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8256B - 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 - Google Patents

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8256B
TWI788256B TW111116497A TW111116497A TWI788256B TW I788256 B TWI788256 B TW I788256B TW 111116497 A TW111116497 A TW 111116497A TW 111116497 A TW111116497 A TW 111116497A TW I788256 B TWI788256 B TW I7882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unit
antenna
display screen
unit
radio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6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4751A (zh
Inventor
黃奐衢
武傑
崔霜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雲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雲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雲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4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4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8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825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28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mounted in or on the surface of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s a chip-type antenna or integrated with other components into an IC pack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01Q1/523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between antennas of an arr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6Arrays of individually energised antenna units similarly polarised and spaced a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407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01/00Electronic components, circuits, software, systems or apparatus used in telephone systems
    • H04M2201/38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開涉及一種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所述顯示屏包括:多個天線單元,包括極化方向不同的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其中,多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多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交替排布。

Description

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
本申請要求於2022年02月15日提交中國專利局、申請號為2022101351298、發明名稱為「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的中國專利申請的優先權,其全部內容通過引用結合在本申請中。
本公開涉及顯示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
5G(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即第五代行動通信)主要使用兩個頻段:FR1(Frequency Range 1,頻段1)和FR2(Frequency Range 2,頻段2)。根據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即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目前5G的FR2的頻率範圍為24.25GHz~52.60GHz,為毫米波(millimeter wave)段;而5G的FR1的頻率範圍為450MHz~7.125GHz,為非毫米波段。
其中毫米波段在帶寬、信道容量、數據傳輸速率與成像顆粒度等方面均優於非毫米波段,故毫米波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然而與非毫米波段相比,毫米波的傳播損耗較大,且毫米波的波束往往較窄,毫米波無線通信往往存在較明顯的通信盲區。此外,對於手持式無線行動終端而言,手 握時通常容易遮擋裝置中的天線,如毫米波天線,使得天線性能顯著下降,劣化了用戶無線體驗。
近年來,顯示屏在多數無線通信電子裝置中的出現率與顯示屏的尺寸占比越來越高,故往往會限制裝置中天線可擺放的位置,且天線往往在裝置使用時(如:手握或置放於金屬桌)更容易受遮擋,而造成天線性能顯著劣化,影響了用戶無線體驗。有鑑於此,考慮在顯示屏中集成天線,即採用屏上天線(Antenna-on-Display,簡稱AoD)的設計方式,便成為一種集成天線的顯示裝置中天線設計的可能發展趨勢。
基於此,有必要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提升無線通信品質的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
第一方面,本申請提供一種集成天線的顯示屏,所述顯示屏包括:多個天線單元,包括極化方向不同的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構成第一天線,至少一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構成第二天線;所述第一天線和所述第二天線交替排布。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屏包括邊緣區域,所述第一天線和所述第二天線中的至少一者設置於所述邊緣區域;可選地,所述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在所述邊緣區域交替排布。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的極化方向與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的極化方向正交。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被配置為毫米波天線; 或者,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被配置為非毫米波天線;或者,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中的一者被配置為毫米波天線,另一者被配置為非毫米波天線。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被配置為毫米波天線;多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構成第一天線,多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構成第二天線;多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多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交替排布;可選地,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交替排布;可選地,多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形成有多組第一天線單元組,每一組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組包括至少兩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多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形成有多組第二天線單元組,每一組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組包括至少兩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組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組交替排布。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均包括輻射部和饋電部,所述輻射部上設有饋電點;可選地,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的輻射部上饋電點所在的邊,與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的輻射部上饋電點所在的邊彼此不平行;可選地,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的輻射部上饋電點所在的邊,與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的輻射部上饋電點所在的邊彼此垂直。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顯示面板包括導電網格層;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由所述導電網格層中的至少部分圖案構成;可選地,所述導電網格層被配置為觸控層,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由所述觸控層中的至少部分圖案構成。
第二方面,本申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所述顯示裝置包括: 如第一方面提供的顯示屏;軟性電路板,與所述顯示屏電連接;射頻積體電路,所述射頻積體電路分別與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所述第二天線單元電連接;優選地,所述軟性電路板內設有與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對應連接的第一射頻信號線,所述第一天線單元通過對應的所述第一射頻信號線與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電連接;所述軟性電路板內設有與所述第二天線單元對應連接的第二射頻信號線,所述第二天線單元通過對應的所述第二射頻信號線與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電連接;優選地,所述軟性電路板內設有與所述第一射頻信號線對應連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射頻信號線通過對應的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電連接;所述軟性電路板內設有與所述第二射頻信號線對應連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射頻信號線通過對應的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電連接;優選地,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通過位於所述第一通孔上的導體與所述第一射頻信號線電連接,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通過位於所述第二通孔上的導體與所述第二射頻信號線電連接;優選地,所述導體為焊球或焊盤。
第三方面,本申請提供一種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包括:如第二方面提供的顯示裝置;系統主板,設有基帶處理單元和中頻電路,所述基帶處理單元通過所述中頻電路與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電連接; 優選地,所述電子設備還包括設置在所述軟性電路板上的第一連接座,所述系統主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座相匹配的第二連接座,所述第二連接座與所述第一連接座電連接;優選地,所述射頻積體電路設置在所述系統主板上,或設置在所述軟性電路板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基帶處理單元用於,當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且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確定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為目標天線單元;當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且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確定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為目標天線單元;當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等於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且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均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確定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中的一者為目標天線單元;當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均小於預設閾值時,確定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均為目標天線單元;其中,所述目標天線單元用於接收和/或發送射頻信號。
上述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顯示屏包括多個天線單元,多個天線單元包括極化方向不同的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至少一個第一天線單元構成第一天線,至少一個第二天線單元構成第二天線,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交替排布。如此,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可因不同的位置設置而增大天線的波束覆蓋範圍,從而減少通信盲區,以提升通信品質和用戶無線體驗。如此亦可降低受遮擋(如:手握)而同時劣化 所有天線性能的機率,故可強化用戶無線體驗。而且,此設計亦可形成極化互補,以減少無線電磁波極化失配的機率,同樣地可減少通信盲區,以提升通信品質和用戶體驗。再者,基於此設計,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間可減低相互耦合(互耦),從而提升天線性能與用戶無線體驗。
10:顯示屏
11:第一天線單元
12:第二天線單元
13:第一天線
14:第二天線
15:第一天線單元組
16:第二天線單元組
17:輻射部
18:饋電部
19:饋電點
20:軟性電路板
21:第一射頻信號線
22:第二射頻信號線
23:第一通孔
24:第二通孔
25:導體
26:連接座
30:射頻積體電路
100:顯示裝置
102:毫米波天線單元
104:電子設備
106:毫米波射頻信號線
108:毫米波射頻積體電路
200:系統主板
210:基帶處理單元
220:中頻電路
230:第二連接座
A:第一邊緣區域
B:第二邊緣區域
C:第三邊緣區域
圖1為相關技術中的電子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申請另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中的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4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5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6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8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9為本申請又一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0為本申請圖2沿剖面線X-X的截面示意圖;圖21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中的電子設備的結構框圖;圖22為本申請一實施例中的電子設備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為了便於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並不限於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目前在無線行動終端中主流的毫米波天線設計形式為兩個以上天線單元組成的天線陣列,以提升天線增益(gain),克服因毫米波段較大(與非毫米波段相比)的傳播損耗。然而,天線陣列的波束較窄,往往需進行波束掃描以覆蓋較廣的空間,維持較好的無線信號覆蓋,從而滿足用戶的無線體驗。此外,手持無線行動終端時,手通常容易遮擋裝置中的天線,如毫米波天線,因而使得天線性能顯著下降,劣化了用戶無線體驗。而且,毫米波(相較於非毫米波)在無線傳輸中的散射行為更為頻繁與劇烈,故無線電磁波極化匹配的程度亦扮演著對毫米波無線通信品質甚為關鍵的角色。
顯示屏在多數無線通信電子裝置中的出現率與顯示屏的尺寸占比越來越高,故往往會限制裝置中天線可擺放的位置,考慮在顯示屏中集成天線。具體地,顯示裝置中集成毫米波天線陣列時,毫米波天線陣列中的 各個毫米波天線單元分別連接至毫米波RFIC(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射頻積體電路)。如圖1所示,多個毫米波天線單元102間隔設置於電子設備104內,並通過毫米波射頻信號線106與毫米波射頻積體電路108電連接。
然而,各個毫米波天線單元102的極化方向相同,故較易出現對於接收無線電磁波的極化失配,從而造成較大的無線通信盲區,故導致用戶無線體驗較差。且無法實現MIMO(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多輸入與多輸出),導致無線數據傳輸速率無法進一步提升,進而再次影響用戶體驗。綜上,電子設備104的無線通信品質確實有待提升;但若為提升通信品質而使用多個RFIC,則會造成系統成本上升、產品尺寸增大等對產品競爭力負面的影響。
基於以上原因,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顯示屏包括多個天線單元,多個天線單元包括極化方向不同的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至少一個第一天線單元構成第一天線,至少一個第二天線單元構成第二天線,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交替排布。極化方向不同的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交替排布,如此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可因不同的位置設置而增大天線的波束覆蓋範圍,從而減少通信盲區,以提升通信品質和用戶無線體驗。如此亦可降低受遮擋(如:手握)而同時劣化所有同一極化方向天線性能的機率,故可強化用戶無線體驗。而且,此設計亦可形成極化互補,以減少無線電磁波極化失配的機率,同樣地可減少通信盲區,以提升通信品質和用戶體驗。再者,基於此設計,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間可減低互耦,從而提升天線性能與用戶無線體驗。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屏,可以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屏、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 顯示屏等,應用於手機終端、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可穿戴設備、車載設備等電子設備。
請參見圖2,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集成天線的顯示屏,包括多個天線單元,多個天線單元包括極化方向不同的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其中,至少一個第一天線單元構成第一天線13,至少一個第二天線單元12構成第二天線14。第一天線13和第二天線14交替排布。
上述顯示屏,包括極化方向不同的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至少一個第一天線單元構成第一天線,至少一個第二天線單元構成第二天線,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交替排布。如此,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可因不同的位置設置而增大天線的波束覆蓋範圍,從而減少通信盲區,以提升通信品質和用戶無線體驗。如此亦可降低受遮擋(如:手握)而同時劣化所有天線性能的機率,故可強化用戶無線體驗。而且,此設計亦可形成極化互補,以減少無線電磁波極化失配的機率,同樣地可減少通信盲區,以提升通信品質和用戶體驗。再者,基於此設計,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間可減低互耦,從而提升天線性能與用戶無線體驗。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和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正交。如此在實現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和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不同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避免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之間互耦,可以有效提升通信品質。
其中,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為第一天線單元11輻射出電磁波其電場尖端隨時間變化的軌跡方向,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為第二天線單元12輻射出電磁波其電場尖端隨時間變化的軌跡方向。
例如,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為縱向極化,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為橫向極化;或者,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為橫向極化,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為縱向極化。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和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也可以為其他角度,即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和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不正交。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顯示屏10包括邊緣區域,第一天線13和第二天線14中的至少一者設置於顯示屏10的邊緣區域。如此,第一天線13和第二天線14各自連接的信號線也設置於鄰近顯示屏10邊緣的區域,可以避免影響到顯示屏10的顯示效果。
其中,顯示屏10的邊緣區域是指顯示屏10中鄰近側立面的區域。具體地,設置於顯示屏10的邊緣區域的天線,距顯示屏10側立面的距離小於距顯示屏10中心的距離。在實際應用中,顯示屏10包括顯示區和至少部分圍繞顯示區的非顯示區,顯示屏10的邊緣區域可以包括非顯示區,還可以包括顯示區中鄰近非顯示區的部分區域。
示例性地,如圖2所示,第一天線13和第二天線14在顯示屏10的邊緣區域交替排布。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天線13和第二天線14可以設置於顯示屏10的任意區域,且可實現在任意區域交替排布。即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設置於顯示屏10的顯示區域;第一天線和第二天線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設置於顯示屏10的非顯示區域;第一天線設置於顯示屏10的顯示區域、第二天線設置於顯示屏10的非顯示區域。在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天線13的頻段與第二天線14的頻段相同,有利於提升天線陣列的增益、極化的匹配度、波束於空間的覆蓋 程度、信號接收的強度,以及減少因手握或其它遮擋而使天線性能劣化的程度。
其中,頻段是電磁波的頻率範圍,可以分為:頻率範圍為3kHz~30kHz的甚低頻,對應波長範圍為100km~10km的甚長波;頻率範圍為30kHz~300kHz的低頻,對應波長範圍為10km~1km的長波;頻率範圍為300kHz~300 0kHz的中頻,對應波長範圍為1000m~100m的中波;頻率範圍為3MHz~30MHz的高頻,對應波長範圍為100m~10m的短波;頻率範圍為30MHz~300MHz的甚高頻,對應波長範圍為10m~1m的米波;頻率範圍為300MHz~3000MHz的特高頻,對應波長範圍為100cm~10cm的分米波;頻率範圍為3GHz~30GHz的超高頻,對應波長範圍為10cm~1cm的厘米波;頻率範圍為30GHz~300GHz的極高頻,對應波長範圍為10mm~1mm的毫米波;頻率範圍為300GHz~3000GHz的至高頻,對應波長範圍為1mm~0.1mm的絲米波。
在本申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被配置為毫米波天線。示例性地,第一天線單元11的頻段為5G毫米波段,第二天線單元12的頻段為5G毫米波段。其中,5G毫米波段目前的頻率範圍為24.25GHz~52.60GHz。
在本申請的另一種實現方式中,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被配置為非毫米波天線。示例性地,第一天線單元11的頻段為5G非毫米波段,第二天線單元12的頻段為5G非毫米波段。其中,5G非毫米波段目前的頻率範圍為450MHz~7.125GHz。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天線13的頻段與第二天線14的頻段不同。具體地,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中的一者被配置為毫米波天線,另一者被配置為非毫米波天線。
下面針對不同頻段分別進行介紹:當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被配置為毫米波天線時,如圖2所示,多個第一天線單元11構成第一天線13,多個第二天線單元12構成第二天線14。如此針對毫米波傳輸損耗高和對遮擋的高敏感性,採用多個毫米波天線單元組成毫米波天線陣列,可提升天線陣列的波束於空間的覆蓋程度、信號的接收強度,以及減少因手握或其它遮擋而使天線性能劣化的程度,故可提高無線通信的品質。
當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被配置為非毫米波天線時,如圖3所示,一個第一天線單元11構成第一天線13,一個第二天線單元12構成一個第二天線14。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多個第一天線單元11和多個第二天線單元12交替排列,可以避免相鄰兩個天線單元之間互耦,以提高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的通信品質。
在本申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如圖2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交替排列。
具體地,如圖2所示,顯示屏10的邊緣區域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邊緣區域A、第二邊緣區域B和第三邊緣區域C,第一邊緣區域A和第三邊緣區域C相對。示例性地,第一邊緣區域A的長度方向與第三邊緣區域C的長度方向相互平行;和/或,第一邊緣區域A的長度方向與第二邊緣區域B的長度方向相互垂直;和/或,第三邊緣區域C的長度方向與第二邊緣區域B的長度方向相互垂直。
相應地,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排布方式:
第一種,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在顯示屏10的一個邊緣區域交替排列。例如,如圖2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在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交替排列。如圖4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在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交替排列。
第二種,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在顯示屏10的兩個邊緣區域交替排列。例如,如圖5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既在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交替排列,又在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交替排列。如此,可提升天線陣列的波束於空間的覆蓋程度、信號的接收強度,以及減少因手握或其它遮擋而使天線性能劣化的程度,故可提高無線通信的品質。
第三種,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在顯示屏10的三個邊緣區域交替排列。例如,如圖6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既在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沿第二方向交替排布,又在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交替排列,還在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交替排列。如此,顯示屏10的三個邊緣區域均佈設有天線單元,天線單元的佈設範圍較廣,故可比較有效地減低受遮擋的天線性能劣化程度及擴大波束覆蓋的空間範圍,故可提升無線通信品質與用戶的無線體驗。
在本申請的另一種實現方式中,如圖7所示,多個第一天線單元11形成有至少一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每一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包括至少兩個第一天線單元11。多個第二天線單元12形成有至少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每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包括至少兩個第二天線單元12。第一天線單元組15和第二天線單元組16交替排布。
例如,如圖7所示,多個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形成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多個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 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形成另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多個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形成一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這一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位於兩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之間,即第一天線單元組15和第二天線單元組16交替排布。
又如,如圖8所示,多個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形成一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多個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形成另一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多個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形成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多個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形成另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二天線單元組16靠近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位於兩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之間;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一天線單元組15靠近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位於兩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之間,即第一天線單元組15和第二天線單元組16交替排布。
上述兩種天線設計,亦可減少天線間的互耦,且可比較有效地減低受遮擋的天線性能劣化程度及擴大波束覆蓋的空間範圍,故可提升無線通信品質與用戶的無線體驗。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圖8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線性排列。如此,天線單元可以盡可能靠近顯示屏10的邊緣設置,避免影響到顯示屏10的觸控、出光及相關的光學性能。
如圖2-圖6所示,當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交替排列時,第一天線單元11距顯示屏10邊緣的垂直距離,與第二天線單元12距顯示屏10同一邊緣的垂直距離相同。
如圖7-圖8所示,當第一天線單元組15和第二天線單元組16交替排列時,第一天線單元組15中第一天線單元11距顯示屏10邊緣的垂直距離,與第二天線單元組16中第二天線單元12距顯示屏10邊緣的垂直距離相同。
在本申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非線性排列。如此,可以進一步提升天線陣列的波束於空間的覆蓋程度、信號的接收強度,以及減少因手握或其它遮擋而使天線性能劣化的程度。
如圖9所示,當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交替排列時,第一天線單元11中心距顯示屏10邊緣的垂直距離,與第二天線單元12中心距顯示屏10邊緣的垂直距離不同。
當第一天線單元組15和第二天線單元組16交替排列時,第一天線單元組15中第一天線單元11中心距顯示屏10邊緣的垂直距離,與第二天線單元組16中第二天線單元12中心距顯示屏10邊緣的垂直距離不同。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7-圖8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中的至少一者至少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和第三邊緣區域C。
在本申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如圖7所示,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一一相對設置。
例如,如圖7所示,設置於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和設置於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均為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二天線單元12,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二天線單元12一一相對設置。
又如,設置於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和設置於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均為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11,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一天線單元11一一相對設置。
再如,設置於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為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為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11,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二天線單元12一一相對設置。
還如,設置於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和設置於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均包括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11,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一天線單元11或第二天線單元12一一相對設置;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二天線單元12,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一天線單元11或第二天線單元12一一相對設置。
在本申請的另一種實現方式中,如圖10所示,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錯位設置。如此,可減少設置於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與設置於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兩者間的互耦,並且可以比較有效地減低受遮擋的天線性能劣化程度及擴大波束覆蓋的空間範圍,故可提升無線通信品質與用戶的無線體驗。
例如,如圖10所示,設置於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和設置於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均為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二天線單元12,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二天線單元12錯位設置。
又如,設置於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和設置於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均為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11,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一天線單元11錯位設置。
再如,設置於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為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為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11,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二天線單元12錯位設置。
還如,設置於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和設置於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均包括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11,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一天線單元11或第二天線單元12錯位設置;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二天線單元12,與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一天線單元11或第二天線單元12錯位設置。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均包括輻射部17和饋電部18,輻射部17上設有饋電點19。
其中,輻射部17用於收發無線信號,饋電部18用於傳輸有線信號,饋電點19為輻射部17與饋電部18的連接點。
示例性地,如圖11所示,饋電部18呈條形,垂直連接在輻射部17的饋電點19上。
在實際應用中,如圖11所示,當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為正方形時,正方形在饋電點19處設有凹口,有助阻抗匹配,而提升天線性能。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圖11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上饋電點19所在的邊,與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上饋電點19所在的邊彼此不平行,如此實現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和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不同。
示例性地,如圖2-圖11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上饋電點19所在的邊,與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上饋電點19所在的邊彼此垂直,可以實現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和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正交。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圖11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與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為形狀相同的多邊形。
例如,如圖2-圖11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與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均呈正方形。第一天線單元11的饋電點19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位於正方形的第一側邊的中心,第二天線單元12的饋電點19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位於正方形的第二側邊的中心,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彼此不平行,從而實現第一天線單元11的極化方向和第二天線單元12的極化方向不同。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和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也可以呈菱形、圓形等。
在本申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與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呈不同形狀。
例如,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呈矩形,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呈菱形。
在本實施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2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與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如此,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可以收發不同頻段的射頻信號,增多天線的覆蓋頻段,進一步減少通信盲區並增強頻段漫遊能力,以提升無線通信品質和用戶無線體驗。例如,第一天線單元11的頻段為24.25GHz~29.50GHz,第二天線單元12的頻段為37.0GHz~43.5GHz。
具體地,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可以大於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如圖12所示),也可以小於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
進一步地,如圖13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非線性排列。將非線性排列與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結合,如此可減少天線間的互耦程度,並減少遮擋所致的天線性能劣化程度,故可提升無線通信品質與用戶的無線體驗。
例如,如圖13所示,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並且第一天線單元11中心距顯示屏10邊緣的垂直距離,小於第二天線單元12中心距顯示屏10同一邊緣的垂直距離。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圖11所示,各個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相同,各個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相同。
在本申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4所示,各個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各個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
在本申請的一種實現方式中,同一第一天線單元組15中各個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同一第二天線單元組16中各個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
例如,如圖14所示,八個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形成一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靠近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四個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靠近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四個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因而靠近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四個第一天線單元11的頻段,低於靠近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四個第一天線單元11的頻段。
另外,四個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形成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四個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形成另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四個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小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四個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因而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四個第二天線單元12的頻段,高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 第三邊緣區域C的四個第二天線單元12的頻段。此時,天線單元的頻段高低交錯,如此可進一步減少天線間的互耦,且可比較有效地減低受遮擋的天線性能劣化程度及擴大波束覆蓋的空間範圍,故可提升無線通信品質與用戶的無線體驗。
在本申請的另一種實現方式中,如圖15所示,不同第一天線單元組15中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不同第二天線單元組16中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
例如,如圖15所示,四個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形成一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四個第一天線單元11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形成另一組第一天線單元組15。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組15中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一天線單元組15中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因而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組15的頻段,低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一天線單元組15的頻段。
四個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形成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四個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形成另一組第二天線單元組16。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二天線單元組16中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小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二天線單元組16中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因而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二天線單元組16的頻段,高 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二天線單元組16的頻段。此時,靠近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天線單元組均為高頻段,遠離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天線單元組均為低頻段,如此可比較有效地減低受遮擋的天線性能劣化程度及擴大波束覆蓋的空間範圍,故可提升無線通信品質與用戶的無線體驗。
另外,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組15中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二天線單元組16中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因而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第一天線單元組15的頻段,低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第二天線單元組16的頻段。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二天線單元組16中第二天線單元12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一天線單元組15中第一天線單元11的輻射部17在顯示屏10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因而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二天線單元組16的頻段,低於設置於顯示屏10的第二邊緣區域B的第一天線單元組15的頻段。此時,靠近顯示屏10的第一邊緣區域A的天線單元組的頻段,相對於靠近顯示屏10的第三邊緣區域C的天線單元組的頻段較低,如此可比較有效地減低受遮擋的天線性能劣化程度及擴大波束覆蓋的空間範圍,故可提升無線通信品質與用戶的無線體驗。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相鄰兩個天線單元之間的距離相同。
其中,相鄰兩個天線單元可以為相鄰設置的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也可以為相鄰設置的兩個第一天線單元11,還可以為相鄰設置的兩個第二天線單元12。
在本申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相鄰兩個天線單元之間的距離不同,故可輻射出不同的波束寬度,以可進行不同範圍的空間覆蓋設計,即可提升設計自由度,進而提升無線通信品質和用戶無線體驗。
例如,多個天線單元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天線單元11、第二天線單元12、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定義第一個第一天線單元11與第一個第二天線單元12之間的距離為a,第一個第二天線單元12與第二個第一天線單元11之間的距離為b,第二個第一天線單元11與第二個第二天線單元12之間的距離為c,則可能包括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a≠b,且a≠c,且b≠c,如圖16所示,a<b<c;第二種情況,a≠b,且a=c,如圖17所示,a=c<b;第三種情況,a≠b,且b=c,如圖18所示,a>b=c;第四種情況,a=b,且a≠c,如圖19所示,a=b<c。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顯示屏10包括顯示面板和觸控面板,顯示面板包括導電網格層,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由導電網格層中的至少部分圖案構成。如此,一方面可以導電,以實現信號的傳輸,另一方面顯示屏10可以透過網格顯示圖像。
在實際應用中,顯示面板對製造工藝的要求甚高且內部電子功能甚為精細,故內部結構變動很容易對顯示面板的相關效果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顯示屏內的集成天線通常設置在顯示面板外,如觸控面板內。而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設置在顯示面板內,經由工藝與設計的精進(如:更嚴格的工藝把控使顯示屏的光學效果可較高維持,及更細膩的設計、佈局與堆疊等使顯示屏原性能可最大保持且天線性能可較好保障,並減少天線與顯示屏內其他電子功能的互干擾等),克服了一般的技術偏見,做出了進步性貢獻。
具體地,可以通過切割導電網格層中導電網格的方式製備天線,即作為天線的網格與非天線的網格是斷開的。具體地,每一第一天線單元11周圍的導電網格是斷開的,以形成第一天線單元11;每一第二天線單元12周圍的導電網格是斷開的,以形成第二天線單元12。
具體地,顯示面板可以包括襯底、陣列層、顯示層、封裝層的至少一者,陣列層和顯示層依次層疊設置在襯底上,封裝層至少覆蓋在顯示層外,觸控面板或者蓋板設置在封裝層上。導電網格層可以為顯示面板內已有的金屬層,以減少導電網格層若設置在顯示屏外時所需的額外工藝與成本(如:定位、貼附等),亦可提升導電網格層的定位精確度與穩健性,即對天線性能的一致性與穩定性有所助益,且可減少產品的總厚度,而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和產品競爭力。另外,導電網格層也可以為顯示面板內增設的金屬層,此時除前述基於顯示屏內已有的金屬層的有益效果之外,尚可提高天線性能且減少對顯示屏內功能的犧牲、妥協或惡化,故亦可提升用戶體驗和產品競爭力。
在其他實施例中,觸控面板可以內嵌於顯示面板中,此時顯示層和封裝層之間設有觸控層,導電網格層可以與觸控層同層設置。
具體地,每一第一天線單元11和每一第二天線單元12同層佈置。此時,顯示屏的尺寸減薄,並且天線性能較好,也不會對顯示屏的其他功能(如觸控或顯示)有所影響。反之,如果第一天線單元11和第二天線單元12位於不同層,則顯示屏的尺寸變厚,並且天線性能較差,還可能對屏內的其他功能造成不良影響。
基於同一發明構思,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如圖2-圖19所示,顯示裝置包括上述實施例中的顯示屏10、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20和射頻積體電路30。軟性電路板20與顯示屏10電 連接,射頻積體電路30設置在軟性電路板20上。射頻積體電路30分別與第一天線單元11、第二天線單元12電連接。
上述顯示裝置中,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連接同一個射頻積體電路,有利於基於較低的成本與較小的空間實現MIMO的操作,進而提高數據傳輸速率,再次提升通信品質、用戶無線體驗與產品綜合競爭力。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0所示,軟性電路板20內設有與第一天線單元對應連接的第一射頻信號線21,第一天線單元通過對應的第一射頻信號線21與射頻積體電路30電連接。軟性電路板20內設有與第二天線單元對應連接的第二射頻信號線22,第二天線單元通過對應的第二射頻信號線22與射頻積體電路30電連接。如此,以利於設置射頻積體電路30,而不需將射頻積體電路30貼設在顯示屏10上。
具體地,當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被配置為毫米波天線時,射頻積體電路30為毫米波射頻積體電路。當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被配置為非毫米波天線時,射頻積體電路30為非毫米波射頻積體電路。
示例性地,如圖20所示,軟性電路板20內設有與第一射頻信號線21對應連通的第一通孔23,第一射頻信號線21通過對應的第一通孔23與射頻積體電路30電連接。軟性電路板20內設有與第二射頻信號線22對應連通的第二通孔24,第二射頻信號線22通過對應的第二通孔24與射頻積體電路30電連接。如此,第一射頻信號線21和第二射頻信號線22設置在軟性電路板20內,可以利用軟性電路板20的金屬地層對第一射頻信號線21和第二射頻信號線22進行保護,同時防止干擾。
示例性地,如圖20所示,射頻積體電路30通過位於第一通孔23上的導體25與第一射頻信號線21電連接,射頻積體電路30通過位於第二 通孔24上的導體25與第二射頻信號線22電連接,利用導體25將射頻積體電路30固定在軟性電路板20上並形成電連接。
可選地,導體25為焊球或焊盤。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0所示,軟性電路板20上設有第一連接座26,第一連接座26用於與系統主板電連接。
示例性地,如圖20所示,第一連接座26和射頻積體電路30位於軟性電路板20的相反兩側。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座26和射頻積體電路30也可以位於軟性電路板20的同一側。
具體地,第一連接座26通過位於第一通孔23上的導體25與射頻積體電路30電連接。
在實際應用中,如圖20所示,第一射頻信號線21、第二射頻信號線22、第一天線單元11、第二天線單元12均具有一定的厚度。第一射頻信號線21與第一天線單元中的饋電部電連接,第一射頻信號線21的厚度與第一天線單元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射頻信號線22與第二天線單元中的饋電部電連接,第二射頻信號線22的厚度與第二天線單元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基於同一發明構思,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如圖21所示,電子設備包括上述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100和系統主板200。系統主板200上設有基帶處理單元210和中頻電路220,基帶處理單元210通過中頻電路220與射頻積體電路30電連接。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2所示,電子設備還包括設置在軟性電路板20上的第一連接座26,系統主板200上設有與第一連接座26相匹配的第二連接座230,第二連接座230與第一連接座26電連接。如此, 系統主板200和軟性電路板20之間通過第一連接座26和第二連接座230電連接,實現信號的傳遞,且結構拆裝方便。
具體地,第一連接座26為連接器公座,第二連接座230為連接器母座;或者,第一連接座26為連接器母座,第二連接座230為連接器公座。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射頻積體電路30設置在系統主板200上,與射頻積體電路30設置在軟性電路板20上相比,可以減小軟性電路板20的大小,有利於電子設備的積體。
在本申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射頻積體電路30設置在軟性電路板20上,如此可以減少傳輸線的長度,以提升天線輻射性能。
在實際應用中,當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被配置為毫米波天線時,射頻積體電路30設置在軟性電路板20上;當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被配置為非毫米波天線時,射頻積體電路30設置在系統主板200上。
在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基帶處理單元210用於,當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且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確定第一天線單元為目標天線單元;當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且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確定第二天線單元為目標天線單元;當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等於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且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均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確定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中的一者為目標天線單元;當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和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均小於預設閾值時,確定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均為目標天線單元;其中,目標天線單元用於接收和/或發送射頻信號。
如此,當接收信號強度較大的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僅使用此接收信號強度較大的天線單元進行收發射頻信號,故可在保證通信品質的情況下減小功耗。當兩個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均小於預設閾值時,同時使用兩個天線單元收發射頻信號,以保證通信品質。
示例性地,基帶處理單元210每隔設定時長確定一次目標天線。
在實際應用中,通信環境時刻都會發生變化,可能上一時刻是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但是下一時刻卻變成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本實施例中,基帶處理單元210每隔設定時長確定一次目標天線單元,可以基於通信環境的變化相應調整目標天線單元,以保證通信品質。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電子設備可以為OLED顯示裝置、QLED顯示裝置、電子紙、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框、導航儀、可穿戴設備、物聯網設備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本申請公開的實施例對此不作限制。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0:顯示屏
11:第一天線單元
12:第二天線單元
13:第一天線
14:第二天線
15:第一天線單元組
16:第二天線單元組
17:輻射部
19:饋電點
20:軟性電路板
26:連接座
30:射頻積體電路
A:第一邊緣區域
B:第二邊緣區域
C:第三邊緣區域

Claims (10)

  1. 一種集成天線的顯示屏,其特徵在於,所述顯示屏包括:多個天線單元,包括極化方向不同的第一天線單元和第二天線單元;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構成第一天線,至少一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構成第二天線;所述顯示屏包括邊緣區域,所述第一天線和所述第二天線中的至少一者設置於所述邊緣區域;多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多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在所述邊緣區域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均包括輻射部和饋電部,所述輻射部上設有饋電點,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的輻射部在所述顯示屏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與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的輻射部在所述顯示屏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的輻射部上饋電點所在的邊,與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的輻射部上饋電點所在的邊彼此不平行。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屏,其中,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非線性排列;和/或相鄰兩個所述天線單元之間的距離不同;和/或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的極化方向與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的極化方向正交。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屏,其中,所述邊緣區域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邊緣區域、第二邊緣區域和第三邊緣區域,所述第一邊緣區域和所述第三邊緣區域相對; 設置於所述第一邊緣區域的天線單元,與設置於所述第三邊緣區域的天線單元一一相對設置;或者,設置於所述第一邊緣區域的天線單元,與設置於所述第三邊緣區域的天線單元錯位設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屏,其中,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交替排布;或者,多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形成有多組第一天線單元組,每一組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組包括至少兩個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多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形成有多組第二天線單元組,每一組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組包括至少兩個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組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組交替排布。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顯示屏,其中,同一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組中各個第一天線單元的輻射部在所述顯示屏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同一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組中各個第二天線單元的輻射部在所述顯示屏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組中第一天線單元的輻射部在所述顯示屏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不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組中第二天線單元的輻射部在所述顯示屏的襯底上的正投影面積大小不同。
  6. 如請求項1-5任一項所述的顯示屏,其中,所述顯示屏包括顯示面板和觸控面板,所述顯示面板包括導電網格層;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由所述導電網格層中的至少部分圖案構成。
  7. 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顯示裝置包括:如請求項1-6任一項所述的顯示屏;軟性電路板,與所述顯示屏電連接; 射頻積體電路,所述射頻積體電路分別與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所述第二天線單元電連接。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軟性電路板內設有與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對應連接的第一射頻信號線,所述第一天線單元通過對應的所述第一射頻信號線與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電連接;所述軟性電路板內設有與所述第二天線單元對應連接的第二射頻信號線,所述第二天線單元通過對應的所述第二射頻信號線與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電連接。
  9. 一種電子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電子設備包括:如請求項7-8任一項所述的顯示裝置;系統主板,設有基帶處理單元和中頻電路,所述基帶處理單元通過所述中頻電路與所述射頻積體電路電連接。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基帶處理單元用於,當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且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確定所述第一天線單元為目標天線單元;當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且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確定所述第二天線單元為目標天線單元;當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等於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且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均大於或等於預設閾值時,確定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中的一者為目標天線單元;當所述第一天線單元接收信號的強度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接收 信號的強度均小於預設閾值時,確定所述第一天線單元和所述第二天線單元均為目標天線單元;其中,所述目標天線單元用於接收和/或發送射頻信號。
TW111116497A 2022-02-15 2022-04-29 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 TWI7882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35129.8 2022-02-15
CN202210135129.8A CN114188731B (zh) 2022-02-15 2022-02-15 集成天线的显示屏、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4751A TW202234751A (zh) 2022-09-01
TWI788256B true TWI788256B (zh) 2022-12-21

Family

ID=80545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6497A TWI788256B (zh) 2022-02-15 2022-04-29 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56529B2 (zh)
EP (1) EP4254670A4 (zh)
JP (1) JP7130164B2 (zh)
KR (1) KR102448978B1 (zh)
CN (1) CN114188731B (zh)
TW (1) TWI788256B (zh)
WO (1) WO20231552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8731B (zh) * 2022-02-15 2022-04-2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天线的显示屏、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530693B (zh) * 2022-04-24 2022-08-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结构、显示面板和无线通信设备
CN115548699A (zh) * 2022-10-25 2022-12-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6632506B (zh) * 2023-06-13 2024-01-1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无线通信装置及多功能组件
CN116526136B (zh) * 2023-06-13 2024-01-3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组件、多功能组件、收发组件及无线通信设备
CN116708624B (zh) * 2023-06-13 2024-02-2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组件、无线通信设备和显示面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4582A (zh) * 2019-11-27 2021-05-28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及电子设备
CN112993543A (zh) * 2019-12-13 2021-06-18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包括天线装置的显示装置
TW202125901A (zh) * 2019-12-25 2021-07-0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天線結構
US20210359392A1 (en) * 2020-05-15 2021-11-18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ntenna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1125A1 (en) * 2007-12-06 2009-06-1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display arrangement with enhanced functionality
CN101662068A (zh) * 2008-08-29 2010-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去耦组件、天线模块和天线阵列
CN201781071U (zh) 2010-08-03 2011-03-3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宽频带天线及馈电网络
US9306291B2 (en) * 2012-03-30 2016-04-05 Htc Corporation Mobile device and antenna array therein
CN104052529B (zh) 2013-03-14 2018-07-17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阵列以及一种用于全双工通信的通信方法
US9843098B2 (en) * 2014-05-01 2017-12-12 Raytheon Company Interleaved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s
CN106099368B (zh) * 2015-04-30 2019-03-26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频天线
US10211524B2 (en) * 2015-07-08 2019-0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iso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EP3616259B1 (en) * 2017-05-12 2023-10-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741174B2 (ja) * 2017-12-12 2020-08-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07911126A (zh) 2017-12-12 2018-04-13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444855B (zh) * 2018-05-02 2021-03-02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在移动终端金属边框上的双极化5g天线
US20210184371A1 (en) * 2018-06-13 2021-06-17 Sony Corporation Antenna arrays, display modules,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09904599A (zh) * 2019-01-31 2019-06-18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K/Ka双频段共口径天线阵
CN111614801A (zh) * 2019-02-25 2020-09-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和电子设备
US10886617B2 (en) * 2019-02-28 2021-01-05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probe-fed dielectric resonator antennas
CN114097140A (zh) * 2019-06-17 2022-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续波束控制天线结构
CN110350294B (zh) * 2019-06-30 2021-10-22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式电子设备
CN112310658B (zh) * 2019-07-25 2023-04-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0534924B (zh) * 2019-08-16 2021-09-1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1039102A1 (ja) * 2019-08-28 2021-03-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12578928A (zh) 2019-09-30 2021-03-3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10768006A (zh) * 2019-10-31 2020-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KR102254878B1 (ko) * 2019-11-20 2021-05-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안테나 모듈 집합체
KR20210086907A (ko) * 2019-12-31 2021-07-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23510664A (ja) * 2020-01-22 2023-03-15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ふん▼有限公司 アンテナユニット、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WO2021182760A1 (ko) * 2020-03-13 2021-09-16 동우화인켐 주식회사 안테나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132958A (ko) * 2020-04-28 2021-11-05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안테나 패키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CN211743382U (zh) * 2020-05-20 2020-10-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708056A (zh) * 2020-05-22 2021-11-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无线电通信设备
KR20210145350A (ko) * 2020-05-25 2021-12-02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안테나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152171A (ko) * 2020-06-08 2021-12-15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안테나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152170A (ko) * 2020-06-08 2021-12-15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안테나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2713383B (zh) 2020-12-23 2022-05-3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电子设备
CN112864570B (zh) * 2020-12-31 2023-08-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929475B (zh) * 2021-02-04 2023-12-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188731B (zh) * 2022-02-15 2022-04-2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天线的显示屏、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4582A (zh) * 2019-11-27 2021-05-28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及电子设备
CN112993543A (zh) * 2019-12-13 2021-06-18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包括天线装置的显示装置
TW202125901A (zh) * 2019-12-25 2021-07-0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天線結構
US20210359392A1 (en) * 2020-05-15 2021-11-18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ntenna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54670A1 (en) 2023-10-04
KR20220063129A (ko) 2022-05-17
WO2023155294A1 (zh) 2023-08-24
CN114188731B (zh) 2022-04-26
US11456529B2 (en) 2022-09-27
EP4254670A4 (en) 2023-12-06
JP2022105117A (ja) 2022-07-12
TW202234751A (zh) 2022-09-01
JP7130164B2 (ja) 2022-09-02
KR102448978B1 (ko) 2022-09-29
CN114188731A (zh) 2022-03-15
US20220263238A1 (en) 2022-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8256B (zh) 集成天線的顯示屏、顯示裝置和電子設備
WO2023155292A1 (zh) 集成天线的显示屏、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179324A1 (zh) 天线装置、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1104191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WO2018028162A1 (zh) 一种去耦组件、多天线系统及终端
WO2021083214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CN107919525B (zh) 天线系统
WO2021083223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Mishra et al. Compact MIMO antenna using dual-band for fif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444875A (zh) 一种平行倒置的共面波导超宽带mimo天线
CN103594782A (zh) 电路板天线
CN110581354A (zh) 双极化5g毫米波天线结构及移动设备
TWI779577B (zh) 天線模組及電子設備
WO2021083218A1 (zh) 天线单元及电子设备
KR102219260B1 (ko) 통합 무선 통신 모듈
US11158958B2 (en) Dual band antenna
EP4333204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4017164A1 (zh) 天线及通讯设备
WO2023125207A1 (zh) 一种天线结构和电子设备
KR101099134B1 (ko) 옴형상의 복사패치를 포함하는 무선통신 안테나
CN115513674A (zh) 双极化天线阵、电子设备及毫米波天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