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9670B - 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9670B
TWI779670B TW110122114A TW110122114A TWI779670B TW I779670 B TWI779670 B TW I779670B TW 110122114 A TW110122114 A TW 110122114A TW 110122114 A TW110122114 A TW 110122114A TW I779670 B TWI779670 B TW I7796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plug
lower metal
dielectric
dielectric layer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2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1369A (zh
Inventor
盧立翰
Original Assignee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1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1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9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967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7Thin films associated with contacts of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01L21/76847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the layer being positioned within the main fill met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Smoothing; Planar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01L21/76849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the layer being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main fill met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5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the layer covering a conductive structure
    • H01L21/76852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the layer covering a conductive structure the layer also covering the sidewalls of the conductiv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5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characterized by particular after-treatment steps
    • H01L21/76855After-treatment introducing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element into the layer
    • H01L21/76858After-treatment introducing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element into the layer by diffusing alloy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86Modifying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the pattern or the conductivity of conductive members, e.g. formation of alloys, reduction of contact resistances
    • H01L21/76889Modifying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the pattern or the conductivity of conductive members, e.g. formation of alloys, reduction of contact resistances by forming silicides of refractory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26Via connections in a multilevel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28Geometry or layout of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 H01L23/5283Cross-sectional geomet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04Conductive materials
    • H01L23/53209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48Data lines or contacts therefor
    • H10B12/485Bit lin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50Peripheral circuit region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Encapsulation Of And Coatings For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該製備方法包括在一半導體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形成一阻擋層以及貫穿該第一介電層並且設置在一單元區中的一第一下金屬插塞,該第一下金屬插塞被該阻擋層所包圍,在該第一介電層、該阻擋層以及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上沉積一矽層,在形成該矽層之後執行一自對準矽化物製程以在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上形成一內矽化物部分以及在該阻擋層上形成一外矽化物部分,該內矽化物部分被該外矽化物部分所包圍,並且形成一凹陷在該內矽化物部分上。

Description

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
本申請案主張2020年9月14日申請之美國正式申請案第17/020,083號的優先權及益處,該美國正式申請案之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
對於許多現代應用,半導體元件是不可或缺的。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半導體元件的尺寸變得越來越小,於此同時提供較佳的功能以及包含較大的積體電路數量。由於半導體元件的規格小型化,實現不同功能的半導體元件之不同型態與尺寸規模,係整合(integrated)並封裝(packaged)在一單一模組中。再者,許多製造步驟執行於各式不同型態之半導體元件的整合(integration)。
然而,半導體元件的製造以及整合涉及許多複雜的步驟及操作。半導體元件的製造以及整合複雜度的增加可能導致例如互連結構中的未對準(misalignment)的缺陷。因此,需要持續地改進半導體元件的結構以及製程。
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僅係提供背景技術,並未承認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揭示本揭露之標的,不構成本揭露之先前技術,且上文之「先前技術」之任何說明均不應作為本案之任一部分。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該製備方法包括:在一半導體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形成一阻擋層以及貫穿該第一介電層並且設置在一單元區中的一第一下金屬插塞,該第一下金屬插塞被該阻擋層所包圍;在該第一介電層、該阻擋層以及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上沉積一矽層;在形成該矽層之後執行一自對準矽化物(salicide)製程以在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上形成一內矽化物部分以及在該阻擋層上形成一外矽化物部分,該內矽化物部分被該外矽化物部分所包圍,並且形成一凹陷在該內矽化物部分上。
在一個實施例中,形成該阻擋層以及該第一下金屬插塞包括:蝕刻該第一介電層以在該單元區中形成一第一開口,以及形成襯在該第一開口中的一阻擋材料。形成該阻擋層以及該第一下金屬插塞還包括在該阻擋材料上形成一第一金屬材料,以及平坦化該第一金屬材料以及該阻擋材料以在該第一開口中形成一第一下金屬插塞以及該阻擋層。在一實施例中,該製備方法還包括在矽層沉積之前部分去除該第一介電層以曝露該阻擋層的一上側壁。在一實施例中,在執行該自對準矽化物製程之前,該阻擋層的該上側壁被該矽層所覆蓋。
在一實例中,該製備方法還包括蝕刻該第一介電層,以在一外圍電路區中形成一第二開口,其中該第二開口曝露該半導體基底的一頂面。此外,該製備方法包括形成襯在該第二開口並且覆蓋該半導體基底 的該頂面的一第二金屬材料,以及在該第二金屬材料上形成一介電材料,以及平坦化該第二金屬材料及該介電材料以形成一第二下金屬插塞以及被該第二下金屬插塞所包圍的一介電柱。在一實施例中,該製備方法還包括在該第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二介電層,形成貫穿該第二介電層並且接觸該內矽化物部分以及該外矽化物部分的一第一上金屬插塞,以及形成一第二上金屬插塞貫穿該第二介電層並且接觸該第二下金屬插塞以及該介電柱。在一實施例中,該製備方法還包括在形成該介電材料之前部分去除該第二金屬材料以曝露該半導體基底的部分頂面。
在一實施例中,該阻擋層包含鈦材料,以及該外矽化物部分包含鈦矽化物。
在一實例中,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以及該阻擋層是由該第一介電層的一頂面突出,以及該阻擋層的一上側壁是被該外矽化物部分所覆蓋。
在一實例中,該內矽化物部分的該頂面是直接接觸該第一上金屬插塞的一底面。
在一實例中,該外矽化物部分的該頂面是直接接觸該第一上金屬插塞的一側壁。
在一實例中,該第一上金屬插塞的一側壁被該外矽化物部分所部分覆蓋。
在一實例中,該介電柱是藉由該第二下金屬插塞而隔開該半導體基底。
在一實例中,該介電柱是直接接觸該半導體基底。
本揭露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的多個實施例。在 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包括一下金屬插塞以及設置在該半導體基底上的一阻擋層,其中該下金屬插塞被該阻擋層所包圍。該半導體元件還包括設置在該下金屬插塞上的一內矽化物部分以及設置在該阻擋層上的一外矽化物部分。該內矽化物部分以及該外矽化物部分構成一複合接合焊墊,是以增加一上金屬插塞在接合時的接合面積。因此,可以降低接觸電阻,以及防止並且減少下金屬插塞與上金屬插塞之間未對準的問題。因此,是可以提高整體元件性能,以及提高半導體元件的良率。
上文已相當廣泛地概述本揭露之技術特徵及優點,俾使下文之本揭露詳細描述得以獲得較佳瞭解。構成本揭露之申請專利範圍標的之其它技術特徵及優點將描述於下文。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可相當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之概念與特定實施例可作為修改或設計其它結構或製程而實現與本揭露相同之目的。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瞭解,這類等效建構無法脫離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
10:製備方法
30:記憶胞
31:場效應電晶體(FET)
33:電容器
35:汲極
37:源極
39:閘極
100:半導體元件
101:半導體基底
101T:頂面
103:第一介電層
103T1:頂面
103T2:頂面
105:圖案化遮罩
113:阻擋材料
115:金屬材料
117:阻擋層
117S:上側壁
117T:頂面
119:下金屬插塞
119T:頂面
121:矽層
123:外矽化物部分
123T:頂面
125:內矽化物部分
125T:頂面
133:圖案化遮罩
140:開口
143:金屬材料
145:介電材料
147:下金屬插塞
147T:頂面
149:介電柱
149T:頂面
151:第二介電層
153:圖案化遮罩
160:開口
163:上金屬插塞
163S:側壁
165:圖案化遮罩
170:開口
173:上金屬插塞
200:修改的半導體元件
243:金屬間隙子
245:介電材料
247:下金屬插塞
247T:頂面
249:介電柱
249T:頂面
1000:記憶體元件
A:單元區
B:外圍電路區
BL:位線
S11:步驟
S13:步驟
S15:步驟
S17:步驟
S19:步驟
S21:步驟
S23:步驟
WL:字線
參閱實施方式與申請專利範圍合併考量圖式時,可得以更全面了解本申請案之揭示內容,圖式中相同的元件符號係指相同的元件。
圖1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種半導體元件的剖視示意圖。
圖2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種修改的半導體元件的剖視示意圖。
圖3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4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部分地去除一第一介電層以在單元區中形成一開口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5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在單元區的該開口中形成一阻擋材料以及一金屬材料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6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在單元區的該開口中形成該阻擋層以及該下金屬插塞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7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部分地去除該第一介電層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8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沉積一矽層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9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形成一內矽化物部分以及一外矽化物部分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10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部分地去除該第一介電層以在外圍電路區中形成一開口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11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形成襯在外圍電路區的該開口的一金屬材料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12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用介電材料填充外圍電路區的該開口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13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在外圍電路區的該開口中形成一下金屬插塞以及一介電柱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14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在外圍電路區的該開口中形成一下金屬插塞以及一介電柱的中間階段的頂視示意圖。圖13為沿圖14中之剖線I-I’的剖視示意圖。
圖15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在單元區 的該下金屬插塞上形成一開口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16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在單元區的該下金屬插塞上形成一上金屬插塞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17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在外圍電路區的該下金屬插塞上形成一開口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18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一種修改的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部分地去除外圍電路區的開口中的一金屬材料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19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修改的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用一介電材料填充外圍電路區的開口的中間階段的剖視圖。
圖20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在該修改的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期間在外圍電路區的開口中形成一下金屬插塞以及一介電柱的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
圖21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包括記憶胞陣列的例示性積體電路的部分示意圖。
本揭露之以下說明伴隨併入且組成說明書之一部分的圖式,說明本揭露之實施例,然而本揭露並不受限於該實施例。此外,以下的實施例可適當整合以下實施例以完成另一實施例。
「一實施例」、「實施例」、「例示實施例」、「其他實施例」、「另一實施例」等係指本揭露所描述之實施例可包括特定特徵、結構或是特性,然而並非每一實施例必須包括該特定特徵、結構或是特性。再者,重複使用「在實施例中」一語並非必須指相同實施例,然而可為相同實施例。
為了使得本揭露可被完全理解,以下說明提供詳細的步驟與結構。顯然,本揭露的實施不會限制該技藝中的技術人士已知的特定細節。此外,已知的結構與步驟不再詳述,以免不必要地限制本揭露。本揭露的較佳實施例詳述如下。然而,除了詳細說明之外,本揭露亦可廣泛實施於其他實施例中。本揭露的範圍不限於詳細說明的內容,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定義。
應當理解,以下揭露內容提供用於實作本發明的不同特徵的諸多不同的實施例或實例。以下闡述組件及排列形式的具體實施例或實例以簡化本揭露內容。當然,該些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進行限制。舉例而言,元件的尺寸並非僅限於所揭露範圍或值,而是可相依於製程條件及/或裝置的所期望性質。此外,以下說明中將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之上」或第二特徵「上」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及第二特徵被形成為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可形成有附加特徵、進而使得所述第一特徵與所述第二特徵可能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為簡潔及清晰起見,可按不同比例任意繪製各種特徵。在附圖中,為簡化起見,可省略一些層/特徵。
此外,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之下(beneath)」、「下面(below)」、「下部的(lower)」、「上方(above)」、「上部的(upper)」等空間相對關係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其他)元件或特徵的關係。所述空間相對關係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的取向外亦囊括元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所述裝置可具有其他取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取向)且本文中所用的空間相對關係描述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釋。
圖1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種半導體元件100的剖視示意圖。如圖1所示,半導體元件100包括半導體基底101,設置在半導體元件100上的第一介電層103,設置在第一介電層103上的圖案化遮罩133,以及設置在圖案化遮罩133上的第二介電層151。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隔離結構(未示出)設置在半導體基底101中,以及主動區(未示出)是由該隔離結構所定義。每個主動區可以包括源極/汲極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包括單元區A以及鄰近單元區A的外圍電路區B。單元區A在此也稱為圖案密集區,以及外圍電路區B也稱為圖案鬆散區。
在單元區A中,半導體元件100包括阻擋層117以及設置在第一介電層103中的下金屬插塞119(也稱為第一下金屬插塞)。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層117以及下金屬插塞119貫穿第一介電層103。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層117以及下金屬插塞119是由第一介電層103突出。具體地,阻擋層117的上部以及下金屬插塞119的上部經設置在圖案化遮罩133中。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層117包圍下金屬插塞119。具體地,下金屬插塞119是由阻擋層117而隔開第一介電層103。
半導體元件100還包括設置在圖案化遮罩133中的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在一些實施例中,內矽化物部分125設置在下金屬插塞119上,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設置在阻擋層117上。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外矽化物部分123的頂面123T高於內矽化物部分125的頂面125T。在一些實施例中,外矽化物部分123的頂面123T是外矽化物部分123的頂面,內矽化物部分125的頂面125T是內矽化物部分125的頂面。
在單元區A中,半導體元件100還包括設置在第二介電層151中的上金屬插塞163(也稱為第一上金屬插塞)。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金屬插塞163是直接接觸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應當理解,依據一些實施例,上金屬插塞163的側壁163S被外矽化物部分123部分地覆蓋。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金屬插塞163是藉由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電連接下金屬插塞119。
在外圍電路區B中,半導體元件100包括設置在第一介電層103以及圖案化遮罩133中的下金屬插塞147(也稱為第二下金屬插塞)以及介電柱149。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柱149被下金屬插塞147所包圍。具體地,介電柱149是藉由下金屬插塞147而隔開第一介電層103。
半導體元件100還包括設置在外圍電路區B中的上金屬插塞173(也稱為第二上金屬插塞)。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金屬插塞173設置在第二介電層151中。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金屬插塞173是直接接觸下金屬插塞147以及介電柱149。此外,依據一些實施例,上金屬插塞173電連接到下金屬插塞147。
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可以構成半導體元件100的單元區A中的一複合接合焊墊。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是一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以及該複合接合焊墊做為DRAM的位線(BL)的接合焊墊或儲存節點的接合焊墊。由於複合接合焊墊增加上金屬插塞163的接合面積,因此可以降低接觸電阻,以及防止並且減少下金屬插塞119以及上金屬插塞163之間未對準的問題。因此,是可以提高整體元件性能,以及提高半導體元件的良率。
圖2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種半導體元件200的剖視示 意圖,其為半導體元件100之替代的實施例。出於一致性與清晰性的原因,在圖1以及圖2中出現的相似部件將被標記為相同標誌。
類似於半導體元件100,半導體元件200包括單元區A以及外圍電路區B。不同之處在於半導體元件200的外圍電路區B中的介電柱249直接接觸半導體基底101。換言之,代替形成杯狀的金屬結構(例如圖1的下金屬插塞147),在半導體元件200中形成一間隙子狀的金屬結構(例如下金屬插塞247)。
類似於半導體元件100,半導體元件200的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可以構成單元區A中的複合接合焊墊。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200是一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以及該複合接合焊墊做為DRAM的位線(BL)的接合焊墊或儲存節點的接合焊墊。
圖3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半導體元件100以及半導體元件200)的製備方法10的流程示意圖,並且製備方法10包括步驟S11,S13,S15,S17,S19,S21,以及S23。圖3中的步驟S11到S23結合以下各圖詳細說明。
圖4到圖13以及圖15到圖17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元件100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以及圖14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元件100的一中間階段的頂視示意圖。如圖4所示,提供半導體基底101。半導體基底101可以例如是矽晶圓的半導體晶圓。
此外或另外,半導體基底101可以包括是元素半導體材料,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及/或合金半導體材料。元素半導體材料可以例如包括是但不限於晶體矽,多晶矽,非晶矽,鍺,及/或金剛石。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可以例如包括是但不限於碳化矽,砷化鎵,磷化鎵,磷化銦, 砷化銦,及/或銻化銦。合金半導體材料可以例如包括是但不限於鍺化矽,磷砷化鎵,砷化銦鋁,砷化鋁鎵,砷化銦鎵,磷化銦鎵及/或磷砷化銦鎵。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1包括磊晶層。舉例來說,半導體基底101具有覆蓋塊狀(bulk)半導體的一磊晶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01是一絕緣體上覆半導體基底,其可以具有一基底、一埋入式氧化物層以及一半導體層,該埋入式氧化物層係位在該基底上,該半導體層係位在該埋入式氧化物層上,而該絕緣體上覆半導體基底係例如一絕緣體上覆矽(SOI)基底、一絕緣體上覆矽鍺(SGOI)基底,或絕緣體上覆鍺(GOI)基底。絕緣體上覆半導體基底可使用植氧分離(separation by implantation of oxygen,SIMOX)技術,晶圓接合(wafer bonding),及或其他適用的方法進行製造。
仍請參考圖4,依據一些實施例,第一介電層103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上,以及圖案化遮罩105形成在第一介電層103上。對應的步驟係繪示在如圖3所示之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103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他適用的介電材料。此外,第一介電層103的製備技術可以是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原子層沉積(ALD)製程,旋塗製程,或其他適用的製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以圖案化遮罩105為遮罩蝕刻第一介電層103,以在單元區A中形成貫穿第一介電層103的開口110。換言之,單元區A中的半導體基底101的部分頂面101T被開口110所曝露。開口110可以是一溼蝕刻製程,一乾蝕刻製程,或其組合製程所形成。如上所述,隔 離結構以及源極/汲極區可以是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形成。在此情況下,源極/汲極區中的一個可以被開口110所曝露。
接著,如圖5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開口110內形成阻擋材料113,以及在阻擋材料113上形成金屬材料115並且填充開口110的剩餘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材料113形成以覆蓋開口110所曝露的部分半導體基底101的頂面101T,開口110的側壁,以及圖案化遮罩105的頂面(若圖案化遮罩105在開口110形成之後去除,阻擋材料113可以形成以覆蓋第一介電層103的頂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材料113包含鈦材料,例如鈦(Ti),或氮化鈦(TiN)。然而,可以替代地使用其他材料,例如鉭(Ta),氮化鉭(TaN),鈷鎢(CoW),或其組合。此外,阻擋材料113可以是一CVD製程,一PVD製程,一ALD製程,一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製程,一濺鍍製程,一電鍍製程,或其他適用製程所形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材料115包含鎢(W),鋁(Al),銅(Cu),鈦(Ti),鉭(Ta),其組合物,或其他適用的金屬材料。此外,金屬材料115的製作技術可以是CVD製程,PVD製程,ALD製程,MOCVD製程,濺鍍製程,電鍍製程,或其他適用的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材料113以及金屬材料115包含不同的材料。
隨後,如本揭露圖6例示之一些實施例,對金屬材料115以及阻擋材料113執行一平坦化製程,以在單元區A的開口110(參見圖4)中形成下金屬插塞119以及阻擋層117。對應的步驟係繪示在如圖3所示之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3。該平坦化製程可以包括是一化學機械平坦化(CMP)製程,其去除圖案化遮罩105以及第一介電層103上的阻擋材料113 以及金屬材料115的多餘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層117覆蓋下金屬插塞119的側壁以及底面。在一些實施例中,下金屬插塞119的頂面119T,阻擋層117的頂面117T及第一介電層103的頂面103T1實質上彼此共面。在本揭露的上下文中,詞語“實質上”是指優選地至少90%,更優選地95%,甚至更優選地98%,以及最優選地99%。
接著,如圖7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部分去除第一介電層103以曝露阻擋層117的上側壁117S。對應的步驟係繪示在如圖3所示之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5。在一些實施例中,部分去除第一介電層103以形成圖7中降低的頂面103T2。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層117的頂面117T以及下金屬插塞119的頂面119T高於第一介電層103的頂面103T2。
在一些實施例中,是藉由一回蝕製程以部分去除第一介電層103。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103是藉由一平坦化製程例如CMP製程而部分地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部分去除第一介電層103之後,阻擋層117以及下金屬插塞119由第一介電層103突出。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部分去除第一介電層103之後,阻擋層117的頂面117T以及下金屬插塞119的頂面119T仍然實質上共面。
在部分去除第一介電層103之後,如圖8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矽層121共形地沉積在第一介電層103上,阻擋層117上,以及下金屬插塞119上並且與其直接接觸。對應的步驟係繪示在如圖3所示之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7。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103的頂面103T2,阻擋層117的上側壁117S,以及頂面117T及下金屬插塞119的頂面119T被矽層121所覆蓋。在一些實施例中,矽層121是一CVD製程,一PVD製程,一 ALD製程,一旋塗製程,或其他適用的製程所形成。
在沉積矽層121之後,如圖9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執行一自對準矽化物(salicide)製程以在下金屬插塞119上形成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在阻擋層117上形成外矽化物部分123。對應的步驟係繪示在如圖3所示之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19。
在本實施例中,自對準矽化物製程的執行是在任何曝露的金屬基面上生長矽化物。更詳細地,在例示之實施例中,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是阻擋層117以及下金屬插塞119與矽層121反應,退火,以及蝕刻之後以去除未反應的部分所形成。參考圖8以及圖9,依據一些實施例,內矽化物部分125生長在下金屬插塞119的頂面119T上,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生長在阻擋層117的頂面117T以及上側壁117S上。
此外,阻擋層117以及下金屬插塞119的材料被選擇為使得阻擋層117表現出比下金屬插塞119更大的矽化率。因此,外矽化物部分123比內矽化物部分125生長得更快。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自對準矽化物製程之後,外矽化物部分123的頂面123T大於內矽化物部分125的頂面125T。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材料113包含鈦材料,外矽化物部分123包含鈦的矽化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內矽化物部分125被外矽化物部分123所包圍,以及凹陷130形成在內矽化物部分125上並且被外矽化物部分123所包圍。此外,依據一些實施例,外矽化物部分123直接接觸第一介電層103的頂面103T2。由於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是由自對準矽化物(salicide)製程所形成,因此可以降低相關成本。
接著,如圖10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第一介電層103上形成圖案化遮罩133,並且圖案化遮罩133覆蓋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在一些實施例中,以圖案化遮罩133為遮罩蝕刻第一介電層103,形成貫穿外圍電路區B中的第一介電層103的開口140。換言之,外圍電路區B中的半導體基底101的頂面101T的一部分被開口140所曝露。開口140可以是藉由一溼蝕刻製程,一乾蝕刻製程,或其組合製程所形成。
隨後,如圖11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形成襯在開口140內的金屬材料143。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材料143形成以覆蓋半導體基底101的頂面101T被開口140所曝露的部分,開口140的側壁以及圖案化遮罩133的頂面。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材料143包含鎢(W),鋁(Al),銅(Cu),鈦(Ti),鉭(Ta),其組合物,或其他適用的金屬材料。此外,金屬材料143的製作技術可以是CVD製程,PVD製程,ALD製程,MOCVD製程,濺鍍製程,或其他適用製程。
然後,如圖12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金屬材料143上形成介電材料145並且填充開口140的剩餘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材料145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其他適用的介電材料。此外,介電材料145的製作技術可以是CVD製程,PVD製程,ALD製程,旋塗製程,或其他適用的製程。
在形成介電材料145之後,如圖13以及圖14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對介電材料145以及金屬材料143進行一平坦化製程,以在外圍電路區的開口140(參見圖10)中形成下金屬插塞147以及介電柱149。圖13為沿著圖14之剖線I-I’的剖視示意圖。如圖14例示,依據一些實施 例,由頂視圖看,下金屬插塞147以及介電柱149是環形。對應的步驟係繪示在如圖3所示之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21。
在一些實施例中,執行該平坦化製程直到曝露單元區A中的外矽化物部分123。該平坦化製程可以包括是一CMP製程,其去除外矽化物部分123上的介電材料145,金屬材料143以及圖案化遮罩133的多餘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外矽化物部分123可以被輕微蝕刻。此情況下,外矽化物部分123的最上頂面仍然高於內矽化物部分125的頂面125T,而且部分圖案化遮罩133保留在內矽化物部分125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外圍電路區B中,下金屬插塞147覆蓋介電柱149的側壁以及底面。意即,下金屬插塞147是填充有介電柱149的杯狀金屬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下金屬插塞147的頂面147T以及介電柱149的頂面149T實質上共面。
接著,如圖15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圖案化遮罩133的剩餘部分上形成第二介電層151,以及在第二介電層151上形成另一圖案化遮罩153。在一些實施例中,以圖案化遮罩153為遮罩刻蝕第二介電層151,以在單元區A中形成貫穿第二介電層151的開口160。
在一些實施例中,內矽化物部分125上的圖案化遮罩133的部分被去除,使得內矽化物部分125的頂面125T被開口160所曝露。此外,在製備開口160的該蝕刻製程期間可以是輕蝕刻外矽化物部分123。開口160可以是一溼蝕刻製程,一乾蝕刻製程,或其組合製程所形成。在形成開口160之後,可以去除圖案化遮罩153。
隨後,如圖16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單元區A的開口160(見圖15)中形成上金屬插塞163而且直接接觸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 矽化物部分123。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金屬插塞163包含鎢(W),鋁(Al),銅(Cu),鈦(Ti),鉭(Ta),其組合物,或其他適用的金屬材料。上金屬插塞163的製作技術可以是沉積製程或平坦化製程。該沉積製程包含CVD製程,PVD製程,ALD製程,MOCVD製程,濺鍍製程,電鍍製程,或其他適用的製程。該平坦化製程包括CMP製程。
在形成上金屬插塞163之後,如圖17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第二介電層151上形成圖案化遮罩165。在一些實施例中,以圖案化遮罩165為遮罩蝕刻第二介電層151,形成貫穿外圍電路區B中的第二介電層151的開口170。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柱149的頂面149T以及下金屬插塞147的頂面147T被開口170所曝露。開口170可以是一溼蝕刻製程,一乾蝕刻製程,或其組合製程所形成。在形成開口170之後,可以去除圖案化遮罩165。
然後,請返回參考圖1,依據一些實施例,上金屬插塞173在外圍電路區B的開口170(參見圖17)中形成,並且直接接觸介電柱149以及下金屬插塞147。形成外圍電路區B的上金屬插塞173的一些材料以及製程是類似於或相同於形成單元區A的上金屬插塞163的材料以及製程,其細節在此不再詳述。對應的步驟係繪示在如圖3所示之製備方法10中的步驟S23。
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單元區A的上金屬插塞163以及外圍電路區B的上金屬插塞173是同時形成。在上金屬插塞163以及173形成之後,得到半導體元件100。
圖18到圖20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半導體元件200的一中間階段的剖視示意圖。在形成金屬材料143之後(即繼圖11的步驟之 後),如圖18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金屬材料143上執行一蝕刻製程以曝露出半導體基底101的部分頂面101T。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金屬材料143執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在所有位置垂直去除等量的金屬材料143,在開口140的側壁上留下金屬間隙子243(即金屬材料143的垂直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蝕刻製程係一乾蝕刻製程。
接著,如圖19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在圖案化遮罩133以及金屬間隙子243上形成介電材料245,而且以介電材料245填充開口140的剩餘部分。形成介電材料245的一些材料以及製程類似於或相同於圖12之形成介電材料145的材料以及製程,其細節在此不再詳述。
在形成介電材料245之後,如圖20例示,依據一些實施例,對介電材料245以及金屬間隙子243進行一平坦化製程,以在外圍電路區的開口140(參見圖18)中形成下金屬插塞247以及介電柱249。在一些實施例中,執行該平坦化製程直到曝露單元區A的外矽化物部分123。該平坦化製程可以包括是一CMP製程,其去除外矽化物部分123上的介電材料245以及金屬材料143及圖案化遮罩133的多餘部分。在該平坦化製程之後,下金屬插塞247是一間隙子形狀。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外圍電路區B中,下金屬插塞247覆蓋介電柱249的側壁,以及介電柱249的底面直接接觸半導體基底101。在一些實施例中,下金屬插塞247的頂面247T以及介電柱249的頂面249T實質上共面。
接著,請返回到圖2,在圖20例示的結構上形成第二介電層151,以及上金屬插塞163以及173形成在第二介電層151中。用於形成半導體元件200的第二介電層151,上金屬插塞163及173的一些材料以及 製程是類似於或相同於用於形成半導體元件100的第二介電層151,上金屬插塞163及173的材料以及製程,其細節在此不再詳述。在上金屬插塞163以及上金屬插塞173形成之後,得到半導體元件200。
圖21例示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包括記憶胞30陣列的例示性積體電路(例如記憶體元件1000)的部分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記憶體元件1000包括一DRAM。在一些實施例中,記憶體元件1000包括多個記憶胞30,該多個記憶胞30是以網路圖案佈置而且包括多個行(row)以及列(column)。記憶胞30的數量可以依據系統的要求以及製備的技術而變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記憶胞30包括一存取元件以及一儲存元件。該存取設備經配置以提供對該儲存設備的存取控制。特別地,依據一些實施例,存取裝置是一場效應電晶體(FET)31以及儲存裝置是一電容器33。在每個記憶胞30中,FET31包括汲極35以及源極37及閘極39。電容器33的一端電連接到FET31的源極37,而電容器33的另一端可電連接到地。此外,在每個記憶胞30中,FET31的閘極39電連接到字線WL,而FET31的汲極35電連接到位線BL。
上述提到的FET31是源極37端電連接電容器33,以及是汲極35端電連接位線BL。然而,在讀取以及寫入的操作期間,FET31可以是汲極電連接電容器33,以及可以是源極電連接位線BL。意即,FET31的任一端子可以是源極或汲極,取決於施加到FET31源極,汲極以及閘極的電壓的控制方式。
由字線WL控制閘極39的電壓,可以在場效應電晶體FET31兩端產生一電壓電位,使得電荷可以從汲極35流到電容器33。因此,儲存在電容器33中的電荷可以被解釋為記憶胞30中的一個二進制的 數值。舉例來說,儲存在電容器33中的高於一臨界電壓的正電荷可以被解釋為二進制的數值"1"。如果電容器33中的正電荷低該臨界電壓,則二進制值的數值"0"被稱為儲存在記憶胞30中。
位線BL經配置以從記憶體單元30讀取資料以及從記憶體單元30寫入資料。字線WL經配置以致能FET31來存取記憶胞30的特定行。因此,記憶體元件1000還包括外圍電路區,其可以包括一地址緩衝器以及一列解碼器及一行解碼器。該列解碼器以及該行解碼器因應於在讀取,寫入,以及刷新的操作期間所提供的地址緩衝器的一地址訊號而選擇性地存取記憶胞30。該地址訊號通常由一外部控制器提供,例如一微處理器,或另一種類型的記憶體控制器。
請返回參考圖1以及圖2,在半導體元件100以及半導體元件200的單元區A中形成複合接合焊墊(意即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單元區域A可以是記憶體元件1000中的記憶胞30的區域中的任何一個,而外圍電路區域B可以是記憶體元件中的地址緩衝器,行解碼器,或列解碼器的區域中的任何一個。
本揭露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100以及半導體元件200的實施例。在單元區A中,下金屬插塞119以及阻擋層117設置在半導體基底101上,並且下金屬插塞119被阻擋層117所包圍。此外,內矽化物部分125設置在下金屬插塞119上,以及外矽化物部分123設置在阻擋層117上。該內矽化物部分125以及該外矽化物部分123形成一複合接合焊墊,是以增加一上金屬插塞163在接合時的接合面積。因此,可以降低接觸電阻,以及防止並且減少下金屬插塞119與上金屬插塞183之間未對準的問題。因此,是可以提高整體元件性能,以及提高半導體元件的良率。此外,由於 複合接合焊墊是藉由自對準矽化物製程所形成的,因此可以降低相關成本。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該製備方法包括:在一半導體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該製備方法還包括形成一阻擋層以及貫穿該第一介電層並且設置在一單元區中的一第一下金屬插塞。該第一下金屬插塞被該阻擋層所包圍。該方法還包括在該第一介電層,該阻擋層,以及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上沉積一矽層。另外,該製備方法包括在該矽層形成之後執行一自對準矽化物(salicide)製程以在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上形成一內矽化物部分以及在該阻擋層上形成一外矽化物部分。該內矽化物部分被該外矽化物部分所包圍,並且形成一凹陷在該內矽化物部分上。
本揭露之實施例具有一些有利特徵。藉由在下金屬插塞上形成一複合接合焊盤,增加後續接合上金屬插塞的接合區域。因此,是可以提高整體元件性能,以及提高半導體元件的良率。此外,由於複合接合焊墊是藉由自對準矽化物製程所形成的,因此可以降低相關成本。
雖然已詳述本揭露及其優點,然而應理解可進行各種變化、取代與替代而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揭露的精神與範圍。例如,可用不同的方法實施上述的許多製程,並且以其他製程或其組合替代上述的許多製程。
再者,本申請案的範圍並不受限於說明書中所述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與步驟之特定實施例。該技藝之技術人士可自本揭露的揭示內容理解可根據本揭露而使用與本文所述之對應實施例具有相同功能或是達到實質上相同結果之現存或是未來發展之製 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據此,此等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係包括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半導體元件
101:半導體基底
101T:頂面
103:第一介電層
113:阻擋材料
117:阻擋層
119:下金屬插塞
123:外矽化物部分
123T:頂面
125:內矽化物部分
133:圖案化遮罩
147:下金屬插塞
149:介電柱
151:第二介電層
163:上金屬插塞
163S:側壁
173:上金屬插塞
A:單元區
B:外圍電路區

Claims (14)

  1. 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包括: 在一半導體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電層; 形成一阻擋層以及貫穿該第一介電層並且設置在一單元區中的一第一下金屬插塞,其中該第一下金屬插塞被該阻擋層所包圍; 在該第一介電層,該阻擋層,以及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上沉積一矽層;以及 在形成該矽層之後執行一自對準矽化物(salicide)製程以在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上形成一內矽化物部分以及在該阻擋層上形成一外矽化物部分,其中該內矽化物部分被該外矽化物部分所包圍,並且形成一凹陷在該內矽化物部分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形成該阻擋層以及該第一下金屬插塞包括: 蝕刻該第一介電層以在該單元區中形成一第一開口; 形成襯在該第一開口內的一阻擋材料; 在該阻擋材料上形成一第一金屬材料;以及 平坦化該第一金屬材料以及該阻擋材料以在該第一開口中形成一第一下金屬插塞。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還包括: 在該矽層沉積之前,部分去除該第一介電層以曝露該阻擋層的一上側壁。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在該自對準矽化物製程執行之前,該阻擋層的該上側壁被該矽層所覆蓋。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還包括: 蝕刻該第一介電層,以在一外圍電路區中形成一第二開口,其中該第二開口曝露該半導體基底的一頂面; 形成襯於該第二開口以及覆蓋該半導體基底的該頂面的一第二金屬材料; 在該第二金屬材料上形成一介電材料;以及 平坦化該第二金屬材料以及該介電材料以形成一第二下金屬插塞以及被該第二下金屬插塞所包圍的一介電柱。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還包括: 在該第一介電層上形成一第二介電層; 形成貫穿該第二介電層並且接觸該內矽化物部分以及該外矽化物部分的一第一上金屬插塞;以及 形成貫穿該第二介電層並且接觸該第二下金屬插塞以及該介電柱的一第二上金屬插塞。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還包括: 在該介電材料形成之前,部分去除該第二金屬材料以曝露該半導體基底的部分頂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阻擋層包含鈦材料,以及該外矽化物部分包含鈦矽化物。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下金屬插塞以及該阻擋層是由該第一介電層的一頂面突出,以及該阻擋層的一上側壁是被該外矽化物部分所覆蓋。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內矽化物部分的該頂面是直接接觸該第一上金屬插塞的一底面。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外矽化物部分的該頂面是直接接觸該第一上金屬插塞的一側壁。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第一上金屬插塞的一側壁被該外矽化物部分所部分覆蓋。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介電柱是藉由該第二下金屬插塞而隔開該半導體基底。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備方法,其中該介電柱是直接接觸該半導體基底。
TW110122114A 2020-09-14 2021-06-17 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 TWI779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020,083 US11232984B1 (en) 2020-09-14 2020-09-14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omposite landing pad
US17/020,083 2020-09-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1369A TW202211369A (zh) 2022-03-16
TWI779670B true TWI779670B (zh) 2022-10-01

Family

ID=79689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2114A TWI779670B (zh) 2020-09-14 2021-06-17 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32984B1 (zh)
CN (1) CN114188272A (zh)
TW (1) TWI77967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3517A (en) * 1999-03-12 2000-11-2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ow resistance poly landing pad
US6218271B1 (en) * 1999-10-08 2001-04-17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Method of forming a landing pad on the drain and source of a MOS transistor
US20010010402A1 (en) * 2000-01-25 2001-08-02 Nec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10248344A1 (en) * 2010-04-09 2011-10-13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443982A (zh) * 2013-05-07 2014-11-16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3517A (en) * 1999-03-12 2000-11-2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ow resistance poly landing pad
US6218271B1 (en) * 1999-10-08 2001-04-17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Method of forming a landing pad on the drain and source of a MOS transistor
US20010010402A1 (en) * 2000-01-25 2001-08-02 Nec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10248344A1 (en) * 2010-04-09 2011-10-13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443982A (zh) * 2013-05-07 2014-11-16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1369A (zh) 2022-03-16
US11232984B1 (en) 2022-01-25
CN114188272A (zh)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3640B (zh) 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
US11776912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manganese-containing lining layer
US11742209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ir gap in pattern-dense region
US11824004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manganese-containing conductive plug
TWI779903B (zh) 具有含錳互連結構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US20220238452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conductive plugs of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and manganese-containing linling layer
TWI779670B (zh) 具有複合接合焊墊之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
CN113972210A (zh) 半导体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US2023014053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stacked conductive plug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2023017847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stacked conductive plug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20230141895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silicide portion between conductive plugs
US2023014671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silicide portion between conductive plugs
TWI817325B (zh) 在多個導電栓塞之間具有矽化物部的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製備方法
US2023026083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composite conductive feature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20240055261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with air gap in pattern-dense reg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40088249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buried gate structures
TW202119477A (zh) 具有磊晶結構的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