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3002B - 耦接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的電路 - Google Patents
耦接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的電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3002B TWI793002B TW111116964A TW111116964A TWI793002B TW I793002 B TWI793002 B TW I793002B TW 111116964 A TW111116964 A TW 111116964A TW 111116964 A TW111116964 A TW 111116964A TW I793002 B TWI793002 B TW I79300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
- photodiode
- circuit
- gate
- mosfet transist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5
- 229910052732 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german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Ge]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5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6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0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0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4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63
- 229910000577 Silicon-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9
- LEVVHYCKPQWKOP-UHFFFAOYSA-N [Si].[Ge] Chemical compound [Si].[Ge] LEVVHYCKPQWKO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6
- 108091006146 Channe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2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574 free electr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Boron Chemical compound [B]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10052796 bo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681 coes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906 cristoba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682 stishov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905 tridym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1 Al 2 O 3 ) Chemical compound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21419 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989 di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312 dry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21421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667 anti-refl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508 polar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8072 Al 2 O 3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6 S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4541 S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07 epitax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459 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10 silicon-bas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YKMMLFOYDTYAGR-UHFFFAOYSA-N 1-phenyl-2-(propan-2-ylamino)pentan-1-o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NC(C)C)C(=O)C1=CC=CC=C1 YKMMLFOYDTYAG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5793 Ge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140 Hf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193 La 2 O 3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0000699 N-Type Calcium Channe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4129 N-Type Calcium Channel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75750 P-Type Calcium Channel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7667 ZnOx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PTOQCQBJWTWPN-UHFFFAOYSA-N [Si].[Ge].[Si] Chemical compound [Si].[Ge].[Si] OPTOQCQBJWTWP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441 auror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00 charge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3077 detection of light stimul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7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BMRDBCBODYGJE-UHFFFAOYSA-N germ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Ge]=O YBMRDBCBODYG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43 imp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48 incor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29 infrared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VADDRMAFCOOPC-UHFFFAOYSA-N oxogermanium Chemical compound [Ge]=O PVADDRMAFCOOP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29 visibl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4—Assemblies, i.e. Hybrid structur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8—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7/89—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01S17/894—3D imaging with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time-of-flight at a 2D array of receiver pixels, e.g. time-of-flight cameras or flash lida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3—Details of pulse systems
- G01S7/486—Receivers
- G01S7/4861—Circuits for detection, sampling, integration or read-out
- G01S7/4863—Detector arrays, e.g. charge-transfer ga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otosensitiv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01L27/14612—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involving a transis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01L27/14645—Colour imag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 H01L27/14649—Infrared imag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25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L31/0264—Inorganic materials
- H01L31/028—Inorganic materials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 H01L31/1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in which radiation controls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the device, e.g. photoresistor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e.g. phototransistors
- H01L31/101—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H01L31/102—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 H01L31/103—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characterised by only one potential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 being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1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for transform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into image signals
- H04N25/11—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 H04N25/13—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 H04N25/131—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including elements passing infrared wavelength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7—Microlen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Amplifier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耦接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的電路,其包含:一包含被配置為吸收光子並產生複數光載子的光電二極體以及配置為導引光載子的電流導引電路的多閘極光電二極體;一包含第一電容器及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的第一讀出電路;一包含第二電容器及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的第二讀出電路;一包含第一源極端、第一汲極端及第一閘極端接的第一快門MOSFET電晶體;一包含第二源極端、第二汲極端及第二閘極端的第二快門MOSFET電晶體。其中,在電路操作時,第一快門MOSFET電晶體控制第一電容器以及第一源極端之間的電壓差,第二快門MOSFET電晶體控制第二電容器以及第二源極端之間的電壓差。
Description
本說明書涉及使用光電二極體來檢測光。
光在自由空間中傳播,或者光學介質耦合到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以用於處理的光電二極體。
光電二極體可用於檢測光信號,並且將光信號轉換為可以由其它電路進一步處理的電信號。光電二極體可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圖像感測器、數據通信、飛行時間(TOF)應用、醫療設備、以及許多其它合適的應用中。矽通常用作圖像感測器材料,但是對於近紅外線(NIR)光譜波長或更長波長而言,矽的光吸收率較低。其它材料和/或材料合金,諸如鍺和鍺矽,可以結合本說明書所述的創新光學裝置結構設計,用作圖像感測器材料。根據本說明書所述主題的一個創新方面,用諸如鍺或鍺矽等材料來形成光電二極體,以提高所述設備的速度、和/或敏感度、和/或動態範圍、和/或工作波長範圍。在一個實施例中,可以在同一基板上集成用鍺或鍺矽形成的光電二極體以及用矽形成的光電二極體,以得到工作波長範圍更大的光電二極體陣列。
根據本說明書所述主題的一創新方面,三維物體所反射的光可以由成像系統的光電二極體進行檢測。此光電二極體將所檢測到的光轉換為電荷。每個光電二極體可包括多個柵極,這些柵極被控制用於收集所述電荷。一段時間後可更改多個柵極所控制的電荷收集過程,使得成像系統可以確定感測光的相位和其它資訊。成像系統可以用相位資訊來分析與三維物體關聯的特性,包括深度資訊或材料成分。成像系統也可以用相位資訊來分析與以下項相關聯的特性:眼態識別、體態識別、三維模型掃描/視頻錄製、和/或增強/虛擬實境應用。
一般而言,本說明書所述主題的一個創新方面可以提供一光學裝置,包含:一半導體基板,由一第一材料形成且包含一第一n摻雜區;一光電二極體由該半導體基板支撐,該光電二極體包含一吸收區,該吸收區可吸收光子並由吸收之光子產生光生載子,該吸收區由一第二材料形成,該第二材料與該第一材料不同,該吸收區包含:一第一p摻雜區,及一第二n摻雜區耦接至該第一n摻雜區;其中該第二n摻雜區之一第二摻雜濃度小於或是大致等於該第一n摻雜區之一第一摻雜濃度。
光學裝置之實施例可包含一或多個下列特徵。例如,半導體基板由一第一半導體層與一第二半導體層接合而形成。第一材料可為矽,第二材料可包含鍺。
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n摻雜區之第一摻雜濃度大致上為第二n摻雜區之第二摻雜濃度的16倍。
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摻雜濃度及第二摻雜濃度可使第一n摻雜區之一費米能階與第二n摻雜區之一費米能階大致相等。
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p摻雜區係位於吸收區之一第一表面上,而第二n摻雜區係位於與第一表面相對之一第二表面上。
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p摻雜區及第二n摻雜區係位於吸收區之一第一表面上。
依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基板更包含一凹槽,凹槽包圍吸收區至少一部份。依據一些實施例,凹槽可包含一側壁間隔物。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n摻雜區包圍凹槽的至少一部份。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n摻雜區及第二n摻雜區係相鄰。
依據一些實施例,光學裝置更包含一金屬互連接件,耦接到第一n摻雜區及第二n摻雜區。
依據一些實施例,光學裝置,更包含:一或多個讀取區,耦接至一或多個讀取電路,該一或多個讀取區提供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至該一或多個讀取電路;一或多個閘極耦接至一或多個控制信號,該一或多個控制信號控制該光電二極體及該一或多個讀取區之間的載子傳輸。一或多個讀取區及一或多個閘極係由該半導體基板支撐。一或多個讀取區更包含一或多個漂浮-擴散電容器。
依據一些實施例,光學裝置更包含:一透鏡,由該半導體基板支撐。透鏡係在半導體基板上一體成形。
依據一些實施例,光學裝置更包含:一間隔層,由半導體基板支撐;其中在與基板表面正交的一方向上,間隔層係位於吸收層及透鏡之間。間隔層具有與透鏡之一焦距相應的一厚度。
依據一些實施例,光學裝置,更包含:一抗反射層,由該半導體基板支撐且位於該半導體基板及該透鏡之間。
依據本說明書所述主題的另一個創新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裝置,包含:一半導體基板,由一第一材料形成且包含一凹槽;一光電二極體由該半導體基板支撐,該光電二極體包含一吸收區,該吸收區可吸收光子並由吸收之光子產生光生載子,該吸收區由一第二材料形成,該第二材料與該第一材料不同,該吸收區之至少一部份係被該凹槽包圍且該吸收區包含:一第一p摻雜區,一第一n摻雜區,一第二n摻雜區,及一第一閘極耦接至一第一控制信號且可控制該第一n摻雜區及該第二n摻雜區之間的載子傳輸;其中該第二n摻雜區之一第二摻雜濃度小於或是大致等於該第一n摻雜區之一第一摻雜濃度。
依據本說明書所述主題的另一個創新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裝置,包含:一半導體基板,由一第一材料形成且且包含一凹槽;一光電二極體由該半導體基板支撐,該光電二極體包含一吸收區,該吸收區可吸收光子並由吸收之光子產生光生載子,該吸收區由一第二材料形成,該第二材料與該第一材料不同,該吸收區之至少一部份係被該凹槽包圍且該吸收區包含:一第一p摻雜區,一第一n摻雜區,一第二半導體基板由一第三材料層形成,該第三材料與該第二材料不同,該第二半導體基板包含:一第二n摻雜區;一或多個讀取區,耦接至一或多個讀取電路,該一或多個讀取區提供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至該一或多個讀取電路;及一或多個閘極耦接至一或多個控制信號,該一或多個控制信號控制該光電二極體及該一或多個讀取區之間的載子傳輸;一金屬互連接件,耦接到該第一n摻雜區及該第二n摻雜區;其中該第二n摻雜區之一第二摻雜濃度小於或是大致等於該第一n摻雜區之一第一摻雜濃度。
依據本說明書所述主題的另一個創新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電路,包含:一光電二極體可吸收光子並由吸收之光子產生光生載子;一第一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一通道端,耦接至該光電二極體之一第一端且可收集由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之一部份;一第二通道端;及一閘極端,耦接至一第一控制電壓源;一第一讀取電路,可輸出一第一讀取電壓,該第一讀取電路包含:一第一電容器,可對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積分;及一第一重置MOSFET可對於該第一電容器充電至一第一電壓;一第二讀取電路,可輸出一第二讀取電壓,該第二讀取電路包含:一第二電容器,可對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積分;及一第二重置MOSFET可對於該第二電容器充電至一第二電壓;一電流導引電路可將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至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其中之一或是兩者,該電流導引電路包含:一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二閘極端耦接至一第二控制電壓源、一第三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二通道端、及一第四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一讀取電路;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三閘極端耦接至一第三控制電壓源、一第五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二通道端、及一第六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二讀取電路;其中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控制電壓源產生一第一控制電壓,該第一控制電壓可在該第一電壓與該光電二極體之該第一端的一第三電壓之間產生一第一電壓差、及可在該第二電壓及該光電二極體之該第一端的該第三電壓之間產生一第二電壓差。
電路之實施例可包含一或多個下列特徵。例如,電路更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與一第二半導體層;其中該光電二極體係由該第一半導體層支撐;及其中該第一MOSFET電晶體、該第一讀取電路、該第二讀取電路及該電流導引電路係由該第二半導體層支撐。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路更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與一第二半導體層;其中該光電二極體及該第一MOSFET電晶體係由該第一半導體層支撐;及其中該第一讀取電路、該第二讀取電路及該電流導引電路係由該第二半導體層支撐。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路更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與一第二半導體層;其中該光電二極體、該第一MOSFET電晶體、及該電流導引電路係由該第一半導體層支撐;及其中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係由該第二半導體層支撐。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控制電壓可將該第一MOSFET電晶體操作在一次臨界區或是一飽和區。
依據一些實施例,該第一電壓差大於或是等於該第一電壓的10%,且其中該第二電壓差大於或是等於該第二電壓的10%。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相對於不具有該第一第一MOSFET電晶體之一比較電路,該第一控制電壓源可降低該第一電容器積分之一第一暗電流,及降低該第二電容器積分之一第二暗電流。
依據一些實施例,該光電二極體更包含一光吸收區,該光吸收區包含鍺。
依據一些實施例,光電二極體更包含一凹槽,該凹槽包圍該光吸收區至少一部份。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二控制電壓源及該第三控制電壓源經控制可使該電路操作於一飛行時間(time-of-flight)成像模式;其中在一第一週期時,該光生載子被導引到該第一讀取電路,在一第二週期時,該光生載子被導引到該第二讀取電路。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二控制電壓源及該第三控制電壓源經控制可使該電路操作於一光度成像模式;其中該光生載子以同步方式被導引到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二控制電壓源及該第三控制電壓源經控制可使該電路操作於一光度成像模式;其中在該光度成像模式時,該光生載子被導引到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其中之一個。
依據本說明書所述主題的另一個創新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電路,包含:一光電二極體可吸收光子並由吸收之光子產生光生載子;一第一讀取電路,可輸出一第一讀取電壓,該第一讀取電路包含:一第一電容器,可對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積分;及一第一重置MOSFET可對於該第一電容器充電至一第一電壓;一第二讀取電路,可輸出一第二讀取電壓,該第二讀取電路包含:一第二電容器,可對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積分;及一第二重置MOSFET可對於該第二電容器充電至一第二電壓;一第一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一通道端;一第二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一通道端;及一第一閘極端,耦接至一第一控制電壓源;一第二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三通道端;一第四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二通道端;及一第二閘極端,耦接至該第一控制電壓源;一電流導引電路可將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至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其中之一或是兩者,該電流導引電路包含:一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三閘極端耦接至一第二控制電壓源、一第五通道端耦接至該光電二極體之一第一端且可收集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之一部份、及一第六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一通道端,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四閘極端耦接至一第三控制電壓源、一第七通道端耦接至該光電二極體之該第一端且可收集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之一部份、及一第八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三通道端,其中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控制電壓源產生一第一控制電壓,該第一控制電壓可在該第一電壓與該光電二極體之該第一端的一第三電壓之間產生一第一電壓差、及可在該第二電壓及該光電二極體之該第一端的該第三電壓之間產生一第二電壓差。
電路之實施例可包含一或多個下列特徵。例如,電路更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與一第二半導體層;其中該光電二極體係由該第一半導體層支撐;及其中該第一MOSFET電晶體、該第二MOSFET電晶體、該第一讀取電路、該第二讀取電路及該電流導引電路係由該第二半導體層支撐。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路更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與一第二半導體層;其中該光電二極體及該電流導引電路係由該第一半導體層支撐;及其中該第一讀取電路、該第二讀取電路、該第一MOSFET電晶體、及該第二MOSFET電晶體係由該第二半導體層支撐。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路更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與一第二半導體層;其中該光電二極體、該電流導引電路、該第一MOSFET電晶體、及該第二MOSFET電晶體係由該第一半導體層支撐;及其中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係由該第二半導體層支撐。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控制電壓可將該第一MOSFET電晶體及該第二MOSFET電晶體操作在一次臨界區或是一飽和區。
依據一些實施例,該第一電壓差大於或是等於該第一電壓的10%,及該第二電壓差大於或是等於該第二電壓的10%。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相對於不具有該第一第一MOSFET電晶體及該第二MOSFET電晶體之一比較電路,該第一控制電壓源可降低該第一電容器積分之一第一暗電流,及降低該第二電容器積分之一第二暗電流。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二控制電壓源及該第三控制電壓源經控制可使該電路操作於一飛行時間(time-of-flight)成像模式;其中在一第一週期時,該光生載子被導引到該第一讀取電路,在一第二週期時,該光生載子被導引到該第二讀取電路。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二控制電壓源及該第三控制電壓源經控制可使該電路操作於一光度成像模式;其中該光生載子以同步方式被導引到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二控制電壓源及該第三控制電壓源經控制可使該電路操作於一光度成像模式;其中在該光度成像模式時,該光生載子被導引到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其中之一個。
依據本說明書所述主題的另一個創新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電路,包含:一光電二極體可吸收光子並由吸收之光子產生光生載子;一第一讀取電路,可輸出一第一讀取電壓,該第一讀取電路包含:一第一電容器,可對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積分;及一第一重置MOSFET可對於該第一電容器充電至一第一電壓;一第二讀取電路,可輸出一第二讀取電壓,該第二讀取電路包含:一第二電容器,可對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積分;及一第二重置MOSFET可對於該第二電容器充電至一第二電壓;一電流導引電路可將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至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其中之一或是兩者,該電流導引電路包含:一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一閘極端耦接至一第一控制電壓源、一第一通道端耦接至該光電二極體之一第一端且可收集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之一部份、及一第二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一讀取電路;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二閘極端耦接至一第二控制電壓源、一第三通道端耦接至該光電二極體之該第一端且可收集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光生載子之一部份、及一第四通道端耦接至該第二讀取電路;其中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控制電壓源產生一第一控制電壓,該第一控制電壓可在該第一電壓與該光電二極體之該第一端的一第三電壓之間產生一第一電壓差;該第二控制電壓源產生一第二控制電壓,該第二控制電壓可在該第二電壓及該光電二極體之該第一端的該第三電壓之間產生一第二電壓差。
電路之實施例可包含一或多個下列特徵。例如,電路更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與一第二半導體層;其中該光電二極體係由該第一半導體層支撐;及該第一讀取電路、該第二讀取電路及該電流導引電路係由該第二半導體層支撐。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路更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與一第二半導體層;其中該光電二極體及該電流導引電路係由該第一半導體層支撐;及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係由該第二半導體層支撐。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控制電壓可將該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操作在一次臨界區或是一飽和區;該第二控制電壓可將該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操作在一次臨界區或是一飽和區。
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電壓差大於或是等於該第一電壓的10%,及該第二電壓差大於或是等於該第二電壓的10%。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控制電壓源及該第二控制電壓源經控制可使該電路操作於一飛行時間(time-of-flight)成像模式;其中在一第一週期時,該光生載子被導引到該第一讀取電路,在一第二週期時,該光生載子被導引到該第二讀取電路。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控制電壓源及該第二控制電壓源經控制可使該電路操作於一光度成像模式;其中該光生載子以同步方式被導引到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
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控制電壓源及該第二控制電壓源經控制可使該電路操作於一光度成像模式;其中在該光度成像模式時,該光生載子被導引到該第一讀取電路及該第二讀取電路其中之一個。
有利的具體實施可包括一個或多個以下特徵。對於近紅外波長,鍺是一種高效的吸收材料,當使用低效的吸收材料(例如,矽)時,鍺可減少在基板較深處生成光載子較慢的問題。增加的裝置頻寬允許在光學感測系統中使用更高的調變頻率,從而獲得諸如更高的深度解析度等益處。像具有創新型設計的光吸收層一樣的合金鍺矽材料可提供比常規矽材料更高的光吸收效率,這可提供在可見頻譜與近紅外頻譜中更靈敏的感測器,可降低相鄰圖元之間的串擾,並且可實現圖元尺寸的降低。混合式感測器設計可以在同一感測陣列內支援飛行時間(TOF)、近紅外、和可見圖像感測。增加的設備頻寬允許在飛行時間系統中使用更高的調變頻率,從而得到更高的深度解析度。在光脈衝的峰值強度增加而光脈衝的占空度縮短的飛行時間系統中,可提升信噪比,同時保持飛行時間系統能耗基本不變。在裝置頻寬增加時,可以實現在不使脈衝形狀發生變形的情況下縮短光脈衝的占空度。
一種或多種具體實施的詳細內容在附圖及下文的具體實施方式中進行說明。其它潛在特徵與優點將從具體實施方式、附圖以及專利範圍中而更易知曉。
光電二極體可用於檢測光信號,並且將光信號轉化為可以由其它電路進一步處理的電信號。一般來說,材料吸收不同波長的光,以根據與材料相關聯的能帶間隙來生成自由載子。例如,在室溫下,矽的能帶間隙可以是1.12eV,鍺的能帶間隙可以是0.66eV,根據成分的不同,鍺矽合金的能帶間隙可介於0.66eV和1.12eV之間。一般來說,能帶間隙越小的材料,其在特定波長中的吸收係數越高。如果材料的吸收係數過低,則無法高效地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然而,如果材料的吸收係數過高,則自由載子將在材料表面附近生成,其會發生重結合而降低效率。由於矽的能帶間隙較大,因此矽不是針對NIR波長高效的感測器材料。另一方面,鍺的吸收係數對於較短波長(例如,藍色波長)而言太高,其中自由載子可能在表面發生重結合。在同一基板上集成了矽和鍺/鍺矽的光電二極體陣列,其中光電二極體陣列用矽來檢測可見光,並用鍺或鍺矽來檢測NIR光,將使光電二極體陣列具有較寬的檢測頻譜。在此應用中,術語“光電二極體”可以與術語“光學感測器”互換使用。在此應用中,術語“鍺矽(GeSi)”、“矽鍺(SiGe)”可互換使用,並且兩者包括所有合適的SiGe成分的組合,從超過90%的鍺(Ge)到超過90%的矽(Si)。在此應用中,GeSi層可通過全包性磊晶、選擇性磊晶、或其它適用的技術來形成。此外,包括諸如成分不同的SiGe交替層等多層的應變超晶格結構(strained super lattice structure)可用於進行吸收或形成量子阱結構。
圖1是光電二極體陣列100的示例,其中鍺或鍺矽光電二極體與矽光電二極體集成在一起。光學圖像感測器陣列是光電二極體陣列的一個示例。光電二極體陣列100包括基板102、積體電路層104、互連件層106、感測器層108、濾波器層110和透鏡層112。一般來說,單波長或多波長的光進入透鏡層112,根據透鏡設計,所述光在該透鏡層聚焦、校直、擴大、或進行處理。然後光進入濾波器層110,其中濾波器層110可被配置用於使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透過。感測器層108中的光電二極體將入射光轉化為自由載子。積體電路層104通過互連件層106收集自由載子,並根據特定應用來處理自由載子。
一般來說,基板102可以是矽基板、絕緣體上的矽(SOI)基板、或任何其它合適的載體基板材料。積體電路層104的積體電路和互連件層106的互連件可通過CMOS加工技術進行裝配。例如,互連件可通過如下方式形成:乾刻蝕貫穿介電層的接觸孔,然後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將銅填入接觸孔中。此外,透鏡形狀可以是凹形、凸形、與表面結構齊平、或其它形狀,其形狀不應受限於本文示例性附圖。
感測器層108包括用於檢測不同波長範圍內的光的多組光電二極體。例如,包括光電二極體122a、122b、和本附圖未示出的其它光電二極體的一組光電二極體可用於檢測藍色波長範圍(例如,460nm ± 40nm)內的光。作為另一示例,包括光電二極體124a、124b、和本附圖未示出的其它光電二極體的一組光電二極體可被配置用於檢測綠色波長範圍(例如,540nm ± 40nm)內的光。作為另一示例,包括光電二極體126a、126b、和本附圖未示出的其它光電二極體的一組光電二極體可被配置用於檢測紅色波長範圍(例如,620nm ± 40nm)內的光。作為另一示例,包括光電二極體128a和本附圖未示出的其它光電二極體的一組光電二極體可被配置用於檢測NIR波長範圍(例如,850nm ± 40nm、940nm ± 40nm、或>1µm)內的光。每個光電二極體可通過使以下項絕緣而隔離開來:側壁間隔物、溝槽、或其它合適的隔離結構。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電二極體被配置用於檢測的波長範圍可以由濾波器層110中的濾波器進行控制。例如,光電二極體126a被配置用於接收紅色波長範圍,其中中心波長和波長範圍的限值由光電二極體126a上方的濾波器的特性進行控制。濾波器可通過沉積介電材料層來形成,使得波長在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會穿透該濾波器,波長在特定波長範圍以外的光會被該濾波器反射。濾波器也可通過在光電二極體上沉積材料層來形成,使得波長在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會穿過濾波器,波長在特定波長範圍以外的光會被該濾波器吸收。例如,矽層可形成於鍺矽光電二極體上,其中矽層吸收可見光但是對NIR光而言是透明的。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電二極體被配置用於檢測的波長範圍可通過光電二極體的材料成分進行控制。例如,鍺矽合金中鍺成分的增加會增加光電二極體對更長波長的靈敏度。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電二極體被配置用於檢測的波長範圍可通過濾波器和光電二極體的材料成分一起進行控制。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被配置用於檢測可見光(例如,紅色、綠色、和藍色)的這組光電二極體可以是矽光電二極體,而被配置用於檢測NIR光的這組光電二極體可以是鍺光電二極體或鍺矽光電二極體。
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被配置用於檢測可見光(例如,綠色和藍色)的一組或多組光電二極體可以是矽光電二極體,而被配置用於檢測可見光(例如,紅色)的一組或多組光電二極體、以及被配置用於檢測NIR光的這組光電二極體可以是鍺光電二極體或鍺矽光電二極體。例如,檢測紅光的光電二極體組可以是鍺矽光電二極體,其鍺濃度低於檢測NIR光的光電二極體組中的鍺矽光電二極體。在一些具體實施中,鍺濃度範圍可以從10%至100%。作為另一示例,檢測紅光的光電二極體組可以是鍺矽光電二極體,其厚度不同於檢測NIR光的光電二極體組中的鍺矽光電二極體。
圖2是示例性光電二極體陣列200,其示出了二維光電二極體陣列的頂視圖,其中鍺或鍺矽光電二極體與矽光電二極體集成在一起。光電二極體陣列200中的光電二極體類似於光電二極體陣列100中所述的光電二極體。光電二極體陣列200中的光電二極體以圖元方式設置。在一些具體實施中,矽光電二極體形成用於檢測可見光之圖元;並且鍺或鍺矽光電二極體嵌入矽中,以作為檢測NIR光之圖元。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矽光電二極體形成用於檢測藍光和綠光之圖元;並且鍺或鍺矽光電二極體嵌入矽中,以作為檢測紅光和NIR光之圖元。
圖3是示例性光電二極體陣列300,其中鍺或鍺矽光電二極體與矽光電二極體集成在一起。光電二極體陣列300中的光電二極體類似於光電二極體陣列100中所述的光電二極體。另外,光電二極體陣列300包括一組光電二極體302a、302b、和本附圖未示出的被配置用於檢測白色波長範圍(例如,420nm至660nm)內的光的其它光電二極體。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電二極體302a和302b可以是矽光電二極體。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光電二極體302a和302b可以是鍺或鍺矽光電二極體用於提高二極體的整體光吸收率。例如,檢測白光的光電二極體組可以是鍺矽光電二極體,其鍺濃度低於檢測NIR光的光電二極體組中的鍺矽光電二極體。作為另一示例,檢測白光的光電二極體組可以是鍺矽光電二極體,其厚度不同於檢測NIR光的光電二極體組中的鍺矽光電二極體。
圖4A示出了示例性光電二極體400,其用於檢測可見光信號和紅外光信號。示例性光電二極體400包括形成於共同基板上的NIR圖元402和可見光圖元404。NIR圖元402和可見光圖元404由隔離結構406隔開。NIR圖元402被配置用於檢測波長在NIR範圍內的光信號。可見光圖元404被配置用於檢測波長在可見光範圍內(例如,藍色和/或綠色和/或紅色)的光信號。NIR圖元402和可見光圖元404可以是(例如)參見圖1所述的感測器層108中的光電二極體。
可見光圖元404包括n-Si區412、p+Si區413、p-Si區414、n+Si區415、第一柵極416、耦合到第一柵極416的第一控制信號417、和耦合到n+Si區415的第一讀取電路418。n-Si區412可摻雜少許n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6cm
-3的磷。p+Si區413可具有p+摻雜物,其中活化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摻雜約5×10
20cm
-3的硼。p-Si區414可摻雜少許p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5cm
-3的硼。n+Si區415可具有n+摻雜物,其中活化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摻雜約5×10
20cm
-3的磷。
一般來說,n-Si區412接收光信號408,並將光信號408轉換為電信號。光信號408進入n-Si區412,其中n-Si區412吸收光信號408,並將所吸收的光轉換為自由載子。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408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波長濾波器進行濾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濾波器層110中的濾波器。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408的光束剖面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透鏡進行塑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透鏡層112中的透鏡。
一般來說,p+Si區413的費米能階與n-Si區412的費米能階之間的差異在兩個區域之間形成電場,其中電場使n-Si區412產生的自由電子漂移到p+Si區413下方的區域。第一柵極416可耦合到第一控制信號417。例如,第一柵極416可耦合到電壓源,其中第一控制信號417可以是來自電壓源的DC電壓信號。第一控制信號417控制自由電子從p+Si區413下方區域到n+Si區415的流動。例如,如果第一控制信號417的電壓超過閾值電壓,積聚在p+Si區413下方區域中的自由電子將漂移到n+Si區415。
n+Si區415可耦合到第一讀取電路418。第一讀取電路418可為三電晶體配置,該配置由重置柵極、源極隨耦器、和選擇柵極、或任何適合於處理自由載子的電路構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讀取電路418可製作在與可見光圖元404共同的基板上。例如,第一讀取電路418可製作在參見圖1所述的積體電路層104上。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第一讀取電路418可製作在另一基板上,並通過晶粒/晶圓接合或堆疊與可見光圖元404共同封裝在一起。
NIR圖元402包括n-Si區422、p+Si區423、p-Si區424、n+Si區425、第二柵極426、耦合到第二柵極426的第二控制信號427、耦合到n+Si區425的第二讀取電路428、p+GeSi區431、和本質(intrinsic)GeSi區433。n-Si區422可摻雜少許n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6cm
-3的磷。p+Si區423可具有p+摻雜物,其中活化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摻雜約5×10
20cm
-3的硼。p-Si區424可摻雜少許p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5cm
-3的硼。n+Si區425可具有n+摻雜物,其中活化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摻雜約5×10
20cm
-3的磷。
一般來說,本質GeSi區433接收光信號406,並將光信號406轉換為電信號。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406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波長濾波器進行濾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濾波器層110中的NIR濾波器。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406的光束剖面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透鏡進行塑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透鏡層112中的透鏡。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本質GeSi區433的厚度可介於0.05µm至2µm之間。在一些具體實施中,本質GeSi區433可包括p+GeSi區431。p+GeSi區431可以將光電子逐出本質GeSi區433,以避免發生表面重結合,從而增加載子收集效率。例如,p+GeSi區431可具有p+摻雜物,其中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當本質GeSi區433為鍺並且摻雜了硼時,為約5×10
20cm
-3。
本質GeSi區433生成的自由載子可漂移或擴散到n-Si區422。一般來說,p+Si區423的費米能階與n-Si區422的費米能階之間的差異在兩個區域之間形成電場,其中電場使n-Si區422從本質GeSi區433收集的自由電子漂移到p+Si區423下方的區域。第二柵極426可耦合到第二控制信號427。例如,第二柵極426可耦合到電壓源,其中第二控制信號427可以是電壓源的DC電壓信號。第二控制信號427控制自由電子從p+Si區423下方區域到n+Si區425的流動。例如,如果第二控制信號427的電壓超過閾值電壓,則積聚在p+Si區423下方區域中的自由電子將漂移到n+Si區425。n+Si區425可耦合到第二讀取電路428。第二讀取電路428可類似於第一讀取電路418。
儘管圖4A未示出,但是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可見光圖元404和NIR圖元402可按另選方式進行製作,以收集電洞,而非電子。在此情況下,p+Si區413和423將由n+Si區替代,n-Si區412和413將由p-Si區替代,p-Si區414和424將由n-Si區替代,n+Si區415和425將由p+Si區替代。注意,本文所示附圖是為了進行說明並闡釋工作原理。
圖4B示出了示例性光電二極體450,其用於檢測可見光信號和紅外光信號。光電二極體450包括可見光圖元454和NIR圖元452。可見光圖元454類似於參見圖4A所述的可見光圖元404。NIR圖元452類似於參見圖4A所述的NIR圖元402。在此,可見光圖元454和NIR圖元452的接收光信號458和460的表面為平整表面,其中本質GeSi區462和p+GeSi區464嵌入氧化物層456中。例如,氧化物層456可以在p-Si區466上形成。氧化物層456的厚度經選擇,可以是本質GeSi區462的厚度。感測器區可以通過刻蝕或任何其它合適技術來形成在氧化物層456中。鍺矽可選擇性地在感測器區中生長,以形成本質GeSi區462。可見光圖元454與NIR圖元452之間的平整表面可實現對光電二極體表面進行附加處理和/或與製作在分離基板上的裝置進行接合。
圖5示出了示例性光電二極體500,其用於檢測可見光信號和紅外光信號。示例性光電二極體500包括形成於共同基板上的NIR圖元502和可見光圖元504。NIR圖元502和可見光圖元504由隔離結構506分開。NIR圖元502被配置用於檢測波長在NIR範圍內的光信號。可見光圖元504被配置用於檢測波長在可見光範圍內(例如,藍色和/或綠色和/或紅色)的光信號。NIR圖元502和可見光圖元504可以是(例如)參見圖1所述的感測器層108中的光電二極體。
可見光圖元504包括n-Si區512、p+Si區513、p-Si區514、n+Si區515、第一柵極516、耦合到第一柵極516的第一控制信號517、和耦合到n+Si區515的第一讀取電路518。n-Si區512可摻雜少許n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6cm
-3的磷。p+Si區513可具有p+摻雜物,其中活化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摻雜約5×10
20cm
-3的硼。p-Si區514可摻雜少許p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5cm
-3的硼。n+Si區515可具有n+摻雜物,其中活化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摻雜約5×10
20cm
-3的磷。
一般來說,p+Si區513接收光信號508。由於p+Si區513的厚度一般較薄(例如,100nm),光信號508傳播到n-Si區512中,其中n-Si區512吸收光信號508,並將光信號508轉換為自由載子。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508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波長濾波器進行濾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濾波器層110中的濾波器。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508的光束剖面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透鏡進行塑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透鏡層112中的透鏡。
一般來說,p+Si區513的費米能階與n-Si區512的費米能階之間的差異在兩個區域之間形成電場,其中電場使n-Si區512產生的自由電子漂移到p+Si區513下方的區域。第一柵極516可耦合到第一控制信號517。例如,第一柵極516可耦合到電壓源,其中第一控制信號517可以是電壓源的DC電壓信號。第一控制信號517控制自由電子從p+Si區513下方區域到n+Si區515的流動。例如,如果第一控制信號517的電壓超過閾值電壓,則積聚在p+Si區513下方區域中的自由電子將漂移到n+Si區515,而被收集。n+Si區515可耦合到第一讀取電路518,該第一讀取電路518處理所收集的電信號。第一讀取電路518可類似於參見圖4A所述的第一讀取電路418。
NIR圖元502包括n-Si區522、p-Si區524、n+Si區525、第二柵極526、耦合到第二柵極526的第二控制信號527、耦合到n+Si區525的第二讀取電路528、p+GeSi區531、和本質GeSi區533。n-Si區522可摻雜少許n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6cm
-3的磷。p-Si區524可摻雜少許p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5cm
-3的硼。n+Si區525可具有n+摻雜物,其中活化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摻雜約5×10
20cm
-3的磷。
P+GeSi區531接收光信號535,並將光信號535轉換為電信號。由於p+GeSi區531的厚度一般較薄(例如,100nm),光信號535傳播到本質GeSi區533中,其中本質GeSi區533吸收光信號535,並將光信號535轉換為自由載子。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535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波長濾波器進行濾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濾波器層110中的NIR濾波器。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535的光束剖面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透鏡進行塑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透鏡層112中的透鏡。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本質GeSi區533的厚度可介於0.05µm至2µm之間。在一些具體實施中,p+GeSi區531可以將光電子逐出本質GeSi區533,以避免發生表面重結合並增加載子收集效率。例如,p+GeSi區531可具有p+摻雜物,其中摻雜劑濃度與製作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當本質GeSi區533為鍺並且摻雜了硼時,為約5×10
20cm
-3。
本質GeSi區533生成的自由載子可漂移到或擴散到n-Si區522。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可以對NIR圖元502施加源極電壓Vss,在p+GeSi區531與n-Si區522之間形成電場,使得自由電子可以朝n-Si區522漂移,而自由電洞可以朝p+GeSi區531漂移。
第二柵極526可耦合到第二控制信號527。例如,第二柵極526可耦合到電壓源,其中第二控制信號527可以是電壓源的DC電壓信號。第二控制信號527控制自由電子從n-Si區522到n+Si區525的流動。例如,如果第二控制信號527的電壓超過閾值電壓,積聚在n-Si區522中的自由電子將朝n+Si區525漂移。n+Si區525可耦合到第二讀取電路528,以對所收集的電信號進行進一步處理。第二讀取電路528可類似於參見圖4A所述的第一讀取電路418。
儘管圖5未示出,但是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可見光圖元504和NIR圖元502可按另選方式進行裝配,以收集電洞,而非電子。在此情況下,p+Si區513將由n+Si區替代,n-Si區512和522將由p-Si區替代,p-Si區514和524將由n-Si區替代,n+Si區515和525將由p+Si區替代。
圖6示出了示例性光電二極體600,其用於檢測可見光信號和紅外光信號。光電二極體600包括可見光圖元654和NIR圖元652。可見光圖元654類似於參見圖5所述的可見光圖元504。NIR圖元652類似於參見圖5所述的NIR圖元502。在此,可見光圖元654和NIR圖元652的接收光信號660和658的表面為平整表面,其中本質GeSi區662和p+GeSi區664嵌入氧化物層656中。可見光圖元654與NIR圖元652之間的平整表面可實現對光電二極體表面進行其它處理和/或與製作在分離基板上的設備進行接合。
在飛行時間(TOF)應用中,三維物體的深度資訊可通過所傳送的光脈衝與所檢測的光脈衝之間的相位差異來確定。例如,可以用圖元的二維陣列來重建三維物體的三維圖像,其中每個圖元可包括一個或多個光電二極體,用於得到三維物體的相位資訊。在一些具體實施中,飛行時間應用使用波長在近紅外光(NIR)範圍內的光源。例如,發光二極體(LED)的波長可以是850nm、940nm、1050nm、或1310nm。一些光電二極體可以將矽用作吸收材料,但是矽不是NIR波長的高效吸收材料。具體地,光載子可以在矽基板深處生成(例如,深度大於10µm),這些光載子會慢慢漂移和/或擴散到光電二極體接面點,這導致元件(device)頻寬的減小。而且,為了使能耗最小,通常用小量的電壓擺幅來控制光電二極體的運行。對於較大的吸收區域(例如,直徑10µm),小量的電壓擺幅僅可以在整個較大吸收區域內形成較小的橫向/垂直電場,這會影響橫掃整個吸收區域的光載子的漂移速度。因此元件頻寬進一步受到限制。對於使用NIR波長的TOF應用,將鍺矽(GeSi)用作吸收材料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解決了上文討論的技術問題。
圖7是示例性多柵極光電二極體700,其用於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多柵極光電二極體700包括吸收層706,該吸收層製作於基板702上。基板702可以是任何可以製作半導體裝置的合適基板。例如,基板702可以是矽基板。吸收層706與第一n+Si區712之間的耦合由第一柵極708進行控制。吸收層706與第二n+Si區714之間的耦合由第二柵極710進行控制。
一般來說,吸收層706接收光信號712,並將光信號712轉換為電信號。吸收層706經選擇,在所需波長範圍內具有較高的吸收係數。對於NIR波長,吸收層706可以是GeSi平台,其中GeSi吸收光信號712中的光子,並生成電子電洞對。GeSi平台中鍺和矽的材料成分可以被選擇用於特定工藝或應用。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吸收層706經設計,厚度為
t。例如,對於850nm的波長,為了具有很大的量子效率,GeSi平台的厚度可以是大約1µm。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吸收層706的表面被設計為具有特定形狀。例如,GeSi平台可以是圓形、正方形、或矩形,這取決於光信號712在GeSi平台表面上的空間剖面。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吸收層706被設計為具有橫向尺寸
d,用於接收光信號712。例如,GeSi平台可具有圓形形狀,其中
d的範圍為1µm至50µm。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吸收層706可包括p+GeSi區731。p+GeSi區731可以將光電子從吸收層706的表面逐出,由此可增加設備頻寬。例如,p+GeSi區731可具有p+摻雜物,其中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當吸收層706為鍺並且摻雜了硼時,為約5×10
20cm
-3。
多柵極光電二極體700包括植入基板702中的n阱區704。例如,n阱區704的摻雜量範圍可以是10
15cm
-3至10
20cm
-3。一般來說,n阱區704用於收集吸收層706生成的電子。
第一柵極708耦合到第一控制信號722和第一讀取電路724。例如,第一柵極708可耦合到電壓源,其中第一控制信號722可以是電壓源的時變型多級(time-varying multi-level)電壓信號。第一讀取電路724為三電晶體配置,該三電晶體配置由重置柵極、源極隨耦器、和選擇柵極、或任何適合於處理自由載子的電路構成。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讀取電路724可製作在基板702上。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第一讀取電路724可製作在另一基板上,並通過晶粒/晶圓接合或堆疊與多柵極光電二極體700共同封裝在一起。第二柵極710耦合到第二控制信號732和第二讀取電路734。第二控制信號732類似於第一控制信號722,並且第二讀取電路734類似於第一讀取電路724。
第一控制信號722和第二控制信號732用於控制吸收光子所產生的電子的收集過程。例如,當第一柵極708打開(“on”)且第二柵極關閉(“off”)時,電子會從n阱區704漂移至第一n+Si區712。反過來,當第一柵極708關閉(“off”)且第二柵極打開(“on”)時,電子會從n阱區704漂移至n+Si區714。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可以在p+GeSi區731與n阱區704之間施加電壓,以增加吸收層706內部的電場,使電子朝n阱區704漂移。
圖8是示例性多柵極光電二極體800,其用於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多柵極光電二極體800包括製作於基板802上的吸收層806。基板802可以是任何可以製作半導體裝置的合適基板。例如,基板802可以是矽基板。吸收層806與第一p+Si區812之間的耦合由第一柵極808進行控制。吸收層806與第二p+Si區814之間的耦合由第二柵極810進行控制。
一般來說,吸收層806接收光信號812,並將光信號812轉換為電信號。吸收層806類似於參見圖7所述的吸收層706。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吸收層806可包括n+GeSi區831。n+GeSi區831可以將電洞從吸收層806的表面逐出,由此可增加元件頻寬。例如,n+GeSi區831可具有n+摻雜物,其中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當吸收層806為鍺並且摻雜了磷時,為約5×10
20cm
-3。
多柵極光電二極體800包括植入基板802中的p阱區804。例如,p阱區804的摻雜量範圍可以是10
15cm
-3至10
20cm
-3。一般來說,p阱區804用於收集吸收層806生成的電洞。
第一柵極808耦合到第一控制信號822和第一讀取電路824。第一柵極808、第一控制信號822和第一讀取電路824類似於參見圖7所述的第一柵極708、第一控制信號722和第一讀取電路724。第二柵極810耦合到第二控制信號832和第二讀取電路834。第二柵極810、第二控制信號832和第二讀取電路834類似於參見圖7所述的第二柵極710、第二控制信號732和第二讀取電路734。
第一控制信號822和第二控制信號832用於控制吸收光子所產生的電洞的收集過程。例如,當第一柵極808打開(“on”)且第二柵極810關閉(“off”)時,電洞會從p阱區804漂移至第一p+Si區812。反過來,當第一柵極808關閉(“off”)且第二柵極810打開(“on”)時,電洞會從p阱區804漂移至第二p+Si區814。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可以在n+GeSi區831與p阱804之間施加電壓,以增加吸收層806內部的電場,使電洞朝p阱區804漂移。
圖9A示出示例性光電二極體900,其用於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光電二極體900包括製作於基板902上的吸收層906,及位於吸收層906與基板902之上的第一層908。基板902可以近似於先前敘述的基板702;吸收層906可以近似於先前敘述的吸收層706,且例如可由Ge或是具有1-99%鍺濃度之GeSi所製作。Ge或是GeSi吸收層906之背景摻雜極性及背景摻雜位準可分別為P型及10
14cm
-3至 10
16cm
-3。背景摻雜位準可源自直接摻雜(explicit incorporation of doping)或是源自形成吸收層906時產生的材料缺陷。光電二極體900的吸收層906具有平台結構且由基板902所支撐;此外,雖然圖9所示之平台具有垂直邊牆,但是平台的形狀及邊牆剖面可由吸收層906的成長及製程所決定。
第一層908覆蓋吸收層906之上表面及側表面,且覆蓋在形成有吸收層906之基板902部份上表面。第一層908可由與CMOS製程相容之材料製成,例如非晶矽、多晶矽、磊晶矽、氧化鋁(例如Al
2O
3)、氧化矽(例如SiO
2)、氧化鍺(例如GeO
2)、鍺矽(例如Ge
0.4Si
0.6)、氮化矽(例如Si
3N
4)、高介電係數材料(如HfOx, ZnOx, LaOx, LaSiOx)或是任何上述材料組合。於吸收層906上之第一層908有諸多效應。例如,第一層908可作為吸收層906之鈍化層,可以降低因為吸收層906表面缺陷產生之暗電流或是漏電流。若為Ge或是GeSi吸收層906,則表面缺陷會造成顯著的暗電流或是漏電流,導致光電二極體900所產生的光電流雜訊增加。將第一層908覆蓋吸收層906之表面,可降低暗電流或是漏電流,進而降低光電二極體900之雜訊位準。舉另一範例而言,第一層908可調變一Schottky能障位準,此Schottky能障位準形成於光電二極體900之一接點與吸收層906之間,及/或光電二極體900之一接點與基板902之間。能障調變效應係在同一申請人之美國專利申請號No. 15/908,328,名稱為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 有更清楚說明,在此援引加入此申請案內容。
圖9B示出示例性光電二極體910,其用於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此圖所示之光電二極體910與圖9A所示之光電二極體900相似,但是圖9B之光電二極體910之吸收層906部份嵌入基板902上之一凹槽,且吸收層906更包含間隔層912。間隔層912可為各種氧化物或是氮化物之介電材料,且將吸收層906之側壁與基板902分開。在一些具體實施中,間隔層912可省略,且吸收層906之嵌入部份可以直接與基板902凹槽之一個表面接觸,例如矽基板之[110]側壁。
圖9C示出示例性光電二極體920,其用於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此圖所示之光電二極體920與圖9B所示之光電二極體910相似,但是圖9C之光電二極體920之吸收層906完全嵌入基板902上之凹槽。
在圖4A, 4B, 5, 6, 7及8所示之光電二極體具有類似於圖9A光電二極體之突出於基板表面的鍺區域或是吸收層,但是圖4A, 4B, 5, 6, 7及8所示之光電二極體也可類似圖9B及9C之範例,而分別有部份嵌入或是完全嵌入之鍺區域或是吸收層。
圖10A顯示跨過矽基板及鍺平台之能帶圖1000範例。能帶圖1000顯示在矽-鍺異質接面處不同位置的電荷載子(如電子或是電洞)所承受的能階。直座標對應能階E,而橫座標對應跨過矽基板及鍺平台異質接面之一位置x。矽基板及鍺平台分別具有在si,si 及Ev,ge,及分別具有在si,si, 及 Ec,ge。此外,圖10A亦標示矽基板及鍺平台si,si 及 Ei,ge,以做參考。
一般而言,不同的半導體材料會有不同的導電帶及價電帶能階。例如,矽之導電帶能階Ec,si約比鍺之導電帶能階Ec,ge小0.05 eV;而矽之價電帶能階Ev,si約比鍺之價電帶能階Ev,ge小0.4 eV。此外,對於本質半導體,費米能階係位在導電帶及價電帶中間點。因此,矽之si,si較鍺之si,ge小0.27 eV。矽-鍺異質接面的費米能階差異產生一內建位能及空乏區,其阻礙電流流過此異質接面。在異質接面間施加增加的偏壓電壓可以克服此內建位能。然而,某些狀況不希望有增加之外加偏壓電壓。例如,增加外部偏壓電壓會增加具矽-鍺異質接面光電二極體的暗電流、功率消耗或是此兩者。下面將說明藉由降低或是消除異質接面內建位能,以增進流過異質接面電流之技術。
矽及鍺之費米能階可藉由不同方式而對齊,進而降低或是消除異質接面內建位能。此些技術包含:1)在鍺中摻雜P型摻雜劑;2)在矽中摻雜N型摻雜劑;3) 在鍺中摻雜P型摻雜劑且在矽中摻雜N型摻雜劑;4) 在鍺及矽中摻雜N型摻雜劑;5)上述技術之組合。上述各種技術的摻雜劑濃度可由標準之能帶計算,並考量材料本質摻雜極性與濃度、及/或材料之本質載子濃度而決定。下面將以矽之本質載子濃度n
i,si為 10
10cm
-3而鍺之本質載子濃度n
i,ge為 2*10
10cm
-3為例,計算第一到第四種技術的參數。若半導體分別摻雜濃度分別為N
D或 N
A之N型摻雜劑或P型摻雜劑,則費米能階會分別高於或是低於半導體的中間點能階。摻雜導致的費米能階變化可以下式計算:k
BT*ln(N
D/n
i,si) 或是 k
BT*ln(N
A/n
i,si),其中K
B是Boltzmann常數、而T是溫度。對於第一種技術,在鍺中摻雜濃度約為4*10
17cm
-3(例如 6.47*10
17cm
-3)之硼。對於第二種技術,在矽中摻雜濃度約為3*10
14cm
-3(例如 3.24*10
14cm
-3)之磷。對於第三種技術,在鍺中摻雜濃度少於6.47*10
17cm
-3(例如 4*10
17cm
-3或是更少)之硼,及在矽中摻雜濃度少於3.24*10
14cm
-3(例如 3*10
14cm
-3或是更少)之磷。對於第四種技術,在鍺中摻雜濃度大體為G*10^P cm
-3的磷,且在矽中摻雜濃度大體為16*G*10^P cm
-3的磷。
基於各種理由,第四種技術會優於第一、第二、及第三種技術。例如,參數G與P為可以調整之參數,因此可以經調整而控制矽-鍺異質接面的空乏區寬度。又例如,參數G與P可以經過調整而使所得的摻雜濃度落入標準積體電路製程所能可靠實現的範圍內。例如,使用標準積體電路製程可以輕易實現1*10
16cm
-3之摻雜位準。在一些具體實施中,鍺可以摻雜濃度大體為5*10
17cm
-3之磷;而矽可以摻雜濃度大體為8*10
18cm
-3之磷。
摻雜濃度若"近似X"或是"大體等於X",表示摻雜濃度範圍在功能上等效於數值X,及/或此摻雜濃度範圍為在給定數據的製程變化內。例如,摻雜濃度若在數值X的1%、5%、 25%或是 50%內,皆可視為"近似X"或是"大體等於X"。舉另一範例而言,若一摻雜濃度之功能大致等效於數值X所實現功能,例如可以與數值X所降低或是消除的內建位能相似,則此摻雜濃度可視為"近似X"或是"大致或是實質等於X"。
雖然在上述範例係以能帶圖及沒有本質摻雜的純矽及純鍺間的異質接面做計算說明,但是上述技術也可應用於其他材質之異質接面,例如矽-矽鍺合金,或是應用有或沒有本質摻雜的材料。不同成份的矽鍺合金有對應之導電帶能階、價電帶能階及費米能階,上述能階可被決定且用以計算基於不同技術的適合摻雜濃度。
上述說明已經敘述種種降低或是消除矽-鍺異質接面間內建位能技術。下面將說明實現內建位能降低技術的光電二極體範例。參考圖10B,其說明具有降低內建位能的光電二極體1010。此光電二極體1010包含基板902、吸收層906、第一層908、n摻雜區1030、p摻雜區1031、n阱1032、閘極710及n+Si區714。除另行說明外,此光電二極體1010之操作大體類似前述光電二極體700之操作。
p摻雜區1031係在吸收層906之第一表面上且遠離基板902之表面。此p摻雜區1031將光電子逐出吸收層906表面且增加元件頻寬。例如,此p摻雜區1031可具有p+摻雜,例如當吸收層906為鍺且摻雜硼,則p+摻雜濃度為製程所能實現之最高濃度,例如為5x10
20cm
-3。p摻雜區1031可類似於p+GeSi區731,其中,吸收層906是鍺矽吸收區。
n摻雜區1030係在吸收層906之第二表面上且接近基板902之表面。此第二表面與吸收層906之第一表面相對。n摻雜區1030可由將摻雜劑布植到吸收層906中而形成,或是將摻雜劑由n阱1032擴散而形成。此光電二極體1010之架構,亦即p摻雜區1031與n摻雜區1030在吸收層906中垂直分開的架構,可稱為垂直PIN光電二極體。
n阱1032是在基板902中形成的n摻雜區。n阱1032可將摻雜劑植入基板902中形成。一般而言,n阱1032係用以收集吸收層906中產生的光生載子。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可在p摻雜區1031及n阱1032間施加電壓,以增加在吸收層906之電場並使電子漂移到n阱1032。
由吸收層906產生的光生載子(例如電子)可被p摻雜區1031逐向在吸收層906及基板902之間的異質接面。n摻雜區1030及n阱1032被配置可使吸收層906及基板902的費米能階對齊,藉以使光生載子可流過異質接面。一般而言,n摻雜區1030之第一摻雜濃度小於或是大致等於n阱1032的第二摻雜濃度。藉由此濃度,可降低異質接面間的費米能階的非對準。若吸收層906為本質鍺層,n摻雜區1030可摻雜濃度大致等於G*10^P cm
-3的磷,而n阱1032可摻雜濃度大致等於16*G*10^P cm
-3的磷,以使異質接面間的費米能階能大致對準。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n摻雜區1030及n阱1032係彼此相鄰(亦即為直接接觸而沒有中介層)。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可在n摻雜區1030及n阱1032之間提供一中介層(例如一矽鍺層)。
由吸收層906產生的光生載子越過異質接面且被n阱1032收集後,即受到閘極710的控制而傳遞到光電二極體1010之一讀取區(例如n+ Si 區 714)。讀取區係光電二極體1010之一區域,且光電二極體產生之光生載子在此被收集或由一電路(例如讀取電路734)所讀取。讀取區例如為n+Si區415、425、515、525、712及714,及p+Si區812及814。讀取電路734耦合到讀取區以讀取由光電二極體1010產生之光生載子。
閘極710係在基板902之一表面上形成。例如,在基板902及閘極710之間可有一介電層以支撐閘極710。因此,閘極710被基板902所支撐。讀取區(例如n+Si區714)係在基板902表面形成且也被基板902支撐。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可將一電容器耦接到光電二極體1010之讀取區。電容器例如可為漂浮-擴散電容器、金屬-氧化物-金屬電容器、金屬-絕緣物-金屬電容器、或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容器。在一些具體實施中,為漂浮-擴散電容器係在讀取區一體成形。例如,n+Si區714可作為漂浮-擴散電容器,也可作為MOS電晶體1040之通道端,作為儲存光生載子之電容器,及作為讀取區。耦接到讀取區之電容器可以對吸收層906產生的光生載子積分,積分結果可由讀取電路734讀取。
n阱1032、閘極710、及n+Si區714可形成一MOS電晶體1040,其控制n阱1032及n+Si區714之間電流。基板902可為P型矽基板,在閘極710下之部份基板902可作為MOS電晶體1040之通道。在閘極710附近或是下方之部份n阱1032,或是整個n阱1032可稱為MOS電晶體1040之通道端(例如第一通道端)。在閘極710附近或是下方之部份n+Si區714,或是整個n+Si區714可稱為MOS電晶體1040之通道端(例如第二通道端)。第一通道端及第二通道端可稱為MOS電晶體1040之源極及汲極端。MOS電晶體之額外操作說明將配合圖24A敘述。
雖然上述說明之光電二極體1010僅有單一閘極710,也可以提供額外之閘極。例如,可在光電二極體1010中配置圖7所示之第一閘極708、第一控制信號722、n+Si區712、及第一讀取電路724以實現多閘極光電二極體1010,其操作類似於圖7之多閘極光電二極體700。
參見圖10C,其說明具有降低內建位能的光電二極體1012。此光電二極體1012與圖10B所示之光電二極體1010類似,但是其吸收層906係部份嵌入基板902的凹槽且光電二極體1012更包含間隔層912。n阱1032包圍凹槽至少一部份,因此至少包圍吸收層906的至少一部份。在一些具體實施中,n阱1032完全包圍吸收層906的嵌入部份。
光生載子可向下移動且穿過吸收層906及基板902之間的異質接面。光生載子隨後由n阱1032導向閘極710,因此閘極710可控制光生載子在n阱1032及n+Si區714之間的傳輸。
間隔層912可為電絕緣材料(例如SiO
2)、半導體 (例如未摻雜之非晶矽、多晶矽、及單晶矽)、或是導體(例如有摻雜之非晶矽、多晶矽、及單晶矽)。雖然上述光電二極體1012具有間隔層912,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間隔層912可以省略。
雖然上述說明之光電二極體1012僅有單一閘極710,也可以提供額外之閘極。例如,可在光電二極體1012中配置圖7所示之第一閘極708、第一控制信號722、n+Si區712、及第一讀取電路724以實現多閘極光電二極體1010,其操作類似於圖7之多閘極光電二極體700。
參見圖10D,其說明具有降低內建位能的光電二極體1014。此光電二極體1014與圖10C所示之光電二極體1012類似,但是其吸收層906係完全嵌入基板902的凹槽。n阱1032包圍凹槽至少一部份,因此至少包圍吸收層906的至少一部份。在一些具體實施中,n阱1032完全包圍吸收層906的嵌入部份。
p摻雜區1031係與n摻雜區1030接觸(例如相鄰)。光生載子可橫向移動且穿過吸收層906及及矽基板902之間的異質接面,隨後由n阱1032收集。在n阱1032及n+Si區714之間傳輸且被n阱1032收集之載子可由閘極710控制。
間隔層912可為半導體 (例如未摻雜之非晶矽、多晶矽、及單晶矽)、或是導體(例如有摻雜之非晶矽、多晶矽、及單晶矽)。雖然上述光電二極體1012具有間隔層912,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間隔層912可以省略。
雖然在上述說明中,p摻雜區1031係與n摻雜區1030彼此相鄰,但在其他實施方式,p摻雜區1031與n摻雜區1030在垂直方向彼此分開。
雖然圖示之n摻雜區1030未在橫向超過吸收層906,但在其他實施方式,n摻雜區1030可在橫向超過吸收層906。
雖然上述說明之光電二極體1014僅有單一閘極710,也可以提供額外之閘極。例如,可在光電二極體1014中配置圖7所示之第一閘極708、第一控制信號722、n+Si區712、及第一讀取電路724以實現多閘極光電二極體1014,其操作類似於圖7之多閘極光電二極體700。
雖然在圖10B到10D所示實施例之光電二極體具有p摻雜區1031、n摻雜區1030, 1032, 1034及n+Si區714,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摻雜極性可以相反且有類似之操作模式。
雖然在圖10B到10D所示實施例之光電二極體中,係使用閘極710控制吸收層906及n+Si區714之間的載子傳輸,但是仍可使用其他的控制機制。例如,閘極710可由P摻雜基極端取代以形成取代MOS電晶體1040之一NPN雙載子接面電晶體,藉以控制流到讀取區之載子流。依據另一例子,閘極710可由一p摻雜閘極端點與一n摻雜通道取代,以形成取代MOS電晶體1040之N通道接面場效電晶體(JFET)。
本發明考量點之一為對齊吸收層906及及矽基板902之間的費米能階,以改善光電二極體之光生載子由吸收區到讀取區之傳輸。在下面將說明改善光電二極體之光生載子由吸收區到電容器傳輸之額外考量。
參見圖11A,其說明具有改善載子傳輸的光電二極體1100。此光電二極體1100與圖10D之光電二極體1014類似,但是n阱1032被第二n摻雜區1132取代,且第一n摻雜區1030及第二n摻雜區1132係由一互連件1150耦合。此外,p摻雜區1031及第一n摻雜區1030都位在吸收層906之第一表面上(遠離基板902),此架構可稱為橫向PIN光電二極體。此外,n+Si區714於此範例即作為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此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為形成於矽基板902內之n摻雜區。在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之n摻雜區及p型矽基板902之間形成的PN接面更侷限流到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之n摻雜區載子,因此相較於未摻雜P型摻雜劑的矽基板902,此範例可以改善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之載子儲存。
第一n摻雜區1030具有第一摻雜濃度n1。第二n摻雜區1132具有第一摻雜濃度n2。與n阱1032不同,第二n摻雜區1132不與第一n摻雜區1030相鄰。例如,第二n摻雜區1132不與第一n摻雜區1030實體相鄰。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具有第三摻雜濃度n3。
互連件1150提供第一n摻雜區1030及第二n摻雜區1132間的電連接。互連件1150使吸收區產生且第一n摻雜區1030吸收之光生載子可傳輸到第二n摻雜區1132,而不需此兩個n摻雜區有實體接觸或是相鄰。互連件1150可由多種金屬形成,例如鋁、銅、或是鎢,且可更包含在其與第一n摻雜區1030及第二n摻雜區1132界面之接觸金屬。
此光電二極體1100之操作說明如下。吸收層906產生之光生載子(例如電子)被p摻雜區1031逐向第一n摻雜區1030。光生載子抵達第一n摻雜區1030時,若MOS電晶體1040導通,則額外力量需施加在載子上以使載子由第一n摻雜區1030流向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此力量可藉由設計第一n摻雜區1030之第一摻雜濃度n1、第二n摻雜區1132之第二摻雜濃度n2、及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之第三摻雜濃度n3而產生。一般而言,因為低摻雜濃度區域的電位能高於高摻雜濃度區域的電位能,帶電載子會由低摻雜濃度區域趨向高摻雜濃度區域。藉由不等式n3 > n2 > n1設定摻雜濃度,儲存在第一n摻雜區1030之載子會先傳送到第二n摻雜區1132,其中第二n摻雜區1132之第二摻雜濃度n2高於第一n摻雜區1030之第一摻雜濃度n1。隨後,當MOS電晶體1040導通,第二n摻雜區1132之第二摻雜濃度n2與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之第三摻雜濃度n3的差異會驅使載子移動到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因此,由吸收層906到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之載子傳輸效率得以改善。
參見圖11B,其說明具有改善載子傳輸的光電二極體1102。此光電二極體1102與圖11A之光電二極體1100類似,但是第一n摻雜區1030延伸到吸收層906的右側邊緣,且第二n摻雜區1132也延伸到吸收層906的右側邊緣,因此第一n摻雜區1030及第二n摻雜區1132在吸收層906及基板902之間的異質界面相會。第一n摻雜區1030及第二n1132之間的緊接可不需要圖11A之互連件1150,即可使光生載子在此兩區域流動。
參見圖11C,其說明具有改善載子傳輸的光電二極體1104。此光電二極體1104與圖11B之光電二極體1102類似,但是第二n摻雜區1132被圍繞吸收層906之第二n摻雜區1133取代,且增加隔離結構1150。第二n摻雜區1133與第二n摻雜區1132類似,但是第二n摻雜區1133圍繞吸收層906之嵌入部份。第二n摻雜區1133可由在基板902蝕刻凹槽、界定可露出圍繞凹槽區域的布植罩幕、及將N型摻雜劑植入凹槽以形成圍繞凹槽的第二n摻雜區1133而製作。圖11C之第二n摻雜區1133相較於圖11B之第二n摻雜區1132有較寬鬆之對準裕度,因為圖11C之架構可確定任何與第一n摻雜區1030接觸之基板902部份都會摻雜成第二n摻雜區1133,而無需將第二n摻雜區1133精確的橫向對準到吸收層906及基板902之間的界面。
隔離結構1150可加強光電二極體1104與其他在基板902上的電路成份(例如其他之光電二極體1104)間的電性絕緣。此隔離結構1150自基板902上表面延伸且伸入上表面算起之預定深度。依據一些實施方式,此隔離結構1150可以摻雜P型摻雜劑或是N型摻雜劑。隔離結構1150之摻雜可建立能帶偏移引發位能障(bandgap offset-induced potential energy barrier),以阻卻穿過隔離結構1150之電流,及改進光電二極體1104與周圍其他電路成份之絕緣。依據一些實施方式,隔離結構1150可為填有半導體材料(與基板902材料不同)之溝渠。在基板902及隔離結構1150之相異半導體材質界面可建立能帶偏移引發位能障(bandgap offset-induced potential energy barrier),以阻卻穿過隔離結構1150之電流,及改進光電二極體1104與周圍其他電路成份之絕緣。依據一些實施方式,隔離結構1150可為填有介電材料或是絕緣材料之溝渠。填充低導電介電材料或是絕緣材料之隔離結構1150可提供高電阻抗區域,以阻卻穿過隔離結構1150之電流,及改進光電二極體1104與周圍其他電路成份之絕緣。
參見圖11D,其說明具有改善載子傳輸的光電二極體1106。此光電二極體1106與圖11C之光電二極體1104類似,但是增加圖9B所示之間隔層912,且第一n摻雜區1030移到吸收層906之底面(與基板902交界之面)。p摻雜區1031及第一n摻雜區1030形成垂直PIN二極體。間隔層912提供吸收層906垂直側壁與基板902之間的絕緣,且限制光生載子沿著吸收層906垂直方向的流動。光生載子由在吸收層906與基板902底部界面處的第二n摻雜區1133吸收,且在MOS電晶體1040導通時被驅向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將第二n摻雜區1133之摻雜劑擴散至吸收層906(亦即藉由熱處理),即可形成第一n摻雜區1030。基於擴散以形成第一n摻雜區1030不需摻雜劑布植步驟,本實例之光電二極體1106較圖11C之光電二極體1104更易製作。
光電二極體1100、1102、1104及1106利用沿著第一n摻雜區1030、第二n摻雜區1132(或是1133)、及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之摻雜濃度差異,可在MOS電晶體1040導通時,將光生載子由吸收區傳輸至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另一改善載子傳輸之技術為跨過與不同摻雜區相關電容之電荷分享效應。參考圖11E,其說明具有改善載子傳輸的光電二極體1108。此光電二極體1108與圖11A之光電二極體1100類似,但是第一n摻雜區1030改以第一n摻雜區1130、第二n摻雜區1132改以第二n摻雜區1134、且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改以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之電容值分別大致大於第一n摻雜區1130及第二n摻雜區1134相關之電容值。
在此架構,第一n摻雜區1130之第四摻雜濃度n4、第二n摻雜區1134之第五摻雜濃度n5及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之第六摻雜濃度n6可為高濃度(例如大於5*10
19cm
-3)且大體近似(例如為一數值X之1%, 5%, 10%, 或是 20%以內)。例如,濃度n4, n5, n6可大致等於1*10
20cm
-3。高摻雜濃度可降低金屬-半導體接觸電阻,並降低電荷分享之相關RC時間常數,即可實現更快之載子傳輸。
增加相較於第一n摻雜區1130,第二n摻雜區1134之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的n摻雜區尺寸,可使之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的電容值大致高於第一n摻雜區1130,第二n摻雜區1134之電容值。此外,對於摻雜區,例如第一n摻雜區1130、第二n摻雜區1134、及形成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的n摻雜區,其可與周遭材料(例如吸收層906或是基板902)形成PN接面。此PN接面導致接面電容,其更增加第一n摻雜區1130、第二n摻雜區1134、及形成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的n摻雜區的相關電容。數種因數會影響接面電容,如摻雜區之實體尺寸及摻雜濃度。
在MOS電晶體1040導通時,第一n摻雜區1130、第二n摻雜區1134、及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的電容係為彼此並聯。在電容器為並聯時,電容經由稱為電荷用享的過程而共用跨接其終端的共同電壓。跨過一電容器之電壓由儲存在電容器的電荷量決定,亦即依據此公式:V= Q / C,其中Q是儲存在電容的電荷量,C是電容器之電容值。若並聯之電容共用相同電壓V
1,在個別電容器儲存之電荷Q為Q = V
1*C。經由設計第一n摻雜區1130、第二n摻雜區1134、及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使得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之電容遠大於第一n摻雜區1130及第二n摻雜區1134之電容;因此儲存於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之電荷量遠大於第一n摻雜區1130及第二n摻雜區1134之電荷量,藉此改善由吸收層906到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之載子傳輸效率。例如,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之電容可為第一n摻雜區1130及第二n摻雜區1134之總和電容的至少大上10倍(例如可為大上20倍、大上40倍或大上50倍)。
依據一些實施方式,依據圖11A-11D之摻雜設計可與圖11E敘述的電荷共享一起組合實現。例如,摻雜濃度可依據下列不等式:n4 < n5 < n6,且確保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之電容遠大於第一n摻雜區1130及第二n摻雜區1134之總合電容。
依據一些實施方式,除了增加相對於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的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尺寸以增加光電二極體1108讀取區相關的電容值外,藉由耦合分立(separate)之電容器,例如金屬-氧化物-金屬(metal-oxide-metal, MOM)電容器、金屬-絕緣物-金屬(metal- insulator -metal, MIM)電容器、或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MOS)電容器,也可增加與讀取區相關之電容值。藉由此分立之電容器,也可類似於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之效果,而增加電容值。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分立之電容器也可耦接到讀取區且與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並聯以更增加讀取區相關之電容值。
參見圖11F,其說明具有改善載子傳輸的光電二極體1109。此光電二極體1109與圖11A之光電二極體1100類似,但是MOS電晶體1040在此實例係由吸收層906支撐。MOS電晶體1040改變位置且完全由吸收層906支撐,可省卻形成於基板902上之第二n摻雜區1132及耦合到此第二n摻雜區1132之互連件1150。在此架構中,於吸收層906內產生之光生載子不會自吸收層906流向基板902。反之,在閘極710之控制下,光生載子會直接自吸收層906流向讀取電路734。因此,光生載子不會經歷吸收層906及基板902之間的內建電位能。此外,第一n摻雜區1130之第一摻雜濃度n1與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之第三摻雜濃度n3之間差異可改善第一n摻雜區1130與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間的載子傳輸。
依據一些實施方式,電容器可耦接到光電二極體1109之讀取區,此電容器例如為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電容器之範例也可為金屬-氧化物-金屬(MOM)電容器、
金屬-絕緣物-金屬(MIM)電容器、或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電容器。
在圖11A-11F說明之光電二極體具有p摻雜區1031、第一n摻雜區1030, 1130, 1132, 1133, 1134及N型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及1142;然而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摻雜極性可以相反且有類似之操作模式。
在圖11A-11F說明中,在吸收層906及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及1142之間的載子傳輸係由閘極710控制,但是本發明也可採用其他之控制機制。例如,例如,閘極710可由P摻雜基極端取代以形成取代MOS電晶體1040之NPN雙載子接面電晶體,藉以控制流到讀取區之載子流。依據另一例子,閘極710可由一p摻雜閘極端點與一n摻雜通道取代,以形成取代MOS電晶體1040之N通道接面場效電晶體(JFET)。
在圖11A-11F說明之光電二極體1100, 1102, 1104, 1106, 1108, 及 1109可製作於基板902之上且由基板902支撐。一般而言,光電二極體的不同元件可分別製作於不同的半導體晶圓上,且彼此由各種晶圓接合技術連接以形成光電二極體。圖11G顯示一晶圓接合光電二極體1160。此晶圓接合光電二極體1160與圖11A之光電二極體1100類似,但是於此實例中,吸收層906、p摻雜區1031、第一n摻雜區1030係由第一半導體層1170支撐;而第二n摻雜區1132、閘極710及漂浮-擴散電容器1140係由第二半導體層1172支撐。第一半導體層1170及第二半導體層1172可為半導體晶圓,例如使用於標準積體電路製程之矽晶圓。光電二極體1160之操作與光電二極體1100之操作類似。
第一半導體層1170及第二半導體層1172可以分別製作。例如,第一半導體層1170可由專用於形成吸收層906的第一製程製作;第二半導體層1172可由專用於形成閘極710的第二製程製作。第二製程例如可為製作高密度數位電路之sub 100 nm CMOS 製程。互連件1150之一第一部份可在製作第一半導體層1170之製程時製作,而互連件1150之一第二部份可在製作第二半導體層1172之製程時製作。製作完成之第一半導體層1170及第二半導體層1172可由接合界面1174接合,以使第一半導體層1170及第二半導體層1172可機械耦接且使吸收層906與第二n摻雜區1132電性耦接。第一半導體層1170及第二半導體層1172接合後之物體可稱為基板。下面將配合圖17A-17D及圖19A-20F說明晶圓接合之其他細節。
第一半導體層1170及第二半導體層1172之接合會遮住吸收層906面向第二半導體層1172之第一表面。因此光信號1180會由第一半導體層1170之第二表面進入吸收層906,此第二表面係與吸收層906形成之表面處相對。此種照射架構稱為背向照射。
參考圖11H,其顯示一晶圓接合光電二極體1162。此晶圓接合光電二極體1162與圖11E之光電二極體1108類似,但是在此實例中,吸收層906、p摻雜區1031、第一n摻雜區1130係由第一半導體層1170支撐;而第二n摻雜區1134、閘極710及漂浮-擴散電容器1142係由第二半導體層1172支撐。晶圓接合光電二極體1162之製程與光電二極體1160之製程近似,且晶圓接合光電二極體1162之操作與光電二極體1108之操作類似。
圖12示出了示例性光電二極體1200,其用於檢測可見光信號和紅外光信號。示例性光電二極體1200包括:NIR圖元1202,其用於收集電洞;和可見光圖元1204,其用於收集電子,其中NIR圖元1202和可見光圖元1204在共同基板上形成。NIR圖元1202和可見光圖元1204不由隔離結構分開。NIR圖元1202用於檢測波長在NIR範圍內的光信號。可見光圖元1204用於檢測波長在可見光範圍內(例如,藍色和/或綠色和/或紅色)的光信號。NIR圖元1202和可見光圖元1204可以是(例如)參見圖1所述的感測器層108中的光電二極體。
可見光圖元1204被配置用於收集光生載子生成的自由電子,並且包括n-Si區1212、n+Si區1214、p-Si區1220、第一柵極1216、耦合到第一柵極1216的第一控制信號1217、和耦合到n+Si區1214的第一讀取電路1218。n-Si區1212可摻雜少許n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6cm
-3的磷。n+Si區1214可具有n+摻雜物,其中活化摻雜劑濃度與製程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摻雜約5×10
20cm
-3的磷。p-Si區1220可摻雜少許p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6cm
-3的硼。
一般來說,p-Si區1220接收光信號1222。由於p-Si區1220的厚度一般較薄(例如,50~100nm),光信號1222傳播到n-Si區1212中,其中n-Si區1212吸收光信號1222,並將光信號1222轉化為自由載子。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1222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波長濾波器濾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濾波器層110中的濾波器。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1222的光束剖面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透鏡進行塑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透鏡層112中的透鏡。
一般來說,p-Si區1220的費米能階與n-Si區1212的費米能階之間的差異在兩個區域之間形成電場,其中電場使n-Si區1212產生的自由電子朝p-Si區1220下方區域漂移。第一柵極1216可耦合到第一控制信號1217。例如,第一柵極1216可耦合到電壓源,其中第一控制信號1217可以是電壓源的DC電壓信號。第一控制信號1217控制自由電子從p-Si區1220下方區域到n+Si區1214的流動。例如,如果第一控制信號1217的電壓超過閾值電壓,則積聚在p-Si區1220下方區域中的自由電子將漂移到n+Si區1214,用於收集。n+Si區1214可耦合到第一讀取電路1218,該第一讀取電路1218處理所收集的電信號。第一讀取電路1218可類似於參見圖4A所述的第一讀取電路418。
NIR圖元1202被配置用於收集由光生載子生成的電洞,並且包括n-Si區1242、p+Si區1244、第二柵極1246、耦合到第二柵極1246的第二控制信號1247、耦合到p+Si區1244的第二讀取電路1248、n+GeSi區1250、本質GeSi區1252、p-Ge區1254、和氧化區1256。此外,NIR圖元1202與可見光圖元1204共用p-Si區1220。
n-Si區1242可摻雜少許n型摻雜劑,例如,摻雜約10
15cm
-3的磷。p+Si區1244可具有p+摻雜物,其中活性化摻雜劑濃度與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摻雜約5×10
20cm
-3的硼。n+GeSi區1250接收光信號1260,並將光信號1260轉化為電信號。由於n+GeSi區1250的厚度一般較薄(例如,50~100nm),光信號1260傳播到本質GeSi區1252中,其中本質GeSi區1252吸收光信號1260,並將光信號1260轉化為自由載子。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1260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波長濾波器進行過濾,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濾波器層110中的NIR濾波器。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光信號1260的光束剖面可以由本附圖中未示出的透鏡進行塑形,諸如參見圖1所述的透鏡層112中的透鏡。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本質GeSi區1252的厚度可介於0.05µm至2µm之間。在一些具體實施中,n+GeSi區1250可以將生成的電洞逐出本質GeSi區1252,以避免發生表面重結合,且會增加載子收集效率。例如,n+GeSi區1250可具有n+摻雜物,其中摻雜劑濃度與製程工藝所能達到的程度一樣高,例如,當n+GeSi區1250為鍺並且摻雜了磷時,為約5×10
20cm
-3。
本質GeSi區1252中的光生自由電洞可漂移或擴散到p-Si區1220。本質GeSi區1252中的光生自由電子可以被p-GeSi區1254逐出,這防止了自由電子進入p-Si區1220。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可以對NIR圖元1202施加汲極電壓VDD,在n+GeSi區1250與p-Si區1220之間形成電場,使得自由電洞可以朝p-Si區1220漂移,而自由電子可以朝n+GeSi區1250漂移。
第二柵極1246可耦合到第二控制信號1247。例如,第二柵極1246可耦合到電壓源,其中第二控制信號1247可以是電壓源的DC電壓信號。第二控制信號1247控制自由電洞從p-Si區1220到p+Si區1244的流動。例如,如果第二控制信號1247的電壓超過閾值電壓,則積聚在p-Si區1220中的自由電洞將朝p+Si區1244漂移。p+Si區1244可耦合到第二讀取電路1248,以對所收集的電信號進行進一步處理。
儘管圖12未示出,但是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可見光圖元1204可按另選方式進行製作,以收集電洞,而非電子,並且NIR圖元1202可按另選方式進行製作,以收集電子,而非電洞。在此情況下,p-Si區1220將由n-Si區替代,n-Si區1242和1212將由p-Si區替代,p+Si區1244將由n+Si區替代,n+Si區1214將由p+Si區替代,n+GeSi區1250將由p+GeSi區替代,p-GeSi區1254將由n-GeSi區替代。
在一些具體實施中,圖4A、圖4B、圖5、圖6、圖7、圖8和圖9中所示光信號的方向可以根據設計、封裝與應用而反向。例如,參見圖4A,光信號406可通過p+Si區423進入NIR圖元402,穿透n-Si區422,然後被本質GeSi區433吸收。
圖13示出了示例性集成光電二極體陣列1300的頂視圖,該陣列用於檢測可見光和NIR光,以及用於TOF應用。光電二極體陣列1000包括NIR/TOF圖元1302和VIS圖元1304。NIR/TOF圖元1302包括NIR柵極1306、第一TOF柵極1312、和第二TOF柵極1314。VIS圖元1304包括VIS柵極1308。NIR/TOF圖元1302和VIS圖元1304不由隔離結構隔離。通過NIR柵極1306和VIS柵極1308對電荷讀取進行控制的過程類似於參見圖12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1200。通過TOF柵極1312和1314對電荷讀取進行控制的過程類似於參見圖7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700、參見圖8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800、或是參見圖10B-10D及圖11A-H之多閘極光電二極體1010, 1012, 1014, 1100, 1102, 1104, 1106, 1108, 1109, 1160 及 1162。耦合到NIR柵極1306、TOF柵極1312和1314的讀取電路將收集相同類型的載子,耦合到VIS柵極1308的讀取電路將收集相反類型的載子。例如,如果NIR柵極1306、以及TOF柵極1312和1314的讀取電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子,耦合到VIS柵極1308的讀取電路將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反過來,如果NIR柵極1306、以及TOF柵極1312和1314的讀取電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耦合到VIS柵極1308的讀取電路將被配置用於收集電子。
圖14示出了示例性集成光電二極體陣列1400的頂視圖,該陣列用於檢測可見光,以及用於TOF應用。光電二極體陣列1400包括NIR/TOF圖元1402和VIS圖元1404。NIR/TOF圖元1402包括第一TOF柵極1412、和第二TOF柵極1414。VIS圖元1404包括VIS柵極1408。NIR/TOF圖元1402和VIS圖元1404不由隔離結構隔離。通過VIS柵極1408及TOF柵極1412, 1414對電荷讀取進行控制的過程類似於參見圖12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1200。通過TOF柵極1412和1414對電荷讀取進行控制的過程類似於參見圖7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700、參見圖8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800、或是參見圖10B-10D及圖11A-H之多柵極光電二極體1010, 1012, 1014, 1100, 1102, 1104, 1106, 1108, 1109, 1160 及 1162。耦合到TOF柵極1412和1414的讀取電路將收集相同類型的載子,耦合到VIS柵極1408的讀取電路將收集相反類型的載子。例如,如果TOF柵極1412和1414的讀取電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子,耦合到VIS柵極1408的讀取電路將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反過來,如果TOF柵極1412和1414的讀取電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耦合到VIS柵極1408的讀取電路將被配置用於收集電子。
圖15示出了示例性集成光電二極體陣列1500的頂視圖,該陣列用於檢測可見光和NIR光,以及用於TOF應用。光電二極體陣列1500包括NIR/TOF圖元1502和VIS圖元1504。NIR/TOF圖元1502包括NIR柵極1506、第一TOF柵極1512和第二TOF柵極1514。VIS圖元1504包括VIS柵極1508。NIR/TOF圖元1502和VIS圖元1504由隔離結構隔離。通過NIR柵極1506和VIS柵極1508對電荷讀取進行控制的過程類似於參見圖4A所述的光電二極體400、或參見圖4B所述的光電二極體450、或參見圖5所述的光電二極體500、或參見圖6所述的光電二極體600。通過NIR柵極1506電荷讀取的控制過程類似於參見10B-10D及圖11A-H之光電二極體1010, 1012, 1014, 1100, 1102, 1104, 1106, 1108, 1109, 1160, 及 1162。通過TOF柵極1506和1508對電荷讀取進行控制的過程類似於參見圖7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700、參見圖8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800、或參見10B-10D及圖11A-H之多柵極光電二極體1010, 1012, 1014, 1100, 1102, 1104, 1106, 1108, 1109, 1160 及 1162。耦合到NIR柵極1506、TOF柵極1512和1514的讀取電路將收集相同類型的載子,耦合到VIS柵極1508的讀取電路可以或可以不收集相同類型的載子。例如,如果NIR柵極1506、以及TOF柵極1512和1514的讀取電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子,耦合到VIS柵極1508的讀取電路可根據設計而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或電子,這是因為NIR/TOF圖元1502和VIS圖元1504隔離了。類似地,如果NIR柵極1506、以及TOF柵極1512和1514的讀取電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則耦合到VIS柵極1508的讀取電路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或電子。
圖16示出了示例性集成光電二極體陣列1600的頂視圖,該陣列用於檢測可見光,以及用於TOF應用。光電二極體陣列1600包括NIR/TOF圖元1602和VIS圖元1604。NIR/TOF圖元1602包括第一TOF柵極1606、第二TOF柵極1612、第三TOF柵極1614、和第四TOF柵極1616。此四個TOF柵極可用於提取關於所收集信號的額外的相位資訊。VIS圖元1604包括VIS柵極1608。NIR/TOF圖元1602和VIS圖元1604由隔離結構隔離。通過VIS柵極1608及TOF柵極1606, 1612, 1614, 1616對電荷讀取進行控制的過程類似於參見圖4A所述的光電二極體400、或參見圖4B所述的光電二極體450、或參見圖5所述的光電二極體500、或參見圖6所述的光電二極體600。通過TOF柵極1606、1612、1614和1616對電荷讀取進行控制的過程類似於參見圖7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700、參見圖8所述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800、或參見10B-10D及圖11A-H之多柵極光電二極體1010, 1012, 1014, 1100, 1102, 1104, 1106, 1108, 1109, 1160 及 1162。耦合到TOF柵極1606、1612、1614和1616的讀取電路將收集相同類型的載子,耦合到VIS柵極1608的讀取電路可以或可以不收集相同類型的載子。例如,如果TOF柵極1606、1612、1614和1616的讀取電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子,則耦合到VIS柵極1608的讀取電路可根據設計而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或電子,這是因為NIR/TOF圖元1602和VIS圖元1604係被隔離。類似地,如果TOF柵極1606、1612、1614和1616的讀取電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則耦合到VIS柵極1608的讀取電路可被配置用於收集電洞或電子。
圖17A-17D示出了用於製作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性設計1700。參見圖17A,鍺矽層1702形成在供體晶圓1704上。供體晶圓1704可以是矽晶片。鍺矽層1702可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系統使用磊晶生長法來形成。
參見圖17B,在鍺矽層1702中形成隔離結構1708,以限定光電二極體區域。隔離結構1708可通過如下方式形成:乾刻蝕隔離結構圖案,然後沉積諸如氧化物之類的絕緣材料,或者通過植入物形成摻雜接面,或任何其它合適的技術。儘管附圖沒有示出,但是可存在一個或多個處理步驟,對光電二極體進行進一步處理。例如,可存在摻雜步驟,以限定本質GeSi區的表面上的p+ GeSi區。然後在鍺矽層1702上形成互連件層1706,其中在介電層形成多個互連件以與鍺矽層1702建立電連接,其中形成了用於進行接合對準的對準標記。
參見圖17C,載體基板1714的互連件層1716與供體晶圓1704的互連件層1706接合在一起。注意,本文所指的互連件層可包括導電型電通道(例如,金屬層)和介電層以隔離各個導電型電通道。載體基板1714可以是矽基板,其中可以在該矽基板上形成一個或多個電路層1718。此電路可以是控制電路、讀取電路、和/或任何其它適合於光電二極體陣列的電路。可以通過任何合適技術在互連件層1706和互連件層1716上形成對準標記。互連件層1706和互連件層1716之間的接合可通過任何合適技術來完成,諸如,熱接合、或混合接合,包括金屬-金屬接合和氧化物-氧化物接合。
參見圖17D,在鍺矽層1702上形成濾波器層1720和透鏡層1722,以形成光電二極體陣列。儘管未示出,但是在進行接合之後以及形成濾波器層1720之前,供體晶圓1704可通過拋光或其它合適技術進行移除。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儘管在這些附圖中沒有示出,但是鍺可以替代鍺矽,作為與圖17A-17D有關的說明中的感測器材料。
圖18A-18D示出了示例性設計1800,其用於選擇性地在基板上形成鍺矽。示例性設計1800可用於製作例如光電二極體陣列100、200、或300。參見圖18A,在基板1802上形成凹陷部1804。凹陷部1804可限定NIR圖元的光電二極體區域。此凹槽可如下形成:使用光刻法,然後對基板1802進行乾刻蝕。凹槽的形狀可對應於圖元的形狀,諸如正方形、圓形、或其它合適形狀。
參見圖18B,可以在基板上沉積介電層,並可進行定向刻蝕以形成側壁間隔物1806。定向刻蝕可以是各向異性乾刻蝕。參見圖18C,鍺矽區1808選擇性地從基板1802生長。例如,鍺矽區1808可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系統使用磊晶成長法來形成。
參見圖18D,使鍺或鍺矽區1808與基板1802一起變平整。可使用化學機械拋光(CMP)或任何其它合適技術使鍺或鍺矽區1808變平整。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儘管這些附圖未示出,但是鍺可替代鍺矽,作為與圖18A-18D有關的說明中的感測器材料。在一些實施例,側壁間隔物1806可被省略。
圖19A-19D示出了用於製作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性設計1900。設計1900可用於製作光電二極體400、450、500、600、700、800、900、 910、920、1010、1012、1014、1100、1102、1104、1106、1108、1109、1160、1162及1200,如分別參見(例如)圖4A、圖4B、圖5、圖6、圖7、圖8、圖9 、圖10B-10D、圖11A-11H及圖12所述。參見圖19A,矽光電二極體1902形成在供體晶圓1904上,鍺矽光電二極體1906選擇性地成長在供體晶圓1904上。可見光圖元454可以是矽光電二極體1902的二極體的示例,並且NIR圖元452可以是鍺矽光電二極體1906的二極體的示例。鍺矽光電二極體的選擇性成長可通過參見圖18A-18D所述的示例性設計1800或任何其它合適設計或工藝來完成。
參見圖19B,互連件層1910形成在鍺矽光電二極體1906上,其中在介電層中形成多個互連件以與鍺矽光電二極體1906以及矽光電二極體1902建立電連接,其中形成了用於進行接合對準的對準標記。
參見圖19C,載體基板1914的互連件層1916與供體晶圓1904的互連件層1910接合在一起。載體基板1914可以是矽基板,其中可以在矽基板上形成一個或多個電路層1918。此電路可以是控制電路、讀取電路、和/或任何其它適合於光電二極體陣列的電路。可以通過任何合適技術在互連件層1910和互連件層1916上形成對準標記。互連件層1910和互連件層1916之間的接合可通過任何合適技術來完成,諸如,熱接合、或混合接合,包括金屬-金屬接合和氧化物-氧化物接合。
參見圖19D,在矽光電二極體1902上形成濾波器層1920和透鏡層1922,以形成光電二極體陣列。儘管未示出,但是在進行接合之後以及形成濾波器層1920之前,供體晶圓1904可通過拋光或其它合適技術進行移除。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儘管這些附圖未示出,但是鍺可替代鍺矽,作為與圖19A-19D有關的說明中的感測器材料。
圖20A-20E示出了用於製作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性設計2000。設計2000可用於製作光電二極體400、450、500、600、700、800、900、 910、920、1010、1012、1014、1100、1102、1104、1106、1108、1109、1160、1162及1200,如分別參見(例如)圖4A、圖4B、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B-10D、圖11A-11H及圖12所述。參見圖20A,在第一供體晶片2004上形成鍺矽層2002。第一互連件層2006與多個互連件和對準標記一起形成在鍺矽層2002上。
參見圖20B,載體基板2014的互連件層2016與第一供體晶片2004的互連件層2006接合在一起。載體基板2014可以是矽基板,其中可以在該矽基板上形成一個或多個電路層2018。此電路可以是控制電路、讀取電路、和/或任何其它適合於光電二極體陣列的電路。互連件層2006和互連件層2016之間的接合可通過任何合適技術來完成,諸如,熱接合、或混合接合,包括金屬-金屬接合和氧化物-氧化物接合。
參見圖20C,在接合之後,第一供體晶片2004通過拋光或其它合適技術進行移除。參見圖20D,形成第一鍺矽光電二極體2020。第一鍺矽光電二極體2020可如下形成:使用鍺矽層2002的圖案和蝕刻,然後沉積鈍化層(諸如介電層)。可通過CMP或其它合適技術使介電層變平整。通道(via)2022可如下形成:通過各向異性蝕刻,然後沉積諸如銅之類的導電材料。
參見圖20E,載體基板2014的介電層2044與第二供體晶片2034的互連件層2032接合在一起。鍺矽光電二極體陣列2036形成在第二供體晶片2034上。通道2038與通道2022接合在一起,以在第一鍺矽光電二極體2020、鍺矽光電二極體陣列2036和積體電路2018之間建立電連接。
參見圖20F,濾波器層2040和透鏡層2042形成在鍺矽光電二極體2036上以形成光電二極體陣列。儘管未示出,但是在進行接合之後以及形成濾波器層2040之前,第二供體晶片2034可通過拋光或其它合適技術進行移除。在一些其它具體實施中,儘管這些附圖未示出,但是鍺可替代鍺矽,作為與圖20A-20F有關的說明中的感測器材料。
對於得益於光的高速偵測之應用(例如ToF偵測),光偵測器的操作速度或帶寬為重要性能參數。在所有光偵測器的特性中,足以影響一光偵測器帶寬的就是光偵測器的實體尺寸,例如光偵測器能接收光的面積。舉例來說,降低光偵測器的面積會讓光偵測器的帶寬增加,這會讓元件電容減少、載子傳遞時間縮減或前述兩者的結合。然而,減少光偵測器的偵測面積,光偵測器所測得的光量(即光子的數量)也會減少;例如,對每單位面積預定光強度的光來說,降低偵測器的面積會減少其所能偵測到的光。
在同時受益於高帶寬及高偵測效率的應用中,例如ToF偵測,在光偵測器的前方增加一微透鏡是有利的。微透鏡能夠將入射光對焦在光偵測器上,進而允許小面積的光偵測器能夠偵測面積大過其本身的入射光。例如,將一微透鏡及一間隔層(SL)適度結合的設計能夠讓微透鏡與光偵測器之間的距離恰好為微透鏡的一有效焦距,進而容許入射光會聚成一繞射極限光點(diffraction-limited spot),此繞射極限光點與入射光波長平方的數量等級相同。這樣的機制允許光偵測器面積的縮減,同時也降低了光偵測器面積減小的潛在缺點。
圖21A示出整合矽透鏡於光偵測器的示例結構2100的剖視圖。示例結構2100包含一供體晶圓2110及一承載晶圓2130。供體晶圓2110包含複數圖元2120a-2120c(合稱為圖元2120)、通道2114、金屬墊2116及一第一接合層2112。承載晶圓2130包含一第二接合層2132。供體晶圓2110及承載晶圓2130透過第一接合層2112及第二接合層2132而彼此接合。供體晶圓2110可以是類似於圖1示出的基板102。吸收區2106可以是類似於吸收區706、806及906。
圖元2120a-2120c包含吸收區2106a-2106c,以及微透鏡2122a-2122c(合稱為微透鏡2122)。微透鏡2122為凸透鏡並可整合在供體晶圓2110中或整合在供體晶圓2110上。在受益於高光收集效率的應用中,例如ToF偵測,附加的微透鏡2122可能是有益的。微透鏡2122的凸結構能夠讓入射到微透鏡2122的光會聚在吸收區2106,這可以提升圖元2120的光收集效率,進而提升圖元性能。在供體晶圓2110的背側配置具有微透鏡2122的圖元2120可以稱為背照式技術。
微透鏡2122的特性會影響其性能,包含其幾何參數及其構成材料。微透鏡2122一般以平凸結構來實現;微透鏡2122的一個面對入射光的表面為凸面並具有一曲率半徑,另一個與供體晶圓2110結合(微透鏡2122結合在供體晶圓2110中或整合在供體晶圓2110上)的表面為平面。平凸結構的微透鏡2122可以透過標準半導體製程技術進行製造。微透鏡2122可具有一高度HL及一直徑DL,並可以與吸收區2106的一透鏡面對表面(lens-facing suface)分隔一高度HO。在一些實施方案中,H
L的範圍可以是1至4µm,H
O的範圍可以是8至12µm,H
A的範圍可以是1至1.5µm,D
L的範圍可以是5至15 µm。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對一球型微透鏡2122來說,其曲率半徑可以被設定而讓焦距大約或等於H
O,這樣可以讓光最佳化地會聚至吸收區2106。焦距及曲率半徑的尺寸可以透過不同模擬技術決定,例如:射線傳播法(beam propagation method;簡稱BPM)和時域有限差分(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簡稱FDTD)技術。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微透鏡2122為非球面透鏡。
微透鏡2122能夠由多種材料和製程形成。一般來說,能夠對圖元2120所要偵測的波長而言是透明的多種材料可以用於製造微透鏡2122。例如,微透鏡2122可以中高折射率的材料(例如,折射率大於1.5) 製造而成,例如:結晶矽、多晶矽、非晶矽、氮化矽、聚合物或其等的組成。對於可見光波長,一般使用聚合物材料製造微透鏡。對於NIR波長,大多使用矽製造微透鏡;這是因為矽對NIR波長來說是相對透明的,並具有高的折射率(在1000nm波長約為3.5),因此矽是適合用於NIR波長的透鏡材料。此外,矽對於可見光(例如,小於800 nm)具有高吸收率,矽微透鏡可防止相當程度的可見光入射到吸收區2106,這對於NIR波長選擇性偵測的應用(例如,ToF偵測)是有益的。藉由圖案化及蝕刻供體晶圓2110的表面,可製作一結晶矽微透鏡2122,供體晶圓2110一般而言是結晶矽晶圓。在其它示例中,多晶矽或非晶矽可沈積在供體晶圓2110的表面上,並經由圖案化及蝕刻進行類似的製作。透過蝕刻結晶矽供體晶圓2110,或者蝕刻沈積在供體晶圓2110上的多晶矽或非晶矽所形成的透鏡,都是把微透鏡2122整合在供體晶圓2110上的示例性方法。
微透鏡2122的圖案化程序可例如使用灰階微影(grayscale lithograthy)技術來進行。在灰階微影技術中,待圖案化的特徵(例如,微透鏡)是利用曝光劑量的局部分級(local gradation)進行曝光,而將光罩上的漸變厚度進行圖案轉移以便於進行顯影。例如,光罩可以先進行圖案化而具有與微透鏡2122相類似的形狀,並接著利用半導體蝕刻技術,例如電漿基方向性蝕刻(plasma-based directional etching)技術,將被圖案化的形狀轉移到材料(例如結晶矽施體晶圓)的底部來完成微透鏡2122的製作。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曝光的局部區域的階度罩可以例如通過改變光罩上的次波長(sub-wavelength)特徵的填充因子(fill-factor)來達成。
吸收區2106可以是類似於吸收區706、806及906。承載晶圓2130可包含耦接至圖元2120的多種電子電路。例如,電子電路可透過例如是通道2114的結構進行耦接。通道2114可耦接至一金屬墊2116並透過例如打線接合而接合外部的電子設備。
承載晶圓2130和供體晶圓2110彼此可以透過多種技術而接合或是機械附著。例如,第一接合層2112及第二接合層2132可以是氧化層(例如,二氧化矽),並以氧化物-氧化物接合技術而相互接合。在其它示例中,第一接合層2112及第二接合層2132可以是金屬(例如,銅),並以金屬-金屬接合技術而相互接合。在另一示例中,第一接合層2112及第二接合層2132可以是金屬和氧化物的組合(例如,二氧化矽和銅),並以混合接合技術而相互接合。
圖21B示出整合矽透鏡於光偵測器的示例結構2140的剖視圖。結構2140包含一微透鏡2142、一抗反射(anti-reflection coating;簡稱ARC)層2144、一間隔層2146、一第一層2148、一第二層2150、一矽層2152及一光偵測器2154。微透鏡2142支撐抗反射層2144。間隔層2146支撐微透鏡2142。矽層2152可以支撐光偵測器2154,或者光偵測器2154可以形成在矽層2152中。第一層2148及第二層2150可以是矽層2152和間隔層2146之間的中介層。
抗反射層2144用以降低光入射到微透鏡2142的一反射率。抗反射層2144的折射率可例如相當於微透鏡2142的折射率的平方根值(square root),並同時具有相當於入射波長的四分之一的厚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抗反射層2144可以是由二氧化矽形成。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抗反射層2144可以是多層結構形成的一多層ARC。
結構2140可以是相當於整合透鏡在背照式(BSI)影像感測結構。例如,矽層2152可為一矽基板,例如圖19C之供體晶圓1904或是圖20E之第二供體晶片2034;光偵測器2154可為圖19A-19D之光偵測器1902或是1906。矽層2152及第二層2150之間的界面可以對應到圖19A-19D示出的供體晶圓1904相對於光偵測器1906的底面。在BSI結構中,形成在矽層2152上的第二層2150(例如,供體晶圓1904的背側)可包含一般製造在BSI感測器晶圓上的多種結構和層。前述的多種結構和層例如包含用以降低光在矽層2152的界面反射的ARC層,以及用以阻擋不是進入用於接收光的矽層2152部份(例如,對應微透鏡2142底部的區域)的光的金屬網格(metal grid),例如鎢網格。第一層2148可以是提昇間隔層2146及第二層2150之間的黏著力的一薄層,並可增加結構2140的可製造性及可靠度。第一層2148的材料例如可為各種的介電材料(例如,SiO
2、SiON和SiN)或聚合物。在一些實施方案中,第一層2148可以視第二層2150及間隔層2146間的交互作用(例如,當間隔層2146可與第二層2150可達到良好結合)而被省略。
結構2140可由下列方式製作:提供包含了矽層2152、光偵測器2154和第二層2150的感測器晶圓,並依序沉積第一層2148、間隔層2146、微透鏡2142和抗反射層2144;接著再進行圖案化及蝕刻而露出金屬墊,金屬墊類似於圖21A示出的金屬墊2116。微透鏡2122可以通過圖21A示出的用於製造微透鏡2142的技術進行圖案化及蝕刻。儘管在此所示的抗反射層2144局限在微透鏡2142的表面,但是一般來說,抗反射層2144可以延伸到其它表面,例如微透鏡2142的側面或間隔層2146的上表面。
在此示例性的列出用於在工作波長為940nm的結構2140在一特定實施時的各種元件特性。微透鏡2142具有一折射率為1.53,一曲率半徑為6µm,一高度為4µm,以及一直徑DL為10µm。ARC層2144以SiO
2形成,且其在940nm波長下的折射率為1.46,並具有一厚度為161 nm。間隔層2146具有一折射率為1.56,一厚度為2µm。第一層2148具有一折射率為1.54,以及一厚度為8µm。第二層2150具有一鎢網格,以及用於矽層2152的一ARC層。僅管已提供了前述參數,但結構2140的特性仍然例如依照光偵測器2154的不同工作波長、材料及尺寸進行調整。
在一些實施方案中,第二層2150可以被稱為「頂層」,這是因為第二層2150形成在一BSI影像感測器的一矽基板背面的頂部,並可以經調整而提升結構2140的整體光學性能。如在前所述的,第二層2150包含嵌入在一介電層中的金屬網格,例如嵌入在一SiO
2層中的鎢網格。當光直接從空氣進入矽層2152時,SiO
2層可以作為ARC層。然而,歸因於額外的微透鏡2142、間隔層2146和第一層2148的折射率皆遠大空氣的折射率(約為1.0),故SiO
2可能無法有效地降低在矽層2152和堆疊的第一層2148與間隔層2146的界面的光學反射。
表一示出對應於結構2140的模擬參數及計算得到的穿透率。層及厚度經修改和/或近似以使模擬結果能近似結構2140在不同實現下能達到預期的穿透率。
表 1 | |||
層 | 折射率 | 厚度 (µ m) | |
情況 1 | 情況 2 | ||
抗反射層2144 | 1.46 | 0.161 | |
間隔層2146 | 1.56 | 2 | |
第一層2148 | 1.54 | 8 | |
第二層2150 | SiO 2 | 1.46 | 0.55 |
Si 3N 4 | 1.95 | 0 | 0.120 |
矽層2152 | 3.599+0.00135i | 1 | |
穿透率(%) | 79 | 98 |
在表一中,情況1對應的一第二層2150包含一標準單層SiO
2,其經模擬得到的穿透率約為79%。對於需要將入射光量最大化的應用,此高達21%的入射光損失是無法接受的。藉由在SiO
2層及矽層2152之間增加一Si
3N
4層(此Si
3N
4層在第二層2150中且在SiO
2層下),即可緩和穿透率降低問題。藉由增加約120nm的Si
3N
4,穿透率可提升至約98%。如此一來,中介層可以被歸為一抗反射層。一般來說,折射率大於SiO
2之折射率的各種光學透明材料皆可以用於替代Si
3N
4;例如可與CMOS製程相容的SiON、SiN、Al
2O
3、HfO
2、 ZrO
2、La
2O
3,以及高k值材料(例如,材料具有高介電常數)。適合的材料可以具有高於例如是1.6、1.7、1.8、1.9或2.0的一折射率。材料的厚度應調整為進入材料內的光波長的四分之一的奇數倍(an odd multiple of a quarter)。
直接在在矽層2152上增加Si
3N
4或高k值的材料可能會導致光偵測器2154的暗電流增加,這例如是歸因於相較於Si-SiO
2界面,Si-Si
3N
4界面(或是Si-高k值材料界面)表面缺陷的增加。在一些實施方案中,能夠藉由將第二層SiO
2插入Si
3N
4層及矽層2152之間來減輕暗電流的增加。插入SiO
2的第二層的厚度的範圍為10nm至50nm,會讓所對應的穿透率提升到約97.1%至85%。如此一來,插入例如10nm的薄SiO
2層,可以在保持高光學穿透率的條件下,減輕暗電流的增加。
圖22A示出了示例性成像系統2200,其用於確定目標物體2210的特性。目標物體2210可以是三維物體。示例性成像系統2200可包括發射器單元2202、接收器單元2204和處理單元2206。一般來說,發射器單元2202朝目標物體2210發射出光2212。發射器單元2202可包括一種或多種光源、控制電路和/或光學元件。例如,發射器單元2202可包括一個或多個NIR 發光二極體(LED)或可見光發光二極體,其中發射的光2212可以由准直透鏡進行校準,以在自由空間中傳播。
一般來說,接收器單元2204接收目標物體2210反射的反射光2214。接收器單元2204可包括一種或多種光電二極體、控制電路和/或光學元件。例如,接收器單元2204可包括圖像感測器,其中圖像感測器包括製作在半導體基板上的多個圖元。每個圖元可包括用於檢測反射光2214的一個或多個多柵極光電二極體,其中反射的光2214可聚焦到光電二極體上。每個光電二極體可以是本專利申請所公開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
一般來說,處理單元2206處理接收器單元2204生成的光載子,並確定目標物體2210的特性。處理單元2206可包括控制電路、一個或多個處理器和/或可存儲用於確定目標物體2210特性的指令的電腦存儲介質。例如,處理單元2206可包括:讀取電路、和處理器,其可處理與所收集的光載子相關聯的資訊,以確定目標物體2210的特性。在一些具體實施中,目標物體2210的特性可以是目標物體2210的深度資訊。在一些具體實施中,目標物體2210的特性可以是目標物體2210的材料成分。
圖22B示出了用於確定目標物體2210的特性的一個示例性技術。發射器單元2202可以發射光2212,作為示例,此脈衝調變頻率為fm,占空度為50%。接收器單元2204可接收相移為Φ的反射光2214。對多柵極光電二極體進行控制,使得讀取電路1讀取所收集的相位與發射光脈衝同步的電荷Q1,讀取電路2讀取所收集的相位與發射光脈衝相反的電荷Q2。在一些具體實施中,成像系統2200與目標物體2210之間的距離
D可通過以下公式得到
,
其中c是光的速度。
圖22C示出了用於確定目標物體2210的特性的另一示例性技術。發射器單元2202可以發射光2212,作為示例,此脈衝調變頻率為fm,占空度小於50%。通過以因數N降低光脈衝的占空度,但以因數N增加光脈衝的強度,可提升所接收到的反射光2214的信噪比,同時保持成像系統2200的能耗基本不變。在元件頻寬增加使得可以在不使脈衝形狀發生變形的情況下縮短光脈衝的占空度時,這是可以實現的。接收器單元2204可接收相移為Φ的反射光脈衝2214。對多柵極光電二極體進行控制,使得讀取電路讀取所收集的相位與發射光脈衝同步的電荷Q1’,讀取電路讀取所收集的相位與發射光脈衝有時延的電荷Q2’。在一些具體實施中,示例性成像系統2200與目標物體2210之間的距離D可通過以下公式得到:
。
圖23示出了通過成像系統來確定物體特性的流程圖2300的示例。流程2300可以由諸如示例性成像系統2200之系統來執行。
例如,發射器單元2202可以朝目標物體2210發射NIR光2212。接收器單2204可接收目標物體2210反射的反射NIR光2214。
此系統決定相位資訊(2304)。例如,接收器單元2204可包括圖像感測器,其中圖像感測器包括製作在半導體基板上的多個圖元。每個圖元可包括用於檢測反射光2214的一個或多個光電二極體。光電二極體的類型可以是本專利申請所公開的多柵極光電二極體,其中相位資訊可通過參見圖22B或圖22C所述的技術進行確定。
此系統決定物體特性(2306)。例如,處理單元2206可以根據相位資訊,通過參見圖22B或圖22C所述的技術來決定目標物體2210的深度資訊。
光電二極體之一重要效能參數為暗電流,其為在無光信號及背景光下之電流值。一般而言,經由光電二極體進行光學量測之信噪比(SNR),例如由多閘極光電二極體進行之TOF量測,暗電流會有不利之影響。例如,經由光電二極體進行光學量測之SNR係正比於積分時間,例如正比於積分時間之平方根(square root)。光電二極體之暗電流一般為光電二極體陰極與陽極之間建立逆向偏壓之指數函數。若能使逆向偏壓以受控方式而降低,且維持此光電二極體之整體操作(例如量測的積分時間),則可改進光電二極體之SNR特性。
圖24A顯示操作多閘極光電二極體之電路2400示意圖。此電路2400包含一第一讀取電路2410、一第二讀取電路2430、一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一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一電流導引電路2450及一光電二極體2480。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係耦接到第一讀取電路2410及電流導引電路2450。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係耦接到第二讀取電路2430及電流導引電路2450。
第一讀取電路2410包含一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耦接到此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之第一電容器2422,及一第一源極隨耦器2460。第一源極隨耦器2460之一輸入端係耦接到第一電容器2422。第二讀取電路2430包含一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耦接到此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之第二電容2器442,及一第二源極隨耦器2470。第二源極隨耦器2470之一輸入端係耦接到第二電容器2442。第一源極隨耦器2460及第二源極隨耦器2470係配置輸出對應於輸入第一源極隨耦器2460及第二源極隨耦器2470輸入端之電壓。
電流導引電路2450包含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第三控制電壓源2456係耦接到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之閘極端;而第四控制電壓源2458係耦接到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閘極端。基於第三及第四控制電壓源2456及2458產生之控制信號,電流導引電路2450可經由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或是兩者之組合)而導引由光電二極體2480產生之光生載子。例如,藉由控制第三控制電壓源2456,使第三控制電壓2455 (V
c3)超過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之閾值,且藉由控制施加到第四控制電壓2457 (V
c4)之第四控制電壓源2458,使第四控制電壓2457 (V
c4)為0伏,由光電二極體2480產生之光生載子可以導引流過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反之亦然。第一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2454之操作與前述之各個閘極(例如閘極416、426、516、526、708、710、808及810類似)。
在此範例中,電流導引電路2450及光電二極體2480組合成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此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類似於前述之多閘極光電二極體700、800(分別見於圖7及圖8) 或是下列光電二極體之多閘極實施方式,亦即光電二極體1010、1012、1014、1100、1102、1104、1106、1108、1109、1160、及1162,如分別參見(例如)圖10B-10D、及圖11A-11H所述者。例如,包含p+ GeSi區731、吸收層706及n阱區704之垂直PIN二極體即可形成此光電二極體2480。第一閘極708、第一n+Si區712及n阱區704的一部份形成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而第二閘極710、第二n+Si區714及n阱區704的一部份形成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也可由同一申請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號No. 15/908,328,標題為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所述之切換光偵測器取代。
每一MOSFET電晶體2412、2420、2432、2440、2452及2454包含一源極端、一汲極端及一閘極端。源極端及汲極端之基礎結構相同,但是依據電晶體電流流向而區分。例如,對於具有P型通道區之N型MOSFET(NMOS電晶體),電流沿著通道區而由汲極端流到源極端;對於具有N型通道區之P型MOSFET(PMOS電晶體),電流沿著通道區而由源極端流到汲極端。由於源極及汲極的名稱標註係基於慣用且其基礎結構相似或相同,在敘述MOSFET或其他電路時,可以稱為第一通道端及第二通道端。
閘極端控制源極端與汲極端間的電流。例如若控制電壓大於閾值電壓V
th,則電流可在源極端與汲極端流通。依據相對於閘極電壓的源極電壓與汲極電壓,MOSFET電晶體之操作可為飽和區操作或是三極區操作。在飽和區,流過源極端及汲極端之間的電流不太受源極端與汲極端之間的電壓差影響(亦即電晶體有高輸出阻抗)。在三極體區,流過源極端及汲極端之間的電流大約與源極端與汲極端之間的電壓差成線性關係(亦即電晶體之操作類似電阻器)。小於閾值電壓的控制電壓可降低流過源極端及汲極端之間的電流。例如,若控制電壓降到閾值電壓以下,電流則呈指數關係下降。此種MOSFET電晶體之操作稱為次臨界區(subthreshold region)操作。
為了舉例說明,電路2400係以N型MOSFET電晶體實施。對於第一讀取電路2410,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之汲極端係耦接到第一供電節點2408;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之源極端係耦接到第一電容器2422。第一電容器2422耦接到第一源極隨耦器2460之輸入端。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之源極端耦接到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之汲極端;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之源極端耦接到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之汲極端。藉此流入及流出第一電容器2422之電流受到耦接到第一電容器2422之多個MOSFET控制。類似地,對於第二讀取電路2430,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之汲極端係耦接到第一供電節點2408;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之源極端係耦接到第二電容器2442。第二電容器2442耦接到第二源極隨耦器2470之輸入端。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之源極端耦接到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之汲極端;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之源極端耦接到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端。藉此流入及流出第二電容器2442之電流受到耦接到第二電容器2442之多個MOSFET控制。
第一供電節點2408供應第一供電電壓至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及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一第二供電節點2402供應第二供電電壓至第一源極隨耦器2460及第二源極隨耦器2470。一或多個電壓源可供應適當的第一及第二供電電壓到第一供電節點2408及第二供電節點2402;電壓源的考量因數包含:特定製程點、電路設計、光電二極體2480之特性、第一及第二電容器2422及2442之重置電壓、及電荷至電壓轉換增益。第一供電節點2408可稱為V
U節點,且V
U節點之第一供電電壓可為例如由晶片內積體電路區塊產生之使用者自定電壓。第二供電節點2402可稱為V
E節點,且V
E節點之第二供電電壓可為例如由晶片外積體電路區塊產生之外部界定電壓。
在電路2400操作時,第一及第二電容器2422及2442係經由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及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而充電到預設電壓。例如,施加第二控制電壓2406 (V
c2)以使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及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操作在飽和區或是三極體區,電流可自第一供電節點2408流到個別之第一及第二電容器2422及2442且將第一及第二電容器2422及2442充電到預定電壓。耦接到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及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閘極之第二控制電壓源2407可用以供應第二控制電壓2406。第二控制電壓2406可控制第一及第二電容器2422及2442待充電至的預定電壓(例如為供電電壓或是為供電電壓的一部份)。在第一及第二電容器2422及2442充電完畢後,可設定第二控制電壓2406(例如設成0伏)以關閉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及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以使第一及第二電容器2422及2442與第一供電節點2408解耦合。此充電操作可稱為電路2400之重置操作。此重置操作可為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之讀取步驟中之一步驟。
在充電完畢後,可開始光電二極體2480產生電信號之積分。藉由一第一控制電壓源2405(耦接到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之閘極端)產生之第一控制電壓2404 (V
c1),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可受控以起始或是終止積分。例如,第一控制電壓源2405可設定第一控制電壓2404,以使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操作於三極體區。在三極體區操作時,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產生之光電流會流過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之汲極端及源極端,且流過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之電流導引電路2450。將在重置操作時充電至預定電壓之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放電,即使流過電流導引電路2450之光電流可在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積分。
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在三極體區的操作可類比於將第一及第二電容器2422及2442耦接到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各自汲極端,且經由各自位在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處的電阻(等效電阻)。等效電阻之阻值不大(約為10歐姆至10000歐姆),因此在電流流過光電二極體2480時,不會造成明顯之電壓降。例如光電二極體之電流,其為光電流及暗電流之加總,一般為小電流(例如pA到µA範圍);因此跨過電阻之電壓降也極小(約為nV 至 mV範圍)。因此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電壓約等於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之電壓且僅有小的相對電壓降。因為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充電到預定電壓(接近第一供電節點2408之第一供電電壓),當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兩者或是兩者之一導通時,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可將在其汲極電壓連通到耦接在其源極之光電二極體2480。因此光電二極體2480會承受接近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所充電到預定電壓,造成施加在光電二極體2480接面之逆向偏壓會大於使光電二極體2480正常操作之最小逆向偏壓。此過大之逆向偏壓會導致暗電流增加,使得電路2400之SNR下降。
藉由控制逆向偏壓,不同設計及材料組成之光電二極體都可受益。對於光電二極體吸收區材料而言,鍺因為高材料缺陷密度(因為鍺吸收區係成長在矽基板上),因此較矽更易受暗電流影響。藉由第一控制電壓2404控制逆向偏壓及降低暗電流,對鍺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更有助益。
在積分時間時,若能將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端與各自的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解耦合,則光電二極體2480之接面逆向偏壓可以降低。將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操作於飽和區或是次臨界區,則可實現上述之解耦合。在飽和區或是次臨界區之操作可以使光電二極體2480產生之光電流流過電流導引電路2450,及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汲極端與源極端。然而基於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之操作原則,在飽和區或是次臨界區之操作之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之等效阻抗(或是輸出阻抗)會顯著高於在三極體區操作之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之輸出阻抗。高輸出阻抗使得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與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端解耦合,即可使與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端電壓與得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電壓不同(亦即遠低於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電壓)。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端電壓至少部份由第一控制電壓2404及操作於飽和區或是次臨界區之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閾值電壓決定。此閾值電壓可由MOSFET結構參數決定,如通道摻雜濃度及閘極氧化物厚度,且其範圍可為0.1伏至1伏。降低第一控制電壓2404即可降低在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端電壓,因此可降低光電二極體2480接面之逆向偏壓。此可減少暗電流,且使得電路2400之SNR改善。
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可藉由第一控制電壓源2405之第一控制電壓2404的控制而在飽和區或是次臨界區操作。例如當閘極端與源極端電壓差(V
GS) 大於閾值電壓(V
TH)且維持汲極端與源極端電壓差(V
DS)大於 V
GS- V
TH,則可使MOSFET操作在飽和區。又例如當閘極端與源極端電壓差(V
GS) 小於閾值電壓(V
TH),則可使MOSFET操作在次臨界區。一般而言,可以變化第一控制電壓2404以控制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電壓與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端之電壓差。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可增加第一控制電壓2404以降低前述電壓差,反之亦然。依據一些實施方式,第一控制電壓2404可控制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電壓與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端之電壓差為等於或是大於第一供電節點2408之第一供電電壓的10%、 30% 或是 50%。依據一些實施方式,第一控制電壓2404可控制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端之電壓至少比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電壓少100mV。
當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在飽和區或是次臨界區操作,此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可作為電流緩衝器以使源極電壓與汲極電壓去耦合。
在預定積分時間後,可設定第一控制電壓2404(例如設為0V)以關閉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即可使光電流不會流過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也停止積分。此預定積分時間為可變之積分時間。積分之起始與終止可稱為快門操作(shutter operation),而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可稱為快門MOSFET。
在積分完畢後,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保存輸出電壓,其與在積分期間流過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光電流成反比。輸出電壓可被緩衝以由源極隨耦器2460及2470做更進一步處理。
電流導引電路2450可以不同方式操作以實現電路2400之不同操作模式。電路2400之操作模式可包含TOF成像模式、第一光度成像模式、及第二光度成像模式。電路2400之操作模式例如可由處理單元2206或是成像系統2200之一控制單元所控制。
將光電二極體2480產生之光生載子在第一週期導引到第一讀取電路2410,且將光電二極體2480產生之光生載子在第二週期導引到第二讀取電路2430,即可使此電路2400操作於TOF成像模式。若在第一週期時,控制第三電壓源2456施加大於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閾值之第三控制電壓2455,及控制第四電壓源2458施加等於0V之第四控制電壓2457;隨後在第二週期時,控制第四電壓源2458施加大於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 2454閾值之第四控制電壓2457,及控制第三電壓源2456施加等於0V之第三控制電壓2456,即可實現上述導引操作。在前述對於圖22A-22C及圖23之說明,業已說明有關TOF模式之操作範例,其中電荷Q1及Q
2分別儲存於第一及第二電容器2422及2442,且第一及第二週期係由發射光脈衝2212之佔空比及頻率所決定。
以同步方式控制第三電壓源2456及第四電壓源2458,藉以使第三控制電壓2455及第四控制電壓2457在一給定時間係彼此大致相等,即可使此電路2400操作於第一光度成像模式。第三電壓源2456及第四電壓源2458的同步控制可以使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同時導通或是關閉。因此光生載子可以都流過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且此兩個電容器之電壓可被讀取及處理以決定在積分期間光電二極體2480接收之光量,其對應在積分期間之接收光強度。若將光生載子都導引至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相較於使用單一電容器,兩倍之光生載子可以被積分。依據一些實施方式,第一光度成像模式可以不需如圖22A所示,使用發射器單元2202進行調變及使用接收器單元2206進行解調變。
控制第三電壓源2456及第四電壓源2458其中之一起始或是終結對於光生載子之積分,而控制第三電壓源2456及第四電壓源2458其中另外一個產生0V之控制電壓,即可使此電路2400操作於第二光度成像模式。例如控制第四電壓源2458產生0V之控制電壓,即可使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關閉,使得光生載子不會流到第二電容器2442。因此不會使用到第二讀取電路2430之輸出,光生載子僅會藉由第三電壓源2456之控制而在第一電容器2422處被積分。第一電容器2422之電壓可被讀取及處理以決定在積分期間光電二極體2480接收之光量,其對應在積分期間之接收光強度。僅由一個電容器而非兩個電容器進行光生載子之積分,可以簡化接收光量的判斷。再者,未使用之讀取電路,例如第二讀取電路2430,可以關閉以節省電力。依據一些實施方式,第二光度成像模式可以不需如圖22A所示,使用發射器單元2202進行調變及使用接收器單元2206進行解調變。
藉由控制電壓源2456, 2458, 2405, 及 2407,即可控制電路2400之操作。依據一些實施方式,控制電壓2455及2457可為一對互補之時脈信號以解調變由光電二極體2480接收之光信號;而控制電壓2456及2458可為成像系統2200的時脈源輸出端,例如在圖22A中所示接收器單元2204或是處理器單元2206之時脈源。為了減緩電荷注入或是時脈雜訊(clock feedthrough),可以採用電荷注入消除技術或是時脈雜訊消除技術,其中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 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可用N型MOSFET、P型MOSFET或是兩者組合(搭配假電晶體設置在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之汲極上)。依據一些實施方式,控制電壓2404例如可為可編程參考電壓且由控制電壓源2405提供,其例如可為可調LDO(低壓差)穩壓器、電阻分壓電路或是二極體連接之N型MOSFET。控制電壓240可經設定以確保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 及第二MOSFET電晶體 2432係操作在飽和區或是次臨界區。
依據一些實施方式,為了使電路2400在高速操作,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可有分別之控制電壓源,例如分別耦接到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 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閘極端之控制電壓源V
c1a及 V
c1b。在高速操作下,控制電壓源V
c1a及 V
c1b可分別偵測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之汲極及/或源極電壓,並產生相應之控制電壓。依據一些實施方式,控制電壓源V
c1a及 V
c1b可為具有負增益之放大器。
依據一些實施方式,控制電壓2406可為重置信號,其經設置以定期在節點2415及2435重置電壓。
雖然上述說明係以N型實施方式說明電路2400,但是電路2400也可以P型電路實現。例如第一MOSFET電晶體 2412, 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 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 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 2440, 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 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 2454可為P型MOSFET;源極隨耦器2460及2470可為P型源極隨耦器,且光電二極體2480之極性可以相反。依據一些實施方式,第一MOSFET電晶體 2412, 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 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 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 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可有不同之極性。例如,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2420及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2440為P型;而其餘之MOSFET 則為N型。因此如前所述,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可用N型MOSFET、P型MOSFET或是兩者組合。
電路2400可由晶圓接合將第一半導體層及一第二半導體層(具有電路2400之多個元件)接合而製作。例如,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光電二極體2480可製作在第一半導體層上,而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第一及第二讀取電路2410及2430、及電流導引電路2450可製作在第二半導體層上。作為另一範例,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光電二極體2480及電流導引電路2450可製作在第一半導體層上,而第一MOSFET電晶體 2412 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第一及第二讀取電路2410及2430可製作在第二半導體層上。作為又另一範例,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光電二極體2480、電流導引電路2450、及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可製作在第一半導體層上,而第一及第二讀取電路2410及2430可製作在第二半導體層上。
圖24B顯示操作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之電路2402之電路示意圖。此電路2402近似圖24A所示之電路2400,但是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係被位於光電二極體2480及電流導引電路2450之間的MOSFET電晶體2413所取代。此MOSFET電晶體2413可類似圖24A所示之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也可執行類似之功能。例如,MOSFET電晶體2413可作為電流緩衝器以使源極電壓與汲極電壓去耦合。因此,藉由MOSFET電晶體2413可以降低施加到光電二極體2480之反向偏壓。光電二極體2480、電流導引電路2450及MOSFET電晶體2413形成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4。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4之光電二極體2480及MOSFET電晶體2413可類似圖10B-10D 及圖 11A-11H所述之光電二極體1010, 1012, 1014, 1100, 1102, 1104, 1106, 1108, 1109, 1160, 或是 1162。
電路2402可由晶圓接合將第一半導體層及一第二半導體層(具有電路2402之多個元件)接合而製作。例如,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光電二極體2480可製作在第一半導體層上,而MOSFET電晶體2413、第一及第二讀取電路2410及2430、及電流導引電路2450可製作在第二半導體層上。作為另一範例,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光電二極體2480及MOSFET 電晶體2413可製作在第一半導體層上,而電流導引電路2450、第一及第二讀取電路2410及2430可製作在第二半導體層上。作為又另一範例,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光電二極體2480、MOSFET電晶體2413、及電流導引電路2450可製作在第一半導體層上,而第一及第二讀取電路2410及2430可製作在第二半導體層上。
圖24C顯示操作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之電路2404之電路示意圖。 此電路2402近似圖24A所示之電路2400,但是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及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被省略,且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經過控制可以類似第一MOSFET電晶體2412 及 第二MOSFET電晶體2432之方式操作;藉此電流導引電路2450除了可提供電流導引功能外,也可使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電壓與光電二極體2480接面解耦合。
下面說明電流導引電路2450對於降低光電二極體2480逆向偏壓之操作範例。在圖24A之電路2400中,第三及第四控制電壓2455及2457可以數位方式切換,亦即在電源供應器電壓(例如VDD)及0V間切換,以達成電流導引。施加一供電電壓,更一般而言施加使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分別足以操作於線性區之電壓 ,可使MOSFET的汲極電壓可以傳到其源極且僅有最小壓降。然而,控制第三及第四控制電壓源2456及2458以施加各自之第三及第四控制電壓2455及2457,可使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可在將電流導引至各自方向時係操作在飽和區或是次臨界區;而不將流導引至各自方向時係操作在截止區;藉此可達成電流導引功能且將第一電容器2422及第二電容器2442之電壓與光電二極體2480解耦合。例如,當光生載子將被導引到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時,第三控制電壓2455設定為較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閾值電壓小的電壓,以使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操作於次臨界區;而第四控制電壓2457設定為0V或是大致等於0V,以使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操作於截止區。例如,當光生載子將被導引到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時,第三控制電壓2455設定為較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閾值電壓大的電壓,且維持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之汲極與閘極電壓差大於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之閾值電壓,以使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操作於飽和區;而第四控制電壓2457設定為0V或是大致等於0V,以使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操作於截止區。
依據一些實施方式,第三及第四控制電壓源2456及2458可包含可調式電壓緩衝器以產生控制電壓2455及2457,其控制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操作在次臨界區或是飽和區。例如,此可調式電壓緩衝器可接收數位電壓以調整電流導引方向。此可調式電壓緩衝器可例如計算輸入數位電壓及調整偏壓點(例如直流成份),以使輸出之控制電壓2455及2457得以使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 2452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切換操作於飽和區(或是次臨限區)及截止區之間。
依據一些實施方式,為了以高速操作此電路2404,控制電壓源2456可分別偵測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 及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 2454之汲極及/或源極電壓,且產生相應之控制電壓2455及2457。依據一些實施方式,控制電壓源2456及2458可為具有負增益之放大器。
在此範例中,電流導引電路2450及光電二極體2480組合成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此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類似於前述之多閘極光電二極體700、800(分別參見圖7及圖8)、或是下列光電二極體之多閘極實施方式,亦即光電二極體1010、1012、1014、1100、1102、1104、1106、1108、1109、1160、1162及1200,如分別參見(例如)圖10B-10D、圖11A-11H所述者。例如,包含p+GeSi區731、吸收層706及n阱區704之垂直PIN二極體即可形成此光電二極體2480。第一閘極708、第一n+ Si區 712及n-阱區 704的一部份形成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2;而第二閘極710、第二n+ Si區 714及n-阱區 704的一部份形成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245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也可由同一申請人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號No. 15/908,328,標題為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所述之切換光偵測器取代。
電路2402可由晶圓接合將第一半導體層及一第二半導體層(具有電路2404之多個元件)接合而製作。例如,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光電二極體2480可製作在第一半導體層上,而電流導引電路2450、及第一與第二讀取電路2410及2430可製作在第二半導體層上。作為另一範例,依據一些實施方式,光電二極體2480及電流導引電路2450可製作在第一半導體層上,而第一及第二讀取電路2410及2430可製作在第二半導體層上。
雖然在諸多說明文字中之“光電二極體“,例如“光電二極體2480“、“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及“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4“一般為兩端點元件,但是一般而言,任何具有兩個或是更多端點且可將光子轉換為載子之元件,可以取代上述之“光電二極體“,例如“光電二極體2480“、“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及“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4“。例如,一光電電晶體為一個三端點元件且光生載子在其中被內部增益所放大(例如電子元件N
+PN, N
+PNN
+, N
+PIN, 及 N
+PINN
+; 電洞元件 P
+NP, P
+NPP
+, P
+NIP, 及 P
+NIPP
+)。光電電晶體可取代“光電二極體2480“、“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及“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4“。作為另一範例,具有兩個端點架構之漂浮-基極光電電晶體也可取代“光電二極體2480“、“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2“及“多閘極光電二極體2484“。
已經介紹了若干具體實施。然而,應當理解,在不脫離本公開實質與範圍的情況下,可作出各種修改。例如,可使用上文所示流程的各種形式,其中可重排、添加、或刪除某些步驟。
為了便於進行說明與介紹,可能已經通過二維剖面對各種具體實施進行了討論。然而,其三維變型與衍生形式也應當涵蓋在本公開範圍內,只要三維結構中存在對應的二維剖面。
儘管本說明書包含許多細節,這些細節不應視為限制性內容,而應視作專門針對具體實施方案的特徵說明。在不同實施方案的上下文中,本說明書所述的某些特徵也可以在單個實施方案中一起實現。反過來,在單個實施方案的上下文中所述的各個特徵也可以分別在多個實施方案中實現,或者呈任何合適的子組合的形式來實現。而且,儘管上文所述特徵可以呈某些組合來發揮作用,甚至在最初聲稱如此,但是在一些情況下,所聲稱組合中的一個或多個特徵可以從此組合中刪除,並且所聲稱組合可以是針對某子組合或子組合的變型。
類似地,儘管附圖按具體順序示出各操作,但是這不應理解為此類操作必須按照所示的具體順序或相繼順序來執行,或者執行所有所示操作必須獲得理想結果。在某些情形下,多重任務處理和並行處理會是有利的。而且,在上述實施方案中各個系統部件的分離不應理解為所有實施方案必須實現此類分離,而應理解為所述程式部件和系統一般可以一起集成在單個軟體產品中或封裝到多個軟體產品中。
具體實施方案敘述完畢。其它實施方案均在以下權利要求書的範圍內。例如,權利要求書中所列的操作可按不同順序來執行,並仍能獲得理想結果。
100,200,300,1300,1400,1500,1600:光電二極體陣列
102,702,802,902,1802:基板
104:積體電路層
106:積體電路層
108:感測器層
110,1720,1920,2040:濾波器層
112,1722,1922,2042:透鏡層
122a,122b,124a,124b,126a,126b,128a,302a,302b,400,450,500,600,700,800,900,910,920,1010,1012,1014,1100,1102,1104,1106,1108,1109,1160,1200:光電二極體
406,408,458,460,508,535,658,660,712,812,1180,1222,1260:光信號
402,452,502,652,1202:NIR圖元
404,454,504,654,1204:可見光圖元
406,506,1150,1708:隔離結構
412,422,512,522,1212,1242:n-Si區
413,423,513,1244:p+Si區
414,424,514,524,1220,466:p-Si區
415,425,515,525,714,1214:n+Si區
416,516,708,808,1216:第一柵極
417,517,722,822,1217:第一控制信號
418,518,724,824,1218:第一讀取電路
426,526,710,810,1246:第二柵極
427,527,832,1247,732:第二控制信號
428,528,834,1248:第二讀取電路
431,464,531,664,731:p+GeSi區
433,462,533,662,1252:本質GeSi區
456,656:氧化物層
Vss:源極電壓
706,806,906:吸收層
712:第一n+Si區
714:第二n+Si區
704:n阱區
812:第一p+Si區
814:第二p+Si區
831,1250:n+GeSi區
912:間隔層
1000:能帶圖
x:位置
Ev,si,Ev,ge:價電帶之能階
Ec,si,Ec,ge:導電帶之能階
Ei,si,Ei,ge:本質費米能階
908:第一層
1030:n摻雜區
1031:p摻雜區
1032:n阱
710:閘極
734:讀取電路
1040:MOS電晶體
1030,1130:第一n摻雜區
1132,1133,1134:第二n摻雜區
1150:互連件
1140,1142:漂浮-擴散電容器
1170:第一半導體層
1172:第二半導體層
1174:接合界面
1162:晶圓接合光電二極體
1254:p-GeSi區
1256:氧化區
VDD:汲極電壓
1302,1402,1502,1602:NIR/TOF圖元
1304,1404,1504,1604:VIS圖元
1312,1412,1512,1606:第一TOF柵極
1314,1414,1514,1612:第二TOF柵極
1614:第三TOF柵極
1616:第四TOF柵極
1306,1506:NIR柵極
1308,1408,1508,1608:VIS柵極
1700,1800,1900,2000:示例性設計
1702:鍺矽層
1704,1904,2110:供體晶圓
1706,1716,1910,1916,2016,2032:互連件層
1714,1914,2014:載體基板
1718,1918,2018:電路層
1804:凹陷部
1806:側壁間隔物
1808:鍺矽區
1902:矽光電二極體
1906:鍺矽光電二極體
2004:第一供體晶片
2034:第二供體晶片
2002:鍺矽層
2006:第一互連件層
2020:第一鍺矽光電二極體
2022,2038,2114:通道
2044:介電層
2036:鍺矽光電二極體陣列
2100:示例結構
2130:承載晶圓
2120a-2120c,2120:圖元
2116:金屬墊
2112:第一接合層
2132:第二接合層
2106,2106a-2106c:吸收區
2122a-2122c,2122,2142:微透鏡
HL,HO:高度
DL:直徑
2140:示例結構
2144:抗反射層
2146:間隔層
2148:第一層
2150:第二層
2152:矽層
2154:光偵測器
2140:結構
2200:示例性成像系統
2210:目標物體
2202:發射器單元
2204:接收器單元
2206:處理單元
2212:光
2214:反射光
fm:脈衝調變頻率為
Φ:相移
Q1,Q2 Q1',Q2':電荷
2300:流程圖
2302,2304,2306:步驟
2400,2402,2404:電路
2410:第一讀取電路
2430:第二讀取電路
2412:第一MOSFET電晶體
2432:第二MOSFET電晶體
2450:電流導引電路
2480:光電二極體
2420: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
2422:第一電容器
2460:第一源極隨耦器
2440: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
2442:第二電容器
2470:第二源極隨耦器
2452: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
2454: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
2405:第一控制電壓源
2407:第二控制電壓源
2456:第三控制電壓源
2458:第四控制電壓源
2404:第一控制電壓
2406:第二控制電壓
2455:第三控制電壓
2457:第四控制電壓
2482,2484:多閘極光電二極體
2408:第一供電節點
2402:第二供電節點
2415,2435:節點
2413:MOSFET電晶體
804:p阱區
圖1是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
圖2是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
圖3是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
圖4A和圖4B是用於檢測可見紅外光的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5是用於檢測可見紅外光的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6是用於檢測可見紅外光的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7是多柵極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8是多柵極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9A-9C為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10A顯示跨過一矽基板及一鍺基板之能帶圖。
圖10B-10D顯示具有降低內建位能的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11A-11F顯示具有改良載子傳輸的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11G-11H顯示晶圓接合的的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12是用於檢測可見光或紅外光的光電二極體的示例。
圖13是用於檢測可見光和/或紅外光的集成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
圖14是用於檢測可見光和/或紅外光的集成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
圖15是用於檢測可見光和/或紅外光的集成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
圖16是用於檢測可見光和/或紅外光的集成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
圖17A-17D示出了用於製作光電二極體陣列的設計的示例。
圖18A-18D示出了用於形成鍺矽的設計的示例。
圖19A-19D示出了具有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性製作過程的設計的示例。
圖20A-20F示出了具有光電二極體陣列的示例性製作過程的設計的示例。
圖21A-21B顯示與光電偵測器整合的微透鏡剖視圖範例。
圖22A是成像系統的示例的方塊圖。
圖22B和圖22C示出了使用成像系統來確定物體特性的技術的示例。
圖23示出了使用成像系統來確定物體特性的流程圖的示例。
圖24A-24C顯示操作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之電路方塊圖。
在各個附圖中,相似的參考編號和名稱表示相似的元件。也應當理解,附圖所示的各個示例性實施方案僅為說明性表達,不一定按照比例進行繪製。
2400:電路
2410:第一讀取電路
2430:第二讀取電路
2412:第一MOSFET電晶體
2432:第二MOSFET電晶體
2450:電流導引電路
2480:光電二極體
2420: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
2422:第一電容器
2460:第一源極隨耦器
2440: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
2442:第二電容器
2470:第二源極隨耦器
2452: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
2454: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
2405:第一控制電壓源
2407:第二控制電壓源
2456:第三控制電壓源
2458:第四控制電壓源
2404,Vc1:第一控制電壓
2406,Vc2:第二控制電壓
2455,Vc3:第三控制電壓
2457,Vc4:第四控制電壓
2482:多閘極光電二極體
2408,VU:第一供電節點
2402,VE:第二供電節點
2415,2435:節點
Claims (10)
- 一種耦接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的電路,包含:該多閘極光電二極體,其包含一光電二極體以及一電流導引電路,其中該光電二極體被配置為吸收光子並產生複數光載子,該電流導引電路配置為導引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複數光載子;一第一讀出電路,包含:一第一電容器,以及一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一第二讀出電路,包含:一第二電容器,以及一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一第一快門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一源極端;一第一汲極端,其與該第一讀出電路耦接;以及一第一閘極端,其與一第一控制電壓源耦接;一第二快門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二源極端;一第二汲極端,其與該第二讀出電路耦接;以及一第二閘極端,其與一第二控制電壓源耦接;其中,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快門MOSFET電晶體自該第一控制電壓源接收一第一控制電壓,藉以控制一由該第一電容器提供的一第一電壓以及該第一快門MOSFET電晶體的該第一源極端的一電壓之間的電壓差;其中,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二快門MOSFET電晶體自該第二控制電壓源接 收一第二控制電壓,藉以控制一由該第二電容器提供的一第二電壓以及該第二快門MOSFET電晶體的該第二源極端的一電壓之間的電壓差;其中,該第一控制電壓源與該第二控制電壓源相同,且該第一控制電壓與該第二控制電壓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路,其中,該光電二極體包含一吸收區,該吸收區包含鍺。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電路,其中,該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更包含:一源極端,其與該第一電容器耦接;一汲極端,其與一第一供電節點耦接;以及一閘極端,其與一第三控制電壓源耦接,其中該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更包含:一源極端,其與該第二電容器耦接;一汲極端,其與該第一供電節點耦接;以及一閘極端,其與該第三控制電壓源耦接。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電路,其中,該電流導引電路更包含:一第一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其包含耦接於一第四控制電壓源的一閘極端;以及一第二電流導引MOSFET電晶體,其包含耦接於一第五控制電壓源的一閘極端。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電路,其中,該光電二極體包含由一基板支撐的一吸收區,以及該電流導引電路更包含一阱區,其形成於該基板中以收集該吸收區生成的該複數光載子。
- 如請求項5所述的電路,其中,該電流導引電路更包含一第一閘極、一第一讀出區、一第二閘極以及一第二讀出區,其中該第一閘極配置為控制該複數光載子的一部份自該阱區漂移至該第一讀出區,該第二閘極配置為控制該複數光載子的一部份自該阱區漂移至該第二讀出區。
- 一種耦接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的電路,包含:該多閘極光電二極體,其包含一光電二極體以及一電流導引電路,其中該光電二極體被配置為吸收光子並產生複數光載子,該電流導引電路配置為導引該光電二極體產生之該複數光載子;一第一讀出電路,包含:一第一電容器,以及一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一第二讀出電路,包含:一第二電容器,以及一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一第一快門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一源極端;一第一汲極端,其與該第一讀出電路耦接;以及一第一閘極端,其與一第一控制電壓源耦接;一第二快門MOSFET電晶體,包含:一第二源極端;一第二汲極端,其與該第二讀出電路耦接;以及一第二閘極端,其與一第二控制電壓源耦接;其中,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一快門MOSFET電晶體自該第一控制電壓 源接收一第一控制電壓,藉以控制一由該第一電容器提供的一第一電壓以及該第一快門MOSFET電晶體的該第一源極端的一電壓之間的電壓差;其中,在該電路操作時,該第二快門MOSFET電晶體自該第二控制電壓源接收一第二控制電壓,藉以控制一由該第二電容器提供的一第二電壓以及該第二快門MOSFET電晶體的該第二源極端的一電壓之間的電壓差;其中於該第一讀出電路被配置為輸出一第一讀取電壓,且該第二讀出電路被配置為輸出一第二讀取電壓;其中該第一電容器被配置為積分一光偵測器產生之該等光載子的至少一部份,藉以提供該第一電壓,且該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被配置為對該第一電容器充電至一預設電壓;其中該第二電容器被配置為積分該光偵測器產生之該等光載子之至少一部份,藉以提供該第二電壓,且該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被配置為對該第二電容器充電至該預設電壓;其中該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更包含:一源極端,其與該第一電容器耦接;一汲極端,其與一第一供電節點耦接;以及一閘極端,其與一第三控制電壓源耦接,其中該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更包含:一源極端,其與該第二電容器耦接;一汲極端,其與該第一供電節點耦接;以及一閘極端,其與該第三控制電壓源耦接,其中該第一供電節點被配置為供應一供電電壓至該第一重置MOSFET電晶體以及該第二重置MOSFET電晶體,藉以對該第一電容器以及該第二電容 器充電至該預設電壓。
- 如請求項7所述的電路,其中,該光電二極體包含一吸收區,該吸收區包含鍺。
- 如請求項7或8所述的電路,其中,該光電二極體包含由一基板支撐的一吸收區,以及該電流導引電路更包含一阱區,其形成於該基板中以收集該吸收區生成的該複數光載子。
-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電路,其中,該電流導引電路更包含一第一閘極、一第一讀出區、一第二閘極以及一第二讀出區,其中該第一閘極配置為控制該複數光載子的一部份自該阱區漂移至該第一讀出區,該第二閘極配置為控制該複數光載子的一部份自該阱區漂移至該第二讀出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485003P | 2017-04-13 | 2017-04-13 | |
US62/485,003 | 2017-04-13 | ||
US201762500457P | 2017-05-02 | 2017-05-02 | |
US62/500,457 | 2017-05-02 | ||
US201762504531P | 2017-05-10 | 2017-05-10 | |
US62/504,531 | 2017-05-10 | ||
US201762542329P | 2017-08-08 | 2017-08-08 | |
US62/542,329 | 2017-08-08 | ||
US201762561266P | 2017-09-21 | 2017-09-21 | |
US62/561,266 | 2017-09-21 | ||
US201762583854P | 2017-11-09 | 2017-11-09 | |
US62/583,854 | 2017-11-09 | ||
US201862613054P | 2018-01-03 | 2018-01-03 | |
US62/613,054 | 2018-01-03 | ||
US201862643295P | 2018-03-15 | 2018-03-15 | |
US62/643,295 | 2018-03-15 | ||
US201862651085P | 2018-03-31 | 2018-03-31 | |
US62/651,085 | 2018-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4687A TW202234687A (zh) | 2022-09-01 |
TWI793002B true TWI793002B (zh) | 2023-02-11 |
Family
ID=63792869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12630A TWI745582B (zh) | 2017-04-13 | 2018-04-12 | 鍺矽光偵測裝置 |
TW107112632A TWI745583B (zh) | 2017-04-13 | 2018-04-12 | 鍺矽光偵測裝置 |
TW111116964A TWI793002B (zh) | 2017-04-13 | 2018-04-12 | 耦接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的電路 |
TW110140449A TWI767862B (zh) | 2017-04-13 | 2018-04-12 | 耦接光偵測器的電路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12630A TWI745582B (zh) | 2017-04-13 | 2018-04-12 | 鍺矽光偵測裝置 |
TW107112632A TWI745583B (zh) | 2017-04-13 | 2018-04-12 | 鍺矽光偵測裝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40449A TWI767862B (zh) | 2017-04-13 | 2018-04-12 | 耦接光偵測器的電路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610510B1 (zh) |
JP (1) | JP7418214B2 (zh) |
CN (1) | CN110663114B (zh) |
TW (4) | TWI745582B (zh) |
WO (1) | WO201819153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54389B2 (en) | 2015-11-06 | 2019-04-09 | Artilux Corporation |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
US10418407B2 (en) | 2015-11-06 | 2019-09-17 | Artilux, Inc. |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I |
US10886309B2 (en) | 2015-11-06 | 2021-01-05 | Artilux, Inc. |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 |
US11342469B2 (en) * | 2018-07-09 | 2022-05-24 | Macom Technology Solutions Holdings, Inc. | Vertical etch heterolithic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
US11574942B2 (en) | 2018-12-12 | 2023-02-07 | Artilux, Inc. |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low dark noise |
EP3716314A1 (fr) * | 2019-03-29 | 2020-09-30 | Commissariat à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 Prise de contact sur du germanium |
TW202418608A (zh) * | 2019-06-18 | 2024-05-01 | 美商光程研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偵測裝置 |
TW202429694A (zh) * | 2019-08-28 | 2024-07-16 | 美商光程研創股份有限公司 | 具低暗電流之光偵測裝置 |
TW202118034A (zh) * | 2019-08-30 | 2021-05-01 | 日商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光電轉換元件、攝像元件及攝像系統 |
US11378750B2 (en) * | 2020-01-17 | 2022-07-05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Germanium photodetector embedded in a multi-mode interferometer |
EP3923333A4 (en) * | 2020-03-17 | 2022-05-04 |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 OPTICAL SENSOR AND TIME OF FLIGHT BASED DISTANCE MEASUREMENT SYSTEM |
JP7505221B2 (ja) * | 2020-03-25 | 2024-06-25 | Toppa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
WO2021240988A1 (ja) * | 2020-05-26 | 2021-12-02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測距装置 |
EP4160699A4 (en) * | 2020-05-26 | 2023-10-25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TELEMETRY DEVICE |
CN111885321B (zh) * | 2020-07-17 | 2023-04-07 | 深圳奥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锗硅图像传感器、采集模组及tof深度相机 |
US20230261029A1 (en) * | 2020-07-17 | 2023-08-17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Light-receiving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
JPWO2022014364A1 (zh) * | 2020-07-17 | 2022-01-20 | ||
JP2022026845A (ja) * | 2020-07-31 | 2022-02-10 |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CN112000169B (zh) * | 2020-09-02 | 2022-03-11 | 恒烁半导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流缓冲器电路及其应用 |
US11949030B2 (en) | 2020-10-27 | 2024-04-02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In-situ cap for germanium photodetector |
JP2022089651A (ja) * | 2020-12-04 | 2022-06-16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光検出装置および測距装置 |
CN113035980B (zh) * | 2021-03-10 | 2022-04-15 | 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 近红外图像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
FR3124311B1 (fr) * | 2021-06-16 | 2023-06-30 | St Microelectronics Crolles 2 Sas | Capteur photosensibl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correspondant. |
CN114300496B (zh) * | 2021-12-29 | 2024-10-15 |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图像传感器及其制备工艺 |
US20230253435A1 (en) * | 2022-02-08 | 2023-08-10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Channel pattern design to improve carrier transfer efficiency |
CN114597226B (zh) * | 2022-05-10 | 2022-07-29 | 浙江兴芯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锗p-i-n光电二极管的图像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
US11777043B1 (en) | 2022-06-21 | 2023-10-03 | Globalfoundries U.S. Inc. | Photodetectors with substrate extensions adjacent photodiodes |
CN116936671B (zh) * | 2023-09-13 | 2023-12-05 | 微纳动力(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包含受光pn结和输出三极管的光敏器件及其构成的光电镊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71709A (zh) * | 2003-08-22 | 2006-11-29 | 微米技术有限公司 | 采用栅控电荷存储的成像 |
US20100245809A1 (en) * | 2007-03-15 | 2010-09-30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Deep submicron and nano cmos single photon photodetector pixel with event based circuits for readout data-rate reduc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10315854A1 (en) * | 2010-06-27 | 2011-12-29 | James Robert Janesick | Readout transistor circuits for cmos imagers |
TW201324756A (zh) * | 2011-10-13 | 2013-06-16 | Omnivision Tech Inc | 用於影像感測器之部分埋入式通道傳輸裝置 |
TW201344892A (zh) * | 2012-04-27 | 2013-11-0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 半導體裝置與其製法 |
TW201415542A (zh) * | 2012-10-11 | 2014-04-16 | Omnivision Tech Inc | 影像感測器中部分嵌入式通道轉移裝置 |
TW201503335A (zh) * | 2013-02-28 | 2015-01-16 | E2V Semiconductors | 具有抗模糊閘門的影像感測器 |
US20150281618A1 (en) * | 2014-04-01 | 2015-10-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
TW201616644A (zh) * | 2014-10-30 | 2016-05-01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供結合背面照光式光感測器陣列的電路之特別用途的積體電路之接地系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RE30087E (en) * | 1972-10-20 | 1979-08-28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Coherent sampled readout circuit and signal processor for a charge coupled device array |
JP2003051988A (ja) * | 2001-08-07 | 2003-02-21 | Inst Of Physical & Chemical Res | 固体撮像素子 |
US7164161B2 (en) * | 2003-11-18 | 2007-01-16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Method of formation of dual gate structure for imagers |
US7750958B1 (en) | 2005-03-28 | 2010-07-06 |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Pixel structure |
US7538304B2 (en) * | 2006-03-30 | 2009-05-26 | Aptina Imaging Corporation | Reducing noise in an imager by sampling signals with a plurality of capacitances connected to an output line |
US7446619B2 (en) * | 2006-06-14 | 2008-11-04 | Sitime Corporation |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ystem having a plurality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
JP2011066097A (ja) * | 2009-09-16 | 2011-03-31 | Nec Corp | 裏面入射型受光素子および裏面入射型受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CN102044548B (zh) * | 2009-10-20 | 2013-01-23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Cmos图像传感器 |
US20110267505A1 (en) * | 2010-04-29 | 2011-11-03 | Bart Dierickx | Pixel with reduced 1/f noise |
US8378398B2 (en) * | 2010-09-30 | 2013-02-19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Photodetector isolation in image sensors |
US9236520B2 (en) * | 2011-06-10 | 2016-01-12 | ActLight S.A. | Proximity sensor systems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same |
KR20130052986A (ko) * | 2011-11-14 | 2013-05-2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3차원 이미지 센서의 단위 화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3차원 이미지 센서 |
JP2014011304A (ja) * | 2012-06-29 | 2014-01-20 | Toshiba Corp | 固体撮像装置 |
US8872294B2 (en) * | 2012-08-21 | 2014-10-28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ignal loss in a photo detector |
US8860083B1 (en) * | 2013-05-13 | 2014-10-14 | Sensors Unlimited, Inc. | Low noise hybridized detector using charge transfer |
US9419044B2 (en) * | 2014-04-17 | 2016-08-16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Image sensor pixel having storage gate implant with gradient profile |
KR102380829B1 (ko) * | 2014-04-23 | 2022-03-31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촬상 장치 |
JP6302143B2 (ja) * | 2014-11-13 | 2018-03-28 | アーティラ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Artilux Inc. | 光吸収装置 |
US9602750B2 (en) * | 2014-11-25 | 2017-03-21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Image sensor pixels having built-in variable gain feedback amplifier circuitry |
US9490282B2 (en) * | 2015-03-19 | 2016-11-08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Photosensitive capacitor pixel for image sensor |
CN108352393B (zh) * | 2015-07-23 | 2022-09-16 | 光程研创股份有限公司 | 高效宽光谱传感器 |
TW202335281A (zh) * | 2015-08-04 | 2023-09-01 | 光程研創股份有限公司 | 光感測系統 |
CN108140656B (zh) * | 2015-08-27 | 2022-07-26 | 光程研创股份有限公司 | 宽频谱光学传感器 |
US10165213B2 (en) * | 2015-11-16 | 2018-12-25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 Image sensor including pixel circuits |
-
2018
- 2018-04-12 TW TW107112630A patent/TWI745582B/zh active
- 2018-04-12 CN CN201880033744.XA patent/CN110663114B/zh active Active
- 2018-04-12 TW TW107112632A patent/TWI745583B/zh active
- 2018-04-12 JP JP2019556209A patent/JP7418214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4-12 WO PCT/US2018/027369 patent/WO2018191539A1/en unknown
- 2018-04-12 TW TW111116964A patent/TWI793002B/zh active
- 2018-04-12 EP EP18783894.1A patent/EP3610510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4-12 TW TW110140449A patent/TWI76786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71709A (zh) * | 2003-08-22 | 2006-11-29 | 微米技术有限公司 | 采用栅控电荷存储的成像 |
US20100245809A1 (en) * | 2007-03-15 | 2010-09-30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Deep submicron and nano cmos single photon photodetector pixel with event based circuits for readout data-rate reduc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10315854A1 (en) * | 2010-06-27 | 2011-12-29 | James Robert Janesick | Readout transistor circuits for cmos imagers |
TW201324756A (zh) * | 2011-10-13 | 2013-06-16 | Omnivision Tech Inc | 用於影像感測器之部分埋入式通道傳輸裝置 |
TW201344892A (zh) * | 2012-04-27 | 2013-11-0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 半導體裝置與其製法 |
TW201415542A (zh) * | 2012-10-11 | 2014-04-16 | Omnivision Tech Inc | 影像感測器中部分嵌入式通道轉移裝置 |
TW201503335A (zh) * | 2013-02-28 | 2015-01-16 | E2V Semiconductors | 具有抗模糊閘門的影像感測器 |
US20150281618A1 (en) * | 2014-04-01 | 2015-10-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
TW201616644A (zh) * | 2014-10-30 | 2016-05-01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供結合背面照光式光感測器陣列的電路之特別用途的積體電路之接地系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63114A (zh) | 2020-01-07 |
EP3610510A1 (en) | 2020-02-19 |
TWI767862B (zh) | 2022-06-11 |
TW202209652A (zh) | 2022-03-01 |
WO2018191539A1 (en) | 2018-10-18 |
TWI745582B (zh) | 2021-11-11 |
EP3610510A4 (en) | 2020-04-08 |
TWI745583B (zh) | 2021-11-11 |
JP2020517114A (ja) | 2020-06-11 |
JP7418214B2 (ja) | 2024-01-19 |
TW202234687A (zh) | 2022-09-01 |
EP3610510B1 (en) | 2021-07-14 |
CN110663114B (zh) | 2023-06-16 |
TW201904034A (zh) | 2019-01-16 |
TW201907577A (zh) | 2019-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93002B (zh) | 耦接一多閘極光電二極體的電路 | |
US10964742B2 (en) | Germanium-silicon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 | |
US10861888B2 (en) | Silicon germanium imager with photodiode in trench | |
US11749696B2 (en) |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 | |
CN110710196B (zh) | 高速光检测装置 | |
US10739443B2 (en) |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 | |
CN108028258B (zh) | 锗硅感光设备 | |
US10741598B2 (en) |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II | |
TWI740769B (zh) | 光學感測器 | |
EP3971980B1 (en) | High-speed light sensing apparatus | |
TWI846526B (zh) | 光學感測器及光學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