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6116B - 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機器人裝置、無線連接器及無線連接器單元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機器人裝置、無線連接器及無線連接器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6116B
TWI816116B TW110116339A TW110116339A TWI816116B TW I816116 B TWI816116 B TW I816116B TW 110116339 A TW110116339 A TW 110116339A TW 110116339 A TW110116339 A TW 110116339A TW I816116 B TWI816116 B TW I8161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forementioned
parts
unit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6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3547A (zh
Inventor
野口英之
田中博仁
中村悠利
米田將允
飯島孝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3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35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11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9/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nipulators, e.g. for monitoring, for viewing; Safety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nip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8Rotary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8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provided with an AC/DC converting device, e.g. rec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Endoscop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無線連接器(103)係由一對單元(110、111)所構成。各單元(110、111)包含:環狀的收發部(113、126),其設有由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複數個線圈零件構成的線圈;及主連接器部(115、128),其透過可從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該對象物,用以在與該對象物之間傳送電力。各單元(110、111)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複數個零件,俾透過藉由複數個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複數個線圈零件而可形成線圈。收發部(113、126)的一者在安裝於對象物的情況,與收發部(113、126)的另一者彼此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電力。

Description

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機器人裝置、無線連接器及無線連接器單元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機器人裝置、無線連接器及無線連接器單元。
將電力以無線供給於負載的技術是已知的。以下,將那樣的技術稱為「無線電力供給技術」。無線電力供給技術被適用於工業機器人等。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如圖36A所示那樣的機械手臂裝置的一例。揭示的機械手臂裝置具有第一至第六關節部J1〜J6。在第二及第四關節部J2、J4分別設有第一及第二無線供電單元IHU2、IHU4。第一及第二無線供電單元IHU2、IHU4係透過一對線圈,分別於第二及第四關節部J2、J4以無線傳送電力。
上述專利文獻1亦揭示圖36B所示那樣的無線電力傳送系統的一部分之構成。圖示的無線電力傳送系統具備無線供電單元1和電源裝置2及負載3。無線供電單元1配置在電源裝置2與負載3之間。無線供電單元1相當於上述第一無線供電單元IHU2。如圖36B所示,無線供電單元1係具備送電裝置10及接收裝置20。送電裝置10具備包含線圈等之送電天線11、逆變器電路13、及送電控制電路15。接收裝置20具備包含線圈等之受電天線21及整流電路2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8-117511號公報
一般而言,以無線收發電力用的線圈在動作時大多會發熱。因此,有時會因為線圈發熱所致之斷線等而使無線供電單元1故障。此種無線供電單元1的故障有阻礙機械手臂裝置之動作的情況。因此,無線供電單元1透過交換等而可快速修理是理想的。
專利文獻1未有任何揭示如何將一對線圈的配置等之無線供電單元1設於第二及第四關節部J2、J4。又,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機械手臂裝置中,不僅適用於第二及第四關節部J2、J4,亦認為能將無線供電單元1適用於第一及第五關節部J1、J5。然而,專利文獻1未有任何揭示將無線供電單元1適用於第一及第五關節部J1、J5。因此,即便參照專利文獻1亦難以獲得可快速修理的無線供電單元。
本發明係有鑒於這樣的情事而研創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快速修理的無線連接器。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一觀點之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為: 一種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係用以將無線連接器裝卸於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該無線連接器用以在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的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其特徵為 前述無線連接器具備: 第一單元,含有: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一主連接器部,其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及 第二單元,含有: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二主連接器部,其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包含: 在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下將前述無線連接器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之工序;及 從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將前述無線連接器卸除的工序, 前述安裝之工序包含: 透過使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一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一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工序;及 透過使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二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二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工序, 前述卸除之工序包含: 透過在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進行作業,解除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並將前述第一收發部設為打開狀態,並將前述第一主連接器部從前述第一對象物卸除之工序;及 透過在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進行作業,解除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並將前述第二收發部設為打開狀態,並將前述第二主連接器部從前述第二對象物卸除之工序。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前述安裝之工序包含: 透過使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一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一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工序;及 透過使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二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二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工序。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前述安裝之工序包含: 透過使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一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一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工序;及 透過使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二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二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工序。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二觀點之機器人裝置為: 一種機器人裝置,具備: 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的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及 在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 前述第一對象物包含露出於外部的第一配對連接器部, 前述第二對象物包含露出於外部的第二配對連接器部, 前述無線連接器具備: 第一單元,含有: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為了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而和前述第一配對連接器部連接;及 第二單元,含有: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為了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而和前述第二配對連接器部連接,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於前述第一單元與前述第二單元分別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情況,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係在各自為閉合的環狀之狀態,且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以相互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 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 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亦可為:在沿著前述旋轉軸觀看時,前述無線連接器係以不從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朝外方突出之方式,安裝於設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的連接部分的凹部。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三觀點之無線連接器為: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在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具備: 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 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在前述第一單元與前述第二單元分別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情況,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係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 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 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四觀點之無線連接器為: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在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具備: 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 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在前述第一單元與前述第二單元分別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情況,前述第一線圈與前述第二線圈係在各自為閉合的環狀之狀態,且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平行配置,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 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 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五觀點之無線連接器為: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在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具備: 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 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在前述第一單元與前述第二單元分別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情況,前述第一線圈與前述第二線圈係在各自為閉合的環狀之狀態,且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配置,俾相互進行磁場耦合。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亦可為: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前述第二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亦可為: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係在閉合狀態中形成具有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的貫通孔之圓環狀或具有該貫通孔之多邊形的環狀。
亦可為: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在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為閉合狀態中,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各自配置在具有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的貫通孔之圓環狀的區域或具有該貫通孔之多邊形的環狀的區域。
亦可為: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在閉合狀態中為具有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的貫通孔之圓板狀。
亦可為: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在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為閉合狀態中,各自形成漩渦狀。
亦可為: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第一保持部,其一主面上設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第二保持部,其一主面上設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 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一保持部的前述一主面與前述第二保持部的前述一主面,係前述第一保持部與前述第二保持部的相互接近的面。
亦可為: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第一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在和前述第一線圈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第二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在和前述第二線圈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亦可為: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在閉合狀態下為具有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的貫通孔之筒狀。
亦可為: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在閉合狀態下為圓筒狀。
亦可為:在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為閉合狀態中,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 各自形成沿著前述旋轉軸的螺旋狀。
亦可為: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係在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每一者之情況,以閉合狀態且沿著前述旋轉軸空出間隔排列之方式構成。
亦可為: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筒狀的第一保持部,其在內面或外面設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第二保持部,其在一主面設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二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亦可為: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筒狀的第一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在和前述第一線圈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 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 筒狀的第二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在和前述第二線圈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亦可為: 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係透過以各自為閉合狀態且前述第二收發部在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內部隔有間隙地嵌合,而從垂直於前述旋轉軸的方向觀看下呈相互重疊之配置。
亦可為: 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 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 筒狀的第一保持部,其內面設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 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 筒狀的第二保持部,其外面設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二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亦可為: 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 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 筒狀的第一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在和前述第一線圈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 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 筒狀的第二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在和前述第二線圈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六觀點之無線連接器為: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用以在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的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具備: 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 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係在閉合狀態下透過沿著前述旋轉軸空出間隔,而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 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 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七觀點之無線連接器為: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用以在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的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其特徵為具備: 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 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係以閉合狀態且透過在垂直於前述旋轉軸的方向空出間隔而以相互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 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 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亦可為: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 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 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 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亦可為: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 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的中心係和前述旋轉軸的中心實質上地一致。
亦可為: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 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各自的中心係和前述旋轉軸的中心實質上地一致。
亦可為:前述無線連接器更包含防護部:其含有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係將位在前述相互對向的狀態之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之間的空間、即對置空間連續的間隙之至少一部分塞住,且防止異物侵入該對置空間。
亦可為: 前述防護部更包含第一防護蓋部及第二防護蓋部,將閉合狀態的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的每一者密閉地覆蓋, 前述彈性構件係透過基端設於前述第一防護蓋部及前述第二防護蓋部的一者的防護蓋部,且前端與前述第一防護蓋部及前述第二防護蓋部的另一者的防護蓋部接觸,而將在前述對置空間連續的間隙的至少一部分塞住。
亦可為: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各自包含印刷配線。
亦可為: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各自包含導線。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第八觀點之無線連接器單元為: 一種無線連接器單元,係構成用以在2個對象物之間將電力進行無線傳送的無線連接器,且安裝於各個前述對象物,該無線連接器單元包含: 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線圈,前述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線圈零件構成;及 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該對象物,在與該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 前述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線圈零件藉由至少1個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形成前述線圈, 前述收發部係在以閉合狀態安裝於前述2個對象物的一者的對象物之情況,與以閉合狀態安裝於前述2個對象物的另一者的對象物之其他收發部以相互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
依據本發明,可快速修復無線連接器。
以下,就本發明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一邊參照圖式一邊作說明。所有圖式賦予同一要素同一符號。
<<第一實施形態>> (第一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100之構成) 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100係為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透過無線連接器103以無線傳送電力之工業機器人。如圖1及圖2的立體圖所示,機器人裝置100係具備: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及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103。
如立體圖的圖3所示,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係構成機器人裝置100的構件,以共同的旋轉軸AR為中心可相對旋轉之方式連結著。
在以下的說明中,如圖1〜圖3等所示,將沿著旋轉軸AR的方向設為上下方向,將第一對象物101相對於第二對象物102所位在的方向設為下方,將其反方向設為上方。然後,將和上下方向垂直的一方向設為前方,其反方向設為後方,左右方向係依據從前方所見的方向來規定。此外,前後方向亦稱為第一方向或厚度方向,左右方向亦稱為第二方向或橫向,上下方向亦稱為第三方向或高度方向。第一至第三方向係相互正交以規定直角座標系。其中,表示該等方向的用語旨於用在說明而非限定本發明。
詳言之,第一對象物101係被第一外殼(未圖示)所覆蓋。第一對象物101包含:固定於未圖示的基台等之基部104、及設於基部104的上方之第一軸部105。又,第二對象物102係被第二外殼(未圖示)所覆蓋。第二對象部102包含:配置在第一軸部105的上方之第二軸部106、及設於第二軸部106的上端之其他構件連接部107。
在基部104及第一軸部105,電氣零件等被收容於內部。圖1〜圖3中雖顯示基部104是以旋轉軸AR為中心延伸於上下方向的圓柱狀之例子,但基部104的形狀亦可適當變更。
在基部104及第一軸部105所收容的電氣零件等之例子方面,可舉出含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使第二對象物102旋轉用的馬達、齒輪等之驅動機構、電源裝置、構成各種電路之零件等。第一對象物101因為是如上述以第一外殼覆蓋,所以基部104及第一軸部105所收容的電氣零件等、第一對象物101的內部之構成零件不會露出於其外部。
在第二軸部106及其他構件連接部107,電氣零件等被收容於內部。在其他構件連接部107連接有其他的構件(進行旋轉動作的手臂部、夾持零件用的手部等)。
在第二軸部106及其他構件連接部107所收容的電氣零件等之例子方面,可舉出含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對第一對象物101旋轉用的齒輪等之驅動機構。又,在第二軸部106及其他構件連接部107也可收容含有使連接於其他構件連接部107的其他構件旋轉用的馬達、齒輪等之驅動機構、構成各種電路的零件等。第二對象物102因為如上述以第二外殼覆蓋,所以其他構件連接部107的內部的電氣零件等、第二對象物102的內部之構成零件不會露出於其外部。
第一軸部105與第二軸部106係各自以旋轉軸AR為中心延伸於上下方向的同直徑的圓柱狀的部位,且構成為:分別配置在下方與上方,且以旋轉軸AR為中心可相對地旋轉。透過第一軸部105與第二軸部106可旋轉地連接,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能以共同的旋轉軸AR為中心相對地旋轉。
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可相對旋轉的角度亦可限制在預定的範圍。然而,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係構成為:以旋轉軸AR為中心可在所有方向以任意的角度旋轉。
第一軸部105與第二軸部106係因為如上述為同直徑,故該等的外周面係構成為在上下方向成為同一平面。又,第一軸部105的下面係比基部104的上面還小,第二軸部106的上面係比其他構件連接部107的下面還小。藉此,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的連接部分的附近,形成朝旋轉軸AR凹入的凹部。
在沿著旋轉軸AR觀看時,無線連接器103係以不從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朝外方突出之方式安裝在該凹部。藉此,比無線連接器103朝外方突出的情況還能減低在機器人裝置100動作時發生無線連接器103和其他構件等衝撞的可能性。因此,可提升無線連接器103的耐久性。
第一軸部105與第二軸部106各自包含:供無線連接器103連接的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及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與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各自為在與無線連接器103之間用以傳送電力的連接器,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的每一者以露出於外部之方式設置。
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係設於第二軸部106,圖3中顯示位在第二軸部106的後方,具有朝向後方的嵌合面之插座(receptacle)的例子。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係設於第一軸部105,圖3顯示位在第一軸部105的左方,具有朝向左方的嵌合面之插座的例子。
此外,機器人裝置100亦可為人型機器人等。這時,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亦可設於人型機器人的腰部、頸部、手腕等。
無線連接器103係為以可從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裝卸的方式安裝的連接器。無線連接器103係例如圖1〜圖2所示,安裝在形成於對象物(101、102)之上述的凹部。此處,「對象物(101、102)」係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的總稱,以下亦相同。
當安裝於對象物(101、102)時,無線連接器103係在未阻礙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對象物(101、102)之相對的旋轉動作下,藉由磁場耦合(詳細來說是電磁感應)以無線的方式,例如從第一對象物101朝第二對象物102傳送電力。此外,無線連接器103亦可從第二對象物102朝第一對象物101以無線傳送電力。又,以無線傳送電力的方法未受限於電磁感應方式,亦可為磁場耦合的其他態樣之磁共振方式,亦可為微波等之電磁波的收發。
具備2單元111。第一單元110係以可從第一對象物101的外部裝卸的方式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無線連接器103係如圖1、圖2及圖4的立體圖所示,第一單元110與第第二單元111係以可從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裝卸的方式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
而且,第一單元110與第二單元111在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的每一者之情況,係配置成相互不接觸。因此,當第一單元110與第二單元111安裝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的每一者時,能以旋轉軸AR為中心相對的任意角度旋轉。
此處,圖4係無線連接器103之立體圖。如同後述,第一單元110係構成為:透過可在複數個位置處開閉而可分割成第一及第二主要零件110A、110B。同樣地,第二單元111係構成為:透過可在複數個位置處開閉而可分割成第一及第二次要零件111A、111B。圖4中顯示第一單元110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的狀態(亦即,第一單元110為閉合狀態)。又,同一圖中,顯示第二單元111被分割成構成第二單元111之屬零件的第一次要零件111A與第二次要零件111B之狀態(亦即,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單元111被打開的狀態)。
第一單元110係如在圖5的閉合狀態之側視圖所示,包含:供第一線圈112設置的環狀的第一收發部113;供第一收發部113固定的2個第一引導部114;在與第一對象物101之間傳送電力用的第一主連接器部115。
第一收發部113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形成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為具有貫通孔的概略圓板狀。第一收發部113包含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第一線圈112及作為第一保持部來保持第一線圈112的第一保持板116。
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保持板116由2個剛性的(rigid)基板所構成。第一保持板116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形成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形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第一保持板116係如後述般為了固定於2個第一引導部114,而具有朝與旋轉軸AR分離的方向、也就是外方突出的複數個第一突部117。
第一線圈112由可相互分離的2個第一線圈零件所構成。於第一保持板116為閉合狀態時,第一線圈112係屬導體的2片印刷配線藉由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而連接所構成,該2片印刷配線係在第一保持板116的一主面(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為上面)印刷有上述2個第一線圈零件而成。在第一收發部113為閉合狀態下,從上方觀看時,第一線圈112係被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一實施形態中構成為形成概略平坦的漩渦狀。詳言之,在第一保持板116的各剛性基板的端部所形成之印刷配線的部分,係透過通孔(未圖示)與對應的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電連接。因此,藉由將2片印刷配線透過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電連接,第一線圈112係實質上形成漩渦狀。此外,本第一實施形態中,雖使用通孔連接器作為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但本發明未此所限。在取代通孔連接器的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方面,在此技術領域中為眾所皆知,例如,亦可使用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黏著技術)連接器、黏著膜連接器、或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連接器與FPC之組合等。
此處,所謂「漩渦狀」,意味著從最接近於旋轉軸AR的端部,以旋轉軸AR為中心一邊旋轉一邊逐漸與旋轉軸AR分離的線狀或帶狀。或者,所謂「漩渦狀」,意味著從離旋轉軸AR最遠的端部,以旋轉軸AR為中心一邊旋轉一邊逐漸接近於旋轉軸AR的線狀或帶狀。「漩渦狀」係亦可僅用平滑的曲線所構成,亦可含有彎曲的部分。
此外,第一收發部113亦可藉由印刷有第一線圈112的撓性基板被接著劑、雙面膠帶等固定於以樹脂等製作的第一保持板116而構成。
2個第一引導部114係在左方與右方分離設置。2個第一引導部114係為了補強第一收發部113而供第一收發部113固定,同時作為在將第一單元110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之際的引導件發揮作用。
在第一單元110為閉合狀態下,從上方觀看時,2個第一引導部114整體是形成概略環狀,具有形成位在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周上的內面之第一周面部119。2個第一引導部114各自以金屬、樹脂等為材料所製作,使第一突部117隔介著第一間隔件120藉由螺紋固定而固定。
在第一單元110為閉合狀態下,從上方觀看時,第一周面部119係位在與第一收發部113的貫通孔相同或比其還小的圓周上,被設置在和第一軸部105的外周面概略同直徑的圓周上。因此,當第一單元110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時,第一周面部119係以與第一軸部105的外周面接觸的方式配置。
此外,將2個第一引導部114與第一收發部113固定的方法亦可為接著劑等適當的方法。又例如在無需補強第一收發部113的情況,也可不設置2個第一引導部114。這時,較佳為包圍第一收發部113的貫通孔的部位是和第一周面部119同樣地,在第一單元110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的情況,係以與第一軸部105的外周面接觸的方式配置。
第一主連接器部115係透過可從第一對象物101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第一對象物101而在與第一對象物101之間傳送電力。詳言之,第一主連接器部115係與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嵌合的插頭(plug),與第一線圈112的兩端部分別電連接。此外,亦可為第一主連接器部115是插座,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是插頭。
第一單元110係以透過構成第一線圈112的2個第一線圈零件藉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連接而可形成第一線圈112之方式,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主要零件110A及第二主要零件110B。此外,第一單元110係只要可分割成非環狀的i個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即可,其個數未受限於2個。
詳言之,第一收發部113係以可在供設置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的前方與後方的2個位置處分離之方式構成,俾透過解除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的嵌合而使第一線圈112分離成2個第一線圈零件。因此,第一單元110係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分割成右方的第一主要零件110A與左方的第二主要零件110B,將該些主要零件110A、110B組合所構成。
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分別由插頭及插座所構成,該等的嵌合面是和上述第一分割面概略一致。藉由透過此種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將2個第一線圈零件連接而構成可分離的漩渦狀的第一線圈112。
又,第一保持板116係構成為可透過和第一線圈112共同的第一分割面作分割。藉此,能獲得可透過和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的嵌合面概略一致之第一分割面分割的(亦即,形成可在2個位置處開閉的環狀)第一收發部113。
此外,第一分割面係以只要可打開環狀的第一收發部113之方式設定即可。因此,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係以只要各自的嵌合面與第一分割面一致之方式,因應於構成第一單元110的主要零件數量設置即可。
右方的第一引導部114被包含於第一主要零件110A,左方的第一引導部114被包含於第二主要零件110B。
第一主連接器部115只要被包含於第一主要零件110A與第二主要零件110B任一者即可。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一主連接器部115被包含於第二主要零件110B,透過第一電路部121被固定在左方的第一引導部114。
第一電路部121係包含將第一線圈112的兩端部分別連接於第一主連接器部115的送電電路122(參照圖7)等之電路基板。
為使第一單元110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時不易脫落,第一主要零件110A與第二主要零件110B係利用作為緊固構件的2個第一螺栓123緊固而相互固定。
詳言之,2個第一引導部114係在組裝有第一單元110的狀態中,在前方與後方具有在左右方向連續的2個第一螺栓孔124,供2個第一螺栓123插設。
設在左方的第一引導部114之第一螺栓孔124係左方開口,透過從左方插入第一螺栓123,使第一螺栓123的頭部被卡止於第二主要零件110B中,第一螺栓123的螺紋藉螺紋作用而嵌合於第一主要零件110A中。
第二單元111係如在圖6的閉合狀態之側視圖所示,基本上具備使第一單元110上下反轉的構成。
亦即,第二單元111包含:供第二線圈125設置的環狀的第二收發部126;供第二收發部126固定的2個第二引導部127;及在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傳送電力用的第二主連接器部128。
第二收發部126,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形成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為具有貫通孔之概略圓板狀。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126與第一收發部113係透過沿著旋轉軸AR空出間隔而彼此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第二收發部126包含: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第二線圈125;及作成第二保持部將第二線圈125保持的第二保持板129。
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保持板129由2個剛性基板所構成。第二保持板129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形成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第二保持板129係如後述般為了固定在2個第二引導部127,而具有朝與旋轉軸AR分離的方向、也就是外方突出突出的複數個第二突部130。
第二線圈125由可相互分離的2個第二線圈零件所構成。第二線圈125係於第二保持板129為閉合狀態時,屬導體之2片印刷配線藉由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而連接所構成,該2片印刷配線係在第二保持板129的一主面(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為下面)印刷有上述2個第二線圈零件而成。在第二收發部126為閉合狀態下,從上方觀看時,第二線圈125係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一實施形態中構成為形成概略平坦的漩渦狀。詳言之,在第二保持板129的各剛性基板的端部所形成之印刷配線的部分,係透過通孔(未圖示)與對應的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電連接。因此,藉由將2片印刷配線透過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而電連接,第二線圈125係實質形成漩渦狀。此外,本第一實施形態中,作為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是使用通孔連接器,但本發明不受此所限。在取代通孔連接器的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方面,如同上述,例如,亦可使用SMT連接器、黏著膜連接器,或FPC連接器與FPC的組合等。
此外,第二收發部126係亦可藉由印刷有第二線圈125的撓性基板被接著劑、雙面膠帶等固定於以樹脂等製作的第二保持部129而構成。
2個第二引導部127係在前方與後方分離設置。2個第二引導部127各自係為了補強第二收發部126而供第二收發部126固定,同時作為在將第二單元111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之際的引導件發揮作用。
在第二單元111為閉合狀態中,從上方觀看時,2個第二引導部127係整體形成概略環狀,具有形成位在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周上的內面之第二周面部132。2個第二引導部127分別為以金屬、樹脂等為材料所製作,使第二突部130隔介著第二間隔件133藉由螺紋固定而固定。
在第二單元111為閉合狀態下,從上方觀看時,第二周面部132係位在與第二收發部126的貫通孔相同或比其還小的圓周上,被設置在和第二軸部106的外周面概略同直徑的圓周上。因此,當第二單元111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時,第二周面部132係以與第二軸部106的外周面接觸的方式配置。
此外,將2個第二引導部127與第二收發部126固定的方法亦可為接著劑等適當的方法。又例如,在無需補強第二收發部126之情況,亦可不設置第二引導部127。這時,較佳為包圍第二收發部126的貫通孔的部位是和第二周面部132同樣地,在第二單元111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的情況,係以與第二軸部106的外周面接觸方式配置。
第二主連接器部128係透過可從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第二對象物102而在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傳送電力。詳言之,第二主連接器部128係與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嵌合的插頭,且與第二線圈125的兩端部分別電連接。此外,亦可為第二主連接器部128是插座,而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是插頭。
第二單元111係以藉由構成第二線圈125的2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連接而可形成第二線圈125之方式,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次要零件111A及第二次要零件111B。此外,第一單元110只要可分割成非環狀之j個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即可,其個數未受限於2個。
詳言之,第二收發部126係以可在供設置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的左方與右方的2個位置處分離之方式構成,俾透過解除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的嵌合而使第二線圈125分離成2個第二線圈零件。因此,第二單元111係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分割成前方的第一次要零件111A與後方的第二次要零件111B,將該些次要零件111A、111B組合所構成。
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各自由插頭及插座所構成,該等的嵌合面(位在相互嵌合的插頭及插座之間的面)是和第二分割面概略一致。藉由透過此種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連接2個第二線圈零件而構成可分離的漩渦狀的第二線圈125。
又,第二保持板129係構成為可透過和第二線圈125共同的第二分割面作分割。藉此,能獲得可透過和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的嵌合面概略一致之第二分割面分割的(亦即,形成可在2個位置處開閉的環狀)第二收發部126。
此外,第二分割面係只要設定成可打開環狀的第二收發部126即可。因此,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係只要以各自的嵌合面與第二分割面一致的方式,因應於構成第二單元111的次要零件數量而設置即可。
前方的第二引導部127被包含於第一次要零件111A,後方的第二引導部127被包含於第二次要零件111B。
第二主連接器部128只要被包含於第一次要零件111A與第二次要零件111B任一者即可。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二主連接器部128被包含於第二次要零件111B,透過箱狀的第二電路部134被固定在後方的第二引導部127。
第二電路部134係包含將第二線圈125的兩端部各自連接到第二主連接器部128的受電電路135(參照圖7)等之電路基板。
為使第二單元111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時不易脫落,第一次要零件111A與第二次要零件111B係利用作為緊固構件的2個第二螺栓136緊固而相互固定。
詳言之,在組裝有第二單元111的狀態中,2個第二引導部127係在左方與右方具有在前後方向連續的2個第二螺栓孔137,供2個第二螺栓136插設。
設在後方的第二引導部127之第二螺栓孔137係後方開口,透過從後方插入第二螺栓136,第二螺栓136的頭部被卡止在第二次要零件111B中,第二螺栓136的螺紋藉螺紋作用而嵌合於第一次要零件111A中。
(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之動作) 現在,就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之動作,參照並說明圖7的電路構成圖。
如圖7所示,從第一對象物101(電源側)所供給的電力(直流電力)係通過第一主連接器部115與送電電路122被轉換交流電力(高頻電力)並朝第一線圈112供給。送電電路122係例如包含與第一線圈112串聯或並聯連接的電容器。送電電路122係包含用以將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高頻電力)的變流器之類的直流/交流轉換器。藉此,在第一線圈112流通交流電流,於第一線圈112的周圍產生交流磁場。
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係透過沿著旋轉軸AR空出間隔而以非接觸且對向狀態配置。因此,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係磁場耦合,因應於在第一線圈112的周圍產生的交流磁場而在第二線圈125產生感應電動勢。亦即,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一線圈112作為送電線圈發揮功能,第二線圈125作為受電線圈發揮功能。
在第二線圈125產生的電力(交流電力)係通過受電電路135與第二主連接器部128被轉換成直流電力並朝第二對象物102(負載側)供給。受電電路135係例如包含與第二線圈125串聯或並聯連接的電容器。受電電路135係包含用以將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的整流器之類的交流/直流轉換器。如此,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藉由無線連接器103可以無線傳送電力。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如同上述,對象物(101、102)係以旋轉軸AR為中心旋轉,伴隨的是,第一單元110與第二單元111係以旋轉軸AR為中心旋轉。
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固定在第一單元110與第二單元111每一者。因此,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在第一單元110與第二單元111是旋轉的情況亦是沿著旋轉軸AR彼此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藉由電磁感應而進行磁場耦合。
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的磁場耦合,與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相對的旋轉角度無關,且即使是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旋轉動作中亦被維持。其結果,無線連接器103係無關乎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旋轉的角度及旋轉的動作而和上述動作同樣地動作,可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分別設置在第一保持板116與第二保持板129的主面中之相互接近的面。藉此,可將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接近地配置。其結果,增強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的磁場耦合的耦合力,可利用無線進行有效率的電力傳送。
(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 截至目前為止,就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之動作做了說明。現在就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參照圖8〜圖13作說明。
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係用以將無線連接器103裝卸於機器人裝置100所包含的對象物(101、102)之方法,包含:無線連接器103的安裝方法及卸除方法。
(無線連接器103的安裝方法) 圖8係顯示將無線連接器103安裝於對象物(101、102)的安裝方法之流程的流程圖。無線連接器103朝對象物(101、102)安裝的安裝方法,係準備含有對象物(101、102)的機器人裝置(參照圖3),及無線連接器103而開始。無線連接器103較佳為第一單元110及第二單元111是打開狀態,亦即,在分割成第一主要零件110A、第二主要零件110B、第一次要零件111A、第二次要零件111B的狀態下作準備。
如圖8所示,第一單元110從第一對象物101的外部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工序1;第一單元的安裝工序)。
詳言之,在工序1,第二主要零件110B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工序1A;第二主要零件的安裝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二主要零件110B係以在構成第一線圈112的2個第一線圈零件的一者朝向上方的狀態下,將第一主連接器部115一邊嵌入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一邊使第一周面部119接觸於第一軸部105的外周面之方式配置。藉此,第一主連接器部115與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電連接,如圖9的側視圖所示,第二主要零件110B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
如圖8所示,第一主要零件110A是以和第二主要零件110B一起包圍旋轉軸AR之方式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工序1B;第一主要零件的安裝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一主要零件110A係以在構成第一線圈112的2個第一線圈零件的另一者朝向上方的狀態下,使第一周面部119接觸於第一軸部105的外周面之方式配置。此時,設於第一主要零件110A之一者的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分別被嵌入設於第二主要零件110B之另一者的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之對應物。藉此,第一主要零件110A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形成透過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連接2個第一線圈零件而成的第一線圈112。又,第一收發部113係成為閉合狀態而形成環狀。
如圖8所示,第一主要零件110A與第二主要零件110B利用2個第一螺栓123而緊固並固定(工序1C;第一單元的固定工序)。
詳言之,從2個第一螺栓孔124的左方插入2個第一螺栓123並鎖緊。藉此,如圖10的側視圖所示,第一單元110被組裝並而固定於第一對象物101。
如圖8所示,第二單元111從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工序2;第二單元的安裝工序)。
詳言之,在工序2,第二次要零件111B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工序2A;第二次要零件的安裝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二次要零件111B係以在使構成第二線圈125的2個第二線圈零件的一者朝向下方的狀態下,將第二主連接器部128一邊嵌入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一邊使第二周面部132接觸於第二軸部106的外周面之方式配置。藉此,第二主連接器部128與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電連接,如圖11的側視圖所示,第二次要零件111B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
如圖8所示,第一次要零件111A是以和第二次要零件111B一起包圍旋轉軸AR之方式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工序2B;第一次要零件的安裝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一次要零件111A係以在使構成第二線圈125的2個第二線圈零件的另一者朝向下方的狀態下,使第二周面部132接觸於第二軸部106的外周面之方式配置。此時,設於第一次要零件111A的一者的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分別被嵌入設於第二次要零件111B的另一者的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之對應物。藉此,第一次要零件111A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形成透過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連接2個第二線圈零件而成的第二線圈125。又,第二收發部126係成為閉合狀態而形成環狀。
如圖8所示,第一次要零件111A與第二次要零件111B利用第二螺栓136緊固並固定(工序2C;第二單元的固定工序)。
詳言之,從2個第二螺栓孔137各自的後方插入2個第二螺栓136並鎖緊。藉此,如圖12的側視圖所示,第二單元111被組裝而固定於第二對象物102。
藉此,結束無線連接器103朝對象物(101、102)安裝的安裝方法,無線連接器103係以固定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狀態下被安裝。又,第一收發部113及第二收發部126係在第一軸部105及第二軸部106的外部沿著旋轉軸AR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朝對旋轉軸AR概略垂直的方向概略平行配置,俾以無線傳送電力。
此外,就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而言,第一單元的安裝工序(工序1)與第二單元的安裝工序(工序2)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又,在工序1,第二主要零件的安裝工序(工序1A)與第一主要零件的安裝工序(工序1B)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同樣地,在工序2,第二次要零件的安裝工序(工序2A)與第一次要零件的安裝工序(工序2B)進行的順序順序亦可對調。
(無線連接器103的卸除方法) 圖13係顯示將無線連接器103從對象物(101、102)卸除之卸除方法的流程之流程圖。無線連接器103從對象物(101、102)卸除的方法,典型來說,在藉由上述的無線連接器103朝對象物(101、102)安裝的安裝方法將無線連接器103安裝於機器人裝置100後,視需要而進行。在有必要從無線連接器103的對象物(101、102)卸除的情況之例子方面,可舉出將故障的無線連接器103交換成正常的無線連接器103的情況。
如圖13所示,第一單元110透過在第一對象物101的外部進行作業而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工序3;第一單元的卸除工序)。
詳言之,在工序3,第一主要零件110A與第二主要零件110B的固定被解除(工序3A;第一單元的固定之解除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在放鬆2個第一螺栓123並解除因螺紋作用所致之嵌合後,2個第一螺栓123被從2個第一螺栓孔124的左方拔出。藉此,第一單元110的固定被解除。
第一主要零件110A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工序3B;第一主要零件的卸除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一主要零件110A被朝右方拉出。藉此,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的嵌合被解除,第一主要零件110A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又,第一收發部113成為打開狀態,成為非環狀的形狀。
第二主要零件110B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工序3C;第二主要零件的卸除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二主要零件110B被朝左方拉出。藉此,第一主連接器部115與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的嵌合被解除,第二主要零件110B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
第二單元111透過在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進行作業而從第二對象物102卸除(工序4;第二單元的卸除工序)。
詳言之,在工序4,第一次要零件111A與第二次要零件111B的固定被解除(工序4A;第二單元的固定之解除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在放鬆2個第二螺栓136並解除因螺紋作用所致之嵌合後,2個第二螺栓136被從2個第二螺栓孔137的後方拔出。藉此,第二單元111的固定被解除。
第一次要零件111A從第二對象物102卸除(工序4B;第一次要零件的卸除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一次要零件111A被朝前方拉出。藉此,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的嵌合被解除,第一次要零件111A從第二對象物102卸除。又,第二收發部126成為打開狀態,成為非環狀的形狀。
第二次要零件111B從第二對象物102卸除(工序4C;第二次要零件的卸除工序)。
本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二次要零件111B被朝後方拉出。藉此,第二主連接器部128與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的嵌合被解除,第二次要零件111B從第二對象物102卸除。
藉此,結束無線連接器103從對象物(101、102)卸除方法,無線連接器103從對象物(101、102)卸除。
此外,本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中,第一單元的卸除工序(工序3)與第二單元的卸除工序(工序4)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又,於工序3,第一主要零件的卸除工序(工序3B)與第二主要零件的卸除工序(工序3C)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同樣地,於工序4,第一次要零件的卸除工序(工序4B)與第二次要零件的卸除工序(工序4C)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
依據本第一實施形態,第一收發部113與第二收發部126係在第一主連接器部115與第二主連接器部128分別安裝於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與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時,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沿著旋轉軸AR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電力。
換言之,在第一單元110及第二單元111分別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時,第一收發部113與第二收發部126係在分別為閉合的環狀之狀態下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電力。這時,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係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下平行配置,俾以無線傳送電力。
藉此,即使未設置於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相對旋轉之際,在第一單元110及第二單元111之間相互干涉的部位或限制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旋轉範圍那樣的部位,亦可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
因此,在無限制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的相對旋轉範圍下,可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傳送電力。
又依據本第一實施形態,無線連接器103可容易地從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裝卸。因此,在無線連接器103故障時等可快速修理。
截至目前為止,就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做了說明。本發明未受限於本第一實施形態,亦包含將第一實施形態照以下那樣變形後的形態。
例如,已說明了在第一實施形態中第一線圈112及第二線圈125為平坦的漩渦狀的例子。但是,第一線圈112及第二線圈125例如亦可分別設置在形成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山形和谷形之彼此互補的形狀之曲面,而構成為具有高度的漩渦狀。
又例如,第一實施形態中,已說明了閉合狀態的第一收發部113及第一線圈112是具有貫通孔之概略圓板狀,閉合狀態的第二收發部126及第二線圈125亦是具有貫通孔之概略圓板狀的例子。但是,第一收發部、第一線圈、第二收發部及第二線圈之形狀只要是在閉合狀態為環狀即可,未受限於具有貫通孔的概略圓板狀。第一收發部、第一線圈、第二收發部及第二線圈亦可為在閉合狀態為多邊形的環狀。後述之第一及第二變形例中,將參照圖式說明在閉合狀態下第一收發部及第一線圈是正多邊形的環狀,第二收發部及第二線圈亦是正多邊形的環狀之例子。
<第一變形例> 如圖14的立體圖所示,第一變形例的無線連接器203係具備:含有取代第一收發部113的第一收發部213的第一單元210;及含有取代第二收發部126的第二收發部226的第二單元211。
第一收發部213與第二收發部226,各自為在閉合狀態下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重心)的正三角形的貫通孔之概略正三角形的環狀構件,且為板狀。
第一收發部213包含:藉由透過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2個第一線圈零件而纏繞成概略三角形的漩渦狀之第一線圈;及上面設有該第一線圈的第一保持板216。第二收發部226包含:藉由透過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連接2個第二線圈零件而纏繞成概略三角形的漩渦狀之第二線圈;及下面設有該第二線圈的第二保持板229。
如此,第一變形例的無線連接器203中,第一收發部213、第一線圈、第一保持板216、第二收發部226、第二線圈及第二保持板229的形狀是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其等每一者的形狀不同。
除了這些點以外,無線連接器203係被構成為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相同。
亦即,例如,第一單元210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主要零件210A與後方的第二主要零件210B組合所構成。第二單元211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次要零件211A與後方的第二次要零件211B組合所構成。被分割後的情況之第一主要零件210A、第二主要零件210B、第一次要零件211A及第二次要零件211B都不是環狀。
<第二變形例> 如圖15的立體圖所示,第二變形例的無線連接器303係具備取代第一單元110的第一單元310及取代第二單元111的第二單元311。
第一單元310包含取代第一收發部113的第一收發部313及取代2個第一引導部114的2個第一引導部314。第二單元311包含取代第二收發部126的第二收發部326及取代2個第二引導部127的2個第二引導部327。
第一收發部313與第二收發部326,各自為在閉合狀態下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重心)之正八邊形的貫通孔之概略正八邊形的環狀構件,且為板狀。
第一收發部313包含:藉由透過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連接2個第一線圈零件而纏繞成概略八邊形的漩渦狀之第一線圈;及上面設有該第一線圈的第一保持板316。第二收發部326包含:藉由透過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連接2個第二線圈零件而纏繞成概略八邊形的漩渦狀之第二線圈;及下面設有該第二線圈的第二保持板329。
如此,第二變形例的無線連接器303中,第一收發部313、第一線圈、第一保持板316、第二收發部326、第二線圈及第二保持板329的形狀是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其等各自的形狀不同。
從上方觀看時,2個第一引導部314及2個第二引導部327的外形是形成概略八邊形或四個角切成和緩的圓弧狀之正方形。
除了這些點以外,無線連接器303係構成為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相同。
亦即,例如,第一單元310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主要零件310A與後方的第二主要零件310B組合所構成。第二單元311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次要零件311A與後方的第二次要零件311B組合所構成。被分割後的情況之第一主要零件310A、第二主要零件310B、第一次要零件311A、及第二次要零件311B都不是環狀。
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藉由第一及第二變形例的無線連接器203、303亦在無限制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的相對旋轉範圍下,可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又,可快速修理無線連接器203、303。
<<第二實施形態>> 在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上述第一及第二變形例中,說明了第一收發部113、213、313及第二收發部126、226、326各自為平板狀的例子。但是,第一收發部及第二收發部之形狀只要是可開閉的環狀即可,亦可為在上下方向具有長度的環狀,亦即筒狀。後述之第二實施形態中,將說明第一收發部及第二收發部各自為筒狀中的概略圓筒狀的例子。
(第二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之構成) 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具備:與上述的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及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403。
如圖16的立體圖及圖17的側剖視圖所示,無線連接器403係具備取代第一單元110的第一單元410及取代第二單元111的第二單元411。第一單元410包含取代第一收發部113的第一收發部413,第二單元411包含取代第二收發部126的第二收發部426。
除了第一收發部413及第二收發部426之構成以外,本第二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403亦可構成為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概略相同。為簡化說明,本第二實施形態中,主要就第一收發部413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收發部113之間的相異點、第二收發部426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126之間的相異點作說明。
第一收發部413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本第二實施形態中,形成具有貫通孔之概略圓筒狀。第一收發部413包含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第一線圈412及保持第一線圈412的第一保持部438。
本第二實施形態的第一保持部438由2個半圓筒狀構件所構成。第一保持部438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柱狀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筒狀的構件,例如為樹脂製。第一保持部438係下端具有朝外方突出的凸緣狀的第一突部417,用以固定在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引導部114。
第一線圈412由可相互分離的2個第一線圈零件所構成。第一線圈412係於第一保持部438為閉合狀態時,藉由在第一保持部438的外周面設有2個第一線圈零件的2個配線圖案透過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418連接所構成。第一線圈412在第一收發部413為閉合狀態下形成沿著旋轉軸AR的螺旋狀,從上方觀看時,是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二實施形態中為大致圓周上)。此外,第一線圈412亦可設在第一保持部438的內周面。
本第二實施形態的第一收發部413係較佳為藉由印刷有第一線圈412的撓性基板被接著劑、雙面膠帶等固定於第一保持部438而構成。
第二收發部426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本第二實施形態中,和上述第一收發部413同樣地形成具有貫通孔的概略圓筒狀,其尺寸也和上述第一收發部413概略相同。
第二收發部426與第一收發部413在分別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及第一對象物101的情況,係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透過沿著旋轉軸AR空出間隔且彼此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因此,從垂直於旋轉軸AR的方向觀看下,第二收發部426與第一收發部413係以彼此不重疊之方式配置。
第二收發部426包含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第二線圈425及保持第二線圈425的第二保持部439。
本第二實施形態的第二保持部439係和上述第一保持部438同樣地,由2個半圓筒狀構件所構成。第二保持部439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柱狀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筒狀的構件,例如為樹脂製。第二保持部439的尺寸亦與上述第一保持部438概略相同。第二保持部439係上端具有朝外方突出的凸緣狀的第二突部430,用以固定在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二引導部127。
第二線圈425由可相互分離的2個第二線圈零件所構成。第二線圈425係於第二保持部439為閉合狀態時,藉由在第二保持部439的外周面設有2個第二線圈零件的2個配線圖案透過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431連接所構成。第二線圈425在第二收發部426為閉合狀態下形成沿著旋轉軸AR的螺旋狀,從上方觀看時,是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二實施形態中為大致圓周上)。此外,第二線圈425亦可設在第二保持部439的內周面。
本第二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426係較佳為藉由印刷有第二線圈425的撓性基板被接著劑、雙面膠帶等固定於第二保持部439而構成。
除了這些點以外,無線連接器403也可構成為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相同。
亦即,例如,第一單元410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主要零件410A與後方的第二主要零件410B組合所構成。第二單元411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次要零件411A與後方的第二次要零件411B組合所構成。被分割後的情況之第一主要零件410A、第二主要零件410B、第一次要零件411A、及第二次要零件411B都不是環狀。
此外,圖16及圖17中,顯示第一及第二收發部413、426分別被直接地固定於第一及第二引導部114、127的例子。然而,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第一及第二收發部413、426當然亦可分別透過第一及第二間隔件120、133固定到第一及第二引導部114、127。
(第二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403之動作及裝卸方法) 依據本第二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403,第一線圈412及第二線圈425是分別和參照圖7所說明的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的第一線圈112及第二線圈125同樣地進行磁場耦合。因此,藉由無線連接器403也能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進行動作。
又,本第二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403也能以和參照圖8、圖13所說明的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的方法進行裝卸。
藉由本第二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403也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在無限制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的相對旋轉範圍下,可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又,無線連接器403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由於可容易從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裝卸,所以在無線連接器403故障時等可快速修理。
<<第三實施形態>> 上述第二實施形態中,說明了第一收發部413及第二收發部426是概略相同大小的圓筒狀之例子。但是,第一收發部413及第二收發部426亦可為相互嵌合的筒狀。後述之第三實施形態中,將說明第一收發部及第二收發部是直徑不同的圓筒狀而相互嵌合的例子。
(第三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500之構成) 如圖18的立體圖所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500係具備: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及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503。
如圖19的立體圖及圖20的側剖視圖所示,無線連接器503係具備取代第一單元410的第一單元510及取代第二單元411的第二單元511。第一單元510包含取代第一收發部413的第一收發部513,第二單元511包含取代第二收發部426的第二收發部526。
除了第一收發部513及第二收發部526之構成以外,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503也可構成為和上述第二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403概略相同。為簡化說明,本第三實施形態中,主要針對第一收發部513與上述第二實施形態的第一收發部413之間的相異點、第二收發部526與上述第二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426之間的相異點進行說明。
第一收發部513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和上述第二實施形態同樣地,形成具有貫通孔的概略圓筒狀。第一收發部513包含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第一線圈512及保持第一線圈512的第一保持部538。
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第一保持部538也可構成為和上述第二實施形態的第一保持部438相同。亦即,第一保持部538由2個半圓筒狀構件所構成。第一保持部538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柱狀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筒狀的構件,例如為樹脂製。第一保持部538係下端具有朝外方突出的凸緣狀的第一突部517,用以固定在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引導部114。
第一線圈512由可相互分離的2個第一線圈零件所構成。第一線圈512係於第一保持部538為閉合狀態時,藉由在第一保持部538的內周面設有2個第一線圈零件的2個配線圖案透過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518連接所構成。第一線圈512在第一收發部513閉合狀態下形成沿著旋轉軸AR的螺旋狀,從上方觀看時,是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三實施形態中為大致圓周上)。
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第一收發部513係較佳為藉由印刷有第一線圈512的撓性基板被接著劑、雙面膠帶等固定於第一保持部538的內周面而構成。
第二收發部526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和上述第一收發部513同樣地形成具有貫通孔的概略圓筒狀。
本第三實施形態中,於閉合狀態下,第二收發部526的外周面的直徑小於第一收發部513的內周面的直徑。藉此,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的第二收發部526係以空出間隙之方式嵌合於安裝在第一對象物101的第一收發部513的內部。因此,在第一單元510及第二單元511分別被安裝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情況,在從垂直於旋轉軸AR的方向觀看下,第二收發部526與第一收發部513係以相互重疊之方式配置。亦即,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526與第一收發部513係透過沿著垂直於旋轉軸AR的方向空出間隔而以相互非接觸對向的狀態配置。
第二收發部526包含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第二線圈525及保持第二線圈525的第二保持部539。
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第二保持部539由2個半圓筒狀構件所構成。第二保持部539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柱狀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筒狀的構件,例如為樹脂製。第二保持部539的旋轉軸AR方向的尺寸亦和第一保持部538概略相同。相對地,第二保持部539的半徑方向的尺寸比第一保持部538的小。第二保持部539在上端具有朝外方突出的凸緣狀的第二突部530,用以固定在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二引導部127。
第二線圈525由可相互分離的2個第二線圈零件所構成。第二線圈525係於第二保持部539為閉合狀態時,藉由設有2個第二線圈零件的2個配線圖案透過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531連接於第二保持部539的外周面所構成。第二線圈525在第二收發部526為閉合狀態下形成沿著旋轉軸AR的螺旋狀,從上方觀看時,是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三實施形態中為大致圓周上)。
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526係較佳為藉由印刷有第二線圈525的撓性基板被接著劑、雙面膠帶等固定於第二保持部539的外周面而構成。
除了這些點以外,無線連接器503也可構成為和上述第二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403相同。
亦即,例如,第一單元510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分割之右方的第一主要零件510A與左方的第二主要零件510B組合所構成。第二單元511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次要零件511A與後方的第二次要零件511B組合所構成。被分割後的情況之第一主要零件510A、第二主要零件510B、第一次要零件511A、及第二次要零件511B都不是環狀。
此外,圖18〜圖20中,顯示第一及第二收發部513、526分別被直接地固定於第一及第二引導部114、127的例子。然而,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第一及第二收發部513、526當然亦可分別透過第一及第二間隔件120、133固定到第一及第二引導部114、127。
(第三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503之動作) 依據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503,第一線圈512及第二線圈525是沿著垂直於旋轉軸AR的方向空出間隔而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和參照圖7所說明的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的第一線圈112及第二線圈125的每一者同樣地,第一線圈512及第二線圈525係進行磁場耦合。因此,藉由無線連接器503也可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進行動作。
本第三實施形態中,第一線圈512與第二線圈525分別設置在第一保持部538與第二保持部539的內周面及外周面當中之相互接近的周面。藉此,可將第一線圈512與第二線圈525接近地配置。其結果,增強第一線圈512與第二線圈525的磁場耦合的耦合力,可利用無線進行有效率的電力傳送。
(第三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 就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503而言,第二收發部526配置在第一收發部513的內部。因此,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朝對象物(101、102)安裝的安裝方法中,如圖21的流程圖所示,先進行第二單元的安裝工序(工序2),接著,進行第一單元的安裝工序(工序1)。工序2及工序1之詳細係概略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
將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503從對象物(101、102)卸除之卸除方法,亦可為和參照圖13說明的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的方法。
藉由本第三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503也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在無限制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的相對旋轉範圍下,可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又,無線連接器503也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由於可容易從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裝卸,所以在無線連接器503故障時等可快速修理。
<<第四實施形態>> 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等中,說明了第一線圈112、412、512及第二線圈125、425、525是藉由印刷配線所構成的例子。但是,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亦可為導線、被覆有導線的被覆導線等。後述之第四實施形態中,將說明取代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的第一線圈112及第二線圈125,改為採用藉由被覆導線所構成的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之例子。
此外,藉由以下說明那樣的被覆導線所構成的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亦可被採用於其他的第二及第三實施形態等的第一線圈及第二線圈。
(第四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600之構成) 如圖22的立體圖所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600係具備: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及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603。
如圖22的立體圖所示,無線連接器603係具備取代第一單元110的第一單元610及取代第二單元111的第二單元611。如圖23的立體圖所示,第一單元610係包含取代第一收發部113的第一收發部613。如圖24的立體圖所示,第二單元611係包含取代第二收發部126的第二收發部626。
除了第一收發部613及第二收發部626之構成以外,本第四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603也可構成為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概略相同。為簡化說明,本第四實施形態中,主要針對第一收發部613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收發部113之間的相異點、第二收發部626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126之間的相異點進行說明。
如圖23所示,第一收發部613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形成具有貫通孔的概略圓板狀。第一收發部613包含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第一線圈612及保持第一線圈612的第一保持部638。
本第四實施形態的第一保持部638,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形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例如為樹脂製。第一保持部638係在一主面(本第四實施形態中為上面)具有複數個第一環狀溝部640。本第四實施形態的第一環狀溝部640係設有3行,分別形成圓環狀的溝。此外,第一環狀溝部640設置1個以上即可。
第一保持部638係具有在上下方向貫通的複數個貫通孔,透過分別通過該貫通孔所設置的螺紋而固定於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引導部114。此外,將第一保持部638固定於第一引導部114的方法未受限於螺紋固定,亦可採用接著劑、雙面膠帶等適當的方法。
第一線圈612由可相互分離的2個第一線圈零件所構成。第一線圈612係於第一保持部638為閉合狀態時,構成嵌入於第一環狀溝部640的2個第一線圈零件之2個被覆導線圖案藉由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618而連接所構成。構成第一線圈612的被覆導線係透過被嵌入第一環狀溝部640而被收容於第一保持部638。於第一收發部613為閉合狀態下,從上方觀看時,第一線圈612被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四實施形態中形成概略平坦的漩渦狀。此外,第一線圈612亦可藉由未圖示的蓋等被固定於第一保持部638使得上方被覆蓋。
第二收發部626係如圖24所示,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形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形成具有貫通孔的概略圓板狀。第二收發部626包含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第二線圈625及保持第二線圈625的第二保持部639。
本第四實施形態的第二保持部639,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形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例如為樹脂製。第二保持部639係在一主面(本第四實施形態中為下面)具有複數個第二環狀溝部641。本第四實施形態的第二環狀溝部641係設有3行,各自形成圓環狀的溝。此外,第二環狀溝部641設置1個以上即可。
第二保持部639係具有在上下方向貫通的複數個貫通孔,透過分別通過該貫通孔所設置的螺紋而固定於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二引導部127。此外,將第二保持部639固定於第二引導部127的方法未受限於螺紋固定,亦可採用接著劑、雙面膠帶等適當的方法。
第二線圈625由可相互分離的2個第二線圈零件所構成。第二線圈625係於第二保持部639為閉合狀態時,構成嵌入於第二環狀溝部641的2個第二線圈零件之2個被覆導線圖案其藉由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631而連接所構成。構成第二線圈625的被覆導線係透過被嵌入第二環狀溝部641而被收容於第二保持部639。在第二收發部626為閉合狀態下,從上方觀看時,第二線圈625被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四實施形態中形成概略平坦的漩渦狀。此外,第二線圈625亦可藉由未圖示的蓋等被固定於第二保持部639使得下方被覆蓋。
除了這些點以外,無線連接器603也可構成為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
亦即,例如,第一單元610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分割之右方的第一主要零件610A與左方的第二主要零件610B組合所構成。第二單元611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次要零件611A與後方的第二次要零件611B組合所構成。被分割後的情況之第一主要零件610A、第二主要零件610B、第一次要零件611A、及第二次要零件611B都不是環狀。
此外,圖22〜圖24中,顯示第一及第二收發部613、626分別被直接地固定於第一及第二引導部114、127的例子。然而,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第一及第二收發部613、626當然亦可分別透過第一及第二間隔件120、133固定到第一及第二引導部114、127。
(第四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603之動作及裝卸方法) 依據本第四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603,第一線圈612及第二線圈625是和參照圖7所說明的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的第一線圈112及第二線圈125的每一者同樣地進行磁場耦合。因此,藉由無線連接器603也可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進行動作。
又,本第四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603亦能以和參照圖8、圖13說明的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的方法進行裝卸。
藉由本第四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603也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在無限制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的相對旋轉範圍下,可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又,無線連接器603係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由於可容易從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裝卸,所以在無線連接器603故障時等可快速修理。
<<第五實施形態>> 截至目前為止所說明的第一收發部113、213、313、414、513、613與第二收發部126、226、326、426、526、626係相互隔有間隙以非接觸方式對向配置。因此,會有液滴和粉塵等之異物進入該等之間的空間之虞。在粉塵的例子方面,可舉出在周圍飛散的金屬粉、碎石等。
在這種異物是比較大的情況,有可能阻礙第一收發部113、213、313、414、513、613與第二收發部126、226、326、426、526、626之間的旋轉動作,或有此等因異物而損傷之虞。又,即使異物為極小者,當連同油滴等一起蓄積時,因磁場耦合所致之線圈間的耦合力有可能被減弱。
亦可設置用以防止異物朝此種第一收發部113、213、313、414、513、613與第二收發部126、226、326、426、526、626之間的空間侵入之防護部。本第五實施形態中,說明在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變形後的無線連接器上設置防護部之例子。此外,本第五實施形態的防護部亦可適當變更而適用於其他的第二至第四實施形態等的無線連接器。
(第五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700之構成) 如圖25的立體圖所示,本第五發明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700係具備: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及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將電力以無線傳送用的無線連接器703。
如圖25〜圖30所示,無線連接器703係具備取代第一單元110的第一單元710及取代第二單元111的第二單元711。再者,無線連接器703具備介設在第一單元710與第二單元711之間的彈性構件742。
此處,圖25係本第五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700的立體圖。圖26係將安裝於機器人裝置700的對象物(101、102)的無線連接器703之在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之剖面從右方所見的圖。圖27係將以圖26的一點鏈線C包圍的部分的附近予以放大顯示之剖視圖。
圖28係構成本第五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703的第一單元710之立體圖。又,圖28中,將第二單元711之構成要素的參考符號以接於第一單元710的對應之構成要素的參考符號並附上括弧作顯示,附上括弧之表示前後上下左右的方向的箭頭符號係對應於第二單元711。
本第五實施形態亦是,第一單元710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分割之右方的第一主要零件710A與左方的第二主要零件710B組合所構成。圖29係表示顯示第一主要零件710A的立體圖,圖30係顯示第二主要零件710B之立體圖。
第二單元711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次要零件711A與後方的第二次要零件711B組合所構成。除了未設置彈性構件742以外,第一次要零件711A及第二次要零件711B各自具備與第一主要零件710A及第二主要零件710B概略同樣之構成。
因此,圖29中,將第一次要零件711A之構成要素的參考符號以接於第一主要零件710A的對應之構成要素的參考符號並附上括弧作顯示,又,圖29中附上括弧之表示前後上下左右的方向的箭頭符號係對應於第一次要零件711A。
在圖30也同樣地,將第二次要零件711B之構成要素的參考符號以接於第二主要零件710B的對應之構成要素的參考符號附上括弧作顯示。又,在圖30,附上括弧之表示前後上下左右的方向的箭頭符號也和第二次要零件711B對應。
如圖26〜圖30所示,第一單元710係具備: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主連接器部115;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收發部113及2個第一引導部114分別取代的第一收發部713及2個第一引導部714。再者,第一單元710具備第一防護蓋部743。
第一收發部713包含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線圈112、及取代上述第一實施形態1的第一保持板116的第一保持板716。
第一保持板716在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形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剛性基板,作為第一保持部將第一線圈112保持。第一保持板716在未具有第一突部117這點是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保持板116不同。
又,在沿著第一保持板716的外緣之帶環狀的部分未設置有第一線圈112,通過設於該部分的貫通孔,第一保持板716被螺紋固定於第一引導部714。此外,第一保持板716未受限於螺紋固定,亦可用適當的方法固定於第一引導部714。
2個第一引導部714係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2個第一引導部114同樣地在左方與右方分離設置,為了補強第一收發部713而供第一收發部713固定,同時作為在將第一單元710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之際的引導件發揮作用。
2個第一引導部714在第一單元710為閉合狀態下整體是形成概略環狀,包含有第一平板部745、第一突狀部746、第一內方溝部747、第一外方溝部748。
第一平板部745係平板圓環狀的部位,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周面部119。第一突狀部746係從第一平板部745朝上方突出的部位。第一內方溝部747係在第一突狀部746的內周面形成朝外方凹入的溝。第一外方溝部748係在第一突狀部746的外周面形成朝內方凹入的溝。
第一防護蓋部743係被固定於2個第一引導部714的每一者,透過將第一線圈112密閉覆蓋,而和2個第一引導部714一起形成大致液密的第一單元710。但是,第一主連接器部115的端子部分係為了與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嵌合而露出。此處,所謂「液密」,意味著被密閉成不讓液體通過的程度。
詳言之,第一防護蓋部743包含:第一內方密封構件749;第一外方密封構件750;第一線圈蓋部751;第一連接蓋部752;第一連接器蓋部753。
第一內方密封構件749與第一外方密封構件750各自為以橡膠等之彈性材料製作的密封構件,整體形成概略環狀。第一內方密封構件749被嵌入第一內方溝部747,第一外方密封構件750被嵌入第一外方溝部748。
第一線圈蓋部751係與第一線圈112的印刷配線對應設置之圓弧狀的部位,例如以樹脂等製作。第一線圈蓋部751包含:配置在第一線圈112的印刷配線之上方的圓弧狀的第一環狀平板部751A;從第一環狀平板部751A的外周部分朝下方延伸的第一外壁部751B;從第一環狀平板部751A的內周部分朝下方延伸的第一內壁部751C。
第一外壁部751B與第一內壁部751C係以包夾第一外方密封構件750與第一內方密封構件749且與此等密接之方式配置。藉此,第一線圈蓋部751係將第一線圈112的印刷配線的上方及側方液密地覆蓋。
第一連接蓋部752係與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賦予對應地設置之中空圓弧狀的部位。第一連接蓋部752包含:例如以樹脂等製作的第一介入部752A;及覆蓋第一介入部752A的兩端面的大致整體之第一彈性部752B。透過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配置在內部,第一連接蓋部752係將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的周圍液密地覆蓋。
在第一單元710已組裝的狀態中,透過鎖緊2個第一螺栓123,使第一線圈蓋部751的端面與第一彈性部752B密接。第一內方密封構件749及第一外方密封構件750的端面亦密接於第一彈性部752B。因此,在第一單元710已組裝的狀態中,第一收發部713係被第一防護蓋部743與第一引導部714液密地覆蓋。
除了第一主連接器部115的端子部分以外,第一連接器蓋部753係將第一主連接器部115及第一電路部121液密地覆蓋。
在將此種第一單元710分割成第一主要零件710A與第二主要零件710B之情況,第一連接蓋部752係只要在第一主要零件710A與第二主要零件710B的連接部分上一個接一個設置即可。本第五實施形態中,如圖29所示,第一連接蓋部752係固定在供設置第一主連接器部115的第二主要零件710B的各端部。
第二單元711係基本上具備使上述第一單元710上下反轉的構成。如圖26〜圖30所示,第二單元711係具備: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二主連接器部128;及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126及2個第二引導部127分別取代的第二收發部726及2個第二引導部727。再者,第二單元711具備第二防護蓋部744。
第二收發部726在閉合狀態下整體為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構件,本第五實施形態中形成具有貫通孔之概略圓板狀。本第五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726與上述第一收發部713係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藉由沿著旋轉軸AR隔有間隔且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第二收發部726包含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二線圈125、及取代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2個第二保持板129的2個第二保持板729。
2個第二保持板729在閉合狀態下整體為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圓形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剛性基板,作為第二保持部將第二線圈125保持。2個第二保持板729在未具有第二突部130這點是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2個第二保持板129不同。
又,在沿著2個第二保持板729的外緣之帶環狀的部分未設置有第二線圈125,通過設於該部分的貫通孔,2個第二保持板729被螺紋固定於2個第二引導部727。此外,2個第二保持板729未受限於螺紋固定,亦可用適當的方法固定於2個第二引導部727。
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2個第二引導部127同樣地,2個第二引導部727係在前方與後方分離設置。2個第二引導部727係為了補強第二收發部726而供第二收發部726固定,同時作為在將第二單元711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之際的引導件發揮作用。
在第二單元711為閉合狀態下,2個第二引導部727整體是形成概略環狀,包含有第二平板部754、第二突狀部755、第二內方溝部756、第二外方溝部757。
第二平板部754係平板圓環狀的部位,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二周面部132。第二突狀部755係從第二平板部754朝下方突出的部位。第二內方溝部756係在第二突狀部755的內周面形成朝外方凹入的溝。第二外方溝部757係在第二突狀部755的外周面形成朝內方凹入的溝。
第二防護蓋部744係被固定於2個第二引導部727的每一者,透過將第二線圈125密閉覆蓋,而和2個第二引導部727一起形成大致液密的第二單元711。但是,第二防護蓋部744中,第二主連接器部128的端子部分係為了與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嵌合而露出。
詳言之,第二防護蓋部744包含:第二內方密封構件758;第二外方密封構件759;第二線圈蓋部760;第二連接蓋部761;第二連接器蓋部762。
第二內方密封構件758與第二外方密封構件759各自為以橡膠等之彈性材料製作的密封構件,整體形成概略環狀。第二內方密封構件758被嵌入第二內方溝部756,第二外方密封構件759被嵌入第二外方溝部757。
第二線圈蓋部760係與第二線圈125的印刷配線對應設置之圓弧狀的部位,例如以樹脂等製作。第二線圈蓋部760包含:配置在第二線圈125的印刷配線之上方的圓弧狀的第二環狀平板部760A;從第二環狀平板部760A的外周部分朝下方延伸的第二外壁部760B;從第二環狀平板部760A的內周部分朝下方延伸的第二內壁部760C。
第二外壁部760B與第二內壁部760C係以包夾第二外方密封構件759與第二內方密封構件758且與此等密接之方式配置。藉此,第二線圈蓋部760係將第二線圈125的印刷配線的上方及側方液密地覆蓋。
第二連接蓋部761係與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賦予對應地設置之中空圓弧狀的部位。第二連接蓋部761包含:例如以樹脂等製作的第二介入部761A;覆蓋第二介入部761A的兩端面的大致整體之第二彈性部761B。透過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配置在內部,第二連接蓋部761係將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的周圍液密地覆蓋。
在第二單元711已組裝的狀態中,透過鎖緊2個第二螺栓136,使第二線圈蓋部760的端面與第二彈性部761B密接。第二內方密封構件758及第二外方密封構件759的端面亦密接於第二彈性部761B。因此,在第二單元711已組裝的狀態中,第二收發部726係被第二防護蓋部744與第二引導部127液密地覆蓋。
除了第二主連接器部128的端子部分以外,第二連接器蓋部762係將第二主連接器部128及第二電路部134液密地覆蓋。
在將此種第二單元711分割成第一次要零件711A與第二次要零件711B之情況,第二連接蓋部761係只要在第一次要零件711A與第二次要零件711B的連接部分上一個接一個設置即可。本第五實施形態中,如圖29所示,第二連接蓋部761係固定在供第二主連接器部128設置的第二次要零件711B的各端部。
彈性構件742係將在對置空間連續的間隙塞住的構件。此處,所謂「對置空間」,係透過第一單元710及第二單元711各自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而相互對向的狀態之第一收發部713與第二收發部726之間的空間。
彈性構件742係以橡膠等為材料所製作之具有彈性的構件。在第一單元710及第二單元711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每一者的情況下,彈性構件742係形成概略圓環狀。
詳言之,彈性構件742係透過基端固定於第一防護蓋部743的上面,前端接觸於第二防護蓋部744的下面,而將在對置空間連續的間隙塞住。
此外,彈性構件742係設於第一防護蓋部743及第二防護蓋部744任一者,只要是前端與第一防護蓋部743及第二防護蓋部744的另一者接觸即可。又,彈性構件742係只要將在對置空間連續的間隙的至少一部分塞住即可。例如,彈性構件742的前端若是以接近於第一防護蓋部743及第二防護蓋部744的另一者之方式延伸的話,則亦可不接觸。藉由此等亦可減低異物侵入對置空間之可能性。
除了這些點以外,無線連接器703也可構成為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
亦即,例如上述那樣,第一單元710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分割之右方的第一主要零件710A與左方的第二主要零件710B組合所構成。第二單元711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分割之前方的第一次要零件711A與後方的第二次要零件711B組合所構成。被分割後的情況之第一主要零件710A、第二主要零件710B、第一次要零件711A、第二次要零件711B都不是環狀。
此外,圖25〜圖30中,顯示第一及第二收發部713、726分別被直接地固定於第一引導部714,第二引導部727的例子。然而,和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第一及第二收發部713、726當然亦可分別透過第一間隔件120、第二間隔件133固定到第一引導部714、第二引導部727。
(第五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703之動作及裝卸方法) 依據本第五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703,第一線圈112及第二線圈125是和參照圖7所說明的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的第一線圈112及第二線圈125的每一者同樣地進行磁場耦合。因此,藉由無線連接器703也可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進行動作。
又,本第五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703也可以和參照圖8、圖13所說明的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的方法進行裝卸。
藉由本第五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703也可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在無限制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的相對旋轉範圍下,可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又,無線連接器703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由於可容易從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裝卸,所以在無線連接器703故障時等可快速修理。
再者本第五實施形態中,由於設有作為防護部的彈性構件742,故可防止異物侵入對置空間,可減低異物侵入對置空間之可能性。因此,會減低因異物侵入對置空間而發生無線連接器703損傷或在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之間的磁場耦合之耦合力變弱等之故障的可能性。因此,可提升無線連接器703之耐久性。
再者本第五實施形態中,第一線圈112藉第一防護蓋部743而被密閉,第二線圈125藉第二防護蓋部744而被密閉。藉此,可防止污垢和異物附著或蓄積而使得在第一線圈112與第二線圈125之間的磁場耦合的耦合力變弱的情形。因此,可更加提升無線連接器703的耐久性。
<<第六實施形態>> 在上述第一〜第五實施形態等中,說明了透過第一收發部以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第二收發部以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構成為第一收發部與第二收發部各自可在複數個位置處開閉的環狀之例子。且說明了第一收發部與第一單元一起被分割成獨立的複數個主要零件,第二收發部與第二單元被分割成獨立的複數個次要零件的例子。
但是,若第一收發部為可開閉的環狀,則複數個主要零件亦可以鉸鏈等之連結機構連結。同樣地,若第二收發部為可開閉的環狀,則複數個次要零件亦是能以鉸鏈等之連結機構連結。本第六實施形態中將說明將連結機構適用於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的例子。此外,本第六實施形態的連結機構亦可適當變更而適用於其他的第二〜第五實施形態等的無線連接器。
(第六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800之構成) 如圖31的立體圖所示,本第六發明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800係具備: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及在第一對象物101與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803。
如圖31所示,無線連接器803係具備取代第一單元110的第一單元810及取代第二單元111的第二單元811。
如顯示閉合狀態之立體圖的圖32所示,第一單元810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在後方的1個位置處分離的右方的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左方的第二主要零件810B組合所構成。
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第一單元810更具備第一連結機構863,其將屬鄰接的主要零件之第一主要零件810A及第二主要零件810B的前方連結。透過具備第一連結機構863,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第二主要零件810B係以可將後方開閉之方式連結。
詳言之,第一單元810具備: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主連接器部115;及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收發部113及第一引導部114分別取代的第一收發部813及第一引導部(814A、814B)。再者,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第一單元810具備第一連結具864。
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收發部113同樣地,第一收發部813在閉合狀態下整體為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板狀。第一收發部813包含取代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線圈112之第一線圈812及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一保持板116。第一線圈812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2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
第一線圈812係屬導體的2片印刷配線藉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與第一連接配線865而連接所構成,該2片印刷配線係在第一保持板116的一主面(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為上面)印刷有2個第一線圈零件而成。第一連接配線865係例如為被絕緣體被覆的導線。
詳言之,第一保持板116的2個剛性基板所形成之2片印刷配線的4個端部中之接近於第一連結機構863的2個端部,係透過第一連接配線865而連接,離第一連結機構863較遠的2個端部係透過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而連接。
藉此,在第一收發部813為閉合狀態下,從上方觀看時,第一線圈812係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六實施形態中構成為形成概略平坦的漩渦狀。詳言之,離第一連結機構863較遠的第一保持板116的各剛性基板的2個端部所形成之印刷配線的部分,係透過通孔(未圖示)與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電連接。因此,藉由將2片印刷配線透過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與第一連接配線865進行電連接,第一線圈812係實質上形成漩渦狀。此外,本第五實施形態中,作為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是使用通孔連接器,但本發明不受此所限。亦即,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情況同樣地,在取代通孔連接器的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方面,如同上述,例如,亦可使用SMT連接器、黏著膜連接器,或FPC連接器與FPC的組合等。
此外,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形成於第一保持板116的2片印刷配線的4個端部亦可藉由2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而連接。
第一引導部(814A、814B)是由右方的第一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A與左方的第二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B所構成這點,係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引導部114相同。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第一引導部(814A、814B)係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不同,以不完全分離之方式透過第一連結機構863連結著。
詳言之,第一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A包含第一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A及第一主要的連結片部867A。同樣地,第二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B包含第二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B及第二主要的連結片部867B。
第一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A及第二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B係構成為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一引導部114同樣。亦即,在第一單元810為閉合狀態下,第一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A及第二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B整體是形成概略環狀,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具有和第一軸部105接觸配置的第一周面部119。
第一主要的連結片部867A係從第一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A的一端面朝左方延伸之平板狀的部位。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第一主要的連結片部867A,係與第二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B對向的第一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A的端面中之從前方的端面朝左方延伸之1個平板狀的部位,設有上下方向的貫通孔。
第二主要的連結片部867B係從第二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B的一端面朝右方延伸之平板狀的部位。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第二主要的連結片部867B,係與第一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A對向的第二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B的端面中之從前方的端面的上端及下端朝右方延伸之2個平板狀的部位,設有上下方向的貫通孔。
透過在一對第二主要的連結片部867B之間配置第一主要的連結片部867A,第一主要的連結片部867A係被一對第二主要的連結片部867B從上下方向包夾。而且,設在第一主要的連結片部867A及一對第二主要的連結片部867B的貫通孔係以在上下方向貫通之方式排列。
如圖33所示,第一連結具864係由第一連結銷864A與第一扣件864B所構成。
此處,圖33係第一分割面(含有旋轉軸AR的朝向前後方向的面)中的第一單元810之剖視圖,為將第一連結機構863的附近予以放大顯示之圖。
第一連結銷864A係貫通第一主要的連結片部867A及一對第二主要的連結片部867B的貫通孔而設置的構件,例如為頭部被卡止在貫通孔的周圍之金屬製的銷。第一扣件864B係以不讓第一連結銷864A從貫通孔拔出之方式被卡止在第一連結銷864A的前端之C型(具有缺口的環狀)的構件,例如為金屬製的C型(具有缺口的環狀)構件。
第一連結機構863係為由第一主要的連結片部867A、一對第二主要的連結片部867B及第一連結具864所構成的鉸鏈,以第一連結銷864A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第一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A與第二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66B。
第一收發部813係以透過解除被包含於第一線圈812的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的嵌合,可在設有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之後方的1個位置處將第一線圈812分離成2個第一線圈零件之方式構成。
又,右方的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左方的第二主要零件810B,係前方透過第一連結機構863以朝向上下方向的第一連結銷864A為中心可旋轉地連結著。
因此,第一單元810係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一分割面將後方分離成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第二主要零件810B,如圖34的立體圖所示,可在左右方向將前方打開到能讓第一軸部105通過的程度。
在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第一單元810為閉合狀態中,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透過被插嵌於第一螺栓孔124的第一螺栓123,使第一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A、第二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B的後方緊固並相互固定。藉此,第一單元810係在機器人裝置800之旋轉動作時等,可維持不容易開啟的閉合狀態。
此外,本第六實施形態中,說明了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第二主要零件810B是透過設在第一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A、第二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B的第一連結機構863所連結之例子。但是,也可未設有第一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A、第二主要的引導件零件814B。此時,相當於第一連結機構863的機構亦可設於第一收發部813。又,第一連結機構863亦可設置複數個。再者,第一單元包含3個以上的次要零件,一部分的次要零件藉由第一連結機構863所連結,剩餘的次要零件亦可構成為可完全分離。
如顯示閉合狀態之立體圖的圖35所示,第二單元811係將可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在後方的1個位置處分離的右方的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左方的第二次要零件811B組合所構成。
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第二單元811更具備第二連結機構868,其將屬鄰接的次要零件之第一次要零件811A及第二次要零件811B的前方。透過具備第二連結機構868,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第二次要零件811B係以可將後方開閉之方式連結。
詳言之,第二單元811具備: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二主連接器部128;及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126及第二引導部127分別取代的第二收發部826及第二引導部(827A、827B)。再者,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第二單元811具備第二連結具869。
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收發部126同樣地,第二收發部826在閉合狀態下整體為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板狀。第二收發部826包含取代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線圈125之第二線圈825及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第二保持板129。和上述第一線圈812同樣地,第二線圈825係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2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第二線圈825係屬導體的2片印刷配線藉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與第二連接配線870而連接所構成,該2片印刷配線係在第二保持板129的一主面(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為下面)印刷有2個第二線圈零件而成。第二連接配線870係例如為被絕緣體被覆的導線。
詳言之,第二保持板129的2個剛性基板所形成之2片印刷配線的4個端部中之接近於第二連結機構868的2個端部係透過第二連接配線870而連接,離第二連結機構868較遠的2個端部係透過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而連接。
藉此,在第二收發部826為閉合狀態下,從上方觀看時,第二線圈825係被設在具有以旋轉軸AR為中心的貫通孔之概略圓環狀的區域,本第六實施形態中構成為形成概略平坦的漩渦狀。詳言之,離第二連結機構868較遠的第二保持板129的各剛性基板的2個端部所形成之印刷配線的部分,係透過通孔(未圖示)與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電連接。因此,藉由將2片印刷配線透過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與第二連接配線870電連接,第二線圈825係實質上形成漩渦狀。此外,本第五實施形態中,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是使用通孔連接器,但本發明不受此所限。亦即,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情況同樣地,在取代通孔連接器的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方面,如同上述,例如,亦可使用SMT連接器、黏著膜連接器,或FPC連接器與FPC的組合等。
此外,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形成於第二保持板129的2片印刷配線的4個端部亦可藉由2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而連接。
第二引導部(827A、827B)是由右方的第一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A與左方的第二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B所構成這點,係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引導部127同樣。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第二引導部827A,827B)係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不同,以不完全分離之方式藉由第二連結機構868連結著。
詳言之,第一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A包含第一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A、及第一次要的連結片部872A。同樣地,第二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B包含第二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B與第二次要的連結片部872B。
第一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A及第二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B係構成為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第二引導部127相同。亦即,在第一單元810為閉合狀態下,第一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A及第二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B整體是形成概略環狀,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具有和第二軸部106接觸配置的第二周面部132。
第一次要的連結片部872A係從第一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A的一端面朝左方延伸之平板狀的部位。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第一次要的連結片部872A係與第二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B對向之第一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A的端面中之從前方的端面朝左方延伸的1個平板狀的部位,且設有上下方向的貫通孔。
第二次要的連結片部872B係從第二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B的一端面朝右方延伸之平板狀的部位。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第二次要的連結片部872B係與第一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A對向之第二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B的端面中之從前方的端面的上端及下端朝右方延伸之2個平板狀的部位,且設有上下方向的貫通孔。
透過在一對第二次要的連結片部872B之間配置第一次要的連結片部872A,第一次要的連結片部872A係被一對第二次要的連結片部872B從上下方向包夾。而且,設在第一次要的連結片部872A及一對第二次要的連結片部867B的貫通孔係以在上下方向貫通之方式排列。
如圖33的剖視圖所示,第二連結具869係由第二連結銷869A與第二扣件869B所構成。
圖33係如上述為第一連結機構863的附近之放大圖,第二連結機構868的附近之放大圖亦和第一連結機構863的附近之放大圖同樣地顯示。亦即,圖33係第二分割面(含有旋轉軸AR的朝向前後方向的面)中的第二單元811之剖視圖,也是將第二連結機構868的附近予以放大顯示的圖。
圖33中,將第二單元811之構成要素的參考符號以接於第一單元810的對應之構成要素的參考符號並附上括弧作顯示,附上括弧之表示前後上下的方向的箭頭符號係對應於第二單元811。
第二連結銷869A係貫通第一次要的連結片部872A及一對第二次要的連結片部872B的貫通孔而設置的構件,例如為頭部被卡止在貫通孔的周圍之金屬製的銷。第二扣件869B係以不讓第二連結銷869A從貫通孔拔出之方式被卡止於第二連結銷869A的前端之構件,例如為金屬製的C型(具有缺口的環狀)構件。
第二連結機構868係為由第一次要的連結片部872A、一對第二次要的連結片部872B及第二連結具869所構成的鉸鏈,以第二連結銷869A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第一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A與第二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871B。
第二收發部826係以透過解除被包含於第二線圈825的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的嵌合,可在設有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之後方的1個位置處將第二線圈825分離成2個第二線圈零件之方式構成。
又,右方的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左方的第二次要零件811B,係前方透過第二連結機構868以朝向上下方向的第二連結銷869A為中心可旋轉地連結著。因此,第二單元811係透過含有旋轉軸AR的第二分割面將後方分離成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第二次要零件811B,可在左右方向將前方打開到能讓第二軸部106通過的程度。
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第二單元811為閉合狀態中,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透過被插嵌於右方開口的第二螺栓孔的第二螺栓136,使第一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A、第二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B的後方緊固並相互固定。藉此,第二單元811係在機器人裝置800之旋轉動作時等,可維持不容易開啟的閉合狀態。
此外,本第六實施形態中,說明了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第二次要零件811B透過設在第一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A與第二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B的第二連結機構868而連結的例子。但是,也可未設置第一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A、第二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B。此時,相當於第二連結機構868的機構亦可設於第二收發部826。又,第二連結機構868亦可設置複數個。再者,第二單元包含3個以上的次要零件,一部分的次要零件藉由第二連結機構868所連結,剩餘的次要零件亦可構成為可完全分離。
(第六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803之動作) 依據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803,第一線圈812及第二線圈825是和參照圖7所說明的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的第一線圈112及第二線圈125的每一者同樣地進行磁場耦合。因此,藉由無線連接器803也可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進行動作。
(第六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 截至目前為止就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803之動作做了說明。現在開始就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參照作說明。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亦是,能以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概略同樣的工序,在對象物(101、102)安裝無線連接器803,且從對象物(101、102)將無線連接器803卸除。因此,本第六實施形態中也參照圖8及圖13說明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
(無線連接器803的安裝方法) 無線連接器803的安裝方法係準備含有對象物(101、102)的機器人裝置(參照圖3),及無線連接器803而開始。
如圖8所示,第一單元810從第一對象物101的外部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工序1;第一單元的安裝工序)。
詳言之,在工序1,第二主要零件810B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工序1A;第二主要零件的安裝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在將第一線圈812朝向上方且第一收發部813與第一單元810一起打開的狀態下,第一軸部105通過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第二主要零件810B的後方之開放空間。第二主要零件810B係以其第一周面部119接觸於第一軸部105的外周面之方式配置。
而且,第一主連接器部115被嵌入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藉此,第一主連接器部115與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電連接,第二主要零件810B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
如圖8所示,第一主要零件810A是以和第二主要零件810B一起包圍旋轉軸AR之方式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工序1B;第一主要零件的安裝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第一主要零件810A係透過第一連結機構863而和第二主要零件810B連結,故而係將第一線圈812朝上方的狀態。
因此,較佳為以第一周面部119接觸於第一軸部105的外周面之方式使第一主要零件810A以第一連結銷864A中心旋轉。而且,較佳為將設於第一主要零件810A的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嵌入設於第二主要零件810B的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與第一收發部813一起將第一單元810閉合。
藉此,第一主要零件810A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形成透過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連接的第一線圈812。
如圖8所示,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第二主要零件810B利用第一螺栓123緊固並被固定(工序1C;第一單元的固定工序)。
詳言之,從第一螺栓孔124的右方插入第一螺栓123並鎖緊。藉此,第一單元810被組裝且在第一收發部813與第一單元810一起為閉合狀態下被固定於第一對象物10。
如圖8所示,第二單元811從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工序2;第二單元的安裝工序)。
詳言之,在工序2,第二次要零件811B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工序2A;第二次要零件的安裝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在將第二線圈825朝向下方且第二收發部826與第二單元811打開的狀態下,第二軸部106通過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第二次要零件811B的後方之開放空間。第二次要零件811B係以其第一周面部119與第二軸部106的外周面接觸之方式配置。
而且,第二主連接器部128被嵌入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藉此,第二主連接器部128與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電連接,第二次要零件811B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
如圖8所示,第一次要零件811A是以和第二次要零件811B一起包圍旋轉軸AR之方式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工序2B;第一主要零件的安裝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第一次要零件811A係透過第二連結機構868而和第二次要零件811B連結,故係將第二線圈825朝下方的狀態。
因此,較佳為以第一周面部119接觸於第二軸部106的外周面之方式使第一次要零件811A以第二連結銷869A為中心旋轉。而且,較佳為將設於第一次要零件811A的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嵌入設於第二次要零件811B的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與第二收發部826一起將第二單元811閉合。
藉此,第一次要零件811A被安裝於第二對象物102,形成透過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18而連接的第二線圈825。
如圖8所示,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第二次要零件811B利用第二螺栓136而緊固並被固定(工序2C;第二單元的固定工序)。
詳言之,將第二螺栓136從設於第一次要的引導件零件827A的第二螺栓孔137的右方插入並鎖緊。藉此,第二單元811被組裝且在閉合狀態下被固定於第二對象物102。
藉此,結束無線連接器803朝對象物(101、102)安裝的安裝方法,無線連接器803係以固定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狀態下被安裝。又,第一收發部813及第二收發部826係在第一軸部105及第二軸部106的外部沿著旋轉軸AR且彼此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朝對旋轉軸AR概略垂直的方向概略平行配置,俾以無線傳送電力。
此外,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803朝對象物(101、102)安裝的安裝方法亦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第一單元的安裝工序(工序1)與第二單元的安裝工序(工序2)進行的順序順序亦可對調。又,在工序1,第二主要零件的安裝工序(工序1A)與第一主要零件的安裝工序(工序1B)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同樣地,在工序2,第二次要零件的安裝工序(工序2A)與第一次要零件的安裝工序(工序2B)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
(無線連接器803的卸除方法) 無線連接器803從對象物(101、102)卸除的方法,典型來說,在藉由上述的無線連接器803的安裝方法將無線連接器803安裝於機器人裝置100之後,視需要而進行,其係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的卸除方法同樣。
如圖13所示,第一單元810透過在第一對象物101的外部進行作業而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工序3;第一單元的卸除工序)。
詳言之,在工序3,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第二主要零件810B的固定被解除(工序3A;第一單元的固定之解除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於放鬆第一螺栓123並解除因螺紋作用所致之嵌合後,第一螺栓123被從第一螺栓孔124的右方拔出。藉此,第一單元810的固定被解除。
第一主要零件810A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工序3B;第一主要零件的卸除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解除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的嵌合,以第一連結銷864A為中心使第一主要零件810A旋轉。藉此,第一線圈用連接器118的嵌合被解除,第一主要零件810A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同時,第一單元810與第一收發部813一起成為打開狀態。
第二主要零件810B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工序3C;第二主要零件的卸除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第二主要零件810B被朝左方拔出。藉此,第一主連接器部115與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的嵌合被解除,第二主要零件810B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
透過使第一軸部105通過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第二主要零件810B的後方之開放空間,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第一單元810。
第二單元811透過在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進行作業而從第二對象物102卸除(工序4;第二單元的卸除工序)。
詳言之,在工序4,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第二次要零件811B的固定被解除(工序4A;第二單元的固定之解除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於放鬆第二螺栓136並解除因螺紋作用所致之嵌合後,第二螺栓136被從第二螺栓孔137的右方拔出。藉此,第二單元811的固定被解除。
第一次要零件811A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工序4B;第一次要零件的卸除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解除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的嵌合,以第二連結銷869A為中心使第一次要零件811A旋轉。藉此,第二線圈用連接器131的嵌合被解除,第一次要零件811A從第一對象物101卸除。同時,第二單元811與第二收發部826一起成為打開狀態。
第二次要零件811B從第二對象物102卸除(工序4C;第二次要零件的卸除工序)。
本第六實施形態中,第二次要零件811B被朝左方拉出。藉此,第二主連接器部128與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的嵌合被解除,第二次要零件811B從第二對象物102卸除。
透過使第二軸部106通過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第二次要零件811B的後方之開放空間,從第二對象物102卸除第二單元811。
藉此,結束無線連接器803的卸除方法,無線連接器803從對象物(101、102)卸除。
此外,就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803而言,第一單元的卸除工序(工序3)與第二單元的卸除工序(工序4)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又,在工序3,第一主要零件的卸除工序(工序3B)與第二主要零件的卸除工序(工序3C)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同樣地,在工序4,第一次要零件的卸除工序(工序4B)與第二次要零件的卸除工序(工序4C)進行的順序亦可對調。
依據本第六實施形態,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在第一主連接器部115與第二主連接器部128分別安裝於第一配對連接器部108與第二配對連接器部109的情況,第一收發部813與第二收發部826係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沿著旋轉軸AR彼此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電力。
換言之,在第一單元810及第二單元811分別安裝於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情況,第一收發部813與第二收發部826係以無線傳送電力的方式彼此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這時,第一線圈812與第二線圈825係以無線傳送電力的方式彼此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平行配置。
藉此,即使未設置於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相對旋轉之際,在第一單元810及第二單元811之間相互干涉的部位或限制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旋轉範圍那樣的部位,亦可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
藉由本第六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803也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在無限制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的相對旋轉範圍下,可在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又,無線連接器803係和上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103同樣地,因為可容易從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裝卸,所以在無線連接器803故障時等可快速修理。
再者本第六實施形態中,因為第一主要零件810A與第二主要零件810B是以第一連結機構863連結,故比上述第一實施形態還容易裝卸第一單元810。又,因為第一次要零件811A與第二次要零件811B是以第二連結機構868連結,所以比上述第一實施形態還容易裝卸第二單元811。因此,可從第一對象物101及第二對象物102的外部更加容易地裝卸,所以在無線連接器803故障時等可更加快速修理。
以上,就本發明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作了說明,本發明不受此等所限定。例如,本發明亦包含將目前為止所說明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的一部分或全部適當組合後的形態,及對該形態適當地施加變更後的形態。
100,500,600,700,800:機器人裝置 101:第一對象物 102:第二對象物 103,203,303,403,503,603,703,803:無線連接器 AR:旋轉軸 104:基部 105:第一軸部 106:第二軸部 107:其他構件連接部 108:第一配對連接器部 109:第二配對連接器部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單元 110A,210A,310A,410A,510A,610A,710A,810A:第一主要零件 110B,210B,310B,410B,510B,610B,710B,810B:第二主要零件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第二單元 111A,211A,311A,411A,511A,611A,711A,811A:第一次要零件 111B,211B,311B,411B,511B,611B,711B,811B:第二次要零件 112,412,512,612,812:第一線圈 113,213,313,413,513,613,713,813:第一收發部 114,314,714,814A,814B:第一引導部 115:第一主連接器部 116,216,316,716:第一保持板 117,417,517:第一突部 118,418,518,618:第一線圈用連接器 119:第一周面部 120:第一間隔件 121:第一電路部 122:送電電路 123:第一螺栓 124:第一螺栓孔 125,425,525,625,825:第二線圈 126,226,326,426,526,626,726,826:第二收發部 127,327,727,827A,827B:第二引導部 128:第二主連接器部 129,229,329,729:第二保持板 130,430,530:第二突部 131,431,531,631:第二線圈用連接器 132:第二周面部 133:第二間隔件 134:第二電路部 135:受電電路 136:第二螺栓 137:第二螺栓孔 438,538,638:第一保持部 439,539,639:第二保持部 640:第一環狀溝部 641:第二環狀溝部 742:彈性構件 743:第一防護蓋部 744:第二防護蓋部 745:第一平板部 746:第一突狀部 747:第一內方溝部 748:第一外方溝部 749:第一內方密封構件 750:第一外方密封構件 751:第一線圈蓋部 751A:第一環狀平板部 751B:第一外壁部 751C:第一內壁部 752:第一連接蓋部 752A:第一介入部 752B:第一彈性部 753:第一連接器蓋部 754:第二平板部 755:第二突狀部 756:第二內方溝部 757:第二外方溝部 758:第二內方密封構件 759:第二外方密封構件 760:第二線圈蓋部 760A:第二環狀平板部 760B:第二外壁部 760C:第二內壁部 761:第二連接蓋部 761A:第二介入部 761B:第二彈性部 762:第二連接器蓋部 814A:第一主要的引導件零件 814B:第二主要的引導件零件 827A:第一次要的引導件零件 827B:第二次要的引導件零件 863:第一連結機構 864:第一連結具 864A:第一連結銷 864B:第一扣件 865:第一連接配線 866A:第一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 866B:第二主要的引導件本體部 867A:第一主要的連結片部 867B:第二主要的連結片部 868:第二連結機構 869:第二連結具 869A:第二連結銷 869B:第二扣件 870:第二連接配線 871A:第一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 871B:第二次要的引導件本體部 872A:第一次要的連結片部 872B:第二次要的連結片部
圖1係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圖1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之另外的立體圖。 圖3係圖1及圖2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所使用的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之立體圖。 圖4係圖1及圖2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5係圖4所圖示的無線連接器所使用的第一單元之側視圖。 圖6係圖4所圖示的無線連接器所使用的第二單元之側視圖。 圖7係圖4所圖示的無線連接器中的電路構成圖。 圖8係顯示將圖4所圖示的無線連接器朝圖3所圖示的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安裝的安裝方法之流程的圖。 圖9係顯示圖5所圖示的第一單元的第二主要零件被安裝於圖3所圖示的第一對象物的狀態之側視圖。 圖10係顯示圖5所圖示的第一單元的第一主要零件被安裝於圖9所圖示的第一對象物且與第二主要零件相互固定的狀態之側視圖。 圖11係顯示圖6所圖示的第二單元的第二次要零件被安裝於圖10所圖示的第二對象物的狀態之側視圖。 圖12係顯示圖6所圖示的第二單元的第一次要零件被安裝於圖11所圖示的第二對象物且與第二次要零件相互固定的狀態之側視圖。 圖13係顯示將圖4所圖示的無線連接器從圖12所圖示的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卸除之卸除方法的流程之圖。 圖14係本發明第一變形例的無線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15係本發明第二變形例的無線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16係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的無線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17係圖16所圖示的無線連接器之側剖視圖。 圖18係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之立體圖。 圖19係顯示圖18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連接器的第一單元及第二單元之立體圖。 圖20係圖19所圖示的無線連接器被安裝於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的狀態之側剖視圖。 圖21係顯示將圖19所圖示的無線連接器朝圖20所圖示的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安裝之安裝方法的流程之圖。 圖22係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之立體圖。 圖23係圖22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連接器的第一單元之立體圖。 圖24係圖22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連接器的第二單元之立體圖。 圖25係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之立體圖。 圖26係被安裝於圖25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的無線連接器之側剖視圖。 圖27係將圖26中由一點鏈線包圍的部分的附近予以放大之側剖視圖。 圖28係構成圖25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連接器之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的立體圖。 圖29係圖28所圖示的第一單元(第二單元)所使用的第一主要零件(第一次要零件)之立體圖。 圖30係圖28所圖示的第一單元(第二單元)所使用的第二主要零件(第二次要零件)之立體圖。 圖31係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之立體圖。 圖32係顯示構成圖31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連接器之第一單元的閉合狀態之立體圖。 圖33係顯示構成圖31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連接器之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的第一分割面(第二分割面)的剖視圖,為將第一連結機構(第二連結機構)的附近予以放大顯示之圖。 圖34係顯示圖32所圖示的第一單元的打開狀態之立體圖。 圖35係顯示構成圖31所圖示的機器人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連接器之第二單元的閉合狀態之立體圖。 圖36A係顯示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相關技術之機械手臂裝置的構成之圖。 圖36B係顯示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相關技術之無線電力傳送系統的電路構成之圖。
103:無線連接器
110:第一單元
110A:第一主要零件
110B:第二主要零件
111:第二單元
111A:第一次要零件
111B:第二次要零件
112:第一線圈
113:第一收發部
114:第一引導部
116:第一保持板
118:第一線圈用連接器
119:第一周面部
121:第一電路部
126:第二收發部
127:第二引導部
128:第二主連接器部
131:第二線圈用連接器
132:第二周面部
134:第二電路部
136:第二螺栓

Claims (44)

  1. 一種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係用以將前述無線連接器裝卸於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該無線連接器用以在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的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其特徵為前述無線連接器具備:第一單元,含有: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一主連接器部,其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及第二單元,含有: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二主連接器部,其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 前述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包含:在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下將前述無線連接器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之工序;及從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將前述無線連接器卸除的工序,前述安裝之工序包含:透過使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一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一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工序;及透過使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二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二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工序,前述卸除之工序包含:透過在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進行作業,解除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並將前述第一收發部設為打開狀態,並將前述第一主連接器部從前述第一對象物卸除之工序;及透過在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進行作業,解除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並將前述第二收發部設為打開狀態,並將前述第二主連接器部從前述第二對象物卸除之工序。
  2. 如請求項1之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其中 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前述安裝之工序包含:透過使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一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一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工序;及 透過使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嵌合,以包圍前述旋轉軸之方式將前述第二收發部以閉合的環狀配置,並將前述第二主連接器部安裝於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工序。
  3. 如請求項1之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前述第二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4. 一種機器人裝置,其特徵為具備: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的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及在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無線連接器,前述第一對象物包含露出於外部的第一配對連接器部,前述第二對象物包含露出於外部的第二配對連接器部,前述無線連接器具備:第一單元,含有: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為了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而和前述第一配對連接器部連接;及第二單元,含有: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為了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而和前述第二配對連接器部連接,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 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於前述第一單元與前述第二單元分別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情況,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係在各自為閉合的環狀之狀態,且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以相互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
  5. 如請求項4之機器人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 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6. 如請求項4之機器人裝置,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前述第二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 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7. 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之機器人裝置,其中在沿著前述旋轉軸觀看時,前述無線連接器係以不會從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朝外方突出之方式,安裝於設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的連接部分的凹部。
  8.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在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前述無線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前述第一單元包含: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二單元包含: 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在前述第一單元與前述第二單元分別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情況,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係在各自為閉合的環狀之狀態,且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
  9. 如請求項8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 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10. 如請求項8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 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前述第二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11.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在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前述無線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前述第一單元包含: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 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二單元包含: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在前述第一單元與前述第二單元分別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情況,前述第一線圈與前述第二線圈係在各自為閉合的環狀之狀態,且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平行配置,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
  12. 如請求項11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 零件構成,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13. 如請求項11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 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前述第二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14.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在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用的前述無線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前述第一單元包含: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 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二單元包含: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在前述第一單元與前述第二單元分別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情況,前述第一線圈與前述第二線圈係各自為閉合的環狀之狀態,且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配置,俾相互進行磁場耦合。
  15. 如請求項14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 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16. 如請求項14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 前述第一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前述第二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17. 如請求項8、11、14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係在閉合狀態中形成具有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的貫通孔之圓環狀或具有該貫通孔之多邊形的環狀。
  18. 如請求項8、11、14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 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在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分別為閉合狀態中,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各自配置在具有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的貫通孔之圓環狀的區域或具有該貫通孔之多邊形的環狀區域。
  19. 如請求項8、11、14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在閉合狀態中為具有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的貫通孔之圓板狀。
  20. 如請求項8、11、14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在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分別為閉合狀態中,各自形成漩渦狀。
  21. 如請求項8、11、14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第一保持部,其一主面上設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 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第二保持部,其一主面上設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一保持部的前述一主面與前述第二保持部的前述一主面,係前述第一保持部與前述第二保持部的相互接近的面。
  22. 如請求項8、11、14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第一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第二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二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23. 如請求項8、11、14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 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在閉合狀態下為具有以前述旋轉軸為中心的貫通孔之筒狀。
  24. 如請求項23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在閉合狀態下為圓筒狀。
  25. 如請求項23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在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為閉合狀態中,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各自形成沿著前述旋轉軸的螺旋狀。
  26. 如請求項23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係在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的每一者之情況,以閉合狀態且沿著前述旋轉軸空出間隔排列之方式構成。
  27. 如請求項26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筒狀的第一保持部,其在內面或外面設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 筒狀的第二保持部,其在內面或外面設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二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28. 如請求項26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筒狀的第一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筒狀的第二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二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29. 如請求項23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係以透過在各自為閉合狀態且前述第二收發部在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內部隔有間隙地嵌合,而從垂直於前述旋轉軸的方向觀看下呈相互重疊之方式配置。
  30. 如請求項29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 筒狀的第一保持部,其內面設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筒狀的第二保持部,其外面設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二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31. 如請求項29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一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一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筒狀的第一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一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一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前述第二收發部包含:前述第二線圈,以藉由將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透過前述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而可形成前述第二線圈之方式,至少可在1個位置處打開;及筒狀的第二保持部,收容有前述第二線圈,且可與前述第二線圈在共同的位置處分離。
  32.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用以在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的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其特徵為具備: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 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前述第一單元包含: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二單元包含: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 圈,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係在閉合狀態下透過沿著前述旋轉軸空出間隔,而相互以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
  33. 如請求項32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 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34. 如請求項32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前述第二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35. 一種無線連接器,係用以在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的第一對象物與第二對象物之間以無線傳送電力,其特徵為具備:第一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 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單元,其以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前述第一單元包含:第一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一線圈,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二單元包含:第二收發部,其設有在與前述第一收發部的前述第一線圈之間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第二線圈,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 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係以閉合狀態且透過在垂直於前述旋轉軸的方向空出間隔而以相互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
  36. 如請求項35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相互分離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一線圈,前述第一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一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前述第二收發部係構成為可在複數個位置處分離並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藉由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第二線圈,前述第二單元係被組裝成可分割成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俾透過解除前述複數 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使前述第二線圈分離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
  37. 如請求項35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二線圈由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構成,前述第一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i主要零件(i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及第一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一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一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一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i主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主要零件間連結,前述第二單元包含:非環狀的第一~第j次要零件(j為2以上的整數),分別含有可相互彎曲的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及第二連結機構,以透過解除前述1個第二線圈用連接器的嵌合而可將前述第二線圈在彎曲成前述複數個第二線圈零件的狀態下打開之方式,將該第一~第j次要零件當中之鄰接的次要零件間連結。
  38. 如請求項8、11、14、32、35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 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前述第一收發部及前述第二收發部各自的中心係和前述旋轉軸的中心實質上地一致。
  39. 如請求項8、11、14、32、35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對象物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係以旋轉軸為中心可旋轉之方式連結,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各自的中心係和前述旋轉軸的中心實質上地一致。
  40. 如請求項8、11、14、32、35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無線連接器更包含防護部,其含有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係將在前述相互對向的狀態之前述第一收發部與前述第二收發部之間的空間、即對置空間連續的間隙之至少一部分塞住;且該防護部防止異物侵入該對置空間。
  41. 如請求項40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防護部更包含第一防護蓋部及第二防護蓋部,將閉合狀態的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的每一者密閉地覆蓋,前述彈性構件係透過基端設於前述第一防護蓋部及前述第二防護蓋部的一者的防護蓋部,且前端與前述第一防護蓋部及前述第二防護蓋部的另一者的防護蓋部接觸,而將在前述對置空間連續的間隙的至少一部分塞 住。
  42. 如請求項8、11、14、32、35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各自係包含有印刷配線。
  43. 如請求項8、11、14、32、35中任一項之無線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一線圈及前述第二線圈各自係包含有導線。
  44. 一種無線連接器單元,係構成用以在第一對象物及第二對象物之間將電力進行無線傳送的無線連接器,且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之每一者,該無線連接器單元之特徵為包含:收發部,其設有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用的線圈,前述線圈由可相互分離或可在1個位置處分離且可相互彎曲的複數個線圈零件構成;及第一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一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一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一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第二主連接器部,其用以透過可從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外部卸除的方式安裝在前述第二對象物,在與前述第二對象物之間傳送前述電力,前述收發部係構成為可開閉,且構成為透過前述複數個線圈零件藉由至少1個線圈用連接器連接,使得在閉合時成為環狀,俾形成前述線圈,前述收發部係在以閉合狀態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 及前述第二對象物的一者之情況,與以閉合狀態安裝於前述第一對象物及前述第二對象物的另一者之其他收發部以相互非接觸且對向的狀態配置,俾以無線傳送前述電力。
TW110116339A 2020-07-07 2021-05-06 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機器人裝置、無線連接器及無線連接器單元 TWI8161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7092A JP6995941B1 (ja) 2020-07-07 2020-07-07 無線コネクタ着脱方法、ロボット装置、無線コネクタ及び無線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2020-117092 2020-07-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3547A TW202203547A (zh) 2022-01-16
TWI816116B true TWI816116B (zh) 2023-09-21

Family

ID=79553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6339A TWI816116B (zh) 2020-07-07 2021-05-06 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機器人裝置、無線連接器及無線連接器單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44692A1 (zh)
JP (1) JP6995941B1 (zh)
CN (1) CN115917682A (zh)
TW (1) TWI816116B (zh)
WO (1) WO2022009472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90648A (ja) * 2012-10-31 2014-05-15 Mitsubishi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無線電力伝送による可動部多重化伝送システム
JP2018064002A (ja) * 2016-10-11 2018-04-19 Tdk株式会社 回転型磁気結合装置
JP2018117511A (ja) * 2017-01-13 2018-07-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および当該送電装置を備える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TW201830953A (zh) * 2016-11-08 2018-08-16 美商帕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電子可穿戴裝置之智慧外殼
US20190044387A1 (en) * 2016-02-17 2019-02-07 Fuji Corporation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device
WO2020062169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关节模组及其无线供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7446Y2 (zh) * 1974-10-08 1980-04-23
JPS5877032U (ja) * 1981-11-18 1983-05-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コイル形成用素線結束体
JPS59121814U (ja) * 1983-02-04 1984-08-16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ロ−タリトランス
JP2006049629A (ja) * 2004-08-05 2006-02-16 Chubu Nippon Maruco Kk 非接触コネクタ
DE202004016751U1 (de) * 2004-10-28 2005-01-27 Pro-Micron Gmbh & Co. Kg Modular Systems Transpondersystem
DE102008021775B4 (de) * 2008-04-30 2012-06-28 Hottinger Baldwin Messtechnik Gmbh Statorantennenring
WO2010081009A2 (en) * 2009-01-11 2010-07-15 Applied Materials, Inc.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a robot and electrical end effector thereof
US9935469B2 (en) * 2015-02-10 2018-04-03 Cascade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nd communications for industrial equipment
JP6584896B2 (ja) * 2015-09-30 2019-10-02 株式会社 日立産業制御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送電または受電コイル、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および回転体
CN106130197A (zh) * 2016-08-31 2016-11-16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电能接收天线和应用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
US20180269709A1 (en) * 2017-03-15 2018-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justable-length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90648A (ja) * 2012-10-31 2014-05-15 Mitsubishi Electric Engineering Co Ltd 無線電力伝送による可動部多重化伝送システム
US20190044387A1 (en) * 2016-02-17 2019-02-07 Fuji Corporation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device
JP2018064002A (ja) * 2016-10-11 2018-04-19 Tdk株式会社 回転型磁気結合装置
TW201830953A (zh) * 2016-11-08 2018-08-16 美商帕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電子可穿戴裝置之智慧外殼
JP2018117511A (ja) * 2017-01-13 2018-07-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および当該送電装置を備える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WO2020062169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关节模组及其无线供电装置、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09472A1 (ja) 2022-01-13
TW202203547A (zh) 2022-01-16
CN115917682A (zh) 2023-04-04
JP6995941B1 (ja) 2022-01-17
US20230144692A1 (en) 2023-05-11
JP2022024227A (ja) 202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16143B2 (ja) ロボット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ハウジング部品
CN101911854B (zh) 用于将交界零件耦合的系统
EP0771252B1 (en) Replaceable high power electrical contacts for robotic tool changing systems
EP2542391B1 (en) A system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a tool to a robot wrist and a method therefor
JP2012035372A (ja) 多関節ロボット
WO2020031482A1 (ja) ロボットアーム及びロボット
CN103797690A (zh) 控制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及其组装解体方法
EP4070925A1 (en) Robot device and wireless connector
TWI816116B (zh) 無線連接器裝卸方法、機器人裝置、無線連接器及無線連接器單元
US8072103B2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 multi-part plug housing
CN104425906A (zh) 用于车辆的电缆单元
US20150240848A1 (en) Joining apparatus of module actuator
CN106535542A (zh) 噪声滤波器、电路板和电力转换设备
CN104981946A (zh) 具有电连接装置的电组件
US20180029239A1 (en) Robot System
US20240033949A1 (en) Wireless connector attachment/detachment method, robot device, and wireless connector
TWM595908U (zh) 無方向性線對板連接器
JP2020504680A (ja) 半中空型アクチュエータモジュール
CN215098272U (zh) 一种便于调节gps的无人机
TW202335815A (zh) 手腕裝置及關節裝置
WO2021161768A1 (ja) 回路ユニット
CN113696226B (zh) 机械臂保护方法及机械臂
US11370110B2 (en) Multi-axis actuator
CN217081267U (zh) 一种拖链及医疗设备
CN109888541B (zh) 控制盒及显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