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1635B - 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01635B TWI801635B TW108126954A TW108126954A TWI801635B TW I801635 B TWI801635 B TW I801635B TW 108126954 A TW108126954 A TW 108126954A TW 108126954 A TW108126954 A TW 108126954A TW I801635 B TWI801635 B TW I80163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imaging
- optical axis
- object side
- optic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透鏡。第一透鏡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且其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並以至少一關係式控制相關參數,而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縮短鏡頭長度並提升熱穩定性。
Description
本發明乃是與一種光學成像鏡頭相關,且尤其是與應用在與六片透鏡之光學成像鏡頭相關。
可攜式電子產品,例如:手機、相機、平板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等的規格日新月異,其關鍵零組件-光學成像鏡頭也更加多樣化發展,不僅追求輕薄及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更追求更小焦距與更大視場角有利於多鏡頭變焦之元件設計。現有大角度之光學成像鏡頭不僅系統長度較長且重量較厚重,其畸變等成像品質也較差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然而,光學成像鏡頭設計並非單純將成像品質佳的鏡頭等比例縮小就能製作出兼具成像品質與微型化的光學鏡片組,設計過程牽涉到材料特性,還必須考量到製作、組裝良率等生產面的實際問題。此外,在不同環境下使用這些電子裝置,環境溫度的差異可能使得光學成像鏡頭聚焦的位置產生偏移進而影響成像品質,因此期望光學成像鏡頭能維持熱穩定,也就是系統焦距偏移量(focal shift)不容易受溫度的變化影響。因此如何製作出符合應用的光學成像鏡頭,並持續提升其成像品質並縮小光學成像鏡頭的長度,同時具備熱穩定的功效,一直是業界持續精進的目標。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在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縮短鏡頭長度並提升熱穩定性。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包括六片透鏡,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
為了便於表示本發明所指的參數,在本說明書及圖式定義: T1代表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12代表第一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二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2代表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23代表第二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3代表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第三透鏡之像側面至第四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4代表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45代表第四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五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5代表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56代表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至第六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6代表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6F代表第六透鏡至濾光片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TF代表濾光片在光軸上的厚度、GFP代表濾光片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f1代表第一透鏡的焦距、f2代表第二透鏡的焦距、f3代表第三透鏡的焦距、f4代表第四透鏡的焦距、f5代表第五透鏡的焦距、f6代表第六透鏡的焦距、n1代表第一透鏡的折射率、n2代表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3代表第三透鏡的折射率、n4代表第四透鏡的折射率、n5代表第五透鏡的折射率、n6代表第六透鏡的折射率、V1代表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代表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3代表第三透鏡的阿貝數、V4代表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5代表第五透鏡的阿貝數、V6代表第六透鏡的阿貝數、EFL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系統焦距、TL代表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六透鏡之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TL代表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ALT代表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六個透鏡厚度總和(即T1、T2、T3、T4、T5、T6之和)、AAG代表第一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二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二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三透鏡之像側面至第四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四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五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以及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至第六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的總和(即G12、G23、G34、G45、G56之和)、BFL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後焦距,即第六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G6F、TTF、GFP之和)、HFOV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ImgH代表光學成像鏡頭在成像面上成像的像高、Fno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
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學成像鏡頭,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其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且其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上述六片,且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
條件式(1):(T1+G12+T2)/T5≦1.400 ;及
條件式(2):V5/n5≦34.000及條件式(3):V3/n3≦34.000之其中任一者。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學成像鏡頭,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其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上述六片,且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條件式(1)、(2)。此光學成像鏡頭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態樣中,可選擇性地額外使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或第六透鏡具有負屈光率。
依據本發明的又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學成像鏡頭,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其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上述六片,且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條件式(1)、(3)。此光學成像鏡頭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態樣中,可選擇性地額外使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或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
依據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學成像鏡頭,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其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上述六片,且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條件式(2)及
條件式(4):(T3+G34+T4+G45+T5+G56+T6)*Fno/(T3+T5)≦4.400。
此光學成像鏡頭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態樣中,可選擇性地額外使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或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
依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光學成像鏡頭,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或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上述六片,且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條件式(2)、(4)。此光學成像鏡頭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態樣中,可選擇性地額外使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或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本發明可選擇性地控制前述參數,滿足下列至少一條件式:
EFL/(T1+G12)≦2.600 條件式(5);
EFL/(T1+G45)≦5.000 條件式(6);
EFL/(T1+G56)≦4.100 條件式(7);
EFL/(T2+G23)≦2.600 條件式(8);
EFL/(T3+G45)≦2.200 條件式(9);
EFL/T5≦2.200 條件式(10);
HFOV/ImgH≧20.000 條件式(11);
HFOV/TTL≧9.000 條件式(12);
HFOV/TL≧11.000 條件式(13);
ImgH*Fno/ALT≦1.900 條件式(14);
AAG*Fno/BFL≦3.100 條件式(15);
(T6+G12+G34)*Fno/T1≦6.000 條件式(16);
(T1+G23+G45+G56)/T6≦3.300 條件式(17);
(G23+T3+G34+T4)/(G12+T2)≦2.800 條件式(18);
(T6+G34+G56)/G23≦2.400 條件式(19);及/或
Gmax/Gmin≦11.000 條件式(20)。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條件式,亦可任意選擇性地合併不等數量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並不限於此。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前述條件式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變化、選用各種材質或其他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可維持成像品質,如:畸變像差較低之良好光學性能,同時縮短鏡頭長度並提升熱穩定性。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發明乃提供有圖式。此些圖式乃為本發明揭露內容之一部分,其主要係用以說明實施例,並可配合說明書之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發明之優點。圖中的元件並未按比例繪製,而類似的元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元件。
本說明書之光學系統包含至少一透鏡,接收入射光學系統之平行於光軸至相對光軸呈半視角(HFOV)角度內的成像光線。成像光線通過光學系統於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近軸屈光率為正(或為負)。所言之「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透鏡表面的特定範圍。成像光線包括至少兩類光線: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可依不同位置區分為不同區域,包含光軸區域、圓周區域、或在部分實施例中的一個或多個中繼區域,該些區域的說明將於下方詳細闡述。
圖1為透鏡100的徑向剖視圖。定義透鏡100表面上的二參考點:中心點及轉換點。透鏡表面的中心點為該表面與光軸I的一交點。如圖1所例示,第一中心點CP1位於透鏡100的物側面110,第二中心點CP2位於透鏡100的像側面120。轉換點是位於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該點的切線與光軸I垂直。定義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為通過該透鏡表面徑向最外側的邊緣光線Lm與該透鏡表面相交的一點。所有的轉換點皆位於光軸I與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之間。除此之外,若單一透鏡表面有複數個轉換點,則該些轉換點由徑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轉換點開始命名。例如,第一轉換點TP1(最靠近光軸I)、第二轉換點TP2(如圖4所示)及第N轉換點(距離光軸I最遠)。
定義從中心點至第一轉換點TP1的範圍為光軸區域,其中,該光軸區域包含中心點。定義距離光軸I最遠的第N轉換點徑向向外至光學邊界OB的區域為圓周區域。在部分實施例中,可另包含介於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之間的中繼區域,中繼區域的數量取決於轉換點的數量。
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朝光軸I偏折且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像側A2,則該區域為凸面。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的延伸線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物側A1,則該區域為凹面。
除此之外,參見圖1,透鏡100還可包含一由光學邊界OB徑向向外延伸的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一般來說用以供該透鏡100組裝於光學系統之一相對應元件(圖未示)。成像光線並不會到達該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之結構與形狀僅為說明本發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發明的範圍。下列討論之透鏡的組裝部130可能會在圖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參見圖2,定義中心點CP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光軸區域Z1。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透鏡表面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1在通過光軸區域Z1後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像側A2相交,即平行光線211通過光軸區域Z1的焦點位於透鏡200像側A2的R點。由於光線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像側A2,故光軸區域Z1為凸面。反之,平行光線212在通過圓周區域Z2後發散。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後的延伸線EL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物側A1相交,即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的焦點位於透鏡200物側A1的M點。由於光線的延伸線EL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物側A1,故圓周區域Z2為凹面。於圖2所示的透鏡200中,第一轉換點TP1是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分界,即第一轉換點TP1為凸面轉凹面的分界點。
另一方面,光軸區域的面形凹凸判斷還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即藉由近軸的曲率半徑(簡寫為R值)的正負號來判斷透鏡之光軸區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見被使用於光學設計軟體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見於光學設計軟體的透鏡資料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反之,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結果與前述藉由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判定方式的結果一致,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交點的判定方式即為以一平行光軸之光線的焦點位於透鏡之物側或像側來判斷面形凹凸。本說明書所描述之「一區域為凸面(或凹面)」、「一區域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區域」可被替換使用。
圖3至圖5提供了在各個情況下判斷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範例,包含前述之光軸區域、圓周區域及中繼區域。
圖3為透鏡3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3,透鏡300的像側面320在光學邊界OB內僅存在一個轉換點TP1。透鏡300的像側面320的光軸區域Z1及圓周區域Z2如圖3所示。此像側面32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凹面。
一般來說,以轉換點為界的各個區域面形會與相鄰的區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轉換點來界定面形的轉變,即自轉換點由凹面轉凸面或由凸面轉凹面。於圖3中,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凹面,面形於轉換點TP1轉變,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4為透鏡4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4,透鏡400的物側面410存在一第一轉換點TP1及一第二轉換點TP2。定義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物側面4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4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
定義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該物側面410的該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除此之外,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為中繼區域Z3,該物側面410的該中繼區域Z3為凹面。再次參見圖4,物側面410由光軸I徑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的光軸區域Z1、位於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的中繼區域Z3,及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的圓周區域Z2。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凸面,面形自第一轉換點TP1轉變為凹,故中繼區域Z3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轉換點TP2再轉變為凸,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5為透鏡500的徑向剖視圖。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對於無轉換點的透鏡表面,例如透鏡500的物側面510,定義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0~50%為光軸區域,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100%為圓周區域。參見圖5所示之透鏡500,定義光軸I至自光軸I起算到透鏡500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為物側面5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5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由於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因此物側面510的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透鏡500更可具有組裝部(圖未示)自圓周區域Z2徑向向外延伸。
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乃是一定焦鏡頭,其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設置六片透鏡,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透過設計透鏡之面形特徵及參數數值範圍,而可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時,同時縮短鏡頭長度並提升熱穩定性。
在此設計的前述鏡片之特性主要是考量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學特性、鏡頭長度及熱穩定性,舉例來說:使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或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有利於增加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使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與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有利於增加半視角的同時調整像差。使第三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或第六透境具有負屈光率有利於增加半視角的同時修正畸變像差。
當本發明的光學成像鏡頭進一步滿足V5/n5≦34.000或V3/n3≦34.000條件式並配合面形限制時,有利於維持0℃的焦距偏移量在±0.015mm以內且維持60℃的焦距偏移量在±0.030mm以內;較佳的限制為10.000≦V5/n5≦34.000或10.000≦V3/n3≦34.000,最佳的限制為10.000≦V5/n5≦34.000,如此可達到0℃的焦距偏移量在±0.002mm以內且維持60℃的焦距偏移量在±0.010mm以內。
當本發明的光學成像鏡頭進一步滿足HFOV/ImgH≧20.000˚/mm條件式時,有利於維持半視角的同時,增加影像感測器的解析度,較佳地限制為20.000≦HFOV/ImgH≦28.000˚/mm。
當本發明的光學成像鏡頭進一步滿足HFOV/TTL≧9.000˚/mm或HFOV/TL≧11.000˚/mm條件式時,有利於在維持半視角的同時,同時縮短光學成像鏡頭的長度,較佳地限制為9.000˚/mm≦HFOV/TTL≦15.000˚/mm或11.000˚/mm≦HFOV/TL≦20.000˚/mm。
當本發明的光學成像鏡頭進一步滿足EFL/(T1+G12)≦2.600、EFL/(T1+G45)≦5.000、EFL/(T1+G56)≦4.100、EFL/(T2+G23)≦2.600、EFL/(T3+G45)≦2.200或EFL/T5≦2.200條件式時,有助於使系統焦距與光學各參數維持一適當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該光學成像系統整體之像差的修正,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之困難度。較佳地,光學成像鏡頭可進一步滿足0.900≦EFL/(T1+G12)≦2.600、1.200≦EFL/(T1+G45)≦5.000、1.200≦EFL/(T1+G56)≦4.100、0.650≦EFL/(T2+G23)≦2.600、0.800≦EFL/(T3+G45)≦2.200、0.500≦EFL/T5≦2.200。
當本發明的光學成像鏡頭進一步滿足(T1+G12+T2)/T5≦1.400、ImgH*Fno/ALT≦1.900、AAG*Fno/BFL≦3.100、(T6+G12+G34)*Fno/T1≦6.000、(T1+G23+G45+G56)/T6≦3.300、(G23+T3+G34+T4)/(G12+T2)≦2.800、(T6+G34+G56)/G23≦2.400、(T3+G34+T4+G45+T5+G56+T6)*Fno/(T3+T5)≦4.400或Gmax/Gmin≦11.000條件式時,有助於使各透鏡的厚度與間隔維持一適當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該光學成像鏡頭整體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之困難度。較佳地,光學成像鏡頭可進一步滿足0.500≦(T1+G12+T2)/T5≦1.400、0.600≦ImgH*Fno/ALT≦1.900、0.750≦AAG*Fno/BFL≦3.100、1.500≦(T6+G12+G34)*Fno/T1≦6.000、1.350≦(T1+G23+G45+G56)/T6≦3.300、0.750≦(G23+T3+G34+T4)/(G12+T2)≦2.800、0.500≦(T6+G34+G56)/G23≦2.400、1.500≦(T3+G34+T4+G45+T5+G56+T6)*Fno/(T3+T5)≦4.400、3.000≦Gmax/Gmin≦11.000。
有鑑於光學系統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的條件式時,能較佳地使本發明的成像品質提升鏡頭、視場角增加、鏡頭長度縮短、光圈值縮小及/或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上述條件式之外,亦可如以下實施例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變化或其他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以及製造上良率的提升。除此之外,材質設計方面,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所有透鏡中可為玻璃、塑膠、樹脂等各種透明材質製作之透鏡。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並不限於此。
為了說明本發明確實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的同時,增加視場角及降低光圈值,以下提供多個實施例以及其詳細的光學數據。首先請一併參考圖6至圖9,其中圖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aperture stop)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一濾光片TF及一影像感測器的一成像面IMA皆設置於光學成像鏡頭1的像側A2。在本實施例中,濾光片TF為紅外線濾光片(IR cut filter)且設於第六透鏡L6與成像面IMA之間,濾光片TF將經過光學成像鏡頭1的光過濾掉特定波段的波長,例如過濾掉紅外光波段,可使得紅外光波段的波長不會成像於成像面IMA上。
光學成像鏡頭1之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六透鏡L6在此示例性地以塑膠材質所構成,第五透鏡L5以玻璃材質所構成,然不限於此,亦可為其他透明材質製作,如:樹脂。
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及第六透鏡L6且形成細部結構如下:第一透鏡L1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物側面L1A1的光軸區域L1A1C為凹面及其圓周區域L1A1P為凸面。像側面L1A2的光軸區域L1A2C為凹面及其圓周區域L1A2P為凹面。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與像側面L1A2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L2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2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2A2。物側面L2A1的光軸區域L2A1C為凸面及其圓周區域L2A1P為凸面。像側面L2A2的光軸區域L2A2C為凹面及其圓周區域L2A2P為凹面。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與像側面L2A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L3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3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3A2。物側面L3A1的光軸區域L3A1C為凸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3A1P為凸面。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為凸面及其圓周區域L3A2P為凸面。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與像側面L3A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L4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4A1及具有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4A2。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4A1P為凹面。像側面L4A2的光軸區域L4A2C為凹面及其圓周區域L4A2P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與像側面L4A2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L5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5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5A2。物側面的光軸區域L5A1C為凹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5A1P為凸面。像側面L5A2的光軸區域L5A2C為凸面及其圓周區域L5A2P為凸面。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與像側面L5A2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L6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6A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6A2。物側面L6A1的光軸區域L6A1C為凸面以及其圓周區域L6A1P為凹面。像側面L6A2的光軸區域L6A2C為凹面及其圓周區域L6A2P為凸面。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L6A1與像側面L6A2皆為非球面。
在本實施例中,係設計各透鏡L1、L2、L3、L4、L5、L6、濾光片TF及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IMA之間皆存在空氣間隙,然而並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使任兩相對的透鏡表面輪廓設計為彼此相應,而可彼此貼合,以消除其間之空氣間隙。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8。關於各條件式(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6、47。
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及像側面L1A2、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及像側面L2A2、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及像側面L3A2、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及像側面L4A2、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及像側面L5A2及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L6A1及像側面L6A2,共十二個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線公式定義: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R表示透鏡表面近光軸處之曲率半徑;K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ai
為第i階非球面係數。各個非球面之參數詳細數據請一併參考圖9。
圖7(a)繪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縱向球差,縱軸為視場。圖7(b)繪示本實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的示意圖,圖7(c)繪示本實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的示意圖,橫軸為場曲像差,縱軸為像高。圖7(d)繪示本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百分比,縱軸為像高。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於的成像點附近,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8~0.010 mm,明顯改善不同波長的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落在-0.02~0.03 mm內,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落在-0.02~0.045 mm內,而畸變像差維持於-5~8%內。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1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1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Focal shift)為-0.0015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2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15 mm。據此說明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將半視角(HFOV)擴大至60.657度,提供Fno為2.019及6.499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10至圖13,圖1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1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二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5A2, 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二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L4A1、L5A1和像側面L4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此為了更清楚顯示圖面,僅標示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之處,而省略相同凹凸配置之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且以下每個實施例亦僅標示透鏡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之處,省略相同處的標號,並不再贅述。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像側面L4A2的圓周區域L4A2P為凸面,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的光軸區域L5A1C為凸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12。關於(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6、47。
從圖11(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8~0.010mm以內。從圖11(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35~0.025mm內。從圖11(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4~0.05mm內。圖11(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0~0%的範圍內。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2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2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為-0.001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為0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45 mm。據此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將半視角擴大至64.641度,提供Fno為2.019及5.572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本實施例的半視角較大且鏡頭長度較短。
參考圖14至圖17,其中圖1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1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三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5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5A2, L6A2等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三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L4A1和像側面L4A2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像側面L4A2的圓周區域L4A2P為凸面。在於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16。關於(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6、47。
從圖15(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6~0.012mm以內。從圖15(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3~0.015mm內。從圖15(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35~0.035mm內。圖15(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3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4~6%的範圍內。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3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3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為0 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亦為0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15 mm。據此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將半視角擴大至64.641度,提供Fno為2.019及5.419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本實施例的半視角較大且鏡頭長度較短。
另請一併參考圖18至圖21,其中圖1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1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
第四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5A2, L6A2等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四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L4A1, L5A1和像側面L4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像側面L4A2的圓周區域L4A2P為凸面,且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的光軸區域L5A1C為凸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20。關於(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6、47。
從圖19(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4~0.004mm以內。從圖19(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2~0.02mm內。從圖19(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2~0.06mm內。圖19(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4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16%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及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4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4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為-0.0005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為0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25 mm。據此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將半視角擴大至60.027度,提供Fno為2.019及6.483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的鏡頭長度較短。
另請一併參考圖22至圖25,其中圖2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22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五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4A1, L5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4A2, L5A2, L6A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五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後焦距與第一實施例不同。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24。關於(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6、47。
從圖23(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0.012mm以內。從圖23(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4~0.02mm內。從圖23(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2~0.05mm內。圖23(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5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8~2%的範圍內。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5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5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為0 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04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77 mm。據此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將半視角擴大至62.666度,提供Fno為2.019及5.139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的半視角較大且鏡頭長度較短。
另請一併參考圖26至圖29,其中圖2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26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
第六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4A1, L5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6A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六實施例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後焦距及像側面L4A2, L5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四透鏡L4的像側面L4A2的圓周區域L4A2P為凸面,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L5A2的圓周區域L5A2P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28。關於(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8、49。
從圖27(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0.012mm以內。從圖27(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4~0.04mm內。從圖27(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2~0.08mm內。圖27(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6的畸變像差維持在-9~5%的範圍內。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6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6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為0 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06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53 mm。據此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將半視角擴大至60.622度,提供Fno為2.019及5.362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鏡頭長度較短。
另請一併參考圖30至圖33,其中圖3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3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七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5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4A2, L5A2, L6A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七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L4A1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32。關於(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8、49。
從圖31(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45~0.03mm以內。從圖31(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5~0.05mm內。從圖31(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5~0.10mm內。圖31(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7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0~15%的範圍內。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7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7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為0 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15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45 mm。據此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將半視角擴大至62.500度,提供Fno為2.019及5.964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半視角較大且鏡頭長度較短。
另請一併參考圖34至圖37,其中圖3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3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
第八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4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4A2, L5A2, L6A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八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L5A1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且第二透鏡L2具有負屈光率。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的光軸區域L5A1C為凸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36。關於(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8、49。
從圖35(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2~0.010mm以內。從圖35(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3~0.03mm內。從圖35(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3~0.06mm內。圖35(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8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4~6%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本實施例縱向球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8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8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為0 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05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62 mm。據此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將半視角擴大至60.874度,提供Fno為2.019及5.831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半視角較大且鏡頭長度較短。
另請一併參考圖38至圖41,其中圖3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3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九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4A2, L6A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九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L4A1, L5A1和像側面L5A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且第六透鏡L6具有正屈光率。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凹面,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的光軸區域L5A1C為凸面,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L5A2的圓周區域L5A2P為凹面。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40。關於(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8、49。
從圖39(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0.008mm以內。從圖39(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2~0.03mm內。從圖39(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4~0.07mm內。圖39(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9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0~10%的範圍內。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9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2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為0 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03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055 mm。據此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將半視角擴大至64.617度,提供Fno為1.907及5.913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半視角、光圈較大且鏡頭長度較短。
另請一併參考圖42至圖45,其中圖4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如圖42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及一第六透鏡L6。
第十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 L2A1, L3A1, L6A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 L2A2, L3A2, L4A2, L5A2, L6A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正負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十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L4A1, L5A1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表面凹凸配置差異之處在於,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凹面,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的光軸區域L5A1C為凸面。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三透鏡L3以玻璃材質所構成,第五透鏡L5由塑膠材質所構成。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距離之數值,請參考圖44。關於(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請參考圖48、49。
從圖43(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06~0.012mm以內。從圖43(b)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2~0.020mm內。從圖43(c)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變化量落在-0.02~0.035mm內。圖43(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10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5~5%的範圍內。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本實施例弧矢方向、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較小。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10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以常溫20℃為基準溫度,光學成像鏡頭10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量為0 mm,若降溫至0℃,焦距偏移量僅為0.0123 mm,若升溫至60℃,焦距偏移量僅為-0.0263 mm。據此說明本較佳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將半視角擴大至63.305度,提供Fno為2.020及5.713 mm鏡頭長度,同時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具有較佳的熱穩定性,並且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與第一實施例相較,本實施例半視角較大且鏡頭長度較短。
圖46~49統列出以上十個實施例的(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之值,以及各實施例的詳細光學數據中,可看出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確實可滿足前述條件式(1)及/或條件式(2)~(20)之至少任一。其次,此處各個實施例所揭露之光學參數的組合比例關係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內的數值範圍皆可屬本發明據以實施之範疇。
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場曲像差、畸變像差皆符合使用規範。另外,三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品質數據,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明在各種狀態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具有優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綜上所述,本發明藉由透鏡的設計與相互搭配,能產生優異的成像品質。
以上敍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徵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敍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此外,本發明之各個實施例所揭露之光學參數的組合比例關係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內的數值範圍皆可據以實施。
1,2,3,4,5,6,7,8,9,10:光學成像鏡頭
100,200,300,400,500:透鏡
130:組裝部
211:平行光線
212:平行光線
STO:光圈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6:第六透鏡
TF:濾光片
IMA:成像面
410,510,L1A1,L2A1,L3A1,L4A1,L5A1,L6A1,TFA1:物側面
320,L1A2,L2A2,L3A2,L4A2,L5A2,L6A2,TFA2:像側面
Z1,L1A1C,L1A2C,L2A1C,L2A2C,L3A1C,L3A2C,L4A1C,L4A2C,L5A1C,L5A2C,L6A1C,L6A2C:光軸區域
Z2,L1A1P,L1A2P,L2A1P,L2A2P,L3A1P,L3A2P,L4A1P,L4A2P,L5A1P,L5A2P,L6A1P,L6A2P:圓周區域
A1:物側
A2:像側
CP:中心點
CP1:第一中心點
CP2:第二中心點
TP1:第一轉換點
TP2:第二轉換點
OB:光學邊界
I:光軸
Lc:主光線
Lm:邊緣光線
EL:延伸線
Z3:中繼區域
M:相交點
R:相交點
本發明所附圖式說明如下:
圖1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繪示透鏡面形與光線焦點的關係示意圖;
圖3繪示範例一的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關係圖;
圖4繪示範例二的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關係圖;
圖5繪示範例三的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關係圖;
圖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4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六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46、47、48、49統列出以上十個實施例的各參數及(T1+G12+T2)/T5、V5/n5、V3/n3、(T3+G34+T4+G45+T5+G56+T6)*Fno/(T3+T5)、EFL/(T1+G12)、EFL/(T1+G45)、EFL/(T1+G56)、EFL/(T2+G23)、EFL/(T3+G45)、EFL/T5、HFOV/ImgH、HFOV/TTL、HFOV/TL、ImgH*Fno/ALT、AAG*Fno/BFL、(T6+G12+G34)*Fno/T1、(T1+G23+G45+G56)/T6、(G23+T3+G34+T4)/(G12+T2)、(T6+G34+G56)/G23及Gmax/Gmin值的比較表。
1:光學成像鏡頭
STO:光圈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6:第六透鏡
TF:濾光片
IMA:成像面
L1A1,L2A1,L3A1,L4A1,L5A1,L6A1,TFA1:物側面
L1A2,L2A2,L3A2,L4A2,L5A2,L6A2,TFA2:像側面
L1A1C,L1A2C,L2A1C,L2A2C,L3A1C,L3A2C,L4A1C,L4A2C,L5A1C,L5A2C,L6A1C,L6A2C:光軸區域
L1A1P,L1A2P,L2A1P,L2A2P,L3A1P,L3A2P,L4A1P,L4A2P,L5A1P,L5A2P,L6A1P,L6A2P:圓周區域
A1:物側
A2:像側
Claims (20)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其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且其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上述六片,該光學成像鏡頭並滿足:(T1+G12+T2)/T5≦1.400;及V5/n5≦34.000及V3/n3≦34.000之其中任一者;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V5代表該第五透鏡的一阿貝數,n5代表第五透鏡的折射率,V3代表該第三透鏡的一阿貝數,n3代表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 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其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上述六片,該光學成像鏡頭並滿足(T1+G12+T2)/T5≦1.400及V5/n5≦34.000,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V5代表該第五透鏡的一阿貝數,n5代表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其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且其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 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上述六片,該光學成像鏡頭並滿足(T1+G12+T2)/T5≦1.400及V3/n3≦34.000,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V3代表該第三透鏡的一阿貝數,n3代表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EFL/(T1+G12)≦2.600,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系統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EFL/(T2+G23)≦2.600,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系統焦距,G23代表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HFOV/ImgH≧20.000°/mm,HFOV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半視角,ImgH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在一成像面上成像的一像高。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ImgH*Fno/ALT≦1.900,ImgH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在一成像面上成像的一像高,Fno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光圈值,ALT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六個透鏡厚度的一總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1+G23+G45+G56)/T6≦3.300,G23代表該第二透鏡之該像 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45代表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56代表該第五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3+G34+T4+G45+T5+G56+T6)*Fno/(T3+T5)≦4.400,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T4代表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45代表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56代表該第五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Fno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光圈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EFL/(T1+G45)≦5.000,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系統焦距,G45代表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EFL/(T3+G45)≦2.200,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系統焦距,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45代表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HFOV/TTL≧9.000°/mm,HFOV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半視角,TTL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至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AAG*Fno/BFL≦3.100,AAG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以及該第五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的一總和,Fno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光圈值,BFL代表該第六透鏡之該像側面至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G23+T3+G34+T4)/(G12+T2)≦2.800,G23代表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T4代表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Gmax/Gmin≦11.000,該第一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該第四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以及該第五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中,最大者為Gmax,最小者為Gmin。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EFL/(T1+G56)≦4.100,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系統 焦距,G56代表該第五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EFL/T5≦2.200,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系統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HFOV/TL≧11.000°/mm,HFOV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半視角,TL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6+G12+G34)*Fno/T1≦6.000,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Fno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一光圈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T6+G34+G56)/G23≦2.400,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56代表該第五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G23代表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12176.8 | 2019-06-13 | ||
CN201910512176.8A CN110297307B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光学成像镜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45971A TW202045971A (zh) | 2020-12-16 |
TWI801635B true TWI801635B (zh) | 2023-05-11 |
Family
ID=680280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13012A TWI835620B (zh) | 2019-06-13 | 2019-07-30 | 光學成像鏡頭 |
TW108126954A TWI801635B (zh) | 2019-06-13 | 2019-07-30 | 光學成像鏡頭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13012A TWI835620B (zh) | 2019-06-13 | 2019-07-30 | 光學成像鏡頭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378782B2 (zh) |
CN (2) | CN110297307B (zh) |
TW (2) | TWI8356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87479B (zh) * | 2019-07-15 | 2024-05-28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007649B (zh) * | 2019-12-27 | 2021-09-24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077658B (zh) * | 2019-12-30 | 2022-04-29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367047B (zh) * | 2020-03-31 | 2024-06-18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5480366A (zh) * | 2020-03-31 | 2022-12-16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6500762A (zh) * | 2020-06-05 | 2023-07-28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965787B (zh) * | 2020-08-25 | 2023-05-16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KR102457870B1 (ko) * | 2020-09-18 | 2022-10-24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12269243B (zh) * | 2020-12-14 | 2021-03-23 |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3311569B (zh) * | 2021-06-03 | 2023-09-0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6577915B (zh) * | 2023-07-13 | 2023-11-14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53261B2 (en) * | 2013-03-03 | 2015-02-10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Six-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
US9176300B2 (en) * | 2014-03-24 | 2015-11-03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device and vehicle photographing device |
US9841582B2 (en) * | 2015-08-24 | 2017-12-12 | Fujifilm Corporation |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
TW201809773A (zh) * | 2016-03-31 | 2018-03-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07957618A (zh) * | 2017-12-22 | 2018-04-24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车载镜头 |
US20180329177A1 (en) * | 2017-05-09 | 2018-11-15 |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 Wide-Angle Lens Assembly |
TW201901224A (zh) * | 2017-05-22 | 2019-01-0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六片式廣角鏡片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53498B2 (en) * | 2003-06-18 | 2005-02-08 | Samsung Techwin Co., Ltd. | Zoom lens |
JP4560745B2 (ja) * | 2008-08-06 | 2010-10-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 |
CN201302618Y (zh) * | 2008-08-21 | 2009-09-02 | 富士能株式会社 |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
JP5320163B2 (ja) * | 2009-05-26 | 2013-10-2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576717B2 (ja) * | 2010-04-12 | 2014-08-2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846792B2 (ja) * | 2011-07-22 | 2016-01-20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TWI472826B (zh) * | 2012-06-06 | 2015-02-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影像透鏡系統組 |
TWI451123B (zh) * | 2012-10-30 | 2014-09-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攝影系統組 |
TWI451121B (zh) * | 2013-02-08 | 2014-09-01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六片式成像鏡片組 |
CN103777329B (zh) * | 2013-10-31 | 2016-05-1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
JP6208003B2 (ja) * | 2013-12-25 | 2017-10-0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540336B (zh) * | 2014-05-23 | 2016-07-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KR101681387B1 (ko) * | 2014-12-08 | 2016-11-30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CN104808321B (zh) * | 2015-01-23 | 2017-05-10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
CN204462509U (zh) * | 2015-03-09 | 2015-07-08 | 襄阳锦翔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广角摄影镜头 |
TWI674433B (zh) * | 2015-05-20 | 2019-10-11 | 佳能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 |
JP6619968B2 (ja) * | 2015-08-24 | 2019-12-11 | ナンチャン オー−フィルム オプティカル−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5204144B (zh) * | 2015-10-20 | 2017-05-31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超广角镜头 |
TWI588524B (zh) * | 2015-11-27 | 2017-06-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2017173347A (ja) * | 2016-03-18 | 2017-09-2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7817607A (zh) * | 2016-04-29 | 2018-03-20 | 充梦霞 | 基于分辨率高的光学镜头系统的头戴式显示装置 |
JP6798803B2 (ja) * | 2016-06-28 | 2020-12-09 | 天津欧菲光電有限公司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6019535B (zh) * | 2016-07-12 | 2017-11-14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CN106646835B (zh) * | 2016-08-08 | 2018-12-04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广角镜头 |
JP6753749B2 (ja) * | 2016-09-23 | 2020-09-09 | 天津欧菲光電有限公司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8663774B (zh) * | 2017-03-31 | 2020-10-27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和成像设备 |
CN109116512B (zh) * | 2017-06-26 | 2020-11-17 | 新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六片式广角镜片组 |
US10175461B1 (en) * | 2017-07-04 | 2019-01-08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Six-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with a wide field of view |
JP6699949B2 (ja) * | 2017-08-09 | 2020-05-27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TWI656376B (zh) * | 2017-08-30 | 2019-04-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KR102041678B1 (ko) * | 2017-09-26 | 2019-11-0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07664813B (zh) * | 2017-10-19 | 2020-02-18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709658B (zh) * | 2017-10-25 | 2021-02-05 |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JP6684033B2 (ja) * | 2017-12-12 | 2020-04-22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CN107991759B (zh) * | 2017-12-18 | 2020-05-29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US10578834B2 (en) * | 2017-12-29 | 2020-03-03 |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CN108459395B (zh) * | 2018-03-30 | 2020-06-0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646391B (zh) * | 2018-03-30 | 2020-03-17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761714B (zh) * | 2018-04-03 | 2020-08-1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US10775588B2 (en) * | 2018-04-26 | 2020-09-15 | Aac Optics Solutions Pte.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CN110412721B (zh) * | 2018-04-28 | 2021-01-08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CN108802972B (zh) * | 2018-06-15 | 2019-12-1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CN111352221B (zh) * | 2018-10-10 | 2021-09-1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组 |
JP7207038B2 (ja) * | 2019-03-14 | 2023-01-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撮像装置、撮像光学系及び移動体 |
-
2019
- 2019-06-13 CN CN201910512176.8A patent/CN110297307B/zh active Active
- 2019-06-13 CN CN202210285401.0A patent/CN114815148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7-30 TW TW112113012A patent/TWI835620B/zh active
- 2019-07-30 TW TW108126954A patent/TWI801635B/zh active
- 2019-12-03 US US16/702,419 patent/US11378782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01 US US17/829,520 patent/US2022040458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53261B2 (en) * | 2013-03-03 | 2015-02-10 |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 Six-piece optical lens system |
US9176300B2 (en) * | 2014-03-24 | 2015-11-03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ing device and vehicle photographing device |
US9841582B2 (en) * | 2015-08-24 | 2017-12-12 | Fujifilm Corporation |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
TW201809773A (zh) * | 2016-03-31 | 2018-03-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US20180329177A1 (en) * | 2017-05-09 | 2018-11-15 |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 Wide-Angle Lens Assembly |
TW201901224A (zh) * | 2017-05-22 | 2019-01-0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六片式廣角鏡片組 |
CN107957618A (zh) * | 2017-12-22 | 2018-04-24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车载镜头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393655A1 (en) | 2020-12-17 |
US11378782B2 (en) | 2022-07-05 |
TWI835620B (zh) | 2024-03-11 |
TW202045971A (zh) | 2020-12-16 |
CN114815148A (zh) | 2022-07-29 |
US20220404589A1 (en) | 2022-12-22 |
CN110297307A (zh) | 2019-10-01 |
TW202328730A (zh) | 2023-07-16 |
CN110297307B (zh) | 2022-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80163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6021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8249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8603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42968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80688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3464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15319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778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48548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1523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7353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9957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3435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3435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7942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9662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786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45067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034005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9175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