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335B -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 Google Patents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335B
TWI822335B TW111135045A TW111135045A TWI822335B TW I822335 B TWI822335 B TW I822335B TW 111135045 A TW111135045 A TW 111135045A TW 111135045 A TW111135045 A TW 111135045A TW I822335 B TWI822335 B TW I8223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layer
flexible
light
signal lines
flexible transpar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5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3961A (zh
Inventor
范文正
Original Assignee
范文正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范文正 filed Critical 范文正
Priority to TW1111350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233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03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3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3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335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一種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柔性線路板包括一柔性透明基板以及一第一線路層。柔性透明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第一線路層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的第一表面上並容許至少大於1 × 10 -3mA的電流通過。第一線路層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其中相鄰的兩條第一訊號線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且每一條第一訊號線的線徑與預定間距的比例為1:5至1:30。藉此,可以降低線路能見度,提高顯示效果,且可以適應不同的立體造型。

Description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本發明涉及一種顯示屏,特別是涉及一種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隨著顯示技術的進步,透明顯示器已被發展出來。透明顯示器除了可以顯示供觀看的影像之外,觀看者還能夠透過透明顯示器看到後方的景物,因此透明顯示器的應用相當廣泛。因應顯示器場域多元化趨勢,使用可撓性基板搭配被動點發光源或主動點發光源的發光顯示技術開發日益重要。被動點發光源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 LED),而主動點發光源例如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透明顯示器在製作上,可以將多個發光源以陣列形式配置於基板上,並選擇將一或多個驅動晶片(IC)設置於多個發光源的外部或內部。為了讓多個發光源能夠被點亮並具有符合需求的亮度,在基板上佈設線路往往相當複雜,而在顯示畫面中明顯可見,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觀看者的視覺感受。另一方面,為了因應各種應用場合所需的顯示效果,這些LED組件的配置導線的製作必須具有良好的設計變更性並能快速製作完成。針對以上這些技術問題,本發明希望能夠提出解決方案。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柔性線路板,其包括一柔性透明基板以及一第一線路層。所述柔性透明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線路層形成於所述第一表面上並容許至少大於1 × 10 -3mA的電流通過。所述第一線路層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相鄰的兩條所述第一訊號線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且每一條所述第一訊號線的線徑與所述預定間距的比例為1:5至1:3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條所述第一訊號線的線徑為0.005毫米至0.2毫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線路層對所述第一表面的覆蓋率為65%至9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柔性線路板具有多個特定區域,且所述柔性線路板還包括一第二線路層,其形成於所述柔性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線路層於每一個所述特定區域中定義出一導電墊組以及至少一條與所述導電墊組相連接的第二訊號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其中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與另外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交叉配置成多個網格結構,多個所述特定區域位於多個所述網格結構之間,且所述第二線路層以跨過多個所述網格結構的方式形成於所述柔性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在每一個所述特定區域中,所述導電墊組包括多個導電墊,其中一個所述導電墊與其中一個相鄰的所述網格結構相連接,且剩下的所述導電墊與至少一條所述第二訊號線相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柔性線路板還包括一第三線路層,所述第三線路層形成於所述柔性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三線路層包括多條間隔排列的第三訊號線,且多條所述第三訊號線與其中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上下相對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其中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與另外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交叉配置成多個上層網格結構,多個所述特定區域位於多個所述上層網格結構之間,且所述第二線路層以避開多個所述上層網格結構所在位置的方式形成於所述柔性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在每一個所述特定區域中,所述導電墊組包括多個導電墊,其中兩個所述導電墊分別與相鄰的兩個所述網格結構相連接,且剩下的所述導電墊與至少一條所述第二訊號線相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柔性線路板還包括一第四線路層,所述第四線路層形成於所述柔性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且與所述第四線路層電性連接。所述第四線路層包括多條間隔排列的第四訊號線,相鄰的兩條所述第四訊號線之間具有另一預定間距,且每一條所述第四訊號線的線徑與所述另一預定間距的比例為1:5至1:3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條所述第四訊號線的線徑為0.005毫米至0.2毫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四線路層對所述第二表面的覆蓋率為65%至90%。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其中數條所述第四訊號線與另外數條所述第四訊號線交叉配置成多個下層網格結構,且多個所述下層網格結構與多個上層所述網格結構上下相對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其中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與另外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交叉配置成多個網格結構,且所述第二線路層形成於所述柔性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在每一個所述特定區域中,所述導電墊組包括多個導電墊,其中一個所述導電墊與其中一個對應的所述網格結構電性連接,且剩下的所述導電墊與至少一條所述第二訊號線相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柔性線路板還包括一第三線路層,所述第三線路層通過一絕緣層形成於所述第一線路層上,且與所述第二線路層電性連接。所述第三線路層包括多條間隔排列的第三訊號線,且多條所述第三訊號線與其中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上下相對應。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柔性透明顯示屏,其包括一具有上述結構的柔性線路板以及多個發光單元,多個所述發光單元設置於所述柔性線路板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柔性透明顯示屏還包括一或多個控制單元,且所述控制單元電性連接於所述柔性線路板。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每一個所述發光單元內建有一控制單元。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的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其通過“第一線路層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上並容許至少大於1 × 10 -3mA的電流通過”以及“第一線路層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相鄰的兩條第一訊號線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且每一條第一訊號線的線徑與預定間距的比例為1:5至1:30”的技術特徵,可以明顯降低線路在顯示畫面中的能見度、增加顯示畫面的通透度、及大幅提高顯示效果。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所公開有關“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發明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前置詞“第一至第四”,僅作為類似元件的區別標示用,不具有順序性。
[第一實施例]
參閱圖1至圖3,並配合圖4至圖6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柔性線路板Z,其主要包括一柔性透明基板1及一第一線路層2。柔性透明基板1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101及一第二表面102,第一表面101例如是上表面,第二表面102例如是下表面。第一線路層2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且第一線路層2容許通過的電流至少大於1 × 10 -3mA;第一線路層2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21,其可作為電源連接線用以傳輸電訊號(電流訊號或電壓訊號)。值得一提的是,相鄰的兩條第一訊號線21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D1,且每一條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W與預定間距D1的比例是1:5至1:30。
本發明的柔性線路板Z可應用於透明顯示屏,且藉由第一線路層2的設計,可明顯降低線路在顯示畫面中的能見度、增加顯示畫面的通透度、及大幅提高顯示效果。另外,在柔性透明基板1的存在下,顯示屏可以適應不同的立體造型,而有更為廣泛的應用範圍,例如但不限於櫥窗、大樓外牆、汽車、大眾運輸工具等。柔性透明基板1可以是對可見光具有高透光率(大於80%)的塑膠基板,其材料可包括但不限於聚酯(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醯亞胺(Polyimid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及環烯烴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線路層2對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的覆蓋率是在65%至90%的範圍內,且每一條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W是在0.005毫米至0.2毫米的範圍內。又,其中數條第一訊號線21是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另外數條第一訊號線21則是沿著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分別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如圖1所示,或者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是兩個不同的傾斜方向,如圖6所示。更進一步來說,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訊號線21與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訊號線21交叉配置成多個網格結構M1,多個網格結構M1之間留有多個特定區域A,即每一個特定區域A是位於相鄰的兩個網格結構M1之間空出的空間中;作為透明顯示屏的柔性線路板Z,特定區域A可以是發光像素區域,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
實際應用時,可以先在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形成一第一界面層(圖中未顯示),再藉由第一界面層來形成第一線路層2,如圖4及圖5所示,第一界面層與第一線路層2具有同樣的圖案。第一線路層2的材質可以是導電性良好的金屬,例如金、銀、銅或它們的合金,第一界面層的材質可以是金、銀、銅、鋁、錫、鈦、鎳、鉻、鈀或這些金屬的任意合金,第一界面層可作為形成第一線路層2的輔助層,即在第一界面層的存在下,第一線路層2可以更容易被形成並牢固地附著於柔性透明基板1上。在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於形成第一線路層2時可以不需要第一界面層的輔助。
如圖1及圖3至圖5所示,本發明的柔性線路板Z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線路層3,用以提供電性接點及訊號連接線。第二線路層3以跨過多個網格結構M1的方式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以於每一個特定區域A中定義出一導電墊組31及至少一條與導電墊組31相連接的第二訊號線32;第二訊號線32的線徑相同或不同於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W。又,第二線路層3(第二訊號線32)可通過一絕緣層9a與多個網格結構M1(第一訊號線21)分隔開並保持電絕緣。在每一個特定區域A中,導電墊組31包括多個導電墊31a、31b、31c、31d,其可作為訊號傳輸介面及/或電子零組件(如發光元件/組件)的連接介面,第二訊號線32可作為訊號連接線用以傳輸控制訊號。使用時,其中一個導電墊31a與其中一個相鄰的網格結構M1相連接,剩下的導電墊31b、31c、31d與至少一條第二訊號線32相連接。
實際應用時,可以先形成絕緣層9a將多個網格結構M1覆蓋住,再形成一第二界面層(圖中未顯示)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其中第二界面層通過絕緣層9a與多個網格結構M1分隔開,然後藉由第二界面層來形成第二線路層3,第二界面層與第二線路層3具有同樣的圖案。第二線路層3的材質可以是導電性良好的金屬,例如金、銀、銅或它們的合金,第二界面層的材質可以是金、銀、銅、鋁、錫、鈦、鎳、鉻、鈀或這些金屬的任意合金,第二界面層可作為形成第二線路層3的輔助層,即在第二界面層的存在下,第二線路層3可以更容易被形成並牢固地附著於柔性透明基板1上。在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於形成第二線路層3時可以不需要第二界面層的輔助。
如圖2及圖3至圖5所示,為了提供更多的訊號連接線,本發明的柔性線路板Z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三線路層4。第三線路層4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二表面102上,第三線路層4可通過一或多個導通孔(圖中未顯示)與第二線路層3電性連接,但不限於此。第三線路層4包括多條間隔排列的第三訊號線41,其延伸方向與第二訊號線3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三訊號線41的線徑相同或不同於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W。值得一提的是,多條第三訊號線41與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數條第一訊號線21配置成上下相對應,即多條第三訊號線41重疊於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數條第一訊號線21上方,如此一來,可以降低第一訊號線21在顯示畫面中的能見度,即使在線路複雜度增加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整體的通透度。
實際應用時,可以先在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二表面102上形成一第三界面層(圖中未顯示),再藉由第三界面層來形成第三線路層4,第三界面層與第三線路層4具有同樣的圖案。第三線路層4的材質可以是導電性良好的金屬,例如金、銀、銅或它們的合金,第三界面層的材質可以是金、銀、銅、鋁、錫、鈦、鎳、鉻、鈀或這些金屬的任意合金,第三界面層可作為形成第三線路層4的輔助層,即在第三界面層的存在下,第三線路層4可以更容易被形成並牢固地附著於柔性透明基板1上。以上所述只是可行的實施方式,而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在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於形成第三線路層4時可以不需要第三界面層的輔助。
複參閱圖1及圖3至圖5,並配合圖7至圖8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柔性透明顯示屏D,其主要包括上述的柔性透明基板1、多個發光單元6及一或多個控制單元7,多個發光單元6分別設置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多個特定區域A內,且每一個發光單元6電性連接並固著於所在特定區域A中的導電墊組31上,控制單元7電性連接於柔性透明基板1上,且可通過柔性透明基板1控制多個發光單元6的發光效果。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單元6是以排成陣列的方式平均地分佈在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多個發光單元6之間的最小相隔距離D2(水平距離)較佳是在2毫米至3毫米的範圍內。藉此,可以讓顯示畫面擁有更好的對比度和清晰度,特別是在一定距離外觀看時。
如圖7所示,發光單元6可以是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其包括一紅色發光元件61、一綠色發光元件62及一藍色發光元件63(採用RGB的配置)。紅色發光元件61可以是一紅色發光二極體晶片,或者,紅色發光元件61可包括一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與一形成於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上的波長轉換層,其中波長轉換層可具有紅色螢光粉。綠色發光元件62可以是一綠色發光二極體晶片,或者,綠色發光元件62可包括一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與一形成於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上的波長轉換層,其中波長轉換層可具有綠色螢光粉。藍色發光元件63可以是一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另外,控制單元7可以是驅動控制晶片,但不限於此。需要說明的是,發光元件的數量、顏色、排列方式等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設計,本發明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單元6可採用RGBW的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單元6可以是單一發光二極體晶片。
實際應用時,如圖3、圖4、圖7及圖8所示,發光單元6可具有四個接腳L1、L2、L3、L4,導電墊組31可包括四個導電墊31a、31b、31c、31d,且四個接腳L1、L2、L3、L4可分別藉由導電凸塊B(bumper)與四個導電墊31a、31b、31c、31d連接成一體。更進一步來說,接腳L1是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的共用接腳,所對應的導電墊31a是與其中一個相鄰的網格結構M1相連接,用以提供參考電訊(如參考電壓)號給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接腳L2、L3、L4分別是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的引出接腳,所對應的導電墊31b、31c、31d是分別與三條第二訊號線32相連接,用以提供控制電訊號(如控制電壓)給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需要說明的是,發光單元6的接腳L1、L2、L3、L4的數量與導電墊31a、31b、31c、31d的數量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設計,本發明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
[第二實施例]
參閱圖9及圖10,並配合圖11至圖14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柔性線路板Z,其主要包括一柔性透明基板1及一第一線路層2。柔性透明基板1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101及一第二表面102,第一表面101例如是上表面,第二表面102例如是下表面。第一線路層2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且第一線路層2容許通過的電流至少大於1 × 10 -3mA;第一線路層2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21,其可作為電源連接線用以傳輸電訊號(電流訊號或電壓訊號)。值得一提的是,相鄰的兩條第一訊號線21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D1,且每一條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W與預定間距D1的比例是1:5至1:30。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將電子零組件(如發光元件/組件)的連接介面配置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二表面102上;也就是說,柔性線路板Z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線路層3,且第二線路層3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二表面102上。
在本實施例中,柔性透明基板1可以是對可見光具有高透光率(大於80%)的塑膠基板,其材料可包括但不限於聚酯(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醯亞胺(Polyimid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及環烯烴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第一線路層2對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的覆蓋率是在65%至90%的範圍內,且每一條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W是在0.005毫米至0.2毫米的範圍內。又,其中數條第一訊號線21是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另外數條第一訊號線21則是沿著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數條第一訊號線21與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數條第一訊號線21交叉配置成多個網格結構M1;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分別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如10所示,或者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是兩個不同的傾斜方向,如圖14所示。
另外,如圖9、圖11及圖13所示,柔性透明基板1具有多個特定區域(如發光像素區域),第二線路層3於每一個特定區域A中定義出一導電墊組31及至少一條與導電墊組31相連接的第二訊號線32;第二訊號線32的線徑相同或不同於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W。在每一個特定區域A中,導電墊組31包括多個導電墊31a、31b、31c、31d,第二訊號線32可作為訊號連接線用以傳輸控制訊號。使用時,其中一個導電墊31a、31b、31c、31d可通過一導通孔(圖中未顯示)與其中一個對應的網格結構M1電性連接,剩下的導電墊31a、31b、31c、31d與至少一條第二訊號線32相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提供更多的訊號連接線,柔性線路板Z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三線路層4。第三線路層4以跨過多個網格結構M1的方式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第三線路層4可通過一或多個導通孔(圖中未顯示)與第二線路層3電性連接,但不限於此。第三線路層4包括多條間隔排列的第三訊號線41,其延伸方向與第二訊號線3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第三訊號線41的線徑相同或不同於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
更進一步來說,第三線路層4(第三訊號線41)可通過一絕緣層9b與多個網格結構M1(第一訊號線21)分隔開並保持電絕緣,其中每一條第三訊號線41與對應的一條第二訊號線32電性連接。值得一提的是,多條第三訊號線41與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數條第一訊號線21配置成上下相對應,即多條第三訊號線41重疊於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數條第一訊號線21上方,如此一來,可以降低第一訊號線21在顯示畫面中的能見度,即使在線路複雜度增加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整體的通透度。
關於形成第一線路層2、第二線路層3與第三線路層4的方法,可參考第一實施例所述,故在此不加以贅述。
複參閱圖9及圖11至圖13,並配合圖7及圖8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柔性透明顯示屏D,其主要包括上述的柔性透明基板1、多個發光單元6及一或多個控制單元7,多個發光單元6分別設置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多個特定區域A內,且每一個發光單元6電性連接並固著於所在特定區域A中的導電墊組31上,控制單元7電性連接於柔性透明基板1上,且可通過柔性透明基板1控制多個發光單元6的發光效果。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單元6是以排成陣列的方式平均地分佈在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多個發光單元6之間的最小相隔距離D2(水平距離)較佳是在2毫米至3毫米的範圍內。藉此,可以讓顯示畫面擁有更好的對比度和清晰度,特別是在一定距離外觀看時。
如圖7所示,發光單元6可以是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其包括一紅色發光元件61、一綠色發光元件62及一藍色發光元件63(採用RGB的配置)。紅色發光元件61可以是一紅色發光二極體晶片,或者,紅色發光元件61可包括一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與一形成於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上的波長轉換層,其中波長轉換層可具有紅色螢光粉。綠色發光元件62可以是一綠色發光二極體晶片,或者,綠色發光元件62可包括一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與一形成於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上的波長轉換層,其中波長轉換層可具有綠色螢光粉。藍色發光元件63可以是一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另外,控制單元7可以是驅動控制晶片,但不限於此。需要說明的是,發光元件的數量、顏色、排列方式等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設計,本發明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單元6可採用RGBW的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單元6可以是單一發光二極體晶片。
實際應用時,如圖7、圖8、圖11及圖13所示,發光單元6可具有四個接腳L1、L2、L3、L4,導電墊組31可包括四個導電墊31a、31b、31c、31d,且四個接腳L1、L2、L3、L4可分別藉由導電凸塊B(bumper)與四個導電墊31a、31b、31c、31d連接成一體。更進一步來說,接腳L1是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的共用接腳,所對應的導電墊31a是與其中一個相鄰的網格結構M1相連接,用以提供參考電訊(如參考電壓)號給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接腳L2、L3、L4分別是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的引出接腳,所對應的導電墊31b、31c、31d是分別與三條第二訊號線32相連接,用以提供控制電訊號(如控制電壓)給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需要說明的是,發光單元6的接腳L1、L2、L3、L4的數量與導電墊31a、31b、31c、31d的數量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設計,本發明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
[第三實施例]
參閱圖15及圖16,並配合圖17至圖19所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柔性線路板Z,其主要包括一柔性透明基板1及一第一線路層2。柔性透明基板1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101及一第二表面102,第一表面101例如是上表面,第二表面102例如是下表面。第一線路層2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且第一線路層2容許通過的電流至少大於1 × 10 -3mA;第一線路層2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21,其可作為電源連接線用以傳輸電訊號(電流訊號或電壓訊號)。值得一提的是,相鄰的兩條第一訊號線21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D1,且每一條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與預定間距D1的比例是1:5至1:30。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將電子零組件(如發光元件/組件)的連接介面配置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且避開第一線路層2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說,柔性線路板Z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線路層3,第二線路層3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且與第一線路層2互不重疊。
在本實施例中,柔性透明基板1可以是對可見光具有高透光率(大於80%)的塑膠基板,其材料可包括但不限於聚酯(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醯亞胺(Polyimid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及環烯烴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第一線路層2對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的覆蓋率是在65%至90%的範圍內,且每一條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W是在0.005毫米至0.2毫米的範圍內。又,其中數條第一訊號線21是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另外數條第一訊號線21則是沿著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數條第一訊號線21與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數條第一訊號線21交叉配置成多個網格結構M1(上層網格結構);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分別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如圖15所示,或者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是兩個不同的傾斜方向,如圖19所示。多個網格結構M1之間留有多個特定區域A,即每一個特定區域A是位於相鄰的兩個網格結構M1之間空出的空間中;作為透明顯示屏的柔性線路板Z,特定區域A可以是發光像素區域,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
第二線路層3與第一線路層2共平面,並於每一個特定區域A中定義出一導電墊組31及至少一條與導電墊組31相連接的第二訊號線32;第二訊號線32的線徑相同或不同於第一訊號線21的線徑W。在每一個特定區域A中,導電墊組31包括多個導電墊31a、31b、31c、31d,其可作為訊號傳輸介面及/或電子零組件(如發光元件/組件)的連接介面,第二訊號線32可作為訊號連接線用以傳輸控制訊號。使用時,其中兩個導電墊31a、31b分別與相鄰的兩個網格結構M1相連接,剩下的導電墊31c、31d與至少一條第二訊號線32相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提供更多的電源連接線,柔性線路板Z可進一步包括一第四線路層5,第四線路層5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二表面102上,第四線路層5可通過一或多個導通孔(圖中未顯示)與第一線路層2電性連接,但不限於此。更進一步來說,第四線路層5對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二表面102的覆蓋率也是在65%至90%的範圍內,第四線路層5包括多條第四訊號線51,其中相鄰的兩條第四訊號線51之間具有另一預定間距D1;每一條第四訊號線51的線徑W是在0.005毫米至0.2毫米的範圍內,且每一條第四訊號線51的線徑與此預定間距D1的比例是1:5至1:30。又,其中數條第四訊號線51是沿著第一方向X延伸,另外數條第四訊號線51則是沿著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數條第四訊號線51與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數條第四訊號線51交叉配置成多個網格結構M2(下層網格結構);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分別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如圖15所示,或者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是兩個不同的傾斜方向(圖中未顯示)。類似地,藉由第四線路層5的設計,可明顯降低線路在顯示畫面中的能見度、增加顯示畫面的通透度、及大幅提高顯示效果。
實際應用時,基於第四訊號線51的多個網格結構M2(下層網格結構)與基於第一訊號線21的多個網格結構M1(上層網格結構)配置成上下相對應,即多個網格結構M2在柔性透明基板1上的正投影重疊於多個網格結構M1在柔性透明基板1上的正投影,如此一來,可以降低第四訊號線51在顯示畫面中的能見度,即使在線路複雜度增加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整體的通透度。
關於形成第一線路層2、第二線路層3與第三線路層4的方法,可參考第一實施例所述,故在此不加以贅述。
複參閱圖15及圖17至圖19,並配合圖20至圖21所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柔性透明顯示屏D,其主要包括上述的柔性透明基板1及多個發光單元6,多個發光單元6分別設置於柔性透明基板1的多個特定區域A內,且每一個發光單元6電性連接並固著於所在特定區域A中的導電墊組31上。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單元6是以排成陣列的方式平均地分佈在柔性透明基板1的第一表面101上,多個發光單元6之間的最小相隔距離(水平距離)較佳是在2毫米至3毫米的範圍內。
如圖20所示,發光單元6可以是內建有控制單元7的發光二極體封裝結構,其還包括一紅色發光元件61、一綠色發光元件62及一藍色發光元件63(採用RGB的配置)。紅色發光元件61可以是一紅色發光二極體晶片,或者,紅色發光元件61可包括一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與一形成於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上的波長轉換層,其中波長轉換層可具有紅色螢光粉。綠色發光元件62可以是一綠色發光二極體晶片,或者,綠色發光元件62可包括一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與一形成於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上的波長轉換層,其中波長轉換層可具有綠色螢光粉。藍色發光元件63可以是一藍色發光二極體晶片。另外,控制單元7可以是驅動控制晶片,但不限於此。需要說明的是,發光元件的數量、顏色、排列方式等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設計,本發明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單元6可採用RGBW的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單元6可以是單一發光二極體晶片。
實際應用時,如圖18、圖20及圖21所示,發光單元6可具有四個接腳L1、L2、L3、L4,導電墊組31可包括四個導電墊31a、31b、31c、31d,且四個接腳L1、L2、L3、L4可分別藉由導電凸塊B(bumper)與四個導電墊31a、31b、31c、31d連接成一體。更進一步來說,四個接腳L1、L2、L3、L4分別是控制單元7的電源端(VDD)、接地端(GND)、訊號輸入端(DIN)與訊號輸出端(OUT)的引出接腳,使用時,控制單元7可依據接收到的訊號來分別驅動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使紅色發光元件61、綠色發光元件62與藍色發光元件63各自產生一目標發光效果。需要說明的是,發光單元6的接腳L1、L2、L3、L4的數量與導電墊31a、31b、31c、31d的數量均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設計,本發明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的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其通過“第一線路層形成於柔性透明基板上並容許至少大於1 × 10 -3mA的電流通過”以及“第一線路層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相鄰的兩條第一訊號線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且每一條第一訊號線的線徑與預定間距的比例為1:5至1:30”的技術特徵,可以明顯降低線路在顯示畫面中的能見度、增加顯示畫面的通透度、及大幅提高顯示效果。
又,本發明的柔性線路板可以將其他訊號連接線配置成與第一訊號線上下相對應,以降低其他訊號線在顯示畫面中的能見度,如此一來,即使在線路複雜度增加的情況下也不會影響整體的通透度。
此外,本發明的柔性透明顯示屏可以適應不同的立體造型,而有更為廣泛的應用範圍,例如但不限於櫥窗、大樓外牆、汽車、大眾運輸工具等。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D:柔性透明顯示屏 Z:柔性線路板 1:柔性透明基板 101:第一表面 102:第二表面 A:特定區域 2:第一線路層 21:第一訊號線 M1:網格結構 3:第二線路層 31:導電墊組 31a、31b、31c、31d:導電墊 32:第二訊號線 4:第三線路層 41:第三訊號線 5:第四線路層 51:第四訊號線 M2:網格結構 6:發光單元 61:紅色發光元件 62:綠色發光元件 63:藍色發光元件 7:控制單元 9a、9b:絕緣層 B:導電凸塊 D1:預定間距 D2:最小相隔距離 L1、L2、L3、L4:接腳 W:線徑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其中一俯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仰視示意圖。
圖3為圖1中III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圖1的IV-IV剖面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圖1的V-V剖面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另外一俯視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發光單元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發光單元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其中一俯視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仰視示意圖。
圖11為圖9的XI-XI剖面的剖面示意圖。
圖12為圖9的XII-XII剖面的剖面示意圖。
圖13為圖9中XIII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1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另外一俯視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其中一俯視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仰視示意圖。
圖17為圖15的XVII-XVII剖面的剖面示意圖。
圖18為圖15的XVIII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19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另外一俯視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發光單元的其中一立體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柔性透明顯示屏的發光單元的另外一立體示意圖。
D:柔性透明顯示屏
Z:柔性線路板
1:柔性透明基板
101:第一表面
A:特定區域
2:第一線路層
21:第一訊號線
M1:網格結構
3:第二線路層
31:導電墊組
32:第二訊號線
6:發光單元
7:控制單元
D2:最小相隔距離

Claims (10)

  1. 一種柔性線路板,包括: 一柔性透明基板,所述柔性透明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以及 一第一線路層,所述第一線路層形成於所述第一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線路層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相鄰的兩條所述第一訊號線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且每一條所述第一訊號線的線徑與所述預定間距的比例為1:5至1:30;又,其中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與另外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交叉配置成多個網格結構,且多個所述網格結構之間留有多個特定區域; 一第二線路層,所述第二線路層形成於所述柔性透明基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二線路層於每一個所述特定區域中定義出一導電墊組以及至少一條與所述導電墊組相連接的第二訊號線; 一第三線路層,所述第三線路層通過一絕緣層形成於所述第一線路層上,且與所述第二線路層電性連接;其中,所述第三線路層包括多條間隔排列的第三訊號線,且多條所述第三訊號線與其中數條所述第一訊號線上下相對應。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柔性線路板,其中,每一條所述第一訊號線的線徑為0.005毫米至0.2毫米。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柔性線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線路層對所述第一表面的覆蓋率為65%至90%。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柔性線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線路層形成於所述第一表面上並容許至少大於1 × 10 -3mA的電流通過。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柔性線路板,其中,在每一個所述特定區域中,所述導電墊組包括多個導電墊,其中一個所述導電墊與其中一個對應的所述網格結構電性連接,且剩下的所述導電墊與至少一條所述第二訊號線相連接。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柔性線路板,其中,多條所述第三訊號線與至少一條所述第二訊號線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7. 一種柔性透明顯示屏,其包括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柔性線路板以及多個發光單元,且多個所述發光單元設置於所述柔性線路板上。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柔性透明顯示屏,其中,所述柔性透明顯示屏還包括一或多個控制單元,且所述控制單元電性連接於所述柔性線路板。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柔性透明顯示屏,其中,每一個所述發光單元內建有一控制單元。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柔性透明顯示屏,其中,多個所述發光單元之間的最小相隔距離在2毫米至3毫米的範圍內。
TW111135045A 2021-05-17 2021-05-17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TWI8223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5045A TWI822335B (zh) 2021-05-17 2021-05-17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5045A TWI822335B (zh) 2021-05-17 2021-05-17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3961A TW202303961A (zh) 2023-01-16
TWI822335B true TWI822335B (zh) 2023-11-11

Family

ID=86657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5045A TWI822335B (zh) 2021-05-17 2021-05-17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233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002107A (zh) * 2018-06-29 2020-01-01 啟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11354867A (zh) * 2018-12-20 2020-06-30 同扬光电(江苏)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器的封装结构
CN111837237A (zh) * 2018-08-24 2020-10-27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透明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的电极基板和包括其的透明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002107A (zh) * 2018-06-29 2020-01-01 啟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11837237A (zh) * 2018-08-24 2020-10-27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透明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的电极基板和包括其的透明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
CN111354867A (zh) * 2018-12-20 2020-06-30 同扬光电(江苏)有限公司 用于显示器的封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3961A (zh) 202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61398B2 (ja) Led画素点、発光ユニット、発光パネル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スクリーン
JP6533624B2 (ja) Led発光ユニット、led発光パネル及びledディスプレイスクリーン
CN102737578B (zh) 像素芯片、显示面板、照明面板、显示单元和照明单元
CN11049191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027104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984012A (zh) 显示装置
CN205016161U (zh) Led像素点、发光组件、发光面板和显示屏
WO2008016750A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having a pixel array
CN109725767A (zh)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和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11354867A (zh) 用于显示器的封装结构
TWM619393U (zh)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TWI822335B (zh)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CN100492624C (zh) 外引脚结构、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光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832429B (zh)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CN204857715U (zh) Led发光组件、led发光面板和led显示屏
TWI789756B (zh) 柔性透明顯示屏及其柔性線路板
JP6872769B2 (ja) Led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214541404U (zh) 一种发光显示装置
CN114582250A (zh) 一种具高开口率的发光显示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WO2019104657A1 (zh) 柔性显示装置、柔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0968625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7506872U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WO2023245531A1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JP6904551B2 (ja) Led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691394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