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3168B - 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 - Google Patents

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3168B
TWI813168B TW111105087A TW111105087A TWI813168B TW I813168 B TWI813168 B TW I813168B TW 111105087 A TW111105087 A TW 111105087A TW 111105087 A TW111105087 A TW 111105087A TW I813168 B TWI813168 B TW I8131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reset range
image
target object
tracking m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5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3485A (zh
Inventor
葉仁宏
張兆宏
楊義昌
Original Assignee
圓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圓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圓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05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3168B/zh
Priority to US18/163,983 priority patent/US20230262334A1/en
Priority to EP23155725.7A priority patent/EP4228277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333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3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3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316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5Control of camera direction for changing a field of view, e.g. pan, tilt or based on tracking of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其中可旋轉變焦攝影裝置之一影像擷取範圍中係設定有一第一預設範圍及一第二預設範圍。自動追蹤方法係包括:當一目標物件位於第一預設範圍內,係執行一實時追蹤模式,並隨目標物件之移動而調整可旋轉變焦攝影裝置之一第一鏡頭之攝像位置;當目標物件位於第二預設範圍內,係紀錄一物距記錄值並執行一區域追蹤模式,其係固定可旋轉變焦攝影裝置之第一鏡頭之攝像位置,並於第二預設範圍內追蹤目標物件;以及當目標物件之物距改變時,係由區域追蹤模式切換為實時追蹤模式。

Description

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攝像裝置,特別關於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
由於影像處理技術的快速發展,搭配於攝像裝置而自動追蹤目標物件,進而截取目標物件之影像的應用亦越趨廣泛的被應用於各式場合,例如保全監控、會議場合或授課場合。
自動追蹤通常係使用區域追蹤模式,其係由使用者於鏡頭的影像擷取範圍內自行設定追蹤區域。當欲追蹤的目標物件進入追蹤區域時,攝像裝置則於該追蹤區域內將其鏡頭鎖定該目標物件,並輸出對應之一影像。在目標物件因為移動而消失於追蹤區域後,則將鏡頭移往另一個追蹤區域,以繼續追蹤目標物件。
然而,此類的區域追蹤模式至少存在一個缺點,請參照圖1所示,在使用區域追蹤模式之前,例如使用者在鏡頭的影像擷取範圍R01內自行設定一第一追蹤區域(講台上)T01及一第二追蹤區域(講台上)T02。當欲追蹤的目標物件OB1由第一追蹤區域T01往第二追蹤區域T02移動時,在目標物件OB1離開第一追蹤區域T01時有可能發生在各追蹤區域之間切換卻未發現目標物件OB1而遺失了目標物件OB1的位置,進而導致無法追蹤的情形。
導致上述情形的原因之一係追蹤區域的設定不當。使用者設定各追蹤區域時在各追蹤區域之間留下了過大的距離。當目標在追蹤區域之間停留的時間較長時,即會導致無法追蹤的情形。亦有可能因為設定過多的追蹤區域而增加軟硬體的負載,在各追蹤區域之間切換卻未發現目標,進而導致無法追蹤的情形。此 外,當欲追蹤的目標物件OB1位在講台下時,可能因目標物件之局部(例如人臉或人頭)顯示於第一追蹤區域T01中,則區域追蹤模式會判定目標物件OB1位在第一追蹤區域T01中,進而切換至第一追蹤區域T01。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以改善上述問題,實屬當前重要課題之一。
有鑑於上述課題,本發明之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其能夠根據目標物件所在位置而選擇適合的追蹤模式。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其能夠取得軟硬體系統效能的平衡,而可以在系統效能有限的情況下,避免發生遺失追蹤目標物件。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於可旋轉變焦攝影裝置之一影像擷取範圍中係設定有一第一預設範圍及一第二預設範圍。自動追蹤方法係包括有下列程序。第一,當一目標物件位於第一預設範圍內,係執行一實時追蹤模式,並隨目標物件之移動而調整可旋轉變焦攝影裝置之一第一鏡頭之攝像位置。第二,當目標物件位於第二預設範圍內,係紀錄一物距記錄值並執行一區域追蹤模式。其中區域追蹤模式係固定可旋轉變焦攝影裝置之第一鏡頭之攝像位置,並於第二預設範圍內追蹤目標物件。第三,當目標物件之物距改變時,係由區域追蹤模式切換為實時追蹤模式。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執行實時追蹤模式係包含藉由第一鏡頭於第一預設範圍內擷取影像,並由擷取之影像中執行一目標辨識。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物距記錄值係由下列計算式而得:
Figure 111105087-A0101-12-0003-4
其中目標範圍=(常數×1920)/目標寬度像素值;常數之單位為公尺並且介於0.3至0.6;目標寬度像素值係目標物件於影像中所占的像素數量值;以及水平視角係第一鏡頭之水平視角。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預設範圍及第二預設範圍係對應於一組馬達參數,該組馬達參數係驅動第一鏡頭移動至對應於目標物件之位置。
於一實施例中,自動追蹤方法更包含由一第二鏡頭擷取影像擷取範圍之影像,並且於影像擷取範圍還設定有一第三預設範圍,其係對應於第二鏡頭之一座標參數。
於一實施例中,自動追蹤方法更包含判斷係通過該第一鏡頭或該第二鏡頭執行該實時追蹤模式或該區域追蹤模式。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當目標物件位於第三預設範圍,更包含將第三預設範圍之座標參數轉換為一組馬達參數,其係用以驅動第一鏡頭移動至對應於目標物件之位置。
另外,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其包括一第一鏡頭、一第一影像感測單元、一影像處理單元、一微控制器、一馬達驅動單元、一焦距調整馬達、一平移角度調整馬達、一傾斜角度調整馬達。第一影像感測單元係與第一鏡頭相對設置,並傳輸由第一鏡頭擷取之一影像。影像處理單元係與第一影像感測單元電性連接,並根據影像中之一目標物件及其所處之一預設範圍及一物距記錄值,而選擇以一實時追蹤模式或一區域追蹤模式而追蹤目標物件,並且輸出一運算資訊。微控制器係與影像處理單元電性連接,接收並且根據運算資訊而輸出一控制信號。馬達驅動單元係與微控制器電性連接,並且根據控制信號而輸出一驅動信號。焦距調整馬達係與第一鏡頭耦接,並與馬達驅動單元電性連接。焦距調整馬達係根據驅動信號以調整第一鏡頭之焦距。平移角度調整馬達係與第一鏡頭耦接, 並與馬達驅動單元電性連接。平移角度調整馬達係驅動第一鏡頭沿一第一平面轉動。傾斜角度調整馬達係與第一鏡頭耦接,並與馬達驅動單元電性連接。傾斜角度調整馬達係驅動第一鏡頭沿垂直於第一平面之一第二平面轉動。其中當影像處理單元係選擇實時追蹤模式時,第一鏡頭係隨該目標物件之移動而調整其攝像位置;當影像處理單元係選擇區域追蹤模式時,第一鏡頭係固定其攝像位置。
於一實施例中,自動追蹤系統更包含一記憶體單元,其係與影像處理單元電性連接,並儲存物距記錄值、預設範圍對應之一馬達參數或一座標參數。
於一實施例中,自動追蹤系統更包括一第二鏡頭以及一第二影像感測單元。第二影像感測單元係與第二鏡頭相對設置,並與影像處理單元電性連接。第二影像感測單元係將第二鏡頭擷取之一影像傳輸至影像處理單元,而影像處理單元並根據影像而選擇以實時追蹤模式或區域追蹤模式而追蹤目標物件。
於一實施例中,第二鏡頭係為一全景鏡頭。
10,20:自動追蹤系統
11:鏡頭
12:影像感測單元
13,23:焦距調整馬達
14,24:平移角度調整馬達
15,25:傾斜角度調整馬達
16,26:馬達驅動單元
17,27:微控制器
18,28:影像處理單元
19,29:記憶體單元
21:鏡頭組
211:第一鏡頭
212:第二鏡頭
22:影像感測單元組
221:第一影像感測單元
222:第二影像感測單元
90,OB1:目標物件
911:第一側邊
912:第二側邊
913:第三側邊
914:第四側邊
921,922,923,924:頂點
R01:影像擷取範圍
R11,R21:影像範圍
T01:第一追蹤區域
T02:第二追蹤區域
T11,T21:第一預設範圍
T12a,T12b,T12c,T22a,T22b:第二預設範圍
T23a,T23b:第三預設範圍
S11~S17,S21~S29:步驟
〔圖1〕係顯示習知技術中採用區域追蹤模式之一影像擷取範圍之一示意圖。
〔圖2〕係顯示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一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之一硬體架構示意圖。
〔圖3〕係顯示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之一應用場景示意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之一流程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之一硬體架構示意圖。
〔圖6〕係顯示第二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之一應用場景示意圖。
〔圖7A〕及〔圖7B〕係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之一流程圖。
為了使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本發明的內容,並可據以實現本發明的內容,茲配合適當實施例及圖式說明如下,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加以說明。
於本發明中,當一元件被稱為「耦接」時,可指「電性耦接」。「耦接」可用以表示二或多個元件間直接或間接的電性耦接或電訊耦接,亦可用以表示二或多個元件間相互搭配操作或互動。
圖2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之一硬體架構示意圖。圖3係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之一應用場景示意圖。圖4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之一流程圖。
如圖2所示,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10包括一鏡頭11、一影像感測單元12、一焦距調整馬達13、一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一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一馬達驅動單元16、一微控制器17、一影像處理單元18以及一記憶體單元19。其中,鏡頭11、影像感測單元12、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馬達驅動單元16以及微控制器17係可構成一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PTZ camera)。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除了上述單元之外,亦可包括影像處理單元18及/或記憶體單元19。
鏡頭11係分別與影像感測單元12以及焦距調整馬達13耦接。其中,鏡頭11係與影像感測單元12相對設置,而光線係通過鏡頭11後而成像於影像感測單元12,再被紀錄下來。另外,鏡頭11係為一可變焦距鏡頭(zoom lens),因此通過焦距調整馬達13將可以調整鏡頭11的焦距。再者,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亦分別與鏡頭11耦接。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係可驅動 鏡頭11沿一第一平面轉動,而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係可驅動鏡頭11沿一第二平面轉動。於此,第一平面係垂直於第二平面,其中第一平面例如係為地平面。在其他實施例中,鏡頭11、影像感測單元12、焦距調整馬達13係可以構成一可旋轉變焦攝像單元(PTZ camera unit)。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亦分別與可旋轉變焦攝像單元耦接。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係可驅動可旋轉變焦攝像單元沿一第一平面轉動,而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係可驅動可旋轉變焦攝像單元沿一第二平面轉動。
馬達驅動單元16係分別與微控制器17、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電性連接。馬達驅動單元16係根據微控制器17輸出之一控制信號,而分別輸出對應的驅動信號至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進而控制鏡頭11之焦距、水平角度以及傾斜角度,以擷取對應的影像。在其他實施例中,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亦可個別與對應的馬達驅動單元電性連接,換言之,每個馬達可以具有獨立的馬達驅動單元。
影像處理單元18係分別與影像感測單元12、微控制器17以及記憶體單元19電性連接。其中,記憶體單元19係可儲存欲執行之應用程式、設定資料以及演算法(例如自動追蹤演算法)等。影像處理單元18係可執行儲存於記憶體單元19之應用程式,並且據以針對影像感測單元12輸出之影像進行運算或分析後輸出運算資訊至微控制器17,而後微控制器17再據以輸出控制信號。其中,運算資訊係可包括但不限於目標物件的辨識結果以及目標物件於影像中之位置的分析結果。
本實施例係將上述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10應用於一教室中的授課場合為例說明。以下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請同時參照圖2至圖4所示,第一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係包括步驟S11至步驟S17。首先要說明的是, 本發明之一自動追蹤程序係包括一實時追蹤模式以及一區域追蹤模式。另外,請參照圖3所示,用於示意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10所能擷取到最大之一影像範圍R11。影像範圍R11係鏡頭11通過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之驅動後,所能擷取到之最大範圍。換言之,在正常的狀況下(例如實時追蹤模式或區域追蹤模式),鏡頭11擷取的一影像(係指光線係通過鏡頭11後而成像於影像感測單元12,再被紀錄下來的影像),影像範圍R11之部分影像。
步驟S11係於影像範圍R11中設定一第一預設範圍T11及三個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其中,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係分別位於第一預設範圍T11中,並且第一預設範圍T11係欲使用實時追蹤模式之範圍,而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係欲使用區域追蹤模式之範圍。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預設範圍以及第二預設範圍的數量係可由使用者決定。
於此,使用者可通過人機界面而在影像範圍R11框選並設定第一預設範圍T11及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其中,第一預設範圍T11及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係可通過觸控方式或滑鼠而框選並設定之。另外,框選的動作可由使用者於顯示螢幕對應的目標位置上以拖曳的方式選擇一個範圍,亦可以敲擊點選目標位置而選擇一個預設大小的範圍。需注意者,由於影像範圍R11係大於鏡頭11的影像擷取範圍,因此第一預設範圍T11及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的設定係可配合控制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而調整鏡頭11的位置後再進行框選及設定。
需注意者,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第一預設範圍T11及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皆對應於一馬達參數,其包括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之座標參數,以及焦距調整馬達13之座標參數轉換而得之水平視角及垂直視角。換言之,馬達參數係包括一組馬達參數。以第二預設範圍T12a為例,其係由一第一側邊911、一第二側邊912、一第三側邊913及一第四 側邊914所構成。其中,第一側邊911係可對應於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之一第一參數值,而第三側邊913係可對應於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之一第二參數值,第二側邊912係可對應於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之一第一參數值,而第四側邊914係可對應於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之一第二參數值。並且第二預設範圍T12a之影像還對應於焦距調整馬達13之座標參數轉換而得之水平視角以及垂直視角,以將欲追蹤的一目標物件90以適當的大小而置於影像的中央。上述之參數值係可對應於包括但不限於馬達齒輪的位置、馬達旋轉的圈數、馬達對應之座標或其他可用於判斷馬達與影像對應關係的資訊。
步驟S12係執行實時追蹤模式,其係藉由鏡頭11於第一預設範圍T11內擷取影像,並由影像處理單元18由擷取之影像中執行一目標辨識程序。在本實施例中,欲追蹤的目標物件90係為人,因此影像處理單元18係可執行人形辨識程序或人臉辨識程序。當辨識結果為「是」,則代表有人出現在第一預設範圍T11內,此時將會持續追蹤目標物件90,並且通過控制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而令鏡頭11跟隨目標物件90而動態移動。
步驟S13係判斷鏡頭11所擷取的影像是否位於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內,當判斷結果為「是」係執行步驟S14,而當判斷結果為「否」則係重新執行步驟S12。由於鏡頭11係跟隨目標物件90而移動,因此當鏡頭11所擷取的影像進入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的其中之一,也代表目標進入其中一個第二預設範圍內。在本實施例中,由於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係通過微控制器17所控制,因此微控制器17能夠根據當前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的馬達參數而得知鏡頭11所擷取之影像的位置係對應於影像範圍R11中的何處。
步驟S14係根據目標物件90而產生一物距記錄值,並在將物距記錄值儲存於記憶體單元19之後執行步驟S15。於此係以目標物件90移動而進入第二預設範圍T12c為例說明,因此在本步 驟中,物距記錄值係目標物件90進入第二預設範圍T12c的當下之物距。其中,物距記錄值可通過下列公式而得:
Figure 111105087-A0101-12-0009-2
其中,目標範圍=(0.45×1920)/目標寬度像素值;水平視角(horizontal field of view,HFOV)係表示得到物距記錄值的當下,焦距調整馬達13之馬達參數對應於鏡頭11的水平視角。
其中,目標範圍(Shooting Area)係表示鏡頭11擷取之影像中目標所對應的實際物理寬度;0.45係為常數且單位為公尺(meter,m),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設定為0.3-0.6間之任何數字;1920係表示影像感測單元12之解析度之水平像素值(於此例如解析度係為1920 x 1080);目標寬度像素值係表示目標物件90於影像中所占的像素數量值。
步驟S15係執行區域追蹤模式。在本實施例中,其係令鏡頭11於第二預設範圍T12c內擷取影像並持續追蹤目標物件90,惟不使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作動,以固定鏡頭11所擷取之影像之位置係對應於第二預設範圍T12c。需注意者,在區域追蹤模式下,鏡頭11將不會因為目標物件90有較大的肢體動作而隨之移動,可使得輸出較為穩定之影像。換言之,當執行區域追蹤模式,依據於第二預設範圍T12c以對應調整鏡頭11所擷取之影像之位置,在不改變焦距調整馬達1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1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15作動下,對所擷取之影像執行一目標辨識程序(例如人形辨識程序或人臉辨識程序)以偵測目標,接著執行步驟S16。
步驟S16係判斷目標物件90之物距是否在物距記錄值之一對應範圍內。當判斷結果為「是」係接著執行步驟S17,而當判斷結果為「否」則係重新執行步驟S12。再進一步說明,其中,物距記錄值之對應範圍係可為預設值或由使用者設定,其係以物距記錄值為中心值而增減之一比例範圍,例如但不限於±10%的範圍。在本實施例之一應用情境中,當目標物件90往前方走下講台 時,即會導致物距的改變。當物距的改變超出了物距記錄值之對應範圍時,將會重新執行步驟S12而進入實時追蹤模式,並且將目標物件90以適當的大小呈現於擷取之影像中。
步驟S17係判斷目標物件90是否離開第二預設範圍T12c。當判斷結果為「是」係重新執行步驟S12進行實時追蹤模式,而當判斷結果為「否」則係重新執行步驟S15繼續進行區域追蹤模式。在本實施例之一應用情境中,當目標物件90係由影像畫面的兩側離開第二預設範圍T12c時,將會重新執行步驟S12而進入實時追蹤模式,以持續追蹤目標物件90。藉此,將不會發生無法追蹤目標物件的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由上述步驟可發現當目標物件進入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即會切換為區域追蹤模式,而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又係位於第一預設範圍T11內,因此第二預設範圍T12a、T12b、T12c之權重係高於第一預設範圍T11。
圖5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之一硬體架構示意圖。圖6係第二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之一應用場景示意圖。圖7A及圖7B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之一流程圖。
如圖5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一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20包括一鏡頭組21、一影像感測單元組22、一焦距調整馬達23、一平移角度調整馬達24、一傾斜角度調整馬達25、一馬達驅動單元26、一微控制器27、一影像處理單元28以及一記憶體單元29。
鏡頭組21係包括一第一鏡頭211及一第二鏡頭212,其中第一鏡頭211係為一可變焦距鏡頭,而第二鏡頭212係為一全景鏡頭(或廣角鏡頭)。影像感測單元組22係包括一第一影像感測單元221及一第二影像感測單元222。第一影像感測單元221係對應於第一鏡頭211設置,而第二影像感測單元222係對應於第二鏡頭212設置。
第一鏡頭211係與第一影像感測單元221相對設置,而光線係通過第一鏡頭211後而成像於第一影像感測單元221,再被紀錄下來。第二鏡頭212係與第二影像感測單元222相對設置,而光線係通過第二鏡頭212後而成像於第二影像感測單元222,再被紀錄下來。
焦距調整馬達2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2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25係分別耦接於第一鏡頭211。其中,第一鏡頭211之焦距係可通過焦距調整馬達23而被調整。平移角度調整馬達24係可驅動第一鏡頭211沿第一平面轉動,而傾斜角度調整馬達25係可驅動第一鏡頭211沿第二平面轉動。於此,第一平面係垂直於第二平面,進一步說明,第一平面例如係為地平面。
馬達驅動單元26係分別與微控制器27、焦距調整馬達2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2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25電性連接。馬達驅動單元26係根據微控制器27輸出之一控制信號,而分別輸出對應的驅動信號至焦距調整馬達2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2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25,進而分別控制第一鏡頭211之焦距、水平角度以及傾斜角度。在其他實施例中,焦距調整馬達2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2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25亦可個別與對應的馬達驅動單元電性連接,換言之,每個馬達可以具有獨立的馬達驅動單元。
影像處理單元28係分別與第一影像感測單元221、第二影像感測單元222、微控制器27以及記憶體單元29電性連接。其中,記憶體單元29係可儲存欲執行之應用程式、設定資料以及演算法(例如自動追蹤演算法)等。影像處理單元28係可執行儲存於記憶體單元29之應用程式,並且據以針對影像感測單元組22輸出之影像進行運算或分析。
需注意者,上述第一鏡頭211、第一影像感測單元221、焦距調整馬達2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24、傾斜角度調整馬達25、馬達驅動單元26以及微控制器27係可構成一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另外,上述第二鏡頭212以及第二影像感測單元222係可構成一廣角攝像裝置。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除了上述 單元之外,亦可包括影像處理單元28及/或記憶體單元29。
以下係配合上述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20,以說明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本實施例同樣係以應用於教室的授課場合為例說明,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20係相對於一講台設置,而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20所能涵蓋的影像範圍同樣係如圖3所示。如圖6所示,影像範圍R21係為經過焦距調整馬達23、平移角度調整馬達24以及傾斜角度調整馬達25之調整,而使第一鏡頭組211能夠擷取的最大範圍的影像。在本實施例中,該最大範圍的影像亦相同於鏡頭組21之第二鏡頭212能夠擷取的最大範圍的影像。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兩者能夠擷取的最大範圍的影像亦可不同。
請同時參照圖5、圖6及圖7A及圖7B所示,第二實施例之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係包括步驟S21至步驟S29。
步驟S21係於影像範圍R21中設定一第一預設範圍T21、兩個第二預設範圍T22a、T22b以及兩個第三預設範圍T23a、T23b。其中,第二預設範圍T22a、T22b以及第三預設範圍T23a、T23b係分別位於第一預設範圍T21中,並且第一預設範圍T21係欲使用實時追蹤模式之範圍,而第二預設範圍T22a、T22b以及第三預設範圍T23a、T23b係欲使用區域追蹤模式之範圍。
第一預設範圍T21及第二預設範圍T22a、T22b之設定方式大致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所述,故不再贅述。其中不同之處在於,影像範圍R21還可以係單獨來自於第二鏡頭212所擷取之影像,並且第三預設範圍T23a、T23b係可分別為對應於第二鏡頭212之一組座標參數。以第三預設範圍T23b為例,座標參數係包括四個頂點921、922、923、924的X軸及Y軸座標,而該座標參數亦可儲存於記憶體單元29。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個預設範圍(包括第一預設範圍T21、第二預設範圍T22a、T22b及第三預設範圍T23a、T23b)皆可以分別具有一組馬達參數以及一組座標參數,當然亦可僅具 有馬達參數以及座標參數其中之一。需注意者,當每一個預設範圍皆具有馬達參數以及座標參數時,則不再需要有第二預設範圍及第三預設範圍之區別。
步驟S22係判斷通過第一鏡頭211或第二鏡頭212執行實時追蹤模式。當判斷結果係使用第一鏡頭211執行實時追蹤演算時係執行步驟S26,而當判斷結果係使用第二鏡頭212執行實時追蹤演算時則係執行步驟S23。
步驟S23係通過第二鏡頭212執行自動追蹤,並判斷目標物件90是否位於第三預設範圍T23a、T23b內,當判斷結果為「是」係執行步驟S24,而當判斷結果為「否」則係重新執行步驟S22。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影像處理單元28以及微控制器27係可將第三預設範圍T23a、T23b之座標參數轉換為第一鏡頭211之馬達參數,以令第一鏡頭211可以擷取並輸出對應區域之影像。
步驟S24係判斷通過第一鏡頭211或第二鏡頭212執行區域追蹤模式。當判斷結果係使用第一鏡頭211執行區域追蹤演算時係執行步驟S28,而當判斷結果係使用第二鏡頭212執行區域追蹤演算時則係執行步驟S25。
步驟S25係判斷目標物件是否離開第三預設範圍T23a、T23b。當判斷結果為「是」係重新執行步驟S22進行實時追蹤模式,而當判斷結果為「否」則係重新執行步驟S24繼續進行區域追蹤模式。
接著,步驟S26係判斷第一鏡頭211所擷取的影像是否位於第二預設範圍T22a、T22b內,當判斷結果為「是」係執行步驟S27,而當判斷結果為「否」則係重新執行步驟S22。
步驟S27係係根據目標物件90而產生一物距記錄值,並在將物距記錄值儲存於記憶體單元29之後執行步驟S24。而在步驟S24的判斷結果係使用第一鏡頭211執行區域追蹤演算時,接著執行步驟S28。
步驟S28係判斷目標物件90之物距是否在物距記錄值之一對應範圍內。當判斷結果為「是」係接著執行步驟S29,而 當判斷結果為「否」則係重新執行步驟S22。
步驟S29係判斷目標物件90是否離開第二預設範圍T22a、T22b。當判斷結果為「是」係重新執行步驟S22進行實時追蹤模式,而當判斷結果為「否」則係重新執行步驟S28繼續進行區域追蹤模式。
由於步驟S26、步驟S27、步驟S28及步驟S29分別與第一實施例的步驟S13、步驟S14、步驟S16及步驟S17係為相同或類似的步驟,故於此不再加以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係同時採用多種追蹤模式,並且搭配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或再進一步搭配全景鏡頭,以視目標物件所處的位置而彈性地於實時追蹤模式或區域追蹤模式間切換。如此一來,可以取得軟硬體系統效能的平衡,可以在系統效能有限的情況下,避免遺失追蹤目標物件的情形。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S11~S17: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於該可旋轉變焦攝影裝置之一影像擷取範圍中係設定有一第一預設範圍及一第二預設範圍,包含:
    當一目標物件位於該第一預設範圍內,執行一實時追蹤模式,並隨該目標物件之移動而動態調整該可旋轉變焦攝影裝置之一第一鏡頭之攝像位置;
    當該目標物件位於該第二預設範圍內,係紀錄一物距記錄值並執行一區域追蹤模式,依據該第二預設範圍對應調整該可旋轉變焦攝影裝置之該第一鏡頭之攝像位置,並於該第二預設範圍內追蹤該目標物件;以及
    當該目標物件之物距改變時,係由該區域追蹤模式切換為該實時追蹤模式。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追蹤方法,其中執行該實時追蹤模式係包含藉由該第一鏡頭於該第一預設範圍內擷取影像,並由擷取之影像中執行一目標辨識。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追蹤方法,其中該物距記錄值係由下列計算式而得:
    Figure 111105087-A0101-13-0001-14
    其中目標範圍=(常數×水平像素值)/目標寬度像素值;
    常數之單位為公尺,並且介於0.3至0.6;
    目標寬度像素值係該目標物件於該影像中所占的像素數量值;以及
    水平視角係該第一鏡頭之水平視角。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追蹤方法,其中該第一預設範圍及該第二預設範圍係對應於一馬達參數,該馬達參數係驅動該第一鏡頭移動至對應於該目標物件之位置。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追蹤方法,更包含由一第二 鏡頭擷取該影像擷取範圍之影像,並且於該影像擷取範圍還設定有一第三預設範圍,其係對應於該第二鏡頭之一座標參數。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動追蹤方法,更包含判斷係通過該第一鏡頭或該第二鏡頭執行該實時追蹤模式或該區域追蹤模式。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動追蹤方法,其中當該目標物件位於該第三預設範圍,更包含將該第三預設範圍之該座標參數轉換為一馬達參數,該馬達參數係驅動該第一鏡頭移動至對應於該目標物件之位置。
  8. 一種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系統,包含:一第一鏡頭;一第一影像感測單元,係與該第一鏡頭相對設置,並傳輸一影像;一影像處理單元,係與該第一影像感測單元電性連接,並根據該影像中之一目標物件及其所處之一預設範圍及一物距記錄值,而選擇以一實時追蹤模式或一區域追蹤模式而追蹤該目標物件,並且輸出一運算資訊;以及一記憶體單元,其係與該影像處理單元電性連接,並儲存該物距記錄值、該預設範圍對應之一馬達參數或一座標參數;其中當該影像處理單元係選擇該實時追蹤模式時,該第一鏡頭係隨該目標物件之移動而動態調整其攝像位置,當該影像處理單元係選擇該區域追蹤模式時,該第一鏡頭係固定其攝像位置。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自動追蹤系統,更包含:一微控制器,係與該影像處理單元電性連接,接收並且根據該運算資訊而輸出一控制信號;一馬達驅動單元,係與該微控制器電性連接,並且根據該控制信號而輸出一驅動信號;一焦距調整馬達,係與該第一鏡頭耦接,並與該馬達驅動單元電性連接,該焦距調整馬達係根據該驅動信號以調整該第一鏡頭之焦距; 一平移角度調整馬達,係與該第一鏡頭耦接,並與該馬達驅動單元電性連接,該平移角度調整馬達係驅動該第一鏡頭沿一第一平面轉動;以及一傾斜角度調整馬達,係與該第一鏡頭耦接,並與該馬達驅動單元電性連接,該傾斜角度調整馬達係驅動該第一鏡頭沿一第二平面轉動,其中該第一平面係垂直於該第二平面。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自動追蹤系統,更包含:一第二鏡頭;以及一第二影像感測單元,係與該第二鏡頭相對設置,並與該影像處理單元電性連接,該第二影像感測單元係將該第二鏡頭擷取之一影像傳輸至該影像處理單元,而該影像處理單元並根據該影像而選擇以該實時追蹤模式或該區域追蹤模式而追蹤該目標物件。
TW111105087A 2022-02-11 2022-02-11 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 TWI813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5087A TWI813168B (zh) 2022-02-11 2022-02-11 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
US18/163,983 US20230262334A1 (en) 2022-02-11 2023-02-03 Automatic tracking method and tracking system applied to ptz camera device
EP23155725.7A EP4228277A1 (en) 2022-02-11 2023-02-09 Automatic tracking method and tracking system applied to ptz camera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05087A TWI813168B (zh) 2022-02-11 2022-02-11 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3485A TW202333485A (zh) 2023-08-16
TWI813168B true TWI813168B (zh) 2023-08-21

Family

ID=85222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5087A TWI813168B (zh) 2022-02-11 2022-02-11 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62334A1 (zh)
EP (1) EP4228277A1 (zh)
TW (1) TWI81316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1900A (en) * 2010-11-17 2012-06-01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Three-dimensional size measu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three-dimensional size of object
TW201935911A (zh) * 2017-12-04 2019-09-01 美商高通公司 照相機變焦位準及影像框捕捉控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26737A1 (en) * 2004-12-15 2006-06-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system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a camera to track an object using motion vector data
WO2012099175A1 (ja) * 2011-01-18 2012-07-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システム
JP5911201B2 (ja) * 2011-04-20 2016-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装置の自動追尾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自動追尾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988146B2 (ja) * 2016-05-25 2022-01-0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演算処理装置及び演算処理方法
JP2019080226A (ja) * 2017-10-26 2019-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21900A (en) * 2010-11-17 2012-06-01 Inst Information Industry Three-dimensional size measu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three-dimensional size of object
TW201935911A (zh) * 2017-12-04 2019-09-01 美商高通公司 照相機變焦位準及影像框捕捉控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62334A1 (en) 2023-08-17
EP4228277A1 (en) 2023-08-16
TW202333485A (zh)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99040B2 (ja) 自動追尾制御装置及び自動追尾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自動追尾システム
US7826735B2 (en) Auto focus unit and digital camera
JP2013068671A5 (zh)
JP2010226709A (ja) 被写体追尾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10931882B2 (en) Imag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of imaging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ith controlling of exposure levels of plurality of imaging units
JPS6394232A (ja) カメラ制御装置
US9667853B2 (en)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WO2020019295A1 (zh) 图像获取方法、成像装置及拍摄系统
US11509816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21105694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1124669A (ja) 電子機器
WO2021184341A1 (en) Autofocus method and camera system thereof
JP4464902B2 (ja) カメラ制御装置およびカメラ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300860B2 (en)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JP2015026880A (ja) 撮像装置
US9420161B2 (en)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JP2015014672A (ja) カメラ制御装置、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202002606A (zh) 影像擷取裝置與其操作方法
TWI813168B (zh) 應用於可旋轉變焦攝像裝置的自動追蹤方法及追蹤系統
JP2596631B2 (ja) 自動合焦装置
JP3615867B2 (ja) 自動撮影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0998404B (zh) 信息处理装置、摄像系统、摄像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JPH10294890A (ja) 自動/手動撮影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8134712A (ja) ロボットシステム及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7541850B2 (ja)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