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3799B -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3799B
TWI793799B TW110138063A TW110138063A TWI793799B TW I793799 B TWI793799 B TW I793799B TW 110138063 A TW110138063 A TW 110138063A TW 110138063 A TW110138063 A TW 110138063A TW I793799 B TWI793799 B TW I7937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xis
imaging lens
lens
reducing
redu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8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0969A (zh
Inventor
范丞緯
蔡諄樺
周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0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0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3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379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基板與成像鏡頭。基板包含感光元件。成像鏡頭包含成像透鏡組與鏡筒。成像透鏡組包含至少一透鏡,且透鏡包含二第一縮減面,其中第一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且第一縮減面自透鏡的外緣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透鏡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鏡筒包含筒狀部與底座部。筒狀部包含二第二縮減面,其中第二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第二縮減面設置於筒狀部的第一內表面對應第一縮減面的位置,第二縮減面自第一內表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第一內表面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藉此,實現成像鏡頭模組的微小化。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模組,且特別是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鏡頭模組。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鏡頭模組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
請參照第5A圖與第5B圖,其中第5A圖繪示依照現有技術中鏡筒50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現有技術中鏡筒50的另一示意圖。由第5A圖與第5B圖可知,現有技術中的鏡筒50的筒狀部51與底座部52為一體成型,而現有技術中的鏡筒50占用安裝的空間,以致於不利成像鏡頭模組的微小化。因此,發展一種可實現微小化並兼顧成像品質的成像鏡頭模組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藉由設置縮減面於透鏡與鏡筒以壓縮成像鏡頭模組於垂直光軸的方向上的尺寸,進而實現成像鏡頭模組的微小化。藉此,於有限的空間中仍可安裝成像鏡頭,並維持成像品質。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基板與一成像鏡頭。基板包含一感光元件。光軸通過成像鏡頭,且成像鏡頭包含一成像透鏡組與一鏡筒。成像透鏡組包含至少一透鏡。透鏡包含二第一縮減面,其中第一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且第一縮減面自透鏡的一外緣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透鏡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鏡筒包含一筒狀部與一底座部。筒狀部具有一第一內表面用以定義一第一內部空間,成像透鏡組設置於第一內部空間,且筒狀部包含二第二縮減面。第二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第二縮減面設置於第一內表面對應第一縮減面的位置,第二縮減面自第一內表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第一內表面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底座部具有一第二內表面用以定義一第二內部空間,且底座部自筒狀部沿光軸延伸並與基板實體接觸,使筒狀部與一成像面維持一固定距離。筒狀部與底座部為一體成型,透鏡的第一縮減面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筒狀部的第二縮減面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光軸垂直通過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與第二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第二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2,透鏡的一直徑為φ,其滿足下列條件:L1 ≤ L2 < φ。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的底座部沿光軸的一高度為H1,鏡筒整體沿光軸的一高度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3 < H1/H < 0.84。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透鏡的直徑為φ,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 < L1/φ < 0.8。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底座部可包含二第三縮減面,第三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第三縮減面設置於第二內表面,且第三縮減面自第二內表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底座部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底座部可更包含一消光層,且消光層設置於第二內表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底座部可包含一紅外濾光片,紅外濾光片設置於第二內部空間。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底座部可包含一逃氣口,逃氣口連通第二內部空間與鏡筒的一外部空間,逃氣口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且逃氣口由筒狀部往底座部漸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成像透鏡組的透鏡的數量可為複數,透鏡中最像側的一透鏡可包含第一縮減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可更包含二第四縮減面,第四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第四縮減面設置於鏡筒的一外表面,第四縮減面自鏡筒的外表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且第四縮減面由筒狀部沿光軸延伸至底座部,使鏡筒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由最像側的透鏡往物側的相鄰至少二透鏡可包含第一縮減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最物側至最像側的每一透鏡可分別包含第一縮減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的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像側具有一第一最短寬度,光軸垂直通過第一最短寬度,第一最短寬度為W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 mm < W1 < 2.2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的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像側具有一第一最短寬度,鏡筒的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物側具有一第二最短寬度,光軸垂直通過第一最短寬度與第二最短寬度,第一最短寬度與第二最短寬度之間具有一寬度差,第一最短寬度為W1,第二最短寬度為W2,寬度差為Δ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ΔW = ∣W1-W2∣;以及0.005 mm < ΔW/2 < 0.2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的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物側具有一第二最短寬度,光軸垂直通過第二最短寬度,第一最短寬度為W1,第二最短寬度為W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 mm < (W1+W2)/2 < 2.1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透鏡中最像側的透鏡可透過一點膠方式與鏡筒連接。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透鏡可分別包含一邊緣部與一光學有效部,邊緣部較光學有效部遠離光軸,光學有效部可具有光線屈折力,第一縮減面使光學有效部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各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一直徑為φef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L1 < φeff。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縮減面與第二縮減面可間隔設置,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第二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L1 < L2。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可更包含一光路轉折元件,其中光路轉折元件用以導引一光線至成像鏡頭。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面板螢幕與如前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靠近面板螢幕的周圍,且面板螢幕所佔電子裝置的一屏佔比為92%以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面板螢幕所佔電子裝置的屏佔比可為95%以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電子裝置,其中電子裝置可為一筆記型電腦。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基板與一成像鏡頭。基板包含一感光元件。一光軸通過成像鏡頭,且成像鏡頭包含一成像透鏡組與一鏡筒。成像透鏡組包含至少一透鏡,且透鏡包含二第一縮減面,其中第一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且第一縮減面自透鏡的一外緣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透鏡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鏡筒包含一筒狀部與一底座部。筒狀部具有一第一內表面用以定義一第一內部空間,成像透鏡組設置於第一內部空間,且筒狀部包含二第二縮減面,其中第二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第二縮減面設置於第一內表面對應第一縮減面的位置,第二縮減面自第一內表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第一內表面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底座部具有一第二內表面用以定義一第二內部空間,且底座部自筒狀部沿光軸延伸並與基板實體接觸,使筒狀部與一成像面維持一固定距離。鏡筒的筒狀部與底座部為一體成型,透鏡的第一縮減面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筒狀部的第二縮減面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光軸垂直通過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與第二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第二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2,透鏡的一直徑為φ,其滿足下列條件:L1 ≤ L2 < φ。
透過一體成型的筒狀部與底座部可減少成像鏡頭模組的組裝程序,以提升生產效率,並可避免習知技術的成像鏡頭與底座部安裝時產生的歪斜誤差。具體而言,鏡筒可為無螺牙結構,並可通過底座部的底面直接與基板連接固定。
再者,透過透鏡的第一縮減面與筒狀部的第二縮減面,可使成像鏡頭模組在垂直光軸的方向上的尺寸縮小,藉以實現成像鏡頭模組微小化,換言之,於有限的空間中仍可安裝成像鏡頭模組。進一步來說,第一縮減面與第二縮減面可為平面、曲面或二者之組合。
成像鏡頭模組可為筆記型電腦的成像鏡頭模組或行動裝置的成像鏡頭模組,但不以此為限。
底座部可包含二第三縮減面,其中第三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第三縮減面設置於第二內表面,且第三縮減面自第二內表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底座部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藉此,可使鏡筒在垂直光軸的方向上進一步壓縮尺寸,減少安裝於基板所需的空間。具體而言,第三縮減面可為平面、曲面或二者之組合。
底座部可更包含一消光層,其中消光層設置於第二內表面。藉此,可避免非成像光線在底座部的內部發生反射,影響成像品質。具體而言,消光層可為抗反射結構,或者可經過噴砂處理或鍍膜處理,但不以此為限。
底座部可包含一紅外濾光片,其中紅外濾光片設置於第二內部空間。藉此,可濾除紅外光以提升成像品質。
底座部可包含一逃氣口,其中逃氣口連通第二內部空間與鏡筒的一外部空間,逃氣口沿平行光軸的方向延伸,且逃氣口由筒狀部往底座部漸縮。透過逃氣口連通鏡筒的第二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以平衡壓力,避免組裝過程中成像鏡頭模組因內部氣壓導致成像鏡頭模組的偏移。
成像透鏡組的透鏡的數量可為複數,其中透鏡中最像側的一透鏡包含第一縮減面。藉此,有利於實現成像鏡頭模組的微小化。具體而言,由最大直徑的透鏡開始設置第一縮減面。
鏡筒可更包含二第四縮減面,其中第四縮減面對稱於光軸設置,第四縮減面設置於鏡筒的一外表面,第四縮減面自鏡筒的外表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且第四縮減面由筒狀部沿光軸延伸至底座部,使鏡筒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具體而言,第四縮減面可為平面、曲面或二者之組合。
由最像側的透鏡往物側的相鄰至少二透鏡可包含第一縮減面。藉此,可應用於窄邊框的筆記型電腦,但並不以此應用為限。
最物側至最像側的每一透鏡可分別包含第一縮減面。藉此,可在垂直光軸的方向上進一步縮小成像鏡頭模組的尺寸。具體而言,於最物側的透鏡至最像側的透鏡皆包含第一縮減面的情況下,同時要維持成像鏡頭模組的成像品質,並需要高生產良率。再者,成像透鏡組可更包含遮光元件與固定元件,其中遮光元件與固定元件皆包含縮減部。
透鏡中最像側的透鏡可透過一點膠方式與鏡筒連接。透過點膠方式固定透鏡可提升生產效率,並增加組裝穩固性。具體而言,點膠方式的膠水可為黑色膠水,可降低非成像光線的反射率。再者,鏡筒的內表面可以設置點膠結構,並可透過影像辨識判斷填膠情況。
成像鏡頭模組可更包含一光路轉折元件,其中光路轉折元件用以導引一光線至成像鏡頭。具體來說,光路轉折元件可為稜鏡或反射鏡,並可設置於成像鏡頭與入光口之間,但並不以此為限。
鏡筒的底座部沿光軸的一高度為H1,鏡筒整體沿光軸的一高度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3 < H1/H < 0.84。透過調整底座部的高度以因應各種組裝或光學需求。
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透鏡的直徑為φ,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 < L1/φ < 0.8。藉此,有利於成像鏡頭微小化,並維持光學性能。
鏡筒的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像側具有最短的一第一寬度,光軸垂直通過第一寬度,第一寬度為W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 mm < W1 < 2.2 mm。藉此,於有限的基板空間仍可安裝成像鏡頭。
鏡筒的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物側具有最短的一第二寬度,光軸垂直通過第二寬度,第一寬度與第二寬度之間具有一寬度差,第一寬度為W1,第二寬度為W2,寬度差為ΔW,其可滿足下列條件:ΔW = ∣W1-W2∣;以及0.005 mm < ΔW/2 < 0.2 mm。透過鏡筒的外表面無大變化的結構起伏,可有效利用安裝空間。
第一寬度為W1,第二寬度為W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 mm < (W1+W2)/2 < 2.1 mm。藉此,使成像鏡頭模組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安裝。具體來說,鏡筒的物側寬度與像側寬度皆為小尺寸。
透鏡可分別包含一邊緣部與一光學有效部,其中邊緣部較光學有效部遠離光軸,光學有效部具有光線屈折力,第一縮減面使光學有效部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各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一直徑為φef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L1 < φeff。同時,光學有效部沿光軸的投影面積大於感光元件的投影面積,使成像鏡頭在微小化後仍可維持成像品質。
第一縮減面與第二縮減面可間隔設置,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第二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L1 < L2。藉此,可避免透鏡過度定位造成組裝誤差。
上述本揭示內容的成像鏡頭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面板螢幕與前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靠近面板螢幕的周圍,且面板螢幕所佔電子裝置的一屏佔比為92%以上。
進一步來說,面板螢幕所佔電子裝置的屏佔比可為95%以上,且電子裝置可為一筆記型電腦。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至第1D圖,其中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100的分解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100的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100沿剖線1C-1C的剖面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100的像側示意圖。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100包含一基板110與一成像鏡頭(圖未標示),其中基板110包含一感光元件111,一光軸X通過成像鏡頭,且成像鏡頭包含一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與一鏡筒130。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100可為筆記型電腦的成像鏡頭模組或行動裝置的成像鏡頭模組,但不以此為限。
成像透鏡組包含至少一透鏡,其中成像透鏡組的透鏡的數量可為複數,且成像透鏡組可更包含遮光元件與固定元件。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121、遮光元件141、透鏡122、遮光元件142、透鏡123、遮光元件143、透鏡124及固定元件144。必須說明的是,透鏡及各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不以此為限。
請配合參照第1E圖與第1F圖可知,其中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124的側視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124的示意圖。由第1D圖至第1F圖可知,透鏡124包含二第一縮減面151,其中第一縮減面151對稱於光軸X設置,且第一縮減面151自透鏡124的一外緣面124a朝靠近光軸X的方向縮減,使透鏡124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一實施例中,第一縮減面151可為平面。
請參照第1G圖至第1J圖,其中第1G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130的參數示意圖,第1H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130的立體圖,第1I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130的另一立體圖,第1J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130的剖面圖。由第1G圖至第1J圖可知,鏡筒130包含一筒狀部131與一底座部132,其中筒狀部131具有一第一內表面131a用以定義一第一內部空間131b,且成像透鏡組設置於第一內部空間131b;底座部132具有一第二內表面132a用以定義一第二內部空間132b,且底座部132自筒狀部131沿光軸X延伸並與基板110實體接觸,使筒狀部131與一成像面維持一固定距離。具體而言,鏡筒130可為無螺牙結構,並可通過底座部132的底面直接與基板110連接固定。再者,筒狀部131與底座部132為一體成型,藉以減少成像鏡頭模組100的組裝程序,以提升生產效率,並可避免習知技術的成像鏡頭與底座部安裝時產生的歪斜誤差。
進一步來說,鏡筒130的筒狀部131包含二第二縮減面152,其中第二縮減面152對稱於光軸X設置,第二縮減面152設置於第一內表面131a對應第一縮減面151的位置,第二縮減面152自第一內表面131a朝靠近光軸X的方向縮減,使第一內表面131a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一實施例中,第二縮減面152可為平面。
進一步來說,透過透鏡124的第一縮減面151與筒狀部131的第二縮減面152,可使成像鏡頭模組100在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的尺寸縮小,藉以實現成像鏡頭模組100微小化,換言之,於有限的空間中仍可安裝成像鏡頭模組100。
由第1A圖可知,透鏡121、122、123、124中最像側的一透鏡(即透鏡124)包含第一縮減面151。藉此,有利於實現成像鏡頭模組100的微小化。具體而言,由最大直徑的透鏡開始設置第一縮減面151。
再者,由最像側的透鏡(即透鏡124)往物側的相鄰至少二透鏡包含第一縮減面151(以透鏡124的標示為例)。藉此,可應用於窄邊框的筆記型電腦,但並不以此應用為限。
進一步來說,最物側至最像側的每一透鏡121、122、123、124分別包含第一縮減面151(以透鏡124的標示為例),且遮光元件141、142、143及固定元件144皆包含縮減部。藉此,可在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進一步縮小成像鏡頭模組100的尺寸。具體而言,於最物側的透鏡(即透鏡121)至最像側的透鏡(即透鏡124)皆包含第一縮減面151(以透鏡124的標示為例)的情況下,同時要維持成像鏡頭模組100的成像品質,並需要高生產良率。
由第1C圖可知,第一縮減面151與第二縮減面152間隔設置,其中一空氣間隙G設置於第一縮減面151與第二縮減面152之間。藉此,可避免透鏡121、122、123、124過度定位造成組裝誤差。
由第1D圖與第1F圖可知,透鏡121、122、123、124分別更包含一邊緣部124b(以透鏡124的標示為例)與一光學有效部124c(以透鏡124的標示為例),邊緣部124b較光學有效部124c遠離光軸X,光學有效部124c具有光線屈折力,第一縮減面151使光學有效部124c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
底座部132更包含二第三縮減面153,其中第三縮減面153對稱於光軸X設置,第三縮減面153設置於第二內表面132a,且第三縮減面153自第二內表面132a朝靠近光軸X的方向縮減,使底座部132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藉此,可使鏡筒130在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進一步壓縮尺寸,減少安裝於基板110所需的空間。第一實施例中,第三縮減面153可為平面。
底座部132更包含一消光層,設置於第二內表面132a。藉此,可避免非成像光線在底座部132的內部發生反射,影響成像品質。具體而言,消光層可為抗反射結構,或者可經過噴砂處理或鍍膜處理,但不以此為限。
由第1A圖與第1C圖可知,底座部132包含一紅外濾光片134,其中紅外濾光片134設置於第二內部空間132b。藉此,可濾除紅外光以提升成像品質。
由第1H圖與第1I圖可知,鏡筒130更包含二第四縮減面154,其中第四縮減面154對稱於光軸X設置,第四縮減面154設置於鏡筒130的一外表面,第四縮減面154自鏡筒130的外表面朝靠近光軸X的方向縮減,且第四縮減面154由筒狀部131沿光軸X延伸至底座部132,使鏡筒130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一實施例中,第四縮減面154可為平面。必須說明的是,各縮減面(即第二縮減面152、第三縮減面153、第四縮減面154)上的圖案僅用於示意縮減面範圍,不構成各縮減面的結構的一部分。
透鏡中最像側的透鏡(即透鏡124)透過一點膠方式與鏡筒130連接。可透過點膠方式固定透鏡提升生產效率,並增加組裝穩固性。具體而言,點膠方式的膠水設置於邊緣部124b與鏡筒130連接,且膠水可為黑色膠水,藉以降低非成像光線的反射率。再者,鏡筒130的內表面可以設置點膠結構,並可透過影像辨識判斷填膠情況。
由第1C圖、第1D圖及第1G圖可知,透鏡124的第一縮減面151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筒狀部131的第二縮減面152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光軸X垂直通過第一縮減面151之間的最短間距與第二縮減面152之間的最短間距,第一縮減面151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第二縮減面152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2;透鏡124的一直徑為φ;鏡筒130的底座部132沿光軸X的一高度為H1,鏡筒130整體沿光軸X的一高度為H;鏡筒130的第四縮減面154之間於最像側具有一第一最短寬度,鏡筒130的第四縮減面154之間於最物側具有一第二最短寬度,光軸X垂直通過第一最短寬度與第二最短寬度,第一最短寬度與第二最短寬度之間具有一寬度差,第一最短寬度為W1,第二最短寬度為W2,寬度差為ΔW;各透鏡121、122、123、124的光學有效部124c(以透鏡124的標示為主)的一直徑為φeff,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一條件。
表一、第一實施例
L1 (mm) 1.1 ΔW 0.28
L2 (mm) 1.12 φeff (mm) 1.4
φ (mm) 1.7 H1/H 0.53
H1 (mm) 0.92 L1/φ 0.65
H (mm) 1.72 ΔW/2 0.14
W1 (mm) 1.62 (W1+W2)/2 1.48
W2 (mm) 1.34    
第一實施例中,第一縮減面151之間的最短間距與透鏡123、124的光學有效部124c(以透鏡124的標示為主)的直徑,其滿足下列條件:L1 < φeff。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A圖至第2D圖,其中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200的分解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200的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B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200沿剖線2C-2C的剖面圖,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200的像側示意圖。由第2A圖至第2D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200包含一基板210與一成像鏡頭(圖未標示),其中基板210包含一感光元件211,一光軸X通過成像鏡頭,且成像鏡頭包含一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與一鏡筒230。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200可為筆記型電腦的成像鏡頭模組或行動裝置的成像鏡頭模組,但不以此為限。
成像透鏡組包含至少一透鏡,其中成像透鏡組的透鏡的數量可為複數,且成像透鏡組可更包含遮光元件與固定元件。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221、遮光元件241、透鏡222、遮光元件242、透鏡223、遮光元件243、透鏡224及固定元件244。必須說明的是,透鏡及各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不以此為限。
請配合參照第2E圖與第2F圖可知,其中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224的側視圖,第2F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224的示意圖。由第2D圖至第2F圖可知,透鏡224包含二第一縮減面251,其中第一縮減面251對稱於光軸X設置,且第一縮減面251自透鏡224的一外緣面224a朝靠近光軸X的方向縮減,使透鏡224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二實施例中,第一縮減面251可為曲面。
請參照第2G圖至第2J圖,其中第2G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230的參數示意圖,第2H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230的立體圖,第2I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230的另一立體圖,第2J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230的剖面圖。由第2G圖至第2J圖可知,鏡筒230包含一筒狀部231與一底座部232,其中筒狀部231具有一第一內表面231a用以定義一第一內部空間231b,且成像透鏡組設置於第一內部空間231b;底座部232具有一第二內表面232a用以定義一第二內部空間232b,且底座部232自筒狀部231沿光軸X延伸並與基板210實體接觸,使筒狀部231與一成像面維持一固定距離。具體而言,鏡筒230可為無螺牙結構,並可通過底座部232的底面直接與基板210連接固定。再者,筒狀部231與底座部232為一體成型,藉以減少成像鏡頭模組200的組裝程序,以提升生產效率,並可避免習知技術的成像鏡頭與底座部232安裝時產生的歪斜誤差。
進一步來說,鏡筒230的筒狀部231包含二第二縮減面252,其中第二縮減面252對稱於光軸X設置,第二縮減面252設置於第一內表面231a對應第一縮減面251的位置,第二縮減面252自第一內表面231a朝靠近光軸X的方向縮減,使第一內表面231a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二實施例中,第二縮減面252可為曲面。
進一步來說,透過透鏡224的第一縮減面251與筒狀部231的第二縮減面252,可使成像鏡頭模組200在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的尺寸縮小,藉以實現成像鏡頭模組200微小化,換言之,於有限的空間中仍可安裝成像鏡頭模組200。
由第2A圖可知,透鏡221、222、223、224中最像側的一透鏡(即透鏡224)包含第一縮減面251。藉此,有利於實現成像鏡頭模組200的微小化。具體而言,由最大直徑的透鏡開始設置第一縮減面251。
再者,由最像側的透鏡(即透鏡224)往物側的相鄰至少二透鏡包含第一縮減面251(以透鏡224的標示為例)。藉此,可應用於窄邊框的筆記型電腦,但並不以此應用為限。
進一步來說,最物側至最像側的每一透鏡221、222、223、224分別包含第一縮減面251(以透鏡224的標示為例),且遮光元件241、242、243及固定元件244皆包含縮減部。藉此,可在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進一步縮小成像鏡頭模組200的尺寸。具體而言,於最物側的透鏡(即透鏡221)至最像側的透鏡(即透鏡224)皆包含第一縮減面251(以透鏡224的標示為例)的情況下,同時要維持成像鏡頭模組200的成像品質,並需要高生產良率。
由第2C圖可知,第一縮減面251與第二縮減面252間隔設置,其中一空氣間隙G設置於第一縮減面251與第二縮減面252之間。藉此,可避免透鏡221、222、223、224過度定位造成組裝誤差。
由第2D圖與第2F圖可知,透鏡221、222、223、224分別更包含一邊緣部224b(以透鏡224的標示為例)與一光學有效部224c(以透鏡224的標示為例),邊緣部224b較光學有效部224c遠離光軸X,光學有效部224c具有光線屈折力,第一縮減面251使光學有效部224c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
底座部232更包含二第三縮減面253,其中第三縮減面253對稱於光軸X設置,第三縮減面253設置於第二內表面232a,且第三縮減面253自第二內表面232a朝靠近光軸X的方向縮減,使底座部232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藉此,可使鏡筒230在垂直光軸X的方向上進一步壓縮尺寸,減少安裝於基板210所需的空間。第二實施例中,第三縮減面253可為平面與曲面的組合。
底座部232更包含一消光層,設置於第二內表面232a。藉此,可避免非成像光線在底座部232的內部發生反射,影響成像品質。具體而言,消光層可為抗反射結構,或者可經過噴砂處理或鍍膜處理,但不以此為限。
由第2A圖與第2C圖可知,底座部232包含一紅外濾光片234,其中紅外濾光片234設置於第二內部空間232b。藉此,可濾除紅外光以提升成像品質。
由第2H圖與第2I圖可知,鏡筒230更包含二第四縮減面254,其中第四縮減面254對稱於光軸X設置,第四縮減面254設置於鏡筒230的一外表面,第四縮減面254自鏡筒230的外表面朝靠近光軸X的方向縮減,且第四縮減面254由筒狀部231沿光軸X延伸至底座部232,使鏡筒230沿光軸X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二實施例中,第四縮減面254可為平面與曲面的組合。必須說明的是,各縮減面(即第二縮減面252、第三縮減面253、第四縮減面254)上的圖案僅用於示意縮減面範圍,不構成各縮減面的結構的一部分。
透鏡中最像側的透鏡(即透鏡224)透過一點膠方式與鏡筒230連接。可透過點膠方式固定透鏡提升生產效率,並增加組裝穩固性。具體而言,點膠方式的膠水設置於邊緣部224b與鏡筒230連接,且膠水可為黑色膠水,藉以降低非成像光線的反射率。再者,鏡筒230的內表面可以設置點膠結構,並可透過影像辨識判斷填膠情況。
由第2A圖、第2B圖、第2D圖、第2H圖、第2I圖及第2J圖可知,底座部232包含一逃氣口235,其中逃氣口235連通第二內部空間232b與鏡筒230的一外部空間,逃氣口235沿平行光軸X的方向延伸,且逃氣口235由筒狀部231往底座部232漸縮。透過逃氣口235連通鏡筒230的第二內部空間232b與外部空間以平衡壓力,避免組裝過程中成像鏡頭模組200因內部氣壓導致成像鏡頭模組200的偏移。
由第2A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200更包含一光路轉折元件260,其中光路轉折元件260用以導引一光線至成像鏡頭。具體來說,光路轉折元件260可為稜鏡或反射鏡,並可設置於成像鏡頭與入光口之間,但並不以此為限。
由第2C圖、第2D圖及第2G圖可知,透鏡224的第一縮減面251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筒狀部231的第二縮減面252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光軸X垂直通過第一縮減面251之間的最短間距與第二縮減面252之間的最短間距,第一縮減面251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1,第二縮減面252之間的最短間距為L2;透鏡224的一直徑為φ;鏡筒230的底座部232沿光軸X的一高度為H1,鏡筒230整體沿光軸X的一高度為H;鏡筒230的第四縮減面254之間於最像側具有一第一最短寬度,鏡筒230的第四縮減面254之間於最物側具有一第二最短寬度,光軸X垂直通過第一最短寬度與第二最短寬度,第一最短寬度與第二最短寬度之間具有一寬度差,第一最短寬度為W1,第二最短寬度為W2,寬度差為ΔW;各透鏡221、222、223、224的光學有效部224c(以透鏡224的標示為主)的一直徑為φeff,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二條件。
表二、第二實施例
L1 (mm) 1.18 ΔW 0.22
L2 (mm) 1.21 φeff (mm) 1.4
φ (mm) 1.7 H1/H 0.53
H1 (mm) 0.92 L1/φ 0.69
H (mm) 1.72 ΔW/2 0.11
W1 (mm) 1.82 (W1+W2)/2 1.71
W2 (mm) 1.6    
第二實施例中,第一縮減面251之間的最短間距與透鏡224,其滿足下列條件:L1 < φeff。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與第3B圖,其中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300的示意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300沿剖線3B-3B的剖面圖。由第3A圖與第3B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300包含一基板(圖未繪示)與一成像鏡頭(圖未標示),其中基板包含一感光元件(圖未繪示),一光軸(圖未標示)通過成像鏡頭,且成像鏡頭包含一成像透鏡組(圖未標示)與一鏡筒330。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300可為筆記型電腦的成像鏡頭模組或行動裝置的成像鏡頭模組,但不以此為限。
由第3B圖可知,成像透鏡組包含至少一透鏡,其中成像透鏡組的透鏡的數量可為複數,且成像透鏡組可更包含遮光元件與固定元件。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321、遮光元件341、透鏡322、遮光元件342、透鏡323、遮光元件343、透鏡324及固定元件344。必須說明的是,透鏡及各光學元件的數量、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不以此為限。
透鏡324包含二第一縮減面351,其中第一縮減面351對稱於光軸設置,且第一縮減面351自透鏡324的一外緣面(圖未標示)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透鏡324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三實施例中,第一縮減面351可為平面。
請參照第3C圖至第3F圖,其中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筒330的參數示意圖,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筒330的立體圖,第3E圖繪示依照第3D圖第三實施例中鏡筒330的剖切面,第3F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筒330的另一立體圖。由第3C圖至第3F圖可知,鏡筒330包含一筒狀部331與一底座部332,其中筒狀部331具有一第一內表面331a用以定義一第一內部空間331b,且成像透鏡組設置於第一內部空間331b;底座部332具有一第二內表面332a用以定義一第二內部空間332b,且底座部332自筒狀部331沿光軸延伸並與基板實體接觸,使筒狀部331與一成像面維持一固定距離。具體而言,鏡筒330可為無螺牙結構,並可通過底座部332的底面直接與基板連接固定。再者,筒狀部331與底座部332為一體成型,藉以減少成像鏡頭模組300的組裝程序,以提升生產效率,並可避免習知技術的成像鏡頭與底座部安裝時產生的歪斜誤差。
進一步來說,鏡筒330的筒狀部331包含二第二縮減面352,其中第二縮減面352對稱於光軸設置,第二縮減面352設置於第一內表面331a對應第一縮減面351的位置,第二縮減面352自第一內表面331a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第一內表面331a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三實施例中,第二縮減面352可為平面。
進一步來說,透過透鏡324的第一縮減面351與筒狀部331的第二縮減面352,可使成像鏡頭模組300在垂直光軸的方向上的尺寸縮小,藉以實現成像鏡頭模組300微小化,換言之,於有限的空間中仍可安裝成像鏡頭模組300。
由第3B圖可知,第一縮減面351與第二縮減面352間隔設置,其中一空氣間隙G設置於第一縮減面351與第二縮減面352之間。藉此,可避免透鏡321、322、323、324過度定位造成組裝誤差。
底座部332更包含二第三縮減面353,其中第三縮減面353對稱於光軸設置,第三縮減面353設置於第二內表面332a,且第三縮減面353自第二內表面332a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使底座部332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藉此,可使鏡筒330在垂直光軸的方向上進一步壓縮尺寸,減少安裝於基板所需的空間。第三實施例中,第三縮減面353可為平面。
底座部332更包含一消光層,設置於第二內表面332a。藉此,可避免非成像光線在底座部332的內部發生反射,影響成像品質。具體而言,消光層可為抗反射結構,或者可經過噴砂處理或鍍膜處理,但不以此為限。
由第3B圖可知,底座部332包含一紅外濾光片334,其中紅外濾光片334設置於第二內部空間332b。藉此,可濾除紅外光以提升成像品質。
由第3D圖至第3F圖可知,鏡筒330更包含二第四縮減面354,其中第四縮減面354對稱於光軸設置,第四縮減面354設置於鏡筒330的一外表面,第四縮減面354自鏡筒330的外表面朝靠近光軸的方向縮減,且第四縮減面354由筒狀部331沿光軸延伸至底座部332,使鏡筒330沿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第三實施例中,第四縮減面354可為平面。
透鏡中最像側的透鏡(即透鏡324)透過一點膠方式與鏡筒330連接。可透過點膠方式固定透鏡提升生產效率,並增加組裝穩固性。具體而言,點膠方式的膠水設置於邊緣部(圖未標示)與鏡筒330連接,且膠水可為黑色膠水,藉以降低非成像光線的反射率。再者,鏡筒330的內表面可以設置點膠結構,並可透過影像辨識判斷填膠情況。
由第3B圖與第3C圖可知,鏡筒330的底座部332沿光軸的一高度為H1,鏡筒330整體沿光軸的一高度為H;鏡筒330的第四縮減面354之間於最像側具有一第一最短寬度,鏡筒330的第四縮減面354之間於最物側具有一第二最短寬度,光軸垂直通過第一最短寬度與第二最短寬度,第一最短寬度與第二最短寬度之間具有一寬度差,第一最短寬度為W1,第二最短寬度為W2,寬度差為ΔW,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三條件。
表三、第三實施例
H1 (mm) 1.4 ΔW 0.12
H (mm) 1.72 H1/H 0.81
W1 (mm) 1.62 ΔW/2 0.06
W2 (mm) 1.5 (W1+W2)/2 1.56
另外,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4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的示意圖。由第4圖可知,電子裝置40為一筆記型電腦,且包含一面板螢幕41與一成像鏡頭模組42,其中面板螢幕41所佔電子裝置40的一屏佔比為92%以上。再者,面板螢幕41所佔電子裝置40的屏佔比可為95%以上。具體而言,成像鏡頭模組42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且成像鏡頭模組42設置於面板螢幕41的一邊框43,但並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40的面板螢幕41進入拍攝模式。此時成像鏡頭模組42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裝置40的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圖未繪示)。
再者,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感光元件可設置在一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圖未繪示)上,並透過一連接器(圖未繪示)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具有輕薄的趨勢,將成像鏡頭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
此外,電子裝置40可更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300,42:成像鏡頭模組 110,210:基板 111,211:感光元件 121,122,123,124,221,222,223,224,321,322,323,324:透鏡 124a,224a:外緣面 124b,224b:邊緣部 124c,224c:光學有效部 130,230,330,50:鏡筒 131,231,331,51:筒狀部 131a,231a,331a:第一內表面 131b,231b,331b:第一內部空間 132,232,332,52:底座部 132a,232a,332a:第二內表面 132b,232b,332b:第二內部空間 134,234,334:紅外濾光片 141,142,143,241,242,243,341,342,343:遮光元件 144,244,344:固定元件 151,251,351:第一縮減面 152,252,352:第二縮減面 153,253,353:第三縮減面 154,254,354:第四縮減面 235:逃氣口 260:光路轉折元件 40:電子裝置 41:面板螢幕 43:邊框 X:光軸 G:空氣間隙 L1:第一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 L2:第二縮減面之間的最短間距 φ:透鏡的直徑 H1:鏡筒的底座部沿光軸的高度 H:鏡筒整體沿光軸的高度 W1:第一最短寬度 W2:第二最短寬度 ΔW:寬度差 φeff:各透鏡的光學有效部的直徑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分解圖;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沿剖線1C-1C的剖面圖;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示意圖;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的側視圖;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透鏡的示意圖; 第1G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的參數示意圖; 第1H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的立體圖; 第1I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的另一立體圖; 第1J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的剖面圖;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分解圖; 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 第2C圖繪示依照第2B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沿剖線2C-2C的剖面圖;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示意圖; 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的側視圖; 第2F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透鏡的示意圖; 第2G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的參數示意圖; 第2H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的立體圖; 第2I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的另一立體圖; 第2J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的剖面圖;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 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沿剖線3B-3B的剖面圖; 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筒的參數示意圖; 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筒的立體圖; 第3E圖繪示依照第3D圖第三實施例中鏡筒的剖切面; 第3F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鏡筒的另一立體圖; 第4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5A圖繪示依照現有技術中鏡筒的示意圖;以及 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現有技術中鏡筒的另一示意圖。
100:成像鏡頭模組 110:基板 111:感光元件 121,122,123,124:透鏡 130:鏡筒 134:紅外濾光片 141,142,143:遮光元件 144:固定元件 X:光軸

Claims (20)

  1.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基板,包含:一感光元件;以及一成像鏡頭,一光軸通過該成像鏡頭,且包含:一成像透鏡組,包含:至少一透鏡,包含二第一縮減面,其中該些第一縮減面對稱於該光軸設置,且該些第一縮減面自該至少一透鏡的一外緣面朝靠近該光軸的方向縮減,使該至少一透鏡沿該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及一鏡筒,包含:一筒狀部,具有一第一內表面用以定義一第一內部空間,該成像透鏡組設置於該第一內部空間,且包含:二第二縮減面,對稱於該光軸設置,該些第二縮減面設置於該第一內表面對應該些第一縮減面的位置,該些第二縮減面自該第一內表面朝靠近該光軸的方向縮減,使該第一內表面沿該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及一底座部,具有一第二內表面用以定義一第二內部空間,且該底座部自該筒狀部沿該光軸延伸並與該基板實體接觸,使該筒狀部與一成像面維持一固定距離;其中,該些第一縮減面與該些第二縮減面間隔設置; 其中,該筒狀部與該底座部為一體成型,該至少一透鏡的該些第一縮減面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該筒狀部的該些第二縮減面之間具有一最短間距,該光軸垂直通過該些第一縮減面之間的該最短間距與該些第二縮減面之間的該最短間距,該些第一縮減面之間的該最短間距為L1,該些第二縮減面之間的該最短間距為L2,該至少一透鏡的一直徑為φ,其滿足下列條件:L1<L2<φ。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的該底座部沿該光軸的一高度為H1,該鏡筒整體沿該光軸的一高度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0.13<H1/H<0.84。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縮減面之間的該最短間距為L1,該至少一透鏡的該直徑為φ,其滿足下列條件:0.5<L1/φ<0.8。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包含二第三縮減面,該些第三縮減面對稱於該光軸設置,該些第三縮減面設置於該第二內表面,且該些第三縮減面自該第二內表面朝靠近該光軸的方向縮減,使該底座部沿該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更包含一消光層,設置於該第二內表面。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包含一紅外濾光片,設置於該第二內部空間。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底座部包含一逃氣口,該逃氣口連通該第二內部空間與該鏡筒的一外部空間,該逃氣口沿平行該光軸的方向延伸,且該逃氣口由該筒狀部往該底座部漸縮。
  8. 如請求項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成像透鏡組的該至少一透鏡的數量為複數,該些透鏡中最像側的一透鏡包含該些第一縮減面。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更包含二第四縮減面,該些第四縮減面對稱於該光軸設置,該些第四縮減面設置於該鏡筒的一外表面,該些第四縮減面自該鏡筒的該外表面朝靠近該光軸的方向縮減,且該些第四縮減面由該筒狀部沿該光軸延伸至該底座部,使該鏡筒沿該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由最像側的該透鏡往物側的相鄰至少二透鏡包含該些第一縮減 面。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最物側至最像側的每一透鏡分別包含該些第一縮減面。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的該些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像側具有一第一最短寬度,該光軸垂直通過該第一最短寬度,該第一最短寬度為W1,其滿足下列條件:0.8mm<W1<2.2mm。
  13.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的該些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像側具有一第一最短寬度,該鏡筒的該些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物側具有一第二最短寬度,該光軸垂直通過該第一最短寬度與該第二最短寬度,該第一最短寬度與該第二最短寬度之間具有一寬度差,該第一最短寬度為W1,該第二最短寬度為W2,該寬度差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W=|W1-W2|;以及0.005mm<△W/2<0.2mm。
  14.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的該些第四縮減面之間於最物側具有一第二最短寬度,該光軸垂直通過該第二最短寬度,該第一最短寬度為W1, 該第二最短寬度為W2,其滿足下列條件:0.7mm<(W1+W2)/2<2.1mm。
  15. 如請求項8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透鏡中最像側的該透鏡透過一點膠方式與該鏡筒連接。
  16. 如請求項8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透鏡分別包含一邊緣部與一光學有效部,該邊緣部較該光學有效部遠離該光軸,該光學有效部具有光線屈折力,該些第一縮減面使該光學有效部沿該光軸觀察的輪廓呈非圓形;其中,該些第一縮減面之間的該最短間距為L1,各該透鏡的該光學有效部的一直徑為φeff,其滿足下列條件:L1<φeff。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更包含:一光路轉折元件,用以導引一光線至該成像鏡頭。
  18.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面板螢幕;以及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靠近該面板螢幕的周圍;其中,該面板螢幕所佔該電子裝置的一屏佔比為92%以上。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面板螢幕所佔該電子裝置的該屏佔比為95%以上。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電子裝置為一筆記型電腦。
TW110138063A 2021-06-16 2021-10-14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93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11037P 2021-06-16 2021-06-16
US63/211,037 2021-06-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0969A TW202300969A (zh) 2023-01-01
TWI793799B true TWI793799B (zh) 2023-02-21

Family

ID=81762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8063A TWI793799B (zh) 2021-06-16 2021-10-14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4583A1 (zh)
CN (2) CN115480363A (zh)
TW (1) TWI79379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40149A (zh) * 2016-05-09 2017-11-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201925842A (zh) * 2017-12-01 2019-07-0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一)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40149A (zh) * 2016-05-09 2017-11-16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US20190155001A1 (en) * 2016-05-09 2019-05-2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1925842A (zh) * 2017-12-01 2019-07-0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模組(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80363A (zh) 2022-12-16
CN216670378U (zh) 2022-06-03
US20220404583A1 (en) 2022-12-22
TW202300969A (zh) 202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3787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579341B2 (en) Lens, camera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72538B (zh)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1473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1908793A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72537B (zh) 塑膠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82611B (zh) 使用彈簧片的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7154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1910843A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KR20190066522A (ko) 렌즈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 단말
US20220163750A1 (en) Lens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and camera module
TWM584902U (zh) 相機裝置
TWI692400B (zh)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793799B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2014752A (zh) 使用金屬固定環的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EP4102263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69815B (zh) 塑膠光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77542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91782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40069302A1 (en) Lens,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84743B (zh) 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29423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84676B (zh) 塑膠光學轉折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23061138A1 (zh) 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