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8793B - 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8793B TWI798793B TW110130167A TW110130167A TWI798793B TW I798793 B TWI798793 B TW I798793B TW 110130167 A TW110130167 A TW 110130167A TW 110130167 A TW110130167 A TW 110130167A TW I798793 B TWI798793 B TW I79879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magnetic
- striking
- relative
- knock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按鍵結構包含座體、可活動地定位於座體的活動機構、定位於座體並具有敲擊部的發聲件及可相對於座體活動以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調整件,其中敲擊部對應衝擊面延伸;當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活動並帶動發聲件活動,使得敲擊部朝衝擊面移動進而敲擊衝擊面產生聲音;當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活動,且調整件限制敲擊部相對於衝擊面移動。
Description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一種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無聲/有聲切換功能的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按鍵的按壓手感一般可分為有段落感或無段落感,而除了按壓手感之外,按鍵的聲音也是影響使用者操作經驗的重要因素。目前按鍵的靜音設計大多藉由緩衝材料(例如軟性材質)以接觸方式作為停止點來達到靜音效果。然而,即使藉由緩衝材料,仍會因為接觸或碰撞而產生聲音而使得靜音效果不佳。
再者,使用緩衝材料的靜音設計通常不具有無聲及有聲的切換功能,無法滿足使用者依據需求來選擇有聲回饋或無聲操作的期望。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其具有無聲或有聲的操作回饋供使用者選用,以滿足使用者的操作需求。
本發明之又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其可藉由連桿機構的連動限位方式達到按壓止點,而減少因碰撞產生的聲音增進靜音效果。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包含座體、活動機構、發聲件及調整件,其中活動機構可活動地定位於座體;發聲件定位於座體,發聲
件具有敲擊部,敲擊部對應衝擊面延伸;調整件可相對於座體活動,以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當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活動並帶動發聲件活動,使得敲擊部朝衝擊面移動進而敲擊衝擊面產生聲音;當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活動,且調整件限制敲擊部相對於衝擊面移動。
於一實施例,活動機構包含連桿機構,其中連桿機構包含複數連桿,複數連桿可相對於彼此活動地耦接,複數連桿至少包含一個連桿可轉動地定位於座體,其中當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複數連桿相互連動以限制複數連桿相對於座體活動的範圍。
於一實施例,複數連桿包含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其中第一連桿包含第一樞接部,第一連桿藉由第一樞接部與座體耦接以形成第一轉軸,第二連桿包含第二樞接部,第二連桿藉由第二樞接部與座體耦接以形成第二轉軸,第一連桿與第二連桿耦接形成耦接軸,當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時,第一連桿以第一轉軸為中心沿第一方向轉動並帶動耦接軸相對於座體移動,使得第二連桿以第二轉軸為中心沿第二方向轉動,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同或相反。
於一實施例,第一連桿包含第一連接部,第一連接部連接第一樞接部並位於第一連桿的一端,第二連桿包含第二連接部,第二連接部連接第二樞接部並位於第二連桿的一端,且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相互套接以形成耦接軸。
於一實施例,發聲件包含扭簧,其中扭簧具有扭簧本體、接觸部及敲擊部,扭簧本體定位於座體,接觸部及敲擊部係自扭簧本體的相對兩端延伸而出,且接觸部抵接於活動機構。
於一實施例,當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且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活動時,活動機構帶動接觸部移動以驅動扭簧本體轉動,使得敲擊部移動以敲擊衝擊面。
於一實施例,當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且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活動時,活動機構帶動接觸部移動,且扭簧本體及敲擊部實質未移動。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的按鍵結構更包含磁鐵,其中磁鐵相對於敲擊部設置,其中當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且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時,磁鐵與敲擊部之間產生磁吸力,使得敲擊部與衝擊面之間保持移動空間。
於一實施例,衝擊面為座體之延伸面,磁鐵設置於座體,座體具有通道,通道位於磁鐵及延伸面之間以作為移動空間並供敲擊部沿通道移動敲擊延伸面。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的按鍵結構更包含磁性單元,其中磁性單元包含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設置於活動機構,且第二磁性件對應第一磁性件設置以產生磁吸力,當施加按壓力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帶動第一磁性件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且當按壓力釋放時,磁吸力使得活動機構帶動第一磁性件移動接近第二磁性件而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
於一實施例,調整件包含擋止部,其中當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時,擋止部與發聲件互相不接觸;當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與敲擊部發生干涉,以限制敲擊部相對於衝擊面移動。
於一實施例,當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抵接於敲擊部下方,以限制敲擊部朝衝擊面移動。
於一實施例,當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朝衝擊面壓抵敲擊部,使得敲擊部接觸衝擊面。
於一實施例,調整件可移動地定位於座體,以相對於敲擊部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於一實施例,調整件包含支撐板、移動部及擋止部,支撐板設置於座體的下方,移動部由支撐板支撐且可相對於座體移動,擋止部可轉動地定位於支撐板且耦接移動部,其中當移動部相對於座體移動時,移動部帶動擋止部轉動,以使擋止部與敲擊部發生或不發生干涉。
於一實施例,當移動部相對於座體位於第一位置時,擋止部不與敲擊部發生干涉;當移動部相對於座體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移動部帶動擋止部轉動而與敲擊部發生干涉,以限制敲擊部相對於衝擊面移動。
於一實施例,當移動部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抵接於敲擊部下方,以限制敲擊部朝衝擊面移動。
於一實施例,當移動部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朝衝擊面壓抵敲擊部,使得敲擊部接觸衝擊面。
於一實施例,調整件更包含定位單元,移動部藉由定位單元定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於一實施例,定位單元包含移動部磁性件及支撐板磁性件,移動部磁性件及支撐板磁性件分別設置於移動部及支撐板,且移動部磁性件及支撐板磁性件之間可產生磁吸力。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輸入裝置,其包含殼體及複數個如上所述的按鍵結構及調整架,其中複數個按鍵結構設置於殼體中;調整架可移
動地設置於殼體中,調整架具有複數個卡合部分別對應複數個按鍵結構,使得每個按鍵結構的調整件與對應的卡合部卡合,其中當調整架相對於殼體移動時,調整架帶動每個按鍵結構的調整件移動,以使複數按鍵結構提供有聲操作或無聲操作。
於一實施例,殼體具有操作孔,調整架具有操作部,操作部自操作孔露出,以供使用者操作移動調整架。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的輸入裝置更包含第一定位單元及第二定位單元,調整架藉由第一定位單元定位,以使調整件定位於第一位置,或調整架藉由第二定位單元定位,以使調整件定位於第二位置。
於一實施例,第一定位單元及第二定位單元各包含調整架磁性件及殼體磁性件,調整架磁性件及殼體磁性件分別設置於調整架及殼體,且調整架磁性件及殼體磁性件之間可產生磁吸力。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之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具有無聲或有聲的操作回饋供使用者選用,以滿足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操作需求。再者,本發明之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可利用連桿機構產生限位的機制,以降低按鍵部件活動碰撞產生的異音。
1、1A、1B、1B’、1C、1C’、1D、1’、2、3、4、5、6:按鍵結構
10、10’:座體
101:第一轉軸
102:第二轉軸
110:第一耦接部
112:軸孔
115:定位機構
120:第二耦接部
122:軸孔
124:定位空間
130:開口
140:定位柱
142:容置空間
144:定位孔
150:光通道
155:衝擊面
160:卡勾
165:定位槽
170:凹部
175:支承部
180:收納部
190:活動空間
195:通道
20、20A、20B、20C:連桿機構
20’:活動機構
201:耦接軸
210、210A、210B、210C、210’:第一連桿
212、212B:第一樞接部
213:底面
214、214A、214B、214C:第一連接部
214a、214a’:第一連接段
214b:軸部
215:容置部
216:作動部
217:定位槽
218:定位部
220、220A、220B、220’:第二連桿
222:第二樞接部
224、224A、224B:第二連接部
224a:第二連接段
224b:孔部
225:手感作動部
226:限位部
227:滑槽
228:突出部
30:復位件
312:定位部
314:作用部
316:扭簧本體
40:開關單元
410:光發射器
420:光接收器
50:操作件
52:限位部
60:磁性單元
610:第一磁性件
620:第二磁性件
630:第三磁性件
650:磁鐵
70、70’:蓋體
710:卡合孔
720:開口
720’:容置部
730:操作孔
740:凸部
750:延伸部
80:發聲件
812:接觸部
814:敲擊部
816:扭簧本體
90、90’、90”、90A、90B、90C:調整件
910、910’、910”、910A、910B、910C:擋止部
912、912C:定位部
912A、912B:連接部
914:斜面
916A、916B:樞接部
920、920C:操作部
930:支撐板
932:定位槽
934:耦接部
934A:軸孔
936:通孔
937、938:收容部
940:移動部
942:定位部
944:卡合部
944A:卡槽
946:容置部
950:第一定位單元
952、962:調整架磁性件
954、964:殼體磁性件
960:第二定位單元
972:移動部磁性件
974、976:支撐板磁性件
1000:輸入裝置
1100:殼體
1110:上殼體
1112、1114、1116:可按壓部
1120:下殼體
1122:操作孔
1200:調整架
1210:卡合部
1212:卡槽
1220、1230:收納部
1250:操作部
L1:未按壓位置
L2:過渡位置
L3:按壓止點位置
P1、P11:第一位置
P2、P22:第二位置
圖1A至1C分別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局部爆炸圖及組合圖。
圖2A至2C為圖1C之按鍵結構之操作示意圖,其中圖2A至2C分別顯示按鍵結構處於未按壓狀態、按壓過渡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
圖3顯示圖1C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過渡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之連桿機構之變形示意圖。
圖4A至4C分別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局部爆炸圖及組合圖。
圖5A至5C為圖4C之按鍵結構之操作示意圖,其中圖5A至5C分別顯示按鍵結構處於未按壓狀態、過渡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
圖6A及6B分別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及組合圖。
圖7A及7B為圖6B之按鍵結構之操作示意圖,其中圖7A及7B分別顯示按鍵結構處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
圖8A及8B分別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及組合圖。
圖9A至9C為圖8B之按鍵結構之操作示意圖,其中圖9A至9C分別顯示按鍵結構處於未按壓狀態、過渡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
圖10A至10D分別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組合圖、仰視圖及剖面圖。
圖11A及11B分別為圖8A之按鍵結構之操作變化例之示意圖,其中圖11A及11B分別顯示按鍵結構處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
圖12A及12B分別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及組合圖。
圖13A及13B為圖12B之按鍵結構之操作示意圖,其中圖13A及13B分別顯示按鍵結構處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
圖14為圖12B之按鍵結構之變化例的示意圖。
圖15A及15B為圖14之按鍵結構之操作示意圖,其中圖15A及15B分別顯示按鍵結構處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
圖16A及16B分別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及組合圖。
圖17A及17B為圖16B之按鍵結構之操作示意圖,其中圖17A及17B分別顯示按鍵結構處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
圖18A及圖18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殼體於不同視角之示意圖。
圖19A及圖19B分別為圖18A及圖18B之按鍵結構之殼體之爆炸示意圖。
圖20A及20B分別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及組合圖。
圖21A及21B為圖20A之按鍵結構(無蓋體)於不同視角之組合示意圖。
圖22顯示圖21A之按鍵結構之發聲件定位於座體之示意圖。
圖23A及23B分別為圖20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24A及24B分別為圖20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2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輸入裝置之局部分解圖。
圖26A及26B分別為圖25之輸入裝置之調整架與複數按鍵結構之分解圖及組合圖。
圖27為圖25之輸入裝置之調整架之仰視圖。
圖28A為圖25之輸入裝置之調整架於第一位置之底部平面圖。
圖28B為顯示圖28A之輸入裝置中複數按鍵結構及調整架之相對位置示意圖。
圖29A為圖25之輸入裝置之調整架於第二位置之底部平面圖。
圖29B為顯示圖29A之輸入裝置中複數按鍵結構及調整架之相對位置示意圖。
圖30A至30C分別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剖面示意圖,其中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
圖31A及31B為圖30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之爆炸圖及底部示意圖。
圖32A及32B分別為圖30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33A至33C分別為圖30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之立體圖、底部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
圖34A及34B分別為圖33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35A至35C分別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剖面示意圖,其中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
圖36A及36B為圖35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之爆炸圖及底部示意圖。
圖37A及37B分別為圖35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38A至38C分別為圖35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之立體圖、底部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
圖39A及39B分別為圖38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40A至40C分別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側視示意圖,其中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
圖41A至41C為圖40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之爆炸圖、組合示意圖及底部示意圖。
圖42A及42B分別為圖40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43A至43C分別為圖40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之立體圖、側視示意圖及底部示意圖。
圖44A及44B分別為圖43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45A至45C分別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側視示意圖,其中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
圖46A至46C為圖45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之爆炸圖、組合示意圖及底部示意圖,其中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
圖47A及47B分別為圖45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48A及48B分別為圖45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之組合圖及側視示意圖。
圖49A及49B分別為圖48A之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之立體圖及底部示意圖。
圖50A及50B分別為圖48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51A至51C分別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剖面示意圖,其中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
圖52A及52B為圖51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於不同視角之示意圖。
圖53A及圖53B為圖51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之上視示意圖及底部示意圖。
圖54A及54B分別為圖51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圖55A至55D分別為圖51A之按鍵結構之調整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之組合圖、剖面示意圖、上視示意圖及底部示意圖。
圖56A及56B分別為圖55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可應用於任何按壓式輸入裝置(例如滑鼠、鍵盤等),或整合於任何合宜的電子裝置(例如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按鍵等),以降低按壓操作產生的異音,並進一步提供按壓操作的段落感。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按鍵結構各元件之結構及操作。
圖1A至1C分別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1之爆炸圖、局部爆炸圖及組合圖。如圖1A至1C所示,於此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包含座體10及連桿機構20。連桿機構20包含複數連桿,其中複數連桿可相對於彼此活動地耦接,且複數連桿至少包含兩個連桿(例如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分別可轉動地設置於座體10。當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例如第一連桿210)時,複數連桿相互連動以限制複數連桿相對於座體10轉動的範圍。
具體而言,座體10為定位連桿機構20的部件,且具有與複數連桿耦接的結構,以使複數連桿中的至少兩個連桿分別可轉動地定位於座體10。如圖所示,座體10可具有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且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分別用以與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可轉動地耦接。舉例而言,座體10與各連桿(例如第一連桿210或第二連桿220)可藉由軸部及軸孔的耦接結構
形成可轉動地耦接。換言之,座體10與連桿(例如第一連桿210或第二連桿220)其中一者可具有軸部結構,而座體10與連桿(例如第一連桿210或第二連桿220)其中之另一者可具有軸孔結構,使得座體10與連桿(例如第一連桿210或第二連桿220)可轉動地耦接。於此實施例,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以具有軸孔(例如112、122)的耦接結構為例,且連桿(例如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可具有對應的軸部的耦接結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軸孔及軸部的位置可互換,使得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可具有軸部的耦接結構,且連桿(第一連桿210或第二連桿220)具有對應的軸孔的耦接結構。於此實施例,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沿Y軸方向間隔設置。第一耦接部110包含兩個沿X軸方向間隔設置的軸孔112,使得第一耦接部110在兩個軸孔112之間形成容置空間142。第二耦接部120包含兩個沿X軸方向間隔設置的軸孔122,使得第二耦接部120在兩個軸孔122之間形成定位空間124。第一耦接部110自座體10的底部向上延伸的高度(即其軸孔112與座體10底部的距離)較佳大於第二耦接部120自座體10的底部向上延伸的高度(即其軸孔122與座體10底部的距離),即第一耦接部110在Z軸方向的高度大於第二耦接部120。再者,座體10的底部可具有開口130,用以容許部分的連桿機構20(例如第一連桿210)伸入。此外,對應於復位件30(於後詳述)的設置,座體10可更具有與復位件30對應的定位機制,例如容置空間142、定位孔144(示於圖2A),以供容置/定位復位件30。
於此實施例,連桿機構20的複數連桿可包含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且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分別可轉動地定位於座體10,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連桿機構20可包含二個以上的連桿,且複數連桿中至少有兩個連桿是可轉動地定位於座體10,使得複數連桿可因應於按壓力而相互連動,
進而限制複數連桿相對於座體活動或轉動的範圍。舉例而言,對應於座體10的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第一連桿210可包含第一樞接部212,且第二連桿220可包含第二樞接部222。第一連桿210藉由第一樞接部212與座體10(例如第一耦接部110)耦接以形成第一轉軸101,且第二連桿220藉由第二樞接部222與座體10(例如第二耦接部120)耦接以形成第二轉軸102。藉此,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分別可轉動地定位或卡合於座體10,並分別以第一轉軸101及第二轉軸102為轉動軸轉動。如上所述,第一耦接部110在Z軸方向的高度較佳大於第二耦接部120,使得第一轉軸101在Z軸方向的高度大於第二轉軸102。再者,於此實施例,第一連桿210與第二連桿220的相鄰端彼此耦接形成耦接軸201,使得第一連桿210可帶動第二連桿220活動。在第一連桿210與第二連桿220的連接方向上(例如Y軸方向),耦接軸201位於第一轉軸101及第二轉軸102之間,使得第一連桿210相對於座體10活動(或轉動)時,第一連桿210可帶動第二連桿220相對於座體10反向活動(或反向轉動),且耦接軸201可因應於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的轉動而相對於座體10運動(例如上/下移動),但不以此為限。依據實際應用,可改變兩連桿的耦接位置,使得兩連桿可相對於座體10同向運動(例如圖12A之實施例所示)。再者,連桿的耦接位置不限於在兩轉軸(例如第一轉軸101及第二轉軸102)之間(例如圖12A之實施例所示),且依據按壓位置,按壓後耦接軸201可朝接近或遠離座體10的方向移動。
具體而言,第一連桿210包含第一連接部214,且第二連桿220包含第二連接部224。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藉由第一連接部214及第二連接部224可活動地耦接而構成連桿機構20。舉例而言,第一連接部214及第二連接部224為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的相鄰端部,且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可
藉由軸部及孔部的耦接結構形成可活動地耦接。換言之,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其中一者可具有軸部結構,而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其中之另一者可具有孔部結構,使得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可活動地耦接。於此實施例,第一連接部214以軸部為例,且第二連接部224可包含對應的孔部,且第一連接部214與第二連接部224相互套接以形成耦接軸201,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軸部及孔部的位置可互換,使得第一連接部214具有孔部,且第二連接部224可具有對應的軸部。
如圖1A至圖1C所示,第一連桿210的第一連接部214連接第一樞接部212並位於第一連桿210的一端(例如右端),且第二連桿220的第二連接部224連接第二樞接部222並位於第二連桿220的一端(例如左端),使得第二連接部224與第一連桿210的第一連接部214相對。亦即,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藉由位於相鄰端的第一連接部214及第二連接部224彼此可活動地耦接。具體而言,第一連桿210的第一樞接部212為沿X軸方向設置的樞接軸,且第一連接部214包含第一連接段214a及軸部214b。舉例而言,兩個第一連接段214a設置於第一樞接部212在X軸方向的相對兩端(即兩個第一連接段214a沿第一轉動軸101間隔設置),且兩個第一連接段214a自第一樞接部212沿Y軸方向延伸預定距離。軸部214b設置於各第一連接段214a的端部並遠離第一樞接部212。於此實施例,兩個軸部214b沿X軸方向朝第一連接段214a的外側延伸,使得兩個軸部214b的延伸方向彼此相背,但不以此為限。依據實際應用,兩個軸部214b可沿X軸方向朝第一連接段214a的內側延伸,使得兩個軸部214b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向;或者兩個軸部214b可沿X軸方向分別朝第一連接段214a的內側及外側延伸,使得兩個軸部214b朝相同的方向延伸。於一實施例,第一連接部214較佳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傾斜延伸。舉
例而言,第一連接部214的第一連接段214a係自第一樞接部212向下傾斜延伸,使得第一連接部214的延伸方向及第一樞接部212的延伸方向非共平面。
再者,第一連桿210可作為接受按壓力而觸發開關單元(例如40)的作動桿。具體而言,第一連桿210可包含作動部216,且第一連桿210相對於座體10運動時,可帶動作動部216運動以觸發開關單元。舉例而言,作動部216可相對於第一連接部214設置於第一樞接部212的另一側,且作動部216較佳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向下延伸。換言之,作動部216及第一連接部214分別位於第一樞接部212在Y軸方向上的相對兩側;或者作動部216、第一樞接部212及第一連接部214沿Y軸方向依序設置。當第一連桿210以第一樞接部212所構成的第一轉軸101為轉動軸轉動時,作動部216及第一連接部214可相對於座體10彼此反向移動。舉例而言,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設置有作動部216的一側時,作動部216向下移動接近座體10,而第一連接部214向上移動遠離座體10。此外,第一連桿210可選擇性更包含定位部218,用以界定施加按壓力的位置。於此實施例,定位部218可為突出於第一連桿210表面的凸肋或凸點,且定位部218與第一樞接部212之間具有預設距離,以定義施力的操作件50(示於圖2A)的位置,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未繪示),定位部218可為形成於第一連桿210的卡槽,使得操作件50可定位於卡槽中。
對應於第一連桿210之第一連接部214的形狀,第二連桿220可包含第二連接段224a及孔部224b。舉例而言,兩個第二連接段224a設置於第二樞接部222在X軸方向的相對兩端(即兩個第二連接段224a沿第二轉動軸102間隔設置),且兩個第二連接段224a自第二樞接部222沿Y軸方向延伸預定距離。孔部224b設置於各第二連接段224a的端部並遠離第二樞接部222,且兩個孔部224b較
佳沿X軸方向互相對準。藉由孔部224b套接軸部214b,兩個第二連接段224a分別耦接對應的第一連接段214a,使得第一連接部214可活動地耦接第二連接部224。於此實施例,第二連接段224a較佳為曲形段,使得第一連桿210帶動第二連桿220運動時,第二連接段224a可彈性變形。再者,第二連桿220可選擇性具有限位部226,且限位部226可為自第二樞接部222突出的柱體或塊體。舉例而言,限位部226可位於兩個第二連接段224a之間且自第二樞接部222突出以對應於座體10的定位空間124。
再者,按鍵結構1可更包含復位件30及開關單元40,其中復位件30用以提供回復力,以使連桿機構2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而開關單元40經觸發可產生觸發訊號。具體而言,復位件30設置於座體10,當按壓力釋放時,復位件30提供回復力,使得複數連桿(例如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相互連動以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即未按壓位置)。於一實施例,復位件30可實施為彈性件,彈性件具有定位部312及作用部314。定位部312定位於座體10,且作用部314對應複數連桿其中之一(例如第一連桿210)延伸。舉例而言,復位件30可實施為扭簧,且扭簧的一端係作為定位部312,扭簧的另一端係作為作用部314。換言之,定位部312及作用部314為自扭簧本體316相對兩端延伸而出的桿體。作用部314較佳朝遠離第一連接部214的方向延伸,使得作用部314可抵接於第一連桿210設有作動部216的一側,例如抵接於第一連桿210的底面213,且作動部216自底面213向下延伸。當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時,第一連桿210(例如底面213)壓抵作用部314,以帶動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移動。
於一實施例,開關單元40可實施為光開關,且開關單元40對應連桿機構20(例如第一連桿210)設置。當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例如第一連桿
210)時,第一連桿210相對於座體10移動而觸發開關單元40。具體而言,開關單元40包含光發射器410及光接收器420,且光發射器410及光接收器420電連接電路板(未繪示),以藉由第一連桿210相對於座體10活動時,改變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量,來產生觸發訊號。對應於光開關式的開關單元40,座體10較佳具有光通道150,使得光發射器410及光接收器420可設置於光通道150的相對兩側。光通道150的延伸方向(例如X軸方向)較佳與第一樞接部212及第一連接部214的連接方向(例如Y軸方向)相交,使得作動部216因應第一連桿210的作動時可選擇性遮蔽光通道150,以改變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量,進而觸發開關單元40。在此需注意,按鍵結構1雖以光開關式的開關單元40作為開關部件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可藉由其他形式的開關部件以因應第一連桿210(例如作動部216)的移動而選擇性產生觸發訊號。舉例而言,依據實際需求,開關單元可包含電極模組、薄膜開關層、微動開關、或磁性開關(霍爾效應開關)等,以因應第一連桿210(例如作動部216)的移動而觸發。此外,於此實施例,雖以第一連桿210的作動部216觸發開關單元40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開關單元40可藉由按鍵結構1的其他部件觸發,例如可受第一連桿210的移動影響而改變開關單元40的狀態的任何合宜的部件(例如圖14之實施例所示)。
如圖1A至1C及圖2A所示,當組合按鍵結構1時,復位件30的定位部312插入座體10的定位孔144中,扭簧本體316設置於座體10的第一耦接部110的兩軸孔112之間的容置空間142中以位於第一連桿210的第一樞接部212下方,且作用部314朝遠離第一連接部214的方向延伸以抵接於第一連桿210的底面213。第一連桿210的第一連接部214與第二連桿220的第二連接部224相互套接(軸
部214b與孔部224b套接),且第一連桿210的第一樞接部212與座體10的第一耦接部110的軸孔112可轉動地卡合以形成第一轉軸101,使得第一連桿210的作動部216對應座體10的開口130設置。第二連桿220的第二樞接部222與座體10的第二耦接部120的軸孔122可轉動地卡合以形成第二轉軸102,且第二連桿220的限位部226位於第二耦接部120的兩個軸孔122之間的定位空間124中,以限制第二連桿220的側向(例如X軸方向)位移。
於後參考圖2A至圖2C說明按鍵結構1的操作,其中圖2A至圖2C分別顯示按鍵結構1處於未按壓狀態、過渡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如圖2A所示,當未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例如第一連桿210)時,連桿機構20藉由復位件30提供的預力使得按鍵結構1處於未按壓狀態。按鍵結構1處於未按壓狀態時,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藉由第一連接部214及第二連接部224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軸201位於未按壓位置L1。操作件50可靠抵於第一連桿210的定位部218,且第一連桿210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2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的第一連桿210時,第一連桿210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沿第一方向(例如逆時針方向)轉動並帶動耦接軸201相對於座體10移動,使得第二連桿220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沿第二方向(例如順時針方向)轉動。具體而言,當第一連桿210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使作動部216朝接近座體10的逆時針方向轉動時,第一連桿210藉由底面213壓抵復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得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移動而使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產生變形。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
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40產生觸發訊號。此時,第一連桿210的第一連接部214隨著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至過渡位置L2),並帶動第二連桿220的第二連接部224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順時針方向轉動。換言之,當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時,第一連桿210帶動第二連桿220運動,使得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相對於座體10反向轉動,例如第一連桿210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作動部216朝接近座體10的方向移動,而帶動第二連桿220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第二連接部224朝遠離座體10的方向移動。
如圖2C所示,當第一連桿210帶動第二連桿220相對於座體10反向轉動至耦接軸201無法再相對於座體10繼續向上移動時,耦接軸201即達到按壓止點位置L3。具體而言,按鍵結構1藉由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的連動機制,可相互牽制而限制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可相對於座體10的轉動範圍,進而達到非碰撞的按壓止點。亦即,按鍵結構1無需藉由元件間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達到限位效果,有效減少異音的產生。在此須注意,耦接軸201的按壓止點位置L3可依據第一連接部214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的傾斜角度、第一連接段214a的長度、第二連接段224a的長度等變化。亦即,耦接軸201的按壓止點位置L3可取決於第一轉軸101、耦接軸201及第二轉軸102之間的相對位置。
當按壓力釋放時,復位件30提供回復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連桿210的底面213以帶動第一連桿210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藉由第一連接部214帶動第二連桿220逆時針方向轉動,而使按鍵結構1從圖2C的按壓止點位置經歷圖2B的過渡狀態回復到圖2A的按壓前的位置(即未按壓位置)。
再者,請參考圖3,圖3顯示圖1C之按鍵結構1的耦接軸201於未按壓位置L1、過渡位置L2及按壓止點位置L3之連桿機構20之變形示意圖。如圖3的局部放大圖所示,當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時,由於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在Y軸方向實質並未相對位移(即第一樞接部212及第二樞接部222的位置實質固定,或第一轉軸101及第二轉軸102的位置實質固定),而是利用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相互擠壓,藉由第二連接段224a可彈性變形的特性,使得使用者感受到連桿機構20從未按壓位置L1轉變至按壓止點位置L3之擠壓變形而產生的段落感,進一步提升按鍵結構1的按壓手感。換言之,按鍵結構1不僅可利用連桿機構20產生限位的機制,以降低按鍵部件活動碰撞產生的異音,更可藉由連桿機構20的擠壓變形作用產生段落感,使得使用者具有既靜音且段落感又鮮明的操作體驗。在此須注意,於此實施例,雖以第二連桿220的第二連接段224a可彈性變形為例說明,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可依據實際應用改變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的設計,使得當第一連桿210帶動第二連桿220運動時,第一連接段214a及第二連接段224a至少其中之一可彈性變形,以提供擠壓變形作用產生段落感。
圖4A至4C分別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按鍵結構1A之爆炸圖、局部爆炸圖及組合圖。按鍵結構1A包含座體10及連桿機構20A,且連桿機構20A包含第一連桿210A及第二連桿220A。於此實施例,座體10具有與圖1A類似的結構,且連桿機構20A可具有與圖1A之連桿機構20類似的連動限位機制。舉例而言,連桿機構20A之第一連桿210A及第二連桿220A分別與座體10可轉動地耦接的機制、復位件30及開關單元40的結構及作用可參考第一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再者,連桿機構20A的第一連桿210A具有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第一樞接
部212、作動部216、定位部218、底面213等,而第二連桿220A具有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第二樞接部222。於後僅著重說明連桿機構20A及連桿機構20的差異。
如圖4A至4C所示,第一連桿210A的第一連接部214A及第二連桿220A的第二連接部224A係藉由一個軸部及一個孔部相互套接而形成耦接軸201。具體而言,第一連接部214A係自第一樞接部212的中段向下傾斜延伸,以於端部形成沿X軸方向延伸的軸部,而第二連接部224A係自第二樞接部222的中段朝第一連桿210A的方向延伸,以於端部形成對應的孔部。
於此實施例中,第二連桿220A更包含手感作動部225。手感作動部225連接第二樞接部222並可活動地耦接於第一樞接部212。當第一連桿210A帶動第二連桿220A運動時,手感作動部225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移動,以與第一樞接部212發生干涉。具體而言,手感作動部225具有突出部228,且突出部228對應第一樞接部212設置。當手感作動部225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移動時,突出部228與第一樞接部212發生干涉。舉例而言,手感作動部225連接第二樞接部222的端部,且朝第一樞接部212的方向延伸。於此實施例,手感作動部225可實施為扇形或角形的手感作動部225,且扇形或角形的頂角連接第二樞接部222,使得扇形的弧邊或角形的底邊對應第一樞接部212並形成有滑槽227。突出部228對應第一樞接部212設置於滑槽227的一側,且較佳位於滑槽227的中段位置並朝滑槽227突出。當手感作動部225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移動時,第一樞接部212較佳自滑槽227的一端朝滑槽227的另一端移動且在移動過程中與突出部228發生干涉。
如圖4A至4C及圖5A所示,當組合按鍵結構1A時,復位件30的定位部312插入座體10的定位孔144中,扭簧本體316設置於座體10的第一耦接部110的兩軸孔112之間的容置空間142中以位於第一樞接部212下方,且作用部314
朝遠離第一連接部214A的方向延伸以抵接於第一連桿210A的底面213。第一連桿210A的第一連接部214A與第二連桿220A的第二連接部224A相互套接(軸部與孔部套接),且第一連桿210A的第一樞接部212與座體10的第一耦接部110的軸孔112可轉動地卡合以形成第一轉軸101,使得第一連桿210A的作動部216對應座體10的開口130設置。第二連桿220A的第二樞接部222與座體10的第二耦接部120的軸孔122可轉動地卡合以形成第二轉軸102,且第二連桿220A的第二連接部224A位於第二耦接部120的兩個軸孔122之間(例如前述實施例的定位空間124中),以限制第二連桿220A的側向(例如X軸方向)位移。手感作動部225耦接第一樞接部212,例如第一樞接部212的一端插置於滑槽227中,使得第一樞接部212位於滑槽227的上端,且手感作動部225位於第一耦接部110的軸孔112的外側。
於後參考圖5A至圖5C說明按鍵結構1A的操作,其中圖5A至圖5C分別顯示按鍵結構1A處於未按壓狀態、過渡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如圖5A所示,當未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A時,連桿機構20A藉由復位件30提供的預力使得按鍵結構1A處於未按壓狀態。按鍵結構1A處於未按壓狀態時,第一連桿210A及第二連桿220A藉由第一連接部214A及第二連接部224A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軸201位於未按壓位置L1,且第一樞接部212位於手感作動部225的滑槽227的上端。操作件50可靠抵於第一連桿210A的定位部218,且第一連桿210A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5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A(例如第一連桿210A)時,第一轉軸101及第二轉軸102相對於座體10的位置實質保持不變,且第一連桿210A及第二連桿220A相互連動以限制第一連桿210A及第二連桿
220A相對於座體10轉動的範圍。例如,第一連桿210A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並帶動耦接軸201朝遠離座體10的方向移動,使得第二連桿220A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沿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且手感作動部225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向上移動。具體而言,當第一連桿210A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使作動部216朝接近座體10的順時針方向轉動時,第一連桿210A藉由底面213壓抵復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得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向下移動而使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產生變形。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A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40產生觸發訊號。此時,第一連桿210A的第一連接部214A隨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至過渡位置L2),並帶動第二連桿220A的第二連接部224A及手感作動部225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A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轉動。換言之,當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A時,第一連桿210A帶動第二連桿220A運動,使得第一連桿210A及第二連桿220A相對於座體10轉動,例如第一連桿210A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作動部216朝接近座體10的方向轉動,而帶動第二連桿220A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第二連接部224A及手感作動部225朝遠離座體10的方向轉動。當手感作動部225向上移動使得突出部228經過第一樞接部212時,突出部228與第一樞接部212發生干涉,且突出部228受到第一樞接部212的推抵可彈性變形而通過第一樞接部212。換言之,第一樞接部212相對於手感作動部225自滑槽227的上端朝滑槽227的下端移動經過突出部228時,第一樞接部212壓抵突出部228使突出部228朝遠離槽道227的方向變形而通過突出部228繼續向滑槽227的下端移動。
如圖5C所示,當第一連桿210A帶動第二連桿220A相對於座體10轉動至耦接軸201無法再相對於座體10向上移動時,即第一連桿210A及第二連桿220A相互連動以限制第一連桿210A及第二連桿220A相對於座體10轉動的範圍,耦接軸201即達到按壓止點位置L3。具體而言,按鍵結構1A藉由第一連桿210A及第二連桿220A的連動機制,可相互牽制而達到按壓止點,亦即無需藉由元件間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達到限位效果,有效減少異音的產生。在此須注意,耦接軸201的按壓止點位置L3可依據第一連接部214A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的傾斜角度、第一連接部214A的長度、第二連接部224A的長度、滑槽227的長度等變化。亦即,耦接軸201的按壓止點位置L3可取決於第一轉軸101、耦接軸201及第二轉軸102之間的相對位置以及扇形或角形手感作動部225的頂角角度(或滑槽227的長度)。
當按壓力釋放時,復位件30提供回復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連桿210A的底面213以帶動第一連桿210A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藉由第一連接部214A帶動第二連桿220順時針方向轉動,而使按鍵結構1A從圖5C的按壓止點位置經歷圖5B的過渡狀態回復到圖5A的未按壓位置。
於第二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A利用連桿機構20A在運動過程中,第一連桿210A的第一樞接部212在槽道227中與手感作動部225相對移動而擠壓突出部228,並藉由突出部228的彈性變形產生段落感,使得按鍵結構1A提供既靜音又具有段落感的按壓手感。在此須注意,於此實施例中手感作動部225雖以扇形或角形耦接桿套接第一樞接部212為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手感作動部225的形狀可依據實際應用改變。
圖6A及6B分別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按鍵結構1B之爆炸圖及組合圖。按鍵結構1B包含座體10及連桿機構20B,且連桿機構20B包含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於此實施例,座體10具有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結構,且連桿機構20B可具有與前述實施例之連桿機構20或20A類似的連動限位機制。舉例而言,連桿機構20B之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與座體10可轉動地耦接的機制、復位件30及開關單元40的結構及作用可參考第一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再者,連桿機構20B的第一連桿210B具有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作動部216、定位部218、底面213等,且連桿機構20B的第一連桿210B具有與第二實施例類似的第一連接部214B。第二連桿220A具有與第二實施例類似的第二樞接部222及第二連接部224B。於後僅著重說明連桿機構20B及前述實施例之連桿機構20或20A的差異。
如圖6A及6B所示,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樞接部212B可實施為兩個沿X軸方向延伸且間隔設置的軸部。於此實施例,第一樞接部212B的兩個軸部較佳同向延伸,使得其中一個軸部與第一耦接部110的其中一個軸孔112由外側朝內側耦接,而另一個軸部與第一耦接部110的另一個軸孔112由內側朝外側耦接,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連接部214B自第一樞接部212的其中一個軸部的一端向下傾斜延伸,且第一連接部214B較佳位於兩個軸部之間,以耦接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224B。換言之,第一連接部214B及第二連接部224B係藉由一個軸部及一個孔部相互套接而形成耦接軸201。
於後參考圖7A及圖7B說明按鍵結構1B的操作,其中圖7A及圖7B分別顯示按鍵結構1B處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如圖7A所示,當未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B(例如第一連桿210B)時,連桿機構20B藉由復位件30提供
的預力使得按鍵結構1B處於未按壓位置。按鍵結構1B處於未按壓狀態時,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藉由第一連接部214B及第二連接部224B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軸201位於未按壓位置L1。操作件50可靠抵於第一連桿210B的定位部218,且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7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B的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沿第一方向(例如逆時針方向)轉動並帶動耦接軸201相對於座體10移動,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沿第二方向(例如順時針方向)轉動,且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藉由彼此的連動機制限制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相對於座體10轉動的範圍,而使耦接軸201移動至按壓止點位置L3。具體而言,當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使作動部216朝接近座體10的逆時針方向轉動時,第一連桿210B藉由底面213壓抵復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得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向下移動而使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產生變形。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40產生觸發訊號。此時,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連接部214B隨著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至按壓止點位置L3),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224B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順時針方向轉動。換言之,當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帶動第二連桿220B運動,使得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相對於座體10反向轉動,例如第一連桿210B逆時
針方向轉動以使作動部216朝接近座體10的方向移動,而帶動第二連桿220B順時針方向轉動以使第二連接部224B朝遠離座體10的方向移動。
當按壓力釋放時,復位件30提供回復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連桿210B的底面213以帶動第一連桿210B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藉由第一連接部214B帶動第二連桿220B逆時針方向轉動,而使按鍵結構1B從圖7B的按壓止點位置回復到圖7A的未按壓位置。具體而言,按鍵結構1B藉由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的連動機制,可相互牽制而達到按壓止點,亦即無需藉由元件間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達到限位效果,有效減少異音的產生。
圖8A及8B分別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按鍵結構1B’之爆炸圖及組合圖。圖8A之按鍵結構1B’為圖6A之按鍵結構1B的變化實施例,因此按鍵結構1B’的各元件細節及作用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如圖8A及圖8B所示,按鍵結構1B’可包含磁性單元60作為復位件,而無需使用圖6A的扭簧式復位件30。磁性單元60包含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可實施為兩者皆磁鐵、或磁鐵與鐵磁性物質的組合。第一磁性件610設置於連桿機構20B,且第二磁性件620對應第一磁性件610設置以產生磁吸力。具體而言,第一磁性件610可設置於連桿機構20B的第一連桿210B(或可稱活動件)的任何合宜的位置,且相對於第一樞接部212,第一磁性件610較佳與作動部216位於同一側。對應於第一磁性件610的設置,第一連桿210B具有容置部215,用以供容置第一磁性件610。於此實施例,容置部215可為形成於第一連桿210B的凹槽,使得第一磁性件610至少部分容納在凹槽中,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容置部215可為第一連桿210B的表面空間,使得第一磁性件610可藉由卡合或黏合等方式連接第一連桿210B。藉此,當第一連桿210B相對於座體
10運動時,第一磁性件610可隨著第一連桿210B一起移動。第二磁性件620較佳對應第一磁性件610設置,以使得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可產生磁吸力,而支撐按鍵結構1B’於未按壓位置。舉例而言,第二磁性件620可設置於例如座體10或按鍵結構1B’的其他部件(例如圖18A的蓋體70,但不限於此)。
於後參考圖9A至圖9C說明按鍵結構1B’的操作,其中圖9A至圖9C分別顯示按鍵結構1B’處於未按壓狀態、過渡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如圖9A所示,當未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B(例如第一連桿210B)時,連桿機構20B藉由復位件提供的預力(例如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按鍵結構1B’處於未按壓狀態。亦即,按鍵結構1B’處於未按壓狀態時,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藉由第一連接部214B及第二連接部224B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軸201位於未按壓位置L1。操作件50可靠抵於第一連桿210B的定位部218,且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9B及圖9C所示,當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B的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帶動第一磁性件610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具體而言,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使作動部216朝接近座體10的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連接部214B隨著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經過渡位置L2進而至按壓止點位置L3),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224B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再者,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
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40產生觸發訊號。
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一連桿210B帶動第一磁性件610移動接近第二磁性件620而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即未按壓位置)。具體而言,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610朝第二磁性件620的方向移動(即向上移動),並帶動第一連桿210B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藉由第一連接部214B帶動第二連桿220B逆時針方向轉動,而使按鍵結構1B’從圖9C的按壓止點位置經歷圖9B的過渡位置回復到圖9A的未按壓位置。
按鍵結構1B’藉由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的連動機制,可相互牽制而限制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相對於座體10轉動的範圍,進而達到按壓止點,亦即無需藉由元件間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達到限位效果,有效減少異音的產生。再者,按鍵結構1B’藉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可產生段落感。換言之,按鍵結構1B’不僅可使用磁性單元60取代圖6A的扭簧作為復位件,以藉由磁吸力(即回復力)使得第一連桿210B帶動第二連桿220B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亦可藉由磁性單元60提供的磁吸力使按鍵結構1B’具有段落感,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例如圖10A的實施例),按鍵結構可包含扭簧作為復位件30,並包含磁性單元60作為提供段落感的部件,以使得按鍵結構可提供非碰撞式的靜音效果及非接觸式(例如磁吸式)的段落感。
圖10A至10D分別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按鍵結構1B”之爆炸圖、組合圖、仰視圖及剖面圖。圖10A的按鍵結構1B”為圖6A及圖8A的按鍵結構1B、1B’的變化例,且按鍵結構1B”的各元件細節及作用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
明,於此不再贅述。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1B”不僅包含與圖6A類似的扭簧式的復位件30,更包含與圖8A類似的磁性單元60。再者,如圖10C及圖10D所示,連桿機構20B的第一連桿210B較佳具有定位槽217,用以定位對應復位件30的作用部314。於此實施例,定位槽217可設置於第一連桿210B的底部鄰近作動部216的位置,使得定位槽217的底部可作為前述實施例中第一連桿210B與作用部314抵接的底面213。當復位件30設置於座體10時,扭簧本體316位於容置空間142,且定位部312插入座體10的定位孔144,使得作用部314至少部分插置於定位槽217中並抵接底面213,進而加強復位件30的作用部314及第一連桿210B的連動定位,但不以此為限。此外,於此實施例,座體10可更包含定位機構115,以利於按鍵結構1B”與其他部件(例如電路板或支撐部件)的定位。舉例而言,定位機構115可實施為自座體10底部突出的凸柱,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定位機構115可實施為形成於座體10底部的孔洞或凹槽。
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1B”的操作類似圖7A及7B或圖9A至9C。如圖10D所示,當未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B(例如第一連桿210B)時,連桿機構20B藉由復位件30提供的預力及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按鍵結構1B”處於未按壓狀態。按鍵結構1B”處於未按壓狀態時,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當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B的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沿第一方向(例如逆時針方向)轉動時,第一連桿210B帶動第一磁性件610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620,且第一連桿210B藉由底面213壓抵復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產生彈性變形。同時,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連接部214B隨著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
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至按壓止點位置),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224B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藉由彼此的連動機制限制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相對於座體10轉動的範圍,即耦接軸201移動至按壓止點位置而不會再繼續移動。再者,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40產生觸發訊號。
當按壓力釋放時,復位件30提供回復力及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連桿210B的底面213以帶動第一連桿210B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藉由第一連接部214B帶動第二連桿220B逆時針方向轉動,且第一連桿210B帶動第一磁性件610移動接近第二磁性件620而使按鍵結構1B”回復到未按壓位置。具體而言,按鍵結構1B”不僅藉由第一連桿210B及第二連桿220B的連動機制,可相互牽制而達到按壓止點,更可藉由磁性單元60提供的磁吸力使按鍵結構1B”具有段落感,而無需藉由元件間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達到限位效果,有效減少異音的產生。
於前述的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1A、1B、1B’、1B”的操作係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210A、210B相對於第一轉軸101與第一連接部214、214A、214B的不同側,使得按壓後耦接軸201朝遠離座體10的方向移動,但不以此為限。如圖11A-11B所示,圖11A及11B分別為圖8A之按鍵結構1B’之操作變化例之示意圖,其中按壓力係施加於第一連桿210B相對於第一轉軸101與第一連接部214B的同一側,使得按壓後耦接軸201朝接近座體10的方向移動。具體而言,如圖11A所示,當未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連桿機構藉
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按鍵結構1B’處於未按壓狀態。亦即,耦接軸201位於未按壓位置L1,且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至少部分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接收較少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如圖11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的右側(即相對於第一轉軸101與第一連接部214B同一側)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使作動部216朝遠離座體10的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上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連接部214B隨著順時針方向轉動接近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下移動至按壓止點位置L3),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224B向下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再者,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開放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較多的光量),以觸發開關單元產生觸發訊號。
圖12A及12B分別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及組合圖。於此實施例中,藉由改變連桿機構的設計,可使得耦接軸的位置不在兩轉軸之間。如圖12A及圖12B所示,按鍵結構1C包含連桿機構20C及座體10,其中按鍵結構1C與按鍵結構1B’的差異在於連桿機構20C的第一連桿210C具有第一連接部214C,使得第一連桿210C與第二連桿220B的耦接位置改變,且按鍵結構1C的其餘部件的結構及作用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具體而言,第一連桿210C的第一連接部214C包含自第一樞接部212延伸的第一連接段214a’,其中第一連接段214a’的延伸長度較佳超過座體10的第二耦接部120,並於端部形成沿X軸方向延伸的軸部214b。藉此,當連桿機構20C設置於座體10時,
第一連桿210C藉由第一樞接部212與座體10的第一耦接部110耦接以形成第一轉軸101,第二連桿220B藉由第二樞接部222與座體10的第二耦接部120耦接以形成第二轉軸102,且第一連桿210C的第一連接部214C延伸跨過第二轉軸102以與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224B相互套接以形成耦接軸201,使得耦接軸201位於第一轉軸101及第二轉軸102的外側,即第一轉軸101、第二轉軸102與耦接軸201沿Y軸方向依序設置。對應於第一連桿210C的設計變化,座體10更具有活動空間190,以容許連桿機構20C(例如第二連桿220B)在其中活動。舉例而言,活動空間190可為對應耦接軸201形成於座體10的開口,使得第二耦接部120的兩軸孔122之間形成與外部連通的開放空間,但不以此為限。
於後參考圖13A及圖13B說明按鍵結構1C的操作,其中圖13A及13B分別顯示按鍵結構1C處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如圖13A所示,當未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C(例如第一連桿210C)時,連桿機構20C藉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提供的磁吸力使得按鍵結構1C處於未按壓狀態。按鍵結構1C處於未按壓狀態時,第一連桿210C及第二連桿220B藉由第一連接部214C及第二連接部224B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軸201位於未按壓位置L1,且第一連桿210C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13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C時,第一連桿210C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使作動部216朝接近座體10的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C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C的第一連接部214C隨著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至按壓止點位置L3),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
接部224B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在活動空間190中轉動。亦即,藉由改變複數連桿的耦接設計,第一連桿210C可帶動第二連桿220B同向轉動(即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同)。再者,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C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40產生觸發訊號。
再者,圖14為圖12B之按鍵結構之變化例的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C’與按鍵結構1C的差異在於開關單元40的位置不同,使得開關單元40可藉由第二連桿220B觸發。具體而言,於此實施例,開關單元40的光發射器410及光接收器420對應第二連桿220B設置於座體10的一側,例如對應耦接軸201的位置,以藉由第二連桿220B觸發開關單元40。於後參考圖15A及圖15B說明按鍵結構1C’的操作,其中圖15A及15B分別顯示按鍵結構1C’處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如圖15A所示,當未施加按壓力於連桿機構20C(例如第一連桿210C)時,連桿機構20C藉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提供的磁吸力使得按鍵結構1C’處於未按壓狀態。按鍵結構1C’處於未按壓狀態時,第一連桿210C及第二連桿220B藉由第一連接部214C及第二連接部224B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軸201位於未按壓位置L1且第二連桿220B(例如第二連接部224B)位於並未遮蔽或較少遮蔽光訊號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15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C時,第一連桿210C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使作動部216朝接近座體10的逆時針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C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
時,第一連桿210C的第一連接部214C隨著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至按壓止點位置L3),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224B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在活動空間190中轉動而處於可遮蔽較多光訊號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40產生觸發訊號。
圖16A及16B分別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按鍵結構1D之爆炸圖及組合圖。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1D包含座體10、活動件(例如第一連桿210B)及磁性單元60。活動件可轉動地設置於座體10。磁性單元60包含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第一磁性件610設置於活動件,且第二磁性件620對應第一磁性件610設置以產生磁吸力。當施加按壓力於活動件時,活動件帶動第一磁性件610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620,且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活動件帶動第一磁性件610移動接近第二磁性件620而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
具體而言,圖16A的按鍵結構1D為圖6A、圖8A及圖10A的按鍵結構1B、1B’、1B”的變化例,其中按鍵結構1D包含與圖6A及圖10A類似的扭簧式的復位件30,並包含與圖8A及圖10A類似的磁性單元60。於此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D可僅包含第一連桿210B作為活動件,而無需圖6A、8A或10A的第二連桿220B。再者,磁性單元60可更包含第三磁性件630。於此實施例中,磁性單元60的第一磁性件610、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630可實施為皆為磁鐵、或磁鐵與鐵磁性物質的組合,以使得第一磁性件610可與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630之間產生磁吸力。第三磁性件630與第二磁性件620沿活動件(即第一連桿
210B)之移動路徑設置。當施加按壓力於活動件時,活動件帶動第一磁性件610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620並接近第三磁性件630。具體而言,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630可沿Z軸方向設置,且第三磁性件630與第一磁性件610之間可產生磁吸力。
於後參考圖17A及圖17B說明按鍵結構1D的操作,其中圖17A及圖17B分別顯示按鍵結構1D處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止點狀態。如圖17A所示,當未施加按壓力於活動件(例如第一連桿210B)時,連桿機構20B藉由復位件30提供的預力以及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按鍵結構1D處於未按壓狀態。按鍵結構1D處於未按壓狀態時,操作件50可靠抵於第一連桿210B的定位部218,且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17B所示,當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帶動第一磁性件610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620並接近第三磁性件630。具體而言,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沿第一方向轉動(例如逆時針方向轉動),且第一連桿210藉由底面213壓抵復位件30的作用部314,使得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移動而使作用部314相對於定位部312產生變形。第一磁性件610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並接近第三磁性件630,以藉由第三磁性件630與第一磁性件610之間的磁吸力界定按鍵結構1D的按壓止點。再者,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40產生觸發訊號。
當按壓力釋放時,復位件30提供回復力,使得作用部314推抵第一連桿210的底面213以帶動第一連桿210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使第一磁性件610向上移動遠離第三磁性件630並接近第二磁性件620,而使按鍵結構1D從圖17B的按壓止點位置回復到圖17A的按壓前的位置(即未按壓位置)。具體而言,按鍵結構1D藉由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一連桿210B定位於未按壓位置。
按鍵結構1D藉由磁性單元60中第一磁性件610選擇性與第二磁性件620或第三磁性件630產生的磁吸力定位於未按壓位置或按壓止點位置,以提供無需藉由元件間的相互碰撞停止即可達到限位的效果,有效減少異音的產生。再者,按鍵結構1D藉由第一磁性件610選擇性與第二磁性件620或第三磁性件630產生的磁吸力可產生段落感。換言之,按鍵結構1D不僅可藉由磁性單元60提供限位機制,亦可藉由磁性單元60提供的磁吸力使按鍵結構1D具有段落感,以使得按鍵結構1D可提供非碰撞式的靜音效果及非接觸式(磁吸式)的段落感。
如圖18A至圖19B所示,於上述的各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1A、1B、1B’、1B”、1C或1D可更包含蓋體70,以與座體10結合形成殼體。具體而言,蓋體70具有對應座體10的形狀,例如矩形帽蓋,且蓋體70及座體10之間可藉由卡合機構(例如卡勾及卡合孔)相互結合。舉例而言,座體10在Y軸方向的相對側可具有卡勾160,且蓋體70具有對應的卡合孔710。藉由卡勾160與卡合孔710的相互卡合,蓋體70及座體10可結合成殼體,以保護設置於其中的部件。再者,蓋體70及座體10之間可具有對位機構,使得蓋體70可輕易地與座體10正確地卡合。舉例而言,蓋體70可具有凸部740,且座體10具有對應的凹部170,使得蓋體70及座體10可藉由凸部740對準凹部170而輕易地對位。在此須注意,蓋體70及座體10之間
的卡合機構(例如卡勾及卡合孔)及對位機構(例如凸部及凹部)的位置可互換,不限於實施例所示。
蓋體70更具有操作孔730,以容許操作件50於操作孔730中相對於蓋體70移動。操作件50較佳具有限位部52,以防止操作件50於操作孔730中移動時自蓋體70脫離。舉例而言,限位部52可為設置於操作件50下端兩側的翼部,且兩翼部之間的距離較佳大於操作孔730的對應寬度,使得操作件50自蓋體70的下方插置於操作孔730中向上移動時,限位部52可與蓋體70發生干涉,而避免操作件50從蓋體70上方脫離。再者,對應於磁性單元60的設置,蓋體70可具有開口720,以供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630)透過開口720與第一磁性件610對應。舉例而言,第二磁性件620(及第三磁性件630)可對應第一磁性件610設置於蓋體70的開口720或開口720附近。
由上述的實施例可知,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可利用連桿機構或磁性單元產生非碰撞式的限位機制,以降低按鍵部件活動碰撞產生的異音。再者,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可藉由連桿機構或磁性單元的配置,可產生段落感,以提供既靜音、按壓手感又鮮明的操作體驗。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20A至圖24B所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提供一種按鍵結構1’,以提供有聲/無聲的操作回饋供使用者選用。圖20A及20B分別為按鍵結構1’之爆炸圖及組合圖,且圖21A及21B為圖20A之按鍵結構1’(無蓋體70)於不同視角之組合示意圖。如圖20A至圖21B所示,於此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包含座體10、活動機構20’、發聲件80及調整件90。活動機構20’可活動地定位於座體10。發聲件80定位於座體10,且發聲件80具有敲擊部814,其中敲擊部814對應衝擊面155延伸。調整件90可相對於座體10活動,以位於第一位置(如圖23A所
示)或第二位置(如圖24A所示)。當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20’時,活動機構20’相對於座體10活動並帶動發聲件80活動,使得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進而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當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20’時,活動機構20’相對於座體10活動,且調整件90限制敲擊部814的移動而無法藉由敲擊衝擊面155來產生聲音。
具體而言,活動機構20’可實施為包含複數連桿的連桿機構,其中複數連桿可相對於彼此活動地耦接,且複數連桿可至少包含一個連桿可轉動地定位於座體10。當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20’時,複數連桿相互連動以限制複數連桿相對於座體10活動的範圍。於此實施例中,實施為連桿機構的活動機構20’可包含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其中第一連桿210’具有類似於圖4A的第一連桿210A的結構,其包含例如第一樞接部212、第一連接部214A等,而第二連桿220’具有類似於圖6A的第二連桿220B的結構,其包含例如第二樞接部222及第二連接部224B,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活動機構20’可實施為包含複數連桿的任何合宜的連桿機構,例如前述實施例的連桿機構20、20A、20B、20C任一者,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活動機構20’可實施為活動件,例如圖16A的第一連桿210B亦可作為活動機構20’,用以帶動發聲件80的活動。
類似於前述實施例,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分別可轉動地定位於座體10,且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可活動地彼此耦接。舉例而言,座體10可具有與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耦接的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使得座體10與第一連桿210’(或第二連桿220’)可藉由軸部及軸孔的耦接結構形成可轉動地耦接。於此實施例,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以具有軸孔(例如112、122)的耦接結構為例,且第一連桿210’的第一樞接部212及第二連桿
220’的第二樞接部222可具有對應的軸部的耦接結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軸孔及軸部的位置可互換,使得第一耦接部110及第二耦接部120可具有軸部的耦接結構,且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具有對應的軸孔的耦接結構。在此須注意,活動機構20’之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分別與座體10可轉動地耦接的機制及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藉由第一連接部214A及第二連接部224B相互耦接的連動機制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再者,類似於前述實施例,座體10可具有形成於第一耦接部110之兩個軸孔112之間的容置空間142、形成於座體10底部的開口130、卡勾160、對位機構(例如凹部170)等。
此外,按鍵結構1’可具有類似圖18A的蓋體70,以與座體10結合形成殼體,且蓋體70的卡合孔710、對位機構(例如凸部740)、操作孔730等部件的結構細節及相關作用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內容,於此不再贅述。再者,按鍵結構1’可更包含與前述實施例類似的磁性單元60,其中第一磁性件610設置於活動機構20’(例如第一連桿210’的容置部215),且第二磁性件620對應第一磁性件610設置於例如蓋體70的容置部720’(可為凹槽或開口)以產生磁吸力。於後僅著重說明按鍵結構1’及前述按鍵結構(例如1、1A、1B、1B’、1B”、1C、1C’、1D)的差異。
具體而言,發聲件80可實施為扭簧。扭簧具有扭簧本體816、接觸部812及敲擊部814。扭簧本體816定位於座體10,接觸部812及敲擊部814係自扭簧本體816的相對兩端延伸而出,且接觸部812抵接於活動機構20’。舉例而言,扭簧本體816為螺旋彈簧形式,且接觸部812及敲擊部814為自扭簧本體816相對兩端延伸而出的桿體。於此實施例,相對於扭簧本體816,接觸部812及敲擊部814
較佳朝相同側延伸,例如朝扭簧本體816的左側對應第一連桿210’延伸。接觸部812及敲擊部814之延伸方向間可具有夾角,該夾角依據實際應用可為任何合宜的角度,不以實施例為限。
再者,請參閱圖22,圖22顯示發聲件80定位於座體10之示意圖。如圖22所示,對應於扭簧本體816,座體10具有定位柱140,用以定位發聲件80。舉例而言,定位柱140可為自第一耦接部110沿X軸方向朝容置空間142突出的凸柱。定位柱140的尺寸較佳對應扭簧本體816的內徑,使得發聲件80藉由扭簧本體816套設於定位柱140時,發聲件80為可轉動地定位於座體10。再者,當扭簧本體816套設於定位柱140時,接觸部812較佳抵接於活動機構20’,例如抵接於第一連桿210’的下表面213。於此實施例,第一連桿210’較佳具有定位槽217,且定位槽217設置於第一連桿210’的下表面213並沿Y軸方向延伸。當扭簧本體816套設於定位柱140時,敲擊部814對應衝擊面155延伸,且接觸部812較佳伸入定位槽217,進而加強接觸部812與第一連桿210’的連動定位,但不以此為限。於此實施例,敲擊部814對應衝擊面155延伸較佳使得敲擊部814與衝擊面155在Z軸方向至少部分重疊,亦即敲擊部814在Z軸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衝擊面155的範圍內。
衝擊面155可為按鍵結構1'的任何合宜部件的表面或延伸面,且較佳位於敲擊部814遠離扭簧本體816的一側。如圖所示,於此實施例,衝擊面155可實施為形成於座體10之延伸面,且該延伸面可為斜面,但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衝擊面155較佳相對於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向下傾斜延伸,且衝擊面155的傾斜角度較佳使得敲擊部814敲擊衝擊面155時,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實質平行於斜面,以增加敲擊部814的敲擊面積。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藉由改變座體10及蓋體70的設計,衝擊面155可實施為形成於蓋體70的表面或延伸面。於其他
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衝擊面155可為獨立於座體10或蓋體70而對應敲擊部814設置的分離部件的任何合宜表面。
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1’更包含磁鐵650,其中磁鐵650相對於敲擊部814設置。舉例而言,座體10可更具有收納部180,用以供容置磁鐵650。於此實施例,收納部180可為形成於座體10的凹槽,使得磁鐵650至少部分容納在凹槽中,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收納部180可為座體10的表面空間,使得磁鐵650可藉由卡合或黏合等方式連接座體10。再者,座體10更具有通道195,且通道195位於磁鐵650及衝擊面155之間以作為移動空間,供敲擊部814沿通道195移動敲擊衝擊面155。當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且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20’時,磁鐵650與敲擊部814之間可產生磁吸力,使得敲擊部814與衝擊面155之間保持移動空間,即敲擊部814與衝擊面155分別位於通道195的相對兩端,例如敲擊部814位於通道195上端而衝擊面155位於通道195下端。此外,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藉由改變座體10及蓋體70的設計,磁鐵650可設置於蓋體70、或獨立於座體10或蓋體70的分離部件,以對應於敲擊部814。
於此實施例,調整件90可對應發聲件80設置於座體10的側邊,使得調整件90較佳沿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相對於座體10移動。調整件90包含擋止部910,且擋止部910用於與發聲件80干涉或接觸。如圖所示,擋止部910係為桿狀凸柱且沿X軸方向延伸超過敲擊部814,即擋止部910的延伸長度大於敲擊部814與座體10在X軸方向之間的對應距離,使得調整件90相對於座體10移動時,擋止部910可選擇性與敲擊部814干涉或不干涉。舉例而言,當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調整件90的擋止部910與發聲件80互相不接觸或不干涉,且當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910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
擊面155移動。此外,調整件90可更具有操作部920,用以增進操作調整件90移動的便利性。舉例而言,操作部920可為相對於擋止部910自調整件90的另一側突出的凸塊或肋條,以藉由施力於操作部920而移動調整件90。
於後參考圖23A至圖24B說明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1’的操作,其中圖23A及23B分別為按鍵結構1’之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1’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且圖24A及24B分別為按鍵結構1’之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1’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
如圖23A所示,當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擋止部910位於發聲件80的側邊且不與發聲件80干涉。當未施加按壓力於活動機構20’(例如第一連桿210’)時,活動機構20’藉由磁性單元60的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提供的磁吸力使得按鍵結構1’處於未按壓狀態。亦即,按鍵結構1’處於未按壓狀態時,第一連桿210’及第二連桿220’藉由第一連接部214A及第二連接部224B耦接所形成的耦接軸201位於未按壓位置L1。操作件50可靠抵於第一連桿210’的定位部218,且發聲件80藉由磁鐵650與敲擊部814之間的磁吸力定位,而在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20’時,發聲件80實質不會相對於座體10活動。
如圖23B所示,當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20’時,活動機構20’相對於座體10轉動並帶動發聲件80活動,使得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進而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具體而言,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時,第一連桿210’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朝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的第一連接部214A隨著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
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至按壓止點位置L3),並帶動第二連桿220’的第二連接部224B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再者,當活動機構20’相對於座體10轉動時,活動機構20’帶動接觸部812移動以驅動扭簧本體816轉動,使得敲擊部814移動以敲擊衝擊面155。具體而言,第一連桿210’藉由底面213壓抵發聲件80的接觸部812,使得接觸部812隨著第一連桿210’向下移動而驅動扭簧本體816逆時針方向轉動,以帶動敲擊部814沿通道195(或移動空間)逆時針方向轉動以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藉此,當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1’可提供具有聲音的操作回饋。
如圖24A所示,當調整件90沿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移動(例如沿Y軸方向朝左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擋止部910隨著移動至敲擊部814的下方並抵接於敲擊部814的下表面,以限制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此時,發聲件80不僅藉由磁鐵650與敲擊部814之間的磁吸力定位,更藉由擋止部910抵接(或阻擋)敲擊部814,使得在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20’時發聲件80實質不會相對於座體10活動。
如圖24B所示,當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20’時,活動機構20’相對於座體10轉動,且調整件90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而無法藉由敲擊部814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具體而言,當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時,第一連桿210’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朝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的第一連接部214A隨著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至按壓止點位置L3),並帶動第二連桿220’的第二連接部224B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順時針方向(即第
二方向)轉動。再者,當活動機構20’相對於座體10轉動時,活動機構20’帶動接觸部812移動,且因調整件90的擋止部910抵接於敲擊部814下方,使得扭簧本體816及敲擊部814實質未移動,即敲擊部814無法移動敲擊衝擊面155,因此不會產生聲音。藉此,當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1’可提供具有無聲(或靜音)的操作回饋。
在此須注意,雖未繪示,按鍵結構1’可藉由例如霍爾效應開關,使得施加按壓力時產生觸發訊號。舉例而言,霍爾感測器可設置於第一連桿210’的下方,使得霍爾感測器可利用霍爾效應感測第一磁性件610的磁場的存在和強度變化,以產生觸發訊號。於一實施例,當未施加按壓力(即圖23A、24A的未按壓狀態)時,霍爾感測器與磁鐵(例如第一磁性件610)之間具有預設距離,使得霍爾感測器可輸出預設電壓(例如第一輸出電壓)。當施加按壓力時,第一磁性件610隨著第一連桿210’向下移動而使得霍爾感測器與磁鐵(例如第一磁性件610)之間的距離改變,使得霍爾感測器感測到磁場及強度的變化而輸出不同於預設電壓的電壓(例如第二輸出電壓),藉此產生觸發訊號,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藉由改變第一連桿210’的設計,可使得第一連桿210’具有例如前述實施例的作動部216,以藉由作動部216因應按壓力來改變光接收器自光發射器接收的光量而產生觸發訊號,於此不再贅述。
圖2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輸入裝置1000之局部分解圖。如圖25所示,輸入裝置1000包含殼體1100、複數個按鍵結構1’及調整架1200,且複數個按鍵結構1’設置於殼體1100中。調整架1200可移動地設置於殼體1100中,且調整架1200具有複數個卡合部1210分別對應複數個按鍵結構1’,使得每個按鍵結構1’的調整件90與對應的卡合部1210卡合。當調整架1200相對於殼體1100移動時,調
整架1200帶動每個按鍵結構1’的調整件90移動,以使複數按鍵結構1’提供有聲操作或無聲操作。
舉例而言,輸入裝置1000可實施為滑鼠,且以三個按鍵結構1’為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輸入裝置1000可為任何合宜的電子裝置,且按鍵結構1’的數目及配置方式可依據實際應用改變。再者,殼體1100可包含上殼體1110及下殼體1120,且上殼體1110及下殼體1120較佳可拆卸地結合,以供容置輸入裝置1000的部件於其中,例如按鍵結構1’、調整架1200、電路板、定位單元等。上殼體1110較佳具有對應按鍵結構1’數量的可按壓部,用以供使用者操作。舉例而言,上殼體1110具有三個可按壓部1112、1114、1116,以分別對應於三個按鍵結構1’(例如圖20B的操作件50)。當使用者施加按壓力於可按壓部(1112、1114或1116)時,可使得對應的按鍵結構1’從未按壓狀態改變為按壓狀態。有關按鍵結構1’的操作細節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於後僅著重於說明輸入裝置1000如何藉由調整架1200改變複數個按鍵結構1’的有聲或無聲的操作回饋的結構細節及操作。
圖26A及26B分別為輸入裝置1000之調整架1200與複數按鍵結構1’之分解圖及組合圖。如圖26A及圖26B所示,調整架1200對應複數按鍵結構1’的配置可具有類似T型的結構。卡合部1210較佳為具有卡槽1212的卡合結構,且卡槽1212的延伸方向較佳對應按鍵結構1’的調整件90的操作部920,例如沿Z軸方向延伸。當按鍵結構1’對應調整架1200設置於下殼體1120時,各按鍵結構1’的調整件90的操作部920插入對應卡合部1210的卡槽1212中,使得調整架1200與複數按鍵結構1’的調整件90形成連動定位。再者,如圖27所示,調整架1200可具有操作部1250,用以供使用者操作以移動調整架1200。舉例而言,操作部1250可為自
調整架1200的下表面突出的凸肋、凸塊或凸柱。殼體1100(例如下殼體1120)具有對應的操作孔1122(示於圖28A),使得調整架1200的操作部1250可自下殼體1120的操作孔1122露出,以供使用者操作移動調整架1200。再者,調整架1200可具有收納部1220及1230,供容納用以定位的部件(例如磁性件)。於此實施例,收納部1220及1230可實施為凹槽,且收納部1220及1230較佳沿調整架1200的移動方向(例如Y軸方向)設置,以使得調整架1200選擇性定位於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具體而言,輸入裝置1000可更包含第一定位單元950及第二定位單元960(示於圖28B)。調整架1200藉由第一定位單元950定位,以使調整件90定位於第一位置P11(示於圖28B),或調整架1200藉由第二定位單元960定位,以使調整件90定位於第二位置P22(示於圖29B)。於一實施例,第一定位單元950及第二定位單元960各包含調整架磁性件952、962及殼體磁性件954、964。調整架磁性件952、962及殼體磁性件954、964分別設置於調整架1200及殼體1100(例如下殼體1120),且調整架磁性件952、962及殼體磁性件954、964之間可產生磁吸力。舉例而言,調整架磁性件952及962可分別設置於調整架1200的收納部1220及1230,且調整架磁性件952(或962)及殼體磁性件954(或964)可實施為兩者皆磁鐵、或磁鐵與鐵磁性物質的組合,以使得對應調整架磁性件952、962及殼體磁性件954、964之間可產生磁吸力。
於後參考圖28A至圖29B說明輸入裝置1000的有聲/無聲操作的調整,其中圖28A為輸入裝置1000之調整架1200於第一位置P1之底部平面圖,圖28B為顯示輸入裝置1000中複數按鍵結構1’及調整架1200之相對位置示意圖。如圖28A及圖28B所示,當控制調整架1200的操作部1250在操作孔1122中沿Y軸方向朝上移動至第一位置P1時,調整架1200的卡合部1210帶動對應按鍵結構1’的調
整件90朝第一位置P11移動,即調整件90的擋止部910與發聲件80互不干涉的位置。當調整架1200移動至第一位置P1時,第一定位單元950的調整架磁性件952亦隨著調整架1200移動靠近殼體磁性件954而產生磁吸力,以使調整架1200定位於第一位置P1(即按鍵結構1’的調整件90定位於第一位置P11),且第二定位單元960的調整架磁性件962隨著調整架1200移動遠離殼體磁性件964。於此狀態下,使用者按壓殼體1100的可按壓部1112、1114或1116,可使得對應的按鍵結構1’提供有聲的按壓回饋。
圖29A為輸入裝置1000之調整架1200於第二位置P2之底部平面圖,且圖29B為顯示輸入裝置1000中複數按鍵結構1’及調整架1200之相對位置示意圖。如圖29A及圖29B所示,當控制調整架1200的操作部1250在操作孔1122中沿Y軸方向朝下移動至第二位置P2時,調整架1200的卡合部1210帶動對應按鍵結構1’的調整件90朝第二位置P22移動,即調整件90的擋止部910與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發生干涉的位置。當調整架1200移動至第二位置P2時,第二定位單元960的調整架磁性件962亦隨著調整架1200移動靠近殼體磁性件964而產生磁吸力,以使調整架1200定位於第二位置P2(即按鍵結構1’的調整件90定位於第二位置P22),且第一定位單元950的調整架磁性件952隨著調整架1200移動遠離殼體磁性件954。於此狀態下,使用者按壓殼體1100的可按壓部1112、1114或1116,可使得對應的按鍵結構1’提供無聲的按壓回饋。
於上述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的調整件90係沿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移動以位於第一位置P11或第二位置P22,即第一位置P11及第二位置P22的設置方向與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例如Y軸方向)為同向,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據實際應用及空間考量,調整件90可設計為朝接近或遠離
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移動,即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的設置方向係與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不同向,例如相交或垂直的方向。
請參考圖30A至30C,圖30A至30C分別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按鍵結構2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剖面示意圖。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2與按鍵結構1’具有類似的結構,其中按鍵結構2的活動機構可實施為圖6A之按鍵結構1B的連桿機構20B,且按鍵結構2可利用光發射器410、光接收器420及電路板430構成的光開關提供觸發訊號。因此,按鍵結構2的各部件(例如座體10、活動機構(例如連桿機構20B)、發聲件80、磁性單元60等)的細節、作用及連接關係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於後僅著重說明按鍵結構2的調整件90’。
具體而言,按鍵結構2的調整件90’的移動方向(例如X軸方向)與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例如Y軸方向)實質垂直。亦即,調整件90’朝接近或遠離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移動時,可使得調整件90’的擋止部910’與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發生干涉或互不干涉。再者,當調整件90’移動至第二位置時,調整件90’的擋止部910’較佳為由上往下朝衝擊面155壓抵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如圖31A及圖31B所示,於一實施例,調整件90’可更包含支撐板930,且擋止部910’可移動地設置於支撐板930上。舉例而言,支撐板930設置於座體10及電路板430下方,其中座體10可設置於電路板430上方。支撐板930具有定位槽932。定位槽932係沿擋止部910’的移動方向延伸,例如沿X軸方向設置。擋止部910’對應地具有定位部912,且定位部912可活動地插置於定位槽932並較佳至少部分突出於定位槽932。藉此,當定位部912接受拉力或推力時可沿定位槽932移動,進而帶動擋止部910’移動至與敲擊部814不干涉的第一位置(如圖30C所示)或與敲擊部814干涉的第二位置(如圖33C所示),但不以此為限。
於另一實施例,調整件90’可不具有支撐板930,而擋止部910’可定位於電路板430或按鍵結構2的其他適宜的部件,以使得擋止部910’可相對於座體10移動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於又一實施例,擋止部910’可與支撐板930整合形成連動機構,使得支撐板930相對於座體10移動時,支撐板930可帶動擋止部910’相對於座體10移動。
於後參考圖32A及圖32B說明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2的操作,其中圖32A及32B分別為按鍵結構2之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2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32A所示,當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擋止部910’在X軸方向上遠離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且不與敲擊部814干涉。當未施加按壓力於活動機構(例如連桿機構20B的第一連桿210B)時,活動機構藉由磁性單元60的第一磁性件610及第二磁性件620提供的磁吸力使得按鍵結構2處於未按壓狀態。亦即,按鍵結構2處於未按壓狀態時,發聲件80藉由磁鐵650與敲擊部814之間的磁吸力定位,而在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時發聲件80實質不會相對於座體10活動。於此狀態下,衝擊面155與敲擊部814之間保持移動空間,即敲擊部814與衝擊面155分別位於通道195的兩端,且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32B所示,在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並帶動發聲件80活動,使得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進而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具體而言,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下移動而遠離第
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連接部隨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再者,當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時,活動機構帶動接觸部812移動以驅動扭簧本體816轉動,使得敲擊部814移動以敲擊衝擊面155。具體而言,第一連桿210B藉由底面壓抵發聲件80的接觸部812,使得接觸部812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下移動而驅動扭簧本體816順時針方向轉動,以帶動敲擊部814沿通道195(或移動空間)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藉此,當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2可提供具有聲音的操作回饋。此外,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產生觸發訊號。
圖33A至33C分別為按鍵結構2之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2之立體圖、底部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如圖33A至33C所示,當施力於擋止部910’的定位部912時,定位部912沿定位槽932移動並帶動擋止部910’沿X軸方向移動至與敲擊部814干涉的位置。於此實施例,擋止部910’與敲擊部814對應的端部較佳具有斜面設計。舉例而言,如圖30C所示,擋止部910’可具有類似倒L形的結構,其中倒L形結構的水平端部係朝遠離敲擊部814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而形成斜面914,其中斜面914的上端在Z軸方向上較佳高於敲擊部814,且斜面914的下端在Z軸方向上係低於敲擊部814。再者,敲擊部814沿斜面914移動的高度,即敲擊部814沿斜面914的上端移動至下端時在Z軸方向上的位移,較佳大於或等於通道195在Z軸方向上的長度。藉此,如圖33C所示,當擋止部910’朝接近敲擊
部814的方向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敲擊部814可沿斜面914滑動至水平端部的下方,使得擋止部910’朝衝擊面155壓抵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如圖34A所示)。
於後參考圖34A至圖34B說明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2的操作,其中圖34A及34B分別為按鍵結構2之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2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34A所示,當調整件90’沿X軸方向朝接近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例如Y軸方向)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擋止部910’朝衝擊面155壓抵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亦即,按鍵結構2處於未按壓狀態時,敲擊部814已被擋止部910’由上往下壓制。此時,發聲件80藉由擋止部910’壓抵敲擊部814以使敲擊部814實質接觸衝擊面155,進而使得在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時發聲件80實質不會相對於座體10活動。於此狀態下,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34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連接部隨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再者,當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時,活動機構帶動接觸部812移動,且因調整件90’的擋止部910’已將敲擊部814壓抵接觸於衝擊面155,使得扭簧本體816及敲擊部814實質未移動,即敲擊部814無法向下移動敲擊衝擊面155,因此不會產生聲音。藉此,當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
時,按鍵結構2可提供具有無聲(或靜音)的操作回饋。此外,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產生觸發訊號。
在圖33A的實施例中,擋止部910’雖由上往下壓制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但不以此為限。圖35A至35C分別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按鍵結構3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剖面示意圖,其中按鍵結構3之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3與按鍵結構2具有類似的結構,其差異在於調整件90”之擋止部910”的設計。因此,按鍵結構3的各部件(例如座體10、活動機構(例如連桿機構20B)、發聲件80、磁性單元60等)的細節、作用及連接關係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於後僅著重說明按鍵結構3的調整件90”。
如圖36A及圖36B所示,調整件90”的擋止部910”可移動地設置於支撐板930上。擋止部910”的定位部912可活動地插置於支撐板930的定位槽932,使得定位部912接受拉力或推力時可沿定位槽932移動,進而帶動擋止部910”移動至與敲擊部814不干涉的第一位置(如圖35C所示)或與敲擊部814干涉的第二位置(如圖38C所示),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調整件90”可不具有支撐板930,或者擋止部910”可與支撐板930整合,使得藉由支撐板930相對於座體10移動時,擋止部910”可與支撐板930連動而相對於座體10移動。
於後參考圖37A及圖37B說明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3的操作,其中圖37A及37B分別為按鍵結構3之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3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37A及圖37B所示,當調整件
90”位於第一位置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並帶動發聲件80活動,使得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進而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具體而言,當調整件90”位於第一位置時,即擋止部910”在X軸方向上遠離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且不與敲擊部814干涉,使得按鍵結構3於此狀態的按壓操作與圖32A及圖32B中按鍵結構2之操作類似,因此可參考上述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圖38A至38C分別為按鍵結構3之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3之立體圖、底部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如圖38A至38C所示,當施力於擋止部910”的定位部912時,定位部912沿定位槽932移動並帶動擋止部910”移動至與敲擊部814干涉的位置。於此實施例,擋止部910”與敲擊部814對應的端部較佳具有斜面設計。舉例而言,擋止部910”的頂部可具有類似梯形的結構,其中面對敲擊部814的側壁較佳朝遠離敲擊部814的方向向上傾斜延伸而形成斜面,其中擋止部910”的頂表面較佳為平面,且擋止部910”的頂部高度(即頂表面在Z軸方向上的高度)實質等於或略高於敲擊部814的底面。藉此,當擋止部910”沿X軸方向朝接近敲擊部814的方向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敲擊部814可沿斜面滑動,進而被擋止部910”由下往上抵住敲擊部814的下表面,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
於後參考圖39A至圖39B說明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3的操作,其中圖39A及39B分別為按鍵結構3之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3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39A所示,當調整件90”沿X軸方向朝接近敲擊部814的延伸方向(例如Y軸方向)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擋止部910”朝磁鐵650的方向由下往上抵住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向下朝衝擊面
155移動。此時,發聲件80不僅藉由磁鐵650與敲擊部814之間的磁吸力定位,更藉由擋止部910”抵接於敲擊部814下方,使得在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時發聲件80實質不會相對於座體10活動。於此狀態下,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39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連接部隨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再者,當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時,活動機構帶動接觸部812移動,且因調整件90”的擋止部910”抵接於敲擊部814下方,使得扭簧本體816及敲擊部814實質未移動,即敲擊部814無法向下移動敲擊衝擊面155,因此不會產生聲音。藉此,當調整件90”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3可提供具有無聲(或靜音)的操作回饋。此外,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產生觸發訊號。
於圖20A、圖30A及圖35A的實施例中,調整件90、90’、90”係線性移動,以帶動擋止部910、910’、910”線性移動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但不以此為限。圖40A至40C分別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4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側視示意圖,其中按鍵結構4之調整件90A位於第一位置。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4與按鍵結構2、3具有類似的結構,其差異在於調整件90A的設計。因此,
按鍵結構4的各部件(例如座體10、活動機構(例如連桿機構20B)、發聲件80、磁性單元60等)的細節、作用及連接關係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於後僅著重說明按鍵結構4的調整件90A。
請同時參考圖40A至圖40C及圖41A至圖41C,於一實施例,調整件90A可包含支撐板930、移動部940及擋止部910A。支撐板930設置於座體10的下方,且電路板430可設置於支撐板930及座體10之間。移動部940由支撐板930支撐且可相對於座體10移動。擋止部910A可轉動地定位於支撐板930且耦接移動部940。當移動部940相對於座體10移動時,移動部940帶動擋止部910A轉動,以使擋止部910A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或不發生干涉。
具體而言,如圖41A至圖41C所示,支撐板930具有定位槽932及耦接部934。定位槽932係沿移動部940的移動方向延伸,例如沿X軸方向設置,用以供移動部940於定位槽932中可移動地定位。耦接部934設置於定位槽932的一側,用以供擋止部910A可轉動地耦接。舉例而言,耦接部934可為具有軸孔934A的耦接結構,且擋止部910A與耦接部934形成的轉動軸較佳與移動部940的移動方向垂直。移動部940具有定位部942及卡合部944,且定位部942及卡合部944分別設置於移動部940的兩端。定位部942可活動地插置於定位槽932並較佳至少部分突出於定位槽932,藉此使得移動部940可移動地定位於支撐板930。卡合部944突出於支撐板930的上表面,且較佳為具有卡槽944A的卡合結構。
擋止部910A具有連接部912A及樞接部916A。連接部912A定位於移動部940的卡合部944,即連接部912A插入卡合部944的卡槽944A,使得擋止部910A與移動部940可形成連動機構。樞接部916A與支撐板930的耦接部934形成可轉動地連接,使得移動部940移動時,可帶動擋止部910A相對於支撐板930轉
動。於一實施例,連接部912A可實施為凸柱,例如圓形凸柱,且連接部912A較佳沿與移動部940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Y軸方向)插入移動部940的卡合部944的卡槽944A,但不以此為限。依據實際應用,擋止部910A及移動部940可藉由任何合宜的耦接方式(例如卡合、鎖固、黏合等)形成連動機構,不以實施例所示為限。樞接部916A可實施為軸部形式。在擋止部910A的延伸方向上,連接部912A較樞接部916A接近於擋止部910A的外側,使得當擋止部910A藉由樞接部916A及軸孔934A與支撐板930可轉動地連接時,連接部912A較樞接部916A接近支撐板930。換言之,連接部912A、樞接部916A及擋止部910A用以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部分(例如干涉部)沿擋止部910A的延伸方向依序設置。再者,樞接部916A的延伸方向或軸向(例如Y軸方向)較佳與移動部940的移動方向(例如X軸方向)垂直,且在樞接部916A的軸向上,連接部912A較佳設置於樞接部916A的一側,例如外側。
再者,調整件90A可更包含定位單元,且移動部940藉由定位單元定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具體而言,定位單元可包含移動部磁性件972及支撐板磁性件974、976。移動部磁性件972及支撐板磁性件974、976分別設置於移動部940及支撐板930,且移動部磁性件972及支撐板磁性件974、976之間可產生磁吸力。舉例而言,移動部940可更具有容置部946,用以供容置移動部磁性件972。支撐板930可更具有收容部938、937,分別用以供容置支撐板磁性件974、976,使得支撐板磁性件974及976沿移動部940的移動方向(例如X軸方向)設置。舉例而言,容置部946(或收容部938、937)可為形成於移動部940(或支撐板930)的凹槽或表面空間。於一實施例,移動部磁性件972及支撐板磁性件974、976可實施為皆為磁鐵、或磁鐵與鐵磁性物質的組合,以使得移動部磁性件972可與支撐
板磁性件974、976之間產生磁吸力。再者,於此實施例中,雖以一個移動部磁性件972與兩個支撐板磁性件974及976產生磁吸作用,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可藉由兩個移動部磁性件972分別與兩個支撐板磁性件974及976產生磁吸作用。如圖40C所示,當移動部940相對於座體10位於第一位置時,移動部磁性件972接近支撐板磁性件974並遠離支撐板磁性件976,以藉由移動部磁性件972及支撐板磁性件974之間的磁吸力定位移動部940,使得擋止部910A亦定位於不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的位置。
於後參考圖42A及圖42B說明調整件90A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4的操作,其中圖42A及42B分別為按鍵結構4之調整件90A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4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42A及圖42B所示,當調整件90A位於第一位置(即擋止部910A不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並帶動發聲件80活動,使得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進而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具體而言,當調整件90A的移動部940位於第一位置時,擋止部910A在X軸方向上遠離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且不與敲擊部814干涉,使得按鍵結構4於此狀態的按壓操作與圖32A及圖32B中按鍵結構2之操作類似,因此可參考上述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圖43A至43C分別為按鍵結構4之調整件90A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4之立體圖、側視示意圖及底部示意圖。如圖43A至43C所示,當移動部940相對於座體10移動至第二位置時,移動部940帶動擋止部910A轉動而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再者,當移動部940相對於座體10移動至第二位置時,移動部940帶動移動部磁性件972接近支撐板磁性件976並遠離支撐板磁性件974,以藉由移動部磁性件972及支撐板磁性件976之
間的磁吸力定位移動部940,使得擋止部910A亦定位於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的位置。具體而言,當施力於移動部940的定位部942時,定位部942沿定位槽932移動(例如向右朝遠離座體10的方向移動)並帶動擋止部910A的連接部912A向右移動,使得擋止部910A以樞接部916A為中心相對於支撐板930朝接近敲擊部814的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使擋止部910A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於此實施例,當移動部940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910A較佳朝衝擊面155壓抵敲擊部814,使得敲擊部814接觸衝擊面155。換言之,當調整件90A的移動部940移動至第二位置時,移動部940帶動擋止部910A轉動,使得擋止部910A由上往下朝衝擊面155壓抵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
於後參考圖44A至圖44B說明調整件90A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4的操作,其中圖44A及44B分別為按鍵結構4之調整件90A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4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44A所示,當調整件90A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910A朝衝擊面155壓抵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亦即,按鍵結構4處於未按壓狀態時,敲擊部814已被擋止部910A由上往下壓制。此時,藉由擋止部910A壓抵敲擊部814,使得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實質接觸衝擊面155,進而使得在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時發聲件80實質不會相對於座體10活動。於此狀態下,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44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
210B的第一連接部隨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再者,當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時,活動機構(例如第一連桿210B)帶動接觸部812移動,且因調整件90A的擋止部910A已將敲擊部814壓抵接觸於衝擊面155,使得扭簧本體816及敲擊部814實質未移動,即敲擊部814無法移動敲擊衝擊面155,因此不會產生聲音。藉此,當調整件90A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4可提供具有無聲(或靜音)的操作回饋。此外,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產生觸發訊號。
圖45A至45C分別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之按鍵結構5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側視示意圖,其中按鍵結構5之調整件90B位於第一位置。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5與按鍵結構4具有類似的結構,其差異在於調整件90B之擋止部910B以及其與移動部940的連動設計。因此,按鍵結構5的各部件(例如座體10、活動機構(例如連桿機構20B)、發聲件80、磁性單元60等)的細節、作用及連接關係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於後僅著重說明按鍵結構5的擋止部910B以及其與移動部940的連動設計。
如圖45C及圖46A至圖46C所示,調整件90B可包含支撐板930、移動部940及擋止部910B。支撐板930設置於座體10的下方,且電路板430可設置於支撐板930及座體10之間。移動部940由支撐板930支撐且可相對於座體10移動。擋止部910B可轉動地定位於支撐板930且耦接移動部940。當移動部940相對於座體10移動時,移動部940帶動擋止部910B轉動,以使擋止部910B與敲擊部814發
生或不發生干涉。於此實施例,支撐板930可更具有通孔936,且通孔936可沿擋止部910B的移動方向設置。當移動部940移動而帶動擋止部910B轉動時,擋止部910B可至少部分伸入通孔936,以增加擋止部910B的活動空間。如圖45C所示,當移動部940相對於座體10位於第一位置時,擋止部910B不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且擋止部910B部分伸入通孔936。此外,移動部磁性件972接近支撐板磁性件976並遠離支撐板磁性件974,以藉由移動部磁性件972及支撐板磁性件976之間的磁吸力定位移動部940,使得擋止部910B亦定位於不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的位置。
於後參考圖47A及圖47B說明調整件90B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5的操作,其中圖47A及47B分別為按鍵結構5之調整件90B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5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47A及圖47B所示,當調整件90B位於第一位置(即擋止部910B不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並帶動發聲件80活動,使得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進而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具體而言,當調整件90B的移動部940位於第一位置時,擋止部910B在X軸方向上遠離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且不與敲擊部814干涉,使得按鍵結構5於此狀態的按壓操作與圖32A及圖32B中按鍵結構2之操作類似,因此可參考上述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圖48A及48B分別為按鍵結構5之調整件90B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5之組合圖及側視示意圖,且圖49A至49B分別為調整件90B位於第二位置之立體圖及底部示意圖。如圖48A至48B及圖49A至49B所示,當移動部940相對於座體10移動至第二位置時,移動部940帶動擋止部910B轉動而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當移動部940相對於座體10移動
至第二位置時,移動部940帶動移動部磁性件972接近支撐板磁性件974並遠離支撐板磁性件976,以藉由移動部磁性件972及支撐板磁性件974之間的磁吸力定位移動部940,使得擋止部910B亦定位於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的位置。具體而言,當施力於移動部940的定位部942時,定位部942沿定位槽932移動(例如向左朝接近座體10的方向移動)並帶動擋止部910B的連接部912B向左移動,使得擋止部910B以樞接部916B為中心相對於支撐板930朝接近敲擊部814的順時針方向轉動,進而使擋止部910B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於此實施例,當移動部940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910B較佳抵接於敲擊部814下方,使得敲擊部814無法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換言之,當調整件90B的移動部940移動至第二位置時,移動部940帶動擋止部910B從通孔936由支撐板930下方轉動至支撐板930上方,使得擋止部910B由下往上抵接於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
於後參考圖50A至圖50B說明調整件90B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5的操作,其中圖50A及50B分別為按鍵結構5之調整件90B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5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50A所示,當調整件90B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910B抵住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向下朝衝擊面155移動。亦即,按鍵結構5處於未按壓狀態時,敲擊部814已被擋止部910B由下往上阻擋。此時,藉由擋止部910B抵接於敲擊部814下方,使得在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時發聲件80實質不會相對於座體10活動。於此狀態下,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強(例如接收較多的光量)。
如圖50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連接部隨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再者,當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時,活動機構帶動接觸部812移動,且因調整件90B的擋止部910B抵接於敲擊部814的下方,使得扭簧本體816及敲擊部814實質未移動,即敲擊部814無法向下移動敲擊衝擊面155,因此不會產生聲音。藉此,當調整件90B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5可提供具有無聲(或靜音)的操作回饋。此外,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使得光接收器420自光發射器410接收到的光訊號較弱(例如較少的光量)或未接收到光訊號,以觸發開關單元產生觸發訊號。
於前述的實施例中,調整件90、90’、90”、90A、90B係對應座體10(或蓋體70)設置,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調整件可設計為可移動地定位於座體或蓋體,以減少按鍵的部件數目,提升組裝效率。圖51A至51C分別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之按鍵結構6之爆炸圖、組合圖及剖面示意圖,其中按鍵結構6之調整件90C位於第一位置。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6與按鍵結構2具有類似的結構,其差異在於調整件90C及其定位設計(例如定位於座體10’)。因此,按鍵結構6的各部件(例如座體10’、蓋體70’、活動機構(例如連桿機構20B)、發聲件80、磁性單元60等)的細節、作用及連接關係可參考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於此不
再贅述。於後僅著重說明按鍵結構6的調整件90C及座體10’對應調整件90C的變化設計。
如圖52A及圖52B所示,於此實施例,調整件90C可為一體成形的單一部件,並具有擋止部910C、定位部912C及操作部920C,其中調整件90C藉由擋止部910C與發聲件80發生干涉,藉由定位部912C定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並藉由操作部920C接受拉力或推力以移動於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間。具體而言,擋止部910C較佳沿調整件90C的移動方向(例如X軸方向)延伸。操作部920C連接擋止部910C且較佳沿Y軸方向延伸。定位部912C設置於擋止部910C的側邊,且可相對於擋止部910C移動。舉例而言,擋止部910C、操作部920C及定位部912C藉由各自的一端相互連接,使得擋止部910C的自由端用以與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發生干涉,且操作部920C的自由端供受力而驅使調整件90C移動。定位部912C與擋止部910C同向延伸並間隔設置,使得定位部912C的自由端可相對於擋止部910C彈性變形或側向(例如於Y軸方向)移動。於此實施例,擋止部910C的自由端較佳係朝遠離敲擊部814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而形成斜面,即擋止部910C可具有類似於擋止部910’的斜面914的設計。再者,定位部912C的自由端較佳具有圓頭(或圓弧凸塊)的設計,以利於定位(於後詳述)。
請同時參考圖51A至圖51C及圖53A及圖53B,其中圖53A及圖53B為圖51A之按鍵結構6之調整件90C位於第一位置之上視示意圖及底部示意圖。對應於調整件90C的設計,構成按鍵結構6的殼體的座體10’可具有對應的變化設計。於此實施例,座體10’更具有支承部175,用以支撐調整件90C。具體而言,支承部175可為座體10’對應敲擊部814沿X軸方向延伸而出的部分,且支承部175可具有供調整件90C的擋止部910C移動的通道,使得擋止部910C可在通道中相
對於敲擊部814移動。座體10’更具有定位槽165,且定位槽165較佳與支承部175的通道連通。當調整件90C定位於座體10’時,擋止部910C插入支承部175的通道,操作部920C自支承部175的下方突出,且定位部912C位於定位槽165中。此外,於此實施例,座體10’的支承部175雖繪示其通道上方為封閉式結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支承部175可設計為通道上方為開放式結構。
如圖53A所示,定位槽165可包含第一槽部165A及第二槽部165B。第一槽部165A連通第二槽部165B,其中第一槽部165A的位置對應於調整件90C相對於敲擊部814的第一位置,且第二槽部165B的位置對應於調整件90C相對於敲擊部814的第二位置。換言之,當調整件90C的定位部912C定位於第一槽部165A時,調整件90C相對於敲擊部814位於第一位置。當調整件90C的定位部912C定位於第二槽部165B時,調整件90C相對於敲擊部814位於第二位置。於此實施例,第一槽部165A及第二槽部165B的連通處(或頸部)具有較小的寬度,以限制定位部912C在第一槽部165A及第二槽部165B之間的移動。舉例而言,第一槽部165A及第二槽部165B的寬度對應定位部912C的圓頭寬度,且在未施加作用力移動調整件90C時,定位部912C無法通過較窄小的連通處而可定位於第一槽部165A或第二槽部165B。當施加作用力移動調整件90C時,定位部912C的圓頭寬度經過較窄小的連通處時受到壓迫朝擋止部910C移動,而可通過較窄小的連通處以定位於第二槽部165B或第一槽部165A。
如圖51A及圖51B所示,為加強座體10’及蓋體70’的定位及接合,蓋體70’可更具有延伸部750。延伸部750係自蓋體70’的一側對應座體10’延伸。當蓋體70’與座體10’結合時,座體10’可抵接於蓋體70’的延伸部750。於此實施例,延伸部750較佳沿Y軸方向設置,以限制座體10’於X軸方向的位移。再者,延伸
部750可具有凹槽設計,使得蓋體70’與座體10’結合時,不僅可限制座體10’於X軸方向的位移,更可限制座體10’於Z軸方向的位移,但不以此為限。
於後參考圖54A及圖54B說明調整件90C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6的操作,其中圖54A及54B分別為按鍵結構6之調整件90C位於第一位置時,按鍵結構6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54A及圖54B所示,當調整件90C位於第一位置(即擋止部910C不與敲擊部814發生干涉)且按壓力施加於活動機構時,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並帶動發聲件80活動,使得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進而敲擊衝擊面155產生聲音。具體而言,當調整件90C的定位部912C定位於第一槽部165A時,擋止部910C在X軸方向上遠離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且不與敲擊部814干涉,使得按鍵結構6於此狀態的按壓操作與圖32A及圖32B中按鍵結構2之操作類似,因此可參考上述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圖55A至55D分別為按鍵結構6之調整件90C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6之組合圖、剖面示意圖、上視示意圖及底部示意圖。如圖55A至55D所示,當時施加作用力於調整件90C的操作部920C而使調整件90C移動至第二位置時,即朝敲擊部814的方向移動調整件90C時,定位部912C沿定位槽165移動而受定位槽165的頸部擠壓而朝擋止部910C的方向彈性變形,進而通過定位槽165的頸部定位於第二槽部165B。此時,擋止部910C亦朝接近敲擊部814的方向移動至第二位置,敲擊部814可沿擋止部910C的斜面滑動至下方,使得擋止部910C朝衝擊面155壓抵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相對於衝擊面155移動(如圖56A所示)。
於後參考圖56A至圖56B說明調整件90C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6的操作,其中圖56A及56B分別為按鍵結構6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面示意圖。如圖56A所示,當調整件90C位於第二位置時,擋止部910C朝衝擊面155
壓抵敲擊部814,以限制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移動。亦即,按鍵結構6處於未按壓狀態時,敲擊部814已被擋止部910C由上往下壓制。此時,藉由擋止部910C壓抵敲擊部814,使得發聲件80的敲擊部814實質接觸衝擊面155,進而使得在按壓力未施加於活動機構時發聲件80實質不會相對於座體10’活動。於此狀態下,第一連桿210B的作動部216並未遮蔽光通道150。在此須注意,於此實施例雖未繪示光接收器或光發射器,但其操作及相關細節可參照前述實施例的相關說明。
如圖56B所示,當藉由操作件50施加按壓力於第一連桿210B時,第一連桿210B以第一轉軸101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即第一方向)轉動,且第一磁性件610亦隨著第一連桿210B向下移動而遠離第二磁性件620。同時,第一連桿210B的第一連接部隨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遠離座體10’(即耦接軸201向上移動),並帶動第二連桿220B的第二連接部向上移動,而使得第二連桿220B以第二轉軸102為中心逆時針方向(即第二方向)轉動。再者,當活動機構相對於座體10’轉動時,活動機構(例如第一連桿210B)帶動接觸部812移動,且因調整件90C的擋止部910C已將敲擊部814壓抵接觸於衝擊面155,使得扭簧本體816及敲擊部814實質未移動,即敲擊部814無法移動敲擊衝擊面155,因此不會產生聲音。藉此,當調整件90C位於第二位置時,按鍵結構6可提供具有無聲(或靜音)的操作回饋。此外,作動部216隨著第一連桿210B轉動並移動至可遮蔽光通道150的位置。
在此須注意,於上述實施例中,調整件90C雖繪示定位於座體10’,但不限於此。於其他實施例,藉由改變蓋體的設計,調整件90C可定位於蓋體,亦可達到減少按鍵的部件數目,簡化組裝的效果。再者,於圖51A所示的實施例中,雖繪示調整件90C的擋止部910C是由上往下將敲擊部814壓抵於衝擊面155,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可藉由變化調整件90C的擋止部的設計,使其具
有類似圖36A的擋止部910”的結構,進而使調整件90C的擋止部由下往上抵住敲擊部814,以阻擋敲擊部814朝衝擊面155向下移動。
此外,藉由改變調整架1200的設計,按鍵結構2、3、4、5、6亦可應用於類似圖25的輸入裝置1000。舉例而言,調整架1200的卡合部1210可設計為與調整件90’、90”的擋止部910’、910”的定位部912耦接、或與調整件90A、90B的移動部940的定位部942耦接、或與調整件90C的操作部920C耦接,而可藉由調整架1200帶動複數按鍵結構(例如2、3、4、5、6)的調整件移動,進而使得複數按鍵結構提供有聲或無聲的操作回饋,於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發明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發明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1’ 按鍵結構
110第一耦接部
112軸孔
120第二耦接部
122軸孔
124定位空間
130開口
140定位柱
142容置空間
155衝擊面
160卡勾
170凹部
180收納部
195通道
20’ 活動機構
210’第一連桿
212第一樞接部
214A第一連接部
215容置部
218定位部
220’第二連桿
222第二樞接部
224B第二連接部
50操作件
52限位部
60磁性單元
610第一磁性件
620第二磁性件
650磁鐵
70蓋體
710卡合孔
720’容置部
730操作孔
740凸部
80發聲件
812接觸部
814敲擊部
816扭簧本體
90調整件
910擋止部
920操作部
Claims (24)
-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座體;一活動機構,可活動地定位於該座體;一發聲件,定位於該座體,該發聲件具有一敲擊部,該敲擊部對應一衝擊面延伸;以及一調整件,可相對於該座體活動,以位於一第一位置或一第二位置,其中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一位置且一按壓力施加於該活動機構時,該活動機構相對於該座體活動並帶動該發聲件活動,使得該敲擊部朝該衝擊面移動進而敲擊該衝擊面產生聲音;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二位置且該按壓力施加於該活動機構時,該活動機構相對於該座體活動,且該調整件限制該敲擊部相對於該衝擊面移動。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活動機構包含一連桿機構,該連桿機構包含複數連桿,該複數連桿可相對於彼此活動地耦接,該複數連桿至少包含一個連桿可轉動地定位於該座體,其中當該按壓力施加於該活動機構時,該複數連桿相互連動以限制該複數連桿相對於該座體活動的範圍。
- 如請求項2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複數連桿包含一第一連桿及一第二連桿,該第一連桿包含一第一樞接部,該第一連桿藉由該第一樞接部與該座體耦接以形成一第一轉軸,該第二連桿包含一第二樞接部,該第二連桿藉由該第二樞接部與該座體耦接以形成一第二轉軸,該第一連桿與該第二連桿耦接形成一耦接軸,當施加該按壓力於該第一連桿時,該第一連桿以該第一轉軸為中心沿一第一方向轉動並帶動該耦接軸相對於該座體移動,使得該第二連桿以 該第二轉軸為中心沿一第二方向轉動,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同或相反。
- 如請求項3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連桿包含一第一連接部,該第一連接部連接該第一樞接部並位於該第一連桿的一端,該第二連桿包含一第二連接部,該第二連接部連接該第二樞接部並位於該第二連桿的一端,且該第一連接部與該第二連接部相互套接以形成該耦接軸。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發聲件包含一扭簧,該扭簧具有一扭簧本體、一接觸部及該敲擊部,該扭簧本體定位於該座體,該接觸部及該敲擊部係自該扭簧本體的相對兩端延伸而出,且該接觸部抵接於該活動機構。
- 如請求項5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一位置且該活動機構相對於該座體活動時,該活動機構帶動該接觸部移動以驅動該扭簧本體轉動,使得該敲擊部移動以敲擊該衝擊面。
- 如請求項5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二位置且該活動機構相對於該座體活動時,該活動機構帶動該接觸部移動,且該扭簧本體及該敲擊部實質未移動。
- 如請求項1至7任一項所述的按鍵結構,更包含一磁鐵,其中該磁鐵相對於該敲擊部設置,其中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一位置且該按壓力未施加於該活動機構時,該磁鐵與該敲擊部之間產生一磁吸力,使得該敲擊部與該衝擊面之間保持一移動空間。
- 如請求項8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衝擊面為該座體之一延伸面,該磁鐵設置於該座體,該座體具有一通道,該通道位於該磁鐵及該延伸面之間以作為該移動空間並供該敲擊部沿該通道移動敲擊該延伸面。
- 如請求項1至7任一項所述的按鍵結構,更包含一磁性單元,其中該磁性單元包含一第一磁性件及一第二磁性件,該第一磁性件設置於該活動機構,且該第二磁性件對應該第一磁性件設置以產生一磁吸力,當施加該按壓力於該活動機構時,該活動機構帶動該第一磁性件移動遠離該第二磁性件,且當該按壓力釋放時,該磁吸力使得該活動機構帶動該第一磁性件移動接近該第二磁性件而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
- 如請求項1至7任一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調整件包含一擋止部,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擋止部與該發聲件互相不接觸;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擋止部與該敲擊部發生干涉,以限制該敲擊部相對於該衝擊面移動。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擋止部抵接於該敲擊部下方,以限制該敲擊部朝該衝擊面移動。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擋止部朝該衝擊面壓抵該敲擊部,使得該敲擊部接觸該衝擊面。
-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調整件可移動地定位於該座體,以相對於該敲擊部位於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
- 如請求項1至7任一項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調整件包含一支撐板、一移動部及一擋止部,該支撐板設置於該座體的下方,該移動部由該支撐板支撐且可相對於該座體移動,該擋止部可轉動地定位於該支撐板且耦接該 移動部,當該移動部相對於該座體移動時,該移動部帶動該擋止部轉動,以使該擋止部與該敲擊部發生或不發生干涉。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移動部相對於該座體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擋止部不與該敲擊部發生干涉;當該移動部相對於該座體自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時,該移動部帶動該擋止部轉動而與該敲擊部發生干涉,以限制該敲擊部相對於該衝擊面移動。
-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移動部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擋止部抵接於該敲擊部下方,以限制該敲擊部朝該衝擊面移動。
-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當該移動部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擋止部朝該衝擊面壓抵該敲擊部,使得該敲擊部接觸該衝擊面。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調整件更包含一定位單元,該移動部藉由該定位單元定位於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
- 如請求項19所述的按鍵結構,其中該定位單元包含一移動部磁性件及一支撐板磁性件,該移動部磁性件及該支撐板磁性件分別設置於該移動部及該支撐板,且該移動部磁性件及該支撐板磁性件之間可產生一磁吸力。
- 一種輸入裝置,包含:一殼體;複數個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結構,設置於該殼體中;以及一調整架,可移動地設置於該殼體中,該調整架具有複數個卡合部分別對應該複數個按鍵結構,使得每個該按鍵結構的該調整件與對應的該卡合部卡合, 其中當該調整架相對於該殼體移動時,該調整架帶動每個該按鍵結構的該調整件移動,以使該複數按鍵結構提供有聲操作或無聲操作。
- 如請求項21所述的輸入裝置,其中該殼體具有一操作孔,該調整架具有一操作部,該操作部自該操作孔露出,以供一使用者操作移動該調整架。
- 如請求項21所述的輸入裝置,更包含一第一定位單元及一第二定位單元,該調整架藉由該第一定位單元定位,以使該調整件定位於該第一位置,或該調整架藉由該第二定位單元定位,以使該調整件定位於該第二位置。
- 如請求項23所述的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一定位單元及該第二定位單元各包含一調整架磁性件及一殼體磁性件,該調整架磁性件及該殼體磁性件分別設置於該調整架及該殼體,且該調整架磁性件及該殼體磁性件之間可產生一磁吸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30167A TWI798793B (zh) | 2021-08-16 | 2021-08-16 | 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
US17/841,795 US11705294B2 (en) | 2021-06-18 | 2022-06-16 | Input device and key structure thereof |
US17/819,649 US20230052943A1 (en) | 2021-08-16 | 2022-08-15 | Mute-able input device with keystroke tactile feedback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30167A TWI798793B (zh) | 2021-08-16 | 2021-08-16 | 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09956A TW202309956A (zh) | 2023-03-01 |
TWI798793B true TWI798793B (zh) | 2023-04-11 |
Family
ID=86691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30167A TWI798793B (zh) | 2021-06-18 | 2021-08-16 | 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98793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624203A (zh) * | 2014-12-23 | 2016-07-0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輸入裝置及其軟性保護蓋 |
US10259384B2 (en) * | 2013-10-14 | 2019-04-16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 Dual graphics label for an input area of control device |
CN209015959U (zh) * | 2018-11-20 | 2019-06-21 | 东莞璟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变力按键 |
CN209282108U (zh) * | 2018-11-20 | 2019-08-20 | 东莞璟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磁力按键 |
US10515508B2 (en) * | 2017-09-14 | 2019-12-24 | Ags Llc | Push-buttons for gaming machines |
-
2021
- 2021-08-16 TW TW110130167A patent/TWI79879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59384B2 (en) * | 2013-10-14 | 2019-04-16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 Dual graphics label for an input area of control device |
TW201624203A (zh) * | 2014-12-23 | 2016-07-01 |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輸入裝置及其軟性保護蓋 |
US10515508B2 (en) * | 2017-09-14 | 2019-12-24 | Ags Llc | Push-buttons for gaming machines |
CN209015959U (zh) * | 2018-11-20 | 2019-06-21 | 东莞璟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变力按键 |
CN209282108U (zh) * | 2018-11-20 | 2019-08-20 | 东莞璟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磁力按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09956A (zh) | 2023-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11063B (zh) | 光開關按鍵 | |
CN110211833B (zh) | 按键结构 | |
US11108393B2 (en) | Optical keyswitch triggered by support mechanism having at least one rotatable frame enable a protrusion to move along with a key cap | |
US10637470B2 (en) | Optical keyswitch | |
CN110323094B (zh) | 键盘 | |
TWI798793B (zh) | 輸入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 |
TW201916082A (zh) | 按鍵結構 | |
TWI699805B (zh) | 按鍵結構 | |
TW202301395A (zh) | 按鍵結構 | |
CN111739752B (zh) | 键盘及其按键与调整机构 | |
TWI722524B (zh) | 鍵盤 | |
CN115602468A (zh) | 输入装置及其按键结构 | |
TWI745965B (zh) | 鍵盤及其按鍵與調整機構 | |
TW202131363A (zh) | 按鍵結構及鍵盤 | |
CN113345745B (zh) | 按键结构及键盘 | |
TWI699804B (zh) | 按鍵結構 | |
US11705294B2 (en) | Input device and key structure thereof | |
JP7036055B2 (ja) |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 |
TWI797940B (zh) | 手感調整鍵盤及其複合操作鈕 | |
WO2020203440A1 (ja) |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 |
CN110211836B (zh) | 按键结构 | |
JP7059964B2 (ja) |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入力装置 | |
TWM631698U (zh) | 鍵盤及其複合操作鈕 | |
CN113655897A (zh) | 鼠标装置 | |
CN116417278A (zh) | 手感调整键盘及复合操作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