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6722B - 具有不同深寬比之導電栓柱與含錳襯墊層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不同深寬比之導電栓柱與含錳襯墊層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6722B
TWI786722B TW110125735A TW110125735A TWI786722B TW I786722 B TWI786722 B TW I786722B TW 110125735 A TW110125735 A TW 110125735A TW 110125735 A TW110125735 A TW 110125735A TW I786722 B TWI786722 B TW I7867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ductive
liner
stud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5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0107A (zh
Inventor
郭錦德
Original Assignee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0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0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6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672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04Conductive materials
    • H01L23/53209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 H01L23/53228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the principal metal being copper
    • H01L23/53238Additional layers associated with copper layers, e.g. adhesion, barrier, clad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the dielectric comprising air g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01L21/76844Bottomless l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01L21/76846Layer comb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5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the layer covering a conductive structure
    • H01L21/76852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the layer covering a conductive structure the layer also covering the sidewalls of the conductiv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6Via connections in a multilevel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01L23/5283Cross-sectional geomet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04Conductive materials
    • H01L23/53209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 H01L23/53228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the principal metal being copper
    • H01L23/53233Coppe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04Conductive materials
    • H01L23/53209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 H01L23/53257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the principal metal being a refractory metal
    • H01L23/53266Additional layers associated with refractory-metal layers, e.g. adhesion, barrier, clad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vered by H01L21/00
    • H01L2221/10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 H01L2221/1005Formation and after-treatment of dielectrics
    • H01L2221/1052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 H01L2221/1057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in via holes or trenches
    • H01L2221/1063Sacrificial or temporary thin dielectric films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2Bit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5Bit line conta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具有不同深寬比之導電栓柱與含錳襯墊層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基底,具有一圖案密集區以及一圖案稀疏區;一第一導電層,設置在該基底上;一第一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一第一導電栓柱與一第二導電栓柱,設置在該第一介電層中,其中該第一導電栓柱與該第二導電栓柱包含銅,並藉由包含錳的一第一襯墊層而與該第一介電層分隔開;其中該第一導電栓柱與該第二導電栓柱具有不同深寬比。

Description

具有不同深寬比之導電栓柱與含錳襯墊層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本申請案主張2020年11月13日申請之美國正式申請案第17/097,876號的優先權及益處,該美國正式申請案之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多個不同深寬比之導電栓柱與含錳襯墊層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對於許多現代應用,半導體元件是不可或缺的。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半導體元件的尺寸變得越來越小,於此同時提供較佳的功能以及包含較大的積體電路數量。由於半導體元件的規格小型化,實現不同功能的半導體元件之不同型態與尺寸規模,整合(integrated)並封裝(packaged)在一單一模組中。再者,許多製造步驟執行於各式不同型態之半導體裝置的整合(integration)。
然而,該等半導體元件的製造與整合包含許多複雜步驟與操作。在該等半導體元件中的整合變得越加複雜。該等半導體元件之製造與整合的複雜度中的增加可造成多個缺陷,例如導電結構中形成的空孔(void),其由於難以填充高深寬比之開孔所造成。據此,有持續改善該等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流程的需要,以便對付該等缺陷。
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僅提供背景技術,並未承認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揭示本揭露之標的,不構成本揭露之先前技術,且上文之「先前技術」之任何說明均不應作為本案之任一部分。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基底,具有一圖案密集區以及一圖案稀疏區;一第一導電層,設置在該基底上;一第一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一第一導電栓柱與一第二導電栓柱,設置在該第一介電層中;其中該第一導電栓柱與該第二導電栓柱包含銅,並藉由包含錳的一第一襯墊層而與該第一介電層分隔開;其中該第一導電栓柱與該第二導電栓柱具有不同深寬比。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二導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上,其中該第一導電層與該第二導電層包含銅,以及該第一導電栓柱電性連接該第一導電層到該第二導電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襯墊層包含銅錳矽(CuMnSi)。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導電栓柱的一寬度大於該第一導電栓柱的一寬度,以及該第二導電栓柱的一高度大於該第一導電栓柱的一高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基底包括:一第一下導電層,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下;一第二下導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下;一第一下導電栓柱,設置在該第一下導電層與該第二下導電層之間,且電性連接該第一下導電層與該第二下導電層,其中該第一下導電栓柱包含銅;以及一第一下襯墊層,圍繞該第一下導電層設置,其中該第一下襯墊層包含錳。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一下介電層以及一氣隙,該第一下介電層圍繞該第一下襯墊層設置,該氣隙位在該第一下襯墊層與該第一下介電層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襯墊層包括:一第一襯墊子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且直接接觸該第一導電層,其中該第一襯墊子層包含錳矽(MnSi);以及一第二襯墊子層,設置在該第一襯墊子層上,其中該第二襯墊子層包含錳。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襯墊層包含銅猛矽。
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該製備方法包括:準備一基底,該基底具有一圖案密集區以及一圖案稀疏區;形成一第一導電層在該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在該第一導電層上;蝕刻該第一介電層以形成一第一開孔以及一第二開孔,進而暴露該第一導電層,其中該第一開孔與該第二開孔具有不同深寬比;形成一第一襯墊層與一第一導電栓柱在該第一開孔以及形成一第二導電栓柱在該第二開孔中,其中該第一襯墊層包含錳,該第一導電栓柱包含銅,以及該第一導電栓柱以及該第二導電栓柱被該第一襯墊層所圍繞;以及形成一第二導電層在該第一介電層上、在該第一襯墊層上以及在該第一導電層上,其中該第二導電層包含銅。
在一些實施例中,準備該基底包括:形成一第一下導電層在一半導體基底上,其中該第一下導電層包含銅;形成一第一下介電層在該第一導電層上;蝕刻該第一下介電層以形成一第一下開孔,進而暴露該第一導電層;形成一第一下襯墊層以及一第一下導電栓柱在該第一下開孔中,其中該第一下襯墊層包含錳,該第一下導電栓柱包含銅,以及該第一下導電栓柱被該第一下襯墊層所圍繞;以及形成一第一下導電層在該第一下介電層上、在該第一襯墊層上以及在該第一下導電層上,其中該第二下導電層包含銅。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在該第一下襯墊層與該第一下導電栓柱形成之前,形成一能量可移除層以加襯該第一下開孔,其中在該能量可移除層形成之後,部分暴露該第一下導電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在該第二下導電層形成之後,執行一熱處理製程以轉換該能量可移除層成為一氣隙。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形成一第二下介電層在該第二下導電層上;蝕刻該第二下介電層以形成一第二下開孔,進而暴露該第二下導電層;形成一第二下襯墊層以及一第二下導電栓柱在該第二開孔中,其中該第二下導電栓柱被該第二下襯墊層所圍繞,該第二下襯墊層包含錳,以及該第二下導電栓柱包含銅。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下導電栓柱與該第二下導電栓柱均還包含鎢。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三下導電層藉由該第二下襯墊層而與該第二下介電層分隔開,以及該第二下襯墊層的一部分夾置在該第二下導電栓柱與該第二下導電層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該第二下襯墊層包括:形成一第一襯墊子層在該第二介電層的一上表面上,其中該第二下開孔的各側壁以及一下表面被該第一襯墊子層所覆蓋,以及其中該第一襯墊子層包含錳矽;形成一第二襯墊子層在該第一襯墊子層上,其中該第二襯墊子層包含錳;以及形成一第三襯墊子層在該第二襯墊子層上,其中該第三襯墊子層包含銅錳(CuMn)。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開孔的一寬度大於該第一開孔的一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開孔的一高度大於該第一開孔的一高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導電栓柱的一高度大於該第一導電栓柱的一高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導電栓柱的一寬度大於該第一導電栓柱的一寬度。
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具有一導電栓柱以及一襯墊層,該導電栓柱位在二導電層之間,且電性連接該二導電層,而該二導電層在垂直方向設置,該襯墊層圍繞該導電栓柱設置。該導電栓柱包含銅,以及該襯墊層包含錳。該含錳襯墊層經配置以降低或避免多個空孔形成在該導電栓柱中,藉此減少該導電栓柱的接觸電阻。因此,可提升該半導體元件結構的操作速度,其顯著地改變整體元件效能。
上文已相當廣泛地概述本揭露之技術特徵及優點,俾使下文之本揭露詳細描述得以獲得較佳瞭解。構成本揭露之申請專利範圍標的之其它技術特徵及優點將描述於下文。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可相當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之概念與特定實施例可作為修改或設計其它結構或製程而實現與本揭露相同之目的。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瞭解,這類等效建構無法脫離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
以下描述了組件和配置的具體範例,以簡化本揭露之實施例。當然,這些實施例僅用以例示,並非意圖限制本揭露之範圍。舉例而言,在敘述中第一部件形成於第二部件之上,可能包含形成第一和第二部件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也可能包含額外的部件形成於第一和第二部件之間,使得第一和第二部件不會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揭露之實施例可能在許多範例中重複參照標號及/或字母。這些重複的目的是為了簡化和清楚,除非內文中特別說明,其本身並非代表各種實施例及/或所討論的配置之間有特定的關。
此外,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之下(beneath)」、「下面(below)」、「下部的(lower)」、「上方(above)」、「上部的(upper)」等空間相對關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其他)元件或特徵的關。所述空間相對關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的取向外亦囊括元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所述裝置可具有其他取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取向)且本文中所用的空間相對關描述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釋。
圖1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的剖視示意圖。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所示,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具有一第一導電層103、一第一介電層105、一第二導電層143、一第二介電層145以及一第三導電層173;第一導電層103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101上;第一介電層105設置在第一導電層103上;第二導電層143設置在第一介電層105上;第二介電層145設置在第二導電層143上;第三導電層173設置在第二介電層145上。
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亦包括設置在第一介電層105中的一襯墊層123’以及一導電栓柱133。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33被襯墊層123’所圍繞,以及襯墊層123’被第一介電層105所圍繞。應當理解,第一導電層103藉由導電栓柱143而電性連接到第二導電層143。
再者,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包括一能量可移除結構113’,設置在第一介電層105中以及在襯墊層123’與第一介電層105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一氣隙180被能量可移除結構113’所包圍。換言之,氣隙180設置在襯墊層123’與第一介電層105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123’被能量可移除結構113’與氣隙180所圍繞。在一些另外的實施例中,並未形成能量可移除結構113’。在這些例子中,襯墊層123’藉由氣隙180而與第一介電層105分隔開。
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還包括設置在第二導電層143與第三導電層1732之間的一襯墊層153以及一導電栓柱163。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63被襯墊層153所圍繞。應當理解,第二導電層143藉由導電栓柱163與襯墊層153而電性連接到第三導電層173。
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153設置在第二介電層145與第三導電層173之間,且在導電栓柱163與第二介電層145之間以及在導電栓柱163與第二導電層143之間延伸。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63的各側壁與下表面被襯墊層153所覆蓋。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153的一部分夾置在導電栓柱163與第二導電層143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153為一疊層(laminated)多層結構。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所示,襯墊層153具有一第一襯墊子層155、一第二襯墊子層157以及一第三襯墊子層159;第二襯墊子層157設置在第一襯墊子層155上;第三襯墊子層159設置在第二襯墊子層157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襯墊子層155直接接觸第二導電層143與第二介電層145。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襯墊子層159直接接觸導電栓柱163與第三導電層173。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結構100a為一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在這些例子中,多個導電層(包括第一導電層103、第二導電層143以及第三導電層173)可當作用於DRAM的位元線(BL)、儲存節點及/或配線層(wiring layers),以及多個導電栓柱(包括導電栓柱133與163)可當作用於DRAM的位元線接觸點栓柱、電容接觸點栓柱及/或內連接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103、第二導電層143、第三導電層173以及導電栓柱133與163均包含銅(Cu),以及襯墊層123’與153均包含錳(Mn)。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33與163均還包含鎢(W)。特別是,依據一些實施例,襯墊層123’包含銅錳矽(copper-manganese-silicon,CuMnSi),襯墊層153的第一襯墊子層155包含錳矽(manganese silicon,MnSi),襯墊層153的第二襯墊子層157包含錳(Mn),以及襯墊層153的第三襯墊子層159包含銅錳(copper manganese,CuMn)。
含錳襯墊層123’與153經配置以降低或避免多個空孔形成在導電栓柱133與163中,藉此減少導電栓柱133與163的接觸電阻。因此,可提升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的操作速度,其顯著地改善整體元件效能。
圖2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改良半導體元件結構100b的剖視示意圖,其為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的一另外的實施例。出於一致性和清楚的理由,出現在圖1及圖2中的類似元件將標記為相同的元件編號。
類似於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半導體元件結構100b包括設置在第一介電層105中的導電栓柱133與襯墊層123’,以及導電栓柱133被襯墊層123’所圍繞。其差異在於能量可移除結構113”與氣隙180並未形成在半導體元件結構100b的第一介電層105中。意即,襯墊層123’直接接觸第一介電層105。
此外,類似於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半導體元件結構100b的含錳襯墊層123’與153經配置以降低或避免多個空孔形成在導電栓柱133與163中,藉此減少導電栓柱133與163的接觸電阻。因此,可提升半導體元件結構100b的操作速度,其顯著地改善整體元件效能。
圖3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改良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的剖視示意圖,其為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的一另外的實施例。出於一致性和清楚的理由,出現在圖1及圖3中的類似元件將標記為相同的元件編號。
類似於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包括設置在第二導電層143與第三導電層1723之間的一襯墊層253以及導電栓柱163。其差異在於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的襯墊層253為一單一層。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253包含銅錳矽。
此外,類似於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的襯墊層123’與253經配置以降低或避免多個孔洞形成在導電栓柱133與163中,藉此減少導電栓塞133與163的接觸電阻。因此,可提升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的操作速度,其顯著地改善整體元件的效能。
圖4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改良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的剖視示意圖,其為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的一另外的實施例。出於一致性和清楚的理由,出現在圖3及圖4中的類似元件將標記為相同的元件編號。
類似於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包括設置在第一介電層105中的導電栓柱133與襯墊層123’,以及導電栓柱133被襯墊層123’所圍繞。其差異在於能量可移除結構113”與氣隙180並未形成在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的第一介電層105中。意即,襯墊層123’直接接觸第一介電層105。
此外,類似於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的含錳襯墊層123’與253經配置以降低或避免多個孔洞形成在導電栓柱133與263中,藉此減少導電栓塞133與263的接觸電阻。因此,可提升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的操作速度,其顯著地改善整體元件的效能。
圖5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半導體元件結構100與改良的半導體元件結構100b、200a、200b)之製備方法10的流程示意圖,製備方法10包括步驟S11、S13、S15、S17、S19、S21以及S23。圖5的步驟S11到S23結合以下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6到圖17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在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形成期間之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如圖6所示,提供半導體基底101。半導體基底101可為一半導體晶圓,例如一矽晶圓。
另外或是此外,半導體基底101可包含元素(elementary)半導體材料、化合物(compound)半導體材料及/或合金半導體材料。元素半導體材料的例子可包括結晶矽(crystal silicon)、多晶矽(polycrystalline silicon)、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鍺及/或鑽石,但並不以此為限。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例子可包括碳化矽(silicon carbide)、砷化鎵(gallium arsenic)、磷化鎵(gallium phosphide)、磷化銦(indium phosphide)、砷化銦(indium arsenide)及/或銻化銦(indium antimonide),但並不以此為限。合金半導體材料的例子可包括矽鍺(SiGe)、磷砷化鎵(GaAsP)、砷化鋁銦(AlInAs)、砷化鋁鎵(AlGaAs)、砷化鎵銦(GaInAs)、磷化鎵銦(GaInP)以及磷砷化鎵銦(GaInAsP),但並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1包括一磊晶層(epitaxial layer)。舉例來說,半導體基底101具有一磊晶層,覆蓋一塊狀(bulk)半導體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1為一絕緣體上覆半導體(semiconductor-on-insulator)基底,其可包括一基底、一埋入氧化物層(buried oxide layer)以及一半導體層,而埋入氧化物層位在基底上,半導體層位在埋入氧化物層上,而絕緣體上覆半導體基底例如一絕緣體上覆矽(silicon-on-insulator,SOI)基底、一絕緣體上覆矽鍺(silicon germanium-on-insulator,SGOI)基底或一絕緣體上覆鍺(germanium-on-insulator,GOI)基底。絕緣體上覆半導體基底可使用氧離子佈植分離(separation by implanted oxygen,SIMOX)、晶圓接合(wafer bonding)及/或其他適合的方法製造。
仍請參考圖6,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導電層103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上,以及第一介電層105形成在第一導電層103上。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5所示之方法10中的步驟S11。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103包含銅,以及第一導電層103的製作技術包含一沉積製程,例如一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一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一原子層沉積(ALD)製程、一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製程、一噴濺(sputtering)製程、一鍍覆(plating)製程或其他可應用的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105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他可應用的介電材料,以及第一介電層105的製作技術包含一沉積製程,例如一CVD製程、一PVD製程、一ALD製程、一旋轉塗佈製程或其他可應用的製程。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7所示,在第一介電層105上執行一蝕刻製程,以形成一第一開孔110,進而暴露第一導電層103。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5所示之方法10中的步驟S13。第一開孔110的形成可包括形成一圖案化遮罩(圖未示)在第一介電層105上,以及藉由使用該圖案化遮罩當作一遮罩以蝕刻第一介電層105。此外,用於形成第一開孔110的蝕刻製程可為一濕蝕刻製程、一乾蝕刻製程或其組合。
接下來,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8所示,一能量可移除材料113共形地形成在第一介電層105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孔110的各側壁以及下表面被能量可移除材料113所覆蓋。然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9所示,在能量可移除材料113上執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在所有位置垂直地移除相同數量的能量可移除材料 113,留下一能量可移除層113’在第一開孔110的各側壁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能量可移除層113’的材料包括一基礎材料以及一可分解成孔劑材料,而該可分解成孔劑材料在暴露在一能量源(意即熱源)時而被大致地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基礎材料包含氫倍半矽氧烷(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甲基矽酸鹽(methylsilsesquioxane,MSQ)、多孔聚芳醚(porous polyarylether,PAE)、多孔SiLK(porous SiLK)或多孔氧化矽(porous SiO2),而可分解成孔劑材料包含一成孔劑有機化合物(porogen organic compound),其可提供孔隙率給原本被在接下來的製程之能量可移除層113’所佔用的空間。
再者,能量可移除材料113藉由一CVD、一PVD、一ALD、一旋轉塗佈或其他適合的製程進行沉積。此外,在能量可移除材料113上所執行的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可為一乾蝕刻製程。依據一些實施例,在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執行之後,獲得第一開孔110’被能量可移除層113’所圍繞的一餘留部分,以及第一導電層103藉由第一開孔110’的該餘留部分而部分暴露。
應當理解,能量可移除層113’的形成是可選擇的。在一些實施例中,並未執行能量可移除層113(圖8)的沉積製程以及用於形成能量可移除層113’(圖9)的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在這些例子中,並未形成氣隙180以及能量可移除結構113”,以及所得的結構可類似於在圖2中的半導體元件結構100b或是在圖4中的半導體元件結構200b。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0所示,一襯墊材料123共形地沉積在第一介電層105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孔110’之該餘留部分的各側壁與下表面被襯墊材料113所覆蓋。然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1所示,在襯墊材料123上執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在所有位置垂直地移除相同數量的襯墊材料123,留下襯墊層123’在能量可移除層113’的各側壁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123’的材料包含錳(Mn),例如銅錳矽(copper-manganese-silicon,CuMnSi)。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材料123藉由一CVD製程、一PVD製程、一ALD製程、一噴濺製程或移他可應用的製程進行沉積。此外,在襯墊材料123上所執行的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可為一乾蝕刻製程。依據一些實施例,在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執行之後,獲得第一開孔110”被襯墊層123’所圍繞的一餘留部分,以及第一導電層103藉由第一開孔110”的該餘留部分而部分暴露。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2所示,在襯墊層123’形成之後,導電栓柱133形成在第一開孔110”的該餘留部分中。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5所示之方法10中的步驟S15。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33被襯墊層123’所圍繞。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33包含銅。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33包含銅與鎢(W)。導電栓柱133的形成可包括共形地沉積一導電材料(圖未示)在第一介電層105上並充填第一開孔110”的該餘留部分,以及執行一平坦化製程以移除該導電材料在第一介電層105之上表面上的多餘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形成導電栓柱133的平坦化製程為一化學機械研磨(CMP)製程。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3所示,第二導電層143形成在第一介電層105上。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5所示之方法10中的步驟S17。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層143包含銅。使用於形成第二導電層143的一些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於形成第一導電層103的製程,而其詳細說明不再在文中重複。在一些實施例中,能量可移除層113’、襯墊層123’以及導電栓柱133被第二導電層143所覆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層143與導電栓柱133包含相同材料,且同時形成。舉例來說,平坦化製程並未移除導電材料在第一介電層105之上表面上的多餘部分,以及導電材料在第一介電層105之上表面上的該部分形成第二導電層143,而無須執行額外的沉積製程。
接下來,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4所示,第二介電層145形成在第二導電層143上,以及在第二介電層145上執行一蝕刻製程以形成一第二開孔150,進而暴露第二導電層143。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5所示之方法10中的步驟S19。使用於形成第二介電層145的一些材料與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於形成第一介電層105的材料與製程,且其詳細說明不再在文中重複。此外,第二開孔150的製作技術包含使用一圖案化遮罩。使用於形成第二開孔150的一些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於形成第一開孔110的製程,且其詳細說明不再在文中重複。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5所示,在第二開孔150形成之後,襯墊層153形成在第二介電層145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開孔150藉由襯墊層153進行加襯。尤其是,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二介電層145的上表面145T、第二開孔150的各側壁150S與下表面150B(參考圖14)被襯墊層153所覆蓋。
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153為多層結構,其包括第一襯墊子層155、第二襯墊子層157以及第三襯墊子層159。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襯墊子層155包含錳矽,第二襯墊子層157包含錳,以及第三襯墊子層159包含銅錳。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襯墊子層155、第二襯墊子層157以及第三襯墊子層159的製作技術包含多個沉積製程,例如CVD、PVD、MOCVD、噴濺、鍍覆。在襯墊層153形成之後,獲得第二開孔150’被襯墊層153所圍繞的一餘留部分。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6所示,導電栓柱163形成在第二開孔150’的該餘留部分中。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5所示之方法10中的步驟S21。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63被襯墊層153所圍繞。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63包含銅。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163包含銅與鎢。導電栓柱163的形成可包括共形地沉積一導電材料(圖未示)在襯墊層153上並充填第二開孔150’的該餘留部分,以及執行一平坦化製程以移除導電材料在襯墊層153之上表面上的多餘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形成導電栓柱163的平坦化製程為一CMP製程。
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7所示,在導電栓柱163形成之後,第三導電層173形成在第二介電層145上。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5所示之方法10中的步驟S2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導電層173包含銅。使用於第三導電層173的一些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於形成第一導電層103的製程,且其詳細說明不再在文中重複。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153與導電栓柱153被第三導電層173所覆蓋。類似於第二導電層143與導電栓柱133,第三導電層173與導電栓柱163包含相同材料,且可同時形成。
請往回參考圖1,在圖17中的結構上執行一熱處理製程,以轉換能量可移除層113’成為氣隙180。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隙180被能量可移除結構113”所包圍,而能量可移除結構113”為能量可移除層113’的該餘留部分。
更特別地,依據一些實施例,使用熱處理製程以移除能量可移除層113’的可分解成孔劑材料,以產生孔洞(pores),以及在可分解成孔劑材料移除之後,該等孔洞被空氣所充填,以便獲得氣隙180。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熱處理製程可被一光處理製程、一電子束處理製程、其組合或是其他可應用的能量處理製程所取代。舉例來說,可使用一紫外光(ultra-violet light,UV light)或雷射光,以移除能能量可移除層113’的可分解成孔劑材料,以便獲得氣隙180。在氣隙180形成之後,獲得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
圖18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改良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形成期間,形成襯墊層253在第二介電層145上。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18所示,在第二開孔150形成之後(例如圖14的步驟之後),襯墊層253形成在第二介電層145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253為一單一層,其覆蓋第二介電層145的上表面145T、第二開孔150的各側壁150S以及下表面150B(參考圖14)。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253包含銅錳矽。在襯墊層253形成之後,獲得第二開孔250被襯墊層253所圍繞的一餘留部分。
接下來,第二開孔250的該餘留部分被導電栓柱163所充填,以及形成第三導電層173以覆蓋襯墊層253與導電栓柱163。在第三導電層173形成之後,執行一熱處理製程以轉換能量可移除層113’成為氣隙180。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隙180被能量可移除結構113”所包圍,而能量可移除結構113”為能量可移除層113’的該餘留部分。氣隙180形成之後,獲得圖3的改良的半導體元件結構200a。
圖19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半導體元件結構300的剖視示意圖,其中半導體元件結構300具有一圖案密集區A以及一圖案稀疏區B。半導體元件結構300可類似於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其類似的元件編號代表類似元件。
半導體元件結構300包括一第一導電層303、一第一介電層305、一第二導電層343、一第二介電層345以及一第三導電層373;第一導電層303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301上;第一介電層305設置在第一導電層303上;第二導電層343設置在第一介電層305上;第二介電層345設置在第二導電層343上;第三導電層373設置在第二介電層345上。類似於前述該等實施例之詳細描述的關於此實施例的詳細描述,經不再在文中重複。
在圖案密集區A中,半導體元件結構300具有設置在第一介電層305中的一襯墊層323a與一導電栓柱333a,以及設置在第二介電層345中的一襯墊層353與一導電栓柱363a。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333a被襯墊層323a所圍繞,以及導電栓柱363a被襯墊層353所圍繞。再者,半導體元件結構300具有一能量可移除結構313’以及一氣隙380,而氣隙380被在圖案密集區A中的能量可移除結構313’所包圍。
在圖案稀疏區B中,半導體元件結構300具有設置在第一介電層305中的一襯墊層323b與一導電栓柱333b,以及設置在第二介電層345中的一導電栓柱363b。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333b被襯墊層323b所圍繞。應當理解,襯墊層353從圖案密集區A延伸到圖案稀疏區B,以及導電栓柱363b被襯墊層353所圍繞。
接下來,襯墊層353為一多層結構,其包括一第一襯墊子層355以及一第二襯墊子層357,而第二襯墊子層357設置在第一襯墊子層355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襯墊子層355直接接觸第二導電層343與第二介電層345。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襯墊子層357直接接觸導電栓柱363a與363b,以及第三導電層373。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363a與363b視為一第一導電栓柱以及一第二導電栓柱,其具有不同深寬比。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303、第二導電層343、第三導電層373以及導電栓柱333a、333b、363a、363b均包含銅,以及襯墊層323a、323b、353均包含錳。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導電栓柱333a、333b、363a、363b均還包含鎢。特別是,依據一些實施例,襯墊層323a與323b均包含銅錳矽,襯墊層353的第一襯墊子層355包含富含錳的錳矽或錳,以及襯墊層353的第二襯墊子層357包含銅錳。
圖20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結構300之製備方法30的流程示意圖,以及製備方法30包括步驟S31、S33、S35、S37、S39、S41以及S43。圖20的步驟S31到S43結合下列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21到圖27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在半導體元件結構300形成期間之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如圖21所示,第一導電層303形成在半導體基底301上,以及第一介電層305形成在第一導電層303上。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20所示之方法30中的步驟S31。
使用於形成半導體基底301的一些材料與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於形成半導體基底101的材料與製程,其詳細說明不再在文中重複。第一導電層303與第一介電層305的製作技術包含多個沉積製程,例如CVD、PVD、ALD、噴濺、旋轉塗佈。
仍請參考圖21,依據一些實施例,蝕刻第一介電層301以形成一第一開孔310a在圖案密集區A中以及形成一第一開孔310b在圖案稀疏區B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孔310a與310b均暴露第一導電層303的一部分。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20所示之方法30中的步驟S33。用於形成第一開孔310a與310b的蝕刻製程可為濕蝕刻製程、乾蝕刻製程或其組合。
在第一介電層305中的第一開孔310a與310b形成之後,可形成一圖案化遮罩(圖未示)以覆蓋在圖案稀疏區B中的結構,以及一能量可移除材料(圖未示)可共形地沉積在第一介電層305上。然後,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22所示,在能量可移除材料上可執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在所有地方垂直地移除相同數量的能量可移除材料,留下一能量可移除層313在圖案稀疏區B中之第一開孔310a的各側壁上。
在能量可移除層313形成之後,第一開孔310a’的一餘留部分被能量可移除層313所圍繞。使用於形成能量可移除層313的一些材料,可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於能量可移除層113’(參考圖9)的材料,且其詳細描述不再在文中重複。再者,在執行用於形成能量可移除層313的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之後,可移除使用於保護在圖案稀疏區B中的第一開孔310b之該圖案化遮罩。
接著,依據一些實施例,如圖23所示,襯墊層323a形成在第一開孔310a’的該餘留部分中,以及襯墊層323b形成在第一開孔310b中。襯墊層323a與323b可同時形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323a與323b的形成包括共形地沉積一襯墊材料(圖未示)在第一介電層305上並覆蓋開孔310a’與310b的各側壁與各下表面,以及執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在所有位置垂直地移除相同數量的襯墊材料,留下襯墊層323a在位在圖案密集區A中之能量可移除層313的各側壁上,並留下襯墊層323b在位在圖案稀疏區B中之第一開孔310b的各側壁上。在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執行之後,第一開孔310a”的一餘留部分被襯墊層323a所圍繞,以及第一開孔310b’的一餘留部分被襯墊層323b所圍繞。
如圖24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襯墊層323a與323b形成之後,導電栓柱333a形成在圖案密集區A中,以及導電栓柱333b形成在圖案稀疏區B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孔310a”的該等餘留部分被導電栓柱333a所充填,以及第一開孔310b’的該餘留部分被導電栓柱333b所充填。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20所示之方法30中的步驟S35。
導電栓柱333a與333b可同時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栓柱333a與333b的形成包含一沉積製程以及接續的一平坦化製程。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在圖案稀疏區B中的襯墊層323b與導電栓柱333b並未被任何能量可移除層所圍繞。
仍請參考圖24,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二導電層343形成在第一介電層305上。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20所示之方法30中的步驟S37。使用於形成第二導電層343的一些材料與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於形成第一導電層303的材料與製程,且其詳細說明不再在文中重複。
接下來,如圖25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345形成在第二導電層343上,以及蝕刻第二介電層345以形成一第二開孔350a在圖案密集區A中以及形成一第二開孔350b在圖案稀疏區B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開孔350a與350b均暴露第二導電層343的一部分。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20所示之方法30中的步驟S39。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孔350a與開孔350b視為具有不同深寬比的一第一開孔以及一第二開孔。
使用於形成第二介電層345的一些材料與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於形成第一介電層305的材料與製程,且其詳細說明不再在文中重複。此外,用於形成第二開孔350a與350b的蝕刻製程,可為濕蝕刻製程、乾蝕刻製程或其組合。如圖25所示,在圖案密集區A中的第二開孔350a具有一寬度W3,以及在圖案稀疏區B中的第二開孔350b具有一寬度W4。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寬度W4大於寬度W3。
如圖26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第二開孔350a與350b形成之後,襯墊層353的第一襯墊子層355共形地沉積在第二介電層345上並覆蓋第二開孔350a與350b的各側壁與各下表面,以及襯墊層353的第二襯墊子層357共形地沉積在第一襯墊子層355上。襯墊層353的第一襯墊子層355與第二襯墊子層357的製作技術包含多個沉積製程,例如CVD、PVD、ALD、MOCVD、噴濺、鍍覆。在襯墊層353形成之後,在圖案密集區A中之第二開孔350a’的一餘留部分以及在圖案稀疏區B中之第二開孔350b’的一餘留部分被襯墊層353所圍繞。
如圖26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開孔350b’之該餘留部分的寬度W2大於第二開孔350a’之該餘留部分的寬度W1。再者,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開孔350b’之該餘留部分的深度D2大於第二開孔350a’之該餘留部分的深度D1。
接著,如圖27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導電栓柱363a形成在圖案密集區A中,以及導電栓柱363b形成在圖案稀疏區B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開孔350a’的該餘留部分被導電栓柱363a所充填,以及第二開孔350b’的該餘留部分被導電栓柱363b所充填。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20所示之方法30中的步驟S41。
導電栓柱363a與363b可同時形成。類似於導電栓柱333a與333b,導電栓柱363a與363b的形成可包括一沉積製程以及接續的一平坦化製程。
仍請參考圖27,第三導電層373形成在第二介電層345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襯墊層353、以及導電栓柱363a與363b被第三導電層373所覆蓋。使用於形成第三導電層373的一些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使用於形成第一導電層303的製程,其詳細說明不再在文中重複。其個別步驟繪示在如圖20所示之方法30中的步驟S43。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圖案稀疏區B中的第二開孔350b較寬於在圖案密集區A中的第二開孔350a(參考圖25,寬度W4大於寬度W3)。因此,在襯墊層353形成之後,位在圖案稀疏區B中的第二開孔350b’之該餘留部分的深度D2,大於位在圖案密集區A中的第二開孔350a’之該餘留部分的深度D1(參考圖26)。因此,如圖27所示,依據一些實施例,位在圖案稀疏區B中之導電栓柱363b的寬度W2大於位在圖案密集區A中之導電栓柱363a的寬度W1,以及位在圖案稀疏區B中之導電栓柱363b的高度H2大於位在圖案密集區A中之導電栓柱363a的高度H1。
執行一熱處理製程以轉換能量可移除層313成為氣隙380。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熱處理製程可被一光處理製程、一電子束處理製程、其組合或是其他可應用的能量處理製程所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氣隙380被能量可移除結構313’所包圍,而能量可移除結構313’為能量可移除層313的該餘留部分。在氣隙380形成之後,獲得半導體元件結構300。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位在圖案稀疏區B中的襯墊層323b與導電栓柱333b並未被任何氣隙所圍繞。
圖28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具有多個記憶體胞50之一陣列的一例示積體電路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積體電路例如一記憶體元件1000。在一些實施例中,記憶體元件1000具有一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元件。在一些實施例中,記憶體元件1000具有多個記憶體胞50,配置成一柵格圖案(grid pattern),並具有多個列(rows)及行(columns)。多個記憶體胞50可依據系統需求(system requirements)以及製造技術(fabrication technology)而改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記憶體胞50具有一存取元件以及一儲存元件。存取元件經配置以提供控制存取到儲存元件。特別是,依據一些實施例,存取元件為一場效電晶體(FET)51,且儲存元件為一電容器53。在每一記憶體胞50中,場效電晶體51具有一汲極55、一源極57以及一閘極59。電容器53的一端子(terminal)電性連接到場效電晶體51的源極57,而電容器53的另一端子可電性連接到接地(ground)。此外,在每一記憶體胞50中,場效電晶體51的閘極59電性連接到一字元線WL,且場效電晶體51的汲極55電性連接到一位元線BL。
以上的描述提及場效電晶體51電性連接到電容器53的端子為源極57,且場效電晶體51電性連接到位元線BL的端子為汲極55。然而,在讀取(read)與寫入(write)操作期間,場效電晶體51電性連接到電容器53的端子可為汲極,且場效電晶體51電性連接到位元線BL的端子可為源極。意即,場效電晶體51的任一端子可為一源極或一汲極,其取決於場效電晶體51被施加到源極、汲極與閘極的電壓所控制的方式。
藉由控制在閘極59經由字元線WL的電壓,一電壓電位(voltage potential)可跨經場效電晶體51而產生,以使電荷(electrical charge)可從源極55流向電容器53。因此,儲存在電容器53中的電荷可表示成在記憶體胞50中的一二位元資料。舉例來說,儲存在電容器53中之一臨界電壓上的一正電荷表示成二位元的「1」。若是在電容器53中的電荷在臨界值下的話,一二位元「0」可稱為被儲存在記憶體胞50中。
該等位元線BL經配置以從該等記憶體胞50讀取或寫入資料,以及將資料讀取或寫入到該等記憶體胞50。該等字元線WL經配置以致動(activate)場效電晶體51,進行存取該等記憶體胞50的一特定列。據此,記憶體元件1000亦具有一周圍電路區,其可包括一位址緩衝器(address buffer)、一行解碼器(row decoder)以及一列解碼器(column decoder)。行解碼器與列解碼器選擇地存取該等記憶體胞50以響應多個位址訊號,而在讀取、寫入與刷新(refresh)操作期間,該等位址訊號提供給位址緩衝器。該等位址訊號典型地藉由一外部控制器所提供,而外部控制器例如一微處理器或其他類型的記憶體控制器。
請往回參考圖19,氣隙380形成在半導體元件結構300的圖案密集區A中,同時沒有氣隙形成在半導體元件結構300的圖案稀疏區B中。再者,具有較小寬度W1與較小高度H1的導電栓柱363a形成在圖案密集區A中,同時具有較大寬度W2與較大高度H2的導電栓柱363b形成在圖案稀疏區B中。圖案密集區A可為在記憶體元件1000中之該等記憶體胞50的任何區域,以及圖案稀疏區B可為在記憶體元件1000中之位址緩衝器、列解碼器或行解碼器的任何區域。
本揭露提供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100b、200a、200b、300的多個實施例。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100b、200a、200b、300均具有一導電栓柱以及一襯墊層,該導電栓柱設置在位在垂直方向的電性連接的兩個導電層之間,該襯墊層圍繞該導電栓柱。該導電栓柱包含銅,以及該襯墊層包含錳。該含錳襯墊層經配置以降低或避免多個空孔形成在導電栓柱中,藉此減小導電栓柱的接觸電阻。因此,可提升半導體元件結構100a、100b、200a、200b、300的操作速度,其顯著地改善整體元件效能。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基底,具有一圖案密集區以及一圖案稀疏區;一第一導電層,設置在該基底上;一第一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一第一導電栓柱與一第二導電栓柱,設置在該第一介電層中;其中該第一導電栓柱與該第二導電栓柱包含銅,並藉由包含錳的一第一襯墊層而與該第一介電層分隔開;其中該第一導電栓柱與該第二導電栓柱具有不同深寬比。
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該製備方法包括:準備一基底,該基底具有一圖案密集區以及一圖案稀疏區;形成一第一導電層在該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在該第一導電層上;蝕刻該第一介電層以形成一第一開孔以及一第二開孔,進而暴露該第一導電層,其中該第一開孔與該第二開孔具有不同深寬比;形成一第一襯墊層與一第一導電栓柱在該第一開孔以及形成一第二導電栓柱在該第二開孔中,其中該第一襯墊層包含錳,該第一導電栓柱包含銅,以及該第一導電栓柱以及該第二導電栓柱被該第一襯墊層所圍繞;以及形成一第二導電層在該第一介電層上、在該第一襯墊層上以及在該第一導電層上,其中該第二導電層包含銅。
本揭露的該等實施例具有一些優點。藉由形成含錳襯墊層,可減小含錳襯墊層所圍繞之導電栓柱的電阻。因此,可提升半導體元件結構的操作速度,其顯著地改善整體元件效能。
雖然已詳述本揭露及其優點,然而應理解可進行各種變化、取代與替代而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揭露的精神與範圍。例如,可用不同的方法實施上述的許多製程,並且以其他製程或其組合替代上述的許多製程。
再者,本申請案的範圍並不受限於說明書中所述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與步驟之特定實施例。該技藝之技術人士可自本揭露的揭示內容理解可根據本揭露而使用與本文所述之對應實施例具有相同功能或是達到實質上相同結果之現存或是未來發展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據此,此等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包含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製備方法 100a:半導體元件結構 100b:半導體元件結構 1000:記憶體元件 101:半導體基底 103:第一導電層 105:第一介電層 110:第一開孔 110’:第一開孔 110”:第一開孔 113:能量可移除材料 113’:能量可移除結構 113”:能量可移除結構 123:襯墊材料 123’:襯墊層 133:導電栓柱 143:第二導電層 145:第二介電層 145T:上表面 150:第二開孔 150’:第二開孔 150B:下表面 150S:側壁 153:襯墊層 155:第一襯墊子層 157:第二襯墊子層 159:第三襯墊子層 163:導電栓柱 173:第三導電層 180:氣隙 200a:半導體元件結構 200b:半導體元件結構 250:第二開孔 253:襯墊層 30:製備方法 300:半導體元件結構 301:半導體基底 303:第一導電層 305:第一介電層 310a:第一開孔 310a’:第一開孔 310a”:第一開孔 310b:第一開孔 310b’:第一開孔 313:能量可移除層 313’:能量可移除結構 323a:襯墊層 323b:襯墊層 333a:導電栓柱 333b:導電栓柱 343:第二導電層 345:第二介電層 350a:第二開孔 350a’:第二開孔 350b:第二開孔 350b’:第二開孔 353:襯墊層 355:第一襯墊子層 357:第二襯墊子層 363a:導電栓柱 363b:導電栓柱 373:第三導電層 380:氣隙 50:記憶體胞 51:場效電晶體 53:電容器 55:汲極 57:源極 59:閘極 A:圖案密集區 B:圖案稀疏區 BL:位元線 D1:深度 D2:深度 H1:高度 H2:高度 S11:步驟 S13:步驟 S15:步驟 S17:步驟 S19:步驟 S21:步驟 S23:步驟 S31:步驟 S33:步驟 S35:步驟 S37:步驟 S39:步驟 S41:步驟 S43:步驟 W1:寬度 W2:寬度 W3:寬度 W4:寬度 WL:字元線
參閱實施方式與申請專利範圍合併考量圖式時,可得以更全面了解本申請案之揭示內容,圖式中相同的元件符號指相同的元件。 圖1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2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改良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3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改良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4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改良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圖5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6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依序形成一第一導電層以及一第一介電層在一半導體基底上。 圖7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蝕刻該第一介電層以暴露該第一導電層的一部分。 圖8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一能量可移除材料在該第一介電層上。 圖9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蝕刻該能量可移除材料以形成一能量可移除層在該第一介電層中。 圖10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一襯墊材料在該能量可移除層上。 圖11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蝕刻該襯墊材料以形成一襯墊層在該第一介電層中並被該能量可移除層所圍繞。 圖12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一導電栓柱在該第一介電層中並被該襯墊層所圍繞。 圖13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一第二導電層在該第一介電層上。 圖14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具有一開孔的一第二介電層,以藉由該開孔暴露該第二導電層。 圖15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一襯墊層在該第二介電層上。 圖16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一導電栓柱在該第二介電層中並被該襯墊層所圍繞。 圖17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一第三導電層在該第二介電層上。 圖18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一改良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一襯墊層在該第二介電層上。 圖19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半導體元件結構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具有一圖案密集區以及一圖案稀疏區。 圖20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半導體元件結構之製備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其中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具有一圖案密集區以及一圖案稀疏區。 圖21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依序形成一第一導電層以及具有一第一開孔的一第一介電層在一半導體基底上。 圖22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一能量可移除層在該圖案密集區的該第一開孔中。 圖23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多個襯墊層在該等第一開孔中。 圖24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多個導電栓柱在該等第一開孔中以及形成一第二導電層在該第一介電層上。 圖25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具有多個第二開孔的一第二介電層在該第二導電層上。 圖26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多個襯墊層在該等第二開孔中。 圖27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其中該中間階段在該半導體元件結構形成期間,形成多個導電栓柱在該等第二開孔中以及形成一第三導電層在該第二介電層上。 圖28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具有多個記憶體胞之陣列的一例示積體電路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100a:半導體元件結構
101:半導體基底
103:第一導電層
105:第一介電層
113’:能量可移除結構
113”:能量可移除結構
123’:襯墊層
133:導電栓柱
143:第二導電層
145:第二介電層
153:襯墊層
155:第一襯墊子層
157:第二襯墊子層
159:第三襯墊子層
163:導電栓柱
173:第三導電層
180:氣隙

Claims (17)

  1. 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包括:一基底,具有一圖案密集區以及一圖案稀疏區;一第一導電層,設置在該基底上;一第一介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一第一導電栓柱與一第二導電栓柱,設置在該第一介電層中;其中該第一導電栓柱與該第二導電栓柱包含銅,並藉由包含錳的一第一襯墊層而與該第一介電層分隔開;其中該第一導電栓柱與該第二導電栓柱具有不同深寬比,且其中該第一襯墊層包括:一第一襯墊子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且直接接觸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一介電層,其中該第一襯墊子層包含錳矽;一第二襯墊子層,設置在該第一襯墊子層上,其中該第二襯墊子層包含錳;以及一第三襯墊子層,設置在該第二襯墊子層上,其中該第三襯墊子層包含銅錳。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二導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上,其中該第一導電層與該第二導電層包含銅,以及該第一導電栓柱電性連接該第一導電層到該第二導電層。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襯墊層之該第三襯墊 子層直接接觸該第二導電層。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二導電栓柱的一寬度大於該第一導電栓柱的一寬度,以及該第二導電栓柱的一高度大於該第一導電栓柱的一高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基底包括:一第一下導電層,設置在一半導體基底下;一第二下導電層,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下;一第一下導電栓柱,設置在該第一下導電層與該第二下導電層之間,且電性連接該第一下導電層與該第二下導電層,其中該第一下導電栓柱包含銅;以及一第一下襯墊層,圍繞該第一下導電層設置,其中該第一下襯墊層包含錳。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還包括一第一下介電層以及一氣隙,該第一下介電層圍繞該第一下襯墊層設置,該氣隙位在該第一下襯墊層與該第一下介電層之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一襯墊層之該第一襯墊子層包括富含錳的錳矽。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其中該第二襯墊層包含銅猛矽。
  9. 一種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包括:準備一基底,該基底具有一圖案密集區以及一圖案稀疏區;形成一第一導電層在該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在該第一導電層上;蝕刻該第一介電層以形成一第一開孔以及一第二開孔,進而暴露該第一導電層,其中該第一開孔與該第二開孔具有不同深寬比;形成一第一襯墊層與一第一導電栓柱在該第一開孔以及形成一第二導電栓柱在該第二開孔中,其中該第一襯墊層包含錳,該第一導電栓柱包含銅,以及該第一導電栓柱以及該第二導電栓柱被該第一襯墊層所圍繞;以及形成一第二導電層在該第一介電層上、在該第一襯墊層上以及在該第一導電層上,其中該第二導電層包含銅,其中形成該第一襯墊層包括:形成一第一襯墊子層在該第一介電層的一上表面上,其中該第一襯墊子層包含錳矽;形成一第二襯墊子層在該第一襯墊子層上,其中該第二襯墊子層包含錳;以及形成一第三襯墊子層在該第二襯墊子層上,其中該第三襯墊子層包含銅錳。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其中準備該基底包括: 形成一第一下導電層在一半導體基底上,其中該第一下導電層包含銅;形成一第一下介電層在該第一導電層上;蝕刻該第一下介電層以形成一第一下開孔,進而暴露該第一導電層;形成一第一下襯墊層以及一第一下導電栓柱在該第一下開孔中,其中該第一下襯墊層包含錳,該第一下導電栓柱包含銅,以及該第一下導電栓柱被該第一下襯墊層所圍繞。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在該第一下襯墊層與該第一下導電栓柱形成之前,形成一能量可移除層以加襯該第一下開孔,其中在該能量可移除層形成之後,部分暴露該第一下導電層。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還包括在該第二下導電層形成之後,執行一熱處理製程以轉換該能量可移除層成為一氣隙。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結構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下導電栓柱與該第二下導電栓柱均還包含鎢。
  14. 如請求項9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二開孔的一寬度大於該第一開孔的一寬度。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二開孔的一高 度大於該第一開孔的一高度。
  16. 如請求項9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二導電栓柱的一高度大於該第一導電栓柱的一高度。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二導電栓柱的一寬度大於該第一導電栓柱的一寬度。
TW110125735A 2020-11-13 2021-07-13 具有不同深寬比之導電栓柱與含錳襯墊層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867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097,876 US11646268B2 (en) 2020-11-13 2020-11-13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conductive plugs of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and manganese-containing liner having different thicknesses
US17/097,876 2020-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0107A TW202220107A (zh) 2022-05-16
TWI786722B true TWI786722B (zh) 2022-12-11

Family

ID=81491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5735A TWI786722B (zh) 2020-11-13 2021-07-13 具有不同深寬比之導電栓柱與含錳襯墊層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646268B2 (zh)
CN (1) CN114496977A (zh)
TW (1) TWI7867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96169B2 (en) * 2015-02-12 2016-11-1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 of forming an interconnect structure having an air gap and structure thereof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12432A1 (en) * 2006-02-28 2009-08-27 Advanced Interconnect Materials, Llc Semiconductor device,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puttering target material for use in the method
US20110024908A1 (en) * 2008-02-29 2011-02-0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Low resistance high reliability contact via and metal line structure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10217838A1 (en) * 2010-03-05 2011-09-08 Asm Japan K.K. Method for forming interconnect structure having airgap
TW201209964A (en) * 2010-07-16 2012-03-01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s for forming barrier/seed layers for copper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US20180068889A1 (en) * 2016-09-05 2018-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94135B2 (ja) * 2004-04-16 2011-10-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7081113A (ja) * 2005-09-14 2007-03-29 Sony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381701B2 (ja) * 2007-02-27 2014-01-08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金属用研磨液及び研磨方法
JP2010171064A (ja) * 2009-01-20 2010-08-05 Panasonic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57067B1 (ko) * 2013-01-29 2019-12-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의 배선 구조체 및 그 형성 방법
KR102190654B1 (ko) * 2014-04-07 2020-1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014179B2 (en) * 2015-02-13 2018-07-03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s for forming cobalt-copper selective fill for an interconnect
US9793216B2 (en) * 2016-01-26 2017-10-17 Globalfoundries Inc. Fabrication of IC structure with metal plug
US9728399B1 (en) * 2016-07-22 2017-08-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imultaneous formation of liner and metal conductor
KR102494574B1 (ko) * 2017-09-12 2023-0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KR102635828B1 (ko) * 2018-09-20 2024-0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1075165B2 (en) * 2019-07-19 2021-07-27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dual metal interconnects
US20220020638A1 (en) * 2020-07-17 2022-01-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with Selective Barrier for BEOL Applications
KR20220059846A (ko) * 2020-11-03 2022-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배선 콘택 플러그들을 포함하는 반도체 메모리 소자
US11469182B2 (en) * 2020-11-10 2022-10-11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manganese-containing lining layer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11488905B2 (en) * 2020-12-08 2022-11-01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manganese-containing conductive plug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12432A1 (en) * 2006-02-28 2009-08-27 Advanced Interconnect Materials, Llc Semiconductor device,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puttering target material for use in the method
US20110024908A1 (en) * 2008-02-29 2011-02-0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Low resistance high reliability contact via and metal line structure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10217838A1 (en) * 2010-03-05 2011-09-08 Asm Japan K.K. Method for forming interconnect structure having airgap
TW201209964A (en) * 2010-07-16 2012-03-01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s for forming barrier/seed layers for copper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US20180068889A1 (en) * 2016-09-05 2018-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46268B2 (en) 2023-05-09
US20220238452A1 (en) 2022-07-28
TW202220107A (zh) 2022-05-16
CN114496977A (zh) 2022-05-13
US20220157734A1 (en) 2022-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0548B (zh) 具有氣隙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US11114335B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air gap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1776912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manganese-containing lining layer
JP7181406B2 (ja) 新規性のあるキャパシタ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形成する方法
US11742209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ir gap in pattern-dense region
TWI793640B (zh) 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
TWI786722B (zh) 具有不同深寬比之導電栓柱與含錳襯墊層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US11824004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manganese-containing conductive plug
TWI779903B (zh) 具有含錳互連結構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TWI779670B (zh) 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
TWI817325B (zh) 在多個導電栓塞之間具有矽化物部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US20240055261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air gap in pattern-dense reg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3026083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omposite conductive feature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2023017847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stacked conductive plug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2023014053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stacked conductive plug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TWI809513B (zh) 具有多襯墊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US20230141895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silicide portion between conductive plugs
US2023014671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silicide portion between conductive plugs
TW202245220A (zh) 具有多襯墊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