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3851B - 具有雙通光區域的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雙通光區域的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3851B
TWI793851B TW110141926A TW110141926A TWI793851B TW I793851 B TWI793851 B TW I793851B TW 110141926 A TW110141926 A TW 110141926A TW 110141926 A TW110141926 A TW 110141926A TW I793851 B TWI793851 B TW I7938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lens
light
electronic device
area
ima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1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5491A (zh
Inventor
曾昱泰
張臨安
周明達
湯相岐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5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5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38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385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9/00Cameras
    • G03B19/18Motion-picture cameras
    • G03B19/22Double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0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record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Wearable computers, e.g. on a bel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8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顯示屏幕、第一通光區域及第二通光區域。顯示屏幕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第一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通過第一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通過第二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顯示屏幕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保持間距,第一通光區域的形狀及第二通光區域的形狀皆為非圓形且互為鏡像對稱。藉此,有助利用特定幾何位置來架設取景條件。

Description

具有雙通光區域的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鏡頭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電子裝置及其成像鏡頭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發展一種微型化且兼顧成像品質的電子裝置及其成像鏡頭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透過顯示屏幕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保持間距,有助利用特定幾何位置來架設取景條件,使二個取景位置有關連性。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顯示屏幕、第一通光區域及第二通光區域。顯示屏幕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第一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通過第一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通過第二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顯示屏幕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保持間距,第一通光區域的形狀及第二通光區域的形狀皆為非圓形且互為鏡像對稱。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滿足下列條件:0.84×dmin < dAB < 1.31×dmax;以及0.47×dmax < dmin < dmax。藉此,有助利用特定幾何位置來架設取景條件,使二個取景位置有關連性。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可更包含第一成像鏡頭,其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且自第一通光區域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一成像鏡頭。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可更包含第二成像鏡頭,其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且自第二通光區域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二成像鏡頭。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3×dmin < d'AB < 1.29×dmax。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二成像鏡頭可包含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二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二感光元件的第二感測區域對應成像面,第二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為dF2,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dF2 < (1.0F2)×1.1。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成像鏡頭可包含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一感光元件的第一感測區域對應成像面,第一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為dF1,第一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dF1 < (1.0F1)×1.1。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二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um(微米) < P2 < 0.95 um。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um < P2 < 0.83 um。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光軸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可本質上互相平行。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通光區域的非圓形面積A'由第一通光區域可定義的最大半徑繞出的圓形面積A縮減而來,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A ≤ A' < 1.03×A。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1,第二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mm ≤ efl1 ≤ 4.2 mm;2.0 mm ≤ efl2 ≤ 4.2 mm;以及0.8 < efl1/efl2 < 1.25。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顯示屏幕、第一通光區域、第二通光區域、第一成像鏡頭及第二成像鏡頭。顯示屏幕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第一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通過第一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通過第二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第一成像鏡頭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第二成像鏡頭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顯示屏幕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並使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保持間距,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開孔的形狀及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開孔的形狀皆為非圓形且互為鏡像對稱。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滿足下列條件:0.84×dmin < d'AB < 1.26×dmax以及0.47×dmax < dmin < dmax。藉此,有助最大程度拉高顯示屏幕的實體尺寸。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成像鏡頭可包含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一感光元件的第一感測區域對應成像面,第一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為dF1,第一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dF1 < (1.0F1)×1.1。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um < P1 < 0.95 um。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um < P1 < 0.83 um。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二成像鏡頭可包含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二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二感光元件的第二感測區域對應成像面,第二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為dF2,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dF2 < (1.0F2)×1.1。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二光軸與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可本質上互相平行。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二開孔的形狀的非圓形面積b'由第二開孔的形狀可定義的最大半徑繞出的圓形面積b縮減而來,其可滿足下列條件: 0.2×b ≤ b' < 1.03×b。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1,第二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mm ≤ efl1 ≤ 4.2 mm;2.0 mm ≤ efl2 ≤ 4.2 mm;以及0.8 < efl1/efl2 < 1.25。
依據本揭示內容再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顯示屏幕、第一通光區域、第二通光區域、第一成像鏡頭及第二成像鏡頭。顯示屏幕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第一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通過第一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通過第二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第一成像鏡頭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第二成像鏡頭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顯示屏幕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並使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保持間距。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第一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1,第二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2,其滿足下列條件:0.83×dmin < d'AB < 1.26×dmax;0.47×dmax < dmin < dmax;2.0mm ≤ efl1 ≤ 4.2 mm;2.0mm ≤ efl2 ≤ 4.2 mm;以及0.8 < efl1/efl2 < 1.25。藉此,可將攝影功能應用層面最廣泛的取景架構配置於電子裝置上。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可本質上互相平行。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通光區域的形狀及第二通光區域的形狀可皆為非圓形且互為鏡像對稱。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二成像鏡頭可包含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二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二感光元件的第二感測區域對應成像面,第二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為dF2,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dF2 < (1.0F2)×1.1。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第一成像鏡頭可包含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一感光元件的第一感測區域對應成像面,第一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為dF1,第一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dF1 < (1.0F1)×1.1。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顯示屏幕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保持間距,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4×dmin < dAB < 1.31×dmax。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顯示屏幕、第一通光區域及第二通光區域。顯示屏幕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第一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從電子裝置的外部或環境通過第一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設置於電子裝置的表面,可見光能從電子裝置的外部或環境通過第二通光區域進入電子裝置的內部。具體而言,所述表面可指電子裝置上法線方向相同且本質上無轉折的平面,顯示屏幕的形狀可為矩形、圓形、任何對稱或不對稱的形狀。第一通光區域及第二通光區域可為電子裝置的表面上的開孔,或是可為對可見光透明的玻璃、塑膠等材質製成的表面。
進一步而言,顯示屏幕可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保持間距(即保持一特定距離),第一通光區域的形狀及第二通光區域的形狀皆為非圓形且互為鏡像對稱。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可定義的(即依據顯示屏幕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4×dmin < dAB < 1.31×dmax;以及0.47×dmax < dmin < dmax。藉此,利用特定幾何位置來架設取景條件,使二個取景位置有關連性,有助於分開成像的二畫面的影像資料較易於同步成像,也使分別對應於二通光區域的二成像鏡頭之光學規格因為成像格式的限制條件減少而有所提升,進一步連帶提升合併後的畫面品質。再者,亦方便後續使用數位處理方式來將二拍攝畫面的影像資料合併成單一顯示畫面,使合併後的影像畫面一致性高,影像品質高。另外,滿足前述條件可使電子裝置或穿戴裝置的顯示屏幕最大化,有效同時提升成像品質與使用電子裝置或穿戴裝置的攝影體驗。
電子裝置可更包含第一成像鏡頭及第二成像鏡頭。第一成像鏡頭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第二成像鏡頭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顯示屏幕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並使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保持間距。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4×dmin < d'AB < 1.26×dmax以及0.47×dmax < dmin < dmax。此外,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開孔的形狀(即邊界)及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開孔的形狀可皆為非圓形且互為鏡像對稱。藉此,使用上述特定幾何空間配置的攝影架構後,可最大程度拉高顯示屏幕的實體尺寸,有更大的畫面來顯示上述攝影架構的精細成像細節,以達成影像品質與電子裝置本體工業設計的雙贏回饋。
再者,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可滿足下列條件:0.83×dmin < d'AB < 1.29×dmax。藉此,使二成像鏡頭的取景條件較一致,並有利於顯示屏幕的最大化。此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3×dmin < d'AB < 1.26×dmax。
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中,第一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1,第二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mm ≤ efl1 ≤ 4.2 mm;2.0mm ≤ efl2 ≤ 4.2 mm;以及0.8 < efl1/efl2 < 1.25。藉此,可將攝影功能應用層面最廣泛的取景架構配置於電子裝置上,以達到攝影功能的光學規格最大化,並且帶給電子裝置本身工業設計成果的多重豐富度配置。再者,並可維持特定的拍攝取景範圍,此範圍的實際應用層面較豐富,最優化大部分使用電子或穿戴裝置的實拍影像水準。
詳細而言,第一成像鏡頭可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且自第一通光區域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一成像鏡頭。藉此,避免增加顯示屏幕以外不必要的手機等電子裝置體積。
第二成像鏡頭可位於電子裝置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且自第二通光區域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二成像鏡頭。藉此,可維持二成像鏡頭之間的幾何關係配置,避免增加顯示屏幕以外不必要的手機體積,並使二成像鏡頭的取景條件符合較高的光學規格,有利後續的影像處理。
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可本質上互相平行。藉此,第一光軸與第二光軸之間的平行度越高,後續合併後的影像畫面一致性越高且越同調,有助於發揮光學規格提高後的實拍水準。具體而言,「本質上互相平行」可指第一光軸與第二光軸二者之間互相歪斜的角度小於或等於4度。
第一成像鏡頭可包含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一感光元件的第一感測區域對應成像面,第一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為dF1,第一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dF1 < (1.0F1)×1.1。藉此,使成像鏡頭的光軸與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產生錯位,可消除多餘沒使用到的成像區域,有助於成像鏡頭模組整體的空間最小化。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1.0F1)×0.08 ≤ dF1 < (1.0F1)×1.05。
第二成像鏡頭可包含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二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二感光元件的第二感測區域對應成像面,第二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為dF2,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 ≤ dF2 < (1.0F2)×1.1。藉此,使電子裝置或穿戴裝置的屏幕邊框的厚度最小化,有利高規格成像鏡頭與顯示屏幕的適當機構內裝配置。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1.0F2)×0.08 ≤ dF2 < (1.0F2)×1.05。
第一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um < P1 < 0.95 um,藉由提供較精細的像素尺寸,有助於使成像的影像資訊精緻化,並同時縮小感光元件的實體尺寸。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um < P1 < 0.83 um。藉此,進一步可增加影像畫面的銳利度與色彩豐富度。
第二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um < P2 < 0.95 um,藉由提供較精細的像素尺寸,有助於使成像的影像資訊精緻化,並同時縮小感光元件的實體尺寸。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um < P2 < 0.83 um。藉此,進一步可增加影像畫面的銳利度與色彩豐富度。此外,第一成像鏡頭及第二成像鏡頭中各對應元件的結構及光學特性可互為鏡像對稱、不互為鏡像對稱、相同或不相同。
需說明的是,第一感光元件與第二感光元件可為黑白影像感測晶片或是彩色影像感測晶片;另外,兩者更可皆為彩色影像感測晶片,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第一通光區域的非圓形面積A'由第一通光區域可定義的最大半徑繞出的圓形面積A縮減或調整而來,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A ≤ A' < 1.03×A。藉此,局部縮小通光區域可維持成像鏡頭在較高規格的前提下,縮減掉最合適區域,維持高光學規格與最大顯示屏幕。
第二開孔的形狀的非圓形面積b'由第二開孔的形狀可定義的最大半徑繞出的圓形面積b縮減或調整而來,其可滿足下列條件: 0.2×b ≤ b' < 1.03×b。藉此,利用微型化的成像鏡頭,實現較高光學規格與較高顯示屏幕占比。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各態樣中,相同或相似的技術特徵可達成相同或類似的技術功效,故不重複贅述。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的立體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的前視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的分解圖(省略電子裝置100內部的部分元件)。請參照第1A圖至第1C圖,電子裝置100包含顯示屏幕103、第一通光區域101及第二通光區域102。電子裝置100為智慧型手機,顯示屏幕103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100的表面107並為矩形。第一通光區域101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100的表面107,可見光能通過第一通光區域101進入電子裝置100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102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100的表面107,可見光能通過第二通光區域102進入電子裝置100的內部。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的參數示意圖,第1E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之第一通光區域101的示意圖。請參照第1B圖、第1D圖及第1E圖,顯示屏幕103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101與第二通光區域102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101與第二通光區域102之間保持間距dAB,第一通光區域101的形狀及第二通光區域102的形狀皆為非圓形(如第1B圖、第1D圖所示)且相對於第1B圖中的虛擬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請參照第1A圖至第1C圖,具體而言,顯示屏幕103及屏幕邊框106露出並形成電子裝置100的表面107,顯示屏幕103由電子裝置100的表面107至內部依序包含觸控面板104及顯示層105,屏幕邊框106圍繞顯示屏幕103並連接外殼109,且第一通光區域101及第二通光區域102設置於屏幕邊框106。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B圖沿剖線1F-1F的剖面圖,第1F圖亦是可見光通過第一通光區域101進入電子裝置100的內部的示意圖,第1G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之第二成像鏡頭120的分解圖。請參照第1B圖至第1G圖,電子裝置100更包含第一成像鏡頭110及第二成像鏡頭120。第一成像鏡頭110位於電子裝置100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101,且自第一通光區域101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一成像鏡頭110。第二成像鏡頭120位於電子裝置100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102,且自第二通光區域102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二成像鏡頭120。顯示屏幕103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110與第二成像鏡頭120之間並使第一成像鏡頭110與第二成像鏡頭120之間保持間距d'AB。此外,第一成像鏡頭110的第一開孔(即第一入光孔)116的形狀及第二成像鏡頭120的第二開孔(即第二入光孔)126的形狀皆為圓形(如第1D圖所示)且相對於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且第一開孔116由鏡筒131所定義,第二開孔126由鏡筒141所定義,第一通光區域101的邊界對應地圍繞第一開孔116的邊界,第二通光區域102的邊界對應地圍繞第二開孔126的邊界,並如第1D圖所示。
詳細而言,請參照第1E圖,第一通光區域101的非圓形面積A'由第一通光區域1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101c面積A縮減而來,其中圓形101c縮減其分別接近及遠離第1B圖中的參考平面y1的二端而成為第一通光區域101的非圓形,且接近及遠離參考平面y1的二端的縮減面積相等。再者,第一成像鏡頭110的第一光軸z1與第二成像鏡頭120的第二光軸z2本質上互相平行。
請參照第1D圖至第1G圖,第一成像鏡頭110包含第一感光元件117,其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110的成像面,第一感光元件117的第一感測區域118對應(即位於)成像面,第一感測區域118的幾何中心119與第一成像鏡頭110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dF1(如第1D圖所示),其中第一光軸z1較幾何中心119遠離第1B圖中的參考平面y1。
第二成像鏡頭120包含第二感光元件127,其設置於第二成像鏡頭120的成像面,第二感光元件127的第二感測區域128對應成像面,第二感測區域128的幾何中心129與第二成像鏡頭120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dF2(如第1D圖所示),其中第二光軸z2較幾何中心129遠離第1B圖中的參考平面y1。
請參照第1F圖及第1G圖,具體而言,第一成像鏡頭110包含成像模組及第一感光元件117,其中成像模組包含鏡筒131、複數光學透鏡135、複數環形光學元件136及濾光片137。第二成像鏡頭120包含成像模組及第二感光元件127,其中成像模組包含鏡筒141、複數光學透鏡、複數環形光學元件及濾光片147。再者,第一成像鏡頭110及第二成像鏡頭120中各對應元件的結構及光學特性可相對於第1B圖中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第1H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可配置的另一成像鏡頭的部分示意圖,第1I圖繪示第1H圖中成像鏡頭的部分分解圖,第1J圖繪示第1H圖中成像鏡頭的部分立體圖。請參照第1H圖至第1J圖,電子裝置100以及本揭示內容其他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第一成像鏡頭及第二成像鏡頭中各者亦可為第1H圖中的成像鏡頭,第1H圖的成像鏡頭的成像模組包含鏡筒151、光線吸收層152、複數光學透鏡155及複數環形光學元件,其中鏡筒151、光線吸收層152及環形光學元件對可見光不透明。最接近物側的光學透鏡155包含光學有效面156及外周面157,光線吸收層152塗布於鏡筒151及外周面157之間,並沿外周面157朝物側延伸及朝光軸略為延伸,以定義光學有效面156,從而第1H圖中的成像鏡頭的入光孔可由光線吸收層152來定義。因此,本揭示內容的成像鏡頭的入光孔可由鏡筒的開孔直徑來決定,也可由光線吸收層或環形光學元件來決定,且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成像鏡頭的光學規格可以跟光線吸收層的開孔形狀與尺寸直接相關。
請參照第1B圖、第1D圖及第1F圖,第一通光區域101與第二通光區域102之間的間距為dAB,第一成像鏡頭110與第二成像鏡頭120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103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顯示屏幕103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第一成像鏡頭110的最大像高為1.0F1,第二成像鏡頭120的最大像高為1.0F2,第一感測區域118的幾何中心119與第一成像鏡頭110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為dF1,第二感測區域128的幾何中心129與第二成像鏡頭120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為dF2,第一感光元件117的像素尺寸為P1,第二感光元件127的像素尺寸為P2,第一成像鏡頭110的焦距為efl1,第二成像鏡頭120的焦距為efl2,由第一通光區域1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101c面積為A,第一通光區域101的非圓形面積為A',第一開孔116的半徑為r1,屏幕邊框106的寬度為w1,屏幕邊框106的厚度為t1,屏幕邊框106與第一成像鏡頭110的距離為d2,第一成像鏡頭110距物側最近處與第一感測區域118的距離為d3,第一光軸z1與設置第一感光元件117的電路板115距外殼109最近處的距離為d4,下列表一表列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
表一、第一實施例
dAB (mm) 68.50 efl2 (mm) 3.58
d'AB (mm) 68.84 efl1/efl2 1
dmax (mm) 139.7 A (mm 2) 3.664
dmin (mm) 68.40 A' (mm 2) 3.373
1.0F1 (mm) 2.934 r1 (mm) 0.75
1.0F2 (mm) 2.934 w1 (mm) 3.38
dF1 (mm) 0.734 t1 (mm) 0.65
dF2 (mm) 0.734 d2 (mm) 0.2
P1 (um) 0.8 d3 (mm) 4.5
P2 (um) 0.8 d4 (mm) 2.13
efl1 (mm) 3.58    
<第二實施例>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0的前視圖,請參照第2A圖,電子裝置200包含顯示屏幕203、第一通光區域201及第二通光區域202。電子裝置200為智慧型手機,顯示屏幕203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200的表面207並為矩形。第一通光區域201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200的表面207,可見光能通過第一通光區域201進入電子裝置200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202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200的表面207,可見光能通過第二通光區域202進入電子裝置200的內部。
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0的參數示意圖,第2C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0之第一通光區域201的示意圖。請參照第2A圖至第2C圖,顯示屏幕203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201與第二通光區域202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201與第二通光區域202之間保持間距dAB,第一通光區域201的形狀及第二通光區域202的形狀皆為非圓形(如第2B圖所示)且相對於虛擬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請參照第2A圖,具體而言,顯示屏幕203及屏幕邊框206露出並形成電子裝置200的表面207,屏幕邊框206圍繞顯示屏幕203並連接外殼209,且第一通光區域201及第二通光區域202設置於屏幕邊框206。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沿剖線2D-2D的剖面圖,第2D圖亦是可見光通過第一通光區域201進入電子裝置200的內部的示意圖。請參照第2A圖至第2D圖,電子裝置200更包含第一成像鏡頭210及第二成像鏡頭。第一成像鏡頭210位於電子裝置200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201,且自第一通光區域201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一成像鏡頭210。第二成像鏡頭位於電子裝置200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202,且自第二通光區域202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二成像鏡頭。顯示屏幕203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210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並使第一成像鏡頭210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保持間距d'AB。此外,第一成像鏡頭210的第一開孔216的形狀及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開孔226的形狀皆為圓形(如第2B圖所示)且相對於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且第一開孔216由鏡筒231所定義,第二開孔226由第二成像鏡頭中的鏡筒所定義,第一通光區域201的邊界對應地圍繞第一開孔216的邊界,第二通光區域202的邊界對應地圍繞第二開孔226的邊界,並如第2D圖所示。
詳細而言,請參照第2C圖,第一通光區域201的非圓形面積A'由第一通光區域2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201c面積A縮減而來,其中圓形201c縮減其分別接近及遠離第2A圖中的參考平面y1的二端而成為第一通光區域201的非圓形,且接近參考平面y1的一端的縮減面積多於遠離參考平面y1的一端的縮減面積。再者,第一成像鏡頭210的第一光軸z1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z2本質上互相平行。
請參照第2B圖至第2D圖,第一成像鏡頭210包含第一感光元件217,其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210的成像面,第一感光元件217的第一感測區域218對應成像面,第一感測區域218的幾何中心219與第一成像鏡頭210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dF1(如第2B圖所示),其中第一光軸z1較幾何中心219遠離第2A圖中的參考平面y1。
第二成像鏡頭包含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二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二感光元件的第二感測區域228對應成像面,第二感測區域228的幾何中心229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dF2(如第2B圖所示),其中第二光軸z2較幾何中心229遠離第2A圖中的參考平面y1。
請參照第2D圖,具體而言,第一成像鏡頭210包含成像模組及第一感光元件217,其中成像模組包含鏡筒231、複數光學透鏡235、複數環形光學元件236及濾光片237。第二成像鏡頭包含成像模組及第二感光元件,其中成像模組包含鏡筒、複數光學透鏡、複數環形光學元件及濾光片。再者,第一成像鏡頭210及第二成像鏡頭中各對應元件的結構及光學特性可相對於第2A圖中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請參照第2A圖、第2B圖及第2D圖,第一通光區域201與第二通光區域202之間的間距為dAB,第一成像鏡頭210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203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顯示屏幕203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第一成像鏡頭210的最大像高為1.0F1,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2,第一感測區域218的幾何中心219與第一成像鏡頭210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為dF1,第二感測區域228的幾何中心229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為dF2,第一感光元件217的像素尺寸為P1,第二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2,第一成像鏡頭210的焦距為efl1,第二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2,由第一通光區域2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201c面積為A,第一通光區域201的非圓形面積為A',屏幕邊框206的寬度為w1,屏幕邊框206的厚度為t1,屏幕邊框206與第一成像鏡頭210的距離為d2,第一成像鏡頭210距物側最近處與第一感測區域218的距離為d3,第一光軸z1與設置第一感光元件217的電路板215距外殼209最近處的距離為d4,鏡筒231與第一感測區域218的距離為d5,下列表二表列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
表二、第二實施例
dAB (mm) 76.06 efl2 (mm) 3.58
d'AB (mm) 76.20 efl1/efl2 1
dmax (mm) 154.9 A (mm 2) 3.664
dmin (mm) 75.96 A' (mm 2) 3.219
1.0F1 (mm) 2.934 w1 (mm) 2.45
1.0F2 (mm) 2.934 t1 (mm) 0.65
dF1 (mm) 0.734 d2 (mm) 0.2
dF2 (mm) 0.734 d3 (mm) 4.5
P1 (um) 0.8 d4 (mm) 1.2
P2 (um) 0.8 d5 (mm) 0.75
efl1 (mm) 3.58    
<第三實施例>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0的分解圖,請參照第3A圖,電子裝置300包含顯示屏幕303、第一通光區域301及第二通光區域302。電子裝置300為智慧型手機,顯示屏幕303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300的表面307並為矩形。第一通光區域301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300的表面307,可見光能通過第一通光區域301進入電子裝置300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302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300的表面307,可見光能通過第二通光區域302進入電子裝置300的內部。
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0的參數示意圖,第3C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0之第一通光區域301的示意圖。請參照第3A圖至第3C圖,顯示屏幕303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301與第二通光區域302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301與第二通光區域302之間保持間距dAB,第一通光區域301的形狀及第二通光區域302的形狀皆為非圓形(如第3B圖所示)且相對於虛擬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請參照第3A圖,具體而言,顯示屏幕303及屏幕邊框306露出並形成電子裝置300的表面307,顯示屏幕303由電子裝置300的表面307至內部依序包含觸控面板304及顯示層305,屏幕邊框306圍繞顯示屏幕303並連接外殼309,且第一通光區域301及第二通光區域302設置於屏幕邊框306。
第3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0之第二開孔326的示意圖,第3E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0之第二成像鏡頭320的分解圖。請參照第3A圖至第3E圖,電子裝置300更包含第一成像鏡頭310及第二成像鏡頭320。第一成像鏡頭310位於電子裝置300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301,且自第一通光區域301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一成像鏡頭310。第二成像鏡頭320位於電子裝置300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302,且自第二通光區域302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二成像鏡頭320。顯示屏幕303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310與第二成像鏡頭320之間並使第一成像鏡頭310與第二成像鏡頭320之間保持間距d'AB。此外,第一成像鏡頭310的第一開孔316的形狀及第二成像鏡頭320的第二開孔326的形狀皆為非圓形(如第3B圖所示)且相對於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且第一通光區域301的邊界對應地圍繞第一開孔316的邊界,第二通光區域302的邊界對應地圍繞第二開孔326的邊界,並如第3B圖所示。
詳細而言,請參照第3C圖,第一通光區域301的非圓形面積A'由第一通光區域3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301c面積A縮減而來,其中圓形301c縮減其分別接近及遠離第3A圖中的參考平面y1的二端而成為第一通光區域301的非圓形,且接近及遠離參考平面y1的二端的縮減面積相等。
請參照第3D圖,第二開孔326的形狀的非圓形面積b'由第二開孔326的形狀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b繞出的圓形326c面積b縮減而來,其中圓形326c縮減其分別接近及遠離第3A圖中的參考平面y1的二端而成為第二開孔326的非圓形,且接近及遠離參考平面y1的二端的縮減面積相等。再者,第一成像鏡頭310的第一光軸z1與第二成像鏡頭320的第二光軸z2本質上互相平行。
請參照第3B圖,第一成像鏡頭310包含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310的成像面,第一感光元件的第一感測區域318對應成像面,第一感測區域318的幾何中心319與第一成像鏡頭310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dF1,其中第一光軸z1較幾何中心319遠離第3A圖中的參考平面y1。
第二成像鏡頭320包含第二感光元件327,其設置於第二成像鏡頭320的成像面,第二感光元件327的第二感測區域328對應成像面,第二感測區域328的幾何中心329與第二成像鏡頭320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dF2(如第3B圖所示),其中第二光軸z2較幾何中心329遠離第3A圖中的參考平面y1。
請參照第3E圖,具體而言,第一成像鏡頭310包含成像模組及第一感光元件,其中成像模組包含鏡筒、複數光學透鏡、複數環形光學元件及濾光片。第二成像鏡頭320包含成像模組及第二感光元件327,其中成像模組包含鏡筒341、複數光學透鏡、複數環形光學元件及濾光片347。再者,第一成像鏡頭310及第二成像鏡頭320中各對應元件的結構及光學特性可相對於第3A圖中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請參照第3B圖,第一通光區域301與第二通光區域302之間的間距為dAB,第一成像鏡頭310與第二成像鏡頭320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303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顯示屏幕303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第一成像鏡頭310的最大像高為1.0F1,第二成像鏡頭320的最大像高為1.0F2,第一感測區域318的幾何中心319與第一成像鏡頭310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為dF1,第二感測區域328的幾何中心329與第二成像鏡頭320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為dF2,第一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1,第二感光元件327的像素尺寸為P2,第一成像鏡頭310的焦距為efl1,第二成像鏡頭320的焦距為efl2,由第一通光區域3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301c面積為A,第一通光區域301的非圓形面積為A',由第二開孔326的形狀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b繞出的圓形326c面積為b,第二開孔326的形狀的非圓形面積為b',下列表三表列第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
表三、第三實施例
dAB (mm) 76.06 P2 (um) 0.7
d'AB (mm) 76.60 efl1 (mm) 3.58
dmax (mm) 154.9 efl2 (mm) 3.58
dmin (mm) 75.96 efl1/efl2 1
1.0F1 (mm) 2.934 A (mm 2) 3.664
1.0F2 (mm) 2.934 A' (mm 2) 3.373
dF1 (mm) 0.734 b (mm 2) 1.674
dF2 (mm) 0.734 b' (mm 2) 1.584
P1 (um) 0.7    
<第四實施例>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0的立體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0的側視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0之顯示屏幕403、第一通光區域401以及第二通光區域402的前視圖,第4D圖繪示依照第4C圖沿剖線4D-4D的剖面圖,第4E圖繪示依照第4C圖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分解圖。請參照第4A圖至第4E圖,電子裝置400包含顯示屏幕403、第一通光區域401及第二通光區域402。電子裝置400為智慧型手錶,是為一種穿戴裝置,顯示屏幕403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400的表面407並為矩形。第一通光區域401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400的表面407,可見光能通過第一通光區域401進入電子裝置400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402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400的表面407,可見光能通過第二通光區域402進入電子裝置400的內部。
第4F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0的參數示意圖,第4G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0之第一通光區域401的示意圖。請參照第4C圖、第4F圖及第4G圖,顯示屏幕403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401與第二通光區域402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401與第二通光區域402之間保持間距dAB,第一通光區域401的形狀及第二通光區域402的形狀皆為非圓形(如第4C圖及第4F圖所示)且相對於虛擬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請參照第4C圖至第4E圖,具體而言,顯示屏幕403及屏幕邊框406露出並形成電子裝置400的表面407,顯示屏幕403由電子裝置400的表面407至內部依序包含觸控面板404及顯示層405,屏幕邊框406圍繞顯示屏幕403並連接外殼409,且第一通光區域401及第二通光區域402設置於屏幕邊框406。
第4H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0之第二開孔426的示意圖,請參照第4C圖至第4H圖,電子裝置400更包含第一成像鏡頭410及第二成像鏡頭420。第一成像鏡頭410位於電子裝置400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401,且自第一通光區域401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一成像鏡頭410。第二成像鏡頭420位於電子裝置400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402,且自第二通光區域402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二成像鏡頭420。顯示屏幕403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410與第二成像鏡頭420之間並使第一成像鏡頭410與第二成像鏡頭420之間保持間距d'AB。此外,第一成像鏡頭410的第一開孔416的形狀及第二成像鏡頭420的第二開孔426的形狀皆為非圓形(如第4F圖所示)且相對於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且第一通光區域401的邊界對應地圍繞第一開孔416的邊界,第二通光區域402的邊界對應地圍繞第二開孔426的邊界,並如第4F圖所示。
詳細而言,請參照第4G圖,第一通光區域401的非圓形面積A'由第一通光區域4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401c面積A縮減而來,其中圓形401c縮減其垂直第4C圖中的參考平面y1的二端及平行參考平面y1的二端而成為第一通光區域401的非圓形。對於垂直參考平面y1的二端的縮減面積,接近參考平面y1的一端的縮減面積多於遠離參考平面y1的一端的縮減面積。對於平行參考平面y1的二端的縮減面積,所述二端的縮減面積相等。依據本揭示內容的實施例中,可縮減圓形面積其垂直參考平面的二端及平行參考平面的二端中至少一端,或是可縮減圓形面積的任一方向,而成為第一通光區域的非圓形。
請參照第4H圖,第二開孔426的形狀的非圓形面積b'由第二開孔426的形狀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b繞出的圓形426c面積b縮減而來,其中圓形426c縮減其分別接近及遠離第4C圖中的參考平面y1的二端而成為第二開孔426的非圓形,且接近及遠離參考平面y1的二端的縮減面積相等。依據本揭示內容的實施例中,可縮減圓形面積其垂直參考平面的二端及平行參考平面的二端中至少一端,或是可縮減圓形面積的任一方向,而成為第二開孔的非圓形。再者,第一成像鏡頭410的第一光軸z1與第二成像鏡頭420的第二光軸z2本質上互相平行。
請參照第4F圖,第一成像鏡頭410包含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410的成像面,第一感光元件的第一感測區域418對應成像面,第一感測區域418的幾何中心419與第一成像鏡頭410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dF1,其中第一光軸z1較幾何中心419遠離第4C圖中的參考平面y1。
第二成像鏡頭420包含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二成像鏡頭420的成像面,第二感光元件的第二感測區域428對應成像面,第二感測區域428的幾何中心429與第二成像鏡頭420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dF2(如第4F圖所示),其中第二光軸z2較幾何中心429遠離第4C圖中的參考平面y1。再者,第一成像鏡頭410及第二成像鏡頭420中各對應元件的結構及光學特性可相對於第4C圖中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請參照第4B圖,第一通光區域401與第二通光區域402之間的間距為dAB,第一成像鏡頭410與第二成像鏡頭420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403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顯示屏幕403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第一成像鏡頭410的最大像高為1.0F1,第二成像鏡頭420的最大像高為1.0F2,第一感測區域418的幾何中心419與第一成像鏡頭410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為dF1,第二感測區域428的幾何中心429與第二成像鏡頭420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為dF2,第一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1,第二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2,第一成像鏡頭410的焦距為efl1,第二成像鏡頭420的焦距為efl2,由第一通光區域4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401c面積為A,第一通光區域401的非圓形面積為A',由第二開孔426的形狀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b繞出的圓形426c面積為b,第二開孔426的形狀的非圓形面積為b',下列表四表列第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
表四、第四實施例
dAB (mm) 37.16 P2 (um) 0.6
d'AB (mm) 37.36 efl1 (mm) 3.74
dmax (mm) 52.22 efl2 (mm) 3.74
dmin (mm) 36.80 efl1/efl2 1
1.0F1 (mm) 2.000 A (mm 2) 5.896
1.0F2 (mm) 2.000 A' (mm 2) 4.858
dF1 (mm) 0.300 b (mm 2) 3.597
dF2 (mm) 0.300 b' (mm 2) 3.127
P1 (um) 0.6    
<第五實施例>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0的側視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0之顯示屏幕503、第一通光區域501以及第二通光區域502的前視圖。請參照第5A圖及第5B圖,電子裝置500包含顯示屏幕503、第一通光區域501及第二通光區域502。電子裝置500為智慧型手錶,是為一種穿戴裝置。顯示屏幕503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500的表面507,並為圓形縮減其對稱於虛擬的參考平面y1的二端的對稱形狀。第一通光區域501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500的表面507,可見光能通過第一通光區域501進入電子裝置500的內部。第二通光區域502設置及露出於電子裝置500的表面507,可見光能通過第二通光區域502進入電子裝置500的內部。
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0的參數示意圖,第5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0之第一通光區域501的示意圖。請參照第5B圖至第5D圖,顯示屏幕503設置於第一通光區域501與第二通光區域502之間並使第一通光區域501與第二通光區域502之間保持間距dAB,第一通光區域501的形狀及第二通光區域502的形狀皆為非圓形(如第5B圖及第5C圖所示)且相對於虛擬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請參照第5A圖及第5B圖,具體而言,顯示屏幕503及屏幕邊框506露出並形成電子裝置500的表面507,屏幕邊框506圍繞顯示屏幕503並連接外殼509,且第一通光區域501及第二通光區域502設置於屏幕邊框506。
請參照第5B圖及第5C圖,電子裝置500更包含第一成像鏡頭及第二成像鏡頭。第一成像鏡頭位於電子裝置500的內部,並面對第一通光區域501,且自第一通光區域501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一成像鏡頭。第二成像鏡頭位於電子裝置500的內部,並面對第二通光區域502,且自第二通光區域502通過的可見光能進入第二成像鏡頭。顯示屏幕503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並使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保持間距d'AB。此外,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開孔516的形狀及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開孔526的形狀皆為圓形(如第5C圖所示)且相對於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且第一通光區域501與第一開孔516部分重疊,第二通光區域502與第二開孔526部分重疊,並如第5C圖所示。
詳細而言,請參照第5D圖,第一通光區域501的非圓形面積A'由第一通光區域5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501c面積A縮減而來,其中圓形501c縮減其接近第5B圖中的參考平面y1的一端而成為第一通光區域501的非圓形。再者,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z1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z2本質上互相平行。
請參照第5C圖,第一成像鏡頭包含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一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一感光元件的第一感測區域518對應成像面,第一感測區域518的幾何中心519與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dF1,其中第一光軸z1較幾何中心519遠離第5B圖中的參考平面y1。
第二成像鏡頭包含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第二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第二感光元件的第二感測區域528對應成像面,第二感測區域528的幾何中心529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dF2(如第5C圖所示),其中第二光軸z2較幾何中心529遠離第5B圖中的參考平面y1。再者,第一成像鏡頭及第二成像鏡頭中各對應元件的結構及光學特性可相對於第5B圖中的參考平面y1互為鏡像對稱。
請參照第5B圖及第5C圖,第一通光區域501與第二通光區域502之間的間距為dAB,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間距為d'AB,顯示屏幕503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顯示屏幕503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第一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1,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2,第一感測區域518的幾何中心519與第一成像鏡頭的第一光軸z1錯位並可定義第一錯位距離為dF1,第二感測區域528的幾何中心529與第二成像鏡頭的第二光軸z2錯位並可定義第二錯位距離為dF2,第一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1,第二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2,第一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1,第二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l2,由第一通光區域501可定義的最大半徑RA繞出的圓形501c面積為A,第一通光區域501的非圓形面積為A',下列表五表列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
表五、第五實施例
dAB (mm) 35.7 P1 (um) 0.8
d'AB (mm) 35.43 P2 (um) 0.8
dmax (mm) 39.40 efl1 (mm) 3.27
dmin (mm) 35.20 efl2 (mm) 3.27
1.0F1 (mm) 2.782 efl1/efl2 1
1.0F2 (mm) 2.782 A (mm 2) 4.524
dF1 (mm) 0.417 A' (mm 2) 3.742
dF2 (mm) 0.417    
<第六實施例>
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0的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600的方塊圖。請參照第6A圖及第6B圖,電子裝置60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包含第一成像鏡頭610、第二成像鏡頭620及使用者介面630,其中第一成像鏡頭610面對第一通光區域601並包含成像模組611及第一感光元件612,第二成像鏡頭620面對第二通光區域602並包含成像模組621及第二感光元件622。第六實施例的第一成像鏡頭610及第二成像鏡頭620分別設置於使用者介面630二側邊的區域(即屏幕邊框),其中使用者介面630為顯示屏幕,並可同時為觸控屏幕,且不以此為限。電子裝置600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至第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0中任一者,或依據第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0及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0中任一者做適應性調整,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此外,電子裝置600可更包含但不限於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之自拍場景的示意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第一成像鏡頭610的拍攝影像610i及第二成像鏡頭620的拍攝影像620i與結合後的單一顯示影像600i的示意圖。請參照第6C圖及第6D圖,第一成像鏡頭610、第二成像鏡頭620與使用者介面630皆朝向使用者,在進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時,基於電子裝置600的儲存單元或唯讀儲存單元中的程式碼(但不以此為限),第一成像鏡頭610的拍攝影像610i及第二成像鏡頭620的拍攝影像620i可結合成單一顯示影像600i,以同時觀看顯示影像600i與進行介面的操作,並於拍攝後可得到、儲存或傳送如第6D圖之顯示影像600i。藉此,本揭示內容之電子裝置600及其第一成像鏡頭610與第二成像鏡頭620之配置可提供較佳的拍攝體驗。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600的使用者介面630進入拍攝模式。此時成像模組611匯集成像光線在第一感光元件612上,成像模組621匯集成像光線在第二感光元件622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640。
因應電子裝置60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600可更包含一光學防手震組件615、625,係可為OIS防抖回饋裝置,進一步地,電子裝置60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660。第六實施例中,輔助光學元件為閃光燈模組670與對焦輔助模組680,閃光燈模組670可用以補償色溫,對焦輔助模組680可為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660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600中第一成像鏡頭610、第二成像鏡頭620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615、625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60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使用者介面(即顯示屏幕、觸控屏幕)630直接目視到拍攝影像610i、620i結合而成的顯示影像600i,並在使用者介面630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300,400,500,600:電子裝置 101,201,301,401,501,601:第一通光區域 101c,201c,301c,401c,501c:圓形 102,202,302,402,502,602:第二通光區域 103,203,303,403,503:顯示屏幕 104,304,404:觸控面板 105,305,405:顯示層 106,206,306,406,506:屏幕邊框 107,207,307,407,507:表面 109,209,309,409,509:外殼 110,210,310,410,610:第一成像鏡頭 115,215:電路板 116,216,316,416,516:第一開孔 117,217:第一感光元件 118,218,318,418,518:第一感測區域 119,219,319,419,519:幾何中心 120,320,420,620:第二成像鏡頭 126,226,326,426,526:第二開孔 127,327:第二感光元件 128,228,328,428,528:第二感測區域 129,229,329,429,529:幾何中心 131,151,231:鏡筒 135,155,235:光學透鏡 136,236:環形光學元件 137,237:濾光片 141,341:鏡筒 147,347:濾光片 152:光線吸收層 156:光學有效面 157:外周面 326c,426c:圓形 600i:顯示影像 610i,620i:拍攝影像 611,621:成像模組 612:第一感光元件 615,625:光學防手震組件 622:第二感光元件 630:使用者介面 640: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660:感測元件 670:閃光燈模組 680:對焦輔助模組 z1:第一光軸 z2:第二光軸 y1:參考平面 RA:第一通光區域可定義的最大半徑 rb:第二開孔的形狀可定義的最大半徑 dAB:第一通光區域與第二通光區域之間的間距 d'AB:第一成像鏡頭與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間距 dmax: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長直線距離 dmin:顯示屏幕可定義的最短直線距離 1.0F1:第一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 1.0F2: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 dF1:第一錯位距離 dF2:第二錯位距離 r1:第一開孔的半徑 w1:屏幕邊框的寬度 t1:屏幕邊框的厚度 d2:屏幕邊框與第一成像鏡頭的距離 d3:第一成像鏡頭距物側最近處與第一感測區域的距離 d4:第一光軸與設置第一感光元件的電路板距外殼最近處的距離 d5:鏡筒與第一感測區域的距離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立體圖;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前視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分解圖;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參數示意圖; 第1E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第一通光區域的示意圖;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B圖沿剖線1F-1F的剖面圖; 第1G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第二成像鏡頭的分解圖; 第1H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電子裝置可配置的另一成像鏡頭的部分示意圖; 第1I圖繪示第1H圖中成像鏡頭的部分分解圖; 第1J圖繪示第1H圖中成像鏡頭的部分立體圖;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前視圖; 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參數示意圖; 第2C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第一通光區域的示意圖;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沿剖線2D-2D的剖面圖;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分解圖; 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參數示意圖; 第3C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第一通光區域的示意圖; 第3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第二開孔的示意圖;第3E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第二成像鏡頭的分解圖;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立體圖; 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側視圖; 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顯示屏幕、第一通光區域以及第二通光區域的前視圖; 第4D圖繪示依照第4C圖沿剖線4D-4D的剖面圖; 第4E圖繪示依照第4C圖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分解圖; 第4F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參數示意圖; 第4G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第一通光區域的示意圖; 第4H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第二開孔的示意圖;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側視圖; 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顯示屏幕、第一通光區域以及第二通光區域的前視圖; 第5C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參數示意圖; 第5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第一通光區域的示意圖; 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 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之自拍場景的示意圖;以及 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第一成像鏡頭的拍攝影像及第二成像鏡頭的拍攝影像與結合後的單一顯示影像的示意圖。
100:電子裝置 101:第一通光區域 102:第二通光區域 103:顯示屏幕 106:屏幕邊框 107:表面 109:外殼

Claims (23)

  1.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顯示屏幕,設置於該電子裝置的一表面;一第一通光區域,設置於該電子裝置的該表面,一可見光能通過該第一通光區域進入該電子裝置的一內部;一第二通光區域,設置於該電子裝置的該表面,該可見光能通過該第二通光區域進入該電子裝置的該內部;一第一成像鏡頭,位於該電子裝置的該內部,並面對該第一通光區域,且自該第一通光區域通過的該可見光能進入該第一成像鏡頭,該第一成像鏡頭包含一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一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該第一感光元件的一第一感測區域對應該成像面;以及一第二成像鏡頭,位於該電子裝置的該內部,並面對該第二通光區域,且自該第二通光區域通過的該可見光能進入該第二成像鏡頭,該第二成像鏡頭包含一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該第二感光元件的一第二感測區域對應該成像面;其中,該顯示屏幕設置於該第一通光區域與該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並使該第一通光區域與該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保持一間距;該第一通光區域的形狀及該第二通光區域的形狀皆為非圓形且互為鏡像對稱;其中,該第一通光區域與該第二通光區域之間的該間距為dAB,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一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一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滿足下 列條件:0.84×dmin<dAB<1.31×dmax;以及0.47×dmax<dmin<dmax。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成像鏡頭與該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一間距為d'AB,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該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該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滿足下列條件:0.83×dmin<d'AB<1.29×dmax。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該第二成像鏡頭的一第二光軸錯位並可定義一第二錯位距離為dF2,該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2,其滿足下列條件:0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46-1
    dF2<(1.0F2)×1.1。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該第一成像鏡頭的一第一光軸錯位並可定義一第一錯位距離為dF1,該第一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1,其滿足下列條件:0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46-2
    dF1<(1.0F1)×1.1。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2,其滿足下列條件: 0.1um<P2<0.95um。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2,其滿足下列條件:0.1um<P2<0.83um。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光軸與該第二成像鏡頭的一第二光軸本質上互相平行。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通光區域的一非圓形面積A'由該第一通光區域可定義的一最大半徑繞出的一圓形面積A縮減而來,其滿足下列條件:0.2×A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47-3
    A'<1.03×A。
  9.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11,該第二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12,其滿足下列條件:2.0mm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47-4
    ef11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47-5
    4.2mm;2.0mm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47-6
    ef12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47-7
    4.2mm;以及0.8<ef11/ef12<1.25。
  10.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顯示屏幕,設置於該電子裝置的一表面;一第一通光區域,設置於該電子裝置的該表面,一可見 光能通過該第一通光區域進入該電子裝置的一內部;一第二通光區域,設置於該電子裝置的該表面,該可見光能通過該第二通光區域進入該電子裝置的該內部;一第一成像鏡頭,位於該電子裝置的該內部,並面對該第一通光區域,且自該第一通光區域通過的該可見光能進入該第一成像鏡頭,該第一成像鏡頭包含一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一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該第一感光元件的一第一感測區域對應該成像面;以及一第二成像鏡頭,位於該電子裝置的該內部,並面對該第二通光區域,且自該第二通光區域通過的該可見光能進入該第二成像鏡頭,該第二成像鏡頭包含一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該第二感光元件的一第二感測區域對應該成像面;其中,該顯示屏幕設置於該第一成像鏡頭與該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並使該第一成像鏡頭與該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保持一間距;該第一成像鏡頭的一第一開孔的形狀及該第二成像鏡頭的一第二開孔的形狀皆為非圓形且互為鏡像對稱;其中,該第一成像鏡頭與該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該間距為d'AB,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一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一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滿足下列條件:0.84×dmin<d'AB<1.26×dmax;以及0.47×dmax<dmin<dmax。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該第一成像鏡頭的一第一光軸錯位並可定義一第一錯位距離為dF1,該第一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1,其滿足下列條件:0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49-8
    dF1<(1.0F1)×1.1。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1,其滿足下列條件:0.1um<P1<0.95um。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為P1,其滿足下列條件:0.1um<P1<0.83um。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該第二成像鏡頭的一第二光軸錯位並可定義一第二錯位距離為dF2,該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2,其滿足下列條件:0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49-9
    dF2<(1.0F2)×1.1。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光軸與該第一成像鏡頭的一第一光軸本質上互相平行。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 開孔的形狀的一非圓形面積b'由該第二開孔的形狀可定義的一最大半徑繞出的一圓形面積b縮減而來,其滿足下列條件:0.2×b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0-10
    b'<1.03×b。
  17.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11,該第二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12,其滿足下列條件:2.0mm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0-11
    ef11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0-12
    4.2mm;2.0mm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0-13
    ef12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0-14
    4.2mm;以及0.8<ef11/ef12<1.25。
  18.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顯示屏幕,設置於該電子裝置的一表面;一第一通光區域,設置於該電子裝置的該表面,一可見光能通過該第一通光區域進入該電子裝置的一內部;一第二通光區域,設置於該電子裝置的該表面,該可見光能通過該第二通光區域進入該電子裝置的該內部;一第一成像鏡頭,位於該電子裝置的該內部,並面對該第一通光區域,且自該第一通光區域通過的該可見光能進入該第一成像鏡頭,該第一成像鏡頭包含一第一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一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該第一感光元件的一第一感測區域對應該成像面;以及一第二成像鏡頭,位於該電子裝置的該內部,並面對該 第二通光區域,且自該第二通光區域通過的該可見光能進入該第二成像鏡頭,該第二成像鏡頭包含一第二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第二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該第二感光元件的一第二感測區域對應該成像面;其中,該顯示屏幕設置於該第一成像鏡頭與該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並使該第一成像鏡頭與該第二成像鏡頭之間保持一間距;其中,該第一成像鏡頭與該第二成像鏡頭之間的該間距為d'AB,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一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一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該第一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11,該第二成像鏡頭的焦距為ef12,其滿足下列條件:0.83×dmin<d'AB<1.26×dmax;0.47×dmax<dmin<dmax;2.0mm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1-15
    ef11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1-16
    4.2mm;2.0mm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1-17
    ef12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1-18
    4.2mm;以及0.8<ef11/ef12<1.25。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成像鏡頭的一第一光軸與該第二成像鏡頭的一第二光軸本質上互相平行。
  20.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通光區域的形狀及該第二通光區域的形狀皆為非圓形且互 為鏡像對稱。
  21. 如請求項19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該第二成像鏡頭的該第二光軸錯位並可定義一第二錯位距離為dF2,該第二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2,其滿足下列條件:0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2-21
    dF2<(1.0F2)×1.1。
  22. 如請求項19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感測區域的幾何中心與該第一成像鏡頭的該第一光軸錯位並可定義一第一錯位距離為dF1,該第一成像鏡頭的最大像高為1.0F1,其滿足下列條件:0
    Figure 110141926-A0305-02-0052-20
    dF1<(1.0F1)×1.1。
  23.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顯示屏幕設置於該第一通光區域與該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並使該第一通光區域與該第二通光區域之間保持一間距;該第一通光區域與該第二通光區域之間的該間距為dAB,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該最短直線距離為dmin,該顯示屏幕可定義的該最長直線距離為dmax,其滿足下列條件:0.84×dmin<dAB<1.31×dmax。
TW110141926A 2021-07-16 2021-11-10 具有雙通光區域的電子裝置 TWI7938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22492P 2021-07-16 2021-07-16
US63/222,492 2021-07-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5491A TW202305491A (zh) 2023-02-01
TWI793851B true TWI793851B (zh) 2023-02-21

Family

ID=82404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1926A TWI793851B (zh) 2021-07-16 2021-11-10 具有雙通光區域的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2052486B2 (zh)
EP (1) EP4120016A1 (zh)
CN (2) CN115700409A (zh)
TW (1) TWI79385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63322A1 (en) * 2012-09-04 2014-03-06 Himax Imaging Limite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amera functions
TW201502578A (zh) * 2013-05-23 2015-01-16 Omnivision Tech Inc 近眼顯示系統、裝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8827B2 (en) 2000-03-09 2003-03-25 Donnelly Corporation Non-circular aperture stop
US9398264B2 (en) 2012-10-19 2016-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mera system using folded optics
EP2919067B1 (en) * 2014-03-12 2017-10-18 Ram Srikanth Mirlay Multi-planar camera apparatus
US9973669B2 (en) 2015-08-28 2018-05-15 Apple Inc. Dual overmolded reconstructed camera module
KR101785458B1 (ko) 2016-06-07 2017-10-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동 단말기
KR20180135734A (ko) 2017-06-13 2018-12-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및 카메라 장치의 제조방법
TWI627439B (zh) 2017-08-02 2018-06-2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
CN107580092A (zh) * 2017-10-17 2018-01-12 黄河科技学院 具有透明屏幕下摄像头的全面屏手机及其操作方法
KR102166125B1 (ko) 2017-12-05 2020-10-1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 단말
KR102108199B1 (ko) 2017-12-12 2020-05-0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10473880B2 (en) 2017-12-12 2019-11-12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lens assembly
US10996421B2 (en) 2017-12-12 2021-05-04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assembly and camera module
CN108512962A (zh) 2018-04-24 2018-09-07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全面屏手机的对称双侧翻转双摄像头结构
WO2019213842A1 (en) * 2018-05-08 2019-11-1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erminal device and dual front-facing camera operating method
US20210006730A1 (en) * 2019-07-07 2021-01-07 Tangible Play, Inc. Computing device
US11394860B2 (en) * 2020-04-03 2022-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optical path imaging techniques and shared emitter for active depth sensing techniqu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63322A1 (en) * 2012-09-04 2014-03-06 Himax Imaging Limite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amera functions
TW201502578A (zh) * 2013-05-23 2015-01-16 Omnivision Tech Inc 近眼顯示系統、裝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20016A1 (en) 2023-01-18
CN115700409A (zh) 2023-02-07
CN217467433U (zh) 2022-09-20
US12052486B2 (en) 2024-07-30
US20230026033A1 (en) 2023-01-26
TW202305491A (zh) 2023-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56903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20968B (zh) 光學攝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596417B (zh) 遮光片、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30637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48624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59835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33380B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US20220121019A1 (en) Zoom Lens Group, Lens Assembly, Camera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Zoom Method
TWI783557B (zh) 遮光片、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741790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93851B (zh) 具有雙通光區域的電子裝置
CN214586080U (zh)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625587B (zh) 遮光片、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69815B (zh) 塑膠光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45257U (zh) 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202223472A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91782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04305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42687B (zh) 塑膠透鏡與成像鏡頭
TWI775706B (zh) 相機模組、影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29423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EP4145190A2 (en) Camera module, imag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021931A1 (zh) 一种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TWM653675U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