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4832B -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4832B
TWI824832B TW111144421A TW111144421A TWI824832B TW I824832 B TWI824832 B TW I824832B TW 111144421 A TW111144421 A TW 111144421A TW 111144421 A TW111144421 A TW 111144421A TW I824832 B TWI824832 B TW I8248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lded
side plate
plate
plates
auxiliary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4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21907A (zh
Inventor
彭昭森
Original Assignee
彭昭森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彭昭森 filed Critical 彭昭森
Priority to TW1111444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483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4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483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21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21907A/zh

Links

Landscapes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包括核心柱、模組化鐵片、補強板、固定軸及圍束管。核心柱由主軸材及輔軸材銲接而成,主軸材開設穿孔。模組化鐵片嵌設於輔軸材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且覆蓋第一端部的第一轉換段與第二端部的第二轉換段。補強板銲接於主軸材的兩側。固定軸插設於穿孔。圍束管由底板及側板銲接而成,圍束管環繞設置在核心柱、補強板與模組化鐵片的外側,固定軸的兩端與側板銲接,各底板具有凸塊,凸塊接觸輔軸材的中段的兩側。藉此,本發明能夠提升束制效果且拉壓比值趨近,降低發生挫屈的機率,無須灌注填充材料,製作工時短。

Description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本發明是涉及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挫屈束制支撐(buckling-restrained brace,BRB)構造裝設在建築物的梁柱結構上,以使建築物能夠承受週期性的橫向載荷(例如地震引起的載荷),提升建築物的耐震和制震的效果,當地震發生時,挫屈束制支撐構造能夠先承受樓層剪力,代替樓層結構先產生作動消能,以防梁柱結構斷裂。期望建築物能夠在弱震時毫無損壞,在中震時雖損壞但可修復,在強震時不會倒塌,人員可保住性命。
習知的挫屈束制構造包括一核心柱、一脫層材料、一圍束管及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脫層材料黏著或塗佈在核心柱的外側壁上,脫層材料為高密度泡棉板、橡膠、橡膠板、矽膠板、發泡樹脂與保麗龍模組型鐵件的其中之一。圍束管環繞設置在核心柱與脫層材料的外側,圍束管與核心柱的兩側之間形成二通道,核心柱的兩端外露於圍束管的兩端之外並且連接於梁柱結構的二接合板。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灌注在該等通道。由於核心柱抵抗挫屈的受壓力較弱且抵抗受拉力拉伸較強,因此圍束管和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的組合能夠提供核心柱橫向束制力。當發生地震時,圍束管和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的組合能夠增加核心柱抵抗其所產生的拉壓狀態的能力,尤其是受壓力的部分,使核心柱的結構穩定,以防核心柱發生挫屈的情形。脫層材料可以 降低核心柱與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之間的摩擦力,確保核心柱在受拉與受壓的時候能有正常的強度反應。
然而,脫層材料必須藉由黏貼方式或塗佈方式施作在整個核心柱的外側壁上,乾涸速度慢。等到脫層材料的乾涸以後,圍束管才能夠套設在核心柱上,再灌注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施工時間較長。
再者,在灌注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期間,習知的挫屈束制支撐構造不宜搬動,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需要至少要14天以上才能夠凝固到一定強度,以28天最佳。但是,等待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凝固的時間導致施工及等待時間過長。
此外,核心柱為鋼材,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脫層材料等黏著複合材,每一道工序施作的程序好壞,都會影響到每支習知的挫屈束制支撐構造的品質,導致核心柱的拉壓比值過大,施工時間較長,配合工序較多。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能夠提升束制效果且拉壓比值趨近,同時降低核心柱發生挫屈的機率,還可縮短施工時間。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能夠讓核心柱作動時平順地滑動且不產生摩擦力。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能夠防止核心柱脫離圍束管。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能夠減少物料成本和精確地控制品質。
本發明的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能夠讓圍束管的整體結構較為穩固。
為了達成前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包括一核心柱、至少四模組化鐵片、至少二補強板、一固定軸以及一圍束管。該核心柱由一主軸材及二輔軸材銲接而成,該主軸材開設一穿孔,各該輔軸材包括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及一中段,該第一端部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一轉換段,該第二端部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二轉換段,該中段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轉換段與該第二轉換段。該等模組化鐵片分別嵌設固定於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並且覆蓋於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的第一轉換段與該等輔軸材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轉換段。該等補強板分別銲接於該主軸材的兩側。該固定軸插設於該穿孔。該圍束管由至少二底板及至少四側板銲接而成,該圍束管呈中空狀並且環繞設置在該核心柱、該等補強板與該等模組化鐵片的外側,該圍束管與該核心柱的兩側之間形成二通道,該核心柱的兩端外露於該圍束管的兩端之外,該固定軸的兩端分別與該等側板銲接,各該底板具有至少六凸塊,該等凸塊對稱設置成兩排並且分別接觸該等輔軸材的中段的兩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補強板的相對位置不對稱。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補強板包括一第一補強板及一第二補強板,該第一補強板與該主軸材的一第一側以滲透銲銲接並且位於該穿孔的下方,該第二補強板與該主軸材的一第二側以滲透銲銲接並且位於該穿孔的上方。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補強板的一第一端對齊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的中間位置,該第一補強板延伸於該主軸材的一中段,並且該第一補強板的一第二端鄰近該等輔軸材的第二端部,該第二補強板的一第一端對齊該等 輔軸材的第二端部的中間位置,該第二補強板延伸於該主軸材的該中段,並且該第二補強板的一第二端鄰近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底板包括一第一底板及一第二底板,該等側板包括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三側板及一第四側板,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一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內側以填角銲銲接,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二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內側以填角銲銲接,該第二底板與該第三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內側以填角銲銲接,該第二底板與該第四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內側以填角銲銲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該第一端部的二角落形成切削面,各該第二端部的二角落形成切削面,各該模組化鐵片的內側面接觸該等切削面,各該模組化鐵片的外側面接觸該等填角銲。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底板包括一第一底板及一第二底板,該等側板包括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三側板及一第四側板,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一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外側以滲透銲銲接,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二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外側以滲透銲銲接,該第二底板與該第三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外側以滲透銲銲接,該第二底板與該第四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外側以滲透銲銲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側板包括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三側板及一第四側板,該第一側板的一第二端與該第三側板的一第二端以滲透銲銲接,該第四側板的一第二端與該第四側板的一第二端以滲透銲銲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固定軸的兩端分別與該等側板以滲透銲銲接。
為了達成前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一核心柱由一主軸材及二輔軸材銲接而成,該主 軸材開設一穿孔,各該輔軸材包括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及一中段,該第一端部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一轉換段,該第二端部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二轉換段,該中段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轉換段與該第二轉換段;至少四模組化鐵片分別嵌設固定於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並且覆蓋於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的第一轉換段與該等輔軸材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轉換段;至少二補強板分別銲接於該主軸材的兩側;一固定軸插設於該穿孔;以及一圍束管由至少二底板及至少四側板銲接而成,該圍束管呈中空狀並且環繞設置在該核心柱、該等補強板與該等模組化鐵片的外側,該圍束管與該核心柱的兩側之間形成二通道,該核心柱的兩端外露於該圍束管的兩端之外,該固定軸的兩端分別與該等側板銲接,各該底板具有至少六凸塊,該等凸塊對稱設置成兩排並且分別接觸該等輔軸材的中段的兩側。
本發明的功效在於,該等補強板與該等凸塊的配置方式能夠共同束制核心柱,從而核心柱能夠平順地且平滑地拉壓作動,以提升束制效果且拉壓比值趨近,同時降低核心柱發生挫屈的機率,無須灌注填充材料,更不用等待填充材料凝固,大幅縮短施工時間。
再者,該等模組化鐵片和圍束管的配置方式能夠讓核心柱作動時平順地滑動且不產生摩擦力。
此外,固定軸能夠防止核心柱脫離圍束管。
又,該等模組化鐵片的配置方式,核心柱、該等補強板、圍束管、固定軸都是利用銲接手段結合,且本發明的所有元件都是鋼材,完全沒有使用到複合材料和填充材料,具有單一工種及單一材料等優點,達到減少物料成本、縮短施工時間、精確地控制品質和配合工序較少等功效。
還有,該等底板與該等側板能夠透過銲接手段穩固地結合,使得圍束管的整體結構較為穩固。
10:核心柱
11:主軸材
111:穿孔
112:第一側
113:第二側
114:中段
12:輔軸材
121:第一端部
1211:第一轉換段
1212:弧角
1213:切削面
122:第二端部
1221:第二轉換段
1222:弧角
1223:切削面
123:中段
13:通道
20:模組化鐵片
31:第一補強板
311:第一端
312:第二端
32:第二補強板
321:第一端
322:第二端
40:固定軸
41:第一端
42:第二端
50:圍束管
51:第一底板
511:凸塊
52:第二底板
521:凸塊
53:第一側板
531:第一端
532:第二端
54:第二側板
541:第一端
542:第二端
55:第三側板
551:第一端
552:第二端
56:第四側板
561:第一端
562:第二端
60:蓋板
70,71,72:滲透銲
73:填角銲
S10~S60:步驟
圖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3是圖1的線Ⅲ-Ⅲ的剖面圖。
圖4是圖1的線Ⅳ-Ⅳ的剖面圖。
圖5是圖1的線Ⅴ-Ⅴ的剖面圖。
圖6是圖1的線Ⅵ-Ⅵ的剖面圖。
圖7是圖1的線Ⅶ-Ⅶ的剖面圖。
圖8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9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10是圖8的線Ⅹ-Ⅹ的剖面圖。
圖11是圖8的線ⅩⅠ-ⅩⅠ的剖面圖。
圖12是圖8的線ⅩⅡ-ⅩⅡ的剖面圖。
圖13是本發明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
以下配合圖式及元件符號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俾使熟習該項技藝者在研讀本說明書後能據以實施。
圖1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圖3是圖1的線Ⅲ-Ⅲ的剖面圖,圖4是圖1的線Ⅳ-Ⅳ的剖面圖,圖5是 圖1的線Ⅴ-Ⅴ的剖面圖,圖6是圖1的線Ⅵ-Ⅵ的剖面圖,圖7是圖1的線Ⅶ-Ⅶ的剖面圖。如圖1至圖7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包括一核心柱10、四模組化鐵片20、二補強板31、32、一固定軸40、一圍束管50以及四蓋板60。核心柱10由一主軸材11及二輔軸材12銲接而成,主軸材11開設一穿孔111,各輔軸材12包括一第一端部121、一第二端部122及一中段123,第一端部121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一轉換段1211,第二端部122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二轉換段1221,中段123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轉換段1211與第二轉換段1221。該等模組化鐵片20分別嵌設固定於該等輔軸材12的第一端部121與第二端部122,並且覆蓋於該等輔軸材12的第一端部121的第一轉換段1211與該等輔軸材12的第二端部122的第二轉換段1221。該等補強板31、32分別銲接於主軸材11的兩側。固定軸40插設於穿孔111。圍束管50由二底板51、52及四側板53~56銲接而成,圍束管50呈中空狀並且環繞設置在核心柱10、該等補強板31、32與該等模組化鐵片20的外側。圍束管50與核心柱10的兩側之間形成二通道13。核心柱10的兩端外露於圍束管50的兩端之外。固定軸40的兩端分別與該等側板53~56銲接。各底板51、52具有六凸塊511、521,該等凸塊511、521對稱設置成兩排並且分別接觸該等輔軸材12的中段123的兩側。該等蓋板60分別銲接於該等側板53~56的兩端的內側,將該等通道13的開口封閉,並且與核心柱10之間形成一間隙(由於尺寸極小,因此無法顯示於圖中);所述間隙的寬度以2mm為較佳,但不以此為限。
為供進一步瞭解,基於上述技術特徵,本發明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能夠達成的功效如下:
其一,當地震發生時,該等補強板31、32的配置方式能夠束制主軸材11的受力行為,該等凸塊511、521的配置方式能夠束制輔軸材12的受力行為,從而核心柱10能夠平順地且平滑地拉壓作動,以提升束制效果且拉壓比值趨近,同時降低核心柱10發生挫屈的機率。重要的是,因為該等補強板31、32和該等凸塊511、521能夠共同束制核心柱10,所以不需要依靠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束制核心柱10。是以,本發明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在施工完成以後,核心柱10的兩端即可連接於梁柱結構的二接合板(圖未示),無須將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等填充材料灌注至該等通道13中,更不用等待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等填充材料凝固,大幅縮短施工時間。
其二,當地震發生時,該等模組化鐵片20和圍束管50的配置方式能夠讓核心柱10作動時平順地滑動且不產生摩擦力。
其三,當地震發生時,固定軸40能夠防止核心柱10脫離圍束管50。
其四,該等模組化鐵片20的配置方式,核心柱10、該等補強板31、32、圍束管50、固定軸40都是利用銲接手段結合,且本發明的所有元件都是鋼材,完全沒有使用脫層材料等複合材料,也沒有使用混凝土或無收縮水泥材料等填充材料,具有單一工種及單一材料等優點,達到減少物料成本、縮短施工時間、精確地控制品質和配合工序較少等功效。
其五,該等底板51、52與該等側板53~56能夠透過銲接手段穩固地結合,使得圍束管50的整體結構較為穩固。
以下將進一步說明第一實施例的技術特徵及其所能夠達成的功效。
如圖1、圖2及圖5所示,該等輔軸材12實質上銲接在主軸材11的頂部和底部,且該等輔軸材12互相平行,使得核心柱10呈工字型。然而,核心柱10的形狀有各式各樣的變化,不限於工字型。
如圖2、圖3及圖4所示,該等模組化鐵片20上塗佈有黏著劑,使得該等模組化鐵片20嵌設固定在該等輔軸材12的第一端部121與第二端部122上時,黏著劑能夠讓該等模組化鐵片20固定在該等輔軸材12的第一端部121與第二端部122。由於該等模組化鐵片20只有嵌設固定在該等輔軸材12的第一端部121與第二端部122的一部分,不用嵌設固定在整個核心柱10的外側壁,因此黏著劑的量較少,乾涸速度快,縮短施工時間。然而,該等模組化鐵片20也可以利用其他固定手段嵌設固定,不限於黏著劑。
如圖2至圖5所示,該等補強板31、32的相對位置不對稱。更明確地說,該等補強板31、32包括一第一補強板31及一第二補強板32,第一補強板31與主軸材11的一第一側112以滲透銲70銲接並且位於穿孔111的下方,第二補強板32與主軸材11的一第二側113以滲透銲70銲接並且位於穿孔111的上方;所述滲透銲70為半滲透銲。如圖2及圖6所示,第一補強板31的一第一端311對齊該等輔軸材12的第一端部121的中間位置,第一補強板31延伸於主軸材11的一中段114,並且第一補強板31的一第二端312鄰近該等輔軸材12的第二端部122;第二補強板32的一第一端321對齊該等輔軸材12的第二端部122的中間位置,第二補強板32延伸於主軸材11的中段114,並且第二補強板32的一第二端322鄰近該等輔軸材12的第一端部121。
具體來說,當地震發生時,第一補強板31的位置恰好能夠加強束制主軸材11的前半部的下方全部和後半部的下方的一部分的受力行為的效果, 第二補強板32的位置恰好能夠加強束制主軸材11的前半部的上方的一部份和後半部的上方全部的受力行為的效果,束制效果較佳且拉壓比值較為趨近,同時更加顯著地降低本發明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發生變形的機率。
較佳地,為了在各輔軸材12的兩端形成第一端部121與第二端部122,各輔軸材12的中段123的兩側被切割,使得各輔軸材12的中段123的寬度小於第一端部121與第二端部122的寬度。第一端部121的一端被切割以後形成第一轉換段1211,且第一轉換段1211的兩側分別形成一弧角1212。第二端部122的一端被切割以後形成第二轉換段1221,且第二轉換段1221的兩側分別形成一弧角1222。重點在於,切割下來的餘料可做為第一補強板31與第二補強板32,達到廢物利用的效果,相當環保。
如圖1至圖5所示,該等底板51、52包括一第一底板51及一第二底板52,該等側板53~56包括一第一側板53、一第二側板54、一第三側板55及一第四側板56。如圖3、圖4及圖5所示,第一底板51與第一側板53的一第一端531的外側之間具有一三角形銲點並且以滲透銲71銲接,第一底板51與第二側板54的一第一端541的外側之間具有一三角形銲點並且以滲透銲71銲接,第二底板52與第三側板55的一第一端551的外側之間具有一三角形銲點並且以滲透銲71銲接,第二底板52與第四側板56的一第一端561的外側之間具有一三角形銲點並且以滲透銲71銲接;所述滲透銲71為半滲透銲。如圖3、圖4及圖5所示,第一側板53的一第二端532與第三側板55的一第二端552以滲透銲72銲接,第二側板54的一第二端542與第四側板56的一第二端562以滲透銲72銲接;所述滲透銲72為全滲透銲。如圖3及圖4所示,第一底板51與第一側板53的第一端531的內側以填角銲73銲接,第一底板51與第二側板54的第一端541的內側以填角銲73銲接,第二 底板52與第三側板55的第一端551的內側以填角銲73銲接,第二底板52與第四側板56的第一端561的內側以填角銲73銲接。如圖3及圖4所示,各第一端部121的二角落形成切削面1213,各第二端部122的二角落形成切削面1223,各模組化鐵片20的內側面接觸該等切削面1213、1223,各模組化鐵片20的外側面接觸該等填角銲73。
具體來說,當施工人員進行銲接時,少許銲劑會通過該等三角形銲點滲透進入第一側板53的第一端531的內側、第二側板54的第一端541的內側、第三側板55的第一端551的內側與第四側板56的第一端561的內側。在上述工序完成以後,將向內滲透的銲劑剷除,再以填角銲73銲接。
較佳地,該等側板53~56的寬度相同或相異。如圖3、圖4及圖5所示,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側板53與第二側板54的寬度相同,使得第一底板51、第一側板53與第二側板54的橫截面呈U字形;第三側板55與第四側板56的寬度相同,使得第二底板52、第三側板55與第四側板56的橫截面呈U字形。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板53的寬度大於第二側板54的寬度,使得第一底板51、第一側板53與第二側板54的橫截面呈7字形;第四側板56的寬度大於第三側板55的寬度,使得第二底板52、第三側板55與第四側板56的橫截面呈7字形;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側板53與第四側板56的寬度相同,第二側板54與第三側板55的寬度相同。
如圖5所示,固定軸40的一第一端41、第一側板53的第二端532與第三側板55的第二端552以滲透銲72銲接,固定軸40的一第二端42、第二側板54的第二端542與第四側板56的第二端562以滲透銲72銲接;所述滲透銲72為全滲透銲。
較佳地,穿孔111的位置位於主軸材11的中心,因此固定軸40的位置相當於位在主軸材11的中心,防止核心柱10脫離圍束管50的效果更出色。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蓋板60可以利用任何固定手段固定在該等側板53~56的內側,不限於銲接。需注意的是,該等蓋板60不能與核心柱10接觸或銲接。
圖8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圖9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分解圖,圖10是圖8的線Ⅹ-Ⅹ的剖面圖,圖11是圖8的線ⅩⅠ-ⅩⅠ的剖面圖,圖12是圖8的線ⅩⅡ-ⅩⅡ的剖面圖。如圖8至圖12所示,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在於:第一側板53、第二側板54和第一底板51為一體成型,第三側板55、第四側板56和第二底板52為一體成型。
圖13是本發明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如圖13所示,並請參考圖1至圖11,本發明提供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步驟S10,一核心柱10由一主軸材11及二輔軸材12銲接而成,主軸材11開設一穿孔111,各輔軸材12包括一第一端部121、一第二端部122及一中段123,第一端部121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一轉換段1211,第二端部122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二轉換段1221,中段123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轉換段1211與第二轉換段1221。
步驟S20,四模組化鐵片20分別嵌設固定於該等輔軸材12的第一端部121與第二端部122,並且覆蓋於該等輔軸材12的第一端部121的第一轉換段1211與該等輔軸材12的第二端部122的第二轉換段1221。
步驟S30,二補強板31、32分別銲接於主軸材11的兩側。
步驟S40,一固定軸40插設於穿孔111。
步驟S50,一圍束管50由二底板51、52及四側板53~56銲接而成,圍束管50呈中空狀並且環繞設置在核心柱10、該等補強板31、32與該等模組化鐵片20的外側,圍束管50與核心柱10的兩側之間形成二通道13,核心柱10的兩端外露於圍束管50的兩端之外,固定軸40的兩端分別與該等側板53~56銲接,各底板51、52具有六凸塊511、521,該等凸塊511、521對稱設置呈兩排並且接觸該等輔軸材12的中段123的兩側。
步驟S60,四蓋板60分別銲接於該等側板53~56的兩端的內側,將該等通道13的開口封閉,並且與核心柱10之間形成一間隙(由於尺寸極小,因此無法顯示於圖中);所述間隙的寬度以2mm為較佳,但不以此為限。
上述步驟S30、步驟S40、步驟S50的順序可以調換。
以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的發明精神下所作有關本發明的任何修飾或變更,皆仍應包括在本發明意圖保護的範疇。
10:核心柱
11:主軸材
12:輔軸材
50:圍束管
51:第一底板
52:第二底板
53:第一側板
55:第三側板
60:蓋板
72:滲透銲

Claims (10)

  1. 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包括:一核心柱,由一主軸材及二輔軸材銲接而成,該主軸材開設一穿孔,各該輔軸材包括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及一中段,該第一端部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一轉換段,該第二端部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二轉換段,該中段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轉換段與該第二轉換段;至少四模組化鐵片,分別嵌設固定於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並且覆蓋於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的第一轉換段與該等輔軸材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轉換段;至少二補強板,分別銲接於該主軸材的兩側;一固定軸,插設於該穿孔;以及一圍束管,由至少二底板及至少四側板銲接而成,該圍束管呈中空狀並且環繞設置在該核心柱、該等補強板與該等模組化鐵片的外側,該圍束管與該核心柱的兩側之間形成二通道,該核心柱的兩端外露於該圍束管的兩端之外,該固定軸的兩端分別與該等側板銲接,各該底板具有至少六凸塊,該等凸塊對稱設置成兩排並且分別接觸該等輔軸材的中段的兩側。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其中,該等補強板的相對位置不對稱。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其中,該等補強板包括一第一補強板及一第二補強板,該第一補強板與該主軸材的 一第一側以滲透銲銲接並且位於該穿孔的下方,該第二補強板與該主軸材的一第二側以滲透銲銲接並且位於該穿孔的上方。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其中,該第一補強板的一第一端對齊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的中間位置,該第一補強板延伸於該主軸材的一中段,並且該第一補強板的一第二端鄰近該等輔軸材的第二端部,該第二補強板的一第一端對齊該等輔軸材的第二端部的中間位置,該第二補強板延伸於該主軸材的該中段,並且該第二補強板的一第二端鄰近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其中,該等底板包括一第一底板及一第二底板,該等側板包括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三側板及一第四側板,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一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內側以填角銲銲接,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二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內側以填角銲銲接,該第二底板與該第三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內側以填角銲銲接,該第二底板與該第四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內側以填角銲銲接。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其中,各該第一端部的二角落形成切削面,各該第二端部的二角落形成切削面,各該模組化鐵片的內側面接觸該等切削面,各該模組化鐵片的外側面接觸該等填角銲。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其中,該等底板包括一第一底板及一第二底板,該等側板包括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三側板及一第四側板,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一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外側以滲透銲銲接,該第一底板與該第二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外側以滲 透銲銲接,該第二底板與該第三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外側以滲透銲銲接,該第二底板與該第四側板的一第一端的外側以滲透銲銲接。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其中,該等側板包括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三側板及一第四側板,該第一側板的一第二端與該第三側板的一第二端以滲透銲銲接,該第四側板的一第二端與該第四側板的一第二端以滲透銲銲接。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其中,該固定軸的兩端分別與該等側板以滲透銲銲接。
  10. 一種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一核心柱由一主軸材及二輔軸材銲接而成,該主軸材開設一穿孔,各該輔軸材包括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及一中段,該第一端部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一轉換段,該第二端部的一端界定為一第二轉換段,該中段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轉換段與該第二轉換段;至少四模組化鐵片分別嵌設固定於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並且覆蓋於該等輔軸材的第一端部的第一轉換段與該等輔軸材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轉換段;至少二補強板分別銲接於該主軸材的兩側;一固定軸插設於該穿孔;以及一圍束管由至少二底板及至少四側板銲接而成,該圍束管呈中空狀並且環繞設置在該核心柱、該等補強板與該等模組化鐵片的外側,該圍束管與該核心柱的兩側之間形成二通道,該核心柱的兩端外露於該圍束管 的兩端之外,該固定軸的兩端分別與該等側板銲接,各該底板具有至少六凸塊,該等凸塊對稱設置成兩排並且分別接觸該等輔軸材的中段的兩側。
TW111144421A 2022-11-21 2022-11-21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TWI8248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4421A TWI824832B (zh) 2022-11-21 2022-11-21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4421A TWI824832B (zh) 2022-11-21 2022-11-21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4832B true TWI824832B (zh) 2023-12-01
TW202421907A TW202421907A (zh) 2024-06-01

Family

ID=90053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4421A TWI824832B (zh) 2022-11-21 2022-11-21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483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25279B2 (ja) * 2008-07-09 2011-11-30 ツァイトアンファーレンクオチアシーイエンイエンチョウユアン 座屈拘束ブレース
US8869468B2 (en) * 2011-12-19 2014-10-28 Andrew Hinchman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TWM615423U (zh) * 2021-02-08 2021-08-11 彭昭森 挫屈束制支撐改良結構
CN114991560A (zh) * 2022-06-29 2022-09-02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无预应力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及装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25279B2 (ja) * 2008-07-09 2011-11-30 ツァイトアンファーレンクオチアシーイエンイエンチョウユアン 座屈拘束ブレース
US8424252B2 (en) * 2008-07-09 2013-04-23 National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
US8869468B2 (en) * 2011-12-19 2014-10-28 Andrew Hinchman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
TWM615423U (zh) * 2021-02-08 2021-08-11 彭昭森 挫屈束制支撐改良結構
CN114991560A (zh) * 2022-06-29 2022-09-02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无预应力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及装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48089B2 (ja) 柱と梁を接合するための接合部コア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柱と梁の接合方法
JP5943416B2 (ja) 鋼と木質材料の複合構造物
KR101457077B1 (ko) 개량형 콘크리트 충전 기둥
KR102098028B1 (ko) 폐단면 합성 기둥과 철골보 연결 구조 및 이의 시공 방법
JP4548311B2 (ja) 複合ラーメン橋の橋台構造
TWI824832B (zh)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JP2010031558A (ja) 耐震補強構造および耐震補強方法
JP6230330B2 (ja) 壁構造
TW202421907A (zh)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JP2000027299A (ja) 柱構造
JP2014088657A (ja) 座屈拘束ブレース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耐震補強構造
KR102417716B1 (ko) 4면 부분 용입용접으로 제작한 보-기둥 강관 접합패널
CN211143827U (zh) 一种在梁柱节点处新增立柱用抗弯矩保护节点
KR102144769B1 (ko) 강판-콘크리트 복합 보
JPH0978852A (ja) コンクリート脚柱の鋼板による耐震補強方法とその部材
JPH0776953A (ja) 制振構造
JP6174984B2 (ja) 鉄骨梁
JP6304914B1 (ja) 既設又は新設の鉄骨構造物の耐震補強構造
KR102214526B1 (ko) 강판-콘크리트 복합 보
JP2007162255A (ja) 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による耐震補強工法
JP3711322B2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梁材および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床板ならびに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構築工法
JP2001164658A (ja) 梁の接合構造及びユニット建物
KR101577704B1 (ko) 모서리 보강부재가 구비된 개량형 콘크리트 충전 기둥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TW202400876A (zh) 全鋼式挫屈束制支撐構造及其施工方法
JP2575754Y2 (ja) 矩形鋼管コンクリート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