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5067B - 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5067B
TWI745067B TW109130035A TW109130035A TWI745067B TW I745067 B TWI745067 B TW I745067B TW 109130035 A TW109130035 A TW 109130035A TW 109130035 A TW109130035 A TW 109130035A TW I745067 B TWI745067 B TW I7450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optical imaging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0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8915A (zh
Inventor
張蘭蘭
劉新明
林海
董傳博
謝宏健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5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506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8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8915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六片透鏡。本發明透過控制六片透鏡表面的凹凸曲面排列,使光學成像鏡頭達到縮短鏡頭長度、降低光圈值、擴大視場角且擁有良好的成像品質的目的。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鏡頭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尤指一種六片式的光學成像鏡頭。
近年來,光學成像鏡頭不斷演進,所要應用的範圍更為廣泛。除了要求鏡頭輕薄短小,小的光圈值(Fno)的設計有利於增進光通量,大的視場角也逐漸成為趨勢。因此,如何設計出兼具輕薄短小及具有小光圈值、大視場角且成像品質佳的光學成像鏡頭成為須挑戰並解決的問題。
有鑑於上述之問題,光學成像鏡頭除了成像品質良好之外,縮短鏡頭長度、降低光圈值、擴大視場角,都是本發明的改善重點。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可用於拍攝影像及錄影,並應用於例如:手機、相機、平板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車用攝影裝置或頭戴式顯示裝置(VR、AR)等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光學成像鏡頭。透過至少六片透鏡的表面凹凸配置,達到薄型化體積、降低光圈值、擴大視場角且兼顧成像品質。
在本發明說明書揭示內容中,使用以下表格列出的參數,但不侷限於只使用這些參數:
參數 定義
T1 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G12 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二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T2 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G23 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T3 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G34 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四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T4 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G45 第四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T5 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G56 第五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六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T6 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G6F 第六透鏡的像側面至濾光片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TTF 濾光片在光軸上的厚度
GFP 濾光片與成像面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TTF2 第二濾光片在光軸上的厚度
GFP2 第二濾光片與濾光片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f1 第一透鏡的焦距
f2 第二透鏡的焦距
f3 第三透鏡的焦距
f4 第四透鏡的焦距
f5 第五透鏡的焦距
f6 第六透鏡的焦距
n1 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n2 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n3 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4 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n5 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n6 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V1 第一透鏡的阿貝數
V2 第二透鏡的阿貝數
V3 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V4 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V5 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V6 第六透鏡的阿貝數
HFOV 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
Fno 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
EFL 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
TTL 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光學成像鏡頭的系統長度
ALT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六個透鏡的厚度總和,即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六個透鏡的厚度總和。
AAG 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二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四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四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六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總和,即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的總和
BFL 光學成像鏡頭的後焦距,即第六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TL 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第六透鏡的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ImgH 光學成像鏡頭的像高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且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六片,且滿足以下條件式: 條件式(1):HFOV/(AAG+BFL)≧16.000 度/毫米; 條件式(2):G12/(G45+G56)≧1.300。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六片,且滿足以下條件式: 條件式(1):HFOV/(AAG+BFL)≧16.000 度/毫米; 條件式(2):G12/(G45+G56)≧1.300。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且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六片,且滿足以下條件式: 條件式(1):HFOV/(AAG+BFL)≧16.000 度/毫米; 條件式(2):G12/(G45+G56)≧1.300。
上述三個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還可選擇地滿足下列條件式: 條件式(3):V2+V4+V5≦135.000; 條件式(4):V1+V2+V4≦140.000; 條件式(5):V2+V3+V4≦120.000; 條件式(6):Fno*ImgH/EFL≧1.600; 條件式(7):HFOV/(Fno*EFL)≧8.000 度/毫米; 條件式(8):HFOV/ALT≧16.000 度/毫米; 條件式(9):(T2+EFL)/BFL≧1.100; 條件式(10):TTL/AAG≧4.000; 條件式(11):(T2+T6)/G12≧1.200; 條件式(12):ALT/(G34+T4+G45)≧4.400; 條件式(13):(G23+T3+G34)/T4≦3.200; 條件式(14):TTL/(T2+T6)≧5.000; 條件式(15):(T3+T5)/T1≧4.000; 條件式(16):(ALT+G12)/BFL≧2.600; 條件式(17):(G12+T3+T5)/(G23+G56)≧5.800; 條件式(18):TL/G12≧5.300。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條件式,亦可選擇性地合併不等數量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並不限於此。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前述條件式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變化、選用各種材質或其他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透過控制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可維持其成像品質並縮短鏡頭長度、降低光圈值、擴大視場角。
本說明書之光學系統包含至少一透鏡,接收入射光學系統之平行於光軸至相對光軸呈半視角(HFOV)角度內的成像光線。成像光線通過光學系統於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近軸屈光率為正(或為負)。所言之「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透鏡表面的特定範圍。成像光線包括至少兩類光線: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可依不同位置區分為不同區域,包含光軸區域、圓周區域、或在部分實施例中的一個或多個中繼區域,該些區域的說明將於下方詳細闡述。
圖1為透鏡100的徑向剖視圖。定義透鏡100表面上的二參考點:中心點及轉換點。透鏡表面的中心點為該表面與光軸I的一交點。如圖1所例示,第一中心點CP1位於透鏡100的物側面110,第二中心點CP2位於透鏡100的像側面120。轉換點是位於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該點的切線與光軸I垂直。定義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為通過該透鏡表面徑向最外側的邊緣光線Lm與該透鏡表面相交的一點。所有的轉換點皆位於光軸I與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之間。除此之外,若單一透鏡表面有複數個轉換點,則該些轉換點由徑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轉換點開始命名。例如,第一轉換點TP1(最靠近光軸I)、第二轉換點TP2(如圖4所示)及第N轉換點(距離光軸I最遠)。
定義從中心點至第一轉換點TP1的範圍為光軸區域,其中,該光軸區域包含中心點。定義距離光軸I最遠的第N轉換點徑向向外至光學邊界OB的區域為圓周區域。在部分實施例中,可另包含介於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之間的中繼區域,中繼區域的數量取決於轉換點的數量。
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朝光軸I偏折且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像側A2,則該區域為凸面。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的延伸線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物側A1,則該區域為凹面。
除此之外,參見圖1,透鏡100還可包含一由光學邊界OB徑向向外延伸的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一般來說用以供該透鏡100組裝於光學系統之一相對應元件(圖未示)。成像光線並不會到達該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之結構與形狀僅為說明本發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發明的範圍。下列討論之透鏡的組裝部130可能會在圖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參見圖2,定義中心點CP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光軸區域Z1。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透鏡表面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1在通過光軸區域Z1後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像側A2相交,即平行光線211通過光軸區域Z1的焦點位於透鏡200像側A2的R點。由於光線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像側A2,故光軸區域Z1為凸面。反之,平行光線212在通過圓周區域Z2後發散。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後的延伸線EL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物側A1相交,即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的焦點位於透鏡200物側A1的M點。由於光線的延伸線EL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物側A1,故圓周區域Z2為凹面。於圖2所示的透鏡200中,第一轉換點TP1是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分界,即第一轉換點TP1為凸面轉凹面的分界點。
另一方面,光軸區域的面形凹凸判斷還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即藉由近軸的曲率半徑(簡寫為R值)的正負號來判斷透鏡之光軸區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見被使用於光學設計軟體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見於光學設計軟體的透鏡資料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反之,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結果與前述藉由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判定方式的結果一致,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交點的判定方式即為以一平行光軸之光線的焦點位於透鏡之物側或像側來判斷面形凹凸。本說明書所描述之「一區域為凸面(或凹面)」、「一區域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區域」可被替換使用。
圖3至圖5提供了在各個情況下判斷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範例,包含前述之光軸區域、圓周區域及中繼區域。
圖3為透鏡3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3,透鏡300的像側面320在光學邊界OB內僅存在一個轉換點TP1。透鏡300的像側面320的光軸區域Z1及圓周區域Z2如圖3所示。此像側面32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凹面。
一般來說,以轉換點為界的各個區域面形會與相鄰的區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轉換點來界定面形的轉變,即自轉換點由凹面轉凸面或由凸面轉凹面。於圖3中,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凹面,面形於轉換點TP1轉變,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4為透鏡4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4,透鏡400的物側面410存在一第一轉換點TP1及一第二轉換點TP2。定義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物側面4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4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
定義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該物側面410的該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除此之外,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為中繼區域Z3,該物側面410的該中繼區域Z3為凹面。再次參見圖4,物側面410由光軸I徑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的光軸區域Z1、位於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的中繼區域Z3,及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的圓周區域Z2。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凸面,面形自第一轉換點TP1轉變為凹,故中繼區域Z3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轉換點TP2再轉變為凸,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5為透鏡500的徑向剖視圖。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對於無轉換點的透鏡表面,例如透鏡500的物側面510,定義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0~50%為光軸區域,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100%為圓周區域。參見圖5所示之透鏡500,定義光軸I至自光軸I起算到透鏡500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為物側面5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5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由於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因此物側面510的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透鏡500更可具有組裝部(圖未示)自圓周區域Z2徑向向外延伸。
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其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至少設置六片透鏡,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透過設計下述各透鏡之細部特徵,而可維持其成像品質並縮短鏡頭長度、降低光圈值、擴大視場角。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當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且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1)、條件式(2)時,能有效使整個光學成像鏡頭在擴大視場角的同時並維持良好的成像品質。其中條件式(1)與條件式(2)較佳的實施範圍分別為16.000度/毫米≦HFOV/(AAG+BFL)≦32.000度/毫米、1.300≦G12/(G45+G56)≦3.600。上述條件進一步搭配以下條件(a)~(c)其中之一的面形組合,能幫助成像光線收聚並改善像差與降低畸變: 條件(a):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條件(b):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 條件(c):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透過選擇適當的透鏡材料,當符合條件式(3)、條件式(4)、條件式(5)的限制時,能改善整個光學成像鏡頭的色差,更能夠達成可見光與近紅外光(NIR)之雙波段光線(Dual Band)擁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條件式(3)、條件式(4)、條件式(5)進一步滿足以下數值,可使光學成像鏡頭能達到較佳的配置: 90.500≦V2+V4+V5≦135.000; 90.500≦V1+V2+V4≦140.000; 90.500≦V2+V3+V4≦120.000。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當HFOV、EFL透過適當的設計而滿足條件式(6)、條件式(7)、條件式(8)、條件式(9)的限制時,可達到擴大視場角的目的。條件式(6)、條件式(7)、條件式(8)、條件式(9)進一步滿足以下數值,可使光學成像鏡頭能達到較佳的配置: 1.600≦Fno*ImgH/EFL≦4.000; 8.000度/毫米≦HFOV/(Fno*EFL)≦28.500度/毫米; 16.000度/毫米≦HFOV/ALT≦23.400度/毫米; 1.100≦(T2+EFL)/BFL≦3.500。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為了達成縮短透鏡系統長度及確保成像品質,本發明可適當地將透鏡間的空氣間隙縮小或是將透鏡厚度縮短,故設計光學成像鏡頭選擇性地滿足條件式(10)~(18)。但又同時考量製作的難易程度,因此若設計條件式(10)~(18)進一步滿足以下數值,可使光學成像鏡頭能達到較佳的配置: 4.000≦TTL/AAG≦5.500; 1.200≦(T2+T6)/G12≦1.850; 4.400≦ALT/(G34+T4+G45)≦7.500; 0.950≦(G23+T3+G34)/T4≦3.200; 5.000≦TTL/(T2+T6)≦7.900; 4.000≦(T3+T5)/T1≦14.300; 2.600≦(ALT+G12)/BFL≦4.700; 5.800≦(G12+T3+T5)/(G23+G56)≦11.600; 5.300≦TL/G12≦8.500。
此外另可選擇實施例參數之任意組合關係增加光學成像鏡頭限制,以利於本發明相同架構的光學成像鏡頭設計。有鑑於光學成像鏡頭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條件式能較佳地使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長度縮短、視場角增大、成像品質提升,或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為了說明本發明確實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的同時,擴大視場角、增加像高,以下提供多個實施例以及其詳細的光學數據。
首先請一併參考圖6至圖9,其中圖6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aperture stop)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一濾光片TF及一影像感測器(圖未顯示)的一成像面IMA皆設置於光學成像鏡頭1的像側A2。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第六透鏡L6以及濾光片TF分別包含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TFA1以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TFA2。在本實施例中,濾光片TF設於第六透鏡L6與成像面IMA之間,其可以是一紅外線截止濾光片(infrared cut-off filter)用以避免光線中的紅外線傳遞至成像面而影響成像品質,或者可以是一保護玻璃(cover glass)用以保護光學成像鏡頭,但本案不限於此。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成像鏡頭1的每個透鏡的細部結構可參照圖式。為了減輕鏡頭重量及節省成本,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第五透鏡L5、第六透鏡L6可為塑膠材質,但不限於此。
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具有負屈光率。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的光軸區域L1A1C和圓周區域L1A1P皆為凸面。第一透鏡L1的像側面L1A2的光軸區域L1A2C和圓周區域L1A2P皆為凹面。
第二透鏡L2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光軸區域L2A1C和圓周區域L2A1P皆為凹面。第二透鏡L2的像側面L2A2的光軸區域L2A2C和圓周區域L2A2P皆為凸面。
第三透鏡L3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的光軸區域L3A1C和圓周區域L3A1P皆為凸面。第三透鏡L3的像側面L3A2的光軸區域L3A2C和圓周區域L3A2P皆為凸面。
第四透鏡L4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光軸區域L4A1C為凸面,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的圓周區域L4A1P為凹面。第四透鏡L4的像側面L4A2的光軸區域L4A2C和圓周區域L4A2P皆為凹面。
第五透鏡L5具有正光率。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的光軸區域L5A1C和圓周區域L5A1P皆為凸面。第五透鏡L5的像側面L5A2的光軸區域L5A2C和圓周區域L5A2P皆為凸面。
第六透鏡L6具有負屈光率。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L6A1的光軸區域L6A1C和圓周區域L6A1P皆為凹面。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的光軸區域L6A2C和圓周區域L6A2P皆為凹面。
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和像側面L1A2、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和像側面L2A2、第三透鏡L3的物側面L3A1和像側面L3A2、第四透鏡L4的物側面L4A1和像側面L4A2、第五透鏡L5的物側面L5A1和像側面L5A2、第六透鏡L6的物側面L6A1和像側面L6A2共計十二個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線公式(1)定義:
Figure 02_image001
+
Figure 02_image003
公式(1) 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 R表示透鏡表面之曲率半徑;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K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 a 2i為第2i階非球面係數。
各個非球面之參數詳細數據請一併參考圖9。
圖7(a)繪示本實施例的三種代表波長(470nm、555nm、650nm)的縱向球差的示意圖,其中縱軸定義為視場。圖7(b)繪示本實施例的三種代表波長的弧矢(Sagittal)方向的場曲像差的示意圖,其中縱軸定義為像高。圖7(c)繪示本實施例的三種代表波長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場曲像差的示意圖,其中縱軸定義為像高。圖7(d)繪示本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示意圖,其中縱軸定義為像高。三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於的成像點附近。每一種波長所成的曲線皆很靠近,說明每一種波長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從圖7(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012 mm的範圍內。因此,本實施例確實明顯改善不同波長的縱向球差。此外,參閱圖7(b),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1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7(c),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2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7(d),畸變像差維持在±35 %的範圍內。
光學成像鏡頭的像高、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均為毫米(mm),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1的第一透鏡L1之物側面L1A1至成像面IMA在光軸上之長度(TTL)為5.965 mm,光圈值(Fno)為2.200,半視角(HFOV)為53.242度(°),有效焦距(EFL)為2.551 mm,像高(ImgH)為2.328 mm。搭配圖7所示各種像差的數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可達到薄型化體積及擴大視場角,且兼顧成像品質。
關於本實施例之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A。
另請一併參考圖10至圖13,其中圖10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2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3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二實施例之物側面L2A1、L3A1、L4A1、L5A1、L6A1及像側面L3A2、L4A2、L5A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第二透鏡L2的屈光率、第四透鏡L4的屈光率、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第一透鏡L1的像側面L1A2、第二透鏡L2的像側面L2A2、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的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二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來說,第二透鏡L2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的圓周區域L1A1P為凹面,第一透鏡L1的像側面L1A2的圓周區域L1A2P為凸面,第二透鏡L2的像側面L2A2的圓周區域L2A2P為凹面,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的圓周區域L6A2P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12。
從圖11(a)中三種代表波長(470nm、555nm、650nm)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04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1(b),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1(c),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1(d),光學成像鏡頭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5 %的範圍內。
如圖11、12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畸變像差較小、系統長度較短。
關於本實施例之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A。
另請一併參考圖14至圖17,其中圖14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5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6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三實施例之物側面L2A1、L3A1、L4A1、L5A1、L6A1及像側面L1A2、L2A2、L3A2、L4A2、L5A2、L6A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三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來說,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的圓周區域L1A1P為凹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16。
從圖15(a)中三種代表波長(470nm、555nm、650nm)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01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5(b),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2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5(c),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2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5(d),光學成像鏡頭3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5 %的範圍內。
如圖15、16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的縱向球差較小,半視角較大。
關於本實施例之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A。
另請一併參考圖18至圖21,其中圖18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0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18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
第四實施例之物側面L3A1、L4A1、L5A1、L6A1及像側面L1A2、L3A2、L4A2、L5A2、L6A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第二透鏡L2的像側面L2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四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來說,第一透鏡L1的物側面L1A1的圓周區域L1A1P為凹面,第二透鏡L2的物側面L2A1的圓周區域L2A1P為凸面、第二透鏡L2的像側面L2A2的圓周區域L2A2P為凹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20。
從圖19(a)中三種代表波長(470nm、555nm、650nm)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1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9(b),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1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9(c),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12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9(d),光學成像鏡頭4的畸變像差維持在±60 %的範圍內。
如圖19、20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半視角較大。
關於本實施例之的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A。
另請一併參考圖22至圖25,其中圖22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3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4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5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22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五實施例之物側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像側面L1A2、L2A2、L3A2、L4A2、L5A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五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來說,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的圓周區域L6A2P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24。
從圖23(a)中三種代表波長(470nm、555nm、650nm)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03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23(b),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23(c),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7 mm的範圍內。參閱圖23(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5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5 %的範圍內。
如圖23、24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半視角較大,系統長度較短。
關於本實施例之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A。
另請一併參考圖26至圖29,其中圖26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8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26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此外,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還包括一第二濾光片TF2設於第六透鏡L6與濾光片TF之間,第二濾光片TF2包含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TF2A1以及朝向像側面A2的像側面TF2A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濾光片TF2可以是一紅外線截止濾光片用以避免光線中的紅外線傳遞至成像面而影響成像品質,也可以是一保護玻璃用以保護光學成像鏡頭,但本案不限於此。
第六實施例之物側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像側面L1A2、L2A2、L3A2、L4A2、L5A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六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來說,第六實施例的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的圓周區域L6A2P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28。
從圖27(a)中六種代表波長(500nm、600nm、700nm、800nm、900nm、1000nm)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006 mm的範圍內。參閱圖27(b),六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1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27(c),六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4 mm的範圍內。參閱圖27(d),光學成像鏡頭6的畸變像差維持在±30 %的範圍內。
如圖27、28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縱向球差、畸變像差較小,半視角較大,系統長度較短,光圈值較小。
關於本實施例之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B。
另請一併參考圖30至圖33,其中圖30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2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3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30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七實施例之物側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像側面L1A2、L2A2、L3A2、L4A2、L5A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七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來說,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的圓周區域L6A2P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32。
從圖31(a)中六種代表波長(500nm、600nm、700nm、800nm、900nm、1000nm)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01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1(b),六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1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1(c),六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3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1(d),光學成像鏡頭7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0 %的範圍內。
如圖31、32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縱向球差、畸變像差較小,系統長度較短,光圈值較小。
關於本實施例之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B。
另請一併參考圖34至圖37,其中圖34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5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6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34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以及。
第八實施例之物側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像側面L1A2、L2A2、L3A2、L4A2、L5A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八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來說,第六透鏡L6的像側面L6A2的圓周區域L6A2P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36。
從圖35(a)中六種代表波長(500nm、600nm、700nm、800nm、900nm、1000nm)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01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5(b),六種代表波長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2mm的範圍內。參閱圖35(c),六種代表波長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2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5(d),光學成像鏡頭8的畸變像差維持在±7 %的範圍內。
如圖35、36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縱向球差、畸變像差較小,系統長度較短,光圈值較小。
關於本實施例之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B。
另請一併參考圖38至圖41,其中圖38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0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38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
第九實施例之物側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像側面L1A2、L2A2、L3A2、L4A2、L5A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第六透鏡L6之像側面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九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來說,第六透鏡L6之像側面L6A2的圓周區域L6A2P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40。
從圖39(a)中六種代表波長(500nm、600nm、700nm、800nm、900nm、1000nm)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009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9(b),六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2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9(c),六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3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9(d),光學成像鏡頭9的畸變像差維持在±9 %的範圍內。
如圖39、40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縱向球差、畸變像差較小,系統長度較短,光圈值較小。
關於本實施例之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B。
另請一併參考圖42至圖45,其中圖42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3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4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5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38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光圈STO、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一第五透鏡L5以及一第六透鏡L6。
第十實施例之物側面L1A1、L2A1、L3A1、L4A1、L5A1、L6A1及像側面L1A2、L2A2、L3A2、L4A2、L5A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鏡的屈光率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第六透鏡L6之像側面L6A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十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來說,第六透鏡L6之像側面L6A2的圓周區域L6A2P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44。
從圖43(a)中六種代表波長(500nm、600nm、700nm、800nm、900nm、1000nm)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0.007 mm的範圍內。參閱圖43(b),六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2 mm的範圍內。參閱圖43(c),六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場曲像差落在±0.03 mm的範圍內。參閱圖43(d),光學成像鏡頭10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4 %的範圍內。
如圖43、44所示,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之縱向球差、畸變像差較小,系統長度較短,光圈值較小。
關於本實施例之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請參考圖46B。
本發明各實施例提供一個大視場角、短系統長度或小光圈值,同時具有良好成像品質的光學成像鏡頭,透過鏡片的屈光率、凹凸搭配設計,例如: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且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亦可替換地設計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亦可替換地設計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且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以上三種組合皆能有效達到修正光學成像鏡頭的球差、像差以及降低畸變的目的。
本發明之各個實施例所揭露之光學參數的組合比例關係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內的數值範圍皆可據以實施。
透過本發明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場曲像差、畸變皆符合使用規範。另外,各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品質數據,各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明在各種狀態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具有優良的色散抑制能力,故透過上述可知本發明具備良好光學性能。
有鑑於光學成像鏡頭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條件式能較佳地使本發明鏡頭長度縮短、光學系統球差、像差以及畸變小、光學成像鏡頭視場角度擴大及成像品質提升,或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以上敍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徵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敍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1、2、3、4、5、6、7、8、9、10:光學成像鏡頭 100、200、300、400、500、L1、L2、L3、L4、L5、L6:透鏡 110、410、510、L1A1、L2A1、L3A1、L4A1、L5A1、L6A1、TFA1、TF2A1:物側面 120、320、L1A2、L2A2、L3A2、L4A2、L5A2、L6A2、TFA2、TF2A2:像側面 130:組裝部 211、212:平行光線 A1:物側 A2:像側 CP:中心點 CP1:第一中心點 CP2:第二中心點 TP1:第一轉換點 TP2:第二轉換點 OB:光學邊界 I:光軸 Lc:主光線 Lm:邊緣光線 EL:延伸線 Z3:中繼區域 M、R:相交點 Z1、L1A1C、L1A2C、L2A1C、L2A2C、L3A1C、L3A2C、L4A1C、L4A2C、L5A1C、L5A2C、L6A1C、L6A2C:光軸區域 Z2、L1A1P、L1A2P、L2A1P、L2A2P、L3A1P、L3A2P、L4A1P、L4A2P、L5A1P、L5A2P、L6A1P、L6A2P:圓周區域 STO:光圈 TF:濾光片 TF2:第二濾光片 IMA:成像面
為了更清楚理解本發明說明書中的實施例,請結合參照以下圖式: [圖1]繪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透鏡的徑向剖視圖。 [圖2]繪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透鏡面形與光線焦點的關係示意圖。 [圖3]繪示範例一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 [圖4]繪示範例二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 [圖5]繪示範例三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 [圖6]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8]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9]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0]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1]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2]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3]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4]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5]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6]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7]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8]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9]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0]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1]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2]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3]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4]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5]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6]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7]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8]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9]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0]繪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1]繪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2]繪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3]繪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4]繪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5]繪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6]繪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7]繪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8]繪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9]繪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0]繪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1]繪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42]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3]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4]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5]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46A]繪示上述本發明第一至第五個實施例的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表。 [圖46B]繪示上述本發明第六至第十個實施例的HFOV/(AAG+BFL)、G12/(G45+G56)、TTL/AAG、Fno*ImgH/EFL、V2+V4+V5、(T2+T6)/G12、ALT/(G34+T4+G45)、(G23+T3+G34)/T4、TTL/(T2+T6)、HFOV/(Fno*EFL)、V1+V2+V4、(T3+T5)/T1、(ALT+G12)/BFL、(G12+T3+T5)/(G23+G56)、TL/G12、HFOV/ALT、TL/AAG、(T1+T4)/(G45+G56)、(T2+EFL)/BFL、V2+V3+V4之數值表。
1:光學成像鏡頭
STO:光圈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6:第六透鏡
TF:濾光片
IMA:成像面
L1A1、L2A1、L3A1、L4A1、L5A1、L6A1、TFA1:物側面
L1A2、L2A2、L3A2、L4A2、L5A1、L6A2、TFA2:像側面
L1A1C、L1A2C、L2A1C、L2A2C、L3A1C、L3A2C、L4A1C、L4A2C、L5A1C、L5A2C、L6A1C、L6A2C:光軸區域
L1A1P、L1A2P、L2A1P、L2A2P、L3A1P、L3A2P、L4A1P、L4A2P、L5A1P、L5A2P、L6A1P、L6A2P:圓周區域
A1:物側
A2:像側

Claims (20)

  1.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 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 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以及 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且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六片,且滿足以下條件式: HFOV/(AAG+BFL)≧16.000 度/毫米; G12/(G45+G56)≧1.300; 其中HFOV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AAG代表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的總和;BFL代表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至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12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45代表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56代表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2.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 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且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 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第四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 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 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以及 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六片,且滿足以下條件式: HFOV/(AAG+BFL)≧16.000 度/毫米; G12/(G45+G56)≧1.300; 其中HFOV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AAG代表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的總和;BFL代表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至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12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45代表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56代表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3.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 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 該第四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 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凸面;以及 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且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六片,且滿足以下條件式: HFOV/(AAG+BFL)≧16.000 度/毫米; G12/(G45+G56)≧1.300; 其中HFOV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AAG代表第一透鏡到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五個空氣間隙的總和;BFL代表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至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12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45代表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56代表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4.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TL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TL/AAG≧4.000。
  5.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Fno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ImgH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像高,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Fno*ImgH/EFL≧1.600。
  6.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V2代表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4代表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5代表該第五透鏡的阿貝數,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V2+V4+V5≦135.000。
  7.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2+T6)/G12≧1.200。
  8.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LT代表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六個透鏡的厚度總和,G34代表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4代表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ALT/(G34+T4+G45)≧4.400。
  9.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G23代表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4代表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G23+T3+G34)/T4≦3.200。
  10.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TL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TL/(T2+T6)≧5.000。
  11.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Fno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HFOV/(Fno*EFL)≧8.000 度/毫米。
  12.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V1代表該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代表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4代表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V1+V2+V4≦140.000。
  13.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3+T5)/T1≧4.000。
  14.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LT代表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六個透鏡的厚度總和,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ALT+G12)/BFL≧2.600。
  15.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23代表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G12+T3+T5)/(G23+G56)≧5.800。
  16.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L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至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L/G12≧5.300。
  17.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LT代表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六個透鏡的厚度總和,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HFOV/ALT≧16.000度/毫米。
  18.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L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至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L/AAG≧3.500。
  19.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代表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1+T4)/(G45+G56)≦2.400。
  20.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2+EFL)/BFL≧1.100。
TW109130035A 2020-08-25 2020-09-02 光學成像鏡頭 TWI7450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63979.0A CN111965786B (zh) 2020-08-25 2020-08-25 光学成像镜头
CN202010863979.0 2020-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5067B true TWI745067B (zh) 2021-11-01
TW202208915A TW202208915A (zh) 2022-03-01

Family

ID=7339025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0035A TWI745067B (zh) 2020-08-25 2020-09-02 光學成像鏡頭
TW110135857A TWI789031B (zh) 2020-08-25 2020-09-02 光學成像鏡頭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5857A TWI789031B (zh) 2020-08-25 2020-09-02 光學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19916B2 (zh)
CN (1) CN111965786B (zh)
TW (2) TWI7450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29842B (zh) * 2020-09-21 2020-12-22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5032764B (zh) * 2022-06-22 2024-04-0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7329A (zh) * 2013-10-31 2014-05-0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5607221A (zh) * 2014-11-18 2016-05-2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模块
CN106842522A (zh) * 2014-01-17 2017-06-1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光学镜头及取像装置
US20190243095A1 (en) * 2018-02-08 2019-08-08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8003B2 (ja) * 2013-12-25 2017-10-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4238082B (zh) * 2014-05-29 2016-12-0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6707463B (zh) * 2015-08-26 2019-02-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072966B (zh) * 2016-11-15 2021-04-09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TWI745371B (zh) * 2017-05-09 2021-11-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廣角鏡頭(十三)
JP6640163B2 (ja) * 2017-09-29 2020-02-05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10058385B (zh) * 2018-01-18 2021-04-16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CN108459395B (zh) * 2018-03-30 2020-06-0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JP7126868B2 (ja) * 2018-06-04 2022-08-29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9541780B (zh) * 2018-11-16 2020-09-22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JP7208030B2 (ja) * 2019-01-24 2023-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WO2021184212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TWI764252B (zh) * 2020-08-26 2022-05-11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7329A (zh) * 2013-10-31 2014-05-0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6842522A (zh) * 2014-01-17 2017-06-1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光学镜头及取像装置
CN105607221A (zh) * 2014-11-18 2016-05-25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模块
US20190243095A1 (en) * 2018-02-08 2019-08-08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5786B (zh) 2023-05-30
US20220066143A1 (en) 2022-03-03
TW202208924A (zh) 2022-03-01
US11719916B2 (en) 2023-08-08
CN111965786A (zh) 2020-11-20
TWI789031B (zh) 2023-01-01
TW202208915A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2418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801635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82494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2125030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15319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57782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2125027A (zh) 光學成像鏡頭
CN108627953B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I715470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15235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42814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48548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2223479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53632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34593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34356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34355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699575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45067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57863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2221375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709781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202127130A (zh) 光學成像鏡頭模組
TWI796620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691750B (zh) 光學成像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