側表述為上側(上方),將Z軸-側表述為下側(下方)。此外,X軸方向及Y軸方向,係在與Z軸方向垂直之平面上,彼此正交的方向。下述實施形態中,前視圖係指從X軸+側觀察時的圖式,後視圖係指從X軸-側觀察時的圖式。此外,側視圖係指從Y軸方向觀察時的圖式。
(實施形態1)
〔螢光輪1〕
以下,利用圖1及圖2,針對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1的構成予以說明。圖1係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1的分解立體圖。圖2係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1的側視圖。
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1,為反射型螢光輪,使用在雷射投影機等的光源等。螢光輪1,如圖1及圖2所示,具備基板11、設置於基板11之螢光體層12、散熱構件30、馬達40、及調整板41。另,調整板41,係用於針對旋轉時的重心偏移進行調整,以使馬達40的旋轉動力均衡地傳遞至基板11等,並非必要構成。調整板41,亦可為馬達40的轂。
〔基板11〕
圖3係從第1主面側觀察實施形態1之基板11時的前視圖。
基板11,具有彼此背向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係以旋轉軸J作為中心而被馬達40旋轉驅動之圓盤狀的板材。換言之,基板11之平視時的形狀為圓形。另,平視時的形狀,係從與基板11垂直的方向(X軸+側)觀察之情況的形狀(即正面形狀)。基板11的直徑,例如為5cm左右以下,但並無特別限定。
如圖3所示,在基板11,於第1主面設置螢光體層12。於基板11之中央,設置使得與調整板41連結的馬達40之一部分(轂、轉子等)突出所用的開口13。此外,基板11,其中心(中心位置)有旋轉軸J通過,並以旋轉軸J作為中心而被馬達40旋轉驅動。
基板11的材料,只要是鋁、不鏽鋼或藍寶石等熱傳導性良好的金屬,則無特別限定。在本實施形態,基板11例如由鋁形成。此係因鋁熱傳導率高、又輕量,故藉由將基板11以鋁形成,不僅可提高散熱性能,亦可實現輕量化之緣故。此外,基板11的厚度,例如為1.5mm以下。
〔螢光體層12〕
螢光體層12,設置於基板11的第1主面。
此處,螢光體層12,例如可由包含YAG(yttrium-aluminum-garnet,釔鋁石榴石)系之多個黃色螢光體粒子的樹脂材料構成。此一情況,樹脂材料之基材,例如為具有透光性及熱硬化性的矽酮樹脂。可在將此等樹脂材料網版印刷於基板11的第1主面後,以加熱爐加熱硬化,藉以設置螢光體層12。
此外,螢光體層12,例如亦可由YAG系之黃色螢光體粒子與黏結劑構成。此一情況,在螢光體層12,為了改善光轉換效率,宜使對從激發光往螢光之轉換有所助益的YAG系之黃色螢光體粒子的數量多。也就是說,在螢光體層12,宜使螢光體粒子含有比率大。黏結劑,為構成螢光體層12之黃色螢光體粒子以外的混合物。黏結劑,例如由氧化鋁等熱傳導率高之無機物質形成。氧化鋁的熱傳導率,為矽酮樹脂的熱傳導率之10倍以上。因此,螢光體層12,藉由以黃色螢光體粒子及由氧化鋁形成之黏結劑構成,而可實現高的熱傳導率。
另,圖1~圖3雖未圖示,但亦可於基板11的第1主面與螢光體層12之間,設置反射膜。
在本實施形態,螢光體層12,如圖3所示,設置為在平視時沿著圓盤狀之基板11的周向θ成為帶狀之環圈狀(圓環狀)。更具體而言,螢光體層12,在從螢光輪1的旋轉中心即旋轉軸J算起距離相等之圓周上,設置為環圈狀(圓環狀)。換言之,螢光體層12之徑向r中的寬度會是固定。進一步,螢光體層12,宜設置於第1主面之邊緣。另,即使在基板11並非圓盤狀之基板的情況,仍將螢光體層12設置成圓環狀為佳。
而螢光體層12,藉由照射雷射光而發光。此時,為了避免雷射光集中地照射在螢光體層12的一點,而在對螢光體層12照射雷射光之期間,藉由馬達40,以旋轉軸J為中心而使螢光輪1旋轉。藉此,抑制因雷射光的照射所產生之發熱而使螢光體層12包含的螢光體粒子劣化。
〔散熱構件30〕
散熱構件30,係由板材構成,而和基板11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中之任一面相對向地配置,並與基板11一同旋轉。於圖1及圖2所示之例子,散熱構件30係與基板11的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基板11的第1主面,設有螢光體層12。
圖4係圖2所示之散熱構件30的放大側視圖。圖5係從第1主面側觀察實施形態1之散熱構件30時的前視圖。圖6係從第1主面側觀察實施形態1之散熱構件30時的立體圖。圖7係圖5所示之散熱構件的部分放大前視圖。另,所謂背面,係與基板11的第2主面相對向的面(正面)為相反側,且係從與散熱構件30垂直之方向(即X軸一側),觀察散熱構件30時的面。
散熱構件30,係以旋轉軸J作為中心而被馬達40旋轉驅動之圓盤狀的板材。換言之,散熱構件30之平視時的形狀為圓形。另,雖然散熱構件30的直徑例如為5cm左右,但只要會和基板11的直徑相當、或比基板11的直徑小一圈,則以3cm~80cm的範圍內之任意直徑形成皆可。又,散熱構件30的直徑,在散熱構件30係和基板11的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的情況下,使其小於螢光體層12的外徑、並大於螢光體層12的內徑即可,但不限定於此。散熱構件30的直徑,亦可大於螢光體層12的外徑。另外,例如在散熱構件30和基板11的第1主面相對向地配置的情況下,使散熱構件30的直徑小於螢光體層12的內徑即可。
在本實施形態,散熱構件30如圖1、圖2、圖4~圖7所示,具有複數翼片31A、31B,以及突出部34。散熱構件30,例如如圖1及圖2所示,和基板11的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此外,複數翼片31A、31B朝向基板11的第2主面被切割翻起,突出部34亦朝向基板11的第2主面突出。更具體而言,複數翼片31A、31B,係藉由將散熱構件30中之板材的複數個部分區域,亦即複數區域32,切割翻起而形成。複數區域32,在複數翼片31A、31B形成後,就成為貫穿孔。複數區域32,在散熱構件30與基板11一同被旋轉時,發揮作為通氣孔的功能。又,突出部34及複數翼片31A、31B及區域32等的詳情,留待後文敍述。
散熱構件30的材料,例如為不鏽鋼、鐵、銅、藍寶石或鋁等金屬之板材即可,但並無特別限定。
<突出部34>
突出部34,以朝向基板11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中之任一面突出的方式設置於散熱構件30之中央部,具有與該任一面接觸的接觸面。突出部34,藉著經由 接觸面和基板11接觸,而在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之間確保一定的間隔,並將基板11的熱,傳導至散熱構件30之除了中央部以外的周邊區域。
在本實施形態,突出部34,例如如圖2所示,為了將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的間隔保持為固定,而以朝向基板11的第2主面突出的方式,設在散熱構件30的中央部。突出部34,係藉由抽製加工而形成。
突出部34的厚度,亦即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的間隔,如圖2所示,只要會是在後述形成於散熱構件30之周邊區域的複數翼片31A、31B的高度以上即可。突出部34,例如如圖5及圖6所示,具有用於與基板11的第2主面接觸之接觸面,其係帶狀且圓環狀的接觸面。
另,於突出部34之中央,設置開口33,經由調整板41而與馬達40連接。藉此,散熱構件30,其中心(中心位置)有旋轉軸J通過,並以旋轉軸J作為中心,而與基板11一同被馬達40旋轉驅動。另,該開口33的大小(直徑),只要是用以與調整板41連結之馬達40的一部分可突出之程度的大小即可。例如,開口33的大小,只要會與馬達40的一部分具有最大1mm之間隙即可。
此外,突出部34的直徑,小於散熱構件30的內徑即可;只要大於開口33的口徑,就無特別限定。
如此地,突出部34,如同圖1、圖2、圖4~圖6所示,以具有呈帶狀且圓環狀的接觸面之方式,設置於散熱構件30之中央部。藉此,突出部34,不僅作為可在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的周邊區域之間形成由空氣構成的一定間隔之空隙 (空間)的間隔件而作用,亦作為可將在螢光體層12產生的熱從基板11往散熱構件30之周邊區域傳送之熱傳導的路徑而作用。
<翼片31A、31B>
複數翼片31A、31B,藉由切割翻起加工而形成。更具體而言,複數翼片31A、31B,係將散熱構件30之板材中的除了中央部以外之周邊區域中的複數區域32切割翻起而形成。複數翼片31A、31B,各自朝向基板11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中之任一面被切割翻起。
在本實施形態,例如如圖1、圖2及圖4所示,藉由將複數區域32朝向基板11的第2主面切割翻起,而使複數翼片31A、31B朝向基板11的第2主面豎立設置。複數翼片31A、31B的高度,如圖2及圖4所示,較突出部34的厚度更小。
在本實施形態,進一步地在複數區域32,各自形成有2片翼片31A、31B,2片翼片31A、31B,形成在:沿著散熱構件30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32的邊(對邊)上。此處,於圖5~圖7所示的例子,2片翼片31A、31B之其中一片的大小,與另一片約略相同。換言之,2片翼片31A、31B在沿著該區域32的對邊之方向上的寬度,會約略相同。再者,2片翼片31A、31B,在各複數區域32藉由切割翻起而形成,並在複數區域32各自的對邊被折彎而相對向地豎立設置。
複數翼片31A、31B,例如如圖5~圖7所示,於散熱構件30的周邊區域,沿著周向θ而圓環狀地配置在從中心(旋轉軸J)算起係固定距離處。複數翼片31A、31B的形狀,為例如約略矩形(約略梯形),惟亦可去除前端部的角而使其呈弧形。換言之,如圖5~圖7所示的例子,各複數翼片31A與各複數翼片31B,在周 邊區域形成為相對於徑向r具有固定的角度、並被切割翻起成相對於基板11的第2主面(或散熱構件30的正面)具有固定的角度。又,複數翼片31A、31B,各自形成在周邊區域即可,亦可不沿著徑向r形成。此外,複數翼片31A、31B,各自亦可不對基板11的第2主面(或散熱構件30的正面)垂直地豎立設置。
而在本實施形態,複數翼片31A、31B,各自以旋轉軸J作為中心,配合散熱構件30的旋轉而往較翼片31A、31B更為外側處(離心方向)送風。換言之,複數翼片31A、31B,各自使位於散熱構件30的背面側(X軸-側)之空氣(流體),穿過貫穿孔亦即複數區域32,而送往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之間的空間之外側。藉此,可將複數翼片31A、31B產生的空氣之流動亦即風(氣流),用於螢光體層12的冷卻。
又,翼片31A、31B相對於徑向r的角度、以及翼片31A、31B相對於第2主面的角度,只要能往外側有效地送風即可,並不限定於圖1、圖2,圖3~圖7所示的例子。
再者,於翼片31A、31B,亦可各自形成有複數孔洞。設在翼片31A、31B的複數孔洞的數量、位置、形狀及大小等,只要適當決定即可,並無限定。
<區域32>
複數區域32,如同上述,各自形成有2片翼片31A、31B。區域32,是散熱構件30的板材中之部分區域,而在2片翼片31A、31B形成後,就成為貫穿孔。
更具體而言,複數區域32,位在除了散熱構件30的中央部以外之周邊區域。進一步地,複數區域32,雖可為相似形狀,但並不限於相似形狀。
複數區域32,如圖5~圖7所示,為貫穿散熱構件30之貫穿孔。複數區域32,在散熱構件30與基板11一同被旋轉時,發揮作為通氣孔的功能,以供複數翼片31A、31B所產生的風通過。複數區域32,例如如圖5所示,於周邊區域,沿著周向θ而圓環狀地位在從散熱構件30的中心(旋轉軸J)算起係一定距離處。
又,由於若將複數區域32隨機地配置,則散熱構件30的旋轉會不穩定,而成為異音等產生的原因,故將複數區域32約略等間隔地配置。複數區域32的形狀,為例如約略矩形(約略梯形),惟亦可將角削除而使其呈弧形。
此外,各複數區域32,亦可不沿著徑向r形成。
〔馬達40〕
馬達40,例如如圖1所示,藉由被電子電路(未圖示)控制,而將基板11及散熱構件30旋轉驅動。馬達40,例如為外轉子型馬達,但並無特別限定。
〔效果等〕
如同上述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螢光輪1,具備:基板11,具有彼此背向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螢光體層12,設置於第1主面;以及散熱構件30,由板材構成,和基板11的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且與基板11一同旋轉。散熱構件30,具有:突出部34,以朝向該第2主面突出的方式設置於散熱構件30的中央部,具有和該第2主面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複數翼片31A、31B,係將除了中央部以外之周邊區 域中的複數區域切割翻起而形成。突出部34,藉著經由接觸面和基板11接觸,而在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之間確保一定的間隔,並將基板11的熱,傳導至散熱構件30的周邊區域。再者,在複數區域32,各自形成有2片翼片31A、31B。該2片翼片31A、31B,形成在沿著散熱構件30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32的邊(對邊)上。
如此地,本實施形態之螢光輪1,為反射型螢光輪,僅於基板11的第1主面具備螢光體層12。此外,螢光輪1,藉由具備設置有突出部34的散熱構件30,而可在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之間形成一定間隔的空間。藉此,可使複數翼片31A、31B所產生的風,穿過複數區域32(貫穿孔),而送往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之間的空間之外側。也就是說,可將複數翼片31A、31B所產生的風,用於螢光體層12的冷卻。
此外,螢光輪1,藉由使基板11與突出部34接觸,可以形成熱傳導的路徑,而使得在螢光體層12產生的熱,從基板11傳送至散熱構件30的周邊區域,故可以改善散熱性能。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形態,由於複數區域32,各自於該區域的對邊形成有2片翼片31A、31B,所以位在基板11表面附近的複數翼片的面積會增加。藉此,會進一步促進向基板11之對流所致之散熱,而可以降低螢光體層12的溫度。因此,可以提升螢光輪1的散熱性能。
又,雖將設置於散熱構件30之中央的開口33之大小,說明為與調整板41連結所用之馬達40的一部分可突出之程度的大小即可,但不限於此一形態。亦可 將開口33的大小更為增大,用於通風的目的。亦即,亦可使散熱構件30,於散熱構件30的中心部,具有為了通風而形成的開口33;與基板11一同旋轉的散熱構件30之旋轉軸J,會通過開口33。
藉此,不僅可使複數翼片31A、31B所產生的風,穿過複數區域32(貫穿孔),亦可使其亦穿過開口33,而送往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之間的空間(空隙)之外側。因此,可增加能夠使用在螢光體層12的冷卻、而通過基板11與散熱構件30之間的空間之風量,故可更為改善螢光輪1的散熱性能。
又,螢光輪1的構成,並未限定於上述態樣,為了進一步改善散熱性能,可於基板11形成翼片,亦可於基板11形成作為貫穿孔的開口。
接著,針對試作如上構成的本實施形態之螢光輪1的實機而加以驗證的驗證結果,進行說明。
圖8係顯示對於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的實機試作品之驗證結果的圖式。於圖8,作為驗證結果,列出作動了既定時間時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又,於圖8,作為比較例,一併列出對於具有以下構成之螢光輪1的實機試作品之驗證結果:在散熱構件的複數區域,各自僅形成有1片翼片。
從圖8可以確認到,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118.7〔K〕),低於比較例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136〔K〕)。
圖9係顯示形成在比較例之散熱構件90之1個區域92的1片翼片91附近的流體之流動的分析結果的圖式。於圖9,對於通過發揮通氣孔功能的區域92、而流向翼片91的流體(空氣)之流動樣貌,係以流線呈現。圖10係顯示形成在實施形態1之散熱構件30之1個區域32的對邊之2片翼片31A、31B附近的流體之流動的分析結果的圖式。於圖10,對於通過發揮通氣孔功能的區域32、而流向翼片31A、31B的流體(空氣)之流動樣貌,係以流線呈現。又,圖9及圖10所示之向量線,呈現流體(空氣)之流動。
例如如圖10所示之翼片31A、31B具有以下功能:將存在於散熱構件30的平面部與基板11所夾入之區域(例如參照圖1及圖2)的流體(空氣),往散熱構件30的外周方向掃出去。由於藉此功能,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1就會促進對流所致之熱傳遞,所以可以降低設於基板11之螢光體層12的溫度。此外,從發揮通氣孔功能的區域32往翼片31A、31B流入的流體,也會觸及翼片31A、31B,而在那之後被掃到散熱構件30的外周。此亦成為促進熱傳遞的一項助力。
此處,對於圖9與圖10進行比較。在實施形態1之複數區域32的各自之對邊形成2片翼片31A、31B的圖10所示之散熱構件30,可確認到流體順利地被推出至散熱構件30的外周,而促進對流所致之散熱的樣貌。另一方面,在比較例之複數區域92各自形成1片翼片91的圖9所示之散熱構件90,由於在翼片91周邊觀察到流體的阻滯,所以可確認到對流所致之散熱並不如圖10所示之情況那樣受到促進的樣貌。
也就是說,依圖9與圖10,可知在複數區域32的各自之對邊形成2片翼片31A、31B,比起在複數區域32各自形成1片翼片,更能促進發生在螢光體層12與散熱構件30之間的流體流動。因而,可以提升螢光輪1的散熱性能。
(變形例1)
在上述實施形態1,雖說明在複數區域32各自形成的2片翼片31A、31B之大小係約略一致,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使2片翼片之其中一片的大小,大於另一片。以下將說明此一情況的例子,以作為變形例1。於下文中,將以不同於在實施形態1說明過的散熱構件30之特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11A及圖11B係變形例1之散熱構件的放大前視圖之一例。又,對於與圖7等等相同的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詳細的說明。
於圖11A,顯示形成在變形例1之散熱構件30A中之複數區域32C的各自之對邊的2片翼片31A、31C,以作為一例。於圖11B,顯示形成在變形例1之散熱構件30B中之複數區域32D的各自之對邊的2片翼片31A、31D,以作為一例。
更具體而言,例如如圖11A所示,在散熱構件30A中之複數區域32C,各自形成2片翼片31A、31C。2片翼片31A、31C形成在:沿著散熱構件30A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32C的邊(對邊)上。再者,2片翼片31A、31C之其中一片的大小,大於另一片。換言之,2片翼片31A、31C在沿著該區域32的對邊之方向上的寬度會不同,翼片31C的寬度,比翼片31A的寬度更短。
此外,如圖11A所示,翼片31C形成在:『「形成有翼片31A之區域32C的邊」之中,屬「散熱構件30A之徑向r之內側的邊的部分」』所相對向之位置的邊。又,翼片31A、31C的形狀,為例如約略矩形(約略梯形),惟亦可如圖11A所示,去除前端部的角而使其呈弧形。
同樣地,例如如圖11B所示,在散熱構件30B的複數區域32D,各自形成2片翼片31A、31D。2片翼片31A、31D形成在:沿著散熱構件30B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32D的邊(對邊)上。再者,2片翼片31A、31D之其中一片的大小,大於另一片。換言之,2片翼片31A、31D在沿著該區域32D的對邊之方向上的寬度不同,翼片31D的寬度,比翼片31A的寬度更短。
此外,如圖11B所示,翼片31D形成在:『「形成有翼片31A之區域32D的邊」之中,屬「散熱構件30B之徑向r之外側的邊的部分」』所相對向之位置的邊。又,翼片31A的大小,大於翼片31D的大小。翼片31A、31D的形狀,為例如約略矩形(約略梯形),惟亦可如圖11B所示,去除前端部的角而使其呈弧形。
試作如上構成的變形例1之螢光輪1的實機,而加以驗證。其結果,可以確認到變形例1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低於比較例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另一方面,變形例1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高於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
(變形例2)
於變形例1,針對在複數區域32各自形成的2片翼片之其中一片的大小,大於另一片的情況之例子,進行了說明,並說明大小不同的2片翼片之形狀皆為約 略矩形(約略梯形),但不限定於此。2片翼片當中,較小一方的翼片形狀,亦可並非約略矩形(約略梯形),而可為約略三角形。
以下將此一情況的例子作為變形例2,進行說明。於下文中,將以不同於在實施形態1說明過的散熱構件30之特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12A及圖12B係變形例2之散熱構件的放大前視圖之一例。又,對於與圖7等等相同的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詳細的說明。
於圖12A,顯示形成在變形例2之散熱構件30C中之複數區域32E的各自之對邊的2片翼片31A、31E,以作為一例。於圖12B,顯示形成在變形例2之散熱構件30D中之複數區域32F的各自之對邊的2片翼片31A、31F,以作為一例。
更具體而言,例如如圖12A所示,在散熱構件30C中之複數區域32E,各自形成2片翼片31A、31E。2片翼片31A、31E形成在:沿著散熱構件30C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32E的邊(對邊)上。再者,2片翼片31A、31E之其中一片的大小,大於另一片。
此外,如圖12A所示,翼片31E形成在:『「形成有翼片31A之區域32E的邊」之中,屬「散熱構件30C之徑向r之外側的邊的部分」』所相對向之位置的邊。翼片31A的形狀,為例如約略矩形(約略梯形),惟亦可如圖12A所示,去除前端部的角而使其呈弧形。另一方面,翼片31E的形狀,為例如約略三角形,惟亦可如圖12A所示,去除前端部的角而使其呈弧形。
同樣地,例如如圖12B所示,在散熱構件30D中之複數區域32F,各自形成2片翼片31A、31F。2片翼片31A、31F形成在:沿著散熱構件30D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32F的邊(對邊)上。再者,2片翼片31A、31F之其中一片的大小,大於另一片。
此外,如圖12B所示,翼片31F形成在:『「形成有翼片31A之區域32F的邊」之中,屬「散熱構件30D之徑向r之內側的邊的部分」』所相對向之位置的邊。翼片31A的形狀,為例如約略矩形(約略梯形),惟亦可如圖12B所示,去除前端部的角而使其呈弧形。另一方面,翼片31F的形狀,為例如約略三角形,惟亦可如圖12B所示,去除前端部的角而使其呈弧形。
試作如上構成的變形例2之螢光輪1的實機,而加以驗證。其結果,可以確認到變形例2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低於比較例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另一方面,變形例2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高於實施形態1之螢光輪1的螢光體層12之溫度上升。
(變形例3)
於實施形態1、變形例1及變形例2,針對藉由在複數區域各自形成2片翼片以提升散熱性能的螢光輪1進行了說明,惟提升散熱性能的構成,並不限於上述態樣。為了進一步地提升散熱性能,除了在複數區域各自形成2片翼片以外,亦可進一步地在散熱構件的突出部形成貫穿孔。將說明此一情況的具體例如下,以作為變形例3。於下文中,將以不同於在實施形態1、變形例1及變形例2說明過的散熱構件30的突出部34之特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13A及圖13B係從第1主面側觀察變形例3之突出部時的放大立體圖之一例。對於與圖6等等相同的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詳細的說明。又,圖13A所示之突出部34A、以及圖13B所示之突出部34B,為了所形成之貫穿孔的說明,而以相較於圖6所示之突出部34更為單純化的形狀顯示。
〔突出部34A〕
圖13A所示之突出部34A,相對於圖6所示之突出部34,不同點在於:進一步地形成了貫穿孔35A。
更具體而言,例如圖13A所示之突出部34A,與實施形態1同樣都是以朝向基板11的第2主面突出的方式,設在散熱構件30的中央部。突出部34A,係藉由抽製加工而形成。
此外,突出部34A,具有與第2主面接觸的接觸面341、以及以接觸面341作為底面的周壁342。
於本變形例,突出部34A進一步地在周壁342具有為了通風而形成的複數貫穿孔35A。也就是說,貫穿孔35A係設在突出部34A的周壁342。更具體而言,複數貫穿孔35A,各自如圖13A所示,形成在周壁342與接觸面341間的邊界部。換言之,複數貫穿孔35A,各自跨越周壁342與接觸面341而形成。
此外,複數貫穿孔35A,各自形成在不同於連結「散熱構件30之旋轉軸J」與「各複數翼片31A、31B」的區域的位置。換言之,貫穿孔35A與翼片31A、31B,以不會在徑向r上排列的方式形成。
〔突出部34B〕
圖13B所示之突出部34B,相對於圖6所示之突出部34,不同點在於:進一步地形成了貫穿孔35B。
更具體而言,例如圖13B所示之突出部34B,與突出部34A同樣都是以朝向基板11的第2主面突出的方式,設在散熱構件30的中央部。突出部34B,係藉由抽製加工而形成。
此外,突出部34B,具有與第2主面接觸的接觸面341、以及以接觸面341作為底面的周壁342。
於本變形例,突出部34B進一步地僅在周壁342具有為了通風而形成的複數貫穿孔35B。也就是說,貫穿孔35B係設在突出部34B的周壁342。更具體而言,複數貫穿孔35B,各自如圖13B所示,僅形成在周壁342。進一步地,從散熱構件30朝向接觸面341的方向觀察,複數貫穿孔35B係各自形成在周壁342的中央。
又,與各複數貫穿孔35A同樣地,複數貫穿孔35B,各自形成在不同於連結散熱構件30之旋轉軸J與各複數翼片31A、31B的區域的位置。換言之,貫穿孔35B與翼片31A、31B,以不會在徑向r上排列的方式形成。
〔效果等〕
如同上述說明,本變形例之螢光輪1,除了在實施形態1、變形例1或變形例2所揭示的複數區域各自形成2片翼片的構成以外,還具有在突出部形成貫穿孔 的構成。藉此,由於可以進一步地促進在螢光體層12與散熱構件30之間產生的流體(空氣)之流動,所以可以進一步地謀求螢光體層12的溫度降低。因而,可以進一步地提升螢光輪1的散熱性能。
(變形例4)
於實施形態1~變形例3,螢光輪1所具有的散熱構件30,係作為以旋轉軸J為中心而被馬達40旋轉驅動的圓盤狀板材,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使實施形態1~變形例3之螢光輪1所具有的散熱構件之外周緣端部彎曲。以下將此一情況的具體例作為變形例4,進行說明。於下文中,將以不同於在實施形態1~變形例3之散熱構件30之特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14A~圖14C係變形例4之散熱構件及基板11的部分放大側視圖之一例。對於與圖2等等相同的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詳細的說明。又,圖14A~14C所示之散熱構件30E及基板11,為了周緣端部的說明,而以相較於圖2所示之散熱構件30及基板11更為單純化的形狀顯示。
〔散熱構件30E〕
首先,針對圖14A所示之散熱構件30E的外周緣端部,進行說明。
圖14A所示之散熱構件30E,相對於圖2所示之散熱構件30,不同點在於:外周緣端部朝基板11的方向呈圓弧形彎曲。
更具體而言,圖14A所示之散熱構件30E,與實施形態1同樣都是由板材構成,而和基板11的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並且與基板11一同被旋轉。此外,散 熱構件30E,係以旋轉軸J為中心而被馬達40旋轉驅動的圓盤狀板材。換言之,散熱構件30E之平視時的形狀,為圓形。
此外,在圖14A所示之散熱構件30E,如實施形態1、變形例1或變形例2所說明,在複數區域各自形成2片翼片。此外,散熱構件30E,如變形例3所說明,亦可在突出部進一步地形成貫穿孔。
圖14A所示之散熱構件30E,進一步具有彎曲端部301,從散熱構件30E觀察,係朝向相同於複數翼片31A、31B等被切割翻起之方向,將散熱構件30E的外周緣端部彎曲而形成,並且具有係鈍角的彎曲角度。
彎曲端部301,係使用散熱構件30E的一部分形成。更具體而言,彎曲端部301,例如如圖14A所示,係使散熱構件30E的外周緣端部,朝向從散熱構件30E觀察係相同於複數翼片31A、31B等被切割翻起之方向,彎曲加工而形成。
此處,以沿著徑向r的直線切斷散熱構件30E時的彎曲端部301的形狀,例如如圖14A所示,呈圓弧形彎曲形狀。
接著,針對圖14B所示之散熱構件30E的外周緣端部,進行說明。
圖14B所示之散熱構件30E,相對於圖2所示之散熱構件30,不同點在於:外周緣端部朝基板11的方向呈有角度彎曲(C型彎曲)。
更具體而言,圖14B所示之散熱構件30E,與實施形態1同樣都是由板材構成,而和基板11的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並且與基板11一同被旋轉。此外,散熱構件30E,係以旋轉軸J為中心而被馬達40旋轉驅動的圓盤狀板材。換言之,散熱構件30E之平視時的形狀,為圓形。
此外,在圖14B所示之散熱構件30E,如實施形態1、變形例1或變形例2所說明,在複數區域各自形成2片翼片。此外,散熱構件30E,如變形例3所說明,亦可在突出部進一步地形成貫穿孔。
圖14B所示之散熱構件30E,進一步具有彎曲端部301B,從散熱構件30E觀察,係朝向係相同於複數翼片31A、31B等被切割翻起之方向,將散熱構件30E的外周緣端部彎曲而形成,並且具有係鈍角的彎曲角度。
彎曲端部301B,係使用散熱構件30E的一部分形成。更具體而言,彎曲端部301B,例如如圖14B所示,係使散熱構件30E的外周緣端部,朝向從散熱構件30E觀察係相同於複數翼片31A、31B等被切割翻起之方向,彎曲加工而形成。
此處,以沿著徑向r的直線切斷散熱構件30E時的彎曲端部301B的形狀,例如如圖14B所示,呈有角度彎曲形狀。
最後,針對圖14C所示之散熱構件30E的外周緣端部,進行說明。
圖14C所示之散熱構件30E,相對於圖2所示之散熱構件30,不同點在於:外周緣端部朝基板11的方向呈Z形彎曲。
更具體而言,圖14C所示之散熱構件30E,與實施形態1同樣都是由板材構成,而和基板11的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並且與基板11一同被旋轉。此外,散熱構件30E,係以旋轉軸J為中心而被馬達40旋轉驅動的圓盤狀板材。換言之,散熱構件30E之平視時的形狀,為圓形。
此外,在圖14C所示之散熱構件30E,如實施形態1、變形例1或變形例2所說明,在複數區域各自形成2片翼片。此外,散熱構件30E,如變形例3所說明,亦可在突出部進一步地形成貫穿孔。
圖14C所示之散熱構件30E,進一步具有彎曲端部301D,從散熱構件30E觀察,係朝向相同於複數翼片31A、31B等被切割翻起之方向,將散熱構件30E的外周緣端部彎曲而形成,並且具有係鈍角的彎曲角度。
彎曲端部301D,係使用散熱構件30E的一部分形成。更具體而言,彎曲端部301D,例如如圖14C所示,係使散熱構件30E的外周緣端部,朝向從散熱構件30E觀察係相同於複數翼片31A、31B等被切割翻起之方向,彎曲加工而形成。
此處,以沿著徑向r的直線切斷散熱構件30E時的彎曲端部301D的形狀,例如如圖14C所示,呈Z形彎曲形狀。
〔效果等〕
如同上述說明,本變形例之螢光輪1,除了在實施形態1、變形例1或變形例2所揭示的複數區域各自形成2片翼片的構成以外,亦可具有散熱構件30的外周 緣端部經圓弧形彎曲、有角度彎曲或Z形彎曲的構成。此外,本變形例之螢光輪1,亦可具有在突出部形成貫穿孔的構成。
(實施形態2)
在實施形態2,針對在實施形態1、變形例1、變形例2、變形例3或變形例4之螢光輪1具有的複數翼片31A、31B等的形狀,進一步加入了應用仿生技術之見地的形狀要素(馭風形狀)的情形,進行說明。
於下文中,作為生物模仿鳥類翅膀之平面形狀而應用的情況之例子,針對在翼片之形狀加入短尾信天翁之又窄又尖的翅膀之形狀要素的情況之例子,予以說明。
此外,於下文中,舉出在實施形態1之散熱構件30的複數區域32各自形成之2片翼片31A、31B當中的翼片31A之形狀,加入短尾信天翁之又窄又尖的翅膀之形狀要素的情況為例,僅說明其不同於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的特點。又,由於不限於在翼片31B的形狀加入該形狀要素的情形,就連在變形例1、變形例2、變形例3或變形例4之散熱構件30的複數區域各自形成之2片翼片的形狀加入該形狀要素的情況下亦適用同樣的敍述,故省略該等之說明。
〔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
圖15A係形成在實施形態2之散熱構件30之1個區域32的翼片31A的放大圖。又,於圖15A,為使說明簡潔,所以僅顯示形成在1個區域32的2片翼片31A、31B當中的翼片31A,而省略翼片31B的圖示。
圖15A所示之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相對於圖5~圖7所示之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係在加入了應用仿生技術之見地的形狀要素這一點,而形狀有所不同。
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的端部,形成為具有至少1個凹入部分。也就是說,形成為在實施形態2之複數翼片31A、31B各自的端部,具有至少1個凹入部分。
更具體而言,如圖15A所示,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形成為相對於例如如圖7所示之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各自的端部,進一步地具有凹入部分。但是,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的面積,形成為與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的面積會約略一致。也就是說,從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的散熱構件30起算的高度(長度),除了該凹入部分以外,都比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高(長)。此外,該凹入部分,形成為具有傾斜;在凹入部分的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的長度,會隨著該傾斜而縮短。
此處,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所具有的凹入部分,係作為生物模仿短尾信天翁之又窄又尖的翅膀之形狀要素的形狀(馭風形狀)而形成。
圖15B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的平面形狀之一例的圖式。
由於實施形態2之翼片31A也是板材,所以難以製作直接反映短尾信天翁的翅膀之形狀的翼片31A之形狀。因而,在實施形態2,生物模仿短尾信天翁的翅膀之形狀要素,而如圖15B所示,藉由在翼片31A被切割翻起時的上端部,形成具有傾斜的凹入部分,以加工成使得從翼片31A之下端至上端的長度會隨著傾斜而縮短的形狀。又,圖15A所示之翼片31A的形狀,係可加工的形狀之一例。換言之,藉由將短尾信天翁之又窄又尖的翅膀之形狀要素,認知為朝向一端逐漸 變窄的形狀,而如圖15B所示之例,在翼片31A形成具有傾斜的凹入部分,藉以實現從下端至上端的長度逐漸縮短之翼片31A的形狀。
〔效果等〕
依本實施形態,複數翼片31A、31B,與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31B同樣都是將散熱構件30的除了中央部以外之周邊區域中的複數區域切割翻起而形成。進一步地,本實施形態之複數翼片31A、31B的各自之端部,形成為具有至少1個凹入部分。再者,凹入部分,係以具有傾斜的方式形成;凹入部分中的翼片之長度,隨著該傾斜而縮短。
藉此,本實施形態之各複數翼片31A、31B,具有可抑制風切噪音的可能性。
然而,由於物體移動,空氣之流動受到擾動,在物體後方產生時時刻刻變化的漩渦。而發明人認為,該漩渦所產生之力作用於物體,其反作用力作用於空氣,因而產生聲音。因此,藉由減少該漩渦、及抑制空氣之擾動(渦流擾動),能夠抑制物體移動所造成之聲音的產生之可能性高。
另一方面,已知短尾信天翁,在全部鳥類中擁有滑翔力最高而適合長距離飛行的翅膀。短尾信天翁的翅膀,係在滑翔中抑制誘導阻力的長高比大(又窄又尖)之平面形狀。鑑於此一特色,短尾信天翁的翅膀,在滑翔中產生之漩渦少、空氣之擾動亦少的可能性高。
因此,藉由使本實施形態之複數翼片31A、31B各自的形狀,為生物模仿短尾信天翁等鳥類翅膀之形狀要素的形狀,而有可能可以減少複數翼片31A、31B因與散熱構件30一同旋轉而產生之漩渦、抑制空氣之擾動。
又,在上述說明,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複數翼片31A、31B各自於上端部具有凹入部分,但不限於此一形態。本實施形態之複數翼片31A、31B,亦可各自於左端部及/或右端部中,形成上述凹入部分。
(變形例)
接著,在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作為生物模仿蝶類翅膀之平面形狀而應用的情況之例子,針對在翼片之形狀加入大絹斑蝶的翅膀之形狀要素的情況之例子予以說明。
此外,於下文中,舉出在實施形態1之散熱構件30的複數區域32各自形成之2片翼片31A、31B當中的翼片31A之形狀,加入大絹斑蝶的翅膀之形狀要素的情況為例,僅說明不同於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的特點。又,由於不限於在翼片31B的形狀加入該形狀要素的情形,就連在變形例1、變形例2、變形例3或變形例4之散熱構件30的複數區域各自形成之2片翼片的形狀加入該形狀要素的情況下亦適用同樣的敍述,故省略該等之說明。
〔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翼片31A〕
圖16A係形成在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散熱構件30之1個區域32的翼片31A的放大圖。又,於圖16A,為使說明簡潔,所以僅顯示形成在1個區域32的2片翼片31A、31B當中的翼片31A,而省略翼片31B的圖示。
圖16A所示之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翼片31A,相對於圖5~圖7所示之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係在加入了應用仿生技術之見地的形狀要素這一點,而形狀有所不同。
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翼片31A的端部,形成為具有至少1個凹入部分。也就是說,形成為在實施形態2之複數翼片31A、31B各自的端部,具有至少1個凹入部分。
更具體而言,如圖16A所示,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翼片31A,形成為相對於例如圖7所示之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各自的端部,進一步地具有凹入部分。此外,該凹入部分,形成在從該端部之中央觀察,係往兩端中的任一方之方向偏移的位置。但是,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翼片31A的面積,形成為:比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的面積小。
此處,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翼片31A所具有的凹入部分,係作為生物模仿大絹斑蝶這種蝴蝶的翅膀之形狀要素的形狀(馭風形狀)而形成。
圖16B係顯示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翼片31A的平面形狀之一例的圖示。
由於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之翼片31A也是板材,所以難以製作直接反映大絹斑蝶的翅膀之形狀的翼片31A之形狀。因而,在本變形例,生物模仿大絹斑蝶之形狀要素,而如圖16B所示,藉由在翼片31A被切割翻起時的上端部形成凹入部分,以加工成在翼片31A之上端的中央附近具有縮窄形狀之形狀。又,圖16B所 示之翼片31A的形狀,係可加工的形狀之一例。換言之,藉由將大絹斑蝶的翅膀之形狀要素,認知為在中央附近具有縮窄形狀之形狀,而如圖16B所示之例,藉由將凹入部分形成在從翼片31A之中央觀察下係往右偏移的位置,以實現在中央附近具有縮窄形狀之翼片31A的形狀。
〔效果等〕
依本變形例,複數翼片31A、31B,與實施形態1之翼片31A、31B同樣都是將散熱構件30的除了中央部以外之周邊區域中的複數區域切割翻起而形成。進一步地,將形成在本變形例之散熱構件30的複數翼片31A、31B各自的端部,形成為具有至少1個凹入部分。再者,凹入部分,從端部的中央觀察,係往兩端中的任一方之方向(即左右)任一者偏移而形成。
藉此,本變形例之各複數翼片31A、31B,具有可抑制風切噪音的可能性。
然而,已知大絹斑蝶不用那麼頻繁拍打翅膀,就能進行跨海等長距離飛行。雖然大絹斑蝶的飛行能力現今尚未釐清,但大絹斑蝶的翅膀的平面形狀,係在中央附近具有獨特的縮窄形狀。鑑於此一特色,大絹斑蝶的翅膀,在飛行中產生之漩渦少、空氣之擾動亦少的可能性高。
因此,藉由使本變形例之複數翼片31A、31B各自的形狀,為生物模仿大絹斑蝶等蝶類翅膀之形狀要素的形狀,而有可能可以減少複數翼片31A、31B因與散熱構件30一同旋轉而產生之漩渦、抑制空氣之擾動。
另,在上述說明,說明本變形例之複數翼片31A、31B各自於上端部具有凹入部分,但並不限定於此。複數翼片31A、31B,亦可各自於左端部及/或右端部,形成上述凹入部分。
(其他實施形態等)
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僅為一例,可進行各種變更、附加、省略等,自不待贅言。
此外,將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所示之構成要素及功能任意組合藉以實現的形態,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
其他,對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施加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思及之各種變形而可獲得的形態、在未脫離本發明之意旨的範圍內將各實施形態之構成要素及功能任意組合藉以實現的形態,亦包含於本發明。例如,亦可將在實施形態及變形例說明之各構成要素予以組合,使其成為新的實施形態。
此外,在隨附圖式及詳細說明所記載之構成要素中,不僅包含解決問題所必要之構成要素,為了例示上述技術,並非為解決問題所必要之構成要素亦可能包含於其中。因此,不應因為此等並非必要之構成要素記載於隨附圖式及詳細說明,逕行將此等並非必要之構成要素認定為必要。
此外,本發明,進一步亦包含如下之由螢光輪構成的光源裝置或雷射投影機。
亦即,具備如下元件之光源裝置,亦包含於本發明: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所示之螢光輪、雷射光源等激發光源、將來自激發光源之出射光往螢光輪引導之光學系統。此外,具備如下元件之投射型影像顯示裝置,亦包含於本發明: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所示之螢光輪;馬達,使螢光輪旋轉;雷射光源,對螢光體層照射雷射光;光調變元件,將因應由雷射光源照射的雷射光而從螢光體層發出的光線,依據影像訊號予以調變之光調變元件;以及投射透鏡,投射由光調變元件調變過的光線。
(附記)
依上述實施形態之記載,揭示下述發明。
(發明1)一種螢光輪,具備:基板,具有彼此背向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螢光體層,設置於該第1主面;以及散熱構件,由板材構成,和該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且與該基板一同旋轉;該散熱構件,具有:突出部,以朝向該第2主面突出的方式設置於該散熱構件之中央部,並具有與該第2主面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複數翼片,將除了該中央部以外之周邊區域中的複數區域切割翻起而形成;該突出部,藉著經由該接觸面和該基板接觸,而在該基板與該散熱構件之間確保一定的間隔,並將該基板的熱傳導至該散熱構件之該周邊區域;於該複數區域,各自形成有該複數翼片中之2片翼片;該2片翼片,形成在沿著該散熱構件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的邊。
藉此,可將複數翼片所產生的風,穿過複數區域(貫穿孔),而送往基板與散熱構件之間的空間之外側。也就是說,可將複數翼片所產生的風,用於螢光體層的冷卻。
此外,藉由使基板與突出部接觸,可以形成熱傳導的路徑,而使得在螢光體層產生的熱,從基板傳送至散熱構件的周邊區域,故可以改善散熱性能。進一步地,由於複數區域,各自於該區域的對邊形成有2片翼片,所以位在基板表 面附近的複數翼片的面積會增加。藉此,會進一步促進向基板之對流所致之散熱,而可以降低螢光體層的溫度。
(發明2)如發明1之螢光輪,其中,該2片翼片之其中一片的大小,與另一片約略相同。
(發明3)如發明1之螢光輪,其中,該2片翼片之其中一片的大小,大於另一片。
(發明4)如發明1至發明3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該複數翼片,各自朝向該第2主面被切割翻起。藉由此構成,由於可以進一步地促進在螢光體層與散熱構件之間產生的流體(空氣)之流動,所以可以進一步地謀求螢光體層的溫度降低。
(發明5)如發明1~4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該螢光體層,在該第1主面中設置成帶狀且圓環狀;該散熱構件的直徑,小於該螢光體層的外徑,大於該螢光體層的內徑。
(發明6)如發明1~5中任一項之螢光輪,更包括:彎曲端部,從該散熱構件觀察,係朝向相同於該複數翼片被切割翻起之方向,將該散熱構件的外周緣端部彎曲而形成,並且具有係鈍角的彎曲角度。藉由此構成,由於可以進一步地促進在螢光體層與散熱構件之間產生的流體(空氣)之流動,所以可以進一步地謀求螢光體層的溫度降低。
(發明7)如發明6之螢光輪,其中,以沿著徑向之直線切斷該散熱構件時的該彎曲端部之形狀,係圓弧形彎曲形狀。
(發明8)如發明6之螢光輪,其中,以沿著徑向之直線切斷該散熱構件時的該彎曲端部之形狀,係Z形彎曲形狀。
(發明9)如發明6之螢光輪,其中,以沿著徑向之直線切斷該散熱構件時的該彎曲端部之形狀,係有角度彎曲形狀。
(發明10)如發明1~9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該突出部,具有以該接觸面作為底面的周壁,於該周壁,具有為了通風而形成的複數貫穿孔。藉由此構成,由於可以進一步地促進在螢光體層與散熱構件之間產生的流體(空氣)之流動,所以可以進一步地謀求螢光體層的溫度降低。
(發明11)如發明10之螢光輪,其中,該複數貫穿孔,各自跨越該周壁與該接觸面而形成。
(發明12)如發明10之螢光輪,其中,該複數貫穿孔,各自僅形成在該周壁,並且,從該散熱構件朝向該接觸面的方向觀察,係形成在該周壁的中央。
(發明13)如發明10~12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該複數貫穿孔,各自形成在不同於連結該散熱構件之旋轉軸與各該複數翼片的區域的位置。藉由此構成,由於可以進一步地促進在螢光體層與散熱構件之間產生的流體(空氣)之流動,所以可以進一步地謀求螢光體層的溫度降低。
(發明14)如發明1~13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於該複數翼片,各自形成有複數孔洞。藉由此構成,由於可以進一步地促進在螢光體層與散熱構件之間產生的流體(空氣)之流動,所以可以進一步地謀求螢光體層的溫度降低。
(發明15)如發明1~14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該基板,係圓盤狀;該螢光體層,形成為沿著該基板之周向的帶狀。
(發明16)如發明1~15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形成為於該複數翼片的各自之端部,具有至少1個凹入部分。藉由此構成,各複數翼片,具有可抑制風切噪音的可能性。
(發明17)如發明16之螢光輪,其中,該凹入部分,形成在從該端部之中央觀察,係往兩端中的任一方之方向偏移的位置。藉由此構成,各複數翼片,由於有可能可以減少複數翼片因與散熱構件一同旋轉而產生之漩渦、抑制空氣之擾動,所以具有可抑制風切噪音的可能性。
(發明18)如發明16之螢光輪,其中,該凹入部分,係以具有傾斜的方式形成;該凹入部分的翼片之長度,隨著該傾斜而縮短。藉由此構成,各複數翼片,由於有可能可以減少複數翼片因與散熱構件一同旋轉而產生之漩渦、抑制空氣之擾動,所以具有可抑制風切噪音的可能性。
1:螢光輪
11:基板
12:螢光體層
30:散熱構件
31A,31B:翼片
32:區域
34:突出部
40:馬達
41:調整板

Claims (18)

  1. 一種螢光輪,包括:基板,具有彼此背向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螢光體層,設置於該第1主面;以及散熱構件,由板材構成,和該第2主面相對向地配置,且與該基板一同旋轉;該散熱構件,包括:突出部,以朝向該第2主面突出的方式設置於該散熱構件之中央部,並具有與該第2主面接觸的接觸面;以及複數翼片,將除了該中央部以外之周邊區域中的複數區域切割翻起而形成;該突出部,藉著經由該接觸面和該基板接觸,而在該基板與該散熱構件之間確保一定的間隔,並將該基板的熱傳導至該散熱構件之該周邊區域;於該複數區域,各自形成有該複數翼片中之2片翼片;該2片翼片,形成在沿著該散熱構件之旋轉方向而相對向的該區域的邊。
  2. 如請求項1之螢光輪,其中,該2片翼片之其中一片的大小,與另一片約略相同。
  3. 如請求項1之螢光輪,其中,該2片翼片之其中一片的大小,大於另一片。
  4. 如請求項1之螢光輪,其中,該複數翼片,各自朝向該第2主面被切割翻起。
  5. 如請求項1之螢光輪,其中,該螢光體層,在該第1主面中設置成帶狀且圓環狀;該散熱構件的直徑,小於該螢光體層的外徑,且大於該螢光體層的內徑。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螢光輪,更包括:彎曲端部,從該散熱構件觀察,係朝向相同於該複數翼片被切割翻起之方向,將該散熱構件的外周緣端部彎曲而形成,並具有鈍角的彎曲角度。
  7. 如請求項6之螢光輪,其中,以沿著徑向之直線切斷該散熱構件時的該彎曲端部之形狀,係圓弧形彎曲形狀。
  8. 如請求項6之螢光輪,其中,以沿著徑向之直線切斷該散熱構件時的該彎曲端部之形狀,係Z形彎曲形狀。
  9. 如請求項6之螢光輪,其中,以沿著徑向之直線切斷該散熱構件時的該彎曲端部之形狀,係有角度彎曲形狀。
  10.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該突出部,具有以該接觸面作為底面的周壁,於該周壁,具有為了通風而形成的複數貫穿孔。
  11. 如請求項10之螢光輪,其中,該複數貫穿孔,各自跨越該周壁與該接觸面而形成。
  12. 如請求項10之螢光輪,其中,該複數貫穿孔,各自僅形成在該周壁,且由從該散熱構件朝向該接觸面的方向觀察,係形成在該周壁的中央。
  13. 如請求項10之螢光輪,其中:該複數貫穿孔,各自形成在和連結該散熱構件之旋轉軸與該複數翼片中之各翼片的區域不同的位置。
  14.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於該複數翼片,各自形成有複數孔洞。
  15.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該基板,係圓盤狀;該螢光體層,係形成為沿著該基板之周向的帶狀。
  1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螢光輪,其中:形成為於該複數翼片的各自之端部,具有至少1個凹入部分。
  17. 如請求項16之螢光輪,其中,該凹入部分,係形成在從該端部之中央觀察,往兩端中的任一方之方向偏移的位置。
  18. 如請求項16之螢光輪,其中,該凹入部分,係以具有傾斜的方式形成;在該凹入部分的翼片之長度,隨著該傾斜而縮短。
TW111131983A 2021-08-31 2022-08-25 螢光輪 TWI8282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1836 2021-08-31
JP2021141836 2021-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1844A TW202311844A (zh) 2023-03-16
TWI828283B true TWI828283B (zh) 2024-01-01

Family

ID=85411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1983A TWI828283B (zh) 2021-08-31 2022-08-25 螢光輪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486111B2 (zh)
CN (1) CN117716170A (zh)
TW (1) TWI828283B (zh)
WO (1) WO2023032684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01237A1 (en) * 2011-01-21 2013-11-14 Osram Gmbh Internally cooled fluorescent device and reflector lamp arrangement comprising said fluorescent device
TW201502688A (zh) * 2013-07-03 2015-01-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雷射投影系統之螢光轉輪散熱模組
JP2016170326A (ja) * 2015-03-13 2016-09-23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用蛍光ホイール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用発光デバイス
WO2017154048A1 (ja) * 2016-03-08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蛍光体ホイール、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210605332U (zh) * 2019-10-31 2020-05-22 珠海市大晟云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轮散热结构
CN211043920U (zh) * 2019-09-28 2020-07-17 广东联大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荧光轮
CN211293573U (zh) * 2019-12-28 2020-08-18 河南宏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散热功能的荧光色轮
CN211625179U (zh) * 2019-11-26 2020-10-02 扬州吉新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荧光轮
WO2021020056A1 (ja) * 2019-07-26 2021-0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蛍光体ホイール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01237A1 (en) * 2011-01-21 2013-11-14 Osram Gmbh Internally cooled fluorescent device and reflector lamp arrangement comprising said fluorescent device
TW201502688A (zh) * 2013-07-03 2015-01-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雷射投影系統之螢光轉輪散熱模組
JP2016170326A (ja) * 2015-03-13 2016-09-23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用蛍光ホイール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用発光デバイス
WO2017154048A1 (ja) * 2016-03-08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蛍光体ホイール、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WO2021020056A1 (ja) * 2019-07-26 2021-0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蛍光体ホイール
CN211043920U (zh) * 2019-09-28 2020-07-17 广东联大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荧光轮
CN210605332U (zh) * 2019-10-31 2020-05-22 珠海市大晟云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轮散热结构
CN211625179U (zh) * 2019-11-26 2020-10-02 扬州吉新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荧光轮
CN211293573U (zh) * 2019-12-28 2020-08-18 河南宏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散热功能的荧光色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32684A1 (ja) 2023-03-09
JPWO2023032684A1 (zh) 2023-03-09
TW202311844A (zh) 2023-03-16
CN117716170A (zh) 2024-03-15
JP7486111B2 (ja) 2024-05-17
CN117716170A8 (zh) 2024-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3884B (zh) 螢光輪
CN204178109U (zh) 一种色轮散热装置、色轮装置及发光装置
JP6745486B2 (ja) 蛍光体ホイール、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04865779B (zh) 对高亮度光源的转换器装置的冷却
TWI616713B (zh) 螢光色輪
TWI828283B (zh) 螢光輪
US20240072219A1 (en) Wavelength conversion member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CN110630538A (zh) 风扇
TWI836311B (zh) 螢光輪
TWI844428B (zh) 螢光輪
TWI784870B (zh) 螢光輪
US12013526B2 (en) Phosphor wheel
TW202209708A (zh) 波長轉換元件及光源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