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616B - 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 - Google Patents

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616B
TWI822616B TW112110712A TW112110712A TWI822616B TW I822616 B TWI822616 B TW I822616B TW 112110712 A TW112110712 A TW 112110712A TW 112110712 A TW112110712 A TW 112110712A TW I822616 B TWI822616 B TW I8226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width
ground
auxiliary
la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0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任煊
王亮貴
Original Assignee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1107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261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616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種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包含:一輪胎本體、複數第一副溝、複數第二副溝,以及複數第三副溝;每一第一副溝自一第一外端朝一外側漸縮延伸,並有一第一缺口接近一內側,每一第二副溝自一第二外端朝該內側漸縮延伸,並有一第二缺口接近該外側,每一第三副溝自一第三內端朝該外側漸縮延伸,並有一第三缺口接近該內側。藉此,第一副溝、第二副溝及第三副溝各自形成漸縮的鋸齒溝型態,使得較寬的一側可以增加溝容量以提升排水效率,讓車輛在濕滑路面也能保有優異的抓地力,較窄的一側則提升了兩側胎肩陸地部的剛性。

Description

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充氣輪胎,尤指一種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
高性能的公路輪胎,主要是用於在鋪裝道路行駛的高性能車型。這一類輪胎一般擁有較高的行駛速度及較低的扁平率,因此在乾地路面不僅僅注重穩定的操控性,對於濕地的排水性也有較高的要求。
於是有中國專利案公告號第CN 103287218 B號提出一種充氣輪胎,主要是藉由第一橫紋溝內側陡傾斜部比傾斜溝更陡的斜率,以及第一橫紋溝外側緩傾斜部較緩的斜率,提升排水性並有效地朝向胎面接地端外側排出第一橫紋溝內的水。
以及有中國專利公告號第CN 108068556 B號提出一種輪胎,則是藉由第一橫槽延伸至胎面接地端外側,提升排水性能,並藉由第二橫槽內側不與主溝貫通,外側不與接地端相交,維持陸地部剛性,使抓地性能不受影響。
然而,在前述CN 103287218 B專利案中,第一橫紋溝內側的陡傾斜部,與傾斜溝的外側,形成夾角處,難以確保花紋塊的剛性,也使得乾地抓地力較為不足。
而在前述CN 108068556 B專利案中,由於第二橫槽的傾斜角度過大,容易造成輪胎周向胎肩花紋塊的剛性變得不均勻,進而產生偏磨耗的現象。
爰此,本發明人為了提高輪胎的排水性能,而提出一種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包含:一輪胎本體,界定有相對的一外側及一內側,該輪胎本體有一外側胎肩陸地部位於該外側,以及有一內側胎肩陸地部位於該內側,該輪胎本體並有一周向,以及有一軸向垂直該周向;複數第一副溝,設置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複數第二副溝,相鄰所述第一副溝並設置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以及複數第三副溝,設置於該內側胎肩陸地部;每一第一副溝皆包含有接近該內側的一第一內端,以及接近該內側並向該每一第一副溝內部延伸的一第一缺口,在該第一缺口接近該外側的邊緣有一第一外端遠離該每一第一副溝的內部,在該第一缺口接近該外側的邊緣有一第一尖端接近該每一第一副溝的內部,該每一第一副溝自該第一外端朝該外側漸縮延伸;每一第二副溝皆包含有接近該內側的一第二內端,以及接近該外側並向該每一第二副溝內部延伸的一第二缺口,在該第二缺口接近該內側的邊緣有一第二外端遠離該每一第二副溝的內部,在該第二缺口接近該內側的邊緣有一第二尖端接近該每一第二副溝的內部,該每一第二副溝自該第二外端朝該內側漸縮延伸;每一第三副溝皆包含有接近該外側的一第三外端,以及接近該內側並向該每一第三副溝內部延伸的一第三缺口,在該第三缺口接近該外側的邊緣有一第三內端遠離該每一第三副溝的內部,在該第三缺口接近該外側的邊緣有一第三尖端接近該每一第三副溝的內部,該每一第三副溝自該第三內端朝該外側漸縮延伸;在該軸向 上,該第一尖端位於該第一外端的該外側,該第二尖端位於該第二外端的該內側,該第三尖端位於該第三內端的該外側。
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端線;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端線通過所述第一副溝及所述第二副溝,而沿著該接地端線在該每一第一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一接地端溝寬,以及沿著該接地端線在該每一第二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二接地端溝寬;在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端線通過所述第三副溝,而沿著該接地端線在該每一第三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三接地端溝寬;該第一接地端溝寬介於3至4.5毫米之間,該第二接地端溝寬介於3.7至5毫米之間,該第三接地端溝寬介於6.4至10.2毫米之間。
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壓力線;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壓力線通過所述第一副溝及所述第二副溝,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一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以及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二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二接地壓力溝寬;在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壓力線通過所述第三副溝,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三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三接地壓力溝寬;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介於7.5至11.3毫米之間,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介於9.3至12.5毫米之間,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介於9.8至17.2毫米之間。
進一步,該第一接地端溝寬與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的比值介於30%至40%之間,該第二接地端溝寬與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的比值介於30%至40%之間,該第三接地端溝寬與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的比值介於58%至68%之間。
進一步,兩條接地端線之間沿著該軸向有一接地寬度,該接地寬度介於185至245毫米之間,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介於該接地寬度的2%至7%之間,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介於該接地寬度的2%至7%之間,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介於該接地寬度的2%至7%之間。
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壓力線;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壓力線通過所述第一副溝及所述第二副溝,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一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以及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二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二接地壓力溝寬;在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壓力線通過所述第三副溝,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三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三接地壓力溝寬;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介於7.5至11.3毫米之間,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介於9.3至12.5毫米之間,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介於9.8至17.2毫米之間。
其中,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小於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且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小於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
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端線,兩條接地端線之間沿著該軸向有一接地寬度;該輪胎本體有一外側主溝相鄰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以及有一內側主溝相鄰該外側主溝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所述第一副溝與該外側主溝之間有一第一距離,該第一距離介於該接地寬度的2%至6%之間;所述第二副溝與該外側主溝之間有一第二距離,該第二距離介於該接地寬度的11%至15%之間;所述第三副溝與該內側主溝之間有一第三距離,該第三距離介於該接地寬度的4%至8%之間。
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端線,兩條接地端線之間沿著該軸向有一接地寬度;自該第二內端至該第二外端沿該軸向有一第二溝長,該第二溝長介於該接地寬度的14%至18%之間;自該第三內端至該第三外端沿該軸向有一第三溝長,該第三溝長介於該接地寬度的14%至18%之間。
其中,所述第一副溝及所述第二副溝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上沿該周向交錯設置。
根據上述技術特徵較佳地可達成以下功效:
1.第一副溝、第二副溝及第三副溝各自形成漸縮的鋸齒溝型態,使得較寬的一側可以增加溝容量以提升排水效率,讓車輛在濕滑路面也能保有優異的抓地力,較窄的一側則提升了兩側胎肩陸地部的剛性。
2.進一步藉由在接地壓力線上各溝寬的選擇,維持操控性並增加充氣輪胎的排水性能。
3.利用不同配比讓兩側胎肩陸地部獲得不同剛性,發揮優異的操控穩定性。
4.各個內端、外端、尖端等花紋銳角處,有助於破除水膜。
1:輪胎本體
11:外側胎肩陸地部
12:外側主溝
13:內側主溝
14:內側胎肩陸地部
2:第一副溝
21:第一內端
22:第一外端
23:第一缺口
24:第一尖端
3:第二副溝
31:第二內端
32:第二外端
33:第二缺口
34:第二尖端
4:第三副溝
41:第三內端
42:第三外端
43:第三缺口
44:第三尖端
L1:第一距離
L2:第二距離
L3:第三距離
La:第二溝長
Lb:第三溝長
P:接地壓力線
Te:接地端線
TW:接地寬度
W1:第一接地壓力溝寬
W2:第一接地端溝寬
W3:第二接地壓力溝寬
W4:第二接地端溝寬
W5:第三接地壓力溝寬
W6:第三接地端溝寬
[第一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之部分平面展開圖一。
[第三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之部分平面展開圖二。
[第四圖]係本發明實施例之部分平面展開圖三。
[第五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與比較例之轉彎功率與輪胎垂直載荷關係圖。
綜合上述技術特徵,本發明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的主要功效將可於下述實施例清楚呈現。
請參閱第一圖及第二圖,係揭示本發明實施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包含:一輪胎本體1,界定有相對的一外側及一內側,即裝設於車輛時遠離車輛的一側與接近車輛的一側。該輪胎本體1有一外側胎肩陸地部11、一外側主溝12、一內側主溝13及一內側胎肩陸地部14,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位於該外側,該內側胎肩陸地部14位於該內側。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與該內側胎肩陸地部14之間,則有該外側主溝12相鄰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以及有該內側主溝13相鄰該外側主溝12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14。
該輪胎本體1有一周向,有一軸向垂直該周向,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14上界定有相鄰的一接地壓力線P及一接地端線Te,該接地壓力線P係指該輪胎本體1在與地面接觸時,所產生的壓力分佈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上壓力較高的位置,而兩條接地端線Te之間沿著該軸向則界定有一接地寬度TW,該接地寬度TW介於185至245毫米之間。
複數第一副溝2,設置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每一第一副溝2皆包含有一第一內端21、一第一外端22、一第一缺口23及一第一尖端24,該第一內端21接近該內側,該第一缺口23接近該內側並向該每一第一副溝2內部延伸,該第一外端22在該第一缺口23接近該外側的邊緣並遠離該每一第一副溝2的內 部,該第一尖端24在該第一缺口23接近該外側的邊緣並接近該每一第一副溝2的內部。在該軸向上,該第一尖端24位於該第一外端22的該外側。
複數第二副溝3,相鄰所述第一副溝2並設置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較佳地,所述第一副溝2及所述第二副溝3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上沿該周向交錯排列設置。每一第二副溝3皆包含有一第二內端31、一第二外端32、一第二缺口33及一第二尖端34,該第二內端31接近該內側,該第二缺口33接近該外側並向該每一第二副溝3內部延伸,該第二外端32在該第二缺口33接近該內側的邊緣並遠離該每一第二副溝3的內部,該第二尖端34在該第二缺口33接近該內側的邊緣並接近該每一第二副溝3的內部。在該軸向上,該第二尖端34位於該第二外端32的該內側。
複數第三副溝4,設置於該內側胎肩陸地部14。每一第三副溝4皆包含有一第三內端41、一第三外端42、一第三缺口43及一第三尖端44,該第三外端42接近該外側,該第三缺口43接近該內側並向該每一第三副溝4內部延伸,該第三內端41在該第三缺口43接近該外側的邊緣並遠離該每一第三副溝4的內部,該第三尖端44在該第三缺口43接近該外側的邊緣並接近該每一第三副溝4的內部。在該軸向上,該第三尖端44位於該第三內端41的該外側。
該每一第一副溝2自該第一外端22朝該外側漸縮延伸,該每一第二副溝3自該第二外端32朝該內側漸縮延伸,該每一第三副溝4則自該第三內端41朝該外側漸縮延伸,而各自形成漸縮的鋸齒溝型態。
該第一內端21、該第一外端22、該第一尖端24、該第二內端31、該第二外端32、該第二尖端34、該第三內端41、該第三外端42及該第三尖端44等各個花紋銳角處,有助於破除水膜。
請參閱第二圖及第三圖,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上的該接地壓力線P及該接地端線Te分別通過所述第一副溝2及所述第二副溝3,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P在該每一第一副溝2上界定有一第一接地壓力溝寬W1,沿著該接地端線Te在該每一第一副溝2上界定有一第一接地端溝寬W2,沿著該接地壓力線P在該每一第二副溝3上界定有一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沿著該接地端線Te在該每一第二副溝3上界定有一第二接地端溝寬W4。
在該內側胎肩陸地部14上的該接地壓力線P及該接地端線Te分別通過所述第三副溝4,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P在該每一第三副溝4上界定有一第三接地壓力溝寬W5,沿著該接地端線Te在該每一第三副溝4上界定有一第三接地端溝寬W6。
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W1介於7.5至11.3毫米之間,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介於9.3至12.5毫米之間,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W5介於9.8至17.2毫米之間。藉由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W1、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及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W5數值的選擇,可以維持操控性並增加該充氣輪胎的排水性能。
該第一接地端溝寬W2介於3至4.5毫米之間,該第二接地端溝寬W4介於3.7至5毫米之間,該第三接地端溝寬W6介於6.4至10.2毫米之間。
較佳地,該第一接地端溝寬W2與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W1的比值介於30%至40%之間,該第二接地端溝寬W4與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的比值介於30%至40%之間,該第三接地端溝寬W6與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W5的比值介於58%至68%之間。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W1小於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且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小於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W5。
在該接地壓力線P上選擇較寬的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W1、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及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W5,可以增加溝容量以提升排水效率,讓車輛在濕滑路面也能保有優異的抓地力。
而在該接地端線Te上選擇較窄的該第一接地端溝寬W2、該第二接地端溝寬W4及該第三接地端溝寬W6,則提升了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14的剛性。進一步調整該第一接地端溝寬W2、該第二接地端溝寬W4及該第三接地端溝寬W6的比例,利用不同配比使該外側胎肩陸地部11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14獲得不同的剛性,進而發揮優異的操控穩定性。
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W1介於該接地寬度TW的2%至7%之間,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介於該接地寬度TW的2%至7%之間,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W5介於該接地寬度TW的2%至7%之間。
請參閱第二圖至第四圖,所述第一副溝2與該外側主溝12之間有一第一距離L1,該第一距離L1介於該接地寬度TW的2%至6%之間。所述第二副溝3與該外側主溝12之間有一第二距離L2,該第二距離L2介於該接地寬度TW的11%至15%之間。所述第三副溝4與該內側主溝13之間有一第三距離L3,該第三距離L3介於該接地寬度TW的4%至8%之間。
自該第二內端31至該第二外端32沿該軸向有一第二溝長La,該第二溝長La介於該接地寬度TW的14%至18%之間。自該第三內端41至該第三外端42沿該軸向有一第三溝長Lb,該第三溝長Lb介於該接地寬度TW的14%至18%之間。
進行實車測試,本發明之該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根據下表一參數作為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並以習知輪胎根據下表一參數作為比較例。
下表一中,W2/W1是該第一接地端溝寬W2與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W1的比例,W4/W3是該第二接地端溝寬W4與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的比例,W6/W5是該第三接地端溝寬W6與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W5的比例,W1/TW是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W1與該接地寬度TW的比例,W3/TW是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W3與該接地寬度TW的比例,W5/TW是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W5與該接地寬度TW的比例。
乾抓地力與濕抓地力是以分為單位,越高代表有較好的抓地能力。操控穩定性與排水性能分別是乾循跡性與濕循跡性的數值除以對應比較例數值的比例。
Figure 112110712-A0305-02-0013-1
Figure 112110712-A0305-02-0014-2
根據實車測試結果,本發明之該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在乾地測試中,抓地力與循跡性都有良好的表現,而在濕地測試中,經積水區域路段順暢的行駛性,並沒有明顯的行駛阻力與漂滑現象。
請參閱第二圖及第五圖,接續進行轉彎功率測試,下表二及第五圖為比較例與第一實施例的轉彎功率測試成績。
Figure 112110712-A0305-02-0014-3
採用MTS公司的Flat-Trac穩態測試系統(Flat-Trac steady state),由於轉彎功率是轉彎力隨著側偏角增加而增加的速率,轉彎功率越高,代表輪胎的過彎能力和穩定性就越高。
從上表二的數據,可以看出無論在多少垂直載荷的條件下,本發明之該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相較於比較例都有更好的轉彎功率,也就是有更好的過彎能力和穩定性。
綜合上述實施例之說明,當可充分瞭解本發明之操作、使用及本發明產生之功效,惟以上所述實施例僅係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 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屬本發明涵蓋之範圍內。
1:輪胎本體
11:外側胎肩陸地部
12:外側主溝
13:內側主溝
14:內側胎肩陸地部
2:第一副溝
21:第一內端
22:第一外端
23:第一缺口
24:第一尖端
3:第二副溝
31:第二內端
32:第二外端
33:第二缺口
34:第二尖端
4:第三副溝
41:第三內端
42:第三外端
43:第三缺口
44:第三尖端
P:接地壓力線
Te:接地端線
TW:接地寬度

Claims (10)

  1. 一種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包含:一輪胎本體,界定有相對的一外側及一內側,該輪胎本體有一外側胎肩陸地部位於該外側,以及有一內側胎肩陸地部位於該內側,該輪胎本體並有一周向,以及有一軸向垂直該周向;複數第一副溝,設置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複數第二副溝,相鄰所述第一副溝並設置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以及複數第三副溝,設置於該內側胎肩陸地部;每一第一副溝皆包含有接近該內側的一第一內端,以及接近該內側並向該每一第一副溝內部延伸的一第一缺口,在該第一缺口接近該外側的邊緣有一第一外端遠離該每一第一副溝的內部,在該第一缺口接近該外側的邊緣有一第一尖端接近該每一第一副溝的內部,該每一第一副溝自該第一外端朝該外側漸縮延伸;每一第二副溝皆包含有接近該內側的一第二內端,以及接近該外側並向該每一第二副溝內部延伸的一第二缺口,在該第二缺口接近該內側的邊緣有一第二外端遠離該每一第二副溝的內部,在該第二缺口接近該內側的邊緣有一第二尖端接近該每一第二副溝的內部,該每一第二副溝自該第二外端朝該內側漸縮延伸;每一第三副溝皆包含有接近該外側的一第三外端,以及接近該內側並向該每一第三副溝內部延伸的一第三缺口,在該第三缺口接近該外側的邊緣有一第三內端遠離該每一第三副溝的內部,在該第三缺口接近該外側的邊緣有一第三尖端接近該每一第三副溝的內部,該每一第三副溝自該第三內端朝該外側漸縮延 伸;在該軸向上,該第一尖端位於該第一外端的該外側,該第二尖端位於該第二外端的該內側,該第三尖端位於該第三內端的該外側。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端線;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端線通過所述第一副溝及所述第二副溝,而沿著該接地端線在該每一第一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一接地端溝寬,以及沿著該接地端線在該每一第二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二接地端溝寬;在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端線通過所述第三副溝,而沿著該接地端線在該每一第三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三接地端溝寬;該第一接地端溝寬介於3至4.5毫米之間,該第二接地端溝寬介於3.7至5毫米之間,該第三接地端溝寬介於6.4至10.2毫米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壓力線;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壓力線通過所述第一副溝及所述第二副溝,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一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以及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二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二接地壓力溝寬;在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壓力線通過所述第三副溝,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三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三接地壓力溝寬;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介於7.5至11.3毫米之間,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介於9.3至12.5毫米之間,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介於9.8至17.2毫米之間。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進一步,該第一接地端溝寬與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的比值介於30%至40%之間,該第 二接地端溝寬與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的比值介於30%至40%之間,該第三接地端溝寬與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的比值介於58%至68%之間。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進一步,兩條接地端線之間沿著該軸向有一接地寬度,該接地寬度介於185至245毫米之間,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介於該接地寬度的2%至7%之間,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介於該接地寬度的2%至7%之間,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介於該接地寬度的2%至7%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壓力線;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壓力線通過所述第一副溝及所述第二副溝,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一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以及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二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二接地壓力溝寬;在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的該接地壓力線通過所述第三副溝,而沿著該接地壓力線在該每一第三副溝上界定有一第三接地壓力溝寬;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介於7.5至11.3毫米之間,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介於9.3至12.5毫米之間,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介於9.8至17.2毫米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其中,該第一接地壓力溝寬小於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且該第二接地壓力溝寬小於該第三接地壓力溝寬。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端線,兩條接地端線之間沿著該軸向有一接地寬度;該輪胎本體有一外側主溝相鄰 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以及有一內側主溝相鄰該外側主溝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所述第一副溝與該外側主溝之間有一第一距離,該第一距離介於該接地寬度的2%至6%之間;所述第二副溝與該外側主溝之間有一第二距離,該第二距離介於該接地寬度的11%至15%之間;所述第三副溝與該內側主溝之間有一第三距離,該第三距離介於該接地寬度的4%至8%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進一步,沿該周向分別於該外側胎肩陸地部及該內側胎肩陸地部上界定有一接地端線,兩條接地端線之間沿著該軸向有一接地寬度;自該第二內端至該第二外端沿該軸向有一第二溝長,該第二溝長介於該接地寬度的14%至18%之間;自該第三內端至該第三外端沿該軸向有一第三溝長,該第三溝長介於該接地寬度的14%至18%之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其中,所述第一副溝及所述第二副溝在該外側胎肩陸地部上沿該周向交錯設置。
TW112110712A 2023-03-22 2023-03-22 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 TWI8226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10712A TWI822616B (zh) 2023-03-22 2023-03-22 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10712A TWI822616B (zh) 2023-03-22 2023-03-22 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2616B true TWI822616B (zh) 2023-11-11

Family

ID=89722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0712A TWI822616B (zh) 2023-03-22 2023-03-22 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261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162174A1 (en) * 2016-12-12 2018-06-1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read for a snow tire
CN108602389A (zh) * 2016-02-26 2018-09-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22107777A1 (ja) * 2020-11-20 2022-05-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5551724A (zh) * 2020-06-25 2022-12-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2389A (zh) * 2016-02-26 2018-09-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80162174A1 (en) * 2016-12-12 2018-06-1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read for a snow tire
CN115551724A (zh) * 2020-06-25 2022-12-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22107777A1 (ja) * 2020-11-20 2022-05-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230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0271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04805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8409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A2200519C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
JP395439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688411B (zh) 充气轮胎
JP201014353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5829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1575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211442B2 (zh)
JP529891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69001B2 (ja) 方向性パター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7026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8186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22581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4100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5439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25521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17070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装着方法
JP200806284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6469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TWI822616B (zh) 維持操控性並增加排水性的充氣輪胎
JP450541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6305307A (ja) 空気入り冬用タイ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